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信仰教育

2024-09-22

精神信仰教育(精选9篇)

精神信仰教育 篇1

社会快速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馆藏资源日益丰富。与此同时, 高校大学生在日渐复杂的社会现实及就业压力面前, 出现迷茫、浮躁等精神空虚现象, 与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形成反差。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对学生进行精神信仰教育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采取种种措施, 利用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 , 但至今尚未找到有章可循的模式。本文就如何利用馆藏资源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展开探讨。

一、高等院校学生精神信仰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信仰状况普遍缺失现象十分突出, 引起诸多学者的注意, 对大学生信仰状况进行了多次调查。2004、2007、2010年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显示:被调查学生无信仰者分别占27.22%、39.5%和51%。 (2)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信仰缺失率逐年上升, 对学生身心健康、校园安全乃至社会建设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健康的精神信仰则会让心灵得到慰藉与解脱, 保持良好品行与宁静心态;反之则会导致欲望膨胀而没有节制, 行为恣意而不加约束, 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等不良现象。

这里所说的精神信仰所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 大到宗教信仰, 小到座右铭等, 只要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的均可称为精神信仰, 即是对某种主义、宗教、主张或个人极度相信和尊敬, 并用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简单地说就是为自己的工作、生活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故又称精神支柱, 即个人对自已内心深处所向往的一种追求, 进而转化出前进的某种力量。拿破仑·希尔说过:“如果人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并坚持不懈地努力直至形成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强烈爱好, 那么这就是改写人生的强大动力。”英国学者弗农·科尔曼曾经说过:“因为生活一旦缺乏了目标, 则行为就失去了热情的支持。” (3) 精神信仰决定于自已的选择而不是外界的认同, 但外界的影响却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 外部环境的因素更为重要。

(一) 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目标不明确

通过对南阳师范学院学生随机访问和问卷调查发现, 68%的学生无明确的精神信仰目标;12%的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家庭文化等因素, 精神信仰较明确, 一般表现为宗教信仰, 如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某些民族民间信仰等, 且这部分学生的精神信仰较其他学生稳定, 轻易不会发生变化;只有13%的学生有着明确的精神信仰目标, 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这一现象亦反映在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上。就图书而言, 借阅种类大约分为三种:一是专业书籍, 为完成学业而借阅;二是当前流行小说, 特别是青春期的小说;三是名著, 外国作品较多。其中借阅流行小说和名著比例高达90%以上。大学生借阅青春期小说本无可厚非, 只是现在青春期小说励志内容的不多, 大多涉及恋爱、金钱等方面, 流行的穿越剧、后宫剧等难免会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 特别是大一新生, 刚刚经历了学习压力的减轻, 正是渴望精神食粮时期, 此时难免会有种种幻想成分, 对形成健康的精神信仰不利。名著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言, 是有好处的, 但本国名著借阅量不大, 仅限于小说传记类作品, 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则关注较少。这对于大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利, 对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不利。电视剧的热播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书籍借阅取向。《楚汉传奇》就是一例, 借阅相关项羽、刘邦等人物传记、小说的学生明显增多。不过其中一些小说类作品及电视剧情明显带有虚构成分, 学生往往辨别不清, 容易产生错误认识。

(二) 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目的不固定

不固定性是高校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另一特点。大部分学生精神信仰易变性很强, 尤其是大二至大四期间。大一新生入学后, 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大学教师对新生前景规划蓝图, 都是激励学生向上的精神动力。然随着时间推移, 学生眼界开阔、学习压力减小及交友范围扩大, 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原有精神信仰逐渐发生变化。这一点在大二期间尤为明显。毕业前夕, 学生的精神信仰又处不稳定期。实习实践及社会现实, 改变了大学生原因的精神信仰, 出现两极分化的倾向:激发了学生拼搏精神, 坚定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信念;对现实不满, 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故而大一新生与大四毕业生在图书借阅方面, 多倾向于小说, 不同的是大一新生对专业书籍借阅同样不少, 而大四学生则很少借阅专业书籍, 且借阅图书频率极低。大二、大三学生对图书资源利用和借阅图书频率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这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精神信仰目的不固定发展相一致, 因此利用图书资源来影响大学生精神信仰建立是有作用的。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在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有所不同, 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组成部分, 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培养人才的场所, 同时亦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中, 大学生占有率几乎达90%以上。大学生尚未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思想意识形态尚未健全, 正处于精神信仰培养的关键时期, 图书馆丰富的书刊资料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及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开展,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的重要作用越发突出。

(一) 引导作用

大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最大体现就是图书借阅, 故高校图书馆发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图书借阅实现的。大学生借阅图书时有两种倾向:一是有目的性, 二是无目的性。有目的性往往是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 所选择的图书多具有专业性特点;或者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导向的影响, 比如电视剧的热播、文化媒体的热捧等。无目的性主要反映在学生借阅小说上, 一般青春期小说较为流行, 借阅量大。学生选择借阅图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有着健康心理的学生选择图书内容比较健康, 另一方面图书内容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形成。实际上, 因为社会大环境的作用下, 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难免鱼目混杂, 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一般对当前流行小说也会有所购买。由于学生对图书内容不能正确辨别, 而内容不健康的图书往往对学生健康思想形成不利。虽然这种不利影响随着学生对社会认知、眼界开阔而逐步减弱, 但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建立健康心理信仰。因此, 高校图书馆及时掌握学生对图书资源的利用动态了解学生精神需求, 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 有目的地选择与推荐图书, 开展阅读引导工作。

(二) 辅助作用

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毕竟不同于专业院系的课堂教学及学校专职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 它由学生自愿完成的而非强制进行的, 故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起到辅助作用。这并不是说图书馆这种辅助作用不重要, 如果及时到位, 那么对整个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及思想政治水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 接受课堂教育成为他们选择的主要方式, 图书馆仅仅是消遣的场所。部分新生进校后不仅不了解图书馆资源情况, 就是图书馆的内部结构及部门设置也不清楚, 更别说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了。图书馆的优势没有达到及时的发挥。故而在学校教育实施的同时, 加强与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辅助作用。

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 图书馆的辅助作用更显突出。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劳动法和择业、面试等相关书籍的推荐, 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 懂得法律知识, 建立择业自信等。

三、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信仰教育

高校图书馆规模随着高校的扩张而不断扩大, 功能日渐完善, 为师生提供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如音乐欣赏室、视听室等, 师生在读书之余, 可以通过音乐、录相等形式, 欣赏到多种优秀的文艺作品, 寓教于乐, 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修养水平和文明素质;通过收听收看国内外重大新闻, 了解国家政策及重要事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等。对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更具便利条件。

(一) 积极引导, 树立健康的精神信仰观念

总体说来,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观念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进取的, 他们能够利用有益的资源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鼓舞士气的斗志。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的急剧变化, 市场经济下某些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思想及风气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导致部分学生精神信仰出现真空。特别是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 面对社会环当代大学生境及学习压力的改变, 思想上难免会有迷茫, 找不到支撑精神信仰支点。

传统文化与哲学经典作品无人问津, 通俗小说与志怪杂谈大为流行。因此树立健康的精神信仰观念、道德是非标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图书馆指导大学生利用馆藏资源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图书馆应利用采取学生接受的方式, 积极引导, 推荐图书, 让学生树立健康的精神信仰观念, 必要时还可以与学校专职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想配合。

(二) 开展活动, 建立正确的精神信仰支柱

高校图书馆配合学校教育及专职部门的思政教育, 开展多元化活动, 如演讲比赛、读书活动、专题讲座等。图书馆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进行的阅读指导,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以建立正确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 容易被潮流所吸引。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 举办热点图书的讨论会, 并请专家进行点评, 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三) 定期跟踪, 巩固已有的精神信仰成果

随着大学校园生活及交友范围的不断变化, 支撑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也会随之而变, 或好或坏, 难以捉摸。其中不乏大三、大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而迷失方向, 甚至走向不归之路。特别是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 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及巨大的就业压力, 强大的精神信仰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图书馆要建立读者档案时段表, 利用读者借阅数据及阅览数据, 掌握每一阶段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需求, 根据情况, 及时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图书及电子资源, 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注释

1 201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

2 陈芳.关于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3年3月.第8卷1期.

3 [英]弗农·科尔曼著, 朱毅译.精神的力量.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76页.

精神信仰教育 篇2

在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培训课上,老师说了九十年代曾碰到的一件趣事。曾经碰到很多的同行问他,国外有没有宣传思想工作这样的事,他们的教育思想工作是如何的展开?这一问还真把这位老师给问住了。在国内做了十几年的宣传思想工作,亲力了好几件全国有影响的模范人物的宣传工作,国外也去过多次,却从未注意过人家有没有“思想工作”这样的说法。他从未考证过,所以不好乱下定论。他说这个问题曾难倒了很多人,都没有正面回答,有的干脆说不知道。这位老师思虑了很久,结合他自身的经验,他认为国外可能没有“政治思想工作”这样的说法,他们不知道宣传思想工作是怎样的一种概念,但任何一个国家,肯定会有类似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和做法。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罗列了很多关键词,在他罗列的很多关键词中,“宗教维系”排列“爱国倡导”之后,列为第二。宗教在国内,除了少数民族西藏,都不占统治地位。而在国外,每个人都是信教的,各种各样的教成为他们的不可动摇的精神信仰。除了政府倡导的爱国,宗教可以让人学会如何爱,如何为人行善。从这一点上讲,宗教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它让你学会如何的做好一个人,做一个好人。说到爱国倡导,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是从小抓起的。比如小学生守则的第一条,就是“爱祖国爱人民”。其实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爱祖国爱人民”这样的概念实在是太大了,不知道怎么样做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体现。参照于美国的小学生守则第一条: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作业(大意)。相比之下,人家就务实得多。听老师的话,潜意就是爱祖国的体现。老师会告诉你,爱国是怎样的一种具体行为。而爱人民,会告诉从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姐妹开始,从而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唱国歌,我们行的是注目礼,人家是掌心置于心脏,是用心在注目国旗。我们唱国歌要放音乐,人家是无音乐的清唱。国歌,除去小学生之外,有多少人能把我们的国歌一字不漏的唱下来呢?想起在建区十周年庆的歌咏大会上,全场起立唱国歌,几千人的会场,发出来的声音竟是那么虚弱,我们张着嘴不知所云。若是清唱,会是怎样的洋相百出,那场面不能想像。这就是我们国人的爱国。我们都不是在自发的爱国,唱国歌只是一种程序的需要,流于形式。而不是一种自然涌起的爱意。想起自己在上学时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第一次唱着国歌对着鲜红的国旗敬礼,那是多么的神圣。不去说那时有没有做一件爱祖国爱人民的事,但内心涌动的那份神圣,真的是不可侵犯。晚上把红领巾取下来叠好,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可是现在,我还有那样的感觉吗,我还能不看歌词就能把国歌一字不差地唱下去吗,不能了。爱国其实也是一种信仰,就像人家的宗教信仰,那种在心底潜藏的爱意才是和他们生命同在的东西。

