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处理

2024-10-21

所得税处理(精选12篇)

所得税处理 篇1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从而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 为企业准确地对所得税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 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所得税会计信息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我国原有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可选择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 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 而其中的债务法是损益表债务法, 注重的是对时间性差异的核算。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几种方法的具体区别如下:

(一) 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认为所得税只来源于应税所得, 即只有当经济事项所得与确定的该期应税所得结合起来时, 才产生所得税, 在这种方法下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而是按照当期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应付税款法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直接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 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即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核算, 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其优点是操作简单, 易于理解。其缺点是不考虑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使会计的独立性无法得以体现, 不能体现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的会计影响, 不能反映所得税费用的真实性质。

(二) 递延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 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它包括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两种方法。递延法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 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递延法确认暂时性差异, 这显然比应付税款法前进了一大步。但递延法下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 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

(三) 损益表债务法

损益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跨期分摊核算的会计方法。它是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为着眼点, 注重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 并将其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在确认财务报表项目时, 首先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的差额, 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 。

采用损益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能突出反映时间性差异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使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有了显著区别, 通过递延税款账户反映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但在损益债务法下, 只反映那些可转回时间性差异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数, 对于那些不能转回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无法反映, 只对这部分时间性差异作为永久性差异处理。

(四)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由于会计准则对资产与负债的价值认定与税法的认定存在差异, 导致经济利益在本期及后期流入与流出之间会计认定和税法认定的不同, 并由此产生对所得税费用影响的不同。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即从资产负债表出发, 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 将两者之间的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 注重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以“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 在计算所得税时, 对那些与纳税相关的资产与负债, 要逐项确认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并将这些差异的未来纳税影响确认为一项所得税资产或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对暂时性差异进行核算的方法。它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 分析暂时性差异的原因以及其对当期期末资产和负债的影响, 进而确认未来所得税责任和利益。除了处理时间性差异外,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还可以处理一些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对于这部分差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其产生的当期就将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并在以后各期转回, 这样就真实反映了本期及以后各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所得税费用的金额。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主要特点

新准则明确了企业核算所得税费用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并且更加明确地规定了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方法、程序和所得税的计算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估计转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为依据计算递延税款的一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它遵循资产负债观, 注重暂时性差异的处理, 确认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使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其目的在于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税款账户余额更富有实际意义, 而不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调整数。

(一) 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就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 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

(二) 暂时性差异

在以往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中, 多以时间性差异替代暂时性差异, 并且多是从收入与费用的角度来阐述。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 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之所以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是因为会计上对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依据一个重要前提, 即对资产而言, 资产的账面价值在未来期间将以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形式收回;对负债而言, 负债的账面价值在未来期间将导致含有经济利益资源流出加以清偿。当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时, 其差额势必对当期的会计与税法收益及未来期间会计与税法收益产生影响, 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从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的关系看, 暂时性差异包含了全部时间性差异, 同时也包括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

(三)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资产的计税基础高, 其差额将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将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其差额将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将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时, 需要具备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的前提条件, 如果预计未来会计利润不能大于应税所得, 则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虚增资产。新准则设定了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上限, 即企业应当以可能获得的应税所得为限, 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上限的规定中, 列出了例外情况, 当交易既非企业合并、同时交易的结果又不影响会计利润或应税所得, 将不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企业存在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 应当以可能获得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抵扣的未来应税所得为限,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些内容都是首次出现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

(四) 递延所得税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处理直接影响所得税费用的确认, 最终影响企业的净利润。新准则规定递延所得税分以下情况处理:影响损益的资产和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计入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企业合并中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应调整购买日应确认的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暂时性差异,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应增加或减少所有者权益。由此可见, 递延所得税并不是全部计入所得税费用, 而是根据其产生的交易的类型分别调整相应的项目。

三、新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下应注意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代了原有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客观公允地反映了企业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提供了更多对决策者有用的会计信息。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要首先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 然后分析其与账面价值的差异, 再确认这种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由此可见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具体运用时, 会较为繁琐, 所以该准则可能也是在实施过程中难度最大, 且最难把握的准则之一。

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时应严格遵循以下程序:首先, 应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然后应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 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其次, 比照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分析其原因, 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 划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定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 并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予以转销的金额, 作为构成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最后, 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企业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 (即当期所得税) , 同时结合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即递延所得税) , 作为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种类, 并分析了新准则提出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参考文献

[1]、胡佩霞.浅析所得税会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 .

[2]、魏梦琳.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 2009 (11) .

[3]、张亲亲.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研究[J].现代会计, 2009 (1) .

[4]、汪伟.所得税会计处理相关问题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 2006 (1) .

所得税处理 篇2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按月(季)预缴(一般是分季度预缴),公司年终汇算清缴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如下: 1.按月或按季计算应预缴所得税额: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2.缴纳季度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3.跨年5月30日前汇算清缴,全年应交所得税额减去已预缴税额,正数是应补税额: 借:以前损益调整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4.缴纳汇算清应缴税款: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5.重新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损益调整

6.汇算清缴,如果计算出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少于已预缴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贷:以前损益调整 7.重新分配利润: 借:以前损益调整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8.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退还多缴税款: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9.对多缴所得税额不办理退税,用以抵缴下预缴所得税: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10.免税企业也要做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资本公积 借:本年利润

不动产对外投资所得税涉税处理 篇3

【关键词】不动产对外投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钟情于不动产对外投资,但不动产对外投资所得税相关政策近年来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拟将不动产对外投资涉及的所得税有关政策进行梳理。

一、企业所得税

如果企业以不动产对外投资,那么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缴纳的话,计税依据如何确定?是否需要一次性缴纳?

1.不动产对外投资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话,应该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动产对外投资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此企业将不动产对外投资,应视同销售计算财产转让所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2.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价格

不动产对外投资计税价格该如何确定呢?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对于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们,分两种情况:如果该资产属于企业自己制作的,那么企业按照同类资产同期对外售价确认销售收入,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该资产属于企业外购的,那么企业可以按照购买的价格确认销售收入,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那是否意味着企业购买的不动产对外投资,只需按照购买时的价格确认收入?

