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军事制度(精选8篇)
当代中国军事制度 篇1
当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他产生于民主革命时期,正式形。成于新中国成立时。
2.政治协商会议的概念:指的是我国各党派、人民团体和其他武当派人士,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各族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问题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制度。
3.政治协商会议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结果。
4.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发展:1949.9-1954.9,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的人民政协,代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1954.9-1966.5,文化大革命发生前,人民政协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1966.5-1978.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人民政协陷于瘫痪时期;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协步入历史的新时期。
5.人民政协的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建国初期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具有党派行的阶级联盟;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6.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7.政治协商的作用: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8.政治协商的内容: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9.民主监督的内容:国家宪法与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共中央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他工作人员旅行职责、遵纪守法、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参与政协的各单位和个人遵守政协章程和执行政协决议的情况。
10.民主监督的特点: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他的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因而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而是一种民主监督;所实行的民主监督能够充分反映社会各家人民群众的意见;提出的建议敢于坚持原则,直言不讳;比较中肯,符合实际,可行性、可操作性强,能较好的改进当和政府各项工作。
11.参政议政的内容: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
12.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政协工作;坚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开展工作,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切实做好个方面的团结工作,不断壮大对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将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13.参加政协的界别: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无党派人士、中欧能改过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社会科学界、经济界、农业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友好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少数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门人士、特邀人士。
14.人民政协的单位和个人的权利:密切联系群众;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重殴能股份发表意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利;有声明推出本会的自由。
15.人民政协的义务:遵守人民政协章程;遵守和履行决议;如果违反,给予警告处分等,不服可以请求复议。
16.全国委员会的组成:每届的设置经上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在每届任期内,如有必要增加或变更时,由本届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可临时召开。设主席一人、副主席、常务委员若干、秘书长一人。
17.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职权: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监督章程的实施;选举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人民政协的重大工作方针、任务病做出决议;参与对公家大政方针的讨论,提出建议和批评。
18.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常委会会议每季度举行一次,主席会议每月举行一次,不定期各种专题的座谈会。
19.常委会的职权:解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监督章程的实施;召集主持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届第一次全体会议由会议选举主席团主持;组织实现《政协章程》规定的任务;执行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决议;审议重要议案;根据题意,人面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决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机构的设置和变动,并任免其领导成员。
20.地方政协委员会职权:选举地方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有关决议;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重要问题的讨论,提出批评和建议。
21.政协地方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召集主持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组织实现《政协章程》规定的任务和全国委员会所作的全国性决议以及上级地方委员会所作的全地区行的决议;执行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决议;审议建议案;任免地方委员会的副秘书长;决定地方委员会的工作机构的设置和变动,并任免其领导成员。
当代中国军事制度 篇2
一、选题意义突出
作者认为, 现代性是现代化实践的结晶, 是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具有的某种特质。在西方, 现代性的生成突出地表现为一种付出沉重代价的进步过程。积极方面在于, 为社会造就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科学技术、民主的制度环境以及人本的价值取向, 展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景。消极方面在于, 在人的主体地位提高的同时, 人的自由、价值、意义等逐渐暗淡以至丧失,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异化。现代性的消极后果与人们对现代性的美好预期相去甚远。于是人们开始怀疑和反思现代性, 现代性由此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和理论难题。救治或超越传统现代性, 是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广大学者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作者还指出, 现代化作为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 就是现代性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 涉及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层次。制度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也就是现代性在制度体系中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所谓的现代性问题必然在其中有所表现, 形成制度现代性问题。
