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2024-07-24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通用8篇)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篇1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摘要:随经济发展,中国原有的分类征收个人所得税所带来的弊端逐渐凸显,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如何找到适合的平衡点以适应当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别国的借鉴与学习,我们逐步确定中国个税改革的发展方向,谋求一种可以解决现实矛盾的“良方”。三种税制之中,中国有一种逐步转向混合所得税制的趋势,但是在此之中,还有许多固有的矛盾尚待解决。为健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制,我们借鉴世界上混合所得税制体系比较完善的两个国家,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指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改革;混合所得税制

一、现行三种税制

纵观各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其核心都是追求公平与效率的一个平衡,而这个平衡点又并不是固定的,注重公平兼顾效率还是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并没有定论,而是根据各国的国情,具体来说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等因素来寻求一个最优目标。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采用的是分类征收的模式,分类征收程序上来说手续相对简单,可以节约征税成本,体现了效率原则。并且有一种约束力,便于税务机关监管。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收入来源多元化,复杂化,而分类征收的范围太狭窄,一部分人群的收入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完全可以逃脱税务的监管,因此也产生了很大的避税空间。同时分类征收只是单方面的关注纳税人的收入,并没有关注其经济负担和家庭情况,使得贫富差距愈加拉大,有违社会公平的原则。尤其是在中国,贫富差距、东西部差距已经成为十分突兀的问题。因此个人所得税改革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在人均生活水平较高和社会保障体制较好的发达地区,多会实行综合所得税制。综合征收个人所得税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美国。美国采用综合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经过数次重大改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综合所得税是对纳税人全年的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综合计算征收所得税。综合所得税的突出特征,就是不管收入来源于什么渠道,采取何种形式,都将各种来源和各种形式的收入统一收税。综合所得税平等对待不同性质的所得,纳税人难以通过转移所得或更改所得特性进行避税,这一点大大弥补了分类征收的不足。这种模式最符合支付能力原则,成为当代所得税课征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但是综合征收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综合所得税制需要极其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并且需要公民具有积极的纳税意识。其次,综合所得税征收方式复杂,需要纳税人懂得税金的计算,并能够自主交税。并且,综合所得税制征税成本较高,不利于效率的实现等问题也不容回避。经济社会瞬息万变,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如何找到适合的平衡点以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呢?

现在更为流行的一种方式是混合所得税制。之所以称之为“混合所得税制”是因为这是一种将综合征收和分类征收结合使用的一种所得税制。不仅很多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的国家在往混合所得税制上变更,就连很多实行综合所得税制的发达国家也有一种走向混合的倾向。

二、混合所得税制

一般而言的混合所得税制是指,年内按分类征收,纳税终了时,再将纳税人本的所有所得加起来,按照累进税率计征所得税,已缴纳的分类所得税,可以从纳税终了时应缴纳的综合所得税中扣除。不过也有不少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另辟蹊径,这种创新也有助于税制的健全发展。通过对别国的借鉴与学习,有利于我们探清中国个税改革的发展方向。经过比较和筛选,我们挑取了日本和荷兰两个实行混合所得税制的国家来详细说明。

(1)日本

首先,日本的混合所得税制的总干线是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并以分类征收为补充。这其实是在综合所得税制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综合征收固然是好,可是也有他不可避免的弊端。日本创新性的做出变革,来解决这一矛盾。

第一点为费用扣除方面的创新。日本将其分为分类扣除和综合扣除,也就是说综合课税综合扣除,分类课税分类扣除。这样的扣除制度需要完善的收入监管体制作保证。日本将纳税人的收入分为10大类进行细化管理。对工薪、营业、不动产所得综合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像利息所得的特殊所得实行源泉分离课税,也不会再计入综合课税总额中。各项所得都有对应的费用扣除标准。和中国相似的是,日本的工薪所得扣除实行工薪所得超额累退比率制,收入越高的部分扣除率就越低。但是日本更完善的一步是,工资所需费用中的上班交通费、调动工作时的搬家费、培训费、取得资格费用、因工作而两地分居的探亲费这五大费用在实际支出大于规定的工薪所得扣除额时,可据实扣除。这样既对高收入人群费用扣除进行限制,又照顾的低收入人群。日本完善的费用扣除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初衷,很值的我们去学习。

第二点是预提所得税制度。日本的所得税是以“自行”、“估税”为基础。这就要求纳税人根据其一年所得计算应交所得税,自行向税务局提交确定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单。这就要求公民有良好的纳税意识。在日本,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国家总体税收收入的40%,所以也就形成一种人人纳税的良好风气。在总体的个税收入中,预提所得税税收入占到80%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公民纳税的积极性。同时日本预提税的征收范围比较广泛,要远超一些工业国家,包括稿费、退休金、年金、股息在内的很多收入都要征预提税。同时对工薪的预提税有详细的预提税率表作为基础进行计算。所以说,日本的预提所得税制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

(2)荷兰

荷兰主要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但重点却在分类上,因此大多学者称之为分类综合制。荷兰的个人所得税分类比较少,对于主要的所得实行综合征收,以年为计税期间。荷兰的个人所得税制也有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收入分类、对应税率和综合征收这几个方面。

第一点为应纳税所得额的分类。荷兰将应税个人所得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个人工作和住房收入,其中所含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个人日常经营所得的利润、应交税的工资、社会福利、自由职业收入、出租房屋所得的收入,同时也包括养老金等项目。第二类为股权收益,主要指纳税人或与其合法伴侣持有的居民企业5%及以上股权所得到的股息和红利。第三类为纳税人储蓄和投资所得,这一项是以净资产所得额为税基,即纳税人每年年初1月1日所投资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减去所承担负债的市场公允价值的差值,再减去21000欧元免征额,余额按估算的4%收益率确认最后的所得额进行纳税。

第二点为分类所得对应税率。对于第一类个人所得,适合超额累进税率,主要分为四档级距,根据纳税人第一类收入由低到高,税率分别为1.95%、10.80%、42%、52%。具体对应关系见下表:

而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个人收入所得采用比例税率征税,其中第二类实质性权益或股权收益,适用25%比例税率。第三类储蓄和投资所得额,适用于30%的比例税率。总体看来,荷兰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结构简单,比例税率仅包括两种,没有其他加成征收或减征的规定,对于税务机关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第三点为综合调整。荷兰个人所得税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实行税前扣除、税后补助和部分抵免相结合的制度。对于绝大部分纳税人都有的第一类收入,规定了相关与生活支出的扣除项目,除扣除项目外,纳税人还可以从应纳所得税额中抵免一些税额,主要涵盖了一般抵免和劳动抵免,一般抵免适用于所有65岁以下的纳税人,每人限额2000欧元,如果纳税人的税款低于2000欧元,则按实际纳税额抵免,若未缴税就不予抵免;而劳动抵免适用于取得第一类收入所得的纳税人。荷兰,作为一个劳动力稀缺型的国家,劳动抵免鼓励了更多纳税人参与工作。纳税人的工资和日常经营性收入在20000欧元一下的,抵免额随着收入的增加在0元到1600欧元期间波动;工资和经营性收入在20000到40000欧元的,抵免额固定为1600欧元,对于超过40000欧元的,抵免额反而会下降。这一方针降低了高收入者享受减免税额的弊端,增强了税制调节收入的作用,而这对于我们中国这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之处。另外还有一些税后补助的政策,减轻了低收入者的负担,并且缩小了贫富差距,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荷兰还根据纳税人的情况和收入水平发放补贴,包括育儿补贴、医疗补贴、租房补贴、子女抚养补贴。夫妻双方都在工作或在校学习,需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政府补贴,还有医疗保险补贴,根据2013年医疗保险补贴标准,凡参加医疗保险体系,年收入在30939欧元以下且独居的荷兰居民有资格获得医疗保险补贴,不论是以上那种补贴,其补贴水平都是根据个人收入水平决定的,收入水平越低,相关补贴就越高。

综上其实可以看出,荷兰国家是一种“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荷兰个人所得税额最高税率达到了52%,超过了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半,但是对于如此高的税率,众多荷兰居民都持肯定态度,因为荷兰国家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无论采取何种税制,只要个人的生活水平没有下降都是会被接受的,不会因为高税率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反而“高福利”会导致贫富差距所小,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在不断上升,这样的制度都会被有效的推行和运用。

三、我国现状及改革方向

我国现行税制为分类所得税制,并有一种向混合所得税制转型的趋势。但是,在这条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日本和荷兰的税收制度对我国的税制改革确有可借鉴之处。但是我国固有的一些社会问题确实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1)社会条件。日本和荷兰相比较于我国而言,地域小,人口少,便于管理。并且可以将税收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有利于监管,同时又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其次,两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和社会条件要比我国好很多。长久的社会风气就会形成了良好的国民纳税意识。这便有利于建设广泛的纳税人自行申报制度、良好的个人金融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税收征管体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比较依赖于源头扣缴,公民对所得税的了解很少,尤其是偏远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公民没有纳税的概念,更不会有纳税的积极性。同时,中国是人口流动大国,户籍管理方面还有很大漏洞。所以要完善税制,就要做好社会制度的管理工作,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

(2)社会公平。征收个人所得税除了是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更重要的作用是调节公民经济,缩小贫富差距。这个问题在我国已比较凸显。因此我国更要采取措施积极弥补个人收入所带来的贫富差。日本和荷兰在这方面都有相应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在费用扣除制度上,以及税收抵免和税后补助方面,我国都缺少相应的税收制度作为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日本完善的费用扣除制度,制定各项收入的费用扣除标准。以及荷兰将税收与社会保障相结合,以补贴的形式弥补较大金额的生活支出。对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较大的社会现象,哪种方法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还有待商榷。建议可以分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对于纳税体系比较健全的地区,可以推广费用扣除制度,而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实行费用扣除制度有加大困难,可以采用补助的形式作为替代。

(3)专项稽查。要想建立自行申报的纳税体制,就一定要有个人所得税的专项稽查作为保证。将纳税人的收入从源头就备案入库,并且都可以查找。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稽查小组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稽查。对于存在偷漏税的行为,要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者要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主要稽查对象应包括纳税人、代扣代缴人和税务工作人员。确保纳税人,尤其是高新纳税人和外资企业中外国高新管理人员依法纳税;代扣代缴人正确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税务工作人员恪尽职守,不徇私舞弊。全方位的配合自行申报纳税体制,进一步推动中国由分类征收向混合所得税制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洪.对日本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借鉴分析[J].财会研究,2009,卷缺失(5):69-71.[2] 李罡.还富于民 荷兰个人所得税改革[J].经济,2013,卷缺失(5):78-80.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篇2

一、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的办法, 按照十一个项目征税, 运用不同征收方法和标准处理不同的税收来源, 虽然具有简单透明的特点, 但是欠缺公平, 不利于收入调节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因此, 在我国现有条件的情况下,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可以尝试选择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 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不断的完善各项工作细节。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 分类所得税具有可以差别对待不同性质的税种等优点, 但是难以体现出量能负担的原则以及更大程度的公平, 阻碍了我国的税收制度的长足发展。从我国目前的征税手段来看, 在税收征管中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力度还不够成熟, 在对纳税人的收入监管方面也存有漏洞, 因此综合性税收制度也无法满足长远的发展要求。在这样的发展现状和历史情况下, 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不仅能够将两者的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以针对纳税人的不同性质实行不同的策略、坚持了量能负担的原则, 而且有效地避免了两者的缺点的阻碍。与此同时, 诸如利息、红利所得、股息等事宜分类的所得税征收方式, 而工薪资金、生产经营、财产租赁以及劳务报酬等则运用综合征收的手段比较合适, 如此一来就更加地体现出了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的重要意义, 并且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这种模式, 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二、健全费用扣除制度以及收入监控机制

在个人所得税的建立和完善进程中, 费用扣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问题, 个人所得税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按照纯收入征税, 而且我国个人所得税款流失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税源监控力度不足, 因此该措施的实行将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长足进步提供良好的契机。详细一点来讲, 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大体可以分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计费以及获得收入所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两个大的类别, 应当根据真实情况扣除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计费, 可以尝试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 保障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且要根据纳税人的婚姻、健康、年龄以及赡养老人等现状来确定合理的扣除标准。与此同时, 在收入监控机制方面, 要对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范围进行重新的界定和确定, 并且明确规定免税项目, 为收入监控机制的不断完善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还有, 可以尝试借鉴美国的税务号码制度, 即相当于“个人经济身份证”的制度模式, 达到法定年龄的公民必须到当地政府机关领取和确定纳税身份并终身适用, 在实行银行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前提下使得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得到增强, 带动公民自觉纳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而言之, 健全费用扣除制度以及收入监控机制, 不仅是完善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重要举措之一, 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典范说明。

