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2024-09-22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共12篇)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篇1

2007年之前学术界还在为统筹城乡的必要性做争论, 宋晓悟、胡鞍钢、郑功成、刘福垣等主张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陈平则认为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短视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之后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了转变, 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如何构建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由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实施时间、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筹资标准、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直接导致了受益群体享受待遇水平的差异性, 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因此, 从长远来看, 必须缩小城乡间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一)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呈现基数大、数量多、高龄化、快速化等特征, 其中, 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相比较为严重, 农村面临的养老问题压力更为严峻。然而, 由于农村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正规的、稳定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因此, 有必要迅速建立一项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维护农民的权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弥补了这一空缺。但是, 制度间的差异和待遇的差距是现存的影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的基本因素。为了缩小不同人群间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差距, 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明智之举。

(二) 传统养老方式功能的弱化

千百年来农民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土地作为养老的主要方式, 然而,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家庭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子女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与此同时,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老人对子女的可依赖度也日益减少。此外, 土地收益率的下降、收益的不稳定性也降低了农民养老的安全性, 越来越多的农民期盼能够享受到制度化的养老保障措施。

(三) 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举措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公平性,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险种养老保险必须体现社会公平, 尽管每个国家不能保证社会保障待遇享受的绝对公平, 但是有必要努力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尽量让全体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制度的覆盖。因此,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 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养老保障及服务, 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 也是我国政府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二、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研究

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 无论是让全体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 还是公平的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缩小差距, 这都是我国建立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步骤。受特殊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实现养老保险的统筹显然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学者认为“分类管理”更适合我国国情, 即在现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再为农民工和农民分别配套建立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另一类学者认为“统一管理”更适合我国国情, 即重构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打破城乡、职业与户籍界限, 建立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即全国一个制度, 一种规则, 建立“大一统”模式。

(一) 分类管理

吴湘玲等 (2006) 、杨宜勇 (2007) 、杨翠迎、黄祖辉 (2007) 、徐秋花 (2009) 提倡建立多元化、多支柱发展模式。章剑谷 (2004) 、尹洁 (2006) 、高君 (2005) 、卢海元 (2006) 则提出农民工过渡模式, 即通过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二) 统一管理

郑秉文认为:二元结构不是阻碍“大一统”的障碍, 现有条件下, 仍然可以实施“大一统”, 并提出了实施“大一统”的九大优势, 同时, 郑秉文还明确指出“大一统”是中国社保改革的未来方向。牛桂敏建议未来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凡年满16周岁以上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 都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打破以往城镇、农村居民各自参加养老保险的二元障碍, 即将符合参保条件的居民, 无论户籍在城镇还是农村, 都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缴费、待遇等城乡标准相同, 从而在保险制度上没有遗漏人群, 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

三、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方案研究

受我国人口众多, 制度间差异较大及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是一项巨大和复杂的工程, 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有明显的突破, 需要按照具体情况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一) 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的思路

杨宜勇指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要考虑城乡差别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遵循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规律, 并逐步将二元养老保险方案统一于城乡一体化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方案。牛桂敏认为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是: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构筑由国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 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模式转变, 各级政府承担相应责任, 企业 (集体) 承担相应义务, 个人承担相应风险, 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方式, 健全向农民转移支付机制, 将国家控制和稳定机制延伸到农村, 形成城乡、地区、代际互济的保障模式, 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使之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社会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最有效的制度保障。袁文全[5]则从参保主体的转换、缴费义务的转换、保险待遇的转换几个角度出发设计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二) 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的路径

1. 两步走战略

刘昌平 (2008) 运用历史学和经济学交叉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在当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 农村正式养老保险制度又缺失的状况下, 要想实现制度的整合必须要完善原有制度和建构新制度。2009年在此基础上, 刘昌平提出通过两步走的路径实现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步是实现城乡两类制度之间有效衔接, 第二步是通过城乡两类制度合并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袁彦东等提出“两步走”战略, 首先用“过渡方案”起步, 等财力水平达到实际需求后, 再逐步过渡到“目标方案”。他们方案的相同点是涵盖范围、基本原则、待遇支付、个人账户管理、管理服务等内容完全相同;区别在于采用不同的统筹基金筹集方式和渠道, 并规定不同的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童广印认为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路径是:城乡分割到统一筹划、制度有别到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到城乡一体化, 到2030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覆盖全面、标准适当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具体可以分两个战略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2008~2015年) , 用7-8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相互分离”向“制度统一、标准有别”过程的转变;第二阶段 (2015~2030年) , 用15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 最终以产业为界将全体劳动者划分为农业劳动者和非农业劳动者来实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2. 三步走战略

郑功成认为,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需三步完成。第一步 (2008年—2012年)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实现制度层面上全覆盖;第二步 (2013年—2020年) :将养老保障体系进行全面定型、稳定, 进而实现人人较公平地享有养老保障及相关服务;第三步 (2021年—2049年) :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与改进, 确保人人享有较好的老年生活。戴卫东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 (2009—2012年) :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一起, 共同构筑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安全网”;第二步 (2013—2020年) :逐步衔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整合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具有养老性质的保障体系, 实施城乡老年津贴制度;第三步 (2021—2050年) :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扩大城乡老年津贴制度覆盖面并提高其待遇水平。

四、评述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国内学者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 关注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对现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如何进行有效的路径设计和具体实施的步骤规划上, 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给出的建议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论述, 而对于待遇水平、缴费率等细节问题则没有进行深入分析, 即使有个别学者提到, 但是由于缺乏定量分析与可行性论证, 从而显得研究结果苍白无力。另外,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 大多数文章是2009年前的研究成果, 所以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后如何实现统筹的研究较少, 时效性较差。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对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并重点从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模式、方案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文章分析指出现有成果较多的集中于从宏观上如何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而较少关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细节问题研究, 而且很多现有研究并没有和最新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联系, 这为今后的研究预留了空间。

关键词: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刘军伟.二元经济理论视角下的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5)

[2]郑秉文, 齐传君“.大一统”社保改革的未来方向[J].宁波经济, 2009 (6)

[3]牛桂敏.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4]杨宜勇, 顾加佳, 顾严.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4)

[5]袁文全, 邵海.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J].社会科学辑刊, 2009 (6)

[6]刘昌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7]刘昌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之路探索[J].社会保障研究, 2009 (2)

[8]袁彦东, 张军田.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 2007 (6)

[9]童广印.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7

[1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 2008 (10)

[11]戴卫东.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步骤规划[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60)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篇2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综述

【摘 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对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筹资方式、资金管理、政府责任、法律制定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为我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发展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状态,如不加以调整会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对我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为我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很多学者赞成“多步走”的战略规划与“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袁彦东等认为我国应在公平与公正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养老保险。首先用“过渡方案”起步,等财力水平达到实际需求后,再逐步过渡到“目标方案”,过渡方案是目标方案的基础,为实现二者的平稳衔接,过渡方案与目标方案必须在模式上保持统一。武建新认为我国首先应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法律制度,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过程,确立其原则、性质和组织形式。等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较为成熟的时候,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使全社会人民最终能够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潘楠等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基于城乡居民全

