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2024-10-22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通用3篇)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篇1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收入差距是指以高低收入水平差别或占有收入比重的不同而表示的差距,它是与收入均等相对应的概念。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是以收入比重或收入相对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将总人口按人均收人高低分为若干几组,高、低组的收入额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距,称之为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或实物指标表示的居民高低收入水平差距。

摘要:本文通过列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用客观事实证明了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了此现象存在的原因,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异 基尼系数 二元制经济结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增大这一现象也逐渐凸现了出来,而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又成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国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离根本性的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其漫长的道路要走。> >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自1978年的3645.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3年的566130.2亿元人民币,短短30几年的时间GDP整整提高了155倍,2014年GDP指标更是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进入10万亿俱乐部,仅次于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甚至于超越日本一倍有余。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人民币提高到了2013年的26955.1人民币,提高了78.4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6人民币提高到了2013年的8895.9人民币,提高了66.59倍。以上的一个个数据在不断的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腾飞的同时,也同样无法掩盖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要远远快于农村居民这一不争的事实,同时我国基尼系数在1978年以前还只有0.1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91直逼0.5这一贫富差距警戒线虽然近两年来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悬殊问题仍急需解决。

二、城乡收入差距成因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生存条件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条件中村落都是依存于当地的水土资源自发的聚集而成的,而城镇往往是后天形成的。由于中国农村自古以来的生产模式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养殖业因此其主要依存于周边的气候、地质、水土等条件以便于农业生产,而城镇在建立之初主要要选择周边的交通环境,各种资源分布以及周边生存条件等因素,这就造成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要生产模式的今天,城镇地区由于其生活成本和经营成本的相对低廉,比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的快速,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高于农村居民。而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庞大且人口众多等诸多因素制约使得广大的农民即使想离开农村转入城镇也很难实现,这是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重要的先天原因。

(2)资源分布不均

中国虽可说是地大物博但其资源分布却极不平均,东部地区资源极为丰富而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使得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在建国之初业曾采用过全国平均发展的发展路线,但并不成功,这就使得我国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见效更快、回报率更高的地方,因而采用“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路线,但这会造成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配不平均,进一步加大城乡收入差距。

(3)行政阻隔城乡一体化

国家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资源,采用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阻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二元户籍制,通过户籍管理将人们强制分为“农业”与“非农业”,同时将各种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以及生活资料的分配与户籍制相挂钩,使得农民在城镇之中生活和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将农民牢牢的限制在土地之上,使得农民难以跳出“农门”,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增大。其二是二元公有化制度,我国采用的是全民所有制的分配制度,但在城市采用的是国有制而在农村采用的却是集体所有制,这就使得农村的公共物品分配都必须依赖集体,也就无法离开集体,进一步阻碍城乡一体化,加大城乡收入差距。

(4)城乡教育差异

由于广大农村人口分布不集中,生存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普遍落后等问题,导致国家对于农村的教育投入大大的低于对城镇的教育投入,进而造成城乡教育水平的不平等,而随着现代生产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导致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必然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而较高的经济收入又会带来新的教育投入不平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大城乡收入差距。

三、解决思路

综上所述,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但当前我国实施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状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国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解决思路,只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道路来。文本就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推动社会福利体系网络向广大农村的全面覆盖

在当前世界上社会福利制度一直被认为是调节收入分配不平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城镇,而若要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则恰恰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首先应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加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同时大力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使之与城镇医疗保障体系看齐,不但如此还要降低农村居民获得相关保障的难度和门槛简化相关流程,使之能够真正保障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其次,应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力度,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2)尽快消除二元制经济对农村内居民的制约

曾经二元制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一制度已明显不再适合当前的发展需要,应该予以消灭。首先,应消除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使之真正发挥其居民管理的职能而不是成为人为的阶级划分工具。其次,应给于涌入城镇的农村剩余人口城镇居民待遇,将在城镇中有稳定工作或在城镇中生活一定年限的农村剩余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使他们在城市中打工或就业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降低他们在城镇中生活的成本,使其更好的融入到城镇的生活中来,真正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现代市场经济已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模式,新的经济形势强化了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当代的城乡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因此从长远看,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首要的就是要给农村居民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发展农村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步来展开:首先,应完善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中国早已全面普及,但在农村义务制教育还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农民看不到子女受教育的良好前景再加上农村早已存在的一些风俗陋习,就造成农村失学率偏高的现象。其次,农村教育应加强中高级教育以适应目前中国正在不断进行的城市化进程。第三,农村应开展自己的职业化教育,当前各级初中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应对城镇的发展需要,面对的往往是第二、三产业,而几乎没有面对广大农村第一产业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难以带动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因此发展农村自己的职业教育,培养现代化新农民队最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城镇支持农村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制经济结构是以加大农村负担,吸取农村资源为代价来发展城镇,这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以牺牲广大农村利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策略只适用于一时必不能长久。近期国家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发展战略。所谓“多予”即加大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以国家为主体引导社会闲散资源向农村聚集,以改变现有的农村经营模式。所谓“少取”即消除一直以来二元制经济的不良影响,尽量减少城镇从农村获得资源,减少农民负担,把农村的资源真正用到农村的发展建设上去,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所谓“放活”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当前农民实际地位的低下现象,拆除农民身上限制其积极性的制度枷锁,真正做到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有如此,才能让农民真正从心底里愿意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城乡差距。

