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2024-11-14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精选12篇)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篇1

2010年12月9日, 杭州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调整杭州市本级基本医疗保险部分政策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0]339号) , 明确自2011年1月1日起, 将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并适当调整筹资标准和保障待遇。这对建立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 制度原则:打破城乡户籍壁垒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 城乡居民均可参加, 从而彻底打破了原先参保政策中的城乡户籍壁垒。

(二) 筹资标准:兼顾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参保意愿

兼顾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参保意愿的不同, 合理设置两档不同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 一档为每人每年1200元, 一档为每人每年800元。

城乡居民可以选择参加不同档次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按每人每年1200元标准参保的, 城乡居民个人缴纳400元, 市财政补贴400元, 区财政补贴400元。按每人每年800元标准参保的, 城乡居民个人缴纳200元, 市财政补贴300元, 区财政补贴300元。持有有效期内《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杭州市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证》或二级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人员、农村五保户、“三无”人员、低收入农户、重点优抚对象的个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时, 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补助。非从业人员由个人全额缴纳医疗保险费。

(三) 保障待遇:统一并适当提高基本医保的报销比例

住院和规定病种门诊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15万元, 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发生的医疗费用, 住院统筹基金支付比例达到60%以上, 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医疗费用, 由市财政统筹安排资金, 按照70%的比例予以救助。

门诊统筹起付标准统一为300元, 适当区分不同档次的门诊待遇, 鼓励“小病不出社区”。参保人员自愿选择定点在居住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 可在按规定实行“双向转诊”的同时, 对其门诊医疗费用不设起付标准。门诊起付标准以上部分医疗费用, 根据缴费标准确定保障待遇, 其中按400元标准缴纳医保费的, 在三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40%;在二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50%;在其他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70%。按200元标准缴纳医保费的, 在三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25%;在二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35%;在其他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60%。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出台的意义

自2008年起, 杭州市已将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整合, 建立了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困难救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同时, 将各项制度的管理经办资源也进行了归并, 统一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管理。这样的整合虽解决了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但在参保人群和保障待遇上还存在着人分三六九等的问题, 因此它实质上还是一个过渡性制度。这次杭州市将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并适当统一和调整筹资标准及保障待遇, 标志着今后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就是两类人群, 即就业的职工 (包括退休人员) 和非就业的城乡居民, 且待遇差距逐步缩小,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逐步趋向公平。

三、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一) 制度设计要凸显公平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城乡差异是依然存在的。但因人 (户籍) 而设计制度显失公平。当前, 针对城乡居民设计不同的政策, 看起来符合“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的原则, 但也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实际来看, 许多农村居民并不满足当前新农合的保障水平, 而部分城镇居民却无法缴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 因此, 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缴费能力和保障需求并不一定高, 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缴费能力和保障需求也不一定低。

因此, 要统筹考虑城乡居民的户籍差异、区域差异, 以及不同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保障需求的个体差异, 在制度层面上应体现公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应该并轨, 但可以设计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即制度是可以有层次的。同时, 在制度设计时, 要注意引导城乡居民科学合理选择保障产品, 如杭州市对劳动年龄内的灵活就业人员采取“有通道不鼓励 (即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医保, 但政府不予补贴保费) ”的做法, 使绝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仍继续选择参加职工医保, 确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受到较大冲击。

(二) 管理服务要做实做细

杭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与医保经办机构做实做细的工作理念密不可分。以户为单位进行宣传, 以人为单位核定参保, 既做到政策家喻户晓, 又做到参保不漏一人。同时, 通过优化业务流程, 规范操作办法, 统一技术标准, 使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更加标准化。避免了重复参保造成的财政重复投入、个人重复享受的弊端, 参保信息更加真实, 既体现了社会公平, 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也避免了医疗机构网络系统和软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 大大节约了社会成本。

(三) 完善城乡居民医保的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包括政策制定、管理服务和资金投入;

二是要以公平正义为出发点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制度可以分层次, 但需要一体化安排;

三是要用产品的营销理念来设计合适的医疗保障品种供城乡居民选择, 并做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服务管理工作。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篇2

1、什么是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答:门诊统筹是医疗保险待遇的一种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将参保人员的普通门诊费用纳入报销,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负担普通门诊费用。

2、哪些人可以享受门诊统筹待遇?

答:按规定参加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需要另行缴纳门诊统筹参保费用,按规定享受门诊统筹待遇。

3、哪些门诊费用可以纳入门诊统筹报销?

答:门诊统筹的支付范围有基本诊疗项目和基本药物两大类。诊疗项目包括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血糖测定、尿糖测定、胸片、心电图、黑白B超、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皮试、洗胃、清创缝合、导尿,共计15项。符合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类别的药品均可纳入门诊统筹的支付范围。

4、参保人员在哪些医院产生的门诊统筹费用可以报销?

答:参保人员可在参保地或居地住选择一家门诊统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做为自已的门诊统筹定点医院。在选定的定点医院发生的门诊统筹费用可按规定报销。如参保人员未在参保地或居住地之间选择定点医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将默认其参保地的定点医院为参保人员的门诊统筹定点医院。

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起付标准是什么?

答:参保人员在选定的门诊定点医院发生的符合报销范围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按30%的比例支付,一个自然内最高支付限额累计不超过200元。

6、参保人员的门诊统筹费用该如何报销?

答:与选定的门诊统筹定点医院结算。

7、长期在成都市外务工或经商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诊统筹费用该如何报销? 答:长期在成都市外务工或经商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医院发生的符合报销范围的门诊统筹费用,实行由本人先行垫付,在次年3月底前由参保人员选定的定点医院负责结算。个人结算门诊医疗费用时须提供劳动合同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或个体经商的经营许可证原件和复印件等就业证明材料、门诊发票、病历及处方等相关资料。

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门诊特殊疾病还能报销吗?

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门诊特殊疾病待遇,仍按《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疾病管理办法》(成劳社办〔2008〕467号)规定继续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享有住院医疗、门诊统筹和门诊特殊疾病三项待遇。

9、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大学生是否享受门诊统筹待遇?

答: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大学生按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通知》(成办发〔2009〕33号)文件相关规定,享受住院和门诊医疗保险待遇,不享受门诊统筹待遇。

10、门诊统筹的施行时间?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篇3

摘要: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在“提标”和“扩面”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下一阶段应转入质量提升阶段,推广三亚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试点经验,先行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适时再与城镇职工医保整合为单一制度的统筹思路。同时,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经办应统一划入人社部门。

关键词:海南;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一、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现状

二、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重要性

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在政策层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指引。王东进认为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的“三分”格局增加了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不利于改变城乡二元格局,对体现制度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1-2]。郑功成提出“十二五”时期医保制度建设的重心要从扩大覆盖范围转移到提升质量上来,而提升质量的首要任务是城乡统筹[3]。在国家政策层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对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又提出了要求,明确强调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基于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筹资标准通过建立和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参保(合)人经济承受能力的良性互动机制即可实现合理浮动,覆盖率显著提高。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制度内涵的提升,除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改善费用支付方式方面进行探索外,还需要考虑制度的城乡统筹。

三、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思路

当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顶层设计,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探索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但具体的发展路径各异,如广东东莞已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者合一,设立一体化基本医保制度;而海南三亚实行的城乡居民一体化试点则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二者合一,设立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如表2所示,海南省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表现出较高的同质性,城镇职工医保采用统账结合,实行了省级统筹,在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远高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4]。因此,将三亚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的思路在海南全省推广符合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的现实,在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待遇水平和城镇职工医保相近时最后整合为单一制度。

