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激励政策(精选7篇)
所得税激励政策 篇1
1 引言
当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否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企业能否真正实现技术创新。R&D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 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这样的情况下, 激励企业进行R&D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由于R&D投入具有外部性 (即公共产品的性质) , 企业R&D投入预期的收益率低于其“搭便车”所带来的收益, 这便导致了市场失灵, 影响企业进行R&D投入的积极性。再加上R&D投入活动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 我国企业进行R&D投入的积极性并不高, 要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措施介入企业的R&D投入。
目前, 国家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政策等等, 主要激励手段为:税收优惠和直接财政支持。但有研究表明, 政府的直接财政支持对企业的R&D投入具有替代效应, 不利于企业自筹资金, 增加R&D投入。此外直接财政支持的收益对象往往是国有大型企业, 一般的中小企业享受不到此项优惠;而税收政策却具有普惠性质, 故被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
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政府而言便是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林毅夫在其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中指出, 只有当制度变迁后的收益大于变迁所需要的成本, 这种强制性的变迁才会产生。但是对于R&D税收优惠政策来说, 一般认为, 如果政府每牺牲一元钱的税收收入能换来一元钱的企业对R&D的投入, 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有效的。我国现行的所得税法中, 激励企业进行R&D投入的主要优惠政策如下: (1) 税率优惠; (2) R&D费用加计扣除; (3) 减免优惠; (4) 折旧政策优惠, 等等。
2 研究概述
近二十年来, 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税收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检验方面, 研究的方法多为实证分析, 常用计量指标是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 即当企业享有税收优惠政策时, 企业是否将投入更多的相关资源用于研发活动。通常采用的是计量经济学模型, 且重点研究的是宏观方面和发达国家, 对于微观方面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比较少见。 (李正格, 2010) [1]
对于企业所得税对于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 国内研究的成果主要如下:第一, 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鼓励R&D投入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吴志娟、肖虹 (2010) [2]认为新所得税法中的折旧率和加计扣除率的提高对R&D投入产生了促进作用, 执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缩短年限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激励效用具有非线性特征。吴葵英 (2010) [3]通过实证检验, 发现所得税改革对于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激励效果。马伟红 (2011) [4]以中小企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 检验所得税优惠政策和财政直接支持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 结果发现税收激励项政策工具对技术企业R&D投入都具有激励作用比和财政直接支持更显著。赵维荣 (2009) [5]以全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 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我国企业所得税与企业的研发投入之间确有负相关性, 即所得税优惠和增值税优惠都能够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但在看到现行的所得税法的诸多激励作用的同时, 王炜瓅 (2009) [6]认为, 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在2007年改革后, 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失衡, 具体表现为:规模失衡, 企业类型失衡, 产业失衡, 区划失衡, 区域失衡。第二, 现行的所得税法对于激励企业增加R&D人员投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乔天宝 (2010) [7]通过建立中长期效益模型和短期效益模型, 以山东省17个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 进行回归分析, 重点考察不同税种的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得到所得税优惠与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优惠都能促进高新技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得税优惠有利于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 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优惠有利于研发人员比例的提高的结论。娄贺统 (2007) [8]选取2004年沪深两市电子、信息、技术以及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中披露研发人员比重的公司作为样本, 以R&D人员比重为因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是否享受税收优惠与R&D人员比重有正向相关关系, 不同行业中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有显著差异。同时, 文章作者还发现只享受流转税的公司比重较高, 同时享受流转税税收优惠与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公司的R&D人员比重居中, 仅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公司R&D人员比重最低。
总的来说, 国内的研究主要以宏观和中观的研究居多, 对于企业微观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鉴于此, 本文从微观企业着手, 通过借助于计量经济学模型, 着重研究长三角上市公司享受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对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投入的影响。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1, 从微观方面, 用定性的方法研究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作用, 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2, 考虑税收优惠政策的滞后效应, 这与夏杰长、尚铁力 (2007) [9]的研究有相似之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说
根据前人的研究发现, 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假说一:我国所得税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R&D投入具有激励作用。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以下简称配套政策) 中指出在税收激励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抵扣力度。这项税收激励政策的实行会减低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成本,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收益率, 所以理论上来讲会促进企业加大R&D投入。同时,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吴志娟、肖虹 (2010) [2]和马伟红 (2011) [4]等的研究有相似之处。
假说二:所得税税收优惠的激励效应存在滞后性。
夏杰长、尚铁力 (2007) [9]在研究我国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作用时得出结论:企业的R&D支出与税收负担的确存在负的相关性, 并且税收的短期效应远远小于长期效应。
3.2 样本的确定及变量的选择
我国现行的所得税法自2008年起正式施行。为了检验新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有利于企业增加R&D投入, 加强技术创新, 本文以长三角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通过查阅其2008年到2011年的年报, 选出连续4年披露其R&D投入状况的公司, 得到131个样本。同时, 根据研究的设计需要, 剔除掉2007年年度报告未公开的10家公司, 以及计算的实际税率数据存在异常的11家公司, 最终得到110家公司。本文对这110个样本进行筛选, 选出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的77家公司作为本文最终的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用如下变量:
(1) 被解释变量:R&D强度
R&D强度是用来衡量企业对研究与开发投入资金的变量。尽管企业在进行研发时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资源, 但这些最终都可以用资金投入来衡量, 以方便获取数据。
(2) 解释变量:实际税率
我国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鼓励促进企业的发展, 会以多种形式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再加上计税依据、减免税等原因, 使得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与名义税率之间存在差别。实际税率是用来衡量企业实际承担的所得税负的大小的指标。
(3) 控制变量:营业收入、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
营业收入和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通常认为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其R&D投入也会越高。诸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的R&D投入状况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各个变量的定义与计量方法见下表:
注:关于实际税率的计算, 本文参考王延明 (2003) [10]中的计算方法。实际税率的计算公式为:实际税率= (所得税费用-当期递延所得税变化) / (税前会计利润+当年计提的减值准备 (不含坏账准备) -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股利+收到的现金债券利息) 。此外, 本文在计算过程中, 将收到的现金股利与收到的现金债券利息合并计算, 采用投资收到的现金这个项目代替。