覆盖的养老保险模式,首先通过改革和完善“农保”制度,建立一个能满足农村不同对象需求的,多层次、低标准、广覆盖的新型“农保”制度。然后逐步推广到农村其他地区,实现“可持续”的终极目标。吴湘玲等提出要消除我国养老保障的城乡分割,必须在反思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建立新的全民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广覆盖、低水平、可持续、强制性”的特点,目标覆盖对象为全体老年人,通过全国统筹、随收即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支柱与自愿性的其他养老支柱相结合,构成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险模式。

二、资金筹集方式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是核心。资金的筹集无非来源于个人、家庭、集体和国家。其中关于资金负担的比重应如何合理安排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杨东乐认为《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的资金筹集模式中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共济性差,社会层级的互济性难以体现,无法体现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险中的公平性原则,也不利于拉近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的差距。

高和荣则认为,这种筹资模式下,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不仅会造成资金来源不足,降低其保障水平,而且会影响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难度,更不利于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

潘楠、钱国荣认为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的建立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自我保障与国家适当补助相结合、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相

适应的原则,建立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异大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

汪沅、汪继福等认为统筹社会养老保险金是解决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突破口,是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首要任务。政府应该出资支持社会统筹基金,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然后,整合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设计与城镇企业相同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尹静、高勇等认为整合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设计与城镇企业相同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方式为收入水平较低下的农民筹集养老保险金,从国有资产中或财政资金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用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以保障农村的基本养老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资金的统筹。

2009年9月我国出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基础养老金由中央和各级财政补贴,个人账户养老金按国家有关规定计发。这样新农保制度首次明确了个人(家庭)、集体、政府的责任,明确了三者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大进步。

三、资金管理模式

童广印认为首先应建立省、市(县)两级政事分开的管理体制,社会养老基金由省、市(县)共管,省级负责基金管理,县(市)负责基金的收

缴和发放。其次应尽快出台基金运营优惠政策并拓宽基金运营渠道,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再次应加大基金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以保证基金安全。高雅认为由于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养老金收支的现金流量也不同,养老资金应由有能力的中央政府进行统一调整、统筹安排,即实行全国统筹、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其具体运作机构主要包括征收机关、管理机关和监督机关。养老金的征收机关由国税部门负责,具体发放工作可以委托金融、保险机构或者邮政部门来完成,养老金的监督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政府审计部门负责。

四、法律的制定

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立法先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德国、日本、瑞典等国都是先立法来规范养老保险的发展的。由于缺乏法律的引导与规范,我国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导致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甚至是停滞状态。因此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法律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汪沅、汪继福等学者认为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统筹发展的关键是依法调整资源配置,把全体公民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文明成果的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在相应的法律条文中。高雅等认为我国应重建或修改现行法律,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进行立法,使保险的范围直接覆盖到所有的公民,对总的法规政策中有冲突、不协调的部分尽可

能排除,消除不同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性差别,同时按经济发展的水平留有余地。童广印认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立法应循序渐进,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对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范围,法定权利,各级政府的责任,财政拨款支持的初始额度,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设置,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公民享受养老保障的程序,侵害公民社会养老金权利行为的处置等,做出具体规定。在条件成熟时单独制定全国社会保障法案。使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法可依,改变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一直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局面。

五、结语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篇3

【关键词】城乡;养老保险;统筹;效果

一、平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的建立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启动背景

2011年平度市根据山东省、青岛市的要求,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平度市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城镇无保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列入为民要办的九件实事之一。在全市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广大城乡居民的积极参入下,平度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制度设计以国务院、山东省、青岛市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政策为依据,制定平政字〔2011〕9号文件。

2.效果评价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受到广泛欢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和实际领取养老金待遇人数不断增加,基金收支稳步增长,较好的实现了保基本、广覆盖的目标。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平度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全市所有的城乡居民,并对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进行政府缴费补助,体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从“交皇粮”到“吃皇粮”的转变,不仅让广大的农民对未来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而且让农民真正开始获得相对公平的国民待遇,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同时平度市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不区分户籍。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和保障水平更高,基本上能满足老人的生活需要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遵循基本生活保障原则,缴费补贴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提高每年30元至100元。部分参保人能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2011年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允许60周岁以上人员自愿选择缴费档次缴费并可以最高补缴15年的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2012年统一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基础养老金也根据平度市的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的调整:2011年月标准55元,2012年7月为110元,2014年7月为130元。养老金收入基本上能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运行存在的问题

1.少部分人无法参加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具有平度市户籍、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存在部分农民外出打工,部分缴纳几个月或几年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规定是不允许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直到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才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机制存在问题

平政字〔2011〕9号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政府的责任分配比例。青岛市只是通过内部另发文件的形式做了8:2的规定,平度市又根据自身情况将财政补贴规定为基础养老金和政府补贴青岛市:平度市:镇级按照8:1:1比例承担;丧葬补助金青岛市:平度市:镇级按照1:0.5:0.5承担。2012年1月基础养老金的财政补助改为:基础养老金:35元、65.5元、29.5元;丧葬补助金:中央不承担,青岛:平度市=1:1;政府代缴保费及财政补助:青岛:平度8:2。补贴比例并未形成统一的文件,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施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平度市级以上鼓励多参保缴费,但是因镇级需要承担一定的财补贴,部分镇产生消极抵制情绪。

3.参保范围覆盖面尚不够广泛,参保人选择缴费档次偏低

2012年4月,在全市67.8万名参保居民中,共有583778人选择了缴费,占参保总人数的86.1%;60周岁以上有72175人选择只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占参保总人数的10.65%;60周岁以下有24989人选择只参保不缴费,占总参保人数的3.69%。其中:选择100元缴费档次的人数为471368人,占参保总人数的69.52%。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舆论宣传,提高居民参保积极性

一是建立正常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虽然国家目前还没有建立居民保险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但应根据平度市经济增长情况,定额、定期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应将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结合起来,即累计缴费满15年,每多缴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所缴费档次的5‰,最高一年不超5元。即选择100元档次,缴费超过15年,每多缴一年,增加0.5元;选择1000元档次及以上的,每多缴一年,增加5元基础养老金。这样可以鼓励参保群众长缴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动力选择较高档次。

2.构建精算化模型,确保基金收支平衡

基金问题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能够正常运行的核心问题,收支平衡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应构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经算化模型,确保基金收支平衡。

(1)调整养老金计发系数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系数139。偏小计发系数是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出现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人口预期的寿命的延长适时的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根据邓大松对农村居民60岁的平均预期余命推算,2010年60岁的农村居民平均余命为20.34岁。当计发系数为139时,个人账户收益率为6.8028%才能实现收支平衡,否则会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但现在的人民币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来看,已经出现收不抵支。若个人账户收益率为3%,计发系数应为186,若个人账户收益率为5%,计发系数应为159。