四、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难点及建议

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不单是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之间制度如何整合的问题,还涉及管理经办体制如何理顺的问题。如表2所示,目前海南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行政管理归属于人社部门,由其下属的社保局经办具体业务;新农合的行政管理归属于卫生部门,由其下属的合管办经办具体业务。当前海南省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对实施居民医保城乡统筹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之后的管理经办的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

(一)人社部门管理经办的利弊分析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之后由人社部门管理和经办的典型地区是天津。在长期管理经办城镇职工医保的过程中,人社部门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经办网络,拥有一支较为专业的经办队伍,在保费征集、基金管理与运营、定点医院管控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作为第三方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费用控制上有内在驱动力,较为合理地控制着医保基金的支出,保障了基金的安全。但城乡居民医保统筹之后由人社部门管理经办的最大弊端在于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水平都将产生不利影响[5]。因为在新农合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报销比例方面的设置,较为合理地引导了农村居民的就医,有效地带动了县、乡(镇)、村医疗机构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

(二)卫生部门管理经办的利弊分析

以浙江嘉兴为例,其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之后,由卫生部门管理和经办。卫生部门管理经办的优势在于可以分发挥卫生部门主管医疗机构,熟悉医疗业务,了解居民医疗需求的优势,甚至可以将公共卫生服务的某些项目植入医疗保险,制定出科学的医疗保险实施防范。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建立了法定医疗保障制度的112个国家中,有69.6%的国家将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卫生服务交由统一部门统筹管理①。但实践证明卫生部门“一手托两家”将导致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监管制约机制的缺失,不利于费用控制,即在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上更多地照顾了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利益。

在实践上也有不追求管理经办统一的情况。如广东惠州、江苏无锡等地实行制度分设,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经办统一,即将新农合的管理经办从卫生部门划入人社部门,但继续保留该制度,继续维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独立运行的局面。江苏兴化市也是继续保留三个制度并存,各自归属于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但整合了业务经办,即实行制度分设,行政管理分开,业务经办统一。但这两种方式不涉及制度的整合,不符合本文提出的居民医保城乡统筹的思路。

从社会医疗保险“一元制”的制度发展趋势和社会保险的整体性考虑,海南省居民医保城乡统筹之后的管理经办交由人社部门更为合适。三亚在试点过程中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心的职能整合,成立三亚市城乡居民医基本医疗保险中心;将原各镇社会保险服务站和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站进行整合为三亚市社会保障服务站;在各镇辖区村委会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

综上所述,今后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建设的重心应转入质量提升阶段。做好医保城乡统筹工作是现实的需要,也契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政策精神。综合考虑海南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保障对象、参加原则、基金构成、保障期限、筹资标准、待遇支付标准和统筹层次等因素,以及三亚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试点工作,海南省城乡医保城乡统筹可现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适时再与城镇职工医保整合为单一制度。在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过程中,管理经办的归属问题是难点,可以考虑统一划归为人社部门管理。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王东进.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步伐[N].人民日报,2012-05-15.

[2]王东进.切实加快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步伐[J].中国医疗保险,2010(8):6-8.

[3]郑功成.加快医保城乡统筹正逢其时[J].中国医疗保险,2012(4):9-10.

[4]赖志杰.医保城乡统筹路径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2(10):4-7.

关于推进城乡医疗保险统筹的研究 篇4

关键词: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矛盾,统筹,建议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日益突出, 国务院遵循科学制定方针政策规律, 筛选具有各层次代表性地区试点探索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两套体系有限度分阶段融合路径, 积累了各个经济水平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经验, 但整个体制内潜伏着隐性矛盾, 急需从全局层面高度重视与纾解。

一、城乡基本医疗保险

1. 目前, 多地进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试点, 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政策。

但关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地域分割性的问题影响深远。

2. 基本医疗保险地市级统筹兜底系统综合配套制度不尽完善,

保增长压力前提下地市级政府基本医疗保险财政兜底支出意愿对基本医疗保险效果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经济增长的快慢直接决定了地市级政府体系领导岗位官员的政治前途, 无疑无论从自身事业发展角度还是从执政的主要矛盾角度, 地市级政府都更倾向于把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 包括钱财物人力, 越多越好地投向能够很快见到经济成效的项目, 基本医疗保险的经费支出受到限制。

3. 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地区间差异很大。

1985年, 医疗体系实行改革以来, 国家层面医疗水平均等化政策措施不到位, 各地医疗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优秀的医生、先进的设备向大城市集中, 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水平越来越差。

4. 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被套取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医保资金被用来兑换生活用品, 一些人伙同医院骗取医保资金。

二、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1. 基本医疗保险系统地域统筹性、病人就诊逐级转诊制度、

医保定点医院制度都具有强烈的地域分割性, 这就造成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地域分割性。

2.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官员考核系统内基本医疗保险兜底资金的保障方式从制度角度看存在罗素悖论问题。

目前很多内陆欠发达地市级政府经济发展意愿强烈、经济增长压力巨大、各项事业急需资金、累积的城市建设还款压力都重重考验着市财政的分配智慧与运筹帷幄的能力。在地市级财政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 再把基本医疗保险兜底的重任抛过来, 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很难实现基本医疗保险设计初衷, 基本医疗保险在运行过程必然伴随着很多制度设计者难以预见执行层面的问题。我们调查了内陆某市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情况:该市财政负担较大, 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支出规模具有刚性, 具体执行情况是市财政只能根据目前情况对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根据以往数据经过总量加权处理后规定了支出上限。那么这意味着, 该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支出不是按符合保险要求的数目进行分担, 而是根据市财政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额度进行定量。可以想象, 如果定点医院医保经费没用完, 年底突击将不符合要求的病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内使用经费的情况会有;更可怕的是, 如果基本医疗保险经费不够用, 那么一些应保生病居民却得不到本属于他们的医疗保险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效果就会受到制度层面原因的副作用, 基本养老保险的在居民心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动摇。

3. 国家层面总体协调医疗均衡发展政策空白, 国家对偏远地

区、农村地区医疗支持力度较小, 全国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地区间差异很大。

4. 因为制度漏洞、监督不到位、以及一些人道德法律意识淡薄, 钻制度的空子, 骗取了有限的基本医疗保险资金。

三、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体制的建议

1. 分阶段有步骤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医疗的定向投入, 实现全国各地区医疗水平的均等化。

第一步, 在最新的身份证指标体系加上社保账号这一项, 实现全国每个公民一人一个社保账号, 无论在中国大陆的哪个地方都可以进行识别使用。第二步, 各省市基本医疗保险账户统筹级别和政策分阶段进行但是先逐渐使用统一账号。第三步, 加快从基层医院到中心医院体系建设, 进而取消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地域限制,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全国统筹。

2. 在目前医疗水平各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当务之急, 改变地市级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险兜底的政策。

建议:第一步,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逐年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 充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真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设计初衷。第二步,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独立核算, 减少对地市级财政依赖。

3. 缩小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差异, 促进各地居民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一方面, 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 将政府的卫生投入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大力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 强化对欠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提高欠发达地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从而逐步缩小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差异。通过缩小各地医保待遇支付水平差距和缩小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两方面同时注重, 真正缩小各地医疗保障水平的差距, 促进各地居民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4. 加大对套取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行为的监督打击力度

仅新农合体系下, 全国农村有64万个村卫生室, 有将近4万个乡镇卫生院, 还有两万多个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也就是说我们新农合制度的定点医疗机构很多, 可以达到近七十万, 再加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就更多了, 从而可见监管的压力也很大, 因此出现骗取和套取的现象有时会出现。一方面, 也是关键措施:加强同级监督, 让人民群众与媒体有更大的监督权利;另一方面, 加强制度建设, 降低骗保的制度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衣同晔, 车莲鸿.构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21) .

