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程

2024-06-16

时间过程(共9篇)

时间过程 篇1

时间与空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为普遍的经验形式,因为人们的所有活动都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一切事物都在时间中流逝,宇宙万物都不能摆脱时间和空间的规定。与空间相比较,时间则给人以更大的神秘感。时间深奥难测,是人们意识和思维发展中所反复思考的对象。从古至今,历代都有不少文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曾经被时间所迷惑。时间也是最为古老、难以捉摸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时间(和空间)是最早被提出的范畴之一。任何哲学流派和哲学家在阐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时,首先必须以此对事物存在进行界定。因为与世界的起源问题相联系,在现代宇宙学和物理学中,时间又成为一个关键的维度。

一、古代经验的运动循环

古代人在航海、星象观测、测量土地、兴修水利和建筑房屋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了有关运动、变化过程的丰富经验,从而产生了时间观念,并在自身的心理中反映出来。古代哲学就是从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的认识中诞生的。

白昼交替、月缺盈亏、春夏秋冬、潮水涨落等循环往复,都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这使古代人把很容易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节奏。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相关联,它本身也就应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经验中的时间感受必然在人的心理反映出来,文学作品中对此有过许多极生动的表达。单向时间流逝使我们觉得万事无常,这样,人生也就显得短促有限,光阴一去不返。这种感情经常会流露在“光阴似箭,时不再来”或“重找失去的时光”里。生命的昙花一现、朝生暮死,使人们觉得时间的神秘和不可逆。凡是活着的东西都要死,最后胜利属于死亡,人生的悲哀归根到底来自时间的不可逆转。我们经常看到虔诚的老人拜倒在神像面前默默的祈祷,与其说是对神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重新拥有失去的岁月的渴望,寄望于循环的来世重新再生。

经验和心理的作用使得人们对时间最初思辨为循环模式。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被认为是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这在赫拉克利特就已经表述了思想,后来在终于在基督教中以耶稣的生、死和十字架的苦难中,时间被西方文化确定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穿越之线。

希腊人具有超常抽象思维和演绎推理能力,这在时空问题上更是得到充分的发挥。原子论者的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把虚空作为原子运动的广阔无垠的场所,是原子生成为万物的必要条件。柏拉图把存在分为“实存”和“将然”两个世界,并把“实存”的世界作为真正的世界,“此世界永恒不变,由智慧借助论证而得知”;而“将然”属于时间领域的世界。亚里士多德从自然物的运动不灭的前提出发,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条件,所以它们不可能是创造出来的。在科学还没有产生,还没有充足的事实根据进行理论抽象的情况下,古希腊哲学家能提出这些观点,这不得不令后人为他们天才的猜想和思辨能力而折服。

二、近代科学的机械运行

十七世纪中叶,第一部摆钟发明成功,随后“计时”的精度不断提高。时钟技术的发明把时间从人类的事件中分离开来,使我们更相信独立的科学时空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是机械性的,是可预言的。这样,在十七、十八世纪产生的“经典”科学所描绘的宇宙里面,自由意旨和偶发事件就成为多余的,从各方面来看,宇宙都无异于一部超级机器。

终于,在牛顿的物体运动数学表达式中,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科学时间”的诞生。牛顿的万有引力及运动公式,可以适用地下苹果和天上的月亮,这样,地球上和天空上的动力学可以用同一个公式表示,宇宙万物被融汇成一体。并且,如此有力的表达式还仅仅只需要很少的几个假设,给人以十分简洁优美的感觉,牛顿的思想因此很快为人们所接受。

以近代自然科学认识为基础而产生的哲学时空观,描述的是事物外部特征,时间是一种单纯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并且,时间均匀不变,对所有的系统都是相同的。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相脱离的独立实体或独立形式,即离开物体仍然存在,它们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被了解为外在的,只是物体运动的条件。时空如框架那样,等待物体进入其内。在这种框架中,时间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是不相干的,是独立地、游离在物质之外的东西。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序言中写道:“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时间就是一个宇宙之钟,用以衡量一切运动,而自身则不被衡量,并且,时间与空间也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之间也无内在的关系。

然而,就像牛顿的空间一样,他方程式里的时间却只是一个未经定义的原始量,时间也是绝对的。这就是说,所有任何事件,都有个空间里的一定位置,都是在时间里某个特定的时刻发生。这种与物质相脱离的自在的时间自然也就具有了无限、永恒的性质。这也包含在牛顿力学的各种假设,如质点、惯性都暗含了时间的这种性质。

三、现代科学的过程维度

相对于近代考察事物的外表特征的绝对时间观,现代时空观则进入了对事物内在属性的探索,开始触及了时间的本质。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状况是紧密相关的,因而时间对于不同惯性系是完全不一致的,所谓“钟慢”效应就证明完全刚性量杆和不变的时钟是不存在的。广义相对论通过相互作用,则把时间与运动,与空间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物及其运动都是与“场”的相互作用。引力场越大,“钟慢”效应就越明显,引力场中某一点空间上的时间状况就由那一点的引力势所决定,这就从物质分布不同上进一步说明于时间与空间也具有内在的联系。

现代时间观的另一特征是把时空与事物的运动,把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时空与物质相统一。在广义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物质运动与时空相分离的观点,指出物体的运动方程决定于物质的质量分布,这里时空的几何性质不再是独立的框架,而与物质的质量相联系。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四维体的弯曲状况由引力场状况所决定,时钟的快慢只是物质系统内在的状态或属性,所以,时间,还有空间、物质都是系统存在的内在结构。

时间与物质运动相关联,就是说并不存在一个衡量各种事物过程的统一的、共同的宇宙时间之钟,我们只是在不同的过程之间进行比较。而衡量过程的是某种量发生了改变,没有量的变化,也就没有过程。一年是地球绕行了太阳一周,一天是地球自旋了一周,古代人用沙漏计时,是沙在不同的容器之间增减,从增减的沙量衡量时间的长短。过程的比较只有在比较的事物之间都发生量的改变过程才有意义,如果其中有一没有发生量的改变过程,也就没有意义。在此,如果永远保持不变,那就是永恒,永恒对对事物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现代科学揭示了时间也是生成的。大爆炸宇宙理论指出宇宙及其时间与空间都是从一个“奇点”爆发产生的,因而时间与空间、物质一样,都是一个发生的过程。这使得普利高津能够在耗散结构理论中则提出要重新发现时间,在系统演化理论中,系统自身存在着自我组织的能力,这是系形成新的结构的动力机制,从而在微层次上说明了宏观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演化的进程。物质系统都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总之,现代科学为我们揭示的是:时间是物质系统存在的一种结构,一种存在方式,表征的是任何存在都是一个生长变化的过程。

四、当代哲学之思与启示

经验的时间是直观的、现实的,而观念的时空则是思辨的、抽象的,因而,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必然是矛盾的,早在古希腊哲学的开始了。芝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创造了一些著名的如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龟、飞矢不动、一半的时间可以等于一倍的时间等关于时间、空间的悖论。芝诺佯谬所反映的是早期的时空观不能正确理解运动与静止、有限与无限、连续性与间断性等关系理解中,陷入不能解决的矛盾之中。这集中表现在康德的“二律背反”之中,他把时间作为整理经验不可缺少的“先验形式”,但又不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既不是实体,也不是关系;它只是因为人类心灵的本性而必然产生的主观条件或形式。康德的对时间的矛盾心理,是时间观念从近代到现代的过渡。

1、有限与无限

有限于无限应是关于时间的哲学思辨产生的第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在古希腊就已经被提出了,并以有限的周期和无限的循环给出解答。经院哲学则以“上帝的智慧”为理由避开或拒绝回答。最先由康德在他的第一组二律背反中,用他归谬法证明了“宇宙在时间上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即这两个命题都是正确的。但康德的证明显然是有疑问的,因为他还是把时间作为一种宇宙万物之外的、先在的尺度,以此来衡量存在,而不是存在自身的。但现代科学把时间还给了自然万物,作为事物存在的方式,这一问题就自然转化为宇宙万物有无开始的问题。