由于现行的所得税政策中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 高新技术企业为15%, 而2007年企业实行的所得税率为33%, 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 将2008年初 (即2007年末) 的递延所得税费用分别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按照15%和25%的适用税率进行了调整, 调整的公式为: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原所得税费用/33%) *适用的所得税率
3.3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本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本研究所用的R&D强度从长三角上市公司2008—2011年度报告整理获得, 实际税率这一指标计算所需要的数据来自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布的年度报告, 其余部分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上市公司研究系列”板块。
4 实证检验及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 (1) 长三角上市公司2008年到2011年平均R&D强度均在2%以上, 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表明长三角上市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2) 通过仔细观察图上曲线的走势, 可以看出各年的R&D走势与实际税率的走势相反。
4.2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 *分别表示在10%, 5%, 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由上表可知:RATE与R&D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115, 相应的P值为0.0506,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税率与企业的R&D强度呈负向相关关系, 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实际税率的下降能够激励企业增加R&D投入。同样, 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的R&D强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这种相关性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企业规模与企业R&D投入强度之间也呈负向相关关系, 且这种相关关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企业的营业收入与企业的R&D强度呈负相关, 这种相关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与已有理论基础不一致, 原因可能是因为企业的R&D强度指标是以营业收入为分母计算的, 在R&D投入的绝对额在没有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 营业收入越高, R&D强度就会越低。
4.3 回归分析
面板数据的模型选择有三种形式: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先用确定是选用混合估计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然后采用HAUSMAN检验确定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中的个体差异反映在每个个体都有一个特定的截距项, 随机效应模型则假设所有的个体具有相同的截距项, 个体差异主要反映在随机扰动项的设定上。) 检验结果显示, 本文的模型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按照研究设计, 本文运用STATA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
***, **, *分别表示在10%, 5%, 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回归结果显示, R2为0.84, 显示本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此外, 由上表可以发现: (1) 实际税率与企业当期的R&D强度之间呈现负向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0037, 表明当企业的实际税率每增加1%, 企业当期的R&D强度会下降0.0035%, 这与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说相一致, 但是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2) 实际税率与企业滞后一期的R&D强度之间呈现负向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12, 表明企业当期的实际税率每增加1%, 企业滞后一期的R&D强度会降低0.12%, 且这种相关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3) 实际税率与企业滞后二期的R&D强度之间呈现负向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16, 表明企业当期的实际税率每增加1%, 企业滞后二期的R&D强度会降低0.16%, 且这种相关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便使得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与第二个研究假设均成立。与此同时, 本研究也发现, 长三角上市公司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受税收激励的短期效应远远小于长期效应。这与夏杰长、尚铁力 (2007) [9]关于增值税的研究结论如出一辙。 (4) 企业的资产规模与企业的R&D投入呈正向变动关系, 但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的R&D投入呈正向变动关系, 且这种相关关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营业收入与企业的R&D投入呈反向变动关系, 这种相关关系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4.4 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本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1) 将计算R&D强度指标的分母由当期的营业收入改为上期的营业收入; (2) 控制变量营业收入由当期营业收入改为上期营业收入;企业规模由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改为期初与期末总资产平均值的自然对数。改变上述指标的计算之后进行回归, 发现回归结果没有发现重大变化, 只是个别系数有微小的调整。
5 结论及局限性
5.1 结论
本研究发现: (1) 长三角上市公司2008年到2011年平均R&D强度均在2%以上, 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表明长三角上市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2) 长三角高新上市公司当期的R&D投入强度与企业实际承担的所得税率呈负向相关关系, 但是相关关系不强, 且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税收政策的针对性不是很强, 反应比较慢, 这一特点使得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 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3) 长三角高新上市公司滞后一期与滞后二期的R&D投入强度与企业实际承担的所得税税率呈负向相关关系, 且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企业当年所承担的所得税税率对滞后期的R&D投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总之, 本研究表明, 现行的所得税激励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有比较好的激励作用, 当企业承担的税负减轻时, 企业对于R&D的投入就会增加, 且这种激励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 本文没有对现行的所得税对长三角高新上市公司R&D投入的激励程度与2008年新所得税法实施以前的激励政策进行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会更有意义。
摘要:以长三角77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样本, 利用2008——2011年的面板数据, 计算其实际所得税税率,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现行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R&D投入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 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 且这种激励作用的长期效应强于短期效应。
关键词:所得税优惠政策,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实际税率
参考文献
[1]李正格.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 2010
[2]吴志娟, 肖虹.新所得税法激励了R&D投资吗?——基于实物期权的数值分析[J].当代会计评论, 2009 (2) :61-78
[3]吴葵英.所得税改革对企业R&D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4]马伟红.税收激励与政府资助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上市高新技术公司的面板数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17) :111-114
[5]赵维荣.我国企业税收激励效应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 2009
[6]王祎瓅.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效果失衡分析——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视角[J].江西科学, 2009 (6) :793-797
[7]乔天宝.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 2010
[8]娄贺统.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 2007
[9]夏杰长, 尚铁力.企业R&D投入的税收激励研究——基于增值税的实证分析[J].涉外税务, 2007 (3) :9-12
[10]王延明.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研究——来自规模、地区和行业的经验数据[J].管理世界, 2003 (1) :115-122
所得税激励政策 篇2
一、薪酬所得税筹划的重要性
(一) 薪酬所得税征缴的主要特点
薪酬所得指的是员工受雇或任职于某组织付出劳动所取得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各种酬劳, 其征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按月计征。适用3%~45%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2.起征点较高。薪酬所得以个人每月收入固定扣除3500元的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实行支付单位代扣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征纳方法。
4.计算简单。个税的费用扣除免去了对个人实际生活费用逐项计算扣除的麻烦, 采取总额扣除法, 且有明确的扣除标准, 计算简单。
(二) 薪酬所得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薪酬所得税征缴的上述特点为薪酬支付单位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薪酬支付单位通过对员工工资、薪金及福利安排方案的反复比较, 选出员工税收负担相对较轻的方案, 从而完成员工薪酬所得税筹划。这样的纳税筹划可以节减员工税收, 有利于员工税后收入最大化, 提高员工福利水平,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员工激励理论
