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疗(通用12篇)
城乡医疗 篇1
小时候放暑假, 在老家玩耍, 不小心从树上几米处跌下, 摔伤了左手腕。表哥赶着驴车送我到公社医院, 依稀记得看病的是位身着白大褂充满沧桑感的大夫。不一会儿, 手腕敷上了不知名的膏药, 打上夹板吊了起来。一个多月后, 我吊着手臂回到城里。当母亲拆开绷带时看见手臂已经明显变形, 赶紧带我去了县医院。X光下, 我的手腕桡骨骨折, 尺骨严重错位, 公社医院当初竟没有发现。更揪心的是, 因为误诊后又耽搁了较长时间, 这种错位已经逐渐愈合定形了!
结果可想而知, 十一岁, 稚嫩的手腕已长好的骨折处被四个大汉硬生生地拽断!
三十多年过去了, 公社医院已经变成了镇医院。有一次回乡探亲, 路过的时候向里张望几眼, 感觉还是几十年前。相比较镇政府的院、中学的房, 以及沿街五颜六色的门市商铺, 医院就像农家偏厦角落里的拐磨和箩筛。
随着改革开放, 党的惠农政策不断普及, 农村医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问题依然严峻, 大多农民还是“小病自己扛, 大病去沈阳”。笔者高校毕业后在沈阳定居工作二十余年, 几乎每年都要安排若干老家的亲朋好友来沈看病, 其中好些病原本就用不着到沈阳, 县里甚至当地的医院完全可以解决, 但他们宁愿舍近求远;联想起笔者自己幼年时的遭遇, 对他们的些许不解化为更多的同情。与之对照的是, 有的农民朋友生病之后, 视就医为畏途, 索性不去医院, 瞎打误撞胡乱吃药, 顶多去药房咨询一下, 许多人因此耽误医治。做法截然不同, 却都是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水平不同的最直观、最真实的映射。农民最怕的是生病, 时至今日, 因病致贫、返贫在农村仍不鲜见。
2008年, 12316金农热线与沈阳红十字会医院合作推出了“红十字爱心医助”活动, 指导农民问药就医, 安排病患入院医治, 给予特别的关照和优惠, 4年来总计服务农民5千余例。
在农村医疗改善与进步的过程中, 12316热线正是一抹亮色。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的作用甚至并不在于帮助了多少农村患者, 而在于是一次运用信息化手段缩短城乡医疗差距的有益探索, 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希望, 12316医助咨询能为农村医疗改革提供另一种新的经验、新的模式。
城乡医疗 篇2
一、封面:农村医疗救助审批材料(村委会盖章)
二、灌南县农村医疗救助审批表一张(村委会盖章、镇人民政府盖章)
三、申请书一份(主要写患者身份包括姓名、年龄、居住地;病况包括在哪就医做了哪些手术;申请原因比如经济困难:收入入不敷出;家庭现状)
四、患者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只需要带有照片的正面)
五、患者户口簿复印件一份
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复印件一份(只需复印带有户主照片的那一面)
七、灌南县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表一张(村委会盖章)
八、公示(村委会盖章),其中村委会举报电话:***(孙汝选电话)
九、乡(镇)公示结果报告单(村委会盖章)
十、公示(镇人民政府盖章),其中乡(镇)举报电话为83512003
十一、乡(镇)公示结果报告单(镇政府盖章)
十二、江苏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即农民补贴一折通复印件一份(复印带有户名、开户记录的第一面)
十三、医疗服务单位补助清单一张
十四、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补偿单(按时间顺序排列好;并去县卫生局盖有“灌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业务专用章”字样;同时注意必须有医院的盖章;注意每一张补偿单上都要有以上两种盖章)
十五、加盖医院印章的发票复印件(同时去县卫生局盖“灌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业务专用章”)
十六、用药清单(盖医院的章;按时间顺序排好)
十七、住院证明(病历)
十八、出院证明(出院小结)
新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新疆地区 城乡居民 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1 引言
新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这些差距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因为城乡居民之间的医疗保健支出的不同,尤其是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各自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不同,1995年新疆城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例只是3.09%,而农民医疗保健支出比例高达4.58%。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居民尤其是企业职工享受到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保障,在医疗开支方面享受到了财政的巨大补偿,而广大农民只能自己支付医疗费用,这种保障制度的不平等就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上新的不平等,农民必须在医疗保健方面多掏钱。幸好从1993年以后新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行,各级政府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到2008年新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新农合的全面普及,这对解决广大农牧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也日趋平衡,到2008年新疆城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例为6.99%,同时农民医疗保健支出比例为6.72%。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开支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例,使得居民可以有更多的其他消费成为了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 影响因素分析
下面本文就新疆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医疗保健价格、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四个因素对城乡医疗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从数量方面来论证上述推断,进而研究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变化规律。
2.1 基本模型
模型拟采用1990-2008年新疆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医疗保健物价和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等指标,重点在于计算与分析新疆城乡医疗保健支出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此外,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加具有现实可靠性,模型引入控制变量“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对于城市以1998年为分界点将研究时间跨度1990-2008分成两个期间,并将变量在1990-1997各年赋值为0,在1998-2008各年赋值为1,因为1998年城市职工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同理对于农村以1993年为分界点,将变量在1990-1992各年赋值为0,在1993-2008各年赋值为1是因为1993年开始进行了新农合的试行[2]。
由于本文计算弹性数值,因此直接采取对数模型,并且假定当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为零时,便不会有医疗保健的支出。如此,基本模型便是零截距的对数模型:
lnexes=
其中exes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inco为人均可支配收入,Pric为医疗保健物价指数,oldn为60岁以上人口比例,refor为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变量,ε为随机扰动因素。
2.2 测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1所提供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运算。
得到城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对收入和价格的对数回归方程为: lnexes=0.423lninco-0.163lnpircs+1.625lnoldn-0.106refor
同样方法测出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对收入和价格的对数回归方程为: lnexes=0.482lninco-0.017lnpircs+1.686lnoldn-0.225refor
根据回归结果,在城镇,R2=0.994,在农村,R2=0.989,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符号的正负方向也符合经济含义,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还可以。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城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是0.423,农村为0.482,农村略高于城镇;在城镇,对医疗保健物价的弹性是-0.163,在农村,弹性为-0.017,都是富有弹性,表明收入水平和医疗保健物价水平对医疗保健支出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此外,人口老龄化也是影响医疗保健支出的原因之一,并且从测算结果可知, 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每上升1%,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升1.625%,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升1.686%,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人口老龄化对新疆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这和新疆的现状比较吻合,由于新疆经济比较落后,加上处于边疆地区,相对闭塞,加上居民的收入比较低,物价指数波动较小,对于疾病很多人都采取拖的方法,所以相对而言,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更加明显。
3 降低新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支出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新疆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在新疆农村,将新农合的完善与农村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将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紧密结合,真正解决农民的医疗问题。制定支持新疆农村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地方财政政策和财政支付政策,重点是扶持弱势群体的患者,尤其是少数民族病人;改革广大新疆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为农牧民提供廉价服务的保障措施;逐步将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纳入同一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无业者的医疗保障问题的医疗问题。
3.2 提高新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长期以来,新疆城乡的人口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人口居住的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主要是以分散居住为主。这种人口分布的二元差异造成新疆地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半径、服务范围都有很大不同。应该通过资源重组,提高新疆现有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以提高农村地区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改革完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的建设。并以这些乡镇卫生院为依托,带动各卫生规划区域内下属医疗服务网点的发展,提高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在城市多多依托社区卫生院,尽量使闲置的卫生医疗资源都运转起来。
3.3 提高新疆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
自治区可以通过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并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相关的生活补助制度,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3],促进社会公平和提高居民医疗消费水平公平性的作用。
3.4 完善养老制度降低老年人的医疗支出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进而下降,因此老年人的医疗开支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一向很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行,新疆也逐步走进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降低老年人的医疗开支成为新疆社会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所以必须全面完善养老体制,使得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从而减少患病的机率。同时完备的养老机制,也可以让老年人在生病后尽早康复,进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从而减少新疆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真正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朱俊生.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构建理念、政府支持的合意水平与成本测算[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8(04):42—56.
