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

2024-06-16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精选12篇)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 篇1

一、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家也在不断地微调收入分配政策, 努力达到发展与公平的和谐统一。但是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对收入分配政策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来说,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 保持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合理的, 也是必要的。当然, 在个人收入差距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占比较低

当前, 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当中, 企业和政府的收入份额增长要高于个人的增长。与此同时, 财政收入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仍显不足, 收入低的个人的收入增长比较慢。据统计局的数据, 1995年个人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例有67%, 到2010年的时候, 下降到了55%, 降低了十个百分点。并且在初次分配当中,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报酬的比重也从51.7%下降到了39.7%。而当前发达国家的个人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位于50%到60%之间, 远大于我国的39.7%。

2. 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 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 在经济绝对量增加的情况下, 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乡村局面的收入增幅远小于城市局面的收入增幅。我国的基尼系数也由改革开放初的0.25扩大到了0.5, 这都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尤其是, 我国城乡局面的收入比例由1995年的2.5:1扩大到了3.4:1, 城乡个人的平均绝对收入的差距超过了12000元。

另外, 上面的数据, 仅仅考虑了货币方面的实际收入, 如果考虑到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城乡局面的实际收入的差距甚至会更高。

3. 地域之间的个人收入差距拉大

我国国土面积大, 加上我国经济政策的倾斜点不同, 使得我国地域间的个人收入差距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经济状况。在我国除了城乡二元化结构之外, 区域二元化情况也非常明显。如2010年我国东部的人均收入是中部的1.45倍、是东北地区的1.47倍, 是西部地区的1.50倍。

除了东、中、西等的收入差距外, 在同一地域, 也经常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比如在广东地区、珠三角的收入就远远高于广东西部的收入。2010年湛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广州的一半左右。

4. 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比较明显

1978年的时候, 我国收入最高的行业平均收入是收入最低行业平均收入的1.8倍, 但是现在, 有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甚至达到了16倍以上。在垄断行业, 企业的利润丰厚, 分配给职工的也就相应很多;在新兴行业, 职工的收入也会伴随着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而非常丰厚;在金融行业, 职工的收入也会伴随着业务量的快速波动而收入不菲。如2007年的证券行业, 很多员工的月收入都很高。但与此同时, 畜牧业的年收入也仅有1万多元, 排除经济景气度不同的原因, 证券行业的年平均收入也在十几万左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 我国垄断行业以8%的职工人数, 占据了全国职工工资总量的55%之多, 如果再加上其它的福利和隐形收入, 实际收入差距程度比这都要高出几倍。

二、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较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政策因素之外, 也有发展因素在内,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毕竟,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较大是建立在全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础之上的。

1. 收入分配政策是个人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 但按劳分配逐渐演化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 这严重扭曲了市场经济行为, 极大地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不断的进行微调, 由按劳分配逐步过渡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这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也包括有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居民间持有生产要素的数量就大不相同, 这就使得拥有生产要素多的人的收入远高于缺乏生产要素的个人。并且生产要素具有累积的效应, 会产生越是有资源的人就越富裕, 越富裕就越有资源的情况, 进而就造成了个人收入差距的过度拉大。

2.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根本原因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也早已由农业社会步入了工业社会, 乡村的生活水平也远不及城市的生活水平。并且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 可以说是广大的农民支撑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独立发展, 但是却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这都导致了政策、资源等的歧视。尤其是通过长期存在的剪刀差, 城市通过转移农村的积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也使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城乡二元经济长期不能解决, 那么城乡之间的分配差异也就无法解决。

3. 不同地区不同次序的发展政策是形成区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 为了能够快速追赶发展国家的脚步, 我国实行了长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先是发展特区经济, 随后发展东部经济, 再后来才有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政策。虽然我国也在实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 力促西部等地区的经济迎头赶上, 但毕竟积累了多年的落后, 和对东部地区的长期政策倾斜, 使得其他地区追赶东部地区并不那么容易。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都被吸纳到东部地区, 不断加速了西部等地区的发展滞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也早就预想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二元经济, 因此也早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想法, 但是真正的实现两个大局, 尚需时日。

4. 我国工资制度的改革较为落后

对于工资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虽然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是毕竟政策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我国, 劳动力资源丰富, 就业岗位不足, 这就使得劳动力长期的供大于求, 工资水平迟迟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另外, 大量的没有工作岗位的人员的收入更是长期得不到保障。对于这个历史原因, 需要通过国家的积累来逐步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也成为了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较大的一个原因。

三、缩小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建议

根据上文的分析, 已经基本找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作者针对这些原因, 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希望能够为我国政府缓解收入差距提供一些思路。

1. 消除我国存在的各种二元化经济现状

消除城乡、区域之间的二元化经济现状, 除了需要政策支持外, 也更需要资金支持。国家可以通过政策的手段间接进行城乡、区域之间的再分配, 将财政资金更多的应用到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更多的应用到“三农”问题。加大对农村、西部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广纳贤才, 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 逐步实现农村、西部等地区的造血功能的实现。只要这些地区的造血功能开始实现, 就能够逐渐的良性循环, 加快消除二元化的经济现状。

2. 完善税收制度

税收是进行再分配的一个良好手段。在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 对不同资源、不同收入的居民实行不同的税率标准是一种可行的手段。这不但包括不同地区税收征税基点的不同, 也包括对税收绝对量的不同征收。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逐渐缩小不同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同时, 也尤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给予最低收入者应有的保障。这不但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 也是坚决捍卫共同富裕的手段。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 要注意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制度的规范化等等。并且社会保障体系也要实现长效机制, 力促社会公平。

4. 发展“第三次分配体系”

除了初次分配、再分配之外, 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来进行第三次分配, 也尤为重要。例如, 积极发展慈善事业、进行爱心教育、倡导社会责任等。推动广大群众、企业在自身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能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吉国玲, 张照昱.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6 (7) :28-31.

[2]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需瞄准“七寸”精确推进[EB/OL]. (2010-01-25) .

