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论文

2024-06-12

所得税会计论文(精选12篇)

所得税会计论文 篇1

所得税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是所得税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相互分离的必然结果,两者分离的程度和差异的种类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这一准则规定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我国传统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及利润表债务法在所得税费用确认计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的根本在于会计理念的变化:

一、会计观念的转变——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

现代会计理论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有两种观念,即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收入费用观要求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中,首先考虑与某类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观,是指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首先试图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收入费用观坚持,必须首先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上的一致性联系起来,确定收益。因此,确定收益的计算公式是:

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收入费用观下,必须首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才能据以确定收益,因此可以得到各种性质的收益明细数据,这些明细数据比一个收益总额无疑更为有用,这是收入费用观最大的优点。但是,由于收入和费用都要追溯到原始的交易或事项所确定的数据,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成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较为现实的计量属性选择。而收入费用观也就几乎具有了历史成本计量的一切弊端,这些弊端随着经济环境变动性和交易活动复杂性的增强,日益显现出来。此外,收入费用观强调收入和费用必须配比,配比原则是收益确定的核心,而那些不符合配比原则要求但又会对企业的收入或费用产生影响的项目,将作为跨期项目暂计到资产负债表中去,等到下一个会计期间再将其逐步转入利润表。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各种待摊销费用、递延支出、预计收益等,这使得资产负债表成为前后两期利润表的过渡或中介,大大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

传统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所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无论是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都是通过会计利润,确认所得税费用,从而计算出净利润。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把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递延法下,资产负债表上递延税款的余额并不被认为代表企业真实的收款权利或付款义务。可见,传统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无法保证资产负债的真实公允。

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所以:

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按照上述等式,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收益确认。

在资产负债观下,对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包括确定资产和负债以及与这些交易或事项相关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在所得税会计准则制定中秉持资产负债观,旨在规范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而未涉及所得税费用的核算问题。认为只要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符合真实、公允原则,所得税费用会计信息自然真实可靠。

所得税核算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正是坚持资产负债观念,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该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构成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这一方法保证了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与资产和负债概念的符合性,也保证了资产负债的真实公允。

因此,我们认为,在会计理念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的同时,由于税法倾向于收入费用观,二者目的及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不可强求。但所得税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以整个会计体系的指导理念为根本,秉持资产负债观,力求所得税会计核算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

二、所得税费用分摊理念转变——无跨期分摊理念转向跨期分摊理念

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所得税费用的跨期摊配。所得税分配主要是对暂时性差异而言的,由于存在暂时性差异,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可能不同,究竟是以本期应税利润计算的应付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还是以本期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影响数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目前仍有不同看法。如果以每期应付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则无跨期分摊问题(即无跨期分摊理念)。如果以每期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影响数作为所得税费用,则因会计上的收入可能在其他年度课税,其费用也可能在其他年度抵减应课税利润,即产生跨期分摊问题(即跨期分摊理念)。

(一)无跨期分摊理念。

主张不对所得税作跨期分摊的理由如下:(1)有课税所得,才会缴纳所得税,每年应缴纳的所得税根据税法规定的应税利润与税率计算而得,而不是根据会计利润计算出来的。(2)所得税是根据所有应税利润计算出来的,而不是分别计算各项课税所得项目,个别课税所得项目并无明确的所得税影响数。(3)虽然所得税的跨期分摊符合配比原则,但是配比原则并不具备相关性。以本期应付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易被用户所理解,而且与跨期分摊相比,会计处理较为简单。(4)以本期应付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有助于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递延所得税负债可能永远不用支付,或者很久以后才用支付。(5)所得税申报表确定所得税的法定负债,这也应是财务报表上所确认的费用,因为所得税只有在征税时才构成费用。依照这一主张,在会计处理上,相应地采用应付税款法,即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

(二)跨期分摊理念。

无可否认,所得税不作跨期分摊时,其所得税费用为将来应缴纳税款的估计数。许多人认为,这一结果仍无助于预测未来应纳税款,此外,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前会计利润缺乏关联;而且使所得税费用于产生所得税的项目无法配比,不符合配比原则。

在所得税跨期分摊时,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数应列为所得税费用的一部分,并同时将这一影响数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

主张所得税作跨期分摊的理由如下:(1)所得税为企业的一种费用,所得税费用与其他费用项目一样,均应采用“应计”、“递延”、“估计”等会计程序。在持续经营假设下,所得税也将继续发生。(2)所得税作跨期分摊时,使所得税费用与作为税前会计利润的所有所得税影响数有关联,较符合配比原则。(3)所得税作跨期分摊时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从而可分别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为资产和负债。(4)不作跨期分摊时,各年度的税后会计利润将随着暂时性差异的变动而变动,不利于预测未来盈利及现金流量。纳税影响会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采用了跨期分摊理念,即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影响数,递延到以后各期。因此,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这既体现了配比原则,又公允真实的反映了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加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所得税会计论文 篇2

所得税会计两种债务法的比较与应用思考试谈在新旧准则中所得税会计的对

摘要: 所得税会计是专门处理税法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影响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新所得税准则的颁布,彻底改变了现行所得税会计政策各异、实务处理混乱的状况,为统一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信息列报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我国所得税会计背景、所得税新旧会计准则方法的对比研究、会计实务处理及其对会计报表与会计信息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和初步探讨,以期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际应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断得到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与所得税税法之间在收入、费用、利润确认和计量方面差异不断增加。为了协调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规之间的差异,财政部在1994年颁布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开始逐渐采纳国际惯例。暂行规定明确了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用,应在计算企业净利润前予以扣除。

