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精选12篇)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篇1
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是为了完成特定政策目标所制定的资金筹 集计划,是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性、关键性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各国(地区)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筹资机制也呈现出不同的资金来源主体、责任分担比例和财务水平,彰显着不同的制度内涵和功能目标。经过“两江试点” 以来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成效令世人瞩目。就筹资机制而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对规范,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分别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则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出于尽快启动、推开制度等原因,一直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
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政策历史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建立起覆盖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医疗经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实行半费医疗制度。其次,建立了覆盖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经费由政府财政预算拨款。职工子女患病,由机关自行选择实行单位统筹或由工作人员自理。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来自集体经济公益金,参合农民个人缴纳一定的保健费。实行改革开放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从 “单位”脱离出来,医疗保障由国家福利模式转变为社会保险模式, 筹资责任从企业、单位或农村集体转换为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 (家庭)共同承担。除部分企业坚持半劳保、商业保险公司推出学生大病保险等医疗保险产品外,城镇其他居民和农村居民无基本医疗保障。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政策的主要特点
2.1覆盖范围从从业人员家属扩大到全体居民
劳保、公费医疗仅覆盖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部分直系亲属。2003年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人群扩大到所有农村居民,2007年起建立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则使我国的医保制度覆盖到全体非就业居民。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坚持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财政支持使全体城乡居民受惠。
2.2通过普惠和定向补贴体现政府筹资责任
在普惠政策方面,无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政府都承担了缴费的主要责任。2013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达每人每年280元,2014年给予参保居民人均320元的补助。
在定向补贴方面,无论国家层面的基本筹资政策,还是各地具体筹资标准,都体现对困难人群的政策倾斜,各地基本都由政府全额补助医保筹资。同时,中央财政在转移支付中更多体现对中西部的倾斜。
2.3筹资水平在制度建设初期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水平呈逐步增长的趋势。在个人缴费方面,主要根据家庭负担能力采取分档筹资。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时规定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相应提高缴费标准,2012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达到60元左右,2014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个人缴费继续增加20元,筹资水平逐年提高使得城乡居民享有更高水平的保障待遇。
在政府补 助方面 , 从中央到 省、市、县区级财政都加大对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的补助额度。从2007年最初规定政府每年按不低于人均40元给予补助起,逐年增加补助额度,到2014年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
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政策梳理
3.1基本政策
3.1.1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两制度均明确在筹资过程中的个人负担和政府责任,对个人缴费标准部分按人群划分,以体现筹资的公平性和互助共济。
3.1.2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负担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建立财政分级负担机制,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责任,对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地方各级财政可适当增加投入;对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中央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对城乡居民医保筹资的倾斜补助。
3.2差别性政策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按照年龄、经济状况、户籍等分布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3.2.1按年龄划分
重点体现在对于新生儿、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和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特殊筹资政策。不少地区规定,新生儿出生当年随其母医保缴费状态获得享受居民医保待遇资格;其母未参加居民医保或当期未缴费的,新生儿自出生10个月内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后,自出生之日起按规定享受居民医保待遇。各地普遍对就业年龄段居民与其他年龄段居民参加居民医保规定了不同筹资标准。
3.2.2按户籍划分
城乡之间体现出比较明显的筹资差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就2013年城镇居民医保实际数据而言,人均筹资额为323元/年(政策规定为32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为308.5元/年(政策规定为300元)。 另外,在同一统筹范围内不同户籍人员执行不同筹资政策,如山东省日照市对本市户籍人员、非本市户籍人员筹资做出差异性规定:本市户籍的居民每人每年100元,非本市户籍的居民缴费标准为年度个人缴费和各级政府补助总和。
3.2.3按经济状况划分
一方面,各地在制定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政策时突出体现对于困难人群的政策倾斜,有地区规定对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及因病造成生活特别困难并经当地政府批准的其他人员,个人缴费部分通过城乡医疗救助等渠道予以资助。也有部分地区规定对于困难人群由财政给予全额补贴。
另一方面,在城乡医保整合中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可支配收入进行分档筹资也是政策中的特殊设计:例如山东省济南市拟定了三档参保缴费标准。一是“学生儿童档”80元,由于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学生儿童缴费标准为40元,参加新农合的为80元,整合后统一到新农合标准;二是“成年居民一档”300元,相当于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成年居民缴费标准;三是“成年居民二档”100元,相当于原参加新农合的成年居民缴费标准。成年居民缴费档次由参保人在 “成年居民一档”和“成年居民二档”中自愿选择。
3.3手段性政策
3.3.1因地制宜设置缴费地点,方便群众就近缴费
有些地区根据居民分布情况设置多个缴费点,成年居民和未入学的少年儿童由区(市)政府统一组织,由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和村(居) 民委员会负责代收;大学生和已入学(含学前教育机构)的少年儿童,由其所在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负责代收。还有一些地区新参保的居民只需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办理参保登记,已参保的居民持医保卡直接到银行缴费便可。
3.3.2设置缴费过渡时间,保证工作无缝衔接
在城乡居 民医保整 合过渡阶 段,设置缴费过渡期来保障筹资的可持续。例如:目前广州市的城镇居民医保年度为当年的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而广州市的新农合年度为自然年度(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居民医保城乡统筹后, “自然年度”将作为城乡居民医保年度。为顺利推进2015年城乡居民医保工作,今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将作为过渡期。过渡期间的参保缴费,广州市医保局将会作出最优化方案,并向市民作宣传指引。过渡期间,参保人待遇水平不受影响。
3.3.3充分发挥村集体和乡镇卫生院作用,促进新农合筹资
有的农村地区直接通过村集体代为新农合居民缴费,提高了筹资的效率,也有一些地区通过乡镇卫生院来进行新农合筹资,都体现了新农合在筹资过程中的独特之处。
3.4激励性政策
3.4.1待遇支付与缴费水平挂钩以鼓励参保
根据缴费水平确定不同的报销比例使多缴费者多报销,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置了“一制多档”的筹资与报销政策:个人缴费分一、 二、三档,2014年一、二、三档筹资水平分别为390元(财政补助340、个人缴费50)、540元(财政补助340、个人缴费200)、740元 (财政补助340、个人缴费400), 针对不同的缴费档次,享受不同的报销比例,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就三级甲等医院而言,一档可报销45%、二档可报销60%、三档可报销65% 。
3.4.2连续参保与报销比例紧扣以促进持续参保
各地在推动全民持续参保和不间断缴费中采取与报销比例相对应的政策。如新修订的《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持续不间断地参加城乡居民医保, 明确提出应根据参保人员持续缴费的年限,采用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或者最高支付限额等方式,分梯次适度提高其社会医疗保险待遇。
3.4.3断保等待期政策调整以促进主动续保
部分地区为了鼓励群众参保缴费,规定断保等待期也可报销。连云港市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保险的参保人员有几十万人,其中很多是失业人员、异地居住人员等弱势群体。按照原有政策,医保断保人员在补齐参保费后,有3个月的“等待期”。为减轻患者的看病负担,连云港市规定,断保人员因特殊原因中断缴费6个月内的,在补齐中断期间的医保费后,次月起三个月内看病费用可按照普通住院待遇的30% 支付,三个月后按原政策规定报销。该政策出台一年就吸引了5000多位断保人员主动续保 。
3.4.4补助与优惠政策结合以促进农村居民积极参合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健康运行,山东省栖霞市在新农合政策实施过程中出台新农合二次补助 、三次补助 、健康查体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居民参合积极性。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政策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城乡居民医保在覆盖范围、筹资责任、筹资水平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将筹资政策具体划分为基本政策、差别性政策、手段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并分别说明,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篇2
大病医保的推出是国内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出台并开始试点实施,2007年又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可以进一步放大保障效用,是基本医疗保障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利于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利于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进一步体现互助共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其中,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人数达到10.32亿人,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有了基本保障,老百姓敢去看病了。
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制度还不够健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后个人负担仍比较重,存在“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的现象。大病医疗保障是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当中的一块短板。与此同时,基本医保基金存有不少结余,累计结余规模较大。有必要设计专门针对大病的保险制度,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大病保障。
(二)工作模式探索
国务院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近日介绍,目前已有24个省份的部分市县进行了城镇居民大病医保的探索,16个省份中的部分市县进行了新农合大病医保的探索,这为大病医保的推广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平安范式 经营公司:平安养老 类型:政企合作型 实施时间:2000年 特点:政府主导和保险公司运作相结合的政企合作。
江阴模式 经营公司:太平洋保险 类型:保险合同型 实施时间:2001年 特点:在基本医保之外,个人再缴一定比例的资金来购买大病保险产品。
洛阳模式 经营公司:中国人寿 类型:委托管理型 实施时间:2004年 特点:把基本医保的一些服务委托给商业保险机构来经办。
楚雄模式 经营公司:人保健康 类型:保险合同型 实施时间:2008年 特点:在基本医保之外,个人再缴一定比例的资金来购买大病保险产品。
襄樊模式 经营公司:阳光人寿 类型:保险合同型 实施时间:2009年 特点:从基本医保结余中划拨一定的比例或额度来购买大病保险产品。
太仓模式 经营公司:人保健康 类型:保险合同型 实施时间:2011年 特点:从基本医保结余中划拨一定的比例或额度来购买大病保险产品。
玉溪模式 类型:政府主导型 实施时间:2011年 特点:在基本医保基础上,财政再投入资金提高新农合农民大病报销比例。
平安范式
从2000年开始,平安养老参与了城镇职工大病医保试点,并相继开展了多个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大病医保的项目,涉及十多个省份和60多个市县,累计服务约3000万人次。
随着新医改持续推进,平安养老积极探索参与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大病医保的项目。平安养老逐步打造了以厦门为代表的平安范式,即政府主导和保险公司 运作相结合的政企合作方式;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者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方式;专业风险管控和一站式即时结算相结合的服务方式。目前,在厦门已成 功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一体化的大病医保管理和服务。平安养老通过“前端合署办公,后端集中运作”的服务模式,推动实施医院“先垫付、后结算”的结算模式,通过数据上载等多种形式加快费用结算。
江阴模式
2001年11月太平洋保险江阴新农合业管中心成立,承保江阴市70万城乡非从业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
2009年,太平洋保险为新农合参保人提供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为患大病、负担较重的参保人提供减负保障,平均减轻了患大病参保人10%左右的负担,与新农合基本医疗、医疗救助一起,构成农村医疗保障的安全网。
去年,太平洋保险在江阴设计了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微观监控的支付制度,进而在与医院谈判、签约和执行支付协议方面承担了重要的职责;还着手建立了对过度医疗与药品器械流通过程中的不正当促销行为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新农合基金安全使用管控模式。
洛阳模式
