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

2024-08-22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精选8篇)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 篇1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涵义制度及政治制度的定义

特点:(多选)稳定性、强制性、合法性、历时性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

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果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需了解的:

丹尼尔《后工业社会》,即知识经济。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意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

简答: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其实现在应只会当选择题考)记住红体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专政构架图(后补)

人大制度:元首制度、选举、立法、行政(含国家公务员)、司法、军事。单一结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共政治制度

一、坚持当代中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区别(简答,非重点)(详见书P7)

二、推进政治制度改革,完善当代中共政治制度改革成果即可改善的地方

1.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视线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

2.实现了党政智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

3.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居委会组织法,颁布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4.事实国家公务员制度。93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条例》

5.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98年幅度最大,改变了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使政府更换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6.调整了重要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重要和地方两个积极性。7.加快人大立法速度,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论述: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1.突出弊端。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2.为何要完善。

1)基本矛盾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文革带来的破坏。

3)改革实践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入手-政治体制改革)4)政治文化方面

3.如何完善(重点)即改革成果中的7点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即国体,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1948.4.30《五一宣言》,召开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9.9.21 一届政协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据此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1954 一届人大召开,改变两级政府为一级政府,国务院即重要人民政府,由人大产生,受他监督,对他负责。1956年底 改造社会主义审查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选择)另外,以下几点也需记忆。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统一领导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利机关和中央行政机关的职权,兼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新民主主义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民主阶级联盟上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具有较多过渡性和不完备性。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非重点)

1.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特点:党的一元化领导2.1966-1976文革时期,该阶段为颓废期,基本不考。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伟大转折

文革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

1.党的领导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加强。成立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1982年,规定只设总书记。形成了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三个层次的领导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加强。通过82年宪法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4.国家立法、司法、监督制度也进一步完善。第二节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一、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制度是统治阶级依据法律确定其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权以及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制度,是统治阶级为 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而确定的根本制度。国家制度表面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统治的和被统治的地位,表面国家政权的性质,反应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国家。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简答)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与历史任务。详见书P25-26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形式

一、国家形式的涵义

国家形式(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包括过结构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单一制、复合制);国家治理形式(集权制、民主制)。

国家本质与国家形式的关系:国家本质决定国家形式、国家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起维护国家本质的作用。国家形式在根本上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决定的。

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之分。君主制:l 古代:

n 等级君主制-中世纪欧洲n 贵族君主制-古罗马?n 专制君主制(中国)l近代:n 君主立宪制

u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

u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二战前日本&一战前德国)共和制:l 古代:n 贵族-古罗马n 城邦君主-古希腊l近现代:n 议会制-德国n 总统制-美国

n 半总统制-法国、瑞典n 委员会制-瑞士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邦联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最主要的区别集中表现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上。P3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择)

三、中国国家结构形式

中国人大制度的内容和特色P33四点(非重点简答)

我国单一制的三种形式:民族区域自治、设立特别行政区、在一般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关。P34(选择)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概念

国家机构是形式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内部只能和外部只能,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管理等各种活动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官吏和常备军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恩格斯(多选)

二、中国国家机构概况

我国国家机构系统,按其性质和职能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师机关、国家审批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

国家主席:国家主席的职权是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来行使的。(2届连任)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他负责受他监督。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国家军事机关,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人民法院:国家审批机关。

中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在中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首要地位。

三、中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简答)

三个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议行合一、民主集中制第四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第一节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举和选举制度

选举:指人们根据公认的规则,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行为。

选举制度:指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机构、选举程序、选举方法。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选择: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渊源于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过程:

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选举法》

79年通过第二部选举法(简答)书上共9点,老师又加了两点记忆内容:1.直接选举人们代表的范围由乡、镇一级扩大至县级。2.差额选举

3.53年中只需出席过半数即可通过改为全体过半数。82年对第二部选举法做第一次修改

记忆内容:1.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

2.“另行选举”即第一次投票不过半数,则第二次投票只需过1/386年对第二部选举法做第二次修改

记忆内容:1.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可推荐代表候选人

2.取消预选,规定了差额选举的比例(间接选举:1/3-1?直接选举1/2-1/5)

95年对第二部选举法做第三次补充和修改(简答)记忆内容:1.将乡、镇选举委员会受县(区)级选举委员会领导改为受县(区)级人大常委会领导。2.五倍改为“四倍”

3.增加了罢免内容,县和乡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可提出,半数通过则可罢免,县级以上,主席团或1/10以上代表联名,可对上一级人代会代表提成罢免。第二节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简答)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1.年满18岁2.未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被剥夺的罪犯以及精神病人)都享有该权利。普遍原则:

1.平等原则 “一人一票”?“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2.直选和间选相结合的原则

多选: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3.秘密投票――无记名4.差额原则

第三节 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简答)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选委会(临时机构)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二、选区划分农村:

县级:按几个村一个选区(人数特多的村或人口少的乡可称为一个选区)

乡级:按几个村民小组一个选区(人数特多的村民小组或人可少的村可划为一个选区)城镇:

独立选区:1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或1个居民区联合选区:几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或几个居民区

混合选区:1个居民区与它辖区内的若干个生产(工作、事业)单位

三、选民登记

1.精神病患者不能形式选举权利的,经选委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2.对于申诉意见,选委会应在3天作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着,可在选举日的五日前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民额的1/3-1倍。由选民直接选举人代会候选人(选民10人联名即可推荐)

五、投票选举和当选1.过半数

2.另行选举时,需过1/3

直接选举流程详见下图:(简答)

成 立选委会――制定选举工作流程――规定选举日――划分选区、分配代表名额――培训选举工作人员――宣传选举法――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料――公布选民名 单(前20日)――提出候选人――选委会汇总――公布候选人名单(前15日)――小组协商讨论――汇总情况――各方协商会议――公布正式候选人名单(前5 日)――介绍候选人――投票(选举日)――选区汇总计票――选区公布选举结果――选委会汇总审核――选拔当选人名单――选委会总结归纳――选委会撤销

第四节 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中共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实行间接选举

一、主持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名额及分配1.不超过3000人

2.名额分配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港澳台

3.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名额基数为350,设区的市、自治州代表名额基数为240

三、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提名、确定和正式选举1.10人以上联名

2.差额选举时,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民额的1/5-1/2倍第五节 人民代表的地位、职权及监督、罢免

一、人民代表的地位、职权及保障(考点较少)基本的三项权利:审议、表决、选举

附带的七项权利:提案、提名、建议、批评、询问、视察、质询保障的三项权利:发言,表决,免责、人身特别保护权、物质保障权

二、对人民代表的监督、罢免(选择)1.30以上联名,可提出罢免

2.对县级以上人代会提出罢免条件:主席团或1/10以上代表联名3.无记名投票,半数通过

第五章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人民代表大会是当代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根本政治制度。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由选民或代表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体系即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际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构,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人大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1年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执委会34年 人民委员会 执行机关

