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共12篇)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1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教学目的非常重要。俗话说的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 学习将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此, 首先必须先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发生兴趣。
一般说来, 学生对于一门新课, 总是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比如说, 这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呢?我们又为什么要学习它呢?它跟我有关系吗?它和以前学过的政治有什么不同?它值得我花大力气学吗?因此, 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以下方面:一是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并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政治家。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 绝大多数人毕业后都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 企图把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作是从政的敲门砖的同学, 必须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二是这门课程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政治学者。企图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获得打开学问这座圣殿钥匙的想法都是幼稚的。通过政治学者之路的曲折, 非普通人所能想象。三是这门课程也不能有助于考研。它既不是考研的专业课, 也不是考研的必考课程。
既然它这也不行, 那也不可。既无助于找工作, 也无助于考研。两条路都堵死了, 那它还值得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并非某些同学认为的那样与己无关。恰恰相反,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左右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举例说明, 高考应该一年一次吗?高考的时间应该定在何时?七月?或者是五月?大学教材应该指定吗?英语四级证书应该作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先决条件吗?现在考上大学, 还有必要把户口迁到学校来吗?通过这些问题, 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 从而意识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确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我不妨引用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边沁的一段话:“在一个法制政府下, 善良的公民的金科玉律是什么呢?那就是’严正地服从, 自由地批判’”。边沁认为, 一种制度应当去找出它的毛病, 不断地批判, 不断地改进, 才能不断地增进幸福。这也是我们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自由地批判, 严正地服从。
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目的, 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胡适曾对学习的用处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学习好比是戴上了一付度数合适的眼镜, 让我们可以把周围的世界看得更清楚, 当然, 看清楚了以后, 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多的不满和批判, 因此脾气也会变坏, 总要说挑剔的话, 人也变得不讨喜起来。那么, 究竟是看清楚了好呢, 还是以前模模糊糊的时候好呢?这个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学习这门课程, 是要学会用一副清楚的眼镜把东西看清楚, 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事物, 这就是目的。
二、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 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谈到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得谈到教什么的问题。如果严格按照目前现有的教材的话, 那么就得从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当代中国行政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直讲到特别行政区制度。如果这样讲授下去的话, 第一课时不够, 其次重点不突出, 另外还会与政治课相混淆。因此必须另辟奚径。
首先, 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在哪里?笔者认为, 应当是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选举制度。理由有三:第一, 宪法明确规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第二,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它国家机关, 其它国家机关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第三, 我国实行多层次的选举制度, 广大人民通过人大代表发挥管理国家, 参与国家事务。因此, 选举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与否, 因此也非常重要。其次, 这门课仅仅讲政治制度还是其它?讲政治制度一定离不开讲人。英国思想家罗素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谈到, “政府也象时钟一样, 人赋于它动力, 它才走动:正因为政府是人所建立和推动的, 而政府的垮台也出自人之手。所以, 是政府靠人而不是人靠政府。”再好的政治制度, 如果离开人去谈, 无疑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政治制度与人的关系, 好比是高楼大厦与地基的关系。一个好的政治家就如同一个好的建筑师, 在建高楼之前, 一定要先仔细查看地基, 地基太差, 如同沙屋建瓴, 再好的高楼也建不成。这一点已经一再被历史所证明。“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应被我们牢记在心, 革命相比较而言是容易, 而要改造国民性, 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 在讲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时, 不能泛泛地讲政治制度, 一定要联系人性、特别是中国人的特性来讲。
然而, 正如美国E·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谈到的那样, “至今为止, 我们对人的了解还不完全。”我们必须承认, 我们对人的本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 有必要对人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样?集体中的人与单个的人有什么区别等等问题加以研究。在这方面, 可以推荐学生先阅读一些这方面的经典书籍, 如英国罗素的《中国人的性格》、美国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当然, 仅仅通过阅读经典来了解人性还是不够的。通过阅读带有私人叙事风格的小说, 可以作为了解人性及历史真相的另一途径。在这方面, 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诸如李国文《历史的真相》、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刘心武《我是刘心武》、张中行《流年碎影》、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等书。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结合课堂讨论, 帮助学生对中国人的性格有个历史的、客观的认识。
三、研究加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笛卡尔曾说过:“我疑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先有怀疑, 再有研究。人曾对老北大与新北大作过这样的比较, 认为前者教人怀疑, 后者教人相信, 故老北大强于新北大。且不论这样的比较是否合理, 作为大学教师, 应该尽可能启发、鼓励学生质疑,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对于那些照本宣科地讲解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方法, 有些学生早已感到厌烦。今日的大学生, 比起他们的前辈和兄长来, 在接触到某一个政治制度或法律条文时, 更容易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部分规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它是为何而制定的?”“它是合理的吗?” 对于这些问题, 笔者并不试图提供一个具体答案。不惟上, 不惟书, 只惟实。不求统一思想, 不求定论, 讨论本身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通过广泛地阅读, 积极思考再加上深入的讨论, 达到启发智慧, 勤于思考的目的。
四、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
教学相长, 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会互相促进, 互相启发。要学好这门课, 学生还必须配合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一颗好奇的心。
哲学源于惊奇。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有趣的, 如果有人感到无聊, 老师是多少难辞其咎的。古希腊的名医波克希拉底曾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 医生是帮助本能的。”好奇也是人的本能, 老师的天职应是唤起学生的兴趣, 至少不应熄灭学生兴趣之火。对于学生来讲, 首先是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如果说希望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那么厌倦就是人的天敌。面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的学生, 再好的老师也是无能为力。
(二) 一颗同情的心。
政治更多的时候, 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点点常识, 外加人性。借用歌德的一句话:“不管他应该惩罚人, 还是应关护人, 他必定把人当人看待。”在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时, 需要同学们时刻怀抱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只有这样, 同学们才会有改革现有不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勇气, 才会有为整个人类奋斗的决心。
(三) 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政治制度不是写在纸上, 贴在墙上的, 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周围, 影响到我们的命运。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就能随时随地把学到的理论和现实相联系, 随时随地找到政治制度的例证。
(四) 一个善于思索的头脑。
作为文科的学生, 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是基本要求。一般说来, 一个星期阅读1-2本专业书籍应该不是过高的要求。无论是对课堂讨论还是对写作来说, 阅读都是基础。没有一定质和量的阅读, 就无法保证正常的课堂讨论和交流。作为一个大学生而言, 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具有曲折的情节的书, 应该把阅读较为抽象、思辩性较强的经典专业书籍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只有这样, 长期坚持下来, 才能在理论上和修养上取得一个较大的进步。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2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2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①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民主集中制④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宪法规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谓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纵向而言,全国人大在全国直下而上整个国家权力机关系统中居于最高一级。他是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产生的,集中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他所制定的宪法、法律、决议,全国各级国家机关,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全国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横向而言,在最高一级的国家机构中,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应处于最高的、首要的地位。无论是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还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都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对他负责,即从属于他。总之,按照宪法规定,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国家机关可以超越全国人大,也没有一个国家机关能同全国人大相并列。
4全国人大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5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在每次全国人大开会时,向大会报告工作,全国人大有权罢免常委会组成人员,改变或者撤销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另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央军委也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他们的工作。
6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为了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更有效的行使国家权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的辅助性机构,从事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的工作。
7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组成与职权: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行政区域分别设立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本行政区域内,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8人大代表的权力,除了最基本的与会全以及在个人大中的审议权、表决权和选举权之外主要还有以下的九个方面。
提案权、提名权、建议批评权、询问权、质询权、视察权、发言表决免责权、人身特别保护权、物质帮助权
9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①党组织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②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③党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制定的法律和决议 10怎样理顺共产党组织和人大的关系?