求解当代中国的制度现代性问题, 就是揭示制度现代性问题的中国形态, 探索如何既发展和培育制度现代性, 保证制度现代化的成就, 同时又克服制度现代性问题的弊端。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第一, 破解中国制度现代性问题, 避免陷入西方制度现代性的泥沼, 构建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制度体系,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第二, 深入探索我国的制度现代性问题, 有利于科学把握中国制度现代化的特殊性, 全面认识制度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逻辑, 推动制度现代化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第三, 对当代中国制度现代性问题的求解可以说是救治西方现代性弊病的新的尝试和探索, 这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论证视角独特
现代性问题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探讨, 如韦伯的合理性框架, 卢卡奇的异化学说, 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理论, 但人们的认识也有共性, 就是普遍把现代性问题作为现代性生长蔓延所导致的种种消极后果和选择困境。本书在研究视角上做了大胆尝试:一是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角度分析现代性问题和制度现代性问题。由马克斯·韦伯总结的近代社会发展的两大精神支撑力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不论人们对它的具体评价如何, 都无法否认它从相反的方面把握了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基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反思和认识现代性问题的最具包容性与说服力的框架。这一视角极富涵盖性、时代性、实践性, 既能够充分地吸纳和承接以往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又能够对后现代理论或后现代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二是在制度的切入点上, 把社会制度划分为利益制度、权力制度和能力制度, 研究在权力制度、利益制度和能力制度设计中, 如何体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合, 以此揭示和求解当代中国的制度现代性问题。
三、见解富有新意
作者认为, 制度现代性在我国的成长是历史的宿命, 解决制度现代性问题却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围绕当代中国制度现代性问题的求解, 该书立足前人已有成果, 结合我国制度现代化实际, 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第一, 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角度揭示了现代性问题以及制度现代性问题的基本内涵。作者认为, 现代性问题包含三个层次, 即工具理性扩张导致的个体主体性困境;市场逻辑与社会基本价值秩序的冲突;全球化导致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冲突。以此为基础, 该书进一步概括了制度现代性问题的三个层次的内涵, 即工具理性扩张导致的个体主体性困境表现为制度体系中个体意志和社会公意的调适问题;市场逻辑与社会基本价值秩序的冲突表现为制度基本价值与市场逻辑的契合问题;全球化导致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矛盾表现为制度构建中的传统与现代制度、本土与外域制度的协调问题。第二, 分析了制度现代化的内涵和内容, 认为制度现代化是制度系统为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转型, 制度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力制度现代化、利益制度现代化、能力制度现代化。第三, 阐述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推进中国制度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以及他们在制度现代化中寻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合的认识和尝试。第四, 在该书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作者以权力制度、利益制度、能力制度的划分为基点, 阐述了制度现代化进程中个体意志和社会公意的调适、社会主义制度价值与市场逻辑的契合、中西方权力制度、利益制度、能力制度的超越, 并提出以能力本位原则作为制度现代化的主导原则。
四、逻辑严谨清晰
从篇章结构上看, 全书逻辑严谨, 思路清晰, 共有七个部分。导论部分论证了本书的选题依据和价值, 介绍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一分析框架, 梳理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归结了全书的主旨。第一章, 制度与制度现代化。介绍制度的各种观点, 界定制度和制度现代化, 分析制度研究的切入点——权力制度、利益制度、能力制度, 阐述制度现代化的含义和内容。第二章, 现代性与制度现代性问题。分析理性以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含义、关系, 阐释东西方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演绎, 揭示现代性问题的三个维度以及东西方现代性问题的差别, 揭示制度现代性问题, 分析当代中国制度现代性问题的解决前景。第三章, 当代中国制度现代化的构想与实践。回顾分析西方制度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断裂及西方学者的反思。阐述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对当代中国制度现代化的历程进行全面考察, 具体分析几代领导集体推进中国制度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第四章, 个体意志与社会公意的调适。从个体意志和社会公意这一视角入手, 阐释两者的基本关系, 从个体权利与公共权力、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体能力与公共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制度现代化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合。第五章,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价值与市场逻辑的契合。阐述制度价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市场逻辑的基本内涵、特征, 从人民民主与市场逻辑、共同富裕与市场逻辑、人的全面发展与市场逻辑三个方面分析制度现代化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合。第六章, 在双重超越中推进制度现代化。阐述如何处理我国制度现代化中传统与现代, 本土与外域的关系。
总之, 全书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基本分析框架, 以权力制度、利益制度、能力制度的划分为切入点,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紧紧围绕当代中国制度现代性问题的求解这一主题, 揭示了当代中国制度现代化的实然状态和应然追求。该书结构严谨, 主题突出, 论证分析环环相扣。
当然, 该书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如以权力制度、利益制度、能力制度的划分为基点研究制度现代化, 是利弊并存的;解决制度现代性问题的一些具体举措需要结合制度现代化实践深入阐发;书中有的阐述还可以更精准凝练一些, 等等。但总的来说, 瑕不掩瑜, 可以说, 该书是一部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学术著作。
摘要:《求解当代中国的制度现代性问题》一书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基本分析框架, 以权力制度、利益制度和能力制度的划分为基点, 探讨了制度现代性问题的基本内涵和中国样态, 阐述了当代中国制度现代化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追求。全书选题意义突出、论证视角独特、见解富有新意、逻辑严谨清晰, 是思考和探索当代中国制度现代化基本问题的重要成果。
当代中国军事制度 篇3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自我组织并不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新现象。“文革”后的各种画会,85时期的各种艺术群体,90年代开始的实验艺术团体、艺术家的自营空间与自主的展览实践,2000年以来的各种非盈利空间的尝试,这些都可以纳入自我组织的概念下,甚至还可以包括“画家村”与“艺术区”。
