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通用12篇)
中国当代文学 篇1
2005年开始, 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发起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重述神话”, 邀请著名作家以神话题材进行小说创作, 要求在创作中融入作家个性和时代精神。英美中法德日韩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了这一项目, 迄今为止已有多位知名作家参与其中, 如大江健三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奇诺瓦·阿切比、若·泽萨拉马戈、托妮·莫里森等, 中国作家也参与到了写作项目中, 目前已经出版的系列作品有苏童的《碧奴》 (2006) 、叶兆言的《后羿》 (2007) 、李锐的《人间》 (2007) , 以及阿来的《格萨尔王》 (2009) , 这是“一种类似命题作文式的跨国组织的文学写作运动”。
目前对于“重述神话”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 以单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强调其在作家整体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主要采用文本解读和文本比较的方式, 在作家研究的框架下对作品进行阐释, 侧重的是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研究。
《神话重述在历史的终点——论阿来的<格萨尔王>》一文, 探讨了藏族民间史诗中格萨尔王的神话原型, 以及藏民族文化精神对阿来小说的影响。论者对于小说《格萨尔王》的分析, 是置放于阿来的整体创作经历之中的, 论者指出, 阿来的创作目光总是聚焦在宏大主题之上, 从《尘埃落定》到《空山》, 再到《格萨尔王》, 阿来反复言说着历史、人性、命运这样大气恢宏的话题, 如果说《尘埃落定》和《空山》是试图熨烫历史的褶皱以揭示一种真实, 那么《格萨尔王》则从更为遥远的起点演绎了一部关于英雄的传奇。
其二,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重述神话”的文本进行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对作品外显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 即对小说文本结构的复杂化处理、语言形式的陌生化, 以及追求叙事难度和想象极限进行剖析。由于“重述”所代表的再创作集中体现在对多样化叙事手段的运用上, 因此论者对于小说文本的叙事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如姜婷《虚构的魅力与叙事的层次——论<碧奴>的叙事学特点》一文从叙事学理论入手, 分析作品中的叙事层次与虚构模式, 进而对《碧奴》叙事特点进行研究;周子玉《格萨尔王:历史幻象的消解与神性解构》则探讨了《格萨尔王》采用的格萨尔王的故事与说唱人晋美的故事共同发展的双层叙事结构, 认为这是阿来为了消解历史幻想与解构神性而采取的创作策略。这方面研究的文章还包括方燕妹《<人间:重述白蛇传>对复调对位理论的运用》、王迅《历史化·神性退位·精神修剪一一关于“神话重述”的几点思考》;郭延兵《苏童小说<碧奴>的叙事特点》等。
其三, 以“重述神话”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 侧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者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揭示“重述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人类学主张破除由西方中心主义视域带来的文化偏见, 以科学的态度和文化相对论重新认识文化他者。“重述神话”意味着重返民族文化的源头, 寻找重构当代意义的精神元素, 从这个角度出发, 论者肯定了“重述神话”作家的贡献, 当代文学的“重述神话”, 以及由此呈现的“中国形象”, 凝聚着对当代中国现实状态和人的精神走向的反思。代表性的文章有:李永中的《神话重述与中国形象重构》分析了现代观照、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三种叙述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形象, 追溯中国形象的历史来源和文化之根, 阐明神话所孕育的独特文化意蕴和人物特征。黄健、叶佩琪的《“重述神话”与“中国形象”的重塑》中提出, 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长期以来并非由中国自身塑造, 藉此次跨国出版项目的契机, 当代中国作家获得了重塑“中国形象”的新认知和新体验。通过对本民族神话的现代重述, 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当代中国作家借此催生新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国家意识, 彰显出新的“中国形象”的深厚文化涵义。
其四, 侧重从后现代理论、消费文化理论等角度解读作家“重述神话”的行为。新神话主义是20世纪末形成的文化思潮, 它既是现代性文化工业和消费文化的产物, 又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对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背离和反叛, 借助神话、巫术、魔幻、童话等构建的原始主义的幻想世界, 逃离现代性对人性的挤压和异化。然而由于部分重述者缺乏“跨文化比较的大视野和多民族神话遗产的知识”, 作品的格调容易流于平庸和媚俗。基于此, 论者对“重述神话·中国卷”的部分作品进行了批评, 如刘超的《从叶兆言的<后羿>看后现代语境下的“重述神话”》一文批评道:“作者完全把《后羿》写成了一本充满各种噱头的通俗小说。”代表性的研究还包括傅元峰《传说重述与当代小说叙事危机》;张悠哲、王学谦《消费文化视域下“重述神话”价值辨析》;杨瑶、杨正和《狂欢化视野下的中西“重述神话”》、孙涛《当代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神话重述”》等。
总体而言, “重述神话”的既有研究侧重对叙事方式和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 而作为带有命题作文形式的“重述神话”创作活动, “神话”构成了作品的重要维度, “重述”和“作家”都是围绕着“神话”展开, 这也是我们评判作品是“偏离主旨”还是“简单复制”的重要依据, 因此将分析重点放在神话原型与作家重述间的关系上, 有助于将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
摘要:2005年开始启动的“重述神话”跨国出版合作项目, 近年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的热议, 目前对于“重述神话”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以单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强调其在作家整体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重述神话”的文本进行分析, 侧重于对作品外显的文化符号的解读;以“重述神话”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 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从后现代理论、消费文化理论等角度解读作家“重述神话”的行为。
关键词:重述神话,研究现状,新神话主义
参考文献
[1]叶舒宪.神话如何重述[J].长江大学学报, 2006 (1) .
[2]梁海.神话重述在历史的终点——论阿来的《格萨尔王》[J].当代文坛, 2010 (3) .
[3]姜婷.虚构的魅力与叙事的层次——论《碧奴》的叙事学特点[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4]周子玉.格萨尔王.历史幻象的消解与神性解构[J].民族文学研究, 2011 (2) .
[5]李永中.神话重述与中国形象重构[J].小说评论, 2008 (6) .
[6]黄健, 叶佩琪.“重述神话”与“中国形象”的重塑[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
[7]叶舒宪.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J].中国比较文学, 2007 (4) .
[8]刘超.从叶兆言的<后羿>看后现代语境下的“重述神话”[J].青年文学家, 2011 (15) .
中国当代文学 篇2
1.荷花淀派:指以孙犁为首的文学流派。因以孙犁的《荷花淀》代表的一批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的小说而得名。主持《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发现并培养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作家群,孙犁《山地回忆》、刘绍棠《蒲柳人家》。2.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山西作家,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文学主张、创作风格(新短通)、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相似,创作成就较高。生活内容与传统叙事手法相结合,情节典型、细节生动,讲究艺术构思、语言通俗,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三里湾》、《锻炼锻炼》、《三年早知道》.3.伤痕文学:以文革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为主要内容。昭示了“恢复”和“复归”现实主义的新鲜内涵。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郑义《枫》。、特点彻底否定文革的思想倾向/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局限:止于“问题小说”模式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观念浅直,艺术粗糙伤痕是反思的源头,反思是伤痕的深化.4.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的情感宣泄与政治批判进入到历史深层的理性思考,以中篇小说为重点。社会**的世相图,历史反思,民族创伤和国家苦难反思,启蒙式地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封建思想如何二合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王蒙《蝴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特点:艺术表现方式更加灵活,主题深度比伤痕文学进了一大步。局限:艺术形式单一,反思不彻底,缺乏自省与忏悔。5.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描写新时期出现的社会改革以及改革引起的人物命运人际关系心灵纠葛为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明显地具有与历史同步,回答时代问题的特点。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6.寻根文学:在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产生的。作家们试图汲取本土的生活内容,借助西方的文学技法,表现中国的文化特色。核心观点是中国文学应建立在广泛文化开掘之中,要用文学表现民族文化,寻文化之根。韩少功1985《文学的“根”》(宣言)。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局限:返祖心态猎奇心理/作家自身的文化积累不够/概念化倾向。7.先锋文学:80年代,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表现了新的价值立场和表达方式,扩大了小说艺术的表现力。马原《拉萨河的女神》、余华《现实一种》、苏童《妻妾成群》《红粉》、格非《迷舟》。特征:否定意识、文的自觉、叙述实验。局限非理性倾向、形式至上、整体模仿、疏离了中国现实生活环境与大众。8.新写实小说: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回归现实”的一种创作潮流。是不满先锋小说的解构,对先锋小说的批评和反驳,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内容上主张表现生活的本色而非本质,塑造平民而非英雄形象采用客观的叙述态度以自在和散在的生活单元形成一种扩散性结构。池莉“新写实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三白”系列(《白梦》、《白雾》、《白驹》),刘震云《一地鸡毛》。局限:庸常化、片断化、零散化与主题性暗淡;缺失现实批批立场,丧失批判能力。8.归来诗“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归来”诗人主要包括: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木、吕剑、公刘、白桦、邵燕祥;在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冀汸、;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湜、唐祈、杜运燮、穆旦、蔡其矫等9.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新诗潮中涌现的代表性诗歌流派,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潮头。因当时的评论家指责起朦胧、晦涩而得名。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特征:表现了一代青年从狂热、迷惘走向觉醒、沉思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具有强烈的怀疑意识和叛逆精神。现代主义的倾向和艺术技巧很明显追求含蓄朦胧之美。体现了人性和艺术的苏醒。意义:思想解放: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审美革命:艺术探索的创新精神;诗体实验: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11知青文学: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的脱胎于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批知青作家写知青生活的作品和文学现象。特征:体验和阐释的多向性:伤痕、反思、寻根阶段与主题模式:早期:青春祭:受苦受难——知青作为受苦受难的形象中期:记忆重构:青春无悔——知青作为英雄化身的形象;诗化农村——知青作为田园诗人形象。后期:文化寻根——文化批判,知青作为文化批判者的化身。意义:新时期文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局限:缺乏自我反省与批判。代表作家与作品: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绿夜》、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平凡的世界》
文学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学术品格
文学史料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研究必须以文学史料为基础,才能正确把握文学研究的方向。然而当前我国到现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文学史料达到了忽视的地步,没有充分发挥文学史料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摆正方向。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學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罔顾历史史料,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没有尊重史实,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4).
[2]石兴泽,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6).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2011(6).