[2]薛惠元, 王翠琴.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8 (06) .

[3]王利敏.论城乡统筹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金卡工程 (经济与法) , 2009 (11) .

[4]王俊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模式比较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篇5

随着“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目标的确立,“全民医保”已达成了共识,全民医保是实现医药卫生事业社会公益性的钥匙,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1:3(顾昕,2008);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葛延风,贡森,2007);要建立重健康和重持续的绿色医保制度(褚福灵,2008)。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的医疗体制改革困境和二元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全民医保的实现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全民医保尚未成功(顾昕,2008)。但对于如何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改革方案。通向全民医疗保险的可行之路是一条渐进之路,将会扩大现有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此外,政府通过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城乡贫困家庭参加公立医疗保险,从而构成一个制度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这一路径已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已在逐步推进。强化政府责任,构建与目标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并逐步完善筹资与组织管理体制(葛延风,贡森,2007;翟祖唐,2007;唐钧,2007;胡大洋,2008;万筱明,陈燕刚,2008;刘晓晖,2008;李明强,2008)等宏观策略方向也逐步得到了认可,但在具体实现途径上还存在的分歧与争论。如强化政府筹资责任方面,有的专家强调“补需方”,即新增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投入的主要流向是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鼓励者和资助者的角色,通过补贴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参加医保,同时资助弱势群体(尤其是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医疗保险(顾昕,2008)。但也有的专家从国情出发,认为补供方,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直接提供基本免费的服务是更为现实可行的选择(葛延风,贡森,2007)。这些理论争论和政策建议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与启迪。

二、关于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方面

随着“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国内学者对于社会保障城乡统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如火如荼,从多个角度探讨医疗保障的城乡衔接和统筹发展问题。

1.从二元经济社会角度出发,探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与衔接问题。在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表现为二元医疗保障体系,二元保障制度使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的问题,医疗社会保险服务呈低效率状态,难以体现国民医疗保障权益的公平性(鲍震字,王智广,2007)。打破二元结构势在必行,从而提出了城乡保障制度衔接的目标模式——“从二元到三维”(王国军,2005)。

2.四大板块问的相互整合衔接的研究。在全民医保这个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专家们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同的统筹整合路径:“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为医保改革的突破15(刘继同,2006);在“托低就高”的途径下实现城乡医疗保障整合管理(周寿祺2007);采取“三支柱”促进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实现(孙祁祥,2007);依托“新农合”编织全民医保网;医疗保障制度要分层次(唐钧2008);实现全民医保需要配套改革(吴成,2008);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顾昕2008)。同时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亦日益受到重视。农民工是一特殊群体,他们多数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问,他们面临着两种选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鉴于两者的保障程度有限,近期不宜作出硬性规定,两者的结合可以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程度(胡务,2006)。

3.城乡医保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医疗行业信息不对称和技术垄断,使得该领域供方的道德风险发生频率高且规避难度大,导致了医疗费用的急剧攀升,进而损害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基础(王保真,2007),并且是对诚信建设和信任系统的破坏(王建,2008)。应严控道德风险,重建信任机制。具体途径:加快医保覆盖面,缩短其自费患者与参保患者之间的“双轨制”与“价格差”;约束与限制不合理的医药行为,做到既能使患者看好病,又能促使与激励供方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能有效控制供方的不合理开支,形成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风险共担的合作博弈机制(王保真,2007)。对医疗服务供给方、医疗服务消费者、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各种制度调整,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建人们对制度的信任以及对专家的信任(王建,2008)。

三、各地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和探索各地的模式,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制度创新大有裨益。各地关于城乡

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和付诸实践的模式探索日趋增多,例如全民医保标向性探索的“石狮实验”:石狮市五个试点村以整村的形式与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签订合约,试行新型全民医疗保险(尹海涛,2005);上海浦东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城乡阶梯式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田文华,梁鸿,陈琰,曲大维,许非,2005);河南舞钢市全民医保的“破冰之举”:舞钢市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合作医疗3种形式,初步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全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仇雨临,2006;杨力勇等,2006);厦门市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郡芳卿,2006);湖南省石门县在在进行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时所采取的措施被称为降低或取消新农合起付线模式,也称为“零门槛”方案。湖南省石门县为了搞好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起付线和封顶线的有效衔接,除对五保对象的医疗救助不分病种和农村低保对象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医疗救助实行“零起付线”外,还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实行了“零起付线”(李钢,盛学庆,2006)。昆山市农村城乡一体化医保(金健宏,2006),全民医保试点:安徽金寨县的成功与其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以及财政支出顺序优化等密切相关(中国卫生产业,2007),珠海模式的试水:通过建立“大病统筹救助、中病医疗保险、小病免费”三道医疗保障防线,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袁泽春,2008)。镇江的成功经验是把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相结合,实施一系列医保社区创新配套政策,打造“l5分钟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圈”,增强了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陈新中,2008)。浙江省和江苏省在处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过程中,在解决两个制度覆盖人群的交叉问题上,地方政府的两种主要解决方式;一是自主选择,规定城镇居民(包括参合农民)可自助选择新农合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不能重复参加,浙江省采用了该种方式;二是按居住地划定覆盖人群,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县城以上城区内的城镇人口,新农合覆盖县城以下的非农人口,江苏省采用了该种方式。此外,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已无户籍划分的地区,部分地方政府也作出了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统一纳入城乡合作医疗的探索(付晓光,汪早立,张西凡,程念,2008)。重庆市在进行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时所采取的措施被称为综合补偿模式,也称“三明治”模式,“重庆模式”的核心是一个“三明治”式的政策组合版块,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这块“三明治”的夹心层是制度的中坚即“新农合”,底部和顶部的两层是制度的辅佐即“医疗救助”(赵小艳,2008)。这些实践探索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和对照样本,增强了本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

四、比较和借鉴国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比较和借鉴国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宏观层面的经验借鉴主要有:乌日图(2003)分析研究了西方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4Jr雨4~(2oo3)评述了针对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医疗保险支出过度膨胀、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和医疗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世界各国采取了增加税收和医疗保险费收入,增加病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比重,加强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监管,社会保险机构自己办等措施。这些对正在实施中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孙浩(2006)、郭小沙(2007)、王雁菊(2007)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墨西哥、德国、英国的全民医保制度,认为应建立适合中国基本国情、承认地区发展不平衡并逐步实现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体制;丁润萍(2007)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廖明(2008)评述了印度的全民医疗体系;李莲花(2008)通过比较分析韩国和地区的全民医保过程,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对我们全民医保的启示。李明强(2008)主要研究了泰国、新加坡和墨西哥等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创新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讨论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以及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的实施路径。杨红燕(2008)选择了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典型国家,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对实现全民医保的经济、社会、人口等条件进行了总结。认为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全民医保的前提,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建立全民医保的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政府关注与社会形势是建立全民医保的关键因素。并得出结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条件;但中国可以利用职域保险、地域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与医疗救助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在“全民医疗保障”的层次上实现“全民医保”。通过对这些的整理,可以得出的经验是,医疗保障要关注穷人和弱势群体,城乡一体化及普遍覆盖,特别是印度的三级医疗保健网、泰国的全民健