但严格地说,“自我组织”一词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第一次使用是2005年的广州三年展,展览专门设立了一个叫作“自我组织”的单元,并安排了两场以“艺术的‘自我组织’”为主题的讨论。“自我组织”被描述为“一些存在于传统的艺术体制之外的艺术组织、艺术机构、艺术社区”,而参与这个单元的有机构、小组,也有各种性质的艺术区。不过“自我组织”的话题并没有在随后深入下去,在艺术市场异常繁荣的2006、2007这两年,当代艺术圈更关心的话题是拍卖价格、市场操作,以及对这种异常现象的怀疑与批评。直到2010年,“自我组织”这个概念才真正引起了一定范围内的关注与讨论,主要是一些年轻的艺术评论人与艺术媒体开始用这个概念来提示2008年以来各地广泛出现的,尤其以相对年轻的艺术家为主的群体实践。
这些笼统地叫作自我组织的群体实践,可以分为四种形态,或者说,可以用四种理想类型来观察不同的自我组织群体:艺术群落、艺术小组、独立项目与自主机构。艺术群落如绿校、N12和北村独立工场,艺术家之间有着艺术理念上的基本认同,但又没有到合作创作作品的程度,他们更多是基于某个网络社区空间或现实展览场所,或者自然形成的地缘与人缘关系来形成日常交流与组织集体展览,艺术家个体都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艺术实践。
艺术小组则要更进一步,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创作作品,成了一个创作主体。但不同小组内部的合作紧密程度以及艺术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又有区别,如双飞、GUEST小组的成员在集体创作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个体的艺术家身份,而TOF小组、乌托邦小组、细胞小组的艺术家则只以小组的名义参加展览活动,更为极端的是和谐巴洛克,他们有意地匿名,彻底切断了艺术家个体与小组集体之间名义上的联系。当艺术群落的集体实践形成了某个共同的主题与方向,并希望更多的参与者加入的时候,自我组织的独立项目就出现了。独立项目虽源于艺术群落,但却更强调具体的问题研究、理念建构或行动指向,如“未知博物馆”、“未来的节日”有着明确的理念建构性,因此理论讨论成了这些独立项目的重要一维,而“实验工作坊”则偏重于社会考察与研究,“外省青年”也有着理念建构性,但更着重的是行动,“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则完全是一个社会介入性的行动。
与以上类型相比,器·Haus空间、非艺术空间、观察社、箭厂空间、上午空间、腾挪空间、扬子江论坛、录像局、分泌场、二楼出版机构等自主机构是相对建制化的一种自我组织形式,有着相对固定的人员、场所与一贯的出发点与目标。但与典型意义上的替代空间不同的是,他们提供的是一种中性空间,即重要的不是针对美术馆一画廊的“替代”或相对于主流的“另类”,而是一种能够容纳自主性,并促使其生长的“空间”。在很多案例中,自主空间都是在独立项目中逐渐形成的,最典型的就是从“长征计划”生成了长征空间,而艺术群落与自主空间之间互相生成的关系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特别要强调的是,自我组织的不同类型之间有着很大的跨越性与流动性,大部分自我组织群体都处在某种临界状态。除了前文已有所提及的自我组织之间的生成性,更深层的原因是自我组织实践的诉求之一就是要打破既定观念与制度的规约,去呈现一种体制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异质且混杂,亦始终处于一种形成与转换的过程中,因此常常无法做惯有的框定,简而言之,临界性既是自我组织的某种诉求,也是自我组织实践的一种自然状态。如名义上的“双飞艺术中心”事实上更像是一个艺术小组,其基础是美术学院中当代艺术群落的形成,而在以中国美术学院为基础的艺术群落中,也同时生发了“小制作”这样近于独立项目的自我组织实践,而“小制作”的参与者则有不少来自其他地区的艺术群落,而同样是源于中国美术学院同学关系的无关小组则是在北京才重新聚集的。在重庆,家M公社、H2空间、器·Haus空间、“外省青年”与8mg小组之间也有着这种共生、派生与转换的关系,这样的例子在其他的城市也并不少见。这种临界特征也体现在自我组织的参与者那里,很多人跨越了或经历了多个自我组织群体,实际上,因这种跨越性,自我组织的流动性也很强,经常是突然产生,然后渐渐消失,或者转换为别的形态与方式。
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自我组织现象并非只是一个偶然,自我组织的普遍发生,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大量出现是有其背景的。为什么会从2008年开始,有多重的原因。最外层的原因是金融危机的突然发生,艺术市场的突然休克使亢奋地连轴转了好几年的艺术圈终于获得了一个空窗期,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一些别的事情,包括早已展开的非市场系统的艺术实践。但要强调的是,自我组织并不是金融危机下的条件反射行为,而有其更为深层的背景,很多自我组织实践在2008年之前早就开始了,不过这场金融危机确实促使了很多之前只停留在讨论层面的反思开始了付诸实践。
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当代艺术内部反思的出现,在艺术产业极速发展的同时,对艺术系统越来越产业化、景观化(这两者常常是一回事)的厌烦与警惕实际上也一直在积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各种批评、反思的态度与实践早就存在,尤其是在那些相对成熟的艺术家那里。如箭厂空间创办者们的回顾:
箭厂空间成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当时的气氛热烈而兴奋,举国上下都关注着这个盛况空前、规模巨大的体育盛会,并且沉浸在伟大祖国胜利的喜悦当中。就当代艺术界而言,当时正值艺术市场迅速扩大,个人标志的风格美学日趋盛行,各类和商业紧密结合的“创意产业园区”纷纷建立。这些情况引发了我们的反思,促使我们构思一种与之不同的艺术场景:在一个远离各大艺术区的超小空间中展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nlc202309011509
箭厂空间的创办与运作出于自觉的制度批判意识,他们因此拒绝商业化运作、拒绝主动的媒体宣传,拒绝加入那个产业景观。相比而言,同样是始于2008年的“小制作”这个基于年轻艺术家群落的自我组织实践体现出的则是一种自发性,他们不强调,甚至试图刻意避免某种立场化、策略化的表述。虽然“小制作”朴素的出发点是激活当地的艺术氛围,但在“疯狂”的艺术市场与模式化的画廊展览制度这些现实背景下,却生成出了一种不自觉的策略:低成本、轻松化、高频率,以及展示空间的非正式,这都是在“以自身所具有的有限资源为前提来保持创作状态”。如果把箭厂空间与“小制作”视为自我组织实践的自觉性与自发性这两种典型状态的代表的话,那也需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共同性。
箭厂空间与“小制作”都在不同的层面上体现了“小”及当地性,前者空间小、预算少,但强调与当地社区环境的关系,后者体现在作品与展览的“小”(轻松、低廉、迅速),以及与当地艺术群落、艺术生态的关联。这种“小”与当地性都有其制度反思的背景及策略适应的条件,箭厂所针对的是大艺术区里的“那些将艺术生产的数量凌驾于质量之上的超规格的画廊空间”,以及“那些随处可见的‘白盒子’式的,用一种事先规划好的形式来对待当代艺术的艺术空间”,其目的是“将艺术放在一个去神话的,不是美术馆和画廊的情境中去展示,尝试让艺术性的参与,探索和实验直面每日生活中的社会和政治现实”。而其小空间、少预算既是条件限制使然,也能够保持一种灵活的运作。“小制作”则显示了年轻艺术家对画廊体制,尤其是对自身的某种画廊依赖症的厌倦与警醒,发起人之一张辽源曾反问道:“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画廊,所有的艺术家就要停止工作吗?”“小制作”也警惕那种江湖化的体制,防止主观上的小圈子化,因此不设门槛,谁都可以参加,不审核作品,什么作品都可以参加,是不是作品或展览都无所谓,也不强调“小制作”的概念所有权,谁都可以去使用这个名字,甚至主观上回避去做总结。这都是在强调及维护其纯粹自发的属性,以此区别于那种常常是僵化的艺术生产状态。
对已经渐显模式化的当代艺术系统的反思,对固化的艺术权力体制的反动,以及对体制外力量的推动,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内部的某种反思性实践的出现,在这个意义上,自我组织已经构成了一种从中国当代艺术内部生成出来的自我反思场域。当然,不必把所有的自我组织实践都上升到这个层面上来讨论,对于艺术家来说,自我组织在大部分时候是本能而日常的,那种体制批判意识也常常是消极性而不是积极性的,实际上,很多艺术家都把参与自我组织实践视为进入稳定的画廊系统的预备阶段,尤其是在尚未被艺术市场接纳的年轻艺术家那里。但即使是这样,自我组织这种体制外实践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立并平行于官方、学院、画廊等主流话语的生态层。因此,一些有着稳定画廊合作关系的艺术家依然会投入在自我组织实践中,正如未知博物馆的组织者邱黯雄所说“做自我组织的时候,是从这个角色里拔出来了,就是说你站在系统之外,建立自我主动的方式去做艺术”。在理念上自我组织实践与画廊一美术馆系统中的工作并不是对立的,但在具体的现实状况下,自我组织的主动状态则显然是区别于画廊一美术馆制度下的“被组织”状态的。
自我组织的背后是一种制度反思与批判,也是一种自主意识与诉求,亦是一种策略与应对,因此在不同语境下,自我组织的诉求内容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在面对画廊一美术馆体制的时候,自我组织诉求的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在面对艺术的产业化、资本化、景观化的时候,自我组织诉求的是艺术实践的社群性与当地性。而当面对艺术话语权力的中心化的时候,自我组织的实践者对某种地方身份的强调与侧重即会出现,例如,重庆“外省青年”的自我命名是在借用“外省”这个法国文化概念来强调地方与中心的差异,武汉的“扬子江论坛”的命名也强调了这种地方文脉关系。