组织存在的目的是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管理学对激励的定义是:通过某种外部诱因的利用, 使人的工作积极性和革新精神得以调动, 使人有一股朝所期望的目标努力争取的内在动力。20世纪20~30年代以来, 国外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激励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激励理论。这些理论中与员工薪酬所得税收筹划相关的理论有:
(一) 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 人的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呈递进规律, 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 高一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主导的需要, 并且这种需要会成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否则, 高一层次需要的欲求就不会太强, 驱动力也不足。组织管理者按照需要层次理论设计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 并做好薪酬所得税收筹划使薪酬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对满足员工的不同层次需要, 激励员工有良好的效果。
(二)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该理论认为:按激励功能的不同, 组织中对人的积极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可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招致员工不满, 得到满足可以防止员工不满情绪、但对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作用不大的因素。这一因素主要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有关。包括与上下级及监督者的人际关系、工资、工作环境和安全性等;激励因素是那些如能得到满足就会对员工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而持久的调动、并对工作产生满意感, 不能得到满足也不会招致员工太大的不满意的因素。这一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包括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奖励、晋升和成长等。组织管理者按照双因素理论结合薪酬纳税筹划合理分配工资等保健因素和奖金等激励因素, 对于预防员工不良情绪, 激发员工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首先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有某种需要而且有达到这种需要的可能性时, 他才会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理论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员工激励时要处理好个人努力、取得绩效、组织奖励、满足个人需要程度之间的关系。员工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取得预期的工作绩效, 如果员工认为通过努力取得预期工作绩效的可能性大, 就会激发他的工作积极性, 否则, 就不能激发他努力工作;员工总是希望取得绩效后得到组织奖励, 如果员工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得到合理的组织奖励, 就会激发他的工作热情, 否则, 就可能没有工作积极性;员工总是希望得到的组织奖励能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 因为个人的需要各有不同, 因此采用同一种奖励办法带给员工的满足感会不同, 其激励效果也就不同。组织管理者按照期望理论并考虑薪酬纳税筹划的要求, 合理设计组织绩效目标及组织奖励目标, 对满足员工期望心理, 激发员工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四)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该理论重点研究奖酬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给员工工作积极性带来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员工工作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会影响其工作动机。每个员工都会拿自己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去和其他员工比较, 员工还会拿自己现在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去和自己过去的比率进行比较, 如两者的比率相等, 员工就会觉得公平并感到满意, 从而积极工作, 否则, 员工就会感到不公平, 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组织管理者按照公平理论做好薪酬纳税筹划, 做到员工薪酬在员工之间及员工自己各年度之间的公平安排, 对满足员工公平需要, 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有明显的效果。
三、进行纳税筹划提高员工福利的思路和方法
综合上述理论, 良好的员工福利, 可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 从而更加努力工作, 一个恰当的、理想的员工福利安排可以为组织营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组织通过税收筹划, 能够提高员工福利, 激发其工作热情, 实现组织和员工目标的有机统一。薪酬所得纳税筹划的主要思路和方法有:
(一) 充分利用个税抵免政策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 单位为个人提供的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一些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不予征税, 包括:未纳入公务员基本工资总额的津、补贴差额, 独生子女补贴, 午餐补贴、差旅费补助。因此, 企业应充分利用个税抵免政策, 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尽可能提高企业和个人交付三险一金及津补贴数额。
(二) 合理筹划年终奖发放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规定, 员工某月取得全年的一次性奖金有两种计税办法:
取得年终奖的当月工资少于3500元的,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 (当月工资+年终奖-3500) ×税率-速算扣除数。该办法按[ (年终奖+月工资-3500) ÷12]的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取得年终奖当月工资不低于3500元,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年终奖×税率-速算扣除数。该办法按 (年终奖÷12) 的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1.年终奖纳税筹划办法一:调整工资和年终奖发放比例
案例一:某公司实行年薪制, 核定某职工年薪180000元。
方案一:每月工资15000元, 三险一金3000元/月, 年终奖为零。全年缴纳个税[ (15000-3000-3500) ×20%-555]12=13740元, 某职工当年的税后收入为180000-13740=166260元;
方案二:每月工资8000元, 三险一金3000元/月, 年终奖84000元。全年缴纳个税[ (8000-3000-3500) ×3%]×12+ (84000×20%-555) =16785元, 全年税后收入180000-16785=163215元 (注:年终奖84000÷12的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555) ;
方案三:每月工资11000元, 三险一金3000元/月, 年终奖48000元。全年缴纳个税[ (11000-3000-3500) ×10%-105]12+ (48000×10%-105) =8835元, 全年税后收入180000-8835=171165元; (注:年终奖36000÷12的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
方案三比方案二节税7950元、比方案一节税4905元。从案例得出结论如下:合理的年终奖纳税筹划, 可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 增进员工福利。方案三的月工资和年终奖适用税率相同, 且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 (4500元) 位于相近两级不同税率的临界点、年终奖应纳税所得额 (4000元) 接近相近两级不同税率的临界点, 这种工资奖金组合的所需缴纳的个税是最低的。管理者在筹划工资和年终奖的发放方案时, 应调整月工资和年终奖的发放比例, 如果月工资税率大于年终奖税率, 可降低月工资提高年终奖, 反之亦然, 以尽量将月工资税率和年终奖税率调整到同一税率级次, 并使两者的应纳税所得额尽可能靠近相近两级税率的临界点。
2.年终奖纳税筹划办法二:避开年终奖缩水区间
案例二:某员工年终奖54000元, 年终奖纳税54000×10%-105=5295元, 税后收入54000-5295=48705元 (注:年终奖54000÷12的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
该员工第二年取得了更好的工作绩效, 管理者将年终奖提高至60120元, 年终奖纳税60120×20%-555=11469元, 税后收入60120-11565=48651元 (注:年终奖60120÷12的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555) 。
从案例二看出, 因未做好个税筹划, 虽然个人年终奖数额增加了6120元, 个人税后收入却减少54元, 奖金的提高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现行个税会产生年终奖越多, 税后收入越少的收入“缩水区间”。设奖金金额为P, 可测算出第一“缩水区间”的范围:P- (P×0.1-105) =1500×12-1500×12×0.03, 得出P=19283.33元, 依此类推, 可以得出六个“缩水区间”的范围, 即: (18000, 19283.33]、 (54000, 60187.5]、 (108000, 114600]、 (420000, 447500]、 (660000, 606538.46]、 (960000, 1120000]。在发放年终奖时, 发放数额不要出现在这些缩水区间内。管理者将奖金发放方案布置为这些区间的起始金额能使年终奖的税负降到最低, 管理者可将年终奖超过起始金额的部分合并到工资或变更为员工福利发放, 以达到避税效果。
3.年终奖纳税筹划办法三:调整年终奖发放时间
案例三:某员工每月工资5000元, 三险一金1600元/月, 年终奖36000元。
方案一:年终奖年终一次发放。每月工资5000元扣除三险一金1600元后, 低于每月3500元的费用扣除额, 工资部分不需缴纳个税。年终奖应纳个税=36000×10%-105=3495元。 (注:年终奖36000÷12的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
方案二:年终奖按12个月平均发放。则应纳个税=[ (5000+3000-1600-3500) 10%-105]×12=2220元。
方案一比方案二多缴个税1275元。从该案例可以看出, 当月工资水平扣除抵免政策规定的项目后低于3500元时, 应尽量将年终奖分解至每月发放, 用足每月3500元的抵减额, 达到节税并提高员工福利的效果。
(三) 为员工提供福利设施, 降低名义收入, 提高实际收入
案例:某企业招收了5名新员工, 试用期工资8000元/月, 三险一金1600元/月, 每月房租1500元、工作午餐费用300元、交通费用200元。
方案一:不提供员工宿舍、工作午餐、不安排上下班接送班车, 每人每月应纳个税为 (8000-3500-1600) ×10%-105=235元, 每人每月实际可支配收入8000-235-1500-300-200=5765元;