三、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并运用现代化征管技术

税法宣传力度的加强不仅是增强居民纳税意识和法制意识的有效措施, 而且为依法纳税良好氛围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活力, 运用现代化的征管技术可以促使税管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具体来说, 各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税收知识有奖竞答小活动等独具特色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使得依法纳税的观念深入到社会公众的内心深处, 促使他们正确的纳税行为的发生。同时,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在税收征管方面的运用虽然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 但是仍然不够具体和完善, 因此税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吸纳专业型人才, 并且对他们进行有关税收制度方面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让他们熟悉税法规定, 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纳税意识, 确保及时的将各项工作细节落实到实处, 减少税款流失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要及时以及经常性的通过税务稽查等科学的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监督, 深入了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态度, 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要给予嘉奖和鼓励, 以带动其他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 确保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作质量的不断增强。总而言之,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以及不断地加强税法宣传力度, 是大势所趋, 也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的强有力的活力。

四、结束语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划分为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两个阶段, 主要矛盾之一就是收入分配问题, 而收入分配制度的优化客观上要求个人所得税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各级税务负责部门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 探索更多利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良好途径和方式,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催化剂作用。

参考文献

[1]韦小虹.《浅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价值工程.2011

[2]林琼.《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10 (31)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篇3

关键词:韩国 个人所得税 比较 综合分类征收 综合所得额

十八届三中全后,国务院批准发改委、财政部和人社部于2013年2月报送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意见提出:“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作为我国邻邦的韩国在个税改革方面已有所成就,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个税制度,可对我国的个税税制改革有所参考。

▲▲一、现行税收征管体系

大韩民国严格实施地方与中央两级征税制度,不另设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政府享有税收立法权和税收征管权,地方政府(包含特别市、广域市、道等)没有税收立法权,它们只有很小的税收管理权限。

大韩民国税收管理机关与中国一样分为两大系统,包括国税和地税系统,由16种国税与13种地税共同组成,各自征收。国税税收收入达到80%以上,占绝对比重。韩国的所得税、流转税两个大的税系中的主体税都由国税征收,作为独立税与目的税的地方税仅占韩国财政收入的小部分。

韩国国税厅是韩国税务主管机关。负责国税的征收、减免以及催缴等相关事宜。国税系统负责国内税、关税和其他一些目的税的征管。地方税系统具体划分为道级(相当于中国的省级)地税系统和市郡级(市县)地税系统。地方税务司是在韩国国家税务管理当局的监督下,引导地方财政机构行为和起直接引导作用的机构,它还可直接处理特殊情况下纳税人的税收估价问题。全部韩国国内税的评估、征集、审计和稽查等一线工作任务则由道级税务厅负责。

▲▲二、个人所得税税制概况及优点

在韩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主要由居民和非居民纳税人构成。根据韩国《所得税法》规定:“凡在大韩民国境内定居或居住满一年的自然人,为居民纳税人。在大韩民国境外工作的员工,但被国内居民或企业雇佣的,也视为居民纳税人。除上述情形之外的,均为非居民纳税人。”作为居民纳税人,应该就其世界范围内的收入额作为应税额;对于非居民纳税人,仅就来源于韩国境内的所得作为应税所得额纳税。

根据2011年修订的《韩国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综合所得,退休所得、转让所得和山林所得。首先,综合所得是征税对象的主体,其中包括股利收益、利息所得、经营收益、房地产收益、劳动所得及其它收益。税务主管部门会根据收入的高低实行综合累进征收,税率在8%-35% 的之间。退休所得主要包括纳税人的退休金收入以及退休后的临时所得,综合收入和退职所得应分别进行纳税。转让所得包括租赁收益与财产转让,对进行转让的土地或建筑物但購入期限小于等于2年的,税务主管部门将按一半,即50%税率的征收转让所得税;进行转让的土地、建筑物购入期限为3年及3年以上,按40%的税率征收转让所得税;对于进行转让时,发现未经注册的土地或建筑物,需要征收高达75%的惩罚性转让所得税。纳税人出售木料或者造林5年及5年以上的林木所得纳入山林所得征税,林木所得包括山林采伐和转让收益。

就一般而言,个人在向税务机关缴纳个人所得税时,纳税人可依据相应的韩国税法规定进行相应比例的扣除,而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更可享受税收抵免。例如,当工薪阶层为纳税人时,可根据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的额度进行特别抵免。如其应纳综合所得总税(以上四大类之和)税额小于等于500,000韩元(约合人民币2750元,下同)的部分,抵免率为55%;纳税人应纳综合所得税的大于500,000韩元的部分,抵免率应为30%。

韩国的个人所得征收方式与中国按应税项目分类征收不同,韩国实行综合分类征收办法。综合征收办法到年终,要对纳税人全年每项应税所得综合计算之后征税。综合征收办法体现了合理负担、公平税负的个税征收基本原则,在其具体实施中,有效调节高收入者,对不同收入来源采取相同的税率和扣除办法。优势在于:纳税人多次扣除费用、分解收入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既保证了税源又照顾弱势群体。因此,大大加强了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调控功能,不容易造成纳税人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韩国税制结构相对得到了简化,其个人所得税率在不断下降。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分类所得税率。所谓综合所得税是将工薪所得(即劳务所得)、股息利息所得、不动产租赁所得、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加总后,按照超额累进税率进行征税。

▲▲三.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启示

第一,依据我国国情,选择合理模式。首先,按公式:余额=综合所得额-法定减免-扣除项目后,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对于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所得则应单独列出仍然实行分类征收,不列入综合所得。其次,列入综合项目的所得主要包括除上述所得以外我国《所得税法》规定的其他所得等。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列入综合征税的应税项目,也是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税源,约占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总体的约70%。因此,将以上几类所得作为综合征税项目,其合理性在于不但符合个税改革的指导思想,还兼顾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

第二,改变扣除方法,转换扣除标准。综合征收的扣除,如不与个人承受税负联系起来,调节作用难以真正有效。因而,个税关注重点在社会中高收入阶层,在制定税收政策上应适当倾斜低收入的社会弱势群体。具体扣除项目中,除了基本扣除之外,还有应考虑养老金、医疗保险金、事业保险金、生育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其他一些扣除。通过税法规定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公益、扶贫、慈善事业捐赠的部分可以按现行标准继续予以扣除。

参考文献:

[1]贾慧姝.韩国税收面面观[J].中国社会导刊,2007;23

[2]秦世宝,张永学.韩国税收负担与社会公平分配研究[J].财会研究,2010;13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篇4