[2] 曹笑辉,孙淑云.实现“全民医保”的瓶颈与基础条件一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对接[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02):48—50.
优化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探 篇4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 江苏沛县把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作为解决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的长效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政策, 规范救助操作程序, 逐步建立起了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相结合, 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相衔接, 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联动的医疗救助新模式,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 健全完善制度。
一是扩大救助范围。我县从2006年开始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随着救助资金的宽裕逐步扩大了救助范围, 除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救助外, 2010年将城乡低保边缘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二是提高救助标准。对患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 对他们自付部分按比例给予救助, 救助比例实施从最初的30%提高到70%, 救助封顶线由0.5万元提高到3.5万元。
(二) 创新救助模式。
我县着眼于不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的需求差异, 建立了“资助参合参保、日常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四位一体的多层次救助模式:一是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保;二是开展日常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对象中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 每年核发一定限额的医疗救助卡, 在县内定点医院定期定额免费领取基本常用药品;三是住院救助, 救助对象住院享受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补偿后剩余可补偿费用按比例救助;四是临时救助, 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以外的其它低收入家庭因大病造成家庭困难的给予一定数额临时性救助。
(三) 优化救助程序。
为帮助救助对象及时、便捷地享受医疗救助, 我县不断简化医疗救助程序, 2012年正式启动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即患者通过定点医院审查后即可住院, 医院垫付相应的救助资金, 患者出院只需结清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后的自付费用, 从而实现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机制, 减少了救助结算环节, 提高了救助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困难群众就医现状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现行的医疗救助制度已不能满足困难群众的需要, 救助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尚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 制度设计有待完善。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设计参考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些做法, 比如:起付线的设计, 贫困对象要想获得医疗救助, 首先自己设法支付医疗费用, 这对已经陷入贫困的救助对象来说, 这是一道坎 (沛县2012年起就率先取消了城乡医疗救助起付线) ;封顶线的限制, 贫困救助对象得了大病花费可能是上万元甚至高达几十万元, 但他们可能只得到几千元的医疗救助, 远远不能发挥医疗救助的效益。
(二) 资助“参合”未达到预期目的。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 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合”“参保”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贫困人口名义上“参合”“参保”, 但因为他们还是拿不出钱看病, 没法支付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 他们的“缴费”是给看得起病的人“作了贡献”。 (沛县2013年起将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合、参保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 不再挤占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同时, 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 相当一部分作为“参合”的缴费支付给“新农合”或“城镇居保”了, 限制了医疗救助本身的支付水平。
(三) 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严重短缺。
一方面, 医疗救助资金筹措主要靠上级补助和地方财政配套, 筹资来源单一, 缺乏稳定增长机制。在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下, 县级财政捉襟见肘, 配套救助资金总量偏低。另一方面, 由于救助标准低, 患有大病的贫困对象治疗费用金额巨大, 受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顶线的限制, 而仅能得到不超过3万元的医疗救助资金, 远远不能减轻他们的实际医疗负担。
三、优化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 整合医疗资源, 做好相关制度的衔接。
认真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相关保障制度、慈善事业的衔接, 使其相互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 形成制度合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应实现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大病保险相结合, 实现各项制度之间边界清晰且无缝衔接的模式, 适时掌控救助对象就医情况, 监控定点医疗机构实施治疗情况, 分析和监测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情况。
(二) 拓宽筹资渠道, 建立稳定增长筹资机制。
目前, 医疗救助资金筹资主要依靠财政投入, 筹资渠道单一, 资金量小, 救助标准偏低。筹资机制上, 应以政府投入为主, 同时拓宽筹资渠道,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 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城乡医疗救助新格局。一是省级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同时充分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资金, 完善地方财政投入机制, 适时调整救助比例和封顶标准, 逐步取消起付线, 强化资金监管,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医疗救助水平。二是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加强与慈善组织的联系协调, 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医, 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城乡医疗救助。三是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 鼓励全民参合参保, 扩大参合参保人口基数, 增加城镇医保和新农合资金总量, 降低个人自付比例, 提高封顶线标准。
(三) 加强医疗监管, 控医疗救助资金支出。
加强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一是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 严格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 规范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目录, 监控主要医疗费用指标, 建立医疗救助费用的公示制度, 杜绝“大处方、重复检查、乱收费”等不良现象。二是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成立督察工作组, 定期对医疗服务机构抽查, 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给予通报批评, 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医疗救助定点资格, 以确保定点医疗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
(四) 突出改革重点, 积极推行医前医中救助。
有效的医前医中救助, 对于救助作用的发挥和救助效益的体现十分关键。目前的救助方式大都实行先治疗、事后报销的办法, 由于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五保、低保、患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家庭成员, 由于垫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而放弃就医, 从而失去享受医疗救助的机会。今后改革的重点应根据救助对象病种、病情、家庭贫困程度推行医前救助与医中、医后救助相结合的方式, 对住院手术费用等大宗医疗支出, 先由定点医院用预拨的医疗救助资金进行垫付, 然后进行统一结算, 确保救助对象及时就诊就医, 充分发挥救助的作用和效益。
有关城乡大病医疗救助 篇5
1.重点优抚对象 : 包括在乡老复员军人、在乡三等以上伤残军人、红军失散人员、苏区老干部 , 集中居住在县光荣院、县工 疗站的优抚对象。
2.农村五保对象;
3.农村低保对象;
4.城市低保对象;
5.县人民政府确定的有其他特殊困难的贫困对象。二、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享受医疗救助
1.参与卖淫、嫖娼而染上性病的;
2.违章造成交通事故或工伤事故的;3.酣酒伤害、打架斗殴、自杀、自伤的;4.超出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 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所发生费用的;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三、医疗救助的病种
1.恶性肿瘤
2.尿毒症(肾衰竭)
3.重症肝炎(肝硬化或急性肝坏死)4.脑中风
5.急性心肌梗塞
6.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7.县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每年医疗费负担 2 万元以上的其它疑难杂症 救助对象患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 , 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救助。
四、救助标准 :
1.农村供养五保对象和城市居民低保中的常补对象符合医疗用药目录和诊疗项目内的医疗(药)费用按 50% 的比例给予救助。但一年内累计救助金额不得超过 6000元
2.城市低保户中的非常补对象、农村低保对象符合医疗用药目录和诊疗项目内的医疗(药)费用超过 1000 元以上的按 20% 的比例给予救助 , 但一年内累计救助金 额不能超过 4000 元。
3.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生活确实困难的城市低保对象个人负担部分在2 万元以上的 , 其超过 2 万元以上的部分按 10% 救助 , 但一年内累计救助金额不能超过 2000 元。
4.除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及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以外的其他城乡居民患有规定的病种 , 且医疗(药)费在 2 万元以上的 , 经县人民政府或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评审委员会批准后 , 其超过部分可按 10% 给予救助 , 但一年内救助金额不能超过 2000 元。五、申请审批程序
1.申请。由户主向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 , 并提交如下书面材料 :
(一)县民政局发放的低保金领取证、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及优抚对象证书。
(二)县级或县级以上公办医院的正式医药费用发票及处方、疾病诊断书、必要的病历资料。
(三)县医保局开具的医药费用核定单或个人负担部分医药费用证明。
(四)户主和患者的身份证复印件 , 户口本复印件。
2.评议。村(居)委会进行调查和初审 , 召开居(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并张榜公布 3 天 , 群众无异议的 , 填好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3.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接到《申请审批表》和其他相关材料后 , 在 10 个工作日内进行入户调查核实 , 对符合条件的 , 委托村(居)委会在公示栏张榜公布 3 天 , 群众无异议后在《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救助意见报县民政局。
4.审批。县民政局对乡镇上报的材料要进行复核 , 对符合条件的 , 委托村(居)委会在公示栏公示 3 天 , 无异议后 , 在《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救助标准比例和最高限额。交县医保局核定。
5.救助。县医保局根据医疗费用总额进行审查 , 对符合用药目录和诊疗项目费用总额按县民政局签署的意见办理 , 实行救助。救助金额超过 1000 元以上的必须转账支付 , 对 1000 元以下的可直接给付现金。编辑本段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城乡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统筹协调,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卫生、财政部门配合,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城镇低保户家庭医疗费用按一定标准给予适当补助,以缓解其因病致贫的一种度。
第三条 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原则: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属地管理原则;制度统一,管理规范,公开、公正的原则;低标准起步,分类施救,整体推进;应救尽救的原则。第二章 救助的对象和标准