一、新所得税准则出台的背景及其影响

我国会计制度中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所得税看作是企业的一项利润分配,并将其列示在利润分配表中;对国有企业要求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完全一致,基本上实行的是会计服从税法的原则。实际上企业无论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均不影响本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即会计上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对国家的税收都不会产生影响,不同方法的区别主要是计入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不同。在应付税款法下,对于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时间性差异不进行跨期分摊,计入当期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虽然确认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之间的差额,但是递延税款项目既不代表收款的权力,也不代表付款的义务,不能披露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损益表债务法由于对收益的认识不同,在计算程序上首先计算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交所得税的差额,倒挤出当期的递延所得税。鉴于以上原因,1996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取消了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正是考虑到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对财务指标和会计信息的重大影响,为体现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和列示预付未来所得税形成的所得税资产和应付未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会计(税务方向)专业毕业论文

来所得税形成的负债,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实践的成熟经验基础上,财政部适时出台了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统一规范我国所得税会计实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

二、新旧所得税准则的对比

1、从所得税会计计算所得税的来源看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引入了两个重要概念,即 “计税基础”和 “暂时性差异”,这也是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核心要点。将计税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额,赋予了真实内涵,即“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其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产生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差,必然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涵义,其所反映的纳税影响也与当前和今后的现金流量相关,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更为有用,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亦更具有实际意义。

旧准则中的递延所得税借项或贷项,其来源于利润表,仅是会计利润乘以税率与应交所得税倒轧出的一种纯粹递延调节项目,既非资产,也非负债。实际上企业无论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均不影响本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即会计上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对国家的税收都不会产生影响,不同方法的区别主要是计入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不同。在应付税款法下,对于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时间性差异不进行跨期分摊,计入当期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2、从所得税会计差异的计算处理看

新准则暂时性差异是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新准则将其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前者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的增加,如权益法投资收益和应收利息计税差异;后者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的减少,如资产减值准备和预提费用计税差异。

旧准则中递延税项或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和税法对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口径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即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二者之间的差异,旧准则将其分为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3、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核心内容看

新准则体现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观”,不仅要求确认和计量计税差异对所得税费用和净利润的影响,而且还要求确认和计量其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影响(即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会计处理相对要复杂得多。

旧准则是以收入费用为重心的旧准则“利润表观”截然不同。其会计处理上,目前普遍采用的应付税款法不确认二者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纳税影响会计法虽确认二者差异,但其差异影响额——递延所得税借(贷)项仅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会计(税务方向)专业毕业论文

是倒轧出的间调节项目,不能真实反映预付未来所得税形成的所得税资产和应付未来所得税形成的负债。

三、新所得税准则的颁布对企业的影响

新所得税准则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代了应付税款法等现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会对上市公司和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产生影响。原来是以应交税金的数额确定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现在要确认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当税率发生变化时,还要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新准则的实施,必然影响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净利润。

1、新准则下对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从应付税款法等简单方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旧转换中企业要按照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进行追溯调整,并将影响金额调整留存收益。

2、新准则下会给企业一个独立操纵的空间

由于新准则的刚刚实施,更加宽松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允价值的广泛采用,都将给企业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确认与计量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间,而这必将影响各期所得税费用,对企业净利润、每股收益、市盈率等重要财务指标产生深远影响。新旧准则过渡可能带来的影响,企业将资产减值、应提应摊费用损失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事项转嫁到2007,借机企业可以操纵利润。

3、新准则会加大企业的难度和核算成本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增加了职业判断和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如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可确认上限、判断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均会增加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提高会计处理的成本。

四、新所得税准则下企业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程序

在财政部关于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企业应尽快适应新准则的要求,强化企业人员关于所得税会计的观念,努力改进会计核算流程,设立专职的所得税会计岗位。同时应建立规范的所得税会计核算需要的各种账簿,如辅助备查账簿、工作底稿等,正确计量和全面反映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计税基础;正确确定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状况。

2、增强会计人员专业水平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增加了职业判断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内容,如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可确认上限、判断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这些都需要专业性的会计人员才能对其加以正确的处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会计(税务方向)专业毕业论文

因此加大了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的要求,在企业刚刚运行新准则的前提下,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很是薄弱,如此有必要地要求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包括会计人员和非会计人员)对新准则的学习和认识。

3、及时得到税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在新准则下,要求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条件有所差异,由此,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专门对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下所遇到的关于税收方面的问题加以进行了指导和监督,因此,需要我国企业应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正确处理企业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如实计量和全面反映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项目。

4、调整新旧准则下产生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在新旧会计准则的过渡期中,必然会产生会计核算差异,这时企业应按新准则的各项具体规定,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得到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同意下,正确调整由此产生的差异,并对其加以处理。

五、结束语

目前,所得税会计是我国会计的一个薄弱环节,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会计制度和所得税制度相对独立的条件下,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日趋扩大。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尽可能地缩小我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距,使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本文从新准则的要求着手深入点出主题,可以得出新准则在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处理中,彻底改变了现行所得税会计政策各异、实务处理混乱的状况,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信息列报。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存在的差异所致。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经济概念,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体现不同的要求。因此,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收益与按照国家税法计算的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故在计算所得税时,不可能直接以会计收益为依据,而要以所得税法规定对会计收益进行调整后,才能正确的计算出应税收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财会网.所得税会计的重大改革,2006 [2] 胡茂云.张 茹 《交通财会》,2007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会计(税务方向)专业毕业论文

合并报表所得税会计浅析 篇3

【关键词】合并报表;所得税;会计处理

在会计实务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在一些财务报表中需要将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的计税依据进行相应的比较,二者之间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对于那些符合确认条件的,我们将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而当财务人员在进行合并报表处理时,需要对如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抵销、应收账款抵销等情况及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以合并的角度再次进行考虑,进而对于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在合并报表中进行相应的调整。由此我们说,合并报表与所得税问题是会计核算中较为复杂而难于掌握的两部分内容。同时,其也是非常重要的财务处理问题之一,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业务的处理将涉及到更多的企业。

一、所得税的会计原理

这里将所得税会计简单地概括为:其是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确认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算基础进行比较,进而将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进行相应的处理。其的合理化、正确化的财务编制,可将纳税收益与会计收益间的差异详细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出有用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将二者比较所产生的差异分为暂时性差异以及永久性差异,其中暂时性差异中又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以及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这两类。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中,对于永久性的差异一般不做相应的账务专门处理,一般情况下账务处理上只针对暂时性差异。

