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繁荣

2024-09-10

城乡繁荣(精选3篇)

城乡繁荣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 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重点针对农村经济现状, 对农村经济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为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存问题探讨

1. 农村经济发展主体老龄化趋势严重

改革开放前, 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格限制了人口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逐步深化, 劳动力资源计划配置体制逐渐被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体制所取代, 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 如图1所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中国农村人口、农村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调查显示,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能够外出的基本已全部外出, 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年龄为48.45岁, 并且75.24%为女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流动, 极大地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妇女化, 使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在农村显得更加突出。

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农村经济主体老龄化趋势是一个严肃、严重的问题。它涉及农村政治发展、民生改善、文化提高等的长远性、有序性和科学性迈进, 更是农村经济主体梯级跟进的“绊脚石”。农民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 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不仅使发展农村经济的观念落后、技术更新滞后, 而且在资本、精力、体力等方面的投入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当前农村耕地“撂荒”的根源, 也为整个农村经济新增长的物质准备埋下了隐患。

2. 农村经营模式落后

第一, 农村生产力相对落后, 无法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单一, 没有一体化农业, 种植单一, 多地区缺乏特色农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农村的土地资源基本上是按家庭成员、土地肥力和距离远近分配的, 虽然家庭联产承包制刺激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 但是耕地面积分散也制约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导致农民耕地组织规模过小, 管理成本较高, 效率较低。其次,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社会利益格局分化, 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基层治理危机频发, 农村迫切需要一些有能力有素质有知识的年轻人对农村进行管理和建设, 大学生村官等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二, 农村市场发展不规范、不健全。农村经济主要是以出卖原材料为主, 大量的原材料缺乏加工程序导致价格相对较低, 农民获得的报酬大大缩减, 部分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 从而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 农村市场开发率及开放程度较低。目前部分农村存在土地闲置情况, 土地利用率低, 并且随着各种化学药品的运用, 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农村开发程度低, 再加上交通运输等问题, 导致农业产品无法进入城市市场, 外部技术及设备无法引入农村, 导致市场信息闭塞, 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方案探索

1. 鼓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解决老龄化问题

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 鼓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不但缓解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还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从两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外出务工人员在回乡创业过程中, 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如创业者缺乏项目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 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 抗风险能力差等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 加大弘扬创业宣传力度, 为回乡创业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全方位宣传, 集思广益, 赏罚分明, 进一步鼓动全民创业, 不断激发民间创业热情,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第二, 探索多种融资渠道, 为回乡创业解决创业资金不足问题。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与回乡创业人员的信贷关系, 促进农村信贷部门对回乡人员创办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 尝试以设备等动产抵押, 取消待遇歧视, 简化信贷手续, 优化服务举措, 多方面加大对回乡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第三, 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 解决回乡创业项目用地问题。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包装推出一批有针对性项目, 以项目引路, 以项目带动“回乡创业工程”, 为回乡投资人员创造二次创业条件。要引导小项目向乡镇工业园区集中, 大项目向县工业园区集中, 搞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没有能力进入乡镇园区的, 要进一步整合闲置资产和资源, 想方设法为创业创造条件。

2. 改善农村经营模式, 多方面促进农业发展

改善农村生产力水平, 寻找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 丰富经济结构, 发展地区特色农业;规范和健全农村市场, 改善农村生产结构, 增加对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 加快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针对土地相对分散问题, 采用多家联合组织发展的策略, 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等有能力、有素质、有知识的年轻人对农村企业进行管理和建设, 集体开发, 重点管理,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引入, 进一步开发农村市场, 保证农村市场信息流通性, 实现农产品的公平竞争模式。

三、小结

历史和实践证明, 农村的经济问题是决定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给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政府作为治理国家的公共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府应该注重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 引入竞争机制, 完善监督制度, 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张永丽, 景文超.中国已跨越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试论中国的人口转变、结构转型与刘易斯转折点.

[2]李爱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中国物价, 2013.5.

