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2024-08-10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共8篇)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篇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演进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党90多年执着奋斗、60多年执政兴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一个基本的结论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继往开来实现中国梦,改革这条道路要更加坚定地走、这个法宝要更加坚定地用。如何走得更好、用得更好,出路和关键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梦内涵丰富,既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物质层面的理想追求,又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层面的理想追求;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雄心壮志。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总布局相契合,与全面深化改革“六个紧紧围绕”的总思路相辉映。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发展和矛盾相伴,集体诉求和个体诉求交织,实现中国梦除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外,别无他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注重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注重眼前和长远相统筹,注重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部署了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要求和特征,有利于实现国家、民族、大家“三个都好”。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要求

实现中国梦,要跨越“两个一百年”关键节点,汇聚十几亿人口的目标诉求,必然涉及方方面面,涉及深层次问题、深层次矛盾的有效解决和重要利益关系、基本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等等,任务之复杂、之艰巨可想而知。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瓶颈、涉险滩,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从目标方位和领导力量上确保了实现中国梦的改革之路继续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总开关,以着力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为主要任务,从重大关切和核心举措上确保了实现中国梦的改革之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民族振兴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从时间坐标来看,实现中国梦,2020年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个时间节点契合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体现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时间要求。这种战略机遇期,在历史进程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可以说稍纵即逝。抓住了,国家、民族会乘势而上;抓不住,就有可能重蹈落后挨打之覆辙。

在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中,建党100周年是一个时间节点。到这个节点,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实现中国梦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说,没有这个基础性工作的完成,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节点确定为2020年,这不论是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还是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节点都高度吻合,赋予了全面深化改革特殊之意义,说明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合着发展的时代节拍,中国梦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肖君华、邓子纲、陈瑞来)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篇2

关键词:改革开放,坚持,不动摇

改革开放实施以来, 中国崛起的步伐另世人惊叹, 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西方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许多质疑。邓小平同志去世后, 他们对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能否领导中国继续前进提出质疑;香港回归前, 他们怀疑香港能否继续保持繁荣;汶川地震, 他们怀疑震后的中国是否有能力继续承办奥运会;2008年金融风暴, 他们又质疑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等等, 甚至我们有些中国人也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心存疑虑, 而不管是西方的怀疑还是中国人自己的疑虑, 我们都予以了坚决有力的回击, 而这正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结果。历经磨难的中国人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决不能走回头路。

一、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的发展, 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 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 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握, 才能更加清晰”。[1]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主旋律,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有着深刻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来看, 改革开放前,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上的错误,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2]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 思想僵化, 使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挫折。后来又提出了“两个凡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旧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一系列“左”的政策依旧存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 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 实际上是出于缓慢发展和停止状态”,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甚至出现了大陆不如台湾的说法。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 迈出新的步伐。就国际背景来说, 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中国在这一阶段错失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和世界差距明显拉大。1978年12月,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号召:“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后来, 邓小平在回忆这一段历史过程时曾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 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 这么穷, 不努力发展生产, 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 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 我强调指出, 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4]

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可以看看西方一位著名专栏作家对中国的评价, 他曾经写过一篇评论《中国这七年》, 刊登在2008年9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 文章说“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地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 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转眼功夫, 你已经抵达上海市区。然后扪心自问: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3]然而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中也传来了一些指责的声音:有人提出改革开放会越来越走向资本主义了, 有人说我们现在走的道路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帜的资本主义道路, 这些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它不是要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曾经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 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等是正确的, 是不能改变德, 但是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则是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是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新的形式的, 当具体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或者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 就必须进行改革, 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改革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而不会丢掉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曾经指出, 老祖宗不能丢呀。历史也反复告诉我们,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实践证明, 通过改革开放,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更具活力, 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不仅是正确的, 而且是成功的。

三、解决前进道路中的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这项伟大事业的完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在巨大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方式有所改变, 但是仍然存在很大范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对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的现象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所改善, 但是仍然不健全、不完善, 民主、自由权利有待进一笔提高,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的贪污腐败现象依然存在等;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道德失范, 没有信仰等现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等。总之这些问题, 是发展中的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就要着力解决。近年来, 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努力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 着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社会稳定中求发展, 反过来, 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前进的, 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 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 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 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 奋发图强, 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9.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1949-1978) 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3]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当代中国死刑改革争议问题论要 篇3

在死刑替代措施的选择上,学者也存在多种意见分歧,分别主张以无期徒刑、有期徒刑以及死缓替代死刑。基于理解的不同,死刑替代措施可以有立法上的死刑替代措施与司法上的死刑替代措施之分。从司法层面上看,死缓可以作为中国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从立法层面上看,无期徒刑可作为中国死刑的替代措施。

在中国当前继续保留死刑的背景下,死刑赦免制度有助于加强死刑的限制和控制。构建死刑赦免制度是中国履行其国际公约义务的要求,有助于推进中国死刑制度的实际废止,并且中国既往的赦免实践可以为死刑赦免制度的建构提供制度和经验支持。

死刑执行数字公开问题也是当前中国死刑制度改革面临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饱受国际社会诟病。公开死刑执行数字是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的要求,目前中国死刑执行数量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公开死刑执行数量有利于更好地促进限制和减少死刑适用的死刑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应公布死刑执行数量,体现出我国对待死刑案件的合法、公开、透明。另外,保留贪污罪受贿罪的死刑将延缓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进程,与贪污罪受贿罪的罪质不符,死刑并非遏制贪污罪受贿罪的最有效方式,在适当的时候还应当及时废止贪污罪受贿罪的死刑。

(摘自《法律科学》,2014年第1期,第146-154页。)

浅析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篇4

事例: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朝代众多。有着很长的官僚制历史渊源。历朝历代都对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特别重视。但是在众多的朝代中,无一例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传统权力和超凡权利比法定权利更具有影响力。即使到了近代中国的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管理的官僚制也依旧如此。虽然中华民国时期提倡三权分利,依法统治,依法办事。但是在实际地行政管理现实中依旧是人性大于法制,人情管理的成分远远多于理性管理。这违背了现代官僚制最基本的理性特征。现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越来越加快,行政法制化改革的深度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微。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公共行政法制化越来越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组织模式是一种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模式,和现在人们对“官僚”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同。【1】它是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位特征,以社会管理为目标的组织形式。韦伯通过区分三种权威模式,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合理合法型权威来论证自己的官僚制理论中具有相当的理性因素。

官僚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实行集权制,组织的权威和权力来自与法律和各种明确的规定。(2)要求组织功能和办事程序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减少摩擦,降低人和物的成本。(3)在组织内部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等级制。(4)个人呢职责和所得到授权只取决于其所占据的职位。(5)采取测验考试等形式,以技术资格为根据选择任职者。官职是被任命的,官员的职位通常是终身性质的。(6)非人格化的管理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7)组织运行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流程和指挥链条,纵横交错、按部就班的进行。【2】

官僚制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就是理性,概括地说,官僚制拥有的理性精神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对组织效率的追求。第二,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第三法制精神。

在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充分的吸收了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越来越理性化和高效率。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行政组织是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缺乏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而先天拥有的各种理性精神。如自由契约精神、法制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行政体制显然早已不适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于是中国共产党充分的吸收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理性精神,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制度,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发展。

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中国的行政组织的发展出现了止步不前的状况。新的世纪面临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但中国的行政组织改革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90年代的行政体制缺乏合理的职类分类和职能分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比较低,讲门第、拉关系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重人治,轻法治、重身份,轻契约的感性精神占据了官僚制中理性精神成长的空间;行政管理“以身份取向”凌驾于“成绩取向”之上,官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越来越低迷。在新时期的行政组织管理的诸多问题出现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积极的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的进行相关的行政体制优化重组和改革。在20世纪的各大全国性的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方案,例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积极实行相关行政制度改革的方案,进行相关改革。细细来看,在新世纪的行政制度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理性精神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国政府按照“做”和“变”的逻辑,对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精神进行了科学性的分析和把握,运用到中国行政制度的改革中。那么,新世纪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如何贯彻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精神的呢?