[3]李勇.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来,居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公众和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问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因素众多,如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就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经济政策国情、社会现状等,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以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结构;教育;投入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现在社会,我们一般用人均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13年的6767美元,其中,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26955元,增加了26611.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3年的8896元,增长了8762.4元。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39,1984年为1.76,但是从85年开始,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呈逐步扩大趋势,2013年差距倍数为3.03。根据国际上的理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时,合理的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为1.7,而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1500美元时,城乡收入差距会自然下降。但与之相悖的情况是,截止到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6000美元,而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03,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

另外一个反应收入差距的是基尼系数,它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1922年提出的,目前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经济意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官方公布的我国基尼系数,2013年达到0.473,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而事实上,西南财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发布的我国的基尼系数要比0.473高许多,着令人担忧。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原因,中国的学者很早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结起来,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协调发展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希望通过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迅速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政府的投资绝大和外援大部分流向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农业生产所得的份额很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工业产品的“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国家还通过农业税收入和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积累,支持工业的优先发展。农村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被用来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以城市化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并没有缓解城乡收入的差距,改善农民的收入情况,反而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在户籍制度方面,自1985年以来,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遭受不平等待遇。该制度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而且两类人口在就业机会、福利待遇、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公共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城镇过度倾斜,形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基础。户籍制度将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使得城乡居民的竞争起点不公平,使农村居民难以得到政治上和身份上的认同,没有给予农村居民以“平等国民待遇”。户籍制度规定“农业户口”的居民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迁入城市,其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和难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机会,阻碍了中国非农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2)、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人力资本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的等级越高,他们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而且农村地区由于教师工资待遇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不稳定,一些优秀教师会流向城市从而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均不能满足和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再者,农村学校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硬件设备和校内基础实施。教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体育等资源和器材严重不足。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绝大多数学校已经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建立了包括实验室、语音室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设施,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3)、农业投入不足

城乡分割的财政投入体制使得我国对农业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不相称。伴随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减灾抗灾能力大为下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由于多年来一直缺乏资金维护,目前大多已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村交通不便,目前还有不少偏远农村地区未能通电;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及推广费用过少,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支出数额虽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依然不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注入大量的基本建设资金。在城市,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通信、道路以及教育都是由国家财政支付,而在农村地区,这些项目很多都是由农民自己筹集,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对城乡的投入都是不均等的,而且差异很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本来就很低,因此也不愿意过多的把资金用于此,那么国家财政的投资的不足必将导致农村发展速度的落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减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农村,成为临时或永久性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从业人员。这些农民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为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者还面临着工伤和职业病的风险等。这种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现代风险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然风险,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形式就难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使农民不能平等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此外,因身份与等级的差异形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平等的格局,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强化了二元户籍制度。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更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扶贫力度,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只有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增收,缓解城乡差距的扩大,实现城乡居民在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迫切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在一切需要的资源上,都可以通过平等的与城市居民竞争获得,而不是靠户口所给予的“特殊身份”得到。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枢纽、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新型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完成可以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的流动不受到抑制,就避免了形成分割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因此,如果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城市的各种补贴制度(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改革相配套,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将有助于形成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在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都比较落后,这些阻碍了农民的收入的提高,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所以,应当要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当扎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使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农村地区还要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大力发展以推广农业科技为主的职业教育,加强农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把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事业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农村建立人才开发机制,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大学生服务于农村,将知识带回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等。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劳务输出和特色优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产业对增加中低收入的农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当本着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的原则,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大中专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补贴,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将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农村地区,带动农民致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要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倾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主要通过政府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提供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道路交通等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粮食直补的效应表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直接支持、补贴的效果远远大于间接投入的效果。最后,放宽农民贷款政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帮助。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鉴于目前农村的信用制度缺失,所以特别要搞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的信用度至关重要,为农民的创业增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增加农业投入总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比如自然风光、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发农村创收产业,发展旅游业,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制定合理的符合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征地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要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将原先交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绝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费,变为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就农村实际情况,就各个层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体系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将一定比重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和救济扶持上,尤其在解决一些贫困地区低教育状况、增强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上,政府要直接干预并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渐进式的改革中,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5)、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际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农村工业化,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对于农村经济,政府应积极指导,使城乡对农产品供求双方信息得到尽可能对称,以便科学布局。以小城镇为枢纽,振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阵地。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应该做好规划,注意城镇特色、区位特点以及环境建设。加快推动城镇工业园的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乡镇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人才。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位的支持,带动农民致富。以小城镇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在交通、通讯、邮电、信息等方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搞活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 篇3

关键词:收入距;两极化;原因

收入分配的矛盾可以说几乎是一切社会矛盾的基础,经济学界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间断过,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理论,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家的关注,并且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于我国现有的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依然在不断的更新,试图找出收入差距产生的关键原因。

一、相关概念

(一)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目前倡导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理论上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收入分配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收入差距快速扩大并超过合理收入差距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中国的收入差距快速扩大,这值得我们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认真思索与研究。这也是本文章写作的一个目的。

(二)基尼系数

尼系数(Gini Coeffine)t法是目前国际上一种比较通行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而提出来的飞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成员的总收入分配状况与绝对平均分配状况的相对差距,也就是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具体来说基尼系数在小于0.2时,收入的平均度较高;在0.2到0.3之间则表示相对的平均;在0.3到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到0.5之间是收入差距较大;如果达到了0.6则表明收入差距悬殊。通常世界范围内的做法是以0.4为标准红线。而相关调查显示我国2013年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3,已经明显的超过了国际规定的0.4红线。

二、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化的表现

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因为我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使得其有很多种表现方式,这里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情形。

(一)总体收入差距不断的拉大

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拉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基尼系数急剧增长。中世纪70年代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3以内,但是到2000年基尼系数就开始超过0.4。

(二)高低收入群体之间差距扩大

除了基尼系数的不断增大,我国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我国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型的社会财富分布。除了财富分布的不平均,更让我们担心的是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低收入阶层,这也就意味着高收入者收入越来越高,低收入者则完全相反。

(三)存在群体性

这里的群体性指的是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逐渐形成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前者占有了丰富的财富和知识以及社会人脉资源,而后者则什么也没有。

三、收入差距两极化的原因

(一)收入分配改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行的是按劳分配,这是由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分配制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是农村地区实行了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从而在农村消除了平均主义,农民的收入也不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取决于生产的付出。与此同时,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制等改革行为也使得城市的收入分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竞争的机制被引入到了收入分配中来,自然就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收入的差距也就出现了。

(二)经济发展因素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决定的。首先就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渐结束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发展速度、经营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致使二者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其次,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也引起了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时的原因,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东向西的推进,我国地域间经济发展的状况更加不平衡。再次,我国垄断性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及其内部的工资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状况也导致了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最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它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又通过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就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必然导致我国居民之间,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三)人力资本差异

我国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市场对于人力资本的要求逐渐的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升,不同的人力资本所获得的社会回报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方文化差异等问题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本非常的不均衡,这就间接的增大了收入的差距。而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中教育是最直接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不及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

(四)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首先,我国个人税收的公平分配功能弱化,它不但没有缩小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大效应.其次,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完善,导致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滋生,这不仅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再次,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实施造成了我国城乡、地区、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参考文献:

[1]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7,06:65-71.

[2]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2007,04:18-23+126+128.