第四条 凡我区辖区内常住人口中持有《五保供养证》、《农村居民低保证》和《城镇居民低保证》的家庄成员为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对象。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对象因患大病,个人承担医疗费用在3000元以上的,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第五条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五保户和城乡低保对象必须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才可享受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经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政策性减免仍无能力缴纳合作医疗个人应缴纳资金的,可由区民政局在医疗救助基金中实行全部或部分资助,使其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年负担医疗费用仍在3000元以上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第六条 属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救助对象,其病种救助的范围限于以下五类:
(一)恶性肿瘤;
(二)白血病;
(三)尿毒症;
(四)重症肝炎(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
(五)其他外科手术大病且个人承担一次性住院费用达到5000元以上的。
第七条 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实行分次申报审批、分次救助(必要时可以一次性救助)的办法,救助标准以救助对象的家庭为单位。家庭全年累计个人应承担的医疗费用在3000元至5000元的,按照个人应承担医疗费用的20%的标准予以救助;家庭全年累计个人应承担的医疗费用在5000元以上的,按照个人应承担医疗费用的30%的标准予以救助。家庭全年累计救助金额最高限额3000元。第三章 申请审批程序
第八条 申请人在完成大病救治后10日内,向户籍或居住所在地如村(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如实提供下列材料:
(一)当大病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历资料;
(二)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和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
(三)已享受政府其它医疗救助和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
(四)户口、身份证、五保证、低保证复印件及其它应予提供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 村(居)民委员会对村(居)民提出的申请,应及时受理,并由申请人填写《医疗救助申请表》。村(居)民委员会应在5 日内对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初步评议,并在《医疗救助申请表》上出具评议意见后,将所有材料一并报乡镇处审核。
第十条 乡镇处对申请人上报的医疗救助申请表和相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在申请表中填写救助意见和救助金额,报区民政局批准;对不符合条件的,应说明理由,并通过村(居)民委员会书面告知申请人。乡镇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一条 区民政局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乡镇处上报的医疗救助申请表和相关材料的复查审批。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将救助意见通知乡镇处;对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应说明理由并由乡镇处书面通知申请人。第四章 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十二条 建立武陵源区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基金主要通过各级财政拨款和社会自愿捐赠等渠道筹集。
(一)区财政按一定标准投入城乡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并于当年年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拨入城乡医疗救助的专项资金。
(三)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四)社会捐赠及其它资金。
第十三条 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 区财政局根据区民政局报送的用款计划和救助名册,落实资金预算并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民政专户。
第十五条 医疗救助资金由区民政局根据实际需要,拨付到乡镇处民政办发放。
第十六条 医疗救助资金必须实行封闭式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并定期公布医疗救助基金收支情况,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第五章 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七条 享受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对象患病,必须由户籍或居住所在地的乡镇处卫生院或县级医院等提供医疗服务。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后,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的医疗服务机构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第十九条 救助对象遇到疑难重病需转到非指定医疗机构就诊时,参照农村合作医疗或基本医疗保险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配合区民政部门做好享受医疗救助待遇的审批工作,提供必要的病历、住院费用清单及其它相关证明。第六章 救助的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一条 区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牵头,区民政、卫生、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参加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区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区民政局。
第二十二条 区民政局负责全区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的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处民政办公室具体承担本单位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的申报、评审、核查、呈报等日常工作,协调处理本地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的其它事宜。各村(居)民委员会要成立3至7人的评议小组,并由专人负责,协助抓好大病医疗救助的申报、初审和呈报等日常工作。
第二十三条 区财政部门应会同区民政部门制定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根据审核确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并进行跟踪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区卫生部门应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保证医疗救助政策的落实。
第二十五条 区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对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对在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医疗服务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的思考 篇6
一、三明市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运行情况
(一)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机制
试点县(市)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主要是通过省、市、县财政拨款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按救助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100元标准筹集,省财政按照各县(市、区)人均财力状况,分档予以补助。省财政对永安市按每人每年20元补助,沙县按每人每年80元补助,其余所需资金从各县(市)财政预算内安排。2006年两个试点县(市)共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44万元。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按救助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50元标准筹集,省财政对永安市按每人每年20元补助,其他3县按每人每年40元补助。同时,三明市为了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市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对3个转移支付困难的试点县按每人每年4元给予补助,其余所需资金从各县(市)财政预算内安排。2006年4个试点县(市)共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93.92万元。
(二)制定医疗救助基金的直管机制
根据省财政厅、民政厅制定的《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各试点县(市)财政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实施细则,从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发放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实行医疗救助基金的专户管理
各试点县(市)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分别设立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和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对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进程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各项来源的基金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民政部门根据基金管理的要求,分别设立城市、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办理基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
(四)实施医疗救助基金的救助机制
各试点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城乡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确定城乡医疗的救助起付标准、救助限额和救助比例以及医疗救助申请和审批程序等,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规范、有效运行。截至2006年底,两个试点县(市)城市医疗救助55人次,发放救助金额11.09万元,4个试点县(市)农村医疗救助36人次,发放救助金额5.2万元。
二、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療救助基金规模较小,筹集渠道单一
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筹集主要靠省、市、县各级财政预算安排,而且占大头是省财政的补助资金,慈善机构、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医疗救助基金的捐款几乎没有,按规定从地方留用的福彩公益金中按比例提取的,也没有到位。由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试点县大都是享受转移支付的困难县,除了省、市补助外,本级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因此,试点县(市)普遍存在医疗救助基金规模偏小的问题,给进一步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医疗救助基金支付较少,资金结余过多
一方面困难群众得不到救助,另一方面政府下拨的救助基金又发不出去,以最早开展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永安市为例,2006年永安市筹集城市医疗救助资金21万元,救助4人次,支出救助资金0.75万元,结余20.25万元,占筹集资金的96.42%,筹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1万元,救助35人次,支付救助资金5万元,结余16万元,占筹集资金的76.19%。
(三)救助基全起付线设置高,救助范围较小
由于救助疾病范围窄,救助对象中有大量人群享受不到医疗救助政策。有些地方只开展大病救助(或住院救助)。许多低保对象包括大量慢性病患者,实际上不能享受到医疗救助。在大病‘救助方面,各地一般只限于几种或十几种疾病的救助,在大病的种类中只占极少部分,大量救助对象由于不在救助范围之内,仍然不能享受医疗救助。 起付线过高,一次性发生住院费用要达起付线比较难,造成符合条件获得救助的人数少,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的救助对象被排除在救助门槛之外。由于无力支付医疗救助起付线之前的医疗费用,真正困难的群众无法从医疗救助制度中受益。相当多困难群众难以享受到医疗救助政策。所以,出现了贫困群众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的现象,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三、加强基金管理,促进城乡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理念
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各地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做大医疗救助基金这个蛋糕,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得越多,就能更大程度地缓解救助对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减轻困难群众生活负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各地要根据省里所确定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标准,积极调整支出结构。除了省级财政补助外,其余所需配套资金应足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及时转入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中的城乡医疗救助专户。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金的筹集标准,加大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街头宣传、举办专项捐款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的认同感,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各个人捐款,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基金。