宇宙大爆炸假设了宇宙万物的开始,不管是从“奇点”,还是从“黑洞”什么的,既然有开始,作为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也就会有开始。科学家们似乎还不仅仅满足于时间的开始,甚至还不顾奥古斯丁的“触怒上帝而受到惩罚”的警告,探究时间之先的世界,更有甚者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我们这个宇宙之外的“宇宙”(这个宇宙之外的东西,我们还能称之为宇宙?)。确实,科学家这么想也不是说没有理由,因为量子理论揭示出时间是从空间实体“浮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时间不是生成的“第一性”,必然还有在其之“先”的序列,这就自然会导致能让其浮现的是什么,例如混沌的能量场或其聚集的颗粒状东西的想法。有开始的东西必然会有终了,既然时间是有开始的,那么其必然也会有结束。科学家确实给出了的这一结局:宇宙最终停止膨胀,一切都变成僵死的。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悲剧性挑战,因为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据说波尔兹曼、艾伦菲斯特等就是因此而自杀。其实,200多亿年对人类来说就是无限的时间,我们所关注的当务之急应是如何安排好现今的人类事务,能够持续地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宇宙的结局。就算如果那一天真的会来临,相信上帝也会重新把宇宙发动起来的。

2、连续与间断

实体是间断的,过程则是连续的,连续的过程把间断性的实体连接为整体的存在。时间是空间间断性的补充,是作用的中介。时间是连续的,因而时间是无限的。时间的永恒并非是存在的时间维度可以无限的伸展,而是因为时间是连续的,可以无限短,所以任一个过程在与无限短的过程比较中都可以获得无限、永恒的特征。存在生成是生长、积累、保持、留存(对个体系统还有其相反的方面),即是一个过程。过程是实体存在的要求,没有留存和保持,就没有实体的显现,在感觉经验中,我们用时间来规定、衡量存在的这种方式。在感觉经验中,事物都在年复一年中生长、衰老、消亡,这种年复一年,(还有月、日)就造成了我们的时间观念:似乎存在一个宇宙之钟,所有事物的过程都可以共同用它来衡量。其实这是我们从感觉经验中得到的误解,并不存在衡量一切过程的尺度,存在的都是具体的、独特的过程,都是与具体的作用方式、具体的状态相关的。相对论指出了我们之所以能够用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一年时间来衡量我们周围的事物,是因为我们都在太阳系中,受太阳所规定的相关作用。如果物体以高速离开太阳系,我们就不能以太阳时来衡量,或者说它的过程就会改变了。

3、有序与无序

在牛顿力学里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时刻都是一样的;因此,力学没有时间性,“演化”没有太深的意义。经验与近代科学中的时间都是一去不返的,并以它自身的流逝支配着我们的存在,过去的事件已无可改变,未来则是一片空白。时间是不等人的,时间不会倒流。但在热力学,时间表现了它的真正意义。从第二定律里面,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标志系统无序程度的称为“熵”量,它跟时间有密切相关,度量一个系统可变的能力。熵的增大是时间方向的指路标。在熵的衡量中,这里,每个时刻都是加以区别的,宇宙是真正在演化的。

要了解真正时间之箭,还必须从一切存在的初始条件——宇宙的诞生。据现代宇宙学的描述,宇宙最初是极小、极密,处于高度组织、低熵状态;随着宇宙的爆炸膨胀,各种系统在不同阶段生成。这样,时间的流逝也就必然与熵的增大,即无序的增大相对应,而宇宙一直是在膨胀着的,能量被不断消耗成一片废热,这种宇宙的结局就是所谓“热寂”。自组织理论告诉了我们关于时间的方向的新的含义,第二定律不仅提供了一个时间箭头,并且它里面也有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的各种新的结构、新的循环、各种涌现。时间的箭头代表了时间的前进,在这种行进中,每一事物都刻上自己的烙印。

更引人入胜的是混沌动力学理论指出了在有关不可逆过程的讨论中,混沌并不意味着等于全盘的毫无秩序,而是貌似混乱,却隐藏了一种奇妙的秩序。混沌理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仅仅三个粒子最简单的相互作用的情况之下,就会出现混沌。这样,几百年传下来的可预言性、确定性神话就立即失去了根基,一个按固定方式运行的钟表式的宇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在这个世界里,动力学混沌是主导,不是例外。过去的事件固然已经是固定的,但在新的背景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未来则是完全开放的,不能确定的。这样,我们重新发现了时间之箭。“混沌”是一种似非而是、可预言的偶发性。这意味着宇宙及其中的各个系统都能够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而避免死寂。这可以说给人类吃了个看到希望的“混沌福音”定心丸,以至在各个学界都掀起一股混沌热,都在到处找混沌:从巴西丛林中蝴蝶到山猫和田鼠的数目的起伏,从羊颠疯的发作到证券市场股票的波动,以及许多其它的现象……自然的、生命的、政治的、经济的等,一时全成为混沌研究的对象。

宇宙万物是自我生成的序列,生成是存在是一个变化过程,变化过程也就成为普遍的存在方式之一。时间是变化过程的存在方式的维度。序(列)的增生是过程的指向,序的增加量——变化的程度衡量了长久与短暂。我们终于开始理解,从物理学中最简单的情况到生命的复杂的体系,未来都是开放式的。所以,我们不可能给出未来的结局,包括宇宙。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跟时间之箭配合,使世界各种意想不到的创造性的演化成为可能。由此,我们似乎不必担心宇宙的“死寂”,宇宙自身就是自满自足的,自有其妙法,反而我们人类倒真是“杞人忧天”了。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61.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1976.

[3]普里戈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彼得·柯文尼.时间之箭[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时间过程 篇2

关于我校2008年教师资格认定过程时间安排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按照吉林省教育厅关于2008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将我校2008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安排等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的人员范围

2007年教师资格认定后,补充到教师队伍的新进人员和参加2008年教师岗前培训、符合学校教师资格证认定的人员。

二、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的时间安排

1、各单位指派专人根据上报材料(见第4条)确定符合认定条件的人员数量,请于11月4日(周二)下午到人事处专业技术人员科(主楼227房间)领取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思想品德鉴定表、普通话测试登记表和准考证(其中普通话测试登记表和准考证请于11月6日前填写后返回)。2、11月10--11日(周一至周二)到校医院进行身体体检(早上空腹、自备小二寸照片一张)。3、11月12日(周三)下午13:30在综合教学楼205教室进行普通话培训(已获副教授以上职称;获博士学位;已经取得普通话水平合格证书者可以免学、免测)4、11月 13日(周四)所在单位统一将认定费用和所有上交材料(所有复印件均用A4纸)交人事处专业技术人员科(主楼227房间),每位参加认定者将涉及到的原件和复印件装入单独的档案袋,并按如下顺序标注目录,材料包括:

(1)《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2)《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一式两份;(3)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至最高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获得博士学位需提交博士学位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5)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已获副教授以上职称、获博士学位人员免);

(6)已取得的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7)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体格检查表;

(8)与《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同一底版小二寸照片一张(当年所照的正面免冠照片,并在背面用铅笔注明姓名、学校,用曲别针别在《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正面)。5、11月16日进行普通话测试(具体事宜11月12日培训时通知)。

三、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的收费说明

1、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思想品德鉴定表的费用为3元。

2、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书籍及证书工本费用为106元(吉

林省财政厅、物价局联合下文吉财综[2001]1436号文件规定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收取,人事处代收)。

3、非师范教育类专业人员(未参加教育教学实习人员)收取教师资格认定费320元(认定机构吉林省教育厅收取,由人事处代收),用于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已聘任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获得博士学位人员不需缴纳320元教师资格认定费。

