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2024-09-22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精选12篇)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篇1

一、引言

在封建时期, 中国在经济上一直是领先于全球的。“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让世人震惊于唐朝的繁华;到了北宋时期, 中国的GDP总量大概是265.5亿美元, 是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还多, 而人均GDP大概为450美元, 比当时的西欧国家人均GDP多了400美元;直至晚清, 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 中国的GDP仍位居世界第一。但是, 由于当时体制和科技的落后, 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衰落。新中国成立时, 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 经济与最发达的美国相比有天差地别。建国后的中国在不断探索中摸索出了适应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向, 经过一连串经济改革措施, 让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至2010年, 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让世界为之瞩目。本文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分解为五个因素展开分析, 并展开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一) 劳动力。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而劳动力承载着劳动活动, 所以在财富创造中劳动力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新中国成立时人口有5亿左右, 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而由于自清朝末年以来长期战乱的影响, 老年和幼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小, 因此人口中的青壮年占比较多, 劳动力较优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也正是由于长期战乱的原因, 中国教育的普及率较低, 导致大部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 如果不加以培训, 就只能从事一些最基本的体力劳动, 这是新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一大劣势。

(二) 自然资源。

一方面中国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都比较丰富。具体来看, 新中国的水资源有27, 115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种类较多, 达到148种, 储量也比较大, 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大部分矿产资源能自给自足的国家之一。森林面积有1.24亿公顷;另一方面新中国的自然资源虽然丰富, 但人均占有率都比较低。而且, 某些特定的资源储量不足, 诸如石油等资源还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而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难免会大量消耗资源。近年来, 中国成为世界上的资源进口大国, 本国资源储量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三) 科学技术。

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 可以说是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诸如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都不能自己制造。在航空航天方面, 前苏联于1961年首次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于1969年成功实现载人登月;中国却才刚刚起步。在核武器方面, 当时的新中国时刻处在美国和前苏联的核威慑下, 自己没有掌握制造的方法。这两点可以侧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科学技术上的全面落后状态, 也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短板。

(四)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很多方面, 这里主要从交通和文化教育这两个方面来说。首先, 在交通方面。自古以来, 交通发达的地区经济也比较发达, 因为便利的交通能够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 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埃及两河文明, 它们都是依靠大河而发展起来的。而新中国成立的初始阶段是百废待兴的, 铁路系统传承于清朝和民国, 比较落后。公路系统也不发达, 航空方面则更不用说了;其次, 在文化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 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 初中入学率仅为6%, 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 1949年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仅为11.7万人。由此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文化教育方面是非常落后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 新中国自建国以后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虽然期间有一段短时期的挫折, 但是这并不妨碍教育发展总体上的进程。

(五) 制度。

这里的制度是指经济制度。由于当时前苏联的影响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制度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好处。计划经济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 这就为集中精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也使建国后新中国的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它也有弊端:首先, 计划经济体制不尊重市场的自然规律, 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导致产品过剩和短缺;其次, 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刺激生产。由于国家控制了生产活动, 给生产单位分配了生产任务, 生产活动的盈余也要上交给国家, 这就导致生产单位完成任务后对后续生产积极性不高。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多的划分标准。我们用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目标来划分, 中国经济可以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1949~1978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阶段 (1979~2021年)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 (2022~2049) 。

(一)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建国后到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生产活动依赖政府的指令计划, 各个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性。这一时期的目标是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体系, 实现了经济的自立。计划经济体制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新中国能够集中全国之力发展生产, 能够快速地从无到有地建立起经济体系。它的局限一是不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 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二是打击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导致了生产的无效率。

新中国在计划经济阶段完成了大部分目标,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人口增长过快, 但由于相应的条件跟不上, 导致人口素质低下;二是城镇化进程缓慢;三是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阶段。

1979~2021年属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全面对外开放, 引进外资, 同时尊重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目标是提高整体社会生产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在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中国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国家, 虽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体系, 实现了经济自立, 但经济还是没有发展起来, 大部分人民还是过着贫困的日子。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改革, 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快速地增加。在1979年至2010年的32年间,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9.9%, 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发展为1978年的20.5倍;“中国的对外贸易年增长率提高到了16.3%。而中国2010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则提高到了29, 727亿美元, 是32年前的144倍。同一年,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 但仍然以一个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发展着。当然, 过快的经济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法律制度的落后等。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和谐发展”和“依法治国”等主张。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

步入小康社会后, 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 在经济上, 以创新为驱动力; (2) 政治上, 更加公开透明, 中国将拥有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 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3) 文化上, 由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转向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追求; (4) 生态环境建设上, 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5) 区域之间的差异减小, 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 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全面协调发展起来; (6) 贫富差距缩小, 人民开始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向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2]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3]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4.

[4]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篇2

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会展业焦点转向亚洲,这将为中国会展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国会展业正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为会展业创造条件;中国会展业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会展数量、规模等持续扩大、中国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中小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的新特色;中国会展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继续加强,其中中国同类展会的主办单位联合办展,形成规模效益;国外展览公司改变策略,由展会移植变为并购展会或者与中国展会主办单位合作办展;中国展会水平和会展设施进一步提高,其中品牌展会数量增加、会展观众组织等服务方式改进、会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会展设施不断完善;中国会展主办者多元发展;中国会展行业组织的作用日益活跃。

改革开放,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展览活动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形成行业。近几年来,展览业在以年均20%(估计数)速度发展。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展览业的直接产值约60亿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5%。如果按照德国科隆的一项分析计算标准,展览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为9%,那么,中国展览业的间接产值约为500-600亿人民币。1 会展城市

目前,中国展览业是遍地开花。就展览规模和实力而言,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中国的展览中心城市,分别占全国展览市场份额的25%、18%和8%;大连、长春、青岛、南京、苏州、合肥、杭州、宁波、厦门、西安、武汉、南宁、昆明、重庆等成为地区展览中心城市;此外,一些地、县、镇也兴建展览场馆、举办展览会,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展览城市,比如潍坊、义乌、顺德、乐从、东莞等。

据北京统计,北京会展业每年解决1.76万人就业,人均产值3.1 万美元(是北京人均产值水平的10 倍)。全国具备举办大型国际展览项目的250家展览公司中约130 家在北京,北京注册的展览公司约200 家、展览施工公司200 家,为展览服务的设计、广告公司约800 家。另据统计,2002年北京共举办会议71053个,举办展览1298个,展览总面积为339.9 万平方米,会展业直接总收入20.8亿元。据上海统计,上海目前平均每周办展6 个。

2002 年,上海会展业直接收入18 亿人民币,交易额达500 亿。据广东统计,2002 年规模会展就有200多个,单向成交额达3000 多亿元(不含广交会)。

考察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会展产业带的发展。中国会展业作为都市型服务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使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为会展中心城市组成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它们通过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级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以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上述五个区域的发展要齐头并进并不现实,以梯度形式进行则不失为一种相互竞争和相互拉动的良好策略;而从各区域来看,则应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各会展产业带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等,构筑各自的区域创新系统,以促进区域会展经济的腾飞,以促进我国会展产业进一步发展。2 会展项目

中国的展览会项目数量据有人统计已达8000 个,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展览会有3000 个。仅从数量上看,可能已居世界第一。其中一部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包括综合性质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以及一批专业性质的展览会比如中国国际机床展。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览会,号称中国第一展,在可以称作世界第一大国际贸易展。最近一届广交会规模达36万平方米(两期两地合计),参展的有48 个交易团、10195家企业,展位18400个,参展商品达12万种,海外采购商超过15万人,成交总额超过200亿美元。每届“广交会”可为广州带来约30亿元的收益。(数据来源:文涛咨询)3 展览场馆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展览场馆建设不多,著名的有苏联援助的4 大展馆: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已被拆除),此外,还有中国农展馆以及一些地方展馆。这些展馆主要用于举办宣传性展览。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兴建了一大批展览场馆。目前广东建成展览场馆最多。广州广交会展馆面积约17 万平方米,并正在兴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展馆,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第一期15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广东的深圳、东莞等地也建有一批展览场馆。上海目前已建有5 处展览场馆,今年扩建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面积将达25万平方米。此外,许多地方有一大批在建和将建项目,据称,潍坊市将建设超大型展览场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约有150个展览场馆,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而据德国统计,德国仅有展览场馆24个,总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场馆是汉诺威展览中心,展馆面积约47万平方米。国际博览联盟主席安格斯去年末在日本展览业年会上发言,预计中国展览场馆的规模将在5年内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会展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随着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其功能也从原来简单的市场交换,逐步延伸到其他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科技功能、教育功能等。