3基金的利息收入应及时转增医疗救助基金。年度医疗救助基金有结余的,应全额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得抵扣下年度本级财政应安排的资金。
4所筹集的医疗救助资金要全部纳入当地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统一管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应全部用于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和列支其他任何费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保证医疗救助基金的安全。
(二)设立安全医疗救助基金运转机制
1县级财政部门预算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要按季或按月拨至本级财政部门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地方留用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部分,应及时全额划至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社会各界的捐款及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及时交存同级财政部门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
2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救助对象大病医疗费用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按进度将医疗救助基金核拨至民政部门城乡医
疗救助基金专账,再由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发放。民政部门应尽可能采取社会化发放方式,方便医疗救助对象,缩短发放时间。
(三)完善医疗救助基全支出模式
1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完善便民、利民、惠民的医疗救助形式,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使用办法。结合医疗救助实施情况适当降低起付线,甚至取消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年度救助最高金额。有效地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除了提取一定比例的医疗救助风险金外,当年筹集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应全部支付出去,避免基金沉淀。要制定二次救助的实施方案,即视当年的基金结余情况来制定补救措施。如当年的基金结余仍然过大,对本年已享受救助待遇仍负担过重的困难群众,实施第二次救助。
3严格按照省确定的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实施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为:城市低保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农村困难家庭对象为:农村低保人员(含五保户)和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不得擅自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凡自行增加救助对象的,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不得挤占医疗救助资金。
4对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分类救助。针对救助对象中的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等特殊困难人员,在救助方式上应实行与其他救助对象有区别的政策,尽量不设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年度救助最高限额。有条件的地区可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众发放门诊费,实行门诊救助与住院救助相结合,使他们看病难和无钱看病的问题得到切实的缓解。
5城乡医疗救助要做好与社会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相衔接。在救助對象享受上述医疗保险或医疗补助待遇后,仍造成生活困难,符合当地所制定医疗救助条件、范围的,才能享受城乡医疗救助待遇。
6落实医疗救助办法中所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优惠政策。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院治疗期间,应享受住院床位费、护理费减收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减收20%的优惠。这些优惠措施的落实,减少了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支出,相应地降低医疗救助基金的开支。
7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医疗救助办理时间。对于农村低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在取得相关待遇时,都已经通过申请、审核、审批的相应程序和张榜公布以及职能部门认定。上述人员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可按照当地所制定的医疗救助办法,经县民政部门审核直接给予救助,并报财政部门备案。
(四)建设有效的医疗救助基金监管体系
1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要通过张榜公布和新闻媒体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
城乡医疗 篇7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 制度原则:打破城乡户籍壁垒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 城乡居民均可参加, 从而彻底打破了原先参保政策中的城乡户籍壁垒。
(二) 筹资标准:兼顾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参保意愿
兼顾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参保意愿的不同, 合理设置两档不同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 一档为每人每年1200元, 一档为每人每年800元。
城乡居民可以选择参加不同档次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按每人每年1200元标准参保的, 城乡居民个人缴纳400元, 市财政补贴400元, 区财政补贴400元。按每人每年800元标准参保的, 城乡居民个人缴纳200元, 市财政补贴300元, 区财政补贴300元。持有有效期内《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杭州市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证》或二级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人员、农村五保户、“三无”人员、低收入农户、重点优抚对象的个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时, 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补助。非从业人员由个人全额缴纳医疗保险费。
(三) 保障待遇:统一并适当提高基本医保的报销比例
住院和规定病种门诊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15万元, 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发生的医疗费用, 住院统筹基金支付比例达到60%以上, 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医疗费用, 由市财政统筹安排资金, 按照70%的比例予以救助。
门诊统筹起付标准统一为300元, 适当区分不同档次的门诊待遇, 鼓励“小病不出社区”。参保人员自愿选择定点在居住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 可在按规定实行“双向转诊”的同时, 对其门诊医疗费用不设起付标准。门诊起付标准以上部分医疗费用, 根据缴费标准确定保障待遇, 其中按400元标准缴纳医保费的, 在三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40%;在二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50%;在其他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70%。按200元标准缴纳医保费的, 在三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25%;在二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35%;在其他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60%。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出台的意义
自2008年起, 杭州市已将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整合, 建立了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困难救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同时, 将各项制度的管理经办资源也进行了归并, 统一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管理。这样的整合虽解决了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但在参保人群和保障待遇上还存在着人分三六九等的问题, 因此它实质上还是一个过渡性制度。这次杭州市将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并适当统一和调整筹资标准及保障待遇, 标志着今后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就是两类人群, 即就业的职工 (包括退休人员) 和非就业的城乡居民, 且待遇差距逐步缩小,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逐步趋向公平。
三、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一) 制度设计要凸显公平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城乡差异是依然存在的。但因人 (户籍) 而设计制度显失公平。当前, 针对城乡居民设计不同的政策, 看起来符合“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的原则, 但也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实际来看, 许多农村居民并不满足当前新农合的保障水平, 而部分城镇居民却无法缴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 因此, 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缴费能力和保障需求并不一定高, 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缴费能力和保障需求也不一定低。
因此, 要统筹考虑城乡居民的户籍差异、区域差异, 以及不同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保障需求的个体差异, 在制度层面上应体现公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应该并轨, 但可以设计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即制度是可以有层次的。同时, 在制度设计时, 要注意引导城乡居民科学合理选择保障产品, 如杭州市对劳动年龄内的灵活就业人员采取“有通道不鼓励 (即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医保, 但政府不予补贴保费) ”的做法, 使绝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仍继续选择参加职工医保, 确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受到较大冲击。
(二) 管理服务要做实做细
杭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与医保经办机构做实做细的工作理念密不可分。以户为单位进行宣传, 以人为单位核定参保, 既做到政策家喻户晓, 又做到参保不漏一人。同时, 通过优化业务流程, 规范操作办法, 统一技术标准, 使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更加标准化。避免了重复参保造成的财政重复投入、个人重复享受的弊端, 参保信息更加真实, 既体现了社会公平, 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也避免了医疗机构网络系统和软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 大大节约了社会成本。
(三) 完善城乡居民医保的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包括政策制定、管理服务和资金投入;
二是要以公平正义为出发点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制度可以分层次, 但需要一体化安排;
我国城乡居民医疗健康差距探析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发展中, 收入增长仅仅是发展的目的之一。根据阿玛蒂亚·森 (A m artya Sen) 的定义, 发展就是要扩展人们的可行能力, 从而使人们更有能力过上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人的可行能力包含很多维度, 其中最首要的是长寿且健康地活着。因为, 一方面健康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或可行能力水平) ;另一方面, 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工具性价值, 也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动力。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 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获得其它的可行能力, 如受教育的机会、心理愉悦程度等。并且, 这种限制无法通过其它途径获得替代性满足, 因为它往往从最底部摧毁了人们扩展其它自由或选择。从这个角度看, 健康是人类主体性发挥的基础。因此, 研究城乡医疗健康差距比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更为重要, 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二、我国城乡医疗健康差距的表现及原因
