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创新

2024-10-14

当代中国画创新(共12篇)

当代中国画创新 篇1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 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认识和感受, 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 是社会进步的旗帜,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它就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名片, 能够帮助外国人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有更深入的认识。它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但却蕴含着巨大的潜能。

古往今来,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各国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和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方式。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谁就能够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旬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这是一句著名的中国格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 靠的就是不断求新求变的精神。创新是文化的本质, 也是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离开创新, 文化就难以实现繁荣, 就容易被其它强势文化所同化, 失去其独特性和原创性。

文化包罗万象, 在此笔者仅从电影之一文化的分支入手, 谈谈对它的认识。众所周知, 电影是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趋旺盛, 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据有关统计显示, 从1978年到2008年, 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4522部, 美术片430部、科教片3087部、纪录片2243部, 电视电影1100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电影产量连年大幅递增, 2007年达到402部, 如今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第三电影生产大国。而且近年来, 国产电影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并且显现出几大令人欣喜的局面。

首先, 人们对电影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和几年前观众对电影漠不关心相比, 现如今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一道不可缺少的大餐。每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更是人们关心和谈论的焦点, 不知道最新的大片就是一种落伍和不时尚的表现。其次, 如同中国经济的崛起一样, 中国的电影也在崛起。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享誉国际的导演和演员, 他们不但带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此外, 中国的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带来可观收益的文化产业。据《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仅在2007年, 中国电影票房就超过33亿元, 综合收入超过67亿元。较之2006年, 年度票房增幅超过30%, 增幅居全球电影市场之首, 票房总量在全球市场排名第11位。

当然, 我们在为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绩欣喜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电影还存在很多问题, 电影文化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一个问题是国产电影普遍内容空洞。在现如今这个经济社会中, 赚取利润成了拍电影的首要目的, 故事情节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华丽的服饰、庞大的场景、精彩的打斗才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基本因素。于是, 《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一批空洞乏味的“大片”应运而生, 它们留给观众的除了奢华的古装符号之外, 什么也没有。我国的导演们一心追求好莱坞式的影片, 但显然他们只是学到了好莱坞影片的形式, 而没有抓住其本质。我们应该意识到, 在诸如《魔戒》、《星球大战》等好莱坞巨制中, 导演们的出发点都有着很强的感情和哲学层面的思考。所以即使是商业片, 它们也包含着人们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而不是像中国大片那样用空洞的符号抒情。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电影脱离现实生活。在中国, 除了上面提到的动辄耗资数亿的影片之外, 还有一批小成本的艺术类电影。这类电影虽然在内容上很充实, 但却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节。或许是太看重国外电影节的青睐, 这类影片的导演们把思维模式定格在了边远地区和落后人群的身上, 把展示落后地区的生活现状、表现落后人群的生存状态作为电影中最主要的内容, 主流生活则没有成为电影的核心题材, 常见的矛盾和问题也没能在电影中得到反映, 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这些电影虽然扬名国际, 获奖无数, 但是却没能反映出中国现实社会的生存状态, 并且还使得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国家。这显然不是中国的电影文化传播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同时也不利于塑造中国强大、繁荣的国家形象。

第三个问题是国产电影激情戏过多。纵观近几年中国的电影, 我们不难发现, 不管是历史题材的影片, 还是现实题材的影片, 激情戏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仿佛少了它, 一部电影就是不完整的, 就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影片。而且, 电影人似乎也不把激情戏看成是负面性的东西:导演们把它和市场收益联系起来, 激情戏越是大胆, 市场收益就越是会节节攀升;演员们也把激情戏看作是艺术, 它不但不是三级片的内容, 反倒成为了一种为艺术舍身奉献的“伟大举动”。当有人提出质疑时, 电影人们会说:“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 哪个没有激情戏?”来予以反驳。但是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自古以来, 中国人都是以比较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开放、大胆。因此, 好莱坞式的激情戏是他们的文化, 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而中国的导演们把西方的文化硬生生的强加在中国的电影中, 就让人难以接受, 因为它背离了我们的文化传统。

第四个问题是典型人物缺乏。电影艺术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有没有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像《祝福》中的祥林嫂、《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国外的电影中也有代表某一民族特征的人物形象, 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寅次郎的故事》中的寅次郎。但是从当前中国的电影来看, 由于对人物内心深度开掘不够, 还缺乏能代表当前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形象。应该说,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各个阶层的典型人物:商界精英、体坛英雄、平凡朴实的老百姓。这些活跃在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在电影中却看不到, 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的遗憾。

在视觉文化日益蓬勃的今天, 一个国家的影视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原创水平。对于中国电影文化的创新,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在内容上创新。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这部电视剧不仅在当年上映时创造了奇高的收视率, 而且一直到今天它的影响力都没有减弱, 每次重播时依然能够掀起一阵收视狂潮。究其原因, 除了它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 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之外, 剧中不时穿插的黄梅戏段子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传统戏剧与影视作品相结合使人眼前一亮, 既弘扬了中国的文化, 也为这部电视剧增光添彩。再比如台湾影片《海角七号》, 它除了真实再现小人物的生活状态, 为观众碰上一碗“心灵鸡汤”外, 在拍摄手法上更是大胆创新, 将一整场演唱会植入电影中, 巧妙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为电影成功推波助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一部影视作品要想获得观众的好评, 就必须在创作手法上有所突破。所谓的那些“国产大片”必须要跳出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的泥沼, 摆脱片中华丽空洞的古装符号和商业包装炒作;而那些反映人民的底层电影则要甩开令人晦涩难懂的内容, 放下“身段”, 将我国悠久绚烂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融入电影中, 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标志。