[3]祝洪娇.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到2010年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作为一个经济转型期的国家, 包括分配制度在内的经济制度在近些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 现在人们已不再认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转型过程中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是分配制度转变后出现的必然现象。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并非一直按照一条理想的轨迹运行, 其中充满了曲折和无奈。原有的收入分配的计划体制, 部分地被市场体制所替代, 部分地被行政体制所接管, 部分地演变为一种无规则状态, 使得收入分配的决定机制实际上处在一种分割的状态, 也使得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合理性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我们下面不妨通过具体的数值了解一下中国的个人收入差距的具体情况。列表1分别列出了 (1990—2001年间) 中国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省际之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行业之间职工平均工资的不均等指数的具体数值, 进一步直观的展示出中国的个人收入差距现象。

从以上具体数值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在新世纪之初的今天,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不仅是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而且更多的是与社会政治的稳定相联系的, 也是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

2.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似乎也成了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火车头”。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我们也敏感的意识到, 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贫富和收入差距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个人认为, 全面、公正, 客观地评价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间题尤为重要, 不能带有过重的阶级对抗色彩, 因此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2.1 当前收入差距是相对范围

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上出现的差距, 是在全国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础上产生的收入差距, 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与改革前相比,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绝对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奠定在这个基础上的收人差距的拉大所表明的主要是收入增加的速度和幅度的差别, 是先富与后富的差别, 因而从总体上说是应该肯定的。

2.2 改革政策的必然结果。

改革前, 我们曾一度把人民共同富裕的着眼点放在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防止两极分化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认识到必须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让先富带后富, 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此, 党和政府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适应和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改革政策。正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个大政策的实行, 逐渐拉开了个人收入的差距。

2.3 从总的方面来说, 当今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还不算太大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国际上通常用0.4作为警戒线。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 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但有学者认为, 目前我国0.45甚至更高的基尼系数, 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 已超过“比较合理”的范围,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进而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这也要引起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3. 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原因的分析

3.1 行业间不合理的利润水平。

由于国家某些垄断企业政策制约了行业的市场介人程度, 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市场自由转移, 平均利润率规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由此造成行业间利润水平相去甚远, 这些垄断行业由于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权, 因而极易获得较高的利润。与此相反, 那些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 承担着自负盈亏风险的行业, 其职工收人则缺乏相应的国家保障。

3.2 税制不健全

税制问题也是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遗产税和赠与税未开征, 享有大量遗产和不享有遗产的人收入差距当然明显。税收征管方面也不容忽视, 例如1995年, 北京市个人所得税80%以上来自工资薪金项目所得, 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大户, 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则成了“漏网者”。

3.3 政策性因素影响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除了当地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等客观条件以影响外, 政策性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东部地区由于率先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较早的建立了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各项倾斜政策不但使其形成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 也吸引了大量资金、物资、技术和人才。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城市、特区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4. 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的方法及新思路

4.1 实施积极的政策增加就业

我国有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供给, 应以实现优先就业作为今后发展的最重要选择。具体做法为:一是市场的机会平等, 这需要反垄断和打破城乡分割, 建立全国范围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流动使得报酬平均化。二是促进劳动力身份的平等。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普遍教育, 只有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劳动者的平等才有初步的基础。城乡户籍制度导致的身份不平等也应逐步消除。

4.2 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

规范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制止收入失控的根本保证, 既要发挥市场对初次分配的作用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又要发挥政府对二次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 税收无疑是一个最重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当前应建立和完善对高收入者在收入、消费、财产诸方面有效的税收调节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尽快出台遗产税等新税种。

4.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0%, 与相关国家相比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目前应以反贫困和调节高收入为重点, 尤其是要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社会保障体制。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要以反贫困为基准建立“福利补偿”制度, 健全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制度, 对低于贫困线以下的贫困者实行各种途径的社会救济。

4.4 制定长期科学的发展决策

要真正缓解和解决这个问题, 还要经过长期努力, 根本是三条:第一, 靠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把国民经济蛋糕做大, 做大才能切好。第二, 靠改革。深化包括收入分配体制在内的诸多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 一个是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还有一项重要改革, 就是要创造一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有时候机会公平比分配结果公平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第三, 靠调节。就是要提高低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 调节高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摘要:改革开放以前, 受我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经济发展也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发展空间萎缩, 人们的收入水平没有太大的差距,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人们的收入得以维持基本的平衡。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最快的时期, 也是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由于实行党的富民政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近年来个人收入差距一度达到23倍, 行业收入差距尤为突出, 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关键词:个人收入,原因分析,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Z】中各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资料计算的.

【2】王勇刘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后果与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5-02-16

【3】董建文.《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1 (6) .

【4】郑念刘锋.《本届政府的承诺》【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01) .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 篇5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化问题的实证分析与应对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在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的差距越来越明显,造成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地理因素、国家政策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教育水平因素等.对这一问题,既要看到差距存在的合理原因,又要看到差距过大的危害性.通过采取认真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制度改革、放宽人口流动限制、加快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等措施来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

作 者:万海峰 郑艺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7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4(2)分类号:F127关键词:地区收入差距 扩大化 实证分析 应对策略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 篇6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034-02

目前,对于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基本达成共识。李实等(2004,2007)利用泰尔指数将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三部分,计算出三种差距对全国的差距贡献率,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贡献率从36%提高到43%,这说明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影响的已有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上,认为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较慢,农村消费占总消费比相对较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靠出口和投资,因农村消费不足带来的内需不足将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而关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章将视角集中于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两方面,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

1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结构。文章中的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还涉及到三大产业内部各行业和行业内部各层级及其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指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所表现变动趋势:第一产业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也略有上升,即三大产业比重次序的调整,其衡量指标一般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

②指发生在三大产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级到高级、劳动生产率由低趋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市场的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的变动、国际市场供给条件以及经济政策引起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可支配收入较低,于是有限的收入将优先用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收入将投向于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结构将由购买食品衣服为主转向购买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娱乐社交。在一个存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但若是收入差距过大,如Murphy(1989)在分析收入分配与工农业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富人有足够的收入购买进口奢侈品和手工品,穷人则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中产阶级比重较小,会导致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断层将会导致相应的商品供给部门发展不均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结构必然与需求结构相一致,而市场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拥有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力必然引导投资和其他经济资源流入那些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的生产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充裕的资源使得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为农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因投资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断萎缩。

