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政治环境分析

2024-10-21

我国当前政治环境分析(精选8篇)

我国当前政治环境分析 篇1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03中国》的调查,在国家政策、创业服务、金融支持、创业投资、产权保护、创业教育、商务环境等九项衡量创业环境指标的评价中,我国在37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中下水平。在中国的创业环境中,诸如市场机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政府税收优惠、有形基础设施等方面我们拥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在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和创业教育等方面差距仍然很大,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国创业活动的重要瓶颈因素。有利因素

(1)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2003年11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到:鼓励创业

2004年2月温家宝对非公有制经济作出重要批示

2004年7月温家宝再次对非公有制经济作出重要批示

2004年7月国务院在山东青岛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

2004年8月温家宝在温州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座谈会

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

2005年民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成果是“非公经济36条”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创新与鼓励创业

2007年3月两会通过《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

2)地方政府大力扶持

目前几乎每个省市都出台了力度不一的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和下岗职工创业,鼓励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最大的优惠政策是税收

同时我国当前创业环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创业扶持政策尚未全面落实

(2)创业成本比较高

(3)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4)融资困难是发展的瓶颈

(5)异地创业者遭遇待遇不公

(6)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不容易

我国当前政治环境分析 篇2

政府环境 (Governmental environment) 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制度因素、管治模式、运行机制等构成的总和, 主要由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信仰体系组成。本文所研究的政府环境是泛指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等机关运作所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

政府环境主要包括:第一、法制环境。一方面, 要建立并维护公平竞争、稳定和谐的市场秩序, 不仅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自我发育, 而且要凭借政府的强制力量, 通过政府组织制定和完善市场法律体系规范市场主体经济行为;另一方面, 政府也必须遵循法治精神, 依法管理市场, 政府的权力和行政行为应有法律依据并受法律的有效约束和监督,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法制环境中, 决定政府运行机制的制度因素是关键。在我国, 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法制不断健全,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个日益向好的法制环境。第二、政策环境。除了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制度外, 政策在规定政府、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也具有很强的遵循、约束作用。如果政策多变、事权职责边界模糊, 就会造成政策执行的随意性, 产生经济学中所称的政府“不可信承诺”问题, 因此一个高效、诚信的政府环境必然也体现于其颁布和实施的一系列前后连贯、清晰透明的政策上。第三、信仰体系。按照诺思的国家理论, 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如果说法律、政策等称为正式制度的话, 那么, 一些文化的东西如习俗、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就可称为非正式制度。诺思认为语言和思想模型构成了制度体系的非正式的限制即信仰体系, 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影响着人们的制度选择。[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运作和治理模式, 要以政府工作人员健全的职业道德为基础。由于法律、政策需要一定的实施费用, 以及这些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完全地、经济地解决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效率、动力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因此, 信仰体系也就成为了政府环境的重要内容。

政府环境对公司政治行为的重要意义

公司政治行为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 是指企业试图影响政府政策使之做出对企业有利的决策的行为。[2]作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公司政治行为在西方一直是理论与实践的热点。总体来说, 西方学者普遍基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来探讨公司政治策略与行为。我国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这一研究多年来未曾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我国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与现象日益增多, 这一问题逐渐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注意。一些学者通过引进西方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 对我国企业政治活动及策略的动机、类型与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较多成果。然而, 必须指出的是, 在众多研究中, 作为公司政治行为中的关键变量——政府环境因素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大多数研究将政府环境因素视之为一常量而加以忽视, 对于具体的制度环境、政府运行机制、管治特点的研究付之阙如, 然而这一研究的重要性是明显的。美国学者约翰·希克斯曾指出, 市场经济的演化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政府的介入, 政府行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过程变迁的内生要素。[3]最近,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 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 就是政府介入市场、干预经济的有力佐证。从实质上来说, 现代经济过程是政治、经济的复合过程, 要真正理解经济运行, 必须首先要明白政府环境。而公司政治行为正是围绕政府环境展开的, 因此, 政府运作的过程、形式及其特点, 对于公司政治行为将产生很大影响, 企业只有在充分理解政府环境的特征后才可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影响政府政策, 使政府决策有利于企业,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特别在我国, 由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 政府在社会经济领域处于强势地位, 在很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发展, 政府环境已成为企业经营环境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因此, 探索政府环境的内涵, 剖析政府环境的特点及其与公司政治行为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对我国企业有效实施公司政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环境与公司政治行为的互相影响分析