中国当代文学 篇4
1. 文学爱好者带来了更多的作品, 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在20世纪, 中国文学的主流和社会政治密切相关。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被李泽厚概括为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新时期初文学的基本主题被季红真描述为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在20世界80年代, 王朔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出现之后, 文学逐渐向娱乐性和世俗性转变。这种现象的出现, 对文学界带来了一定冲击, 引起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较量。虽然通俗文学遭到了学界的一些评判, 但是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的阅读量是不能质疑的。80年代以来, 港台的文学作品在大陆得到了广为流传, 例如金庸、古龙、亦舒、三毛、琼瑶、温瑞安、黄易等人的文学作品;受到影视的青睐并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的王朔的小说。尽管如此,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 几乎没有通俗文学史的地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面。网络文学的作者的写作方式各种各样, 作品当中具有特别的意味, 作品当中富有生活气息, 运用的语言比较幽默生动, 具有文学通俗化的趋势。比如江南的同人小说、安如意的诗词解读等都极富有才情。又因为网络小说只是作者的兴趣所在, 他们的职业和写作并没有什么联系。比如蔡智恒是一名水利工程师、安妮宝贝曾经是一名银行职员等。近十年来, 网络文学先后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侠、青春校园、悬疑推理等通俗题材作品的浪潮。由此可见, 网络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俗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2. 网络文学使文学真正在民间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近些年来, 中国当代文学受到了不同的批评的声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的落后和僵化。网络文学打破了僵化的文学体制, 可谓是功不可没。网络写作门槛低, 所以有更多的人群参与到了文学写作的队伍中来。网络文学创作者可以说是文学爱好者, 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 在网上可以尽情享受写作的乐趣。总之, 能够依靠网络上的写作出名, 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个人文章中彰显的才情, 受到了千万读者的点击, 这就丰富了文学的发展样式。比如出现的超文本小说、互动小说、网络文学批评以及接龙小说等文学创作样式。有人认为真正的网络文学是依靠网络才能成长的文学。在现实生活中, 能够是发行量达到上百万次的优秀短信, 短信的内容十分生动和丰富, 并且还能真实的得地反映现实生活, 不仅样式新颖, 还极富有想象力, 有的是文言文, 有的是白话文, 还借助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比如夸张、排比、比喻、借代、对偶、拟人、双关等修辞。总之, 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其批评自由、活泼、生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充分发挥了读者的幽默和机智, 使文学在民间真正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二、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给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网络文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仍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归根于其自身的主要矛盾。一指的是功利和非功利的矛盾。网络原本是一个自由发表文章的天堂, 但是文学网站是依靠民营资本运营的,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商业投机性质, 这就是网络文学的矛盾。网络作品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这样的特点, 一本书如果在网络上走红, 就会带动的实体书的销量。在网络上一度走红的“痞子蔡”就是这样的实例, 并引起了网友的纷纷仿效。网上写作除了娱乐身心之外, 还可以发财致富。网上阅读收费是从“起点中文网”的VIP制度成功之后开始的。为了调动广大作者的写作积极性, 网站组织者就将坚持写作的安妮宝贝的忧伤的作品定成了畅销书, 然后广大读者阅读了她的书, 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蔡骏的心理悬疑小说, 他出版的小说数量不少, 但是读者的阅读量却处于下降的趋势。一个严肃的作家, 总是能够在写作生涯中敢于超越自己的作品, 例如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王蒙、铁凝、王安忆、张洁、张炜等, 这些人具有超越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人们就将他们的写作分成了不同的阶段。而网络文学作者中几乎没有超越自己作品的信心和勇气, 一般都是在自己的代表作出名之后, 就很难出现比代表作优秀的作品。
综上所述, 网络文学的发展还出在起步阶段, 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但是其发展前景不错。网络原创文学能够在仅十年的时间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错的, 它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无法估量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于2007年在北京举办, 本次大会成立了“中国网络文学促进委员会”, 目的是为了整合网络文学资源、保护网络文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使网络文学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并且大会还指出要加大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力度, 使众多是知名网络作者能够拥有更好的条件进行读书和写作, 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沉淀, 积累大气, 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网络文学的发展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的献, 然后指出了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最后写出了对网络文学发展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贡献,不足
参考文献
[1]、王颖.市场时代下网络文学的问题与反思[J].南方文坛.2009 (03)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茹志娟
2.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C.《拉萨河的女神》 D.《西海无帆船》 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
A.《妻妾成群》
B.《罂粟之家》
C.《访问梦境》
D.《褐色鸟群》
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 B.《上下都很平坦》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海无帆船》
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
A.《突围表演》
B.《山上的小屋》
C.《思想汇报》
D.《黄泥街》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件》 D.《一九八六年》
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
A.《一九八六年》
B.《难逃劫数》
C.《四月三日事件》
D.《鲜血梅花》
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D)。
A.《在细雨中呼喊》
B.《兄弟》
C.《许三观卖血记》
D.《活着》
10.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其中主要有(A)等。
A.《内心之死》 B.《虚伪的作品》C.《死亡叙述》D.《许三观卖血记》
二、多项选择题
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ACD)等。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余华 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等。
A.《蝴蝶》
B.《春之声》
C.《布礼》
D.《我是谁》 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BCD)等。
A.《现实一种》
B.《拉萨河的女神》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海无帆船》
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A.《现实一种》
B.《难逃劫数》
C.《世事如烟》
D.《褐色鸟群》
5.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反映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从形式向故事回归的代表主要有苏童的(ABCD)等。
A.《红粉》
B.《半边营》
C.《妻妾成群》
D.《十字铺》
6.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其发端的作品有(BCD)。A.叶兆言的《半边营》B.苏童的《米》C.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D.格非的《敌人》
7.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讲述的三个故事是(ACD)。
A.探寻‚野人‛
B.王子光事件
C.观看‚天葬‛
D.顿珠婚姻
8.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的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包括(BCD)等。
A.《山上的小屋》
B.《突围表演》
C.《黄泥街》
D.《思想汇报》
9.余华先锋小说的名篇主要有(AB)等。
A.《河边的错误》
B.《世事如烟》
C.《虚伪的作品》
D.《鲜血梅花》10.余华‚世俗化叙事‛时期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CD)等。
A.《在细雨中呼喊》
B.《内心之死》
C.《许三观卖血记》
D.《活着》
三、填空题
1.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2.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3.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4.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5.从《黄泥街》到《突围表演》,再到《思想汇报》,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了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
6.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7.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不仅在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方面借鉴良多,而且更为作品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
8.以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和叶兆言的《半边营》、《十字铺》为代表,这种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也反映了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从形式向故事的回归。
9.以1987年《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为标志,余华正式开始了先锋小说的创作阶段。
10.在《兄弟》这部余华自称是‚望不到尽头的小说‛中,叙述‚统治‛了他的写作。
四、简答题
1.先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寻根‛、‚形式主义‛和‚书写个体存在‛三种彼此有别又相互融合的创作类型,请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作家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
A.‚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在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B.‚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地融合,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开端。如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
C.‚书写个体存在‛为主旨的先锋小说更为关注人物的存在境遇与价值抉择问题。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宿命》,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瓦缝上的雨滴》、《苍老的浮云》,余华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和《四月三日事件》等。
2.余华的小说创作大体经历了‚暴力化叙事‛和‚世俗化叙事‛两个时期。请简要说明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
A.在‚暴力化叙事‛时期,启蒙主义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即,将历史拟人化,并对这一拟人化的历史施加暴力刑罚。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
B.在‚世俗化叙事‛时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专题八
一、单项选择题
1.1977年底,刘心武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的短篇小说是(A)。
A.《班主任》
B.《伤痕》
C.《天云山传奇》
D.《蝴蝶》
2.蒋子龙的‚改革文学‛代表作是(B)。
A.《新星》
B.《乔厂长上任记》
C.《沉重的翅膀》
D.《花园街五号》
3.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C)。
A.《烟壶》
B.《美食家》
C.《棋王》
D.《黑骏马》
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有《文化苦旅》、《白鹿原》、《尘埃落定》、《马桥词典》、《日光流年》等,其中,《文化苦旅》的作者是(C)。
A.韩少功
B.阿来
C.余秋雨
D.阎连科 5.《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C)。
A.方方
B.苏童
C.刘恒
D.池莉 6.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某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家杂志是(A)。
A.《钟山》
B.《收获》
C.《十月》
D.《当代》 7.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B)。
A.《红粉》
B.《妻妾成群》
C.《米》
D.《罂粟之家》 8.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小说《红粉》和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的小说《米》的作者是(B)。
A.刘震云
B.苏童
C.王安忆
D.余华 9.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的作者是(C)。
A.方方
B.刘恒
C.池莉
D.刘震云 10.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D)。
A.《太阳出世》
B.《烦恼人生》
C.《不谈爱情》
D.《一地鸡毛》
二、多项选择题
1.‚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刘心武的《班主任》
B.卢新华的《伤痕》 C.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D.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 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A.《李顺大造屋》
B.《新星》
C.《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D.《芙蓉镇》
3.‚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乔厂长上任记》
B.《沉重的翅膀》
C.《花园街五号》
D.《蝴蝶》
4.‚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最后一个渔佬儿》、《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棋王》、《钟鼓楼》和(ABCD)等。
A.《黑骏马》
B.《烟壶》
C.《美食家》
D.《神鞭》 5.‚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BCD)等。
A.刘震云的《一地鸡毛》B.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C.王安忆的《小城之恋》D.铁凝的《麦秸垛》
6.池莉的‚生活流‛小说主要有(ABD)等。
A.《烦恼人生》
B.《太阳出世》
C.《一地鸡毛》
D.《不谈爱情》
7.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风景》
B.《祖父在父亲心中》
C.《手机》
D.《乌泥湖年谱》 8.池莉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A.《太阳出世》B.《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C.《不谈爱情》D.《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9.从1989年发表开始,刘震云发表了‚官场‛系列小说,主要有(ABD)等。
A.《头人》
B.《官场》
C.《塔铺》
D.《官人》 10.刘震云是近年频频‚触电‛的著名作家,他的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小说主要有(BC)等。
A.《红高粱》
B.《手机》
C.《我叫刘跃进》
D.《红粉》
三、填空题
1.‚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
2.‚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3.1981—1984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壶》、冯骥才的《神鞭》、阿城的《棋王》等,这些作品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
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
5.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6.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后改编成电影《菊豆》。7.苏童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8.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后改编为电影《生活秀》。9.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10.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和《我叫刘跃进》都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四、简答题
1.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
A.‚文革‛后出现的反对文坛上粉饰现实的文风的、有着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暴露‚文革‛在人们心中刻下的伤痕的文学作品,史称‚伤痕文学‛。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或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
B.以深入反思‚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悲剧为题材并达到的思想与文学高度,具有深邃的历史感的文学作品,史称‚反思文学‛。如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或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白桦的《啊,古老的航道》、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C.以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文学作品,史称‚改革文学‛。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或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2.新写实小说的基本风格是什么?它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何区别?它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哪些(说出两位即可)?