4、身体体检费用到医院体检时由医院收取。

四、关于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说明

1、填写资格认定申请表时,填写的文字必须使用规范汉字,不得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涉及的所有数字全部使用阿拉伯数字;出生日期必须与身份证号码一致;申请任教学科要如实准确。

2、此项工作依照吉林省教育厅及普通话测试中心的部署而安排,时间紧迫,望大家积极配合,若因个人原因而导致教师资格未认定的,后果由本人负责。

时间过程 篇3

抽样调查在执行过程中,必然受到项目三角形——时间、资金、人力三因素的影响。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所有抽样调查也都必然经历界定与计划、执行和总结三个阶段。也即,抽样调查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其宗旨是利用有限资源,在一定条件和时间限制内实现预定调查目标。而从调查成本和调查效率来看,在保证抽样调查质量和调查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少用资源,有利于调查成本的降低;而在调查质量不降低,所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缩短项目运营周期,则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提高效率。因此,如何在保证抽样调查质量不降低的同时,尽可能缩短调查周期,提高调查效率和降低调查成本,是所有抽样调查执行者竭力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抽样调查中的各项任务和环节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执行顺序,以求做到统筹安排各项工作,进而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这便需要在抽样调查中引入时间管理的内容。

1 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优先矩阵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是用技巧、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从此概念可看出:时间管理的重点并不是做事,而是更有效的运用时间。从本质上看时间管理就是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对时间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分配,以保证重要工作的顺利完成。管理好项目运营的时间,对于项目高效、顺利地实施至关重要。

时间管理优先矩阵(Prioritization Matrix)是一种新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它是把事件按时间上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分成四类——既重要又紧急的、重要但不紧急的、紧急但不重要的、即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并建立以这两个维度为横向和横向坐标,形成如表1所示例的时间管理的矩阵图。

表1 时间管理优先矩阵展示

通常,即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指那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事情。在时间管理中,这类事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需提前处理。比如说,对于消防队员的工作来说,“救火”就是处理既重要又紧急的事。但是救火在消防队员的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不到7%,剩下的时间是花在预防与救灾等“重要但没有燃眉之急”的事情上,若是这部分做得好,就可以降低火灾发生的几率。同样,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处于第一象限中的事情往往都是必须执行而且时间紧迫,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很可能会使整个调查过程都处于“高压”状态。

所以,在处理抽样调查执行各项事物时候,应当有的放矢的统筹规划合理地将项目任务分配在四个象限中。如第一象限中任务过于密集,抽样调查在执行过程中将始终处于紧绷状态。类似,如第三象限中集中了过多事情,那抽样调查的执行将可能变得拖拉繁琐,将精力浪费在一些“小事”上,导致误工现象的出现。因此,在抽样调查中,只有合理地将四个象限中的事情安排妥当,才能使项目在执行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通过时间管理优先矩阵可以把抽样调查过程中的所有工作,按照紧迫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这样既可用于制定计划,跟有助于统筹安排抽样调查中的所有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时间管理矩阵对抽样调查过程的规划

一般认为,在项目执行过程四个象限的任务安排是与时间管理有关系的——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率。项目在计划期间应当尽量加大第二象限的事情,减少其他三个象限的事,就好像经典的80/20法则所说的那样——用20%的努力换来80%的成果,真正地做到四两拨千斤,力气用在刀刃上。

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这四个象限的事情也同时存在。例如:调查方案的设计,抽样框的设计这些无疑都属于第一象限的事情,是决定抽样调查执行成败的关键,属于第一象限的事情,需要提前认真处理。但是像“防止调查员在抽样过程中出现嗓音问题,为其准备润喉糖及饮用水”一类事情便属于第四象限的事情,虽不迫在眉睫却需管理者记在心上(见表2)。

表2 抽样调查过程中的事物分配

经过上面的时间管理优先矩阵分析,我们可总结出抽样调查执行过程中的任务优先级别,这样就可以为抽样执行决策者制定计划和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为抽样调查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陈阳.抽样调查应用的科学性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30):249.

[2] 陈阳,魏玉东.大数据影响下的政府社会经济调查动向探寻[J].辽宁经济,2015,(01):76-77.

[3] 陈阳.市场调查中的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22):76.

维修过程中需要考虑时间因素 篇4

跨度为12m的5t电动单梁起重机在启动、停车的过程中出现异常晃动, 运行中多次脱轨, 经过几次调整维修后, 脱轨现象依旧。

二、故障排查

(1) 轨道变形。轨道的不均匀沉降会导致车轮不能同时接触轨道。排查过程中发现一跨约6m的距离内出现约30mm的沉降, 修复调整后起重机起止扭晃问题未见改善。

(2) 桥架变形。起重机桥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 会产生车轮不能同时接触轨道, 同侧车轮不在同一行进直线上, 两侧车轮的行进线不平行, 轮距变化等现象。排查中, 将主梁与行走梁的连接螺栓松开之后重新进行紧固。试车初始阶段, 起重机启动行进停车过程运行平稳, 在反复试车过程中, 起重机在行进中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再一次脱轨。

(3) 车轮晃动、转动不畅。车轮本身的制造和装配缺陷会导致起重机行进中两侧速度不同步, 行进方向不稳定等问题。逐个检查车轮未发现异常, 用转速表测量主动轮的线速度, 读数几乎相等。调整电机刹车盘, 用手转动刹车盘松紧程度大致相当。但起重机起止扭晃现象仍不见改善。

(4) 传动件磨损。减速器、联轴节等部位的齿轮磨损缺失, 或传动轴连接螺栓松动缺失等问题会导致起重机起止扭晃、两侧车轮行进速度不同等问题。将整台起重机吊至地面后, 对桥架、减速箱、车轮平行度、车轮踏面平面度进行仔细的检查, 均没有发现异常。

(5) 驱动电机不同步、刹车力矩不一致。驱动电机不同步直接导致起重机两侧车轮速度不同步, 而刹车力矩不一致会导致停车过程中一侧车轮停止转动, 另一侧车轮还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行进。对两台驱动电机通电检查, 用转速表测量转速大致相当, 但相同的两台电机空载电流偏差近1A, 并且电流偏差值随空载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用转速表测量发现, 电流较大的一台电机转速持续下降, 两台电机开始出现严重的不同步。因此可以判断, 这台单梁起重机脱轨是由两台电机不同步引起的。

三、原因分析

单梁起重机的两台驱动电机均是锥形转子电机 (图1) , 电机的制动器与电机集成于一体。电机通电时, 磁场在轴向的分力克服弹簧力使制动盘座脱离, 同时圆周方向上的分力使转子转动;电机断电时, 磁场力消失, 转子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复位, 制动轮与制动座发生摩擦, 使电机制动。

经过反复测试发现, 空载电流偏大的1台电机转子轴向可移动距离很小, 通电后, 制动盘与制动座之间间隙很小, 因脱离不彻底而相互摩擦, 使电机产生额外负载, 造成电流偏大。两台电机启动运转初期, 转速上没有明显区别, 但运转一段时间后, 制动盘与座之间间隙小的电机, 由于盘与座一直处于轻微摩擦状态, 盘和座开始发热膨胀, 使其间隙进一步变小而摩擦力增大, 造成电机的负载越来越大, 电机转速逐步降低, 最终导致两电机的转速严重不同步。

四、故障处理及效果

调整电机制动盘的定位螺栓, 使其与制动座之间间隙变大, 在长时间空载运行下, 电流与另一台电机没有明显区别后, 将电机回装复位。回装后经长时间测试, 运行平稳, 交付使用至今有两个多月, 没有再发生脱轨事故。

由相同原因引起的故障, 实际可能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因素所致。在对设备故障排查与维修中, 要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 有些故障现象需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积累后才会显现, 一些维修方法的实际效果, 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时间过程 篇5

作为在校学生, 普遍缺乏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 对于生产工序、加工顺序等问题没有直观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只教授其理论、解题方法无法使学生迅速、长久的掌握。如果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生产实例相结合, 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 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生产实例:某零件投产批量为4件, 经过5道工序加工, 单件作业时间以此为10分钟、5分钟、20分钟、10分钟和5分钟, 问将4件全部生产出来所需时间是多少?