第二, 思想上要创新。可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大部分的中国人在思想上都有些保守, 做起事情来十分严谨, 缺乏幽默感。这使得我国的电影人在选材时都十分谨慎, 不善于发挥想象力, 不敢于去尝试新鲜的东西。看看今年火爆全球的《功夫熊猫》吧, 它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这是个简单的不能在简单的故事:阿波是一只圆滚滚, 笨手笨脚的熊猫, 但是他也是天底下最热血的中国功夫迷, 后来他经过种种考验成为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 并且铲除了恶魔、维护了世间正义。影片中的元素也清一色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制造”:熊猫、功夫、少林寺等等。但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元素经过好莱坞的包装和加工, 却在全球狂揽数亿美元的票房。明明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 可为什么我们就拍不出来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电影人在思想上缺乏创新精神, 不敢去尝试。熊猫、功夫、少林寺, 这些可以说都是“国宝”级产品, 平时我们对它们顶礼膜拜都来不及, 谁会敢拿它们来当笑料呢?如果拍不好, 不仅赚不到钱, 而且还有可能被国人痛骂。但是, 正是这种保守、胆怯的思想, 把那些极具中国特色、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元素拱手让给了外国人。因此, 中国的电影人要有大胆的开拓创新精神, 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 要对电影的构思和电影的制作进行创新,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第三, 用周边产业带动电影的发展。喜欢日本动漫的人想必都知道, 在日本每播出一部动漫作品, 就会有无数与这部作品有关的周边产品问世, 像手机挂链、T恤衫, 甚至食品等等。机器猫、柯南等已经超出单纯的卡通人物范畴, 成为了时尚的代言词以及日本文化的名片。在美国也不例外, 《哈利波特》热映时, 各种魔法棒、魔法书籍随处可见, 许多人在观影时, 甚至会把自己装扮成片中的某一角色, 以表达他们对影片的喜爱。这不仅带动了影片的宣传, 而且也借机推广了美国的文化。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仿效外国的做法, 大力开发中国电影的周片产业呢?以电影《梅兰芳》为例, 我们可以在影片上映的同时, 推出一些梅兰芳先生卡通造型的手机链、钥匙链, 印有京剧脸谱的T恤衫, 或者一些便于携带的京剧头饰等等。这些周边产品一来可以为电影造势, 扩大其宣传的范围;二来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提起他们的兴趣;三来还可以借机宣传中国的京剧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影像表征。电影的强劲可以拉动整个文化大踏步的发展, 可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电影尽管面临许多困难, 但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 我们要大力推动中国电影文化的创新,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增强中国的吸引力, 而且还可以塑造中国健康的国家形象,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100022)

当代中国画创新 篇2

挥的作用

班级:高分子1001

姓名:范霆

学号:01210010501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民族凝集力、创造力的形成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历史所以不能撼动的文化根基。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它也日益变得丰富,变得重实,而使其传承的责任也变得日趋重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动文化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功能,发挥好积极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一员的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来延续,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于是大学在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文化传承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我国来看,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学和书院的教学传习和典籍整理才得以保存并绵延至今的;从西方来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是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要组织。大学之所以能够在文化继承和文化保存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它拥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和设备,具备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人才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就是知识的传习和文化的濡染。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文化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大学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挥好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立足所在地域和地区的实际,组建相关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发掘、整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和阐发。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为此,应加快构建科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发展的价值观念、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等;大力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文化人才,把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途径。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创新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证。大学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文化创作、创意、创造的主体,在推动文化创新中肩负重要使命。大学在推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原始创新。应紧跟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创新学科规划体系,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融合、渗透,积极培育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在文化创新中的优势和作用;增强学术研究的创新意识,推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创新,及时、深入回答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思想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立足自身实际,打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自身独有的创新文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文化研究与创新;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规划、管理的研究和创新,努力成为创新文化、创新思想、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二是文化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历史表明,越是能够博采众长、更多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就越能茁壮成长。大学应在整理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学习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积极参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从而做到推陈出新、有所创造,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文化引领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主流思想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代表的腐朽文化仍然存在,这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面对这种复杂局面,大学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示范、辐射、提升作用。

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自身的文化引领。应坚持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体现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体现到学校日常管理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道德风尚,促使大学师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二是对社会的文化引领。应努力创造更多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以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来服务社会,通过创造更多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文化资源,通过文化讲座、文化培训、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直接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人民文化素质。三是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应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增进对国外文化了解的同时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风采,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

当代中国绘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篇3

当代中国绘画教育的现状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习欧洲美术教育、提倡写实主义和科学精神。在早期,康有为、陈独秀等就认为中国画应取西洋画之长,极力主张以“科学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徐悲鸿等把西方一整套美术教育体制包括解剖、透视、素描、色彩在内都引进中国,主张“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从而加快了中国美术教育“科学化”的步伐,并一直沿用至今。而西方美术自古希腊至近代以来,一直将艺术混同于科学,虽有学科框架,却步步背离了艺术本体。然而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时至今日中国大多数美术院校仍还沿用着西方西画模式和“科学”标准,甚至是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元素,而忽略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让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思想的精华缺失,这种现象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反映得尤为突出。一切从写实再现入手,用西方绘画的色彩原理和造型手段指导改进中国画教学,中国画沦为所谓“水墨画”之类缺少文化内涵的产物。也使得学生受西方文化和“科学化”的影响越来越深,思维完全依附在现代科技和工具之上而逐渐走入了一种套版式、程式化模式,缺乏创造性,忽视艺术和人文精神,成为复制自然真实的技术工匠,从而背离艺术创造的真谛。

要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画教育既要注重普遍性的知识传授,同时也要注重特殊性的个性培养。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学的不仅是具体的造型方法、笔墨技巧,更要全面提升个人的学识修养以及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情感品质,学为人、学治学、师法自然,更要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一方面应该用逻辑方法构建其学科框架体系,另一方面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特色,做到有体有系、体系结合。中国绘画包涵着哲学、文学、书法等多学科的综合内容,并承载着绘画自身表现语言的独立及中国画本体自律性的体现。

中国绘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绘画作为东方特有的艺术形式早已屹立在世界大美术的艺术之林,中国绘画教育,切不可崇洋媚外,盲目跟随西方艺术潮流。殊不知,中西方艺术原本就是两条道上跑的车,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之上的,二者在民族历史渊源、文化心理特征和形态观念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必然使得中西方美术在教育理念上,艺术思想上以及文化使命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鉴于此,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国绘画教育不可能完全借助或融身于西方美术教育模式而获得成功。西方绘画的物理自然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附于物理学、数学、人体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绘画艺术学科体系被自然科学代替,因此,西方绘画自始至终离不开数学、材料学、工艺学等,这也使得西方绘画至今未形成完善的艺术绘画学科。中国绘画则相反,它不需要西方逻辑结构式的学科框架,早在六朝时期形成的“六法纲要”便已规定了绘画的艺术造型、色彩、笔墨和构图法则,规定了艺术创作和鉴赏的特殊法则和标准。而中国绘画的哲学观念、文学境界、书法手段,都是经过了绘画艺术学的融化,成为了有机的整体。中国画家需要有博古通今的学识修养,出神入化的笔墨表现能力,并掌握造型艺术真谛才能真正步入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

1、以中国传统美学法则为纲要,建立起以中国绘画形象学、笔墨方法学、色彩学、章法布局学、创作学以及鉴赏学等学科在内的中国绘画学科系统的设想;建立一整套与中国画学科体系相适应的基础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中国绘画创作论、认识论、特征论、操作论和鉴赏论等原理性范畴系列。

2、用“意象素描”来取代以往教学中惯用的“结构素描”的构想。以“应物象形”、“形神兼备”等传统绘画的造型、笔墨精神为主体,以心应物、触景生情、借物寄情,以意统形并加以夸张、变形乃至融入抽象观念和前卫意识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美性思维特色的造型形式,不拘泥于科学与准确,而注重造型的意趣神韵。