具体说来,收入差距通过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和比例不同,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会不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作为资产增量可使产业结构存量的变动,引起产业间规模比例的变化;不同的投资方向形成不同的生产资料需求,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产业构成的变动。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资服务于城市,家电行业,通讯电子类行业等等均倾向于城市居民,且这些行业发展建设都比较快,而合适于农村的消费品和服务则极少。收入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2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供给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不同的生产要素要求同投入所创造的产出相对应的收入。已存在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各产业的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要素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不同又会对各个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一个过程。这种要素流动减少了原来农业领域的闲置劳动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占有比例关系。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则给相对理性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强烈的流动信号。于是拥有一技之长、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促使城市高精尖产业得以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力壮的普通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则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资金流向该产业,该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须注意的是因普通劳动力供给充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一直为买方市场,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供给使企业缺乏提高效率改进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改进机械装备生产以替代劳动力生产。

而对于农村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情形,虽然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缓解了农村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流动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于是出现农村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也可能出现短缺,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品生产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收入也无法持续提升,城市收入差距扩大,人力资源与普通劳动力资源往城市流动的速度随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从劳动力的层面上看,是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但三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产业附加值率和实际发展速度却是不平衡的。

资金供给状况也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可供农村投资的资金一般取决于农村的储蓄,而储蓄受限于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使得储蓄偏低,又由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价使得农村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加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模式、国有银行多存少贷惜贷致使原本不多的资金流向城市,农村发展所需资金相对稀缺,且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于是农村经济发展遇到资金障碍。与农村相比,城市资金供给充裕,资金的使用成本下降,有利于资金流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的演化与发展。资金供给的差异使得城乡各行业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3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市场经济中城乡收入差距将促使资源流向为城市居民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部门。部分产业在充裕的人力、资金等资源供给和较大的需求刺激下,能够得到较快的升级,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但仅仅在一个城市经济圈里,对某一产品的消费将会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其消费结构难以转移和升级,于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费品与服务无法在农村大范围扩散。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长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一般的产品研发设计也是主要是针对城市消费居民。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扩大生产,可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前期投入费用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消费群体逐渐由城市居民转移到农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动下,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社会里,消费需求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的升级表现得较为平稳顺畅。产品的扩散过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动,而在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升级换代下来的消费品,农村居民仍无力购买,需求链发生断裂,产业的转换升级就不顺畅。

产品顺利进入农村市场,亦使得企业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开始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相对于服务业也是如此。产品消费市场平稳转移可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但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和服务难以难于在农村较大范围内得到消费,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便会受阻。

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费品及生产资料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却无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城市市场却已相对饱和,使得工业生产能力与市场消化能力相比,形成严重相对过剩。工业经济产能的相对过剩使整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成长。

4结 语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前为刺激内需而采取鼓励家电下乡等措施,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提高, 依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我国的基尼数据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 可以说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 (图1)

下面从几个主要方面阐述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1. 居民间收入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中, 20%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约为5.0∶1;2013年农村居民高、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272.7元和2583.2元, 二者之比约为8.2:1, 从这些统计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出高、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另外通过近年城镇不同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2) 的比较, 可以看出不同收入等级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局历年数据整理。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955.1元和8895.9元, 二者之比约为3:1。根据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计算可以得出, 城镇居民的收入最高可以达到农村居民到5倍, 这是一个极不正常的数据, 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这个数字都是1.5以下。可见我国城乡间收入分配不平衡, 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水平差距很大。

3. 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经济发展呈现不均匀的趋势。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较为发达, 而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因而不同地区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很大。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增幅很大, 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基本不再继续扩大, 但差距仍然很大。另外, 从不同省份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角度能更为直观的反应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 (上海40188元) 最低省份 (17157元) 的比例为2.3倍。

4. 行业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 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据2013年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按“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两个组别发布了2012年的职工平均工资, 在不同组别、不同行业从业人员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工资差距, 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收入差距明显。就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来看,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薪最高达3.85万元, 最低的农林牧渔业2.2万元。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3.96∶1。而对与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而言, 金融业年薪最高达8.97万元, 仍为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为2.27万元。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与相同行业间收入均有差异。

二、我国收入差距水平逐渐扩大的原因

1.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致

人类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律研究已久, 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95年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最先提了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通过对于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他提出了经济发展遵循“先恶化, 后改进”的长期变动轨迹, 库兹涅茨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敏捷扩展, 之后是短期的不变, 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步缩小。”通过对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资料的对比他总结得出, 收入不平等这一现象是普遍发生的, 而且相较于发达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普遍的结论。

倒U曲线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国别横断面资料。中国自经济发展步入快速轨道以来, 国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从未停止长大。到目前为止, 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相关性来看, 与倒U曲线基本相同。从目前国家颁布的相关经济数据来看, 我国的收入差距还处在上升期, 预估在2020年前后会达到最大值, 随后收入差距将会逐渐减少, 这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相吻合的。 (图3)

2.“马太效应”与收入差距

“马太效应”在社会各个领域中, 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马太效应”在经济学上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竞争的作用, 富者愈来愈富, 而穷者愈来愈贫的现象。为了冲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枷锁束缚, 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早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 然后利用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计划。这一计划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至少在现在看来并不符合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 实施这一政策的结果是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由于少数高收入人群在教育, 资本, 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获得大量利润, 长久以来使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但低收入家庭及其后代由于在教育, 就业, 投资等方面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持, 从而日趋贫穷。富者愈来愈富, 而穷者愈来愈贫的结果也成为了必然。

马太效应强调的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强调的是效率而不是公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没有可供借鉴的例子, 只能够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为了解决生产力不发达的问题, 我国过于强调对于效率的追求, 而忽视了对于社会公平的重视, 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是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出现差距的主要原因。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探索了很久, 也因此走了不少的弯路。例如将城市和乡村割裂开来, 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人为的割裂使得城市的生产效率高于乡村, 最终直接体现为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别。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达50%左右[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组, 2012]。由于城乡居民差距的扩大致使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机会不平等, 这些不平等又进一步致使了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能力和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不断加大。

4. 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缺陷

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可以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来弥补的。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下岗职工基本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固然这些保障制度对减缓收入分派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上还不够健全, 在调节收入分配中仍旧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养老金、退休金收入的差距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占城乡家庭收入差距的25.3%。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 2010年约有45%的家庭成员退休后没有任何社会养老保险和离退休工资。另外无论是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还是低保制度,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盲区。这些盲区的存在对于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为基本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言是极其不利的。

5. 垄断经营以及灰色收入的存在

身处于市场经济之中, 无论在哪个行业都避免不了竞争, 但是合理的竞争是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的, 不合理的紧张却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在我国很多行业都属于垄断型行业, 一家独大的现象使得居民的消费成本剧增, 同时相关个人或者企业却能够通过垄断经营来获得暴利, 最终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可见垄断是不平等竞争表现最突出的方面。垄断的存在必然不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另外,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体制上和监管等方面的不完善, 导致我国收入分配中, 除了合法收入之外, 还存在大量腐败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一般是靠权力寻租, 商业贿赂和了掠夺公共资源获得。大量的非法收入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从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原因出发, 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现有的分配制度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 利用政府机构来对收入的分配进行宏观的调控, 以此来提高低收入阶层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与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改革产业结构,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同时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低耗型第二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统筹发展战略, 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社会保障的盲区;加强法制建设与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乱纪, 权钱交易等现象, 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等有效措施缩小这一差距, 即在蛋糕做大的同时调节好蛋糕的分配问题。

摘要: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协调稳定的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 如何去实现收入上的平等, 减小社会上贫富之间的差距, 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我国政府一直在思索的方向。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即收入倍增计划。可见党和政府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小社会贫富差距上, 要落实这一计划, 最终达到战略目标, 就要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水平,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郑鹏.我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简析——对Kuznets倒U型曲线理论的再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7 (02) .