浅谈精神信仰与校园文化的构建 篇3

1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状况分析

信仰可分为社会信仰、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的主要内容是指人们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政治发展、民族的发展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和个体生活的重要目标, 它包括民族主义、国家和政治信仰。实用信仰强调生命、物质利益、家庭幸福对个体的价值意义, 它包括生命崇拜、金钱崇拜、家庭主义。超自然信仰是指以宗教信念为主要价值判断, 认同神灵的存在和意义, 相信轮回, 它包括宗教信仰和神灵崇拜。信仰的本质是认知的, 没有信仰的认知, 就不可能有信仰情感的投入, 更不可能有信仰的意志行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 信仰对大学生的需要、理想、世界观起着调节作用, 大学生的态度、情感、动机、性格和行为也无不打上信仰的印痕。

有研究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应该看到,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之近些年来, “宗教热”在国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其中也出现了“青年宗教热”现象。受其影响, 在当代大学校园中, 不仅出现了大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 而且已有部分大学生成了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 他们是否有信仰, 信仰什么, 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 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2 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敏锐、思想开放、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群体, 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往往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价值多元、思想困惑、道德失范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社会转型期, 也会影响学生精神信仰的取向。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的加剧会使一部分人产生信仰功利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大学生在承认公平合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础的同时, 更加认可市场的趋利性、本位性、竞争性、等价交换性等。有的大学生的人生信念取向原则逐渐失去必要的文化和道德约束, 被市场经济生活原则所取代, 将现实生活的一切都市场化、功利化, 把信仰的神圣性消失在功名利禄之中。

2.2 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意识, 受其熏陶, 也会产生宗教信仰意识, 信奉神灵。加之社会上存在的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 一些封建愚昧和迷信落后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 一些新形态的迷信、伪科学时有泛起, 使青年学生无形中受到影响。

2.3 大学生心理调节的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 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发生动摇, 出现不同层面的精神信仰, 出现生命崇拜、金钱崇拜或者神灵崇拜。

2.4 宗教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基于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而形成的, 具有强大的精神内聚力, 加之宗教的部分教义与人们的伦理规范相容, 作为宗教文化, 它对各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有资料在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群体中所做的调查予以了充分说明。在青少年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中, “基督教提供了一种终极关怀, 信仰它使人感到活着有意义”的学生居于首位。据另一项调查, “信教的理由”, 32.4%为“劝人为善、以求好报”, 22.3%为“社会道德滑坡, 以独善其身”, 21.6%为“由于好奇”, 18%为“遭受变故, 寻求精神支柱”或其他原因。

2.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近年来, 虽然我国极其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仍然存在对事关人类发展的崇高理想、民族的共同理想、个人的理想等相互关系认识不够, 教育形式单一、生硬, 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不够等现象, 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6 大众媒体的影响

目前传媒形式多种多样, 存在宣扬有神论思想和传播宗教理念的现象, 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对宗教热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 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在世界观上是与任何有神论相对立的, 因此, 既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又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 从国家性质上规定了干部、公务员、学生不能信教。

3 校园文化的构建策略

大学生是一个有着独特性的群体, 其信仰问题既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十分关键。在价值多元、思想困惑、道德失范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社会转型期, 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1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提倡科学信仰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引导政治信仰、加强道德信仰、树立人生信仰, 使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理性之美, 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2 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

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高校“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本、更新观念, 尊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以客观、理性、公平、宽容的态度开展信仰教育。

3.3 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 广泛开辟社会实践活动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家庭和社会与高校密切配合, 大力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社会生活之中, 能更多地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 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高校信仰教育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多开辟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如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和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好的地区参观学习和考察, 在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

3.4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核心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学校精神的塑造, 好的校风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是大学在其沿革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 是激励师生孜孜以求的内在动力。通过校风建设将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5 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物质文化建设, 设置标志性、个性化景观, 在校园、教学楼、宿舍和食堂等场所精心布置伟人画像、名人雕像、名言警句、立志格言, 通过塑像、雕刻、标志等形式, 以他们的思想观念、品德情操和人生价值来时时刻刻鞭策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发挥学校物质设施对大学生信仰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 发挥显性教育作用, 从而使学生在这些特定物质文化的影响下, 确保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信仰是与人的根本生命价值相联系, 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根本价值原则。信仰又是大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核心, 可以支配和调节学生的重大行为。我们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学、善于创新、具有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从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高远的人生境界。

摘要:精神信仰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精神信仰的重构时期, 对其加强引导非常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提倡科学信仰教育、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 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 广泛开辟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引导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文化,信仰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幼穗, 李维, 吕勇.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 2002 (6) :660-663.

[2]宋兴川, 金盛华.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 2004 (4) :1010-1012.

[3]刘庆明.大学生信仰的心理学研究[J].硕士论文, 2006.

[4]肖欢, 夏韬.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J].教学研究, 2007 (1) :29-32.

[5]李培民.大学生中宗教信仰问题[J].民族, 1996 (7) :27-29.

[6]郭秀兰.当代大学生信仰认知的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2) :71-73.

[7]赵丛.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商业文化, 2009 (3) :21-22.

[8]成长春.适应与超越——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 2000 (4) .

坚守信仰高地 守护精神家园 篇4

近段时间,随着电视剧《潜伏》在各电视台的热播,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一部电视剧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这一现象专门做了一个调查,观众在回答你从《潜伏》中看到了什么时?排名最靠前的回答是:看到了信仰的力量。那么什么是信仰呢?信仰是对某种主义极度的信服和崇敬并奉为行为准则的精神现象。有没有信仰,有什么样的信仰,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地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要始终坚守的信仰高地,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胡主席深刻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就要切实弄清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渗透破坏的新方式、新手段及其险恶用心,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坚决抵制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

一、树欲静而风不止——理想信念面临的挑战和影响

胡主席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较量和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国家加紧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当前,在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生产生活方面发生重大深刻变化的时候,我们的理想信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挑战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我们翻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地图,我们会发现,这个熟悉的世界一下子多出了许多国家,从哪里来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分裂分化出来的,这些分裂分化就是从意识形态领域首先打开突破口的。正如,尼克松在他的《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他于八十年代到东欧国家时就发现,东欧共产党人已经完全丧失了信仰,意志和信心已经破灭。因此他断言进行和平演变的时机已经成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兜售他们的人权、自由、民主等西方的价值观,来动摇别国的意识形态。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针对中国制定的《十条诫令》讲得非常清楚: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蔑视并进一步公开背弃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总之,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传统的价值观,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自尊心的钥匙……以上这些赤裸裸的宣示,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军人的深思和警觉。今天,大家是否注意到,麦当劳、肯德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可口可乐成为饮料市场的“大哥大”,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受年轻人青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美国对我国进行的文化渗透和输出,看似他们输出的是可口可乐、麦当劳,实际输出的是西方的生活方式;看似输出的是好莱坞大片、迪斯尼乐园,实际输出的是西方的享乐主义;看似输出的是圣诞节、情人节,实际输出的是西方的思想观念。所以人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做好积极防范。多年来,西方国家广泛的通过网络、影视、广播,书籍等传媒,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渗透,破坏和影响我们的主流价值和政治信仰,可以说,意识形态领域从来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挑战二:国内错误思潮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有人说,当今时代是个“价值爆炸”的时代,是反映不同主体利益要求的价值观“诸神竞争”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多元共存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潮也粉墨登场,一些官兵经不住考验和诱惑,理想追求、政治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标准和思想道德出现偏差。比如:有的信奉新自由主义,鼓吹人性自由,私有自由,照搬西方的意识形态,在中国进行全盘西化。有的信奉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多元意识形态的一元,否认其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有的,则抱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认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抗争史,尤其是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潮,都有藐视合理的逻辑性,但是都具有较大的迷惑性,破坏性,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有着极大的冲击力,如果我们不能明辨是非,盲目听信,势必会造成思想混乱,信仰迷失。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把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宁夏也成为非法宗教组织和宗教极端势力关注的重点地区。可以说,反动宣传就在我们的身边,前不久在大门口就发现张贴的法轮功宣传单。在我们野外施工,也可能会遇到民族和宗教问题,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必须充公认清其本质和危害,坚决的抵制。

挑战三:社会复杂现实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追求效益、追求回报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使得官兵关心自身利益的程度也随之提高。在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一些同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精神世界的追求就陷入了无所从的境地,比如,有的同志看到,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履禁不止,城乡差别发展不平衡。就对自己的原本坚守的信仰产生怀疑,有的受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人的思想滋长,思想趋于迷茫。人的思想象块地,不长庄稼就长草,信仰是意识形态的灵魂,我们只有才能守住信仰的高地,才能守住意识形态的阵地。

在诸如此类的挑战面前,给不少官兵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和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政治信仰有所动摇。近年来受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影响,少数官兵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和政治上的进步。有的同志对给水专业不感兴趣,认为扛钻杆的不如扛枪的,打井的不如打仗的。有的官兵认为,边防战士和地方打井队差不多,整天跟泥浆打交道,睡不好觉,吃不好饭,穿不上干净衣服,认为在部队活得太累,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有的虽爱军但不爱岗,在岗位不敬业,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工作动力不足,搞不清“当兵为什么、当兵干什么”?