综上所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由来已久,冰冻三尺为一日之寒,同样想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相信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之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最终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彻底创造一个城乡平衡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金纬.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3.[2]韩晶淼.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3]魏晓民.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增长, 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快速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显著的增加。然而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改变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形式和收入分配体制, 尤其是邓小平提出的“让少数人、少数地区先富起来, 最终让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政策, 打破了以往以平均主义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体制, 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急剧拉大,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上收入比较平等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收入不平等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 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徘徊在0.5左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悬殊。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一) 从城乡收入比来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从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8-1983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快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下降为1983年的1.82, 为历史最低水平。1983-1994年收入差距急剧扩大, 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 且逐年扩大, 到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2.86。1995-1997年, 收入差距略有缩小。1995年的城乡收入比为2.71, 1997年则降为2.47。但是这3年短暂的下降并没有形成一种趋势, 其最低点也仍比1983年的水平高出许多。1998年之后, 城乡收入差距再次呈明显扩大趋势, 收入比由1998年的2.51扩大到2010年的3.23。

(二) 从基尼系数来看,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

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至0.24之间, 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1990年为0.343, 1995年为0.389, 2000年后达到0.407。世界银行最新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 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 问题十分严重。

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二元对比系数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 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 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 我国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 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 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二) 城市偏向的财税政策

国家财政在农业的投入上则更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国家财政农业的支出远远低于农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国家财政在城乡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投资上存在的城乡差别,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农村和农业无论是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还是吸引和消化外来资金能力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都远远不如城市和工业, 正因如此,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实行了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的政策。但在我国的制度安排下, 处于弱势的农村和农民不仅没有享受到照顾, 甚至没有获得起码的形式上的公平待遇, 在全社会共同创造的经济资源使用上, 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多的使用权, 这进一步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三) 城市偏向的再分配政策

促进社会公平是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的首要目标, 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是缓解收入分配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再分配并未起到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功能,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收入差距。其主要表现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向城市倾斜。长期以来, 我国采取了明显偏向城市居民的各种再分配政策, 建立了不公平的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之间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实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合理化的对策

(一) 搭建惠农平台建立健全富民机制

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争取信贷支持,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应逐年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投入的专项资金数额, 集中使用, 有重点地支持前景良好的企业或项目, 在短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 保障资金的最大效用。此外还要大力吸引和调动各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尽快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及时改革二元户籍制度, 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整合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广开社会保障费用渠道;改革社会保障管理方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法制化。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 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

(二) 完善市场机制确保分配公平

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充分完善资本、土地、管理等要素分配的市场交易机制, 利用市场机制使各生产要素自由交易、自由流动, 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要素市场;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完善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 合理分配国有企业的利润, 通过放宽市场准入, 打破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 实现公平竞争。

(三) 加快城市化进程,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能有效减少农民, 使农民富裕。因此,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目前, 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 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 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非农转化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积极推进城市化, 不仅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还将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有利于实现了各种要素的集约作用, 提升了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2]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3]赵人伟, 李实, 卡尔.李思勤.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 1999 (4) :3-17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篇3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扩大。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扩大表面上是由于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实际上,造成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和经济原因。本文试图整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过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且找出缩小差距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1.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变化过程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呈现的趋势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农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3.23:1;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9.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2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绝对差距达到14832.49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

表1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

年份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元)133.6 160.2 191.3 223.4 270.1 309.8 355.3 397.6 423.8 462.6 544.9 601.5 686.31 708.6 784 921.6 1221 1577.74

343.4 405 477.6 500.4 535.3 564.6 652.1 739.1 900.9 1002.1 1180.2 1373.9 1510.16 1700.6 2026.6 2577.4 3496.2 4282.95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1926.1 2090.1 2162 2210.3 2253.42 2366.4 2475.6 2622.2 2936.4 3254.93 3587.04 4140.36 4760.62 5153.2 5919 6977.29

4838.9 5160.3 5425.1 5854 6279.98 6859.6 7702.8 8472.2 9421.6 10493 11759.5 13785.81 15780.76 17174.7 19109.4 21809.78 从表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为:在改革开放之初相对较大——逐渐缩小——几句拉大的差异特征,即居民收入差距经过了一个倒V字形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这一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倍数从1978年的2.57倍逐步下降到1983年的1.82倍。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率先在农村进行推进,国家对农业和农产品收购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政策。198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一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二是实行政社分开。至此,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由改革试点向全国推广。相对而言,城市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较农村滞后,计划经济的分配模式并未有根本改变。因此,在8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收入多元化特征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1985年至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在此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则不断攀升。1994年,城镇居民一年所得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一年所得收入的2.86倍;其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除了个别年份(1996、1998)相比较低外,其余几年基本上徘徊在2.7~2.9倍的区域内。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随着城市改革的逐步推开和不断深入,城乡收入绝对差距由2001年的4493.2元上涨至2011年的14832.49元,收入比也由2.90倍上升至3.13倍。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2.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实际上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是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政府政策等因素分不开的。归纳起来主要是经济和政治原因。