第一,中国政府在新世纪的改革提出以服务为导向,培养官员高尚的职业精神。实行精兵简政,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以服务作为政府制度创新的核心,按照服务至上的原则,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提出官员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不患得患失,做到一心为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自觉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实现自己精神面貌的新变革;加快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或城中突出服务精神的内涵,使官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既有制度保障,又突出他们的活动路向。这一方面的行政制度改革方案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政府重新阐释了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精神,按照“做”和变的逻辑,对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精神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把握,对官员的自身提出要求,对政府的政治制度进行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提高了官员的廉洁办事能力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二,在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世纪的政府制度改革提出加大为普通民众进入官僚系统提供平等的机会;对政府官员的办事行为进行监督,保证公共行政活动的公开通明性。在新世纪的政府制度改革中还提出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人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高官员和民众的民主意识,大力拓展民主参与渠道。更提出应坚决崇尚宪法的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全国人民意志的根本体现,是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前提,也是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有力保证。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警醒,都必须依照法律办事。从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这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韦伯的官僚制理性精神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韦伯的官僚制是建立在合理合法型权威基础之上的官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权威合法型政府,所以在新世纪的政府行政制度改革中只有中国政府领导的改革才是合法的,才是正确的。

第三.在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提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行依法行政。从这条新世纪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方面我们看出作为社会的组织管理模式,官僚制的组织形式和行政逻辑所贯穿的是合理合法性的原则,适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对形式平等的追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意识。所以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提出建立在法律框架之下的官僚制,这样保证了官员服从合法章程的、事务的、非人格的制度,使他们能够依法行政。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构建起行政组织运作的法制体系和监督体系,同时注重提高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强调公共行政活动的合理合法化,加大反腐力度以及相关的立法工作。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完美的贯彻了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法制精神,是中国的行政组织逐渐摆脱“人治”的负面影响,走上了“法制”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四,在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提高官员的专业管理素质和技术水平。近代以来,随着专业化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行政管理活动的内容也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有一只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来处理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以便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只有证明接受专业培训者成绩合格才能有资格参加一个团体的行政管理班子,才允许被任命为“官员”。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应不断提高公务员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不断提高官员的效率意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培养他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挺高公务员行政管理的效率为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提供人才技术的保障。在新世纪的政治制度改革中提高官员的专业管理素质和技术水平这一方面从背后来看,完美的体现了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对组织效率的追求。通过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完美和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专业化的培训,改善了90年代行政管理体制中职位分类不规范;考试录用制度不完善;具有专门行政管理知识的人才不多;公务员职业精神缺乏等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的管理素质。

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各项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时无刻的看到韦伯的官僚制理性精神的身影。韦伯的官僚制理性精神对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具有十分积极意义。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也会势必影响着中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

1,,2魏娜,官僚制的精神与转型时期我国组织模式的塑造中国人民大学学霸2002 1 88

范绍庆,官僚制精神与中国行政组织文化的重构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篇5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然而,中国在这30年的发展中是一枝独秀。其他国家也曾有过快速发展,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是15年,但像中国这样持续30年以这么高的增长率发展是没有的,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总体上达到小康,进而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加入WTO、办奥运盛会、中国人行走太空、开办世界博览会……一个个梦想得以实现;在这短短的30年中,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一、改革开放是我党在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作出的义无返顾的战略选择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十年浩劫之后,我国社会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处于封闭僵化的颓势和万马齐喑的沉闷状态,面临着经济停滞和民生凋敝的严峻局面。要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国际上,世界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面临着国际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再搭不上这轮世界经济快车,我们就将面临被彻底边缘化的危险。要领导全国人民赶超时代先进潮流,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十字路口:要么按照“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走下去,在僵化的体制内束缚任何创新和探索。其结果是使社会主义难以获得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人民难以摆脱匮乏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国家难以追赶世界上领先的发达国家。要么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对本本教条的迷信和崇拜,突破体制和观念的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其结果是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民得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其清醒地认识到,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社会主义,任何别的道路都只能是“死路一条”,就是在这样一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毅然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由此而来的中国巨变已经被世界所公认,为历史所记载。

有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为只要按照西方模式、实行“休克疗法”,就可以从西方乞求得到足够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认可,结果却

是国家倒退几十年、人民蒙受巨大灾难。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抱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不放,拒绝改革开放,距离世界发展潮流越来越远,结果同样是国力贫困、人民生活艰难。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没有走“全盘西化”的歪路,也没有走自我封闭拒绝变革的绝路,使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西方某些战略预言家的“历史终结论”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终结了,历史在这里开始了新的起点。社会主义在中国不但没有终结,相反却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对此,国外舆论评价说,“以前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现在则是中国救了社会主义”。回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沉浮,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鲜明的结论,那就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中国改革开放完全可以和俄国十月革命相提并论!俄国十月革命拉开了“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帷幕,而中国改革开放则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进航程,赢得新的伟大革命的胜利。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完成了转变

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改革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转变—执政方式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但在其后几十年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觉完成执政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就是在执政条件下,仍然沿用革命时期那一套思维方式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片面地宣传斗争哲学和造反有理,这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严重地制约了自身建设与执政能力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有了觉醒,开始积极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党要“依法执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指明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前进方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以执政党思维取代革命党思维的转变,完成了自身建设的一次飞跃。伴随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也获得了一次次的提升,从“三个不动摇”、“三个建设”、“十一个必须”、“十个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十个结合”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问题上,不断探索、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使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时代要求我们党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新的探索和完善,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有力提升。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有三个主要动力源泉: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动力;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动力;三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强大动力。这三个动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人民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这三个动力,有了这个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就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

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越举越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把握改革开放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未来的美好前景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但有的时候,苍蝇蚊子也进来了。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国门要打开,好的东西放进来,不好的要拒绝,苍蝇蚊子要赶掉。此外,我们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所开辟的伟大道路、创立的科学理论,已经并将继续加快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在新的征途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无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什么干扰和困难,也不管将会遇到什么风险和考验,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不能走回头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走回头路,就会使中国重新回到贫穷落后、僵化封闭的状态,就会丧失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宝贵发展机遇,就会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就会葬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和现实让我们坚信:“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坚信,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不久的将来,一个盛世中国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篇6

1991年“8·19”事件之后,俄罗斯的全部政权赚到了激进市场化改革派手中。1991年10月,鲍·叶利钦总统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宣布必须坚决进行经济改革。