二是价值取向有所偏移。当前绝大多数官兵都有正确的价值观,但也有极少数官兵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发生了动摇,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在工作中对“等价有偿”原则格外关注,重物质利益,重得失回报,想问题、办事情更多考虑的不是怎样把工作干好,而是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往往是对己有利的事就干,没利的就不干。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奉献精神有所淡化,对个人进步、自己家事考虑的较多,稍不如意,就闹情绪,消极怠工。业余生活是看电视、上网、发短信、看闲书。有的艰苦奋斗意识淡化,认为我们边防战士,生活太艰苦、工作太辛苦。在钻井分队的少数官兵感到,每年三月出队,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与钻机为伴,总是一身泥水一身汗,生活单调,枯燥乏味,与社会上同龄人相对自由、浪漫的生活没法比,言谈中对地方的文体娱乐、旅游休闲等生活方式表现出强烈的企盼。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意志消沉,精神状态差,只求混日子,熬时间,耽误青春,荒废时间。有的甚至把社会上鱼龙混杂的娱乐生活当作“时尚”,在“酒绿灯红”中迷失了方向。

三是思想道德易滑坡。主要表现为是非不分,有的把无私奉献看作是傻瓜,把诚实守信看作是愚昧,把勤俭朴素说成是寒酸,把认真负责说成是太累,把吃苦耐劳说成是傻冒,把弄虚作假看作是聪明,把挥霍浪费看作是前卫,把有钱、有权、有名看作是追求,把请客送礼说成是会办事,把追求享受说成是潇洒,等等。有的对身边发生的不道德、不文明的社会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缺乏应有的认知能力。有的道德滑坡,不崇尚高尚的道德境界,而津津乐道于庸俗关系和低级趣味;有的对腐朽的、低级的生活方式抵制不力,淡化自律意识,放纵个人行为,守不住道德底线。有的追求低级趣味,把庸俗当时尚,热衷于阅读不健康书刊,谈论“荤段子”,转发格调低下短信,甚至出入不健康娱乐场所。有的对婚外恋、婚前性行为等感到习以为常,问卷调查显示,97%的官兵上过互联网,其中,56%上网为了和网友聊天、打网络游戏,52%有异性网友,12%和网友见过面,8%外出时去过洗浴城、KTV等娱乐场所。有的追求社会时尚,搞超前消费,热衷于相互间送礼物、搞派对,把mp4、数码相机、手机、高档服装等作为生活必需、互相攀比,还有的不顾自身条件,不顾家庭经济困难,“打肿脸充胖子”,盲目与别人比穿戴、比吃喝、比会玩,等等。

四是行为方式易失范。主要呈现出三种不良趋向:要自由不要纪律,有的条令条例意识比较差、平等意识比较强,自身要求放松、行为方式自由,有事没事想外出。有的对上级三令五申的要求不当回事,对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津津乐道,把制度规定置于脑后。讲民主不讲集中,过分强调民主权力,只要组织照顾,不讲组织纪律,有困难就想到组织了,尽职责就把组织要求甩到脑后。信个人不信组织,有的哥们义气较重,有困难、有矛盾时,不是依靠组织依据法规解决,而是走私了的捷径,导致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越弄越复杂;有的个人愿望一旦不能满足,便心怀不满,怨恨组织,抱怨领导,发泄私愤,个别的甚至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

五是人际交往易变味。开放的社会没有封闭的军营,随着军营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军人与对外交往的空间日益增大。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对军营影响很大,而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故案件,大多能从官兵对外交往过多过滥找到原因。有的对社会上流行的“礼尚往来”习以为常,对“办事就得花钱”等所谓的“潜规则”表示认同,把结交朋友多看成是“能力强”、“本事大”、“有魅力”;有的信奉“没钱办不成事”、“不互相捧场就加深不了感情”,把讲义气、够朋友作为交友准则,结果交了一帮酒肉朋友。有的集体荣誉感不强,完成任务拈轻怕重,互相推诿;有的个性张扬,强调自我,向往自由随意的生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一些老同志谈到,过去各单位之间搞拔河、比武等比赛,大家生怕自己单位落在后边,如果输了许多人连吃饭都没胃口,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见了,大家关注个人利益远比连队荣誉要强烈得多。还有的官兵不愿向组织敞开心扉,干部骨干与他们谈心时,大多说些场面话、客套话甚至假话,不愿吐露自己真实想法。

六是防范意识易缺失。在长期和平环境影响和西方敌对势力“香风毒雾”的侵蚀下,一些官兵敌情观念淡漠,看不清合作中有斗争,交往中有渗透,错误地认为发展经济、扩大开放就应该增加社会交往,广交各种朋友;看不清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丧失政治警觉性,不分时间场合,什么话都敢讲,什么事都敢议论,信口开河、毫无遮拦;看不清网络背后的陷井,比如:在网上聊天交友,有的甚至起的网名叫绿色军衣、我是一个兵、迷彩服、军人本色等等,不可避免地给敌对势力渗透策反提供了条件。

七是战斗精神易减退。应该说,这几年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强化战斗精神、忠实履行使命、弘扬优良传统等教育,广大官兵施工训练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少数同志战斗精神弱化的问题还不容忽视。有的意志较薄弱,作风欠顽强,遇有紧急任务、重大行动和高强度训练,身体上吃不消,心理上受不了;有的看不到潜在的战争威胁,认不清面临的严峻形势,对“三股势力”恐怖活动的危害比较轻视。有的打赢信心不足,总认为我们边防战士是打井的,不是打仗的,前段时间军区工作组到野外检查帮建,就反映我们好多同志精神状态不好,与此有很大关系。有的拿以人为本做幌子,对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图安逸享清闲,当兵几年,虎气不足、稚气有余等等。

二、唯有源头活水来——理想信念就是力量

温总理2007年在同济大学视察时,朗诵了一首诗《仰望星空》,唤起了大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诗中这样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廊而深邃,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的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我们仰望星空就是要探求那无穷的真理,追随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灯塔,青春的火焰,决定我们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第一,只有坚守理想信念的高地,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人们常说,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我们每个同志只有坚守自己精神高地,我们才会看的远,想的深,才能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立场坚定,行动自觉,站的高,看的远,我们是否有过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迷路的情景,这里的道路,四通八达,稍不注意,就会走错方向,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人生旅途,也有碰到许多叉路口,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没有正确的目标,就会失去方向。某军分区干部李某,最初,只是抱着猎奇的思想,在互联网上浏览一些另类的言论,发展到下载一些反动言论,进而在互联网上散布一些反动言论,最终被严肃查处,李某为什么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根据他本人的交代,其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迷失了前进方向。近日通报的海军某部姜某,在互联网交友网站注册了个人信息,暴露了军人身份,被境外敌特分子盯上,在境外人员的拉拢腐蚀下,姜某通过互联网多次提供搜集的文件资料,其中绝密级8份,机密级19份,秘密级4份,姜某现被依法逮捕,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我们青年官兵年龄小,阅历浅,思想还不够成熟,极易被别有用心的敌特分子盯上,更要引以为戒,时刻保持警惕。事实告诉我们,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南针,没有理想信念的指引,人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高级工程师李树棠扎根大西北找水打井“三不进京”。可谓理想信念坚如磐石。像李树棠这样的边防战士,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

第二,只有坚守理想信念的高地,奋斗才有不竭动力。邓小平同志总结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抗战时期,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抛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抱着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穿过国民党设置的一道道封锁线,奔向他们心中的圣地——延安,有一个叫凡尘的广东籍青年,在路上不幸病倒,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时刻,仍然执着地把头朝着延安方向,双手抠进黄土,艰难的向前爬行了28米,从西安到延安绵延800里,千百万热血青年用鲜血和生命筑就一条理想信念之路,一个民族,一个集团,一个人只有拥有崇高的信念,才能获得强大的前进动力,今天,我们物质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仍然是我们成就人生的不竭动力。我们边防战士建团至今,一代代官兵为了找水打井的崇高追求,有6名同志从入伍到退休一直奋战在找水打井第一线,9名同志为给水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当一名优秀的边防战士,首先要有忠诚于党和人民给水事业的执著信念。也许大家会想,我只是普通一兵,身居小岗位,干着具体活,也干不成大事业。可大家想想,一滴水,不正是有了入海的执著信念,才汇聚为涓涓溪流,才汇流入滚滚江河,最终成为浩瀚无垠的大海吗?只要我们坚定对给水事业的追求,坚守无尚光荣的给水岗位,就能够在小岗位上干出大成就、实现大作为。

第三,只有坚守理想信念的高地,人格才有无穷魅力。大家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那个时候,全中国的老百姓有谁能知道共产党是干什么的?五十几个人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每名共产党员,就是靠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靠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执着追求,一步步影响和带动了全中国的所有进步力量,进而解放了全中国。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真学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20多年潜心钻研,真情传播,模范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位听过他课的领导干部讲,我只听说过歌星在反场再唱,还从来没见过讲政治理论课的还反场,方永刚教授哪来的这么大感染力啊,关键是他始终高举着真理的火炬,洋溢着信仰的魅力。在我们团史馆里,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王学印,七十年代,而立之年的王学印从地方水文地质队特招入伍。当时团队刚刚组建,部队正在进行四大沙漠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一入伍,王学印就立即投入到了这项空前的工作中,开始了他三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忘我奉献的地质科研工作。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993年,入伍18年后,他才第一次踏上了归乡的列车,看到早已等候在村口的父母,妈妈用她那婆娑的双手抚摸这两鬓花白的儿子,父母亲的眼睛湿润了,18年的想念,18年的牵挂在这一刻实现。望着年迈的父母,愧疚的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18年来这是王学印第一次见父母,也是最后一次。父母亲相继去世时,他正在苦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实施浩大的“百井扶贫”工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俗话说:自古忠孝两难全,王学印为了国防给水事业舍小家顾大家,用忠诚书写着听党指挥的铮铮誓言,用行动践行着服务人民的性质宗旨,用累累硕果印证着英勇善战的光辉历程。这种无穷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边防战士奉献青春不言悔,甘将热血化清泉。

信仰对我们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才能坚守信仰的高地呢?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理想信念贵在砥砺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意识形态领域攻击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特别是我们边防战士,长年在外施工打井,与社会形形色色的人接触更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更大。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从根本上提高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能力,自觉与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使自已的懒散在艰苦的环境中遗谴,使自己的理想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升华。具体来讲,我们要坚持四靠:

一靠理论武装。我们经常讲,政治上的敏感与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与成熟。事实上,敌对势力的渗透和演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放松了科学理论的武装,放弃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从近年来查处的出卖情报的案件看,极少数人之所以被敌对势力所引诱、所迷惑,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根本原因就是放松了理论学习,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缺乏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破坏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列宁指出,革命理论能够取得一切信念。坚守信仰,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起今为止最完整的理论,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他的伟大之处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的社会规律和发展方向,前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又开始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本论》一度成为西方国家最畅销书籍排行榜的前列,历史再一次映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坚守理想信念就要坚持用党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我们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无可辩驳的证明了创新理论的正确性。在当代中国,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个人都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真理来信仰,作为道路来坚持,作为理想来追求。要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吸取营养,凝聚力量,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开出永不凋谢的鲜花。我们大家都要象方永刚教授那样,怀着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炽热情感,如饥似渴地学习、真心实意地践行,真正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卫士。

二靠价值引领。是一滴水,就要折射七彩阳光;是一束光,就要散发全部热量,我营四连班长魏露当了15年兵,打了15年井。2003年9月的一天,连续跟班20多小时的他,突然感到腹部一阵疼痛,战友们都劝他入院检查,可他强忍着剧痛笑着对大伙说:“没事,胃病又犯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时常带病坚持上岗,致使病情不断恶化,直至献出了他年仅33岁的生命。就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魏露心里惦记着的还是他那深爱的钻机。他在给团党委的最后一封信中写到:“假如这次我能活着回去,我愿意当一辈子的边防战士;假如我将不幸离去,请求团党委一定要让我再看一眼相伴多年的钻机!”战友们!这种“利万物而不争”的人生价值难道不是边防战士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吗?为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强化精神支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切实做到“趣”而有度、“好”而有道、“玩”而有品、“乐”不上瘾。自觉控制“交往圈”,不因交往不慎而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净化“生活圈”,不因恶小而为之,最终丧失德行和气节;纯洁“娱乐圈”,不被网上错误信息所迷惑,干一些与军人身份不相符的事情。一句话,要强化防范意识和自律意识,不闯“禁区”、不踩“红线”。要筑牢自己的精神高地,保持崇高的品质、高雅的情趣、高尚的追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影响,经受住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考验,永葆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

三靠纪律约束。严明的纪律是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有力保证。每一名官兵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都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十不准”、行为规范“十不得”和网络“十条禁令”,经常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免疫力,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要积极参加法纪警示性教育,认真吸取经验教训,经常用反面典型教育和鞭策自己,规范言行,做到警钟长鸣。各级思想骨干和安全骨干要积极发挥监督提醒作用,及时发现违反纪律的人和事,敢于进行批评教育,切实维护政治纪律的严肃性。

四靠文化熏陶。文化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的领域,文化渗透已成为敌对势力扩张的主要手段。作为我们边防战士,就要牢记弘扬好传统,再创新辉煌的嘱托,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近来我们建设和完善荣誉室、团史馆,在野外每一个施工点都搭起了文化帐蓬,购买了上网笔记本,作为我们连队就要充分利用这些器材,开展好边防战士特有的文化活动。宁夏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很多,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利用驻训地的红色资源,参观驻地的烈士陵园、革命传统场馆,开展爱党爱国爱军教育,铸牢我们的理想信念。在全团开展好“学身边英模、看战斗影片、唱价值观歌曲、喊价值观口号、演价值观节目、读价值观书籍、集价值观名言、写价值观格言”等,在各种活动中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我们在找水打井,服务人民过程中,自觉接受来自实践的特殊教育,做到打一眼水井,富一方百姓,核心价值观就得到一次熔铸和升华。比如,到过固原市的同志们一下高速公路,就能看到一座纪念碑:六盘山高,不如党的恩清高;黄河水长,不如军民情意长。喊叫水乡有位叫别彦清的回族老大爷深情地说:“这碑,是立在我们心里的呀!感谢边防战士,感谢解放军,感谢共产党!”我们要做到打井一路,教育不断线,积极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净化我们的思想,让官兵在复杂、艰苦的条件下磨练战斗意志,坚定信念,确保大家在军营健康快乐成长。

精神信仰教育 篇5

关键词:信仰,精神,孔子,建立,消失

公元前1122 年, 做了34 年君王的商纣自焚国灭。后人多斥其残暴昏乱以至于国家凋蔽, 仿佛一事无成。然看司马迁的《殷本记》却可知其才能不乏:“帝纣资辩捷疾, 闻见甚敏;材力过人, 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 言足心饰非;矜人臣之能, 高天下声, 以为皆出已之下。”这样一个才学敏捷的人又怎能国灭身亡呢?不由想起韩非子的一句话“:亡国之臣似忠, 亡国之主似智。”其根本不在于统治的技术手段及其运用, 也不在于个别人物能力的高下。而在于能否认清统治的基础是什么, 如果本末倒置, 将个人统治能力与意愿覆盖国家信仰与制度之上, 必以强暴巧佞固其位。

一、在信仰与精神上长久不懈的准备是周灭商的必要前提

国家信仰与精神的确立、消亡都是渐进的、长时期的, 只有在形成以后才能发现其生成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或是不可挽回的。此可由周文王与商纣王前期的政治准备看出端倪。

商纣在位三十多年, 初期也是好的, 其错误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而是在日积月累、点滴琐碎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接近了能够不断满足其欲望的不良之徒。他们合在一起, 逐步消磨、腐蚀了自身的同时, 也消磨了以其代表的国家信仰, 最终使国家迷茫无方向。在这个过程中, 构成国家的基本分子———国民的信仰与精神在统治阶级的错误之下产生混乱, 价值观念错位。上下错误的相互影响会从根本上错解国家信仰与精神, 进而使国家的运行走上错误的道路。与其相反的是周文王在统治的过程中注重政德的培养及其性质的正误, 进而成功地塑造了国家信仰, 树立了清明的政治形象。国民在这样信仰的感召下紧紧团结在中央政权之下, 同时, 也吸引了大批国外的优秀人才。在多方面共同的努力下, 使国家更加强盛, 其形成的国家信仰与精神更具吸引力。以上可以由两个事例佐证。

商纣王有了成绩以后, 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身边谗佞的人以逐渐地多了起来, 从点滴琐碎上诱惑纣王, 对小错误不以为然, 不加改正, 最终积重难返。一次纣王的叔父看到他用象牙筷子吃饭, 非常忧虑地说道“:用象牙筷子吃饭的人不会用陶土做的碗来盛饭, 金银做的碗是不会来盛粗粮的而会盛象鼻这样的美食, 吃的好了, 就会要求穿得好, 穿得好就会要求住得好……, 这样下去, 全天下的人都不能满足他一个人的欲望。”与商纣相反的, 是周文王敬老、慈少, 振养天下鳏寡孤独, 礼下贤者。使散宜生、姜尚这样的人才皆弃其国而归周。在与这些人才的共同努力下,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形成的感召力致使临界国家的百姓要跑到周国打官司。这些点滴事件的融合, 使得天下诸侯认为“西伯盖受命之君”[1]。

商纣与周文王治国的出发点、目的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国家信仰与精神, 在此支配下, 走了不同的道路, 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商纣以国家为私有, 故以强权治其国, 以苛法护其治。这使得国民皆以私利为首要, 为了维护其私利钻空子、依权贵, 使国法名存实亡。而文王不以国家为私有, 以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 修养合于人民利益的政治德行, 合于时事国情地推行其政治主张。逐步形成了凝聚全民的精神与信仰基础, 使全民不仅能积极主动而且能够自觉要求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使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合为一体。二者出于不同目的的政治行为所形成的政治结局, 正如孔子所论“: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也正因如此, 两国综合力量与国际支持度此消彼长, 同时, 也为后来周武王伐商纣提供了鲜明、正义的政治口号。如武王牧野之战前动员道:“……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 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 昏弃其国家, 遗其王父母弟不用, 乃维四方之多罪捕逃是崇是长, 是信是使, 俾暴虐于百姓, 以奸轨于商国。今发维共行天之罚……”。

二、利用商国的信仰与精神空白, 使其中坚力思想多元化, 进一步瓦解其统治, 为植入周国信仰做准备.

周武王在消灭商纣之后, 做了几件影响深远的政治工作, 彻底摧毁了商国人的国家信仰与精神, 从根本上巩固了周国的胜利成果。一是“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但附加条件却是“武王以殷初定未集, 乃使其弟管叔鲜, 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存亡继绝是古代帝王向天下人示其仁德的重要政治手段, 但前提是有能力控制局面。周武王分封禄在其疆域中管理商人馀民, 一方面是向天下人, 特别是商国的人展示自己的仁德, 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周国不是要其财富、土地、人口而发动战争的, 而是为了正义而战的, 这个正义不仅是为了解除受商纣压迫的其他国家, 也是为了解放商国的人民。其根本目的是要商国人民认同一点, 即是周文王、武王的信仰是无疆的, 代表的正义是无界的。这在无形之中为商国人植入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别国的国家信仰与精神。由于商国本身信仰的残失所造成的民族内部信仰饥渴使其接受外来信仰的可能性大为提高。这表明其发源于自身的信仰与精神终将逐渐地消失。

为了防患于未然, 也是为了在将来能对商的馀民执行进一步的思想改造, 周武王让自己的两个亲弟弟与禄共治其国, 就是想利用监管的力量使商国的后人不能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找回本属于他们信仰与精神。无自我信仰与精神的国家其危害性、影响力不足为虑, 此可从后期宋国的发展过程为鉴。正因如此, 几百年后的孔子在论国礼的时候说“:周鉴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三、通过“释箕子囚, 封比干墓, 表商容闾”来安抚、分散商国的精英力量, 使其不能统一, 各自为政, 进而不能对民众形成目标统一的号召