这种对当地性的强调,在很多自我组织实践那里都能见到,在实验工作坊那里,当地性不仅体现为地缘身份,也体现在艺术实践与社会的具体关系中,他们的“昆山再造”与“梁山路径”等艺术项目都是以对身边乡城结合部的社会研究,但他们不预设城/乡、现代/传统、政府/民间这种既定的意识形态框架,强调艺术介入社会的命题落在具体的问题与社会肌理中。这也体现在对具体社会事件的介入上,如扬子江论坛就曾举办过夏健强画展,虽然不可避免涉及社会事件背景,但这个活动并没有过分强调某种政治正确的姿态,而是使它更像是一个亲友派对。
但社会介入性的自我组织有时也是社会遭遇下的具体回应,2009年年底北京艺术家的“暖冬”艺术计划就是一场面临强制性拆迁的自我组织事件,而2010年年中武汉的“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则是针对公共环境资源遭受侵占的自我组织行动。虽然这类自我组织的诉求并不是艺术系统中的主体性,而是社会领域中的公共权利,但艺术作为一种修辞力量参与其中,有效地引起了更多层面的社会关注。
一个值得注意的相关背景问题是,随着艺术产业化的逐渐升级,艺术区也渐渐由最初单纯的艺术家聚居,变成了政府政策下的产业配套开发,政府权力与地产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艺术家则从最初的自我组织状态变成了“被组织”状态。这种状态转换可以从侧面说明艺术家自我组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上出现的。一方面是艺术体制内部的压力,另—方面是外部社会的张力,2008年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呈现与各种民间权利的诉求发声,也使得艺术家们作为社会人被裹挟进了这类问题及事件之中。他们不得不重新面对“艺术介入社会”的命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系统已经介入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也不再是艺术家们唯一的艺术实践方式,对艺术制度的自觉意识与行动已成为当代性的某种条件,在这个语境下,自我组织的制度反思意识体现出了更深的含义。
自我组织中也不乏有着主动而具体的出发点,可以是某种艺术媒介或类型,如绿校是一个专门的漫画社团,三分钟小组专门讨论与实践影像创作,“庆典”则是一个行为艺术实验项目,南山绘画小组则关注绘画问题。自我组织中也有很多都设定着明确的艺术系统中的着力点,录像局把注意力集中在录像艺术的档案收藏与整理上,“二楼”把当代艺术的出版作为其主要工作,青年折扣店则是在尝试建立一种艺术家自主经营的艺术品销售方式,而由一部分年轻评论家组织的“金棕榈+金酸梅”奖年度评选所针对的则是日益被垄断的媒体话语,而希望提出一种不同的公共意见。
当代中国制度4 篇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仅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
A.宪法制度B.国家元首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社会主义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
4.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A.二级B.三级C.四级D.五级
5.在民族自治地方,必须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的是()。
A.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B.人大常委会主任
C.本级中共党委书记D.本级中共党委副书记
6.特别行政区法院的法官由()。
A.中央政府任命B.选举委员会任命C.独立委员会任命D.行政长官任命
7.下列行为中,属于检察院以渎职犯罪案件立案范围的是()。
A.虐待被监管人案
B.报复陷害案
C.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案D.私分罚没财物案,8.到目前为止,政协各级地方委员会已达3000多个,共有委员()。
A.30余万人B.40余万人
C.50余万人D.60余万人
9.参加投票的选民不足半数,选举应()。
A.一直进行B.改期举行C.取消D.有效
10.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应当由()。
A.职工间接选举B.职工直接选举C.职工推选,上级任命D.上级任命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正确)
1.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A.宪法制定B.宪法实施
C.宪法监督D.宪法修改E.宪法解释F.宪法适用
2.我国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范围是()。
A.执行性和补充性的地方性法规
B.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法律的授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C.国家暂时没有立法,而本行政区域又迫切需要的地方性法规
D.就国家不可能专门立法的地方特殊问题,制定地方性法规E.根据本地需要,对国家法律进行修改的地方性法规
F.根据本地多数人的要求,制定地方性法规
3.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的人选是()。
A.副总理B.国务委员
C.秘书长D.各委员会主任E.审计长F.各部部长
4.中华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则
B.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C.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
D.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力度的原则E.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F.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5.检察院对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可以提出抗诉的范围包括(A.当事人不服的B.不同意立案的C.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D.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E.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F.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6.公务员录用应遵循的原则是()。
A.任人唯贤B.严格考察C.平等竞争D.择优录取E.公开考试F.德才兼备
7.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有()。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C.民兵
D.预备役部队E.公安干警F.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部队
8.设立在各机关内部的人事机构的主要职权有()。
A.考核权B.奖惩权
C.升降权D.任免权
E.辞退权F.其它人事决定权
9.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主要职权有()。
A.议事决策权B.制定规章权C.人事任免权
D.民主选举权E.综合管理权F.民主监督权
三、辨析题(每题4分,共32分。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
1.中共虽然禁止除共青团之外的其他任何党派、政治团体、政治组织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和发展成员,但其他组织和团体的成员如果参加军队,并不须与原来的组织脱离关系。
2.任何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都有权以个人名义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3.行政法规的等级和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
4.目前我国所有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都通过民族识别工作得到了正式确认。
5.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提出是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的。
6.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如果检察长不同意多数人的意见,也必须服从。
7.中国干部管理工作由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和具体执行。8.公务员职务晋升的方式就是公开选拔。
四、简答题(每题l0分。共20分)
1.什么是行政区划?其意义何在?