所谓会展政治功能,是指会展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宣扬一定的政治主张与观点。

现代会展自诞生以来,就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会展与政治有紧密联系,但并非所有的会展活动都具有政治功能。特别是在西方市场化国家和地区,除政治性会议外,会展活动更多地体现出其自身所特有的经济特性,目的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即便是举办大型纪念或庆祝活动,也都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会展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会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等因素,使得会展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我国目前的会展活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根据展会的内容和形式,简单地把我国具有政治功能的会展分为3类。

1.政治性会展。主要是指那些纯粹以政治为主题或是带有政治题材的,并以获取政治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会展活动。这类政治性会展包括政治成果展、政党集会、英模报告会等,其政治功能显而易见。目前国际会展大部分是科学和商业性的,与政治等方面关系不大,但在我国政治性会展所占比例稍高一些。

2.公益性会展。主要是指大型体育活动、大型纪念和庆祝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特定领域的效益并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大型纪念和庆祝活动包括国庆庆典、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等,其目的在于获取政治效益。大型体育活动包括奥运会、全运会等,由于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吸引全球的注意力,尽管活动本身排斥政治,但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政治的影响。

3.商业性会展。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并兼顾社会效益。之所以说其具有政治功能,主要是因为我国不少商业性会展,多有政府的参与和介入。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部门在会展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商业性会展活动中的种种政府行为,反映出其政治功能的作用。因此,具有很强政治功能的商业性会展是我们研究分析的重点。4 会展产业发展建议

我国会展产业正在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从前瞻的视角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体,会展经济与其他经济类型互为发展。科学发展观是要达到行业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会展经济发展应包含这一产业所有链条、环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建设会展场馆,培育会展公司等单方面的进步;它应该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升。会展经济发展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会展是会议、展览和节事活动的整合形态,它不仅仅是经济活动,体现对利益的追求,它同时也是社会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经济、社会、科教、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向往。

二、发挥政府对会展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此报告提出三点具体建议:第一,建议政府部门能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中国会展业进行宏观规范,同时减少对会展活动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使会展业各个主体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第二,共同研究制定中国会展产业政策。第

三,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会展中心场馆、会展业和相关服务业能有积极性办好会展活动。

三、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

会展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模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就会展城市而言,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速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的会展公司。就展览项目而言,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提升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筹建全国性会展协会,促进中国会展产业化。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行政机关主要通过制定规则来调控市场,而市场的自律则主要依靠由企业构成的行业协会组织来进行。中国应该借鉴那些展览发达国家的行业管理经验,在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会展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相关中介机构的行业自律作用,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加强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协调会展活动。

五、有意识有目的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这其中包括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会展项目运作的专业化。

六、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带来的契机。个制约因素影响中国会展业发展

处于新兴产业阶段的中国会展业,在近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就会展业的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和利润的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结合采集的数据和报告研究结果,报告认为中国会展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第 一,当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仍然是粗放型量的扩张,亟待实现注重内在质量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二,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行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都需要调整。第三,中国会展业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行业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妨碍会展业全国体系的形成。

第四,中国会展业相对低下__________的市场开放度,阻碍了行业内资本市场的形成,使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细棋”阶段 篇3

仅以GDP作为标准,并不能完整判断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随着GDP总量的不断扩大,中国赶超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为多年来粗放的发展模式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代价。今年年初,中国北部地区雾霾频发,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高均为历史罕见,这实际上是大自然以最直观的方式折射出环境资源代价的“不可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经研究认为,如果在GDP中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仅为5%左右。环保部最新公布的绿色GDP核算结果也表明,从2004年到2010年,全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已从5118亿元上升到15389亿元,这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代价在持续上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渐成共识,有意放慢经济增速,开始下“细棋”。“十二五”期间,全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平均为7%。农历新年前,一些长期“领跑”中国经济的发达省市主动下调GDP目标,比如,北京宣布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为8%,上海确定为7.5%,浙江、广东则同为8%,都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的增速目标。

在“GDP惯性”还较强大的氛围中,这些省市的转变和调整显得尤为可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需要指出的是,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通用尺度,其作用不可替代,出路不在于取消GDP,而是告别GDP崇拜。

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而言,保持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是确保充分就业、提高公民福祉的重要条件。所以,厉以宁说:“过快当然不行,但在中国的国情下,8%左右还是可以承受的。”这也就是大家所认同的“正常高增长”。

近十年来,随着一系列区域规划相继出台,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已经从东部地区率先“单极突进”,转变为东、中、西部“多轮驱动”、协调共进,逐步完成了均衡细化的过程。在这块宏大的“棋盘”上,各个区域的功能和相互间的关联度越来越清晰,每一寸土地都需要科学规划和“精耕细作”。

“细棋”意味着下棋处于慎思状态,不盲目落子。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全面转型还将继续,结构调整将会有更加丰富的体现,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将更受重视,但与此同时,带给企业和市场的挑战也会更为严峻。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篇4

交通运输业从工业化革命发展至今, 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在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有关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始终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最早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76) 。他在《国富论》中论述了运输对产业布局、劳动分工和市场发展的影响。19世纪德国学者威廉·罗雪尔 (Wilhelm Roscher, 1848) 提出了交通在发展生产、促进劳动分工和生产布局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运输方面出现的巨大进步, 使分工更加容易, 生产更加完善, 产品价格更为低廉, 地区之间的过剩和不足也都容易得到调整。瑞典经济学家布·安德森 (Thomas Anderson, 1998) 以系统科学中的突变理论为手段对交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得出重要结论:交通因素是区域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慢”变量之一, 区域交通系统的连续变化 (如路网的缓慢扩张等) 在某些关键点能诱发区域经济的“相变”。

针对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 韩彪提出了“交替推拉关系论”。他认为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推拉关系”, 建立了“推拉效应”数学模型来判断供求平衡关系, 并通过“推拉效应”来判断它们之间的适应关系。刘建强 (2002) 从协整关系的检验入手, 对经济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货运量与GDP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交通业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交通运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对经济的发展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交通运输必须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相适应, 其资源配置的特征必须为各个经济发展阶段服务。换句话说, 交通运输的发展阶段必须与经济发展阶段保持同步。

二、工业化阶段的划分与运输化阶段的划分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活动中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 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处于增长的态势。根据经济学家霍夫曼 (W·C·Hoffman, 1931) 对工业化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 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分别是工业化前期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他认为区别这五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是主导产业的变化, 以及经济增长贡献要素的转移。

工业化前期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规模小、效率低原始农业是主要产业, 后来虽然出现了小手工业, 但是由于要素禀赋资源的限制, 生产规模也比较小。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主要是以纺织工业作为其主导产业, 机器工业开始代替了手工业, 劳动力资源大量从配置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化。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 资本的投入比例是最大的,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也是最大的。工业化后期阶段主要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导产业。在这一阶段资本积累充裕, 生产效率提高, 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已经基本完成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后工业化阶段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学习与创新成为生产的基础, 而知识进步则成为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

20世纪90年代, 与经济发展关联的运输发展形态问题成为了重点研究对象。荣朝和 (1993) 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尤其是在工业化过程前后, 对运输发展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运输化理论。运输化理论将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前, 从原始部落到游牧经济、小农经济、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时期, 属于前运输化阶段。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的大工业时期属于运输化阶段, 其中又表现为初步运输化和高度运输化特征。在后工业经济时期, 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 运输化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信息化, 属于后运输化阶段。