政府环境作为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但与市场环境互动, 也与企业政治行为互动, 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

第一,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 拥有立法管治的权利, 公司政治行为有利于将企业的信息传递给立法者。

一般而言, 立法者通常是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企业提供的信息如果与政府需要的信息一致, 则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企业是有益的, 但通常会损害不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企业的利益, 因而企业采取公司政治行为的动机就在于向立法者提供一些有利于企业自身利益的信息, 这样信息灵通的特别是那些能够获知立法部门所需信息的企业, 就会积极地参与政治行为, 以引导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律对企业有利。[4]特别在我国, 政府仍然占据着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掌握着经济法律的制定、实施大权, 但由于其制定、实施过程中在信息、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误, 其倾向与立场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 这样, 企业提供信息、参与决策就对制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政策与法律十分重要。因此,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与政府合作, 参与政府的各项调研和咨询, 就是出于此种动机。

第二,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 掌握着制度资源, 公司政治行为能够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

企业的不确定性包括两类:一类是商业、市场的不确定性, 如消费者的口味等等;另一类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制度理论认为, 组织必须对其身处的制度环境做出反应或对制度环境的适应做出选择, 而制度环境是由一些规则和要求构成的, 这些规则、要求是组织为获得其期望的支持而必须服从的, 这些规则和要求实质上也就是制度资源。而公司政治行为则是企业获取制度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企业通过政治行为来塑造有利于自身的政策。[5]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由于某个组织掌握着影响另一组织赖以生存的资源, 因而造成了组织间的依赖关系。政府事实上拥有影响企业竞争与发展所需的在销售、管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诸多资源, 因而导致了企业对政府无可置疑的依赖, 这种依赖也导致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企业的政治行为虽然不能降低它对政府的依赖, 但却能使企业降低与依赖相关的不确定性, 从而减少依赖关系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6]这一点在我国也表现得很突出, 特别是民营企业, 由于在合法性、市场生存与发展等方面对政府存在很强的依赖性, 因此, 如何与政府搞好关系成为其政治行为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学者张建君、张志学曾对江浙民营企业的一项田野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获得一个有利于经营的政府环境, 纷纷采取各种先发制人的政治策略来经营和维持与政府长期的良好关系。[7]

第三, 政府环境宽松程度, 对公司政治行为的踊跃与否和实施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政府环境的若干决定因素中, 制度因素是一个很大的变量。宽松的制度环境, 是培育、激活公司政治行为的外部条件。我国坚持的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 参政议政环境宽松, 公司政治行为能够通过“两代表一委员” (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等多种渠道影响政府决策。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 企业主要通过影响竞选来实施公司政治行为。与西方的制度因素不同, 从国体看,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人民对政府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受到法律的保护;从政体看,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政权基本的组织形式;从政党制度看,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这样的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下, 企业的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其他员工代表, 积极争取选为“两代表一委员”, 通过成为“代表”或“委员”的方式踊跃参政议政和实施公司政治行为。

第四, 政府管制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 公司政治行为从政府部门寻找代理人是理性的选择。

任何类型的政府管制模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非理性因素。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来说,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基本经济组织, 也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方, 也面临着委托代理契约不完全而产生的政府行为可能失灵的问题, 也即政府管制中存在非理性因素。以此为基础, 代理理论学派分析了公司政治行为的代理关系, 认为这一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企业作为委托人而政府官员作为代理人的代理关系是含蓄的, 非正式化的, 代理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其在代表委托人而作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进行政治行为的动因就是寻找代理人并维持这种代理关系, 以及通过代理人来解决一些企业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8]在面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转轨及政府公共服务型职能的转变过程中, 我国企业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所带来的比较复杂的影响, 也有防范或规避的动机。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社会经济管理的水平, 为企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提供良好的政府环境。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市场化的滞后, 政府环境也还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因素, 从而对公司政治行为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是从法制来看, 西方国家由于法制健全, 市场经济发育较为完善, 政府环境更多地依赖于制度, 而我国由于有些法律滞后、法制不够健全以及市场发育尚存在较多提升空间, 政府环境的表现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工作人员的主观行为;企业对政府部门的关系中一些“非正式制度安排”起到很大的作用。[9]这些现象的存在, 不利于公司政治行为的正常化、规范化。二是从体制上看, 我们党领导下的政府具有绝对权威, 各项政策均由政府制定、实施, 这种体制下政府的管理层即各级官员的施政意愿与能力如何, 就将决定政府的管治水平和效率, 因此政府行为就可能失灵, 政府环境的非理性因素增多。三是从政府运作上看, 政府介入经济和市场过程的非经济性考虑因素较多, 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 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规制往往表现为目标的多重性及行为的复杂性, 这就使得企业在实施政治行为时不得不增加成本去考虑一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政府因素, 由此, 与西方相比, 我国企业要面对更多的非制度因素, 寻找政府内部代理人的动机大大增强, 无疑加大了公司政治行为的实施成本。