A.新写实小说的基本风格是描写‚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即冷静地‚关注人的生命内部奥秘,关注人的生存本体意义‛。
B.它以鲜明的‚欲望叙事‛而不同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原生态‛、‚生活流‛的琐细笔触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以‚零度情感‛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重情的叙事风格。
C.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专题九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1956年发表的(C)。
A.《泰山极顶》
B.《雪浪花》
C.《香山红叶》
D.《荔枝蜜》
2.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B)。
A.杨朔
B.刘白羽
C.秦牧
D.吴伯箫 3.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C)。
A.《歌声》
B.《菜园小记》
C.《北极星》
D.《窑洞风景》 4.《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小米的回忆》等广受读者喜爱的往事漫忆类散文的作者是(D)。
A.杨朔
B.吴伯箫
C.秦牧
D.曹靖华
5.《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神情》等‚通讯化‛的作者是(A)。A.魏巍
B.刘白羽
C.秦牧
D.曹靖华
6.《怀念萧珊》、《干校六记》、《云梦断忆》、《雾失楼台》等作家个人的回忆、反思、自剖,以及人生经验的总结是对‚转折‛时代的历史激变的最先‚回应‛。其中,《雾失楼台》的作者是(D)。
A.巴金
B.陈白尘
C.杨绛
D.黄秋耘
7.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是(D)。
A.韩少功
B.贾平凹
C.余秋雨
D.王小波
8.早年以诗名世,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又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既精通梵语、巴利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又涉及学术研究诸多领域,学贯东西,兼知古今,以博通专精著称,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均有建树的老生代散文家是(C)。
A.张中行
B.余秋雨
C.金克木
D.贾平凹
9.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A)。A.《秦腔》
B.《月迹》
C.《商州》
D.《丑石》 10.散文集《游牧长城》的作者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A)。A.周涛
B.余秋雨
C.于坚
D.贾平凹
二、多项选择题
1.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有(BCD)等。
A.《红玛瑙》
B.《荔枝蜜》
C.《雪浪花》
D.《茶花赋》
2.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是(ACD)等。A.《菜园小记》
B.《社稷坛抒情》
C.《窑洞风景》
D.《记一辆纺车》
3.张洁的散文题材丰富,视域广阔,主要有(ABC)等。
A.《我最爱的是这张餐桌》
B.《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C.《我是你灵魂上的朋友》
D.《爱是不能忘记的》 4.金克木的散文随笔集主要有(BCD)等。
A.《徐祖正教授》
B.《天竺旧事》
C.《文化的解说》
D.《华梵灵妙》
5.余秋雨的散文集主要有(ACD)等。
A.《文化苦旅》
B.《风雨天一阁》
C.《山居笔记》
D.《文明的碎片》
6.十七年时期在散文创作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主要有吴伯箫、曹靖华、魏巍和(ACD)等。
A.杨朔
B.韩少功
C.秦牧
D.刘白羽
7.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散文创作中,老作家的人生反思作品主要有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和(ABD)等。
A.巴金的《怀念萧珊》B.孙犁的《亡人逸事》C.杨朔的《香山红叶》D.杨绛的《干校六记》
8.在新时期的文坛上,聚集着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其中,艺术家兼作家主要有吴冠中和(BCD)等。
A.巴金
B.黄苗子
C.郁风
D.黄永玉 9.杨绛的创作涉及戏剧、小说、散文,以及文艺批评和翻译。80年代初,70高龄的她又以一系列高质量的作品,如(ACD)等。
A.散文《干校六记》B.诗集《游牧长城》C.散文集《我们仨》D.长篇小说《洗澡》
10.新时期的中青年女性散文作家主要有宗璞、张抗抗、王安忆和(BCD)等。
A.郁风
B.铁凝
C.张洁
D.斯妤
三、填空题
1.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2.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3.魏巍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通讯化‛特点的散文。
4.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5.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6.杨绛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和长篇小说《洗澡》等。
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8.周涛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是‚新边塞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80年代中期转入散文创作后,出版有《稀世之鸟》、《秋风旧雨集》、《游牧长城》等散文集。
9.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0.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默的大多数》。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
A.杨朔散文以诗为‚神‛,在当时众多散文媚上媚俗盛行的情况下,以精湛的构思、典雅的格调而‚一枝独秀‛,并表现出‚通讯化‛、‚小说化‛的特点。
B.秦牧散文知识信息丰富,题材广泛,平中见奇,夹叙夹议,以富有个性的语言直抒胸臆或发挥议论。也注重语言的推敲,善于运用精彩的比喻。但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有些内容有粉饰之嫌。
C.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战争生活经历是刘白羽散文审美品格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多引用古人诗句,借诗的意象表达作者追求时代精神的强烈情感,情感也常常是汹涌奔腾、一泻千里式的浓烈,常常表现出骈散结合和抑扬顿挫的特点。但有失之抽象与直露、带有说教味道的毛病。
2.简要说明余秋雨与韩少功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A.余秋雨的散文擅长以游记的方式,发掘作家所面对的自然景物和文化遗址的人文内涵,彰显其穿越历史沧桑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启迪,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被学界誉为‚文化散文‛的开创者。
B.韩少功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题材古今中外,语言恬淡优雅,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各色人等,无一例外地以本色和盘托出,没有丝毫的雕琢与修饰。
专题十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是1894年正式出版的长篇言情小说(C)。A.《官场现形记》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海上花列传》 D.《孽海花》
2.被誉为鼻祖的武侠小说是由唐人杜光庭创作的传奇(D)。
A.《红线传》
B.《昆仑奴》
C.《聂隐娘》
D.《虬髯客传》
3.以《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为代表,武侠小说第一个创作高潮期出现在(D)。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4.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是(A)。
A.《书剑恩仇录》
B.《碧血剑》
C.《射雕英雄传》
D.《雪山飞狐》
5.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D)。
A.《倚天屠龙记》
B.《天龙八部》
C.《书剑恩仇录》
D.《射雕英雄传》
6.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C)。
A.郎红浣
B.金庸
C.梁羽生
D.古龙 7.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A)。
A.《龙虎斗京华》
B.《七剑下天山》
C.《萍踪侠影录》
D.《白发魔女传》 8.曾化名‚佟硕之‛写作《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的武侠小说家是(C)。A.郎红浣
B.金庸
C.梁羽生
D.古龙 9.古龙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D)。
A.《浣花洗剑录》
B.《绝代双骄》
C.《大旗英雄传》
D.《苍穹神剑》
10.《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有很大的差别,作者费尽心机塑造了一个非侠客型的奇人()。
A.杨过
B.韦小宝
C.小龙女
D.令狐冲
二、多项选择题
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除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外,还有(ABD)。A.《孽海花》 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玉梨魂》 D.《老残游记》
2.旧派武侠小说家们创作了许多武侠名篇,如(ABC)等。A.王度庐的《卧虎藏龙》
B.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C.赵焕亭的《惊人奇侠传》
D.平江不肖生的《火烧红莲寺》 3.‚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为(ABD)。
A.梁羽生
B.金庸
C.卧龙生
D.古龙 4.古龙有两部著名的‚系列‛小说,它们是(BD)。
A.《武林外史》
B.《楚留香传奇》
C.《绝代双骄》
D.《陆小凤传奇》
5.民国初年,通俗小说的‚五大作家‛是李涵秋、严独鹤和(BCD)等。A.徐枕亚
B.张恨水
C.包天笑
D.周瘦鹃 6.古龙的武侠小说主要有《楚留香》、《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陆小凤》和(ABD)等。
A.《多情剑客无情剑》
B.《绝代双娇》
C.《七剑下天山》
D.《萧十一郎》
7.从1955年到1972年的17年间,金庸创作了15部作品,其中包括12部长篇和3部中短篇(ABD)等。
A.《白马啸西风》
B.《鸳鸯刀》
C.《连城诀》
D.《越女剑》
8.《笑傲江湖》的主要人物有(ABC)等。
A.令狐冲
B.岳不群
C.任盈盈
D.小龙女 9.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是指《倚天屠龙记》和(CD)等。
A.《笑傲江湖》
B.《书剑恩仇录》
C.《神雕侠侣》
D.《射雕英雄传》
10.《神雕侠侣》中有很多年轻美貌的女子都对杨过心生爱慕之情,如公孙绿萼、郭氏姐妹和()等。
A.岳灵珊
B.陆无双
C.程英
D.完颜萍
三、填空题
1.长篇言情小说《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2.徐枕亚的《玉梨魂》是民初最畅销的小说,与苏曼殊的《数鸿零雁记》同为‚鸳鸯蝴蝶派‛发韧之作。
3.旧派武侠小说可分为南北两派。时人有‚北有赵焕亭,南有不肖生‛之称誉。
4.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出版后引起阅读狂潮,并改编成电影《火烧红莲寺》。
5.60年代后,金庸小说进入台湾时,因当局的限制,只好以‚司马翎‛的名义出版。
6.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震惊文坛,也标志着金庸的出世。
7.金庸把其中的14部小说(除《越女剑》之外)名称的首字连接起来,就成为一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8.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9.古龙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
10.《鹿鼎记》从1969年10月开始在《明报》连载,一直到1972年9月结束,是金庸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金庸的压轴之作。
四、简答题
1.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A.在风格上,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名士气味甚浓;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是现代的‚洋才子‛。
B.在人物上,梁羽生写名士风流比较有一手,但写邪派怎么样写都不够精彩;而金庸写恶人、坏人比写好人成功,写邪派比写正派成功,《书剑恩仇录》写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但写好人君子,段誉啊,不够精彩。
C.在艺术上,梁羽生擅长写文采风流、豪迈脱俗、纵性任情、笑傲公卿的名士型侠客,他们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情操高洁,深受读者喜爱。
专题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林海音的女性小说是(C)。
A.《鲁冰花》
B.《心园》
C.《城南旧事》
D.《心锁》 2.《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作者是(B)。
A.聂华苓
B.於梨华
C.白先勇
D.陈若曦 3.《慈禧全传》、《清宫外史》等小说具有恢宏的史诗风范和深厚的历史意识,其作者是(D)。
A.陈映真
B.古龙
C.陈若曦
D.高阳
4.‚当代台湾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台湾人三部曲》的作者是(B)。A.白先勇
B.钟肇政
C.陈映真
D.李昂
5.展现了‚台湾各阶层同胞的‘乡愁’以及‘无根的一代’、‘流浪的中国人’的飘泊之苦和失根之痛‛的《台北人》的作者是(A)。
A.白先勇
B.钟肇政
C.陈映真
D.陈若曦
6.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是《如果林秀雄》、《将军碑》的作者(C)。A.七等生
B.王文兴
C.张大春
D.朱天文
7.在当代台湾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被美籍华人文学史家夏志清称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的作家是(A)。
A.白先勇
B.钟肇政
C.张大春
D.七等生
8.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A)。
A.《游园惊梦》 B.《永远的尹雪艳》
C.《思旧赋》 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9.台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被杨牧称为‚台湾三十年来最具哲学深见的小说家之一‛的作家是(D)。
A.白先勇
B.钟肇政
C.张大春
D.七等生
10.台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怪才,被司马中原称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的作家是(C)。
A.白先勇
B.钟肇政
C.张大春
D.七等生
二、多项选择题
1.台湾50年代的乡土小说主要有(ABCD)等。
A.林海音的《城南旧事》B.钟肇政的《鲁冰花》C.钟理和的《笠山农场》D.廖清秀的《恩仇血泪记》
2.高阳的历史小说主要有(AC)等。A.《慈禧全传》
B.《绝代双骄》
C.《清宫外史》