三、我国目前工业化阶段的确定

根据表1可知, 主导产业、人均GDP的衡量指标以及第一产业比重是衡量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关键指标。首先, 我国在现阶段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 而制造业作为主要生产部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占总产值的比重也相对较高。我国在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54.4%, 处于工业化后期50%-60%的范围内, 以此为标准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其次, 根据人均GDP的衡量指标, 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为4780美元, 处于人均GDP2980-5960的范围内, 据此可以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最后,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虽然处于下降趋势, 但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还是比较大, 我国还是属于一个农业大国。在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为42.6%, 处于工业化中期30%-45%的范围内。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在对主导产业、人均GDP和第一产业比重等指标进行分析之后, 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应该属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 也就是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

四、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的确定

根据运输化理论, 运输对象、运输量和运输网规模是显现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关键性指标, 根据其变化趋势所显现的特征, 确定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阶段。

首先, 对运输对象变化趋势的分析。我国目前的整体经济水平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是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这就要求第二产业作为主要产业, 其货运量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应属最大, 而以第二产业中的煤炭、石油、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货物运输对象的比重最大。

以1986年至2009年铁路货运量为例, 从1986年至2009年, 我国与重化工业相关运输对象的铁路货物运输量在1986年为91539万吨, 2009年为221752万吨。与第一产业相关的运输对象在1986年为8218万吨, 2009年为19715万吨。与第三产业相关的运输对象在1986年为25209万吨, 2009年为26941万吨。由此, 可以根据运输对象的变化态势判断, 我国目前处在初步运输化阶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其次, 对运输量的变化趋势的分析。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要求以能源和重化工业为中心的经济方式使货运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货运量的增长率应该高于GDP的增长率。

在2000年之前, 我国的货运量增长幅度呈现下降趋势。在1992年我国的货运量的增长率为6.10%, 1998年为-0.84%。而我国的GDP增长率在2000年之前也呈现下降趋势。1992年我国的GDP的增长率为14.2%, 1998年为7.87%。在2000年之后, 我国的货运量增长幅度呈现上升趋势, 在2008年增长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000年为5.83%, 2008年为13.63%。而我国的GDP增长率在2000年之后也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为8.41%, 2008年为9.15%。货运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在2008年我国的货运量的增长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并高于GDP增长率。这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要求一致, 由此, 从运输量的变化特征的角度, 可以确定我国交通运输显示出了初步运输化阶段的特征。 (数据来源:中国交通年鉴)

最后, 对运输网规模的变化趋势分析。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要求遍布全国的铁路网基本形成, 铁路的营业里程达到历史最高, 内河及沿海水运得到比较好的开发利用, 铁路网和航运网在运输网中占有主要地位。也就是说如果以运输线路里程作为运输网规模的衡量指标, 铁路线路里程应该达到历史的最高点, 且铁路线路里程的增长率应该大于公路线路里程的增长率。如果以运输能力作为运输网规模的衡量指标, 铁路的货运量或者货物周转量应该是大于公路的货运量或者货物周转量。

我国铁路的营业里程在1993年为5.86万公里, 2007年为7.8万公里, 这说明我国铁路线路里程从1993年至2007年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 并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但是目前我国公路线路里程的增长率一直高于铁路线路里程的增长率, 在2005年我国铁路线路里程的增长率为1.34%, 2007年为1.17%。我国公路线路里程的增长率在2005年为78.82%, 2007年为3.67%。这表明目前我国铁路线路里程的增长率要低于公路里程的增长率。2008年我国铁路货运量在总货运量中的比重为12.77%, 公路货运量在总货运量中的比重为74.08%。由于可知, 从运输网规模的角度显现的特征浓郁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要求不一致, 不能显现初步运输化阶段的特征。 (数据来源:中国交通年鉴)

从上述分析可知, 从运输对象和运输量的角度显示初步运输化阶段的特征, 说明我国的交通运输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而从运输网的规模角度显示出目前我国公路线路里程的增长率一直高于铁路线路里程的增长率、铁路货运量小于公路货运量, 这与初步运输化阶段所显示的特征不相符。由以上可知, 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可以确定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 但是交通资源配置还存在不平衡, 还不能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一致。因此, 对我国目前的公路资源与铁路资源的配置比例还要重新确定, 保证经济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荣朝和.论运输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刘秉镰, 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 6.

[3]赵坚, 陈宇.运输需求理论与运输需求增长趋势[J].综合运输, 2005, 7.

[4]黄静兰.大思路—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J].综合运输, 2005, 10.

[5]张云, 孙启鹏, 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 2004, 9.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四个阶段 篇5

1:萌芽与酝酿期(97-2000年):爆炸式发展的夏天 亚马逊网络书店(1995年)的冉冉升起,使电子商务成为了经济活动的热点,大量风险投资涌入电子商务,网络概念股在美国受青睐,电子商务出现爆炸式发展。

2:调整蓄势阶段(2000-2003年)——寒冬 由于扩张速度快,资金投入多,电子商务问题暴露,物流、管理问题突出,网络股出现炮沫经济,国际股市从5000点跌破到2000点,资金撤离,网站开始重新洗牌,优胜劣汰,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电子商务发展经历了寒冬腊月,超过1/3的网站销声匿迹了。

3:复苏与回暖期(03年-05年)—高速发展的春天 经过严峻的市场考验,电子商务网站开始务实经营,SRS的出现、911事件的发生,禽流感病毒的传染、非典流行使得电子商务又卷土重来,电子商务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这个阶段对电子商务来说最大的变化有三个: 第一个变化:大批的网民逐步接受了网络购物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个规模还在高速的扩张。第二个变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从B2B电子商务中获得了订单,获得了销售机会,“网商”的概念深入商家之心。

第三个变化:电子商务基础环境不断成熟,物流、支付、诚信瓶颈得到基本解决,在B2B/B 2C/C2C领域里,都有不少的网络商家迅速的成长,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经验和资金。

4:电子商务纵深发展期(2006-现在):做大做强的夏天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的天下。数不清的传统企业和资金流入电子商务领域,使得电子商务世界变得异彩纷呈。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99年~02年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里中国的网民数量相比起今天是在是少得可怜,根据2000年年中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网民仅1000万。而且这个阶段,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还仅仅停留于电子邮件和新闻浏览的阶段。网民未成熟,市场未成熟,以8848为代表的B2C电子商务站点能说得上是当时最闪耀的亮点。可惜8848最终逝去,萌芽期的电子商务环境里没能养活几家电子商务平台,只是孕育了一批初级的网民。这个阶段要发展电子商务难度相当大。

2、03年~06年高速增长阶段

当当、卓越、阿里巴巴、慧聪、全球采购、淘宝,这几个响当当的名字成了互联网江湖里的热点。这些生在网络长在网络的企业,在短短的数年内崛起,和网游、SP企业等一起搅翻了整个通信和网络世界。以前程无忧网络招聘为例,在这个以专门发行招聘报纸的企业,03年初的时候还是投报纸广告送网络招聘会员,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投放网络招聘广告赠送报纸招聘广告,可见变化之巨大(这个例子说明的就是网络应用的发展对传统业务的影响深远)。

这个阶段对电子商务来说最大的变化有三个:

第一个变化:大批的网民逐步接受了网络购物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个规模还在高速的扩张。

第二个变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从B2B电子商务中获得了订单,获得了销售机会,“网商”的概念深入商家之心。

第三个变化:电子商务基础环境不断成熟,物流、支付、诚信瓶颈得到基本解决,在B2B/B2C/C2C领域里,都有不少的网络商家迅速的成长,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经验和资金。

3、07年~10年电子商务纵深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的天下。数不清的传统企业和资金流入电子商务领域,使得电子商务世界变得异彩纷呈。

首先:阿里巴巴、网盛上市标志着B2B领域的发展步入了规范化、稳步发展的阶段;淘宝的战略调整,百度的试水意味着C2C市场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的优化和细分市场。

PPG、红孩子、京东的火爆,不仅引爆了整个B2C领域,更让众多传统商家按耐不住纷纷跟进。

07年~1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将达到新的高度。虽然还不至于会颠覆人们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定会看到更为精彩绝伦的新鲜事,会看到一个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不断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回到上文的问题,拥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传统企业,以及慢慢成长起来的中小网商未来之路该如何走?