3、摈弃自然环境下的光色原理,运用主观性色彩用以传达色彩情感。中国人在色彩的“类相”中发现了“随类赋彩”而形成了东方绘画特有的绘画色彩学。中国绘画中的“浅绛”,“清绿”“金碧”以及“墨分五色,如兼七彩”的水墨体系,从艺术的角度看,它规定的类相复合法与色彩的自律性却是真正的艺术色彩学。

当代中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状况浅析 篇4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 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 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

2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状况

在工程认识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办法中, 我们安排了一个由学生自主命题的工程认识报告———“创意工程”, 旨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启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确实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完成的工程认识报告创意新颖、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实用价值,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学生太少了, 每个学期只有十几名, 甚至几名, 占学生总人数不到1%。2008-2009年度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 我们对学生完成的工程认识报告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类, 表1中的统计数字是其中2学院、2个专业、7个自然班级216名学生的工程认识报告中得到的, 从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我把学生创意报告分为“自创”和“改造”两大类型, 所谓“自创”就是指所写的内容是至今没有出现的, 或是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极少得到应用的;所谓“改造”是指对现有的一些物品进行了一些改动。在216份报告中, “自创”和“改造”各为108份, 平分秋色。但是不论是“自创”还是“改造”, 学生所写内容都集中在几个方面,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的视角比较狭窄, 多数只想到所见到过的或听到过的, 缺乏新颖、大胆、独特的题目, 缺乏放飞思绪进行自由想象的能力, 不敢想、不会想, 甚至不屑想,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的想象力被禁锢了, 现在流行一句话:只有想不到的, 没有做不到的, 可是我们的学生连想都不想了, 还能做什么呢。在具体写作中也普遍存在着不知所云, 把一些工程名词、术语简单堆砌在报告中的现象, 明显可以看出对生活和实践经历的欠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

3 中国式教育的误区:教知识不教智慧

反思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 或许能让我们了解为什么我国每年毕业的工科大学生人数居世界之首, 可是在企业、研究院所产生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发明专利的产品却少的可怜。近年来, 我国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分析, 发表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切中时弊的看法。安徽省的吕建华老师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他一直在思索学生为什么学的那么痛苦?知识和智慧究竟有什么差别?中国孩子为什么没有创造力?他将自己的教育感悟写在新浪搏客上引起很大反响, 被多家报刊转载, 我也引用一些他的观点来分析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

4 创造力来源于智慧, 智慧来源于顿悟

知识是学来的, 智慧是实践来的。单纯的学习是学不来智慧的, 智慧必须从实践中才能得到。比较中国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 就会发现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吕老师说,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 才能得到知识;美国的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 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 老师只是

引导者, 引导孩子们动脑想、动手做、开口说, 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 在这个过程中, 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 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 或是直接得到知识, 中国的小学教育形象地说是一个贪婪鬼, 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 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 犯了“物极必反”的错误。中国教育省略了培养学生兴趣的时间, 省略了学生实践的时间, 学生缺乏亲身经历的真实体验, 死记硬背代替了兴趣与实践, 结果孩子厌学, 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如果想让孩子有创造力, 就决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知识, 特点是按部就班, 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 美国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干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 相差29天, 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因此, 在考试时, 中国小学生各个是天才, 美国小学生各个像笨蛋。但是, 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其发展的结果是, 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得到了一个东西:创造力。如果沿袭到将来的生活中, 孩子们就会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

5 中国教育部部长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采用‘填鸭式’教育”的问题时说: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 是我们教育中很致命的一个缺点”。周济随后说, 要解决创新不足的问题, 光靠考试制度改革无法解决。“我们推进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解决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根本问题的全面措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也会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这个改革最重要的还是用人制度的改革, 社会关于人才观念的改变”。

中国目前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要想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 不是短时间、小范围能解决的。但是,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人才。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强工程素质, 提升创新意识, 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刚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 中国式教育的痕迹还十分明显, 因此, 出现文章开头那种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怎么办?近几年来, 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工程, 引起好奇心, 激发出创新的兴趣。几经改革, 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还是不明显。下一步我们将尝试采用更加符合现在学生状况的教学组织形式, 具体的设想是, 每个教学单元从一个工程整体入手, 让学生了解这个整体的功能、作用, 建立起一个整体概念;再采用“爆炸图”的方式, 把整体分成几大部分, 了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连接 (传动) 形式、所用材料、加工手段、采用的自动控制方式以及成本、质量等, 每个教学单元的课后作业也改成让学生完成单元创新。这样, 经过从上至下、从外到内, 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学会想象、敢于想象、乐于想象, 为最后的“创意工程”报告的撰写做好铺垫,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 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缺乏创新及创新意识的国家和民族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也就是缺乏生存能力的。而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 必将决定我国未来的发展建设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当代中国画创新 篇5

摘要:本文所指的都市油画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以都市空间作为描绘对象的油画。以描绘都市的象征物或以都市的某时尚为代码来折射都市生活,注重的不仅仅是有关都市的外观,而是力图表现现代都市意识、都市文化在城市生活中的渗透,呈现油画艺术与人的本质联系及油画艺术对当代都市文化与生存现实的反省。当代都市油画也折射出了当代中国油画的现状。

关键词:都市油画;都市文化;当代油画

当代艺术向都市化方向的拓展,不仅对于个体艺术家有着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意义,而且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毕竟当代艺术的存在是以内在的精神价值为基础的。中国当代艺术关心艺术与人的关系,关心在全球化情境下中国人的生存经验与艺术经验,关心由此发生的更为广阔的现实问题、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对当代艺术而言,呈现和反思更具有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都市的发展在给当代油画提供表现题材的同时,也使我们对当代中国油画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一、当代油画的观念化倾向

在都市美术作品中,最深入人心的是画面所留下的不同倾向的心理感受。综观中国近几十年来美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都市化使当代美术有从对象呈现到倾向于对内心感受表达的趋势。也就是说对已有的方式开始超越,而且有越来越明显的观念化倾向。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其说是艺术家对都市化的图景产生的强烈感受以及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反应,倒不如说是艺术家们对都市化进程下产生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困惑、苦闷,进而采取一种艺术的批判方式来达到情感宣泄。

从本质上说,油画艺术是以图像为存在方式的,但当今占主流地位的观念艺术更多借助于直觉状态。画家们将这种感受以油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具有反思倾向的作品虽然也借助了大众的表达方式,但本质上却与大众化和通俗化保持着距离,其带来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使普通受众理解的距离感加深。

二、当代油画的趋同性

都市文化所带来的时尚化、大众化在给画家带来丰富图像资源的同时,也导致了艺术的趋同性。由于信息的全球化,不断翻新的绘画形式和理论的出现,加上现在流行的高科技图像处理,当代美术在艺术表现语言上符合了现今社会和艺术市场的视觉需求,这也是对这个时代的直接反映。但与此同时,信息的快速发展,电脑、数码媒体的使用使作品借鉴、复制更加简便,作品中的原创性和地域性特征受到削弱。很多人为了获取个人名声财富,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盲目跟随流行,从而失去对人类处境清醒的认识,使绘画创作流于表面化。