城乡繁荣 篇2

(壬田镇党委宣传委员 赖科书,2012年5月)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送”活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瑞金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市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瑞金市农村文化活动情况

近年来,临城县不断加强宣传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百里宣传文化示范带”的辐射带动,先进文化典型的强力拉动,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县业余文化团体多,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大有燎原之势。全县有近140支文艺表演队,在农闲时开展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活动形式主要以传统的大秧歌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以业余戏曲队、鼓乐队、歌舞队、书画社,以及根雕、石雕、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的文化队伍发展迅猛,全县有光盘图书租赁户、歌舞队、戏曲专业户等专业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团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部分村已经出现多种形式、多个经营并存。目前,全县已经建立起县宣传文化中心1所,乡(镇)级宣传文化中心3所,宣传文化示范村3个,具有名人故里、旅游优势、传统艺术等特点的文化特色村10余个,宣传文化示范村和文化特色村交相辉映,互为交融,进一步建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多视角、高标准的宣传教育平台。全县220个行政村当中,有近60个村群众文化活动经常进行,并各具特色,占全县总村数的27%。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1%的村建有图书室,并坚持常年借阅,从事文化专业活动的有862户。县城文化活动发展迅猛,现有文化活动场点23个,其中县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场所影响较大。

三、临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调查显示,虽然临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1、农村群众性文化团体的扶持力度和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造成文化活动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实现大的创新。农村文化活动仍然以表演传统的大秧歌为主,缺乏反映时代精神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文化队伍从业人员以书法、绘画、业余戏剧等为主,多散居农村,形不成规模,没有知名度,而且无统一组织和管理。根据上述特点,文化部门应该首先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分类指导,组织专业的文化骨干对口到农村开展文化下乡帮扶活动,加大先进文化示范引导和文化能人的培养力度,为农村培养一支常年固定不走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伍和创作队伍,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活动的品位,体现农村崭新的风格和特色。

2、具有文化特长的专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大专文化以上水平的多以居住在县城,这部分人工作压力大,缺少文化活动、业余创作的环境和条件。而农村从业人员中在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算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文化队伍不专业、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鼓励有一定文化特长的专业人员进修学习,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提高业务素质。要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农村,积极组建民间文艺社团,积极采取给荣誉、给地位、给物质奖励、给优惠政策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民间文艺社团的积极性,促其更快发展。

3、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各类演出活动受到限制,一些大型公益活动大多在年关举行,演罢大多文化团体偃旗息鼓,无声无息,没有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当地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群众身边涌现出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得不到及时的宣传推广。为此,要积极培养“常驻农村”、“常驻企业厂矿”的基层文化骨干力量,使他们能够及时捕捉身边的鲜活事例,进行创作、宣传,把先进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了先进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才能做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才能真正达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双赢”的目的。

4、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县城文化活动红红火火、丰富多彩,农村各种文化特色已初步显现、崭露头角。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文化设施长期的投入不足,加之文化活动经费的制约,农村文化建设举步维艰,设施设备相对简单。部分乡镇没有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注重发展经济,无暇组织文化活动。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扎实推进“宣传文化工程”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宣传阵地。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文化活动经费,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使思想文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强有力支持和后盾。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具体而言,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村文化建设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经济发达县和落后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土地贫瘠,条件恶劣的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首先是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其次是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第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偏低。