2.中国的选举制度如何保障选举人权利?
五、论述题(20分)
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试卷代号:119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墨l每题l分.l0题共l0分)
1.D2.A3.D4.D5.A6.D7.A8.C9.Bl0.B
二、多项选择墨(每恿2分.9题共l8分)
1.ADE2.ABCD3.ABCDEF4.BCE5.CDEF
6.BCDE7.ABCF8.ABCDEF9.ABCF
三、辨析题(每题4分,判断2分。理由2分。8题共32分)
1.错。必须与原来的组织脱离关系。
2.错。必须是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3.错。行政法规的法律等级和效力仅次于法律。
4.错。还有一些尚需识别的民族,目前我国大约还有75万多人的民族成份尚未最后确定。
5.错。是针对台湾问题的。
6.错。如果检察长不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可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7.错。中国干部管理工作由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统一管理、人事行政部门具体执行。8.错。公务员职务晋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竞争上岗,二是公开选拔。
四、简答题(每题l0分.2题共20分)1.什么是行政区划?其意义何在?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通常在中央政府或组成联邦的次级地方政府的统一权威下,将国土或本地方区域加以一定的划分,形成一个个相互区别的区域,并在其上建立相应的政治、行政等国家机关组织,(7分)以方便国家或地方的管理,实现国家或次级地方的统治职能。(3分).
2.中国的选举制度如何保障选举人权利?(1)选举人权利的保障
保障选举人的选举权利,主要是保障公民通过投票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时候采取任何方式追查选举人的选举行为。法律既要保障选举人自由投票的权利,也要保障公民自愿放弃选举权的权利。(5分)
(2)秘密投票和差额选举.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一律采取秘密投票的方式,遵循莓额选举的原则。(5分)
五、论述题(20分).、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意味着: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4分)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其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4分)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权力的、具有相对低成本和较高可接近性的机构。相比较而言,在现有的国家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距离最近、“人民”最容易进人和产生影响,人民代表大会最具有直接代表和反映“人民”意愿和要求的能力。(4分)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也决定了它具有一种“根本性”。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构建的国家政权体系,它主要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产生它的人民的关系,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它产生的‘一府两院’等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这三个‘关系’、一个‘基础’、一个‘原则’,概括地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的性质。一句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4分)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3 篇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仅有一项答案正确,请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 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D.《选举法》
2.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
A.中央委员会B.中央政治局
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D.中央书记处
3.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
A.2年B.3年
C.4年D.5年
4.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
A.中共中央总书记B.全国人大委员长
C.国务院总理D.国家主席
5.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A.一季度召开一次B.两个月召开一次
C.每月召开一次D.不定期召开
6.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县最多的省是()。
A.黑龙江B.青海
C.云南D.四川
7.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
A.20个B.21个
C.22个D.23个
8.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在()。
A.5万元以上的B.10万元以上的C.15万元以上的D.20万元以上的9.将公务员范围扩大到整个行政系统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选举产生和政治任命的政务 官在内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
C.法国D.日本
10.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各级政府B.街道办事处
C.居民委员会D.社区居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的答
案正确)
1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就是()。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依法行政D.司法公正
E.执法必严F.违法必究
12.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人民主权原则B.人权保障原则
C.权力制约原则D.民主政治原则
E.法治原则F.行政监督原则
1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
A.平等权B.政治自由
C.人身自由D.信仰自由
E.监督权F.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4.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有()。
A.在人大和政协中参政议政
B.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定职务
C.民主监督
D.制定相关法律
E.质询方针政策
F.参政议政
15.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的人选是()。
A.副总理B.国务委员
C.秘书长D.各委员会主任
E.审计长F.各部部长
16.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
A.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B.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C.以一个较大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其中包括级别不同的若干较小规模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D.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
E.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其中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F.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则设立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审判机关的组成有()。
A.最高法院B.高级法院
C.中级法院D.基层法院
E.专门法院F.人民调解委员会
18.中国干部任用的方式主要包括()。
A.考任B.调任
C.委任D.聘任
E.擢任F.选任
19.我国直接选举的环节主要包括()。
A.选民登记B.候选人的提出
C.候选人陈述D.候选人竞选
E.投票F.公布结果
三、辨析题(每题4分,共32分。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
明理由)
20.政治制度的中层指的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法的制定者,而不是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关。
22.党组是党的一级重要组织,其组成需要经过相应机关、单位内部的党员选举产生。
23.中国的国家元首是中共中央总书记。
24.尽管我国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统一行使,但它们也可以委托国务院立法。
25.我国的地方政府都是具有独立的政治和行政地位的实体。
26.我国的司法机关就是指法院和检察院。
27.公务员职务晋升的方式就是公开选拔。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8.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29.“公民”与“人民”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五、论述题(20分)
30.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D2.A3.D4.D5.D
6.C7.B8.B9.B10.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1.ABEF12.ABCE13.ABEF14.ABCF15.ABCDEF