为了明确政策,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48号),文件规定企业处置外购资产按照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处置该项资产不是以销售为目的,而是具有替代职工福利等费用支出性质,且购买后一般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处置。进一步明确了购买的不动产对外投资价格的确定,从而堵住了可能的税收漏洞。

3.缴纳企业所得稅纳税时间

由于不动产对外投资所涉及的金额都比较大,那么如果按照公允价值计算,企业投资当年会产生较大的销售不动产资产所得,税收负担会比较重。那么企业是否可以分期纳税?对于是否可以分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6月30日以前,经过审批后可以分期纳税。税法规定,企业以非货币资产投资所得,在一个纳税年度确认实现缴纳企业所得税确有困难的,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摊转到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但是前提条件是得到税务局的审批。

第二阶:2004年6月30日—2010年11月27日无需审批,符合条件自行分期纳税。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4]82号)规定取消不动产对外投资取得所得递延纳税的审批,只要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应纳税所得50%及以上的,就可以自行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

第三阶段:2010年11月27日—2014年1月1日不允许分期纳税。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9号)文件,根据该文件,企业取得各类资产、股权、债权等财产转让收入,无论是否以货币形式,均需要在转让当年一次性确认所得税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四阶段:2014年1月1日至今,允许分期纳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16号 居民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应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 、个人所得税

个人如果将不动产对外投资否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如何确定?我们国家在不同时期处理方式不一样。

1.2005年4月13日-2008年12月9日不动产投资评估增值部分投资时点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2005]319号文中规定,对个人将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评估后投资于企业,其评估增值取得的所得在投资取得企业股权时,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2008年12月9日—2015年4月1日,不动产对外投资需要在投资时点缴纳个人所得税

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15号,根据该文中规定:个人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对个人取得股权价值高于该资产原值的部分,应确认为个人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该税款由北投资企业在个人取得股权时代扣代缴。

3.2015年4月1日至今,不动产投资可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2015年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个人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5〕41号)个人转让非货币性资产的所得,纳税人一次性缴税有困难的,可合理确定分期缴纳计划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自发生上述应税行为之日起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由于不动产对外投资涉及的金额和税额都比较大,因此税收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影响比较大,企业应时刻关注国家税收政策变化,在税法的框架内合理地进行税收筹划,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收益。

作者简介:

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篇4

一、对所得税会计的理解

1. 所得税会计的含义。

所谓所得税会计, 就是处理核算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的会计处理对策和方法, 作为税务会计的一个分支结构, 它能够反映企业中企业所得税的当年状况, 并且做出相应的分析, 所得税会计准则在所得税事项当中的计量、审核、记录等方面能够进行确认工作。

很多人对所得税会计有着模糊的概念, 所得税是按照季度预交的, 按年汇算清缴, 并不需要一个专门的会计来进行账务处理, 另外, 其账务处理是和其他账务处理联系在一起的, 很难独立出来。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立一个岗位, 所以所得税会计指的不是财务人员, 也不是从事所得税财务处理的财务人员。

所得税会计作为财务的一个分支, 伴随着国家多年来在税务体制上确立和发展起来, 企业所得税的产生以及核算方式的发展, 一共历经了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 所得税会计是与财务会计合二为一的, 并处于急速发展时期。我国在当时, 1994年至以前的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收入、支出、所的利润、所有资产、负债方面的确认和计量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计算方式, 来计算税前会计利润和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这一方面。

2.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影响。

随着当前新的税法的出现, 对所得税会计做出了整顿, 使得所得税会计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时新准则的整顿对企业所得税处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法做到了“四个统一”, 即内外资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活动规范的重点不一致, 导致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差异。

从以前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可以看出来, 企业对所得税的核算可以采用三种方式, 分别为递延法、应付税款法以及利润表债务法。而在新的准则中增加一项方法, 来对所得税费用进行计量与核算, 就是在核算过程中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这种方法为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式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制度的产生, 相比于旧的制度, 其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之前的方法被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替, 随之变化的还有其他的所得税核算方法也受到影响, 发生了变化。另外, 所得税税率的变动造成的所得税费用项目的调整, 其相应增加的成本为企业所需要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增加了难度, 例如企业的税务改革在最初的执行上, 就要对自己所拥有的资产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 然后逐项进行比较, 其难度可想而知。一种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到思维的转变, 要适时转变思维, 更快速地了解和掌握新方法的内容, 保证所得税会计工作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原因是会计和应税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经济领域中, 会计效益与应税效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有着不同的定义、准则和对象, 由此可以看出, 一家企业在同等条件下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法计算方式所得到的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是一定会出现的, 而所得税法规定的对会计收益进行整顿后, 得到的最终应税收益, 才产生了所得税会计, 此外, 我国的所得税制度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而建立和发展的, 中国原有的税制和计算的模式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 我国的准则目标不明确。

我国新税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的所得税核算方式的状况, 因此制定了新的准则, 规定和限制了所得税的核算方法。在书面上看来这一目的似乎简单容易, 但是在执行和操作起来着实有一定的难度, 甚至有些笼统, 比较难把握, 在一些问题上阐述的目标依然不够明确, 没有说明解决问题的准确方向, 所得税会计的问题处理上和目标的具体执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故而企业实际上在所得税会计处理工作中的具体方向是非常不好把握的, 与国际所得税的会计准则相比, 我国的这一准则仍然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虽然在逐步添加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 但是仍然缺乏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虽然我国在所得税会计的准则对很多概念和采取措施的对策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善、阐述和说明分析, 但是某种程度上它的解释依然存在很大不足, 同时也没有相应的例子说明, 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所得税核算工作当中理解困难, 不易进行实践操作, 从而导致工作进程慢, 工作效率低, 对所得税核算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故而尚需完善。