1991年底,俄罗斯处于经济崩溃的状态。生产减少,预算赤字占到国民总产值的27%,隐性失业率达到劳动力总数的35%,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同时,国债快速增长(1985年--200亿美元,1991年--800亿美元),国家黄金储备减少(1985--1500吨,1991--80吨)。购买面包、肉类、香肠制品、伏特加酒和蔬菜等所有商品都需要排队。为了摆脱危机,俄罗斯选择了“休克疗法”。年轻的经济学家叶·盖达尔成为“休克疗法”的主要设计师。1991年11月,他被任命为俄罗斯政府主管经济政策问题的副总理。1992年2月,他成为总统亲自领导的政府的第一副总理。除了“500天”计划制定者这样的国内研究者,欧洲和美国货币主义理论的支持者也对盖达尔的经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由化

价格自由化始于1992年1月2日。按照盖达尔及其支持者的推理,自由化起初将引起价格小幅上涨,之后供求关系会是价格回落,商品短缺现象将随之消失,柜台将摆满商品。事实却并非如此。社会感受到休克般的强烈打击。仅在1992年一年之内,货币就贬值了几百倍。人们在苏联时期的毕生积蓄转瞬间化为乌有,大部分居民因此落到贫困线以下。

价格自由化引起运输费用和能源、原材料等价格的急剧上涨。在农业经济领域,燃油、技术和建筑材料的价格抬升导致粮食和蔬菜价格上涨,而饲料涨价引起牲畜存栏数减少,肉、奶制品生产衰落。国产农产品变得比进口的还要贵,这导致整个农工综合体产业紧缩。价格放开后,所有国内企业都处于破产的边缘。由于无法指望国内生产在现有条件下会有所增长,商品短缺现象又尚未消除,为了填充市场,政府决定从1992年7月起实行外贸自由化。结果国内市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充满了进口食品和工业产品。街头贩卖繁荣起来,货蓬和商亭中的大小市场数量激增。但是,由于许多商品价格昂贵,大部分居民仍然无力购买。价格和对外贸易自由化使得按照市场交易比价兑换卢布成为可能,然而,在经济动荡和持续危机的背景下,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开始急剧下跌。私有化

1992年8月21日,鲍·叶利钦总统签署《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启用私有化证券系统的命令》,由此启动了私有化计划。自10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向全体居民发放私有化证券。私有化构想是以阿·丘拜斯为首的俄罗斯国有资产委员会指定的。根据之一构想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造,51%的股票在企业职工中间分配,而剩余部分用于公开销售,每个俄罗斯公民都得到了价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自1993年1月1日起,可以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任何一家企业的股票。

私有化在社会层面的目标是:“形成有产者阶级”。然而,通货膨胀致使私有化证券彻底贬值。1992年末,街上开始出现一些拿着“收购私有化证券”牌子的人。这样,资产阶级低价收购大量私有化证券并用其换取企业的股票控制额,而那些出售私有化证券的人平均得到7000卢布,相当于当时一瓶伏特加酒或一袋白糖的价格。大量从居民手中聚敛私有化证券的投资积极会相继宣布破产。实际情况是:直接参与实施私有化的官员和以往党和经济部门的实权人物无偿瓜分了原来的国有资产。私有化日益具有犯罪性质。稳定化

财政稳定化是指能够实现预算赤字大幅减少和货币量停止增长的强硬财政货币政策。“休克疗法”的制定者们认为,财政稳定化能够加强刺激经济,赋予国家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有效杠杆,促进结构改造。

盖达尔政府试图首先在宏观经济层面实现这种稳定化,也就是通过控制国内总产值、预算赤字、通货膨胀和生产规模等主要指标,实现全国经济指标的稳定。1991年11月,通过了《俄罗斯联邦税务改革基本法》,俄罗斯的税收体系开始具有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然而,管理转向依靠经济杠杆的效果不佳。虽然俄罗斯的税收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俄罗斯的企业利润岁却位居世界第一,这种状况无法刺激投资。强硬的税收政策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此外,俄罗斯缺乏有效抵制衰退和刺激产业结构进步的工业政策。结果形成了俄罗斯资本流向境外、外资又无法进入国内经济的危险趋势。

实行“休克疗法”的结果显示出其内在的矛盾性。事实上不可能在一年时间内建立有效的经济模式。“休克疗法”导致社会关系空前紧张,工业部门整体崩溃,社会发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出现了穷人和巨富。激进改革的悲剧代价是国家人口的负增长。出现了正式登记的失业者,这是俄罗斯现实的新现象。对西方大额财政支持的指望落空。在西方国家承诺的240亿美元贷款中,俄罗斯只得到用于购买西方国家粮食的125亿美元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中央银行被迫向企业提供大额贷款。这一决定实际上葬送了“休克疗法”计划。通货膨胀开始加剧。1992年12月召开的第7届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认为盖达尔政府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确认维·斯·切尔诺梅尔金为新一任政府总理。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

切尔诺梅尔金就任总理后,俄罗斯的改革方针开始发生改变。新总理总体上对市场改革方针表示维护,但同时宣布对改革的速度进行某种修正,强调改革进程的适度和平衡。他表示已准备好用“非货币的方法”同通货膨胀作斗争,不再使用“休克疗法”。他的计划强化了国家调控和居民的社会保护。自此,俄罗斯从“纯粹”市场经济或自由市场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

维·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的经济改革纲要

1993年,俄罗斯政府通过了《1993年--1995年发展改革和稳定俄罗斯经济纲要》。维·切尔诺梅尔金就任总理后,首先决定支持燃料动力综合体。利用国家预算资金向国家重要亏损企业,包括国防工业,提供大额财政支持,为发展燃料动力综合体提供低息贷款。但是,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根据1993年的统计,国民收入减少了14%,工业生产下降了25%,农业生产下降了5.5%。国家预算赤字增长,俄罗斯继续借外债,卢布贬值,价格上涨,居民的物质状况继续恶化。

1994年8月,出台了新的改革纲要,其中含有稳定俄罗斯经济的观点。政府在1994--1996年国家经济改革中的首要任务是实施国家对生产状况的强有力监控,抑制通货膨胀,在国家保障领域维持最低社会标准。然而,实施既定措施,首先是稳定工业生产,需要新的资金,这必然引起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因此,消除预算赤字依然是政府的战略任务。1996年的工业生产比1991年下降了55%。通货膨胀保持在很高水平(1994年为250%,1996年为80%)。虽然1994奶奶10月启动了所谓的“外汇走廊”,但是国内价格依然保持稳步上涨的趋势。现有通货膨胀的降低依靠的是缩减社会支出和增加“延期通货膨胀”(贬值、拖欠、国家内外债)。俄罗斯许多商品的零售价格很快超过了国际价格。

1994年7月1日,俄罗斯的证券私有化阶段彻底结束,形成了大型私有者阶层。私有化的第二阶段开始于1995年,其基础是企业的股份化和自由买卖股票。这一阶段私有化的完成以金融寡头集团的形成为标志。1996年--1997年,俄联邦领导层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任务是遵守强硬的财政纪律和减少预算支出。1997年末,俄罗斯经济度过了旷日持久的结构危机阶段。根据统计,宏观经济层面的多数指标表明工业生产趋于稳定。与1996年相比,国内总产值近7年来首次增长了0.4%。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社会纲要的作用十分有限。医疗保险和非国有退休基金形同虚设。1997年--1998年,生活水平继续下降。这一时期的特征是长期拖延发放工资,发不出退休金的威胁加剧,税收工作完全停止,经济犯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1998年3月,总统解除了维·斯·切尔诺梅尔金的总理职务,理由是他所领导的政府在近7年的工作中未能克服危机。叶·普里马科夫政府的经济政策