可以预言,由传统企业延伸过来的电子商务公司和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中小网商将会是未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力量。

原因有三:

1、对于B2B电子商务平台,承载其盈利模式的90%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随着B2B领域的竞争格局趋于暂时的稳定,B2B领域的规模扩张将会降温,取而代之的是结构优化和业务深挖。

2、在C2C领域,随着B2C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市场管理的日益规范,纯C2C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也会放缓。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篇6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发明创造的新产品、新服务模式比发达国家企业少得多。不仅中国的企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很少。但原因真的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缺少创新的环境,缺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吗?未必如此。

我们知道,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所有企业的目标都是一个:创造利润,或者说赚钱。哪种经营模式能创造最多的利润,企业就会选择之。当模仿能给企业创造最多的利润时,企业就会选择模仿;而当创新能给企业创造最多的利润,企业就会选择创新。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企业之所以喜欢模仿而不愿创新,原因就是模仿会比创新带来更多利润,而在发达国家,情形恰好相反。

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人均收入均只是发达国家的1/8~1/10,十年前则差距更大。当存在这种差距时,就会出现一种结果:大多数中国人不具备能力购买发达国家生产的最新产品或服务,中国企业模仿出来的产品虽然在质量上比发达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低,但价格也低得多,中国人可以消费得起,因而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比自己去创新出来成本低得多,因而企业可以获得巨大利润。而自己去创新可能要走很多弯路,经历很多失败,成功的概率也许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更低。即使最后成功了,考虑到前期的成本投入,利润可能微乎其微甚至是亏本。

很多人说,创新能带来比模仿更大的利润,因为创新出来的东西是你无我有,我可以垄断市场。这种观点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没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未必。

创新过程要投入比模仿多得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创新的失败风险非常大。100家企业去研究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服务模式,研究若干年后成功的可能只有1家,甚至全都失败。即使有1家成功,这家企业在最初的若干年内,可以从创新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很多利润。但是,如果将时间前推,从企业创新之初算起,将此期间企业投入的所有成本考虑进来,则企业从创新中获得的利润并非如想象的那么高。

实际上,发达国家那些技术、产品、服务处于最先进行列的企业,相对而言,它们的利润率、资产回报率等并不高于中国许许多多靠模仿赚钱的企业,甚至普遍低于中国的企业。由此也可解释为何近20年中国的企业规模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增长更快,从而迅速出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

那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是否永远不需要靠创新,只需要模仿呢?不是。若干年后,当中国经济发展发展水平基本赶上发达国家时,中国企业无法只靠模仿赚钱,就不得不去创新。此时,多数中国人的收入可以买得起发达国家企业生产的最新、最好的产品或服务,那些模仿出来的产品或服务虽然价格较低,但是质量也更低,必然会失去市场。

当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时,企业也有实力去投入大量资本从事产品、服务的研发,经得起创新失败的打击。而在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实力像发达国家的企业那样投入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去研发一项产品。

到那时候,中国企业还会普遍要求完善创新环境、条件,要求国家、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创新服务的制度、环境是国家、政府提供给企业的公共产品,当企业没有需求时,这种公共产品自然就会缺少。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之所以不完善,以及其他与创新相关的条件不完全具备,原因也在于中国企业可以靠模仿来赚钱,并且比靠创新更赚钱,导致企业对这种公共产品的需求还不强。

所以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逐渐缩小的过程,也是中国企业由模仿向创新转变的过程。

博主简介: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博士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篇7

中国从1993年以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数量已连续13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 2003年中国超过美国蝉联世界第一大FDI引进国。至2007年底, 外商在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28.62万余家, 实际投入的金额超过2.11万亿美元。虽然自2005年开始FDI增速开始出现减缓的迹象, 但是仍然是外资引进中的重头戏。FDI对东道国发展的贡献问题, 多年来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过去的29年中, 引进外资战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 外资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FDI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阶段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如何等问题还需要冷静的思考。因此, 如果对于FDI做更为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则可能得出更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ChuangChen、LawrenceChang和Yimin Zhang (1995) 从来源、数量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研究了我国1978年后经济发展中FDI的作用[1], 表明FDI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 而且改善了国内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力;YanruiWu (2000)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 将FDI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投入, 来检验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夏京文 (2001) 对我国1983~1997年的GDP与实际FDI数额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得出FDI与GDP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的结论;黄宇峰 (2001) 分别从FDI的规模、类型、期限等定性分析了FDI对资本输入国和输出国经济的影响;杜江、高建文 (2002) 通过因果关系检验指出[2], 能够以96.6%的概率确信外国直接投资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又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 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陈浪南、陈景煌 (2002) 使用中国1981~1998年的有关数据, 在新古典模型下将FDI视为一个独立的投入量, 考察了FDI对中国的影响情况[3]。研究结果表明, 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萧政、沈艳 (2002) 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发现, FDI和GDP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GDP在当年增加0.048 5个百分点, 但从长期看, 最终将导致GDP增长5.447 9个百分点, 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FDI短期增加2.117个百分点, 10年内将使FDI增长34.449 7个百分点;任永菊 (2003) 选取1983~2002年的数据分析证明了FDI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关系[4], 但其因果关系随着滞后期的不同而不同;马明和 (2003) 根据1983~2000年间我国FDI与GDP、进出口总额T的时间序列资料, 分析表明FDI与我国经济运行、对外贸易的轨迹基本平行, 并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增长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但FDI对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确实存在着当年的需求效应和滞后年份的供给效应。

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都认为FDI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成正相关关系, 但是外国直接投资通常是一个包含资本、知识和技术的复合体, 它不仅为东道国带来了金融资本, 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技能、市场经验, 因此,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直接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增长, 而且其外溢效应, 也将导致东道国产出收益的增加, 有利于东道国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 我国已完成了第一阶段 (较少接受直接投资, 也没有对外投资, 净对外投资为负) 向第二阶段 (吸收外资增加, 但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为零或很少, 净对外投资额为负数, 并且随GDP的提高而日益扩大) 的过渡 (刘红忠, 1998) , 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因此, 本文试图采用1984-200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总产值GDP数据, 通过实证分析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各阶段FDI对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大小, 即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影响。

1数据选取与样本空间确定

由于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最初几年的FDI非常小 (1979—1983年合计仅为18.02亿美元) , 故中国现有的统计年鉴中并未将其单独列出, 使得FDI数据的收集遇到困难, 因此本文仅选用1984~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其中, 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代表性指标, 其数据直接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每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指标FDI作为外商直接投资指标, 其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FDI (以美元表示) 数据乘以当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格折算为人民币而来。另外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 分别对两个变量取对数为lnGDP和lnFDI, 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为DlnGDP和DlnFDI。

2实证检验方法及结果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 为避免谬误回归等问题, 在最终确立计量回归模型前, 必须对所涉及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和协整关系检验, 因此有别于横截面数据计量模型, 该部分实证检验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 利用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GDP和lnFDI的平稳性;第二, 利用两变量的Engle-Granger检验方法 (EG两步检验法) 来确定lnGDP和lnFDI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如果存在, 则给出两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第三, 建立lnGDP和lnFDI的误差修正模型;第四, 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性检验考察lnGDP和lnFDI之间的因果性关系。本文所用检验结果均采用Eviews 5.0计量分析软件进行了多次重复回归分析而得。