关键词:税收公平;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模式;混合税制模式;调节功能;公平分配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然而,由于转型期的一些制度不完善,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自起就已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已达到0.47。从最高与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看,我国最高收入10%人群与最低收入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至的23倍。当前,如果我国不尽快遏制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加剧的势头,则可能会危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独特功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的发挥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税制本身的公平性。所谓税收公平,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一般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横向公平。即纳税能力相同者应缴纳相同的税。二是税收纵向公平。即纳税能力不相同者应缴纳不同的税。税收公平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和收入公平分配,而且也是保证税收制度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所以,长期以来,公平原则已成为各国税制建立的基本原则。然而,由于现行个人所得税在税制模式、税率结构、费用扣除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其本身公平缺失非常严重,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贫富差距扩大和公平收入分配的重任。正如着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所言:“个税没有体现公平,只是增加政府收人”。因此,依据税收公平原则,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全面改革,将是势在必行。

二、相关

从税收公平角度研究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文献已有很多,其主要观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主张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模式。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已明确提出的税制改革目标,也是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如,岳树民(2004)认为,应通过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课征制、调整税率设计、调整劳务报酬和稿酬等收入的税前扣除等措施,以体现个人所得税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徐蓉(2005)认为,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在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和社会公平方面存在问题,难以体现税收公平,并建议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减少超额累进税率档次、提高法定费用扣除标准等。杨卫华(2006)指出,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应以实现公平为主要目标,但现行“个税”的目标欠明确,制度不健全。因此,必须调整“个税”制度,包括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合理设计税率、适时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等措施,实现公平目标。董洪(2008)分析认为,由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税率设计不合理、费用扣除标准有失公平、税收征管效率低下等因素,导致个人所得税制在公平方面的扭曲。他建议,实行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课征制,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和减少累进档次,合理设计扣除费用,建立严密有效的征管机制。刘春明(2010)也认为,由于分类征收制、税率设计不完善、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要素缺乏公平,并建议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征收制,合理调整超额累进税率和确定费用扣除标准。二是主张实行综合税制模式。如,崔治文和杜延军(2005)认为,现行个人所得税无法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税负水平和生计费用扣除存在不公平性。所以,应逐步改为以家庭为纳税人和以个人为纳税人的综合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根据家庭结构确定生计费用,并适当调整税率。高凤勤(2010)也认为,现行个人所得税由于分类课征模式、税率设计不当、费用扣除标准和征管模式不合理等弊端,导致其逆向调节作用明显,难以实现分配正义目标。所以,应当构建交叉型课税模式(接近于综合型课税模式),以消除分类课征的弊端。

以上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然而,不难发现,它们提出的改革建议大都只是原则性的,非常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所以,本文将从税收公平的角度。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缺失分析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是在1994年税改时建立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个人所得税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公平分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已从1994年的1.4%快速提高到的6.8%,成为我国税收体系中的第四大税种。通过1月1日和3月1日两次调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前者是从800元调高至1600元,后者是从1600元调高至2000元),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改善其收入的65%来自于工薪阶层的不公平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公平缺失的严重性,导致这种小的“修补”改革根本无法有效“撬动”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功能。

(一)分类税制模式导致个人所得税的“先天性”公平缺失,难以有效发挥其调节收入公平分配功能

我国个人所得税自1994年开征以来就是实行分类税制模式。这种模式与我国当时的特殊国情是相吻合的,主要表现在公民纳税观念相当淡薄、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征管手段非常落后等。但是,随着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分配制度的调整,我国个人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多数占其总收入的一半左右,甚至更低;而其他收入如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第二第三职业收入等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收入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分类税制模式无法对个人的全部或主要收入适用超额累进税率进行综合课征,从而导致个人所得税的横向与纵向“双向”公平缺失,难以有效发挥调节收入公平分配功能,甚至出现逆向调节作用。

1 个人所得税的横向公平缺失分析

在分项征税条件下,由于应税所得项目的来源不同、取得所得的次数不同,即使纳税人取得相同收入,也会导致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平,违背了税收横向公平原则。如,假定甲、乙、丙、丁四人的全年所得额均为12万元,但其所得项目类别有差异(如表1)。从表中看出,尽管四个纳税人的

全年所得额完全相同,但他们所承担的所得税负却有天壤之别。其中,乙的所得来源相对分散,既有工薪所得,又有劳务报酬所得,税负最轻,而丁的所得为生产经营所得,其税负最重,分别比甲、乙、丙多缴税额为5850元、7050元和1350元。然而,在综合税制或混合税制模式下,四个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往往是相同的。可见,现行税制模式有悖于税收横向公平原则,使个人所得税公平收入分配作用失效。

2 个人所得税的纵向公平缺失分析

在分项征税条件下,由于应税所得项目的来源不同、取得所得的次数不同,还可能会导致个人所得税的纵向公平缺失,对纳税人的收入分配产生逆向调节作用。如,假定甲只有劳务报酬收入,全年取得收入共20次,每次收入均为2000元,全年收入为40000元;乙只有工薪收入,每月工薪收入4500元,全年工薪收入54-000元。此时,甲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4800元,而乙全年应纳税额仅为3000元,比甲少纳税1800元。显然,分类税制模式不利于贯彻“多得多征、少得少征”的税收公平原则,甚至使公平收入分配程度恶化。

(二)费用扣除制度欠合理,难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费用扣除制度的合理化,不仅可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而且能够鼬突税收的人文关怀精神。现行个人所得税是采用分次分项的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费用扣除制度。这种做法虽简便易行,特别是1994年税改初期,在税收征管手段比较落后,不能对税源进行有效监控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这种过于简化的费用扣除制度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

1 “一刀切”的费用扣除制度不能充分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目前我国的费用扣除制度没有考虑纳税人赡养家庭人口多寡、健康状况、小孩和老人等因素,而是采用“一刀切”的费用扣除标准,根本无法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如,假定甲和乙两个纳税人取得的收人数量、性质等条件完全相同,惟一不同的是两人的家庭状况。甲是四口之家的惟一劳动力,需供养老人、妻子和小孩;乙是三口之家的主要劳动力,妻子有一定的收入,两人共同供养小孩。在现行的费用扣除制度下,甲、乙两人的费用扣除额和应纳税额均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实际纳税能力却有较大的差别,乙的纳税能力要比甲大得多。此外,在分次分项扣除费用的情况下,很容易诱发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等违法行为。如,假定甲、乙、丙三个纳税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均为6000元,同时,假定甲为一次性收入;乙为两次收入或能通过不法手段将其一次性所得“分解”为两次所得,即4000元和2000元;丙为三次收入或能通过不法手段将其“分解”为三次所得,即3000元、2000元和1000元(如表2)。按税法规定,甲可按20%的比率扣除费用1200元,应纳税额为960元;乙可定额扣除费用和应纳税额分别为1600元、880元;丙可定额扣除费用和应纳税额分别为2400元、720元。可见,三个纳税人的所得总额及性质均完全相同,仅仅因取得收入的次数不同而导致税负相差较大。这显然严重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也很容易引诱纳税人违法犯罪。