优化公司政治行为的政府环境

如上所述, 政府环境给公司政治行为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公司政治行为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 发展的历史较短, 为了发挥其正面影响, 提升我国企业的非市场竞争能力, 有必要不断优化政府环境, 推动公司政治行为的健康发展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司政治行为。

第一, 健全法制, 依法行政, 以制度保证来提高政府行为的理性。

从长远来看, 应当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制。当前要建立健全反行政垄断的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减少行政审批范围、权限, 规范政府部门行政运作程序, 从而减少委托代理关系中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的空间, 使政府环境的决定因素更多地取决于制度而非个人, 不断降低目前存在的企业对政府部门关系中“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 使政府行为中的理性因素不断增加, 并进而推动企业更多地通过制度而非个人来开展和实施公司政治行为。

第二, 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建立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当前我国仍呈现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对经济的涉入较深, 本质上仍是审批型政府, 政府及官员掌握了企业发展所需的巨大的政策、经济资源, 企业对政府依赖较大, 从而也导致了企业间竞相争夺对政府的影响力获取行政与经济资源的现象, 这种现象结合我国特有的传统人情文化, 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规范的政治行为, 从而为公司政治行为的发展在舆论导向、公众态度上产生不利影响。有鉴于此, 当前应着力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应主要在确立市场体制、促进市场发展完善、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建设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不断缩小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程度, 从而减弱企业试图通过强化与政府及官员关联来获得利益的动机, 减少不规范政治行为产生的可能, 为我国公司政治行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公众环境。

第三, 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增强政策信息及程序运行的透明度, 进一步提高政府管治水平。

首先要规范政策制定、出台、公务处理程序等各项制度, 增强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不断提高各项制度运行的可见度与可预期性, 从而使企业与政府的沟通、联系便捷有效, 推动更多的企业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 使政策更为全面公正, 也促使企业之间公司政治行为的竞争健康有序。其次在现有的管治背景下, 不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道德素质, 形成政府环境内健康良好的信仰体系, 减少公司政治行为的运行成本, 从而间接提高公司政治行为的实施效率。

通过上述举措, 创造有利于净化公司政治行为的政府运行环境, 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走上一条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彭德琳著《新制度经济学》2002年版 第181-182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

[2] Baysinger, Barry D. Domain Maintenance as an Objective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An Expanded Typolog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

[3] 约翰.希克斯著《经济史理论》1999年版 第55-56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

[4] Globeman,  Steven,  And Richard Schwindt,  Testing Hypotheses About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A Study Of The British Columbi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J],  In Lee E. Preston (Ed.)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Policy,  1985 (5)

[5] Bluedorn, A. A unified model of turnover from organizations [J].Human Relations, 1982 (3)

[6] Pfeffer ,  J. Power in Organizations [ M ] .Marshfield ,  MA : Pittman. 1981

[7] 张建君、张志学.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J] .管理世界, 2005 (7)

[8] Keim,  Gerald D.,  And Barry D. Baysinger. The Efficacy Of Businesee Political Activity: Competitive Consideration In A Pricipal-Agent Context,  [J]. In Barry M.Mitnick (Ed.) , Corporate Political Agency: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 In Public Affairs, 1993

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外部环境分析 篇3

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能力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自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形势不断恶化。本文从当前我国汽车出口的外部环境分析入手,概括出目前我国汽车出口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若干措施建议。