康保险计划对于更具有启示意义。

国外关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城乡统筹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以及对农村合作医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上。

(一)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

首先是对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改革目标研究方面,一个国家的卫生政策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居民问的健康不公平现象,但国家有义务与责任减少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扩大趋势(Hossain,S.I,1997;Bogg,L,2002)。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中国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WilliamHsiao,2000)。第二:在农民参合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方面,AliAsgary,KenWillis,AliAkbar,TaghvaeiandMojtabaRafeian(2004)等采用重复投标博弈法(iterativebiddinggametech.nique)问卷格式,使用伊朗全国2139个农户数据,进行了农民医疗保险参加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B.古斯塔夫森(2005)从构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视角,展开了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以及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Cook等(1999)在对中国和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分析时,提出了依赖性——脆弱性——贫困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第三,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的研究:RaviKanbu(2005)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特别是城乡之间卫生保健的不平等现象;BjornGustafsson,LiShi(2004)考察了中国农村卫生服务方面的支出和贫困之间的关系;OfraAn-son,Shi~ngSun(2004)以河北省为例,具体考察了中国农村存在的健康不平等现象;

GuyCarrin,AvivaRon和YangHui(1999)等根据14个试点县的情况,分析了中国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对改善农村健康保障困境的影响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YuanliLiu,WilliamHsiao和KarenEggleston(1999)着重分析了中国卫生体制变化带来的城乡在健康保障领域严重的不平等;ChristopherJ.Smith(1998)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化和卫生服务体制,揭示了城乡健康越来越大的不平等缺口。„

(二)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

巴西1994年建立“家庭健康计划”,这是一种关注家庭和社区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家庭健康计划”所需资金来自联邦和各州的专项资金支持。截止到2002年底,该项计划已覆盖巴西50%以上的农村人口。“家庭健康计划”实施后,巴西农民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可及性明显提高,几乎达到90%以上(WagstaffA.,vanDoorslaerE,vanderBurgH.,etc.2003)。I.S.Falk和WilburJ.Cohen(1946)结合美国国情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农民群体的保障最好建立一个覆盖所有工人的统一的保险计划,并且以强大的救助计划为补充,来提供社会保险未解决的特殊需要。FionaFerguson(2002)对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的背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保障程度、发展水平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福利国家”和普遍保障思想的影响下,才将社会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由城市逐步扩展到了农村,实现了“全民皆保险”;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和南美洲)也开始重视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建设,但一直还处于试验和起步阶段。Gumber研究了泰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和问题。他认为泰国的合作医疗制度为基层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但存在着资金不足、覆盖人群少、抗御大病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尽管有、诊所等机构提供的免费公共健康保障计划,可这种计划的服务水平低,寻租腐败现象严重,低收入农村家庭接受公共医疗补贴占总医疗费用支出的比重很小(略高于10%),对于农民来说,农村卫生资源贫乏,医疗费用支出特别是住院费用大大超过自身及其家庭的负担能力。AnilGumber,Dave和Priti,PatrickKrause等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对印度农民享有的卫生保健水平、农村健康保险体系构成和缺陷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印度富有特色的农村非正式健康保险计划作了深人研究。发达国家近十几年来非常注重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Borch,Wilcox和Rubin,Luif等人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实证研究。国外文献丰富了中国城乡医疗保障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特别是关于中国城乡医疗保障不平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上,城乡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数量不少,涉及面较广泛。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目前的文献研究还有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内涵、战略目标和具体发展步骤的理解,没有达成明确的界定;第二,未充分认识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统筹发展的和制度变迁逻

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实意义 篇6

党的“十七大”政府报告着重提出,要想实现小康社会要求,就必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养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每个人都老有所养,病有所依,能够充分享有公民的权利,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带来的温暖,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着共同的权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目标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补的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农村目前施行的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市施行的是城市居民医疗保险,这两种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和改革,是为了让城乡发展更加的和谐统一。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一是解决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但是,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的直接参与,运用制度和实际的惠民政策,让城乡居民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实现从制度的全覆盖到实际的全覆盖。这个时期政府负担大量的直接受益人群,普惠性与福利性质明显。而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逐渐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整合诸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等等。这个时期受益人群基本转化为有缴费积累的人群,制度的保险性质逐渐凸显,从而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哪些实际意义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促进农民产业结构改革,帮助农民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有效措施。

土地一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很多农民一生都没有离开土地,觉得自己一辈子只能在土里刨食吃,根本不相信自己还能从事其他职业,其实,这是他们不自信的一种表现。怕离开了熟悉的土地资源,又在其他方面栽了跟头,养老无望。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农民的养老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样,他们也能腾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从事农业和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2)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缩小了城乡差距。

长期以来,城乡差距横在城市和乡村的中间,成为人们难以跨越的障碍,而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使城乡居民的差距缩小了,他们不但能够享受到统一的交费标准,还能享受到一样的医疗制度和医疗条件,让广大的农村居民更加舒心,对建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3)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是贯彻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而统筹城乡养老保险这一制度正是贯彻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这一制度的形成,不但可以解决眼下城乡居民差距大的问题,而且还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推动作用。

(4)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增强老年人的生活抗风险能力,对抗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手段。

因为过去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寿命变长的特点,未来的几十年,中国有可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风险,有些国家面临着4+2+1的人口模式,因此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统一城乡协调发展、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篇7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明显存在农村和城镇的待遇落差大, 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城镇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这种规章制度让相应的参保对象得到的是不一样的保障和财政补贴。政府工作的不到位、城乡得到的筹资及保障的落差、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主体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医疗保险公平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城乡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三维分立态势的设置, 使得两者的差距不断加大, 整合优化势在必行。

1 打破身份区域限制, 拓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对象

扬中市在上世纪90年代采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受益者包括市属及以上企业、国家机关单位, 这样算来参保对象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 大概2.3万人。广大的乡镇企业职工及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 虽然有医疗保障的需求、具备相适应的经济承受能力, 但因为身份的限制而未被纳入医疗保障范畴。三年后, 国家开始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范围, 扬中根据该市企业经济发展迅速、职工增多的情况, 打破常规, 把一些发达乡镇企业归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 得到了不少好的反响。2000年, 又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自谋职业人员。全社会所有劳动者, 不论单位性质、个人身份, 只要能按期缴纳医疗保险费都可参保。2000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693人, 2005年参保50367人, 2010年参保87059人。这一系列的探索实践符合群众的切身利益, 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保障待遇水平。

2 因地制宜、创新险种, 按需分层分档为打破城乡差距提供制度平台

根据经济承受能力与医疗保障需求的差异, 单一的险种设计肯定不能满足不同群体人员的参保需求的实际, 按照筹资与待遇相匹配的原则, 设计了多档险种, 且不同的险种均具有开放性, 不以参保人员的身份性质为限制。