3. 所得税会计的规范尚不健全。

当前我国所得税会计的规范尚不健全, 甚至表现出滞后的缺点。因为在相关所得税会计中的新的规范中引进了其他的概念, 即时间上的差异问题, 还未引入暂时性上的差异问题的相关概念, 也没有在这两者当中存在的差异问题做出概念性的阐述, 因此没有区分性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 我国企业的经济业务中的时间性与暂时性的差异并没有体现出来, 故而使得中国企业中的所得税部分的发展中出现了严重滞后现象。

从所得税会计中的规范部分可以看出来, 当中各项所呈现出来的规定的内容是不一致的, 是有差异的。因此企业在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的处理问题上表现出了随意性。

我国会计准则的规范问题上要求不高, 如果一种方法可以随意改变, 那么设立其他的标准和规范也就显得形同虚设了, 例如, 当前的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使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以及损益表债务法处理所得税会计事项, 但是这几种方式相比来说, 应付税款法相对来说是利于会计人员实践操作的, 所以应付税款法能够在企业之间得到广泛的运用是自然而然的。

4. 税收监察工作存在漏洞。

我国税收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税收法规的有效执行和完成税收计划, 然而当下税收会计工作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其中税收检查工作就存在着漏洞。我国目前税收会计的统计计算方面依然此采用传统的数字统计, 除了这一项基本职能之外, 在税收监察的质量上存在着问题, 在工作中除了要随时监控相关的税务信息之外, 还要对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 发现当中的进步或是存在的不足等环节, 便于提出适当的建议, 从而提高税收监察工作中的质量, 但是在这一方面依然做得不到位。

三、对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的建议

1. 统一和规范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从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发展状态看, 核算的方式呈现多样性, 造成众多企业在很多项目上没有参照性, 更无可比性, 经过会计理论界的多年研究表明, 应付税款法必将被淘汰,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被广泛运用。因此, 企业相关会计人员必须从思想意识上进行转变, 对新准则的基本内容进行熟练掌握, 统一和规范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 增强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2. 明确规定目标。

当前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中规定的目标还很模糊, 企业无法真正入手, 做到实际操作,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进行所得税处理工作时与目标差距较大, 进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效率, 甚至有的企业依然沿用以前的操作习惯, 并未重视新准则的规定项目。

3. 提供健全的会计信息十分必要。

所得税会计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 提供一个健全有效的会计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准确的会计信息是反映经济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以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保障系统, 对会计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4. 税收监管工作需要改进。

面对税收监管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应该在数据信息的审核和强化方面应该加大力度, 各种基础数据对税收数据来说是很重要的, 最终的核算结果必须精确无误。因此在这方面一定要严格把关, 以确保税收工作的准确性;税收管理工作也一定要加强力度, 要从税收的基本原则着眼, 合理整顿, 不断深化改革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影响, 不能仅仅依靠完成指标而例行检查工作, 还要对基础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3]。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企业在处理所得税会计的问题上与当前的规范依然存在矛盾, 国家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 适应市场发展, 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矛盾, 统一规范企业所得税, 以减轻在财务中的大量负担。所以在现阶段所得税会计发展的过程中, 结合企业实际选择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规范有效的所得税会计的理论结构, 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各个具体操作事项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在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一差异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中产生了一种分支, 也就是所得税会计。文章从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现状以及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阐述了当前所得税会计的处理在企业中的影响, 并针对其筹划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准则,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苏秀娟.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0) 09:222-223.

[2]先礼琼.职工股权激励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探讨[J].财会学习, 2013, (11) 06:49-52.

所得税处理 篇5

(一)新政策规定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就明确了企业投资损失包括债权性投资损失和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并明确了企业的股权(权益)投资当有确凿证据表明已形成资产损失时,应扣除责任人和保险赔款、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后,再确认发生的资产损失。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并且国税发[2009]88号文件明确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在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或者实际发生的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扣除。

可见股权投资损失从国税发[2009]88号可以得到结论应当是一次性扣除。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48号)在“投资损失扣除填报口径”中进一步指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规定,企业发生的投资(转让)损失应按实际确认或发生的当期扣除,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相关行次,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损失,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中“投资损失补充资料”的相关内容不再填报。即表式中第一、二、三、四、五年的内容不再填报。

3、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6号)规定: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以下简称“股权”)投资所发生的损失,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本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本规定发布以前,企业发生的尚未处理的股权投资损失,按照本规定,准予在2010一次性扣除。

举例说明:,某企业2010发生长期股权投资损失500万元。如果企业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只有300万元,根据新政策规定经审批在2010一次性扣除投资损失500万元,并将损失归集填报至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相关行次。

(二)旧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规定,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可见原税法下投资(转让)损失当期税前扣除是有限制性规定。

后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264号)文件中关于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和损失的所得税处理问题明确,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权益性投资转让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向以后纳税结转扣除。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损失连续向后结转5年仍不能从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投资转让所得中扣除的,准予在该股权投资转让后第6年一次性扣除。

该政策对投资损失税前弥补期限作出的调整,改变了国税发[2000]118号规定无限期向以后结转扣除的规定,而是有结转年限的规定。以至于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的新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附表“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中多了“投资损失补充资料”的内容。

上述例子中按照原政策规定,当期允许税前扣除的投资损失只能是300万元,因为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投资转让所得300万元,不足弥补投资损失500万元,还有200万元结转以后扣除。

对比新旧政策,《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当期一次性扣除,不再受当期投资所得和转让收益限额内扣除的限制,从而避免了由于政策规定导致的时间性差异,这点是有利于纳税人。

二、程序性规定

需要提醒的是,根据国税发[2009]88号文件规定,股权投资损失不属于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应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税前扣除。

根据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涉税管理事项的通知》(苏地税规[2010]3号)和《南通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涉税事项管理工作的》(通地税[2010]120号)文件要求,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的扣除分四种情形需向税务机关报送如下资料:

(一)、被投资方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情形:

1、投资合同(协议);

2、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损失的书面声明;

3、有关被投资方破产公告、破产清偿文件;工商部门注销、吊销文件;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终止经营、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

4、有关资产的成本和价值回收情况说明;

5、被投资方清算剩余资产分配情况的证明;

6、《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审批)表》;

7、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

(二)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情形:

1、投资合同(协议);

2、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损失的书面声明,并注明有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

3、被投资方财务报表或亏损情况说明;

4、县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被投资方近三年经营情况证明;

5、有关资产的成本和价值回收情况说明;

6、《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审批)表》;

7、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

(三)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

1、投资合同(协议);

2、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损失的书面声明;

3、被投资方近三年财务报表或近三年亏损情况说明;

4、有关资产的成本和价值回收情况说明;

5、《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审批)表》;

6、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

(四)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1、投资合同(协议);

2、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损失的书面声明;

3、被投资方清算有关文件;

4、被投资方清算前一年财务报表;

5、有关资产的成本和价值回收情况说明;

6、《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审批)表》;

7、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

这里注意,国税发[2009]88号文件规定股权(权益)投资损失应扣除责任人和保险赔款、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后,再确认发生的资产损失。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

所得税处理 篇6

关键词:新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特点分析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引入了两个重要概念,即新准则第二章的“计税基础”和第三章的“暂时性差异”,这也是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核心要点。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将计税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额赋予了真实内涵,即“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因其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产生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差,必然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涵义,其所反映的纳税影响也与当前和今后的现金流量相关,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更为有用,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亦更具有实际意义。

从新准则应用指南的解释来看,诸如短期借款、应付款项等一般负债项目的确认和偿还并不影响当期损益和所得税的计算,因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可能与其计税基础产生差异的因素主要源自计提费用所形成的非现实负债,如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入账的预计负债、对外提供担保预提的或有负债等。按税法规定,与确认该负债相关的成本、费用或损失虽已计入当期损益,但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方准予税前抵扣。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核心内容看,新准则体现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观”,与以收入费用为重心的旧准则“利润表观”截然不同。相比较,新准则不仅要求确认和计量计税差异对所得税费用和净利润的影响,而且还要求确认和计量其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影响,其会计处理相对要复杂得多。

二、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主要变化

(一)所得税会计方法不同

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上,旧制度允许选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这里的债务法为损益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而新准则明确废止了以前的会计核算方法,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差,因而损益表债务法是从损益表出发的,据以核算的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要依据税法和税率的变更进行调整,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这种方法下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会计收益*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税率变动对以前递延税款的调整数,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额,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和负债的帐面金额与税基之差,因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的,所以核算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必然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其计算公式表示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不同

企业如果发生经营亏损,一般情况下国家为了鼓励其发展,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旧准则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于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以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

三、新准则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对暂时性差异采用跨期摊配法进行处理,其基本程序为:1.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2.确定各年的暂时性差异;3.确定该项差异对纳税的影响;4.确定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加减纳税影响等于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在采用资产负债表核算递延所得税时,如果预计转回期的税率能够合理确定,发生时按预计转回期的税率核算。另外,不论发生或是转销期间,如果税率变动,均应进行调整。

(二)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收账务处理的方法

在考虑暂时性差异的框架下,所得税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年账面利润总额为正数,且大于预算清缴时认定的所得税额的情祝下:

①当认定的所得税额大于会计核算中的所得税额时,应补提所得税。在差额较大时,还应调整已分配的应付利润、盈余公积等;在差额不大时,直接冲减年初未分配利润,会计分录为: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②已经分配的应付利润、盈余公积等,在差额较小时,直接转入年初未分配利润,即: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当税务部门对企业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依据账面利润总额加(减)应纳税所得额所计算的所得税额,如果大于原会计决算的利润总额时,应将账面已作利润分配的项目全部冲回,先以下年账面利润总额抵减认定的所得税额,不够抵减的差额记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借方,用以后年度税后利润或以前年度该账户的贷方余额抵补。

3.如果账面利润总额为负数,而税务部门认定的所得税额为正数时,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税务部门认定的该年度所得税额不能用以后年度的所得税前利润弥补,它与利润总额为负数时可在其以后的延续五年内税前利润逐年弥补有显著不同。应按认定的所得税额直接作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用以后年度的税后利润弥补,不必先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再转入“本年利润”,这样结转后容易使人们形成可以后年度税前弥补的认识。由于纳税人上年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误差,从而导致应付利润、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计算也相应有误差,也应相应调整。

(三)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以前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即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使用该方法的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如果不能企业不应确认。

四、新准则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几点规范意见

为确保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和有效实施,笔者建议如下:

(一)企业应尽快适应新准则的要求,强化所得税会计观念,改进会计核算流程,设立专职所得税会计岗位,建立规范的所得税会计核算辅助备查账薄、工作底稿,以正确计量和全面反映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状况。

(二)加强新准则的实施监管,尽量减少新旧准则过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企业将资产减值、应提应摊费用损失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事项转移,借机操纵利润。

(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更加宽松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允价值的广泛采用,都将给企业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确认与计量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间,而这必将影响各期所得税费用,对企业净利润、每股收益、市盈率等重要财务指标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在以后的会计准则实施中,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制订相关细则和补充规定,规范企业资产负债和所得税的会计确认、计量与相关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禹红丽.所得税资产确认与计量准则的国际比较[J].科技经济市场,2006,(10).

[2]王琪.所得税会计的简化核算[J].会计之友,2006,(2).

