经济发展科技能源分析(共5篇)
经济发展科技能源分析 篇1
0 引言
科技创新对能源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能源科技创新被很多国家当作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能源互联网无疑是当前及未来一个阶段能源行业科技创新的热点,成为国内外学界和行业的研究热点和发展重点,形成了各种观点[1,2,3,4,5]。多年来,欧盟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战略部署和项目推进,本文拟通过梳理欧盟的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演进,剖析其最新动态,洞察欧洲对能源发展的理解,进而为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欧盟的能源科技创新发展回顾
在20 世纪70 年代,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委员会推出了《1977— 1980 欧洲共同体科技政策指南》,标志着欧洲统一的科技研发合作战略形成。1983 年,欧共体为协调成员国科技政策,搭建欧洲企业间合作平台,加强在高技术领域的商业竞争力,推出了第一个 “技术研发框架计划”FP1(The First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欧盟科技框架计划[6]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先后有第一框架计划FP1(1984— 1987)、第二框架计划FP2(1987— 1991)、第三框架计划FP3(1991— 1994)、第四框架计划FP4(1994— 1998)、第五框架计划FP5(1998— 2002)、第六框架计划FP6(2002— 2006)和第七框架计划FP7(2007—2013),其中FP7 投入经费501.82 亿欧元。能源是科技框架计划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FP6 和FP7 中,能源相关技术研发的地位更加突出。
进入21 世纪,随着能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欧盟依托“技术研发框架计划”,加强了能源技术研发。在2002— 2006 年执行的第六框架计划FP6 中,能源并未单独作为优先领域,而是放在“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中,重点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提效、替代燃料、燃料电池、氢储能等,目标是开发和使用新的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生产和使用策略,尤其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部分经费为8.1 亿欧元,占总预算的4.6%。
在2007— 2013 年执行的第七框架计划FP7[7]中,能源成为了独立的优先领域,重点包括氢能和燃料电池、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供热/ 制冷、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洁净煤技术、节能提效、电力/ 天然气网络和能源政策研究等,目标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应对能源供应安全和气候变化,提高欧洲工业竞争力。
2008 年,欧盟实施的“欧洲战略性能源技术规划”(European Strategic Energy Technology Plan ,SET-Plan)[8]是欧盟指导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性文件,体现了当时欧盟对能源技术发展的新认识和新判断。SET-Plan提出欧盟未来能源发展需依赖的6 个支柱:工业用生物燃料、碳捕捉及运输与存储、欧洲电网、燃料电池和氢能、核电、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另外还提出了以能效为主的智能城市的概念(但没有具体内容和投资估算)。欧洲战略能源技术计划(SET-Plan)主要内容见表1 所列。
SET-Plan是欧盟能源政策最重要的决策支持工具,旨在加快知识发展、技术转化和市场扩大,确保欧盟在低碳技术上的产业领导地位,通过技术发展促进实现欧盟2020 年能源气候变化目标,推动全球到2050 年前形成低碳经济。
SET-Plan的实施机制主要包括:
1)欧洲工业计划(European Industrial Initiatives,EII),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碳捕捉和储存、电网、生物质能和核裂变6 项计划;
2)欧洲能源研究联盟(European Energy Research Alliance,EERA),它通过分享实施和联合实施成员国的研究计划,实现欧盟能源研究能力的优化;
注:总投资规模为 510 亿欧元(核电项目按 70 亿欧元计,不含智能城市部分)。
3)燃料电池与氢能联合行动(Fuel Cell and Hydrogen Joint Undertaking,FCHJU),2008 年由欧洲委员会和企业建立,旨在加快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在欧洲的市场化;
SET-Plan各类项目经费主要通过3 种渠道获得:欧盟第七科技框架计划(FP7)、欧洲能源复兴计划(European Energy Programme for Recovery,EEPR)和NER300。2010— 2013 年SET-Plan各项目获得资助的情况见表2 所列。
SET-Plan总投入近40.8 亿欧元,其中碳捕捉和存储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占29%,风电方面占23.8%,生物质能方面占20.3%。
2 欧盟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SET-Plan提出之后,能源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焦点之一,新变化层出不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欧盟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能源安全受地缘政治影响加剧。欧洲能源进口大部分来自俄罗斯,据《BP世界能源统计与评论2013》统计,欧盟2012 年从俄罗斯进口石油2.865 亿t,占欧盟石油消费量的46.87%;进口天然气1 055 亿m3,占天然气消费量的23.77%。能源已成为欧盟在处理与俄罗斯政治关系上的“软肋”。
2)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在欧洲多国发展受阻,未来由此产生的电力缺额需要由其他能源补充。德国完全弃核,瑞士和西班牙将不再新建核电设施,三国核电发电量占欧盟总发电量的5.2%。未来核电留出的发电缺口需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其他能源来补充。