自2004年,中国人寿在新乡全面经办新乡市新农合业务,逐渐确立了“政府组织引导,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中国人寿承办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新乡模式”、“洛阳模式”。
中国人寿以“管办分离”为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方法及服务内容上不断完善创新。2010年利用公司网络优势,在洛阳分公司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医院直补和参保群众异地就医结算功能。
目前,中国人寿承保了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等6项业务。去年中国人寿增加意外伤害及大额医疗保障,保额由10万元可累计提高到22万元。
湛江模式
自2007年,人保健康通过“政府主导、专业运作、合署办公、即时赔付”的方式,配合湛江基本医疗保险提供补充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承担基 本医疗保险的就医巡查和部分费用审核工作。湛江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15%用于购买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去年,人均保费分为两档,分别为9元和 18元(参保人员自愿选择),筹资渠道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保障责任起付线为2万元,封顶线分两档分别为10万元和12万元,报销比例按照医院等级分别为 50%、65%、75%。
人保健康以“管理+经营”思路全面参与湛江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湛江模式,即免费管理湛江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保险合同的形式经营城乡居民大额补助保险、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大病救助保险。
楚雄模式
2008年和2009年,楚雄州政府分别建立了商业保险承办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大病补充保险制度,大幅提高医保补偿限额,并于2010年开展了新农合大病补充保险。
楚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补偿范围定位为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补偿的病种和医药费用范围。超过医保补偿限额后的自费部分,保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筹集,不增加财政负担。城镇职工群体由个人和企业共同缴费,个人每人每年缴费35元,企事业单位按照上社会平均工资的千分之五缴纳,赔付比例90%,最高赔 付15万元;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缴费50元,赔付比例80%,最高赔付6万元;农民每人每年只需缴费20元,赔付范围是新农合报销之后超过3000元以上的 自付住院费用的40%(乡级医院65%),最高赔付5万元。
襄樊模式
2009年,襄樊通过招标方式委托阳光人寿经办城镇居民大额医疗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医保中心、财政部门监督执行,保险公司经办的商社合作模式。
阳光人寿在总结全国多地医保政策的情况下,针对性地详细制定了风险管控措施和数据监控模型,与襄樊市医保局共同对项目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坚 持将“六个统一”作为风险管控的核心,即统一征缴、统一政策、统一人员调配、统一系统管理、统一医疗管理、统一支付标准,最终使风险完全在控制外围之内。
大额补偿限额从2009年的3万-8万元逐年提高到2012年以来的3万-9万元。参保人员从2009年的22万人逐年提高到2012年的25万人,保险责任也从单纯的大额补充扩充到了意外险。
太仓模式
2011年,太仓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利用医保结余资金开办社会医疗保险大病住院补充保险,对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个人付费部分给予二次补偿。
太仓大病补充医保按职工每人每年50元、居民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从基本医保统筹基金中直接划出一部分建立,委托人保健康经办,为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1万元的参保人员提供上不封顶的累进比例补偿,职工和城乡居民享受同样保障待遇。
该项目起付线为1万元,即对病人自付费超过1万元的部分进行补偿,单次住院可报费用超过起付线的,可实时结报;单次住院未超过起付线的,按 累计可报费用,于结算完成后,一次性予以结报。自付1万元以上的费用分段结报,比例为53%-82%,如1万-2万元部分报销53%,3万-4万元报 销58%,最高50万元以上可报销82%,不封顶。
玉溪模式
2010年底,玉溪市政府出台《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的决定》,实施玉溪医改新政。从2011年1月起,为全市176万参合农民人均增资100元,大幅度提高参合农民大病报销比例。
提高的这100元产生了玉溪模式的核心:提高参合农民普通住院报销比例,从2011年开始,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达95%以上,县级医院报销比例 达65%以上,省、市医院报销比例达40%以上,实现了农民在基层医疗机构高比例报销;提高普通住院报销封顶线:住院报销年封顶线由3万元/人提高到6万 元/人;提高门诊补偿封顶线:每年补助200元/人以上。
在玉溪模式下,农民患者住院补偿年封顶线为16万元,乡镇、县区级住院报销比例分别为95%-100%、80%-90%。
(三)医改“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2012年3月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指出,要充分发挥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在继续提高基本医保参保率基础上,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着力加强管理服务能力,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保障问题。
规划第三大项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的第八小项提出: 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 致贫问题。在提高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和高额医疗费用支付比例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政策,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 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加强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加大对低收入大病患者的救助力度。
(四)政府工作推进
最近两个月,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可谓动作频频。8月24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保监会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地精心部署,先行先试。
紧接着,9月3日,国务院医改办召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意见》。9月19日,保监会也专门召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的通知》,从大病标准、经营条件、产品开发、风险把控等多方面进行明确规范。最新消息保监会已拟定大病保险实施细则并下发各相关部门、各险企征求意见,如不出意外,将于今年国庆节正式实施。《通知》规定,参与大病保险的保险公司总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20亿元或近三年内公司净资产不低于50亿元,偿付能力满足相关规定,在国内经营健康险业务在五年以上,连续三年未受监管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重大处罚,并具有相关服务网络建设、专职人员配备、风险管理设定等。《通知》还要求,保险公司开展大病保险时应合理设定利润上限,并建立风险调节基金等方式对盈亏情况进行调剂,超出的利润进入基金池。在一个协议期内,双方可根据当年经营情况,调整下保费,同时不得以大病保险名义开展其他商业健康险销售活动。保障水平方面,《意见》则要求,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按医疗费用高低分段制定支付比例,原则上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
二、政策分析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采取了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的方式。相比而言,商业保险机构以保险合同形式承办大病保险,主要具有几个优势:第一,能够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点,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费用的制约。第二,可以借助商业保险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核算的经营特点,间接提高大病保险的统筹层次,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放大保障效应。第三,利用商业保险机构专业化管理优势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提高基本医保的经办效率。此外,这也有助于促进健康保险业发展,推动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的协同互补作用,加强制度之间的衔接,形成合力。
2、坚持政府主导,专业运作。政府负责基本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筹资管理,并加强监管指导。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
3、坚持责任共担,持续发展。大病保险保障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消费水平及承受能力相适应。强化社会互助共济的意识和作用,形成政府、个人和保险机构共同分担大病风险的机制。强化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测算、稳妥起步,规范运作,保障资金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机制创新。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国家确定的原则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开展大病保险的具体方案。鼓励地方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大病保险承办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完善支付制度,引导合理诊疗,建立大病保险长期稳健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筹资机制
1、(筹资标准。各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保险筹资能力、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情况、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水平,以及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等因素,精细测算,科学合理确定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
2、资金来源。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或额度作为大病保险资金。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金有结余的地区,利用结余筹集大病保险资金;结余不足或没有结余的地区,在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提高筹资时统筹解决资金来源,逐步完善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多渠道筹资机制。
3、统筹层次和范围。开展大病保险可以市(地)级统筹,也可以探索全省(区、市)统一政策,统一组织实施,提高抗风险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覆盖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
(三)保障内容
1、保障对象。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合)人。
2、保障范围。大病保险的保障范围要与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相衔接。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应按政策规定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在此基础上,大病保险主要在参保(合)人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偿后需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高额医疗费用,可以个人累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判定标准,具体金额由地方政府确定。合规医疗费用,指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医疗费用(可规定不予支付的事项),具体由地方政府确定。各地也可以从个人负担较重的疾病病种起步开展大病保险。
3、保障水平。以力争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目标,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补偿政策,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按医疗费用高低分段制定支付比例,原则上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随着筹资、管理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提高大病报销比例,最大限度地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衔接,建立大病信息通报制度,及时掌握大病患者医保支付情况,强化政策联动,切实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城乡医疗救助的定点医疗机构、用药和诊疗范围分别参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四)承办方式
1、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地方政府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大病保险的筹资、报销范围、最低补偿比例,以及就医、结算管理等基本政策要求,并通过政府招标选定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招标主要包括具体补偿比例、盈亏率、配备的承办和管理力量等内容。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的商业保险机构自愿参加投标,中标后以保险合同形式承办大病保险,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的保费收入,按现行规定免征营业税。已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障、补充保险等的地区,要逐步完善机制,做好衔接。
2、规范大病保险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各地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建立健全招标机制,规范招标程序。商业保险机构要依法投标。招标人应与中标商业保险机构签署保险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作期限原则不低于3年。要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合理控制商业保险机构盈利率,建立起以保障水平和参保(合)人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办法。为有利于大病保险长期稳定运行,切实保障参保(合)人实际受益水平,可以在合同中对超额结余及政策性亏损建立相应动态调整机制。各地要不断完善合同内容,探索制定全省(区、市)统一的合同范本。因违反合同约定,或发生其他严重损害参保(合)人权益的情况,合同双方可以提前终止或解除合作,并依法追究责任。
3、严格商业保险机构基本准入条件。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符合保监会规定的经营健康保险的必备条件;在中国境内经营健康保险专项业务5年以上,具有良好市场信誉;具备完善的服务网络和较强的医疗保险专业能力;配备医学等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商业保险机构总部同意分支机构参与当地大病保险业务,并提供业务、财务、信息技术等支持;能够实现大病保险业务单独核算。