①共产党组织必须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②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③党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制定的法律和决议④共产党组织也应该接受人大的宪法监督
11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
12选举制度的涵义:①广义上说,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②中义上说,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组织人员的制度。③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13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秘密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
14国家行政的特点:①国家行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②国家行政活动兼具社会性与政治性③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性④国家行政权力的强制性15国家行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规范。国家行政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16行政组织体制的设置原则:设置原则、需要原则、精简原则、统一原则、依法原则、效能原则
17首长负责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18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监督与督促。行政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正确使用行政权力,防止对行政权力的滥用。
19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问题、完善体制
现状与问题:
①行政问责通常只关注那些人命关天的重大事件,对于一些影响力,大众关注度相对较小的事却不问责
②行政问责关注的更多是安全事故领域,对其他领域中担负领导责任的过失现实中关注的相对还比较少
③行政问责只是针对滥用职权的违法行政行动,而对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关注不足
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问责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应是行政正职“即一把手”。可是在一般具体行政行为当中往往是由副职在事发后承担领导责任,正职却没有承担起与其权利对等的领导责任。另一方面,只处理有关问题的直接当事人,而对其负有相应过失责任的上级领导却不问责
完善机制:
①基于权属关系的内部负 责,主要是由上级领导机关队负责人的追究制度
②行政体系内的专门机构的问责,如检察、审计机关对责任者的追究 ③行政体系外部的问责,如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等 ④权力机关的监督,及人大的监督
20行政法规:特指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21省级人民政府的地位:既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类人民政府,建国之初,他曾受大区人民政府或军镇委员会的管辖,1952年底以来,则一直是中国最高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22行政公署:为了既避免增加政府层级、又能使地方政府的上下管理相互衔接,在有些省、自治区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设立不是一级政府的派出机关是必要的。这种派出机关一般被称为行政公署。
23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
24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25民族区域制度的特点和优点P271:
特点: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优点: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的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全。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民族立法权、变通执法权、经济自主权、财政自主权、文化自主权、语言文字自主权、组织公安部队权、干部任用优先权
27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根据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自己国家的一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28如何健全完善党的领导机制?
①完善党的领导者的产生方式。逐步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选举中引入竞争,逐步取消选拔制度。
②推行书记任期制。可规定书记和地方各级党的领导者的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③明确划分各级党组织的职能与权限,实施重大事务全体党员公开表决制度
④改革监督领导体制,改革地方纪委难以监督同级地方党委及其领导成员的现状
⑤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实现从政策型领导向法治型领导方式的转变。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新领导格局。
29政治领导:指的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
30组织领导:就是通过党的干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31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他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其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32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党中央负责人,由中央全会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选举产生,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33党组的范围和任务:
范围:现行党章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
任务:主要是负责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
34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①规范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1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是政治领导
2善于领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②加快关于政党制度的立志工作
1使多党合作有具体法律可以
2明确各政党与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
3明确执政方式与参政方式
③不断健全,拓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渠道
④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浅论当代中国的和谐政治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和谐政治;民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89—0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度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上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完成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只有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政治,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完成政治改革重任。
一、当代中国呼唤和谐政治
改革开放使经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与之相适应,否则,它必将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上层建筑的诸多方面又取决于民主的进程,如民主政治、民主法治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都向我们提出了加快民主进程的新挑战,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领域的挑战非常严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GDP以每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均300美元,到今天的人均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我国社会原有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化,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威胁我国政治稳定的重大隐患。今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波及我国,股市持续低迷。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少。造成部分社会群体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著名学者王绍光等人在2002年就发出警告:“我国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意者约在1亿~2亿人,其占全国城镇总人口比例在22%~45%;其中非常不满意者比例在7%~8%,大约在3200万~3600万之间。”这样大范围的不满情绪的迅速积累就有可能演化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二)政治领域的挑战最为集中。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民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在政治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矛盾众多,既有党内矛盾和党政矛盾,也有民族矛盾和干群矛盾。据四川省的调查反映,大约90%以上的群体性事件,都主要是因干群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党政干部,都认为腐败已成为中国头号的社会问题;我国社会群体发生了分化,而且形成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全国私营企业达到15817万户,从业人员达2085155万人;个体工商户达到2720万户,从业人员为533318万人。我们稍有不慎,存在于政治领域的上述因素都可能成为导致社会危机的直接诱因。
(三)思想领域的挑战日愈显化。当今在社会深度转型期中,多样化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利益关系反映到我国的思想领域,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我国文化领域在深度转型期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普遍觉醒,随着公众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获得,昔日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受到质疑与挑战;二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種落后的东西在当今我国社会沉渣泛起,如求神消灾、神功治病等社会风气的推崇以及“法轮功”邪教组织;三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对外开放的时机,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对我国实施全面的思想文化渗透。以上说明,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我国所面对的政治民主化挑战是极其严峻的!
二、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政治的基本原则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即和谐政治,以发展人民民主来推进政治系统处于相对融洽、均衡、协调有序的运行与发展状态。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激发公民的政治主动性。和谐政治代表的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政治关系,政治的重心从政治国家转向公民社会。和谐政治要求政府管理与公民关系的重构,从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化,公民参与政治管理,监督职能,发挥人民的主动性,构建和谐政治就意味着国家与社会权力的平衡。民主政治和谐,扩大公众参与,使国家政治从精英层面扩展到大众层面,其主体不仅包括社会精英,还扩展到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社区居民、农村村民等。拓宽政策层与人民大众联系的渠道,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维持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平衡,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双向良性互动的发展。
(二)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实现公平和公正。注重民主的程序化、法制化,从人治转变为法治。民主政治和谐要求民主理性和民主程序相结合,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完善和发展。政治系统通过法律媒介而同所有其他具有合法秩序的领域进行交往,在宪法和法律轨道上运转和活动。不仅重视政治参与的民主权利,而且十分注重民主的程序性,重视技术知识在政治程序上的运用及民主的可操作性,社会多元主体依法参与国家公共事务,以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有效的民主规则和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形式,实现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法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有规律变迁的社会稳定。
(三)坚持“协商共议”原则,实现党派和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具有一种既有结构的多元性、又有核心的一元性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只有保持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各种协会等社会群众团体在政治参与中的组织作用,才能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有利于协调和推进各种政治关系的和谐,促进民族团结和谐与共同繁荣,实现祖国统一。
三、构建和谐政治的途径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党内和谐引领社会和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处在社会深度转型期的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决定我们的人民民主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渐进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作用。通过党内的政治民主生活,可以在党内形成较好的民主氛围,提高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进而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参与水平产生影响。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都必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党内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的,党内民主制度必将为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提供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疏通公民参政渠道,建立大众监督机制。进一步确立人民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公民权利,增强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通过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活的廣泛参与,形成对政治权力的有效监督。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强化权力监督。提高办事透明度,杜绝“暗箱作业”,使人民群众有充分的机会,及时全面地了解权力运作的有关信息。公共机关和公职人员应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进一步搞好举报、信访等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群众监督优势,不断丰富群众的监督手段,不断拓展群众的监督渠道。建立经常性的质询制度和领导干部接见制度,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作出回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开展客观公正的批评和监督。