49年 《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53年 普选(第一次)

54年 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五年一次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简答)

答: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转正的国家制度相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也体现了人民管理国家事事务的权利的实现。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代表性,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全体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议行合一的原则设置国家机关,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得到迅速执行,人民的意志得到有效实现。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任期、职权

法律地位: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处于最高地位。2.中央其他国家机关如兴致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

代表的组成: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港澳台)、解放军四大职权:立法、决定、任免、监督(详见书P68-69)任免权: 由主席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监督权: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

1.听一府两院的报告2.质询和询问。3.爸妈任免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的其他国家机关的领导人4.审查执行报告,审查国家预算。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每年举行一次,有2/3以上的代表出席,才能举行。若有必要,或有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召开临时会议。召开程序详见书P70-71选择 主席团是临时性机构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常设机构,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闭会期间,其他国家机关:一府两院、中央军委主席也要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员组成:委员章,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章,委员若干人、适当少数民族代表。五大职权:

1.国家立法权:解释宪法和法律。

2.国家某些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与第七章内容重叠)

3.人事决定和任免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4.监督权

5.其他职权(无重点)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

委员长会议是委员长主持常委会工作的一种工作方式,不是一级国家权力机关,不能代替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合议制机关,实行即讨论几天决定的集体领导制度。两个月举行一次,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全国人大常委会生意法律草案实行三审制。P78质询需10人以上联名。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机构(多选)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必要时可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临时性组织)

办公厅 :性质:日常工作的机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领导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不限于人民代表。第四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二、工作职责

概括为提案、审议、调研三项。(详见P82-83)第六章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第一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任期、职权

1.地位: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

2.乡、民族乡、镇每届任期三年,其余为五年。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可制定地方性法规。

15项职权可归纳为五方面:保证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保护权。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工作程序要点:1.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2.县级以上人大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县级以下无人大常委会)

3.本级人代会议主席团、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本级人民政府可提案;县级以上地方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乡、镇5人以上联名。(国家是30以上联名)第二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地位、组成、任期、职权

要点:1.名额:省、自治区、直辖市35人至65人,人口超过8千万的省不超过85人,设区的市、自治州13人至35人,人口超过8百万的设区的市不超过45人,县、自治、不设区的市、市辖区11人至23人。(历届考过)2.县级以上地方人大,每届任期5年。

3.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较大城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选择)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和工作程序

1.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人会议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县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组成。2.提案:县级以上,提案5人以上联名。县级,3人以上联名。3.质询:县级以上,5人联名,县级,3人联名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机构多选)详见书P93第三节 方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

一、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县级人大不设类似政法财经等专门委员会,但可以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二、专委会职责(不需记忆,知道全国人大的即可)专委会的性质是常设机构

第四节 坚持和晚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的主要区别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资产阶级意会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人民长期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法律地位不同

西方:议会作为三权分立中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同意行使国家权力,且具有唯一性和最高性。3.与政党关系不同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任何别的政党都不能代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在中国不存在通过竞选各党轮流执政的问题。在中国只有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区别,没有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区别。西方国家政党与议会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议会选举来确立的。划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4.人民代表和议员的区别

1)选举方式:西方国家议员大多通过竞选产生,而我国人民代表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差额选举产生。

2)阶级基础: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代表性;

西方:行使上是代表选民的,但实质并不代表它是选民的代表。,议员是转职的,另外从代表性上来看,美英等国议员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集团。(阿尔蒙德提出)5.组织行使、组织机构不同

1)议会体制有一院制(中国)、两院制(欧美)等。

2)西方议会由议员、议长、委员会、议会党团、工作机构、国家元首组成。

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值得得到了加强和完善?(简答)详见书P103页,共五点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择)

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和作用?(论述)详见书P104-105

第七章 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的演变

一、国家元首概述

国家元首的性质是国家对内对外的代表,是整个国家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设立由宪法予以规定。

在君主制政体国家,元首一般经世袭产生,实行终身制。在共和制政体国家,由选举产生,实行限任制。

四种选举方式:1.由立法机关(议会)选举产生,2.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法国)3.通过选举团选举产生(美国),4.由混合团体产生(德国)

三种类型:1.总统制国家,(美国)国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脑,领导政府。

2.议会制国家,(英德等),既有元首,又有政府首脑,只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虚位元首)

3.议会制总体制国家(即半总统制)(法国,俄罗斯等),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大部分国家行政权,并有权通过议会任命政府首脑,掌握主要国家权力。国家元首还有单一元首和集体元首(瑞士)之分。

二、中国国家主席制度的演变

1.中央任命政府委员会集体行使国家元首职权194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

2.1954年宪法规定设置国家主席,这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独立的国家机构,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觉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宪法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3.1975年和1978年宪法规定不设置国家主席

第一部宪法规定的国家主席的职权,分别由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1978年宪法,规定原国家主席行使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行使。

三、恢复国家主席制度(简答)详见P11

2第二节 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职权

一、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

1.候选人资格,1982年宪法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提名、选举、任期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主席缺位时,由副主席继任,主、副主席都缺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连任不超过两届。3.法律地位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

二、国家主席职权

1.对内: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发布戒严令(1989年,国务院决定选拔北京市九个区实行戒严(选择))、选拔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2.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和非常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第八章 当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

性质制度的基本内容:行政组织、行政及至、行政机构只能以及行政力体制等到方面的内容。第一节 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

一、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国务院的前身是建国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54年后才改。

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二、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组成: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连任不超过两届,每届5年。第二节 国务院的职权

二、国务院职权的行使

1.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特指的行政法规,只有国务院能颁布,如名称为××条例,××规定,××办法等。)

2.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等等。第三节 国务院机构设置(重点)

一、建国以来国务院机构设置的沿革

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遵循的原则:需要、统一、精简、效能原则。1.49-50年代末 三增一减。

政务院下设政治法律、文化教育、财政经济、人民监察四个委员会。

52年,在地方设六大行政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的派出机关,增设国家机会委员会(相当于政务院)。

54年 政务院改名为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56年,国务院工作部门达81个。58年对机构进行精简。撤销、何必了9个部委等。2.60-70年代初 一增一减。

60-64年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增设到77个。66年文革 减到32个部门。3.70-80年代 三增一减。71-75年43个75年52个78年 76个81年52个

4.80-80年代末 一增一减83-86年 72个

87年 68个 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政府职能转变,指出,“为了避免重走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必须抓住职能转变这个关键。5.90年代 一增二减