构建起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框架的多层次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全民医保”。截止2009年底, 扬中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6.15万人, 占全市户籍人口的95.13%, 从而实现了覆盖层面的“全民参保”。在全体人群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 再考虑城乡不同群体医疗保障的整合接轨问题, 尽可能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体现社会服务的均衡性, 符合社会医疗保险发展的方向。

3 逐步提高筹资标准, 最大程度落实保障待遇, 为城乡医保协调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和发展动力

逐步提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补偿待遇。200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筹资标准为1031元, 2011年提高到1908元。将基本医疗保险住院5000元以下费用段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与5000-10000元费用段合并, 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统一为在职85%, 退休90%。调高在职人员个人医疗账户划入比例0.5个百分点, 45周岁及以下, 45周岁至退休及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分别为4.5%、5.5%、6%, 仅此一项每年就可给参保人员带来300余万元的实惠。分别降低在职、退休人员的住院补偿起付线200元、100元。实行保龄与年度封顶线挂钩, 年度可结算医疗费用最高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个人账户实行一二分级管理, 二级账户新增助保、助医、抵个人支付、健康维护等功能。取消退休人员大病统筹金缴费。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自费补充保险, 参保人员住院期间使用超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用耗材、人工器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由自费医疗补充保险金补偿40%。其次根据险种收支情况对住院医疗保险也适时予以调整。

同时, 争取财政支持, 逐步提高新农合、居民医保筹资水平。2004年我市新农合个人缴费50元, 三级财政补助20元, 住院费用按30%-65%的比例报销, 到2009年个人缴费50元, 三级财政补助80元, 住院费用按45%-65%的比例报销。同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100元, 财政补助100元, 住院费用按55%-70%的比例报销。两险种在缴费与保障待遇上基本趋同。对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其保障对象总体而言都属于低收入群体, 保费都以政府补贴为主, 个人缴费为辅, 且保费与待遇相近, 2009年两者顺利地整合并轨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4 统筹兼顾, 多措并举, 制度整合时注重向弱势群体倾斜, 提高保障的普惠性

扬中在整合城乡医保制度的过程中,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解决“弱势群体”作为建设和谐医保的重点。一是积极扶持农村低保等特困群体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实现“应保尽保”。无业重度残疾人、城市低保人员以及农村五保户由市财政扶持参保;农村低保人员由市、镇 (区) 按6:4比例分担扶持参保;优抚对象由镇 (区) 财政扶持参保 (个人也不缴费) 。全市6523名困难人员已全部参保。二是完善大病医疗救助机制, 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待遇, 让困难群体享受更多的医疗照顾。三是与民政部门沟通, 建立实时救助平台, 符合条件人员均能得到实时救助。在保证救助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前提下,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5 强化政府职能, 明确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中政府的职责

新医改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容应该有普及基本医疗服务, 要协调城乡老百姓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他们平等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一是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国家要想办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使百姓得到财政上的支持, 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拥有平等待遇, 这是国家的责任。而且还要帮百姓得到公平的医疗保障和择保的权利, 实施他们的权利, 达到所有百姓受益的目标, 增强国力。二是政府是风险承担者。随着“道德风险”“无限责任”加重。目前, 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行的是自愿参保原则, 客观上存在参保人员“有病参保、无病不保”的“道德风险”。同时, 政府承担着社会公众医疗保障的“无限责任”, 公民如果生病或陷入困境都会增加国家的负担。所以, 政府部门要实现城乡一体化, 就必须实事求是, 依据公民的经济能力规划出适合他们的医保政策, 而且还要有法律的保障, 实现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三是政府是实施整合的总指挥。实现医保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是曲折的, 需要在研究中前进。大体上来说,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医保政策、医保管理机构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 达到医疗保障资金的统一落实, 即完成普及医疗保障、人人有医保的任务。细节上来讲, 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构建医保管理、医疗政策和卫生资源的共享体系, 也就是说借助财政部门、卫生部门、医保经办、参保人员、人社部门等的力量, 全面支持, 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WHO,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http://www.who.org.

[2]吴成丕.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公平性研究[J].社会保障制度, 2003 (9) .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篇8

1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的发展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基础。我国人口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发展。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提供可能性。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了个人收入, 收入的增加使得普通人支付医疗保险费的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 经济的发展才能使政府有能力推动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因此, 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医疗保险的发展水平。

2 制度环境基础

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 制度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在筹资、管理、支付、服务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统筹衔接。三项制度需要从分到和, 统一管理, 统筹协调。制度建设要注重整合衔接的转变, 解决职工、居民、新农合制度之间衔接的问题, 实现居民身份、居住地点变化时, 医疗保险关系可转换、可接续、可转移, 并探索将三项制度逐步整合为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待遇的衔接。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环境的统筹衔接, 要从机制和治理入手, 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制度衔接为突破口, 探索机制创新并使各项相关政策协调发展。

2.1 制度衔接

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制度的衔接, 我国的医疗保险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制度。目前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不统一,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由医疗保险部门经办和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现象造成了管理成本的增加。三项制度的管理范围、管理方法、管理程序和管理效果也不尽相同。三项制度参保范围存在交叉, 例如, 进城的农民工既可以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又可以参加新农合;个体营业人员既可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又可参加居民医疗保险, 不利于医疗保险资源的有效利用。但仍有部分人群没有被覆盖到这三项制度中来。

2.2 制度整合

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讲法是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碎片化需要整合, 医疗保险也不例外, 需要有一个不断整合和完善的过程。在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步骤上, 对于城乡经济差别不大的地区, 一种方法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实行并轨, 形成城乡合作医疗制度或城乡医疗保险制度, 然后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起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另一种方法是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实行并轨;对于城乡经济差别较大的地区, 采取分步实施战略, 稳步推进, 最终实现各项制度的整合。

3 现实需要

医疗资源是有限的, 为了保障社会公平, 在更大的范围内分担风险, 我国最终必须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

3.1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城乡长期的二元分割状态造就了城乡二元分割的医疗保险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按身份确定参保的险种, 部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又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容易造成重复参保问题。因此要实现户籍制度改革, 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 取消身份差别, 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最终使城乡所有居民的医疗保险不会因户籍、收入、就业状况而异。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参保政策, 使得各类人员在制度间、城乡间、地区间无障碍转换。

3.2 推进信息化网络建设

政府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以实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和信息网络的平台化。医疗保险实现城乡统筹关键在于管理, 而不在于政策。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要以社区和乡村为重点, 建立基层经办网络设施。实施城乡医疗保险的统筹管理,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作用, 统一地区间的计算机管理标准。既可以加强监管, 又可以防止城乡居民重复享受政府补助, 方便城乡参保对象看病买药、享受保障待遇。

3.3 逐步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目前, 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 较高的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意味着更多的参保者和更大的风险分担范围, 社保基金的稳定性也会增强。医疗保险能筹集大量的基金, 如果没有透明的管理机构和有效的监督机构, 基金会被管理者的不当使用、以公谋私和来自参保者的骗保、欺诈等不法行为侵蚀。为了合理配置和管理地方的医疗保险资源, 增加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 统筹层次要从县级逐步过渡到市级直至全国, 实现医疗保险资源的共享, 不断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险水平使之与城市的医疗保险水平接轨。政府需要建立机构、雇用工作人员以筹集保险基金、管理基金、处理医疗费用补偿等事务以确保医疗卫生事业正常运作。

4 实践经验

从实践来看, 在中国目前覆盖城乡的三大医疗保险制度中, 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接近全面覆盖, 城镇的两项制度还未能达到全面覆盖。首先, 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需要法律保障, 对于不参加保险、少缴保险费、拖欠保险费等现象给予相应的制裁。破除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在各自的指导意见、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下独立运行,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部统一权威的医疗保险法。其次, 现行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二元分治的管理模式容易导致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由于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和补偿标准较高, 大量的医疗资源和优秀的医师涌向了城市,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水平和市场份额较低, 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明显不足。不均等的医疗资源配置导致了资源的低效率利用, 同时也不利于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最后, 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只有实现良好运转, 才能使管理费用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可以采取灵活的费用支付机制来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 激励医院提高服务质量, 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 并建立长效机制让参保者获益。一方面提高参保者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对未参保的人群也会形成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霍勇.定西: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浅想[J].中国社会保障, 2009, (3) .