4、不断提升大病保险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规范资金管理,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获得的保费实行单独核算,确保资金安全,保证偿付能力。加强与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经办服务的衔接,提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确保群众方便、及时享受大病保险待遇。经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授权,可依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以完善服务流程,简化报销手续。发挥商业保险机构全国网络等优势,为参保(合)人提供异地结算等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协同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按照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篇3
近日从国务院医改办了解到,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人均新增40元中的10元用于大病保险。
国务院医改办等8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科学测算筹资标准,稳定大病保险资金来源,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
通知鼓励地方探索向困难群体适当倾斜的具体办法,对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等在内的城乡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支付政策,进一步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努力提高大病保险制度托底保障的精准性。同时进一步加强大病保险运行监管,督促商业保险机构按照合同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通知还提出,要推动基本医保经办机构、大病保险承办机构、医疗救助经办机构、医疗机构间必要的信息共享,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无缝”对接,建立“一站式”结算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摘自新华网)
生姜粥
【组成】生姜3片,大米30克。
【用法】生姜洗净,切碎,用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2剂,连续3~5天。可暖脾胃,散风寒,利肺气。
【分析】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含挥发油,主要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樟醇等;又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分解生成姜酮、姜烯酮等。此外,含天门冬素、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等,故能开胃止呕,化痰止咳,发汗解毒。
【功效】和中止呕,发汗解毒,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
杏仁生姜萝卜汤
【组成】苦杏仁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
【用法】上药打碎后加水1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可加少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分次服完。
【分析】杏仁,又名苦杏仁,苦,微温,归肺经。杏仁苦温宣肺,润肠通便、仅适宜于风邪、肠燥等实证之患。凡阴亏、郁火者,则不宜单味药长期内服。如肺结核、支气管炎、慢性肠炎、干咳无痰等症禁忌单味药久服。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洗牙后更要学会护理
洗牙后,要格外注意保护牙齿;避免外界刺激,通常会对牙齿造成刺激的食物不外乎过冷、过热、过酸、过辣,要尽量避免食用;可选用适合自己的防酸或抗敏牙膏,涂抹在牙龈处,或是在刷牙前涂抹,再刷牙,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洗牙后的牙齿敏感;购买口腔冲洗器,俗称水牙线,清洗牙缝。(摘自《微健康》)
金银花治不了慢性咽炎
天气时冷时热,还不时下雨,慢性咽炎容易发作。有人会用金银花茶来治疗,但这最多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有效治疗。
中医认为,金银花属寒凉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多适用于热性病症。慢性咽炎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亏虚,咽喉失养,肝郁气滞所致,简单来说就是“胃寒”。患者一般会有怕冷、消化不良等症状,忌用寒凉或苦寒清热的药。因此,服金银花会助长慢性咽炎患者体内的“寒”症。与之类似,患者也不宜用菊花、罗汉果等。慢性咽炎患者可用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厚朴15克、甘草6克,水煎慢慢吞服,每天1剂。
患者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首先,避免熬夜,忌烟酒、过冷过热食物。其次,减少粉尘和化学气体刺激,少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此外,还需及时治疗与慢性咽炎相关的疾病,如慢性胃炎、鼻窦炎等。(摘自人民网)
两种睡姿有补肾奇效
一个人生命力的强弱,关键就是看阳气是否充足,练习道家还阳卧、混元卧,可以养肾气、生阳气,激发人体生命潜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起到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还阳卧 身体自然平躺,髋关节放松,腿似环,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最好直对着会阴,两手心放于大腿根部附近,掌心向着腹部。摆好姿势后,微闭眼,心中默念“虚”字,以鼻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腿;以嘴呼气,意想体内的邪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每晚睡前练习半小时。还阳卧由于着床面积大,压迫力较小,身体更容易放松。身体的放松加上一定的姿势,可以很快地把阳气和肾气充盈起来。
混元卧 还阳卧练习一个月后,再高层次的练法是混元卧。姿势依旧为仰卧,两脚心相对,两手要十指交叉并盖在头顶的百会穴处。这个姿势既能补肾气又可放松头部,对失眠、神经衰弱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上面两臂围成一个圈,可以使肾气不往生殖器上走,而是拉到中脘的深处。下面两腿围成一个圈,有利于周身气血沿腿循环到身体的当中。(摘自《江南保健报》)
爱吃咸 可能是缺钙了
不少人都吃得比较咸,别人觉得口味还算正常,他们却觉得一点味道都没有,必须再放点盐或是酱油才行。这是身体在告诉你:我有点儿缺矿物质了。如果没有摄入充分的钙,你对盐的热爱会显著增加。你想治标又治本,那就要好好补钙了,奶制品是不错的补钙选择。(摘自《微健康》)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篇4
一、养老金待遇不公现象及其原因
《意见》第六条明确指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由中央确定最低标准, 并根据物价变动和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对长期缴费的, 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原先的城居保和新农保均规定基础养老金为每月55元, 新的城乡居保出台后, 基础养老金调整为每月7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缴费、地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投资收益等组成, 个人缴费又分为12个档次, 供个人自由选择, 地方政府对选择500元以下缴费档次的个人给予不低于每年30元的补助, 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档次的个人给予不低于每年60元的补助。个人账户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存储额除以139。现假设参保人连续15年以同一档次缴费, 并以3%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个人账户计息, 经测算可得各缴费档次的月待遇水平, 若选择每年100元的缴费档次则到60岁后每月可领约92.71元, 就算选择2 000元的最高缴费档次, 养老金待遇水平仍只有每月约358.91元, 养老金待遇水平甚至不如低保水平。由此可见,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是比较低的, 而就在这一低水平待遇的背景下, 还存在经济待遇的不公平现象。
(一) 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之间养老待遇的不公平
新农保和城居保虽因《意见》的出台而走向合并,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推进, 是对传统户籍制度的有力冲击, 但现行制度改革并不彻底, 仍存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双轨运行的状况, 据人社部发言人李忠称, 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达到2 200多元。而同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则要低得多, 就算选择最高缴费档次, 城居保的参保人员也只能领取每月约358.91元的养老金, 经统计得知大多数人仅以最低档次入保, 其养老金则更少了, 每月不足一百元, 可想而知, 养老保险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目标成为了一句空话, 居民的养老金大约只占同期职工的六分之一, 显得极不公平。而造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何在?从基金来源看, 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缴纳, 而居民养老保险方面则少了企业这一重要的缴费主体, 《意见》中虽有提及集体补助, 但由于并无强制细则以及当前我国集体经济现状, 这句话往往流于形式, 使得城居保的基金积累紧靠个人缴费和少量的政府补贴, 加之城居保这一政策实施时间尚短, 个人账户积累必然不足, 这些均导致了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养老待遇的巨大差距。
(二) 不同地域间的不公平
以基础养老金为例, 《意见》中只规定了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为70元, 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但又并未对调整细则作出详细规定, 这就导致了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差别巨大, 据人社部对2015年各地城居保实施情况的统计得知, 上海的基础养老金位居全国首位, 达到每月660元, 北京天津紧随其后, 分别为每月470元和245元。而其他省份基础养老金则比较低, 例如黑龙江、湖北、贵州等地仅达到了最低标准每月70元, 可看出, 基础养老金的地区差异最高达到了九倍多, 虽然说各地确实存在经济差异, 生活消费水平确实不同, 但经济水平的差距显然没有基础养老金差异之大, 这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 不利于人口全国范围流动和人才的合理配置, 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加大了社会不公平, 可以说这一状况是由顶层制度设计不够合理造成的, 即制度没有根据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给出相应的补缺措施, 导致经济落后地区被经济发达地区甩在了大后方。
(三) 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间的不公平
《意见》的出台, 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与农村居民实现统一, 两者养老金待遇实行一致标准, 表面上看来, 这是公平的体现, 消除了对农民身份的歧视, 但仔细想来会发现仍有不妥, 综合考虑城市与农村物价差异、需求差别、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保障等因素, 可以发现在城市生活的成本要高于在农村生活的成本, 也就是说在给予二者相同养老金的情况下, 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会不如农村居民, 这就造成了二者隐性的不公平, 所以说实现城乡公平不是简单地给予其相等的物质待遇, 而是在消除户籍歧视的前提下, 保障其享受权利的同等性, 赋予相同的养老权利, 而在物质待遇上仍要考虑到城乡经济差异。
二、对提升经济待遇公平性的建议
(一) 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
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不合理, 造成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统筹全局、着眼未来, 充分考虑政策实施的连锁效果, 推进养老保险改革的同时要注意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 以期制定出合乎国情、利于民生的政策, 切实保证社会公平性, 例如加大农民种粮补贴力度, 确保农民经济收入稳定增长以保障其有足够能力参保。
(二)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城乡居保待遇水平
城乡居保与职工保差异的存在势必要求提高城乡居保的待遇水平, 而城乡居保中缺乏单位这一重要缴费主体, 这时国家必然要承担起保障责任, 目前每月70元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显然过低, 国家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 切实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并增加对居民的缴费补贴。例如建立国有资产划拨为养老金的固定机制, 加大福利彩票基金的划转力度, 形成养老金的多方来源渠道。
(三) 扩大制度覆盖率, 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保
首先, 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让广大城乡居民弄清政策实质;其次, 加强对城居保经办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培训, 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这些都有利增强政策的公信力与吸引力, 激发参保热情, 以扩大城乡居保的覆盖面最终达到增加基金积累、提升保障水平的目的。
(四) 大力发展经济,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东中西部地区养老待遇水平的差距, 很大方面是由于地区经济水平不一, 各地财政实力不同造成的, 要想消除这一不公, 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快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样这些地区的政府才有足够资金提供补助, 居民个人也才有足够能力参保缴费, 而这一过程自然要求中央政府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财政倾斜。
(五) 城居保和新农保合并的背景下, 物质待遇方面适度向城市居民倾斜
城乡居保的合并本来是一种进步, 但这一进步是表现在养老权的同一性上, 即不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有权享有国家提供的养老待遇, 并有权要求相关部门提供同样的服务。而城市与农村经济水平差异的客观存在, 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经济物质给付方面采取灵活性原则, 向城市居民适度倾斜以消除隐性不公, 例如可以在实行相同待遇标准的前提下, 根据城乡经济差异大小对城市居民提供一定的物质扶持, 譬如提供食品券, 当然扶持力度要适中, 具体应根据城乡具体经济差异确定, 不可使城乡居民经济待遇差距过大, 以补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物价之差为限。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EB/OL], 2014 (5) .
[2]人民网.人社部:企退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超2 200元[EB/OL], 2015-10-27.
[3]薛惠元, 仙蜜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14 (1) .
沙湖城乡居民养老社会保险总结 篇5
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我镇按照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狠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截至本月20日止,全镇应参保人数22548人,其中60周岁以上6794人,16至59周岁15754人,目前60周岁以上的人员待遇已全部发放到位,发放率100%。16至59周岁已参保缴费人员达15031人,征收额3247860元,缴费率95.4%。信息采集情况:60周岁以上人员已采集信息6379人,占93.89%;60周岁以下人员已采集13827人,占92%;社保卡费征缴540275元,占99.5%。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组织领导到位
成立了以镇委副书记、镇长胡常伟同志为组长,纪委书记张友斌、武装部长印链为副组长,政府办、派出所、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沙湖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机关干部包片挂村(居)联系点制度,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结账的依据。为我们顺利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
老保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宣传发动到位。