在账务的处理上,对于比较而产生的差异分别进行性质分析,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其他特殊性的情况除外。在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行区分后,来对资产负债表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进行相关确定,而后同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进行比较,从而来确认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或是应予转销的金额。该一金额确定后,填列在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中。这里我们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统称为递延所得税,即为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比较而出的暂时性差异。

二、如何在合并报表中进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相关确认

(一)如何进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相关确认

当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所产生的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满足于可预见的未来有转回的可能性或是未来有可能获得予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这两点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在合并中,按相关的会计约定,在合并中所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入账价值与其的计税基础之间所形成的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应将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对商誉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如何进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相关确认

在报表合并中,财务人员应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除了企业在会计准则中已经做出明确规定的不予事项之外。并且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相关准则不予性项目除外。

同时,指出商誉不予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而当某一事项的交易发生后并不影响到会计利润,也不影响相应的纳税所得额时,则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投资企业可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或是暂时性差异于未来很可能将转回的时间,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无法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企业内部债权、债务发生抵销时有关递延所得税问题的处理

母公司与子公司内部之间必然将发生销售、提供劳务等事务,进而便发生了相应的结算业务往来。在这一过程中,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产生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应收票据、应付票据、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以及与应收账款相关联的坏账准备金、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付债券、应收股利、应付股利。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报表的合并时,内部的这些债权、债务问题将相应抵销。此时,由内部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也将同时消失。因此,与其相关而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相应地也抵销了,并应用在会计实务中做相应的会计分录处理。

(一)在不考虑减值情况下应如何进行财务处理

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进行报表合并时,应收款项间在进行相关业务抵销时,在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情况下,无需对递延所得税进行相关的确认。在未来于收回应收款项或是支付应付款项之时,同样不涉及到所得税的相关问题。

(二)在考虑减值准备情况下应如何来进行财务处理

若是相关的报表中存在有坏账准备的计提,并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了确认时,财务人员合并报表,在进行内部往来抵销时,同时对减值准备进行相应的抵销处理,并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冲回处理。

案例:甲公司有下属子公司乙,其中甲公司账务中有一笔10万元的乙公司应收款,甲公司的坏账准备按10%计提,所得税率为30%。

产生抵扣暂时性差异时的会计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 10万*10%=1万

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1万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万*30%=3000

贷:所得税费用 3000

合并报表时的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账款 10万

贷:应收账款 10万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 1万

贷:资产减值损失 1万

借:所得税费用 3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3000

四、企业内部商品销售业务的抵销

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发生的产品购销交易,从企业集团内部的角度来看,商品本身并未真正地实现对外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生销售的损益情况,唯一改变的是存货地点的不同罢了,因而在该情况下产生的销售收入及相应的成本以及与其有关的存货应予以抵销。

案例:B公司为A公司的子公司,2012年A公司向B公司销售了一批商品收入10万元,其的销售成本为6万元,A公司与B公司分别适用30%的所得税税率,在2012年的年末B公司也未实现对外销售该产品(忽略减值考虑)。

A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会对向B公司进行销售的该笔内部交易进行相应的抵销性处理,对其分录:借:营业收入 100000

贷:营业成本 60000

存货 40000

因为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为100000-60000=40000,在B公司未确认的情况下,在进行合并报表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分录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0000*30%=12000

贷:所得税费用 12000

五、企业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处理

此一情况在会计账务处理上分为三类,分别为:一方的商品,另外一方购入作为固定资产使用;一方的固定资产,另一方购入后作为固定资产使用;一方的固定资产,一方购入后当商品处理。

(一)未实现内部损益的固定资产购入的本期抵销分录

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内固定资产交易所产生的相应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内固定资产交易所产生的相应成本)

固定资产——原值

本期多提的折旧进行抵销处理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二)固定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递延所得税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六、结语

财务人员在进行合并报表处理时,应对相关往来等业务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进行相应的调整处理,不可直接按个别报表中的相关金额进行填列,以免导致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所得税项目与利润总额不相匹配情况的发生,进而影响到相关管理人员,以至于对企业财务情况做出错误性的判断以及决策偏差。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公司不断扩大化,集团性企业将大量产生,因而财务报表的合并性业务也将被更多地使用。为了保证企业自身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相关的财务人员在企业进行报表合并时,应考虑所得税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涵.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所得税会计处理[J].财务与会计,2014,(6).

[2]孙福军.合并报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17).

财务会计同所得税会计关系探索 篇4

会计与税法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联系, 只要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会计核算, 就必然会涉及税法, 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一方面立法部门需要结合会计实施规定来制定税法, 同时税法的执行也以会计核算为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税法的制定与执行又影响着会计的发展与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合法性与真实性, 同时随着会计核算方式的更新, 也促使税法逐步改革与完善, 两者的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 本文对财务会计同所得税会计关系探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

1.1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会计分支, 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它以货币为主要衡量手段, 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 对企业产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与计量, 并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形式来具体体现, 最终向企业经济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管理活动。财务会计属于对外会计, 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债务人及社会公众等, 它承担着准确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效益的任务, 会计工作者以对外报告为目标。

1.2所得税会计所得税会计是税务会计的一个分支, 它以国家税收相关规定为标准, 其和核心内容是应税所得, 通过收集、整理与研究财务会计资料处理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关系, 它是反映企业所得税确认与计量的各种程序与方法的总和。所得税会计是依据所得税法中的各项规定对企业的收支以及盈利或亏损情况进行核算, 并得到企业应缴纳所得税的一种专门会计程序, 其目的是实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协调发展, 并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2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相互依赖关系