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内容上讲, 健康公平包括健康结果公平和卫生保健公平两个方面。健康结果公平是指在生物学范围内, 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达到他们尽可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卫生保健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公正和平等地获得可利用的卫生服务资源, 它涉及卫生服务筹资、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多方面的公平。在某种程度上, 卫生保健的公平性对健康结果的公平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 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成为解释健康结果不平等的原因。基于此, 我们将重点介绍目前我国城乡间存在的健康结果不平等和卫生服务资源不平等。
(一)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平等状况
总体健康水平表现在很多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包括期望寿命的增长、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以及儿童营养状况等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女性健康乃至总体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图1我们看到, 1991年监测地区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46.3/10万和100.0/10万, 城乡差距为53.7/10万;2004年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6.1/10万和63.0/10万, 城乡差距为36.9/10万。可见, 从1991—2004年, 虽然城乡孕产妇死亡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 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 尽管农村地区儿童健康与营养水平有明显提高, 但是, 与城镇儿童相比, 农村儿童的健康水平明显处于劣势。在婴儿死亡率方面 (如图2、3所示) , 2004年妇幼卫生监测地数据表明, 农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是24.5‰和28.5‰, 同期城镇同一指标分别为10.1‰和12.0‰, 前者分别为后者的2.43倍和2.38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和城市之间在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上的差别更大, 1991年两者差距分别达到3.35倍和3.40倍。
研究表明, 儿童营养不良对儿童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 且与日后的身体健康及智商发育有很大的相关性。尽管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从整体上来讲已取得明显提高, 但是, 与城镇相比, 农村儿童营养水平仍处于较大劣势。1990年, 农村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 (23%) 和发育迟缓 (41%) 分别比城市儿童高15%和32%。到1998年, 这种绝对水平差距虽然有明显缩小, 但是仍然分别有10%和18%的差距。如果从城乡比来看, 两者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分别从1990年的2.9倍和4.6倍扩大到1998年的4.3倍和5.5倍 (如图4所示) 。
(二) 城乡居民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状况
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差距反映在卫生服务上, 首先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卫生费用相差悬殊。2004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1261.9元, 农村为301.6元, 城市是农村的4倍。图5显示了城乡人均卫生费用的历年差距, 从1990—1997年, 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在逐步缩小, 但从1997—2004年, 城乡间的差距却在逐步扩大。
与此同时, 政府卫生经费投入仍然呈现出向城市倾斜的倾向, 政府没有起到纠正卫生支出不公平的作用。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城市经济, 财政支出, 尤其是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居民。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财政“分灶吃饭”之后, 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被削弱。以1998年为例, 政府卫生投入为587.2亿元, 用于农村的费用为92.5亿元, 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城镇平均每人享受130元的政府医疗服务, 农村每人只享受10.7元, 前者是后者的13倍。这种卫生总支出与财政卫生资金分配的城乡不平衡的直接结果是, 农民获得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的能力要远远弱于城镇居民。
北方NORTHERN ECONOMY
观察
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地区的卫生财政投入力度要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政府资源尤其向大城市集中。而在农村内部, 不同农村地区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也存在差距。详细数据见表1。
表2给出了医疗服务的距离可及性调查数据。可以看到, 医疗机构与住户居住的距离有远离之势, 尤其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百姓因为距离遥远而不能及时就医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另外, 表2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的密集程度差异在拉大。
住户家庭与最近的医疗单位之间的距离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疗服务设施可及性的公平程度。2003年, 城市住户家庭与最近的医疗单位之间的距离不足1公里的比例为81.8%, 而农村同一比例仅为61.1%。对于距离超过5公里以上的比例, 城市只有0.5%, 而农村高达4.8%。医疗资源可及性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也非常显著。从表3容易看出, 我国医疗服务资源在市、县、乡三级地区的分布十分不均。从1980—2005年, 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床位数长期不足1张, 而城市每千人口拥有的床位在2张以上。1980年城市是乡村的2.13倍, 2005年扩大为3.14倍。
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医疗费用上涨对个人的影响, 如公费医疗制度中费用上涨直接由国家财政承担, 而医疗保险体系则通过将疾病的财务风险在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人的健康时段和患病时段间分摊来缓解费用上涨的冲击。所以, 要说明经济可及性偏低问题, 仅指出门诊和住院两种费用的上涨是不够的, 还应考察费用的上涨在多大程度上由居民个人承担。图6给出了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自费医疗的比率。1993年, 农村居民自费医疗的比例高达84.1%, 城市居民仅27.3%, 农村居民自费的比例是城市的3.08倍。到2003年, 农村居民自费医疗的比例为79%, 城市为44.8%, 前者是后者的1.76倍。可见, 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 更多的农村居民暴露在医疗疾病风险之中。
三、结语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个人偏好等行为因素, 个人之间乃至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健康差异是可以允许且被接受的, 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健康不平等。但是, 假如这种健康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系统性的社会分层特征, 且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这样的现象便被认为是健康不公平现象, 是应该降低乃至消除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 多年来, 我国城乡之间健康差距一直较大, 并且, 这种差距还表现在医疗资源分配上, 也即城乡居民在经济可及性和资源可及性上都存在差距。因此, 这种城乡医疗健康差距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国城乡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篇9
1 改革目标
1.1 总体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有关基本医疗保障的论述: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1.2 具体目标
《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目标:
“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
“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结余过多的地方要采取提高保障水平等办法,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
2 覆盖面现状分析
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在统计口径上,把城镇职工医保与城镇居民医保统称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根据国务院文件规定,从2009—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根据2007年—201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已经达到90%以上的要求。
2.1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快速提升
2007年到2010年期间,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数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人数都有较大增加。截至2010年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已经达到94.10%(见表1)。
2.2 新农合参保率逐年提升
2007年—2010年,参加新农合人数增长迅速。截至2010年底,参保率达到94.35%(见表2)。
2.3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0%
根据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计算2007年-2010年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测算表明,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4.26%(见表3)。
3 筹资水平现状分析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水平为151.19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为156.60元,已达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的要求。
3.1 城镇职工医保人均筹资水
平逐年提高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保年人均筹资水平由2007年的1649.92元,提高到2010年的2256.062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0.64%(见表4)。
3.2 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水平明显提高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医保年人均筹资水平由2007年的100.14元,提高到2010年的151.19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5.24%,高于职工医保人均筹资增长速度。但人均筹资规模总体偏低,大概是城镇职工医保人均筹资水平的1/10(见表5)。
3.3 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快速提高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水平由2007年的58.90元,提高到2010年的156.60元,平均增长速度为39.78%,高于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增长速度。同样,新农合筹资总体水平偏低,与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水平相当,大概是城镇职工医保人均筹资水平的1/10(见表6)。
4 保障水平现状分析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基金补偿率逐步提高,个人在卫生支出总费用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表明近三年来,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和支付限额逐步增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4.1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补偿率逐年提高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保基金补偿率有一定提高,由2007年的70.08%提高到2010年的82.88%,年均增长5.84%(见表7)。
4.2 城镇居民医保基金补偿率快速提升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医保基金补偿率有大幅度提高,由2007年的23.55%提高到2010年的71.67%,年均增长48.05%(见表8)。
4.3 新农合基金补偿率逐步提高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新农合基金补偿率有一定提高,由2007年的81.06%增加到2010年的90.79%,年均增长4.27%(见表9)。
4.4 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逐步下降
2006-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卫生费用支出构成中,政府卫生支出费用比重与社会卫生支出费用比重呈上升态势,个人卫生费用支出比重逐年下降,由2007年的49.31%下降到2010年的38.19%。分析表明,通过改革,个人的医疗费用自负比重下降,保障水平得到提高(见表10)。
5 基金结存情况现状分析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当年结余率均呈下降态势,并逐步趋向合理的区间;基金累计结余率呈缓慢上升态势,并在高位运行。新农合基金当年结余率与累计结余率呈下降态势,在低位运行,并趋向合理区间。