3)欧盟经济复苏缓慢,能源市场建设缺乏投资。2009 年之后欧盟经济增速下降,2012 年又出现深度下滑,影响了能源项目建设。据ENTSO-E 2013 年度报告,到2020 年欧盟需要建设的100 多项“泛欧重要输电项目”中,能实现按时投资的仅占53%,欧盟经济下滑,投资能力降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4)欧盟各国的能源政策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特别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不完善。自上世纪80 年代,欧盟就通过鼓励竞争、提高价格透明度和公平市场环境等政策,积极推动欧洲电力和天然气市场自由化,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这些政策并未完全得到执行。例如,欧盟各国执行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种类繁多,包括投资贷款、绿色证书以及强制上网电价等。2012 年底,欧盟委员会针对14 个成员国启动了政策调查程序,政策问题是建设欧洲能源市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5)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加速美国能源回归北美,国际能源生产重心和消费中心将分别向西、向东转移,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正处于重大调整中。英国BP公司在《世界能源展望2014》中预测,美国最早将于2018 年成为能源净出口国。美国从能源进口大国向能源出口国的转变,将有助于欧盟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一方面,欧洲可直接从美国进口能源,近年来已初步显现,如2013 年德国从美国进口的发电动力煤比2008 年增加了1 倍多。未来,随着美国LNG出口设施数量的增加,欧洲也将受益。另一方面,原本向美国出口的石油将转向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地区寻找买家。在此过程中,关于世界能源市场定价权的竞争将日益激烈,欧盟也需要采取一致行动应对。
为应对这些变化,实现“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价格”之间的平衡,欧盟在2013 年5 月提出了4 方面措施:尽快建成一个运转顺畅并且互联互通的欧洲内部能源市场,推动对能源领域关键项目的投资,加快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和加强节能提效。为此,欧盟成员国必须加快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协调和相关技术研发。在此背景下,欧盟对SET-Plan规划进行了体系和内容上的完善和丰富,并将其体现在2013 年5 月“SET-Plan都柏林大会”发布的《H2020 能源规划》方案中。
单位:百万欧元
3 H2020 能源规划
2013 年12 月,欧盟出台了Horizon 2020 研究创新计划(以下简称H2020)。2014 年1 月H2020正式启动,是欧洲最大的研究创新计划,经费近800亿欧元,时间跨度从2014 年到2020 年,主要涉及领域包括:农业与林业、水产资源、生物技术、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交通、信息控制技术研发等。欧盟认为,该计划对实现“欧洲2020 发展战略”——智能、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与增加就业发挥着核心作用。H2020 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以下简称“H2020 能源规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欧盟对能源技术创新发展的最新认识和理念。
3.1 项目设置
H2020 能源规划项目需求分2014 年、2015 年两期,内容包括4 个方面——能源效率、低碳能源、智能城市和社区与中小型企业参与;可分为3 类——研发类RIA、示范类IA和协调支撑类CSA,其中研发类RIA包括实验室或仿真环境下的基础性、实用性技术研发、集成、实验等,示范类IA包括新的或改进的技术、产品、工艺、服务或解决方案的技术经济性示范或试验项目,协调支撑类CSA包括改善市场环境、加速市场转型,如标准化、能力建设等。两期总预算约12 亿欧元。2014 和2015 年预算分别为58 317 万欧元、61 592 万欧元。第1 期和第2 期项目征集的具体内容见表3、表4 所列。
该计划的长期驱动力是推动实现欧盟的能源长期发展目标,即保障能源安全、提高欧盟产业竞争力、确保能源价格可承受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直接驱动力是应对欧盟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即减少能源消费和碳足迹;确保低成本、低碳电力供应;使用替代燃料和可移动能量源(如移动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等);构建一体、智能的欧洲电网;加快新知识和新技术研发;实施稳健的政策,吸引公众参与;加强能源和ICT技术融合,扩大创新技术市场份额。
3.2 H2020 能源规划中的新变化
与SET-Plan比较,H2020 能源规划具有以下新变化。
3.2.1 研究特点由“孤立的技术”向“技术融合”转变
SET-Plan主要是基于相关能源技术本身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研发应用和与其他技术、产业的融合。近年来,ICT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快速,已渗透到包括能源电力在内的多个产业,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盟已认识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先进ICT技术和产业,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因此,H2020 能源规划明确提出,“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必须与ICT产业相协同,能源领域所有技术创新都需要重视与ICT技术的融合”。这一认识在其4 个方向都有体现,特别是将能源、交通和ICT技术作为智能城市和社区综合解决方案和大规模示范项目的重点,将ICT技术作为能效解决方案和配电网发展的关键。
3.2.2 研究理念由“低碳”扩展为“低碳、开放、协调”
SET-Plan的六大支柱实现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低碳技术发展,主要体现了能源低碳发展理念。H2020能源规划在此基础上,在实施上更加强调向中小企业等民间资本开放,在效果上突出了能源技术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作用。能源效率研发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智能城市和社区项目关注了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诉求。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包括:
1)欧盟把提高能源效率当作支撑经济发展的“第一燃料”,因此特别关注工业和建筑节能提效;
2)中小企业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特别是ICT技术创新上表现活跃,有助于能源技术与ICT技术加快融合[9,10,11,12];
3)解决科技创新研发的资金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采用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
3.2.3 研究内容由“技术为主”向“技术和软科学并重”转变
SET-Plan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特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碳捕捉、太阳能、风电、核电、燃料电池、氢能等。而H2020 的研究内容发生了2 个明显变化:一是技术上将冷热电联产、工业和建筑能效技术、HVDC直流输电网等作为推广重点,弱化了核电技术研发;二是侧重点上对用户参与政策、投融资政策、市场机制等软科学研究更重视。该计划中,协调支撑类CSA项目预算占比达23.9%,与研发类RIA项目占比大体相当。这种转变的原因包括:多国调整了核电发展战略,核电发展前景不明;市场机制、政策上的问题,如可再生能源补贴、项目融资和内部统一市场机制等,成为近年欧洲推进能源战略时遇到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制度创新研究。
4 结语