分析:

1.顺序加工方式

顺序加工方式是指产品在一道工序加工完后, 统一搬运到下一道工序去加工的方式。

计算公式:

式中:n----批量

m----加工工序的道数

ti----第i道工序的单件工时

优点:此种方式组织生产较为简单, 设备在加工产品时不会出现停顿、工序见搬运次数少。

缺点:各工序间加工只能依次进行, 无法同时生产, 因此是生产周期长。

此种生产方式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

2.平行移动方式

为克服顺序加工方式中各工序无法同时生产的缺点, 创造出了平行移动方式。

平行移动方式是指一批产品中的每一个产品在某道工序加工完成后, 马上移到下一道工序去加工, 由此形成一批产品中的每一个产品在各道工序上平行的进行加工的一种加工方式。

计算公式:

式中:t最长-----在各道工序中, 单件工时最长的那道工序的单件工时。

优点:充分利用了平行作业的可能, 使生产周期达到最短。

缺点:一些工序在加工时, 会出现时干时停的现象, 对设备运转不利, 同时运输次数多, 组织生产比较麻烦。

此种生产方式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是将顺序移动和平行移动方式相结合起来, 进行取长补短的一种方式。它既可以实现每道工序的加工是连续的, 同时又可以实现每件产品在一道工序上加工完成后马上移到下一道工序去加工。

计算公式:

式中:t较大----比相邻工序单件工时均大的工序的单件工时

t较小----比相邻工序单件工时均大的工序的单件工时

优点: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生产周期较短, 每道工序在加工一批产品时不会发生停顿现象, 设备可以连续运行。

缺点: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的运输次数较多, 同时为是各工序可以连续工作在生产组织方面也较为复杂。

此类生产方式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方式。

在平行移动方式中, t最长是指在各道工序中, 单件工时最长的那道工序的单件工时;就本生产实例来说就是10、5、20、10和5这5个数字中最大的一个, 很显然是20。

在平行顺序移动方式中有t较大和t较小两个计算量。相对于t最长来说t较大和t较小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简便的方法:首先在已经给出的5道工序的时间前后各加一个0, 即将各工序时间变为0、10、5、20、10、5和0。现在我们来比较这些数字, 如果某个数字比它左右两边的数字都大, 那么它就是t较大, 如本题中第二个数字10, 它既比它左边的数字0大, 也比它右边的数字5大, 同样20也是。但第5个数字10就不是, 它虽然比它右边的5大, 但比其左边的20小。同理, t较小有一个, 即从左向右数第三个数字5, 它既小于10, 也小于20。而从左向右数第六个数字5不是, 它虽然小于10, 但大于它右边的数字0。因此本题中的t较大就有两个 (10和20) , t较小只有一个5。由此可见, 在此类题目中t最长只可能有一个, 而t较大和t较小的具体个数则不确定,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三类生产移动方式各有优缺点, 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 通过生产实例的分析认真领会各类生产组织形式的实质。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不仅能够计算各生产方式的时间, 还应掌握各生产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等知识内容。

生产与作业过程中的时间组织分析是整本教材的一个难点, 同时也是一个重点。在各类考核中反复出现, 应引起任课教师和参加本科目学习、考试的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全国高等自学考试《生产与作业管理》科目中, 有关于生产与作业过程中的时间组织方面知识的教学进行分析。根据目前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一个实际生产实例为引导, 讨论了在生产与作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所应采取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证明, 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产与作业管理教学,生产与作业过程,时间组织

参考文献

[1]张仁侠.生产与作业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时间过程 篇6

1.1 研究意义

降水预报一直是天气预报中的重要部分, 也是大气科学研究的重点, 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暴雨是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夏季是暴雨的多发期, 暴雨, 大暴雨出现频繁, 往往造成城市内涝和部分乡镇的洪涝灾害, 由于暴雨导致的次生灾害有滑坡、泥石流、雷电、塌陷等。

研究暴雨可以增加对剧烈天气现象的预报概率, 更加准确的预报天气, 减少暴雨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研究现状

对于暴雨, 之前已有不少人对此作过分析、研究, 有人通过卫星遥感理论去研究:有人用暴雨强度公式推算的方式去研究:有人应用统计学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等等。而本文将以Micaps软件为平台, 绘画出当时暴雨过程时的地面图, 高空图以及温度、湿度、风力风向、气压、及降水量等物理量的变化过程。从而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以及消亡。

槽线, 就是连结自低压中心到低压槽内气压最低的点而成的一条线, 通常呈东北-西南向或北-南向, 槽线的两侧风向有明显转折。在水平方向, 槽前盛行西南暖湿气流, 槽后为干燥的西北气流。在垂直方向, 槽前有上升运动, 如水汽充沛, 常产生降水;槽后为下沉气流, 天气转晴。

K指数是表示大气稳定度的物理量之一。k指数越大, 越不稳定。K指数主要用作对流性天气的一个热力指标, K指数在32℃左右时, 可能有成片雷暴。K指数主要用作对流性天气的一个热力指标, 且沿用北美的统计结论较多 (即K>35℃, 可能有成片雷暴) , 系统研究K指数与降水关系的比较少见。我们选取MICAPS提供的客观K指数分析场, 初步发现K指数对本地的降水, 特别是对24h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标性[1]。

SI指数, 沙瓦特指数简称沙氏指数, 也叫做稳定指数, 通常是用来判断大气稳定度的一种判据。将850毫巴上的空气质点沿干绝热线上升到凝结高度后, 再沿湿绝热线上升到500毫巴, 以500毫巴上的环境温度减去该上升点的温度, 所得的差数为沙氏指数。如指数<0, 表示上升空气质点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大气不稳定, 负值越大, 不稳定程度也越大;如指数>0, 表示上升空气质点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 大气稳定, 正值越大, 稳定程度也越大[2]。

KY指数作为降水预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数, 于1976年首先由日本气象学家山崎考治提出, 此后他又对KY指数与降水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总结指出, 当KY指数≥1时有产生大雨的可能, KY指数≥2产生大雨的可能性很高, KY指数≥5时确实会有大雨产生, 准确率约为70%[3]。

2 资料及研究方法

所用资料有:2015年11月10~14日的降水加密观测资料;11月10~14日的天气环流形势图、卫星云图、降水量等物理量等数据。资料来源是从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湖南分院获得。

研究方法:先是分析整理全市自动站及区域站的降水实况资料确定此次降水过程的强度及范围。再分析10~14日500HPa高空图上的环流形势确定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结合中低层700HPa显示出的闭合低涡系统, 确定了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的小槽配合低层的低涡;对K指数和KY指数的分析也表明, 暴雨过程中, 永州市上空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

2.1 降雨过程概况

通过整理观测资料和永州市的中小尺度气象监测网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 永州市11月10日08时~14日08时, 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 局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永州市境内共有区域站366个, 此次暴雨过程96h内累计降水量:≥200mm共有29站次;≥100mm共有235站次;≥50mm共有310站次;≥25mm共有318站次。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江华县的桥头铺为257.6mm;其次为道县的丰村洞村227.4mm, 蓝山县的大麻乡216.7mm。

永州市内区县自动站共有11个, 96h内累计降水量最大为江永县197.8mm;最小为东安县88.7mm (见图1) 。

2.2 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分析

2.2.1 环流形势分析 (500HPa)