一、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形势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井喷式发展后,中国汽车出口在2008年高台跳水,迅速滑入低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8年,我国汽车出口64.4万辆,同比增长7%,但增速回落达68%。进入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环境依然不断恶化。今年前6个月,我国出口汽车16.06万辆,累计创汇金额23.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8.22%和52.84%,其中商用车出口10.67万辆,乘用车出口5.3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了49.33%和41.99%。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单月汽车出口均呈同比下降态势,且降幅均超过50%。其中,2月份出口1.7万辆,下降66.8%,为2007年以来单月出口最大降幅;而6月份出口3.34万辆,环比上升9.21%,但同比仍处于下滑态势。在出口品种方面,1~6月份,我国小轿车产品累计出口3.93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69%;货车产品累计出口8.97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6.67%。在出口企业方面,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整车出口近2万辆,出口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而奇瑞则以1.5万辆的出口成绩占据乘用车出口的榜首。非洲和东盟依旧是目前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上半年我国汽车主要出口国家是:阿尔及利亚、越南、叙利亚、利比亚和伊拉克。其中前5个月,我国对非洲和东盟出口汽车4.6万辆和1.4万辆,两者合计出口占同期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49.4%,但销量分别下降24.5%和70.6%。

二、当前我国汽车出口环境问题分析

1.全球汽车市场表现低迷,需求不旺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两大主要汽车市场美国与欧盟的汽车销量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美国去年汽车销量为1320万辆,降至近27年以来的最低,大大低于往年平均销量1600万辆左右的水平;欧盟去年的汽车销量为1471万辆,比上一年下降了7.8%,也创最近15年以来的最低。进入2009年,欧美各国的汽车市场大多依旧需求低迷。今年1~5月,美国汽车销量下降了36.5%;而欧盟15国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5%,除了德国因为受到本国政府出台多项购车优惠政策的刺激,销量上升了22.8%外,其余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别同比下降了27.9%、1.4%、42.7%和14.7%。

此外俄罗斯、东欧以及拉丁美洲等我国主要汽车出口市场汽车消费能力也大幅下降。根据欧洲商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俄罗斯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9%,自今年4月以来已经连续第三个月降幅超过50%。而同期的东欧十国整体销量同比2008年下降了27.9%,仅有波兰、捷克和斯洛文尼亚三国销量有小幅度的上升。在拉丁美洲,巴西和阿根廷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和33%。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一步增加出口难度

各个国家对于本国汽车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我国各出口企业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当国内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改善贸易状况,必将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从而直接影响了我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在过去几年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市场,但是在2008年11月,俄罗斯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15%,且每辆车身不少于5000欧元的高额关税。后又决定于2009年1月至9月期间,临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将进口汽车以及3年以下的旧车进口税调整为30%。在此重重阻碍之下,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俄罗斯数量骤降95%,去年上半年曾在俄罗斯创下1.4万辆销量的长城汽车今年同期在俄罗斯仅仅卖出了14辆。此外今年以来伊朗、哈萨克斯坦、越南、几内亚等国纷纷大幅度提高汽车进口关税,也造成了我国汽车出口量的萎缩。

3. 遭遇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

凭借着低成本优势,我国的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量逐年上升,这给各国的汽车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防止中国汽车的崛起,他们必然会出台种种阻碍措施。然而由于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原则的限制,通过关税壁垒来遏制中国车进入国际市场已不现实。所以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中国汽车所共有的一个最显著的弱点——技术含量低下。因此,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始成为我国汽车贸易的障碍。

2009年,欧盟开始实施欧Ⅴ排放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柴油轿车每公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应超过180毫克,比目前标准规定的排放量减少28%;颗粒物排放量则比日前标准规定减少80%。届时,所有柴油轿车必须配备颗粒物过滤器。而且从今年开始作为汽车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门槛之一的Euro NCAP碰撞测试将增加对主动安全装置包括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安全带提醒装置及车速限制装置的测试评估。美国政府也于日前公布了将在美国全境适用的新汽车燃油效率标准,新标准规定到2016年将汽车的平均能耗从目前的每加仑汽油行驶25英里(1升汽油行驶10.6公里)上调到35.5英里(15.1公里)。而从今年3月份开始,俄罗斯将对来自非1958年日内瓦协议国进口的汽车提高安全标准,而中国恰恰不是1958年日内瓦协议的签署国。由于我国在汽车生产技术特别是在环保、安全和节能领域与世界汽车工业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且往往很难达到欧美国家所制定的苛刻的技术标准,而中东和南美国家又大多采用欧美所制定的标准。所以各国汽车市场进入门槛的每一次提高,都将迫使我国汽车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以改进技术,而这样将大大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削弱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