(2)提高基金的统筹层次,可学规划,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在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正常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应进行科学规划。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实行县市级管理,县市级基金管理及投资运营的能力不高,再加上基金规模比较小,无法形成基金的规模增值保值效应。从目前的运行效果看,应实行省级统筹管理,打破目前的“碎片化”的制度设计,建立全省的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3)适时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给付的年金化改革

现行的个人账户基金过多地强调“个人产权属性”,简单地将个人账户视为储蓄型积累计划,而忽视了其附带的基本属性,没有认识到参保个人账户是未来养老保障权益的一种“对价”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继承,并且在死亡30日内报送注销材料,还有1000元的丧葬补助金。山东省2014年又规定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包括政府补贴都要由继承人继承。因此造成的基金收支缺口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给付的年金化改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新农保制度内部年金化,按照“短寿者对长寿者补贴”的年金运营原理横向调节使用个人账户资金;二是要求“退休”时用个人账户基金转商业年金保险,用强制性商业年金化的形式。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经办能力

在镇(街道)党委、政府应挖掘现有行政事业编制资源,大幅度减少职能弱化部门的人员编制,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积极争取编制部门设立专门的经办机构,定编制2-3人并相对固定,人员调动和安排不能由当地党委、政府随意决定,要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意见,并形成长效机制。在村级协办员队伍建设上,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村级协办员补贴,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简介: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篇4

一、贵阳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1.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贵阳市政府于2011年8月24日出台《贵阳市城镇老年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试行) 》规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以及其他补贴构成。个人缴费为每年100元到1600元12个档次, 政府每人每年补贴30元。截止2012年5月30日, 全市共有10435人参加城居保, 其中60周岁以上人员有9498人, 并且在这10435人中超过半数的参保人选择了最低档次 (每人每年100元) , 其余大多选择的档次也中间偏低。说明制度吸引力低, 导致居民参保不够积极。主要原因是缴费选择标准低, 待遇低。

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根据《贵阳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中规定:2012年城镇职工参保基数按照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708元/年 (2809元/月) 进行调整。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不足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1685.4元缴纳, 超过300%的按8427元缴纳;月平均工资在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至300%之间的, 按实际工资额为基数缴纳。对于灵活就业人员 (个人) 参保基数最低为1685.4元, 最高为2809元 (详见下表) 。

截止2012年1月1日, 贵阳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万 (其中退休人员18.5万) , 征缴养老保险费24.85亿元。虽然该制度已经成为贵阳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核心,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贵阳市有数万名在工作中涉及跳槽、离职、调动等情况, 不得不中断缴费, 并且没有续接或是转移保险关系手续。排除主观因素外,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区域统筹进展不顺。其次, 加上沉重的隐形养老金债务等问题,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保“的发展, 进而影响了我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2008年, 贵阳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保”试点工作并出台了《贵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其中规定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到800元8个档次, 政府补贴30元。截止到2012年5月30日, 全市累计参加新农保人数74.58万人, 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人数18.92万人, 累计征缴养老保险费7.34亿元, 累计发放养老金4.08亿元。在这4.04亿里, 中央财政补贴1.66亿元, 省级财政补贴607.44万元, 市级财政补贴9350.66元, 区县财政补贴11436.17元。可以说, 若没有国家和省级部门部门这么高比例的补贴, 贵阳市新农保工作将举步维艰。同期, 贵阳被征地农民总人数37.28万人, 其中农村户籍人数33.26万人, 60岁以上人数4.02万人, 已提取社会保障资金6.3亿, 支付被征地农民参保补贴1832.9万元, 结余6.12亿元。以被征地农民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0364人, 享受养老待遇的有2270人。土保和新农保一样, 农民拥有自主自愿的权力, 既可选择城保也可选择“新农保”, 但是近四十万的失地农民, 只有一万人参保, 由此可以看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依然不乐观。

同时, 根据贵阳审计局的调查发现:部分区 (县) 农业户籍人口中共有182人同时参加了城保和新农保, 有2人同时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分属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 不能联网统筹运行, 导致部分农民重复参保和享受双重待遇。

综上所述, 贵阳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确卓见成效, 尽管制度的决策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和调整变革, 可总还是有些棘手的问题难以攻克, 并且在变革的过程中往往又会衍生出新的问题。而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现有的“二元”结构。因此, 我们必须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迈进, 才能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进而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二、贵阳市养老保险制度在城乡统筹中存在的问题

1.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较窄

根据数据显示, 贵阳市共计106.25万贵阳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参加养老保险。此外, 贵阳市累计参加新农保人数74.58万人, 失地农民总人数37.28万人, 而参加土保的人数只有10364人。根据《贵阳市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贵阳市总人口432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294.6万, 农村人口137.8万人。由此可知, 贵阳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比例只有36%, 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比例只有54%, 失地农民参加土保比例只有2.8%。此外, 贵阳还拥有近150万的流动人口, 这些流动人口数量已近超过了全市城保参保人数, 可见现实中的参保率也许会更低, 因此, 目前贵阳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离真正的全面覆盖还有很大的差距。

2.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待遇差距较大

根据政策, 现在贵阳已退休职工基本上都是1988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中人”。他们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由三部分构成, 即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过渡养老金。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则仅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两样, 并且新农保的相关政策文件是于2008年才出台的, 在这之前的老农保, 退休金仅有个人账户一项。这造成了很多参加老农保的退休老人, 现在每个月只有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的养老金, 而新的政策却未能有效弥补这个缺陷。同时, 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可以享受社会经济的成果, 有正常的退休待遇调整机制, 而农村居民则因缺乏财政兜底的支撑, 调整待遇没有资金来源。这样不但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而且不利于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很难体现统筹城乡的政策目标。

3. 地方财政补贴能力差异较大

贵阳市各地区的财政收入差异明显, 以2009年为例 (详见下表) 。

由上表可知, 云岩区、南明区和金阳新区的财政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云岩区与高新区相比, 两者相差有14.3倍, 而与其他地区也在6.3倍到2.7倍之间。因此, 对于富裕的云岩, 南明和金阳新区来说, 政府补贴没有一点问题, 而对于相对贫困的白云, 息烽等地, 政府补贴就成了财政支出的最大负担。

同样对于城镇和农村来说, 城镇的补贴压力一定小于农村的。“十一五”期间, 贵阳参保人数中单位职工身份的占总人数的81.8%, 政府和单位均为其进行缴费补贴, 而村级集体经济能负担的, 只有不到10%, 对于边缘农村, 能负担的几乎为零, 对于这些极其平困的地区, 政府的养老保险机制几乎停用。当地农民无法支付养老金, 政府对缴费补贴也无能为力, 只能让当地农民“吃低保”为生。这种财政收入上的差异, 不但给当贫困地区的政府增加了巨大压力, 同时也降低了当地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阻碍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发展。