企业弥补亏损所得税会计处理 篇7

(一) 结转损益的会计处理

企业设置“本年利润”科目, 核算企业本年度内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在会计年度终了, 企业应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收入类科目的期末余额分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贷方, 与此同时, 企业还应当将“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费用 (包括有关支出) 类科目的期末余额, 分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方, 即将本年所有收入和费用项目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 (即“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余额) , 转入“利润分配”科目, 借记“本年利润”科目, 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果“本年利润”科目的年末余额在借方, 说明企业本年实现的收益为净亏损, 则应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贷记“本年利润”科目。“本年利润”科目在年末结转之后应当无余额。

因此, 会计上的“利润”是年末“本年利润”科目未结转之前本科目的贷方余额, “本年利润”结转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贷方余额是企业累积的未分配利润。会计上的“亏损”是年末“本年利润”科目未结转之前本科目的借方余额, “本年利润”结转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借方余额是累积的未弥补完的亏损额。

(二) 亏损弥补的会计处理

企业发生的亏损可以以次年实现的税前利润弥补, 次年弥补不完的, 可往后延期, 还可以以税后利润弥补。如果企业是以次年或以后年度实现的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时, 当年实现的利润从“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贷方后, 作为“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贷方发生额 (当年实现的利润) 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期初借方余额 (以前年度亏损) 自然进行抵补, 无论是税前利润还是税后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都不再进行其他专门的账务处理。如果企业是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则需作专门的账务处理, 借记“盈余公积”科目, 贷记“利润分配——其他转入”科目。

二、弥补亏损的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

(一) 纳税人按税法规定计算的亏损

企业所得税法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 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就是税法所指的亏损, 由于税法和会计在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处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因此按上述公式计算处理的数额往往并不是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亏损额。纳税人发生的按税法规定计算出的亏损, 准予用其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 而税前利润并非会计税前利润, 而是指应纳税所得额。税法进一步规定税前弥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且连续计算年限。

关于弥补亏损的期限, 要注意几个特殊情况: (1) 不论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 都要作为连续5年中的实际弥补年限计算。 (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 指出, 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年度是指企业开始生产经营的年度。至于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之前往往进行筹办活动的筹建期间, 往往发生的筹办费用支出大于收入形成的负数, 不得认定为筹建期的亏损, 不得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年度开始弥补, 而是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文中第九条的有关规定,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的开办费如果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 就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的开办费列作了长期待摊费用, 那就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月起分3年摊销。以上两种方法一经选定, 不得改变。

(二) 税务机关查增的所得准许弥补亏损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处理问题的公告》 (2010年第20号) 文的有关规定, 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允许弥补的亏损, 税务机关在对企业以前年度纳税情况进行检查过程中, 调增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出于保护企业正常经营, 减少企业现金支出等目的, 不再对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单独征税, 而是允许企业将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先去弥补符合税法规定的可弥补亏损。待弥补该亏损后仍有余额的, 才再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当然, 检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尽管可以弥补亏损, 但由于企业违反了税法有关规定, 仍要按《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根据其情节轻重大小进行相应处理或处罚。

(三) 境内分回的投资收益弥补亏损问题规定

境内分回的投资收益, 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 可以分为免税投资收益和全额征税投资收益。免税投资收益, 主要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原因是我国居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为25%, 值得主要的是免税范围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原因在于其本质是投资转让收益, 而排除特殊规定的投资转让收益一般情况下都是征税收入。对企业取得的免税投资收益, 税法规定不得弥补当期及以前年度应税项目亏损。对不符合免税条件的其他投资收益 (包括股息、红利、联营分利等) 为全额征税投资收益, 可用于直接弥补亏损, 不用还原为税前利润后再去弥补。

(四) 减免税所得等弥补亏损问题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 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企业的免税所得弥补亏损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9】34号) 文件中明确规定, 对既有应税项目又有免税项目的企业发生的以前年度亏损, 要先用应税项目所得弥补, 不足弥补的部分, 再用免税项目的所得进行弥补。按此规定, 免税项目的所得弥补了亏损后, 企业没有真正享受免税的好处。因此,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 (国税函【2010】148号) 中明确规定, 对企业取得的免税收入、减计收入以及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 不再弥补当期及以前年度应税项目亏损;当期形成亏损的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 也不得用当期和以后纳税年度应税项目所得抵补。这么做就保证了税收优惠的真正实现, 也便于国家对税收优惠进行统计和决策。

[例1]甲企业2009年度营业亏损150000元, 2010年度国库券利息收入为20000元, 获得A公司的投资收益为200000元, 对B公司的投资损失为30000元。甲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25%。甲企业对A、B公司的投资均采用成本法核算。甲企业、A公司、B公司均为居民企业。

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 则:

甲企业2010年的税前会计利润=20000+200000-30000=190000 (元) 。

按照国税函【2010】148号文规定, A公司的投资收益、国库券利息收入属于免税收入, 不用弥补本企业的营业亏损;A公司的投资收益可弥补B公司的投资损失。则甲企业2009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为0, 未弥补亏损150000元。

[例2]甲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所得税税率15%, 2009年度营业亏损160万元, 2010年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430万元, 另外其企业2010年发生能单独核算的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收入600万元, 技术转让成本和相关税费50万元。

2009年度营业亏损、2010年度营业亏损共550万元, 应按税法规定用以后年度应税项目所得弥补。减免税项目“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不得弥补。

甲企业2010年应交所得税= (600-50-500) ×25%×50%=5 (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 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所得, 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企业所得税过渡期优惠政策执行口径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157号) 文中明确指出应注意几点:一是必须是居民企业的所得;二是该部分所得需单独核算;三是必须是依照25%的法定税率而不是实际税率来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所以, 例题中技术转让所得不能按高新技术企业15%的税率减半执行。

[例3]甲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所得税税率15%, 2009年度营业亏损160万元, 2010年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 另外该企业2010年发生能单独核算的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240万元。

甲企业2010年应交所得税= (400-160) ×15%=36 (万元)