2 部分应税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偏低

在20和20两次调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之后,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严重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其他所得项目如劳务报酬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在近十几年来均未作任何调整,结果又导致工薪所得与其他所得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公。如,假定甲、乙两个纳税人每月的收入均为5000元,但是,前者收入为工薪所得,后者为一次性劳务报酬所得。根据税法规定,甲每月应纳税额325元,乙每月应纳税额800元,乙每月比甲多缴纳所得税475元。可见,同属于勤劳所得的两个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公,加剧了收入分配矛盾。

(三)税率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部分应税所得项目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公

1 生产经营所得的税负明显高于工薪所得税负

在现行的税率结构中,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所得)是适用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而工薪所得适用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虽然后者的最高边际税率45%远高于前者35%,但实际上,前者的税负往往要远高于后者。如,对全年工薪所得为96000元(平均每月所得为8000元)的多数中产收入阶层来说,其年纳税额为9900元,适用最高税率为20%;而对全年生产经营所得为96000元的个体工商户来说,其年纳税额(费用扣除按表1中的方法)为13410元,适用最高税率为35%。可以看出,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比工薪所得多缴纳税额3510元,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比工薪所得高出15%。实际上,现行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为960000元的居民企业也只适用25%的基本税率。可见,这种不合理的税率结构导致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严重不公,具有明显的歧视“生产经营所得”之嫌,与当前我国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相悖。

2 勤劳所得的税负有时会远高于非勤劳所得的税负

现行税法对工薪所得和各类生产经营所得都是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对劳务报酬所得还有加成征税规定,但对利息、股息、红利、中奖等所得则实行20%的比例税率。在这种税率结构下,可能会造成勤劳所得的税负要远高于资本性收入或偶然所得的不合理状况,出现一种逆向调节作用。如某个人在购买彩票时中奖500万元,其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应纳税额100万元,而具有相同所得(指全年所得)的个体工商户或取得工薪的纳税人,则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分别为35%和45%,应纳税额分别为147.235万元和205.47万元。可见,生产经营所得和工薪所得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分别比中奖所得高出15%和25%,应纳税额分别达到中奖所得者的1.47倍和2.05倍。这种勤劳所得的税负要远高于非勤劳所得税负的不合理税率结构,从根本上违背了税收立法精神。

(四)税收征管不力,导致个人所得税公平缺失加重

1 没有真正将自行申报纳税和代扣代缴制度落到实处

现行税法并没有强制要求所有纳税人都必须自行申报纳税,所以,主动申报纳税的个人非常少。而且,即使主动申报,其纳税申报质量也不高,瞒报、不报的情况相当普遍。对于代扣代缴制度,尽管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但作为一个部门性税收规章,其法律效力较低,加之对代扣代缴义务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明确,导致部分代扣代缴单位的领导不够重视,一些应税项目的代扣代缴责任难以落实,故意漏扣漏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必然会造成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不公平。

2 未建立起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

近年来,税务部门逐步加强了对高收入群体的重点税源管理,推行了全员全额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但是,这与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个人收入财产登记制度仍未建立,许多交易活动都是通过现金形式实现,特别是

银行、工商、海关、房产等相关部门都没有与税务部门形成计算机联网,甚至国税与地税部门之间都没有实现计算机联网。所以,税务部门根本不可能完整、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收入和财产信息,使许多收入渠道广、隐性收入多的高收入者偷逃税现象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这部分偷逃掉的大量税款成为许多非工薪高收入者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反,工薪阶层的工资单比较透明,应纳税款一般由所在单位代扣代缴,结果造成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主要管住了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甚至还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

3 对偷逃个人所得税行为的处罚不力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篇5

一、我国当前宏观税负实际状况

在比较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时采用的税收收入口径是各项税收的净收入,包括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各主体税种、各种地方税以及关税和农税等,凡称“税”的政府收入都包含在这个口径的税收收入中。“净收入”指扣除出口退税后的税收净收入。使用扣除出口退税后的税收净收入计算宏观税负符合税收负担的内涵,因此出口退税并不构成企业的负担。这里的农税指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等。

我国宏观税负在1994年~1996年间连续下降,三年税负水平分别为10.96%、10.25%和10.16%。1997年、1998年两年升到11%的水平上,税负分别为11.43%和11.96%。1999年~2004年从13.01%逐年连续提升,顺次超过14%、15%、16%、17%,2004年达到18.61%。我国宏观税负与国际水平相比较,属于较低水平。我国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大大低于大部分工业国家。我国宏观税负在2004年达到最高水平18.61%,这个水平比2000年以后工业国家30%左右的平均税负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2002年20.63%的平均宏观税负相比,2004年我国宏观税负低2个百分点左右。分层次比较,我国宏观税负与宏观税负较高的匈牙利和土耳其相比低7个百分点左右。

把中外社会保障税或社会保障基金都加入税收收入中计算宏观税负,进行同口径对比,我国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1994年为12.55%,1997年为13.39%,此后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2004年达到22.83%。与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比较,1994年高出1.59个百分点,2004年高出4.22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水平高、覆盖面广,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与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比差距大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国家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在1990年~2002年间保持在37%~41%的区间,比我国宏观税负最高的2004年高出15~19个百分点。同期,发展中国家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在1990年~2002年间保持在26%~29%的区间里,比我国2004年宏观税负水平高出4~7个百分点。

二、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效率性分析

宏观税负通常可以分为大、中、小三个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则为财政收入(指包括税收收入在内的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指的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其中政府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还包括了预算外收入,以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收取的没有纳入预算内和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收入。

根据我国政府收入结构,大口径的宏观税负真实反映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负担,因此,我们从这一指标出发考察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的效率性。

1、从税收的本质看,税收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国家为实现其公共管理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而取得的一种无偿收入。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W=C+V+M。由于C和V是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以之作为税收分配对象的理由不够充分。税收应是在社会总产品中剩余产品(M)的分配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一定时期的税收(指广义的税收范畴,即政府收入)剩余产品的价值总额不能超过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总额。

有学者通过测算,认为在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我国剩余产品价值总量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相比之下,当前我国的实际宏观税负的保守估计值已达到33%。可见,企业的剩余产品留给自身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数量已经不多了。

2、从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看,当前我国实际宏观税负已经大大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在经济积累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无疑是不合理的。

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显然是缺乏效率的,如果长期如此,必将危害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三、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公平性分析