由图2知:10日20时, 永州市处于高空小槽之前;11日08时, 在我国西藏地区出现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为400HPa, 永州市依旧处于小槽之前;11日20时, 南支槽继续加强发展东移, 588线在广东沿海徘徊, 此时整个欧亚大陆亦有多个槽脊发展, 呈现出经典的“多波型”的降雨环流形势;12日08时, 高空槽线继续加强发展, 以东移到川渝贵交界处;12日20时, 西藏地区再次出现强低压中心, 中心气压为416HPa, 高空槽继续东移, 移至湘贵交界处;13日08时, 高空槽继续在湘贵维持;13日20时, 高空槽东移至永州市上空;14日08时, 高空槽继续东移, 移出湖南到达江西上空;14日20时, 永州市上空转为受脊线控制。

2.2.2 环流形势分析 (700HPa)

由图3知:10日20时, 在四川盆地西部有小涡旋生成;11日08时, 我国西藏地区出现强低涡, 中心气压最低为280HPa, 永州市上空的环流形势较为平直;11日20时, 低涡中心东移至西藏四川交界处;12日08时, 永州市处于槽前;12日20时, 在西藏地区出现低涡中心, 中心气压最低位288HPa, 槽线东移至湖南江西交界处;13日08时, 又有新的槽线在贵州-云南一带生成, 此时整个亚洲大陆都在高空槽线的控制之下;13日20时, 有小低涡在青海地区发展;14日08时, 我国西藏地区再次出现低涡, 中心气压最低为284HPa;14日20时, 低涡东移至藏川青交界处, 永州市仍处于槽前。

2.2.3 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 降水发生阶段, 高空环流形势上中高纬度呈现为“多波型”, 中低层表现为低涡中心在西藏与四川盆地之间来回摆动, 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永州市上空自上而下一直都处于槽前的位置。这样的高低空配置为此次暴雨工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3 降水过程中物理量分析

3.1 动力条件分析

涡度:10日08时, 永州市上空700HPa中层出现负涡度, 拥有反气旋式环流, 最大值为-2.4·10-5m/s。到11日20时, 反气旋式环流达到最大:-28.4·10-5m/s。12日起, 永州市上空700HPa中层转为正涡度, 到13日20时正涡度最大达22·10-5m/s。

3.2 热力条件分析

K指数:从10日08时起, 永州市一带K指数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达到34℃以上;在11日20时前, 永州市上空的K指数一直维持在30℃以上;从12日08时起, 逐渐回落;14日08时有正转负。

KY指数:10日08时, 永州市上空KY指数维持在4以上, 到10日20时达到最高, KY指数=8, 之后逐渐下降, 到12日20时降至0;后又略有回升, 13日20时, 永州市大部KY指数均在4左右, 14日08时又回降至1左右, 降水过程结束。

SI指数:10日08时起永州市上空沙氏指数一直为正值, 对此次降水不利, 12日08时永州市北部区县沙氏指数高达8。

3.3 小结

高空正涡度是促使地面低压发展的动力因子, 高空正涡度中心使得永州市上空高层辐散, 低层辐合, 产生上升运动, 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

降水发生时段内永州市K和KY指数都很高, K指数最高达到34℃, KY指数最大达到8, 虽然沙氏指数一直为正值, 但总体来说大气层结不稳定能量聚集, 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4 结论

(1) 降水发生阶段, 高低层均呈现出槽线东移南压的环流形势, 有利于永州市的强降水, 中低层环流形势场明显有一低涡西藏与四川盆地之间来回摆动, 且有冷空气入侵, 辐合加强, 促进上升运动的加强和维持, 这样高低空配置, 为11月10~14日永州市暴雨过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 降水发生时段内永州市K和KY指数都很高, K指数最高达到34℃, KY指数最大达到8, 大气层结不稳定能量聚集, 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摘要:本文利用由永州市气象台提供的自动站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FY-2C红外云图以Micaps3.1.1为平台对2015年11月1014日永州地区的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通过对高低空形势场、热力、动力条件以及卫星云图的分析, 从而研究暴雨的发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高空环流形势上中高纬地区呈“多波型”的降雨环流形式, 低层环流形势场有一低涡在西藏与四川盆地之间来回摆动, 且永州市上空自上而下一直都处于槽前的位置, 辐合加强, 大气层结不稳定, 促进上升运动的加强和维持, 有利于降水。

关键词:永州暴雨,过程分析,低涡,槽线

参考文献

[1]孟妙志.K指数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气象, 2003, 8.

[2]朱乾根, 林锦瑞.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第四版) .气象出版社, 2007, 7:441~442.

时间过程 篇7

为了节约能源,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磷化处理正朝着常温、快速的方向发展[1,2,3,4],但目前对常温磷化成膜机理及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常温磷化膜的质量与中高温磷化膜的还存在较大差距。磷化过程中的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已被较多地用来研究磷化过程的成膜规律[5,6,7,8],并已成为筛选磷化添加剂的有效判据之一。但许多研究由于试验条件控制不当,从而导致了一些短暂而快速进行的过程被丢失或掩盖,进而得出了错误结论;测量仪器选用不当,也会导致对机理的误解;有些错误分析则来源于对电化学理论的不理解[5,9]。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常温磷化膜的生长机理,充分认识与应用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发挥其在添加剂筛选和工艺改进中的作用,本工作在前期研究[10]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分析了常温磷化成膜过程的基本规律,采用扫描电镜(SEM)考察了磷化膜形核与发展的形貌演变,测量了膜层的耐蚀性和孔隙率随成膜时间的变化,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磷化膜的相结构,从而为发展常温磷化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试 验

1.1 基材前处理

基材为Q235碳钢,尺寸为25 mm× 10 mm× 1 mm,经320,1 200号普通砂纸和3,5号金相砂纸逐级打磨至镜面光亮,再用无水乙醇清洗干净,用热风吹干后备用。

1.2 常温磷化工艺

50.0 g/L Zn(H2PO4)2·2H2O,1.0 g/L NaClO3,80.0 g/L Zn(NO3)2·6H2O,0.5 g/L 3-硝基苯磺酸钠,1.0 g/L 硫酸羟胺;室温(25 ℃),游离酸度2.5~4.0点,总酸度60~75点,浸入式磷化。

1.3 测试分析

在CHI624b电化学工作站上测量样品开路电位-时间曲线,采用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为Q235碳钢,面积10 mm×10 mm,等面积的铂片作辅助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

采用QUANTA-200型扫描电镜(SEM)观察样品形貌。

按GB 6807-2001进行硫酸铜点滴试验以测量样品耐蚀性。

常规粘贴K3Fe(CN)6滤纸法无法检测较厚磷化膜的孔隙率。因此,在常规K3Fe(CN)6试液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和盐酸,以增强试液的渗透性和腐蚀性。检测试液组成为10.0 g/L K3Fe(CN)6,30.0 g/L NaCl,0.8 g/L OP-10,0.1 mol/L 盐酸。将滤纸用试液浸透,贴于磷化膜上,20 min后揭掉滤纸,将试片在自来水下用棉球擦洗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吹干后用刀片在贴滤纸区域中间划出10 mm×10 mm小区域,在XTZ-07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下数出蓝色点和黄色锈点数,得到孔隙率。

用D8ADVANC型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样品相结构。

2 结果与讨论

2.1 开路电位-时间曲线

常温磷化过程中的开路电位-时间曲线见图1。

根据图1曲线的变化规律,磷化膜的生长过程可分为8个阶段。

(1) AB段:

试样表面氧化层或其他腐蚀抑制物的溶解阶段。此阶段非常短,前处理后的试样进入磷化液,表层氧化物立即溶解,金属基体裸露,迅速表现出了金属基体的本征电极电位(大大低于有氧化膜时的电极电位),电位急剧向负方向移动。将这一阶段定义为“基体溶解阶段”是不恰当的。例如,钢试样在盐酸中持续溶解,观察不到开路电位的持续下降,相反,由于钢表面Fe2+的增加,电位还有微小的上升。许多情况下检测不到AB段,是因为试样经过预处理,短时间形成的氧化物非常薄,这一过程进行得非常快,紧随其后的便是磷化晶核的产生和膜的生长。因此,要检测到AB段,试样入池与电化学工作站的数据采集必须同步进行,即试样入池与点击电化学工作站运行键同步,甚至还要超前一两秒钟点击运行键(取决于仪器反应的快慢)。检测不到AB段,会导致将复杂的磷化全过程简化[8]。另外,AB段的起始部分应该存在双电层充电电容的影响,非常短暂,不会影响AB段主体。