(三)实现社会公正,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治。蕴含着缩小贫富差距,调节社会矛盾,缓解利益冲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渐弥合社会裂痕,减轻社会对立,要围绕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城管执法等问题展开,使利害相关各方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通过各种形式改进协商过程,化解社会矛盾,达成利益协调。要进一步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实现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权力定位和相互关系的法治化,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形成法治化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要通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权力及其运行,防止政府权力行使中的“暗箱操作”,强化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对行政权力的监控。
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取向浅析 篇4
关键词:政治,伦理,制度,道德,法治化
0前言
改革开放初期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政治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获得了巨大发展, 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时至今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号角不住鸣响, 政治伦理问题依然贯穿这一伟大举措的始终,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社会问题大量涌现, 如制度缺乏、道德缺失等问题层出不穷, 树立正确的政治伦理取向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体系的完善构建。对此, 我们需敞开胸怀正视历史, 继往开来找到政治伦理构建的正确发展思路。
1 我国政治建构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1) 政治制度的缺失
政治制度的缺失导致社会道德的缺失。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建构之路异常坎坷, 经历一波三折。在经历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动荡, 政治制度建构始终没有达到制度化、法治化, 充斥着浓厚的人治化色彩。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 我国逐渐告别计划经济时代的集权主义模式和对人民意识形态价值一元主导的时期, 权利逐渐下放, 人民思想多元化发展, 各阶层的政治诉求、经济诉求、文化诉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可看出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充满活力和激情, 但从长远看, 由于缺乏制度化的规范, 我们各方面的诉求犹如无头苍蝇到处乱撞, 仿佛回到了霍布斯的"丛林状态"。
(2) 法治的不完善
我国法治化进程已经历了六十余载, 但仍没有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 始终摆脱不了人治的烙印, 甚至严重滞后于我们社会的发展进程, 法治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护法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化观念淡薄, 以及当时社会的各种运动对法治的冲击, 导致我国的法治化早年营养不良, 缺乏必要的法治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深入, 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法律的配套设施却远远落后, 主要表现为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司法不独立、公民守法和护法观念薄弱等, 法治不完善导致法治缺乏相应规范性机制。
(3) 腐败的问题滋生
腐败的问题滋生挑战政府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告别计划经济时代, 快速步入市场经济时代,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议事日程,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权模式, 大量的权力下放, 使各级机关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尤其是改革开放背景下建设市场经济体制, 更为权力出租和权力寻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正是印证了这一现象, 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 腐败问题异常严重, 大贪、巨贪不断曝光, 百姓怨声载道, 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人民公仆的形象一去不复返。腐败不断蔓延, 使社会道德底线不断突破, 老百姓默认了腐败或多或少不可避免, 认为只要在贪污时不忘办点实事就行了, 社会成为这样岂不可悲。
(4) 利益诉求通道的不畅
利益诉求通道的不畅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人民价值日趋多元化, 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百姓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这原本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然而在我国的社会中却成为一大怪事, 面对百姓的诸多利益诉求, 政府没有合理看待, 在既定方针的指导下, 将老百姓众多的合理的利益诉求看作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对之进行"处理"。由此便导致百姓更多地对自身合法权益的诉求, 越处理越多, 越维稳越不稳, 陷入了维稳怪圈。同时民众合理利益诉求没得到满足, 积极性受打击, 加深了社会矛盾。政治作为民众与政府两个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 正因缺乏联系民众、向政府提出利益诉求和政策输出的通道, 使众多社会问题出现, 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2 我国政治建构过程中伦理问题的理论溯源
(1) "性善论"渊源
我国自古建构的个体伦理政治是基于人性善的假设。以人性善为价值前提, 强调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人具有德行, 从动态的意义上来看则是人具有向善性, 美德成为一切人自然而然必将追求的个体生命原则, 通过完善人的善性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性善的论断从来只是文人的美好愿望、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 并非是社会的整体价值体现。古往今来的实践证明, 性善论站不住脚, 立足于追求个体道德修养, 激发他们的善性, 以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不存在强力的科学依据。
(2) "个体道德"核心
个体伦理政治的伦理思维的根本在于强调政治的德性基于政治个体的道德品质, 依赖个体道德的推演, 从而生成、影响、最终决定着该政治伦理走向政治品质。该思维的核心是个体道德的修养, 倡导的是精英政治, 崇尚的是贤人、圣人、哲学王等。由此可见, 个体伦理政治是以道德个体为支点和依托。个体伦理政治将政治伦理的一切相关因素都系在"好人"上, 政治伦理品质依赖, 决定于官僚的私德, 这是靠不住的。著名的哲学家波普尔说到:"我们需要的与其说的好人, 还不如说是好的制度……我们渴望得到好的统治者, 但历史的经验表明, 我们不可能找到这样的人。正因此, 设计出即使是坏的统治者也不会造成损害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在经历了拨乱反正后, 邓小平在回忆那段历史时期时曾说:"将一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个或几个领导人身上, 是非常危险的"。正是由于缺乏制度化的安排, 导致领导人职务终身制, 才会有"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发生。
(3) "人性"归因
个体伦理政治认为政治之所以有时存在非道德的现象, 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堕落和道德滑坡。在此状况下, 提升政治伦理可行的手段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方法与途径, 不断地通过道德教化、道德训诫、道德审查, 实现道德强化。其实质是蕴含着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万能论的幻想。在我国的政治建构过程中, 始终抱着性善论、治病救人的理念, 一方面不断制造出道德新人, 另一方面不断使已经变成了"恶人"的人再回到善人。如此便陷入恶性循环, 整个社会缺乏规律性、制度性的安排。应通过对政治制度规则不断地调整与修正, 完善政治制度, 从而使政治制度承载着更为饱满的伦理性。
3 政治伦理建构逻辑取向
(1) 外在制度建构和内在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
面对制度缺失和道德口号主义现状, 立足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将制度规则内化为人们心中的道德规范, 即制度伦理化或制度道德化。其次, 通过不断提高个体道德修养, 使个体行为符合制度的运行原则, 即伦理制度化或道德制度化。只有坚持以制度为主, 道德修养为辅, 双向互动的原则,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江泽民总书记在2001年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3) 反腐制度建构和倡廉道德修养相统一。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呈日趋蔓延态势, 表现在腐败官员的级别越来越高, 大案要案持续增长, 顶风作案和案件复发性增强。腐败现象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延伸, 并向"群体化、公开化、合法化"的方向发展, 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要求我们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 坚决抵制腐败现象。反对腐败, 教育是基础, 法制是保障, 监督是关键。反对腐败应重视教育, 加大反腐倡廉的教育;反对腐败应大力推行依法治国, 推进政务公开, 以法律和制度遏制腐败;反对腐败也需尽快实现由人治体制向法治体制的根本转变。强化监督, 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人大监督和群众监督、司法监督和新闻监督有机结合。如果说反对腐败主要应动用法律的力量和手段, 那么倡廉则主要是一项道德建设的工程。培养公职人员的人民公仆意识, 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提高公职人员的理论水平修养, 做一名求真务实的好公仆。
(4) 建立健全利益诉求机制, 提高利益诉求和政策反馈的规范性。
近年来由于利益诉求通道不畅, 使民众大量合法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 社会矛盾不断发展和激化, 社会问题丛生。加上民众和政府都没理性看待此类矛盾。如政府把民众诉求利益作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殊不知民众诉求利益正是因其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损害了民众的相关利益, 面对民众的正当利益诉求, 政府又一次损害民众正当利益, 由此便陷入了诉求、堵塞、再诉求、再堵塞怪圈;如民众面对政府征地, 为得到更多补偿迅速盖起毛坯房, 面对强拆, 有的通过自焚等极端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 只有建立健全利益诉求机制, 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提高利益诉求和政策反馈的规范性, 辅之以道德伦理感化, 提高政府和民众的认同感, 才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民众和政府间的利益纠纷, 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通过以上对制度伦理政治和个体伦理政治的对比总结, 我们所要求的政治伦理必须立足于制度伦理政治, 彻底摒弃个体伦理政治的思维, 贯彻制度伦理政治优先的根本原则;同时要吸收个体伦理政治中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合理性资源, 即以制度伦理为政治伦理之本, 以个体道德为之护航。制度伦理政治优先, 个体道德在制度的规范下获得成长, 促进个体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而将政治伦理的生成与提升之机制系于不断的创新、完善政治制度, 培育政治制度的精神之中。唯有如此, 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成长才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楹, 卢坤.政治:一个伦理话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3]章海山, 罗蔚.伦理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5
第一章绪论
P8邓小平在几次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P8~P10(论述题)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改革成果有:(1)、(2)、(3)、(4)、(5)、(6)、(7)、(8)、(9)、(10)
第二章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P2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P27~P28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第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居于领导地位。第三,人民民主专政。。有机联结起来。第四,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P29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第一,保卫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第二,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第三章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
P34~P35中国国家结构形式(为什么我国不搞复合制或我国施行单一制国家的因素):第一,中国是一个历史。。多民族国家。第二,中国是以。多民族国家。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构形式。第四,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完整的保证。
P43中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
2、议行合一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四章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P52~P55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一、二、三、四
P56选举委员会是主持选举的机关。
P56规定要求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成员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
P56选举委员会的职权是:(1)、(2)、(3)、(4)、(5)
P58《选举法》规定可以提名代表候选人的:一是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推荐代表候选人。二是选民10人以上。。代表候选人。
P58有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对与应选代表名额1/3至1倍。
P58代表候选人名单由选举委员会确定。
P6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P65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1)参加大会全体会议。。审议议案和报告。(2)有权提出议案。。国家机关提出询问。(3)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4)向本级国家行政机关组成。。提出罢免案。(5)有权依法提议组织。。调查委员会等。
P65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1)人大代表在本机人民代表。。但不直接处理问题。(2)人民代表可以。。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P67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都有权把米啊自己选出的代表。
P67对于县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书面提出罢免要求。
P67罢免县级和乡级的人大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第五章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P70~P71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形式。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三,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仪行。。人民的意志得到有效实现。
P7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政治法律地位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处于最高地位。(2)中央其他。。处于最高地位。
P72~P7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P76立法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与通过、公布。