方案二:公司为5名新进职工提供员工宿舍、工作午餐、安排上下班接送班车, 工资调整为6000元, 每人每月应纳个税为 (6000-3500-1600) ×3%=27元, 每人每月实际可支配收入6000-27=5973元。
经筹划后, 新进职工每人每月节税208元, 全年实际收入增加2496元。一般来说, 企业可为员工提供的免税福利有:免费工作餐、上下班交通工具、带家具的员工宿舍、员工继续教育经费和其他培训机会等。管理者将工资、薪金变更为发放员工福利的方式来进行纳税筹划时, 需要注意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关福利费总额不能超过工资总额14%的规定, 超过部分在核定企业当年所得税时要进行纳税调增, 会影响企业税后利润。
(四) 均衡收入
在一些受季节和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的特定行业, 其各月之间的产量和营业状况的波动较大, 如远洋运输和远洋捕捞业、采掘业等行业, 这些行业的员工各月工资收入水平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另外, 一些行业出于经营或管理的相关因素, 有时员工奖金、劳动分红在不同的纳税月份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 如金融保险业。这就可能导致这些行业的员工在某月收入较高时被征收较高税率的个人所得税, 在收入偏低的月份里又不能享受法定的费用扣除等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这样会总体加重纳税人的个税负担, 有必要均衡各月收入。
案例:某保险公司工资发放是根据个人的工作绩效进行的, 某员工三险一金1600元/月, 5~10月工作业绩好, 每月工资10000元, 其余月份只有5000元。
方案一:公司按实发放, 某员工全年应纳个税[ (10000-3500-1600) ×20%-555]×6=2550元;
方案二: (10000×6+5000×6) /12=7500元, 公司均衡各月收入, 按7500元/月给该员工发放工资, 则该员工全年应纳个税[ (7500-3500-1600) ×10%-105]×12=1620元。
由上可见, 通过均衡各月收入可为员工节税930元, 员工个人多获得实发工资930元。
参考文献
[1]冯兴.浅谈事业单位工资个税问题[J].现代商业, 2014 (06) .
[2]罗倩.浅谈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J].现代商业, 2014 (05) .
[3]宁苑心, 王文杰.试论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06) .
[4]李静.工薪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筹划途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 2014 (06) .
[5]文跃然.薪酬管理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所得税激励政策 篇3
一、所得税法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根据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说, 市场中的主体都是利己的, 其行为动机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 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影响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需要给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定的经济补偿。另外, 根据外部性理论, 某个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 但是却没有为此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和获取相应的报酬, 这会导致市场缺失或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往往会产生外部性问题,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 需要外部主体对它的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进行补偿。
由于政府具有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可以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 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在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外部性问题时, 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政策,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促进机制。另外, 通过本文第二部分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弥补了政府民生与社会保障的不足, 承担了一定的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政策给予企业成本或收益的补偿。所以, 政府理应成为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外部力量。
选择所得税法作为研究视角, 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企业所得, 涉及大多数企业;第二, 鉴于企业所得税法直接税的特征, 不能转嫁,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来获取税收利益;第三, 企业所得税法相对于其他税种, 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更多方面, 比如产品研发、员工权益、环境保护、公益慈善等;第四, 企业所得税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集中反映在“所得税费用”项目, 相比于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加总反映在“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 增值税不单独列示在财务报表中, 有利于进行财税政策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定量研究。
二、所得税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
(一) 所得税激励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说, 市场中的主体都是利己的, 其行为动机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 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影响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需要给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定的经济补偿。另外, 根据外部性理论, 某个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 但是却没有为此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和获取相应的报酬, 这会导致市场缺失或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往往会产生外部性问题,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 需要外部主体对它的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进行补偿。由于政府具有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可以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 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在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外部性问题时, 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政策,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促进机制。另外, 企业社会责任弥补了政府民生与社会保障的不足, 承担了一定的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政策给予企业成本或收益的补偿。由于企业所得税涉及大多数企业、作为直接税不能转嫁、覆盖企业社会责任的许多方面且便于进行财税政策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定量研究, 所以本文选择企业所得税作为研究对象。所得税激励通过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两个方面能够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二) 基于不同地区的所得税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优先发展”和“梯度推进”战略, 国家给予东部地区一系列减税、免税优惠政策。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区, 税收优惠政策是沿海地区吸引外资, 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税收优惠政策在沿海地区的实行, 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税负不均, 客观上加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另外, 由于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水平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倾向于税收竞争策略, 所在地区企业整体税负偏低,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税收利益低于经济水平发达地区的企业, 影响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 所得税激励更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三) 相比税负较高或较低的行业, 税负适中的行业所得税激励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新企业所得税取消了经济特区的税收优惠, 西部大开发企业继续执行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农林牧渔业、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产业继续执行优惠政策, 希望降低企业整体税负, 将优惠政策以区域优惠为主, 产业优惠为辅, 转变成为以产业优惠为主, 区域优惠为辅。我国各行业税负差异较大, 实际税负较低的行业, 比如农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等行业, 已经享受税收优惠的税基, 税收激励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实际税负较高的行业, 比如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建筑业等行业, 其税收负担过重, 税收激励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三、所得税激励政策建议
(一) 政府部门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
企业所得税法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 希望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 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是, 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能达到效果, 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企业是否了解并能够利用这个政策。目前, 很多中小企业对于税收政策并没有完全了解, 甚至有些大企业也没有主动的了解关注税收政策。所以税收部门应该主动定期的对企业进行税收政策的宣传, 让企业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是对企业本身有利的行为, 使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够充分享受到税收优惠。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发挥所得税激励作用, 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二) 立法部门完善税收政策。
