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梦

2024-10-26

文化繁荣梦(通用4篇)

文化繁荣梦 篇1

一、群众文化概述

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人是文化主体, 文化是一种内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的国家, 人口将近14亿, 群众文化的覆盖面广。参与对象之众是其他类文化所无法比拟的。我国群众文化源远流长, 而且是最早产生的, 最古老的文化艺术活力的基本形态。

真正开始使用“群众文化”是在1953年。群众文化, 是指人们职业外, 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 以自娱自教为主导, 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 客体为活动;群众文化内容广泛,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人民群众是一种思想内涵, 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原有的群众文八字方针“组织、培养、辅导、创作”指导下, 发展新的形式群众文化是现代群文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在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 文化修养的不同, 人群的需求也不同, 适应新人群新需求, 就需要新项目, 新创意, 新的形势新的理念, 新的群体创新的项目。

二、以深圳为例的群众文化建设

深圳市是一个人口倒置, 外来工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不相匹配的城市, 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要创建的新型国际大都市。群众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新形势而转变的, 群众文化的方式要适应这个城市又区别于别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的不同方式来创新。具体来说, 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残疾人文化、军营文化、外来工文化、非遗文化、旅游文化、网络文化、游戏文化、服饰文化、休闲文化、声频和视频文化、礼仪文化、建筑文化等等项目非常多, 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项目, 下面来具体讨论。

(一) 街头文化

重新重视这一街景, 群众晨晚练舞蹈、器乐、拳道、街边山歌、街舞等等艺术形式。

(二) 商业文化

其含量更大, 服饰、首饰、装饰、灯饰、工艺品、广告、造型、雕塑、艺术品、车型、漫画、油画、动画、国画等等它们都是文化又是产业, 这些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交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三) 军营文化

军队的业余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当兵几年都不能回家, 远离市场文化, 那么军营的文化基地建设是群文工作者必须坚守的阵地, 美术书法摄影, 舞蹈合唱卡拉器乐戏剧等项目进入, 战士们的业余生活活跃起来, 站岗, 训练都更有劲头, 战士在艺术的熏陶环境里成长, 同时也学会多几种技能。

(四) 外来工文化

深圳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是外来工, 远离故乡, 远离亲人, 文化水平不高, 从农村走向城市, 集体宿舍, 流水作业, 三班倒的作息时间, 城市文化的差异, 生活的不习惯都给这个人群的产生很大压力。对此, 深圳采取了一些特殊方式来满足外来工的文化需求, 主要有:群文的百场电影进社区、厂区活动, 广场的节庆演出, 八大艺术类别下企业的培训, 外来青工的艺术节, 周末音乐会, 周末剧场等等服务, 在这种氛围下, 深圳已有多个外来青工艺术团队伍产生。在人口倒置的深圳, 为加强服务, 群文工作者的加班和工作项目增加是根据群体的需要而有多个项目创新, 政府又根据项目需求跟进资金, 编内不够人手就想办法向民办艺术团队实行购买服务方式解决。

(五) 非遗文化

“普查、宣传、保护、传承”, 在全国掀起了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潮, 把祖国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 不断创新, 拓展视野, 改革创新。深圳究竟用什么作为文化的理念, 客家文化还是移民文化?“深圳是海洋文化为主理念, 客家和移民文化为普的一个新移民城市”大办海洋文化活动。讲座和文艺演出, 比赛等项目, 提高深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同时保护非遗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现代人对民族文化的沉淀容易忽视, 应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发扬民族文化, 以民族文化原生态结合现代人欣赏角度和方式表达“民俗村”方式, 群体和景致结合, 文化与旅游结合;沙头角“鱼灯舞”原始居民和香港居民一起舞动鱼灯跨过国界, 原始鱼灯舞、少儿鱼灯舞、舞台鱼灯舞、广场鱼灯舞, 老百姓舞动着鱼灯舞追求艺术享受, 在舞台上展示新人生, 以此祈求着幸福平安, 促进了社区和谐, 又传承了祖先留下的非物质遗产项目。

(六) 服饰文化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现代人对经济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容易觉察而文化当中的一些元素容易忽视。比如一个国际性的活动, 中国人应该穿什么衣服, 14亿人没有一个总体概念, 那么这个项目就要出大问题。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个礼仪之邦, 不同身份的群体服饰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明确一个民族的原始文化, 在“立新”的同时也要渗入自己的独特元素, 比如深圳的“良子香云纱”“衡韵”服饰等等。拥有自己民族的服饰是不容忽视。