P79~P80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第六章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P93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可行驶审议、决定、任免、监督等15项职权。
P105~P109人民代表制度和西方议会制的主要区别:
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2、法律地位不同。
3、与政党关系不同。
4、人大代表和议员的区别。
5、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不同。
P110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参考P8、P23)
第七章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
P1223、国家主席的法律地位
P124《宪法》规定国家主席行驶下列对外方面的职权:(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2)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回国书。(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重要约定。
第八章 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
P129国务院的法律地位:其一:从国务院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看;从国务院于国家所有其他层级的行政机关的关系来看。
P134~P135国务院的职能具体表现为:(1)、(2)、(3)、(4)
P148~P149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有:(1)国家权力机关。。行政首长的人选。(2)行政首长全面。。并对行政首长负责。(3)行政首长须对本机关。。担负个人责任。P152国务院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第九章 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
P162地级市人民政府的职权主要有:(1)、(2)、(3)、(4)、(5)
P162县级市人民政府的职权:(1)、(2)、(3)、(4)、(5)
P163乡级人民政府的职权:(1)、(2)、(3)
P182~P184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
1、利益原则和法制原则
2、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3、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和责任原则
P185中央和地方的人事关系
P196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参考P34)
P199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是
新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点:
P20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任务
P209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P215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P240审判制度的原则和内容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
P244人民法院的职权
P252我国检察机关的职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P290新兵役制的基本内容
P293军队政治工作内容丰富,主要包括:(1)-(5)
P301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的:(第一)--(第三)P312从什么方面改革党的干部人事制度
P316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具有根本不同于西方政党制
度的特点和优势
P319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措施。2 它有利于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它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和特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 实行多党合作,可以有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行多党合作,有利于维护港澳繁荣稳定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P325各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
(1)参政议政
(2)政治协商
(3)民主监督
P33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1)政治协商
(2)民主监督
(3)参政议政
P345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
P351村民委员会的组成、选举及职权、工作制度村民委员会的组成、选举、任期、罢免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至7人组成。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进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选连
任。
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本村1/5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
民委员会成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6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当代价值
我国古代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功能与当代有所不同。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伦理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其方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工具,因此一般谈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为主体。中华民族有着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人格理想的精神品格,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也形成了既强调社会教化又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方法体系,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法,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今天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本的封建宗法制社会,历代统治者特别重视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建设和强化,而伦理道德也在论证和巩固这种政治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中国古代从统治阶级到庶民百姓都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内容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划分为外在的教化方法和内在的修身方法两大类。“教”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指统治阶级的“教育、训诲”;“化”指“具体化、感化”等。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上施下效”的教育活动,因而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原始社会教化主要表现为由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通过耳口相传、观察模仿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授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进入奴隶社会后,甲骨文中对教化已有记载,孔子是古代教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者,明确指出“上化”“下习”这两种具体教化方法的主要途径。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强调的自我修养、自律自教的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如思维自律修养的自省方法、言行自律修养的克己方法、习惯自律修养的慎独方法等。
二、两种教育方法的确立依据及其关系:
教化方法的确立依据教化方法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本质是使人们在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之后,明智自觉地进行社会规范的选择。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人性的认识和灌输理论是教化方法的确立依据。在方法途径上,修身方法强调的是内心思想的转化,其实质是一种内化方法,其确立依据主要包括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化方法与修身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教化方法强调教育主体从外部对于教育客体进行正确思想意识的灌输,是一种外化方法;而修身方法更注重强调教育客体自身思想意识的转化,是一种内化方法。修身方法是内因,教化方法是外因,两者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修身方法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变化发展的根据,教化方法通过修身方法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变化发展起作用,两者护卫条件,同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两种教育方法的功能及其特点:
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为宣扬统治阶级思想、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阶级地位服务的,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受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影响,两者又都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消极作用。教化方法是一种注重外在思想灌输的外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其功能具体表现为使青年人掌握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其功能具体表现为通过对百姓进行政治规范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一代又一的顺民。因此,教化方法的功能是通过强调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等教育方式,将本社会、本阶级的思想意识由外向内地对人们进行教育影响,使人们的思想统一,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目的。而修身方法以教育客体的内心活动为特征,注重其内心思想转化;本质是强调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从而开发教育客体的内在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推行这种方法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自觉用统治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要求检查自己约束自己,以便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统治;同时,统治阶级还将修身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并作为治国的手段之一。由于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深受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同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其具有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相结合、教育内容具有历史继承性、方法途径选择具有内在性、方法使用过程具有强制性和浓厚的渗透力这五个特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属于政治伦理,是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相结合的产物,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既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思想,这既是等级制度的基本要求,又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巧妙地将伦理和政治结合在一起,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以忠孝为基本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导致了伦理专制。伦理专制是政治独裁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独裁专制则是伦理专制的前提和保证,主要表现为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教化方法,是征服人心的内化方法。
四、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启示: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渊源,尽管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在教育内容上坚持方向性和鲜明性的统一、在教育方法上坚持外部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强调教育者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合力育人功能、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教育载体的多样化等方面内容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我们应当以辫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之所在,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精粕,然后予以批判的继承。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7
1、政治发展理论的源起
政治发展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静态的政治体制研究、政治制度、政治学说史等, 后来逐渐转移到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 尤其是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标志着研究向动态方向的转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世界上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 国际政治格局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方学者感到政治研究领域仅仅局限于欧美政治远远不够, 于是把研究范围扩展至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新独立的国家。
该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 多集中于地区研究、国别研究, 是政治发展理论的初步发展期。第二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政治发展进入高潮发展阶段, 涌现出了大批学者和学术组织, 比如成立有政治发展联合研讨会、比较政治委员会等, 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 在这一时期, 众多研究者从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角度深入研究并产生出大量的关于政治发展的研究成果, 代表性的有鲁恂·W·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迈伦·维纳等人合著的《政治发展的危机和顺序》、阿普特的《现代化的政治》、沃尔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感社会》等等。
对于政治发展理论的理解, 不同学科, 不同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 鲁恂·W·派伊曾经总结过十种不同的定义如下: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的典型政治形态;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的运转;政治发展是行政和法律的发展;政治发展是大众动员和大众参与;政治发展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政治发展史一种稳定而有序的变迁;政治发展是动员和权力;政治发展是多元社会变迁过程的一个方面。
2、政治发展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尽管学者们对政治发展的理解不同, 但一般都认为政治发展包括:政治结构变化, 政治制度化, 政治参与扩大, 政治生活民主化, 政治文化世俗化, 政治权威法理化, 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手段和平化等。由此可见, 政治参与是其重要内容或指标。换言之, 没有政治参与的政治发展可以视为残缺不全的政治发展或政治不发展。正如我国学者高洪涛指出“那些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政治参与更为拓展的社会视为政治进步, 相反, 则视为政治不发展。”