[2]王宝真, 徐宁.统筹城乡医疗保险的实质及发展趋势[J].医疗保险, 2009.

[3]申曙光.全民医疗保险的实现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 (2) .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 篇9

一、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体系现状

自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到2003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及开展城市、农村医疗救助以来,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我区在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 截至目前, 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367万人,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0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180.47万人, 享受城乡医疗救助人数达291.3万人, 享受特殊医疗保障5.8万人, 社会城乡医疗救助29.13万人。同时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由从业人员扩大到农牧民、城镇非从业人员及学生、儿童、老人等。我区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初步保障了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 维护了社会稳定。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仅仅走过了10个年头, 特别是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城镇无就业居民医疗保险是一项刚刚开始的新工作,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需要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 各类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窄, 参保率低

2007年我区总人口为2405.1万人, 各类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1819.1万人, 覆盖率75.6%。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7万人, 占应参加保险人数662.2万人的55.4%,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0万人, 占应参保人数480.5万人的4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180.5万人, 占应参保人数1198.9万人的98.5%。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比较高外,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率仅在50%左右。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城市居民、老年人、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大学生、儿童参保率较低。其中无劳动能力的、私营企业、个体灵活就业、失业人员、农民工参保人数分别占应参保的1.9%、18%、13.6%、29.7%、41.7%。

(二) 医疗保障工作多头机构管理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工作, 分别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管理。这种多部门管理造成管理界限很混乱, 管理效率不高, 同时增加管理难度, 存在着部门交叉、互不协调、彼此制肘现象。不适应地方一体化, 实现全民医保发展需要。

(三) 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政策设计分割、保障形式单一化

由于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不同地区和不同制度之间的医疗保障无法衔接, 直接导致了医疗保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群之间的三重“二元结构”。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被纳入了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中, 享受不同的待遇, 身居城镇的只能参加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 农村牧区的居民只能参加农村牧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成员不能灵活的选择医疗保障险种。如在城郊之处居民。持城镇户口的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持农村户口的要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现行政策行不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四) 城乡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三个主要的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它们之间在缴费和待遇给付上差距比较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 其中个人缴纳工资的2%, 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单位缴纳工资的6%, 其中的30%纳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按2007年月社会平均工资2200元计算, 城镇职工每人年缴纳医疗保险金1690元。其中个人账户642元, 统筹账户1048元。当参保人员发生疾病风险, 产生医疗消费时, 起付线在三甲、三乙、二甲以下医院分别为500元、300元、150元, 封顶线为4万元, 住院新发生费用报销比例在80%—93%之间浮动。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定额缴费的模式, 实行年度一次缴费制, 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为集中办理参保登记和费用缴纳。同样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在校学生及18周岁以下非在校少年、儿童, 每人每年缴费120元, 其中:各级财政补助70元, 个人缴纳50元。享受低保待遇和重症残疾的在校学生及18周岁以下非在校居民每人每年由政府再补助30元, 个人实际缴纳20元。男满60岁以上, 女满55岁以上城镇居民及重度残疾病人每人每年缴费240元, 其中:各级财政补助70元, 个人缴纳170元, 享受低保待遇的“三无人员”每人每年由政府补助130元, 个人实际缴纳40元。可见,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相对比较有限, 同样都在一定城市, 筹集的资金量相差很大。在给付待遇上, 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起付线标准是三甲、三乙、二级医院 (社区卫生机构) 、一级医院 (社区卫生机构) 分别为700元、500元、300元、100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2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比城镇职工相对比较低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筹资缴费和待遇给付上都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差很大, 既有差距, 又不平衡。

(五) 统筹层次较低, 不利于资金统筹使用

目前, 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94个统筹地区, 有四个盟市 (呼市、包头、乌海、赤峰) 实行了市级统筹。大部分地区还是旗县级统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只有4个盟市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兴安盟) 实现了盟市级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只有呼和浩特、乌海两市试行市级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统筹层次低给医疗保障工作带来很多弊端:一是医疗保险金分散, 不能整合、统筹使用。从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 截至目前全区结余医疗保险金17个亿, 但分散在各旗县。二是低层次运行, 造成了医疗保险关系的域区之间转移困难, 不利于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三是基金调剂功能不强, 不能抵御医疗风险。四是分散的管理工作增加管理成本。

(六) 医疗机构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有完备且服务良好的定点医疗机构体系,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重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 县级医院, 区级及市级医院, 其中乡镇卫生院是重点。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目的在于引导患者首先在初级医疗卫生机构就医, 节省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目前在医疗服务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基层医疗机构, 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环境条件差, 设备简陋, 医务人员技术素质较低, 患者不愿意选择这一级医疗机构;二是医疗机构仍然存在以药养医、以药奖医现象。开大处方, 高端仪器诊断、重复检查, 非药品目录用药, 加大药费开支。三是有的新农合规定患者住院由个人支付的押金比较多, 出院时通过医疗补给应报支部分, 由于有的农牧民无力垫支住院费而延缓疾病治疗。

(七) 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医疗保障筹资机制

各项医疗保障资金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目前自治区各级财政负担机关、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金交费, 政策规定按单位工资总额的6%交纳基本医疗保险, 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都有相应的财政补贴。2008年自治区加大了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国家级试点地区参保居民, 各级财政每年人均补助不低于80元;自治区试点地区参保居民, 自治区各级财政每年人均补助不低于65元;对特殊困难群体家庭缴费部分, 各级财政再给予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补贴力度, 中央负担40元, 自治区20元, 盟市10元, 旗县10元。稳定的长效的筹资机制是医疗保障良性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医疗保障筹资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缴费难。一些企业不及时或无力缴纳医疗保险金, 特别是困难企事业、私营、个体单位;二是盟市、旗县财政没承担起应承担的部分。如乌兰察布市有的旗县财政只拨了1%, 全市平均为2.62%。由于各级财政欠拨现象较严重形成欠缴医疗保险费数量很大。据劳动保障所统计, 目前全区累计欠费达3.2亿元, 其中财政欠2.56亿, 占全区总欠费的80%;三是由于城镇居民参保人群分散、结构复杂、缴费标准不同、医疗保险费收缴难度大。大量的欠费, 大大影响医疗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四是由于国家对新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重视, 在资金拨付上基本到位。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欠费引发了参保人员之间矛盾。

(八) 医疗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目前全区医疗保险金结余17亿, 加上欠费达到20个亿。这么大的结余其原因:一是各项医疗保险缴费基数是按照单位和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交纳的, 随着城镇职工工资增长相应地增加了缴费数额;二是扩面增加参保人数相应增加了缴费额;三是分流破产企业一次性缴费划入的医疗保险金;四是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随着工资物价增长, 缴费的增加, 没有及时地调整参保者的待遇水平。