综合分析,欧盟能源电力技术创新对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带来以下启示。
1)ICT技术将全面与能源技术和产业融合,即打造真正的“智能能源系统”,不断推动技术、业务、模式创新,促进能源资源替代、资源节约、提高可循环性、虚拟化和优化,实现物理、信息维度的价值创造,培养用户低碳、绿色的用能习惯,以构建协调、可持续的“人—社会—自然”整体。
2)能源软科学研究将成为研究热点,即发挥各类智库作用,加大在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投融资政策、新业务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能源互联网作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新生事物,更需要加大战略、规划、制度等顶层设计研究,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与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3)将能源系统的定位由基础保障系统向基础保障和发展引擎“双系统”转变,更加重视发挥能源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态上的综合带动效应。能源互联网既具有明显的网络经济特征,又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在社会基础保障和发展引擎方面大有可为。
4)能源技术创新活动更加开放。一方面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国际合作,如H2020 提出在智能城市与社区方面拟与中国合作,在页岩气开发上与美国合作,在高级生物质能上与巴西合作等。我国的能源互联网发展也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
5)重视电力技术创新在能源互联网中的作用。储能技术、HVDC输电网、ICT技术与配电技术融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等,都将是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电力技术。
6)我国的能源互联网建设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分布和负荷不平衡的现状,大力发展建设以特高压为基础的骨干电网,解决能源的远距离输送问题。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将促进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振亚.全球能源互联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1-20.
[2]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46-56.
[3]日本大力推进电力路由器实验[EB/OL].[2015-02-01].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307/23/t20130723_24598529_1.shtml.
[4]BDI Initiative.Internet of energy[R].2008.
[5]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等.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5):1-11.DONG Zhao-yang,ZHAO Jun-hua,WEN Fu-shuan,et al.From smart grid to energy internet:basic concept and research framework[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4,38(15):1-11.
[6]韩凤芹,高亚莉.欧盟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的实践及其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4(9):73-80.HAN Feng-qin,GAO Ya-li.The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gram[J].Local Financial Research,2014(9):73-80.
[7]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Proposal for a decis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concerning the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for research,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activities(2007 to 2013)[EB/OL].[2016-01-20].http://europa.eu.int/.
[8]European-Commission.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the council,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Towards a comprehensive climate change agreement in[J].032 Page of Copenhagen Sec Sec European Council,2007(4):206-207.
[9]李迪,耿亮,佟大力,等.互联网与能源融合背景下电力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7):1-7.LI Di,GENG Liang,TONG Da-li,et al.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oma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and energy fusion[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7):1-7.
[10]宋燕敏,李晓露,许渊.智能电网中需求调度与发电调度的协调运行模式[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7):8-14.SONG Yan-min,LI Xiao-lu,XU Yuan.Coordina ted operating mode of demand and generation dispatching in smart grid[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7):8-14.
[11]王羿.能源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架构体系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7):15-21.WANG Yi.Research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of energy internet[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7):15-21.
[12]郭云飞,梁云,黄凤.基于信息通信融合的电力业务模型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2):1-4.GUO Yun-fei,LIANG Yun,HUANG Feng.Research on power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usion[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2):1-4.