深圳市是担任特殊历史任务3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 创造了“设计之都”, “时尚之都”等神话。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文化消费有了许多选择, 如以商品形态存在的, 休闲形态存在的, 总之是以各自的角度不同需求, 释放压力, 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途径。这些多样的文化样式, 赢得人们的青睐。而传统的群众文化单一枯燥, 不能满足人们随意洒脱自然和消闲的心境而被人们所淘汰。其次, 大众传媒对群众的冲击, 收音机电视网络, 谁占领媒体市场, 谁就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市场经济下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 过去人们印象中的文化, 只是组织演出展览和娱乐活动, 或只是供圈内人、专业人士自娱自乐的。如今的文化与经济社会融汇在一起, 概念越来越宽泛, 可以说无所不在。因此, 如今的文化工作与文化管理就要联系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 了解时代流行趋势, 掌握市民需求, 拓宽工作思路。如拓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空间。通俗文化、广场文化、网络文化等要发挥现代人的想象创新能力, 拓展视野求发展。

视频利用网络把世界各地的文化作品精品形成系统的展示网络平台, 群众需要了解的电影、电视、动漫、纪录片、纪实片、教育片、自拍视频;音频也是一样, 音乐作品、声乐作品在网络上分类存入, 伴奏和原声分开存入, 全面在网络上形成世界级的系统不断连接, 让其形成交流视看的最大系统——“网络剧场”。

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把文化作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公益”“零门槛”, 这都源于深圳长期以来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懈探索, 深圳文化工作者们一直致力追求的, 就是让文化成果惠及广大市民, 让所有市民公平、平等地享受文化权益。“可以说, 相对于经济来说, 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上还处于弱势。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 担当着增强文化实力, 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任。面向未来, 我们还要努力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提高市拓展民生文化福利上面下功夫, 努力让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个环节中, 成为生活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让文化成为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与竞争力。”

深圳正致力于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在更高层次上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是题中应有之义。对深圳人, 特别是对深圳文化人来说, 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深圳文化的许多方面都能看到这种喜人的变化。首先全市上下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 确定了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的目标任务:“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了与城市性格特征相吻合的城市文化特征, 即现代艺术先锋城市。现在再也没有人会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了, 深圳文化在全国全省都占有了一席之地。”深切感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立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深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操作水平, 在这样有力的推动下, 一座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的城市, 赢得了深圳乃至全国的关注和好评, 让人每次到深圳来, 都感到能学到不少新的经验, 得到不少新的启发, 深切感受到其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文化建设的各项实践为文化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和可喜变化。”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也是群文发源之年, 在这历史机遇下, 我们要拓宽视野, 把深圳建设为文化强市, 做大做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事业。

文化繁荣梦 篇2

中国梦,实现伟大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美丽四川,建设美丽和谐繁荣四川,是实现中国梦的绚丽篇章!

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顽强的四川人民争取到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而自然灾害我是们无法预料的,今年4月20日8点零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坚强的四川人民再次面临灾难考验。然而天灾无情人有情,党和政府、军队、全国各地群众、企业凝聚一心,众志成城,共抗天灾。

四川依然美丽!站起来是天,走下去是地!一种骄傲惊天动地,世界都称奇!咽下去是悲,喊出来是喜!一种坚持生死相扶!,路虽然坎坷,爱始终放心底!寒冬融化以后,阳光和微风总会带来春意!走过风走过雨,四川依然美丽人间真情不息!

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和谐繁荣四川!

中国梦,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绚丽瑰宝,诞生了无数智慧的结晶!翘首回眸,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绩思汗,江山如画,金戈铁马,威仪天下。然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从此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从此当家做主;改革开放,这伟大的决定让青春中国的身姿愈发矫健;春天的故事,这辉煌的时代把青春中国的屈辱历史洗刷;百年奥运,这精神的升华让青春中国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然而青春中国的一步步成长都离不开国人的无私奉献。

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无数伟大爱国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品德楷模雷锋、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叙述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长歌,他们甚至用生命,用热血来呼吁人们心中的爱国精神。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四川行动。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同样,要实现“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四川人民。美丽繁荣和谐四川,需要四川人民来建设,需要四川人民全力以赴。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体现出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呈现在每一位中国人面前的中国梦。一个“富强振兴幸福”的国家和人民,理所当然包含了“美丽繁荣和谐”之意。对四川人民而言,中国梦的内容当中必然包括“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美丽繁荣和谐”,全面反映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既体现政治文明和经济建设的成效,也体现生态、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成效。

建设“美丽四川”的重点,当在生态建设,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我省可持续发展。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和今年芦山强烈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伤痛,造成巨大损失。重建后的汶川地震灾区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城乡布局全面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对芦山地震灾区来说,重整破碎的山河,恢复重建幸福美丽的家园,需要科学规划、拼搏实干,努力实现“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