4. 地区间制度的相互衔接不够

由于城市与农村各类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起步时间、统筹层次、基金标准等各不相同, 造成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 现在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 这也加大了城市与农村在制度上衔接和转化的难度。这样既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 也影响了市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 城市里的社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而农村却死气沉沉,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推广, 进而阻碍着各地区间制度的相互衔接。长此以往, 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更是大大增加了构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难度。

三、贵阳市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 整合农村各类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结合现实情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一是放宽现有户籍限制。充分体现城乡居民同等待遇的理念, 并取消农村户籍人员对缴费基数档次的限制;二是增加适当的缴费基数, 并加以条件限制。如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可以选择较低的基数, 而收入较高的可以选择较高的基数, 这样不但增加了制度的吸引力, 同时也便于以后城乡一体化后与城保、城居保等并轨。三是建立长效的增长机制。适当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 交的多得的多, 反之亦然。

2.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城保制度是在“二元”结构下进行的, 不适应农民的基本需要, 更不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的建议是首先将农民加入城保的范围内, 征缴保险费。其次, 将个人缴费比例按照实际情况可适当降低或者提供多个档位供不同群体选择。再次, 养老方式可选择。即职工中断缴费或者达到国家规定享受养老保险金年龄时, 可选择按当地城镇职工计发办法领取, 也可转会原籍地参加当地相应养老保险制度。最后, 由政府控制, 细化转职接续流程, 完善相关操作系统。

3. 适当的财政倾斜

这里的财政倾斜分为两个内容:一个是政府补贴金额可是调度提高, 健全动态补贴机制。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 补贴标准应该随着物价指数、生活水平的变动而调整。另一个内容是考虑到各地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对那些贫困的地区, 可先由县 (区) 分担, 然后由省 (市) 保底, 当个人正常缴费以后, 集体补助部分同时到位, 专款专用。50%计入个人账户, 50%计入国民基础养老金账户。

4. 有效衔接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需要将各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修改, 慢慢找到有效的衔接办法。然后找到合适的缴费折算方式, 比如当城保对象进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体系时, 个人账户不变, 而统筹账户按一定比例进入个人账户。最后要明确缴费的折算标准, 并计入到账户中去, 待遇按照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

参考文献

[1]石孝军.走向全面社保:贵州实践探索与运行分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2]郑成功.中国社会保障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白永秀.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J].学术月刊, 2012 (5) .

[5]范永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管理问题研究:以某省会城市四个县区的改革试点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篇5

近期,参保群众反映个别定点医药机构宣传城乡居民医保“个人账户年底清零”,引导参保人员年底集中不合理就医购药,对医保基金健康运行造成一定风险。按照《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医保发〔2019〕30号)和《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的通知》(达市府办〔2019〕42号)精神,结合实际工作,现就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制度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严格执行待遇标准

(一)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费用用于支付参保居民普通门诊医疗、一般诊疗(含挂号、诊查、注射输液、药事服务等)、零售药店购药发生的医药费用。

(二)门诊费用统筹金按比例支付,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实行单次结算,统筹金支付50%、个人支付50%。

(三)参保居民门诊统筹费用每人每年限额120元,当年没有发生门诊费用或未达到报销限额的,门诊统筹金不计入以后年度使用。

二、加强基金监督管理

各县(市、区)医疗保障部门应扎实开展“基金监管年”各项工作,结合《达州市医疗保障基金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达州市打击医疗机构内外勾结欺诈骗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基金监管方案,加强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费用监督管理,严厉查处以下违规违法行为。

(一)以物换药、串换药品或将自费药品换成报销药品的;

(二)虚高费用总价,未执行个人自付50%政策的;

(三)非本人就医购药的;

(四)套现骗取医保基金;

(五)不实时上传医保结算信息的;

(六)无特殊原因,不实行即时联网结算的;

(七)违反国家物价政策,售出药品价格高于国家定价的,抬高医保人员购药价格的;

(八)出售假药、劣药、过期药的;

(九)误导宣传,引导参保人员年底集中不合理就医购药的;

(十)其他骗取医保基金行为的。

对违规典型要严肃查处,及时通报曝光。

三、强化医保政策宣传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篇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49-01

作者簡介:王传华,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现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

我国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各制度在参保对象、筹资水平、补偿标准以及基金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制度运行成本高、卫生资源浪费、制度衔接困难等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路径,构建城乡统筹的全民医保制度。 

关键词: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保

1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实施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改革工作。2003年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至此,我国已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

实际操作中,各项制度在覆盖人群、缴费标准、报销比例、所属管理部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分割,加剧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8)。2007年至今,城乡卫生费用在总费用和人均费用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如表二所示,二元分割导致卫生资源的配置上农村与城镇差距很大,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1.2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制度运行成本高。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新农合则由卫生部门负责,并各自有一套独立管理系统,在管理范围、经办机构以及管理程序上都存在差异,在人员配置、硬件和软件配置等方面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出现了城镇居民和新农合重复参保,对基金造成一定程度的侵蚀,变相的加剧了制度的运行成本。

1.3制度衔接困难,限制人员的流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员流动随之增强。如果制度不能够顺利的衔接,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就会困难重重,人们因不能获得医疗保险待遇而选择退保或者不流动,从而减缓了城镇化的进程,最终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1.4统筹层次低,抵御风险能力差。

三项制度建立各自基金,彼此不能互济,加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大多数是县、市级统筹,并没有更高的统筹层次,使得基金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基金的保值增值不利。因此,碎片化的制度和较低的统筹层次使得基金的安全性较低。

2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我们已具备统筹城乡医保的一些条件:首先,中央政府和国务院已经制定了多项法规文件来强调实施城乡统筹的医保制度,为医保制度城乡统筹建立了政治基础;其次,国民的缴费能力。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712亿元,粗略估计,人均GDP约在3600元,已经具备了城乡统筹缴费的能力。再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试点实践给后来制度的铺开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为更好的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需要加强以下各个方面工作:

2.1推进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法律建设。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保证,才能保证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序运行和规范管理(16)。因此,应当尽快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立法工作纳入到全国人大立法的议事日程上来,以现有的《社会保险法》为基础,有计划、分阶段的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整体的立法构建,逐步实现科学化和合理化,创造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的稳定社会环境。

2.2扩大舆论宣传,强化全社会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认识。

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营造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有利的舆论环境。通过宣传部门,借助电视、报刊和移动媒体等多种传媒,通过各种方式,向社区和家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提升公众对于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2.3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统筹城乡医疗保险的动力所在。因此,根据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医疗保险的缴费能力,实现城乡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减少制度统筹中的阻力和困难。

2.4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

基本医疗保险离不开各级财政的投入(17)。尤其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筹资中,政府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政府的投入和补助大大降低了参保对象的负担。因此,在制度的衔接过程中,政府更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对参保对象进行补助和支持。

2.5提高统筹层次,保障基金安全。

在原有市、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努力实现省级统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合并后,再将统筹层次提高到全国统筹。根据大数法则,参保的人数越多,基金统筹的层次越高,基金就相对的越安全,才能更好的保障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的权益。