经济发展科技能源分析 篇2
【颁布单位】 能源部
【颁布日期】 19910715
【实施日期】 19910715
【章名】 全文
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明确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完成,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力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物质保证。电力工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基础产业,技术发展和技术更新的任务繁重,要求很高。今后十年电力工业必须实现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再翻一番的艰巨目标,而且又面临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挑战。因此,加快电力工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部特作如下决定。
一、增强科技意识,树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电力工业发展的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力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翻了一番,安全、技术经济指标和装备技术水平都有一定程度提高。
然而,电力生产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国缺电局面十分严重,装备技术水平、安全和技术经济指标、环境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
今后十年电力工业科技发展目标是:采用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落后设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质量,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安全经济运行水平。2000年电力工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工业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水平。全国火电厂的平均供电煤耗力争降低到370克/千瓦时;采用冷却塔的电厂每百万千瓦容量的耗水量应低于1吨/秒;电网周波偏差达到50±0.1Hz;火电厂对环境的影响应低于现行法令所规定的范围。一般水电工程勘测设计不超过三年,大型水电工程施工工期,从主体工程开工到首台机组发电为五至六年。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电力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思想上真正把科技进步摆到重要位置,并在组织上,措施上加以落实。
二、完善电力工业的科技进步机制
电力工业的科学技术进步是使电力生产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围绕以充足、连续、合格和廉价的电力,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求为目的,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职工素质和管理科学化为内容而开展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科技攻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造、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管理现代化以及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等科学实践活动。
为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各级企业要建立和健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把科技进步指标纳入企业经营承包、厂长任期目标和企业升级的考核内容。为推动电力企业科技进步,能源部设立企业科技进步奖,表彰在科技进步方面成绩突出的企业。
三、大力开展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采用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是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部、网省局及有关主管单位要组织编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并从科技经费中划出一定额度专款用于科技成果推广;要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推广管理体系,开拓技术市场和建立成果信息网络,对经过运行考核成熟的新技术,要及时纳入技术及设计规程、规范。
要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所需的技术转让费可列入产品成本。
重大电力建设工程、技术改造方案的设计审查和验收评价中要包括采用新技术内容。新技术投入使用后,可从采用新技术所增加的经济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金。能源部设立新技术推广应用奖,表彰在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四、切实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推动企业科技进步重要环节,各级领导要加强组织管理工作,从“八五”开始要下决心从以完善化为主向以科技进步为主转移。要从科技进步入手,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技术改造。
要继续作好设备改造和完善化工作,提高电厂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改善电能质量;积极开展节能降损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环境治理,降低火电厂的环境污染;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改变电力系统装备落后的面貌。
五、广开经费来源,增加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条件,必须保证电力企业和行业科技投入的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并逐年有所增加。
各企业要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基金。资金仍要多渠道筹集。各网省局要管好用好已批准的按销售额一定比例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继续利用一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和生产发展基金支持本系统本单位的技术开发。要有一定额度的企业技术开发费由部安排用于电力行业重大技术开发项目。
技术开发费应保证用于技术开发工作,主要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科技攻关、示范性推广应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技术开发项目要纳入各级科技计划并加强管理。各网、省局的科技计划要报部科技司备案。
要继续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前期科研工作。部直属科研院所和网省局电力试验研究所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科研基地,应在现有基础上稳定和逐年增加科研基本建设投入。结合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引进需同时配套引进的科研测试技术和仪器设备费用,以及结合工程的科研项目的费用都应列入基建工程费用。基建前期费用也应有一定额度用于安排基建科研项目。
部和网省局要加强科技计划管理与组织协调工作,避免低水平重复,努力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
六、认真组织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
围绕电力生产建设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是科技工作的重要方面。“八五”期间电力工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主要包括国家级项目、部安排的行业重点项目和网省局安排的企业项目三个层次。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科技力量,组织部直属科研院所、网省局电力试验研究所、高等学校、设计施工单位和基层企业的科技人员,以及部分外系统的科研力量,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协同配合,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活动,解决电力生产和建设中不同层次的科学技术问题,要集中组织力量突破、解决对全行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科学技术关键。
选择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项目要密切结合生产建设。生产现场和建设工程要积极配合并创造适宜的试验研究条件。
为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国家和行业的科技攻关工作,对参加行业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可以参照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岗位补贴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补助。
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加快我国电力工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据电力科技发展规划目标,结合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组织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充分利用好国际上的科技赠款与贷款,有目标地派出科技专家和邀请国外专家进行科技合作,组织好参加重要的国际科技、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科技信息。要加强管理使国际科技合作的成果为全行业科技进步服务。要使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内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部属科研单位要在主要专业方面与国际上有关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继续做好科技人员派出进修工作,要创造条件发挥回国的科技人员的才能,为发展我国电力工业技术做出贡献。