2.1所得税会计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展与完善所得税会计是由财务会计发展而来的, 所得税会计的出现是以社会经济发展、 工商业增加及资本积累增多等环境的诱导为基础的。同时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对企业涉税经济事项的准确记录有利于所得税计算的准确性。首先, 会计分期假定为企业计算相应使其内的应税所得额提供了时间基础, 同时也方便了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等及时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效益;其次, 会计收益确认与计量为所得税提供了计税基础, 它主要是针对企业所得利润进行征税, 而会计中的收益计算, 为所得说中的所得计算奠定了基础, 所得税设计就是以会计收益计算理论为原理的。最后, 在会计账簿系统逐步完善的基础上, 所得税也逐渐有了其发展与成熟的书面依据。所得税既包含了实账户, 也包含了许多虚账户, 当会计发展到虚实账户相互分离, 并通过虚实账户来准确体现会计收益时, 所得税便出现了。

2.2所得税会计的发展依赖于财务会计理论所得税的发展经历了各种曲折而复杂的历程, 这主要是因为所得税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结合会计理论。美国政府早在1861年就开始征收第一联邦所得税, 这时的美国会计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所得税制定与实施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1909年, 财政部发文, 表示允许企业估算财务年度的期末库存, 以权责发生制为依据确认收入、费用等, 此时美国会计理论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 要求企业所得税的计算需依据公认的会计原则, 至此, 美国所得税制度在会计理论的支持下基本上确立。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所得税会计的发展依赖于财务会计理论, 是在充分借鉴与发展会计理论中相关概念、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的。现代所得税依据会计理论来调整会计收益, 计算合理的应纳税所得额。这样, 不仅减少了所得税计算的程序, 提升了所得税计算效率, 同时也使所得税理论能够在会计理论更新与改革的带动下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3财务会计在所得税会计发展的条件下更加规范化会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尤其是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大大提升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所得税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一方面现代所得税制度使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先后颁布了所得税会计准则, 使财务会计及所得税会计更加规范化, 同时使会计所提供的计税资料与税法要求能够更一致, 让投资人也能够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所得税会计推动了会计的进步, 并拓宽了会计应用范围。所得税法规定纳税所得需要依赖于会计记录, 所得税更加广泛地打开了会计的研究领域, 促使所得税会计逐步脱离财务会计, 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 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财务信息。

3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差异

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核算依据、对象、目的及原则四方面。在核算依据方面, 前者属于企业对自身经营情况的核算, 主要依据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等, 后者则是依据《企业所得税》等法律文件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具有法律效力;在核算目的方面, 前者是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记录、整理等得到企业经营状况, 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 而后者是国家制定的对企业经营收益进行依法征收的税额, 是国家强制实施的;在核算对象方面, 前者主要是以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为依据, 并将企业主要的经营情况体现在收支表上, 而后者主要以企业应缴纳的税款为依据, 是依赖于财务会计出现的, 同时并非企业的任何一笔进出账都需要缴纳所得税, 与税收无关的项目是不需要征税的;在核算原则方面, 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确定性原则、税款支付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三方面。

4结论

综上所述, 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之间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又存在着核算依据、对象、目的及原则等方面的差异。因此,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与革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企业财务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关联度也在逐渐提升。如何处理好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之间的关系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财务会计同所得税会计概念的解析, 重点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依赖关系及差异性, 以期通过本文研究为解决目前税法与会计之间的新问题提供借鉴, 并推动财务会计同所得税会计的相互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财务会计,所得税会计,关系

参考文献

[1]侯立新.所得税会计及其与税法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2]宫梦婷.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所得税会计分录 篇5

所得税会计分录,所得税会计分录举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会计分录大全,汇算清缴和会计分录处理。

所得税会计分录举例

1、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的企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采用纳 税影响会计法核算的

借:所得税(本期应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

递延税款(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和规定的所得税率计算的对所得 税的影响金额)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本期应税所得和规定的所得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本期发生的时间 性差异和规定的所得税率计算的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3、本期发生的递延税款待以后期间转回时,如为借方余额 借: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 如为贷方余额 借:递延税款 贷:所得税

4、采用债务法核算的,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 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的调整 借: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 或,借:递延税款 贷:所得税

5、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的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 借:银行存款 贷: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会计分录大全

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按月(季)预缴(一般是分季度预 缴),年终汇算清缴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如下:

1.按月或按季计算应预缴所得税额: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 得税

2.缴纳季度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3.跨年4月30日前汇算清缴,全年应交所得税额减去已预缴税额,正数是应补税额:

借:以前损益调整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4.缴纳 汇算清应缴税款: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5.重新分配利润

借: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损益调整

6.汇算清缴,如果计算出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少于已预缴税额:

借:应交税 金-应交企业所得税(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贷:以前损益调整

7.重新分配利润

借:以前损益调整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8.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退还多缴税款: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其他应 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9.对多缴所得税额不办理退税,用以抵缴下预缴所得税: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 企业所得税(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10.免税企业也要做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借: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资本公积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汇算清缴和会计分录处理

终了,企业应根据“本年利润”科目有关资料,计算出本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企业应按规定将利润总额进行调整,包括弥补上亏损,减除已缴纳所得税的投资利润等,调整后的余额,就构成企业本的应纳税所得额。按本应纳税所得额乘上规定的税率,就得出企业的应纳税额。企业如果有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其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按规定从应纳税额中扣除。

企业在汇算清缴时,计算的实际全年应纳税额多于全年已预缴的所得税税额,其少交的部分,应于下一缴纳时补缴。

计算出少缴的税款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实际补缴少缴的税款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多缴的部分,可在下一抵缴。

3.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会计处理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在享受减免税优惠措施时,应将减、免的应纳税额计算入帐,并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企业按规定计算出应纳税额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实行先缴后退的企业,按规定交纳税款时,作如下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企业按规定收到退回的所得税税款时,作如下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同时作: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盈余公积

4.上年利润调整所得税会计处理

企业决算报表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对发现的上会计事项,如果是涉及损益的,应对上年利润总额和利润分配进行调整,计算出多缴或少缴所得税,办理补缴或退税手续。

企业按规定调整上年利润,如调整增加上年利润或调减上年亏损时,作如下分录:

借:有关科目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对调整增加的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作如下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实际缴纳所得税时,作如下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调整减少上年利润或调整增加上年亏损时,作如下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有关科目

由于调减利润而应退回的税款,作如下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按规定办理退税手续,收回税款时,作如下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运输公司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一般不涉及国税征收的增值税,如果所得税在地税缴纳,就没有在国税缴纳的税金了。

2、比如我开了运输收入10万,该如何做分录?需要交什么税?