[2]肖玉贵.关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06.

[3]尤泽东.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

[4]张影强.我国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0.

[5]韩海燕, 何炼成.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不稳定性与消费问题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 2010 (03) .

[6]徐婷利.共同富裕视角下的贫富差距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对策分析 篇8

1.1 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在经济学家看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有多个指标,而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判断收入平均程度的最基本标准。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发明的洛伦兹曲线而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指标。根据基尼的测算,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状态越趋于平均。按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处于0.2以下为收入高度均等;0.2~0.3之间为收入相对均等;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基尼系数超过0.4时,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例超过40%时,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数超过0.5时,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它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78年我国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这说明当时我国属于个人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国家。而1990年基尼系数已达0.343,2000年为0.417,2002年为0.458,2004年达0.465,2005年逼近0.47,可见从2000年起,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不但高于所有的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表明虽然经济有了发展,但社会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1.2 城乡差距是中国贫富差距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然后逐渐缩小,再到加速扩大的过程。二元的经济结构是我国特有的国情。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80%以上是农民。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封闭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别是流向城镇就业无疑会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的行政管理制度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和排斥性,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面临着艰难和风险。这也是中国城乡差距没有出现一种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所在。除显性的收入差距外,城乡居民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隐性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享有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比如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而农民除少量救济优抚外,基本不享受国家补贴,却还要承受各种额外负担。

1.3 我国的开放策略

开放策略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模式。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原因、政策差异等诸多因素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进入90年代后,差距迅速拉大,到1997年东西部地区职工收入比达1.4:1,东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差距扩大更为明显,从1980年的1.46:1扩大到1997年的2.5:1。

1.4 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上升

有些垄断性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总体上呈扩大趋势。1987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到200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99倍,2005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约为最低行业的6.27倍,而且近两年来,这种行业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2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2.1 历史原因

国家长期的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使得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上的“马太效应”现象凸现。五十多年的发展不但没缩小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相反,由于良好的经济资源、配套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原因,使得东部地区和落后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经济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

2.2 经济原因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构、质量的不平衡和差异化,是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我国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第一产业,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速度快于农村居民。在农民收入中,劳务经济所得已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各地劳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分配差距。

2.3 自然原因

地处沿海的发达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较好,在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2.4 政策原因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城乡之间,现行政策很多方面是不平等的,城市偏向明显。城乡户籍政策、就业政策使城乡居民就业机会不均等;城市福利补贴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变相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村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影响和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 解决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

3.1 加强再分配过程中的政策调节

过去的收入分配差距须由再分配过程来调节,要充分发挥再分配过程的政策调节功能。包括以下的两方面:

(1)改革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加强政府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转移支付调控力度,中央的财政支出要规范化,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距,地区之间调节,以市场为基础,依靠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来实现。国家和各地区转移支付的资金,应当主要用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同时要坚决防止挪用挤占。

(2)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的调节功能,缩小贫富差距。

3.2 运用法律手段,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从重从严惩治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收受贿赂、权钱交易等非法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以法律的震慑力制止非法收入,维护经济秩序,为公平分配创造条件。

3.3 完善税收制度以增强政府的收入调节能力

应尽快实施个人实际收入申报制度和实际财产申报制度,以扩大所得税的征收来源;在税率方面,应实行相对高额得的累进税率;在税种方面,应加快遗产税、赠与税的实施。这样,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放入方式,增强政府的收入调节能力。

3.4 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能否被满足,是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底线,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镇困难企业,另外,无收入或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残疾人、下岗人员、离退休人员等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对这些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帮助和救济,例如:开展再就业工程和相关的职业培训、落实养老金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等使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丁任重.“倒U假说”与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J].经济学家,2003, (6).

[2]杨灿明.转型经济中的宏观收入分配[J].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邓超红.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 2006,(1).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篇9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居民收人的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同时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居民的收人差距,是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

1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1 地区差距

1998年东、中、西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为1.42:0.97:1,到2007年比率扩大到1.50:1.01:1。同样,十年来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1.991.29:1上升到2007年2:1.2:1。东部地区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到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的省份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明显[1]。

1.2 城乡差距

1985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1985年城乡人均收入相差341.5元,1997年相差3070.2元,到2002年时差距达到了5000元以上。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8元,相差9182元,从比率方面看,1985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是1.86:1,1997年为2.47:1,到2002年为3.11:1,2007年为3.25:1[2]。

1.3 行业差距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从1998-2007年,金融保险业、水电煤气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年平均收入始终名列前茅;而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年平均收入则位于后几位。

2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经济影响

2.1 投资和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一般来说,消费是投资的动力源,即有消费需求才有投资需求。当消费需求大幅度降低时,投资就会萎缩;当消费需求上升时,投资需求随之上升。根据消费理论,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均低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高收入者的基本消费需求已经相对满足;

二是高收入者的收入状况是与低收入者的消费支出状况联系在一起的;

三是不少高收入者更多地把自己的收入放在投资领域而非消费领域。

因此,收入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消费倾向越高;反之亦然。所以当收入差距过大,很大一部分人消费能力过于低下或相对降低时,消费需求必然减弱,进而投资需求减弱。

2.2 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竞争的不平等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关系。但是竞争的不平等性不仅来自于制度因素,也来自于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这种资源的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竞争的基础。

对低收入者而言,由于收入过低,根本不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职业教育的机会。他们在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在收入上处于社会底层。而高收入者由于一开始就占有资源优势,从而占有社会教育、就业、福利、保险等优势,这种优势使他们与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收入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财富及其带来的社会资源的占有必然失衡,最终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发展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于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趋势提出了收入差距的“倒U假说”。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当非农人口所占的比重达到60%-70%,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收入分配差距达到倒U型曲线的拐点,收入差距将会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3]。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左右,而非农人口所占比重仅有35%左右,收入差距还处在倒U型曲线的左边;因此,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是正常的,并可能继续保持下去。