4. 我国远洋运输发展滞后

由于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主要集中在北非、东欧、东南亚、中东和中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因此远洋运输占据很大比重。与一般的水路运输方式相比,滚装船运输具有装卸效率高,对码头要求低,更能保证汽车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交货期更有保证等优点,和集装箱运输方式相比,它的运输成本至少可降低20%~30%。但是我国在滚装船运输方面不具备优势,使我们处处受制于日韩海运企业,不仅运输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运输费用也大大提高。不公平的运费和运费带来的额外关税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产品的价格优势。

5. 印度汽车业成为新的竞争对手

印度汽车产业是近几年国际汽车领域崛起的一支新军。汽车出口一直是印度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印度政府希望印度汽车能够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其《汽车发展规划(2006~2016年)(草案)》中提出:到2016年,把印度发展成为世界第7大汽车制造国,同时还要保持第四大卡车制造国的地位。目前,印度本土汽车制造商塔塔已经在印度以外的市场四处出击,在中国汽车已经开拓的中东、非洲等市

场上,印度汽车同样以低价格的优势,与中国汽车展开了直接的竞争。另外印度政府也鼓励在印度建厂的跨国公司实现出口,目前在印度设厂的现代汽车、日产汽车等企业都制定了相当规模的出口计划,现代汽车的出口量和其在印度本地销售量已经达到了均衡的程度,2008年现代汽车在印度本地化生产汽车的出口数量达30万辆。

在汽车出口方面,印度是否能够成功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并将印度变成制造基地,还受到印度工业基础差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印度的汽车出口战略十分明晰,就是与中国争夺出口市场。

三、克服我国汽车出口不利环境的措施建议

造成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市场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所以要想克服眼前不利的出口环境就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

1.构建信息平台

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必须对产品出口市场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尤其是出口地市场对这些进口的汽车产品的一些技术方面的法规、标准及其他硬性要求,否则必将遭遇技术贸易壁垒。而这些信息又是零散的分散的,这就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使企业在这里能够对出口国的相关信息有更多的认识,尽可能的避免遭遇壁垒,当然企业也应该通过更多的渠道加强对出口市场的了解。2008年11月,商务部在北京举办重点汽车出口市场政策法规宣讲会,来自中国重点汽车出口市场包括阿尔及利亚、南非、越南、伊朗、乌克兰、叙利亚、埃及等七国及中国的专家就上述七国和欧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市场、政策、标准法规及认证制度等进行了讲解,并回答了与会代表的提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准确定位市场

目前,发达国家的汽车品牌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国际市场,这就给我国汽车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汽车出口企业就要通过对国际市场的调查及对市场的敏锐度来找出自己的细分市场;要依据各个市场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出口规划、明确的主攻方向和下一步发展的具体目标,避免盲目出口和出现国内多家汽车企业挤一个市场的无序竞争现象。

3.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是我国汽车出口产品最大的缺陷。而我国汽车的产业成长过程中,长期采用技术引进的创新方式使我国汽车产业产生了极强的创新惰性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开发技术的意愿与能力。这一状态迫切需要得到改变。但是要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汽车企业在主观上应该加强控制品牌创新“主导权”的意识,应该有在同国外企业合作时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意愿。这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其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杜绝使用而不研究的情况。应充分利自身科技力量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逐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

4. 采取积极的海外营销策略

在当前全球汽车市场需要低迷的情况下,要想吸引国外消费者的目光,我国汽车企业就必须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当前我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品牌价值不高,市场认同度低,难以获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所以我国汽车企业应该走出国门,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多多展示自己,通过积极参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品展示会、赞助国际体育赛事、在出口地市场组建营销队伍以及加强与国外汽车制造商和营销商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品牌,推广自己的产品。

5. 支持保险业及远洋运输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论文 篇4

经济发展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当前我国对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较大,农村的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更是农村发展的保障和支撑,农村的发展同样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有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才能找到并制定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方式和途径。