(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在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快发展。但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首先,由于市县乡各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一、当前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全市各乡(镇)普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我市组织了闽剧、歌舞、评话、亻尺唱等各类下乡演出3000多场、下乡放映电影2000多场,全市民间职业剧团常年驻乡巡回演出30000多场。并组织了一些大型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如马尾区的“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长乐市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罗源县的“美丽的罗源湾”大型晚会、闽清县的十八坂暨古民居文化旅游节、闽侯县的“茉莉花节”活动等。二是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城乡群众自办文化方兴未艾。如鼓楼区鼓东街道开展家庭文化活动风风火火,成立了书法、摄影、盆景等20多个兴趣小组;组建了老年门球队、扇舞队等各类文体队伍;台江、晋安区的一些社区利用楼群宣传栏和小空地开展楼群文化活动;开设了“娃娃园地”、“青年之窗”、“老人天地”等栏目;仓山区由辖区高校师生构筑的“校园文化”以其清新、充满活力的特点成为社区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乡镇农民集体出资建农村文化礼堂,自办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祠也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福清市的崇圣博物馆和全省首家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纪念馆,闽清县的“克清图书馆”等。三是各县(市)区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成为城乡群众性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活跃着相当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队伍,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普遍担当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在海交会期间我市专门举办“福州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专场晚会”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展示了2200多年文化古城的丰富内涵,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我市 闽剧、评话、亻尺唱、漆艺、十番音乐、寿山石雕技艺、软木画技艺、陈靖姑民俗信仰文化等8个项目现均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技艺等6个项目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向全国公示。

二、当前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虽在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群众性文化活动还没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有些领导片面认为当前发展经济是中心,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作为干部考核指标。思想不重视,就很难将群众性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投入渠道单一,满足不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需求。目前全市146个乡镇中,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或有名无实,或未建立文化站,区级三馆建设不齐全,村居文化室只有极少数经济较好的村居才有设施配备。文化广场设施建设也远远跟不上群众性广场文化蓬勃发展的需要。三是基层从业人员少、素质低,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目前我市基层文化专业工作人员严重缺乏。有的文化站人员编制长期得不到解决,或人员编制长期被其他单位及其他岗位占用。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组织和指导,层次难以提高,显得单调、贫乏。健康的文化活动不能占领农闲季节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阵地,有的农民群众无聊就参加封建迷信活动或聚众赌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四是群众性文化作品创新不够,精品更少。从近期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文化局等单位主办的“走进美的小区”和“福州企业文化风采”系列展示活动等开展情况看,除个别作品深受群众欢迎外,大部分作品创作水准和可欣赏性不高。八县(市)除福清、长乐市外,其它县的群众性文化作品寥若星辰。

三、进一步繁荣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建议。

调研组认为,福州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挑大梁、树形象”,就要高度重视“文化强市”。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文化强市”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群众参与我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活跃我市的文化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为“文化强市”战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还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质量,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塑造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现代文化城市的新形象。为此建议:

(一)健全机制,加强对群众性文化工作的领导。

1、提高认识,加大领导力度。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将群众性文化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着力解决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和突出问题。把群众性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建立群众性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群众性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街道乡镇和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社区等相关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群众性文化工作的合力,确保群众性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2、建立良性多元的群众性文化资金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或捐助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力量向群众性文化事业的捐赠应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制定配套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基层文化产业市场,要在如何少花钱,办好事上下工夫,逐步形成文化事业由政府投入为主,文化产业由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群众性文化资金投入机制。

3、加强城乡的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各级有关部门要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好群艺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等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统筹考虑文化体育阵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建设。财政要将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维护、更新的资金开支以及开展活动所必须的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各级财政的正常预算。同时要继续抓好社区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二)深化改革,加快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1、加强管理,完善文化队伍建设。建议由文化和人事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基层文化工作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配齐相关工作人员,乡镇综合性文化站可根据乡镇人口数配备2-3名专职人员;村文化活动室要指定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文艺专长的村干部负责,并由财政部门按月给予一定的补贴。

2、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基层文化队伍。要按照相关规定,明确基层文化机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落实从业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实行工效挂钩,优劳优酬,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3、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和民间文化队伍。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志愿者制度,把音乐、舞蹈、曲艺、书画、摄影等学会的业余文化队伍组织起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办文化发展,发挥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和民间艺人的作用,对在各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邀请文体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培训。共同推进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打造品牌,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位。

1、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品牌。大力发展鼓楼的三坊七巷文化、台江的双杭闽商文化、晋安的寿山石文化、马尾的船政文化、闽清的古民居文化、罗源连江的畲族文化等,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格局。