D.《城南旧事》
3.80年代以后的台湾新女性主义小说主要有(ACD)等。
A.李昂的《杀夫》B.钟肇政的《鲁冰花》C.廖辉英的《盲点》D.朱秀娟的《女强人》
4.七等生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城之迷》
B.《我爱黑眼珠》
C.《放生鼠》
D.《乡村教师》
5.白先勇《台北人》中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永远的尹雪艳》B.《游园惊梦》 C.《台湾人三部曲》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6.张大春的主要作品有(BCD)等。
A.《尹县长》
B.《饥饿》
C.《如果林秀雄》
D.《将军碑》 7.台湾的新女性主义小说主要有(ABD)等。
A.朱秀娟的《女强人》B.李昂的《杀夫》C.王文兴的《家变》D.廖辉英的《盲点》
8.台湾的乡土小说作品主要有(ABC)等。
A.钟理和的《笠山农场》B.钟肇政的《鲁冰花》C.廖清秀的《恩仇血泪记》D.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9.20世纪50年代推动当代台湾乡土小说浪潮的作品主要有(ABD)等。A.钟理和的《笠山农场》B.钟肇政的《鲁冰花》C.林海音的《城南旧事》D.廖清秀的《恩仇血泪记》
10.白先勇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A.《台北人》
B.《家变》
C.《纽约客》
D.《孽子》
三、填空题
1.六七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有聂华苓的《失去的金铃子》、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的《纽约客》、陈若曦的《尹县长》、王文兴的《家变》等。
2.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的作品主要有的《台湾人三部曲》、《将军族》、《嫁妆一牛车》等。其中,《嫁妆一牛车》的作者是王祯和。
3.高阳的《慈禧全传》、《清宫外史》等小说跨越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鸿沟,具有恢宏的史诗风范和深厚的历史意识。
4.在当代台湾小说中,《台北人》、《纽约客》、《台湾人三部曲》、《将军族》、《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其中,《杀夫》的作者是李昂。5.出版于1977年的长篇小说《城之迷》是七等生的代表性作品。6.《饥饿》出版于1986年,是张大春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7.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是一部‚当代台湾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8.在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张大春的《如果林秀雄》、《将军碑》中,历史与现实的界限是模糊的。
9.《台北人》是最能代表白先勇创作成就的短篇小说集,‚根本就是一部民国史‛。
10.在《游园惊梦》中,原来‚讲排场,耍派头‛的钱夫人独自漂流到台湾后,寂寞地居住在台南偏僻处。
四、简答题
1.从《台北人》对季节类型的选择上看,作家尤其偏爱的是对冬天与秋天的描写。请简要说明其原因。
A.冬秋季是万物衰亡的季节。在《台北人》中,冬秋季高频率的出现与作者抒发悲伤情感的用意是密切相关,充分凸现了《台北人》中的主人公们由辉煌逐步走向毁灭的悲剧意识。
B.冬秋季的叙述又是为了表达时光飞逝的生命感怀。面对这种凉风乍起,凉意袭人的季候,小说中的夫人们自然会触景悲怀,推物及己,痛惋自己花残红褪,好景不长,生发出春光难久,人之迟暮的惜时叹逝感。
C.冬秋季的叙述也是为了表达对英雄暮年的无限感慨。《台北人》中的许多主人公在年轻时也都干出过轰轰烈烈的事业,属于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这些过去的风云人物也已春光不再、惆怅不已。
专题十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台湾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即‚政治化时期‛是(A)。
A.50年代初期
B.50年代中期
C.50年代后期
D.80年代以后
2.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B)。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3.1954年3月成立的蓝星社的主要发起人是覃子豪、钟鼎文和(A)。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4.1954年10月成立的创世纪诗社的主要发起人是张默和(D)。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5.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C)。A.《蓝色羽毛》
B.《舟子的悲歌》
C.《白玉苦瓜》
D.《天国的夜市》
6.‚浪涛腾跃成千古/太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吊古‛出自余光中的(B)。
A.《乡愁》
B.《大江东去》
C.《水仙操——吊屈原》
D.《白玉苦瓜》
7.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成就的是(B)。
A.《天狼星》
B.《狼之独步》
C.《槟榔树》
D.《大江东去》
8.充分表现了个体存在的自觉意识的《萤的启示》、《个性》、《光明的追求者》、《诗法》、《吃烟者》等诗的作者是(B)。
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9.早期受存在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颇深,主题繁复幽微,意象稠密浓烈,语言奇诡晦暗。后期诗风蜕变,开始注重对中西文化、文学视野的融合的诗人是(D)。
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10.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是(C)。
A.《舟子的悲歌》
B.《天狼星》
C.《石室之死亡》
D.《槟榔树》
二、多项选择题
1.5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ABC)等。A.现代诗社
B.创世纪诗社
C.蓝星诗社
D.后现代诗社 2.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BCD)等。
A.郑愁予
B.覃子豪
C.钟鼎文
D.余光中 3.创世纪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BD)等。
A.余光中
B.洛夫
C.叶维廉
D.张默 4.余光中60年代的主要诗集有(BCD)等。
A.《槟榔树》
B.《钟乳石》
C.《万圣节》
D.《天狼星》 5.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古代诗词的痕迹,或对古代诗词的结构进行化用,或以现代精神与传统事典中的主体展开对话的余光中诗作主要有(ACD)等。
A.《乡愁》
B.《石室之死亡》
C.《大江东去》
D.《水仙操——吊屈原》 6.不是对传统的历史事典和文学事典进行简单的复写和改写,而是作为现实主体以现代精神与传统事典中的主体展开对话的余光中诗作主要有(BD)等。
A.《白玉苦瓜》B.《诗人——和陈子昂抬抬杠》C.《大江东去》D.《水仙操——吊屈原》
7.余光中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A.《白玉苦瓜》
B.《槟榔树》
C.《大江东去》
D.《乡愁》 8.余光中的有代表性的诗集主要有(AC)等。
A.《莲的联想》
B.《槟榔树》
C.《白玉苦瓜》
D.《石室之死亡》
9.驰名当代台湾诗坛的除余光中以外,还有(ACD)等。A.纪弦
B.白先勇
C.洛夫
D.席慕容 10.纪弦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狼之独步》
B.《卖豆腐的女人》
C.《六十自寿》
D.《石室之死亡》
三、填空题
1.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纪弦。2.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覃子豪、钟鼎文和余光中。
3.1959年,创世纪诗社以其前卫的姿态和精神,取代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成为了台湾现代诗的大本营。
4.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则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白玉苦瓜》。
5.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成就的是《槟榔树》(五集)。
6.在洛夫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7.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但它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一词的痕迹。
8.《大江东去》不仅在局部上化用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的意象,而且整首诗的结构都从该词中衍化而出。
9.诗句‚恒以数声凄厉已极之长嗥/摇撼彼空无一物之天地‛出自纪弦的《狼之独步》。
中国当代文学 篇6
【关键词】莫言;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海外传播
【作者单位】郭群,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心理学视域下的莫言创作研究》(立项批准号:2013C096)。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虽然获得诺奖并非衡量文学水平的唯一尺度,但对于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却产生了推动力。据了解,获奖前莫言作品主要的传播范围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获奖后其作品在中东欧一些小语种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同时,莫言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西方主流视野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他的获奖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
一、译介的重要性
中国并不缺少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学大家,中国的文学作品也不缺乏与获诺奖作品相媲美的文本,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却如此艰难,原因之一在于对外翻译的稀缺。专业翻译人员严重紧缺,资深的翻译家尤为匮乏,中国作家和作品在海外鲜为人知,很多作家的作品因未被翻译而难以走向世界。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被译介的中国当代作家有150余位,仅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总数的1.3%,在美国文学市场上,翻译作品所占比例只有3%左右,而其中,中国当代小说所占比重微不足道。由此可见,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传播的尴尬局面及滞后现状。
莫言作品成功“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优秀的翻译,因此努力挖掘译写高手迫在眉睫。“一个真正优秀的应用翻译人才一定是在语言与文化上兼通中外,并在实际走笔中善于‘拳打脚踢’”,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葛浩文、陈安娜等一批善于“拳打脚踢”的外籍翻译家息息相关。陈安娜用瑞典文翻译过《红高粱家族》等重要作品。此外,被认为使莫言作品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翻译家是美国人葛浩文,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莫言的作品正是因他的翻译而走进英文图书市场,进而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葛浩文是一位拥有丰富的中国文学翻译经验的翻译家,在莫言获奖之前,他已翻译过大量中国现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如巴金的《第四病室》、毕飞宇的《青衣》、苏童的《米》、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及《生死疲劳》等。借助葛浩文的翻译,毕飞宇、苏童等多位当代作家先后获得过曼氏亚洲文学奖等奖项,他为中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认可,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要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政府也应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支持。政府不仅需要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还需对文学翻译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因为文学翻译与对外贸易、科技资料等翻译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文学译介一般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效果,经典的文学译本应经得起海外读者和市场的检验。因此,对文学译介来说,政府的介入和资助非常重要。政府相关机构可与文学翻译机构共同合作,制定一个全面系统且有所侧重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推广计划,不仅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还需建立起完善的海外推广机制。
二、作品本身的魅力
莫言获奖得益于作品的外译和传播,而译者之所以选择莫言的文本,其原因还在于作品的质量及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葛浩文曾评价莫言的作品充满道义感和历史感,王蒙则指出,莫言独特的艺术直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其作品的荒诞感是使他脱颖而出的原因。思想力和作品的地域民族特色更易引起翻译家的注意。学者刘意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文化要达到跨文化跨国度传播的目的,至少应该具备三种要素,即能为受众所接受的、不存在歧义的普世价值,能展现引发新奇审美感受的地域特色,在海外受众中引发恒久思考和文化震撼的民族灵魂。莫言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作品中所体现的普世价值和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家对历史动荡和创伤的个人感受,《红高粱》中所表现的强烈的中国风情和中国乡土的酒神精神也是其作品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显然,“民族灵魂”是跨文化传播中最持久、最重要的因素,诺贝尔文学奖给莫言的授奖词这样写道:“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无论如何,中国文学要走出去并赢得国际社会的接受和尊重,关键是提高作品自身的竞争力。我们应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现实土壤,追求高尚的精神价值,在考虑海外读者的审美心理和阅读期待的同时,建立起文化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而非为迎合他人的猎奇心理削足适履、媚俗和矮化自我人格。
三、传播媒介和途径的多元化