三、当代油画的市场性

身处消费主义时代,我们应该正视油画艺术品的商品化现状。艺术的市场化被提上日程,艺术金钱标准开始升温并左右艺术家创作思路和价值取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艺术的创作方向和面孔。油画艺术的商品化对于画家的生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它同时也是改造艺术最主要的无形的力量。商业性不仅仅是一个利益、价值和收益的概念,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审美经验的潜移默化,以及审美观的价值选择。它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影响着艺术的制造者和消费者,同时又以这种持续的影响力渗透到艺术的作品中。

因此,如何在消费时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保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最真实的一面,抒发自己独立的感受和体验,是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艺术家自身的`修为,更关系到广大受众对艺术领域今后的发展所持有的信心。

四、当代油画对大众文化的态度

在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年轻的油画家在艺术创作中注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例如卡通、广告、影像等,他们通过对各种图像予以创造性的运用,为作品在精神层面与读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赋予画面新的思想与意义的同时使画面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在艺术表达方式的探索方面也使当代油画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这种创作模式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但是,在这个图像文化泛滥的时代,我们不能排除一味跟风而毫无图像内涵和画面意义的油画作品。对于当下大众文化对油画创作思想的冲击,我们既要认识到它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是客观的,不以个人意志而改变的,又要避免盲目跟风。油画中更多流行元素的融入,紧跟时代的步伐,能更自由地表现画家的心理特征,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年轻一代的油画家们丢掉了传统的束缚,更加自由地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的观点,使当代油画艺术更加多元化;但面对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我们年轻的创作者们应该保持清醒,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选择自己的表现方式,避免一味的跟风而丢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五、寻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点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正日益浸透我们生活的每个局部,对于艺术文化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文化的全球化。西方现代文化在全球扩散,在一定意义上主导了世界文化的趋向、潮流与评价标准,艺术家们想要得到西方艺术界的肯定,就必定要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去思考和创作,这势必给东方国家带来西方强势国家文化的强烈冲击,这就造成了世界文化单一化的倾向。

当代中国画创新 篇6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漫长而经典的过程,最终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如果单纯从大学高等教育这一方面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一项历史性、经典化的活动,并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发展的步伐,但是如果从创新课程体系角度来讲,就远远超过了教学层面和理论研究层面,而应该是一种经典文化的传播行为和文学史研究行为,明确这一点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也正是因为它的严肃性,更加明确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化教学过程中,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全面的、系统的课程结构应该十分慎重和严谨,需要站在更高的视点看到更远的视野,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需要教学者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筛选,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加质化、经典化。

而创新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现当代文学跨越的时间越长,新增的文学信息内容就越多,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学负担,需要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然而上课的时间却越来越短,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要求教学者不得不在教学中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简单、浅层的文学知识,对深奥的理论概念,由教师讲解或分析,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解决了教学时长不够用的难题。第二步就是要科学整顿现当代教学课程体系,简单来说,对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方向,为后期的教学提供指导,这要求教学者要从传统的理论基础教学过渡到多层次穿插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这样一来“术业有专攻”,将现当代文学的精华进行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学生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获得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

二、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界限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三)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三、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三)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

当代中国画创新 篇7

一、牡丹的观赏价值

牡丹的花、枝、叶和整棵植株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能够给人带来美好享受。古往今来, 人们不惜用最美好的语言描绘牡丹, 以表达崇尚向往之情。从观赏牡丹的感受而言, 受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 人们对牡丹的审美体验及相关文化意蕴也会有所不同。自唐代以来, 文人学士观赏牡丹, 情不自禁地创作出大量吟咏牡丹的诗词歌赋, 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牡丹的观赏价值及审美意蕴。

就基本的观赏价值来说, 牡丹花型大气, 花色娇艳, 花香馥郁, 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花色有白色、红色、粉色、黄色、紫色、蓝色、绿色、黑色和复色九个色系;花型有单瓣型、荷花型、蔷薇型、楼子台阁型等十个类型, 一千多个品种[1]。例如, 奇特的“二乔”牡丹, 同一朵花上有紫红、粉色两种色彩, 好似兼有三国时美女姐妹“二乔”的风姿。其次, 牡丹是木本植物, 枝干色深质硬、顿挫有致, 与其他草本花卉相比, 颇为独特。有一种焦骨牡丹还被人们赋予傲骨铮铮的寓意。传说长安宫中曾有牡丹不听武则天连夜开放的命令, 遂被驱逐至洛阳邙山, 并放火烧掉。不想第二年牡丹于灰烬中傲然重生, 枝干像被火烧过一般, 于是被称为焦骨牡丹。另外, 牡丹叶子多数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 叶形秀美婀娜, 颜色以绿色和黄绿色为主, 与娇艳的牡丹花相映衬, 别有情趣。中唐宰相、诗人舒元舆《牡丹赋》曾评价:“我按花品, 此花第一。脱落群类, 独当春日。其大盈尺, 其香满室。叶如翠羽, 拥抱栉比。蕊如金屑, 妆饰淑质。玫瑰羞死, 芍药自失。夭桃敛迹, 秾李惭出。”[2]

唐代“世人皆爱牡丹”, 它雍容华贵的气质与盛唐气象不谋而合。但唐人偏爱紫色、浅红色及深红色的牡丹, 一般不大喜欢白牡丹。李白的“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诗句用红牡丹来比喻杨贵妃。白居易的《买花》诗就有“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的描述, 可见深色花是当时的潮流。卢纶的诗《裴给事宅白牡丹》说道:“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描绘了紫牡丹受人追捧, 而白牡丹却遭到冷遇的情景。或许是因为在唐朝, 官职高的人穿紫色衣, 次之穿红色衣, 到了平民百姓便只能穿白色衣的缘故, 唐人认为深色牡丹更有富贵吉祥的寓意。

宋代牡丹园艺技术精湛, 牡丹新品迭出, 人们的牡丹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牡丹唐以来只有单叶者, 本朝洛阳始出多叶千叶, 遂为花中第一”[3]。从文献记载的宋代牡丹品种看, 重瓣花最多, 半重瓣次之, 单瓣花最少, 似乎宋人赏花重型大于重色。同时, 宋人对于培育牡丹新品、名品有着执著的追求。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 “四十年间花百变, 最后最好潜溪绯”是他历年尽赏洛阳花的经验之谈;邵雍“四色变而成百色, 百般颜色百般香”;杨万里“涂改欧家记文著, 此花未出说姚黄”;陆游“常记彭州送牡丹, 祥云径尺照金盘”, 这些诗词均透露出宋代人更关注牡丹名品, 期望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其实这也是牡丹文化发展的反映。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 宋代外敌入侵, 国运多舛, 宋室南渡之后, 人们常用中原牡丹来表达思念故国和收复失地的情怀, 即牡丹被赋予国家及家园的象征意义[4]。陈与义是两宋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的《牡丹》诗曰:“一自胡尘入汉关, 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 独立东风看牡丹。”大意是, 自从金兵占据了洛阳, 国破家亡, 逃亡江南十多年, 再也没回过故乡。我这个龙钟老人, 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里, 望着青墩溪畔的牡丹花, 思念远方的故乡洛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赏小园牡丹有感》:“洛阳牡丹面径尺, 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 恨我总角东吴居。”借北方故土洛阳、关中的牡丹, 倾诉了强烈的报国雪耻情感。南宋诗人刘克庄也在《昭君怨·牡丹》词中写道:“君莫说中州, 怕花愁。”借花愁表达了回归故土的真情。