3结语

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统筹工作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难点需要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继续做好各项工作部署,监督各部门工作,尤其是一些具体的细节工作,要踏实去完成。唯有如此,真正覆盖全民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才能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路径与策略[J]. 任苒, 阎彦, 黄志强. 中国卫生经济, 2011,30(3):29-31页

[2]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夏迎秋,景鑫亮,段沁江.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0(1):43-48页

[3]对医疗保障城乡统筹的建议和思考 王翔《中国卫生经济》第30 卷第10 期(总第344 期)2011年10月医疗保障

关于推进城乡医疗保险统筹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矛盾,统筹,建议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日益突出, 国务院遵循科学制定方针政策规律, 筛选具有各层次代表性地区试点探索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两套体系有限度分阶段融合路径, 积累了各个经济水平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经验, 但整个体制内潜伏着隐性矛盾, 急需从全局层面高度重视与纾解。

一、城乡基本医疗保险

1. 目前, 多地进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试点, 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政策。

但关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地域分割性的问题影响深远。

2. 基本医疗保险地市级统筹兜底系统综合配套制度不尽完善,

保增长压力前提下地市级政府基本医疗保险财政兜底支出意愿对基本医疗保险效果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经济增长的快慢直接决定了地市级政府体系领导岗位官员的政治前途, 无疑无论从自身事业发展角度还是从执政的主要矛盾角度, 地市级政府都更倾向于把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 包括钱财物人力, 越多越好地投向能够很快见到经济成效的项目, 基本医疗保险的经费支出受到限制。

3. 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地区间差异很大。

1985年, 医疗体系实行改革以来, 国家层面医疗水平均等化政策措施不到位, 各地医疗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优秀的医生、先进的设备向大城市集中, 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水平越来越差。

4. 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被套取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医保资金被用来兑换生活用品, 一些人伙同医院骗取医保资金。

二、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1. 基本医疗保险系统地域统筹性、病人就诊逐级转诊制度、

医保定点医院制度都具有强烈的地域分割性, 这就造成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地域分割性。

2.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官员考核系统内基本医疗保险兜底资金的保障方式从制度角度看存在罗素悖论问题。

目前很多内陆欠发达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意愿强烈、经济增长压力巨大、各项事业急需资金、累积的城市建设还款压力都重重考验着市财政的分配智慧与运筹帷幄的能力。在地市级财政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 再把基本医疗保险兜底的重任抛过来, 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很难实现基本医疗保险设计初衷, 基本医疗保险在运行过程必然伴随着很多制度设计者难以预见执行层面的问题。我们调查了内陆某市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情况:该市财政负担较大, 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支出规模具有刚性, 具体执行情况是市财政只能根据目前情况对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根据以往数据经过总量加权处理后规定了支出上限。那么这意味着, 该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支出不是按符合保险要求的数目进行分担, 而是根据市财政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额度进行定量。可以想象, 如果定点医院医保经费没用完, 年底突击将不符合要求的病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内使用经费的情况会有;更可怕的是, 如果基本医疗保险经费不够用, 那么一些应保生病居民却得不到本属于他们的医疗保险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效果就会受到制度层面原因的副作用, 基本养老保险的在居民心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动摇。

3. 国家层面总体协调医疗均衡发展政策空白, 国家对偏远地

区、农村地区医疗支持力度较小, 全国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地区间差异很大。

4. 因为制度漏洞、监督不到位、以及一些人道德法律意识淡薄, 钻制度的空子, 骗取了有限的基本医疗保险资金。

三、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体制的建议

1. 分阶段有步骤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医疗的定向投入, 实现全国各地区医疗水平的均等化。

第一步, 在最新的身份证指标体系加上社保账号这一项, 实现全国每个公民一人一个社保账号, 无论在中国大陆的哪个地方都可以进行识别使用。第二步, 各省市基本医疗保险账户统筹级别和政策分阶段进行但是先逐渐使用统一账号。第三步, 加快从基层医院到中心医院体系建设, 进而取消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地域限制,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全国统筹。

2. 在目前医疗水平各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当务之急, 改变地市级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险兜底的政策。

建议:第一步,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逐年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 充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真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设计初衷。第二步,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独立核算, 减少对地市级财政依赖。

3. 缩小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差异, 促进各地居民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一方面, 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 将政府的卫生投入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大力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 强化对欠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提高欠发达地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从而逐步缩小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差异。通过缩小各地医保待遇支付水平差距和缩小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两方面同时注重, 真正缩小各地医疗保障水平的差距, 促进各地居民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4. 加大对套取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行为的监督打击力度

仅新农合体系下, 全国农村有64万个村卫生室, 有将近4万个乡镇卫生院, 还有两万多个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也就是说我们新农合制度的定点医疗机构很多, 可以达到近七十万, 再加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就更多了, 从而可见监管的压力也很大, 因此出现骗取和套取的现象有时会出现。一方面, 也是关键措施:加强同级监督, 让人民群众与媒体有更大的监督权利;另一方面, 加强制度建设, 降低骗保的制度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衣同晔, 车莲鸿.构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21) .

[2]薛惠元, 王翠琴.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8 (06) .

[3]王利敏.论城乡统筹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金卡工程 (经济与法) , 2009 (11) .

[4]王俊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模式比较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篇8

1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效率不高

1.1.1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行城乡医保制度二元分治的管理模式容易引导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由于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拥有较高的筹资和补偿标准, 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人才涌向城市大型医疗机构, 而农村和城市的社区卫生机构则因为医保基金规模和市场份额较小, 基本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明显不足[1]。不均等的医疗资源分配导致了资源的低效率利用, 同时也不利于满足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1.2 多头管理导致运行成本较高

三项医保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 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各自设置一套经办管理程序, 配备一套经办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管理人员, 各自建立一套网络管理信息技术平台, 在管理上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与标准, 甚至在同一地区市下设的各区、县执行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还存在着差别[2], 客观上造成了资金投入与管理上的重复和浪费, 导致医疗保险运行成本增加, 并且增加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难度[3]。

1.1.3 医保各制度间衔接困难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差距缩小, 劳动力岗位变换、就业结构和个人社会身份变更频繁, 现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使本来就有限的医保资源得不到整合和利用, 不利于制度之间的衔接, 导致医疗保险异地转移、个人账户和参保年限续接等问题越发突出。例如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二者在筹资模式、待遇水平方面比较接近, 理论上应该很容易衔接, 但实践中两种制度是以就业和户口性质来确定参保类型, 城镇居民身份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许多矛盾, 增加了实际衔接工作的困难;城乡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在衔接上既滞后又存在缺陷, 居民生大病后即使参加了保险, 但由于后续的救助不到位, 医疗负担依然沉重[4]。