二、现街道国务院机构设置

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这次改革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行政管理体制。该方案明确指出改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详见P128)

(一)国务院组成机构

国务院,列入其组成部门序列的共29个部、委、行、署,分四种类型:

宏观调控部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政务部门:国家民族食物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审计署。

重点:03年的变动(现共28个)体改委+计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贸委+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商务部“计生委”改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二)国务院直属机构(选择)

前五项自己将平时经常听到的背一下是属于什么机构即可。(详见书P130-131)03年增设银监会,98年新增 政监会、保监会。

(六)议事协调机构(非常设)如:防汛抗洪总指挥部、妇女儿童协调委员会等。

(七)企业单位(经济实体)特大型国企。

(八)中国中央、国务院 如: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第四节 国务院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

建国初期直到82年,国务院从总体上看实行的是集体负责的领导制度-委员会制。(选择)

一、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权一责”)

总理负责的具体内容: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人事提名权、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选择)

二、国务院会议制度

国务院会议由国务院全体会议(两个月或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常务会议(每周一次)和办公会议(不定期召开)构成。(选择)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 篇2

明确教学目的非常重要。俗话说的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 学习将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此, 首先必须先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发生兴趣。

一般说来, 学生对于一门新课, 总是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比如说, 这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呢?我们又为什么要学习它呢?它跟我有关系吗?它和以前学过的政治有什么不同?它值得我花大力气学吗?因此, 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以下方面:一是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并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政治家。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 绝大多数人毕业后都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 企图把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作是从政的敲门砖的同学, 必须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二是这门课程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政治学者。企图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获得打开学问这座圣殿钥匙的想法都是幼稚的。通过政治学者之路的曲折, 非普通人所能想象。三是这门课程也不能有助于考研。它既不是考研的专业课, 也不是考研的必考课程。

既然它这也不行, 那也不可。既无助于找工作, 也无助于考研。两条路都堵死了, 那它还值得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并非某些同学认为的那样与己无关。恰恰相反,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左右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举例说明, 高考应该一年一次吗?高考的时间应该定在何时?七月?或者是五月?大学教材应该指定吗?英语四级证书应该作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先决条件吗?现在考上大学, 还有必要把户口迁到学校来吗?通过这些问题, 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 从而意识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确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我不妨引用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边沁的一段话:“在一个法制政府下, 善良的公民的金科玉律是什么呢?那就是’严正地服从, 自由地批判’”。边沁认为, 一种制度应当去找出它的毛病, 不断地批判, 不断地改进, 才能不断地增进幸福。这也是我们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自由地批判, 严正地服从。

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目的, 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胡适曾对学习的用处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学习好比是戴上了一付度数合适的眼镜, 让我们可以把周围的世界看得更清楚, 当然, 看清楚了以后, 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多的不满和批判, 因此脾气也会变坏, 总要说挑剔的话, 人也变得不讨喜起来。那么, 究竟是看清楚了好呢, 还是以前模模糊糊的时候好呢?这个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学习这门课程, 是要学会用一副清楚的眼镜把东西看清楚, 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事物, 这就是目的。

二、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 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谈到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得谈到教什么的问题。如果严格按照目前现有的教材的话, 那么就得从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当代中国行政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直讲到特别行政区制度。如果这样讲授下去的话, 第一课时不够, 其次重点不突出, 另外还会与政治课相混淆。因此必须另辟奚径。

首先, 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在哪里?笔者认为, 应当是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选举制度。理由有三:第一, 宪法明确规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第二,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它国家机关, 其它国家机关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第三, 我国实行多层次的选举制度, 广大人民通过人大代表发挥管理国家, 参与国家事务。因此, 选举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与否, 因此也非常重要。其次, 这门课仅仅讲政治制度还是其它?讲政治制度一定离不开讲人。英国思想家罗素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谈到, “政府也象时钟一样, 人赋于它动力, 它才走动:正因为政府是人所建立和推动的, 而政府的垮台也出自人之手。所以, 是政府靠人而不是人靠政府。”再好的政治制度, 如果离开人去谈, 无疑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政治制度与人的关系, 好比是高楼大厦与地基的关系。一个好的政治家就如同一个好的建筑师, 在建高楼之前, 一定要先仔细查看地基, 地基太差, 如同沙屋建瓴, 再好的高楼也建不成。这一点已经一再被历史所证明。“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应被我们牢记在心, 革命相比较而言是容易, 而要改造国民性, 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 在讲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时, 不能泛泛地讲政治制度, 一定要联系人性、特别是中国人的特性来讲。

然而, 正如美国E·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谈到的那样, “至今为止, 我们对人的了解还不完全。”我们必须承认, 我们对人的本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 有必要对人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样?集体中的人与单个的人有什么区别等等问题加以研究。在这方面, 可以推荐学生先阅读一些这方面的经典书籍, 如英国罗素的《中国人的性格》、美国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当然, 仅仅通过阅读经典来了解人性还是不够的。通过阅读带有私人叙事风格的小说, 可以作为了解人性及历史真相的另一途径。在这方面, 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诸如李国文《历史的真相》、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刘心武《我是刘心武》、张中行《流年碎影》、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等书。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结合课堂讨论, 帮助学生对中国人的性格有个历史的、客观的认识。

三、研究加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笛卡尔曾说过:“我疑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先有怀疑, 再有研究。人曾对老北大与新北大作过这样的比较, 认为前者教人怀疑, 后者教人相信, 故老北大强于新北大。且不论这样的比较是否合理, 作为大学教师, 应该尽可能启发、鼓励学生质疑,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对于那些照本宣科地讲解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方法, 有些学生早已感到厌烦。今日的大学生, 比起他们的前辈和兄长来, 在接触到某一个政治制度或法律条文时, 更容易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部分规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它是为何而制定的?”“它是合理的吗?” 对于这些问题, 笔者并不试图提供一个具体答案。不惟上, 不惟书, 只惟实。不求统一思想, 不求定论, 讨论本身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通过广泛地阅读, 积极思考再加上深入的讨论, 达到启发智慧, 勤于思考的目的。

四、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

教学相长, 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会互相促进, 互相启发。要学好这门课, 学生还必须配合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一颗好奇的心。

哲学源于惊奇。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有趣的, 如果有人感到无聊, 老师是多少难辞其咎的。古希腊的名医波克希拉底曾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 医生是帮助本能的。”好奇也是人的本能, 老师的天职应是唤起学生的兴趣, 至少不应熄灭学生兴趣之火。对于学生来讲, 首先是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如果说希望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那么厌倦就是人的天敌。面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的学生, 再好的老师也是无能为力。