二、牡丹的药用价值

长期以来, 人们关注的多是牡丹的观赏价值。实际上, 牡丹除了好看之外, 还具有药用及保健功能。牡丹最早便是因其药用价值而引人关注并被载于本草书中。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初不载文字, 惟以药载‘本草’。”[5]牡丹的主要入药部分是根皮, 被称为“丹皮”。除此之外, 牡丹花瓣、牡丹籽、牡丹花粉均可入药, 制成的酒、茶、籽油等产品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或保健功能。

有关牡丹的最早药物学记载是考古出土的一枚东汉医简, 上面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6]。隋唐之前, 牡丹最重要的价值一直是药用。自隋唐开始, 牡丹被广泛栽培, 人们痴迷于牡丹的观赏, 但也没有忽视其药用功效。例如, 唐代“药王”孙思邈便曾记述:“牡丹皮汤治崩中血盛并服三剂即瘥。”[7]历代医药学家认为, 牡丹对于女性妇产保健有很好的疗效。“牡丹散治妇人月水不利, 脐腹疼痛, 不欲饮食”[8], “若产讫, 忽觉心中昏闷或眼花, 如在舟车中, 即是血晕, 急须服牡丹饮子黑神散”[9]。此外,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 我们可以找到牡丹治疗多种疾病的药方。例如, 治疗伤损淤血, 用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个 (熬过) , 一起捣碎, 每日晨间服一汤匙;治疗疝气, 则用牡丹皮、防风, 等分为粉末, 每服药二钱, 用温酒送下等。牡丹还可以用作植物香料的制作。《陈氏香谱》中记载一种“牡丹衣香”, 用“丁香、牡丹皮、甘松各一两, 龙脑麝香各一钱”制成, 贴身佩戴可以使身体香如牡丹[10]。再如梅花香, 用丁香、藿香、檀香、牡丹皮等香料制成粉末状, 因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而“尤宜佩带”。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牡丹根皮的主要药用成分为牡丹酚, 具有抗菌作用, 通常用于清肝火和凉血散瘀[6]。我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 其中一味便是“丹皮”;除了丹皮之外, 以牡丹花瓣制成的牡丹酒、牡丹茶不仅赏心悦目, 更有促进血液循环, 美容养颜的功效;牡丹籽油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黄酮, 对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有明显功效, 也可用于美容保健[1]。由于牡丹种子、花、根等部位都有较高重要的药用及食疗价值, 因此今天安徽铜陵、山东菏泽、重庆垫江等地已纷纷建立起药用牡丹栽培基地和研发中心, 以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发掘牡丹的药用价值。

三、牡丹的食用价值

牡丹不仅在盛开时风姿绰约, 制作成花馔也依旧秀色可餐。牡丹的食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以牡丹花为原料制作的饭食, 古代称之为牡丹花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记载:“牡丹新落瓣亦可煎食蜜浸。”[11]历史上已有以牡丹花为配料制作的食品, 而古今比较出名的当属牡丹饼和牡丹花茶。

牡丹饼。据《隋唐佳话录》载, 武则天曾令宫中以牡丹花等各种鲜花为原料, 和米捣碎, 蒸制成牡丹糕 (又称百花糕) , 赏赐群臣。南宋吴自枚的《梦粱录》介绍, 北宋南迁杭州后, 河洛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传至苏杭, “市食点心四时皆有”, 其中便有“金银炙焦牡丹饼”[12]。当时在苏杭地区百余种糕点中, 牡丹饼赫然排在第二位, 生动体现了牡丹花饼风靡一时的盛况[13]。现代的牡丹饼经过改良, 风味香醇美好。它以豆类为主料, 配以牡丹花瓣, 使豆香花香相融合, 风味浓郁醇厚。如今在洛阳, 牡丹饼不仅是一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糕点, 而且是游客乐于购买的旅游美食。

牡丹花茶。古人很早已用牡丹花泡茶饮用。据明代薛凤翔《亳州牡丹史》记载, 亳州人喜用牡丹芽制作茗茶, “其春时剪芽虽多不弃沃, 以清泉驱苦气, 曝干渝茗, 清远特甚”[14]。需要说明的是, 牡丹花色品种不同, 牡丹花茶的风味及功效就有差别。红色系、粉红色系和白色系牡丹尤宜制作花茶, 冲泡的茶水色泽清透明亮;单瓣牡丹花茶在浸泡后, 花朵可完全展开, 观赏效果良好。除了视觉差异之外, 牡丹的品种、花色还影响花茶的保健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 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 气味不纯不可用”, “赤花者利, 白花者补。”[15]现代科学实验也证实, 不同品种牡丹花水浸提液的黄酮、多酚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 因此保健功效会有所不同[16]。

其他牡丹食品。除了有传统意味的牡丹饼和牡丹花茶之外, 现代人还创造出牡丹的其他加工利用方式。如利用牡丹花瓣制作的牡丹花糕点, 牡丹花粉保健面条, 牡丹花汁饮料等;利用牡丹根皮即丹皮所研制的牡丹保健饮品、药膳等。牡丹制作的菜肴也出现在饭店餐桌上。在洛阳、菏泽等牡丹名城, 一些饭店甚至推出“牡丹宴”来迎合当地久负盛名的牡丹文化, 为游客在“赏牡丹”之外提供了“食牡丹”的文化体验。

四、牡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牡丹国色天香, 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早已超越一种花卉植物的存在, 形成了以人为本, 以牡丹为元素的文化体系[17]。传统牡丹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牡丹文学, 牡丹园艺, 牡丹民俗民艺等, 是当今牡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然而牡丹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 它不能固封于静止的时空中, 反之必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创新与重构, 以便适应新的社会需求[18]。因此, 利用牡丹元素及其精神内核, 发展相关文化创意产业,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牡丹文化传承的基础