1.1.4 经办机构和信息系统重复建设

城乡医疗保险分别设立专门的经办机构, 各自开发信息系统, 确立定点医疗机构和保险目录, 导致财政投入增加, 降低了信息管理效率[5]。

1.2 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1.2.1 筹资和医疗费用负担不公平

目前, 各地倾向于对不同支付能力的参保人统一规定相同的收费标准, 如职工医保通常以一定比例的工资收入作为缴费标准, 却没有考虑到我国高收入人群收入来源多样化的事实, 导致低收入阶层的费用负担率高, 筹资存在严重的逆向再分配现象。申曙光[6]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出:新农合个人筹资存在较大的不公平性, 低收入者的费用负担反而高于高收入者, 筹资机制的累退性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社会医疗保险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共济制度, 筹资缺乏横向公平, 也就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影响了制度应有的公平正义价值[7]。

1.2.2 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和服务利用不均等

保障水平是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等多个指标的综合反映。从最重要的指标———报销比例来看, 与筹资水平相对应, 职工医保的保障水平远远高于新农合和城居医保, 后两者的保障水平相近。医疗服务利用方面, 城镇居民和职工无论门诊还是住院, 可以在大城市丰富的医疗资源中选择就医, 而参合农民住院在乡级医疗机构的占一半左右, 60%的门诊在村级就诊[8]。

1.2.3 居民重复利用医保资源

由于各制度信息系统间不对接, 参保的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难以避免会出现居民重复参保的状况。重复参保意味着可获得重复政府补贴,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也不利于全体公民公平享有社会保障资源。

1.3 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偏低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大多以市为统筹单位, 而新农合的统筹层次则大多停留在区、县一级, 统筹层次较低, 参保人数有限, 不能有效地用尽可能多的筹集资金去满足一部分人的疾病治疗需求, 难以充分利用大数法则来分散风险, 医保基金的风险调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不利于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9]。同时, 统筹层次低也导致各地区、各行业间医疗保障基金的转移接续、支付能力较弱, 不能适应非国有经济的劳动者就业地点改变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保障资金的延伸能力, 不利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全社会的调配。

2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建议

2.1 树立统筹城乡医保的理念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医保城乡统筹深刻而伟大的现实意义, 认识到实施城乡统筹是公平、正义、普惠、共享社保核心价值观的回归, 是宪法赋予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落实, 是遵循大数法则、化解风险的最佳方案[10], 彻底摒弃对农村的偏见, 理性增强公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的意识, 从而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其次, 要认识到统筹城乡医保并不是无凭无据的“空谈”, 它的实现有着充分的政治和思想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以及管理服务和群众基础[5], 切实可行。

2.2 确立医保体系的整体规划

加快医保城乡统筹, 须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步骤, 确立整体规划, 搞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领导高层对城乡医保体系的整体性设计, 包括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框架, 弄清城乡统筹中需要统筹的内容, 为城乡统筹建立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尽快出台统筹城乡医保的指导意见等, 强化中央层级的顶层设计责任, 明确指出统筹方向。其中, 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制度设计才是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目标的途径[11]。

2.3 实施城乡统一管理

实行城乡统一管理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统一行政管理。医保统筹首要工作就是从管理体制上解决由谁统一管理的问题, 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归口到一个部门。体制问题不明确, 统筹就缺乏效率。至于城乡一体化究竟应由哪个部门主管, 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其实, 任何一种管理体制都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 只有适应不适应, 采取何种管理体制取决于实行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12]。医疗保险应该由哪个部门主导, 要看怎样更有利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 更有利于保证我国卫生事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2) 统一经办机构。对原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优化组合, 在社区和乡镇统一建立基层医保经办机构, 统一规范城乡基层医疗经办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合理配备人员, 提高管理效率。 (3) 统一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新农合已建立的参合人员基本信息数据, 将其并入劳动保障信息系统, 建立新的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并将其延伸到乡镇和农村, 通过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信息联网, 实现参保群众的即时报销[13]。 (4) 整合医疗卫生资源。重新规划确定新农合的定点医疗机构, 缩小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存在的差异, 使三项医保适用统一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同时, 对城市的大医院采取抑制投资政策, 不盲目增加大医院的数量, 注重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把资金集中到中小型医院和社区医院, 加大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力度与报销比例, 引导病人往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利用率, 减轻三级医院就医压力[1]。

2.4 逐步缩小城乡医保差距

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2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指出, 按现行的制度设计, 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水平是人均1 331.61元, 新农合的人均筹资为126.24元, 前者是后者的10倍以上。为此, 一方面, 要提高新农合待遇水平。通过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缩小与城市医疗卫生现状的差别;在此基础上, 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 使之与城镇居民基本处于同等水平;同时, 实行门诊医疗保障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动改革, 通过规范管理、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费用减免等措施, 引导和鼓励患者到社区就医, 降低成本,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 要不断优化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合理调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 深化药品购销体制改革, 加强对城镇职工医疗卫生体系的监管, 扩大职工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提高基金利用效率, 把过高的基金结余率降下来,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5 逐渐提高统筹层次

医保统筹层次越高, 基金的规模越大, 医保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医保基金管理的行政成本降低, 各类进城务工人员医保关系的转移及异地就医结算问题得到解决, 才能够保证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注重提高医保基金统筹的层次, 可以先以省辖市为统筹单位, 再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14]。通过统一医疗服务和结算服务平台、深化制度间衔接层次、加大省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并调节好省级对非财政转移支付地区的税收上交等问题, 省级统筹可以逐步实现[4]。

2.6 加快医疗保障法制建设

我国社会保险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1年才开始实行, 相关配套办法还未出台。在城乡各医疗保险制度独立运行的过程中, 各项保险制度又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约束, 各有自身运行的指导意见、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难以形成统一权威的社会医疗保障法制体系[15]。服务者和参保者因为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机制而发生医疗资源浪费、管理松懈等问题。因此, 国家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是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重要保证[16]。国家应加快医疗保障法制体系建设, 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的配套法规, 并顺应广大民众长期以来最强烈的诉求, 即在直接涉及政府利害的两项授权条款上做出具体规定, 并确保落实到位[17]。

2.7 及时总结各地区医保统筹探索经验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篇9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明显存在农村和城镇的待遇落差大, 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城镇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这种规章制度让相应的参保对象得到的是不一样的保障和财政补贴。政府工作的不到位、城乡得到的筹资及保障的落差、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主体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医疗保险公平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城乡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三维分立态势的设置, 使得两者的差距不断加大, 整合优化势在必行。

1 打破身份区域限制, 拓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对象

扬中市在上世纪90年代采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受益者包括市属及以上企业、国家机关单位, 这样算来参保对象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 大概2.3万人。广大的乡镇企业职工及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 虽然有医疗保障的需求、具备相适应的经济承受能力, 但因为身份的限制而未被纳入医疗保障范畴。三年后, 国家开始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范围, 扬中根据该市企业经济发展迅速、职工增多的情况, 打破常规, 把一些发达乡镇企业归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 得到了不少好的反响。2000年, 又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自谋职业人员。全社会所有劳动者, 不论单位性质、个人身份, 只要能按期缴纳医疗保险费都可参保。2000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693人, 2005年参保50367人, 2010年参保87059人。这一系列的探索实践符合群众的切身利益, 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保障待遇水平。