16.ABCDF17.ABCDE18.ACDF19.ABEF
三、辨析题(每题4分,其中判断2分,理由2分。共32分)
20.错。中层还包括国家结构形式等。
21.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宪法的制定者,也是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关。
22.错。党组是上级党委派出机构。
23.错。是国家主席。
24.对。国务院享有委托立法权。
25.错。地方政府不具有独立的政治和行政地位,基本上是中央政府设置在地方的分治 机构。
26.错。并不仅仅是指法院和检察院,还包括行政机构的公安、国家安全、司法行政,人民
4代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以及其它具有权能的机关。
27.错。公务员职务晋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竞争上岗,二是公开选拔。
四、筒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8.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
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 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 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实行法治。(4分)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2分)
依法治国突出表现在依法行政方面。(2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必须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分)。
29.“公民”与“人民”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在我国,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分)因为:一是范畴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2分)二是范围不同。我国公民的范围较人民的范围更为广泛。公民中除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2分)三是 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2分)四是公民所表达的一般是个 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2分)
五、论述题(20分)
30.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意味着: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 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4分)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其 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 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4分)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权力的、具有相对低成本和较高可 接近性的机构。相比较而言,在现有的国家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距离最近、5“人民”最容易进入和产生影响,人民代表大会最具有直接代表和反映“人民”意愿和要求的能 力。(4分)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也决定了它具有一种“根本性”。所谓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构建的国家政权体系,它主要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产生它 的人民的关系,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同它产生的‘一府两院’等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规定了中 国共产党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民
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这三个‘关系’、一个‘基础’、一个‘原则’,概括地 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的性质。一句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 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4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要点 篇6
1.2.3.4.5.6.7.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定义 如何理解人大制度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政体? 什么是政体?政体分几种类型? 如何阐述我国的国体? 我国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如何理解我国人大制度中的民主集中制? 什么是三三制原则? 1940年毛泽东同志是如何提出中国未来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要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
9.我国人大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0.如何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
1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在宪法中是如何规定的?
12.我国全国人大的职权有哪些?
13.全国人大的会议原则及会议方式是什么?由谁来召集?
14.如何理解全国人大中的列席人员?
15.我国人大的立法程序中的提出法律议案都包括哪些内容?
16.我国人大的立法程序中的法律草案的表决当如何理解?
17.我国人大立法程序中的公布法律是由谁来公布的?
18.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是什么?其任期如何?
19.什么是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其性质是什么?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20.行政区划和行政区域的概念
21.中国目前比较普遍的行政区划体制是什么?
22.中国行政区划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23.中国行政区划的审批权限如何理解其具体内容。
24.地方各级人大的组成25.地方各级人大的职权有哪些?
26.省、地专委会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27.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28.试述如何继续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9.什么是选举?如何理解选举定义中的五层含义?
30.什么是选举制度?
31.规定新中国实现普选制度的文件是什么?
32.当代中国第一部选举法的通过机构是什么?
33.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34.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实现直接选举,要根据什么条件来决定?中国的情况如何?
35.在中国,主持选举的机构及其性质是什么?
36.什么是选区?
37.如何理解我国选举中对选民资格的审查?如何理解精神病患者在选举中的权利?
38.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是什么?
39.如何理解行政的含义?什么是国家行政?其有什么特点?
40.中国最早的行政法规是什么?我国国家行政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1.我国国家行政组织体制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42.什么是首长负责制?
43.如何理解中国的首长负责制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首长负责制?
44.什么是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5.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各自包括哪些内容?
46.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如何理解?
47.我国的国家总理和副总理的提名及决定、任免权是如何规定的?
48.国务院的职权有哪些?
49.什么是行政法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50.什么是条例?什么是规定?什么是办法?
51.我国的行政法规按照其目的和制定的根据不同,可以分为几类?如何理解?
52.什么是行政规章?其有哪些特点?
53.什么是国家干部?共有几类?
54.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定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55.什么是国家公务员?中国的公务员与西方的公务员有什么区别?
56.我国国家公务员竞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7.我国国家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有哪些?
58.什么是国家公务员的录用?报考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资格有哪些?
59.我国对国家公务员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60.我国对国家公务员的处分有哪些?
61.对我国国家公务员的降级和降职当如何理解?
62.什么是我国国家公务员的回避?应当如何理解?
63.如何理解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辞职和辞退?