流传至今的牡丹文学、牡丹园艺、牡丹民俗民艺等牡丹文化表现形式, 是我们传扬牡丹历史文化的基础。

牡丹文学。国人痴迷牡丹, 为表达其观赏感受, 创作了大量吟咏牡丹的诗词歌赋。例如在唐代, 《全唐诗》中有咏牡丹诗180余首, 唐代笔记小说也大量记载了与牡丹有关的轶事传说、民间风俗;到了宋代, 虽然文人更欣赏梅荷兰菊的品格, 不过在两万余首的《全宋词》中, 咏牡丹词占到了158首[19], 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大文学家都有赞美牡丹的诗歌, 而且欣赏很用心, 描绘更具体。这些牡丹诗文是我们了解古代牡丹文化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

牡丹园艺。人们在牡丹千余年的栽培过程中, 总结如分株移植、嫁接、种子繁殖等栽种方法和药物雍培、杀虫防冻、暖室薰花等养护技巧。园艺技术的提高促进了花色品种的增多, 诸如姚黄、魏紫、欧家碧等优良品种流传至今。牡丹栽培的普及促生了众多牡丹名园, 如唐代皇家宫苑华清宫, 慈恩寺等寺庙园林;宋代天王院花园子, 归仁园等二十余处[20]。文人学士对牡丹品种、栽培经验、风俗等进行主动总结, 出现了如《洛阳牡丹记》、《天彭牡丹谱》、《亳州牡丹史》等多种牡丹专著谱录, 其中一些技术至今仍在牡丹花卉产业中被借鉴利用。

牡丹民俗民艺。如牡丹花鸟画、牡丹纹饰、牡丹雕刻、牡丹刺绣、牡丹节庆等, 也都是牡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时长安有“斗花”的习俗, “长安仕女, 春时斗花, 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21]。现在, 河南洛阳等地汉族依然有牡丹插花、佩花的传统[22]。其他地区习俗如甘肃临夏回族人的牡丹“花儿”会, 甘肃陇西浪山朝山观牡丹风俗, 安徽巢湖银屏山的朝山拜牡丹等。到了现代, 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为代表的牡丹名城每年举办牡丹花会、牡丹旅游节, 全国各地很多牡丹文化习俗也开始受到重视。

(二) 牡丹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

作为当前文化发展的新潮流, 文化创意产业为现代牡丹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产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功能等方面具有创造性, 能够唤起人们的心理情感。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恰恰为文创产业提供了创造所需的基础素材[18]。文化创意产业在牡丹文化创新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 如2014年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便将创意产业科技博览会作为十项主体活动之一。

前已述及, 牡丹拥有极高的观赏、医药、食用价值, 在当代主要被用于牡丹旅游节庆的开展、牡丹研发深加工等领域。例如洛阳, 自宋代起便奠定了“牡丹甲天下”的地位。改革开放后从1983年开始举办牡丹花会, 延续了数千年春时赏花的习俗, 打造了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 并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牡丹深加工领域, 菏泽、重庆等地均成立牡丹研究所, 牡丹花粉、花瓣、牡丹籽油被应用于酒类、焙烤食品、饮料和保健品的研发中。这些牡丹历史文化的创新利用, 不仅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而且实现了传统牡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牡丹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 需要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全球化时代, 地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具有极强的吸引力[23]。以洛阳为例, 地域文化历史悠久, 包含河洛文化、牡丹文化、石窟文化、三彩文化等。将这些地域文化融入文创设计, 牡丹瓷便是其中翘楚。洛阳工艺美术大师李学武经过多年研究, 巧妙贯通牡丹文化与三彩瓷器文化, 以瓷器为介质做出牡丹的形态[24]。花叶薄如蝉翼, 轻薄而透亮, 既体现了牡丹的华贵典雅, 又兼备瓷器的古朴温润。2013年底, 牡丹瓷还被外交部选定为“国礼”赠予外国政要。

除了继承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核外, 牡丹文创产品还要具有现代性的特点, 符合当代社会的功能需求。例如, 全球顶级时尚品牌阿玛尼推出了以牡丹为灵感的香水“苏州?牡丹Pivoine Suzhou”, 可谓是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之典范。一方面, 它将中国牡丹、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意象吸收概括, 另一方面, 切合了现代人对于奢侈品香水的需求, 既雅致独特, 又具有实用功效。由此, 苏州牡丹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关注, 牡丹文化进一步得到了传承与创新。

总之, 文化创意产业为牡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当代牡丹文化重构的过程中, 以牡丹文化为素材, 以创意产品为形式, 可以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核, 并注入现代化的功能范式, 进一步实现牡丹传统价值与文化的融合与升华。

五、结语

当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篇8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代社会, 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人力资源管理受到的关注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在这个背景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展现出一些问题。

第一, 用工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在我国, 很多中小型企业、三资企业打擦边球、钻法律的空子, 让劳动者变成了极为廉价的劳动力, 所劳与所得极不相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企业用工制度尚不完善, 并且相关部分的执法力度不够。在这种大环境下, 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受打击[2]。

第二,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问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沿用了铁饭碗制度, 阻碍了人力资源在社会上的流动。很多人在进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之后, 基本上不会主动辞职选择其他就业单位, 进入体制内的人基本上只会该单位从事该事业。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人才在社会上的流动, 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就私有企业而言, 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员工考勤、内部奖惩制度、工作规则等方面, 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存在问题。现阶段, 我国企业尚未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管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般由行政部门包干。而那些设立了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企业, 也缺乏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才。此外, 我国企业人事部分的职员在处理人事事务之余, 还要处理其他工作, 导致工作人员任务繁重, 压力巨大。

第四,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存在问题。当前, 我国很多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由身兼数职的老员工担任, 而不是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来担任;而另外一些配置了专业人员的企业, 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局限在整理档案文件、派发工资、给企业员工提供劳动保障等方面。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第一,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若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则首先要有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等多门学科知识, 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 才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打开新的局面。因此, 企业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聘用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人才, 而不是让企业的老员工担任[3]。其次, 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 定期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 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步伐, 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最后, 要在人力资管管理工作中锻炼和提高管理者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专业水平, 经实践、出真知。

第二,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很多企业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因此, 在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 应先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首先, 在管理过程中培育和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了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但是真正贯彻落实的比较少。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更要关心、理解、尊重企业员工,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从而让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最大的力量[4]。其次, 转变管理方式。在面对知识型员工时, 人力资源管理者需施行柔性化管理, 即以引导和激励为主, 让员工充分发挥潜能。最后, 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人力资源管理者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本职工作, 重视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性和协调性, 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让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其一, 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加强考勤、绩效评估、薪酬管理等传统的人力资管管理工作, 而且还要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对以上工作进行创新, 从而使企业和员工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5]。其二,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重视其他职能的发挥, 比如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其三, 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种做法有利有弊, 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所以,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预算来选择一个信誉好、专业性强的外包服务商, 并与外包服务商进行有效的沟通, 让外包服务商为企业引进新的管理理念, 推行新的管理方法。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问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本文的分析来看, 我国企业一方面需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找出其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在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南星.当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2015 (19)

[2]张春梅.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分析[J].北方经贸.2016 (07)