1998年4月,35岁的能源部长谢·弗·基里延科成为俄罗斯总理。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反危机纲要。然而,由于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陷入了新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过后,鲍·叶利钦与1998年8月23日解除了谢·基里延科的职务,重新任命维·切尔诺梅尔金为代总理。国家杜马两次拒绝维·切尔诺梅尔金的职务,经济危机开始发展成政治危机。1998年9月11日,叶·普里马科夫成为新总理。

叶·普里马科夫支持市场改革,但不是单纯市场改革,而是社会市场改革。他提出了另一种选择:用平缓的、渐进的改革代替休克式的市场改革。他认为一小撮“金融寡头”在国家的纵容下依靠国家财产通过不健康、甚至是犯罪手段致富是自由主义改革家们的过错。普里马科夫的经济政策以社会保障和加强国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为目的。

众所周知,拖欠工资和补贴是切尔诺梅尔金和基里延科都没能解决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普里马科夫却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998年12月1日,偿还了助学金债务;1999年1月1日,付清了拖欠军人的津贴;1999年7月,政府支付了近三百亿卢布的退休金债务。1998年11月,俄罗斯政府和中央银行制定了银行系统改组纲要。1999年1月,成立了信贷组织改组代理处。信贷组织改组代理处在3年内针对21家银行实施了15个优化方案。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升国家银行在银行系统的作用。为鼓励国内农业生产者,增加了农村的化肥供货,开始按照建议价格和优惠的贷款条件出售燃油和润滑油料给农业生产者。

在执政的8个月内,叶·普里马科夫政府实现了政治稳定,部分偿还了工资和补贴方面的欠债,贯彻了强硬的预算政策,开始了反对腐败和寡头政治的行动。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俄罗斯摆脱经济危机。如此可喜的结果与普里马科夫的个人贡献密不可分。首先,普里马科夫的上台是由于他是能够解决国家杜马左翼阵营和叶利钦之间政治冲突的折衷人选。他完成了这一使命,俄罗斯实现了政治稳定。其次,普里马科夫实行了强硬的金融政策,使国家免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维护了财政稳定。第三,普里马科夫是一个诚实的人,他不受各种观点的左右,坚决反对那些利用接近政权侵吞国家资金的“蛀虫”。他在当代俄罗斯第一个发起了针对寡头鲍·别列佐夫斯基的“军事”行动,结果树立了一个劲敌,这无疑加速了他于1999年5月的辞职。但是,他的行为应当在俄罗斯受到支持和承认。第三节 90年代末俄罗斯经济发展总结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篇7

在我给大家介绍我在北京医院的最新的研究之前, 我想先初步介绍一下有关目前的健康看护系统的架构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目前临床实践的改革产生的影响。这些背景知识对我们充分理解EMR是怎样帮助改善中国的医疗机构, 理解健康专家之间、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病人的健康读写能力, 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 中国健康系统经历了意义深远的的医疗改革, 目的是到2020年能为城市和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的和公众负担得起的公共医疗服务, 包括:健康保险、医学服务和医药提供。

(1) 基础医学安全系统和医药系统的建立、健康看护系统的改善、基础公共健康服务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平衡一致性以及一项公众医疗改革, 都是改革计划在2009至2011年实施期间遇到的问题。

(2) 除了这些雄心壮志的计划, 在最后的十年, 中国在健康护理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人们的平均寿命有望增长到74岁, 而在2009年世界寿命的平均水平是68岁。

(3) 由于2003年SARS的危害, 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世界上最先进的紧急情况反应系统, 这套系统在2009年H1N1传播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4) 对于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国家和医学专家需求不断增长的国家, 人口结构的变化都将会是未来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欧洲国家就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 比中国早数年。尽管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流行性疾病 (如营养不良, 肺结核、肝炎等传染性疾病) 慢慢的被战胜了, 但是很多健康问题像癌症、心脏病、呼吸疾病、传染性疾病如HIV/AIDS和精神性疾病像忧郁症, 一直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系统。此外, 中国对外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用于健康方面的经费降低了很多, 导致中国人不再能够享受免费的医疗救治, 这同样也是毛主席时代的问题, 经费降低也同时造成了保险覆盖的人口也减少。

(5) 对一些社会阶级, 如穷人、随迁移的民工、老人或者农村居民来说, 得了重病意味着钱财危机有可能让他们无法生存下去, 因为所有的三种健康看护系统—劳动力保护、公众医药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都只覆盖基本的低标准的医学治疗。

因此, 中国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的未来目标之一就是为当地居民, 特别是不断增加城市居民, 提供一套可支付得起的医疗保障系统。除此之外, 医疗健康看护系统改革的的目的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基本医疗看护系统, 因为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医院的技术装备都比较落后, 并且农村缺乏合格的医生, 缺乏医院之间的密切交流。结果, 很多病人转移到了城市的医院, 希望在那能到的更好的医疗救治。中国健康系统改革的其它的目的有:减轻大医院的负担、增进医院全体人员与病人的交流和对全体居民的健康情形有更详细的了解。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WHO, 健康服务条款逐步的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医院方面。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建立了一个三层折叠系统, 特别是通过向医院所有人开放之后, 从2006年开始, 这套系统不仅成为企业间连接的桥梁, 而且完全允许外企加入临床医学市场并且允许保持他们的利益。然而, 目前健康看护条款的主要支持者仍然是公立的、政府拥有的、非盈利性医院, 县级的医院还不能做到。公立医院虽然享受政府的补助金, 但也不得不用它们自己的收入来维护医院的公共设施。在2003年, 中国有1500家私人医院和7000家公立医院。相对于许多西方欧洲国家, 中国的医院特性是非常正规并且公然的分等级 (1-3、A-C三等, 并且A为最高等级)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低投资公立医院正在逐渐的被政府投资的公共健康看护系统所代替。然而, 大多数的公立医院依靠药物销售为生, 因为它们缺乏利益刺激并且只能在政府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费补偿。

的确, 各医院健康看护系统之间交流的重点和在公立医院医生与病人的交流都存在不可确定的问题。因为, 健康专家只得到相对较低的收入—在大城市的医院, 医师的月工资大约是2500元—医院和医生可以通过销售药物拿到一些提成。结果, 尽管没有必要时病人也会要求用高科技的诊断方式并且开昂贵的药。换一种方式说, 病人充满期望希望能得到一个更好的医学治疗, 愿意支付给医师额外的费用, 但是又有多少病人能最终支付起这些费用呢?!这些抱怨产生的原因是政府对医疗服务费的管理不到位, 本来政府是不允许医生和医院私自收取多余的服务费的。除了争论医生不断增长的收入之外, 科学家出版的关于中国健康在提高医德方面加强交流是以儒家仁慈为本为基础的, 为了和腐败的案例做斗争, 我们必须提高医生的医德。