2、依托传统项目打造品牌。闽剧、十番、安南亻尺唱等传统文化项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组织专人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重新包装和推介。建议尽快出台《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开展精品活动打造品牌。立足本市,充分利用现有的相关文化协会的作用,凝聚群众文艺骨干,组织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争取举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文体比赛和文化活动,打造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扩大我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挖掘资源,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积极挖掘社区、校园、企业的文化资源,开展多元性、开放性的城市群众文化活动。

1、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发展社区文化。继续办好两年一次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美的小区”文化活动。同时要根据社区居民职业、文化层次构成等特点,努力扶植挖掘社区文化资源,调动社区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举办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和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

2、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依托学校组织重要节庆日歌咏舞蹈比赛、诗歌朗颂会、书法绘画展览、征文、演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播、普及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和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纽带,让校园文化走出校园,吸引更多的群众踊跃参与。

3、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市职工文体协会的重要作用,积极举办职工书法、美术、摄影等比赛和展览,继续开展《劳动者之歌》“走进企业”慰问演出活动,及“百家企业”职工体育系列活动,举办“企业文化风采展示”、“企业精神征集活动”等,大力营造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造就适应社会进步的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

(五)贴近农民,提倡健康科学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

1、建立“三下乡”长效机制。财政每年可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聘请专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实行“政府出资、市场运作、乡镇搭台、农民看戏”,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建议由党政有关部门与乡镇结对子,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村结对子,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成为“常下乡”活动。

2、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作用。农村基层文化机构要多管齐下,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文艺演出、才艺大赛、琴棋书画等各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安宁城乡共繁荣 篇3

5年来, 安宁市 (县级市) 聚集各方智慧与力量, 践行“1366”发展思路, 积极适应形势变化, 全力破解发展难题, 负重自强, 攻坚克难, 锐意创新, 合力争先, 加快建设富强安宁、活力安宁、魅力安宁、生态安宁、和谐安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取得了一个个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国民经济增速迅猛, 财政收入节节攀高, 农民人均收入年胜一年,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 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社会事业日新月异, 发展舞台日趋扩大, 全市上下呈现出一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喜人景象……

无数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若干个“安宁模式”为安宁市经济提速、社会发展铺平了道路, 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难怪有人这样说:“每次看安宁, 都令人激动和振奋。”从数字中的变化最能看出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2010年, 安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GDP) 预计达135.18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17亿元, 年均增长19.0%, 完成计划的1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5.41亿元, 年均投资4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38亿元, 年均增长19.5%, 完成计划的136.8%;非公经济增加值52.04亿元,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5%。

在历史的长河中, 5年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在安宁的发展史上, “十一五”, 却是一曲充溢着祥和欢快的乐章, 是一首记载着安宁人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诗篇: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工业十强县 (市)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 (市) 、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 (市) 、2009年度中国科学发展百强县 (市)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2010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 (市) 、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市) 。目前, 安宁处于工业化进程后期, 发展质量在云南省处于前列水平, 在昆明市处于领先水平, 位列西部百强县 (市) 第17位。

纷至沓来的荣誉并没有让安宁停下脚步, 通过认真落实“543”倍增计划, 安宁市一手抓工业化加速, 一手抓城市化提升, 围绕打造现代新昆明西部新城, 大力建设太平新城、温泉旅游小镇、宁湖新城、职教基地, 实施旧城改造, 再次掀起大规划、大建设、大开发高潮。

1、大手笔——“组团”打造品质安宁

65岁的刘为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 退休之后, 就买了数码相机, 想把安宁的点滴变化记录下来。刘为民说:“安宁城变化太快了, 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如今宁湖公园变身成园博园, 美丽湖景让人赏心悦目。相比住在宁湖附近的市民, 住在宁湖新城的居民“幸福指数”也不低。无论是布局、环境, 从大处到小处, 处处透着股“精细劲”。