箕子等是商纣时期代表已被湮没了的国家德性的人物, 在本质上是与商纣水火不相容的。但基于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 他们总是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维护商国的政治体系, 改正纣王的错误, 吸引与保护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但是, 他们基于个人的、反映正确政治德性的言行是不可能与代表国家的商纣王及其食利集团错误思想相抗衡的, 注定是要失败的。此时的国家虽然被商纣等引入了错误的方向, 但是国人维护政德、同德的本能尚存, 尽管目标不明确且模糊, 但这却无意中使人们错误地, 也是故意地将箕子等人的个人不同表现的德性、个人不同侧重的政治主张认同为国家应有的政治德性、政治信仰、发展方向。这必然使商国内部在思想上造成分裂。这种国家内部信仰的分裂为后期周武王迷失商国的国家信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箕子等人身边有着与其具体思想相合的志同道合者。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 不同的具体的政治出发来为国家服务。这在国家政治清明, 统一完整时, 可以由多个不同角度形成对国家发展的共同推动。但是在政治错乱, 内外困患时, 其个别政治主张的鲜明个性会凌驾于正在没落的国家信仰之上。使人们以点的正确来不辩证地否定现有的国家信仰, 由于个别代表的不可持续性, 造成人民信仰的迷失。同时, 由于箕子等人的追随者个人情感的作用, 促使生成不统一的, 甚至是相互斗争的多个信仰流派。虽然每个流派都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 但是过于注重具体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的激烈争执, 不仅削弱了其自身, 也加速了国家的破败。此可以宋、明王朝为鉴[2]。

基于以上原因, 周武王一项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要从根本上迷失、分裂、利用商国精英力量的不完整信仰, 使他们更加沉浸、执着于被武王赋予了政治性质的具体的分枝之中不能自拔。这个政治性质的赋予来自于武王“释箕子囚, 封比干墓, 表商容闾。”这项工作起到了作用。一是通过礼敬敌国忠贤之士的代表人物, 来表明自己所代表的政治信仰的正确性, 反证商纣所代表的是错误的。同时, 基于精英力量对三者的个人情感, 这个行为也在感性上限制了他们利用自己在社会中的影响来聚集不利于周统治的新力量。二是通过这样的政治行动, 将商国人的国家信仰与民族精神割裂成几个部分, 使人们的追求以此为终点。同时这些代表人物特殊的历史特征具有临时性, 将他们作为终点会使个别凌驾于总体的国家信仰之上, 使他们个体的光芒暗淡国家信仰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失去了思想发源的商国人会将现实中他所认同的已经有的, 引人的认为是总体的、永存的。这样形形色色, 大大小小的流派横生, 不论范围有多广泛。由于其互相的争执与各自源头的消失, 它们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三是此时商国人具体的信念虽然多源化, 但其信仰实际上处于真空。这就为植入外来的信仰与精神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事实上武王是成功的, 这可以从朝鲜回国时路过殷墟的记载中佐证。“过故殷墟, 感宫室毁坏, 生禾黍, 箕子伤之, 欲哭则不可, 欲泣为其近妇人, 乃作《麦秀之诗》。”[3]

三“、散鹿台之财, 发巨桥之粟, 以振贫弱萌隶。”瓦解基层人民的国家信仰

纣王时, 由于过度的中央集权, 致使国富民贫, 豪权当道民权不彰。这使得生活在最基层的人民心怀不满, 渴望改正不公, 得到最基本的公平与公正。首先他们希望通过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官员来得到基本权利, 但是, 随着希望不断的破灭, 自然而然地将希望由内部转移到外部, 希望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或影响来拨乱反正。这种思想苗头的出现, 一方面说明商国的国家信仰在人民心目中已经失色。另一方面, 说明商国人更加希望能够得到新的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信仰的出现。在这种矛盾的思想冲击下, 商国人失去了方向。此时任何能够给予他们方向的信仰都会使商国人饥不择食地去追随。看清了这一点的周武王将周国的国家信仰修饰为商国人可接受的, 在形式上属于商国人的信仰传递给了商国的人民, 从而在思想上控制了他们, 在行动上使他们积极。从而使商国人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进而失去了国家与民族中兴的可能。基于此, 武王针对商纣的错误反其道而行之, 以周政权的名义, 将商纣王搜刮的财物分发给了商国人民。这些物资本是属于商国人民的, 他们有权拿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但由于商纣利用强权使其属性在名义上产生了变化, 而武王此时以胜利者的名义控制了这些物资, 使得其属性再次转化。通过这样的转化, 使商国人民心怀感激的接受了武王赠予的本属于他们的物资。人民就会由感激而信任, 由信任而追随。

这个属性的转换起到了为武王争取商国人民的三个作用:一是通过物资的再分配来稳民心。此时, 国家新亡, 百废待举, 人心动荡。最基本、最直接的就是人的生存权利。保障了商国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 其心态就会趋于稳定。人民就不会为了生存而生成不利于周统治的思想与行动。二是在人心稳定后分民意, 基本问题解决后, 其思考的问题就会多元化。人民通过对新旧的对照比较, 以最实在的态度得出结论。由此, 人民的思想在具体利益的作用下极度的多元化。在精英力量迷失方向后, 这些思想多元化的人民就失去了引领他们的代表, 进而就可以将周国的信仰植入其中。三是多元化后的断国恩。人们在感激武王的同时会更加憎恨商纣, 进而将阶段性的历史当作历史的全部、主流。他们在否定商纣为代表的阶段性历史的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失去历史支持的信仰是不巩固的, 极易被取代。为此, 武王颁布了一项看似不大却影响深远的政令———禁酒。古人祭祀祖先, 必以酒灌社。其目的是让先人知道后人的成就, 同时也是为了让后人承接、发展前人的信仰与精神, 以鼓励、规范后人。祭祀以后人们喝下祭酒, 以示能承前启后。禁止酒降低了商人祭祖的积极性、主动性, 渐渐地也就不再必要。于是总结历史的国家恩德, 也随之而去。

综上所述, 国家信仰与精神的确立与消亡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任何基于私利的假借信仰与精神的政治力量, 不论其如何强盛, 最终都会漏洞百出, 失去凝聚力, 在内忧外患中灭亡。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出版社.

[2]司马迁.史记[M].兰州出版社.

精神信仰教育 篇6

关键词:延安精神,信仰重构,价值取向

延安精神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形态, 是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体现, 是我党的一大优良作风, 是集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之大成, 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是党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中蕴含的对信仰的执著追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 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宝贵资源, 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形态, 更是我党的优良作风。我们要想重构当代大学生的信仰, 就必须深刻领悟它的核心与精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延安精神, 才能使延安精神在大学生的信仰重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延安精神一般是指对我党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13年 (1935—1948年) 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概括。我们认为延安精神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持马列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定不移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当家做主新国家, 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共同目标, 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因为,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更不可能成就中国今天的巨大成就。

2. 延安精神的根本宗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做了《论鲁迅》的著名讲话, 肯定“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 一切革命家, 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 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 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当年他为枣园乡群众拜年的故事, 至今还为陕北人民津津乐道。1945年5月,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1) 实践证明,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是因为共产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正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才最终实现了全国的解放, 人民才真正当家做主。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跟上时代的步伐, 珍惜年华, 刻苦学习, 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同时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和时代的新要求, 在努力中历练本领, 在实践中为人民服务。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 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认识事物的本质。 (2) 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全新的科学含义, 他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 我们应该以延安精神为鉴,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激发题目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 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体现着一种自立自强的主体精神, 是我们争取胜利的立足点。艰苦奋斗体现着一种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勤俭创业的奋斗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延安时期艰苦岁月里, 面对国民党的包围和封锁, 面对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现实情况, 我们党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励精图治、锐意进取, 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4)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 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更应该懂得艰苦奋斗的意义, 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信仰的内涵

对于信仰问题的研究, 国内学者基本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信仰是人们关于他人、事物或思想正确与否的判断。这种判断影响了个体对他人、事物或思想的评价, 影响个体的行为。另一种认为信念分为两种:生活信念和理想信念, 这里的理想信念即信仰, 界定为对来生他世中各种事物是非真假的认识。

信仰狭义论者认为信仰是对世俗的超越, 只有那些对彼岸世界纯粹精神对象的信服, 才能够形成信仰。信仰广义论者则认为, 信仰是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一同发展起来的精神现象, 是人类意识对自身生存背景、生存条件、生存结局的全面反映与反思, 是对自身存在与外界关系的自觉认知与主动调整, 是对终极性人生目标的确认与追求;它通常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的信奉与遵行, 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与行动指南。

三、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信仰重构中的价值

当代信仰解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今大学生于现代语境之下的信仰匮乏与重建也是一个极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剖析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信仰重构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 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不少大学生缺乏自立、勤俭节约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他们的信仰更趋于功利性选择, 没有稳定的信仰, 宗教热的持续升温和政治意识的日趋淡漠, 甚至“入党热”现象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当前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 (5) 很多大学生选择入党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增强就业时的竞争力, 而不是真的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较好政治参与的表现, 延安精神教育在大学生的信仰重构中具有哪些重要的价值这才是值得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离不开延安精神的引导和教育。

在大学生的信仰重构中, 我们应该重视延安精神独特的教育作用,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延安精神所包含的强大的教育功能需要我们重视和挖掘。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访谈和调查发现, 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社会对个人的认可和尊重, 更重要的在于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一些非主流意识的不良思想和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 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很多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 集体协作意识, 社会公德意识变得薄弱, 抗挫折能力脆弱, 等等。

延安精神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于重构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是这种“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构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的内核, 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核心品质。

在高校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 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正确理解处理好个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全的人格。

2. 延安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强大武器。

高校通过对延安精神的解读, 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有利于他们把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自觉的行动。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 随着历史的变迁, 当代爱国主义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表现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富民强国、建设祖国等多个方面。延安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强大武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延安精神的本质, 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通过强化延安精神教育, 可以促使大学生将建设祖国、富民强国视为己任。延安精神要求当代大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紧跟时代步伐, 自觉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 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