64.试述如何继续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当代中国军事制度 篇7
亚当斯密等人认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活动得到自动调节, 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在于维护自由和公平的交换制度, 社会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没有救助的责任, 穷人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个人必须提高劳动意愿, 才能追求到财富和福利。这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福利观。
然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意识到要化解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就要采取适当的社会政策调整, 要采取诸多措施扩大社会福利。这时政府干预开始成为各国执行福利政策的主要理念。二战后, 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 英国首先建立了福利国家, 之后, 欧洲各国纷纷“左转”。福利国家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产物, 也成了随后的时代里主要受抨击的对象。
所谓社会民主主义, 就是通过议会式民主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其基本价值观是平等、自由和团结。在对待福利国家方面, 社会民主主义认为改良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福利制度来实现, 不一定要用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更替来实现。他们认为福利国家有六项功能:消除社会问题及改善受苦群众的困境;通过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全民都可以享受同等的福利, 建立更平均的社会;提倡利他主义和社会整合;补偿弱势群体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减少横向和纵向等的不平等。社会民主主义主张政府干预, 建立无所不包所有公民都可以平等享受的福利国家, 为公民搭建起“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
二、新自由主义
福利国家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后, 它的弊端逐渐暴露,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使得“高增长、高福利、高税收”的福利国家制度陷入困境。在这个背景下, 新自由主义走上前台, 提出一系列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主张。新自由主义提出福利个人化, 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 反对福利国家制度。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不平等, 反对国家干预, 反对集体主义, 提倡竞争。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反对, 对福利国家也是全盘否定的。一方面, 福利国家对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只要给予人们充分的自由, 一定有更好的更合理的福利制度产生。福利国家的制度与计划只能是对社会内既有秩序和当前行之有效的系统的破坏, 而且还会导致效率低下, 滋生懒惰与腐败。另一方面, 福利国家的全面的保障不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 而只有提供社会安全网式的保障才是公平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 新自由主义虽然反对福利国家的政策制定及提供福利的模式, 但是并非主张国家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国家应该做的是去创造法律构架, 使自由市场系统能够有效运作, 政府部门应与其他福利服务提供者在自由市场中进行竞争, 从而提升国家内部的效率。
三、第三条道路
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遭遇到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贫富分化加剧, 经济发展停滞, 经济危机频发, 社会秩序混乱, 新自由主义被证明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灵丹妙药, 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
20世纪90年代, 安东尼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这是对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调和后稍“偏左”的中间理论, 核心价值观包括平等、保护弱势群体、自主性的自由、以责任为基础的权利、以民主为基础的权威、世界多元化以及哲学保守主义。他认为在当前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出现了“五种两难困境”:全球化使一国的经济、政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都发生剧烈变化;个人主义影响加强;全球化改变了左和右的形态, 目前已不存在很明确的左和右的问题;全球化影响了各种正统的政治党派, 各类NGO组织越来越倾向于成为政治行动的主体;生态危机带来的威胁也必须纳入政治的考虑范围。正是这些困境, 以前的理论观点都不适应新的形势, 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他把平等理解为“包容性”, 不平等理解为“排斥性”。他接受右派对福利国家效率低下的批评, 但是不同于右派想要剔除福利国家的思路, 认为应该重构福利国家, 主张采取能动性的政治方案和积极性福利改革。改革后的福利国家要成为一个社会投资国家, 在风险和安全之间、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建立新的关系。改革的主要行动便是人力资本投资和以就业促进人们的自我实现。
简言之, 第三条道路福利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首先, 构建积极性福利, 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发展社会福利, 让NGO、慈善团体等第三类团体更多地参与福利提供。其次, 建设社会投资性国家。第三, 发展混合型经济。第四, 包容性平等。
四、福利多元主义
第三条道路的福利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固有矛盾。在其后, 出现了福利多元主义, 主张福利的规则、筹资和提供由不同的部门共负责任, 共同完成, 政府部门通过福利开支缩减的手段来减少福利国家的规模, 将福利责任下放到地方或其他部门, 从国家保障的单一主体发展成多元责任主体。但福利多元主义也有着诸多矛盾之处, 被批评为具有潜在的危险。
五、小结
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说明:
第一, 各种福利理论的兴衰更替说明, 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 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 自然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和理论要发生变化。
第二, 一定的福利制度服从于一定的政治制度, 不同福利理论指导下的福利政策都是为它的政权服务的。不同国家采取的福利制度, 主要依据自己的国情来定, 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 能够为自己政权服务的福利制度, 并且福利制度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及时做出改变。
六、对中国福利制度的一点思考
关于我国的福利制度, 个人比较赞同第三条道路,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 毕竟它是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的, 与我们有着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差异。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为主,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为辅, 我们能够做的是坚持社会保险的主导地位, 其他方面吸取第三条道路理论之精华, 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革。首先, 在当前的形势下, 我们面临着全球化的剧烈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受经济危机等困境, 全球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对政治生活乃至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次, 我们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要发展, 经济一定不能停下来, 而恰当的福利制度会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 相反福利制度不恰当也一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第三, 中国社会处在变革的重要时期, 当前贫富差距较大, 社会分层比较明显, 社会阶层流动不那么畅通, 机会和结果的不平等都较为普遍, 而恰当的社会福利制度正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
我国可以做的有:第一, 促进就业以增加福利, 如,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帮其就业用主动的方式防止贫困, 而不是被动地对贫困进行救济;第二,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改善福利状况。第三, 当前由政府主导发展社会福利, 应当结合国情适度并逐步放开, 允许更多的第三类机构加入福利事业, 只要形式合理不危害社会不伤及大多数人的利益, 并且组织形式成熟就应该加以欢迎, 同时也应该投入一定的精力鼓励NGO组织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J].商务印书馆, 2010.