目前, 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整体意识比较淡薄, 除了企业自身规模实力所造成的能力不足的原因, 关键原因还在于缺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税收立法就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他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所得税激励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自愿做的是对自身有益的活动, 所以税收立法的过程中, 应该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通过税收优惠条款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三) 企业加大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力度。
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除了资本的投入外, 无形资产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自身形象,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长远看来, 积极主动的解决环境问题、参加公益慈善活动, 都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 积极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所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看起, 都能够提高企业价值。当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要注意层次性, 重视产品质量、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分销商和环境等较低层级的企业社会责任, 对社区和整个社会履行符合企业现实能力范围内的社会责任。
四、结束语
所得税激励通过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两种方式, 引导和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阶段, 我国企业应该优先履行低层次的社会责任, 量力而为地履行高层次的社会责任。现有的所得税激励存在的不足:第一, 由于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倾向于税收竞争策略, 所在地区企业整体税负偏低, 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税收利益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 影响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第二, 由于我国各行业税负差异较大, 税负较低的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可能偏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 在考虑地区和行业环境因素下, 对所得税激励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量研究。
摘要:税收激励是政府通过税收手段对特定的纳税对象、纳税人或纳税地区给予应纳税额上的减免, 它注重企业层面的操作, 重视市场的力量。本文试图从所得税激励即企业外部制度激励视角, 探讨了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关键词:所得税激励,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余萍.浅议企业税收政策和社会责任[J].现代商业, 2010 (33)
所得税激励政策 篇4
自2003年起,上交所规定上市公司每年要发布年度公司治理报告,主题范围涵盖“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社会责任”, 之后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央企上市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同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除了相关的披露规定,作为政府调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税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 提出了许多和社会责任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文献分析及假设提出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及概念维度
Oliver Sheldon (1924) 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直到今日,学术界仍没能对其定义达成共识。国内学者刘俊海提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盈利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 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所有其他社会利益。谭欣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现有法律和制度保护力度不够的利益相关方权益的责任。总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与利益相关方密不可分的。
ISO 26000是目前公认度较高的社会责任指南标准, 本文将参照ISO26000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的决策和与产品、服务、公益流程相关的活动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并应负有的责任,可采取的透明的、道德的行为。卡罗尔(Carroll)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由底到顶分别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组成的金字塔模型,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对社区、顾客、员工、股东以及供应商等的责任( Isabelle& David,2002)。但是截至目前,对CSR的维度尚未形成统 一意见 (Swanson,1995;Wood,1991;Rowley & Berman,2000)。本文将采用润灵环球MCT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体系(2012_1.2i版)所界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六维度: 经济绩效、劳工与人权、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社区参与及发展。
(二)文献分析与假设提出
伍旭中等对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央政府监管缺失情况下,企业、社会与政府三方博弈, 政府应将税收优惠和社会责任相联系, 从而达到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 目的。蒲丹 琳等采用2007-2008年名义税率上升的13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倾向于不采用国家提供的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税收优惠政策。Tinker(1980)认为企业的经 济活动是在一 定的社会、政治和制度框架下展开的,企业社会责任将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娄贺统、徐浩平(2009)研究发现税收优惠对于企业研发具有一定的激励效应。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刚刚兴起, 研究缺少实际数据而只停留在理论分析上。以往少量的实证分析, 都是把社会责任划分为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项责任, 按照与利益相关者有关的报表项目占营业收入等的比例来衡量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大小。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收激励越大的民营企业,其社会责任表现越好。
黎文靖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政策方针, 而其直接控制的中央企业的高管政治寻租能力与动机最强。所以相对来说, 其受税收政策的直接影响要弱一些。另外,在实践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12月29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资发研究[2008]1号),对央企社会责任履行加以强调。目前研究大多是把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而根据已有研究报告分析统计, 地方国企、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承担的实际税负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央企吃地方国企, 国企吃民企的现象也说明, 这是三种面临不同政府监管压力的企业,那么,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激励效果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民营企业,税收对国有企业的激励效应较低,而且,中央企业的税收激励效应更不明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2-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1 206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2011-2012年的社会 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及环境报告,对其进行如下筛选:(1)剔除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相关行业上市公司;(2)剔除ST公司、PT公司 ;(3) 剔除财务数据有缺失及存在异常值的公司;(4)剔除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5)剔除利润总额、息税前利润及财务费用中有负数的公司。最终得到有效样本794个。其中,2011年394家,2012年400家。民营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有179家, 地方国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有375家, 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有240家。相关的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CSMAR数据库, 产权性质数据是手工整理得到,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数据来自于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 正式发布的《2012-2013年A股上市公司社 会责任报告评 级数据库》对2011-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的得分。