(1)取得收入

借:银行存款等 1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万

(2)月末,根据收入计算提取税金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5500

贷:应交税金--营业税 5000(100000*5%)

贷:应交税金--城建税 350(5000*7%)

贷: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150(5000*3%)

(3)结转税金时

借:本年利润 5500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5500(4)下月缴纳税金时

借:应交税金--营业税 5000 借:应交税金--城建税 350 借: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150 贷:银行存款等 5500

3、成本指哪些?

所得税会计准则之分析 篇6

一、明确了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有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仅考虑所得税计量的待殊性,而且从资产负债表出发,从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出发,保证了资产、负债的合理性。在理论上更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因而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新准则采纳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做法。明确了企业核算所得税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二、真正确定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适当分离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遵循的原则、体现的要求不同,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会计制度服从于税法;二是两者在尽可能协调的基础上适当分离。很多企业在实务中采用应付税款法,即在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所得税的同时,以先同的数额确认所得税费用。这实际上是会计服从税法原则的体现。但这样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不是依据会计利润所应该负担的本期所得税费用,根据本期利润总额减去本期所得税费用而求得的净利润,也不是真正的可供分配的利润。基于此,新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应税所得计算应交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负债;在税率变动,应当寻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可见,新准则摒弃了应付税款法。为会计与税法的真正分离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在债务法下,递延所得税资产表示待摊的所得税费用。待以后期间转回。但转回时需要具备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预计未来会计利润不能大于应税所得,那么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虚增资产。因此,新准则设定了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上限。

新准则不仅沿用了谨慎性的会计原则,而且将其加以丰富。如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减值的作了规定,又如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也要求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有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些内容都是首次出现在所得税会计规范中。

四、内容更加规范

新准则首次定义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是指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所得或可抵扣金额。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当前会计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内的企业财务会计视角已经由利润表观转变到了资产负债表观。同时,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出发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这是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基本理论上的差别。

新准则对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所得税费用(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等五项内容。尽管详细的信息披露会增加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这些信息将为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资料。

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综上所述,新所得税准则区别于原所得税会计的核心就是资产负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运用的关键是分析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业务会计处理应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2、分析、计算暂时性差异。

3、确认由于暂时性差异造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4、将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及相应的所得税费用在报表中予以列示。

其中,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资产负负债表债务法下: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所得税负债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会计论文 篇7

(一)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2004)。例如,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资本化或者费用化)、对联营或合营企业的后续计量方法(权益法或者成本法)、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还是公允价值模式)、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或者重估价)等等。会计政策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对于会计准则中规定可选择的会计政策,根据企业的经营等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选择相同的会计政策,并且一贯采用,而不能任意变更,除非会计准则要求变更会计政策或者该变更能使财务报表提供有关交易、其他事项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通常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除非会计准则有专门的例外处理规定,则可采用所规定的例外处理方法或者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而采用有限追溯或者未来适用法以外。追溯调整法是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在追溯调整法下,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视同新的会计政策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即采用会计政策变更时留存收益应有的余额,其他财务报表项目也应进行调整。在编制比较财务报表时,对于比较财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需要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新的会计政策在比较财务报表期间一直采用;对于比较财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因会计政策变更而采用追溯调整法时,首先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该累积影响数是假设与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即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而得出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如果涉及所得税的影响,还应当调整相关的所得税影响数,即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应当是调整了相关递延所得税后的对留存收益的净影响额。对于会计政策变更而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属于与损益相关的计入损益;属于与权益相关的计入权益。

例1:20×7年1月1日,甲公司经董事会批准对出租的办公楼由原按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改按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该办公楼原价为5 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20年,已计提折旧3年,累计已提折旧75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该办公楼于20×7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5 200万元。假定:1.前3年每年末的公允价值分别为5 200万元、5 600万元、5 300万元;2.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预计未来所得税税率不会发生变化;3.不考虑净残值。税法的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与原成本模式下相同。

1.计算办公楼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见表1)。

2.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见表2)。

3.账务处理

在2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栏中,投资性房地产增加列报金额为1 05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262.5万元,盈余公积增加78.75万元,未分配利润增加708.75万元;20×7年度利润表的上年数栏应按上述调整后金额列报。

例2:20×7年1月1日,甲公司按照会计法规要求对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假定:1.按照税法规定以完成合同时确认为应税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2.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一直为25%,预计以后年度不会发生改变;3.甲公司按实现净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按照完工百分比法和完成合同法计算的利润如表3所示。

1.计算所得税影响。假定除追溯调整的施工项目外,其他工程施工的成本与其计税基础相同(见表4)。

2.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见表5)。

3.账务处理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所得税会计论文 篇8

一、《意见稿》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趋同问题

据统计, 在全国所有477万户企业中, 小企业数量占97.11%、从业人员占52.95%, 小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主力军。目前各小企业执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是2004年制定的, 相关内容早已过时, 实际工作中小企业无所适从。从全国各地的调查看, 《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执行率仅为一半左右。现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存在着较大差异。实践证明, 这些差异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纳税人遵从税法的成本, 也加大了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难度。鉴于小企业规模小, 人员少, 会计业务较简单等实际, 《意见稿》充分体现了简化实用, 与税法趋同的突出特点。