儒家学说正在并且已经在调节医生与病人相互关系上发挥作用。病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病症的信息首先被医师筛选, 医师只对病人公开部分信息 (例如他倾向的治疗方法, 医生大多数不会提到治疗的多种选择) 。其次, 医生首先告诉病人最主要的家庭成员病人的病情, 让他成为医生与病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这样病人的亲人再一次提前选择该告诉病人哪些信息, 以免引起病人情绪不稳定。最终, 不管是在西方观念中还是在医生与病人家长式的关系特性中, 病人都没有自主权, 但是在医生—家属—病人三个一组的关系中, 基本上病人家属拥有自主权。那就是说, 病人的家属对病人治疗的的任何结果都负有责任。然而, 因为不管是病人自己还是病人的亲属都不想承担全部的责任, 并且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 因此医生成了决定如何治疗的人。也就是说, 没有必要得到病人的赞成或者考虑病人自己的治疗意见。

现在我想强调背景信息的最后一方面, 它不仅是理解EMR对同期临床诊断服务的影响所必须的, 也是理解EMR对医院之间的人际交流的影响所必须的。

除了已经提到的在公共管理、财政、资源分配和器材方面的问题, 健康看护的质量也是目前每个医院的管理部门都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这里是新的高科技装备在医院开始应用的地方:我的论点是, 从长远来看, 医学档案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医院之间医疗数据的交流和让医院的健康专家的工作更有效率, 还可以帮助监督医师和监督药物治疗的质量。并且, 此外, 如果医生在与病人的交涉中能自觉地应用EMR, 不但能够提高病人的读写能力, 还能让医生在医生—家属—病人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可以让三者建立更加信任的关系, 从长远看来, 能够让每次药物治疗的和康复过程都能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2 研究领域—方法论和结果

2.1 基础概念

EMR在医院是一样非常实用的技术设备, 它能用来预测我之前描述的健康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随着人们对长寿的期望和慢性疾病种类的不断增多, 单独有序的管理病人的医疗档案变得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有用, 成本越来越低) 。截止2009年, 北京已经有9所医院引进了EMR。未来的预期是在全国每个医院都装备这种科技设备。EMR是一种最新的电子的存储病人的病程记录、以往病史、检验结果和药方的设备。电子医疗报告 (EMR) , 有时也称作病人电子报告或电子健康描述或报告, 是一种高端结构的软件系统可以被划分成健康问题系统、问题来源系统和按年代顺序记录系统。相对于手写病例记录, EMR能让人们在电脑的支持下协作工作。

接下来我将要概述的是EMR本质上需要关心的方面, 经北京一家医院的健康专家的探索研究, 这些方面不得不被认为是研究结果的一部分。EMR的设计不仅根据不同的医院有所区别, 而且在一个医院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也有所区别。然而, 一台EMR设备上大体上包括如下几部分:

(1) 个人信息 (病人的病床编号、身份证号码、挂号号码、年龄等等)

(2) 诊断范畴、病情描述和病患部位

(3) 疾病记录

(4) 手术记录

(5) 住院记录 (持续住院的时间和出院日期)

(6) 病人就诊的部门

(7) 治疗费用

(8) 主治医师姓名、首席或最高医师的姓名和助理医师的姓名

(9) 不同医生在诊断上的讨论

(10) 疾病的严重程度

(11) 图像、图片 (X射线、心电图等)

(12) 病人的患病史

医院的信息中心负责预先安排引进电子信息系统和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前, 医院的资料中心存放病人的纸质档案。存储仓库出现什么状况大家都不清楚。最近我听说了台湾的一项计划, 就是台湾的纸质病例档案已经转成了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尝试着结合了医学文本、成像文件和在最先进的电子制图和图片管理条件下的不同信息系统的图片。然而, 就目前来说, 这可能是唯一一个尝试将旧的制作档案的世界转变成一个全新的数字生活的非常成功的例子。

所有应用EMR的医院和公司都必须遵守病例中的规定, 这些规定是中国政府部门在应用EMR (2010年12月) 时最基本的指导方针。天坛医院的精神科是实验部门, 也就是说这个部门在7、8年前最先引进了EMR系统。之后, 其它部门也慢慢引进了EMR。在准备设计的过程中, 特定部门的专家起草EMR表格并且把表格递交给信息科学家, 然后科学家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来用计算机设计EMR。这就是为什么医院的EMR系统会根据部门的不同稍有变化。如今, 到2011年8月, 天坛医院的所有部门包括病人诊疗室都会安装EMR系统。

使用EMR时, 医生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正式的步骤?在健康看护实践应用时人们期待的是什么结果?

每个医生在电脑上进入EMR系统时都必须输入使用者姓名和密码。多数情况下是助理医生代替主治医生使用EMR。填表格时根据方向会有一个基本的例子, 他们只需要根据病人特定的信息对表格做一些修改。根据政府对医院管理的规定, 在病人诊治后的1—6小时内必须将第一次的EMR填写完毕。在紧急时刻, EMR必须稍后在家里填写或者晚上在医院填写。一般一个EMR有5-6页, 但是如果只有一个小错误, 例如一个拼写错误, 整个报告都要重写。所有参与病人治疗的医生都必须在EMR打印版本上签名。

医生能利用EMR技术保存生物医学数据和通过中医方法得到的数据。受过培训的医院管理人员利用EMR来监督医疗诊断水平。医院有计算机科学家跟踪查看EMR是否被医生故意篡改。总的来说, 有了EMR政府也有了确保医院安全管理的工具。

除了医院的专家和管理者, 护士也会使用EMR系统。专家会告诉护士必须在表格上填写的信息。如果需要注射的话, 护士会滑动装置在病人手腕上的比i Pad还小的电脑, 那里保存着病人的基本信息 (姓名、血型) 。如此, 护士对病人做的每个动作都被电子地记录下来。护士必须在EMR上标明病人的挂号号码并且输入病人的健康状况。如果病人的医学治疗有变化, 护士也要更新保存在EMR中的信息。护士只能接触部分EMR系统, 因为责任感的增强, 一些重大医疗事故和诊断失误所产生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后果都被记录在EMR中, 准备以后进行思考和反思, 期待能得到改善。

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由安装EMR系统的安装人员或科学家提前进行培训, 教他们如何使用EMR系统。如果健康部门人员有任何有关EMR使用方面的问题, 他们可以向医院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请教。除此之外, 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每周与健康专家开会讨论EMR的用法。每周, 护士都会和开发EMR的公司进行交谈, 向开发人员反馈她们遇到的问题。如此, 开发人员就可以不断的提升EMR体统并且简化EMR的使用。

2.2 采访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已经描绘出了EMR的基本轮廓, 2011年7月和8月, 即我在北京天坛医院带领我的中国研究助理研究的期间, 我们采访了三位精神科的正式医师、两位妇科的助理医师和一位内科的正式医师。此外, 我们采访了护理科和内科的两位护士长、两位信息科学家和与采访接触的医院信息中心的专家。

我亲自采访健康专家的目的是了解电子数据库在医院的应用所带来的变化。一方面是健康专家在应用电子病人档案和数据库等新技术时所包含的挑战, 另一方面是由于医生和病人的健康知识水平差异所带来的交流问题。

2.3 EMR是一项技术挑战?

只有一小部分研究在调查已经应用的EMR/EPR系统对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健康专家在应用EMR时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 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健康专家怎样掌握新的多媒体技术, 并且在健康专家看来EMR对他们的工作和与其他健康专家和病人的交流所带来的变化。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说他们操作EMR没有障碍, 但是他们承认年老的不熟悉电脑操作的专家操作EMR仍然存在问题。人们一致认为EMR的应用问题并不是新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挑战的问题, 而是模式和态度转变的问题。对护士来说, EMR也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工具, 在她们看来虽然存储信息的方法变了, 但是程序上仍然是一样的。