5.1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余率趋向合理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余率由2007年的110.23%上升到2010年的118.12%,表明基金支付能力不断增强;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当年结余率由2007年的29.92%下降到2010年的17.12%,表明基金结余逐步回归合理区间(见表11)。
5.2 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率总体偏高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累计结余率由2007年的83.96%上升到2010年的103.64%,表明基金支付能力得到增强;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当年结余率由2007年的76.45%下降到2010年的28.33%,表明基金结余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由于城镇居民医保是现收现付的制度安排,应当以收定支,略有结余。总体认为目前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率偏高,应当采取措施降低结余率(见表12)。
5.3 新农合基金结余率基本合理
2007-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率由2007年的35.64%下降到2010年的31.86%,当年结余率由2007年的18.94%下降到2010年的9.21%,表明基金结余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由于新农合是现收现付的制度安排,应当以收定支,略有结余。总体认为目前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率略高,基金当年结余率在合理区间(见表13)。
综上所述,有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已经达到90%以上的要求,扩大覆盖面工作取得显著进展;2.2010年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水平为151.19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为156.60元,基本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的要求;3.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基金补偿率逐步提高,个人在卫生支出总费用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表明近三年以来,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和支付限额逐步增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4.城乡医疗保险基金结存情况不够均衡,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余率逐步趋向合理,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率总体偏高,新农合基金结余率基本合理。
摘要:分析评估我国城乡医疗保险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在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医保基金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由于改革进程不同等原因,存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偏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增长速度逐步高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医疗保险,现状评析
参考文献
[1]褚福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0[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8.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0[M].2010.
[3]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7-2010[M].2010.
[4]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0[R].2010.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 篇10
一、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体系现状
自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到2003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及开展城市、农村医疗救助以来,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我区在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 截至目前, 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367万人,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0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180.47万人, 享受城乡医疗救助人数达291.3万人, 享受特殊医疗保障5.8万人, 社会城乡医疗救助29.13万人。同时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由从业人员扩大到农牧民、城镇非从业人员及学生、儿童、老人等。我区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初步保障了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 维护了社会稳定。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仅仅走过了10个年头, 特别是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城镇无就业居民医疗保险是一项刚刚开始的新工作,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需要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 各类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窄, 参保率低
2007年我区总人口为2405.1万人, 各类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1819.1万人, 覆盖率75.6%。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7万人, 占应参加保险人数662.2万人的55.4%,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0万人, 占应参保人数480.5万人的4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180.5万人, 占应参保人数1198.9万人的98.5%。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比较高外,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率仅在50%左右。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城市居民、老年人、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大学生、儿童参保率较低。其中无劳动能力的、私营企业、个体灵活就业、失业人员、农民工参保人数分别占应参保的1.9%、18%、13.6%、29.7%、41.7%。
(二) 医疗保障工作多头机构管理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工作, 分别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管理。这种多部门管理造成管理界限很混乱, 管理效率不高, 同时增加管理难度, 存在着部门交叉、互不协调、彼此制肘现象。不适应地方一体化, 实现全民医保发展需要。
(三) 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政策设计分割、保障形式单一化
由于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不同地区和不同制度之间的医疗保障无法衔接, 直接导致了医疗保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群之间的三重“二元结构”。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被纳入了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中, 享受不同的待遇, 身居城镇的只能参加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 农村牧区的居民只能参加农村牧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成员不能灵活的选择医疗保障险种。如在城郊之处居民。持城镇户口的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持农村户口的要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现行政策行不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四) 城乡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三个主要的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它们之间在缴费和待遇给付上差距比较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 其中个人缴纳工资的2%, 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单位缴纳工资的6%, 其中的30%纳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按2007年月社会平均工资2200元计算, 城镇职工每人年缴纳医疗保险金1690元。其中个人账户642元, 统筹账户1048元。当参保人员发生疾病风险, 产生医疗消费时, 起付线在三甲、三乙、二甲以下医院分别为500元、300元、150元, 封顶线为4万元, 住院新发生费用报销比例在80%—93%之间浮动。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定额缴费的模式, 实行年度一次缴费制, 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为集中办理参保登记和费用缴纳。同样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在校学生及18周岁以下非在校少年、儿童, 每人每年缴费120元, 其中:各级财政补助70元, 个人缴纳50元。享受低保待遇和重症残疾的在校学生及18周岁以下非在校居民每人每年由政府再补助30元, 个人实际缴纳20元。男满60岁以上, 女满55岁以上城镇居民及重度残疾病人每人每年缴费240元, 其中:各级财政补助70元, 个人缴纳170元, 享受低保待遇的“三无人员”每人每年由政府补助130元, 个人实际缴纳40元。可见,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相对比较有限, 同样都在一定城市, 筹集的资金量相差很大。在给付待遇上, 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起付线标准是三甲、三乙、二级医院 (社区卫生机构) 、一级医院 (社区卫生机构) 分别为700元、500元、300元、100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2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比城镇职工相对比较低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筹资缴费和待遇给付上都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差很大, 既有差距, 又不平衡。
(五) 统筹层次较低, 不利于资金统筹使用
目前, 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94个统筹地区, 有四个盟市 (呼市、包头、乌海、赤峰) 实行了市级统筹。大部分地区还是旗县级统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只有4个盟市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兴安盟) 实现了盟市级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只有呼和浩特、乌海两市试行市级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统筹层次低给医疗保障工作带来很多弊端:一是医疗保险金分散, 不能整合、统筹使用。从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 截至目前全区结余医疗保险金17个亿, 但分散在各旗县。二是低层次运行, 造成了医疗保险关系的域区之间转移困难, 不利于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三是基金调剂功能不强, 不能抵御医疗风险。四是分散的管理工作增加管理成本。
(六) 医疗机构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有完备且服务良好的定点医疗机构体系,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重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 县级医院, 区级及市级医院, 其中乡镇卫生院是重点。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目的在于引导患者首先在初级医疗卫生机构就医, 节省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目前在医疗服务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基层医疗机构, 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环境条件差, 设备简陋, 医务人员技术素质较低, 患者不愿意选择这一级医疗机构;二是医疗机构仍然存在以药养医、以药奖医现象。开大处方, 高端仪器诊断、重复检查, 非药品目录用药, 加大药费开支。三是有的新农合规定患者住院由个人支付的押金比较多, 出院时通过医疗补给应报支部分, 由于有的农牧民无力垫支住院费而延缓疾病治疗。
(七) 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医疗保障筹资机制