(一)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不尽合理。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二)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

(三)不同地区宏观税负水平不够公平。从经济发展快与税收相应增加的规律分析,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是必然的,但是作为贫困的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是值得思考的。

(四)不同收入群体宏观税负水平差距明显。低收入群体重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重于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重于富裕阶层。我国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但是,对高收入阶层征收力度太软、太弱。

四、对税制改革的预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减税计划和方案,调低税负,形成了世界性的减税趋势和潮流,这一减税浪潮势不可挡。从国内外经济形势出发,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来看,当前我国应采取适度减税政策。

减税的前提是尽快转换政府职能,尽快使政府从投资领域淡出,成为公共管理机构和公共品的提供者,从而为大幅降低税负提供条件。同时,必须严格限制和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降低税负,就是通过税收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进行结构性调整,最终达到从整体上降低微观主体经济负担的目的。

具体税收政策建议:

(一)依照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力和能源等基础产业发展,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平衡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税负,整体上减轻生产企业,特别是西部重工业企业的税负,推动基础产业密集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西部增值税税负间差距。

(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分企业经济性质、行业差别,实行国民待遇,统一税基,建立规范统一的税前扣除体系,把企业税收负担统一到一个水平,以体现公平的原则,为所有企业的共同发展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三)调整和扩大消费税的税率和征收范围,使得消费税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调节贫富的深层作用。将征税范围扩大到高消费、高污染、高能耗、高浪费的消费品,对于已进入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的项目则给予降低税率或者取消征税。

(四)稳定主要涉及第三产业的营业税。第三产业近年来增长较快,而且通常附加值较高,是很好的税源。在适当时机可以考虑适当调低税率,以增加流通资本。

(五)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征收税率,扩大征税范围。对所有的矿藏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设置不同程度的税率,以调节企业之间的级差收入水平,促进企业平等竞争,引导企业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缩短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六)强化个人所得税。优化个人所得税结构,加强对私营企业主等高收入阶层的征管,平衡各阶层的税收负担,充分发挥直接税促使税收负担公平的作用。着力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管力度,实现征收的低成本、高效率。将具有所得税性质的预算外资金,包括各种具有

财政收入性质的基金、收费转化为直接税。

(七)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培育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地实施对农业的减税政策,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更进一步,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行业产业也要给予税收优惠。

(八)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在建立规范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后,可以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把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篇6

发布: 2007-4-03 19:28 |作者: 普华永道 |来源: 财经 |查看: 49次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8日至15日在北京审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在16日以高票数表决通过,新的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从 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代表着内资、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得到了合并和统一,亦揭示了中国将怎样利用税务政策调节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是继 1994年中国流转税制度改革后另一重要改革。

改革的重点

这次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以下简称“税改”)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各类企业统一适用的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们将税改的具体重点总结在附表中。

税改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这次税改对外资企业有着深层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虽然新的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已经通过,但当中很多实施细则和具体内容仍未出台,所以仍有待更多数据才能作出更详尽的评论。但据已获得的信息,包括财政部长金人庆就《草案》在3月8日向人大代表发表的重要说明,我们就税改对外资企业的重要影响归纳如下:

一、合并和统一

中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按内资、外资企业分别立法,外资企业适用199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外资税法”),内资企业适用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称“内资税法”)。这次税改基本把“两税合并”,使得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但并非简单地把两套税法二合为一。由于两套税法本身经过多年发展和演变已产生了各自的问题,有些政策亦不合时宜,内资、外资企业在处理和符合各自的税法的要求时都分别遇上很多困难。所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也同时统一和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这是配合税改原则中“简税制”的说法。税务机关不再需要面对象过去要执行两套不同税法的困难。如果在将来出台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解释能贯彻高透明度、一致性、易操作等原则,相信是所有外资企业乐见的。

税改另一原则是“低税率”。此次税改把税率定在25%算是属中低水平,全世界159个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国家(地区)平均税率为28.6%,中国周边18个国家(地区)的平均税率为

26.7%。

对部份外资企业而言,税率将来是从33%降低至25%,例如服务行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等)、零售贸易行业、外商投资控股公司等。但对另一些外资企业可能要面对税率从15%或24%提高至25%。当然这仍要硏究这类外资企业是否可以享受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见下

文),以减轻总体税负。对按现行税法的规定享受低税率优惠的“老企业”(即新税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的),在5年内逐步过渡到新的税率,算是一种照顾性措施,提供了时间让老企业适应新税率,或采取相应措施来减轻总体税负。

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确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这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大转变。

“产业优惠为主”即是以提供税收优惠,实现引导资金和资源投入国家当时需要鼓励和重点扶持的产业和项目,包括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发展及环境保护与节能节水、支持安全生产。优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例如优惠税率(15%)、税额扺免、额外和加速扣除等等。

对于投资和经营国家鼓励和重点扶持的产业和项目的外资企业,似乎新的税收优惠体系对它们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它们必须注意,国家鼓励和重点扶持的产业和项目是有机地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加以更新完善,国务院相关部门会适时制定获取税收优惠的新标准和要求,所以外资企业很需要持续密切地跟进。

对于投资和经营一些较传统的产业的外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产业),便可能要面对再没有税收优惠的冲击和困难。此时,外资企业需要考虑新的措施,例如提高产品和生产技术的高新技术含量、或增加环境保护与节能节水、支持安全生产等投资(按将来出台的具体要求),来争取新的税收优惠以减轻总体税负。

为了减轻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能对部份老企业的影响,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提供了一些过渡措施,具体内容有待国务院另行规定。老企业应把握这个时机采取相应措施来减轻总体税负。过去以“区域优惠为主”为主流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会转变;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只保留了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过渡性优惠;并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地区的鼓励类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外资企业过去不论产业性质或投资内容,只要找对了地点就一律获得五花八门的税收优惠,甚至有时出现“(优惠)区内登记、(优惠)区外经营”的怪现象。当“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成型后,外资企业在华的投资重点就不再是找最多最长的税收优惠地区了,而是回到更切实际的考虑,例如劳动力的供应和素质、交通运输等等。

另一方面,国家期望多些资金和资源流向西部内陆地区协助发展当地社会经济,亦可减轻对沿海较发达地区资源和设施的压力。这个期望未必在短时间内能达成,原因是外资企业的投资不只考虑税收优惠,亦必须视乎当地的人力资源供应、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环境气侯、市场状态和潜力等等。当然这样的政策倾斜愈早开始对内陆社会经济愈有帮助。

三、“严征管”