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形式,如网络、电影、报纸、作家的学术交流等。现代社会,在网络等媒介广泛流行的情况下,要特别注重现代媒介对文学作品传播和出版所起到的独特作用,相关机构可调动各种媒介手段,从而形成各种媒介的互动。网络传播广泛、快速便捷,做好文学作品的网络宣传十分必要,文学被改编成电影后则可以变成更具普适性的语言。电影的传播为海外读者提供了关注作家作品的机会,必定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广告效应。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明显从电影改编中获得较大收益,宣传效应迅速推动了海外对作品原著的翻译出版。1988年,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得了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94年《太阳有耳》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大奖;2003年《暖》获得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这些电影在获得国际大奖的同时带动了海外人们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兴趣,推动海外读者对其原著的阅读。以《红高粱家族》为例,1986年中文出版的《红高粱家族》并没有引起注意,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得金熊奖后,才引发翻译家的关注,1990年推出法语版,继而在1993年推出了英文版、德文版,2000年《红高粱家族》被《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莫言作品译本流传并获得奖项,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四、出版的力量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出版,出版方要积极采取吸引读者的系列活动与措施。法兰克福书展、伦敦国际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都是国内出版单位与海外出版机构直接接洽和对话的优质平台。2009年,国家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目的在于采取政府资助、联合翻译出版、商业运作发行的方式资助书稿的翻译和全球推广,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同年,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中国第一次担任主宾国,中国作协派出了莫言、苏童、铁凝、余华等100多位作家,开展了包括“中国当代小说在德国”“德语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演讲、对话活动。这些举措和行动对中国文学的海外阅读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莫言获奖为海外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了渠道,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从而激励中国当代作家创作出更多经典的、能被世界所认可的文学作品。然而,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和传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正如莫言所言,和商品出口截然不同,文学走出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切忌急于求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要想“走出去”,写作主体、传播的译者以及传播媒介都要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文学交流的机遇离不开整体性的交流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在域外的传播还需借力于中国在国际社会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和中国经济的强大。
[1] 肖进. 莫言在中东欧的译介、传播与接受[J]. 华文文学,2015(1):37.
[2] 肖娴. 从莫言获奖谈英文文学期刊的困境与出路——以《中国文学》和《人民文学》英文版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2(11):8.
[3] 莫言获奖折射我国文学翻译暗淡现状[N]. 人民网,2012-10-15,http://culture. people. com. cn/n/2012/1015/c172318-19265013. html.
[4] 何刚强. 切实聚焦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刍议[J]. 上海翻译,2010(1).
[5] 曹顺庆,王苗苗. 翻译与变异——与葛浩文教授的交谈及关于翻译与变异的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4-128.
[6]王蒙. 莫言获奖十八条[N]. 光明日报,2013-01-11.
[7]刘意. 从莫言获奖谈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塑造与路径选择[J]. 中国报业,2012(20):33.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7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校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历经多年建设而成, 已较为完善, 但面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 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标准, 我们整体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的当代文学课程重学术体系和知识传授的课程设计方法和教学理念, 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立足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系统性, 突出中文教育的专业性, 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课程特点和课程实际, 进行教材选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建设和评价体系设计, 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课程模式。经过改革之后的当代文学面向本科教育的既有课程体系, 包含当代文学基础课程、当代文学提高类课程以及当代文学综合应用类课程三个知识模块, 除了传统主干课程当代文学之外, 又进一步充实、深化了配套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针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开设选修课, 并增开了一些更具综合性和前沿性的当代文学提高类选修课程, 如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等, 使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门类更加齐全, 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整合学科知识的同时, 我们又对文学史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由原来注重知识的灌输到同时也强调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结合起来。为此, 我们新开了“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鉴赏与评论”等当代文学综合应用类选修课程, 与当代文学基础课程、提高类课程相配套, 探索性地全面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体系,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时的压缩变化, 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对传统教学内容予以调整优化, 教学内容科学。注重吸收借鉴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 探索性地将之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效果较好。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一方面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 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 因材施教, 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另一方面, 积极关注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 制定了相关的教改方案, 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训练的弊端。
1. 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
传统当代文学课程的讲授极其注重“史”的勾勒, 强调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 文学思潮、派别论争讲得很多, 这些纯理论的知识讲授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思想观念的灌输往往使得教师满堂讲述还意犹未尽, 学生却应者廖廖, 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即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更难以实现。在新的课程改革中, 我们试图淡化“史”的线索, 把学生审美能力与评论鉴赏能力提升到突出的位置。这既适合于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 也更适合时代的需求。
2. 突出文学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死记硬背学不好文学, 更写不好文章, 当代文学课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 就要求教师不仅重视字词句篇的分析和讲解, 还应重视深层的意味、意蕴的审美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文学鉴赏能力。
3. 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
本教学团队成员多有各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并取得了可观的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加大力度通过基础课教学、选修课教学、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将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在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知识模块中, 除了当代文学史等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外, 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查方式等方面都适当加大弹性指数, 以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个性, 把女性文学、90年代小说选讲等课程逐步改造成为教师科研转化教学的第一课堂,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和学术品位, 既有利于充实课堂、更新教学内容, 又加强和完善了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当代文学课程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1. 课堂讲授法。
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形式, 每节课后安排5分钟左右的课堂答疑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师运用生动明确的语言, 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重点讲授当代文学史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 经典阅读法。
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在学期之初为学生开列出必读书目, 并不对这些作品予以提示性讲解, 而是鼓励学生先自己读原典, 之后再根据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去查找相关背景分析与研究资料, 并鼓励学生尽量地用文字去抒发自己的阅读感受, 文字内容可长可短, 关键是学生要力争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见解, 能言之有理。这是一个长期的审美鉴赏训练, 在阅读中通过对于鲜活的文学形象、风格各异的文学语言的真切接触,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切实培养学生的一种文学感觉, 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问题教学法。
“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 以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 则是结合当代文学与当下文坛紧密相关的课程特点, 教师与学生一起发掘当下文坛热点问题, 让学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例如我们已成功开展了“我看文学作品的‘穿越’现象”、“我看‘抄袭’现象”等热点问题的课堂辩论活动,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 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热点问题阐述观点, 发言踊跃, 对于问题的剖析逐步深入,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当代文学的热情与主动性。
4. 影像观摩法。
课本上的很多当代文学名著已改编成鲜活的影视作品, 当代文学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通过观摩影视片这种轻松的方式了解文学作品, 经由电影、电视剧作媒介进入小说、戏剧等原著。需要强调的是, 影视观摩决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 而是作为引子与手段, 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走进文学文本世界, 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比较两种载体的差异, 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文学的魅力。例如在当代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 教学团队在第一时间利用晚上开展了莫言影视作品观摩活动, 之后由学生谈观感、老师予以讲解评析, 深化了学生对于作家莫言的理解, 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经过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 当代文学作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已于2012年成功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 并被纳入学校百门课程改革试点课程。已初步建立起大众教育型大学的当代文学课程体系, 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女性文学研究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凸现人文意识与实践性, 探索性地实行开放式教学, 建立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从而使当代文学课程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分析鉴赏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针对课时压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 立足学校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的办学定位, 立足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系统性, 突出中文教育的专业性,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现代教学体系, 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环节的改革实践,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篇8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拓展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只有优化教学内容, 才能从基础上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中国当代文学时间跨度长, 作家队伍庞大, 作品数量惊人,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密切, 文学审美标准多样, 文学评价争议较多, 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尤其是它还在发展变化中, 是处于开放的知识体系中, 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还需经过时间的检验, 不可轻易下结论, 有待仔细斟酌。面对这一问题, 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果断地抛弃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设计方案, 从问题出发, 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从而将课程的核心内容讲透。