农村环保资金缺乏

对于我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投资资金,没有找到直接数据依据,所以通过中国环境治理投资总额来间接反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认为:要使中国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环境保护投资需占GDP的2%以上;环境问题基本解决,环境保护投资需占GDP的1。5%;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环境保护投资也需占GDP的1%。我国到的环境保护投资需占GDP的比例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在1。15%~1。67%之间,属环境问题基本解决。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政府难以保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自上而下决策”的供给制度下,环境投融资机制难以建立起来,导致目前环境保护投资不足,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并且有些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银行商业融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较弱,环境保护投资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资金大部分由政府投资,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还没有专项资金,再加上农村地域污染源分散,污染治理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我国农村地域目前普遍经济规模不大、平均利润率不高,吸引资金力量不强,融资困难。我国现阶段环境投融资机制在城市地域难以建立,在农村地域更是步履维艰。

农村环保制度缺失

我国现有的国家制度在面对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中存在着空缺,这使得本来问题就非常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不但得不到丝毫缓解,而且已经呈现了变本加厉之势,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面源污染严重性的忽视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经济发展和GDP增长成了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和政绩考核的标准,整个社会对于环境问题都没有很重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污染。即使政府逐渐重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逐步出台一些政策、采取一些措施应对环境问题,也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而没有关注到农村的环境现状。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其对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边缘化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性没有给予充分认识和应有的关注。

(2)国家在资源分配、政策出台和制度安排上的缺失

纵观我国数十年来的发展史,“三农问题”产生和加剧的过程也同时是国家在资源分配、政策出台和制度安排不公平,向城市倾斜的过程。牺牲农村利益重点发展城市导致了农村多方面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已经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在资源、政策和制度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突出表现为农业税的免除等政策措施。但我们还没有从政策和正式制度上给予农村环境问题以足够的重视。

(3)研究上的不足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引起社会对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充分关注,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农村具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也提供了有效的智识支持,但是现有对于农村面源污染的研究,要么关注宏观的治理对策,要么是零散的现状描述,鲜见有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这客观上阻滞了对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

农村环保治理效果低下

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污染面广、隐蔽性强、控制难度大、表现不突出的特点,可引起地下水和河流水域的污染,且量大面广且难以治理。部分地区已经制定治理措施并实施,总体来说效果不太理想,如个别地区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缓和一段时间,还会“复发”;个别乡镇和部门对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农村面源污染的污染源分散面广,防治及监管难度大。国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想通过改变农业生产习惯来达到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目的,但我国农村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由于某些限制原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困难重重。同时国家在农村地区推行沼气建设,某些农村地区发展的沼气池建设只是解决了部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农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还是无法得到根本治理。

农业发展方式不适合农村环境的保护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还是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这种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农村环境的保护。面对农村面源污染逐年加重的趋势,急需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少公害的目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村落众多,不同农村情况各不一样,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再予以改进。同时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

农户缺乏主动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我国当前政治环境分析 篇5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春冬少,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止于此,而以上所提到的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防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践证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此外,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点,因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我们还要积极主动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明确其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重在贯彻与落实,我们要在其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此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还有利于我们防污治污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把科技成果运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上来,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国民环保意识薄弱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在这一方面多做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增强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完善法制、加强监管等方式来督促人们的行为。个人则需要将思想意识落实到行为活动,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将生态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们一部分领导人已经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计划,如倡导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填海造陆、海水淡化,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个人认为政府应将这些政策方针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形成硬性要求,针对各地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任务分配,并按时进行成果验收,未完成任务指标的地区政府,应给与适当的惩罚。

等等。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篇6

题目: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成绩:姓名:张琴学号:20111702310039班级:班

任课教师:吴新(讲 师)

摘 要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但也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仍然不提供“增长红利”;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应对这一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气,仍然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从激活经济内在活力入手,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字: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矛盾

一、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 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三)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农村居民人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有所增长。三是世博会召开将刺激消费增长。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使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

增加。

(四)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回升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基数因素抬高工业增速。二是库存回补将拉动工业增长。三是先行指数走高显示工业处于景气上升期。四是出口形势好转将有利于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加。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随着外贸出口的恢复由负转正,并且不断增加。外需增长将促使工业出口交货值提高,推动工业生产稳步上升。

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达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但对实体经济支持效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较快,大量货币资金被用于“借新还旧”。而且,不少社会资金“避实就虚”,包括部分资金通过理财产品等形式在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持有,并未用于实体投资;一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矛盾长期累积,一旦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就会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这些原因引起了6月中下旬国内银行间市场资金骤紧,同业拆借利率大幅飙升,引发股票市场恐慌性暴跌。

(二)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财政支出增加。

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支出刚性大。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0.8%,增速高出财政收入3.3个百分点。财政赤字压力加大,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上升,财政政策空间明显收窄。