一要“实”。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算细账、说实话,将政策向每一位群众讲透彻,帮群众把账算细、算明、算长远,促进群众从内心里想参保、要参保。二要“简”。我们政策宣传的资料、口号,要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老百姓一听就明、一看就懂。三要“活”。要深入基层,用宣传片、广播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工作,把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好处、实惠宣传到户、到人,让群众好理解、能接受。
(三)组织参保到位
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镇实际,为了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专班领导主动与派出所、财政、农行加强联系,及时协调户籍信息、社保费征缴、养老金发放布点等工作,确保应保尽保。
(四)养老金发放到位
养老金发放及时到位,主要做法:一是严格执行家庭联动机制。对年满60周岁参保人员,其适保子女必须应保尽保。二是认真核查死亡人员信息。利用民政部门提供的火化数据、乡镇上报的死亡注销人员数据进行比对核查,及时上报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局。三是核查企业社保与新农保双重领取人员信息。从源头上杜绝一人参多保,享受双份待遇。
(五)督查考核到位
把督查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领导要深入基层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督查工作,经办部门要及时通报各村和相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把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及时推广、交流。各小组要及时开展对村、居委会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对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影响全镇工作进度的,镇委、镇政府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责任。
三、存在的问题
我镇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参保缴费基数过低。我镇参保缴费基数普遍为100元,基数过低会影响未来参保人待遇享受,不能满足基本生活保障。
二是资料信息采集较困难。我镇有一些村组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农民除了种庄稼没有什么经济来源,靠常年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组织参保找不到人。还有许多老年人手脚不便,子女不在身边,对资料的收集都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在抓好常规宣传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印制卡片,享受到待遇的老年人宣传。
2、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利用现有台帐进行费用收缴工作,避免城乡居民户口性质统计混淆,影响缴费进度。
3、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的运用及管理,及时修改、完善基本信息库,加快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确保登录人员信息准确无误。
尽管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但我们坚信,有镇政府的重视支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指导,只要我们团结协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稳定为主题,以确保发放为主线,我镇养老保险事业就一定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沙湖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篇6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生存公平;养老金给付水平;养老金待遇;基本养老金;合意替代率;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体系
中图分类号:F840.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2-0047-07
一、引言
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在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逐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就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百姓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养老后顾之忧,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提升全社会消费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填补了农村居民和城市无保障人群制度化养老的不足,缩小了城乡养老待遇差距,增加了老年居民的生活收入,在拉动居民消费方面发挥出了较大的乘数效应。同时,我国现行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由“新农保”和“城居保”两个制度体系合并发展而来的,它也稳定了城乡居民关于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模式的预期,明确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和路径。 ,但还存在城乡养老发展不平衡和保障水平过低等问题,在提升养老安全保障功能和消费水平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正处于双重转型阶段:一是从城乡二元、多轨运行体系向居民、职工两层多支柱体系转变,二是从覆盖城乡阶段向城乡一体化阶段过渡。破解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二元分割、多轨运行问题是一项长期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可行的策略。城乡的二元差距、条件禀赋差异以及缴费负担能力不同,使职工和居民对制度化养老的需求具有双层差异化特点:城镇职工要求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可靠养老制度”,寻求“多缴多得”的劳动公平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统一缴费”的机会公平;城乡居民要求建立覆盖全民、能够解决生存危机的“兜底养老制度”,寻求“少缴费多获得”的历史欠账福利补偿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中为城市繁荣和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中农民的福利存在历史损失;城镇无保障居民大多是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群体,是改革和城市化过程的成本承担者。在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国家财政应当给予农民和城镇无保障居民提供养老福利补偿。
在我国现实的制度创新逻辑中,基本遵循“渐进改革的”思路,保险领域的改革也是如此。目前,城乡养老的二元整合难以在一个制度框架内完成,先实现城乡居民的整合,再实现不同系统职工的整合,最后实现居民与职工的整合是现实可行的方案。2014年2月建立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城乡养老二元整合的第一步,以求率先实现“生存公平”层次的居民社会养老制度整合。2015年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是城乡养老二元整合的第二步,推进实现“劳动公平”和“机会公平”层次的职工社会养老制度整合。预期在“十三五”规划及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将从关注“制度整合”逐步扩展到关注“适度水平管理”,重点解决职工和居民之间的待遇差距问题。
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是建立在养老保险制度功能基础上的条件标准,不能简单理解为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向城市养老保险水平拉齐,或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向职工养老保险水平拉齐,而应是围绕制度功能结构、养老需求变化、财务供给可能等多重因素确定相应的适度水平。穆怀中(1998)开创性地对我国老年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水平进行研究,提出养老金水平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应是有一个与制度功能、人口结构、收入分配关联的适度区间。一些学者对“新农保”及“城居保”的给付水平及其合理标准进行了探索研究,如薛惠元(2012)研究了“新农保”给付与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差距问题;边恕和穆怀中(2011)从微观角度研究了“新农保”适度水平标准问题;穆怀中和张文晓(2014)从地区比较视角研究了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问题;范璐璐(2013)专门对辽宁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进行了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充实了关于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理论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但现有文献大多是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之前的分项制度研究,还少有涉及对城乡养老保险整合后基本养老金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增加基本养老金待遇等问题的讨论,也少有研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放在整个城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逻辑中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从我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双重转型的背景出发,立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功能定位,从“生存公平”的需求视角,研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及待遇调整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二、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状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 7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 381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为13 768万人;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 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个人缴费636亿元,比上年增长7.2%;基金支出1 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基金累计结存3 006亿元。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很长的探索时期,先是针对农村居民进行试点,经历了“老农保”和“新农保”试点实践后,把“新农保”制度模式推广至城镇无保障人群,建立“城居保”模式。起初,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同类型制度、不同水平”的差异化安排,“城居保”可供选择的缴费档次比“新农保”多,给付水平也略高一些。由于城镇无保障人群的生存需求与农村居民较为接近,为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一体化进程,现在将“新农保”与“城居保”合并实施。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制度模式采取的是统账结合模式,建立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资金来源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个人缴费划分为12个档次,可自由选择。集体补助取决于集体经济能力。政府补贴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参保缴费进行“入口补贴”,原则上参保缴费档次越高,缴费补贴越高,以形成缴费激励;二是对养老金发放进行“出口补贴”,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补贴采取财政分级共担方式,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在实践操作中,一些地区可以根据地方财政能力与消费状况上调基础养老金标准,额外增加的财政支出由地方财政负担。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发展而来的,大部分制度内容及相关要求是一致的,但是也有几个创新性的设计,例如:缴费档次由10个增加为12个,基金管理由县级管理逐步推进为省级管理,要求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等。这些新的要求在原来的文件中是没有的,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存在的问题
(1)养老金水平低,不能实现“保基本”目标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为81元,给付水平不及低保的一半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373元、每人每年2434元(平均每月为203元)。 ;而同期企业职工人均基本养老金为1 900元,是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养老金的23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还达不到用于“吃饭”的生存需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6 311.9元(平均每月为52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495.5元(平均每月为208元),都远高于每月81元的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可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标准确实过低,但它是从无到有的,应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由于制度实施时间较短,个人账户养老金还没有积累,仅仅依靠政府补助的基础养老金水平非常有限,只够城乡老年居民作为零花钱使用。
(2)各地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目前,各地区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各不相同,一些经济发达、财力较好的城市逐年上调财政补助标准,而财力较弱的地区则多年未进行调整。例如,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430元,广州市为每人每月150元,厦门为每人每月230元,西安市为每人每月130元,哈尔滨市为每人每月65元,长春市为每人每月55元。不仅各省标准不一样,同一个省的各个市的标准也不一样。以辽宁省为例,大连市为每人每月180元,沈阳市为每人每月90元,辽阳市、丹东市、朝阳市等根据省里统一要求大多为每人每月70元。各地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缺乏统一规范指导,给付水平碎片化现象突出,容易形成盲目攀比或随意增长的不良状况,进而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3)增长随意性强,缺乏科学调整机制
全国尚未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各地区对基础养老金的财政补助调整大多存在随意性,主要根据财政供给能力以及短期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决策,缺乏依据工资收入、物价上涨等参照因素的科学计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在低水平起步条件下,应当首先明确养老金给付的合理区间,然后再依据财政长远供给能力、物价上涨因素、收入增长幅度等综合确定自动增长机制,这样才能够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并稳定公众预期。
从以上问题分析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找出养老金发放的适度区间,并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发挥目标校准作用,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朝着合理的水平区间调整。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及测算