建设“繁荣四川”的关键,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过去五年,我们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基本省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还很重,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在建设美丽四川的同时,建设经济社会繁荣的四川,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

文化繁荣与村落体育文化发展 篇3

1 体育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

1.1 体育文化形态

文化泛指人所创造的整个人类环境的有形和无形的各个方面,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等。

体育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从其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形态所不能取代的,甚至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还不得不从体育文化中借鉴、迁延某些具有特制的东西。体育一旦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将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文化,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协调和发展。而当代体育文化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越来越繁荣,甚至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1]。

1.2 村落体育文化

村落,泛指乡镇以下的地方,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是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一种实际存在的最恒常稳定的时空坐落。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尔认为,在现代化以前,农业村落的时间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论体系,还包括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因而村落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农民,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状态、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习俗和风气。

村落体育文化是指综合了地域性、文化习俗等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的亚文化形态,是村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文明开化程度的具体表现。作为社会文化的村落体育文化,它既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产物与反映,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村落体育文化既有其历史延续性,又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变迁也是先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开始的,进而导致体育制度和体育行为方式的变迁,最后引起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变革[2]。与其他的亚文化形式一样,村落体育文化也有它的全球趋同性和民族与地域的差异性。

1.3 村落体育文化特征

体育文化意识包括价值心理与价值观念,都是从有意义的体育文化现象世界中获得的,而人对体育的价值思维的判断也离不开有意义的体育文化现象世界。文化只有满足人的价值需求,才能被人的心理机制内化为意识,才能发展为一定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村落生产方式决定了体育文化的乡土性特征。村落中的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因而乡土社会的村落时间制度是与其生产制度的年度周期及节日仪式周期密切相关的。由村落时间制度决定了村落体育的季节性和节庆性特征。

村落生活方式决定了体育文化的自给性特征。村落的地理条件、经济环境、社会生活形式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决定了村落体育文化特点,村落体育文化同时也是村落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村落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东西部体育发展的差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体育文化形式以及具有村落独特的文化风俗的体育发展规律等方面[3]。

村落文化决定了村落体育的民俗性特征。农村体育在很多时候被意指在城市开展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并且是以相对较大“农村”地域的范畴分析和认识的,这实际上已经遮蔽了小区域范围内甚至是每个村落的体育文化特色。在气候、地形、文化传统等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村落体育的活动内容往往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联系,甚至本身就是当地的民俗。

1.4 体育文化激活村落文化

文化力是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不可或缺的动源,村落体育也不例外。在推动村落文化事业过程中,体育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凝聚、整合的突出功能。体育文化活动能构建村民生活的精神取向和村落文化特色,形成极具潜力的文化功能,同时也是体育文化形态本身的转变过程。现代化都市体育这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中体现的体育观念与体育文化、具有相当的时尚性,对村落现代文明发展也具有极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体育在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体育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仪式性体育构成的各种事件,最容易成为社区记忆,并成为村落传承的某种象征,从而凝聚成村落社区精神。村落体育形态多元,民间传统体育是民间文化的主要内容,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色,是长时期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瑰宝,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体育的开展,可以把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送到村落农民的身边,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落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健身、健心、益群。村落体育活动能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改善健康状况,减少发病率,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可以调节村民的情绪,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加深村民之间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消解村民之间潜在的冲突和矛盾,形成稳定和谐的村落社区文化[4]。

2 村落体育文化发展方略

2.1 意识培育——“催化器”

我国城乡体育差异极大,这种差别其本质是城乡经济发展二元层次客观反映。这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性和市场倾斜性造成的,如果对这种差异进行整体透视,则主要体现在许多潜在的更深层的差异上,如锻炼价值观、目的性差异、休闲传统差异、性别差异等 [5]。

在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欢乐,传统节日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迸发出娱乐的光彩,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人性功能,也使得许多体育活动的聚会演变成了人们享受快乐的节日。农民与传统体育、传统体育与传统节日一直被娱乐思想主线所牵系。正是体育与生俱来的娱乐特质与人类追求幸福的人性相结合,模糊了中国传统体育和传统节日的界限,让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平凡生活中快乐的风景[6]。

可见,在村落体育文化发展中,虽然经济、政治因素起着重大作用, 但真正起主导性作用的还是村民的体育意识。村落体育文化落后不能光从经济上寻找原因而忽略体育文化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所具有的超越性[7]。要通过现代体育意识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意识的融合,改变长期以来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造成的体育意识淡薄的状况,培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造良好体育文化环境影响,通过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催化体育意识的提升,达到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繁荣目的。