根据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 围绕打造中等城市、品质安宁的目标, 安宁实施太平新城、温泉旅游小镇、职教基地、旧城改造四个城市重点片区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64.8%,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21km2, 人口约15万人。安宁加快全域城镇化步伐, 基本形成了“一主四镇” (主城区、八街、太平、青龙、禄脿四镇) , 主次分明、特色突出、功能配套、经济繁荣的城镇体系。安宁市还完善规划建设机制, 统筹城市总规、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 做到“四规合一”, 按照“四个集中”的要求, 编制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 实现规划的全覆盖。

2、太平新城——滇西旅游门户休闲宜居之城

位于滇池湖畔、安宁市东北郊的太平新城, 是环滇池都市圈的重要功能区, 总规划面积69.03km2。总体定位为:以体育产业为先导, 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引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物流贸易产业、现代城市服务业, 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 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滇西旅游门户, 休闲宜居之城”的生态新城。

太平新城经过6年的开发, 完成市政道路建设工程9项19.4km, 配套建设18km供水主管工程、完成沿道路4.2km绿化, 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基本覆盖了一期11km2的开发建设区域及门户区改造工程。今年完成了太平新城长8.4km的集镇主干道二期工程, 实现全面通车。目前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有:3#次干道延长线、东环干道、西环干道、始甸集中安置居住区、主干道峭壁水景工程、集镇3#次干道景观绿化工程、集镇5#支路工程、老峨山苗圃工程、太平主干道二期绿化工程等项目。

目前, 太平新城共引进项目37个, 其中, 地产项目11个、工业项目15个、商业项目11个, 协议总投资467亿元, 完成投资108亿元。2009年, 太平新城地方财政收入9622万元, 工业总产值103592万元。

3、温泉旅游小镇——全国温泉休闲度假目的地

温泉是云南省2005年确定重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 将打造为以温泉资源为基础, 特色温泉泡浴为核心, 包括泛户外运动、古镇休闲、宗教朝觐、康疗养生、会议会展、乡村旅游、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名镇及全国温泉休闲度假目的地。到2010年规划区总人口为1.5万人, 远期总人口为2.44万人。

目前, 温泉镇抓好两大建设:提升改造核心区;打造为接待国家领导人及外事公务活动的重要场所。打造金色螳川4A级景区。以螳螂川河谷自然景观为主轴, 以三大片区 (温泉、牧羊湖、青龙峡) 为支撑, 以洗浴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为核心, 将金色螳川打造成为集温泉养生、乡村休闲、主题游乐、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休闲旅游区。

温泉镇累计引进温泉国际会议中心、龙山别墅、云南安宁金叶科技园、英之源五星级酒店度假村、“凤山明珠”健康养生项目、德安医院、国际网球赛事中心、心景·汤天下温泉博览园和心景·禅佛禅文化酒店、金方森林温泉二期等18个项目, 协议引资58亿元, 完成投资16亿元。

4、安宁职教基地

教育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 云南安宁职业教育基地位于安宁中心城区西南部, 距安宁主城3.5km, 规划区总面积为15.52km2。基地以建设立足昆明、服务全省、辐射南亚、东南亚、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体制多元, 集产、学、研为一体, 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规划建设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安宁职教基地的主导功能为教育, 同时, 职教基地十分注重积极培育与教育有关的产业, 注重职教基地的产业多元化发展。从安宁职教基地的总体规划中, 我们可以看到, 安宁职教基地对研发、实训科研等配套产业的用地在规划中也进行了足够的预留, 能保证规划区实现产业多元化目标。到2012年, 安宁职教基地将成为入驻院校8~10所, 入驻学生8~12万人的高端城市新区。

随着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项目、云南技师学院项目、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项目、云南工程职业学院项目的一期建设相继完成, 云南轻工职业学院、云南省工艺美术学院项目的规划设计也在加快步伐。在安宁, 一座职教新城已经初具规模。

5、旧城改造——建中央商务区、文化核心区

安宁市把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实施。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市场运作, 准确定位、统一规划、渐次推进”的工作思路, 以打造安宁城市中央商务区、综合中心区、文化核心区为目标, 形成“一心、三带、三组团”的功能布局。包括一个文体娱乐核心, 行政办公服务带、商务办公服务带、商业休闲服务带, 滨水居住组团、综合居住组团、生态居住组团。