2.4 EMR的优势

从被采访者看来, 引进EMR的好处明显比问题要多, 对他们来说, EMR帮助将病人的数据进行分类和系统化。病人的数据用不同的档案进行存储便于比较, 医生也能对病人的治疗历史能有一个更好的总体概念, 特别是当给经常来医院治疗的病人, 这些数据很快被利用起来。对我来说, 随着人们都长寿的期望的增高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EMR可以简化医院的管理程序—不管是和病人挂号有关的还是和病人健康方面有关的程序。医师在EMR系统内浏览数据让工作过程变得更简单:护士输入病人的编号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接下来治疗所需要的相关的详细资料;医生输入疾病的编号就可以直接找到所有的相关的档案, 根据一个实例帮助他/她做出正确的诊断。

被采访者指出, 在EMR的帮助下, 现在比以前手写档案更节省时间。如果一个医生一天给3-4个病人做检查, 早晨就能完成档案记录。如果输入临床数据则需要15-20分钟, 但是如果数据必须应用于科学研究的话, 输入数据需要的时间可能会增长到30分钟, 有时甚至会用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存储数据。与之相似的是在奥地利的的维也纳大学进行的儿科部门和青少年医学科进行的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涉及到病人数据系统管理的应用, 实验表明相对于手写档案多数人更倾向于电脑辅助、应用新技术方面没有问题并且他们称赞电子档案存储系统节省时间的优点。

对护士来说, 如果她们一天处理6-10个病人, 那么她们每天需要花30分钟在EMR上存储信息。护士说她们应用EMR越熟练—她们2011年5月开始使用EMR—她们越能有效的节省时间。现在对每个病人只存一个档案。护士说她们再也不用为了问病人的信息比如药物处理, 而像以前一样跑遍整个医院。在引进EMR之前, 如果护士想向病人解释一些事情。那么她们必须首先征得医生的同意, 现在她们只需要在EMR上查询, 生活将会变得简单而且自主。

对管理人员来说, EMR帮助他们确保医学治疗的的质量, 不仅因为他们现在可以监督医生的行为, 而且因为病人的治疗再也不用仅仅靠医生个人的经验。相对来说, 因为医生有很多病人信息, 他可以比较不同的病人数据并且和其他医生交流。存储在EMR上的多个医生关于诊断的讨论可以帮助他/她考虑更多有关病人健康状况的问题, 做出更客观的诊断。在我看来, 尽管医疗费用已经存储在EMR内, 但是提到的病人给医师“红包”的惯例无法阻止。不过, 我相信在EMR的帮助下, 医学治疗质量更容易被监督, 长此以来病人可能会感觉到在医院被照顾的很好, 他/她会感觉不需要再给他/她的主治医师额外的费用。

一些医生相信EMR通过给医院和群体提供信息来帮助实施医疗改革/临床路径。因为EMR包含成像程序、诊断结果等, 临床数据的应用和肿瘤案例一起帮助提高疾病诊断的科学研究价值。尽管EMR首先不是为研究而设计的, 而是为了提高医生的临床经验, ○21帮助形成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当将EMR应用于科学研究时, 数据是匿名的所以病人的隐私的到尊重。然而, 对很少见的病例来说, 将数据提供给研究机构来提高诊断水平是未来的一个目标并且还没有实现。

2.5 EMR给健康专家与病人间的交流带来的影响

我感兴趣的是研究EMR的安装启用是否改变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假定如果病人知道了EMR上的数据, 例如当医生给病人看一些图片时, 病人的读写能力将会提高并且当然结果病人也会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至少在调查报告来看, 令人惊讶的是, 管理人员、专家和护士都认为EMR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和病人间的交流, 却对医院内部管理程序的改变相当大。结果, 被采访者纯粹把EMR看做一个全新的不同的存储病人数据的工具。事实证明, 被采访者在与病人的交谈中几乎没有将EMR中存储的数据给病人看的, 只有一个助理医生说因为EMR能用几天的时间将病人的个人数据进行比较, 他/她有时会通过向病人展示图表或图片来比较说明。但是多数情况下, 只有当病人将要出院并且要继续去其它医院诊治时, 病人会拿到打印出的X-射线图片, 只有这时病人才能接触到存储在EMR中的数据。如果病人和病人的家属想要提前知道EMR中的数据 (通过在医院中和健康专家交流或者通过病人房间中的电脑) , 他们的健康读写能力会得到提高。所以, EMR还有一些改善的空间。

对护士来说, EMR没有改变与病人间的交流, 因为工作流程仍然是一样的。甚至在引进EMR之前, 护士经常要向病人解释药物处理。在护士看来, 因为她们经常不得不熟悉病人, EMR的引进并没有增加病人的信息。护士说她们并不用EMR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在我看来, 因为它特有的结构组成, EMR可以增加病人的个人健康状况信息, 不要只把EMR当做一个工具来用, 也就是说不要低估了它的潜能。

因为整个EMR系统的安装启动在医院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应用, 假设从病人想要接触到EMR中的数据需要一段时间, 这些时间取决于健康专家是否给病人这些数据。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已经有一家医院的病房里的电脑上, 病人可以看到所有的数据记录, 对自己的诊断有一个概念。我深信这会增加病人的健康知识。长此以往, 这会改变中国医生-家属-病人的固定关系模式, 同样自此以后病人不会依靠他/她的医师或家人亲戚以前选择告诉他的信息。另一方面, 我们在此之前也得知病人并不想为自己承担责任, 他们喜欢被家属照顾并且希望有一个家长式的医生给予他们清楚明确的指导。

在我印象里, 被采访的健康专家很少思考他们如何去和病人交流。因为健康专家们对EMR是否影响到医生-病人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吃惊的反应, 我相信他们还没有考虑已经开始安装的EMR带来的巨大改变。在我看来, 如果EMR被应用于医生、家属和病人间的相互交流, 病人为了用EMR自我检查和自我看护, 非医务人员学习健康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我个人赞同最近的学术讨论得出的观察报告, 也就是一致赞成西方观念非常难转变并且很难应用于中国的医生-家属-病人关系。因此, 存在的问题是“在医生-病人的关系和交流中缺少道德教育”。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建立的文化惯例在通过新的多媒体技术例如网络、电话或者EMR等进行的健康教育的帮助下可能会发生改变。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的设计一种有效的数字平台使病人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网页上进入自己的病例记录。加拿大科学家做了的一项研究, 他们把病人信息从医学记录转变成有效的网页能使病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EMR。这项研究表明如果病人准备好了并且被允许操纵这些资源, 并且如果病人愉快的合理的富有经验直接问健康专家关于诊断数据的问题, 健康专家将会通过从EMR上得到的有效信息将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照顾的很好。这个例子表明EMR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一套EMR系统可以仅仅依靠医师, 在中国实例中健康工作者是唯一操作EMR的人群。然而, 在一些医院如提到过的上海的医院, 病人甚至可以接触到医疗数据并且查看, 但这并不是目前现行案例中的一部分, 上海的设计只是一种实验。很少有像加拿大那样允许病人自己在EMR上输入信息—但是, 除此之外, 只是用实验来设置一个模拟的病人环境。