[2]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4]陈良瑾.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当代中国军事制度 篇8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软环境 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组成部分。以四川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为例:“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047.68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3%。民营经济在创造税收、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劳动就业、繁荣城乡市场、拉动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观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我国在确立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已进入一个稳步发展期。但在该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是民营企业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即是当前的紧要任务,本文即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软环境,探讨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型。
一、概念释义
1.民营企业
本文所说的民营企业,并非是伴随中国社会各项改革诞生的所谓“非公有制企业”。严格的说,民营企业并不等同于私营企业。根据1988年的《私营企业法》的规定,私营企业可分为3种: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而民营企业采用的经营形式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4种形式。其次,“民营”并不等同于“私营”,“民营”并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民营企业”特指从集体企业中脱钩出来的那部分企业。另外,今天, 人们已不再对民营企业“姓资”、“姓社”展开无休止的论辩。因此,民营企业是一个淡化政治色彩的概念。
2.软环境
一般说来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软硬两种环境,其相辅相成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支持。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而言的。其划分来自经济环境理论,该理论认为这是从环境要素的特征进行的分类。所谓硬环境,是指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物质条件,是有形要素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环境(如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和区位环境(如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至于软环境则更加广泛,包括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观念、习惯、政府机构行政效率等无形因素。本文根据软环境的发挥作用的区域,将软环境分为内部软环境和外部软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运行机制、服务体系、服务意识、法律制度等因素。
二、民营企业制度转型的软环境困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一波三折,历经磨难,最终发展成今天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逐步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经正在着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软环境中仍然存在以下困境:
1.内部软环境发育缺失
(1)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施行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奉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家族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往往造成 “纠偏”机制的缺乏,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个别企业尽管聘请了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但由于企业所有者自身水平的限制,要么不能放手经理层的大胆改革,要么被一些有野心的经理人搞跨,最终酿成企业破产的悲剧。
(2)人才机制不灵活
尽管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不少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就不乏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另一方面,国家依然没有建立民营企业大胆引进人才的保障机制。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国家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责任抛给社会,特别是强加给民营企业,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发展成本,使之较难吸引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加之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更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
2.外部软环境支持不足
(1)中介服务有待健全
从总体上来看,民营企业的成长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但目前我国的中介服务市场还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以福建沿海民营企业对本地技术、法律、管理、会计等服务能力的满意程度调查为例:“11%的受调查企业认为‘不满意’,60%的受调查企业认为‘一般’,24%的受调查企业认为‘比较满意’,5%的受调查企业认为‘满意’。”可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業制度的外部软环境无法得到满足,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
(2)政府服务意识不足
尽管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我国当前很多政府部门受陈旧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依然是一幅高高在上的态度,特别是对待民营企业更是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差。致使许多民营企业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找关系、给好处才能办成本来很简单的事情。造成民营企业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生存和竞争,不利于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
(3)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在当前的法律框架内,保护个人产权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对民营企业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对民营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已有的依据也难以真正落实;民营企业业务核算、会计监督、税额核定等缺少严格的制度约束,虽然也有一些规定,但执行却不利,人为性、随意性太大;与发展民营企业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形成体系,而现存的有些规定的尺度尚待统一和规范。这在市场经济秩序不甚健全的当前突出表现为一种以人际关系经营、靠政府政策立市、钻法律空子创业的发展状况。
三、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转型进程中的软环境建设
实践证明,民营企业要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 ,就必须实现内外软环境的转变,突破管理模式、人才机制、中介服务、政府服务、法律保障不足的束缚,引进市场竞机制,克服当前存在的种种弊端, 逐步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实现民营企业的系统转型。就目前的情况看,民营企业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内外软环境的建设,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提供完善的软件保障。
1.在明晰的产权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引进竞争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心任务
由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在产权方面,其合法财产受到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侵犯,导致一些民营企业不敢有长期的投资行为;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政策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现行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总体上向国有企业倾斜,使民营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竞争的地位,从而产权纠纷不断。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明晰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仍然是迫切的中心任务,从根本上保障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
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我国民营企业更是面临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需要,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在引进优秀人才之后,应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优胜劣汰,突破家族制的旧式管理模式,使民营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2.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在当代软环境下实现制度转型的时代要求
第一,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决策制度。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仅靠企业主对企业的发展作出决策不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组织机构,规范的组织制度,而建立健全的集体决策机制,既可以使企业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利于调动高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强化企业对他们的认同感,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第二,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制度。能否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中来,开发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培育和保障制度,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在信息社会,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宝贵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建立切实可行的用人制度是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可靠保证。因此,加强对企业员工管理,建立合理的员工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福利、保险和劳动保障等制度,也是实行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重要条件。只有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建立健全的监督机构和民主制度。民营企业的组织制度建设离不开我国的国情。因此,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监督机构和民主制度,除了建立股东会、 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外,还应建立工会、党团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和机构。这不仅有利于员工在企业内部发挥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還有利于发挥党员和团员的骨干作用和政治优势,保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能够顺利地进行。
3.建立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是保障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可靠保证
建立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快建立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服务。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网络,加快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技术、市场、人才等信息服务。加快建立中介服务平台,提供质量管理、法律事务、信用评估、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是保障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可靠保证。
4.完善当前法律制度是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重要保障
在依法治国成为社会主旋律的今天,民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更是需要法律的保障。建立保护个人产权的法律制度,尽快出台保护公民财产权利的物权法,完善对民营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业务核算、会计监督、税额核定等缺少严格的制度约束的法律法规,使保护民营企业的法律制度形成体系,是我国当前法制建设的迫切任务。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存在和发展的软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过程中,加快软环境的建设,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使市场机制在企业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最终实现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转型。
参考文献:
[1]张一青孙春晓:民营企业文化与竞争力[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李亚:民营企业产权融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何振国:社会主义与私营经济[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厉以宁:怎样组建股份制与股份制合作企业[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吴芬清蒋志飞:大突破——中国民营经济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当代中国军事制度】推荐阅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06-0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讲义05-30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08-22
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网上作业参考及答案07-05
中国当代诗歌05-13
中国当代景观07-30
当代中国美学08-01
中国当代建筑08-07
当代中国设计10-22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