2 因地制宜、创新险种, 按需分层分档为打破城乡差距提供制度平台

根据经济承受能力与医疗保障需求的差异, 单一的险种设计肯定不能满足不同群体人员的参保需求的实际, 按照筹资与待遇相匹配的原则, 设计了多档险种, 且不同的险种均具有开放性, 不以参保人员的身份性质为限制。

构建起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框架的多层次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全民医保”。截止2009年底, 扬中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6.15万人, 占全市户籍人口的95.13%, 从而实现了覆盖层面的“全民参保”。在全体人群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 再考虑城乡不同群体医疗保障的整合接轨问题, 尽可能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体现社会服务的均衡性, 符合社会医疗保险发展的方向。

3 逐步提高筹资标准, 最大程度落实保障待遇, 为城乡医保协调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和发展动力

逐步提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补偿待遇。200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筹资标准为1031元, 2011年提高到1908元。将基本医疗保险住院5000元以下费用段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与5000-10000元费用段合并, 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统一为在职85%, 退休90%。调高在职人员个人医疗账户划入比例0.5个百分点, 45周岁及以下, 45周岁至退休及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分别为4.5%、5.5%、6%, 仅此一项每年就可给参保人员带来300余万元的实惠。分别降低在职、退休人员的住院补偿起付线200元、100元。实行保龄与年度封顶线挂钩, 年度可结算医疗费用最高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个人账户实行一二分级管理, 二级账户新增助保、助医、抵个人支付、健康维护等功能。取消退休人员大病统筹金缴费。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自费补充保险, 参保人员住院期间使用超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用耗材、人工器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由自费医疗补充保险金补偿40%。其次根据险种收支情况对住院医疗保险也适时予以调整。

同时, 争取财政支持, 逐步提高新农合、居民医保筹资水平。2004年我市新农合个人缴费50元, 三级财政补助20元, 住院费用按30%-65%的比例报销, 到2009年个人缴费50元, 三级财政补助80元, 住院费用按45%-65%的比例报销。同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100元, 财政补助100元, 住院费用按55%-70%的比例报销。两险种在缴费与保障待遇上基本趋同。对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其保障对象总体而言都属于低收入群体, 保费都以政府补贴为主, 个人缴费为辅, 且保费与待遇相近, 2009年两者顺利地整合并轨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4 统筹兼顾, 多措并举, 制度整合时注重向弱势群体倾斜, 提高保障的普惠性

扬中在整合城乡医保制度的过程中,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解决“弱势群体”作为建设和谐医保的重点。一是积极扶持农村低保等特困群体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实现“应保尽保”。无业重度残疾人、城市低保人员以及农村五保户由市财政扶持参保;农村低保人员由市、镇 (区) 按6:4比例分担扶持参保;优抚对象由镇 (区) 财政扶持参保 (个人也不缴费) 。全市6523名困难人员已全部参保。二是完善大病医疗救助机制, 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待遇, 让困难群体享受更多的医疗照顾。三是与民政部门沟通, 建立实时救助平台, 符合条件人员均能得到实时救助。在保证救助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前提下,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5 强化政府职能, 明确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中政府的职责

新医改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容应该有普及基本医疗服务, 要协调城乡老百姓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他们平等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一是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国家要想办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使百姓得到财政上的支持, 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拥有平等待遇, 这是国家的责任。而且还要帮百姓得到公平的医疗保障和择保的权利, 实施他们的权利, 达到所有百姓受益的目标, 增强国力。二是政府是风险承担者。随着“道德风险”“无限责任”加重。目前, 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行的是自愿参保原则, 客观上存在参保人员“有病参保、无病不保”的“道德风险”。同时, 政府承担着社会公众医疗保障的“无限责任”, 公民如果生病或陷入困境都会增加国家的负担。所以, 政府部门要实现城乡一体化, 就必须实事求是, 依据公民的经济能力规划出适合他们的医保政策, 而且还要有法律的保障, 实现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三是政府是实施整合的总指挥。实现医保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是曲折的, 需要在研究中前进。大体上来说,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医保政策、医保管理机构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 达到医疗保障资金的统一落实, 即完成普及医疗保障、人人有医保的任务。细节上来讲, 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构建医保管理、医疗政策和卫生资源的共享体系, 也就是说借助财政部门、卫生部门、医保经办、参保人员、人社部门等的力量, 全面支持, 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WHO,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http://www.who.org.

[2]吴成丕.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公平性研究[J].社会保障制度, 2003 (9) .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篇10

1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的发展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基础。我国人口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发展。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提供可能性。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了个人收入, 收入的增加使得普通人支付医疗保险费的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 经济的发展才能使政府有能力推动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因此, 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医疗保险的发展水平。

2 制度环境基础

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 制度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在筹资、管理、支付、服务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统筹衔接。三项制度需要从分到和, 统一管理, 统筹协调。制度建设要注重整合衔接的转变, 解决职工、居民、新农合制度之间衔接的问题, 实现居民身份、居住地点变化时, 医疗保险关系可转换、可接续、可转移, 并探索将三项制度逐步整合为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待遇的衔接。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环境的统筹衔接, 要从机制和治理入手, 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制度衔接为突破口, 探索机制创新并使各项相关政策协调发展。

2.1 制度衔接

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制度的衔接, 我国的医疗保险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制度。目前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不统一,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由医疗保险部门经办和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现象造成了管理成本的增加。三项制度的管理范围、管理方法、管理程序和管理效果也不尽相同。三项制度参保范围存在交叉, 例如, 进城的农民工既可以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又可以参加新农合;个体营业人员既可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又可参加居民医疗保险, 不利于医疗保险资源的有效利用。但仍有部分人群没有被覆盖到这三项制度中来。

2.2 制度整合

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讲法是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碎片化需要整合, 医疗保险也不例外, 需要有一个不断整合和完善的过程。在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步骤上, 对于城乡经济差别不大的地区, 一种方法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实行并轨, 形成城乡合作医疗制度或城乡医疗保险制度, 然后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起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另一种方法是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实行并轨;对于城乡经济差别较大的地区, 采取分步实施战略, 稳步推进, 最终实现各项制度的整合。

3 现实需要

医疗资源是有限的, 为了保障社会公平, 在更大的范围内分担风险, 我国最终必须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

3.1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城乡长期的二元分割状态造就了城乡二元分割的医疗保险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按身份确定参保的险种, 部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又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容易造成重复参保问题。因此要实现户籍制度改革, 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 取消身份差别, 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最终使城乡所有居民的医疗保险不会因户籍、收入、就业状况而异。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参保政策, 使得各类人员在制度间、城乡间、地区间无障碍转换。