尽管政治发展在概念上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混乱, 但在混乱背后, 学者们一致认为政治发展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相关性问题。比如政治发展过程中大多国家会普遍遇到社会不稳定、政府执政能力低、经济落后等问题。因此, 分析政治发展, 一般多会涉及到一些相关性问题, 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发展与政府执政能力、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等。
二、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取得重大经济成果的同时, 政治发展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逐步套索了一条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路线。但在新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下, 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深入剖析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
1、政府配套行政改革尚不到位
政府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对民众的需要给予充分的回应, 但我国行政受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影响, 服务意识缺乏生存的环境和土壤。长期的计划经济, 政府忽视了为民众服务的功能, 形成一种政府凌驾于社会、公民之上的意识。
同时, 广大民众缺乏公民意识、维权意识, 公民的行为规则以义务为本位, 权利和义务之间具有严重的不对等性, 政府缺乏履行自身责任的内在动机,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多地停留在一种行政格言上, 行政人员自身缺乏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倒置
政府与市场机制在行政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弊端, 市场机制在微观的经济活动方面具有灵活的特点, 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干预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优于市场机制, 其应该表现在对资源配置全局的把握上。因此, 政府与市场应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资源配置是需要依靠市场机制来保持一定的效率, 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 以保持资源配置的方向性、全局性与整体性。
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政府管的过多、“全能型政府”等现象仍就存在,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未处理好, 一方面存在着“管理过多”等行为, 全方位的政府管制导致了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 导致普遍的搭便车和效率低下, 导致官僚主义、寻租和政治腐败, 这也是政府膨胀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却也存在着“管理缺失”等现象, 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深入到市场的微观领域, 直接影响了其在宏观领域内作用的发挥, 在提供制度、法律保障, 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甚至管理真空。
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第一, 宏观调控上, 过分倚重行政手段、经济法律不足。宏观调控上的各项政策、工具, 比如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比如分配政策、汇率政策等, 可以通过法律形式表现, 也可以通过行政受段推动, 较之于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具有反应快、推行迅速等特点, 但也容易造成政策断层, 政策的突然性变化, 会使政府的行为缺乏可预期性, 影响政府诚信。同时, 行政手段的断裂性, 在没有配套措施跟进的情况下, 会使市场主体的利益受损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第二, 对垄断行业监管不足。目前, 我国一些垄断行业在享受着巨额制度性补贴的时候, 却不顾公共利益, 完全以利益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 尽管我国目前对垄断性行业的监管权仍主要有建设部等综合性行政机关执行, 有些领域虽已建立监管委员会等, 但这类委员会成立依据的法律等级较低, 独立性不强, 权力结合差, 既没有对被监管对象的主导性监管权力, 也不能真正集决策、执行、裁决权与一身, 权威性较差, 就效果来看, 为能形成对垄断行业的有效监督。
3、社会力量发展不足
在现代社会中, 第三部门、公民主体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中坚力量, 与政府组织之间是互补关系。但在现实中, 政府扮演“全能政府”角色, 直接导致政府职能的扩张, 并出现政府职能定位中“越位”、“缺位”、“错位”现象, 同时, 又由于政府对社会的无限延伸, 导致公权利与私权利的侵害, 使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产生危机。
同时, 政府对公共服务信息的垄断性较大。在整个社会中, 政府占有大量的信息, 其中包括许多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 信息是社会组织与公民作出决定和社会行动的基础, 缺乏信息, 民众只有被动的接受政府指令来行动。虽然有一些社会组织, 但大多独立性较差, 自愿性和自制能力较弱, 其运营和业务受政府控制较多, 具有明显的官办色彩, 政府仍具有较强的主导性。
三、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 我们可以借鉴,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 若一味照搬照抄别国的发展模式, 在政治发展实践上注定会失败, 就我国的发展实际来说, 要使民主政治运转起来, 就必须沿着可行的民主发展路径, 正确处理好政治发展中政府、民众、市场等关系, 否则民主只会停留在理想层面。
1、坚持党的领导
政党作为一个功能性的机构, 在当代政治发展中有推进政治社会化, 组织和领导政治改革, 表达民众政治利益等功能。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一系列的冲突和各种压力, 比如集权和分权, 发展与稳定等, 这就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能动的针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区分轻重缓急, 保持稳定, 对社会进行有效整合。
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有力证明,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今世界和社会处于不断变革的新时代, 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发展重点, 党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领导核心地位, 始终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就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推进党内民主, 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 针对腐败、违纪违法案件等, 党要不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2、加快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全面准确地认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目前, 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各国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促进经济实力的增强, 同时, 建立良好的财政供给与配置体制, 有效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和转移支付的职能, 实现社会公平, 降低地区差距, 通过财力资源等的合理配置, 建立起良好的劳动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等, 真正体现民主政治的社会公正等本质。
3、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按照政治参与对政治共同体的影响, 可以将政治参与的功能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就是指由政治参与所促成的价值、程序在动态中循序渐进式的或突发的沿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运作。政治参与可以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健全政治参与机制, 增强政治体系的整合功能, 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和技能;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等。政治参与的负功能指由公民政治参与而引发的社会价值和程序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逆向而行。比如广泛的政治参与在制度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社会动乱, 参与爆炸等。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涌现出许多新的阶层, 各种利益关系较之以前更加多元, 更加复杂, 要推进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对于政治共同体来说, 一方面要积极实现民众由臣民向积极公民的转化, 通过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等过程转变为现代政治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 较强的平等、权利意识, 较强的政治参与感等素质的政治人。另一方面, 政治共同体需要完善政治参与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 能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参考文献
[1]高洪涛.政治文化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2]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浅析 篇8
从建国以来, 我国不断地进行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政治发展成就主要有这些:
首先, 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 着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制度。建国以后, 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即使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 我国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完善, 创造了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模式的奇迹。
其次, 在改革开放之后, 不断地进行政治体制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政治。改革开放之后, 适应时代的变化, 我国不断地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等。
再次, 坚持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并不断进行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并创造性的发明了一国两制制度, 废除了领导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等。
二、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国政治发展动机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首先,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创新力不足。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 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而中国现时代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创新力明显不足, 这导致了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新近结束的全国人大会议后, 温家宝总理认为, 如果中国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那么不仅经济体制改革难以开展, 已经取得了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不能坚持, 甚至有可能冲重蹈文革的悲剧。因此,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了显著的议事议程。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意味着对现有的政治体制形成一定的冲击, 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而这方面,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明显不足。
其次,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动力不足。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 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具有不同的意见。但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和谐的政治文化和制度以及社会制度, 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则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特色政治不断发展的动力。但是目前, 中国的政治改革迟迟不能进行, 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放缓, 社会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不断积累, 和谐的政治文化都没能形成,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政治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因素。
三、完善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
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对这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虽然中国在政治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是也还存在动力机制的问题。因此, 从巩固已有的政治成果出发, 要不断地对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进行完善,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不断增强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的创新力。中国政治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但是, 目前我国的制度基本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小修小补, 对于一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则应该不断地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 如同一国两制一样。只有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才能完善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 并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第二, 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经济决定政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政治发展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国政治发展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发展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必须持续不断的发展经济。既要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和发展过快的现象, 也要防止经济的停滞。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回出现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 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政治文化。和谐的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反映,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文化, 这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个短板, 也是最具有潜力的地方所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政治文化应该从传统的中华文明出发, 寻找能适应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内核, 并适当的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