2.1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ADF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 因此在对其进行分析时, 要求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 即每个时间序列的均值与时间t无关, 并且围绕一个均值波动, 并且有向其收敛的趋势, 否则将会产生“谬误回归”问题。从图1可以看到, 两个变量均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 其中, lnFDI于1992到1993年出现大的波动, 主要是由于1992年改变外资政策引起的。但是从图2可以看到, 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则基本上表现出平稳的特征。

但仅凭直观图分析变量的平稳性是不够的, 本文接下来将利用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 (Augment Dickey-FuLLer) 检验来确定两变量间的平稳性, 即对以下回归模型中的系数ρρ′进行τ检验, 原假设为H0∶ρ=1和H′0∶ρ′=1。

模型1:

注:D2LgGDP表示LgGDP的二阶差分

表1的ADF检验结果表明, 在显著性水平为5%情况下原始序列外国直接投资的对数值 (LgFDI) 及其一阶差分 (DLgGDP) 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 (LgGDP) 及其一阶差分 (DLgGDP) 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序列, D2LgGDPD2LgFDI是平稳序列, 即这两个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

2.2 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关系) 检验

由实证分析已知, 时间序列lnGDP和lnFDI都是二阶单整的, 即序列本身是不平稳的, 因此需要通过协整检验验证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也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如果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仍然可利用OLS法直接进行回归。由于本文的分析仅涉及两个时间序列, 故可采用1987年EngLeGranger提出的EG两步法对变量lnGDP和lnFDI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第一步, 协整回归, 估计lnGDP对lnFDI的回归方程

lnGDPt=b0+b1lnFDIt+εt。

回归结果为:

第二步, 检验上述模型的残差项ε^t是否为平稳序列, 即检验ε^t是否是I (0) 的序列。经过反复试验, 采用无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的ADF检验模型3 (见前文) 对ε^t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 其中D (t) 表示ε^t的一阶差分。

由表2可知, ε^t为本身是非平稳性序列, 但其一阶差分D (ε^t) 是平稳序列, 故ε^t是一阶单整的, 因此可以认为变量lnGDP和lnFDI为CI (2, 1) 阶协整的, 即需要考察DlnGDPDlnFDI的协整关系。

第三步, 进行第二阶段的协整回归:即估计DlnGDPDlnFDI的回归方程:

DlnGDPt=b0+b1DlnFDIt+εt

回归结果为:

第四步, 对第三步的模型残差项ε^t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 ε^t为本身是平稳性序列, 即ε^t是I (0) 的, 因此可以认为变量DlgFDIDlgGDP为CI (1, 1) 阶协整的, 即变量DlgFDIDlg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第三步的回归结果来看, 在长期中, Dlg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则DlgGDP可增加0.17个百分点。

2.3 建立变量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由上文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可以看出, 变量DLnGDP和DLnFDI是一阶单整序列, 且之间存在着 (1, 1) 阶协整关系, 即长期均衡关系。根据EngLe 定理 (1987) , 如果一组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 那么协整回归总是能被转换为误差修正模型 (ECM) , 误差修正模型将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短期波动, 一部分为长期均衡, 根据协整关系检验, 可建立以下变量DlnGDPDlnFDI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DlnGDPt=β1ΔDlnFDIt+γεt+νt

其中, Δ代表一阶差分, εt代表协整关系检验中的残差序列, νt为白噪声序列。采用不同的样本空间, 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到, 回归结果因选取的样本空间而异。

(1) 根据各样本空间得到的回归结果显示, 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 特别是采用1984-1994年的数据时R2高达0.827 659, 且衡量回归系数的总体显著性水平的指标F-statistic较高为38.419 52, 但令人遗憾的是1995年到2007年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则较低, R2仅为0.290 315, 总体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指标F-statistic也较低, 仅为3.681 68,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上述误差修正模型可能更适合描述1984年到1994年期间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 从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来看, 根据1984—1994年的样本数据得到的回归系数及其t检验值要优于根据1984—2007和1995—2007年的数据得到的结果, 即从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看, 1994年以前, DlnFDI一个百分点的变动可以解释DlnGDP0.29个百分点的变动, 变量DlnFDIDlnGDP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得单位变动则可以解释DlnGDP1.46个百分点的变动, 而1995年之后, 这两者分别下降为0.156和0.085;另外, 1995—2007年的回归结果显示, 系数γt检验值小于临界值, 即说明变量DlnGDPDlnFDI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 (即其长期波动) 不能很好的解释变量DlnGDP的短期波动。

2.4 变量因果关系检验——葛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虽然变量DlnFDID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而且也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变量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 但是还需进一步证明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此本文采用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是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经济学家Granger于1969年提出, 后又经过HenDry、RicharD等人发展完善的一种检验方法。葛兰杰因果关系表示, 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Y在包含过去信息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 即变量X有助于变量Y预测精度的改善, 则称XY存在葛兰杰因果关系 (冉茂盛、张宗益、冯军, 2002) 根据上述定义[5], 可以建立DlnGDPDlnFDI之间的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如下:

检验1:H0:“FDI不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

无限制条件回归:lnGDPt=i=1qαilnFDΙt-i+j=1pβjlnGDΡt-j+u1t

有限制条件回归:lnGDΡt=j=1pαilnGDΡt-i+u1t

检验2:H′0:“GDP不是引起FDI变化的原因”

lnFDΙt=i=1qλilnGDΡt-i+j=1pθjlnFDΙt-j+u2t

有限制条件回归:lnFDΙt=j=1pθjlnFDΙt-j+u2t

其中, u1t, u2t为白噪声序列, 满足均值为零、同方差且非自相关。Pq分别为DlnGDPDlnFDI的最大滞后期数。

检验零假设:H0∶αi=0 (i=1, 2, …, q) 和H′0∶λi=0 (i=1, 2, …, q) 是否成立。根据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原理可知, 变量DlnGDPDlnFDI之间存在四种关系: (1) 如果αi=0和λi=0 (i=1, 2, …, q) 同时成立, 说明DlnGDPDlnFDI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即彼此相互独立; (2) 如果αi≠0和λi≠0 (i=1, 2, …, q) 同时成立, 则说明DlnGDPDlnFDID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3) 如果αi≠0, 但λi=0 (i=1, 2, …, q) , 则表明有lnFDI到lnGDP的单向因果关系; (4) 如果λi≠0, 但αi=0 (i=1, 2, …, q) , 则表明有lnGDP到lnFDI的单向因果关系。由于Granger检验受滞后期数的影响, 本文就分别1-6滞后期的情况进行检验, 结果如表5所示。

注:FDI≠>GDP表示“FDI不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 lgFDI=>lgGDP表示“FDI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

从表5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滞后期数分别为1-5时, 仅存在着lnFDI到lnGDP的单向因果关系, 当滞后期数为6时, lnFDI和lnGDP才互为因果关系, 即说明在滞后期数至少为6时, 二者才能相互促进, 即FDI促进GDP的增长, 而GDP的增长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的FDI。

3 结论及建议

(1) 时间序列lnFDI和lnGDP均为非平稳序列, 且均为二阶单整序列, 但是两者的一阶差分之间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 即时间序列DlnFDI和D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长期均衡关系, 从本文协整关系检验可知, DlnGDP每增加一个单位, 就有0.168 7是由DlnFDI的作用引起的。这说明在中国的GDP增长中, FDI贡献高达16.87%, 即FDI的确有效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 虽然当前我国外汇准备高起, 但我们仍应该在实行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和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前提下, 坚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 减少政策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2) 从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不同时期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 由于国内金融资本匮乏, 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由回归结果显示, Dln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便可以带动DlnGDP变动0.29个百分点。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金融资本日渐充裕, 因此,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明显降低, 从1995—2007年间的样本回归结果可知, DlnFDI单位变动对DlnGDP的影响已降低至0.156个百分点。因此, 在制定外资的政策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一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当然, 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的原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我国国内金融资本的日渐充裕, 外商直接投资的低效甚至不合理利用、假外资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3) 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 滞后期数分别为1-5时, 仅存在着lnFDI到lnGDP的单向因果关系, 当滞后期数为6时, lnFDI和lnGDP才互为因果关系, 即说明在滞后期数至少为6时, 二者才能相互促进, 即FDI促进GDP的增长, 而GDP的增长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的FDI。这表明,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是外国投资主体基于一国经济发展前景做出的中长期决策, 因此被大多数学者认为相对于其他利用投资的形式, 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金融稳定, 但是自2005年开始, 我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关于外商直接投资额的统计指标之间的巨大差距, 却对这种说法提出了挑战, 诸如FDI“热钱化”等问题也值得我国政府在制定利用外资政策时认真关注。