[3]周方.浅析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 (14)

[4]王群, 朱小英.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考[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03)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当代的创新 篇9

解放初期新中国中国山水画在艺术圈子不受重视, 画家受到严重打击, 仅有的艺术作品还是围绕着政治题材, 社会动乱, 传统的中国画遭到了摧残, 改革开放近30 年来, 中国画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一些画院成立了, 为一些画家提供了作画的条件, 条件得到改善, 使他们可以一心一意进行中国画创作。而且这个时期政治氛围也不如以往浓了, 画家的创作题材也相对的自由了,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通过展览、报刊、杂志公开发表, 中国山水画有相当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文化也在不断的进步。许多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收藏者, 都开始关注中国山水画。在物质与艺术不断影响的过程中, 许多山水画家, 都只注重绘画的特殊技法, 而没有体会和表达中国山水画的真正涵义。进入第二十一世纪后, 山水画的题材更加广阔, 在风格上更加丰富, 一批优秀年轻艺术家的代表都逐渐成熟。中国山水画在各种文化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 逐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和挑战。

二、中国当代山水画对传统的创新

中国山水画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一个时代的画家既要延续历史, 又要改革创新, 便只有依靠其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一个艺术家的创造力, 与他自身的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 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的山水画要在传统的绘画上寻求创新, 最重要的就是画家在创作的观念上的创新。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 艺术家对艺术品的理解也和感悟也不断地在改变, 把自己的情感和时代感赋予在自己的作品中。现当代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提高了, 这也是当前大环境发展对文化市场的要求, 艺术家们应该打破固有的观念, 表现作品时代感, 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使作品不落入俗套。当代艺术家试图寻求新的创新的特殊效果, 还发明了许多特殊的技术。

1、创新的成功之处

其一是作画材料的创新。新的媒介和材料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很多没有用过的材质被充分的利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最大限度的展示出其所发挥的视觉冲击力。一部分画家把生活中的洗洁精, 洗衣粉, 蛋清, 油盐酱醋等物质融入画面进行山水画的创作, 用石膏、木材、泥土、纸浆、乳胶, 平面与浮雕的绘画相结合, 抽象的表现生活中的事物。不相干的物体的组合, 符号式的语言, 采用新材料和新媒体形式, 使中国当代山水画的表现范围变宽。其二是展示方式的创新。 在当代的不少山水画展中, 画家们开始采用对展览位置, 视觉呈现方式的设计, 表现自己创作的想法, 给欣赏者呈现出最完美的一面。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 展览厅声光电一体化控制, 视频内容与绘画的巧妙结合合, 以及大量新的显示技术的应用, 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2、在创新过程中的问题

一方面, 技法探索不成功。为了迎合时代需求, 摒弃传统, 大量运用西方元素, 必然导致传统文化的丢失。一些画家抛开传统, 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 为迎合时代对山水画的创作不择手段, 大搞加胶撒盐, 拓印对印。造型的弱化。不注重空间, 忽视意境表现, 与现实生活脱节, 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局面。另一方面是题材的僵化。现今时代发生了变化, 中国画也有许多新的想法, 但仍有一部分艺术家的绘画受到了传统中国画的束缚, 不敢超越一步, 一直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打转。

三、结语

回望现当代山水画的发展趋势, 我们现在很多画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标新立异。将科学技术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其创作的动力。对于形式盲目的追求, 会导致当代山水画在精神传承上的缺失, 在这些作品中看到的只是到处的拼贴和跟风。山水画的创新只是其创作的一个过程, 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的好作品。 大部分的当代山水画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上, 缺乏观察自然, 创作一个优秀的绘画作品, 中国山水画必须要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风格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玉林.当代中国函体格转墨.上海:上海书西出版社。2006年9月.

[2]王惠.回归传统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画创作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

[3]张谷旻.20世纪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1.

当代中国画创新 篇10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1 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漫长而经典的过程, 最终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如果单纯从大学高等教育这一方面来看, 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一项历史性、经典化的活动, 并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发展的步伐, 但是如果从创新课程体系角度来讲, 就远远超过了教学层面和理论研究层面, 而应该是一种经典文化的传播行为和文学史研究行为, 明确这一点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也正是因为它的严肃性, 更加明确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化教学过程中, 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全面的、系统的课程结构应该十分慎重和严谨, 需要站在更高的视点看到更远的视野, 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 需要教学者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筛选,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加质化、经典化。

而创新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第一步, 就是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随着时间的流逝, 中国现当代文学跨越的时间越长, 新增的文学信息内容就越多,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学负担, 需要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 然而上课的时间却越来越短,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要求教学者不得不在教学中分清主次,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尽量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简单、浅层的文学知识, 对深奥的理论概念, 由教师讲解或分析, 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 解决了教学时长不够用的难题。第二步就是要科学整顿现当代教学课程体系, 简单来说, 对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方向, 为后期的教学提供指导, 这要求教学者要从传统的理论基础教学过渡到多层次穿插教学, 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 这样一来“术业有专攻”, 将现当代文学的精华进行广泛的传播, 使更多的学生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获得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

2 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 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 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打破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界限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 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 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 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 因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 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2.2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 并无法做到精细, 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 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 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 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 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 但是,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 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 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 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 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 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2.3 实施分级上课, 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 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3 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 但是在创新过程中, 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3.1 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 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3.2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 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 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 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3.3 重视创新思维, 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 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 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 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 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或者教学重难点, 教师进行提问, 学生进行总结回答。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 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 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 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现代文学, 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 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 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

当代中国画创新 篇11

2016年4月16日,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在北京召开了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担任本次论坛执行主席。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席白暴力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处于低迷状态,经济增长处于下滑趋势,而我国经济在党中央领导下仍保持中高速发展。这为学者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也向当代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者提出了很多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在致辞中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这一论坛主题,既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要用中国话语说好中国故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要求,也契合了“十三五”纲要的具体要求,具有前瞻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北京大学顾海良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智慧”为题作大会主题报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理论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修课;当下中国迫切需要形成马克思主义系统的经济学说,用中国的理论讲清楚中国的事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需要“中国智慧”。顾教授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既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又要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的主线,坚持调动大多数人民的积极性的根本原则。他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在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对客观经济社会进行有说服力的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振中教授以围绕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作主题报告。他认为,当前东亚各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短板在于如何推动国内一体化,如何保持社会的凝聚力。他通过对国防和公共安全预算支出的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要考虑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汇率的增长变化等具体问题,在着重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更多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改革制度等。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健康研究员认为,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应基于对时代性质的判断。他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了当前的时代特征,强调当前仍然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被压迫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等多种矛盾,我们现在还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研究员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出发,阐述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八大原则:即科技领先型的持续原则、民生导向型的生产原则、公有主体型的产权原则、劳动主体型的分配原则、国家主导型的市场原则、绩效优先型的速度原则、结构协调型的平衡原则、自力主导型的开放原则等。