第四, 完善中国社会制度, 加强社会管理。不断的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时代提出的新命题。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在一定范围内积聚, 如果处理不好就影响已经取得的政治发展成果的巩固和限制新的政治发展成果的取得。因此, 要不断地解决社会矛盾,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推广成功的具有扩散性的社会管理经验。
总之, 中国的政治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是其政治发展动力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巩固已有的政治发展成果和继续取得新的政治发展成果的角度出发, 要求对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不断进行完善。完善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应该从增强政治制度创新力, 大力发展中国经济,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文化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耀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北京社会科学》, 2009第5期
[2]、关海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 《北京党史》, 2011.5
[3]、谢庆奎:《新中国50的政治发展》, 《理论与学习研究》, 1999 (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9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建构,后现代政治哲学
现时代, 一股文化、政治哲学输出的意识在中国学界涌动。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文化正在生成, 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成为现在与未来学术探索的主要方式, 对待当下后现代政治哲学思潮的态度、方法亦是如此。西方后现代政治哲学确有消极因素, 其对人类解放宏大叙事的消解, 会使人产生理想信仰的迷惑与困顿, 甚至会使人有走向政治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危险;貌似激进自由色彩的政治哲学微观言说背后, 隐藏着对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的辩护与美化;错误地理解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思想, 造成思想混乱, 等等。然而, 后现代政治哲学批判也有其积极因素, 需要对其批判吸收。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实际,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指导, 考虑到中国的民族性、历史传统等复杂因素, 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批判吸收西方后现代政治哲学。
一、后现代政治哲学言说开启了当代政治哲学批判的新视域
批判是哲学本性, 内含理论批判与现实批判两方面重要内容。政治哲学的批判更是典范的理论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合一, 同时也有相应的建构。可以说, 任何一种类型的哲学, 不管它是自然哲学、科技哲学、语言哲学还是分析哲学等等, 都含有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与建构, 都有对人类社会政治生存的各种不同理论观照。否则, 它就无法留存, 更谈不上流传久远。
政治哲学观照方式的差异, 受到世界历史发展、民族国家、生产方式、文化传统与个人独特生存体验的影响与制约更大。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大型言说的道德理想国, 突出批判现实社会政治的礼崩乐坏, 强调政治合法性的最终准则是道德善恶。古希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大型政治哲学言说与批判, 也是以伦理道德为准则, 其心中的理想国也是个道德王国。中世纪西方社会将近1200年, 其政治哲学真可谓在黑暗的漫漫长夜中朦胧, 以虚幻、神圣而宏大的上帝之城来批判引导地上王国的建构。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宏大叙事, 构想了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的资产阶级千年王国。然而, 其解放诺言并未兑现, 只是兑现了政治自由与解放的形式, 人类解放理想并未实现。需要不断地革命, 以实现人类解放, 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由此诞生。
当代西方后现代政治哲学家不同程度地接受到古希腊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教育训练, 也都受到西方政治哲学宏大叙事的影响, 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批判精神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后现代政治哲学家更是深受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精神的影响, 都曾经在思想上有过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在他们政治哲学的思想历程中, 首先对政治解放的理论与实践丧失了信心, 展开过非理性的、叛逆的批判。但他们在不同社会政治环境、事件等具体因素影响下, 最后也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走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 甚至严重背离马克思, 乃至批判马克思人类解放为虚幻的宏大叙事。
在后现代哲学家心中, 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政治解放的宏大理想破灭了, 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的远大理想也破灭了。一切解放的诺言, 都无法在理论上无懈可击, 都是思辨的形而上学、抽象的同一性与普遍性, 都是虚幻的整体性与主体性这种理性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表象主义哲学的结果;一切解放的诺言, 都无法在实践上得到兑现, 只不过是以新枷锁代替旧枷锁而已, 都无法走出人类囚徒的困境。抛弃大写的哲学、抽象的哲学, 就像终结形而上学那样终结宏大解放社会政治理想, 成为了后现代政治哲学发出的共同性声音。深入挖掘尼采非理性主义哲学、现象学、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解释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先锋派文学的思想言说方式, 结合各自独特的理论视域, 他们相应展开了自己独特的批判言说。以知识考古、疯癫考察、谱系学批判、监控社会政治分析、解构、幽灵学、精神分析、小写哲学等政治哲学新概念话语方式, 他们对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话语方式展开了碎片式的、游击式的批判;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生活中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微观、细小领域展开了批判。这是他们对哲学批判的创新, 由此引出了后现代政治哲学的新思潮。他们开启了现代性政治哲学批判的新视野, 即注意力不要只集中在宏观批判上, 还要批判微观领域, 感受具体而微的现代性社会政治生活, 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大型权力结构之下, 还有各类微小的权力控制机制与组织。
二、后现代政治哲学批判彰显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
从1843-1844年开始, 马克思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创立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他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 在当代世界依然是畅销书、必读书目, 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各种语言版本, 简直成了“世界文学”;他花了40余年撰写的《资本论》, 每到经济危机时期都成为畅销书目, 依然是“世界文学”。
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是现实建构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其对未来理想社会与人类自由发展的构想, 不仅是科学理论而且变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类解放运动, 至今方兴未艾。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即对现代性社会政治现实的批判, 以雄辩的逻辑和巨大的正义感召力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同样影响包括后现代政治哲学在内的各种哲学思潮。
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相遇, 进入后现代政治哲学的视野, 更加彰显了它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现代性社会政治哲学批判, 为后现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思想养料。这也是后现代政治哲学肯定马克思理论价值最多、最明显的方面。在马克思的著作中, 《资本论》对后现代学者的影响最大。福柯在马克思现代性整体批判精神影响下, 转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医院、监狱、性等微观领域的批判, 进而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自由的压制。他把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看成是“革命经济学”, 认为“马克思主义设想了一种对大写历史的彻底改变来反对这些‘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1]。德里达更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强势话语反对马克思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 以其《马克思的幽灵》的解构策略高度赞扬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判精神。德勒兹对俄狄浦斯的批判模拟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加塔利说:“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眼中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相同的经历。”[2]利奥塔欣赏马克思的批判理论, 其《利比多经济学》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和德勒兹的《反俄狄浦斯》一样, 批判资本主义对欲望的压制。明确反马克思主义的罗蒂, 在其作品中也再三赞美《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深刻, 对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警示作用。还有法国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生产之镜》都继承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精神。如波斯特就认为, 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批判基本上仍是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大框架中进行的。[3]对此, 张一兵教授说:“鲍德里亚思想路径的深处, 还是存在一种形似历史现象学的他性镜像, 事实上, 他一直无意识地在模仿马克思。”[4]至少,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判性是后现代政治哲学批判性的一个镜像, 他们的批判性概念是对马克思的模仿, 或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概念的替换。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想性建构, 也深深影响了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他们多数不赞同共产主义的乌托邦, 但不同程度地赞赏马克思政治哲学理想性维度对人的终极关怀, 对未来的希望。福柯的后现代生存美学闪耀着人类解放的微光, 德里达的友爱政治传递着人类解放的某些精神, 德勒兹的解域替换着马克思的解放, 利奥塔的未来大单子是渺茫的人类解放, 罗蒂的希望折射着对人类解放的赞叹。
从后现代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判中, 我们还可以发现, 他们试图超越马克思政治哲学这座理论的高山。然而, 他们的理论重叙计划都没实现, 最终都回到了政治解放的怀抱, 也就是回到了被马克思超越的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怀抱。因此可以说, 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不可逾越的理论视界, 也是不可被超越的对象。而且, 马克思政治哲学象燧石一样, 在后现代的敲打中不断闪耀着光辉。
三、后现代政治哲学建构促进了政治自由的差异与多样发展
从传统社会政治向现代社会政治转变过程中, 出现了两大现代化发展道路与模式,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革命道路与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革命道路与模式, 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问题。欧洲资产阶级通过“双元革命”走上政治自由解放的道路, 以英国和法国为典型;在北美洲的土地上通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废奴运动而走上现代政治解放的发展道路, 美国是典型。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确立了形式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分权制衡的国体与政体。但是, 政治解放并没有实现每个个人的全部解放, 也没有实现人的差异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从宏观到微观的同质化、秩序化宰制着个性、差异、少数的自由与权力。
生活在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哲学家, 通过个人对政治权力、自由、民主微观运行的切身体验, 反思批判现代社会政治问题, 创建各有特色的微观政治哲学理论。在他们看来, 推翻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整体、宏观自由与解放是乌托邦梦想, 未来遥遥无期、希望有但很渺茫, 那属于形而上学的自在之物的世界, 只能依靠不确定性去偶然实现。因此, 在现实层面上, 就要对企业、学校、医院、监狱等社会政治生活的微观领域展开对权力的批判, 把自己哲学的任务看成是在与权力展开谈判。进而, 他们把知识分子的使命看成是批评、限制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独一性权利、少数权利的侵犯与宰制, 让自由与权利在微观的生活领域、市民社会生活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同时, 试图再启蒙教育民众放弃宏大乌托邦梦想, 关注私人生活领域的自由与权利, 警惕权力的微观暴力, 并与之斗争。
从微观层面上看, 后现代政治哲学的言说对我们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革命道路与发展模式以前苏联和中国为典型。共同点在于, 都是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但又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革命,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直接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政治解放直接进展到人类解放的最初阶段。这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这就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后, 如何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 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实现政治自由、民主、法治等。
社会主义新型国家政权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 人民群众整体上获得了主人翁地位。但是, 我们也存在着重整体轻个人、重宏观轻微观、重同一轻差异、重多数轻少数, 甚至存在着以集体名义侵犯个人权利的现象,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些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精神的, 违背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义, 也不符合人的需要与个性发展多样性的实际。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整体上、基本上是优越的前提下, 我们更应该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少数人民群众的权利与自由, 让每一个人都更加体面有尊严地生活, 更加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后现代的也是现代的, 还是马克思的, 更是当代中国的。
参考文献
[1]福柯.词与物[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2]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M].商务印书馆2000.