2.1 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不合理的农业内部结构、财政政策的不平衡及缓慢的城市化进程。

一是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我国城乡二元对比系数远远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种资源的交换,共同构成完整的国家社会经济体系,而二元经济结构切断了城乡联系,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严重背离,这种背离使二元结构僵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限制,制约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减少,农村市场发展受到制约。

二是城市化进程缓慢。我国城市化进程很缓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益递减,劳动生产力不断下降。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是乡镇企业,城市化缓慢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其固有的社区性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扭曲了劳动力价格,降低了劳动力需求量,阻止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反过来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落后的农村科技导致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户比较利益偏低,农业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抑制了农户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导致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农业资源的转化率,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经济原因。

四是不平衡的财政政策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缓慢,其比重一直很低,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保险体系等重要保障机制。城乡税制不统一,加重了农民负担。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不均衡,从人力资源的源头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2.2 政治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二元户籍制度、过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及非明晰化的农地产权制度。

一是二元户籍制度是城乡居民收人分配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安排下,农民还享受不到平等的国民待遇,他们在尽到自己公民义务的同时却没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使中国在社会事实上有两个不同身份的阶层,因此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分裂和平行运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是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回复到不开放的生存状态,造成农村的愚昧与贫困,限制了农村的发展;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城市的流动和转移,延缓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我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孕育和发展。

二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发挥的作用很不理想。对于农村基层政府来说,上级政府的政治支持使其产生的效用权重大,农民支持的权重很小,行政制度上的过度集权,致使基层领导人行为的外部性。在很多集体经济薄弱的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整合力,管理能力和带头作用很差,出现了一定的空缺地带,乡镇机构部分丧失了其在政府决策中的应有作用。

三是国家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影响农民收人水平提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是不顾资源约束而实行的赶超战略,导致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化进程受阻。在当时资源相对稀缺的特定环境中,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和统购统派形式,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农业的发展处于被抑制和停滞状态。重工业高积累的成本很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农业等传统经济部门,农民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奉献了原始积累,放弃了最基本的应得收人。

四是现行土地产权制度是城乡居民收人分配差距的重要成因。现在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民利益在政府强权下受损的重要因素,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造成了农户生产的短期化倾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非明晰化的土地产权制度,降低了农户经营主体对土地及其它生产要素的长期关切度及对土地维护、投人的责任心,造成农户生产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土地经营规模过于狭小和分散,不利于土地区域性种植、机械化耕作和集约经营,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收人的增长。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思路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为目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国民经济总体协调发展中解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3.1 废除二元户籍制度。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居民收人分配差距的重要制度因素。现行的户籍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农民受到不公平待遇,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城乡分割,不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因此,为了更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必须正确对待并深人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采取国家依法规范、社会市场调节、个人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逐步实行公民迁徙自由。

3.2 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广开社会保障费用渠道;改革社会保障管理方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法制化。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以稳定资金来源。使失业者退休者残疾者和低收入者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3.3 加快给农民“减负”与“剪缚”(取消其制度束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民收入分配低下的直接原因在“重负”,根本原因在“重缚”(多种不公平制度政策束缚)。必须尽快大刀阔斧地精简乡村机构,大大减少农民供养的人员。帮助农民成立各种群众组织以适应市场和维权。加快取消束缚农民多年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不公平制度和剪刀差政策等,实行平等的统一的城乡制度和政策。从国家全局出发,从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各自的优势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3.4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实行城乡同步发展战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5 加快税法建设,优化税制结构,加大调节高收入力度在建立健全个人收入透明的核算体系(设立个人收入账户实行储蓄实名制、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等)基础上,借鉴西方,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辅之以遗产税等覆盖个人收入全过程的税式调节体系;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实现环节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个人收入使用环节的特别消费税;个人收入积聚环节的财产税和不动产税;个人收入转让环节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等。提高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加强税收征管。

3.6 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取缔、杜绝非法收入力度。非法收入对基尼系数贡献率在0.07~0.1之间,是社会最不满意的丑恶现象之一。务必尽快颁布严法予以严惩,建立新制予以根治。根据中国历史和国外经验,某种犯罪长期蔓延须出台严法予以严惩的做法,颁布严厉的反腐败法,严惩非法收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法举报非法收入重奖法,审理非法收入案党政机关不得干预法等法律体系。加快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杜绝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加强行政监督,堵塞权钱交易渠道。

参考文献:

上一篇:垃圾运输管理制度下一篇:房屋租赁合同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