(二) 一颗同情的心。

政治更多的时候, 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点点常识, 外加人性。借用歌德的一句话:“不管他应该惩罚人, 还是应关护人, 他必定把人当人看待。”在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时, 需要同学们时刻怀抱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只有这样, 同学们才会有改革现有不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勇气, 才会有为整个人类奋斗的决心。

(三) 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政治制度不是写在纸上, 贴在墙上的, 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周围, 影响到我们的命运。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就能随时随地把学到的理论和现实相联系, 随时随地找到政治制度的例证。

(四) 一个善于思索的头脑。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 篇3

摘要:政治传播作为一种有效的政治治理手段,其目的在于促进政治发展,其中,对政治传播的成效分析是考察政治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从政治发展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政治发展,推进了我国政治一体化、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传播;政治一体化;政治制度化;政治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政治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但一般都能形成这样的共识:即政治发展意味着一个向上和向前的过程。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实际相结合,政治发展的涵义可以理解为,民族独立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合法化、民主化与现代化的过程\[1\]。政治发展一般包含三方面因素不断成长的过程和结果,分别是政治一体化,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民主化。而政治传播是政治的“喉舌”,政治传播是一定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活动和手段,不仅服务于政治,也“负载”着政治\[2\]1。具体而言,政治传播指的是政治传播者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对策\[2\]32。由此可以得知,当政治传播的主体是国家、政府、政治组织或者政治组织的代理人的时候,政治传播便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政治治理手段,以之促进政治发展。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作为体制内的政治传播主体——国家、政府、执政党以及主流媒体通过有效的政治传播已经和正在力图大力推进着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从政治发展的视角来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成效进行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政治传播有效增进了中国的政治一体化,有序促进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化以及有力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一、政治传播有效增进了中国的政治一体化

政治一体化要求政治权威的理性化和保持政治权威的整合度,这是政治发展的必经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政府能力的正向累加和凝聚。当前我国政治传播中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反映的正是我国政府能力的状况,当前我国政治传播的施予主体主要指体制内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执政党和主流媒体,这些施予主体在政治传播过程中,其传播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由内及外,而其传播内容又多呈现出政治性、权威性、支配性、 严肃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因此有效促进了我国的政治一体化。

首先,它促进了我国政府政治整合功能的增强。政府政治整合功能增强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政府需要一个享有较高权威的领导集体,体制内的政治传播主体(主要指国家、政府、执政党、主流媒体)是当代中国政治传播活动中占支配性地位的行为主体,尤其是体制内的主流媒体。以主流媒体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将中国领导集体的意志和领导能力的活动视为最重要的传播内容,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凝聚力的增强等关乎中国社会全局的大事件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内容,并依靠主流媒体的优势地位和权威影响,强化和增进我国领导集体的领导合法性,使我国领导集体获得了人民的广泛认可和认同。

其次,它促进了我国政府执政能力的发展。这既表现为一方面切实增进了政府的执政效能,又体现为政治传播已然成为了我国政府执政的一种新手段。政府的执政能力包括动员能力、贯彻能力、调控能力和革新能力等等,体制内的传播主体最经常使用的传播方式便是政治宣传,通过政治宣传来达到政治动员的目的,政治宣传已然成为我国政府增进执政效能的必用武器;又比如政府执政能力还包括舆论调控能力,而对社会舆论走向的引导恰恰是体制内政治传播主体政治传播的一个主要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政治传播本身又成了政府有效执政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它对于我国政府平稳处理重大政治问题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这种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良好的政治方向引导,政治背景铺垫,参与政府过程等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政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政治传播在政治方向的引导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而到世纪之交又遭遇“法轮功”在全国范围内的兴风作浪,政治传播对于舆论的调控和引导对稳定我国政治秩序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又比如2003年肆虐全国的SARS事件,政治传播的有效努力又为我国政治秩序的稳定作出了贡献等。

二、政治传播有序促进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化

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活动和程序取得社会认可,并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制度化程度低或缺乏会影响到政治系统自身结构的稳定性\[3\],西方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 这样,政治制度化就被界定是一个为了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合法性)和稳定性(秩序)的过程,并提出了衡量政治制度化水平的四个标准,即“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4\]。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一直重视和努力推进着我国政治制度化的进程,政治传播在加速我国政治制度化进程、提高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等方面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首先,政治传播加速了我国的制度化进程。社会转型追求社会的有序化,社会的有序化势必要求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你每天一打开报纸、电视或者电脑,扑面而来的就是类似“现代化的中国是法制化和法治化的中国”, “宪政是保障我国政治秩序的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要注重制度创新”的话语,它一方面表明政府对于政治制度化意义的高度认知,又体现出推进我国政治制度化进程建设的迫切性,同时更重要的是政治传播主体通过对关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生等诸多事件和现象的关注、追问与思考,使得有关当局在获得信息、直接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不得不加速思考如何进行决策,使得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纳入到规范和正常的渠道中来,尤其是将潜在的反体制的力量囊括进制度本身,从而避免了其与体制的日益疏离,避免其走向社会和秩序的反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政治传播的介入,我国政府的政治制度化进程在提速,政府的行政已经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多的制度空白区也陆续得到填充,此类政治传播无不体现着“任何实践活动,无不包含着‘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5\]的要义。

其次,政治传播大大提高了我国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政治传播提高我国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的表现主要有:政治传播对于政治制度化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使得我国人大立法职能和各级政府的行政立法职能的效率要求更高,科学的、客观的和合理的政治制度化要求我国的立法队伍必须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政治传播对先进国家制度化情况的引入有助于形成我国政治体系制度化可参考的经验;政治传播对于政治制度化过程的传播使得政治制度化进程之中的参与主体增多,一个集思广益的制度的形成更能体现普适性;此外,政治传播对于政治制度化进程的传播还可以不断地在实践中来检验我国政治制度化的质量。以WTO立法问题为例,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之前,我们政府每逢相关场合必谈WTO规则,使得更多企业和民众主动去了解WTO规则。而主流媒体铺天盖地对于WTO规则的引入和解释,也成为我国国内立法与其配套的重要参考,同时,当局也在不断审视以前制定的国内法律能否适应新形势的检验标准,我国与WTO立法的衔接过程也是我国各类专家广泛参与的过程,这样的进程每走一步都使得我国政治制度化的水平向前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政治传播有序推动着我国的法制化向法治化的进步。如果法律不能被执行,那就等于没有法律\[6\],政治制度化的内涵不仅仅要有各种各样的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这些制度调整各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功能,制度再好,束之高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政治传播在这方面作了持续的努力,例如对于制度与法律的解释以及广泛宣传,让公众懂法;对于具体案例的深入报道及呼吁,让公民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政治传播对于影响法治化因素的传播,有利于当局廓清法治化障碍,为我国法制化向法治化的顺利转变扫清道路等。