[3]Mark Poster,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A Introduction,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论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 篇10
一、中国的宪政建设之路
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史, 而开始探索宪政之路最早也只能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算起, 所幸的是, 六君子的血并没有白流, 中国人从此致力于对宪政的不懈追求。总的来看,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宪法。一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的宪法。如清光绪帝的《钦定宪法大纲》、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等, 这些宪法所代表的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 没有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反而反对人民的民主与自由, 因此是“伪宪法”。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该说, 这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宪法性文件,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 确立了一系列的民主原则, 对我国的宪政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没有明确地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不可能真正实现其所蕴含的民主思想。三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这里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和《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现行的“八二宪法”。
1982年宪法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这部宪法迄今为止经历了四次修改。尤其是2004年宪法修正案, 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从宪法的高度规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 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把社会的发展提高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并对私有财产给予肯定, 并尊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到, 中国共产党在宪政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使得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比较巨大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1.有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涵盖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包含了现代宪政的根本价值:民主、人权、法治、违章审查制度等, 称得上是一部“良宪”, 宪政的前提已基本具备。2.建立了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了利益主体的平等化、自由化, 使得宪法在保障人民权利方面有了经济基础与保证, 为真正实行宪政奠定了社会基础。3.民主制度逐渐完善, 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 赋予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利, 基层民主建设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4.中国社会日益走向法治, 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进一步树立了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法治成为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更有效的实现了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及对公民权利的保障。5.人权价值得到宪法确认, 把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写入宪法, 使得宪法在保障人权方面取得了突破, 体现了宪法的真正要义和主旨。
二、宪政建设的必要性
宪政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几乎都有一部宪法, 并以宪法为柱心构建起整个国家的法制体系,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和社会发展。
(一) 宪政建设为国家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
国家权力的合法性亦称政治权力的含法性通常认为, 国家权力的合法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法取得权力, 即权力的获得通过了被认可的合法的途径和程序;二是合法运用权力, 即权力的行使和运行具有合理性, 遵循特定的严格规范而不超出范围和滥用权力。权力合法性是国家的政治统治含法性的前提。国家的政治统治或管理只有建立在权力合法性基础上, 才能得到社会和人民的承认和拥护。而实施宪政则是现代国家迄今为止所找到的获得权力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手段和形式。
(二) 宪政建设可以合理限制和制约国家权力
宪政之所以要把“限政”作为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基本取向, 主要是考虑:国家与社会、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基本关系, 决定了政治权力必须限制在社会和公民所承认的范围内, 一旦权力行使不受约束而超越合理界限, 就会导致合法性危机。其次, 政治权力本身具有自我膨胀、扩张和专制的倾向, 如果不受到限制就会凌驾于社会权力和公民权利之上, 对社会施以“暴政”, 侵犯社会权力和基本人权所以“宪政的精髓在于限制国家或政府的权力, 保障个人的从本人权”。再次, 政治权力过大会导致“寻租”现象, 滋生腐败, 权力不受制约就会被滥用, 超出自身的合理界限。因此, 要限制权力就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三、我国宪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宪政建设历史基础薄弱。
封建社会在我国存续长达几千年, 其统治思想根深蒂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孙中山、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曾力图改制, 但终究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后, 曾出现了《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 从主要内容来看, 它们体现的主要精神意志并不是限制政府权力, 保护人民权利, 而是一个政治统治的工具, 甚至体现了一种“人治”的思想。这些都与我国宪政建设基础薄弱有关。
2. 政府职能存在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政府在其职能方面依然是以强制管理为主, 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 以维护社会秩序, 保障社会稳定为口号对民众进行管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最根本的就是民众对政府产生了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使许多本来守法的公民对政府失去信心, 甚至故意去扰乱社会秩序。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正是我国宪政建设中最大的绊脚石。
3. 公开的法律规范与实际的法律规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即表面上规定的东西很多, 但实际操作时的规范有时却与书面的规范相违背, 致使法律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突出反映了我国司法不独立、宪法不能至上的现状。
4. 司法机构和非司法机构界定不清楚。
按照法律规定, 只有司法机构才有权利剥夺公民的自由, 而且必须是在严格的诉讼程序下进行。比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只有在符合法定条件时才能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 而实际中有些非司法机构却利用手中的权力法外用刑, 作为相对人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有许多都搞不清楚对自己采取措施的机构究竟有没有此项权利, 以致于在糊里糊涂的状态下被侵权。
5. 宪法和法律不够稳定。
在宪政国家里, 人民权利的保障是很稳定的,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研究法律来预测自己行为的法律效果, 这也是法律地位提升的一个原因。在我国, 法律的变动过于频繁, 如我国的宪法基本上是—年修改一次, 仿佛已成规律。宪法只要有一条被修改, 甚至一句话、一个字被修改都会导致基本法及其他行政法规的变动。
(二)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宪法至上, 以权利制约权力。
宪法至上即权利至上、规则至上和秩序之上。规则和秩序都是表层的理论上的东西, 只有权利才是实体的、核心的内容, 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其基本内容仍然可以分成两大块, 即国家机关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 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其行使的主要目的就是维护人民的权利。我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原则, 明确了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体系, 但是在政治实践中宪法却远未能至上。要使宪法至上就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领导人个人意志与宪法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两个关系, 宪法才有可能成为权利的保障。
2.转变政府职能,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权力的行使和职能的发挥是宪政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发挥其职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制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本来就存在缺陷, 加上行政部门有些素质较差、态度恶劣人员的冷言相对, 更加激化了老百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怎样才能阻止这种矛盾的发生, 最重要的就是转变政府职能, 改强制管理的方式为服务引导, 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 改善服务态度, 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3.实现司法独立。
在宪政国家, 司法独立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是一个泛行政化、泛政治化思想非常严重的国家, 因此确保司法独立是实现宪政建设的前提条件。要实现司法独立, 首先在机构设置上要将司法机构与非司法机构的界限明确, 防止非司法机构滥用职权, 干预司法;其次, 要建立一个内部约束机制, 即我们所谓的三权分立。最后, 还要加强外部监督, 通过舆论媒体监督司法机构, 确保健康有序的司法独立。
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尤其是宪法的稳定性, 使人们的心目中存在一个标准的行为规则, 从而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
在实践中, 法律内容有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这也是修改法律的主要原因。但是,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尽力避免法律的修改, 如采用宪法解释对宪法中存在的瑕疵和漏洞进行补正, 通过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具体意见和解释补充基本法律法规中不明确的条款等等。这样, 既增强了法律的适用性, 又维护了其权威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道路上, 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距法治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应针对问题寻找方法, 在宪法至上、宪政建设状况良好的前提下, 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宪政建设道路, 引出中国宪政发展现状, 对中国走宪政道路的必要性进行理性分析, 清晰认识中国当前宪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构想。
关键词:宪政,宪政建设,必要性,法治
参考文献
[l][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上册) 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
[2]高全喜.国家理性的正当性何在-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北京三联书店, 2003.7.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4]李步云.宪政与中国.宪法比较研究文集[C].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3.