二、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对策

(一) 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科学设计城乡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制度, 打破身份界限, 全体公民不分有无职业、年龄和城乡, 不论贫困和富裕, 都纳入相应的制度中, 统一以家庭为单位参保缴费。将目前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城镇无就业居民医疗保险,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面向城乡所有人群。每一个人可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区和经济状况任意选择一种保险, 并根据所选择的保险要求履行自己的缴费义务和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权利, 但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保险。

(二) 逐步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差距

目前三种制度之间待遇和缴费差别比较大, 为了更进一步实现公平, 更好的保障城乡居民的需求和权益, 应逐渐统筹城乡医疗保险,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滞后, 地方各级财政的实力有限, 缩小三者之间的差别, 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基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种制度在筹资水平、财政补助方式上有共性。可以先尝试打破城乡界限, 建立城乡统筹的非就业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保证参保居民待遇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 先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先进行整合, 将其整合为统筹城乡的居民医疗保险。给城乡居民创造在城乡之间选择保险品种的条件。

(三) 逐步提高统筹层次, 增强共济能力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越高, 集合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目前我区三种制度统筹层次较低, 特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目前大部分地区实行旗县统筹。要创造条件实现盟市一级的统筹, 已经实现盟市统筹的可以尝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区域统筹。

(四) 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体系

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需要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支撑。针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在行政管理的归口上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 要逐步整合管理服务部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一个部门主管, 并建立独立于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机构。这样可以统一建立服务系统, 节约人、才、物等管理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五) 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监管, 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

医保机构一方面要加强对定点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质量和药品质量的监管, 另一方面要监督定点医院的医疗行为, 避免出现诸如开大处方、进行不必要的检查、不必要的手术和住院等“供方诱导过度需求”的现象。

(六) 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城镇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中报销比例最高, 起付线最低的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定点医院中, 报销比例和起伏线设置最优惠的是县级医院。这样的制度设计目的之一是为了引导人们在患病时优先去这些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构诊治, 当患者的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 或者初级医疗机构限于医疗条件而不能开展的需要的诊疗和检查项目, 应及时转诊患者到区级以上医院进行诊疗和检查,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参保和参合人员在就医时往往越过这些初级医疗机构, 直接到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就诊。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论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县级医院, 在医疗护理人员的人数、素质, 以及医疗服务的硬件设施上都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相差很大。患者往往会对这里的医疗服务不信任。因此今后要加强对初级医疗机构的建设, 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除了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促成社会成员更多的优先选择初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的前提是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级。医疗卫生服务通常被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相应的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也被分为一、二、三级。双向转诊制度就是在医院分级的基础之上, 确定各级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 让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 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 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 就可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及时转诊”。对于一名患者来说先到初级医疗机构诊治, 得到初级医疗机构的转诊之后才可以二级以上医院进行诊疗和检查。初级医疗机构提供所转送病人的有关信息, 手术或住院治疗之后, 可以回初级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的再由转入医院转到转出医院。

(七) 建立多渠道医疗保障筹资渠道和科学的投入机制

一是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对于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 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种责任除了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之外, 更关键的是政府在财政上的扶持。要确保应承担的投入部分, 并逐步加大, 确保广大公民, 特别是老弱病残等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医疗保障是公共产品, 就需要公共财政来承担。

在政府承担财政责任的同时, 我们也要明确政府财政扶持的合理科学的投入机制。所谓合理的科学的投入机制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医疗需求都被包括在保障范围中来,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位仍是保大病和初级的门诊医疗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提高保障范围和待遇水平。其次是地方财政的实际能力。福利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 一旦承诺一定水平的财政补贴就很难降低, 因此要以理性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再次在财政补助上一定要区别对待。我区而言, 要统一考虑各盟市财政经济状况, 对医疗保险资金补助, 经济条件好的不补或少补, 对经济条件差的盟市给予重点补助, 并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补助水平。

二是企业和个人也要积极地交纳应承担的交费部分, 并随着自身收入增长而适应增加交费额, 以提高职工的医疗待遇, 特别是企业 (雇主) 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三是发挥商业医疗保险作用。

四是发展慈善事业, 发挥社会共济功能。

(八) 实现统筹医疗保障体系的医疗保障关系转移设想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综述 篇10

一、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由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实施时间、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筹资标准、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直接导致了受益群体享受待遇水平的差异性, 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因此, 从长远来看, 必须缩小城乡间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一)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呈现基数大、数量多、高龄化、快速化等特征, 其中, 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相比较为严重, 农村面临的养老问题压力更为严峻。然而, 由于农村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正规的、稳定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因此, 有必要迅速建立一项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维护农民的权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弥补了这一空缺。但是, 制度间的差异和待遇的差距是现存的影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的基本因素。为了缩小不同人群间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差距, 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明智之举。

(二) 传统养老方式功能的弱化

千百年来农民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土地作为养老的主要方式, 然而,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家庭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子女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与此同时,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老人对子女的可依赖度也日益减少。此外, 土地收益率的下降、收益的不稳定性也降低了农民养老的安全性, 越来越多的农民期盼能够享受到制度化的养老保障措施。

(三) 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举措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公平性,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险种养老保险必须体现社会公平, 尽管每个国家不能保证社会保障待遇享受的绝对公平, 但是有必要努力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尽量让全体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制度的覆盖。因此,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 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养老保障及服务, 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 也是我国政府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二、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研究

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 无论是让全体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 还是公平的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缩小差距, 这都是我国建立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步骤。受特殊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实现养老保险的统筹显然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学者认为“分类管理”更适合我国国情, 即在现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再为农民工和农民分别配套建立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另一类学者认为“统一管理”更适合我国国情, 即重构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打破城乡、职业与户籍界限, 建立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即全国一个制度, 一种规则, 建立“大一统”模式。

(一) 分类管理

吴湘玲等 (2006) 、杨宜勇 (2007) 、杨翠迎、黄祖辉 (2007) 、徐秋花 (2009) 提倡建立多元化、多支柱发展模式。章剑谷 (2004) 、尹洁 (2006) 、高君 (2005) 、卢海元 (2006) 则提出农民工过渡模式, 即通过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二) 统一管理

郑秉文认为:二元结构不是阻碍“大一统”的障碍, 现有条件下, 仍然可以实施“大一统”, 并提出了实施“大一统”的九大优势, 同时, 郑秉文还明确指出“大一统”是中国社保改革的未来方向。牛桂敏建议未来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凡年满16周岁以上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 都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打破以往城镇、农村居民各自参加养老保险的二元障碍, 即将符合参保条件的居民, 无论户籍在城镇还是农村, 都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缴费、待遇等城乡标准相同, 从而在保险制度上没有遗漏人群, 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

三、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方案研究

受我国人口众多, 制度间差异较大及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是一项巨大和复杂的工程, 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有明显的突破, 需要按照具体情况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一) 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的思路

杨宜勇指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要考虑城乡差别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遵循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规律, 并逐步将二元养老保险方案统一于城乡一体化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方案。牛桂敏认为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是: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构筑由国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 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模式转变, 各级政府承担相应责任, 企业 (集体) 承担相应义务, 个人承担相应风险, 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方式, 健全向农民转移支付机制, 将国家控制和稳定机制延伸到农村, 形成城乡、地区、代际互济的保障模式, 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使之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社会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最有效的制度保障。袁文全[5]则从参保主体的转换、缴费义务的转换、保险待遇的转换几个角度出发设计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二) 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的路径