(2) BC段:

形核与早期成长阶段。伴随着钢基体的溶解,试样表面金属离子(Fe2+和Zn2+)总浓度上升,酸度降低,不溶性磷酸氢盐和正磷酸盐在基体表面开始形核并生长,阳极过程受到抑制,于是电位向正方向移动。

(3) CD段:

晶核或初生晶粒的再溶解阶段。磷化液本身较强的酸性以及在BC阶段磷化膜的快速形核与长大过程中又释放出一定量的H+,而刚刚形成的晶核和初生磷酸盐膜处于介稳状态,很不稳定,会部分溶解,重新露出金属基体。因此,开路电位又短暂地向负方向移动,腐蚀速度有所增加。如果将B与D之间的曲线放大,还可看见很多小的电位上升与下降波动,表明成核与溶解在不断交替进行。

(4)DE段:

随着磷化时间延长,大部分晶核不断长大,磷化膜不断扩展,对稀酸的稳定性大大提高,膜的成长占优势,进入快速成膜阶段,开路电位迅速上升。

(5) EF段:

开路电位缓慢上升,这是形成了完整单层覆盖层后磷化膜的增厚阶段。磷化膜有较高的孔隙率,膜厚增加时,孔隙被新生的磷酸盐覆盖,孔隙率减小,孔隙微区的阳极过程受到抑制,电位上升,但已比DE段缓慢得多。

(6) FG段:

新出现的开路电位上升台阶,这是磷酸盐膜的再结晶过程。通过再结晶,磷化膜更加致密。磷酸盐膜再结晶后部分孔隙加大,大孔隙中又会有磷酸盐的再形成,可能还会产生新的电位波动。不过,在一些磷化液和一定的工作条件下,FG段相对于EF段电位变化快慢的区别不大,有时被笼统归为一个阶段。

(7)GH段:

电位小幅度下降。这是由于在一些孔隙上快速沉积形成的较薄的疏松磷酸盐层经过较长时间的内外酸浸蚀后溶解,此时H+建立了到达基体的稳定的扩散通道。此后开路电位不再下降,表明此后可供H+向基体扩散的孔隙不再增加,或者说阳极面积不再增加。

(8)HI段:

膜的生长、溶解动态平衡阶段,电位基本不变。膜的溶解与生长仍然在缓慢地交替进行,膜的溶解速度等于生成速度,膜的厚度或单位面积膜重不再增加,孔隙率基本不变。实际上从F点以后曲线还有许多小的涨落,表明磷化膜溶解与生长的动态过程始终存在,只是之前未达到平衡。

2.2 成膜过程膜层形貌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认识磷化初期形核和膜层成长的规律,掌握开路电位-时间曲线中不同阶段对应的磷化膜状态,观察了Q235钢试样常温磷化不同时间的SEM形貌,见图2。

由图2a可知:成膜2 s时已经有不少晶核形成,说明开路电位-时间曲线上AB段(即氧化物溶解阶段)进行得非常快,如果钢试样经酸洗后马上进入磷化槽,甚至会看不到AB段;磷化初期只是在少数表面活性点形成晶核,大部分区域仍然呈现出被磷化液中游离酸浸蚀后的基体组织,其上的缺陷以及打磨留下的划痕清晰可见,单位面积的形核数量较低,即成核率较低。

由图2b可知:基体表面被磷化液中游离酸浸蚀后的缺陷及划痕还是清晰可见,但与图2a相比,磷化晶粒变小,数量增多。磷化初期晶粒尺寸大小存在起伏,这主要是因为之前的快速形核与晶粒生长阶段,水解反应中H2PO-3进一步电离出H+,导致相应区域的pH值降低,刚刚形成的尚处于介稳状态的晶粒部分溶解。实际上,磷化膜的生长与溶解始终贯穿整个磷化过程,只是随着磷化的进行,溶解速度逐渐减小,成膜速度逐渐增加。

由图2c可知:磷化6 s时磷化晶粒明显增多,但基体被磷化液中游离酸浸蚀后的缺陷及打磨划痕依然可辨。此时是晶核的快速形成阶段,依然只是形核率增加,晶粒并未长大。

由图2d可知:磷化30 s时晶粒已明显长大,同时又有新的细小晶粒产生,因此这一时期新核形成与晶粒长大同时进行。由于晶核迅速增多且不断长大,以致出现相交,但还有一些未磷化的基体外露。

由图2e可知:磷化400 s时基体已基本被磷化膜覆盖,磷化膜晶粒多且呈片状,沿各个方向生长,晶粒尺寸明显增大,可见此前主要是晶粒长大时期。

由图2f可知:磷化1 400 s时磷化膜增厚,结晶形貌基本不变,孔隙率有所降低。

2.3 成膜过程膜层耐蚀性及孔隙率的变化

成膜过程中样品耐蚀性和孔隙率随磷化时间的变化见表1。由表1可知:磷化6 s时试样上铜析出的红色明显变浅,表明即使是不连续的磷化膜也能使腐蚀液对基体的侵蚀受到阻碍;400 s时耐硫酸铜点滴时间大幅度上升,表明薄膜已经覆盖整个表面;从400 s到1 400 s仅是膜增厚的过程,孔隙率慢慢减小,从而导致开路电位缓慢上升,对应于开路电位-时间曲线上的EG段;硫酸铜点滴试验和孔隙率测量试验结果一致。实际上,硫酸铜点滴时间的变化同样可以反映孔隙率的变化,因为正是由于腐蚀液通过磷化膜表面的微小孔隙渗透到基体去腐蚀钢,才导致铁的溶解和铜被置换出来而显红色;而K3Fe(CN)6滤纸法反映的仅仅是稍大的、可数的孔隙。

2.4 磷化膜的相结构

磷化膜表层的XRD谱见图3。由图3可知:磷化膜表层由Zn3(PO4)2·4H2O,Zn2Fe(PO4)2·4H2O,Fe3(PO4)2·4H2O组成。更深处的组成可能存在差别,但Fe2+始终参与磷化膜的构成,而不仅仅是在初期钢基体快速腐蚀阶段。

3 结 论

(1)从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来看,常温磷化成膜过程主要由8个阶段构成,即氧化层或其他腐蚀抑制物的溶解、形核与早期成长、晶核或初生晶粒的再溶解、快速成膜、形成完整单层覆盖层后磷化膜的增厚、再结晶、稳定的H+腐蚀扩散通道的建立、膜的生长与溶解平衡。

(2)开路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常温磷化膜的生长规律,可用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来监控磷化膜的生长,也可将其作为筛选添加剂或改进磷化工艺的判据。

(3)改进的粘贴K3Fe(CN)6滤纸法可用于测定磷化膜孔隙率,其测量结果与硫酸铜点滴试验结果一致。

(4)常温磷化膜主要由Zn3(PO4)2·4H2O,Zn2Fe(PO4)2·4H2O,Fe3(PO4)2·4H2O组成。

摘要:目前,对常温磷化成膜机理及规律的认识十分有限,进而影响了常温磷化膜的开发和应用。通过测量常温磷化过程中磷化液的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分析了成膜规律,采用扫描电镜(SEM)考察了成膜过程中磷化膜的形貌变化,测定了膜层的耐蚀性、孔隙率随成膜时间的变化,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磷化膜的相结构。结果表明:常温磷化成膜过程主要由8个阶段构成,即氧化层或其他腐蚀抑制物的溶解、形核与早期成长、晶核或初生晶粒的再溶解、快速成膜、形成完整单层覆盖层后磷化膜的增厚、再结晶、稳定的H+腐蚀扩散通道的建立、膜的生长与溶解平衡;开路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常温磷化膜的生长规律,可用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来监控磷化膜生长,也可将其作为筛选添加剂或改进磷化工艺的判据;改进的粘贴K3Fe(CN)6滤纸法可用于磷化膜的孔隙率测定,其测量结果与硫酸铜点滴试验结果一致;磷化膜主要由Zn3(PO4)2.4H2O,Zn2Fe(PO4)2.4H2O,Fe3(PO4)2.4H2O组成。

关键词:常温磷化,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成膜过程,形核,机理

参考文献

[1]张圣麟,陈华辉,李红玲,等.常温磷化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材料保护,2006,39(7):42~47.