1.制度功能定位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给付定位应是满足体现“生存公平”的养老需求,这是由制度的根本属性及其在整个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角色地位所决定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保基本”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方针之一,即保障居民老年的基本生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基本”水平的确定,取决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人的消费需可以分为基本生活需求与发展型需求,其中,基本生活需求涉及生活必需品支出,包括食品、衣服、住房、交通通讯等;发展型需求涉及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包括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给付水平应限定在基本生活需求支出范围,这是养老金给付的规定限度。在基本生活需求中,也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存需求,即保证老年居民“吃饭”的最低生活标准,构成养老金给付的下限;二是基本需求,即保证老年居民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标准,构成养老金给付的上限。此外,也应当注意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多目标的政策安排,具有多重制度功能。除了保证养老“生存公平”外,还肩负着实现城乡养老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居民消费等多重任务。
2.适度水平模型
根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定位,养老金给付水平的确定应立足于兜住养老底线,满足城乡居民“生存公平”的需求。养老金给付的水平不宜过高,也能太低。城乡居民“生存公平”需求依据消费层次可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保证最低生存需求的恩格尔系数消费水平,解决吃饭的生理需要;二是保证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消费水平,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城乡居民“生存公平”需求的两个维度构成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的适度下限和适度上限标准。
适度下限为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城乡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的乘积:
BL=C×E
其中,BL代表城乡居民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的下限,C代表城乡居民平均日常生活消费支出金额,E代表城乡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
在实际统计数据中,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及其恩格尔系数是分列的,为了统计方便,同时也考虑到养老金支出具有刚性特征,可以先从低水平起步,再逐步提升。城乡居民的养老金下限开始可以参照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水平及其恩格尔系数来测算;当达到这个标准后,可以再参照城镇居民的日常消费水平及其恩格尔系数来测算。这也符合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先是有“新农保”,再有“城居保”,二者合并发展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适度上限为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讯消费的总和:
BH=Cs+Cy+Cj+Ct+Cx
(2)
其中,BH代表城乡居民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的上限,Cs代表城乡居民平均食品消费支出金额,Cy代表城乡居民平均衣着消费支出金额,Cj代表城乡居民平均居住消费支出金额,Ct代表城乡居民平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金额,Cx代表城乡居民平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金额。
与适度下限的参照对象保持一致,适度上限的生活消费支出可以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来度量,城市无保障人群的消费水平与城镇职工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较接近。另外,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基本生活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60%大体相当(见表1)。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上限,可以由消费需求测算简化为收入替代率测算。同样采取农村居民数据为参照,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以60%为合意替代率,二者乘积构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上限水平:
BH=YL×θ
其中,YL代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θ为合意替代率。
3.适度水平的结构分析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支付由两部分组成,即
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总体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前提下,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存在各自的适度标准,进而形成适度水平下制度内部的合理结构。
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兜底层次属性上看,基础养老金账户的功能在于保障生存底线公平,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作用是在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提高养老水平。基础养老金的给付下限应该是满足最低生存需要的恩格尔系数标准,也就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体适度水平的下限标准;基础养老金的给付上限是基本养老消费需求的一半,按收入替代率标准为30%,即不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个人账户承担另一半的基本养老消费需求,同样不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这样,总体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度给付区间保持不变,下限为恩格尔系数标准,上限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
4.适度水平的测算及比较分析
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全国数据为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6 625.5元,恩格尔系数为37.7%,人均纯收入8 895.9元,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的适度下限为每月约208元,适度上限为每月约445元。
其中,基础养老金的适度下限就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体给付的适度下限,每月约208元;基础养老金适度上限为每月约223元。基础养老金的适度区间标准比2013年民政部统计的全国城乡低保月平均支出189元高出10%~18%左右。个人账户养老金与缴费档次、缴费年限、投资回报率等因素有关,目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刚刚起步。对于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时点已超过退休年龄的,一般没有个人账户积累;未超过退休年龄,但超过45周岁的,在允许补缴前提下一般只有最低年限缴费积累。在目前条件下,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宜规定出下限标准,而宜通过缴费激励等各种方式鼓励参保居民多缴、长缴,这样才能多得、多享受。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上限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每人每月约223元,与基础养老金上限相同,体现制度结构的均衡性。
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是平均每人每月81元,比适度下限208元低60%,少了127元。以此为参照,一些地区逐步上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金过低的状况,但是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养老金仍未达到下限标准。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支出1 431亿元数据来自财政部《关于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财政部网站。 ,占公共财政收入129 209.64亿元数据来自财政部《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决算表》,财政部网站。 的比例为1.1%,占公共财政支出140 212.1亿元数据来自财政部《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财政部网站。 的比例为1%,占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总支出14 490.51亿元数据来自财政部《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财政部网站。 的比例为9.9%,财政负担和支出份额总体较小。如果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从平均
每月81元提高到适度下限208元,只需增加国家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出口补贴”部分,不必增加参保缴费补贴,以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取人数为13 768万人计算,平均每人每月增长127元,每人每年增长1 524元,则增加当期财政支出2 098.2亿元,仅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6%、公共财政支出的1.5%、财政社会保障就业支出的14.5%,按目前的国家财政能力,是可以负担得起的。
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对策
1.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待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加大各级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补助力度。中央根据财力和养老需求状况适当提高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并以各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区间测算为依据,划定基础养老金上涨指导线,既不能低于中央最低基础养老金,又不能搞大跃进无限制提高标准,使基础养老金朝着适度区间发展。同时建立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挂钩的联动机制,对超过最低缴费年限部分,每多缴费1年,基础养老金增发5%,鼓励中青年参保人员长期缴费,以增加缴费年限养老金收入。
二是逐步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加强财政对参保缴费“入口”补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选择高缴费档次的给予更多财政补助,引导城乡居民提升缴费档次和延长缴费年限,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积累。尽快实现个人账户养老金省级统筹管理,并在适合条件下按比例(例如10%~40%)转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代为投资运营管理,提高账户基金收益率。
2.以适度水平为目标缩小地区差距
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消费、物价等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当前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保持合理差距是可以接受的。不同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的差异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以当地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等因素为参照,测算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区间,以适度水平为目标调整当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给付水平。如果各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都进入适度水平区间,就能够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的地区差异控制在与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相匹配的水平上,排除人为干预或财政竞赛等外在因素,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的地区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
3.建立城乡居民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城乡居民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现行低水平、不适度条件下,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上涨机制;二是在进入适度水平区间后,城乡居民养老金的自动调整机制。其中,目前的上涨机制宜采取循序渐进策略,而不是一下子提高到适度区间。建议利用3~5年左右时间,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调整到适度水平区间范围,则各地可以以上涨空间为参照测算出每年的平均上涨率,这样也可以稳定城乡居民的保险收益预期。在进入适度水平区间后,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要将城乡居民养老金控制在适度区间内,防止再次低于适度下限或超出适度上限。具体来讲,各地区应以物价上涨率、收入增长率等为参照,测算出相应的养老金正常调整率,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可持续发展。
4.完善城乡居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达不到适度水平的阶段,可以通过完善城乡居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挥城乡居民资产化收益养老、商业保险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的作用,满足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红利、城镇居民的住房资产等,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例如土地增值收益可持续养老分配、以房养老等形式)来补充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多渠道扩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可行方案,增加社会捐赠、彩票营业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及股权收益分配、集体经济补助等来源,提高社会养老基金积累。
参考文献:
边恕,穆怀中.2011.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微观测度与动态调整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6):3-11.
范璐璐.2013.辽宁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穆怀中.1998.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
穆怀中,沈毅,等.2013.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分层贡献研究[J].人口研究(3):56-70.
穆怀中,沈毅,等.2013.农村养老保险综合替代率及其结构分析[J].人口与发展(6):2-10.
穆怀中,张文晓,等.2014.农民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及给付适度水平研究[J].西北人口(2):98-140.
沈毅.2014.新农保、城居保合并破解二元养老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8.
温海红,师山霞,等.201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陕西省三市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7-83.