配合税改中“严征管” 的原则,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加入了一章『特别纳税调整』,以防范和制止企业运用各种避税手段规避企业所得税。当中重申了关联方转让定价的规定,并似有迹象显示将会有更严格的关联方交易数据申报要求;同时增加了常规性反避税(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防范资本弱化、防范避税地避税等措施,再加上对补征税款按照国务院规定加收利息等条款,将强化反避税的力度,这些都是国际上常见的,但期望将来出台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内容可以清晰地制订这些避税行为和情况的定义,否则将引起外资企业和税务机关的争议。

这章『特别纳税调整』清楚表明国家对防范和制止避税行为的重视态度已提升到立法的高层次。外资企业往往会发生较多关联方交易,这些都可能被视为避税行为和情况,所以必须密切注意将来出台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内容,然后可能要对关联方交易作出新的安排或有系统地组织论点证据,预备税务机关的反避税的申报要求或调查。

四丶对外资企业税收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我们认为这次税改不是中国对吸引外资政策的大改变,而是以调整吸引外资的方向为目的。中国认为以往利用税制,特别是所得税优惠政策,作为吸引外资的手段已不再明显,反而现在用来引导产业投资方向更具需要了。因此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当中,特别是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自然会被视为吸引外资政策的重大调整。

外资对中国的吸引力

总体来说,中国在现阶段仍非常需要吸引外资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大政策没变,但会较有选择性地吸引外资。从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看,中国在现阶段期望主要吸引的外资是拥有先进的技术、有能力实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及环境保护与节能节水、支持安全生产等,对于增值不高的产业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优惠了。

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我们相信中国在现阶段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不一定就会影响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原因有几点:

1)正如上文所述,税改并不是全面取消所有税收优惠,而只是将优惠原则从过去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再者,税改之后,有些行业将不会受到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和某些属于国家鼓励的行业等,将仍可继续享受税收优惠。而一些行业如服务、零售贸易行业,于现行的税收政策下是没有任何优惠的,它们将因税改后税率

降低而受益。对于在这些行业的外资会认为中国新的企业所得税制度有吸引力。此次税改把税率定在25%算是属中低水平,对外资而言亦未算不能接受。

2)当然,一些行业于税改后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些行业中又不乏一些已经享受完税收优惠的企业。加上税改已讨论多时,不少企业已作出相应筹划,如加快投资步伐以减轻有关冲击。同时,基于中国的市场潜力,部分投资者在作投资决定时,也不会把未来增加的税负看得很重。

3)毫无疑问税改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某些行业中的部分外资企业,使它们可能考虑选择将投资转向周边税收优惠政策明显的国家。但从长远来看,应不影响中国吸引外资的流入规模,而且还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引进外资的质量,改善社会经济结构。况且外资进入中国时,税负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相对高素质而廉宜的劳动力、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庞大而增长迅速的消费市场发展空间,日渐完善的商业法规环境、逐步加强的政府行政服务、皆是外国投资者在作出投资之前的重要考虑因素。而中国在这几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未有清晰提及以下现存“外资税法”中对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

a)对外资企业向外国投资者派发股息时免征预提所得税;

b)对外国投资者将从外资企业收取的利润再投资而获得的『再投资退税』;

c)降低预提所得税率,如一律按10%征收;

d)在统一和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有些以往对内资企业有税前扣除限制的费用(例如广告费、业务招待费)是否也适用于外资企业呢?

这些都有待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实施细则和具体内容时才可确定是否又是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重大调整。

结论

自90年代后期中国已开始对当时并行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进行检讨。由于各种因素,中国在现阶段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是事在必行的了,对外资企业税收政策作出较大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每次税制改革都会对不同资本来源的企业(即内、外资企业)、身处不同阶段的企业(即在新税法前已开始投资经营或之后)、身处不同行业的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正面、负面和长期、短期的影响。

我们建议外资企业的管理层尽快评估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会为它们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在新税法前已开始投资经营的外资企业,它们应采用怎样的措施来获得新的税收优惠或减低失去原先税收优惠的损失;对正处于计划阶段的新投资,应重新计算新的税制所产生的额外税务成本,再定投资决策和商业决定。

关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探讨 篇7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1. 现行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差距的力度不够, 收人再分配功能难以发挥。

随着个人收人水平不断提高,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问题突出, 广大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体, 而高收人者缴纳收入与其收人相比, 很不相称。特别是现行的分项按次征税的个人所得税制, 存在很多弊端。许多高收人者只要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就会轻易地使很多收人达不到起征点, 或适用的税率比较低, 从而达到偷逃税目的。

2.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明显歧视劳动, 重视资本。

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非独立劳动所得工资、薪金按一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对独立劳动所得劳务报酬按的比例税率征税, 一次收人畸高的可以实现加成征收对资本所得股息、利息、红利、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按的比例税率征税, 明显带有资本所得轻征税, 劳动所得重征税的倾向。另外个人购买彩票中大奖和靠储蓄利息养老运用同样的税率, 无法反映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

3.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征税范围不够宽广, 应该逐步扩大征税范围。

笔者认为应逐步考虑将股票转让等金融交易所得和农业所得纳人征税范围, 取消农业税, 以期个人所得税尽可能考虑到各个阶层的利益, 尤其要消除目前城乡二元化的税制对农民事实上的不公平。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改革与完善思路

公平与效率原则是一国设计税制时要考虑的基本原则, 税率尤应体现这一基本原则。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可借鉴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1. 降低税率, 以期实现效率原则。

一般来说, 高税率会使劳动越多、收入越多, 或投资越多、获得越多的人税负越重, 其实质是对勤劳和投资的一种税收惩罚, 会影响人们劳动、投资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生产的持续增长;高税率还会诱惑一些人通过走私、偷税、逃税、合法避税而少纳甚至不纳税。这不仅会造成税收秩序的混乱还会挫伤诚实纳税人劳动、投资和依法纳税的积极性。因为与成功走私、偷税、逃税、避税的人相比, 这些人相对税负增加, 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这对守法纳税人是不公平的。相反, 较低的税率可使劳动者和投资者获得较多的税后报酬, 会提高他们的劳动热情和投资积极性,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外, 低税率还会减少纳税人纳税的心痛感, 使其不觉得牺牲过大, 征税的社会阻力因此较小, 税务机关也可减少相关的费用支出, 从而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