各项医疗保障资金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目前自治区各级财政负担机关、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金交费, 政策规定按单位工资总额的6%交纳基本医疗保险, 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都有相应的财政补贴。2008年自治区加大了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国家级试点地区参保居民, 各级财政每年人均补助不低于80元;自治区试点地区参保居民, 自治区各级财政每年人均补助不低于65元;对特殊困难群体家庭缴费部分, 各级财政再给予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补贴力度, 中央负担40元, 自治区20元, 盟市10元, 旗县10元。稳定的长效的筹资机制是医疗保障良性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医疗保障筹资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缴费难。一些企业不及时或无力缴纳医疗保险金, 特别是困难企事业、私营、个体单位;二是盟市、旗县财政没承担起应承担的部分。如乌兰察布市有的旗县财政只拨了1%, 全市平均为2.62%。由于各级财政欠拨现象较严重形成欠缴医疗保险费数量很大。据劳动保障所统计, 目前全区累计欠费达3.2亿元, 其中财政欠2.56亿, 占全区总欠费的80%;三是由于城镇居民参保人群分散、结构复杂、缴费标准不同、医疗保险费收缴难度大。大量的欠费, 大大影响医疗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四是由于国家对新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重视, 在资金拨付上基本到位。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欠费引发了参保人员之间矛盾。
(八) 医疗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目前全区医疗保险金结余17亿, 加上欠费达到20个亿。这么大的结余其原因:一是各项医疗保险缴费基数是按照单位和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交纳的, 随着城镇职工工资增长相应地增加了缴费数额;二是扩面增加参保人数相应增加了缴费额;三是分流破产企业一次性缴费划入的医疗保险金;四是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随着工资物价增长, 缴费的增加, 没有及时地调整参保者的待遇水平。
二、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对策
(一) 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科学设计城乡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制度, 打破身份界限, 全体公民不分有无职业、年龄和城乡, 不论贫困和富裕, 都纳入相应的制度中, 统一以家庭为单位参保缴费。将目前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城镇无就业居民医疗保险,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面向城乡所有人群。每一个人可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区和经济状况任意选择一种保险, 并根据所选择的保险要求履行自己的缴费义务和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权利, 但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保险。
(二) 逐步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差距
目前三种制度之间待遇和缴费差别比较大, 为了更进一步实现公平, 更好的保障城乡居民的需求和权益, 应逐渐统筹城乡医疗保险,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滞后, 地方各级财政的实力有限, 缩小三者之间的差别, 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基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种制度在筹资水平、财政补助方式上有共性。可以先尝试打破城乡界限, 建立城乡统筹的非就业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保证参保居民待遇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 先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先进行整合, 将其整合为统筹城乡的居民医疗保险。给城乡居民创造在城乡之间选择保险品种的条件。
(三) 逐步提高统筹层次, 增强共济能力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越高, 集合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目前我区三种制度统筹层次较低, 特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目前大部分地区实行旗县统筹。要创造条件实现盟市一级的统筹, 已经实现盟市统筹的可以尝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区域统筹。
(四) 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体系
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需要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支撑。针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在行政管理的归口上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 要逐步整合管理服务部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一个部门主管, 并建立独立于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机构。这样可以统一建立服务系统, 节约人、才、物等管理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五) 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监管, 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
医保机构一方面要加强对定点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质量和药品质量的监管, 另一方面要监督定点医院的医疗行为, 避免出现诸如开大处方、进行不必要的检查、不必要的手术和住院等“供方诱导过度需求”的现象。
(六) 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城镇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中报销比例最高, 起付线最低的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定点医院中, 报销比例和起伏线设置最优惠的是县级医院。这样的制度设计目的之一是为了引导人们在患病时优先去这些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构诊治, 当患者的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 或者初级医疗机构限于医疗条件而不能开展的需要的诊疗和检查项目, 应及时转诊患者到区级以上医院进行诊疗和检查,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参保和参合人员在就医时往往越过这些初级医疗机构, 直接到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就诊。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论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县级医院, 在医疗护理人员的人数、素质, 以及医疗服务的硬件设施上都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相差很大。患者往往会对这里的医疗服务不信任。因此今后要加强对初级医疗机构的建设, 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除了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促成社会成员更多的优先选择初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的前提是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级。医疗卫生服务通常被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相应的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也被分为一、二、三级。双向转诊制度就是在医院分级的基础之上, 确定各级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 让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 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 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 就可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及时转诊”。对于一名患者来说先到初级医疗机构诊治, 得到初级医疗机构的转诊之后才可以二级以上医院进行诊疗和检查。初级医疗机构提供所转送病人的有关信息, 手术或住院治疗之后, 可以回初级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的再由转入医院转到转出医院。
(七) 建立多渠道医疗保障筹资渠道和科学的投入机制
一是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对于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 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种责任除了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之外, 更关键的是政府在财政上的扶持。要确保应承担的投入部分, 并逐步加大, 确保广大公民, 特别是老弱病残等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医疗保障是公共产品, 就需要公共财政来承担。
在政府承担财政责任的同时, 我们也要明确政府财政扶持的合理科学的投入机制。所谓合理的科学的投入机制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医疗需求都被包括在保障范围中来,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位仍是保大病和初级的门诊医疗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提高保障范围和待遇水平。其次是地方财政的实际能力。福利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 一旦承诺一定水平的财政补贴就很难降低, 因此要以理性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再次在财政补助上一定要区别对待。我区而言, 要统一考虑各盟市财政经济状况, 对医疗保险资金补助, 经济条件好的不补或少补, 对经济条件差的盟市给予重点补助, 并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补助水平。
二是企业和个人也要积极地交纳应承担的交费部分, 并随着自身收入增长而适应增加交费额, 以提高职工的医疗待遇, 特别是企业 (雇主) 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三是发挥商业医疗保险作用。
四是发展慈善事业, 发挥社会共济功能。
(八) 实现统筹医疗保障体系的医疗保障关系转移设想
城乡医疗 篇11
摘要: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在“提标”和“扩面”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下一阶段应转入质量提升阶段,推广三亚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试点经验,先行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适时再与城镇职工医保整合为单一制度的统筹思路。同时,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经办应统一划入人社部门。
关键词:海南;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一、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现状
二、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重要性
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在政策层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指引。王东进认为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的“三分”格局增加了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不利于改变城乡二元格局,对体现制度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1-2]。郑功成提出“十二五”时期医保制度建设的重心要从扩大覆盖范围转移到提升质量上来,而提升质量的首要任务是城乡统筹[3]。在国家政策层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对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又提出了要求,明确强调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基于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筹资标准通过建立和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参保(合)人经济承受能力的良性互动机制即可实现合理浮动,覆盖率显著提高。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制度内涵的提升,除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改善费用支付方式方面进行探索外,还需要考虑制度的城乡统筹。
三、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思路
当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顶层设计,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探索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但具体的发展路径各异,如广东东莞已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者合一,设立一体化基本医保制度;而海南三亚实行的城乡居民一体化试点则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二者合一,设立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如表2所示,海南省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表现出较高的同质性,城镇职工医保采用统账结合,实行了省级统筹,在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远高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4]。因此,将三亚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的思路在海南全省推广符合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的现实,在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待遇水平和城镇职工医保相近时最后整合为单一制度。
四、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难点及建议