薛惠元,仙蜜花.201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评估——基于湖北省6个县区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6):93-91.
薛惠元.2012.新农保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0):170-176.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1 纵向差距
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1980年—2006年间, 随着经济的增长,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477.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 绝对额增长11281.9元, 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1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 绝对额增长3395.7元, 增长了大约18.75倍, 相对于城镇来说, 增长明显缓慢得多。
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 我们发现, 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间, 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 增长了大约28.54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0倍上升到2005年的3.28倍, 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 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 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 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 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1.2 横向差距
(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 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 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 两个省 (市) 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03。同时, 我们可以发现, 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包括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海南、河北十省市, 其城乡收入差距比相对较小, 平均为2.63;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 包括新疆、宁夏、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十二个省市,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3.77;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六省, 收入比为3.03, 介于东西部之间。
1.3 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1980—2004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2005、2006年数据是笔者根据2006、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提供的数据, 使用常用的收入分配五分法分别计算得出。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806增加到2006年的0.3214, 扩大了77.96%, 农村从1978年的0.2124增加到2006年的0.3561, 扩大了67.66%, 而全国的基尼系数则从0.298增加到了0.47, 也扩大了57.72%。从数值上看, 我国早在1987年就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国城镇及农村的收入差距必将进一步的扩大。
2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政策建议
2.1 发展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三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 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 从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外, 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科技的投入,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
2.2 统一城乡财税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现代税收政策, 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一城乡税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统一城乡财政加大农业投入, 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 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支持的力度, 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并逐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2.3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非均衡发展, 使得社会保障待遇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很不公平。因此, 应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把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围, 特别是在农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 要积极探索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以排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2.4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各种分配制度
通过政府的强制性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 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设置, 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 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具体而言, 对于农村来说, 应该缩减基层组织的冗员, 规范农村税费, 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企业来说, 要探索职工绩效和劳动分红等模式, 积极试行企业领导人、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度。同时, 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 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 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过程。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 着重从纵向差距, 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李锦.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解析与矫正[J].知识经济2008, (9) .
[2]陈云.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演变及“十一五”趋势分析[J].经济经纬, 2008, (3) .
[3]张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8, (9) .
[4]王敏玉.缩小收入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5]牛苏林.和谐发展要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J].学习论坛, 2007, (10) .
河北:试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篇8
根据实施意见, 大病保险的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所有参保 (合) 人员。保障水平以力争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目标, 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补偿政策, 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
大病保险资金的来源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按一定比例或额度划出, 筹资标准由各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保险筹资能力、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情况、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水平, 以及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篇9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
1 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整合的必要性
1.1 完善管理体制, 减少运行成本的要求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分别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负责管理与实施。保险费用的缴纳、保险基金的管理、费用的补偿支出等环节若要顺利完成, 都需要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各级政府的劳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 衔接机制不成熟, 使得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 不仅增加了管理费用, 也容易导致各个部门在工作中各行其是, 难以相互协调, 提高了制度运行的成本。
1.2 破除城乡壁垒, 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政策针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这两种身份设置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差别对待的医疗保障制度,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为了缩小城乡差距, 势必要对城乡居民这种不平等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再分配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收入分配转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对特定群体造成的损失。
1.3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规避道德风险的需要
在这两项制度的运行过程中, 就医者在所规定的医疗机构所花费的费用, 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一定比例代为支付, 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缺乏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在患者就医看病的过程中, 医生与患者了解交易信息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机, 一旦医生的个人经济利益取决于其销售药品或者医疗服务的数量多少、价格高低, 医生就可能发生“诱导需求”、“开大处方”等牺牲患者利益, 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
目前, 没有统一的文件对两项制度加以规定, 参保与否全凭居民自愿, 使得这两项制度的执行缺乏强制力, 相互之间转换、整合的具体办法, 也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各地主要根据中央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进行统筹城乡医保的实践探索, 或为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重点与关注点集中于当时的突出问题, 这样制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长远的制度建设与改革目标并不明确, 在无形中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 也不利于进一步整体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工作。其次, 部门间对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权限没有明确的划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 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与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不协调。这两种制度的区分固化了市民与农民的身份, 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3 关于青岛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3.1 覆盖范围方面的整合
要在覆盖人群的范围方面实现整合, 首先就要打破城乡之间所存在的界限, 破除城镇、乡村户籍之间的壁垒, 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纳入统一的政策范围内。目前很多地区对此进行了改革,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参保人在户籍界限方面的限制, 允许参保人员依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做出选择, 但在覆盖范围方面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叠、疏漏现象。由此可见, 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改革逐步打破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在整合制度的过程中要特别考虑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等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的参保问题, 确保这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障权益不在制度调整过程中受到损害。并通过持续增加财政补贴力度, 改善他们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3.2 缴费标准与待遇标准方面的整合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应当执行统一的缴费标准与待遇标准, 在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设立多个缴费层次, 由参保者自行选择, 每一缴费层次对应相应的待遇标准。在结合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原缴纳费用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情况, 可以采取分层的原则, 制定不同的缴费档次以满足不同经济实力人群的需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一个制度, 分档筹资”的方法, 把原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覆盖的人群都纳入到新设立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中。
3.3 管理机构方面的整合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明确医疗保险管理责任的归属问题即由哪个部门来主管整合后的城乡一体医疗保障制度则是需要优先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 在长期工作中社会保障部门具备了丰富管理经验, 锻炼出一支高水平、高效的工作队伍, 对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 社会保障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可以更好地对医保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独立监管。
参考文献
[1]申曙光, 侯小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J].湖湘论坛, 2012, (4) :5.