三、政治传播有力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是选举民主和自由民主的有机统一,它意味着公民参与的扩大和选举政治的实现,以及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政治民主化状况的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就是政治参与,而政治传播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政治民主化,从中国的社会实际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对于提高我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起到的作用尤为明显。

首先,当代中国政治传播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政治传播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传播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7\]。当代我国政治传播无论是从传播形式,还是传播内容都加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宣传,包括民主意味着什么,中西方民主差别,民主的实现形式等等,使得民主观念得以在公民头脑中形成,并且通过政治动员训练人民的民主参与实践。

其次,当代中国政治传播使得我国国家机构的行为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公职机关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是政治传播的一个重要使命,也是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要求。政治传播的传播内容的重点就是要对国家机构的活动进行传播,并通过这种传播使得国家机构的行为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通过政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政治上的“暗箱操作”变为“阳光作业”,推进了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探讨和信息公开法制的建立,有利于保障市场主体和公民的知情权,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提条件,突破了以往的暗箱政治、幕后政治,推动民主政治的形成。我们已经看到,目前各级政府推进的听证会制度和政府上网工程,确实是体现政府行为民主化的有益尝试。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传播极大地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指的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行为。政治参与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政治体系的民主化程度,是政治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使得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其奠定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其次,政治传播对于公民参政议政知识的宣传训练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技能;再次,让人评论是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之一,尤其是新媒体的政治传播,比如我们熟知的网络微博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个自由评论和表达的公共平台和渠道;最后,政治传播对于民主进程的有效监督,又保证了民主效果得以实现。这些都表明,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不仅为我国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提供了知识储备和心理基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参政议政渠道和平台,并为广泛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新机制。

\[参考文献\]

\[1\]谢庆奎.新中国政治五十年的政治发展\[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5(5):1218.

\[2\]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孙关宏.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96297.

\[4\]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222.

\[5\]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 杨栎,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3.

\[6\]洛克.政府论:下篇\[M\]. 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2.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4

2、中共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一种根本的组织制度。

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中共处理党内关系、甚至一切政治关系的最高原则。(P66)

3、人大代表视察权即代表在 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参加本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种专题调查和视察活动,了解同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情况,收集选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四、简答题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100)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意味着:(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其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

(3)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权力的。具有相对低成本和较高可接近性的机构。相比较而言,在现有的国家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距离最近、“人民“最容易进入和产生影响,人民代表大会最具有直接代表和反映“人民意愿和要求的能力。(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也诀定了它具有一种“根本性”。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构建的国家政权体系,它主要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产生它的人民的关系,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它产生的“一府两院“等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这三个“关系”、一个“基础”、一个“原则”,概括地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的性质。一句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5)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性”还在于它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西方国家实行多党竞争制度。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多党地位平等的多党竞争制度需要不同的政党生存和竞争的制度空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人民代表大会,而与西方多党竞争相适应的政党活动空间是议会民主制。在目前阶段,在中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根本的重要政治意义,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所必然要求的政党活动空间的模式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具有了根本性的地位和意义。

六、课堂讨论

主题:应当如何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

要求:每人都必须准备发言提纲;有一定见解;能够联系社会实际中正面和反面的具体事仍答: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和行宪的基本精神。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卓越人社(1)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社会主,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i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社会主义同家理所应当地在宪法中确认了人权保障原则。(3)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同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约束、互相H督,以保障国家权力正常运行并进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认同西方权分立的原则,但也主张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4)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化,并严格依法进行治理的一种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我国现行宪法同样肯定了这一原则。

三、名词解释

1、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监察与督促。包括上级监督,审计监督和监察监督。

(173)

2、民族乡是设置在以一个、两个或几个少数民族共同聚居的相当于乡的地方,或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并且包括一部分汉族居民区的相当于乡的地方的基层行政单位。我国的民族乡最早设立于1955年。

民族乡的名称一般以民族名称冠以地方名称组成。民族乡虽然集中居住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但不具有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地位。(P198)

3、县级市是在符合国家设 市标准的较小地域内设立的城市,它仍属于县的行政级别,下辖乡、镇、民族乡,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P201)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P166)答:我国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有对内职权和对外职权。

(1)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公布法律;任免权;发布命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2)国家主席的对外职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2、国务院总理负责制体现在哪些方面?(P171)答:国务院总理负责制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国务院的工作由总理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总理是国务院的惟一法定责任人和最高领导人;(2)在国务院内部,实行总理负责制。只有总理才是国务院的负责人,国务院组成人员只是总理的助手,并只对总理承担责任;(3)总理享有国务院职责范围内的诀策权;(4)总理享有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及其他国务院工作人员的提名权;(5)总理享有决定、命令、行政法规和议案的签署权。

五、论述题

1、目前国务院主要使用的行政方式有哪些内容?(P179)答:宪法和法律没有明确、具体规定国务院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在领导全国行政时可以采取的行政方式和手段。由于国务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在理论上享有广泛、全面的行政权力,因此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任何适当的方式和行政手段。国务院的主要行政方式是:参与立法;行政立法;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直接命令;收集信息和要求地方政府报告工作;审计和行政监察;行业管理和部委联系企业;专项拨款;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垂直管理。

六、课堂讨论

主题:你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地方政府的类型会发生什么变化 要求:每人必须有发言提纲;有一定见解;有一定根据。

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地方政府的类型发生如下变化:(1)一般地方政府:一般地方政府是指设置在普通地方的、兼具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的政府。由于中国大部分地方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类型的行政区域在设立之初,其实主要是管辖农村地区的(当然也包括发展程度较低、数量较少的城镇),但由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相应地一些地方政府的功能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使不同性质的地方政府同质化倾向(即所有的地方政府基本都兼具管理城市和农村的功能)越来越明显。一般行政地方主要有省、地区、县、乡、民族乡。其中省是中国的一级政区,基本成形于元代。地区是一种特殊类型,它是省级行政区域内由省级行政机关派出的地方分治单位,本身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与省制不同的是,地区级别的行政派出机构在不同的时期变化较大,职权也不稳定。地区体制发展的总的趋向是行政公署机构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全面,以致尽管没有独立的地方政府单位的法律地位,但实质上与一般的地方政府单位越来越没有差异。

(2)城市地方政府:城市地方政府是国家在城市地区设立的地方分治单位。城市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地理概念,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高度关联的、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动中的地点。城市在本质上并不具有一般行政地方的性质:城市主要是作为经济或政治、行政中心而存在的。城市地方政府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区、镇。其中地级市是目前我国城市的主体。一般为市区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25万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20万以上;工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达35%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并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的中心城市。