1. 两步走战略

刘昌平 (2008) 运用历史学和经济学交叉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在当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 农村正式养老保险制度又缺失的状况下, 要想实现制度的整合必须要完善原有制度和建构新制度。2009年在此基础上, 刘昌平提出通过两步走的路径实现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步是实现城乡两类制度之间有效衔接, 第二步是通过城乡两类制度合并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袁彦东等提出“两步走”战略, 首先用“过渡方案”起步, 等财力水平达到实际需求后, 再逐步过渡到“目标方案”。他们方案的相同点是涵盖范围、基本原则、待遇支付、个人账户管理、管理服务等内容完全相同;区别在于采用不同的统筹基金筹集方式和渠道, 并规定不同的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童广印认为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路径是:城乡分割到统一筹划、制度有别到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到城乡一体化, 到2030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覆盖全面、标准适当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具体可以分两个战略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2008~2015年) , 用7-8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相互分离”向“制度统一、标准有别”过程的转变;第二阶段 (2015~2030年) , 用15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 最终以产业为界将全体劳动者划分为农业劳动者和非农业劳动者来实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2. 三步走战略

郑功成认为,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需三步完成。第一步 (2008年—2012年)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实现制度层面上全覆盖;第二步 (2013年—2020年) :将养老保障体系进行全面定型、稳定, 进而实现人人较公平地享有养老保障及相关服务;第三步 (2021年—2049年) :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与改进, 确保人人享有较好的老年生活。戴卫东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 (2009—2012年) :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一起, 共同构筑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安全网”;第二步 (2013—2020年) :逐步衔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整合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具有养老性质的保障体系, 实施城乡老年津贴制度;第三步 (2021—2050年) :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扩大城乡老年津贴制度覆盖面并提高其待遇水平。

四、评述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国内学者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 关注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对现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如何进行有效的路径设计和具体实施的步骤规划上, 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给出的建议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论述, 而对于待遇水平、缴费率等细节问题则没有进行深入分析, 即使有个别学者提到, 但是由于缺乏定量分析与可行性论证, 从而显得研究结果苍白无力。另外,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 大多数文章是2009年前的研究成果, 所以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后如何实现统筹的研究较少, 时效性较差。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对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并重点从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模式、方案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文章分析指出现有成果较多的集中于从宏观上如何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而较少关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细节问题研究, 而且很多现有研究并没有和最新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联系, 这为今后的研究预留了空间。

关键词: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刘军伟.二元经济理论视角下的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5)

[2]郑秉文, 齐传君“.大一统”社保改革的未来方向[J].宁波经济, 2009 (6)

[3]牛桂敏.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4]杨宜勇, 顾加佳, 顾严.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4)

[5]袁文全, 邵海.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J].社会科学辑刊, 2009 (6)

[6]刘昌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7]刘昌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之路探索[J].社会保障研究, 2009 (2)

[8]袁彦东, 张军田.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 2007 (6)

[9]童广印.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7

[1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 2008 (10)

引智扶贫,统筹城乡 篇11

一、通过引进国外智力,促进农业技术革新和农业产业化调整,为广大农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经过多年的持续引智工作,贵州省农业引智项目区基本形成了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特色农产品和果蔬为辅的产业格局。“贵州草地畜牧业标准化体系”、“贵州模式”、“晴隆山区扶贫模式”等典型模式的建立,促进当地政府和农户改变了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实际,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农业引智项目区8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电话,住进了新房。

二、通过实施引智项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贵州是世界上除南斯拉夫外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实施引智项目之前,许多项目区农户在陡坡上种植玉米,不仅产量极低,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许多村落更被政府定为待移民对象。经过人工种草养畜、土地综合利用等技术和观念的引进,在国外专家、地方官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农户共同努力下,项目区经过产业调整,在荒山上种上了既能保持水土又能饲喂牲畜的优质牧草,根据科学规划,综合利用有限的土地,不仅提高了农户收入,还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当地环境。据统计,在龙里、清镇、晴隆等地,水土流失量由1992年前的2000多吨/年,减少到现在的70多吨/年,保证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通过引进专家进行“参与式”培训,改变了农户落后的生活方式,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民主决策和生产决策意识。

在实施引智项目过程中,注重运用国外专家先进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对农户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改变了农户长期形成的一些落后思想和生活方式,如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先进技术、妇女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人畜共屋、村容村貌脏乱等。农户在接受“参与式”培训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参与村级民主决策和生产决策的意识,由原来我生产什么由村里说了算的盲目服从生产,转变为通过对比选择性自主生产,有效降低了农业产风险和提高了生产效益。

四、建立长期引智规划,有针对性地搞好农业引智服务。

由于農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的特点,贵州在引智过程中作长远规划,针对本地区资源和生产特点,对其中具有较明显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进行科学分析和计划,长期引进相关的技术、专家和产品进行开发和扶持,从而扎实提高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水平,带动产业发展。贵州的“草地畜牧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就是20多年来与新西兰进行引智合作的结果。

五、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培养出一批专业化人才。

在引智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注重技术、专家、产品的引进外,贵州还重点对本土技术人才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一些重点产业的各项技术进行集中的技术和管理培训,使参训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管理和业务技能,了解国际先进农业发展动态,并将所学知识与本地生产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共引进阳派出拢术专家1000多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形成了遍及全省的专业化人才体系。

六、逐渐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智扶持力度,推进“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及时收购农业产品、推广农业芝术、稳是家产品原料市场的作用。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能起到市场导向、信息服务和基石出技术指导的作用。因此在引智工作中,贵州始终注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智扶持。

目前贵州全省已形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合作互组织1446个,带动农户35万户,有效地带动了相关农业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七、注重引智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由于贵州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新鲜事物和新技术的应用接受能力差,“眼见为实”是广大农户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实际要求。因此,贵州在引智工作中,注重引智成果的示范和推广,通过建立相关产业的示范基地,对农户进行技术推广和成果示范,在基地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帮助农户及时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与市场接轨的优质产品,提高其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从而扩大引智成果受益面。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篇12

发达国家政府在整个医疗保障制度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各国政府在制度运行中所做的工作不尽相同, 但都是与其制度理念充分融合的。在医疗保障领域国家干预的内容包括政策引导、法律强制实施、机构监督、直接提供医疗保障产品等。这几项内容体现国家干预力度由弱到强。英国政府在整个医疗保障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 承担了建立制度、提供资金、直接实施的一系列职能。德国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各方利益和控制医药费用, 政府不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具体操作, 但设计制度和制定相关法律, 担当中介及进行仲裁。美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的介入相当有限, 联邦政府给予雇主在提供医疗保险方面以较大的自主权, 政府在服务的传递和监督方面作用很小。总之, 在美国医疗保障制度中, 政府的作用一直次于市场, 即所谓的“最佳配角”。新加坡的制度虽然强调个人责任, 但政府一直在为制度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行政府、个人与团体责任共担。有关学者对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的“政府责任”这项绩效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是德国为54.852, 英国为66.072, 美国为42.540, 新加坡为27.450。由此可见,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等不同, 政府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摘自《市长参考》

上一篇:《送友人》下一篇:班级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