2. 减少税率级次、扩大税率级距, 以期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由于个人所得税重在调节收入分配水平, 以达到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目的, 各国个人所得税大多实行累进税率, 并且税率级次较多, 以实现“量能负担”的公平原则。但近年来, 为了兼顾公平与效率, 很多国家倾向于减少税率级次。首先, 税率级次的减少可以简化税制;其次, 减少税率级次伴随着级距的扩大, 使相当多的纳税人因为级距的扩大, 使其应税所得从第二级距、甚至第三级距跌落至第一级距, 从而仅适用第一级距适用的税率, 其实际上面临的是比例税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比例税率对纳税人产生的税负比累进税率小, 从而减少税务机关的征税阻力, 这从效率的角度来说是可取的。

3. 建立健全双向申报制度。

建立健全双向申报制度, 即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制度, 即由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分别向主管机关申报个人所得以及纳税情况, 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交叉的稽核体系。我国目前现行的税法还没有明确地规定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的义务, 因而导致既不利于税务机关监管税源, 又淡化了纳税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个人所得税法应明确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即实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双向申报的制度。实施将个人取得的所得, 由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双向申报”制度, 对于加强税源监控, 有效地促进代扣代缴工作, 提高征管水平, 增强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 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宿晓春:对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征管思路的探讨.北方经济, 2006年第2期

[2]高宏丽: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蕴意深远.中国税务, 2007年第2期

[3]韩耀星韩德勇:青岛市实行个人所得税“双向申报”制度的实践与思考.税务研究, 2000年第6期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 篇8

【关键词】证券市场 税收政策 印花税 资本利得税 遗产税

一、美国证券市场税制概述

美国现行证券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法人所得税,除这两种税收外,还包括遗产税、赠与税以及社会保障税。美国实行的是以这五种税收组成的直接税收体系。其中,美国所得税实行综合所得课税原则,因而公民和法人所得不分来源综合计算纳税所得。

(一)流转环节

美国现在于流转环节不征收税,但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征收了证券交易税。主要原因是在证券市场建立初期,证券市场投机性强,证券交易获利多,对其征收一定的税收既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还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在证券市场交易过度的情况下,通过对证券流转环节征税,可以稳定证券市场。

(二)收益环节

1.证券交易所得税。美国证券市场为了减少市场的投机性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证券交易所得税属于资本利得税,指在证券转让过程中,扣除原值以后的减价收益为税基。美国的资本利得税按时间不同分为长期资本利得税和短期资本利得税,为了抑制证券市场投机行为,对于短期投机行为按照全额所得课税,对于长期持有证券的投资者给予税收优惠。

2.证券投资所得税。证券的投资所得是指,证券投资者持有证券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利息或股息。许多国家都将所得税列入课税范围,按照个人和公司分别征收红利、股息和利息。美国对非居民投资者不征收股息税,对居民投资者按持股时间长短区分股息税率0%~35%,对居民企业股息税税率为0%~20%。

(三)遗赠环节

证券遗赠环节,包括证券继承和证券赠与等行为。证券具有相应的市场价格,通常被视为是财产,若证券持有者死亡,就要对证券所有权转移征收遗产税。美国实行的是总遗产税制,即先税后分,也就是先对遗产总额进行征税,征完税以后再将剩余财产分给继承人。

二、美国证券市场税制的特点

美国证券税收制度将个人在证券市场的所得与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所得分开进行有区别的征税,虽然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有利于按照联邦与地方各自税收管辖权进行征收管理,但是也严重地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这无疑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为了补救重复征税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美国税收管理部门又进一步采取了在投资所得中扣减已经缴纳的所得税额的政策,以此来尽可能地避免对投资于证券市场的收益重复征税。

三、我国证券市场税制存在问题

(一)缺乏完整、系统的证券税收体制

我国现行的各种税种对证券市场的调节,大多是对我国证券市场运行中暴露的各种问题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如我国证券市场施行的印花税,其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市场,如果股票市场运行过热就要提高印花税税率,但同时为了鼓励股票投资保留着对股票转让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这些做法,很容易造成各种政策间的不协调甚至矛盾,而且难以达到规范股票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目的。

(二)我国现行税种设置不合理

税种设置不合理,影响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影响效率。单一的印花税为主的流转税不能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起调整作用,而以现有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证券市场进行征收,不能针对证券市场本身的特点进行调节,都对证券市场的效率造成了影响。

四、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议

(一)调整流转环节的印花税

目前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名不副实,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并且印花税的征收范围也仅仅是针对上市交易的股票征税,征收范围窄,不利于税收公平原则。我国证券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急需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税收制度[2]。

证券交易税应扩大征税范围、降低税率,且改为仅对卖方征收,使证券交易税的变动不会对市场影响过大,建立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健康的证券市场。

(二)适时开征资本利得税

在美国,不征收印花税,而征收资本利得税。资本利得税一般是获利多的多缴税,获利少的少缴税,它对资本市场的贫富两极分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市场活跃时,由于获利者的绝对数量和获利程度都大大提高,税收收入将随之有较大的增幅,从而成交火热的证券市场起到持续“抽血”作用,有利于证券市场维持平衡[3];当市场低迷时,获利者的数量下降,但由于做空机制的存在,市场上仍不乏投机获利者,此时对资本利得进行征税,起到了抑制空方投机的获利空间、减轻多方税收负担的作用,有利于市场重新振作。总之,资本利得税的自发调节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健发展。因此,开征资本利得税,有利于证券市场税负公平、调节收入分配、稳定市场发展。

(三)开证遗赠税

证券遗赠税,是指证券作为一种财产,在涉及转赠或遗产的时候,需要按照一定比例缴纳遗赠税。我国证券市场开征遗赠税,是为了防止有人恶意避税[4]。

而且对遗赠环节征税,体现了社会个体在竞争中的“起点公平”,对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税源流失。随着我国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开通,外国公民在我国可以进行大量的证券市场投资,我国公民在国外也拥有越来越多的财产,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如果我国没有证券遗赠税,在我国公民去世以后,其遗产被国外亲属继承,相应税收由亲属所在国家征收,导致我国税款大量流失我国财政收入损失[5]。

所以,开征证券遗赠税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调节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刘新,马健,王丹.浅析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不足及建议.现代商业,2013,6:104~105.

[2]梅不寒,于璐璐.浅析我国现行证券税制[J].科技咨询,2010,29:225~226.

[3]万国华.中国证券市场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4]高小萍.税收对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分析,税务研究,20014 年第6期.

[5]华仁海.中美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比较及启示.东南大学学报,2013;11.

【混合所得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启示】推荐阅读:

所得税改革07-19

企业并购的所得税筹划07-12

递延所得税的核算07-29

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06-11

所得税模型07-17

所得税模式05-20

所得税核算06-04

所得税条例06-23

所得税费用06-26

抵免所得税08-05

上一篇: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下一篇:上班时间调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