(3)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是建立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有自治权利和地位的地方行政单位。主要有4种类型: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并包括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在某些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地方也可以以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该地方的民族分布状况。在具体的设置规定和层级上,相当于省的民族自治地方成为自治区,介于省与县之间的称自治州,相当于县的称自治县。只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才是民族自治地方。在设区的市设立的区、在县以下设立的民族乡都不是民族自治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每届任期5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每届任期3年。

三、名词解释

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一民族区域自治

(政策)是处理中华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实行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制度。(P225)

2、“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就是在国家的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这些实行不同制度的地区,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是统一国家的不可分隔的一部分;这些地区的政府虽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性质仍然是国家的地方政府,不具有主权国家的性质和地位,不能行使国家主权。“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是中共为解诀大陆与台湾的统一问题而提出的,其后被应用于香港和澳门收回和以后的治理问题上。(P250)

3、军事制度

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武装力量统帅权、指挥权的归属,国家武装力量的构成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国家武装力量的领导、指挥体制、军官服役与军衔制度,以及兵役制度等的总称。(P306)四

简答题

1、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性质和特征。(P232)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府,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既不同于脱离一定地方区域的“民族文化自治”,也不同于没有具体小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自治”,而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民族自治,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实际上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而实行的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结合的自治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同时实现民族文化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从民族自治地方与一般行政地方政治、法律和行政地位的差别上看,民族区域自治能够更好地发挥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便于自治机关根据民族分布的不计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更好地实施管理与统治。从政治角度看,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会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其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2、我国各级检察院的任务是什么?(P284)答:各级检察院的任务是:(1)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2)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察;(3)对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侦察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

(4)对于公安机关侦察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5)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6)对于法院的审判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五、论述题

1、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223)答: 民族区域自治是处理中华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2)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仅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少数民族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还会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

(3)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利;三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而且还是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

(4)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5)少数民族人口政策:一般规定:少数民族夫妇可以生育两个或三个孩子;边境地区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人口特别稀少地区的少数民族夫妇,可以生育三个以上的孩子;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农牧民夫妇可以不受限制地生育子女。

(6)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国家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7)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受到了普遍重视、尊重,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8)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9)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政策。10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六

课堂讨论: 主题: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要求:每人必须有发言提纲;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答: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可以通过原则体现出来:()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主要通过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加以实现。政治上,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军的思 想和行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目前阶段,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邓小平的建军思想和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关于“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等一系列建军思想。思想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指战员的头脑,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组织上,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军队党委制和政治委员、政治机关等制度,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二是军队中班有党员,排有党小组,基层连队设立党支部,团以上单位设立党委;三是各级党委是军队统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四是党委对所属部队的一切组织、一切部门]、一切人员、一切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除紧急情况下可以由首长临机处置外,都必须先由党委做出快定;五是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展工作;六是未经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插手、过问或处理军队问题,更不允许擅自调动和指挥军队;七是党禁止除共青团之外的其他任何党派、政治团体、政治组织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和发展成员;八是其他组织和团体的成员如果参加军队,必须与原来的组织脱离关系;九是未经党组织的批准,不允许在军队中建立任何性质和形式的小团体、小组织;十是只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才能委派军队中的各级领导干部,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向军队委派干部。

二、名词解释

1、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

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

长期存在和发展,人民政协的地位是长期和稳定的。(P332)

2、国家干部--般认为,“国家干部”是指列入干部编制、享受干部待遇,从事各种公务管理工作的公职人员。主要包括如下六类人员:一是国家机关干部;二是党的工作干部;三是军队干部;四是社会政治团体与群众组织干部;五是专业技术干部;六是企事业单位行政干部。(P345):

3、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同时也是农村各项工作的落脚点。(P402)

四、简答题

1、村民自治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402)答: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村民通过民主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共同办理好本村的各项事务。

村民自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民主选举、民主诀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诀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证。从操作的角度看,村民自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制定村委会选举办法,保证民主选举;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证民主决策;制定村民自治章程,保证民主管理。

2、简述中共任免干部的主要程序。(P347)答:中共任免干部的主要程序:第一、中共组织部门]考察,党委讨论诀定;第二、上级党委审批;第三、正式任命。

五、论述题

1、我国公务员有哪些权利与义务?(P351)答:公务员的义务:即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公务员所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共有八项:一是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二是依照宪法、法律和国家政策执行公务;三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四是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五是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六是保守国家秘密和丁作秘密;七是公正廉洁,克己奉公;八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公务员的权利:即国家法律基于公务员的职责和身份,对公务员有资格享受某种权益,有权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公务员享有的权利也有八项:一是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二是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三是获得劳动报酬和享有保险、福利待遇;四是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五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六是提出申诉和控告,七是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辞职;八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六、课堂交流

主题:学习本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要求:每人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在讲台上宣讲要义。

由于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还基本停留在类似于政治哲学的思辨水平,基本遵循着经典解释、规范性和定性研究、制度和机构描述以及历史探讨的方法,因此亟需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和政治分析的基本方法(经济方法、阶级方法和历史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的研究与引进,把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借鉴并应用当代科学方法论和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奠定经验研究方法论基础,以及时捕捉政治生活的细微变化和发展,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进而把它上升到-定理论高度加以认识,这是繁荣我国政治学科的当务之急。必须花大功夫改变以往对政治问题研究的那种抽象的、往往是纸上谈兵的方式,要重视调查研究,应用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的方法及技术,形成可供检验的经验理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方面,我国一些政治学者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深入社会政治生活,采取典型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新制度主义研究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各种方法,剖析我国政治的实际运作机制和运行过程,探索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项工作无疑应长期坚持下去,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加入,形成合力。

由于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还基本停留在类似于政治哲学的思辨水平,基本遵循着经典解释、规范性和定性研究、制度和机构描述以及历史探讨的方法,因此亟需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和政治分析的基本方法(经济方法、阶级方法和历史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的研究与引进,把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借鉴并应用当代科学方法论和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奠定经验研究方法论基础,以及时捕捉政治生活的细微变化和发展,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进而把它上升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大题) 篇5

6.什么是宪法?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人们行为 的基本法律准则。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其他法律、法规等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 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核心,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基石。宪法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 法律化的基本形式。10.什么是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和管理的职能,按照一定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称。

具体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 元首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20.简述国务院的职权。(1)国务院的直接 权力: 行政立法和制令权; 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 行政管理权;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 外交权。(2)国务院的间接权力: 立法提案权; 否决权; 戒严权;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的形式授予的其它权力。

21.什么是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监察与督促。它包括:上级监督 ;审计监督;监察监督

26.什么是民族自治地方?它有哪些基本形式?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上建立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基本形式有:(1)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2)以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3)以一个较大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其中包括级别不 同的若干较小规模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4)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 个自治地方。(5)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论述题