八、继续完善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健全技术合同制,完善科研机构的院所长负责制、课题承包制、大中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等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搞好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结合与联系。科研单位要继续坚持科研为电力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面向生产建设主战场,注意提高效益和科研水平;企业要进一步依靠科研力量,共同推动企业科技进步。要继续开拓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科研单位要树立长远观点,搞好远近结合,不断完善科研条件,保持自己科技优势。要正确处理科研与创收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合理调整内部分配关系,集中优秀人才和优良条件,保证重大项目的完成。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扬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科技战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加强技术监督工作
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技术监督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标准化、计量为基础,以质量为中心,全面做好技术监督的各方面工作。
为保证技术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加速建立电力工业技术监督的体系,加强归口管理,逐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化法》,抓好标准化体系和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使现有电力标准转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逐步健全全国性和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完整的电力标准化组织体系;加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全面实施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完善电力计量的传递,抓好计量的认证和企业的计量定、升级工作。大力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完善电力检测体系,重点抓好设备制造、安装施工、性能检测和产品许可证的质量监督工作,保证设备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力科技进步的支持与服务系统
情报、信息、学会、协会、出版等方面的工作是电力科技的组成部分,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加强电力工业行业和网省局系统的情报信息工作,使情报信息的收集、存贮、检索和咨询服务手段逐步现代化,有效地推动科技发展。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适当支持。
要继续加强协会、学会和技术开发服务机构的工作,充分发挥各种科技团体的协调作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各级领导和企业搞好学术交流、技术方案论证、科技成果评议、科技知识普及等活动,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要支持电力工业的科技刊物与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讲求质量,注重效果,为发展科技与教育服务。
十一、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搞好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搞好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必须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发挥各方面的特长和作用。针对企业科技进步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是必要的,同时还要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归根到底要有人才。要十分重视人才的培训和使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素质,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这是企
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要加强智力投入,完善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业务素质。
十二、健全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对科技进步的领导
电力工业的科技管理体制应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从部到各网省局及各企事业单位,应形成一个分工明确、机构健全、统筹协调、管理有效的科技管理体系,以制订和推行有关科技进步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并能有效地监督执行。
各网省局和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局(厂)长领导下,总工程师(或分管科技的副局长或副厂长)负责的科技管理体系、技术开发体系、技术进步指标考核体系。网省局要加强科技管理机构,配备必要人员,使科技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电力工业科技进步的要求。
经济发展科技能源分析 篇3
1 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现有的市场运营情况来看, 大量的新能源开发项目都在紧张的运行中。而国家对新能源的开发研究, 也有固定的科研补助。但是由于科研需要核心技术, 大量的科学技术都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由于缺乏专利技术, 大量的技术都需要从国外引进, 其中大量的零件设备都需要进口才能够完成研究。
而以上的情况也更加坚定了我国对新技术的研发, 只有在更加完备的设备设计中, 才能够确保对新能源行业的重复利用。据市场统计, 我国在2012年期间对风电设备的研究投入就高达8亿以上, 而在光伏能源的投入上就达到了13亿之多, 生物能源也有约5亿的投入, 如此高额的费用投入, 对于我国的市场研究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 新能源企业发展的目的
由于能源技术是对新型能源研发的一项重要步骤, 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瓶颈。对于新能源企业的核心技术要求, 从国家的技术掌控情况出发, 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研发。在这些研发的过程中, 就需要对零部件、设备等进行研究发展, 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为公司的多层次研究提供有效保障。
研发新能源, 减少我国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 同时改善我国对技术进口的依赖, 是我国现代发展的重点。如在风电、光伏电源的能源研究过程中, 主要在西北地区的季节气候中, 实现对能源产业的有效利用, 实现对当地能源利用的调整。
3 新能源企业的政府直接补贴情况分析
从我国的新能源公司的运营情况来看, 单一的依靠企业自身发展, 独力难支, 无法真正的做到全面的经营与研发同步进行。因此国家政府直接补贴就成为了重点。只有依靠政府单位在研发工作上的直接补贴, 才能够有效的保障其研发的有效进行。就我国现阶段的新能源研发情况来看, 政府的直接补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 科研补助, 我国拥有多种科研技术计划基金, 针对于新能源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支持, 比如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持计划、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 这些计划通过每年对新能源的关注项目进行指定发布, 并通过申请人进行审核通报, 完成对专家的评审公布, 并由此来提供相应的扶植。而对于企业能源技术的研发, 则通过相关项目上的申请申报, 从而得到国家的扶持, 进一步的给与补贴补助。
第二, 对于新能源项目的补贴。如电价补贴, 以及接网工程补贴等, 相关法律依据根据我国新能源项目补贴的份额来进行具体的规划, 并通过相应的补贴政策进行调控管理。
第三, 设备补贴。这一补贴政策, 主要针对于安装光伏电源的用户, 按光伏发电系统的配套输出工程投资的50%进行相应的补助, 而对于偏远地区则以70%的补助来进行贴补, 以资助当地居民进行用电供给补充。从我国财政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 其设备自身的产业项目管理, 对于集体设备的补助, 也有一定的研发标准。
第四, 对于其他项目的能源企业补贴, 如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区域内对新能源项目的补助, 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地价补偿进行环保奖励上的补助。根据当地的环境保护补助力度进行资金上的重新补充调整。
4 新能源使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为满足社会生产需求, 企业致力于对新能源系统的开发, 而政府的补助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新型企业对不同环境下能源企业的有效改善。如大力提倡水利发电, 并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能源利用, 从而实现对传统发电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巧妙结合, 实现真正的战略部署, 实现对能源产业的合理发展。这一战略是推动我国现有经济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向, 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依据主要的运营模式进行新能源新业务上的调控, 其依据标准, 针对不同的能源行业进行分析, 实现对上市公司企业的生产资助。
从我国西北地区现有的风车发电情况, 以及长江三峡地区的水力发电情况来看, 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推动。而在光伏电源的投入上, 以现代城市照明的光电投入情况来看, 这一模板的应用, 也实现了对原始能源的使用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企业在使用电力生产上的一些基本生产需求。
5 总结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开发新型能源,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污染, 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而在这个研发的过程中, 国家的科技研发补贴补助, 无疑为能源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作用效果明显, 对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提供了极大的辅助。
参考文献
[1]刘传宇, 李婉丽.科技研发补助对于新能源企业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15, (12) :78-87.