技术转让亏损-240万元留待以后年度相应的免税所得项目进行弥补, 不能用应税所得400万元在当期弥补。

(五) 企业合并中弥补亏损问题

属于一般性重组的企业合并中, 被合并企业以前年度的亏损, 不得结转到合并企业弥补。属于特殊性重组的企业合并中, 尽管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 但不是全部, 其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 (国税函【2010】148号) 指出, 分支机构以前年度的亏损可以视同企业合并处理, 实际操作中, 可以将其符合税法规定的亏损, 在企业所得税A类的年度纳税申报表中附表四“弥补亏损明细表”的第三列“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亏损额”上填列相应数据。

(六) 境外投资亏损

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发生的损失, 只能用境外所得弥补, 不能冲减境内所得。

(七) 税前弥补亏损的备案

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 应按规定填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附表四——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中, 弥补亏损时, 也应按规定填制该明细表。

三、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会计上的“亏损”与税法上的“亏损”不是同一概念, 税法上的“亏损”是在会计“亏损”的基础上按税法规定调整后的金额。因此, 会计上需要确认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可抵扣亏损, 再来进行亏损弥补。所谓的“可抵扣亏损”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准予用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弥补的亏损。具体确定时, 要求以适当方式与税务部门沟通, 取得税务部门的认可, 如现在执行的“备案制”。按所得税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由于可抵扣亏损可以连续5年用税前利润弥补, 因此可以确认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但企业应重点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1) 在可抵扣亏损到期前, 应纳税所得额是否会因以前期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而足够; (2) 在可抵扣亏损到期前, 应纳税所得额是否可能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足够; (3) 可抵扣亏损是否产生于一些在未来期间不可能重复发生的特殊原因; (4) 在可抵扣亏损到期前, 是否存在其他的证据表明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在确认与可抵扣亏损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时, 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企业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估计基础。

[例4]甲公司适用企业所得税率25%, 2009年因政策性原因发生经营亏损2000万元, 按税法规定计算可抵扣亏损为1000万元。该公司预计其未来5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该经营亏损。

可抵扣亏损可以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企业所得税, 因此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当企业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可抵扣亏损时, 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随着预计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变化, 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调整。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0000

贷:所得税费用250000

[例5]承例4, 2010年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00万元, 可用于弥补该亏损。

借:所得税费用625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62500

[例6]承例4, 2010年企业企业继续亏损, 预计可用于抵减以后4个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为80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5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000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第33号令:《企业会计准则》,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所得税会计处理差异比较研究 篇8

目前国内外会计环境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 在此环境下所得税会计本身如何进行调整和发展, 成为我国所得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1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主要变化

1.1所得税会计方法不同旧制度允许选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 这里的债务法为损益表债务法。而新准则明确废比了以前的核算方法, 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 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和负债的账而金额与税基之差, 因此, 核算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必然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1.2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不同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 旧准则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 在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 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于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 以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

2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差异比较

本文假设目标股A 07年会计利润为6300万元, 假设2007~2014年目标股A的会计利润保持不变, 每年都为6300万元。目标股A报表披露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35~45年, 假设2007年购买的该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8年。考虑到纳税影响会计法中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核算和会计处理相同, 故假定所得税率保持33%不变。

2.1 2007年至2014年会计折旧和税收折旧计算 (见表1)

2.2 2007年至2014年应付税款法下所得税的计算 (见表2)

2.3 2007年至2014年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计算 (见表3)

2.4以上两种核算方法对净利润的影响表3所反映的纳税影响会计法则将本期产生的差异递延到以后各期进行分摊, 使得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不完全相等, 该方法对所得税会计差异进行跨期摊配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计算的本期所得税费用与税前会计利润之间符合配比原则, 并且纳税影响会计法相对于应付税款法各期税后利润更均衡, 克服了应付税款法下的净利润下降或波动给企业和投资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所得税作为企业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种费用, 应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会计期间, 以达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应付税款法不确认和摊配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 显然有悖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可见, 理论上纳税影响会计法要优于应付税款法。

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的差异比较

2007年至2014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计算如表4所示:说明:2009年时间性差异的影响31= (691+470) * (33%一25%) 一249*25%, 其中: (691+470) * (33%一25%) 为税率

其中:*表示贷方列示的差异金额, 以下同。

变动对时间性差异的影响。 (见表4)

4小结

由以上比较分析可知,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和更替是由这些方法的内涵和本质所决定的。我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摒弃应付税款法、递延法以及损益表债务法, 统一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正是这一改革方向的具体体现。

摘要:按照原《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对所得税的核算, 既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 也可以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 有多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可以选择。本文笔者即通过比较分析研究, 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科学合理性结论。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处理,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新经济时代的会计、财务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工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林世怡.税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3]盖地.所得税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肖虹.我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规范研究[J].会计研究.2008 (7) .

企业合并业务相关所得税处理 篇9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 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处理: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 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 (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 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处理: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对合并成本进行分配, 按照确认所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 (一)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 (二)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1.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复核;2.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准则关于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规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所谓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 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 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 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 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 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 分析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 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收益) 。企业合并等特殊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 应于购买日比较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 按照本准则规定计算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合并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119号) 对企业合并业务中涉及的有关所得税问题予以明确规定:企业合并包括被合并企业 (指一家或多家不需要经过法律清算程序而解散的企业) 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 (以下简称合并企业) , 为其股东换取合并企业的股权或其他财产, 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依法合并。企业合并业务的所得税应根据合并的具体方式处理。

(一) 企业合并, 通常情况下, 被合并企业应视为按公允价值转让、处置全部资产, 计算资产的转让所得, 依法缴纳所得税。被合并企业以前年度的亏损, 不得结转到合并企业弥补。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的有关资产, 计税时可以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成本。被合并企业的股东取得合并企业的股权视为清算分配。

(二) 合并企业支付给被合并企业或其股东的收购价款中, 除合并企业股权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 (以下简称非股权支付额) , 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 (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 20%的, 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 当事各方可选择按下列规定进行所得税处理:

1.被合并企业不确认全部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 不计算缴纳所得税。被合并企业合并以前的全部企业所得税纳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担, 以前年度的亏损, 如果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 可由合并企业继续按规定用以后年度实现的与被合并企业资产相关的所得弥补。具体按下列公式计算:某一纳税年度可弥补被合并企业亏损的所得额=合并企业某一纳税年度未弥补亏损前的所得额× (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合并后合并企业全部净资产公允价值) 。

2.被合并企业的股东以其持有的原被合并企业的股权 (以下简称旧股) 交换合并企业的股权 (以下简称新股) , 不视为出售旧股, 购买新股处理。被合并企业的股东换得新股的成本, 须以其所持旧股的成本为基础确定。

但未交换新股的被合并企业的股东取得的全部非股权支付额, 应视为其持有的旧股的转让收入, 按规定计算确认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依法缴纳所得税。

3.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计税成本, 须以被合并企业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

四、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业务所得税处理

[例1]盛世公司拥有A、B两个子公司, 2009年3月1日, A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股票1800万股 (每股面值1元, 市价2元) , 并支付存款200万元, 对B公司进行吸收合并, 并于当天取得B公司的净资产。B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A公司相同。2009年3月1日, B公司资产负债状况如表1所示。A公司对B公司的合并, 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A公司取得的B公司资产、负债应按B公司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确认。

分析:存货的账面价值2000万元, 计税基础2500万元,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00万元,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25万元 (500×25%)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200万元, 计税基础8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00万元,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00万元 (400×25%) 。合并日A公司应作出的会计处理为:

五、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业务所得税处理

沿用例1, 假设A和B两个公司的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吸收合并) 。那么购买日A公司应作出的会计处理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119号) .

所得税处理 篇10

一是报告年度以前年度销售的商品及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次年的1月1日至4月30日之间退回的 (即汇算清缴期内日后期间) 。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相关规定此退回事项应作为调整事项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销售退回, 既包括报告年度销售的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销售退回, 也包括以前期间销售的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销售退回。发生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的销售退回事项, 可能发生于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也可能发生于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其会计处理为: (1) 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的收入、成本等, 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缴纳的所得税等。 (2) 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等, 但按税法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缴所得税, 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

上述会计处理 (2) 值得商榷, 原因如下:其一, 虽然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但此时汇算清缴期还未结束。根据《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 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期间为纳税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第十条规定, 纳税人在汇算清缴期内发现当年企业所得税申报有误的, 可在汇算清缴期内重新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因此由于该销售退回事项的发生, 造成企业当年的企业所得税申报有误, 应重新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即该项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缴所得税, 还应作为报告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处理。其二, 该项销售退回, 调整了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 但没有调整报告年度的所得税费用以及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造成报告年度会计利润虚减, 负债虚增。这违反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又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所倡导的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造成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税务信息不真实, 从而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企业纳税的遵从情况。

因此, 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生的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 无论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还是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均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的收入、成本等, 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缴纳的所得税等。

[例]甲公司2009年12月20日销售一批商品给丙企业, 取得收入10万元 (不含税, 增值税率17%) 。甲公司发出商品后, 按照正常情况已确认收入, 并结转成本8万元。此笔货款到年末尚未收到, 2010年3月18日, 由于产品质量问题, 本批货物被退回。企业于2010年2月28日完成2009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该销售退回业务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期间内, 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甲公司2010年3月18日账务处理如下:

(1) 调整销售收入

(2) 调整销售成本

(3) 调整所得税费用

(4)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5) 调整盈余公积

6) 调整报告年度相关财务报表 (略) 。甲公司应重新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 对于多交的税款, 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可要求税务机关退回或抵减下期税款。

二是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次年的5月1日至5月31日之间退回的 (即汇算清缴期内非日后期间) 。会计上, 公司财务报表已经对外报出, 此时发生涉及汇算年度 (上年度) 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 直接冲减退回当月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科目即可。如此, 则该项退回影响的所得税作为退回当年的调整事项处理。但此时企业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期还未结束, 无论公司是否已完成了汇算年度的汇算清缴工作,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 该项销售退回应作为汇算年度的税务事项处理, 调减汇算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 这样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产生分歧。解决的方法是将在该特殊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看作是对重要的前期差错的更正,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差错更正》, 采用追溯重述法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 同时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一并调整。

若上例货物退回发生在2010年5月8日, 2009年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期还未结束, 公司应在退回当日做上述账务处理, 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结余数调整2010年1月1日的留存收益, 该处理涉及的其他报表项目同时调整2010年1月1日的相应期初余额。

参考文献

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篇11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工资薪金所得 会计及税务处理

Personal income tax accountant and the tax affairs processes the example solution

Li Wenkui

Abstract:With the example solution method which four burden ways which obtained to same month the wages,the salary idea drafts when personal income tax appears to make the relative property analysis.Introduced simply the whole year once-only award obtained,the interior retires obtained,relieves when the work relations the disposable compensation obtained personal income tax computational method.

Keywords:Personal income taxWages salary obtainedAccountant and the tax affairs processes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49-02

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由支付人履行代扣代缴的义务,《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下列所得,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①工资、薪金所得;②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③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④劳务报酬所得;⑤稿酬所得;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⑦利息、股息、红利所得;⑧财产租赁所得;⑨财产转让所得;⑩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本文主要讨论单位经常遇到的几种职工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款及账务处理。

1.当月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1.1 职工个人全额负担税款。

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每月取得工资收入后,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按省级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再减去费用扣除额2000元/月,为应纳税所得额,按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

应纳税所得额=3100+600-1000-2000=7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700×10%-25=45元。

计提代付职工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 45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45

缴纳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45

贷:银行存款 45

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统一由支付人负责代扣代缴,但支付人(用工单位)为职工承担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也普遍存在,通常是其自愿行为,主要分为:代职工全额负担税款、定额负担税款、定率负担税款。