1.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内层,是中国最根本 的政治制度。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具有中国特 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首先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指的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最重要的 内容,它表明我国实行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还规定工人阶级是中 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立了广泛的爱 国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决定和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军 事委员会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关,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 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城市和农村按 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包括哪些方面?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组织和动员社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14.全国人大代表有哪些职权? 会内职权:提出议案权;提出建议、批评、意见的权利;选 举和决定任命的投票权;审议权;.提出人事罢免案的权利;提出质询案和进行询问的权利;调查提议 权;表决权;.免责权。会外职权:与原选举单位保持联系权;视察权;召集临时会议的提 议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会议列席权;.参加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权利;原选举单位人大 和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列席权。16.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也是国家机构,其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中 央军事委员会一样,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主要是礼仪性的机构和职位:国家主席本身不独立决定任何国家事 务,而仅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有关职权;在形式上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 作为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行使职权。

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则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28.我国法院有哪些种类和层级?由最高法院、地方各级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构成。地方各级法院分为:基层法院、中级法 院、高级法院。目前主要的专门法院有军事、海事、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等。

30.法院的工作方式是什么?(1)合议制(2)两审终审制(3)审判委员会(4)案件审批制度

31.检察院的工作方式是什么?侦察;批 捕;公诉;抗诉;监督;民主集中制

35.从世界范围看公务员的概念和范围。我国是什么状况?在国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将公务员限定在行政系统 内,并排除选举职和任命职。二是将公务员范围扩大到整个行政系统的所有工作人员。三是将所有国家机关,包括 立法、行政、司法三大系统的工作人员以及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人员统称为公务员。公务员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件:一是依法履行公职,二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三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39.简述村民自治的实质和内容。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村民通过民主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共同办理好本村的各项事务。村民自治包括四个方面,即民主选举(基础)、民主决策(关键)、民主管理(根本)、民主监督(保证)。从操作的角度看,村民自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制定村委会选举办法,保证民主选举;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证民主决策;制定村民自治章程,保证民主管理。

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它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 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且贯穿这些制度的全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是坚持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只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人民有权行使国家权力,但就“如何行使”以及“采取何种组 织形式去行使”等具体问题却没有作详细的规定。这需要由其他的制度来具体规定和实施。

3.试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军队关系的传统和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一方面在 党与军队的关系上,党高于军队,政治高于军事,政权高于军权;另一方面,在军队的领导权归属问 题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任何其他力量可以和能够领导 军队。党指挥枪原则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实行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对 军队政治上的领导就是军队必须服从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原则;中国 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就是军队的政治目标,军队不允许持有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不同的其他任何政 治目标和政治主张;在军队中,只能宣传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绝不允许宣 传、渗透、奉行其他任何政治思想和主张。首先,中国共产党对军队思想上的领导就是军队必须奉行中国共产党所奉行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从具体手段上说,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首先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系统地实行对军队的严格 控制和领导。其次,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层层建立党组织,使中国共产党 党组织成为军队中更为集中、更有凝聚力的组织核心,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中国共产 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是排他性的。再次,中国共产党通过独具特色的政治工作制度保证对军队的领导。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制度由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机关制度构成。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2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是(B)。

A.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B。国家主席C。国务院总理 D。政协主席2.中华人民共和国席的任职资格的年龄要求是(A)。A.年满45周岁 B。年满46周岁C。年满47周岁D。年满48周岁

3.中国的中央行政机关是(D)。.中共中央书记处B。中共中央常委会C。人大常委会D。国务院4.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的是(D)。

A.中共中央B。人大常委会C。人大主席团D。国家主席5.国务院常务会议一般(B)。A半月召开一次B。每月召开一次 C。两月召开一次 D。每季度召开一次

6.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的是(C)。A.人大常委会B。国家主席C。国务院D。外交部

7.目前国务院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A)进行。

A.行业协会B。国家经贸委 C。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8.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D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9.我国农村基层行政单位一般是(B)。

A.区B。乡C。村 D。县10.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城市的主体是(C)。A.镇 B。县级市 C。地级市 D。副省级市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任职资格要件包括(ABC)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资格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年龄要求

D.性别要求E.工作年限要求 F.学历要求

2.国务院对全国的行政领导权包括(ABDE)A.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B.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C.制定全国各地方的发展规划 D.制定其它能够影响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政策和措施 E.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绝对的、集中的权威和权力 F.审定地方性法规 3.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行政首长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享有(BCDF)A.地方立法权 B.全面领导权 C.最后决策权)

D.人事提名权 E.行政监督权 F.全面负责4.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国务院机构的主体,它包括(ABCD)A.各部 B.各委员会 C.中国人民银行

D.审计署 E.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F.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5.我国地方政府的类型主要有(ABC)A.一般地方政府 B.城市地方政府 C.民族自治地方政府 D.省政府 E.自治区政府 F.市政府

三、辨析题

1.我国法律一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即能生效。答:错。法律未经国家主席公布,不能生效。2.我国以国务院名义的重大决策通常都不是国务院的独立行政行为。

答:对。在实践上,需要冠以国务院名义的重大决策通常都是中共中央的既定决策,而并非国务院的独立行政行为。

3.我国的地方政府都是具有独立的政治和行政地位的实体。

答:错。地方政府不具有独立的政治和行政地位,基本上是中央政府设置在地方的分治机构。4.行政法规的等级和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

答:错。行政法规的法律等级和效力仅次于法律。

5.民族乡集中居住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是我国最基层的民族自治地方。

答:错。民族乡不具有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地位,只是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农村一般行政地方。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国家主席的职权。

答:(1)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公布法律;任免权;发布命令;荣典权。(2)国家主席的对外职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2、国务院总理负责制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1)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国务院的工作由总理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总理是国务院的惟一法定责任人和最高领导人。(2)在国务院内部,实行总理负责制。只有总理才是国务院的负责人,其他国务院组成人员只是总理的助手,并只对总理承担责任。(3)总理享有国务院职责范围内的决策权。(4)总理享有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及其他国务院工作人员的提名权。(5)总理享有决定、命令、行政法规和议案的签署权。

五、论述题

1.目前国务院主要使用的行政方式有哪些内容?