[2]戚汝庆.中国光伏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张勇.财政政策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D].北京大学, 2005.
经济发展科技能源分析 篇4
编者按: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锐, 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化石能的大量消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 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对能源科技发展提出重大挑战。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与加强环境保护, 2006年, 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简称《纲要》) , 围绕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 在工业节能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输配电及电网安全技术等方面部署了一批前瞻性科技项目。
《纲要》实施以来, 能源领域相关任务部署得到全国积极响应, 各有关部门加大对能源领域的项目与资金支持。从技术攻关、产业培育、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落实《纲要》中能源领域的各项任务, 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 保障各项科技任务的顺利实施。
本刊对《纲要》实施以来能源领域科技工作进展与成效、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专题报道, 欢迎更多的专家学者以本刊为阵地就能源领域内的技术攻关、产业培育、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并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经济发展科技能源分析 篇5
对班广生的采访自然是从太阳能光伏和绿色建筑开始的, 也只有在谈到行业、说到太阳能和绿色建筑的时候, 我仿佛看到他眼睛里闪烁着莫名的光, 这一刻才发现, 在我对面亲切交谈的是一位资深的具有多个行业协会和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委员, 也是一位有自己坚持的智者。
建筑产生能源的时代
太阳能和绿色建筑, 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 21世纪进入到第二个十年之际, 低碳时代的到来再次催生了新一轮关于太阳能的重新认识和大规模的应用。国内自2009年在政策补贴推动下开始推广太阳能光伏应用, 特别是今年, 国家推行在西北地区为主的大型光伏地面电站和以中东部城市为主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 2014年目标分别为6GW和8GW。这就意味着, 建筑本身既是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的主要“承载体”, 也是其所发清洁电力的主要“消费者”, 所以脱离建筑谈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是不完整的, 甚至会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 对于建筑的低碳和低能耗发展趋势来讲, 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只是手段之一, 不是目标。
班广生指出, 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引入建筑, 使建筑更加富有生命力, 成为一个“有机体”, 在这种理解下, 应该把“绿色建筑”作为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必然将成为未来中国建筑发展的主流, 所以顺应自然、保护环境、改善生活是一个长期的命题。建筑节能已经讲了十几年了, 近年提倡的绿色建筑和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已经有了明确的技术标准依据, 一些地方更在摸索和推行“低碳建筑”和“零能耗建筑”, 都是上述方向的努力。
随着节能指标的提高, 通过降耗达到节能的目标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无论是新建还是既有改造, 以上世纪90年代初为基础大体节能已达到70%, 这都是以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降低采暖空调、照明及设备运行等方面通过技术措施降低能耗来实现的。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引入正逢其时, 这是一个契机, 这使得建筑由一个能源的“消费者”转变成能源的“生产者”成为可能, 这一产一出可产生双倍的效益。
班广生进一步讲到, 实际上一个建筑所处的环境可以给建筑提供多种能源, 如地热能、水能、空气能、风能、太阳热能、太阳电能、光能、甚至势能和植物能等等,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 这些能源将为建筑提供能量。由此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根据这些能量的间歇性、局域性的特点, 需要遵循能量流动的三个原则, 即追求最大转化率的最大功率原则、减少储能和输送的即采即用原则、建筑差异化的互补原则;另一方面, 将产生有效的将这些能量在建筑中的判定、调度、互补的微能网控制技术, 因为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 会给能量控制技术带来很多问题, 不同类型的能量具有不同的能级和能质, 各类能量之间具有特定的转换关系, 任何生态系统中任何形式的能本质上都来自太阳能, 太阳能作为统一的能量标准来衡量不同能量的质量, 因此引进“能值”的概念, 从而在各种用于建筑的能量转换过程中, 保证均能获取最大和最有价值的能量, 这一点非常重要, 是建筑节能控制技术的最重要发展方向, 为建筑微能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一个局部的有不同业态差异的“建筑群”内实现微能网能源交易, 再将各微能网通过智能化电网与大电网相连, 注意此时的大电网只是作为建筑的能源的“补充部分”而出现, 电老大也许会成为我们建筑用能的补充, 到那时, “电老虎”恐怕当不了老虎了, 我们自己的电不够用, 才用你们电老虎的, 技术终将改变生活。其实这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所讲的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元素。
这不是憧憬, 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班广生乐观而信心十足的说道。
接着班广生对现在太阳能光伏的一些现状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当下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与建筑如火如荼, 还有一些概念需要重新认识, 如所谓建筑光伏一体化, 延伸出BIPV、BAPV、BHPV等等, 按照前述观点, 当光伏成为建筑的有机的一部分时, 仅仅以光伏的连接方式谈“一体化”实际上成为伪概念。社会上往往将“光伏组件”当成“建筑构件”直接用于建筑, 其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光伏建筑问题必须注意, 或许“学会尽快的犯错误”是发展中不可缺失的过程和环节吧。