中国当代文学在减少讲授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等内容的情况下, 以突出作家作品的分析带动文学史线索的勾勒, 强调文学作品审美性的体悟、鉴赏。[1]通过具体的文学现象与文本的解读, 帮助学生理解重要作家的写作风格, 领悟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从而把握当代文学整体的创作面貌。在教学中, 教学内容的陈旧和刻板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在与中学语文做好衔接的同时一方面要体现“史”与“著”的结合, 保证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致力于学生艺术审美分析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以及知识结构的改善;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性, 用流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整个教学内容体系, 适当地引进学科热点问题。当前的很多教材对当代文学的论述止于新世纪初, 不利于学生了解当下文学的鲜活性。当然, 这些热点问题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一一讲授, 但需简明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中。如当代文坛动态的捕捉, 作家新作品的简介, 以全面开放的视野来把握文学的新变。
当前,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在以作家作品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 限于学时原因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着眼于赵树理、柳青、杨沫、梁斌、郭小川、王蒙、张贤亮、王安忆、莫言、余华、韩少功、阿城、汪曾祺、陈忠实、舒婷、北岛、顾城等作家作品解读, 虽然让学生对重要作品的审美价值有了较多的了解, 但对作家所处的具体时代状况和作品产生的文学背景了解较少, 难以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来理解复杂的文学史构成, 对文学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政治力量的博弈知之甚少, 从而造成理解的片面。与此同时, 对作家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得失也缺乏客观公允的评价。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遭遇类似的问题, 即学生站在当下的文化立场以当下的写作水准来衡量某些经典作品认为其幼稚可笑, 这种缺乏历史视野的判断大多源于接受过程中一鳞半爪式的印象, 尚未形成基本的文学整体观。
因此,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重点解读重要作品的审美价值, 以文学理论为指导, 根据文学史现象的特殊性和作家作品不同的创作特点选择不同的理论方法对此加以阐释,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 深化认识。如采用比较的方法来看王安忆与张爱玲的上海书写等, 可以挖掘出文本的不同主题内涵。另一方面也要部分地选择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引导, 让学生大致了解文学史的多幅面孔。例如, 对赵树理作品的分析, 如脱离了《延座讲话》精神和十七年的政治环境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赵树理40年代和50—70年代作品的变化也需借助相应的文学史线索加以说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史呈现的课程内容设计要兼顾二者, 难度的确很大, 虽难免顾此失彼, 但需勇于尝试, 在文学教育与历史素养二者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得以很好地传达离不开教学方法的综合性运用。要在课堂外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宏观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嬗变轨迹, 并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中优秀作家作品的内涵, 以做到教学的审美性和系统性, 以及教学的实践性三者并重。
在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讲解文学思潮等文学史基础知识通常是以概括的讲授法进行, 而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多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实行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模式。教师以问题探讨的方式重新建构教学内容, 着眼于文学作品审美性的挖掘,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共同讨论;可以围绕某一“话题”让学生在课下组织材料做好书面准备, 届时在课堂上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作专题发言, 教师和学生点评, 及时展开总结,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如在讲解陈忠实的《白鹿原》时, 就以白嘉轩人物形象的评价为核心来进入《白鹿原》文本的分析, 通过这一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小说复杂的思想主题和作家的情感取向。学生各抒己意, 出现辩驳, 教师通过及时点评和总结, 解除学生的疑惑, 激发进一步的思考。又如, 在讲授新世纪文学时, 学生比较熟悉的网络文学部分可以进行开放式的讨论, 即网络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它带来了文学的哪些特质, 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等等, 这些讨论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文学知识介入当下的文学现实, 启迪他们的思维。[2]课堂讨论作为考察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作正向的教学激励。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双向、多向的互动拓展了教学内容, 使课堂因头脑风暴而充实丰盈。
知识不是教学简单传递的对象, 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建构意识, 首先在上课前要开列好基本的阅读书目,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研读, 要在课堂适当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是培养学生读原著, 感受文学之美, 提升作品分析能力的根本所在, 也有助于驱除文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弊端, 即以理性思考代替感性体验, 重理论思辨轻文本细读所导致的概念先行的痼疾。阅读原著和重要的文学史料是重返文学现场的必经之路, 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次, 在教学中期阶段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研究某个作家作品或者某种文学现象分析的小论文, 题目自选,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换写出评语, 最后由教师打分并详细地讲评, 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会加深学生对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理解, 激发文学创作与理论探究的热情。例如, 学生完成的郭敬明小说之我见, 后宫小说类型分析的文章都有问题探究的意识。多给学生更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大力鼓励他们进行一点文学创作与论文写作的尝试, 学会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自主解决问题, 不在乎答案的惟一性, 做到自圆其说即可。中国当代文学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与评论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 使教学的历史感与现场感交织, 开阔了学生视野。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上的不足, 促进课程内容的深化。例如, 通过课余观赏作家传记片和作品改编成的经典影片, 话剧排练、诗歌朗诵, 小说人物配音等方式, 解决学生对年代久远的文学阅读兴趣不浓, 容易产生时代隔膜的问题, 调动其学习信心。例如笔者曾让学生观赏影片《芙蓉镇》, 学生在看了影片之后去看原著, 感触很深, 写的影评和作品评论带有个人体悟。学生还自行组织了当代配乐诗朗诵比赛, 改编排练了高行健的《车站》, 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合成人物录音, 制作背景PPT画面, 把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文学教育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了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文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提升了人文素养, 也让学生所学的现代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并且, 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一些作家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使学生能够与文学名家直接对话, 让他们真切地了解学者们的学术思想和作家的创作路数, 缩小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感, 将鲜明的当下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带进课堂, 增强了学生的文学感悟力,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请过方方等知名作家来校与学生面对面谈文学。另外, 适当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湖南凤凰、浙江乌镇、天津等一些著名作家的故乡、故居进行实地考察, 让学生亲临文学现场, 感受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氛围, 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 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和高校专业改革的需求, 该课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在困境中努力寻求一条突破之路, 以带动中文专业其他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
注释
1[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2) .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一种构思 篇9
一、关于教材
教材是教师讲授的依据, 也是学生辅修的主要参考对象, 但不宜把教材的功用过于夸大。首先不必指定教材, 学生可以任选一种当代文学史的书 (当然,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书目, 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孟繁华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及董健、丁帆、王彬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等) , 在时间和精力许可的条件下, 可以比照阅读, 弄清楚不同文学史在理念、方法上的区别。其次, 读教材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需要提出一些要求, 包括了解某些重要的基本事实, 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某些线索, 了解重要作家作品的历史位置。但对文学史写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择作家、现象, 为什么这样描述、评价, 描述、评价是否得当, 学生都需要思考。教师讲课的时候, 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 需要展开的问题、作品来展开, 来讨论。洪子诚先生认为不用按照教材章节那样去讲, 他以自己的大学经历为例, 讲到那个时候教材还很不完备, 上古代文学史, 并没有指定的教材, 大多只是老师印发一些作品, 按自己的设计讲授。学生则选择一些文学史著作对比、参照, 如刘大杰的文学发展史, 林庚的文学简史, 郑振铎的插图本文学史等。甚至一些基础课, 包括杨晦、吴组缃、林庚、杨伯峻、高名凯等教授上的课, 也几乎是有头无尾, 从没有讲完过。但洪子诚指出, 这对学生来说, “不见得就是损失, 知识就不完整。我们从先生那里不仅学到基本知识, 更学到提出、展开问题的视角、方法, 深入问题的路径。” (2) 所以, 我们这门课程应该以一种开放式的视野来建构, 很多文学现象、问题是新出现的, 同时, 对过去的看法也不是那么固定, 需要经常调整和处理。
二、关于史学观念