[5]李龙, 周叶中.宪法学基本范畴简论[J].中国法学, 1996, (6)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11
摘 要:近些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二位。面对中国正在崛起的现状,西方国家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企图从政治话语权的层面压制中国,并大肆渲染“中国模式论”下的威权政治体制,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并不优于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当代中国和西方民主政治的轴心制度、关键制度等,以此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制度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话语权,不被西方言论所困惑。
关键词:中国;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素
轴心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制度:四大基本政治制度。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第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第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功能制度:是指若干的解决具体公共问题的制度安排。比如说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党政机关部门相关管理制度等等,在此不再复述。
二、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要素
轴心制度:两党或多党竞争制度。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兩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执政党。多党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通常由不确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联合执政的政治制度,也有一个政党控制多数议席而单独组阁的情况,但那只是一种特殊情况。
关键制度:第一,普选制度。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行公民普遍参加国家代表机关选举的制度,就是普选制。在选举中,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或由选民选出代表,选举人或代表团,尔后由他们去投票选出国家权利机关代表。广大选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就是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三权分立制度为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第三,议会民主制度。议会制,也称议会民主制或内阁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特点是其政府首脑的权力来自议会(即国会)的支持,而这种支持通过两种途径落实:第一是国会改选后的多数议席支持,第二是行政首长赢得国会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属政党未能赢得国会大选的政府首长连同其内阁必须提出辞职,而未能通过国会信任投票的政府首长,连同其内阁也必须辞职。由国会重新在席位居多数的党派中协商选举产生新的首脑与内阁。
功能制度:当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功能制度基本上和中国类似,都是针对具体公共问题提出的,不同的是,两种制度所表达的阶级立场和意志不同。
三、综合分析两种民主政治制度的要素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针对民主政治制度这一话题,西方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中国国内学者和专家也都在致力于加强我国政治问题的话语权,这不仅需要学界的努力,更需要我国硬实力的彰显,以强大综合国力作为支撑。
其次,西方把他们的轴心制度、普选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和议会民主制度看成“自由民主制度”的标志,也称其为“普世价值”、“宪政民主”,认为具备这四项制度的国家才是民主国家,不具备四项制度的国家都是独裁专制国家。这是西方话语霸权的表现,我们不能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制度,两种不同的制度是没有可比性的,唯一具有可比性的就是看制度是否能带来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最后,不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它们都时国家治理的方式和工具,任何制度都有两面性,发扬优点,避免缺点才是我们该做的,而不是互相批判,我们的聚焦点应该放在理性价值层面而不是形式价值层面。还应认识到世界上本不存在“普世的标准”,只有合适不合适,是不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强盛。
参考文献:
[1]唐好林. 当代中美政党制度浅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15-17.
[2]顾文浩. 中美政党制度之价值认知比较[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3:32-37.
[3]王晨光. 一是一,二是二——对中、美政党制度的若干思考[J]. 神州,2012,25:126-127.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12
一、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 揭示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内在契合性。一方面, “中国梦”体现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中国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命运, 与中国梦能否实现息息相关。另一方面,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重要的实践主体, 大学生个人梦想的实现推动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步伐。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 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国梦, 从而自觉自愿地投身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 是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成长道路的需要, 也是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 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才学与能力的需要。
(一) 中国梦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释中国梦以来, 中国梦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议题。中国梦的践行过程是国人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 在各种声音中掌握向大学生正确解读中国梦的话语权, 正本清源、去伪存真, 让大学生在承接中国梦传达的价值意蕴、深刻内涵的条件下, 加入到社会各界实践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 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 中国梦教育是大学生选择正确成长道路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紧扣这一时代主题, 结合实际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 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服从与服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 是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理想与人生有着紧密的关系, 选择一种理想, 就是选择一种成长道路和生活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少部分大学生包括学生党员, 对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 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怀疑态度;某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 也是最危险的动摇。我们要注重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使他们实现个人理想的努力汇合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而中国梦理想信念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的价值上的内在契合性决定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是能够统一的。
(三) 中国梦教育是新形势下凝聚大学生精神动力的需要。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目前情况看,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中国梦作为国家、民族及人民基于客观现实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 它一方面是激励大学生不懈奋斗、坚毅持守的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又是需要大学生将精神动力凝聚、升华和物化来实现的目标所在, 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科学理性认识与真切感性实践。
二、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
(一)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大学生读懂中国梦。
读懂中国梦, 是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首要内容, 是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20世纪以来时代发展的突出主题, 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基本线索, 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孜孜以求的目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风雨兼程、慷慨以赴的逐梦之旅, 是大学生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从百年逐梦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近现代史, 引导大学生认识追逐中国梦的必然性, 让中国梦成为大学生的自觉的价值追求。在中国梦教育中, 引导大学生因中华文明的伟大而爱国, 因祖国经受的沧桑而爱国, 因英烈先驱的热血而爱国, 因光荣的历史使命而爱国, 最终将爱国之情汇聚成推动社会实践、实现中国梦的青春能量。
(二)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大学生构筑中国梦。
中国梦, 是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统一, 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是体悟过程与实现目标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在构筑中国梦的框架下, 确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设计自己的人生梦想, 让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同构, 并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放飞青春梦想。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 应当引导大学生构筑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兼具的梦想。运用中国梦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为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练好本领, 更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打造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 追求精神生活的不断进步。掌握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 同时拥有高尚理想与道德品质的大学生, 才能成为实践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
(三) 深化实践能力教育, 引导大学生追逐中国梦。
引导大学生追逐中国梦, 加强实践能力教育, 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实践梦想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创造性, 磨砺意志品质, 为实现梦想而不断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 不仅应该包含确认大学生价值主体地位的理想教育, 更应该强调确认大学生实践主体地位的实践教育, 不断锻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梦想的实现准备条件。
三、结语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根本性质、实践主体、依靠力量以及其蕴含的价值导向决定着其能够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转化为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实践行动。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收入多少、地位高低和名气大小等一些“肤浅指标”, 而在于健康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豁达的生活态度, 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引导他们全面平衡地追求并实现这些人生目标, 从而将自身的成长需要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使国家民族对大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谋求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觉行动, 促进“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在实践中统一。
摘要: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 揭示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内在契合性。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 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国梦, 从而自觉自愿地投身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 是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成长道路的需要, 也是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 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才学与能力的需要。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他们全面平衡地追求并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从而将自身的成长需要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使国家民族对大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谋求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觉行动, 促进“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在实践中统一。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5-5
[2] .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推荐阅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讲义05-30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08-22
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网上作业参考及答案07-05
当代中国军事制度08-30
中国当代诗歌05-13
中国当代景观07-30
当代中国美学08-01
中国当代建筑08-07
当代中国设计10-22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