参考文献

[1]Chen Chung, Chang Lawrence, Zhang Yimin.The role of foreigh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s post-1978economic development.World Devel-opment, 1995;23 (4) :691—703

[2]杜江, 高建文.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世界经济文汇, 2002; (1) :32—36

[3]陈浪南, 陈景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 2002; (6) :20—26

[4]任永菊.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 2003; (5) :113—120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篇8

一、中国画传承的引申

(一)石君(湖南)《和谐家园》

画面整体呈淡蓝色,运用近实远虚的手法处理画面,虚化远景突出前面的植物,虚实结合加之淡雅的色调使画面更具诗意,意境深远。题材的切入点很好,技巧高,花、草、虫之类的汇聚在一起,表现了花丛中草虫一种存在的状态,惬意又悠闲的融合,喻示着人类社会的和谐。作者由花草虫的一种生命状态进而让我们注意到大自然的悠然自得,这与笔者的观察力及感悟有很大的关系,也是他内心的一种期许与向往,因此更具感染力,引起共鸣。

(二)许晓彬(广东)《清溪·自在》

作品描绘的是乡间清溪、溪岸边圈养的鹅错落的分布在那里,姿态各异,鹅形态不一的表达很生动。作者写意笔墨表现较高,写意与工笔的结合恰到好处。作者把线的造型和传统的笔墨有机结合,可见其对传统的写意、工笔理解之深。可贵在他从古人的笔墨中走出来,在照相写实的大背景下,把中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做得很好。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面向生活,要跟大自然接触,感受人文自然美。画面整体色调柔和,既有传统的意蕴,又富有当代花鸟的特色。

二、中国画题材的突破

(一)刘金贵(北京)《夏至》

作品描绘的是学校门口放学时家长们在等待接自己孩子的情景,孩子们带着小黄帽,有秩序地排队出校门,与周围拥挤的家长们形成对比,题材选择贴近生活,作者的优点在于把现代人物用简练的线条准确概括了现代人的特征。画面整体颜色很优雅,把西方的颜色巧妙地运用到现代绘画中来,高级灰的处理符合现代人对审美的一种趣向。简练开阔的人物造型,细节的刻画,拼接的构图形式,对画面进行切分,又采用条屏的形式构成画面的形式感,使画面极具强烈的现代人物气息和现代绘画风格。

(二)李云雷(浙江)《南田诗意》

作品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体会,笔墨大气,设色大胆,用现代水墨颜色的碰撞表达古人的审美意境,画面构图完整、色彩艳丽,纯色的结合竟意外的和谐。作者强调当代花鸟画要注重写生,笔墨运用要爽朗随性、亲近自然,这样画中花鸟才会更具鲜活力和灵动性。他运用特殊的设色技法、特殊的变形技法和大写意花鸟相结合,在传统绘画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大胆地在文人笔墨的基础上对水墨加彩以寻求自己的道路,表达古人田园般的意境。从画中便可看出作者是一个随性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讲求笔墨当随时代,在设色上突显与古代文人花鸟画的区别,追随笔墨情趣的同时与时代相结合。

三、中国画映射的真实性

(一)丁筱芳(上海)《前进·前进·进》

灰色调的协和有作者自己的风格和手法,画面整体处理得很有味道,富有优雅的韵味。构图饱满丰富,人物造型富有个性化,水墨的块面结合形成写实效果,使画面的人物造型在表现上更具力量感,体块式的造型表现军人刚正不阿的精神,这种技法运用在军旅题材中表现得尤为出色。作品以四条屏的形式展现出来,既有形式感,又不缺主题的表现。整幅画面基本采用单色调来处理,更显主题的庄重性。

(二)方正(湖北)《收获》

人物严谨的造型,画面暖色调的协调,是作者在新时代对于绘画的表达方法。画面描绘的是农村的场景,一群农民正在收获的情节,蓝天,远处的村落,等等,作者很好地表现了农民脸上的喜悦表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乡土人文的一种情感。作者运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细腻地表现人物和对象的细节,画面整体呈现很喜气的暖色调,前后对比形成的空间感与变化使画面更为丰富。作者的人物造型能力很强,他是新时代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与龚鹏的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纯粹的造型能力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对于人物衣纹的处理也很巧妙,具有时代的气息。

四、中国画风格的时代性

(一)洪健(上海)《洋务遗存——上海百年水厂》

作者以工笔表现这些厂房,细笔皴点很是细致,灰色调使画面的整体感觉很安静,色彩糅合得很和谐。作品通过描绘杨树浦水厂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映射出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发展的道路与变迁。作品对于上海老厂房陈旧感的处理很好,呈现出老照片的效果,又象征着当代对过去的一种怀念。三条屏的创新构图形式,格调鲜明,又富有人文气息。作者很好地运用现代的创新时尚与充满责任与年代气息的创作相互结合,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引人深思。

(二)毛冬华(上海)《多云转晴》

这是一幅以淡色调的小写意水墨表现现代城市山水画的优秀作品。作者运用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结合二维空间同三维空间的渗透,运用水墨的结合,用淡墨勾勒以及笔墨的灵动性来表现现代城市山水的景象。作品描绘的是玻璃与钢结构的反射交叠,在某一程度上带给人美的视觉感受,画面充斥着现代的思想,意在把人从传统的表现山水的形式化中改变过来,画面既有传统因素,又有大都市的感觉。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激情,用水墨的柔软来表现都市感极强的上海,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中国画笔墨底蕴的创新。

结语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的展现是中国画在这一阶段创新与传承的体现。在本次展览中突显出的特色及不足都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保持中国画风格韵律不变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特色,给中国画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更好地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摘要: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是在第十届全国美展全面开花的基础上基于时代的进一步多样化发展,作品创作的题材、技法及视角切入点等方面较之前更加开放与新颖,艺术个性更加突显,艺术风格渐趋于成熟化。本文以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部分优秀作品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画发展的趋势及题材选择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思考与认知。

关键词:中国画,题材,绘画风格,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李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水画参展现状分析[J].国画家,2010(2).

[3]林木.近30年中国画大趋势——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谈起[J].美术,2010(3).

中国农机市场步入理性发展阶段 篇9

1 我国农机市场得到稳健发展

中国农机市场在惠农政策的拉动下, 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健的发展趋势, 真正实现了多方受益、稳步发展的好局面。一是政府得民心。中央财政连年大幅度增加补贴资金, 从2004年的7 000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75亿元, 8年翻了近9番, 能够覆盖所有农牧渔业生产急需的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我国农业机械化7年时间, 创造了过去20年才能达到的业绩。二是农民得实惠。国家支农资金从2004年的2 62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8 183亿元, 免除农业税,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 减轻了农民负担, 提高了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 帮助农民不断增收。三是企业得发展。我国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1 060亿元增长到2010年2 780多亿元;利润从2005年66亿元到2010年实现利润155亿元左右, 企业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得到快速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等14大类3 000多种农机产品, 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 产品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产品市场满足度达90%, 同时出口到200余个国家和地区。