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不单是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之间制度如何整合的问题,还涉及管理经办体制如何理顺的问题。如表2所示,目前海南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行政管理归属于人社部门,由其下属的社保局经办具体业务;新农合的行政管理归属于卫生部门,由其下属的合管办经办具体业务。当前海南省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对实施居民医保城乡统筹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之后的管理经办的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
(一)人社部门管理经办的利弊分析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之后由人社部门管理和经办的典型地区是天津。在长期管理经办城镇职工医保的过程中,人社部门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经办网络,拥有一支较为专业的经办队伍,在保费征集、基金管理与运营、定点医院管控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作为第三方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费用控制上有内在驱动力,较为合理地控制着医保基金的支出,保障了基金的安全。但城乡居民医保统筹之后由人社部门管理经办的最大弊端在于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水平都将产生不利影响[5]。因为在新农合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报销比例方面的设置,较为合理地引导了农村居民的就医,有效地带动了县、乡(镇)、村医疗机构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
(二)卫生部门管理经办的利弊分析
以浙江嘉兴为例,其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之后,由卫生部门管理和经办。卫生部门管理经办的优势在于可以分发挥卫生部门主管医疗机构,熟悉医疗业务,了解居民医疗需求的优势,甚至可以将公共卫生服务的某些项目植入医疗保险,制定出科学的医疗保险实施防范。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建立了法定医疗保障制度的112个国家中,有69.6%的国家将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卫生服务交由统一部门统筹管理①。但实践证明卫生部门“一手托两家”将导致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监管制约机制的缺失,不利于费用控制,即在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上更多地照顾了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利益。
在实践上也有不追求管理经办统一的情况。如广东惠州、江苏无锡等地实行制度分设,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经办统一,即将新农合的管理经办从卫生部门划入人社部门,但继续保留该制度,继续维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独立运行的局面。江苏兴化市也是继续保留三个制度并存,各自归属于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但整合了业务经办,即实行制度分设,行政管理分开,业务经办统一。但这两种方式不涉及制度的整合,不符合本文提出的居民医保城乡统筹的思路。
从社会医疗保险“一元制”的制度发展趋势和社会保险的整体性考虑,海南省居民医保城乡统筹之后的管理经办交由人社部门更为合适。三亚在试点过程中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心的职能整合,成立三亚市城乡居民医基本医疗保险中心;将原各镇社会保险服务站和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站进行整合为三亚市社会保障服务站;在各镇辖区村委会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
综上所述,今后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建设的重心应转入质量提升阶段。做好医保城乡统筹工作是现实的需要,也契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政策精神。综合考虑海南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保障对象、参加原则、基金构成、保障期限、筹资标准、待遇支付标准和统筹层次等因素,以及三亚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试点工作,海南省城乡医保城乡统筹可现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适时再与城镇职工医保整合为单一制度。在海南省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过程中,管理经办的归属问题是难点,可以考虑统一划归为人社部门管理。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王东进.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步伐[N].人民日报,2012-05-15.
[2]王东进.切实加快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步伐[J].中国医疗保险,2010(8):6-8.
[3]郑功成.加快医保城乡统筹正逢其时[J].中国医疗保险,2012(4):9-10.
[4]赖志杰.医保城乡统筹路径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2(10):4-7.
城乡医疗 篇12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城乡医疗的同步发展, 真正地解决社会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以及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号召下, 实行城市人员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已经显得很有必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2年10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文件中详细规定了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广西省卫生厅于2003年开展了对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的工作, 下面就以该省支援工作为例, 对对口帮扶工作进行了探讨。
一、对口帮扶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关于城乡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实施“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加快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加大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力度。
为了保证城乡医疗的同步发展, 国家加大城市卫生事业扶持农村卫生事业的力度, 有效地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改进和完善医疗服务的质量, 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开展, 从而满足农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除此以外, 实行对口帮扶还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采取的主要方法
(一) 建立健全组织运行模式。
为了保证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对组织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 成立了对口支援的领导小组、对口支援的技术小组等, 他们职责明确, 为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 深入调查, 确定目标。
医院的领导人员多次来到当地卫生院进行考察, 全面了解当地卫生院的实际状况, 并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同时在支援工作中也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扶持, 真正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 加强教育, 统一认识。
这次支援活动是为了落实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 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 要加强对全院职工的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
(四) 加强对人才的医疗技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医院多次组织对支援的人员开展培训, 让乡和村的医务人员共同开展培训、共同学习, 而且培训的内容多是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素质的提高。
三、活动取得的效果
当地卫生院的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和改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断得到提高, 将卫生院的良好形象树立在百姓心中,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通过开展对口支援活动, 让人们对三农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城乡差距问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想解决这一现状, 统筹城乡医疗事业的同步发展, 需要党和政府给予大力的扶持 (如政策、资金、人才等) 。
四、活动给予我们的思考
(一) 对口支援是一项长期性且艰巨性的工作。
近年来, 虽然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 农村的医疗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 但是农村卫生事业医疗水平普遍较低, 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 要加快新农村建设, 实现城乡医疗的同步发展, 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工作。此外, 对口支援属于一项长期性且艰巨性的工作, 同时要制定出发展计划和目标。
(二) 对口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支援方、受援方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一般而言, 对口支援包括支援方、受援方和行政管理部门, 三方组成了支援工作的主体, 而且在支援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要保证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三) 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人才的培养。
乡镇卫生院之所以医疗水平较低,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人才, 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较少, 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要充分利用城市下乡对医务人员的培养, 还应该让医务医院接受正规且系统的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 从而促进卫生院综合实力的提高,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的需求。
(四) 要及时解决乡镇卫生院医院人员不足以及不稳定的情况。
由于乡镇卫生院工作条件较落后, 待遇不高, 从而很多医务人员不愿意在这里工作, 有些医务人员有了更好地发展机会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工作, 从而就造成了医务人员的不足, 以及人才的不稳定。再加上人才是医院竞争的关键, 要想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 加大人才的培养是根本。因此, 医院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吸纳人才 (比如说在政策上鼓励高校毕业生进行农村医务活动、采取定向招生的方法等) 。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实行对口帮扶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医疗的同步发展, 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从而促进城乡医疗的同步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城乡医疗的同步发展, 真正地解决社会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以及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号召下, 实行城市人员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已经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就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对口帮扶,城乡医疗,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天林.《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强化管理能力的思考》.中国医药管理.2009年第08期
[2]夏丽.《狠抓四个体系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25卷.第12期
[3]江小简, 何韵, 李基明.《和谐共事帮扶见成效》.现代医院, 2008年8卷.第04期
【城乡医疗】推荐阅读:
城乡医疗救助流程07-15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08-10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11-14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方案11-11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09-10
城乡医疗救助申请表范文06-15
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参考06-19
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2014)09-28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11-06
(区医院)西山区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