3. 延安精神是塑造大学生自立、自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的有力武器。

延安精神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对于我们重塑大学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等优秀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念很严重, 一部分同学是“没有钱花”的时候才想到节俭。虽然在新时期, 我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不再是要求大学生吃粗粮、穿粗衣, 却要求我们深刻感悟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必须传承;要求我们认识到目前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并不富裕,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不能无计划消费, 甚至超前消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能力。延安时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人们不向艰苦环境和条件所屈服的体现, 重温延安精神, 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 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思想, 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 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休戚相关。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实质内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更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培养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 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延安精神为新时期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延安精神是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延安时期的特定历史产物的延安精神,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丰富了大学生的历史知识, 提高了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 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奠定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四、当代大学生信仰重构的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 使得他们对自我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十足, 对自我的认同更强, 对自己充满信心。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据《扬子晚报》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对全国各地“90后”大学生近千份问卷调查及现场采访的结果, 约86%的被调查者非常乐意组织活动, 其中包括54%从来没有类似经验的人。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 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6) 但是, 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一味张扬自我个性, 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在很多问题上认识模糊, 很容易使自己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因此, 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重构信仰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1. 延安精神进校园, 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要积极寻求各种途径使延安精神进校园, 如何利用延安精神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延安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完善的精神, 因此, 在不同的时期它所赋予的涵义也各不相同, 在新时代延安精神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超前, 但是是非分辨能力相对较弱, 稍有吃苦耐劳精神, 因此, 在当代延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更显必要。通过宣传延安精神, 使大学生不怕吃苦, 勇于拼搏, 可以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 延安精神进校园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并将其付诸行动, 真正实现力量与实践的结合, 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积极融入延安精神, 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也必然是宣传延安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培养的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包含着延安精神, 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所要坚持的东西, 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鉴于目前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国内外的复杂形势, 尚未定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大学生很容易随波逐流, 甚至误入歧途。因此, 日常教育中要及时运用延安精神加以引导, 尤其是要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教学中加入延安精神的内容, 把鲜活的时代精神与革命传统结合起来, 通过课堂讲解延安精神, 帮助学生领悟延安精神的博大精深的内涵。

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延安精神,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 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7)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更大程度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进而内化为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因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延安精神, 营造能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校园认同感和校园荣誉感的校园文化, 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重构大学生的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积极营造具有鲜明特点、大家具有强烈认同感的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通过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专题报告、征文等活动进行宣传延安精神,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成立一些延安精神研究组织, 以学生为主体, 依托这种组织形成深层次、大范围的自我教育, 从中培养一批学生骨干, 并通过他们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 使延安精神扎根校园, 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引正确的方向。

4. 在社会实践和各种课堂中融入延安精神, 重视教育的合力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延安精神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要想让延安精神进校园带动校园文化建设, 就要把延安精神与各种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实地教育, 又能更好地宣传这种精神。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应该积极发挥校学生会和校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的作用, 采用到延安实地考察、调查采访等活动方式, 让大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实地参观、听取真实感人的故事讲解, 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在艰苦困境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实践, 对延安精神有所感悟, 感受到延安精神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在日常各种课堂教学中, 可以把延安精神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加强“两课”作用的同时积极灌输延安精神的影响, 积极发挥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信仰重构中的价值, 通过各种实践体验和课堂教学加深对延安精神的领悟和把握, 使当代大学生在实践和思考中获取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 增强他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获得教育的能力, 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彩梅.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 2011 (2) :235-236.

[2]庞贺峰.延安精神与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世纪桥, 2011 (9) :64-65.

[3]孙超.从正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导向看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J].中华魂, 2010 (8) :49.

[4]王定毅, 宋元明.扎实弘扬延安精神建设先进高校校园文化——兼论延安精神对河北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08 (1) :243.

[5]马素红, 胡景娣.信仰的内涵及意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5) :212-213.

精神信仰教育 篇7

关键词:信仰,理性,行为,会计职业精神

一、引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964-1920)1920年正式出版的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韦伯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韦伯认为弥漫于近代欧洲的一种叫做“经济合理性”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心理就是“资本主义精神(the Spirit of Capitalism)”的核心,而这种经济理性是通过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取预期的利润加上勤勉、节俭来实现的。促使其以精确的事前和事后的计算来克制感官欲求、勤勉的工作又不追求享受的动力源来自于基督新教的“天职”(callling,vocation)观念。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人管理这个世界;“天职观念”认为,“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世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只有努力工作积累财富的人才能成为“选民”得到救赎。世俗的职业成了“天职”,清教徒们为了荣耀上帝就要兢兢业业去工作,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清教徒的传统观念是“只要检查每个人的银行账户,就知道谁是上帝最眷顾的子民。”财富和理性道德的积累需要簿记进行精确地记录和计算。韦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理性——职业——会计”的逻辑关系来证明了这样的观点,新教伦理导致资本主义理性,会计成为资本主义理性的实现方式。韦伯实际上是以会计的职业特性或者职业精神代表或象征了资本主义精神(理性)。在韦伯那里,几乎所有新教徒而不仅是资本家和会计人员具有这种精于计算、理性、勤俭、不断积累财富的精神气质。这在英国作家笛福(1660-1731)1719年写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中也可以窥见端倪,整部小说几乎就是“典型的账簿语言”(李丹、贾庆军,2005)。事实上,笛福的小说中不断出现各种金钱数目的账目,小到一便士、几先令,大到成千上万的英镑(高玮,2005)。马克思对鲁滨逊这个冒险家的算计理性看得非常透彻,他说“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鲁滨逊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依靠《圣经》、记账和乐此不疲的工作按照自己的算计在荒岛上创造出了属于他的世界。真正直接体现一个职业会计人员资本主义精神和会计职业精神的还是1994年出品的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t Seasons)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作品描述的是精通财会税收知识并喜欢地质和石雕技艺的银行家安迪·杜佛伦因妻子遇害被冤入狱,入狱后他很快面对现实,并反思自己,宽恕了妻子。影片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的一方面,他在冒着生命危险争取到为狱警队长海利进行税务筹划的机会,从而使自己和狱友获得了片刻自由的时光;他通过利用自己的税收财务知识不断为预警提供税务筹划为自己争取到了比较宽松的囚禁环境;后来还借机会冒着严刑拷打和关禁闭的危险播放了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片段《今夜无人人眠》,让自己和狱友们在精神上得到了善与美的救赎;他坚持12年每周给缅因州议会写信争取经费资助,扩建了监狱图书馆,购买了新书,并为狱友提供辅导使他们的心灵享受到了知识的滋养并拿到了高中文凭;后来为典狱长诺顿代理记账、转移账户洗钱、提出投资理财咨询,从而得到独处一室的待遇。暗的方面,他借口雕刻石子弄到了一把鹤嘴锄,他用这把鹤嘴锤做工具,用能够遮盖墙壁洞口的丽塔·海华丝或者拉蔻儿·薇芝的海报和能藏下鹤嘴锤的《圣经》做掩护,利用晚上的时间持久不懈地挖掘囚室的墙壁,利用放风的机会抖掉沾在裤腿、藏在暗兜里的挖掘废土,19年时间挖通了狱友瑞德认为需要600年才能挖通的墙壁。当他发现汤米遇害、明白自己不可能被平反的时候,果敢决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钻出墙洞,爬下窄窄的夹层,借着雷声的掩护精确地用石头凿开污水管道,再爬出500码长的、臭气熏天的粪水管道来到小溪边,一直走到太平洋,重返自由世界。成功越狱后,他以帮典狱长洗钱时虚构的身份提走了诺顿账上的37万美元,按照自己的公义要求到墨西哥海边开起了小旅馆,还曝光了肖申克监狱里的腐败与残暴,使典狱长诺顿和狱警队长海利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与《鲁宾逊漂流记》一样,在这部影片里,出现最多的还是《圣经》、记账理财以及艰苦执着而乐此不疲的工作,这些与韦伯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非常相似。除此之外,影片还宣扬了主人公的爱、宽容、希望、心灵的自由、平等以及公义等。由此,与其说银行家安迪靠上帝得救赎,倒不如说是靠着公义(尽管公义也是《圣经》所倡导的)和希望以及职业理性精神得到救赎。在笔者看来,这部影片更多地反映了一种会计职业精神的光辉。

二、信仰、理性、会计、职业精神及其相互关系

(一)信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理性和职业观就是来自于清教徒对上帝的信仰。“韦伯认为理性是上帝赐予的,是人生来固有的。‘理性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手段与目的之间合乎逻辑的联系。”按照加尔文教派,理性是上帝赐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工作,管理这个世界,荣耀上帝。“上帝给我们理性,为的是帮助我们在世上工作,也是为了上帝的荣耀。所以即使那最锐敏最有修养的智力和最清晰的理论,也不过是一种达到超理性的目的的工具和为行动而作的准备。”加尔文教派还明确地把信仰、理性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理性是用来管束感官的,“重视赎罪和得救的来生,同时它又希望靠一种理性的管束制度来控制肉体和感官生活。”“它产生了不停歇的劳动,对感官生活不断地加以管束,但这努力却全不是以勤劳所产生的为最后目的。这一伦理的,唯一的,主要的,有控制力的目的是在乎荣耀上帝,建立圣洁社会,并达到那在拣选中被认为目的的拯救。加尔文主义的其它一切形式上的特点,都是以这个观点为依归的。”同属于新教的灵修派认为“基督,内心之光,理性,绝对的自然律,这一切全是一件事”。理性来自于会计核算,劳动需要会计核算:“只要资本主义的获利活动是按照理性来追求的,相应的行为就总要根据资本核算来调节。”“要以货币形式进行资本核算,无论是用现代的簿记方式,还是用其它不管多么原始和粗野的方式。总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收支问题:在一项事业开始时,要有起始收支;在作出任何决定之前,要有一番计算,以弄清是否有利可图;在该企业结束时,要有最后的收支估价,以确定获得了多少利润。”“只要这种交易是理性的,交易的合伙人每采取一步行动都要进行核算。”所以,理性、职业、会计都可以归结为基督新教的信仰。这一点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几乎可以得到全面验证,鲁滨逊就是“一手拿《圣经》,一手拿账簿”的典型。他随时都在阅读《圣经》,并在日常的劳作和生活中感受上帝的恩典以及自己对上帝的忠诚。但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圣经》几乎沦为道具,实际上是作为鹤嘴锤的藏身之所。虽然典狱长诺顿极力鼓吹让囚犯读《圣经》,但电影一次也没有出现过主人公或其他角色读《圣经》的镜头,经常引用《圣经》语录的典狱长却是无恶不作。另一方面,《圣经》所宣扬的爱和公义却不断得到表现,比如主人公安迪入狱后很快就宽恕了自己的妻子的偷情行为并不断自责,所以很快面对了身陷囹圄的现实,他爱这个世界,甚至爱这个监狱,他从没有把肖申克监狱当做禁闭身心的场所,他在放风的时候也像是在“自家客厅”旁若无人地散步。不仅如此,他还把希望不断地传递给狱友们,他冒着生命危险为狱友们争取到片刻的自由,十二年如一日地申请扩大图书馆的资金和书籍,为狱友们争取读书的机会,无私地为小偷汤米辅导帮助他获得高中文凭,最后还把瑞德救赎出来,他不断地把希望、自由和知识的光辉带给每个人,最终他越狱成功,诺顿自杀。他每次爱的行动也都为自己争取到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使自己保持着希望;他因为自己冷落妻子而自觉接受惩罚,但他只接受应该接受的惩罚,不接受不该自己承担的惩罚,冒死捍卫生命的尊严。他认为自己帮助诺顿洗黑钱、作假帐有罪而自愿坐够19年牢狱,最后因为无法洗清自己才毅然越狱。越狱成功后,他也仅从诺顿贪污的收入中拿回属于他自己应得补偿的那37万美元。不仅如此,他的诚实和信守诺言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安迪的救赎其实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救赎,暗合了《圣经》的要义,如同《圣经》所说:“因公义得蒙救赎”,但这种爱、公平正义、诚信的信条岂止《圣经》所独有,也决非基督教所唯一提倡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儒教思想、佛教思想和传统伦理道德观以及共产主义思想都有类似的伦理观念。所以,与其说是《圣经》对安迪进行了救赎,不如说是安迪对这些价值观的信念和坚守使之得到了救赎,如果说信仰也是对这些普世价值观的信仰。