我国城乡居民医疗健康差距探析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发展中, 收入增长仅仅是发展的目的之一。根据阿玛蒂亚·森 (A m artya Sen) 的定义, 发展就是要扩展人们的可行能力, 从而使人们更有能力过上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人的可行能力包含很多维度, 其中最首要的是长寿且健康地活着。因为, 一方面健康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或可行能力水平) ;另一方面, 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工具性价值, 也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动力。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 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获得其它的可行能力, 如受教育的机会、心理愉悦程度等。并且, 这种限制无法通过其它途径获得替代性满足, 因为它往往从最底部摧毁了人们扩展其它自由或选择。从这个角度看, 健康是人类主体性发挥的基础。因此, 研究城乡医疗健康差距比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更为重要, 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二、我国城乡医疗健康差距的表现及原因
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内容上讲, 健康公平包括健康结果公平和卫生保健公平两个方面。健康结果公平是指在生物学范围内, 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达到他们尽可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卫生保健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公正和平等地获得可利用的卫生服务资源, 它涉及卫生服务筹资、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多方面的公平。在某种程度上, 卫生保健的公平性对健康结果的公平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 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成为解释健康结果不平等的原因。基于此, 我们将重点介绍目前我国城乡间存在的健康结果不平等和卫生服务资源不平等。
(一)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平等状况
总体健康水平表现在很多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包括期望寿命的增长、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以及儿童营养状况等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女性健康乃至总体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图1我们看到, 1991年监测地区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46.3/10万和100.0/10万, 城乡差距为53.7/10万;2004年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6.1/10万和63.0/10万, 城乡差距为36.9/10万。可见, 从1991—2004年, 虽然城乡孕产妇死亡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 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 尽管农村地区儿童健康与营养水平有明显提高, 但是, 与城镇儿童相比, 农村儿童的健康水平明显处于劣势。在婴儿死亡率方面 (如图2、3所示) , 2004年妇幼卫生监测地数据表明, 农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是24.5‰和28.5‰, 同期城镇同一指标分别为10.1‰和12.0‰, 前者分别为后者的2.43倍和2.38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和城市之间在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上的差别更大, 1991年两者差距分别达到3.35倍和3.40倍。
研究表明, 儿童营养不良对儿童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 且与日后的身体健康及智商发育有很大的相关性。尽管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从整体上来讲已取得明显提高, 但是, 与城镇相比, 农村儿童营养水平仍处于较大劣势。1990年, 农村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 (23%) 和发育迟缓 (41%) 分别比城市儿童高15%和32%。到1998年, 这种绝对水平差距虽然有明显缩小, 但是仍然分别有10%和18%的差距。如果从城乡比来看, 两者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分别从1990年的2.9倍和4.6倍扩大到1998年的4.3倍和5.5倍 (如图4所示) 。
(二) 城乡居民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状况
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差距反映在卫生服务上, 首先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卫生费用相差悬殊。2004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1261.9元, 农村为301.6元, 城市是农村的4倍。图5显示了城乡人均卫生费用的历年差距, 从1990—1997年, 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在逐步缩小, 但从1997—2004年, 城乡间的差距却在逐步扩大。
与此同时, 政府卫生经费投入仍然呈现出向城市倾斜的倾向, 政府没有起到纠正卫生支出不公平的作用。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城市经济, 财政支出, 尤其是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居民。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财政“分灶吃饭”之后, 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被削弱。以1998年为例, 政府卫生投入为587.2亿元, 用于农村的费用为92.5亿元, 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城镇平均每人享受130元的政府医疗服务, 农村每人只享受10.7元, 前者是后者的13倍。这种卫生总支出与财政卫生资金分配的城乡不平衡的直接结果是, 农民获得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的能力要远远弱于城镇居民。
北方NORTHERN ECONOMY
观察
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地区的卫生财政投入力度要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政府资源尤其向大城市集中。而在农村内部, 不同农村地区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也存在差距。详细数据见表1。
表2给出了医疗服务的距离可及性调查数据。可以看到, 医疗机构与住户居住的距离有远离之势, 尤其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百姓因为距离遥远而不能及时就医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另外, 表2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的密集程度差异在拉大。
住户家庭与最近的医疗单位之间的距离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疗服务设施可及性的公平程度。2003年, 城市住户家庭与最近的医疗单位之间的距离不足1公里的比例为81.8%, 而农村同一比例仅为61.1%。对于距离超过5公里以上的比例, 城市只有0.5%, 而农村高达4.8%。医疗资源可及性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也非常显著。从表3容易看出, 我国医疗服务资源在市、县、乡三级地区的分布十分不均。从1980—2005年, 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床位数长期不足1张, 而城市每千人口拥有的床位在2张以上。1980年城市是乡村的2.13倍, 2005年扩大为3.14倍。
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医疗费用上涨对个人的影响, 如公费医疗制度中费用上涨直接由国家财政承担, 而医疗保险体系则通过将疾病的财务风险在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人的健康时段和患病时段间分摊来缓解费用上涨的冲击。所以, 要说明经济可及性偏低问题, 仅指出门诊和住院两种费用的上涨是不够的, 还应考察费用的上涨在多大程度上由居民个人承担。图6给出了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自费医疗的比率。1993年, 农村居民自费医疗的比例高达84.1%, 城市居民仅27.3%, 农村居民自费的比例是城市的3.08倍。到2003年, 农村居民自费医疗的比例为79%, 城市为44.8%, 前者是后者的1.76倍。可见, 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 更多的农村居民暴露在医疗疾病风险之中。
三、结语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个人偏好等行为因素, 个人之间乃至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健康差异是可以允许且被接受的, 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健康不平等。但是, 假如这种健康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系统性的社会分层特征, 且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这样的现象便被认为是健康不公平现象, 是应该降低乃至消除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 多年来, 我国城乡之间健康差距一直较大, 并且, 这种差距还表现在医疗资源分配上, 也即城乡居民在经济可及性和资源可及性上都存在差距。因此, 这种城乡医疗健康差距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篇11
摘要:文章概述了大病保险运行中的道德风险表现;从大病保险定点机构、参保人员、商业保险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分析了道德风险的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和控制大病保险制度运行中道德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大病保险 道德风险 定点机构 参保人员 商业保险机构
为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大病医疗费用负担,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2012年国家出台《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开始试点运行,然而涉及到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对潜在的各种风险难以准确的估计和评价。各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道德风险是各种风险中的关键风险。并且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比,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具有基金总量小、补偿额度高的特点,面临着更大的道德风险隐患。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其道德风险,将会影响到大病保险基金的安全。因此,防范与控制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确保大病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大病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
(一)大病保险定点机构
大病保险定点机构的道德风险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其专业、技术优势,出于经济利益所采取的过度利己行为。医疗机构诱导患者被动的接受不必要的医疗服务等。
(二)参保人员
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补偿(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这导致一些患者缺乏节约意识,将本不属于大病保险补偿范围的药品、诊疗等费用通过私人关系或利用医院管理的空挡,套取大病保险基金。
(三)商业保险机构
大病保险引入商业保险运行机制,由于大病保险的相关规定界限模糊,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利润率过低甚至亏损。保险公司往往不会甘于亏损,在实际运作中,制定各种规定,把大病保险的合规范围缩小,减少能够进入大病保险基金补偿的参保患者或者降低其补偿比例等,最终将损害参保人员的利益。
(四)医患合谋
大病保险各利益相关方除了存在各自的道德风险,也存在着联合的道德风险,其中最典型是医患合谋的道德风险。
二、大病保险道德风险的成因
(一)大病保险定点机构
定点机构道德风险的主要成因有三方面:①信息不对称。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大病保险的各利益相关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是产生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医生拥有处方权和医疗技术等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及经办机构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这种特殊的垄断地位,使得医疗服务供方有诱导需求和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倾向,滋生道德风险。②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由于“大病”致病机理复杂、病程相对较长,其诊断结果和治疗方式都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医生为了获取利益而更改疾病的主要诊断,把相关疾病诊断为需要更加复杂治疗方式并且费用高昂的疾病。③医疗服务价值体系不合理。医疗服务劳务技术价格偏低,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医疗行为,如过度检查、大检查、分解服务等,加剧了定点机构的道德风险。
(二)参保人员