中国人民大学张旭教授认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集中表现为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对伟人和领袖经济思想的总结以及对中国改革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他指出,严格和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着三套概念和范畴体系,即马克思经济学给我们提供的宝贵遗产,现代经济学提供的各种工具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政策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构,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中国原则及发展原则。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钱津研究员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的劳动整体性理论,指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研究和批判,强调了完全主体化的劳动范畴,与客观现实相矛盾,劳动的整体性要求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只有深刻认识劳动的常态性、有益性、复杂性和发展性,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孟捷教授以“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为题作大会报告。他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蕴含的内容除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经验,还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来源,即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古典经济学。他强调,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的发展根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运行基础则是当代古典经济学学理上认为市场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被协调的可能性,因此,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必须将当代古典经济学纳入其中。

南昌大学马先标教授探讨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通过梳理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来源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深入理解和把握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他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担当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使命,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着重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北京工业大学王明友教授认为,全面深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是发展和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有学者对剩余价值论的批判回避了劳动二重性,忽视《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用流通领域的问题来否定生产领域的问题显然不合逻辑。

三、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十三五”规划精神

清华大学朱安东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为题作大会发言。他认为,所有制改革不到位是造成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有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削弱,导致按劳分配的占比降低,贫富差距逐步扩大。他呼吁,进一步重申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扩大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比重,坚持以人民为主体,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中国石油大学方凤玲教授认为,不完善的能源法律法规、危害生态环境的高碳能源结构、制约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相对落后的能源科技水平等是制约我国绿色发展的能源瓶颈。她指出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科学低碳的能源体系,加强能源科技创新是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郭飞教授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取得重大成果。他认为,公有制理论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必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国改革报社谷亚光等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认识的质的飞跃,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抉择。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一要深化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二要加强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三要倡导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要推进开放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等领域中的话语权;五要坚持共享发展,以人民利益为导向。

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宋圭武教授对中国农村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他认为,构建现代农村文明,需要建立统分结合的有效经营体制,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合作化,实现农村规模化、社区化、特点化、生态化等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精准扶贫与脱贫。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吴群研究员认为,“互联网+”时代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挑战,中小企业要以开放心态发展平台经济、用互联网思维关注微创新、充分发挥新三板作用寻求融资瓶颈突破,通过制定“互联网+”战略、探索落地实施途径、搭建中小企业线上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创新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等措施,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北京大学王在全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问题。他指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足、户籍差异以及农村土地和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健全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二要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

中央民族大学马光秋教授探讨了农户微观经营决策与产业协调的问题。她指出,目前农户的兼业经营,虽然有利于提高农户的收益,但却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马教授强调催化城市化进程,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有助于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大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张晖反思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她指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多种演进形式。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完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应创新土地经营体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社和联合社,推进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司化改造。

西南财经大学胡国平教授指出,我国目前偏远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基础薄弱、规划不科学、产业配套不足以及产业政策支持缺乏等问题。他提出建立一套分阶段引导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差异化、阶段化原则,着力发展民营企业,合理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王天义教授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国市场改革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基点。他认为,在《资本论》中,商品交换最早起源于两个不同的原始公有制主体之间,而不是两个私有制主体之间,因此,市场经济不仅能根植于私有制经济体中,也可以立足于多种所有制并行发展的经济体中。他强调,市场经济规律的实现形式是价值,价值表现为价格,因此价格改革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方福前教授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非源于萨伊定律。他认为,供给侧理论主要包括供给能力的决定以及供给能力的增长等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供给决定消费,总供给与总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一致,结构上也要相互匹配。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与我国通过结构性改革重塑供给动力并无直接关联。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中保副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但缺乏对经济危机的定性分析。他指出,包括社会生产无计划论、比例失调论、生产过剩论、消费不足论、利润率趋于下降论等都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内在矛盾不同层面的解读,它们是共生的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矛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黄石松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问题。他认为,面向公共服务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应该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价格改革机制,创新运营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引导、扶植、规范社会企业的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万宗凤教授认为,供给侧改革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要把握经济生活中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类变量之间本质的、动态的和长期的关系。她提出,中国发展新阶段需要反思与博弈的思维、多维度的开放性思维、可持续的思维、互联网思维、大国思维和全球化思维。

河南师范大学谢超峰运用价值价格的分析框架解释货币失踪之谜。他通过对货币流通公式中各变量的分析,指出自然价格是进入货币流通公式中符合逻辑的变量,而货币宏观总量的微观基础是相对价格。一般利润率、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和以货币为度量的财富总量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是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关键因素。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邰丽华教授主持闭幕式,论坛副主席、中共中央党校王天义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深入贯彻“十三五”规划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体系是当代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代中国画创新 篇12

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系列活动涵盖专题学术峰会、学术展览、学术演讲等内容,自2005年以来分别在北京、香港等地区成功举办过三届,已成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中国画学科集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于一体的专业学术品牌,代表着当代中国画学科较高学术水平。其中,第四届当代中国画学术展在台北中山纪念馆举行,邀请艺术家涉及23个省、区、市(包括台湾)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共有171位画家、理论家参加。展览以“人杰地灵——当代中国人物画展”、“山水清音——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花鸟精神——当代中国花鸟画展”、“国际中国画创新作品展”和“台湾特别邀请展”为题,分五个部分,共展出作品261件。方增先、曾宓、张立辰、韩羽、卓鹤君、冯远、欧豪年、刘国松、李宝林、尉晓榕等两岸当代美术界最具代表性、最具学术性的艺术家作品参展,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成果,反映了两岸艺术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中华文明同根、同宗、大道同行的生动写照,从而奠定了展览的学术高度及影响力。

而“人杰地灵”、“山水清音”、“花鸟精神”三大专题峰会,集结不同地域、不同门派、不同艺术主张、不同画科领域有创造性、探索精神和代表性的艺术家、美术理论家和学术带头人参与研讨,针对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现状以及发展的问题,分别以“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现状与西式美术教育的影响”、“传统山水画笔墨图式语言创新与应用”、“当代花鸟画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进行学术研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届专题峰会是近年来一次两岸文化交流中学术阵容极为强大的专业美术学术活动。

第四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台北论坛为专业学术演讲活动,由各画科推荐部分代表性画家、理论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创作理念,围绕“当代中国画的国际地位”的议题,在坚持其集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为一体的学术定位和专业学术品牌建设的基础上,畅谈对中国画艺术思考成果及感悟,共同构建、完善当代中国画艺术发展体系。两岸艺术家共聚一堂,交流绘画艺术创作及水墨文化的当代意义,融合与提升,推动以中国画艺术为代表的东方艺术的繁荣,不断扩大中国画艺术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画艺术,让中国画艺术走向世界,全面提升中国画艺术应有的国际地位。

上一篇:混合输送下一篇:施工现场安全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