(二)理性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上)》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把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或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感情因素和传统因素。其中前两者属于理性行为,后两者属于非理性行为。他认为,“支配目的合理性行动的理性是工具理性,支配价值合理性行动的理性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主要指选择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目标,它是可以精确计算和预先计算的。韦伯根据是否引入计算和逻辑分析又提出了一对范畴“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一种形式上的合理应该称之为它在技术上可能的计算和由它真正应用的计算程度”,“形式理性就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实质理性则注重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形式理性具有事实的性质,是一种客观理性;实质理性具有价值性质,是一种主观理性。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更倾向于把形式理性当做一种资本主义特有的精神气质。从个人心理角度,无论《鲁宾逊漂流记》还是《肖申克的救赎》首先提到的都是价值理性,鲁滨逊和安迪都面临极其严酷的环境,但是他们首先是对终极价值的坚守。尽管鲁滨逊也欺骗奴役土著人“星期五”,但是当他认识到其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后,也会痛苦自责,之后与他并肩战斗,尤其是在面临自身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鲁滨逊也不忍心伤害他。在他得到里斯本船长的慷慨资助时感动得留下了眼泪,但仍然没有忘记合理地写下一张收据,并在其去世后仍然连本加息一并偿还给其子孙后代。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弗伦入狱后,无论面临多么艰苦的环境,他都一直相信人的平等、自由和生命的高贵,一直坚持仁爱、宽容、自责、公义、生命的尊严和信义,并依靠这些保持着内心的希望和自由。在这种信念下,他的自我救赎行动才有可能非常坚毅地走下去并最终成功。由此看来,他们的工具理性甚至形式理性得以保持的前提是价值理性,在这两部影片中,价值理性都被宣扬为来自于《圣经》教义,但是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这种色彩已经比较淡薄。所以说,价值理性可能来自于信仰也可能来自于对终极和普世价值的信念,而这又是工具理性乃至形式理性得以展开的前提。归根结底,形式理性之成为理性的或者“合理性”的,是由于人类对终极存在或者“客观”的信仰,在一切未知并且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下,鲁滨逊的理性生存和安迪的自救行为都是在此前提下才充满信心地展开的,但真正得到救赎还是通过理性计算和扎实细致地劳动才得以实现。

(三)会计

按照韦伯的说法,形式理性表现为精打细算,是一种计算理性和逻辑理性,会计是形式理性最重要的方法: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他把会计或者簿记当做实现理性的唯一手段。在早期加尔文新教中的禁欲主义和天主教牧师生活的理性化形式都有对伦理行为的系统化,这种系统化的形式就是“宗教记账簿”,账簿甚至成了道德记录的簿子。资本主义产生后,新教就把会计当做克制感性、发扬理性、积累财富以荣耀上帝的手段。韦伯把会计定义为资本会计制度,是对资本投资事前的计算决策和事后的计算考核,如前文所述,“在作出任何决定之前,要有一番计算,以弄清是否有利可图;在该企业结束时,要有最后的收支估价,以确定获得了多少利润。”(见前文)这非常符合我国“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实际上,在韦伯文本中,会计就是(形式)理性,(形式)理性就是会计,他们指的都是合理而精确的计算决策、精细的控制、精确的分析判断,这种通过计算进行的“决策———控制”观就是理性行为观,任何行为都应如此。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章)》中,韦伯认为无论劳动者还是资本者都应该对自己的要素付出与所得进行精确地计算。在《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并非会计职业人员,但是他为了在荒岛上生存下去,就要在他的帐本上记载“他所有的各种实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最终认识到,安迪“是个讲求方法的怪胎”,他为了自救,不仅设法看到监狱的规划蓝图,精确地弄清了墙壁结构和外面的环境,利用自己的理财和会计知识为自己搞到了单独的囚室,还利用自己的地质知识准确地找到合适的工具,算计出了自己单独囚禁的时间,把如何遮掩挖掘的声音以及用裤脚和暗兜抖落废渣、如何用《圣经》隐蔽鹤嘴锤、用海报遮盖挖出的洞口都计算控制地非常精确;爬出墙外砸污水管井盖的声音与雷鸣声音的和谐一致也处理的严丝合缝,还有一些不能确定的事项比如他怎么知道那个管道尽头或中间就一定没有堵塞、管道各处宽窄度一定都能够容纳他的身体等只能由他的“上帝”来解释了;最后他还利用自己的会计知识合法地为自己弄到了一大笔钱,并且还通过替换账簿使监狱里的贪污犯和杀人犯得到应有的惩罚。结合其精湛的财务理财知识和对账目的精通,不能不说安迪把会计的理性职业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职业行为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直接把“职业”称为神的召唤(calling),定义为“上帝安排的任务”,并认为这是基督新教独有的观念。在这里,职业就意味着充满喜乐地敬奉,意味着专注地劳作,目的是达到积累财富荣耀上帝的目标。毫无疑问,鲁滨逊就是靠着日复一日地劳动才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空间并返回了英国。安迪也主要是靠着那种坚毅地挖掘才为自己打开了通向自由世界之门。在这些情节之中,那种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似乎那种劳作的确有着极大的“荣耀”,安迪雕刻棋子、纽扣、为了扩大图书馆不断坚持写信、辅导小偷汤米读书、为了狱警理财避税、为诺顿记账、擦鞋等活动的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和创造精神等等都似乎闪烁着“神性”的光芒。在现实中,德国、瑞士制造业的精益求精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信仰、理性、会计、职业精神等都是鲁滨逊和安迪成功的共同要素。但那种对上帝的信仰用在安迪身上其实更像一种植根于内心的价值观或者价值信念。本文并不打算总结他们的成功秘诀,而是要据此进一步探讨会计职业精神。

三、会计职业精神的信仰、理性和行为的层次观点

(一)现代会计精神

职业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通过职业或在职业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或精神气质,会计职业精神是会计职业或者整个会计职业界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整体精神气质,这种宏观意义上的精神气质要通过单个的会计人员所生成和表征,它可能内化成为会计者个人的人格以至于在非职业场合下也能表现出来。依据“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结合马克斯·韦伯的说法,会计是一种理性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职业精神也表现为基于信仰或者信念的理性的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其理性气质应该是最典型的精神气质,理性气质又与信仰密不可分并通过职业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前文对三文献所做的分析既可以看做是对资本主义精神或者清教徒、资本主义社会公民个人如安迪、鲁滨逊所具有的精神气质的分析说明,也可以用来作为对会计职业精神进行分析的框架。这在“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在“会计管理活动论”看来,会计职能与决策职能、执行职能彼此分工协作,共同达成一项经济活动,实现预定经济目标。会计、决策、执行可以三权分立,也可以两两合一,还可以三者合一。事实上,鲁滨逊、安迪就是一身兼三任,尤其是鲁滨逊既是会计,又是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所谓“资本主义”(此处及下文使用该名词不是狭义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指一种开拓、勤俭、创新的运动)的精神当然也蕴含了“资本主义”会计的精神——或者说就是现代会计的精神。更何况,即使所谓“会计——决策——执行”三权分立的情况(如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与决策和执行也是密不可分的,会计必须提供决策信息,管理会计是一种决策参谋,会计人员参与生产经营决策;会计信息对执行层的偏差反馈应该进一步具体化为经济活动信息或者可以执行的信息,基层会计人员应该参与经济活动分析活动。所以,由于会计信息的渗透性,会计职能与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也紧密相连或者互相渗透,会计职能对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的渗透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可以说综合“会计——决策——执行”职能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精神其实更集中地或者说更一般化地表现为现代会计的精神。

(二)现代会计精神的体现

作为会计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的信仰气质,二是理智层面的理性气质,三是操作层面的行为气质,这类似于心理学上对“灵性”、“理性”和“感性”的划分。本文的划分主要得益于对以上文献的分析。

第一,精神层面的信仰(Belief)气质。人们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某种内在的信仰或信念——相信这种约束能够使人达到理想的彼岸或目标,即使会计人员的理性约束是针对他人(如企业会计),这种理性方法的长期使用也需要极大的信念支持,因为归根结底会计人员与被约束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会计职业者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信仰是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极度地相信和尊崇,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指南,所以,是一种纯粹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同样作为精神现象或精神活动,会计职业精神与此密切相关。信仰的内容可以是宗教、科学、个人、制度、商品、财富等,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具有信仰自由。作为一个具备相当教育程度和担当相当社会责任的会计职业人员,应该奠定较高的人生境界,树立较高的人生追求,不应该沉溺于物欲、名利、权势、色欲等感官诉求,坚定对真理和人的自由、平等、幸福等价值观的追求和信念,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立足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而不是超验性追寻人生的最高价值,立足于人生存的现实而不是天国寻求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把真理与信仰统一起来。“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Chatfield,1977),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性的。所以,会计职业者独特的精神信仰主要指对具体经济活动本质、规律的信念,会计人员应该坚信并遵从客观、存在、本质和规律这些基本范畴,坚信通过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可以认识客观存在的;坚信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想世界是可以实现的。没有对世界和生命的大爱和信心以及广阔的胸怀,很难真正产生胜任枯燥的理性工作的优秀会计人员,当然这种信仰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多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只有这种广阔的视野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看透人类发展趋势,会计职业也才能成为一个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方面担当重大社会责任的职业;也只有信仰对理性和实践的渗透以及对客观存在或者经济活动规律的不懈追索才能真正焕发出会计职业的本有的光彩。