(一) 不计提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存货、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流动资产, 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并同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小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对于短期投资、存货、应收款项三项资产分别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需计入当期损益, 将减少企业当期利润, 并降低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只有实际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才允许税前扣除。而在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现象, 并未发生实际损失时, 不认定为资产减值, 不允许税前扣除。计提减值准备, 会导致企业会计准则计算出的应纳税额, 和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出现差异。为减少企业的纳税调整事项, 降低纳税成本, 意见稿对所有资产都不再计提减值准备, 与所得税法趋同。

(二) 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规定固

定资产计提折旧年限会直接影响当期累计折旧金额, 并最终对企业的所得税产生影响。因此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房屋、建筑物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4年;电子设备3年。而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小企业会计制度》均未对此作出具体规定。为减少纳税调整事项, 与所得税法趋同, 意见稿增加了与税法完全相同的最低折旧年限规定。除此之外, 意见稿中还增加了对生产性生物资产最低折旧年限的规定, 即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10年;畜产类生产性生物资产3年。以此避免因折旧年限不同而产生的纳税差异, 降低纳税成本。

(三)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根据小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 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式。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 以取得股权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被投资单位发生净损益, 按照实际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损失)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 取得股权时,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按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价值份额的, 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后随着被投资单位发生净损益, 投资账面价值要根据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的变化而调整。

可以看出, 成本法的损益变化直接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不调整原有账面价值。而权益法则较复杂, 在初始投资和后续计量时, 都可能调整账面价值。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应包括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即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 也就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也需纳税。这就导致长期股权投资用成本法核算时,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一致, 而采用权益法则会产生暂时性差异。为简化会计核算, 减少纳税差异, 《意见稿》明确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意见稿》关于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建议

《意见稿》充分借鉴了所得税法有关规定, 并考虑到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与需求, 与所得税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协调, 但《意见稿》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面, 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探析。

(一)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所

得税核算采用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将所得税视为一项利润分配, 对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完全服从税法规定。导致企业所得税与会计核算完全分离, 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规定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以下简称债务法) 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债务法通过将资产、负债的账目价值与计税基础比较, 确定暂时性差异,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它更加注重交易或事项的实质, 强调只有在对资产及负债可靠、完整计量的基础上, 才能取得完整、有用的利润信息。

新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计算思路和债务法一致。新年度纳税申报表的主表包括利润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税额计算以及附列资料四大部分。计算时, 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 加上纳税调整增加额、减去纳税调整减少额, 得到应纳税所得额, 最后计算出应纳税额。意见稿虽并未明确小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 但在“5601所得税费用”中指出, 本科目核算小企业根据税法规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可以看出, 《意见稿》实际仍然在执行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无益于小企业降低纳税成本, 并会增加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难度, 违背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应采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

(二) 所得税核算会计科目的设置

小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 使用到的会计科目只有两个:一个是“所得税费用”, 另一个是“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若采用债务法,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存在差异, 导致依据会计准则核算的利润为基础计算出的应纳税额, 和依据税法计算出的应纳税额不相同。根据它们对未来纳税的不同影响, 将这些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当期, 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应地, 在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当期, 若符合资产确认条件, 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意见稿》中并未列示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建议增加这两个会计科目。

(三) 利润表格式的规范

《意见稿》中的利润表分为四部分: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算出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及投资收益, 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及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算出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支净额算出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得出净利润。《意见稿》中利润表采用先计算主营业务利润, 再计算营业利润的方式。而我国企业利润表一般采用多步式结构, 分三部分:用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等, 加上投资收益等算出营业利润;用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 减去营业外支出, 算出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算出净利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利润表是直接计算营业利润, 这也与新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一致。新的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 主表的第一部分利润总额计算格式与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利润表完全相同。小企业采用与会计准则一致的利润表, 可以大大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减少工作量, 降低会计工作成本。

所得税会计处理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小企业会计准则应在遵循基本原则与简化要求相结合的前提下, 与企业所得税法趋同, 以降低企业纳税成本, 提高税收部门税收监管质量。

参考文献

[1]蒋丹丹:《浅谈<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若干问题》, 《财会通讯 (综合) 2011年第6期。

所得税会计论文 篇9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要求,企业开展经济活动获得经营成果后需要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缴纳所得税,并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递延所得税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当企业在会计上认定的所得税缴纳金额与税务机关认定的所得税缴纳金额不一致时,并且这种不一致将会在后期获得税务机关认同,那么这种暂时性的情况就是递延所得税。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可知,企业在核算企业所得税时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方法,同时应该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对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比较和分析。企业需要了解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明确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并根据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理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明确掌握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降低应交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简要而言,递延所得税就是会计认定的应缴纳税额与税务当局认定的应缴纳税额之间的不一致,其中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就是递延所得税金额。

二、当前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方式

(一)当前会计准则要求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根据当前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需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结算,而不能再使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来处理所得税。应付税款法就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在当期确认为当期所得费用,在当期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与本期应交所得税相等,会计期间的不同将只影响企业的所得税金额。而纳税影响会计方法与应付税款方法不同,纳税影响会计法被称为是利润表债务法,比较重视实践差异,强调收入和费用的重要性,根据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利税法的时间差异来确认递延所得税债务和资产。而当下会计准则要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把由于时间性差异导致的纳税金额影响保留到相反期间注销,同时企业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进行确认,从而明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二)所得税科目设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文件内容可知,企业需要在资产项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一科目,同时,在负债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在一级科目“所得税”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二级科目“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以便处理所得税暂时性的差异,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操作

在实务操作中,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确认递延所得税,只有当预计未来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工作,首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企业的计税基础。企业确定计税基础是开展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操作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企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缴纳税额时和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从应税经济效益中抵扣的金额部分。相应的,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企业根据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从负债的账面价值中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可予以抵扣的金额。