(二)研究变量 (见表 1)
1.因变量。润灵环球评级机构作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权威第三方评级机构, 自2011年开始采用CSR四级评价体系来对 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评分。该四级评价体系包括了整体性评价M,内容性评价C,技术性评价T及行业性评价i,能较好地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因此,本文将用其评分结果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2.解释变量。本文采用法定名义税率减去实际税率来衡量企业获得的所得税激励, 为了减少企业大额利息费用支出对企业实际税率的影响,本文中实际税率用所得税费用除以息税前利润来衡量。
3.调节变量。为了检验不同企业产权性质下税收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 的影响差异, 本文将产 权性质STATE作为调节变量 , 并分为三类 :如果公司的最终控制人是民营企业,取值为0,如果是地方政府,取值为1,如果是中央企业,取值为2。
4.控制变量。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 公司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的公司规模 (Foster,1986);公司期末负 债占总资产的 比例衡量的财 务杠杆; 公司期末权益净利率衡量的获利能力; 润灵环球社会责任评级已考虑了行业差异, 本文仅控制了年份虚拟变量;发布意愿虚拟变量;用分位数法将公司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等级,0-3分别表示经济发达程度的增加;采用沈洪涛(2012)重污染行业分类方法设置的虚拟变量。
(三)检验模型
根据前面的 文献分析 与研究假设,本文构建的检验模型如下: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表2是变量描述性统计, 企业社会责任表 现 (CSR)平均值为37.500,最小值为15.120,最大值为82.440,标准差为12.633, 说明公司之间社会责任表现差异较大;所得税激励(ITI)的平均值为0.080,标准差为0.074,说明各公司的所得税激励水平存在明显不同,所得税激励最小值为-0.139,说明有些公司面临政府对其的负所得税激励 ; 资产负债 率 (LEV) 平均值为0.534, 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0.047和0.920,说明不同公司之间的负债率差异较大;而净资产收益率(ROE)平均值为0.122,最小值为-0.094,最大值为0.864,说明公司之间存在很大的盈利能力差异。
(二)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的回 归结果如 下页表3所示,第(1)栏为采用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回归结果,第(2)栏为采用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将企业性质作为调节变量的回归结果。第(1)栏的回归结果显示,所得税激励(ITI)的系数为20.842, 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影响的情况下, 民营企业越享有所得税激励, 越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表现, 公司的管理层在做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决策时, 会更多受所得税政策的影响。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在第(2)栏中,产权性质作为调节变量,检验所得税激励对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及民营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所得税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其中,STATE×ITI_1的系数为-16.494,但是不显著, 说明所得税激励对地方国企控制的上 市公司社会责 任表现的影 响要小于 对民营企 业的影响 ,但差异不显著 ;STATE×ITI_2的系数为-27.567, 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税收激励对地方国企控制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要显著小于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总体来说,企业的国有产权性质会降低所得税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效应,而且,相比地方国企, 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决策受所得税政策的影响更低。从而,假设2得到证实。
总体数据显示,公司规模、负债水平、年度、企业披露意愿及公司是否是高污染行业都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好坏。企业自愿披露及属于高污染行业都会明显增强其社会责任表现。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不同产权主体出发, 用我国A股上市公 司2011-2012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相关变量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 受所得税激励 影响明显,相比较之下,中央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最不受所得税激励的影响。
第一, 充分利用所得税优惠政策来激励民营企 业社会责任表 现的提升。由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所获得的所得税激励呈显著正相关,国家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给予充分的所得税优惠,以引导民营企业的行为方向。增加企业环境保护方面设备应纳税所得额抵免比例, 对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给予一些所得税返还, 进一步降低企业在进入一些可持续能源发展领域的征税比例等。
第二,逐步增强市场化程度。与民营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受所得税激励影响不明显,并且,中央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要比地方国企控制的上市公司受影响更不明显。我国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不同, 说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更多的是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下的一种被动行为,不是长久之计,在长期,只有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实现经济、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规范。中央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优于地方国企控制的上市公司,二者又都优于民营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 主要是由于国企面临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及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相关规章通知等的数量要多于民营企业。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比较特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先于责任管理,因此,很多企业不是特别明白自己发布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因此就没有发布的动力,而且,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比较混乱,国家应及时制定相关规范,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利用规章制度促使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
第四,加强媒体监督。除了公众监督,中央企业、地方国企等也面临更大的媒体曝光率,因此,其有一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对于私营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媒体关注的方式来促使其履行社会责任。
注:***、**、* 分别表示在 1%、5%和 10%水平上显著
摘要:本文从不同产权主体出发,对2011-2012年单独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1 206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加以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受税收激励明显,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受到的税收激励效应较差。因此,国家应充分运用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激励政策,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并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意识。
所得税优惠政策解读 篇5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本文从税收优惠政策应用的角度出发, 通过典型案例揭示其税收风险控制点, 帮助纳税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策。
税收政策
1.《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 (二) 项规定, 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七条进一步明确,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 (二) 项所称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是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
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 从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以上项目, 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3.从事的项目应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2008年版) 的通知》 (财税[2008]116号) 中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列明的要求。
案例
2008年5月, 金海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24亿元, 从事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50M W风力发电新建项目———金海岸风力发电场一期工程, 同时组建了一条风力发电机组生产线。2009年6月, 风力发电机组生产线投产达效。2010年2月, 风力发电项目并网发电, 当年取得电力销售收入12亿元, 风力发电机销售收入8890万元, 实现账面利润1160万元, 其中电力销售利润940万元、风力发电机销售利润220万元, 公司财务核算制度健全, 其他各项财务核算指标均按照规定计算提取。
分析
该公司2010年企业所得税核算分析如下:
1.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认定。该公司投资经营的风力发电工程是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风力发电新建项目, 属于税法规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 按照规定可以享受“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