第二,思维层面的理性气质。按照韦伯社会学的分类,会计属于工具理性中的形式理性。会计职业是经济理性精神的集中表现,是“理性经济人”心理特征形成的源泉,从而也是所谓“资本主义精神”的源泉和实现方式。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理性气质,不能凭主观想象和主观意志处理会计职业中的若干问题,尊重并严格服从会计信息处理理论、程序和方法,按照会计法规办事,养成自觉遵守律法(Law and Rule)的意识;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事实和规律,客观公正(Objective and Fair),诚实守信(Honesty and Integrity),不掺杂任何脱离职业要求的主观(Subjective)意见。但是,会计人员首先是社会的一份子,会计职业首先是一种社会职业、一种管理实践活动,所以,会计人员、会计职业理应把价值理性放在首位,并对实质理性施以应有的关注,全面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包括向内部外部全面披露各种有利无利的信息,挖掘企业和产业发展中的各种潜在资源,积极参与决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会计人员应该主动承担企业社会繁荣发展的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这种理性气质与淡泊宁静、弘毅远大的信仰气质密切联系。对人类生存和世界发展终极意义的关怀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树立责任感和公正意识,对客观规律的坚信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树立遵纪守法、客观诚信的理性气质。

第三,操作层面的行为气质。抛开基督新教信仰,职业的确是人们服务社会、奉献人类、激发和感悟生命潜力的“天职”,是人的生存方式;同时,人们在职业中精细、专注的工作会使人进一步发现工作对象的运动规律、在工作关系中发现人本身固有的善和劳动过程与结果的美,坚定对生命和宇宙的信仰、信心和信念,在工作中坚持诚信。所以,会计人员应该专注地投身于自己的职业,树立奉献精神。具体说,会计操作层面的行为气质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敬业(Respect)、胜任(Competence)、专注(Devotion)、谨慎(Carefulness)、创新(Innovation)。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在操作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职业精神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会计人员应该敬奉、尊重自己的职业,无论从内心还是言行上不贬低会计职业,无论多么琐细的账目都应该认真对待;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精湛的会计理论、实践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会计职业及其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融会贯通;不断保持、提高自己的能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勤勉尽责,精神专注,全面、及时、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应该谨慎、认真、细致,账目清晰明了;会计人员还应该善于发现新问题发现新理论采取新方法设计新流程适应新环境。

实践证明,如果没有真挚、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人们很容易陷入贪欲、浮躁和虚伪,无法真正具备会计职业要求的责任心、客观、诚信、公正、律法精神等理性气质,同样也无法具备会计职业所要求的敬业、胜任、专注、谨慎、创新等行为气质。盯着名誉,职业之路注定不会走远;盯着权力,职业大门必将你排除在外。崇高才能扎实,扎实也才能崇高;信仰和理想就在地上,并通过职业实现。只有坚定的信念、清晰的理性、扎实的工作才能使会计职业者达到理想的人生Á和职业境界,为会计理论和实践、为企业和社会的繁荣发展、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最后,会计职业精神可以归纳如(图1)。正如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所言,精神是一个比较“玄乎”的概念。会计职业精神仅靠所谓严密科学的方法很难把握,需要运用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理论和方法才能真正研究透彻,但是运用这些方法又不够清晰精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运用马科斯·韦伯社会学理论对经典电影形象进行分析,并建立逻辑模型,尝试揭开会计职业精神谜团。依然挂一漏万,捉襟见肘,显然这需要更丰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英〕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美〕斯蒂芬·金著,傅月庵译:《肖申克的救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马贵侠:《理性与理性化进程》,《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精神信仰教育 篇8

然而,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逐渐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年轻人却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例如政治信仰边缘化、模糊化、淡化、世俗化、功利化等不积极的现象, 挖掘其原因, 主要来源于三方面。首先, 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人, 其政治信仰不再像以前那样纯粹, 主流政治信仰被边缘化的现象愈来愈明显。其次, 当代中国经济日益发展, 社会日益进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 青年学生对于政治信仰的追求不再强烈, 并且由于其认识水平有限, 对于人生及道德认识尚未成熟, 简单地认为这些主流的政治信仰在如今已经失去了它本来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他们仅仅从满足自我需求的角度出发, 相比政治信仰, 更愿意信仰金钱、物质、权利、地位等更加“实际化”的东西, 政治信仰因此被逐渐淡化。再次, 受社会环境影响, 当愈来愈多的人们给自己贴上“名”和“利”的标签, “追名逐利”已经成为多数人最现实、最主要的人生追求。导致某些学生信仰马列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只是为了将来早日入党, 享受党员的权利, 完全趋向功利化。错误的入党动机致使一些对党认识尚浅、对党忠诚不够人们加入了党组织, 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党内“蛀虫”, 成为危害党组织、危害人民群众的威胁所在。所以, 青少年学生政治信仰正确与否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自身政治信仰的缺失与偏离, 不仅会导致对自己存在价值和精神追求感到茫然, 失去对未来的方向感, 更有甚者会步入歧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在逐渐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中正确做出分辨, 进行理性选择, 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政治信仰与理想追求已经尤为迫切, 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需引起高度的重视。祖国的未来在青年、希望在青年, 他们的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 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前途。

而高中时期作为学生汲取宝贵知识、塑造健全人格、砥砺德行、明确未来的关键时期, 针对部分学生政治信仰偏离、淡化的情形, 学校应予以正确引导, 切实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因此,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政治信仰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良好阵地, 其肩负着教育学生形成良好政治信仰、意识形态的使命, 显示出了较为重要的政治价值。切实搞好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政治信仰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关系到民族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施, 目的是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及理想追求, 通过接受主流政治信仰教育, 提升自身政治认知能力, 从而锻造自身, 着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 政治信仰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意识、政治立场的培养, 同时对学生进行渗透的途中更要注重系统化, 配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案例加以引导, 善于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以学生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 紧密联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增加授课内容, 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使其深刻地领悟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道路,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度, 逐渐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 以此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对于推进政治社会化、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坚定社会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有助于为青少年学生指明奋斗目标, 让其政治信仰成为支配人生行为的强大精神动力, 使得整个社会整体凝聚一心, 共同为一个相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当青少年学生选择了正确的政治信仰, 就会自觉地将个人的作为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机结合, 怀揣着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以坚定的信心与执著的毅力战胜艰难险阻, 从而形成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身的人生抱负, 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以此来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刻不容缓, 应该予以投注更多的目光, 着力推动青少年学生政治信仰健康化、科学化发展, 从而早日锻造出于国于民有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社会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思潮碰撞, 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政治信仰偏离甚至缺失。要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就要从教育着手, 注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教育的信仰 篇9

以上所述的现象, 都因一般教育者将教育看做一种手段, 而不看做目的, 所以一糟至此!校长教师们既将教育看做权势和金钱的阶梯, 学生们自然也将教育看做取得资格的阶梯;于是彼此都披了“教育”的皮, 在变自己的戏法!戏法变得无论巧妙与笨拙, 教育的价值却已丝毫不存在!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 这已成了老生常谈了。但要认真培养起来, 那却谈何容易!第一教育者先须有“培养”的心, 坦白的, 正直的, 温热的, 忠于后一代的心!有了“培养”的心, 才说得到“培养”的方法。像以上所说的校长教师们, 他们口头上虽也有健全的人格, 但心里绝没有健全的人格的影子!他们所有的, 只是政客的纵横捭阖的心!如何利用别人, 如何愚弄别人, 是他们根本的态度!他们以教育为手段, 同时也以别人为手段。以“人”为手段, 实在最可恶!无论当做杀人的长刀, 无论当做护身的藤牌, 总之只是一件“东西”而已!这样, 根本上取消了别人与自己对等的人格!而自己的人格, 因此也受了损伤;看别人是东西, 他的人格便已不健全了!再进一步说, 他自己的人格也只作为权势与金钱的手段罢了!所以就“人格”而论, 就“健全的人格”而论, 利用者与被利用者, 结果是两败俱伤!康德说得好, 人总须彼此以“目的”相待, 不可相视作“手段”;他希望将来的社会是一个“目的国”。我想至少学校是“目的国”, 才有真教育可言!

不足与言教育的, 我们内地里有些校长与教师, 我们真也不能与言, 不必与言了。但前文所谓上等教育人才的, 又如何呢?我意现在有许多号称贤明的校长教师, 都可列在这一等内。他们心目中的教育, 可以三语括之:课功, 任法, 尚严。课功是指注重事功而言。如设备求其完善, 学业成绩求其优良, 毕业生愿升学与能升学 (能考入大学专门) 的, 求其多, 体育成绩于求优良之外, 更求其能胜人:都是所谓课功。事功昭著于社会, 教育者之责便已尽了。因为要课功, 便须讲效率, 便不得不有种种法则以督促之。法则本身是没有力量的, 于是必假之以权威。权威有鞭策之功;于是愈用愈爱用, 而法则便成了迷信了!在任权信法的环境中, 尚严是当然的。因为尚严, 所以要求整齐划一;无论求学行事, 无论大小, 差不多都有一个定格, 让学生们钻了进去。江苏有一个学校, 乃至连学生剪发的事都加规定;他们只许剪平顶, 不许剪他种样子, 以表示朴实的校风。抱以上这三种见解而从事于教育的人, 我也遇过几个。他们有热心与毅力, 的确将教育看做一件正正经经的事去办, 的确将教育看做一种目的。他们的功绩, 的确也不错。我们邻省的教育者, 有许多是这种人。但我总觉他们太重功利了, 教育被压在沉重的功利下面, 不免有了偏枯的颜色。

我的意思, 再简单的说一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 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 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 任劳任怨。

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 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上一篇: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下一篇: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