太阳能应用于荒漠化治理的大手笔
作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行业的科技带头人, 班广生的涉及范围及其广泛, 他除了在节能、绿色、生态领域为社会提供服务外, 在现代设施农业方面也大胆进行了探索, 特别是将太阳能通过设施农业进而应用于改造荒漠进行了大胆有效地创新实践。
太阳, 一提到太阳, 班广生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灿烂。对这个观察起来和月亮一般大小的炽热星球, 实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存在的依据, 万物生长靠太阳一点都不错。大家都知道“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古诗, 其实这首诗里还有一句“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就是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 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距离地球达1.5亿千米的太阳, 为何会拥有如此大的能量, 同时又是如何将这些能量泽被地球的呢?其实, 目前全世界人类年消费的电力仅仅是太阳能每年给与地球能量的33万分之一, 地球每年由太阳接收的能量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已知储量的10倍。
我国的西北地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值稳定在6000—6400兆焦/平方米的高值区间, 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以上, 属太阳辐射太阳能一类丰富区。而我国的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则以荒漠化为主, 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00万平方公里。我们总结了西北地区的五个特征:高原、高寒、高旱、高碱、高辐射。这些被称为“地球溃疡症”的荒漠化茫茫大漠, 已经开始向新能源的资源地和供应地转化, 已经被认为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荒漠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和风能, 我们一方面要向荒漠索取能量, 另一方面寻求利用荒漠, 进而达到治理荒漠的目的。探索新途径需要把握现代技术发展的脉络, 结合当地具体现状, 因地制宜, 寻求突破点, 确定荒漠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
经测算我国荒漠地区每年每平方米可以得到的太阳能以5000兆焦耳至6000兆焦耳计算, 我国40万平方公里荒漠面积上每年得到的太阳能大约折合700亿吨标准煤, 是我国21世纪初期煤的年消耗量的40倍。如果荒漠太阳能电站按每年运行2800小时来计算, 1.5%荒漠面积即可满足2020年全国的电力需求。这些太阳能资源为我国荒漠太阳能发电推广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资源条件。通过研究并实践, 班广生充满信心地说“现有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各项技术几乎全都可以运用于荒漠地区”。但同时强调, 本着顺应自然的法则, 如果从“治理”转化为“利用”, 则赋予荒漠以新的涵义, 在荒漠化地区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技术路线为:太阳能技术→荒漠利用→荒漠化改善。
目前, 班广生带领的团队正在致力于太阳能与荒漠化结合的实践。班广生如数家珍地道来:利用设施农业这个手段, 发掘荒漠地区设施农业的太阳能资源利用和普及, 如光伏温室、光伏大棚、光伏冷库、光伏板防沙固沙、光伏板蓄水覆盖、光伏节水滴灌、光伏水泵扬程输送、光伏农业防虫灭虫、光伏CO2气肥应用、农业设施光伏通风、采暖及降温等等。根据荒漠自身的物理特点, 开发荒漠热源利用、荒漠储能和蓄能技术。总之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采取尽可能的技术手段, 减少荒漠水份蒸发、风沙侵蚀、延缓沙化、保墒固土、植被恢复, 进而通过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向荒漠要效益。
正因如此,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像德国、英国、荷兰还有澳大利亚, 他们已经联合起来,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利用光热发电技术的原理淡化海水的方式在沙漠地区进行农业科学实验, 并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地区开始了示范项目。这是和我们类似的殊途同归的技术路线, 可惜我国的西北地区是欧亚大陆的中心——肚脐眼, 东西南北距海洋均四五千公里, 缺水高旱, 所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班广生帮助西北当地政府制订了国内第一部“太阳能荒漠化治理规划”, 他所提倡的太阳能项目和沙漠治理的实施方案, 很具体且可操作性强, 从太阳能发电到解决就业, 从治理沙化到种植农作物, 从沙漠绿洲到沼气养殖, 从合理的商业模式到地方环境的保护发展, 科学合理, 步步深入。当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钱学森沙产业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著名沙漠化防治专家刘恕听取汇报后感慨到:“我干了一辈子治沙, 如何可持续地治理荒漠化, 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感到您们的设计充满科学理性和创新, 如在实践中得到展现将是21世纪很佳的干旱荒漠地区开发利用方案。我们毕生探索干旱荒漠区的开发, 深知有效的开发利用方案的价值和意义”。
经历阅历都是财富
班广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和旅游, 旅游不是单纯的旅游, 而是因公出差而旅一下。“忙完了一天的工作, 坐在自己的书房里, 夜深人静, 没了电话和日常事务的打扰, 静下心来看一本喜欢的书, 这是我最惬意的事了”。