(三)是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化解任务艰巨

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

重过剩。

三、经济增长下行的外因内因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仍然不提供“增长红利”。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预期也被调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认为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所增长,预计全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将超过2%。安倍政权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支持公共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支援预算案的通过,起到了日元贬值、股市上涨效果,将提高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点。但这些政策措施均非安倍原创,别国经验早已证明其效果并不持久。

国际社会曾津津乐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虽初现端倪,但未成气候。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但这个新事物要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景气的强大动力则云路尚遥。

从内在原因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都经历或将经历“结构性增速”和“结构性减速”这两个过程。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这是“结构性增速”过程,其经济机理是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推动“增速”。从生产要素看,劳动投入增长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资源要素资本化和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工业技术的广泛采用;从产业结构看,资源配置从效率低的一次产业向效率高的二次产业转移,这些经济活动都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现在这些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劳动投入和劳动参与率趋向下降;资源资本化已基本结束,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增速亦呈下降之势,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瓶颈;产业结构缓慢向三次产业转移,但三次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传统行业的效率提高都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位于7%至8%之间较以往略低的速度水平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增长速度下降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片面追求快速度,已无经济规律依据,唯有强调质量和效益,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这些信息表明,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趋于改善,而这正是今后要着力追求的目标。

四、怎样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不刻意追求快速度、但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仍然是重要的。怎样保持我国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两条:一是依靠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来激活经济的内在活力;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适时、适度地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变量关系,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从目的和效果上观察,前者着眼于长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调整的是结构关系,通过改革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但在不少情况下,它难以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国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通过这些调控措施较快地改变经济运行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内外需求的数量关系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些调控措施往往都只有短期效果,不解决经济内在活力问题。

我国当前政治环境分析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基层经济的发展速度是越来越快, 农户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 同样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提升。而受此影响, 农村畜牧养殖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散户养殖, 并逐步朝向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发展。然而, 由于受到诸多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 养殖户们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将精力完全放在了如何扩大养殖规模, 加快养殖场发展速度上了, 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到畜牧的养殖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更不会去考虑如何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 去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2 我国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探讨和分析

2.1 我国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畜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畜牧养殖之所以就对水质等水环境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 其主要原因在于畜禽的粪便中通常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 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规范的处理, 一旦经过了人为的冲洗或者是雨水的冲刷, 就会流入到池塘和江河湖泊中, 慢慢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水质逐步恶化, 甚至水体发黑, 伴有恶臭, 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影响着人畜的饮水, 并同时成为了疾病传播的根源。

2.1.2 畜牧养殖对空气环境的影响。

空气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规模日益扩大的畜牧养殖正在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空气环境, 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畜禽无法完全消化饲料中的营养成分, 从而导致未完全消化的饲料养分随着畜禽的粪便排出, 在经过厌氧发酵之后就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 严重影响了空气的质量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2.1.3 畜牧养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由于目前相关的配套设备相对滞后, 无法很好地实现的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大量的有机物质渗入地下, 从而被微生物分解, 通常情况下, 这些有机物质是可以被植物所吸收的, 但是一旦超过其自身的净化能力, 就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畜牧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畜牧业之所以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诸多的不良影响, 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 畜牧养殖场的选址不合理。

事实上, 选址的恰当与否, 至关重要。当时, 从当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养殖户们在选址的时候, 并没有真正将这些相关因素考虑进去。最为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养殖场离溪流河沟太近, 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备, 从而导致饲养过程中的污水等流入河道, 这样不仅仅会对居民的生活等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也非常不利于畜禽自身的生长发育。

2.2.2 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备。

虽然近几年以来, 养殖技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 规模化与集约化养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但是, 依然有许多散户存在, 这些分散的养殖户尚且没有注意到处理因养殖而产生的污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即便是那些已经形成规模的养殖户, 往往也因为资金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备, 从而导致废水、排放物等无法及时处理, 不仅仅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会影响到畜禽的正常生长发育, 大大增加畜禽的患病几率。

2.2.3 农牧脱节, 粪便综合利用率低。

事实上, 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 所产生的粪便是大有用处的, 然而从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 觉得多数的养殖户并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 即便有些有, 面积也是相当有限的, 根本无法保证粪便利用率。这样不仅仅是资源上的浪费, 同时也会导致粪便等处理不够妥当, 导致环境污染, 致使畜禽患病。