1.2 用工单位代职工全额负担税款。

由于个人所得税是对取得应税收入的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其税款本应由个人负担,单位代纳税人负担税款属于与单位经营活动无关的支出,应记入“利润分配”或“营业外支出”科目。(与之相适应,在年终申报单位所得税时,代付的个人所得税也不得在单位所得税前扣除。)

应纳税所得额=(职工个人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单位为其全额负担个人所得税。

职工个人不含税收入额=3100+600-1000=2700元

应纳税所得额=(2700-2000-25)÷(1-10%)=750元

应纳税额=750×10%-25=50元

计提代付职工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代付个人所得税)50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50

缴纳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50

贷:银行存款 50

1.3 用工单位为职工定额负担税款。

应纳税所得额=职工收入额+单位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单位为其定额负担个人所得税30元。

应纳税所得额=(3100+600-1000)+30-2000=73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730×10%-25=48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 2700

贷:银行存款 2682

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18(48-30)

借: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代付个人所得税) 30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30

1.4 用工单位为职工定率负担税款。

应纳税所得额=(未含单位负担税款的职工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1-税率×负担比例)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業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单位为其负担80%的个人所得税。

未含单位负担税款的职工收入额=3100+600-1000=2700元

应纳税所得额=(2700-2000-25×80%)÷(1-10%×80%)=739.13元

应纳税额=739.13×10%-25=48.91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2700

贷:银行存款 2690.22

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9.78(48.91×20%)

借: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代付个人所得税)39.13(48.91×80%)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39.13

2.年终时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的,应分两种情况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1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时用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分别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2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时用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由于上述计算纳税方法是一种优惠办法,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人,该计算纳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对于全年考核,分次发放奖金的,该办法也只能采用一次。

3.内部退养(或提前离岗)人员取得的所得

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提前离岗)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减去当月费用扣除标准后,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然后再将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照已确定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一次性内部退养收入) - 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4.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所得

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劳动法》,2007年底时有部分用工单位解除了与职工的劳动关系。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一次性補偿收入、退职费所得按以下方法计算个人所得税。

4.1 一次性补偿收入: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其收入在当地(所在省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计算个人所得税。

用个人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减去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用此余额除以个人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出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然后再乘以年限数,就是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在该单位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例:张某在某公司工作16年,因与用工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了一次性补偿金6万元,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为1.8万元。

免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18,000×3=54,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60,000-54,000=6,000元

将张某应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进行分摊,张某虽然在该单位工作16年,但最多只能按12年分摊,60,000÷12-2000=3000元,对应税率为15%,速算扣除数为125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3000×15%-125)×12=3900元。

4.2 退职费收入:个人取得的退职费收入,可按照一次性补偿收入的办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715号

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探讨 篇12

无形资产 (Intangible Assets) 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 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 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狭义的理解, 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 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政策依据

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第七条、《深圳市国家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规程 (试行) 》的通知 (深国税发[2008]200号) 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这相当于一种减税行为, 因此, 对企业利润和经营业绩是正面的影响,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

(二) 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过程

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 如果不符合税法加计扣除的条件, 也即非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所消耗的部分, 会计上费用化的, 会计的账面价值为0, 而税法与当期税前加计扣除后计税基础也为0, 所以这一部分不产生暂时性差异;会计上形成无形资产的, 即“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在此分录中既没有影响会计利润, 也没有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 也不存在暂时性差异。如果符合税法加计扣除的条件, 会计上费用化的,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在会计利润总额已经扣除了费用的金额的基础上, 应当再扣除剩余的50%;会计上形成无形资产的, 则由于税法允许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计算每期摊销额, 即计税基础为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150%, 形成暂时性差异。

例如某企业当期发生研究开发支出共计1 000万元, 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 其中在研究阶段支出100万元, 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500万元, 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400万元。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为 (100+400) =500万元, 不形成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 账面价值可视为0,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 税前扣除金额为 (500× (1+50%) ) =750万元, 则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为0, 即计税基础为0。故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不产生差异, 无需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形成无形资产的500万元,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账面价值为500万元, 未来可扣除的金额, 即计税基础为 (500×150%) =750万元,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250万元, 在未来期间会减少企业所得税费用, 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20%) =50万元。

无形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所得税处理中,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和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都存在会计账面价值和税法计税基础的不同。对于没有加计扣除的情况, 无形资产初始入账时, 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以, 在后续计量时, 如果会计上和税法上的摊销年限相同、摊销方法相同、残值相同, 且不存在减值等其他差异, 则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也没有暂时性差异的确认问题;但如果存在上述因素所导致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应当在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并在暂时性差异转回时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或在无形资产处置时结转。符合加计扣除的条件的情况, 且由于摊销年限、摊销方法、残值和减值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用会计账面价值与“考虑加计扣除的因素的”计税基础比较, 以此方法计算的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当暂时性差异转回时, 也是用会计账面价值与“考虑加计扣除的因素的”计税基础比较, 得到的暂时性差异的累计金额, 从而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进行转回。

三、对无形资产及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的反思

从理论角度出发, 通过确定资本化时点以及区分研究开发阶段的方式确定是将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处理方法, 短期来看, 资本化虽然会影响到当期的损益, 减少当期的费用, 增加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但长期来看, 不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 是否资本化对企业其实上是没有影响的, 因为资本化的支出也会随着各期的折旧摊销又转化成了费用支出。因此从理论出发, 区别于原会计准则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 现行会计准则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只是延迟了确认费用的时点。

许多的学者对改善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和披露进行了探索。但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一直是会计界的难题。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方面, 倡导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无形资产采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模式、在考虑无形资产减值时应考虑增值、详细披露企业的研发支出和其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具体金额及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等。宏观上需要国家法律的规范, 政治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媒体、外部审计、银行证券金融机构、以及行业内部的监管也至关重要, 微观上企业自身的文化以及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因素都影响着会计信息是否能公允反映企业的实际无形资产情况。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证据管理下一篇:LCD液晶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