其次,企业要根据实际要求明确暂时性差异,充分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并根据暂时性差异的性质将其归为时间性的差异性和非时间性的差异。在一些交易过程中,由于该类经济活动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而不能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但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该类经济业务满足其要求,并且能够确定计税基础,这样就构成了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举个例子,企业在开展产品宣传或者营销过程中产生了广告费用和业务宣传费用支出,按照一般的会计准则要求可知,该类费用如果不超过当期销售收入的15%部分,将准予扣除,如果超过销售收入的15%的部分将在后期的纳税年度中进行扣除,而且这类费用将被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资产项目中。但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企业应该确定其计税基础,两者的差异将被视为暂时性差异,同样可以在后期中予以抵扣,可以结转成为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及税款抵减,这类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其并不是由于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而形成的。

再者,如果企业开展的经济活动不属于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并不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对企业的应缴纳所得税额不产生影响时,该项经济交易活动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金额和计税基础是不同的,此时将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此时将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的计税基础不同,这将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是由于其他规定并处于多方面的考虑,将不会将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比如合并产生的商誉。

摘要: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要求可知,企业所得税核算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方法。本文将从资产和负债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并阐述所得税会计相关原理。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所得税,账务处理,递延所得税,方式分析

参考文献

[1]杨荣军.关于新所得税准则对企业所得税核算影响的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11).

[2]马德芳.所得税会计的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J].市场论坛,2007(10).

所得税会计论文 篇10

我国在1994年6月发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明确企业可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如果企业选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建议采用递延法, 有条件的企业也可选择债务法。

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则要求企业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 可以选择采用递延法或债务法进行核算。可见, 《企业会计制度》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有关规定没有太大变化。

根据对2005年深沪两市的1417家上市公司的统计, 我国上市公司中有超过97%公司采用应付税款法, 而非上市公司则几乎全部采用应付税款法。可见, 我国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所采用的都是应付税款法, 而应付税款法在理论上优化程度最低, 实务中也早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摒弃。这说明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现状与国际主流趋势相距甚远, 有悖于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以下简称新准则) 中废止了应付税款法等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所采用的方法, 要求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改变了现行所得税会计政策各异、实务处理混乱的状况, 为统一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信息列报奠定了基础。新会计准则要求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 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以后逐步扩大范围, 最后推广到所有的大中型企业。新准则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标志性变化, 也是所得税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

二、新旧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异同

(一) 所得税会计的“差异”概念比较

在新旧所得税法、准则处理方法交替过程中, 首先要理解好新旧会计准则下不同形式的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 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 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 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

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定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 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间内能够转回。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共同形成了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其区分标准是从损益表的角度出发的, 考察一个期间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分析是否存在着差异的转回。若存在差异的转回则属于时间性差异;否则, 则属于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 包括可在损益表前后期间转回的时间性差异和不可在损益表前后期间转回的其他暂时性差异。

(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比较

1. 核算观念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观出发, 认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发生后, 应首先关注其对资产负债的影响, 然后再根据资产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或损失) 。它认为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 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损益表债务法则从收入费用观出发, 认为应首先考虑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 从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的收益。

2. 核算基础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注重暂时性差异, 损益表债务法更注重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指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金额之间的差异, 强调差异的内容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 所反映的是累计差异。暂时性差异的范围比时间性差异更广泛, 它不仅包括所有的时间性差异, 还包括其他暂时性差异。

3. 对收益的理解不同

损益表债务法依据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 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注重收入与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 强调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会计报表,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提高企业在报告中对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的评价并预测其价值。

4. 递延的含义不同

损益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 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 使用“递延税款”概念, 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 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 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 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 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概述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 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 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与原制度中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相比, 资产负债表观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特点是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企业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资产负债表确认每一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价值。若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则不存在暂时性差异;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则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分别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得出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本期产生的应交税费加上期初、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余额的变化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

(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核算程序

首先, 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计入“应交税金—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其次, 根据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数与账面价值的不同, 来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并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再次, 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来调整“所得税费用”。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

四、完善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措施

(一) 健全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法律规范

建立企业所得税会计必须有严密的法律规范。这种规范要确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法律地位;规定计税基础, 按所得税税基的原则界定成本费用列支范围、税前扣除项目, 以及核算应税所得的程序和模式;明确不按税法规定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所产生的后果的法律责任。有了这些规范, 企业所得税会计制度才能得以确立, 其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才能据以建立。

(二)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

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 更新思维方式,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与学习。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 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外, 作为一名高水平的会计人员, 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 对于任何一个会计处理, 要学会分析、判断、总结, 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通过不断地积累, 逐渐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三) 加强监管、研制细则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尽管形式上已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但在实践上必然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改革需要有一个艰难的适应期。为确保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和有效实施, 应从我国的所得税制和企业的实际出发, 尽快制定出具有自身特点又切实可行的准则指南, 加强对新准则的监管, 尽量减少新旧准则过渡带来的负面影响, 防止企业将资产减值、应提应摊费用损失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事项转嫁到2007年度, 借机操纵利润。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 将给企业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确认与计量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间, 而这必将影响各期所得税费用, 对企业净利润、每股收益、市盈率等重要财务指标产生深远影响。为此, 在以后的会计准则实施当中,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制订相关细则和补充规定, 规范企业资产负债和所得税的会计确认、计量与相关信息披露。从而进一步提高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 降低准则的模糊性, 增加准则的可操作性。

总之, 改革的道路充满艰辛和曲折, 新准则在推行与实施过程中必将遭遇诸多障碍, 但是, 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将大大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准则也必将成为我国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要:新准则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新准则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代了应付税款法, 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新准则在推行与实施过程中遭遇诸多障碍, 影响了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和企业净利润。政府应尽快健全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法律规范;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 使企业财务人员更快的掌握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加强监管, 并尽快研究出台细则, 从而进一步提高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 降低准则的模糊性, 增加准则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新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胡茂云, 张茹.所得税会计准则及其应用研究[J].交通财会, 2007 (3) :14

[2]刘文辉.所得税会计的重大改革[J].中国农业会计, 2006 (11) :8

谈所得税会计的理论结构 篇11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理论;结构

对所得税会计理论结构的界定,不仅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合理预测企业收益,而且有利于正确制定所得税会计政策,报告有关所得税的信息。