答:(1)参与立法;国务院的参与立法,第一,表现为国务院享有法律案的提出权。第二,国务院享有委托立法权。第三,国务院有权要求立法机关对有关立法进行解释。第四,国务院有权裁决某些法律问题。除以上方面国务院所享有有法律明确规定的立法参与权外,国务院实际上在国家的立法活动中占有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2)行政立法;国务院的行政立法包括两类:一类是国务院制定的法律等级和效力仅次于法律的行政法规,另一类是国务院所属部门制定的规章。由于行政立法是国务院重要的行政方式,所以国务院所制定的行政法规以及规章的权威性和效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是行政机关全面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重要方面。

(4)直接命令;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5)收集信息和要求地方政府报告工作;及时地掌握信息和情报是国务院行政的必要手段之一。国务院收集信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其一是通过国家统计局及其设在全国各地的直属调查机构,其二是地方政府向国务院所作的报告。

(6)审计和行政监察;国务院设立直属于总理领导的国家审计署,负责对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行政机构的审计。行政监察是国务院维护行政领导效能的另一种方式。

(7)行业管理和部委联系企业;1998年的机构改革建立了政企分开的体制,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府的“企业”功能弱化。二是企业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政府的各种各样的控制,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在形式上和层次上发生了变化。(8)专项拨款;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是指中央财政为实施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而设立的补助地方专项资金。专项拨款是中央政府实现宏观政策导向的重要手段,因此是国务院重要的行政手段。(9)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是国务院加强对地方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一般运用在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领域。这种方式在近些年有增加的趋势。

(10)垂直管理;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对国家事务和地方政府的管理通常采用直接的、控制的和行政命令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机构设置上通常表现为中央政府机构对地方政府机构的垂直管理。

六、主题:你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府的职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要求:每人必须有500字的发言稿;有一定见解;须联系实际。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地方政府的类型发生如下变化: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浅析 篇7

从建国以来, 我国不断地进行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政治发展成就主要有这些:

首先, 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 着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制度。建国以后, 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即使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 我国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完善, 创造了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模式的奇迹。

其次, 在改革开放之后, 不断地进行政治体制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政治。改革开放之后, 适应时代的变化, 我国不断地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等。

再次, 坚持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并不断进行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并创造性的发明了一国两制制度, 废除了领导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等。

二、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国政治发展动机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首先,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创新力不足。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 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而中国现时代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创新力明显不足, 这导致了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新近结束的全国人大会议后, 温家宝总理认为, 如果中国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那么不仅经济体制改革难以开展, 已经取得了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不能坚持, 甚至有可能冲重蹈文革的悲剧。因此,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了显著的议事议程。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意味着对现有的政治体制形成一定的冲击, 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而这方面,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明显不足。

其次, 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动力不足。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 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具有不同的意见。但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和谐的政治文化和制度以及社会制度, 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则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特色政治不断发展的动力。但是目前, 中国的政治改革迟迟不能进行, 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放缓, 社会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不断积累, 和谐的政治文化都没能形成,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政治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因素。

三、完善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

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对这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虽然中国在政治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是也还存在动力机制的问题。因此, 从巩固已有的政治成果出发, 要不断地对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进行完善,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不断增强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的创新力。中国政治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但是, 目前我国的制度基本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小修小补, 对于一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则应该不断地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 如同一国两制一样。只有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才能完善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 并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第二, 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经济决定政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政治发展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国政治发展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发展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必须持续不断的发展经济。既要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和发展过快的现象, 也要防止经济的停滞。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回出现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 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政治文化。和谐的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反映,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文化, 这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个短板, 也是最具有潜力的地方所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政治文化应该从传统的中华文明出发, 寻找能适应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内核, 并适当的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

第四, 完善中国社会制度, 加强社会管理。不断的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时代提出的新命题。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在一定范围内积聚, 如果处理不好就影响已经取得的政治发展成果的巩固和限制新的政治发展成果的取得。因此, 要不断地解决社会矛盾,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推广成功的具有扩散性的社会管理经验。

总之, 中国的政治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是其政治发展动力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巩固已有的政治发展成果和继续取得新的政治发展成果的角度出发, 要求对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不断进行完善。完善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应该从增强政治制度创新力, 大力发展中国经济,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文化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耀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北京社会科学》, 2009第5期

[2]、关海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 《北京党史》, 2011.5

[3]、谢庆奎:《新中国50的政治发展》, 《理论与学习研究》, 1999 (5)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 篇8

关键词:参与型政治文化 民主政治 政治文化

一、 政治文化与参与型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6年8月,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界定某一民族和社会对于某一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信仰、价值观感情和行为方式,并且提出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的结论。1978年6月,阿尔蒙德出版了其政治学名著《比较政治学》,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多年来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主张:“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1]笔者基本赞同阿尔蒙德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并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上的观念依托。

1963年,阿尔蒙德和维巴出版了《公民文化》,在书中对民主政治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对政治文化进行了划分,它以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权威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中的决策和实施中的作用等层面上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取向为标准将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狭隘型政治文化、顺从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以民主、平等、参与、效率等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这些价值观念是现代政治生活中被普遍尊重的价值准则,是人类先进的政治认识成果。社会公众只有正确认识、牢固树立、有效践行这些价值准则,才能促进政治文明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当前中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建设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比较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革。因而,公民对政治活动的政治参与愿望参与意识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功能的发挥而不断发展。经济因素成为公民政治参与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制约因素,必然影响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必然影响民主政治建设中公民参与的所需要技术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程度。

(2)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传统,并且长期积淀于国民心理层面上,其所反映的政治价值意识与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是“权力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家长本位”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等等,这种落后的传统政治文化必然影响着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建设,从而也影响公民对民主政治建设中应有的政治参与热情,表现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冷漠心理和依附顺从态度,大大阻碍了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

(3)受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制约比较强。我国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从整体来说还不高,各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教育水平还很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占较大比例,大多说公民的文化水平还很不高,据统计,我国有15.78%的15岁以及以上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约占同龄组人口的16.36%,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每年大约有300400万文盲半文盲人口的递增量。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适龄人口的7%,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20%和世界平均15%的水平。因而经过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而产生的公民,是民主政治制度长存不衰的基础。

三、全面建设与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参与型政治文化

不同的政治文化孕育不同的政治制度,同一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的运作下效果也大不一样。我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主流。那么,如何克服影响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建设与当前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呢?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深化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为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了先进的生产力,才有先进的政治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使公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得到坚定政治信仰,产生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感,最终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层面上影响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并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避免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陷阱。

(2)加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建设,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加强以民主为基础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保证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洽制度合法性的认同,使他们在政治行为上同共产党和政府权威保持一致,成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政治资源主体,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促进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3)不断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参与型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必要条件。比如拿学校来说,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切实改进学校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和我国政治体系基本知识的灌输和传播,从而树立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忠诚感和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他们对政治体系的理性认识能力,另外,要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法制观、人权观等。通过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传播,使学生逐步形成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政治人格。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参与型政治文化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我们应当依据公民的政治心理和行为现状采取符合实际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只要我们思路对头、方法得当,并汲取古今中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就一定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1]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 〔美〕阿尔蒙德,西尼·弗巴.公民文化[M].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3] 方胜举.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06,(5).

上一篇: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材料下一篇:销售领导力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