3.2 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首先,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缺乏有效的限制垄断、鼓励平等竞争的政策,造成了收入分配领域的严重混乱;

其次,在再分配领域,我国在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税收调节方面,主要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其征收效果并不理想,税款流失严重,高收入者偷漏个人所得税的比例最大。而且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较低,高收入居民即使在按章纳税之后,仍能有较多的财产剩余;然而,对低收入居民来说,尽管税负水平并不高,但因其总收入水平较低,所以导致税收负担对其实际收入的影响远远超过对高收入居民的影响。

3.3 法制建设的落后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一方面,打击非法收入的政策不全面,缺乏周密的覆盖性和连续性,而某些已经制定出来的政策,由于缺乏有权威的程序规定和监督,致使政策效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对一般形式的涉及财产侵夺的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要远远强过对以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核心的非法收入类型的打击,这种相对较轻的惩罚和不完善的法律,不足以遏制非法收入。

4 实现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化的对策分析

(1)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包括种植业结构、乡镇企业结构性调整,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二是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并且以此来解决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三是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业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鼓励和引导农业专业性人才进入农村就业和进入农村基层领导岗位服务农业;

四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使农民的收入维持在这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五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六是改革户籍制度,取消现存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4];这样既能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也能使他们享受政府均等化的基本服务。

(2)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公平分配。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既要从源头上采取措施,规范初次分配的各环节,也要通过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的税收调控体系。个人收入通过分配形成后,首先要将一部分用来消费;其次就可能用于投资或储蓄,或购买财产,最后形成遗产[5]。

如果我们在个人收入运行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设立相应税种加以调节,就可以形成一个对收入分配完整的调控体系。这样,既可以减少规避税收调节的空间,确保调节目标实现,又可以通过税种的互补,来保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

(3)完善法制建设。

首先,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额外收入的行业,应采取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优惠及保护政策,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征收重税,以此消除或缓解不同行业间利润悬殊现象;

其次,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和法人代表的个人收入与财产的申报和公开制度,强化对各级权力者的种种监督和控制,使之不能贪也不敢贪,并且通过进一步改革,建立一整套廉政制度体系,全面清除各种体制漏洞,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最后,大力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提高行政透明度,打破暗箱操作。如尽量用公开市场竞争方式完成各种交易(如公开竞价),防止评估、审定走过场;严密监视国有资产运作、收益情况,防止各种侵吞行为等。

参考文献

[1]李实、张平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20~28。

[2]张东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2(1):34~41。

[3]卢嘉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1):16~33。

[4]王文彬:《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及对策》[J];《新长征》2000(7):32~34。

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 篇10

改革开放以前分配领域的绝对平均主义,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生产的低效率,改革打破了原来的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不可避免地会有收入差距。三十多年的改革经验证实,收入分配比原来改革之初设想的要复杂得多,在效率问题逐渐解决的同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8,我国的基尼系数在120个国家中排到了85位,接近某些经济停滞、社会分化的拉美、非洲国家水平,我国从一个较平等的国家正在变为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

(一)城乡收入差距

总体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从缩小到迅速扩大的过程,1978年,改革之初,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7,这一数据在1985年为1.84,这期间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广,农产品管制的放松以及价格政策的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途径,城乡收入缩小。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国有经济的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城市偏向政策的推动,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拉大。2008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在上年3.33的基础上扩大为3.36,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首次突破一万元,据估算,如果将城市职工的隐形收入算在内,城乡收入比重为5至6倍。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城乡收入比突破2,我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城乡收入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地区收入差距

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经济基础的不同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国家地区偏向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这种不平衡,改革的优惠政策首先在东部地区实施,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生产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人力、金融等其他经济资源流向东部,随着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拉大了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1978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分别为214元、184元、165元,地区间收入差距基本均衡,随着改革的推进,到1994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达到5019元,中部地区为3161元,西部地区为2617元,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中部地区的1.587倍,西部地区的1.91倍。到2000年这一比重分别为2.26倍、2.05倍,2010年这一比重扩大为2.382倍、2.12倍。虽然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地区差距并没有因此缩小,反而呈现了不断扩大的态势。

(三)行业收入差距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各行业收入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最高行业收入有1990年的1.74上升为2008年5.02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高收入行业主要是一些垄断行业 (如电力、金融、交通、邮电) 以及一些高科技行业 (如生物、电子、制药) ,低收入行业主要是农业及一些充分竞争行业(如餐饮、服装、住宿)。关艳丽在《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一文中指出,2008年我国行业间职工平均工资的基尼系数比1990年高出1.5倍,泰尔指数则增长了5.56倍。

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关系探讨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经济学家永恒的研究话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增长为收入分配提供物质基础,是分配之源,同时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一)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机制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是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发生的。经济中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由于部门性质不同,生产力水平也不相同。由于工业部门和农村部门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在部门内部收入差距小于部门间收入差距的条件下,引起生产要素在部门间流动。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及农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两部门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直到消失。经济增长伴随着就业的增加与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劳动力的不断转移,部门间差距也随之缩小,直至部门间差距消失。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加,进而促进劳动力转移,进而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一个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首先拉大收入分配差距,随着经济不断增长,收入差距会不断缩小。

(二)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差距通过物质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影响总供给,通过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总需求产生影响。

1. 收入分配差距对供给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都分别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密切相连,总体现在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储蓄作为收入的函数,富人比穷人有更强的储蓄倾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财富越向富人阶层集中,越有利于储蓄增加,进而增加物质本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影响总供给的决定因素,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对总供给产生影响。投资作为投资回报率的函数,人力资本投资是高回报率的投资,但是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家庭关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取决于家庭的初始禀赋及家庭收入,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财富越向富人集中,富人可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多数的穷人却无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样就会形成收入分配差距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恶性循环,最终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会越来越少,接受教育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人接受人力资本投资越不利于总供给的增加。

收入分配差距通过物质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影响总供给,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对物质资本的积累有个正的促进作用,而对人力资本投资则存在一个负的效应,所以收入分配差距对总供给的影响取决于二者净效应之和。

2. 收入分配差距对总需求的影响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及净出口,收入分配差距主要通过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影响总需求,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影响较小。本文主要选取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行分析。

根据消费函数y=α+βy (y代表收入变量,α代表自主消费变量,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有消费函数可知,消费需求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分配差距使财富在富人阶层积聚,与收入分配公平相比,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降低,高收入阶层奢侈品需求增加,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等于二者的净效应。在收入分配不平等严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聚集在少部分群体中,其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奢侈品的需求将远远小于社会大部分人群因未获得相应财富而减少的消费需求,这就是说,收入分配不平等越严重,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也就越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小(权衡,2002)。