2.享受免减征所得税起始年度的确定。2010年2月, 风力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并取得电力销售收入, 因此, 2010年为“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 该公司自2010年起享受“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 即2010年~2012年免征风力发电投资经营项目的企业所得税, 2013年~2015年减半征收风力发电投资经营项目的企业所得税。
3.2010年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通过主表第19行“减、免税项目所得”反映的, 也就是说, 属于企业利润总额的抵减部分, “三免”期间按照上述投资经营项目所得全额填报, “三减半”期间按照上述投资经营项目所得的一半金额填报, 则该公司2010年应纳税所得额为220万元 (1160-940) , 应纳企业所得税为55万元 (220×25%) 。
风力发电项目投资经营所得直接从企业当年利润总额中抵减, 当年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940×25%=235 (万元) 。
申报注意事项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5]129号) 要求, 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 应提请备案, 经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 自登记备案之日起执行。纳税人未按规定备案的, 一律不得减免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税收优惠实行备案类管理, 纳税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税收优惠备案表》, 并附送:有权部门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立项批准文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竣工 (验收) 证明;减免税项目所得核算明细账、期间费用分摊表;企业经营该项目的第一笔收入证明, 提供发票购领簿及免税项目开出的第一张发票复印件;提供项目权属变动证明 (优惠期转让的) ;《税收优惠事项备案报告表》;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等。
企业有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所得, 在年度所得税申报时, 在主表中第19行“其中, 减、免税项目所得”中填列, 对应附表5《税收优惠明细表》中第29行“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填报纳税人从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不包括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该项目的所得。
无论企业是否盈利, 上述“减、免税项目所得”项目都可以在当年税前扣除, 直接减少所得额或增大当年的亏损额。
税收风险提示
1.根据财税[2008]116号文件规定, 能够享受优惠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范围采取列举的办法, 明确规定了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7大类共18个项目为享受优惠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2.税法规定, 优惠起始点由过去的“从开始获利年度”改为“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以减少企业推迟获利年度的机会, 促使企业缩短建设周期, 尽快实现盈利, 提高投资效益。
3.税法规定, 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的, 虽属于列举项目但也不得享受税收优惠。
4.企业在从事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中, 还同时从事不在《目录》范围内的项目取得所得的, 账务核算时应将享受优惠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所得与不在《目录》范围内所得分开核算, 对确实难以分清的费用, 可以按照项目收入比例在免税所得和应税所得间进行合理分摊, 没有分开核算的, 不得享受“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建议凡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的单个项目, 企业应将资金封闭运行管理, 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
(文/王彦召吴清亮)
经营农林牧渔享受所得税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免征企业所得税。此项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优惠明细表》“四、减免所得额合计——— (一) 免税所得”栏中得以体现。本文拟从税收优惠政策应用的角度出发, 对上述免税所得项目进行分析, 通过典型案例揭示其税收风险控制点, 帮助纳税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税收政策
1.《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明确, 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进一步明确, 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是指: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远洋捕捞。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试行) 的通知》 (财税[2008]149号) 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并明确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适时对上述项目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
案例
某粮油加工企业2009年度发生如下业务:
1.当年取得销售 (营业) 收入58545万元,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8490万元 (销售制成的小麦面粉收入19180万元, 大米收入20210万元, 油料植物初加工收入7230万元, 精炼植物油收入8800万元, 糠麸收入3070万元) , 其他业务收入40万元, 视同销售收入15万元。另取得政府补助收入255万元。
2.全年营业成本55800万元。其中, 工资、薪金支出700万元, 职工福利费支出66万元, 职工教育经费支出20.5万元, 工会经费支出14万元。
3. 营业税金及附加20万元。
4. 全年发生销售费用1100万元;管理费用780万元, 其中列支业务招待费60万元;财务费用400万元, 其中银行罚息30万元。
5. 营业外支出80万元。其中, 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地震灾区捐款20万元, 税收罚款及滞纳金支出15万元。
6.2009年度取得账面利润620万元。其中, 小麦面粉项目所得200万元, 大米项目所得215万元, 油料植物初加工项目所得75万元, 精炼植物油项目所得90万元, 糠麸项目所得32万元, 其他项目所得8万元。
7.企业尚有5年内亏损100万元未弥补。
根据上述资料, 对该工业企业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进行汇算清缴。
分析
经审核, “三项费用”中, 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万元, 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据实扣除;业务招待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4万元;捐赠据实扣除, 税收罚款及滞纳金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万元。计算过程如下:
1.企业2009年销售 (营业) 收入合计58490 (主营业务收入) +40 (其他业务收入) +15 (视同销售收入) =58545 (万元) ;
2.减、免税项目所得为200 (小麦面粉项目) +215 (大米项目所得) +75 (油料植物初加工项目所得) +32 (糠麸项目所得) =522 (万元) ;
3.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620 (利润总额) +3 (“三项费用”调增) +24 (业务招待费调增) +15 (税收罚款及滞纳金) -522 (减、免税项目所得) -100 (弥补亏损) =40 (万元) ;
4.应纳企业所得税为40×25%=10 (万元) 。
从上述该企业2009年度汇算清缴计算过程来看, 对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取得的减、免税项目所得,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直接作为“纳税调整减少额”从“利润总额”中扣减。企业当年从减、免税项目所得中节税130.5万元 (522×25%) 或减少应纳税所得额522万元。
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 并非《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所列农、林、牧、渔业项目都享受免税或减半征收的待遇。税法规定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农、林、牧、渔业项目, 是指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列举的农、林、牧、渔业项目, 再根据与基本生活必需的关系远近, 对涉及国计民生最基础、最重要的项目, 关系到大多数人生计、健康的项目, 以及最为薄弱、最需要扶持的项目给予免税待遇;对有一定收入, 国家在一定期间仍鼓励发展, 仍需要扶持的项目实施减半征收;对没有列明的项目及国家禁止和限制发展的项目, 不得享受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
此外, 水果、坚果的种植免征企业所得税, 但不包括生水果和坚果等的采集。
中药材的种植免征企业所得税, 但不包括用于杀虫和杀菌目的植物的种植。
牲畜、家禽的饲养免征企业所得税, 但不包括鸟类的饲养和其他珍禽如山鸡、孔雀等的饲养。
林产品的采集免征企业所得税, 但不包括咖啡、可可等饮料作物的采集。
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 但不包括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管理。
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析 篇6
一、股权激励概述
(一)什么是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实质上属于对职工的激励、奖励或补偿,是一种以股份方式支付的职工薪酬。
(二)股权激励方式
企业股权激励分为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三种方式。
1. 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规定的程序授予本公司及其控股企业员工的一项权利,该权利允许被授权员工在未来时间内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
2. 股票增值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公司员工在未来一定时期和约定条件下,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收益的权利。
3. 限制性股票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股权激励计划约定的条件,授予公司员工一定数量本公司的股票。
二、股权激励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一)股票期权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第二条规定:
1. 员工接受实施股票期权计划企业授予的股票期权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作为应税所得征税。
2. 员工行权时,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施权价)低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指该股票当日的收盘价,下同)的差额,是因员工在企业的表现和业绩情况而取得的与任职、受雇有关的所得,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因特殊情况,员工在行权日之前将股票期权转让的,以股票期权的转让净收入,作为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员工行权日所在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
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行权股票的每股市场价-员工取得该股票期权支付的每股施权价)×股票数量
3. 员工将行权后的股票再转让时获得的高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的差额,是因个人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转让股票等有价证券而获得的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的征免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 员工因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取得的所得,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股票增值权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号)第二条规定,股票增值权被授权人获取的收益,是由上市公司根据授权日与行权日股票差价乘以被授权股数,直接向被授权人支付的现金。上市公司应于向股票增值权被授权人兑现时依法扣缴其个人所得税。被授权人股票增值权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
股票增值权某次行权应纳税所得额=(行权日股票价格-授权日股票价格)×行权股票份数。
(三)限制性股票应纳所得税额的确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号)第三条规定,应纳税所得额=(股票登记日股票市价+本批次解禁股票当日市价)÷2×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被激励对象实际支付的资金总额×(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被激励对象获取的限制性股票总份数)。
三、关于股权激励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号)相关规定,员工因参加股权激励计划而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按本通知规定,应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的,对该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可区别于所在月份的其他工资薪金所得,单独按下列公式计算当月应纳税款:
应纳税额=(股权激励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规定月份数
员工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多次取得股权激励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的,应按以下公式计算应纳税款:
应纳税款=(本纳税年度内取得的股权激励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累计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规定月份数-本纳税年度内股权激励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累计已纳税款
上款公式中的规定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工作期间月份数,长于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算;上款公式中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以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除以规定月份数后的商数,对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89号)所附税率表确定。
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46号)第四条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089号)所附“税率表一”和“税率表二”于2011年9月1日起废止。
然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第四条第三款关于所附税率表规定至今没有更新规定,而给具体执行带来困惑。因此,笔者建议财税相关部门尽快加以明确。为了规避争议,以下举例中计算税款时间均为2011年9月1日以前。
例如,A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持有B公司51%的股份,B公司持有C公司30%的股份。C公司高管高某2009年5月1日取得授予的A公司股票期权10000股,每股施权价5元,约定两年后行权。高某还于2010年1月5日取得公司授予A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10000股,登记日股票市价9元,取得时支付资金30000元,锁定期一年,锁定期满后一次解锁。假定高某当年正常月工资扣除五险一金后收入8000元。
高某获得的A公司限制性股票于2011年1月5日解禁,解禁日A公司股票价格为15元,解禁日高某限制性股票形式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9+15)÷2*10000-30000*(10000/10000)=90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90000÷12*20%-375)*12=13500(元)。
2011年5月1日,高某按约定行使股票期权,当日A公司股票价格为15元,高某股票期权行权时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15-5)*10000=100000(元)。而高某持有的A公司股票期权于2011年5月1日行权时,属于在一个纳税年度中第二次取得股权激励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90000÷12*20%-375)*12-13500=20000(元)。
四、股权激励税收优惠分析
国家为了鼓励上市公司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取得的股权激励所得给予不直接并入当月所得,而是平均分配到实际在境内工作月份,长于12个月按12个月进行计算,单独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取得股票期权在行权时,纳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自其股票期权行权之日起,在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上述符合条件,是指对于上市公司(含所属分支机构)和上市公司控股企业的员工,其中上市公司占控股企业的股份不低于30%。间接持股比例按各层持股比例相乘计算,上市公司对一级子公司的持股比例超过50%的,按100%计算,可以实施股权激励。同时还应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备股权激励的有关资料。
例如,甲公司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持有乙公司60%的股份,乙公司持有C公司50%的股份。C公司高管陆某约定获得甲公司股票增值权,股票增值权期为两年,2011年6月1日,当日甲公司股票市场价每股10元。陆某获得甲公司给付股票增值权现金10000*(10-8)=20000(元),陆某该月还取得扣除五险一金后工资收入8000元。
具体分析如下:
由于A企业间接控制C公司的持股比例为100%*50%=50%(A公司因持有一级子公司B企业的股份超过50%,所以按100%计算)。符合上市公司占控股企业的股份不低于30%的规定条件,所以陆某获得的A企业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可以适用股票激励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甲公司间接控制C公司的持股比例为100%*50%=50%,符合上市公司占控股企业的股份不低于30%的条件,陆某在2011年6月1日取得的股票增值权符合个税优惠条件的条件下,当月正常工资、薪金收入和股票增值权应缴纳个税【(8000-2000)*20%-375】+【(20000÷12*10%-25)*12】=2525(元)。如果假定甲公司持有乙公司股份为30%,因此,甲公司间接控制C公司的持股比例为30%*50%=15%,不符合上市公司占控股企业的股份不低于30%的条件,陆某在2011年6月1日取得的股票增值权要并入当期工资、薪金收入,一并缴纳个人所得税。当月工资与股票增值权缴纳个人所得税(8000+20000-2000)*25%-1375=5125(元)。按股权激励税收优惠政策计算税负少了一半以上!
五、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股票期权是在行权时发生个税纳税义务;股票增值权是被授权人实际取得股票增值权的现金兑现时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限制性股票是在股票解禁时发生个税纳税义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员工取得可公开交易的股票期权,属于员工已实际取得有确定价值的财产,应按授权日股票期权的市场价格,作为员工授权日所在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另外,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境内企业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应按税法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6〕902号)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上市公司陆管人员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40号)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号)
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明确 篇7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号)。《通知》明确,个人因任职、受雇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由上市公司或其境内机构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和股票期权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依法扣缴其个人所得税。此外,《通知》还对股票增值权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限制性股票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股权激励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报送资料的规定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了明确。
【所得税激励政策】推荐阅读:
所得税优惠备案政策08-20
20220810国家税务总局040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06-14
北京市地税局工商局关于加强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政策解读05-28
所得税模型07-17
所得税改革07-19
所得税处理10-21
所得税模式05-20
所得税核算06-04
所得税条例06-23
所得税费用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