班广生读的书很多而且较广, 他的记忆力好的惊人, 那是年轻插队下乡时练就的功夫, 那个年代的书少, 下乡时带了两箱子书大, 有空就看, 那时书少, 一些经典著作后面的注释他看的很仔细。要说那时年轻记忆力好是自然, 而现在他对全世界都在流行的后工业社会及思想进程的理解和记忆也很到位。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 新时代就是“第三次浪潮”, 就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后的“信息社会”;而法国学者米竭尔·波尼亚托夫斯基认为, 上世纪70年代社会的发展标志着工业社会向科学文明社会过渡阶段, 这样的社会是“科技社会”;德国学者拉尔夫·达伦多夫却说, 新时代是“后资本主义时代”。无论是“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信息社会”、“科技社会”, 这些提法都概括出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特征:它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社会, 它是由高科技引发的, 尤其是信息产业革命的产物, 是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阶段。世界性的信息科技产业革命引起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机构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动, 所谓“后工业社会”也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动的产物。特别是美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批评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指出“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 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 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 “这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依托于网络的能源互联网, 欧洲和美国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我们已经听到了敲门声”班广生如是说。
善于学习和善于积累的他, 之所以在业内著书立说学术超前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他说, 人一定要善于学习, 因为我们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个智慧较量的历史。哈佛有一句名言:人的差别来源于学习。从古希腊时期起, 但凡好的城市建设, 都是文明发展的标志,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00年前, 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是雅典, 它的守护神就是智慧女神。智慧和人类的关系, 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了, 今天的社会发展依然是这样。评判一个事物发展的对与否并不难, 就拿我们现在的城市发展来说, 以北京为例, 看看这个城市主人的智慧就知道了。他幽默的举出了为防止雾霾, 北京市曾经发补贴号召大家买无烟煤的例子, 会上, 也许只有他是唱反调的人。他坚定地说, 做事从零开始没错, 但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突破点很有必要。任何一个国家和行业都无法说自己从不借鉴前人的经验, 从零开始自我发展成一个伟大的事业和了不起的国家, 这样的先例没有。当然, 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智慧也是有先决条件的, 我们要将那些美好的、有利于我们的、适合我们的别人的成功经验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的经验借鉴过来, 不能盲目拷贝。他对当前有些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形象工程很是看不惯。他说, 要允许一座城市的自然生长, 过于快速发展的城市会缺失很多东西, 若城市文脉和肌理都紊乱了, 又如何谈及发展和智慧, 所以, 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一定要让人感到充实, 合乎人的生活尺度, 要饱含着一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班广生曾主编了《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与实践》、《建筑采暖与空调节能设计与实践》、《建筑光伏设计与实践》丛书, 参编了《建筑节能技术与应用》以及《建筑门窗》专著, 撰写了《发展光电建筑期待路径优化》、《建立光伏建筑标准体系乃当务之急》、《大型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几项关键技术》、《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措施》、《走出建筑节能的10大误区》、《玻璃采光顶的漏水和防水分析》、《建筑幕墙技术发展探讨》等数十篇论文。
问及他每天哪来的时间写作时, 他没有给予正面回答。只是淡淡地说:这个社会的转换太快了, 而且整个转换就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间, 在我们的五十多年生命中几乎全部都经历了、看到了、且都体验了。我刚刚成人时, 就去下乡当知青, 当农民, 在底层状态下生活, 体验了底层的东西和对知识的渴望。下乡时, 我带了两箱的书籍是我的伙伴。之后, 我参加拨乱反正后的第一批高考, 参加工作, 进入机关, 年轻有朝气, 之后又到现在, 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 原始积累达到一个度, 物质方面的反应和体现出来了;但从另一个精神层面, 从精神过程, 我们看到了, 过去我们最初的年代是以精神来替代物质, 短短的30多年, 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由物质来替代精神, 在人的思维范畴中间, 产生了一个极度的差异,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不知左右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在过去强调精神的时候, 强调毛泽东思想的时候, 就是一个精神崇拜、一种信仰, 对物质的要求极其日常化, 可以说极其简单。现在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对物质的要求是巨大的、可谓沟壑难填, 而对精神上的呢?忽略到了许多, 精神已经成为次要的了, 甚至于可以被抛弃, 以为钱可以代表一切。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生了。并且在整个社会都有这种倾向, 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有诸多因素, 我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改变不了什么, 我能做的就是利用我学的知识, 多做有益于社会和大众的事, 石头投向水里, 决定涟漪大小的是石头的质量。
【经济发展科技能源分析】推荐阅读:
我国十五能源科技发展成就及展望05-25
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08-20
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06-17
走科技兴乡之路促农村经济发展07-17
民营经济发展分析10-17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05-13
发展地铁经济分析06-14
外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07-21
兵团经济发展对比分析10-14
苏州经济发展条件分析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