收入分配差距同样可以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消费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随着富人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倾向增加,而穷人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分配不平等,在总体上降低了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而减少了消费需求。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现状,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很大关系。

投资需求,被凯恩斯认为需求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投资需求除受投资回报的影响外,社会和市场的稳定则是投资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社会和市场越稳定,越有利于投资的增加。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失业和贫困这些因素在低收入阶层不断积聚,极易引起他们对社会的不满,这样社会越不稳定。在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下,穷人的犯罪率越来越高。社会的不稳定,将严重影响投资需求的增加。

三、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的思考

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距的互动关系分析可知,经济增长是收入分配的物质基础,通过劳动力的转移,经济增长最终可以起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收入分配差距通过总供给、总需求两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由于二者的互动关系,我们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应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距互动的框架下去解决,不应该就收入分配差距而论收入分配差距。

(一)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干预或金融调节两种渠道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不但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同时有较强的外部性,教育有准公共物品特性。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穷人由于收入约束,又不能通过金融借贷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这两方面的特性使作为公共服务导向的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另外,应该促进教育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融资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提供担保等多种形式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人力资本投资。

(二)我国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引起的,相反恰恰是因为市场经济改革的不充分,垄断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我国收入最高的行业与收入最低的行业平均工资收入相差5倍多,而发达国家这一差别不到两倍。行政性垄断给行业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而不是平均利润率,超额利润大都没有回馈给国家和社会,大部分转化为这些行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收入、福利等。这是导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是对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关系的扭曲。因此打破行政垄断,成为了规范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

(三)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为广大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农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可以起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造成城市化严重滞后,针对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实,我国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效应,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国家,最大限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意义深远。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最低为78%,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0%左右,我国城市化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大。因此,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走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安置,城市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另外,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支持,促进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缩小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收入差距。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DP年均以9.6%的速度高速增长, 人均GDP也保持了8.28%的速度, 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本文首先从多视角对我国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探讨了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 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互动的框架下, 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总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红涛.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J].经济论坛, 2009 (6) .

[2]赵晓雷.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 2001 (4) .

[3]李子联.收入分配如何影响经济增——一个基于需求视角的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 2011 (5) .

[4]陈昌兵.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J].当代财经科学, 2008 (6) .

[5]周波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策略选择[J].前沿, 2012 (5) .

正确认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 篇11

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

改革前均等化程度高。改革开放前,虽然我国也存在着不平等问题,但总的看来,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均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在改革之初,中国收入差距程度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没有系统的分配理论,但从古至今在影响巨大的分配思想中,却无处不体现着一个"均"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对收入分配的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

改革后收入差距趋于扩大。改革开放后,我国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改革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遗憾的是,共同贫穷的帽子我们虽然已经摘掉了,但共同富裕的目标还依然离我们很远。尤其是今天,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已经成了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难题,也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关注。

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

国内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和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行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等等。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分不开的。具体来说,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竞争机会也就不均等,从而导致了收入水平也不均等。这种不均等虽然并非都出自个人原因,但从财产差别的角度来看,各种家庭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不同,每个人所能继承的财产也就不一样,这就使他们的竞争地位不公平,进而导致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发挥才能的机会也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天赋和人力资本的形成。因此,有的人会处于较有利的竞争地位,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此外,在竞争社会中,优胜劣汰是竞争的一般原则,但这一原则运用于个人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不适当的。因此,收入分配不公平已经被视为完善市场经济的天然缺陷。因此,居民的收入不能完全取决于市场分配机制,其中还应包含伦理和道德因素。

政府调节手段不健全。首先是财政体制不健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较小,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较低,削弱了从财政方面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的能力。某些企业占有和使用比较优越的国有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获得高额收入,而国家财政又未能有效地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这种收入,导致某些行业收入高,尤其是垄断性行业的企业,其个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和企业,造成行业和企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

其次是税收体制不完善。表现为个人综合收入相等、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其税收负担往往不同;最高税率较低,不能有力地调节过高收入和抑制暴富;没有建立健全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度、个人财产登记稽查制度,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很差,容易逃避纳税;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很不完善,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很不平衡,使税收制度无法发挥调节过高收入的作用。

第三是政府对合法财产和合法收入的保护制度不完善。这一问题在农民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谁都能"巧立名目"向农民伸手收取财物,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受到追究。因此,尽管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但农民负担年年喊减,实际上年年加码。另外,有的政府部门和执法组织乱用职权,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乱创收,成了经久难治的顽疾。对合法财产的保护制度的欠缺,最让人痛心的例子就是公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部分人通过不法手段暴富,从而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的扩大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对我国而言,以下几个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有重要影响。

第一,改革力度的非均衡性。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改革的各个阶段,其侧重点和具体政策有所区别,对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性质企业的改革力度,包括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平衡的。这是形成城乡居民之间、地区居民之间、不同所有制成员之间个人收入差别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很不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各类市场发育滞后,部门和地区的市场封锁与分割长期存在。市场主体、市场运行和市场调节的规则与制度很不完善,市场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状况难以避免。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企业的收入分配体制和运行机制很不完善。许多国有企业尚未完全摆脱行政机构的束缚,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机制,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有的国有企业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分配自主权,但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分配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此外,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国企业经营者和承包者,利用企业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采取各种手段蚕食国有资产,侵吞企业利润。通过内部人控制而使企业经营者获得高额收入,是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还没有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出资的筹措渠道;享受社会保障的机遇不均等;体系不完善,保障效果不明显;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障立法滞后等等。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制约了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功效和力度,主要是影响城乡生活困难居民的收入,不能从保障低收入方面来缩小高低收入之间的不合理差距。

第五,经济政策及其变化影响着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改革以来一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改变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对策

一定的收入差距是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杆。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地任其发展,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平均主义是分配不公,差距过大也是分配不公。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差距过大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的各种利益矛盾、收入差距,都是源于落后的生产力,根源于国家还不富裕。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差距,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家早日富强,人民早日富裕,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才能更加有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才能为缩小或解决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是解决区域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战略举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是解决区域经济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战略举措,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巩固国防的客观要求。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一定能够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加快中东部地区发展,提高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新的世纪,要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特别要推进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其它面向农民征收的一切行政性收费,切实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同时,有计划地转移农村人口,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总之,要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让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税收制度的改革,是解决行业、职业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税收作为社会收入分配的杠杆作用,尽快出台遗产税法,修改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加大代扣代缴的法律责任,加快银行货币电子化,切实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同时,要运用多税种来调节垄断行业的利润水平,加大收入的源头控制,理顺收入分配,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现存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有"后天失调"的因素;既有体制和政策的因素,也有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决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改革开放。