2 行业发展4大格局

目前, 中国农机市场有4大格局构筑了独特的行业特色, 成为市场稳健发展的动力。一是品牌格局。目前, 拖拉机行业处在第一集团的国机集团、雷沃重工、约翰迪尔和东风农机4家企业, 收获机械行业福田雷沃占据了国内主要市场份额。其他二、三线品牌之间的竞争差距在不断拉大。由于拖拉机、收获机械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竞争充分, 品牌众多, 在产能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份额逐渐向优势品牌和品质、技术类产品聚集, 呈现出明显的产业聚集征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在这个行业体现得淋漓尽致。二是区域市场格局。河南、山东及河北等冬麦区是我国农机产品传统的销售区域, 成为我国两驱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收获机械的主要市场。黑龙江和新疆代表着我国大型农机具的发展方向, 大型农机具近年增幅较大。就产品结构而言, 大中拖日益成为销售主流, 大型企业拖拉机核心技术正向动力换挡产品发展。联合收获机行业方面, 冬麦区喂入量3.5 kg/s的联合收获机逐渐代替2.5 kg/s机型, 喂入量达4 kg/s的机型也得到用户认可;东北区域用户向大型收获机需求趋势更为明显, 特别是喂入量4 kg/s以上、割辐3.2 m以上的大型水稻收割机深受用户喜爱。由于各地仍将农机购置补贴倾向于玉米收获的薄弱环节, 未来一段时期玉米专用机仍将保持稳健发展的趋势。四是技术调整格局。农机产品技术升级将进一步加快, 高效节能、低碳排放、安全环保及信息化等现代技术将成为引领未来农机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各类农机产品功率上延趋势将进一步加快, 由中、低功率产品向中、大型转变。

3 市场营销5大特点

纵观全局, 我国拖拉机行业在市场营销上主要呈现如下5大特点。一是渠道不断下沉。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 各大品牌农机渠道不断下沉, 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县乡一级, 销售半覆盖半径在30 km之内。综合行业的整体情况看, 县乡网点在2010年销售数15~500台。二是信息化成为亮点。形成了以信息化为基础, 覆盖全国的企业信息运营平台, 使市场信息、产品销售、应收和存货等能够进行透明化管理, 达到以销定产的均衡化操作, 促进了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三是高质量产品热销。由于农机产品市场保有量增加, 大功率农机产品增多, 耕作时间减少, 农机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了用户的收益, 质量成为用户的首要选择。四是区域化个性产品各异。水田区域主要是高花轮胎四驱拖拉机;冬麦区拖拉机主要是两驱产品, 耕地方式主要是旋耕。东北区域拖拉机主要是四驱产品占据较大的比例, 由于玉米、小麦等作物采取套作方式, 对拖拉机轮距、收获机械割幅等提出了专项要求, 大部分地区耕地方式主要是灭茬、旋耕、起垄和镇压。五是持续的市场促销。市场营销本身就是智慧和艺术的结合, 产品促销大战在春节前便开始展开。各种形式的促销会、体验会、产品推进、让利促销和服务促销等此起彼伏, 进行渠道公关, 吸引用户购买, 多家农机企业对此乐此不疲。

现阶段中国油画发展问题研究 篇10

油画的发展史可谓渊源悠长,它的与中国历史上的荣辱共存,现阶段优化在中国的普及和学术化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骄傲。最初,油画的产生是西方当时侵入中华所带来文化上的冲击。然而,这种文化上的冲击在中国被湮没,从而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油画艺术。西方油画特点是着重描绘色彩于光影的交错变化,当西方油画加入中国绘画的传统元素之后,油画有了重要进步和发展。所以说,中国油画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油画起到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油画发展历程分析

由于中西方绘画的思想教育和民族风俗从本质上与中国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自油画进入中国以来,油画就已经沿着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在前进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油画风格,而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之多,这样一来油画艺术在不同民族中国得到了长租的变化和探索,但遗憾的是,当时很多油画艺术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将这项艺术顺利地进行下去。

“五四”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面对这种局面,一些激进的艺术青年在国外留学归来想利用在西方学习的东西运动到中国本土,想以此来拯救中国,这个时期的人们才开始真正地对艺术有了新的感悟,对油画有了一点真正的认识。虽然这种膜拜式的学习和模仿基本是西方全盘化的形式,但对中国的油画事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才有了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们的相续出现,举个例子来说吧,像是李叔同和李铁夫等等。到了十九世纪末,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等人的出现,中国油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知名画家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深入研究并将我国的周边国家的艺术特点也学习和借鉴过来,这时的中国油画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当辉煌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国油画元素的概念逐渐被世人所接受,更看到了他们当时创作的灵感。然而,正当油画在这一时期出现良性发展的阶段又遭受到外敌侵略的局面,中国的发展属于很大的阻碍中,造成了相当大的困境,很多文人志士全身心的投入到战争中去,因此,西方的油画文化暂时处于搁置的边缘化状态的趋势。

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道路在坎坷中摸索。直到全国解放后,在“文艺为工农民服务”的旗帜下,主流风格倾向于写实,这就导致在政治运动期间的油画那种独立思考,个性突出的风格又被制止扼杀,在当时这种环境下,油画家力图追赶不断变化的政治形势,把油画民族化进一步的演变成了年画化。我国油画有了新的历史转折点的时期应该是从七十年代开始,人民的思想开始渐渐的转变,对生活的真实意义开始有了思索和回归,渐渐对以往的不切实际的追捧和夸大盲目的崇拜有所收敛,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自然与美的主体,社会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中国油画特点分析

中国油画历经了两方面的过度,一个代表是70年代末的星星美辰,这一时期的美术馆里的作品奇形怪状,形形色色,由于这种自由的漫无目的创作手法的来展现画家的心声和意境,特殊但又没有刻意的表达什么概念,因而吸引了一群游客去观赏,这对当时的国情来说是一支兴奋剂,不仅在艺术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全国思想解放运动上也引起了重重一击。另外一个就是著名的八五新潮,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推动者是在1985到1989年美研所的一些批评学家们,他们不断的利用媒体来大肆宣扬和推荐欧美的现代艺术以及绘画形式,不断的传播欧美艺术的思想,把引进西方艺术的浪潮推到了最高点。改革开放以后,大批新起的青年画家,进行大胆的艺术尝试。使绘画艺术可以完整的表达我国人民的心声感情,成为我们人民自己的绘画特点和绘画方式,这个创举将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由此,中国写意画的文化正式形成同时也对我国油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中国写意画将写意的概念融入了中国油画发展当中,并且不断的改造着中国油画。当中国油画中融入了写意的元素后,中国油画的价值和魅力也得到的绽放。这是中国油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出现,对中国油画发展起到不可不良的作用。我们在学习中国油画的时候要尤其注意到这一点,要深入研究写意融入中国油画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族性是绘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油画艺术家将现实和民族相融合创作出的作用是艺术中最真实和重要的部分。因此,油画民族化是现阶段,中西方文化融汇的一个焦点性特点。

四、中国油画发展趋势分析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油画艺术的创作也在发展的浪潮中得到一定的改进,油画材料在我国当代的油画新构图方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今的油画材料已经成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而存在,而这些新产业的出现恰恰给中国的油画艺术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的挑战机遇,进而使中国的油画艺术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健康、快速的发展,油画的创作作品不论是从基本的色彩、厚薄、稀稠等变化的色调出发,还是从作者的对于油画画面凹凸不平的粗糙效果角度出发,都更直接的从人们的审美观点进行了一定方向的改进和发展,使创作者们打破以往传统的绘画模式更好的通过油画来更好的表达自己创作的内心的真实思想和感受,从而给大众带来更加鲜明的油画作品和视觉冲击。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在油画创作的颜料中添加一些辅助材料,例如,锯末、西沙、荧光片等等,或者利用各种科学的手段添加某些化学制剂,或者打磨、烟熏等方式,来充分的进行创作,最终达到作品想要的效果,给大众带来视觉上的盛筵以及心灵上的震撼。