参保人员道德风险的主要成因:①个人支付医疗费用比例下降。由于大病保险对医疗费用的补偿,直接降低了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比例,部分参保人员希望借助大病保险基金利用更多的医疗服务。②参保后意识行为的改变。由于参加了大病保险,人们主观上可能存在一些侥幸心理,从而忽视自我保健,导致某些疾病发生率上升,增加了对大病保险基金的消耗。
(三)商业保险机构
商业保险经办机构道德风险的主要成因是:商业保险机构的趋利性。作为商业机构,保险公司承保的前提是利润,而大病保险属于公共产品,没有事前核保的要求,不管是否有既往病史,都要纳入保障范围。如果在大病保险的经营过程中出现利润率偏低甚至亏损时,保险公司可能在损害参保人员的利益下降低补偿额度或补偿比例。
(四)医患合谋
医患合谋道德风险的成因:在医疗费用第三方付费的情况下,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利益受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和参保患者的行为影响。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和参保居民的合谋对双方来讲都有利可图,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1]。
三、控制大病保险道德风险的建议
(一)定点机构道德风险控制
大病由于致病机理复杂、病程相对较长,诊疗技术和诊疗项目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为降低医疗服务供方利用这些不确定因素过度牟利,在大病保险基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重点加强对大病诊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行为监管。通过制定临床操作指南、操作规范等措施规范大病诊疗过程,控制不合理的大病保险基金支出[2]。
有限的大病保险资金和高昂的大病保险费用支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建立一套有效的大病保险资金支付制度,是保证大病患者获得医疗保障及大病保险资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大病保险涉及人数少,补偿额度高,应根据其特点采取合理的大病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建议采用混合支付的方式,既约束供方控制医疗费用,又避免完全由医疗机构负担而导致的服务减少和风险选择[3]。从而实现大病保险基金的合理支出,降低被套取的风险。
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是减少医疗信息不对称、减少道德风险发生的重要工具。大病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起大病保险信息平台,定点医疗机构通过大病保险信息平台建立起医疗信息公开制度,加快医疗信息的处理、分析与共享,加强实时监管。大病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根据参保患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相关信息,为控制和防范道德风险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其医疗道德风险的监管水平,确保大病保险基金的安全。
(二)参保人员道德风险控制
通过对大病保险补偿人员的病史、年龄、就诊机构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确保大病保险人员应有权益的基础上,降低大病保险基金被套取的风险。建立个人信用档案。针对信用较好的参保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而对信用不好的参保人员加强监管,违规情节特别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参保人员的道德风险,确保大病保险基金的安全。endprint
对于大病,人们治疗时往往选择大医院,但是在治疗后期,随着疾病症状的减轻,可以逐步转诊到下一级医疗机构,既可以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费用的负担,又可使大医院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建议对大病保险设定分级诊疗制度,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实施不同的补偿比例,医疗机构级别越高,补偿比例越低,以实现参保人员在不同级别医院中合理流动。
(三)商业保险机构道德风险控制
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服务质量、队伍建设方面的监督,建立大病医保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对大病保险相关制度进行细化规定,完善大病保险统计制度和财务独立核算制度。确保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安全、高效的补偿服务,保障大病保险患者得到适当的诊治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确保大病保险基金的效率。
对超额结余及政策性亏损建立相应的动态“双向”调节机制,合理区分责任,实现风险共担,避免因政策性亏损由保险公司单方承担,造成大病保险不可持续的状况。
(四)加强社会监督
由于大病保险的医、保、患三大利益相关方都存在着各自的利益考量,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确保大病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需要借助三者之外的力量来实现公平监督,其核心是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设立社会监督机构或人员,从社会招聘大病保险专家及非利益相关人员,对大病保险基金及各利益相关方行为进行监督。二是要求各利益相关方对大病保险中的某些环节进行公开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比如公开与商业保险机构签订协议的情况,大病保险年度收支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李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道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经济问题探索,2011 (4):55—58
[2]朱铭来,于新亮,宋占军.我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费用预测与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评估[J].保险研究,2013(5):94—103
[3]唐芸霞,王旭.供方道德风险与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控制[J].卫生经济研究,2012 (8):12—15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项目“河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研究”(项目编号:201301420)阶段性成果〕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篇12
一、城乡对外开放程度的失衡
对外开放是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开放早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和大开放的格局。然而对外开放主要在城镇, 城镇不断地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城镇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 已向纵深发展, 从当初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城镇居民在对外开放中获得很多实惠。而广大的农村由于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以及政府财政投入少, 乡村基础设施落后, 来农村开办企业的很少。广大的农村仍处于半封闭状态, 农民只能走出去, 而不能把外面的资金, 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管理及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的人才引进来, 农村居民在对外放中得益远逊于城镇居民。城乡对外开放的巨大失衡在改革开放之初是难免的, 而今天, 如果还不能逐渐改变这种失衡, 那么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继续拉大。
二、投入城乡财政的失衡
因为财政投入城镇会取得更快的经济效益, 多年来国家财政投入城镇占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农村所占比例少而又少。城镇的公共物品的投入几乎国家包办了, 如城镇交通设施的投资、电网建设投入、供水建设投入、医疗建设投入、卫生建设投入及教育设施投入等等。而乡村的公共产品几乎都依靠农民自己投入, 而农业又是一个特殊行业, 具有先天的脆弱性, 有时甚至丰收成灾, 增产不增收。农村的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 如交通不畅造成农产品的流通不顺畅。相对城镇, 农村要投入到公共产品的领域又广得多, 如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 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 另外农村私人产品投入也大得多。城镇居民在国家财政投入中受益很大, 而农村居民受益很少。这种政府财政重城镇轻农村的政策导致国家财政投入越大,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三、金融支持城乡力度的失衡
三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金融的发展主要在城镇, 尤其是大、中城市。金融在支持城镇经济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城市居民利用金融的发展从事创业, 购楼等等。而广大的农村金融资源十分稀缺, 金融机构网点少, 并仍在继续减少, 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几乎已撤出农村;农业保险业务也逐年减少;加上农村金融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没有创新, 农村从金融业所获资金不大;并且农村的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出, 如邮政储蓄就起了抽水机的作用。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增加从此受到限制。城乡金融支持力度的失衡, 直接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四、城乡就业制度失衡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没有根本改变, 并形成了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城镇居民就业成本低, 就业优先保障, 就业渠道较广。而广大的农村居民因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落后, 人力过剩, 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就业, 形成就近就业和异地就业。不仅就业成本高;而且就业不能与城镇居民平等竞争, 很多民工从事脏、重、差的工作, 工资低廉;很少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此外还要交纳各种费用, 如办暂住证、治安费、办计划生育证、办边境证和子女异地借读费等等。如果不能打破城镇二元就业的分隔局面, 实现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将持续拉大。
五、城乡人口发展的失衡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乡是不均衡的。城镇实行的是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 因为城镇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 且扶养孩子的成本比较高, 城镇居民大多接受生育一胎的政策。我国广大的农村实行的是一对夫妻生育一对半或两个孩子的政策, 因为农村的扶养成本较低, 保障体系不完善, 尚需养儿防老, 且农民的多子多福与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根深缔固, 加上农民外出就业便于逃避计划生育, 造成乡村比城镇更高的出生率, 不难推测在城乡居民就业失衡, 保障失衡的前提下, 农村人口出生率又高过城镇, 不能不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六、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失衡
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主要侧重于城镇, 农村尚未实现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状态。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城镇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较为齐全;社会福利较好;另有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在建设之中。实现最低生活的应保尽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在探索之中;失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几乎为空白。这种建立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乡失衡的社会保障制度, 也是拉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崇举.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创新[F].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2]、段应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F].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推荐阅读:
军转要闻:我国养老保险实现城乡衔接转换12-11
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论文05-10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1-07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08-10
百色城乡居民大病保险10-2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02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标语05-1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情况汇报09-26
汤阴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07-04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职责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