[2]谭旭翔,王凤平.常温高效磷化液的研制[J].电镀与涂饰,2006,25(12):26~29.

[3]陈泽民,张巧云,李志林.电泳涂装常温磷化工艺及磷化膜性能[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8,28(6):351~354.

[4]Carpenter S,Carpenter M.One-step organic phosphatingrevisited[J].Metal Finishing,2003,101(9):30~35.

[5]徐惠芳.低温磷化膜形成过程研究[J].材料保护,1995,28(6):17~18.

[6]安茂忠,屠振密,杨哲龙,等.稀土化合物在磷化中的影响和作用[J].材料保护,2000,331(1):20~21.

[7]Sinha P K,Feser R.Phosphate coating on steel surfaces byan electrochemical method[J].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2002,161:158~168.

[8]方峰,蒋建清,马驰.硫酸羟胺对低温磷化过程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3):470~475.

[9]周谟银.利用电流和电压的变化研究磷化膜的生长过程[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5,7(4):341~345.

时间过程 篇8

歌曲2010年作为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片尾曲首次亮相, 与电视剧情节的关联性较强, 也因为电视剧的超高收视而受到关注;[1]2011年入选王铮亮音乐自选辑《爱的自选》, 这是歌曲走红过程的预热期。

歌曲走红的转折点是2013年作为冯小刚电影《私人定制》的插曲, 区别于大家对影片内容评价的褒贬不一, 观众对其中的插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同身受, 纷纷称这首歌曲与电影中宋丹丹所饰演角色的经历、心理紧密贴合。观影后, 观众纷纷在网络上搜索收听《时间都去哪儿了》, 歌曲的搜索量持续占据众多音乐网站收听排行前三甲席位。[2]12月23日, 《时间都去哪儿了》MV正式曝光上线。

2014年央视春晚上, 王铮亮的自弹自唱将歌曲推向走红高潮。节目在春晚舞台上获得成功, 与春晚所占据的“神圣时间”[3,4]是密不可分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么温情的歌曲在这个时刻响起, 自然会收到不一般的效果。另外, 王铮亮弹唱时, 舞台背景上出现的是2012年微博上热传的大萌子“父女30年合影”, [5]这样的呈现方式借助了微博事件的影响力。

歌曲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后, 影响力不断升温:央视对其进行了新闻节目与微博捆绑式的关注;习近平主席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也提到了这首作品, 引发了热烈的社会讨论;[6]2014央视元宵晚会上, 王铮亮伴奏, 大萌子在父亲陪伴下登台演唱《时间都去哪儿了》, 成为观众最喜欢的元宵晚会节目。[7]

二、《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走红原因分析

(一) 传播主体和渠道的多样化

歌曲的传播路径大致为“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音乐专辑《爱的自选》——电影《私人定制》——MV——央视春晚——央视《新闻联播》——央视元宵晚会”。可以说, 《时间都去哪儿了》综合利用了音乐传播的听觉媒介、视听媒介和网络媒介。[8]

(二)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内涵性

歌词用平实的语言将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 在柴米油盐、孩子哭笑的生活中送走美好年华的默默奉献娓娓道来, 激起了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对亲情的回忆, 同时也让我们感叹岁月荏苒, 唤起了我们对时间的珍视。可以说, 这首歌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亲情和时间的感悟与呼唤, 充满了正能量, 由此引发了大家强烈的共鸣。

另外, 受众在接触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 会自然地把它与媒介载体上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 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例如, 由于歌曲与《老牛家的战争》和《私人定制》中的某些情节紧密贴合, 受众就容易把这些情节带入对歌曲的理解中。

(三) 受众参与性的满足

在全媒体时代下, 受众的参与性要求越来越高, 参与性行为也越来越频繁, 《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受众也借助新媒体参与其中。

很多网友在观看《私人定制》以后, 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话题讨论, 甚至晒出自己与父母的合照或表达对父母的感激或表达自己为人父母的感慨。将受众参与推向高潮的是拥有1400万微博粉丝的@央视新闻发出的#晒老合影#、#晒全家福#的微倡议, 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响应。2月6日, 《新闻联播》的结尾晒出了@央视新闻征集的全家福, 被网友评为“最暖心结尾”。

(四) 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

“时间都去哪儿了”逐渐演变成为“感恩亲情”和“珍惜时间”的公共话题。2014年2月初, 习近平主席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今年春节期间, 中国有一首歌, 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 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2月19日, 千龙网首次发布了以“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的漫画, 七张图片用数据讲述了主席的时间安排。[9]

2月23日, 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推出专题《时间都去哪儿了:说说最有价值的时光》, 记者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大家都展现出了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珍惜时间、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这个问题甚至被记者带到了两会上, 采访了他们的两会时间都去哪儿了。[10]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传播脉络, 聚焦于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把其传播过程分为预热期、转折期、高潮期和持续升温期, 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其走红的四大原因:一是传播主体和渠道的多样化。二是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内涵性。三是受众参与性的满足。四是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

关键词:《时间都去哪儿了》,传播过程,成功原因

参考文献

[1]杨宁舒.《老牛家的战争》收视超“手机”赶“三国”老年剧引发收视热潮[N].黑龙江日报, 2010-06-03 (11) .

[2]王铮亮《时间都去哪儿了》搜索量暴增[DB/OL].http://ent.qq.com/a/20131227/002889.htm.

[3]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异同与差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55.

[4]耿文婷.春节联欢晚会的理性省思[J].文艺研究, 2003 (3) .

[5]邹德萍.2012情系“微”力量[J].数字文化, 2012 (2) .

[6]习近平提《时间都去哪儿了》:个人时间都被工作占去[D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jinpingsuoqi/content-3/detail_2014_02/09/3362 3744_0.shtml.

[7]万阙歌.元宵晚会“翻炒”出了新亮点[N].工人日报, 2014-02-17 (5) .

[8]郑敏.当代大众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J].乐府新声, 2012 (2) .

[9]习近平漫画形象萌翻网友“时间都去哪儿了”引灵感[D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2/20/c_126161472.htm.