我国当前著名的油画艺术家许江,他对当前的中西方文化历史及交流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底蕴和独特的视角。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利用各种特别的油画肌理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对油画肌理的表现,忽略外观生硬的物象构建,总结出了一套全新的自我文化史观念,通过各种平面语言把重点都放在了油画画面中,加大了细微形态上的时间及空间的情感表现,比如他的代表之作《弈棋》,就是通过充分利用颜料和各种材料在油画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浮雕效果,使油画作品在一中十分自然的状态下充分的表现作者对生命和艺术的真谛感悟。也正因如此,使他奠定了自己在我国当代油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油画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油画家还是以传统的绘画技巧为主,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地改进和进行演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油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性。对于我国当代油画发展而言,首先必须打破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束缚,传统的绘画艺术对于笔墨并不十分看重,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意境,只有将两个方面不断的相互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油画艺术需要处理的重要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我国油画艺术的独特风格,同时也是油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自从油画艺术被引进到中国以来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绘画艺术。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物质和文化的追求的提高。所以说,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国油画产业使之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油画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摘要:油画艺术极大丰富了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本文首先对中国油画所具有的重要性做了系统性探讨,重点突出了我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地位。而后笔者在优化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特点做了深入研究分析。在本文的最后部分,笔者着重指出了我国油画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市场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论述。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篇11

“党的政策是没有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包含了民营经济是重要基础之一,跟公有制一样,公有制是重要的基础,民营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厉以宁分析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保证民营经济的发展,让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的保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的和资产人的财产权的保护;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要鼓励民营经济依法进入更多的领域。厉以宁强调,我们的政策需要落实,主要是有些政策“最后一公里”没有完成,所以,政策要落地,政策要落细,政策要落实,要让民营经济真正从政策当中增强获得感。

在谈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问题时,厉以宁结合经济学发展历程以及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实例,梳理了供给和需求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他谈到,从理论上来讲需求管理是近期的管理,供给的管理是中长期的管理,要实行结构调整就必须是中长期才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的,反杠杆化实际上不要过分依赖宏观调控政策。改革的难点在哪里?厉以宁分析指出,供给方的改革在中国当前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第一个怎么让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关闭,第二个怎么来补齐短板行业。对于前者,国家应主动帮助下岗困难职工解决民生问题,中青年可以培训再工作,年老的可以退休由社保来养;对于后者,应针对短板加强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解决短板的问题。他强调,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指工业企业,而且也指的是农业,农业同样需要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

“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走两个层次改革的道路。”厉以宁指出,高层次的也就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国有资产的配置的问题。有些资源没有配置好,通过国有资产来重新配置资源,配置资源以后资源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国家因此也会增加很多国有资产。他谈到,另一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最要紧的就是根据公司法,让他们都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并且要分好大类:一类是营业性的企业,这个营业性的企业可以走混合所有制道路,而且国有究竟多少不设底线,根据行业和企业的性质规模来定,这点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是特殊行业的企业,国家控股究竟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呢,就是根据企业情况、行业的情况再定。最后,厉以宁强调,目前,信心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信心足了,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篇12

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CoPS)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支撑平台[1],其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升级产业结构、完成经济转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复杂产品技术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借鉴已有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理论,提出适合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特性的发展阶段划分方法。

1 现有阶段划分理论评述

现有的发展中国家(或后发国家)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大多以技术引进作为起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划分,如Hobday(1995)通过对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和新加坡电子工业的研究,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技术学习实现后发追赶的模式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订牌制造)-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自主设计制造)-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自主品牌制造)[2];吴晓波(1995)通过二次创新动态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发展经历模仿创新(能力)、创造型模仿创新(能力)和改进型创新(能力)三阶段[3];Kim(1997)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技术能力发展的三阶段: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4];谢伟(1999)以技术能力为对象来描述学习过程,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发展和技术学习的过程模式: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构成了产业技术能力发展的阶梯,每上一个台阶都是技术能力的一次跃迁[5];魏江(2000)提出企业要提高技术能力,应不断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实现技术引进和模仿能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技术能力三方面有序的提高过程[6];Lee(2001)将后发国家技术追赶更细致地划分为组装(模仿)、低技术含量部件开发、高技术含量部件开发、产品设计和新产品概念推出五个阶段[7];赵晓庆和许庆瑞(2002)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遵循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轨迹[8];安同良(2005)提出了技术追赶国家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五阶段模式———技术选择、获取、消化吸收、改进和创造的模式[9]等;归纳如表1。

这些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基本都以发展中国家某行业或企业的技术能力为研究对象,以技术引进为技术能力发展的起点,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发展是引进吸收在前,自主创新在后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引进-吸收-创新”模式。其理论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一方面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学习迅速实现了其本国的工业崛起,验证了这种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曾经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落后国家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模仿,以较低的代价掌握先进国家经过反复试错和花费较大代价而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从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制度变迁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但是这些“引进-吸收-创新”的发展阶段理论,并不适合照搬来指导发展中国家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发展规划,原因是:

(1)从复杂产品技术能力自身来看,以大飞机技术、核电机组技术和航空器技术为代表的复杂产品系统,多是涉及国家安全或者经济安全的重要产品,其技术能力具有很高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因此,与一般技术能力相比,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转移过程往往存在超越经济因素的政治性壁垒。例如2000年美国阻止以色列向中国出售预警机系统,2004年美国阻止捷克向中国出售高技术雷达系统。因此,可以广泛适用于一般技术能力发展的始于技术引进的“引进吸收-自主创新”模式在复杂产品技术能力领域不能适用。

(2)复杂产品系统通常由许多不同技术领域的元件、次系统集成而成,复杂产品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不同技术在系统不同层次水平上相互作用的多技术系统(multi-technologcal system)[10],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所包含的多种子技术能力往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以这种“引进-吸收-创新”发展阶段理论就难于对复杂产品能力进行准确定位。

故此,有必要针对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特征提出其独有的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2 复杂产品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

首先,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志应该既能充分体现技术能力,又能具体而便于观测。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而可以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侧重不同的工作。

本文认为,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平台作为复杂产品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志是合适的。产品开发平台即代表组织研发活动最终成果的产品设计,是企业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台阶”或“工作平台”[11]。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是难于衡量的;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平台却是组织现有技术能力水平的最有力的最具体的说明(尽管产品开发平台体现的技术能力水平可能滞后体现组织实际拥有的技术能力),并且对技术能力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现有的产品设计体现了现有的知识基础,由于存在这个基础,所以开发者可以在后续的改进中大大缩小解决问题和搜寻新知识的范围,从而大大降低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

(2)现有产品拥有现有的客户群,在现有的产品开发平台上开发新产品有利于保持市场的连续性,降低市场的风险;

(3)拥有产品开发平台可以选择、试验和集成各种新技术,带动相关技术网络的进步;

(4)现有的产品平台有利于建立起新的产品开发平台。不仅是因为开发任何新产品都需要技术经验的积累,而且是因为旧平台可以帮助技术人员迅速把握新平台的概念和参数应该是什么,减少一切都必须从头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11]。

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平台作为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本文将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两大阶段:起步阶段和自立阶段。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平台,标志着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质的提升,是由起步阶段进入自立阶段的里程碑。在自立阶段,又可依据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在业界所属具体水平情况而划分为追赶阶段和领先阶段。如图1所示。

(注:本图纵坐标只作定性说明,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曲线仅表明趋势。)

3“起步-自立追赶-领先”阶段划分的实践意义

上述复杂产品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的意义在于:

(1)放弃了必须以技术引进为起源的观点,认可自主创新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复杂产品技术能力赶超的有效起始点,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发展路径,既具有广泛适用性,又可避免“引进一定先于创新”的错误暗示。

(2)以自主产权复杂产品系统为阶段划分标志,既具体便于测量,又便于在面对复杂产品系统所涉及的多领域技术能力时抓住主要矛盾,定位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例如,在相关技术引进政策中,屡屡以国产化比率作为衡量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水平的指标,但本文认为,国产化比率再高,只要没有拥有自己的产品平台,就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应地也就只能在复杂产品创新网络中处于从属地位。

上一篇:精神信仰教育下一篇:聚苯乙烯泡沫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