当代文学史的教学效果, 最后会落实到两个问题上:“选择”与“评估”。这两个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问题, 即怎样认识文学“作品”和什么是“好作品”?我们的文学史总是寄望有一种“元理论”或“元标准”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的主流文学观一直被宏大观念所笼罩, 被本质规律之类的思维定势所引导, 以为那样最接近文学的意义。这种整体性的、合目的性的元理论思维方式, 支配着人们对文学的讨论和评价。但“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概念是在与历史语境发生关联, 与汉语言修辞发生关系时才有强调的意义, 所以, 一种理论的元话语体系无法面对具体的文学说话, 不能理解每一文学文本的独特性。对于当代文学来说, 将革命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 作为唯一具有合法性文学形态的看法值得反思;而当“自由主义”文学成为文学主流的时候, 对广义的“左翼文学”的极大压抑也值得质疑 (3) 。从经验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在学术立场, 还是在启蒙立场, 都不能完整地阐释文学史。比如, 对“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的讲述。讲不讲, 是立场问题和观念问题, 怎么讲是方式和策略的问题。如果把“新时期文学”作为“接续”了被中断了数十年的五四文学传统, 使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 使文学回到了“文学”自身, 或者说使文学回到了“个人”———那么这样的理解是不是符合历史语境?钱理群先生曾就老师王瑶对自己所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批评, 反思将五四文学仅仅理解为“个人性”的“启蒙”文学, 将其与同时兴起的“民族国家文学”及随后产生的“左翼文学”乃至“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对立起来, 将“启蒙”与“救亡”对立起来, 实际上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五四文学”乃至“启蒙”的真正意义 (4) 。在这个意义上, 就当代文学而言, 讲“新时期文学”必须涉及“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相对来看, 50-60年代是一元化的, 80年代是二元化的, 90年代才开始走向多元。对每一元都应该有内部机制的梳理和还原。
三、关于文学授课和文化浸润的关系
文学史的教学立足于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纯文体学的讲授, 同过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作分析和阐释, 以求掌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对于建立史学眼光, 事实上, 还应该有更综合的视野, 任何时代的整体精神, 在艺术各个领域都会有所反映和实践, 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与美术, 某种程度上, 在时代精神的体味中再理解文学, 有一种源流相继的促进作用。在张萱绘出了《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同时, 杜甫也写下了流芳百世的《丽人行》, 那种盛唐气象的流露不是偶然与巧合, 它是一种艺术规律的必然。文学史课程也可以参照这样的逻辑, 不一定非要依循传统的就文学论文学, 可以适当地拓展到其他领域, 借助艺术的感染力深化文学的研究。比如, 将朦胧诗的争论放在70年代末讲述并无不妥, 但是如果看到朦胧诗一同兴起的还有中国美术史上的革新, 甚至包括电影史上的转型, 那么关于当代文学中的“反抗”命题就能够得到一种主题学的升华。或者, 从纵向上再比较和朦胧诗类似的边缘艺术样式, 比如80年代兴起的摇滚乐和90年代颇受精英知识分子指摘的“顽主”文学。这样或纵或横的延伸, 对于教学本身是一种样式的变形, 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多了参照, 更丰富了文学趣味。
四、关于评述和启发的关系
在教学上, 不可避免地需要老师评价, 需要老师表达自己的看法, 或者在多种观点中表示自己更认同哪一种观点。但最主要精力更应该放在“发生学”意味的讲述上, 即某种文学现象、文学形态、文学概念和问题, 它们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中产生的, 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态、方式, 有这样的内部逻辑, 它们的出现、演化发生哪些问题, 等等。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简单接受老师的结论。比如, 谈“人的文学”, 会涉及政治革命、人道主义、主体论等问题, 任何一个历史的判断都不是简化的, 肯定或否定都需要清理里面诸多的问题, 在研究态度上首先应该有一种想去“理解”的愿望。这个主张的目标是什么?它的历史、现实依据是什么?实行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矛盾?陷于怎样的“困境”?力避简单、笼统的批判, 那样既不合实际, 又缺乏力量。再举一个例子, 《白鹿原》的评价中好坏参差, 从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学者们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批评, 有那么多分歧, 在讲课时就首先分析这一部作品, 有老师的评价, 但也用许多时间来讲解不同评价各自的政治、文学的依据, 同时, 也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各种标准提出的依据, 以及标准变动更易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般地说, 文学史叙述使用第三人称, 使用一种客观的、中性的记录, 哪些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事件、文学组织机构得到了文学史的认同, 哪些作品入选为经典并且赢得了详尽的诠释, 都好像历史话语的权威定位。普遍话语的威望会掩饰那些角逐、竞争、较量及种种相异的价值判断、体系抗衡。南帆曾说一部文学史著作无形地颁布了两个原则:第一, 什么是文学。后人只能凭借这一份书目了解文学。如果他们无法重新翻检文学的原始资料, 那么, 没有进入文学史的作品等于不存在。第二, 什么是好文学。所谓的经典, 即确立一批典范供人研读、参照乃至模仿。任何一本文学史专著都难以逃脱个人话语对普遍话语的袭取, 当然, 个人话语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形成的, “历史语境不仅包含了作品某一时代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成规, 而且包含了众多得到承传的文化传统。这一切形成的历史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均包含了对于单纯个人趣味的有效制约” (5) 。因此, 文学史的讲授需要在普遍话语和个人话语的辩证中寻找到一种平衡, “人们接受个人话语还有一个条件是, 这种个人话语必须企及特定历史语境之中最高认识水准。这意味了历史主义与理性标准的辩证关系。不论是撼动传统的结论还是阐述新的文学观念, 无法企及这个标准的个人话语不会产生革命性的后果”。文学史教学即便是“陈述事实”, 也肯定包含教师的倾向性和观点, 也肯定存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意图。在这一前提下, 教师可以发出“声音”, 但这个声音不能是“强势”的, 即使有明确的看法, 也应该就这种看法是否合理存在犹豫, 因为有的复杂问题本身一时就难以做出明确判断。因此, 可以讲明自己的困惑, 同时重视向学生介绍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以供学生们思考时参照。在讲到个人看法的时候, 如果时间允许, 就可以讲到这个看法形成的过程, 以及最终是怎么得出来的。不少学生有很强的理解力, 有的学生也善于思考。这样的方法, 在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上是有效的。这样做一方面是由文学史形成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决定的, 另一方面符合学生体验、感受文学的状况。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是一种开放的, 不断增加新质的教学。文章从教材与教学的角度建立了教学的依据, 从史学观念规定了教学的逻辑, 尤其是从文学授课和文化浸润的关系提出了文化互参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理解角度, 最后探讨了教学评述和教学启发的关联性。
关键词:当代文学史,教学,思考
注释
11张军.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6) .
22 洪子诚.当代文学史教学及其他.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
33 洪子诚.当代文学史中的“非主流”文学.南开学报, 2005 (4) .
44 孔范今, 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新文学史研究资料 (下)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104.
中国当代文学 篇10
一、网络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积极影响
(一) 引导了文学创作主体身份的变化
中国迈入信息化时代以后, 网络迅速发展, 文化方面体现在借助网络传媒的文学形式迅速扩散。网络传媒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主体身份的转变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过去, 以写作为职业的往往都是知识分子或作家, 他们从事专职写作, 以投稿到杂志社, 报社或出版社, 或以出版媒体邀约的形式发表文章。老一代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 随着网络传媒的逐步兴盛,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已逐渐向大众化、平民化发展, 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身份各异, 他们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之外, 利用业余时间, 通过网络媒介, 如BBS, 贴吧, blog, 文学网站等, 把自己的想法和文字传播出去。
这种文学创作主体身份的变化激发了大量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激情, 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更加通俗的道路作出了贡献。如当年明月的本职工作是公务员, 但对历史的热爱, 创作了系列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 并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榕树下”成立者曾提到网络文学是新时代的文学, 是大众的文学, 互联网为大众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超过了层层限制, 众多文学爱好者提笔, 使一篇篇来自普通大众的文章得以迅速传播。
(二) 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
这场不断兴盛的文学浪潮, 网络传媒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经过对原有文学作品的改编, 制作成视频在网络上传播, 形成了“幽默”, “恶搞”的, 全民都可以参与的文学新风景。但这些“恶搞”的作品中很多都不是一味哗众取宠, 往往含有很多社会现象, 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了创作者的严肃思考。
由于网络传播的力量, 当代文学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文学创作题材, 如玄幻题材, 穿越题材等, 这些题材都是在网络传媒发展之后, 融合了历史、武侠、科幻等多种文学元素, 组合而成的新型的文学题材。这些题材中不乏精品之作, 如沧月的《镜》系列, 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等等。普通大众通过网络传媒在文学网站上为这些优秀作者“打赏”, 既让文学网站获得盈利机会, 又由网络人气的形式激励了作者的创作激情, 鼓励作者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三) 改变了文学的样式
近十年的网络兴起, 充分发挥了网络传媒即时互动性这一特点。就传播广度和覆盖面而言, 网络传播俨然已成为了一种文学传播最为迅速, 最具有互动性交流性的形式。广大网络写手在发表了文章之后, 可以很快在发布页面看到读者的评价或建议, 有利于写手们即时更改自己的不足, 提高创作水平。网络传媒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搭建了一座互动的桥梁, 达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另外, 网络传媒改变了一般传统意义写作中的长句的写法, 逐步向简单、直接、诙谐等风格转化。
(四) 刺激了当代文学市场化的发展
网络传播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市场化, 刺激了更多出版社, 文化传播公司对文学作品的媒体策划包装工作, 以及刷新了图书市场的固有模式。中国当代文学多受文学策划的影响。在市场的推动下,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市场的推动下创作出来的, 这些策划既包括传统文学, 又包括网络流行文学。通过文学策划方式刺激文学创作的方式是图书出版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很多在网络上连载的优秀小说, 经过读者人气及点击率的测算, 网站经营者很容易与出版商联合, 将一些在网络上反响较好的, 人气较高的小说予以出版。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今图书行业中能看到诸多曾在网络上发表过的文章, 如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 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等等。
网络传播还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形式, 不仅仅把文学局限于纸质书, 网络连载形式, 更向电子书方向发展。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商城、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等多种电子书阅读网站, 平台为中国当代文学向平面化电子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网络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消极影响
网络传媒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繁荣的同时, 也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我国当代文学在网络上传播还处于初级阶段, 缺乏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造成了当今文学界, 乃至整个文化行业良莠不齐的发展势头。这些消极影响主要是由于经济利益引起。
在网络传媒的带动下, 更多的普通大众参与进网络文学创作的大军, 很多写手进行文学创作的功利性很强, 市场喜欢哪种文学题材, 哪种内容的小说销售量高, 就写哪种小说,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市场整体的堕落。然而, 更多文学网站, 出版商仍然为这种恶性写作的势头推波助澜, 一些被写烂的题材被重复过无数遍的情节仍然不断出现在广大读者的视野里。网络写手越来越不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广泛涉猎经典名著, 而是急功近利地企图写出更多文字, 赚取更多稿费。网络文学的质量和数量越来越呈现出反比例的趋势。总结
无论如何, 中国当代文学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传媒的影响。不管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传媒确实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传统化的模式, 引领了文学创作的繁荣趋势。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完善网络传媒的监管机制, 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不断规范网络传媒的发展, 这样, 中国当代文学必然能受到越来越多新兴媒体的积极影响, 避免向过度商业化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深入, 我国网络文学的写作队伍也日益壮大。网络文学的逐渐壮大离不开网络传媒。网络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也不断增加, 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传媒正在促使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更加多元化的繁荣时代, 与此同时, 网络传媒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传媒,中国当代文学,影响
参考文献
[1]穆厚琴.网络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 23 (2) .
[2]王薇薇.引导和消解:大众传播对文学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6 (4) .