时间过程 篇9

频率是电力系统运行质量和安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1]。电网频率的质量,直接影响发电或者用电设备的运行安全[2]。近几十年,国内外很多大电网崩溃事故都是由于频率原因造成[3,4,5,6]。通过对发生事故时系统频率动态过程复现发现,利用原系统模型获得的频率仿真动态过程轨迹与实际事故时系统的频率动态过程轨迹存在较大的差异[7],这说明现阶段使用的模型参数不够准确。因此,获得一组相对合理的用于电力系统频率动态过程分析的模型参数成为现阶段研究人员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校核电力系统模型参数的一种新方法,即在发电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中引入蒸汽容积效应中的过热环节,分析汽轮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以下简称Trh)对电力系统频率仿真动态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实例验证汽轮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能够有效地修改系统频率动态仿真曲线回升斜率。

1 引入蒸汽容积效应的频率动态过程模型

与文献[8]中所采用的单机带综合负荷系统数学模型相比,本文采用的数学模型计及蒸汽容积效应,考虑了过热环节中的中间过热时间常数,这对于电力系统频率动态分析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为了便于分析系统中各参数的关系,忽略死区及限幅作用。考虑蒸汽容积效应功-频传递函数的框图如图1所示。

PE-发电机负荷功率,PE0=1 p.u;PT-发电机功率,PT0=1 p.u;ΔP-系统扰动量;Tj-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Ts-调速系统伺服机构时间常数;T0-蒸汽容积时间常数;Trh-汽轮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KD-负荷调节效应系数,本文讨论中视为固定常数值考虑;Kδ-调速系统的调差系数;Ki-硬反馈放大系数,其值为1;KmH-发电机额定容量与系统基准容量之比,KmH=PH/SB;α-汽轮机过热系数;μ0-导水叶气门开度;ωR-频率标幺值。

系统中频率变化与调速系统各参数变化的关系由式(1)表示。

{Δω=[ΡE-ΡΤ-ΔΡ-ΚD(ωR+Δω)]1ΤjsΡΤ=ΚmΗ[(ωR+Δω)Κδ+μ0sΤs](1+αΤrhs)/[(1+sΤ0)(1+sΤs)(1+sΤrh)](1)

对上式公式进行整理,可得:

Δω=[(Τss+1)(Τ0s+1)-(ΚδΚmΗ+μ0Τss)(α+1-α1+Τrhs)]/[(Τjs+ΚD)(1+Τss)(1+Τ0s)+ΚδΚmΗ(α+1-α1+Τrhs)]-[ΔΡ(Τss+1)(Τ0s+1)-ΚD(1+Τss)(1+Τ0s)]/[(Τjs+ΚD)(1+Τss)(1+Τ0s)+ΚδΚmΗ(α+1-α1+Τrhs)](2)

式中,PEωR为标幺值,Ki=1。

当系统稳定运行时,频率变化量不变,即ΔP=0时,Δω=0。所以,式(2)可进一步简化为

Δω=-[ΔΡ(Τss+1)(Τ0s+1)]/[(Τjs+ΚD)(1+Τss)(1+Τ0s)+ΚδΚmΗ(α+1-α1+Τrhs)]。 (3)

TsT0的数量级远小于TjTrh的数量级,忽略TsT0对系统频率变化量的影响,最终可获得:

Δω=-ΔΡ/[Τjs+ΚD+ΚδΚmΗ(1+αΤrhs)(1+Τrhs)]。 (4)

由式(4)可知,若计及蒸汽容积效应以及忽略系统中非线性环节,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是影响系统频率变化的主要参数之一。

2实际系统中Trh对频率动态过程的影响

2.1仿真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PSASP for Windows)作为仿真工具。仿真系统中调速器模型采用程序中自带的1型调速器。仿真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是电力系统中采用广域量测系统获得的实测数据。

2.2轨迹评价指标

为了便于衡量系统参数变化时,频率仿真轨迹的变化情况,现定义如下3种用于评价轨迹特征的轨迹评价指标。

1) 频降最低点fmin:指发生故障后频率初始下降到最低点的值。fmin可以直接表征系统受扰程度,即:fmin越大,表明系统受扰程度越大。

2) 频降斜率Kd:指频率初始变化点与频率下降过程中斜率突变点之间的斜率。Kd只与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与功率缺额大小有关。在相同转矩的情况下,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越大,转子转速改变越慢,频率下降时间就越长,下降的频率幅值就会越小,系统阻尼振荡的能力就越强[9]。

3) 回升斜率Ke:指频率回升了20%(fmax-fmin) 的点与回升了80%(fmax-fmin)的点之间的斜率。Ke表征系统一次调频能力。Ke越大,说明系统一次调频能力越强,系统可以越快的把跌落的频率值拉回到允许的范围内。反之,Ke越小则系统一次调频能力越差,系统拉升频率值得速度将会越慢。

2.3基于实际系统研究Trh对频率动态过程影响

以东北电网实际系统模型为例,研究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变化时,系统频率仿真轨迹的变化规律。采用与文献[8]中相同的算例,系统中共有152台发电机,总发电功率为20 571 MW,功率脱落241 MW,占总容量的1.17%,系统负荷模型采用50%恒阻抗,50%感应电动机。

改变系统中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得到的系统频率动态仿真轨迹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当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改变时,系统频率仿真曲线的最低点和回升斜率都做相应改变。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变化时的仿真轨迹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Trh变化时,轨迹指标Kd不变,fmin变化很小,Ke变化较明显。据文献[9]显示频降斜率只与惯性时间常数有关,所以增加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并不影响频降斜率。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表征汽轮机出力达到额定值时所花费的时间,所以在相同出力情况的条件下,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越大,汽轮机出力达到额定值的时间越久,在系统频率稳态值不变的前提下,增大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系统最终稳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仿真频率的回升斜率就越小;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越大,汽轮机出力达到额定值的时间越久,则单位时间内汽轮机出力将减少,用于抑制频率曲线下降的能力将会降低,所以频率最低点将会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的变化只对频率仿真曲线回升斜率有较明显的影响,所以,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具有很优秀的调节频率仿真曲线回升斜率的能力。在拟合频率动态仿真曲线时可以充分利用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这一特性。

3 算例分析

文献[8]详细地分析了惯性时间常数、调差系数、死区对系统频率仿真曲线的影响。其中,惯性时间常数用于调整频降斜率,调差系数用于调整仿真频率轨迹的回升斜率,死区是用来调节频率仿真曲线最低点。调差系数变化与系统频率仿真轨迹变化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知,当调差系数改变时,系统频率仿真曲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仿真频率曲线最低点以及回升斜率的变化较明显。调差系数变化时的仿真轨迹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比较表1和表2中各轨迹指标量,发现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和调差系数做同样倍数变化时,两者对于系统频率仿真曲线回升斜率的影响比较接近;但若考虑其对于系统最低点的影响,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的影响明显小于调差系数的影响。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更适合作为调整频率仿真轨迹回升斜率的参数。

以汽轮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代替调差系数,重新制定参数调整方案。经仿真计算后,只需调整惯性时间常数为原值的1.5倍,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为原来的5倍,即可获得与实际轨迹充分接近的频率动态仿真轨迹,校正参数后的仿真系统的频率动态过程如图4所示。

实测曲线,基于原始参数的频率仿真曲线以及基于修改后参数的频率仿真曲线的具体轨迹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知,修改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同样可以使频率动态仿真轨迹逼近于实际轨迹。与文献[8]中采用的方法相比,由于惯性时间常数与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变化对最低点影响都很小,若基于原始参数频率仿真曲线的最低值与实测相同,则在调整参数过程中可以忽略系统仿真轨迹最低点的调整。

4 结论

在电力系统频率动态仿真过程中若引入蒸汽容积效应环节,则必须考虑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的改变对频率仿真轨迹的频降斜率无影响、对最低点影响很小、对回升斜率影响较大。与调差系数相比,在调整同等回升斜率的前提下,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对于频率仿真轨迹最低点的影响更小。这说明在引入蒸汽容积效应环节的前提下,发电机中间过热时间常数更加适宜用来调整频率仿真轨迹的回升斜率。

参考文献

[1]蔡邠.电力系统频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81.

[2]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85.

[3]陈向宜,陈允平,李春燕,等.构建大电网安全防御体系-欧洲大停电事故的分析与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4-8.

[4]印永华,郭剑波,赵建军,等.美加“8.14”大停电事故初步分析以及应吸取的教训[J].电网技术,2003,27(10):8-11,16.

[5]胡学浩.美加联合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反思和启示[J].电网技术,2003,27(9):2-6.

[6]薛禹胜.综合防御由偶然故障演化为电力灾难—北美“8.14”大停电的警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18):1-5,37.

[7]唐磊.汽轮发电机组调速系统动态模型参数辨识与仿真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1-76.

[8]刘洪波,穆钢,徐兴伟,等.使功-频过程仿真轨迹逼近实测轨迹的模型参数调整[J].电网技术,2006,30(18):20-24.

上一篇:天津证券交易所下一篇: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