2.3 减少畜禽影响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对策分析

畜禽养殖固然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但是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管理, 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为此,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3.1 畜禽养殖场选址要科学、合理。

这里所说的养殖场选址主要是针对标准化养殖户而言的, 这不仅仅是养殖规模的扩大, 而是指在地址的选择上, 设备的配备上, 基础设施的完善上、管理的提升上都要有很大的变化, 不能再停留在过去那种低水平发展的传统路子上。为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关, 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从场址的选择、建设的规模、建筑的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 尽快实现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规范化。

通常情况下, 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地址应该位于法律法规等明确规定的禁养区以外, 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排水条件和供电条件;与此同时, 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距离距主要交通干线和居民区的距离一定要满足防疫对此的相关;而在总体的布局上, 要将生产区和生活区加以严格的区分, 净道和污道分开。总之, 在选址方面, 务必要做到选址恰当、布局合理。这样就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畜禽养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3.2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配套设施要尽快完善。

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所一旦建成, 就要为其配备相关的设施与设备。为此,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首先, 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必须要符合标准, 饲养的密度要合理、科学, 与此同时,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门口必须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 如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室等, 做好饲养环境的消毒工作, 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备相关的污水排放、粪便堆放和无害化的处理设施等, 为无害化处理的全面实现奠定坚实、有力的保障。

2.3.3 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多数规模化养殖者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他们尚且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加强环境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畜禽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也就很难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相关设备的引进等方面。为此, 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引导一些养殖户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另外, 在加大对养殖户们宣传工作力度的同时, 也要注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让他们尽快把这个事情提上日程, 从宏观层面上约束大家, 让大家必须去遵守。

3 结语

畜禽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 但是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的话, 不予以足够重视的话, 不仅仅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 同时也会影响到畜禽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全面实现。为此, 一定要树立先进的养殖观念, 意识到改善养殖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去实施、去践行, 实现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可协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冉启洋.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 2012, (6) :270.

[2]张海龙.畜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4) :275.

我国当前政治环境分析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60-1

一、引言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在首位。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迷茫和模糊现象。针对此情,我们就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正确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教育科学与整体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遵循教育学的规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因此,对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教育科学的理念。

当代教育学通常将人的现代化、重视个体发展、民主平等、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理念。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功能是培养现代人,塑造人的现代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要使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体生命完满发展。重视个体发展是指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发展,用全新的视角,长远的目光来设计,把人的本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直接的教育目的,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终身学习理念是指学习行为将成为每个公民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不仅关心人的学习,而且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将产生决定性影响,使每个人都沿着一种社会认可的途径去从事各种实践,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学会如何交流、如何探索、如何適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从而完成健康人生的成长历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全方位的引导与教育,它是一个涉及到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大系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须坚持整体观念,只有将各种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全面渗透和全方位交叉协调的体系,才能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坚持整体观念,一是要有宽阔的视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的脉络相契合,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引领性。二是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学校教育的困囿,有效吸纳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作用,构建起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网络。三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兼容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现实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的存在与发展表现出两种状态,即自发状态与自觉状态。所谓自发状态,是指人在发展中缺乏对社会全局和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局限于狭隘范围和眼前利益的一种精神和行为状态。所谓自觉发展,是指人能面向社会、把握全局、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并自主寻求发展的状态。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国际国内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学生的发展也存在自发与自觉两种状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只顾个人的眼前的物质利益,忽视对世界、国家发展全局的关注、忽视长远发展目标的确立和现代理论的武装,出现了狭隘、功利的发展倾向,表现为主体性不强,精神动力不足,对全局发展的形势与实质原因缺乏认识与把握,显得自我局限明显,开放性不够。这就是现代发展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归根结底就是个体发展的经验性。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的转变。大学生坚持自觉发展,首先要对自身的发展有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即能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与确认,克服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状态,把自身发展作为自己在当代社会的生存方式。其次是要把自身发展置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之中,认识相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即适应并驾驭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竞争性、速变性、复杂性与多样性,不断克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与行为方式,自觉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再次是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发展要求,确立自身的理想信念,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扬弃自发发展的因素,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进程中使发展目标更加具体、丰富,形成自觉的发展习惯。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

[2]刘建军,朱建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3]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2009,(10).

上一篇:分团委综测部招新计划下一篇:计量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