随着慢性疾病的增多和从“治疗和治愈”到“管理和看护”的转变的增大, 病人能够主动的管理自己的疾病变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病人参与的水平, EMR至少可以被应用于5种不同的情形:第一, 医生在与病人和病人家属交谈中可以将EMR上存储的数据展示给病人看。第二, 允许病人可以通过医院病房的电脑进入个人的EMR。第三, 病人可以直接输入数据并且把EMR当做一个在医院、家里或其它当地环境和不同的情况下与其他健康专家交流的平台。第四, 根据病人拥有的媒体能力和医学知识, 病人可以把EMR用做家庭便捷仪器, 在EMR上病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输入临床数据如血压等来监控自己的病情。在这个模型中, 病人和健康专家一起看护病人健康, 帮助健康看护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五, 病人可以应用移动计算设备, 也就是说有移动系统环境方面的知识。

健康协会促进了生物医学媒体技术环境的发展涉及到病人监控自己的病情, 有确切的调查研究发现如果病人自己积极配合并且参与自己的治疗过程, 医学治疗会更有效。问题是怎样提高病人的医学和媒体能力来处理那些事情并且病人是否愿意扮演一个更自主的角色。此外, 还未解决的问题是怎样通过新的多媒体科技来调整各种各样的工作进程、谁有资格进入数据库并且怎样确定收集的数据一直是正确完整的。由于最近研究证明了病人非常关对电子存储的健康信息并且对供应品安全性存有怀疑, 在医学领域健康信息通过信息科技、资料库和EMR流动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严肃的处理。

2.6 EMR遇到的困难

尽管研究报告中的被采访者认为EMR总的来说使医院的工作流程更加有效, 但是使用EMR时还是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周末, 和病人的治疗有关的每个专家——大约4-5个医生——都必须在EMR打印版本上签名, 因为他们的签名没有存储电子版本。可是很难将专家组织起来。

事实上, 大多数被采访者仅把EMR看做为医生设计的工具, 医生用这个工具将纸质的工作转变为电子地存储数据。事实上, 政府用EMR来增强医院的管理并且在未来能使不同健康专家交流病人数据。直到目前, 在一些医生的看来不同医院间的数据交流仍然存在问题, 因为仅有一小部分医院装备了新的多媒体技术设备。除此之外, 每个医院都以独有的方式适应和改变EMR, 也就是说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EMR系统, 所以不同医院EMR的形状和内容都有差异。不管缺乏和谐的问题, 一所医院具有潜在的能力使用EMR数据, 另一所医院也应该有。所以每次, 如果需要, 医院的文档部门必须做EMR的副本并且打印出来, 病人可以拿复印版去另一个医院。根据采访过的负责医院EMR安装启用的技术专家看来, 在不同医学协会之间分享病人数据的问题是有另外两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第一, 医疗记录系统并不能在网上查看。第二, 一份个人EMR上的资料中可以和其它医院交流的不足十项。医院间分享更多的数据需要医院各个管理层赞成查看生成的EMR。这个问题关系到医学治疗质量的监管, 因为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监管科技设备, 因此没有质量标准。

2.7 总结和展望

技术创新正在逐渐的覆盖临床医学案例, 正在改变着健康人员、健康专家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并且当关系到临床数据的管理时病人的参与程度也在发生着转变。如同上边所描述的, 有各种各样的成熟的技术环境使病人能够扮演更主动的角色, 医师越来越多的操作电子档案。在不久的将来护士将会使用情景感知移动技术原形像移动世界是用微窗口和无线网络设计了一个微小的个人电脑在医院里用来处理他们的工作。在电子工具的帮助下来探测医师的位置, 护士步入病房就能够得到任何病人就医的数字信息的。因此, 当护士看护一个特殊的病人时不用去办公室查看电子病人档案就能得到所有的想要的信息。此外, 这样的病房改变了健康看护团队的相互作用, 增加了病房中医生-病人相互作用的有效性。

随着健康方面花费的增多和对病人中心健康看护服务和紧急反应系统需求的增长, 医院引进高科技程序来确保公共管理、保证效率、节省花费、监督医学治疗和医学协会管理质量。

这到目前是这样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高科技应用程序将会在医疗团队人员和健康专家、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之间产生巨大的影响。

探测研究证明大多数的健康专家使用新技术都没有问题。被采访者都很喜欢新科技应用程序, 因为它效率高、结构好、信息密度高和它具有的潜力, 即能够提高医院医学治疗质量和增多不同健康协会和医疗服务提供方之间数据的交流。它们在定期应用EMR时不断的和开发者和医院信息中的管理者交流他们的经验, 以此来提高操作EMR的能力。

然而, 因为事情总是和直接关系到工作过程的人员有关, 他们不认为EMR能提高病人的健康读写能力和参与疾病管理的的积极性。首先,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低估了医生与病人的交流在病人的健康行为和看待自己病症的方式上所扮演的角色。医生能够深刻的反省他们与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交流的方式, 反省他们应该怎样改善他们的交流方式来提高病人的健康读写能力, 这是非常可取的。这是在数字时代所需要的增强自我反思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让健康专家对医院新的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他们和病人交流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个事实变得非常敏感。第三步, 如果考虑到计算机专家已经开发出电子环境, 使病人能够参与到自己健康数据的存储中, 在目前阶段非常重要的是医生至少在与病人的交流中应该将EMR数据展示给病人看, 并且向病人解释这些数据。病人的健康读写能力越强, 越能够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健康信息, 也越能够更好的管理急性的和慢性的疾病。这就是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很多健康协会都实施有效的计划来提高人们的健康读写能力。

医院EMR的安装启用总有一天会改变中国的医生-家庭-病人的关系, 让病人在这个关系中变得更扮演的角色比以前变得更强大, 知情同意慢慢的将医生-家属的关系转变为家属-病人的关系。然而, 实际上EMR在中国医院的应用可能不会达到西方病人的自治权, 因为在中国社会, 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在做决定中起关键作用。因此, 这引起了对将来的观察研究的兴趣, 一方面观察在一种环境中文化惯例是怎样的, 另一方面观察在健康看护领域媒体技术的全球性应用彼此交织来显示古老的或塑造新的行为类型。

摘要:本文分析现代媒体技术在中国城市医院的引入能否改变健康专家之间以及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交流通信。在2011年7月和8月间我们对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生、护士、信息中心主管以及技术人员进行了采访。首先结论显示医院工作人员对EMR的实施是欢迎的, 因为它能简化工作流程并且改善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管。然而, 就和病人的直接交流而言, 依据被采访者的观点, EMR对于病人的健康读写能力以及健康行为并没有影响。这个探究性的研究报告被嵌入在一个理论框架中, 即当代学院之间关于中国健康看护系统仍需面对的挑战之间的争论, 以此为背景, EMR能否有助于中国医疗机构, 也就是医院管理的改革是一个疑问。EMR是否有潜力解决目前中国在不同医院间信息交流领域 (病人数据的互换) , 科研领域, 以及临床实践的道德领域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 的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篇8

狂欢化(carnivalization)是巴赫金早年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中明确提出的,是“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为文学的语言。狂欢节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1]而在当时前苏联的文化高压政策下,巴赫金发现了“狂欢化”的广场性、平民性和颠覆性,是对死板的“权威”的极大挑战,这也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大特征。而其超阶级性和超语言性的特点也能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课程考核带来极大的启示性。中国当代文学由于其存在时间的短暂、话语的喧哗、权威性的缺失,也需要师生在双语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实现从模拟、狡辩到理解的能动过程,从而打通文本与环境、个人与社会、雅与俗。