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1.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准予税前扣除。在资产持续持有的过程中,其计税基础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在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是指其成本扣除按照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税前扣除的累计折旧额或累计摊销额后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产生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

2.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通常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即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

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響企业的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企业对于预计提供售后服务将发生的支出在满足有关确认条件时,销售当期即应确认为费用,同时确认预计负债。但如果税法规定,与销售产品相关的支出应于发生时税前扣除。因该类事项产生的预计负债在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账面价值与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之间的差额,从而形成期末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其他交易或事项中确认的预计负债,应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原则确定其计税基础。某些情况下,因有些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其支出尤论是否实际发生均不允许税前扣除,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因此,并不是企业会计上确认的预计负债均形成暂时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该差异的存在将影响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形成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有关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即在未来期间不考虑该事项影响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由于该暂时性差异的转回,会进一步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余额。在该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当期,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1)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企业在持续使用或最终出售该项资产时将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总额,而计税基础代表的是资产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扣除的总金额。

(2)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为企业预计在未来期间清偿该项负债时的经济利益流出,而具计税基础代表的是账面价值在扣除税法规定未来期间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之后的差额。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同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时,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1.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某些交易或事项发生以后,因为不符合资产、负债确认条件而未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负债,但按照税法规定能够确定其计税基础的,其账面价值零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也构成暂时性差异。

2.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所得税会计论文 篇12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存在的差异所致。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经济概念, 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 规范不同的对象, 体现不同的要求。因此, 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收益与按照国家税法计算的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故在计算所得税时, 不可能直接以会计收益为依据, 而要以所得税法规定对会计收益进行调整后, 才能正确地计算出应税收益, 因而就产生了调整这一复杂过程的专门的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会计准则是研究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得税事项的会计准则, 即对所得税会计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规范。对所得税会计事项经济实质的理解, 并确定该事项如何影响以及何时影响企业财务是构建高质量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起点, 这也是概括所得税会计准则目的的前提。

二、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新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准则, 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方法。新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采用是会计理念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重大转变。主要特点如下:

1. 新准则要求所得税的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而不再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

以往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中, 企业对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余地很大, 既可以选用应付税款法, 也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 既可采用递延法, 也可选用债务法。但从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角度讲, 如果企业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缴所得税额后, 按应缴所得税额同时作为“应交税金”和所得税费用入账,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支出是不准确的, 不能正确体现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实际的所得税费用, 不符合“所得税是企业在获取收益时发生的一种费用”这一观点, 所以新准则规定企业在核算时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2. 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 计算应税利润时能够抵扣应税经济利益的金额。如果这些经济利益不需纳税, 那么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各项负债账面价值减去其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利润时可予抵扣的金额。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的差异为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指某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与计税基础 (即因纳税目的而归于这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之间的差额。如果资产负债表上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计税基础, 则存在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计税基础高于账面价值, 则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暂时性差异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概念。

新所得税准则要求企业将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交的所得税金额, 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 要求企业将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前期转入的未抵扣亏损和前期转入的尚可抵减的税款抵扣等导致的可抵扣未来期间所得税金额, 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在税率变动时, 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

3. 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 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发生的当期可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对由于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在很多情况下是依靠职业判断来衡量的, 这种职业判断须有合理的证据说明预期未来的所得税利益将会实现, 在暂时性差异的转销期间内, 将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同时, 对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重新估价, 如果不符合确认标准, 即预计未来的所得税利益不能实现的, 应将预计不能实现的部分立即确认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 能够大大降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中过于乐观而使所得税会计信息可能给报表使用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要求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企业未来期间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税利润可供抵扣, 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三、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影响

1. 企业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企业取得资产和负债时的金额确定其计税基础, 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进行比较, 所产生的差异称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允许抵减以后年度利润的可抵扣亏损, 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按照暂时性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 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相应的原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该应纳税所得额为未来期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 以及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相应增加的应税所得, 并应提供相关的证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分别作为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2. 企业首次执行新所得税准则时的处理

企业应对首次执行日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计算计税基础进行比较, 重点检查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率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固定资产和没有实际发生的预计负债等项目, 分别计算出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根据计算出的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金额与公司目前执行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出递延所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作为非流动资产单独列示, 递延所得税负债作为非流动负债单独列示, 将两者差额调整留存收益。这将是对企业之前报表的重述。

3. 企业如何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

公司在资产取得或负债发生时, 确认其计价基础是否与所得税法规定的相关计税基础存在差异。首先, 对于存在差异的, 就按照公司适应的所得税计算该差异对未来纳税的影响, 并根据该影响的金额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相应的所得税负债。其次, 在会计期末, 公司应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对资产的价值进行检查复核, 判断资产的价值是否下跌, 并对于下跌的资产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同时确认相应的递延所提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再次, 在会计期末, 公司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当发现在未来期间无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润时, 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相应的减记。

例如, 2009年12月30日, 某公司以10000元购入一台不需安装的机器, 预计无残值。会计规定用年折旧率25%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该企业每年利润总额均为100000元, 所得税税率为25%。2010年5月, 该公司因为生产污染环境被环保局处以50000元罚款并以银行存款支付;2011年6月, 该公司获得国债利息收入40000元。会计处理过程如下:

2010年末, 会计折旧 (按4年) =2500,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00-2500=7500

2010年末, 税法折旧 (按5年) =2000, 固定资产计税基础=10000-2000=8000

可抵扣差异=500, 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500×0.25=125

2 0 1 0年, 应纳税所得额=100000+50000+500=150500

2 0 1 0年, 应纳所得税=150500×0.25=37625

会计分录为:

2 0 1 1年末,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7500-2500=5000

2 0 1 1年末, 固定资产计税基础=8000-2000=6000

可抵扣差异=1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1000×0.25=250, 本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0-125=125

2011年, 应纳税所得额=100000-40000+500=60500

2 0 1 1年, 应纳所得税=60500×0.25=15125

会计分录为:

上一篇:职业素养的会计专业下一篇:江西葡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