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 篇12

1.1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 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世界银行指出, 过去20年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最快的时期, 中国也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提高幅度最大的国家。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在0.5和0.7之间, 收入相对较为平等的国家在0.2和0.35之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 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6年我国基尼系数已逼近0.47。在股市楼市的双重作用之下, 2007年基尼系数接近或者超过0.48已成定局。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 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去年人均GDP只达到2000美元左右, 人均GDP增加与基尼系数呈正比。

以上数据都是根据正常收入计算的, 如果将偷税漏税, 官员腐败等非法非正常收入也估算在内的话,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将更加严重。

(2) 引起消费差距扩大。

收入差距的扩大使总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投资乘数效应也迅速降低, 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下降。这样就会形成汉斯·辛格所指出的收入——需求——投资恶性循环, 即“大多数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 致使国内市场狭小, 投资引诱不足进而导致生产率低下, 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 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全国居民消费指数从1994年124.1下降到2000年的100.4。表1可以看出从2001到2006年我国消费率依然呈下降态势。与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相比, 还严重偏低。总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失衡, 使通货紧缩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经常性威胁, 制约经济的发展。

(3) 收入差距过大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负效应。

由于中国长期受“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 人们对收入差距过大比较敏感, 由此就会造成心态失衡, 给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首先, 少数人的巨富引起多数人的不满,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贫富差距悬殊, 直接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地区间贫富悬殊的存在, 诱使大量人口无序地涌向发达地区, 社会犯罪活动猖獗,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贫富差距悬殊也导致了教育失衡,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不断拉大,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区域收入差距的过大的表现

(1) 省内间差异。

各省内部除了省会和少数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显著的经济差异外, 也呈现出区域性的不同。举湖北省一例说明。

湖北省地理位置按东西走向可划分为鄂东、鄂中、鄂西三个地区。虽然鄂中地区面积占湖北省总面积的26.9%, 人口占总人口的44%, 经济总量却占整个湖北省的54.5%。而鄂东地区人口达到鄂中地区1/2 强, 其GDP 比重还不及鄂中地区的1/3。且湖北省西部地区面积为中部地区2 倍, 人口与鄂中地区相当, 其GDP比重只及鄂中地区1/2 强。就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来说, 鄂中地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已经接近1:1, 说明鄂中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段。而湖北省东部、西部地区则处于业化初期阶段。总之, 湖北省区域经济呈现出鄂中地区向鄂东、鄂西两边递减的趋势。

(2) 省际间差异。

在不同省份之间, 由于自然条件、资源、交通以及历史因素等差异, 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极化效应比较明显。

从表2可以看出, 城镇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呈快速上升趋势, 相对差距总体上也呈扩大趋势。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 1985年, 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 最低的为甘肃, 二者绝对差额仅为551元, 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例为3.16;1995年, 绝对差额扩大到3366元;到2005年, 最高的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13元, 比最低的贵州省高出了7295元, 达到了4.8。

(3) 东中西部之间差异。

目前看来, 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是值得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从经济总量看, 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2.2倍, 比改革开放之前增加0.5个百分点。

从人均收入水平看, 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是西部地区的1.5倍, 比改革开放之前分别增加0.5个和0.4个百分点。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看, 东西部地区差距很大, 例如, 西部地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覆盖率不到5%, 仅为东部的1/10。

2 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2.1 和资源因素

由于沿海城市交通便利, 自然条件优越, 由此带来充裕的社会资源和人口资源。内陆尤其西部省市, 最重要的在于缺乏耕地。加之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资源的过度开采, 使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更加恶化, 必然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显著。

2.2 发展因素

从宏观上看,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规律, 可以用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来解释。发展过程中, 储蓄和积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集中, 资本要素的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收入差距也将拉大。再次, 经济赶超过程中有资本技术过密的趋势。

2.3 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倾斜, 使沿海地区经济获得比其他地区快得多的发展;其次是区域内政府的政策导向, 区域内政府的政策对该区域的发展以至于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都至关重要, 其行为方式和决策对区域间的资源流动, 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资本积累等因素产生重大影响。

2.4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因素

利用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 增长的过程也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就是新的机会, 获得新机会的个体获得新的更高的垄断利润, 这样也会造成收入差距拉大。在一些发达地区 (广东、江苏、浙江等) 中小企业, 体制上和企业组织上都有重要创新, 带动了地区产业群的发展, 而一些欠发达地区, 经济增长活力不足, 加剧了各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

3 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

3.1 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产业调整步伐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消除收入差距产生的产业结构因素;各地区大力调整主导产业, 选择适合于本地特色和条件的产业, 将自己置于我国经济系统中乃至全球化中定位, 培养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在兼顾地区经济利益和互惠的基础上, 建立和发展地区分工体系, 促进发达地区向较落后地区转移。鼓励和扶持原材料产地和矿产资源地发展加工型支柱产业;同时推进发达地区的加工向高附加值, 高科技含量和外向型发展, 从而促进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3.2 发挥政府对再分配的调控职能, 提高要素利用效率

在强调以效率提高作为主要增长动力的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过程中, 能以不损害先公平进而降低效率为代价来提高事后分配结果上的均等程度。根据有进有退的原则, 应将政府的政策目标和职能从直接干预市场资源配置转变到再分配调节上来,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体系。

3.3 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

市场经济条件下, 部分靠合法经营也会获得高收入, 产生贫富悬殊, 这也不符合共同富裕原则, 必须运用税收手段加以调节。对贫困地区, 国家从多方面采取政策, 加大扶贫力度。目前我国高中低收入户的比例呈金字塔形, 而比较合理的收入分布应该是“橄榄形”。因此, 要通过调节高收入, 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 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数量。

3.4 加快中西部经济建设, 实现地区协调发展

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外地投资者到西部投资, 鼓励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西部。同时中央应拓宽中部政策空间, 明确中部发展的战略定位。尤其是在发展定位上, 中部地区应在原有定位,

3.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阶层的正常生活。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社会保障法制化。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继续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6 运用法律手段控制打击非法收入

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有很大比例是权力、腐败等非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结果。要从源头上解决就要尽量减少、取消行政审批, 把权力对市场行为懂得干预尽早消除。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法律体系, 转变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调节方式和职能。加强国家在立法, 执法及监管方面的力度, 规范分配秩序, 避免权力垄断, 打击寻租活动并与反腐败结合起来, 坚决有力持续全面地打击违法经营活动, 断绝非法收入来源。

总之, 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在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战略实施中, 收入差距问题一定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叶初升, 夏善华.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兼论“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5, (7)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 1997, 2007.

上一篇:时间过程下一篇:蔬菜种子的安全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