中国当代文学 篇11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崇高的表现 价值
一、 关于崇高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崇高这种审美形态的文化内涵,源于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希伯来民族在漫长的受难史中,将希望和幻想投射为对万能的神——耶和华的信仰,将受难变为赎罪,进而实现对人生苦难的精神超越。无限的神也就成为崇高最原始,纯粹的形式。至基督教创立后,崇高有了其象征符号——耶稣与十字架,圣母与圣婴,崇高多了一层道德上的意义,成为对全人类神圣的献身与救赎。到浪漫主义时期,人的价值被放大,人成为了崇高的主体,“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一精神超越,代替宗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1]
(二)崇高的审美特征
在西方的美学史上,古罗马朗吉努斯的《论崇高》一书最早将崇高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提出来。他认为“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2]在他看来,崇高有五个来源,其中最基本的两点主要依靠天赋,即庄严伟大的思想和慷慨激昂的热情。说明人不仅是动物性的存在,也具有广阔的思想,有对神圣伟大事物渴望,因此有着崇高风格的作品能够鼓舞人心,使人内心澎湃,生出愉悦的自豪之情。
18世纪的康德对崇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阐释,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具体表现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对象这种超出主体想象的无限的巨大和威力是对主体的一种否定,主体凭借自己的理性抵御其侵蚀,便又转为对主体的肯定。“这样,主体就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否定的)转化为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肯定的),这就是崇高感。”[3]
康德在这里强调的崇高的对象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无限、未知和巨大,而崇高的核心意蕴为对无限的追求和超越,因此也可以将空间替换为命运、时间或转瞬即逝的生命。即崇高不仅表现在对无限的巨大的空间的征服和超越,也可以是对历史、生命、命运的超越。正如叶朗先生所说的“当这些与某种价值体系联系起来时,它们也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或者成为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或者成为崇高的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4]因此,崇高也代表着一种伟大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 中国当代文学的崇高表现及其价值
自“五四”以来,文学就被赋予崇高的美学形态。作者多“确认自己的知识、审美品质、道德力量、精神境界、更不要说是政治的自觉了,是高于一般读者的。他们的任务他们的使命是把读者也拉到推到煽动到说服到同样高的境界中来。”[5]文学对审美理想的渴望和追求,对读者的启蒙作用一直延续到当代文学。而纵观我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崇高这一形态经历了非常曲折复杂的发展和流变。
(一)十七年文学——崇高的勃兴繁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漫长的战争局面的结束,人们离开弥漫着硝烟的战场转而从事和平建设,但在文化心理上仍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特征,而在战争文化心理支配下的十七年文学也延续着革命文学中崇高这一革命美学理想,崇高也就成了新中国文学的风格开端,统领十七年文学的风格主流。同时,亲身经历过战争,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斗争的左翼作家和建国后相关的文艺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十七年文学时期追崇崇高局面的形成。在当时,大多数作家在战争胜利的时代背景下“自觉运用战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构思创作(即敌我阵营绝对分明),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6]创作出的作品皆为呈现出汪洋肆意,乐观昂扬的美学风格特征的崇高文学。而崇高文学正是以塑造英雄为其表现崇高风格的重要内容。在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中,作者就塑造了梁生宝这一典型的五十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梁生宝虽然是一个农民,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共产党员,互助组组长。他所面对的是当时农村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的严峻局面,而他的身边围绕的多是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和小农意识的小生产者,梁生宝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建设者和革命者在这些困境面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对自己原先身上的小生产者意识进行了超越,产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而当梁生宝时时想起的改霞对他表露心迹之时,他也“拿出了崇高的精神来控制人类的初级本能和初级情感”[7],将党的事业和威信放在首位。可以说在梁生宝身上崇高的审美形态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这样的英雄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作家的笔下频频出现,如梁斌笔下的朱老忠、《青春之歌》所描写的林道静、《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等等。
可以说这些过于平面化的农民英雄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其人性本真的一面,尤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对于那个时期而言,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无畏的崇高精神,这些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崇高风格,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柳青基于当时农村合作化的革命现实对勾画出革命的光明的前景,表现出对互助合作优越性的肯定。文中乐观,奋进的基调,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对于推进新中国的农村建设工作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农民英雄的塑造则有利于新中国广大农民主体意识的提高,和革命意识的觉醒,对仍带有狭隘私有观念的农民具有模范作用和启蒙意义,同时也为当时农村的基层建设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目标。
(二)“文革”文学——崇高的异化消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政治生活走向极端,严重入侵文学领域,文革时期,作家的自主性被剥夺,有些作家成了政治的俘虏写手,作品也几乎是奉承政府,脱离现实和心灵的违心之作。而在“三突出”创作原则指导下脱离现实所创造出的“英雄失去了活生生的人的灵性而被摆弄成僵化的偶像和政治概念的符码,形象的审美价值已被政治功利价值所取代,”[8]而英雄的异化意味着崇高意蕴的异化,崇高由一种高尚的审美形态变成了统治者手中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僵化的教条。在这个高呼崇高口号的时代,真正的崇高已然消失,充斥文革文学的是令人厌恶的伪崇高和假英雄。这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更是这个时代文学的悲剧。其价值意义也荡然无存。
(三)新时期文学——崇高的另一种书写
“文革”结束后,一系列文学规范体制的修复和调整,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逐渐复苏,开始实现对“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复归”。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作家在出于本能对伪崇高和假英雄进行排斥的同时,对正真崇高和英雄形象的内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突破,进而呼唤属于这个时代的理想英雄。谌容小说《人到中年》中,陆文婷是一个业已中年的眼科医生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身处于繁重的家务,狭小的居住空间,紧张的生活节奏,拮据的经济条件等重重压迫之下。当了十八年眼科医生还只是住院医生的她始终保持对业务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将病人的安危放在首要地位,而将自己身体健康问题置之不顾,终于因为心肌梗塞倒在了病床上,她以自身的主体精神与不断与病魔作斗争,几次接近死亡,又奇迹的活了回来。主观精神的强势使她为“崇高”作了真切的诠释,将人性的崇高、知识分子崇高的使命感张扬到了极致。与之前在宏大叙事中塑造英雄形象,表现崇高形态的文学作品不同,谌容将人物放置于长时期被忽略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平凡人物的不平凡,在揭露现实的同时对主体的本质力量进行反复渲染,在悲剧命运中,英雄的深刻的崇高意蕴得到了最大的彰显。
到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政治和文学关系的松动,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的减弱,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的边缘化趋势,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中国文坛上出现了空前的创新势态,现代派小说,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等流派纷纷出现,现实主义的独尊地位受到了动摇,荒诞,“日常生活叙事表现出诗性危机”[10]。丑恶,死亡,欲望,暴力,混乱,庸碌的日常生活开始被书写,很难在其中发现崇高表现,文学彻底摆脱了伪崇高,而进入了“躲避崇高”的时代。在余华的《现实一种》中,传统的家庭道德伦理被推翻消解,人的理性不见丝毫,原本关系最密切的亲人相互残杀,动物性的残暴,森冷,血腥弥漫着整篇文章,作品中的人物完全成了本能控制下的行尸走肉。而这看似荒诞“虚伪的形式”下,却是作者对伪崇高下的现实生活真实一面的观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当缺乏主体精神的人物最终走向悲剧性的覆灭,也不禁让我们开始思索崇高的意义。所以说,这虚伪的形式是作者对传统的道德,文明等伪崇高表现的另一种方式的质疑,作者在“躲避崇高”的同时,却是对主体精神力度的支持,走向了另一种崇高。
参考文献
[1]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朗吉努斯.论崇高[A].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4.
[3] 王蒙.躲避崇高[J].读书,1993(1):10.
[4]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 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5] 柳青.创业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61.
[6] 周燕芬.当代文学中的崇高风格[J].小说评论,1999(3):27.
中国当代文学 篇12
一、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当代文学
在我国复杂的社会形态下, 传统社会价值、现代社会价值以及后现代社会价值共同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关系结构与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 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 对文学价值观的认识一直都是在保证文学中的“美”学基础上, 实现文学自身的社会作用。中国近代的新文学运动, 就是在这样的文学价值观念下发动的文学革新运动, 实质上是在强调文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 也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对自身价值和自身使命的重新认识和确定。
由于社会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阶层话的特点, 很多文学作品都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我国的文学创作无论从选题还是文体阐释上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 从过去的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再到现代的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 虽然政治思想的意识仍然束缚着作家的文学创作, 但很多作家正是有着这样的思想抱负, 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呼吁改革开放的现代化理论价值。而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的创作更加体现了文学的多元化美感价值。九十年代末期, 随着社会思潮的影响, 文学创作呈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创作空间更加多元化。80年代的文学可以具有反思、改革的文化特点, 而90年代的文学作家的创作空间更加丰富化, 作家可以运用对文学的敏感度, 根据自身的社会价值观念创作自己喜欢的文学题材。因此创作家的文学理念和社会文学价值观念是导致我国文学创作多元化现象的主要因素, 与我国思想文化的解放有着必然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某一时期的思想观念和艺术价值观念有关。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传媒技术的发展, 大众文学借助这一特点造成了现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发展, 文化格局已经发生了转变。在此期间, 我国的作家一直坚持着自身富有个性的创作方式, 因此那个时代的创作作品都获得了丰盛的美学价值。
二、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家对文学的价值观和美学观是多样化的, 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特点。多元与单一是相对的, 是一种广范围的描述。通常我们所说的多元化文学创作, 是对一段时期作家的文学创作观念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归类和划分。随着我国从共产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文学思潮和流派现象在社会各个层面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进而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多样性, 促使不同的文学创作有着多样的价值体现。将社会价值观念与文学理论相结合, 能够让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 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现象将会产生。因此构建一个文学创作发展体系, 使其与社会价值观念相结合, 从中国实际出发, 通过自身具有的独特个性, 使其满足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如果从微观的角度纯粹的来看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意图, 几乎没有相同的特性, 也就无所谓文学价值的单一性和多样性了。八十年代初期, 我国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经济政策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 以及不断更新的资讯设施等, 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 进而导致了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变, 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受全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国各个领域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而在这种价值观念下应运而生的创作价值, 也同样具备了多样性特征, 很难用一两种文学主潮来解释多元化的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末期, 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政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化现象的产生。在不断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发展中, 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就造成了文学创作的日趋多元化。可见当代文学价值的多元化现象主要来源于社会价值观念。
20世纪80年代, 网络文学的出现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存在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创作方式和文学机制, 都体现了当代文学新的价值取向。虽然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形式还不够完善, 但它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通常价值观念往往对与之相悖的价值取向具有促进发展的作用。从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出, 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文学创作的产生, 而对于文学创作价值的观点和看法, 是由人们的自身价值观来判定的。因此文学价值观念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在文学上的不同价值标准。瞻望历史, 我们发现文学价值的多元性往往发生在社会形态发生重大转折时期, 网络文学就是如此。网络不光是一门科学技术, 它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距离, 由此产生新的文学特征, 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 在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下, 新时代文学创作的衡量标准是由文学价值观念下新的文化品味来决定的。
三、结语
随着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促进了价值观念的改变, 价值观念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因为接触不同的事物而发生变化, 影响自身的所作所为。在文学创作方面, 作家的价值观念就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 但往往社会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作家的价值观念。在我国社会形态转型的过程中, 我们往往从单一的角度来看待多元化的文学特点, 因此看到的都是文学解放下的创作价值。但从当下文学创作的视角来看, 在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下, 文学价值观念开始迷失方向, 文学精神逐渐瓦解, 制约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前景, 甚至影响了中国当代社会文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郑春光.《多元文学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J].东方论坛, 2009 (02) .
[2]姜英.《网络文学极其价值观念的界定》[J].网络文学研究, 2009 (02) .
[3]侯传文著.《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中国当代文学】推荐阅读:
中国当代诗歌05-13
中国当代景观07-30
当代中国美学08-01
中国当代建筑08-07
当代中国设计10-22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重点05-14
中国当代文学填空题05-29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10-14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06-05
当代中国画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