3.2 推进信息化网络建设

政府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以实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和信息网络的平台化。医疗保险实现城乡统筹关键在于管理, 而不在于政策。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要以社区和乡村为重点, 建立基层经办网络设施。实施城乡医疗保险的统筹管理,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作用, 统一地区间的计算机管理标准。既可以加强监管, 又可以防止城乡居民重复享受政府补助, 方便城乡参保对象看病买药、享受保障待遇。

3.3 逐步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目前, 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 较高的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意味着更多的参保者和更大的风险分担范围, 社保基金的稳定性也会增强。医疗保险能筹集大量的基金, 如果没有透明的管理机构和有效的监督机构, 基金会被管理者的不当使用、以公谋私和来自参保者的骗保、欺诈等不法行为侵蚀。为了合理配置和管理地方的医疗保险资源, 增加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 统筹层次要从县级逐步过渡到市级直至全国, 实现医疗保险资源的共享, 不断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险水平使之与城市的医疗保险水平接轨。政府需要建立机构、雇用工作人员以筹集保险基金、管理基金、处理医疗费用补偿等事务以确保医疗卫生事业正常运作。

4 实践经验

从实践来看, 在中国目前覆盖城乡的三大医疗保险制度中, 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接近全面覆盖, 城镇的两项制度还未能达到全面覆盖。首先, 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需要法律保障, 对于不参加保险、少缴保险费、拖欠保险费等现象给予相应的制裁。破除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在各自的指导意见、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下独立运行,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部统一权威的医疗保险法。其次, 现行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二元分治的管理模式容易导致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由于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和补偿标准较高, 大量的医疗资源和优秀的医师涌向了城市,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水平和市场份额较低, 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明显不足。不均等的医疗资源配置导致了资源的低效率利用, 同时也不利于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最后, 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只有实现良好运转, 才能使管理费用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可以采取灵活的费用支付机制来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 激励医院提高服务质量, 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 并建立长效机制让参保者获益。一方面提高参保者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对未参保的人群也会形成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霍勇.定西: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浅想[J].中国社会保障, 2009, (3) .

[2]王宝真, 徐宁.统筹城乡医疗保险的实质及发展趋势[J].医疗保险, 2009.

[3]申曙光.全民医疗保险的实现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 (2) .

城乡统筹再现“乡村魅力” 篇11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数亿农民的梦想构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城乡统筹,其内涵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

陈锡文:

破解粮食新难题

近两三年来中国粮食局面令人困惑,国内粮食产量、进口粮食数量、社会库存总量连续出现了“三量齐增”。一是因为粮食供求的品种结构存在突出矛盾,二是我国粮食生产缺乏价格竞争力。由于各种因素,从2012年底,我国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高于国际市场。但根据关税配额制度,能够进口到我国市场的三大谷物在数量上就是可控的,其总量不会超过我国目前谷物总产量的4%。

但要看到,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受进口冲击大的品种,主要是非关税配额管理的品种,如大豆、大麦、高粱、玉米酒糟以及木薯等,作为主要在饲料行业玉米和麸皮的替代品,这些进口产品构成了对我国玉米市场的严重冲击,迫使相应数量的国产玉米失去了市场,不得不进入仓库。这是引发粮食“三量齐增”的另一大原因。

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粮食购销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玉米,对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玉米收购价格的形成,要尽快改由市场供求来确定,并以此引导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切实推进粮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基础上,激活玉米购销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对各类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在金融服务上一视同仁,并强化落实监管责任。同时,促进玉米产业链协调发展,尽快采取既有利于调动加工企业积极性、又有利于玉米去库存的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加工企业对国内玉米的需求。还要切实保障玉米生产者的合理收益,要加快研究出台符合国情和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使农民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中能够平稳渡过难关。

(陈锡文: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宗庆后:

“人的城镇化”是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在两会期间提出一项建议,关注新型城镇化问题。他表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人的城镇化即稳定就业是关键。

据宗庆后表示,当前,很多农民工赚了钱后不回农村老家造房子,而是在县城买房子,但是买了房后在县城又无就业机会,只能又回到东部沿海城市打工。而沿海城市生活成本高,竞争激烈,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市民待遇,同时企业也面临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带来招工难、找工作难的问题。

因此,宗庆后建议,可以将东部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让2.9亿务工人员回家乡打工,一方面企业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降低成本,同时农民工可在当地就业生活,安居乐业,加速实现城镇化。

具体来讲,首先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他表示,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东部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县镇发展,同时,在规划产业布局时,将日用消费品和制造业产业链向中西部县城转移,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中西部集中,引导就业主体回到中西部县城,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

其次,农民工在当地县城就业有了固定收入、社保后,国家就可以将这部分农民的土地与农居屋收回予以一定补偿,让他们在城镇买房,安心生活工作,实现市民化,同时国家把流转出来的土地租给农业大户,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宗庆后: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雷 军:

用互联网思想武装8亿农民

“很多人问我互联网之后下一波热点是什么?我认为农村互联网是真正的大热点,会产生一大批独角兽企业。毕竟中国有这么多的农村人口,而且城乡差距又这么大,其实城乡的差距就意味着创业的机会、投资的机会,包括就业的机会。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包括农村青年喜欢APP,可能跟城市用的APP也不一样,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农村互联网是未来五到十年的大方向,而且也符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一个难得的时代机遇。”全国人大人代表、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

他在提案中表示,大力发展农村移动互联网可以使广大农村实现“弯道超车”,跑步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实现农村“数字脱贫”,缩小甚至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有助于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移动互联网还可以带动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对于城镇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同样也可以由移动互联网带到广袤的农村大地。

“移动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尤其是与农村的商业、社会、生活、资源等的对接,必定会产生很多新的商業机遇,并兴起很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还可以解放农村的劳动生产力,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打造现代智慧农村。”

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加大推动提速降费的重大举措,创新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打通信息高速公路。同时要加快农村移动终端普及力度,推行“手机下乡”活动。第三要鼓励人才回流创业,投入“智慧农村”建设。第四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农村金融,改善农村征信体系,提供农资贷款、机械贷款等多种形式小额信贷,为农村互联网减轻资本障碍和创业阻力。第五各级政府要接入农村大数据,打造“农村云”,推进云计算解决农村资源分配、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优化社会效率。

(雷军: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要早谋快动 篇12

各地探索的实践证明,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 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没有必然联系, 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一个共同的特点是, 他们既看到了统筹城乡医疗保险是必然趋势, 是战略任务, 又看到了这是当务之急, “早统早主动、早受益, 越晚统越被动, 损失也会越大”。凡是积极开展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探索的地区, 都是充分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 认识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项决策的深刻内涵, 认识到了统筹城乡医保对于深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认识到了统筹城乡医保是推进医改顺利实施的根本出路, 认识到了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只有形成了上上下下思统筹、谋统筹、抓统筹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才能把统筹城乡医保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摘自王东进《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历史跨越》,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上一篇:钳工操作技能与技巧下一篇:精神信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