新社区规划总面积约1.6km2, 规划总建筑面积83.29万m2。涉及3个社区, 75个单位 (集体) , 2487户住户。拆迁约38.87万m2。项目概算总投资约30亿元, 建设期5年。

6、宁湖新城——服务大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城市综合区

安宁宁湖新城是配套服务大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城市综合区, 总规划面积15km2。其中, 大屯片区、宁湖片区7.1km2为重点核心区, 以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商业金融、康体休闲及居住为主。宁湖新城于2004年1月15日启动建设, 截至2010年9月, 累计开展各类投资项目40个,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

7、大投入——构建中心城市

如果说大手笔的规划是凝固的智慧蓝图, 那么随之而来的行动则是一场果敢坚毅的行为艺术。城市建设者们用火热的激情, 浇灌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 筑就着雄浑强健的城市体格。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 安宁市实现硬化路面、洁净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 移动信号全覆盖。全市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和行政村公交覆盖率达100%。实施“三纵三横”交通路网建设, 安县 (安宁~县街) 公路、安禄 (安宁~禄脿) 公路、珍泉路、螳川西路, 石安一级公路入城段改造, 昆明绕城高速西南段浸长村立交联络线、望海路等道路正在建设或即将竣工, 形成十字形骨架的区域交通干线, 基本构建市域全面覆盖、便捷通达的交通体系。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利用“445”工程, 新 (扩) 建水库5座, 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7件, 实施大批饮水工程项目建设, 基本破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供水二期、煤气管网扩建和城区电网改造等重点工程, 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建成投产。主城和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和80%以上。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 燃气普及率达到95%。

一座城市的品位还体现在城市的绿地、园林之中。从2006年起, 安宁市在建成区开展大规模的植树活动, 城市环境进一步美化, 建成了近30个公园和街头绿地。据统计, 截至2009年末, 安宁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81%, 绿化覆盖率达45.1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7.82m2。

商业楼盘是城市的肌肤。昔日“木楼青瓦、石板小巷、矮檐板门”的景象已成为渐远的尘埃。如今漫步在安宁街头, 样式别致、风格迥异的各种建筑鳞次栉比,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展示着安宁的风采与魅力。

作为反映一个城市成长的重要“指标”, 安宁房地产业景气指数连年攀升, 其中2009年共完成商品房合同鉴证9022件, 成交面积145万m2, 金额56亿元, 涉及20个楼盘。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 使得安宁房地产业厚积薄发, 在昆明各县 (市) 区“昆明后花园”争夺战中逐渐拔得头筹。推窗见绿的宁静、游园踏水的休闲、购物的便利实惠、厚重的多元文化, 吸引大批昆明人来安宁投资置业,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 更吸引了大批房地产企业来安宁投资, 厦门住建、中国保利、广州恒大、云锡集团等省内外大型房企纷纷进驻安宁。

8、大变化——城乡统筹福泽农民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 无论是安宁的乡镇还是村庄都发生着令人鼓舞的变化。集镇靓丽变身, 2010年5月, 青龙镇继国家卫生镇、云南生态镇等荣誉称号之后, 又从北京捧回一块国字号招牌:“国家园林城镇”。从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小镇, 到积聚现代文明神韵的花园式城镇, 青龙镇经历了全方位的“升级”考验。很多到过青龙镇农村的人, 都会对该镇四通八达、平坦宽阔的道路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处可见的健身路径、园林小品更让人眼前一亮, 让人恍若置身于环境优美的都市大社区。

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的发展思路, 青龙镇率先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形成了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村庄绿化、民居美化的农村新景观, 青龙已成为安宁全域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型集镇。

时间是奇迹的创造者, 几年间, 八街镇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先后建成的东湖、西湖和南湖公园, 成了镇上5000多常住人口茶余饭后的最佳去处。而通过“修旧如旧”的老街, 自成一体, 形成了八街镇最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和重要商贸之地。