一考核的时空体:“广场”性

巴赫金本人非常看重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在巴赫金看来,“质量水准(‘价值)同时空规模(量)是相符的,形成正比”,[2]即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应在时空之上扩展优势。因而他在研究“狂欢化”问题时也专门提到了“广场”的观念。广场是相对于官方意识形态霸权的公共空间,“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3]中国当代文学的双语课堂,在具体的平时考核之上就应具备这种“广场”的空间性特征。

“文学是人学”,中国当代文学与大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是最为接近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学生无疑具有更强烈的直观感受。经过双语教学的一系列渗透,学生对当代作家作品的认识会打开不同的窗户,提供了视听读写恰当的情境,在看似随机的课堂考核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在课堂之上感受“广场”的自由性,将双语教学扩充的大量信息经过自身加工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能积极调动自己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能力,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1注重交际性

课堂的空间虽看似有限,但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语言文化的交流可以使空间膨胀。当代文学的教师需将以往双语课堂中的课堂气氛延续下来,特别是英语课堂中注重讨论研习的特点,对讨论话题的设置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承受力,并且能将学生的不同特点展现出来,运用两种语言设置讨论话题,同时注重考核学生对以往学习的外文文献资料、术语的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任选一种语言回答并设置两套评价体系。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以小组为核心,充分锻炼大家的协同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2话语杂陈

双语教学过程中便有中西两种语言、两种思维、两种文化、两种观念碰撞的特点,也即“狂欢”中的语言杂多。在巴赫金的原意中,为了对抗官方意识形态的正经、权威和刻板,语言的俚俗化成为广场狂欢的主要选择。在当代文学的课堂考核之中,让评论性的语言和通俗化的语言交替,也即标准的西方文论的话语(英文)与学生按自身理解表述的话语(中文)并存。如根据北大学者李杨的观点,可以用虐恋(sadomachoism)来分析革命历史小说,学生对这一观念认识可能有限,但从文本具体的内容也可以分析出暴力加诸革命者身上所引发的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认识。故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无论是充分理解了心理学观念的学生还是运用自己角度理解,都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这也要求教师本人首先具备多重话语的意识。

3文化多元

当代文学(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文学)由于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极大,因而对于其所表现的反叛、颠覆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要恰当地认识,文化多元是双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不是让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而是要看到特定时代文化的共存与兼容这一特殊现象,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在碰撞中更为明晰。如在认识路遥作品《人生》时,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于连式的“向上爬”的观念就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分别从中国传统观念的角度及西方的个人发展角度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进行理解,教师适当地以两种文化观念生存的土壤及其历史性、对个人发展的不同影响等进行引导,无所褒贬,这样就使学生更深切地认识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对于现今社会如何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的美德、更好地使两种文化融合有了深切的认识。

“文化转型时代的任何一种话语中,都包含着语言杂多,即向心力与离心力、中心与非中心话语之间的对话、抗衡。语言杂多的这种‘内化(internatization),使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陷入困境。”[4]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也要充分运用这种文化转型中多元杂陈、观点多异的现状,在课堂这一有限空间中,以语言为工具,运用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转移达到“广场”的众声喧哗的场景,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双语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实现文化推广的目的。

二考核的类型:模拟———狡辩———理解

双语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大区别即在于双语教学提出的相对性与创造性构成了对传统教学权威性与绝对性的挑战,具有更为强大的颠覆性与生命力。这种观念在巴赫金“狂欢化”问题的研究中也专门涉及,他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特殊人物(即骗子、小丑和傻瓜)的研究,认为他们的存在有其特殊价值,往往构成了对传统、权威更大的颠覆,“戳穿人与人一切关系中的任何成规、任何恶劣的虚伪的成规。”[5]我们可以借用巴赫金对这三种人话语特点的分析,进行中国当代文学双语考核中口试类型的分析。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包容性极强,经过双语教学方式影响之下的学生对于中西方文论、批评等有一定的认识,故而在口试题目设置中要不同于其他语言、文学学科,大致的类型为。endprint

1模拟

模拟考核的是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文本的熟悉程度,传统的单纯的背诵方式无法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因而要充分运用现有的场地,把教室变为“中介型的时空体,如剧场时空体。”[6]让学生在此时空体中模拟作品片段,如小说部分场景、诗歌段落或戏剧场景等,将文本中的内涵与深意用形象展现出来,不要求表演与原著内容的完全一致,学生可以选用戏拟的方式,侧重表达自身的体会,让学生有效地比较自身表演与原著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笑声中的“广场”效应。可选取的对象如侧重语言戏谑性的王朔的小说,以及表达效果差异性很大的诗歌如《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或者在中外影响均很大的戏剧作品如老舍的《茶馆》等。

2狡辩

这种方式是将中西方批评家有一定冲突性的观点并置,让学生用辩论的方式去伪存真,这一方面考核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表达能力,同时也适当地考察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打破原有规定的价值秩序,破坏习惯的联系,运用逻辑与语言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系。如专门针对当代文学中的傻子形象、死亡意象等的认识,如小说《爸爸爸》、《尘埃落定》、《风景》等。将文学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的观念联系起来,同时针对带有极强文化冲突观念的作家,如严歌苓、王小平等,对其中表现的中西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侧重加以甄别。

3理解

口试与笔试中的一些客观题型(如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最大的差别是要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表现“内在的人”,“即纯粹‘自然的主观精神”[7]故而,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便带有了极强的未完成性的特点,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提前预设的提纲,无论教师、教材还是评论家,与学生的关系都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可以对权威“脱冕”,可以为自己“加冕”,从而实现开放型的口试精神,也即巴赫金所表述的狂欢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化的主导,狂欢节代表着多元、非中心、语言杂多,而不是建立新的一元中心权威和神话。”[8]

“模拟———狡辩———理解”,呈现的是巴赫金式的对象征性、寓意、特殊时空体及与一切传统力量相抗衡的清醒意识,能够表现出经过双语教学渗透影响的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学作品及思潮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反对虚妄、伪人性的深刻认识,从而走上“自己世界里的大道”[9]。

“狂欢节中的加冕脱冕、反叛、颠覆,是要解构一切等级制度,让一切人在平等地位上对话、欢宴,一方面体现了离心力量对向心力量的强大挑战和摧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同时共存、兼容并包的精神,并没有在‘推翻现制度、‘摧毁现秩序的同时,急急忙忙地又推出一个新的制度和秩序。”[10]在巴赫金“狂欢”观念启示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的探究,能够充分地利用教室这一特殊的空间场所以及大量的多媒体技术与材料,加大自由多样口试在考核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将当代文学的学习和考核当作一种自发自愿并快乐参与的“节日”,而不是徘徊在文本之外的观看者。运用学生已形成的双重思维逻辑与方式进行自由地表达,从而达到“具有一种世界精神,他是整个世界的一个特别的状态,这是一个世界复兴与再生的境界,是人人参与的境界。”[11]

参考文献

[1][3][11]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92,195,194.

[2][5][6][7][9]巴赫金.巴赫金全集3[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63,357,361,359,360.

上一篇:工程预算原则下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红十字会关于加强红十字会工作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