承担着安宁市水源地保护这一重大任务的八街镇, 长期以来没有引进任何工业, 一些生产性企业拿着资金上门来谈合作的时候均被八街镇政府予以婉拒。在这种情况下, 八街镇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朝最适宜居住的环境区、安宁“543”倍增计划中人口居住的承载地迈进。走在八街镇的街道上, 你可以感受到处都是清静、安逸和古色古香的情景。三和寺经过重修后, 更兼具观光和旅游功能。作为一个古建筑群聚集地, 佛教兴胜、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人杰地灵, 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古镇, 现有完整的文庙、青云楼、关圣宫、北门楼、旧残城墙等, 古建筑群就是当时佛教兴盛的见证。2010年, 按照“1+3”统归统建模式, 八街镇建成一个集贸市场、一个集中居住小区和一条商业街。投入1900万建成占地80亩的集贸市场, 作为农产品零售点, 一改往日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局面。目前, 八街集中居住区规划方案已经通过, 年内开建, 到2012年, 21个村委会300多户农民将入住新小区。

村庄改头换面, “出门走山路、烧饭用柴禾、饮水河里挑”, 这曾是安宁市太平镇火龙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的火龙村可大变样了。只要绕着村子转转, 就能看见村里家家门前都通了水泥路, 村口还有一个偌大的沉淀处理池。“为了确保村里不再出现脏乱现象, 村里还开展了“园林绿化示范村”创建, “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 不仅提升农村文明水平, 也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提起县街镇好义村, 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的。近年来, 好义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的项目, 培育特色产业, 村里不仅建起了优质红梨基地、规划化种植的烤烟、磷资源整合开发, 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经济实力上去了, 村居更整洁了, 公共服务也得上档次。2010年12月2日, 尽管寒气袭人, 但县街镇好义村的健身广场上仍然是热闹非凡, 老人们三三两两, 或闲聊漫步, 或在健身器材上扭动腰身, 举手投足间尽显安逸。

“过几天我们舞蹈队有个演出, 这不, 姐妹几个赶早过来练练, 也好活动活动身体。”60岁的夏大娘正在广场上指导伙伴排练舞蹈。她说, 舞蹈队一成立, 就吸引了许多老年人, 现在, 编舞、排练、演出已经成了她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9、大未来——城市化更显“安宁气质”

按照一步城市化的要求, 安宁推进全域城镇化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三化”化“三农”、带“三农”, 着力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 即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政策措施一体化, 促进“三农”实现“九化”, 即农业产业化, 中心村集镇化、中心镇城市化、主城区现代化, 农民生活市民化、居住社区化、就业常态化、保障同等化、素质文明化。

5年以来, 安宁市紧紧围绕工业开发和城市扩张需要, 扎实推进“四个集中”, 着力建设高标准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同时, 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其中连然、金方两个街道作为主城城市化的试点, 青龙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试点, 八街镇作为城乡统筹的试点, 太平镇作为开发区城镇化试点, 草铺镇作为园区城镇化试点。今后, 安宁市将加速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步实现城市化, 打造现代新昆明西部新城。用3~5年时间, 使建成区面积达30km2, 城镇化率达75%以上。

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 促进“三农”实现“九化”。加强规划引领, 实现规划100%覆盖。之处还着力完善城乡形态和功能, 构建“一主四镇”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着力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 重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着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三重三置换和三区联动”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接轨, 建立健全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基层民主政治权力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 引导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管理、市场等发展要素流入农村。

根据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 围绕打造中等城市、品质安宁的目标。安宁打算实施四个城市重点片区建设突破, 把太平新城建设为生态良好、经济活跃, 集体育运动、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创意研发等为一体的创业、活力、宜居之城。温泉旅游小镇建设成为国家4A级景区, 建成昆明的养生文化中心和养生产业基地、高原温泉养生天堂。职教基地则按照建校即建城理念, 建设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实训基地及高端城市新区。旧城改造片区规建设成为高端的商业、居住、文化、休闲区。

上一篇:离校信息管理系统下一篇:城市色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