2.2 机制转换——“触发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从战略高度去认识村落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属性理解不深,使得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建立和谐的工作机制。据有关资料显示,约有45%的乡镇没有体委、体协或体育文化站,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不能得到保证,管理体系缺乏导致村落体育活动不能有效进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村落体育面临约束力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种状况与村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在目情况下,根据农村的实际状况,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建立完备的体育设施,举办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效地实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起有效的“触发”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 “要明确政府的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有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这为农村体育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村落体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农村体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完全由“行政发动+行政推动”的组织形式,建立一种“行政搭台+市场拉动”的新型发展机制,促使体育文化体制和体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运用村落广大的人群消费资源,吸引社会各商界、各媒体积极参与,触发体育文化成为村民的自发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运用市场经济的力量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兼容”,激活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3 传统传承——“稳定器”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这充分说明,民族民间体育作为我国优良体育传统文化不仅不可丢弃,而且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因为村落体育文化与其他人群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密切联系,也决定于村落体育活动方式上的独特习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村落共同体呈现出一定的“超稳定性”,村落体育的稳定性就是以村落的稳定性为前提的。村落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尤其是各具特色的仪式性村落体育活动,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规定性的仪式,相对比较稳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8],传承中必须维护它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弃之不顾。

村落“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绵延千百年积累起来的体育文化,对大众体育活动内容的产生发展,对人们健身观念的形成及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村落体育在内容创新上,应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作为突破口,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只有将各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在广大农村地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发挥民族体育多元化的优势,来促进村落体育文化的稳步稳定的向前发展。

2.4 学校辐射——“驱动器”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和智力密集区,对乡村社会文化形态的辐射力与驱动力是巨大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我们的准则、价值观念和学校教育应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改变。在工业社会里,学校要发挥新的功能,要成为社区中心,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在我国农村正向工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健康的、完善的乡村体育文化必须依靠乡村学校的巨大作用。

乡村学校文化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她为那里创造财富,开创文明之先进风气,是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潜在力量。她作为乡村知识的组织力量和乡村教育活动的传播基地,引导着青年一代探索发现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奥秘,并运用新的经验,促进村民思维形式的进步与乡村社会物质生产的繁荣,是乡村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导力量。她将历史诉之于人们,将文明进程呈现给人们,使村落农民从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过程中,看到乡土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能够选择性地继承、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创新新时代文化。她能动员与发动村民,组织建设与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9]。

乡村文化发展繁荣,首先要培养新一代农民。乡村学校体育是有效发展乡村文化,使现代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和谐共存, 促进村落体育由单一传统民俗型向现代休闲型体育、竞技体育、娱乐体育等多元化体育形态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积极发展乡村学校体育,驱动现代体育意识从乡村学校渗透入乡村是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中小学往往也是村落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地,在广大村落社区,村民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村落体育的组织开展都会得益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辐射功能也将愈来愈明显。

2.5 完善设施——“服务器”

促进村落文化发展繁荣,建立健全体育文化设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0万个,其中占土地面积16.5%和占人口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79.8%,而占国土面积83.5%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在对部分乡镇体育组织机构的调查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拥有符合第58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共850080个,乡村仅占共总数的8.18%。这不仅低于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所需的要素配置,也是遏制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0]。

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村落体育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将会不断彰显出来,要充分认识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国家应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措施中,出台相关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政策和优惠措施,发布了一系列系统建设项目,比如无偿为乡村配备体育器材的政策,增强对农村体育文化的服务力度。县、乡、村各级行政组织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要全面开展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与论证,把体育场地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等,为村落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基础。

2.6 人才培养——“牵引器”

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体能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体育文化人才和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牵引器”作用。他们在村民中极具号召力、影响力,是村落体育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乡村体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体育文化人才服务乡村。要以优惠政策疏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为乡村输送、留住体育人才。壮大村落体育文化志愿者队伍,抓好高校“体育三下乡” 活动及毕业生实习期间的辅导活动,鼓励专业体育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乡村体育文化建设和村民文体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乡村体育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孟凡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101.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5):30.

[3]赵培军.文化视阈下的新农村体育文化重构[J]农业考古.2011,(3):355.

[4]郭修金,虞重干.从村落看村落体育[J]P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4.

[5]田雨普.小康社会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25(4):13.

[6]于文谦,孔庆波.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质层文化力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12):[7]俞爱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8卷).2005,(11):1482.

[8]郭修金,虞重干.从村落看村落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

[9]唐松林,罗仲尤,彭兰.农村教师:新农村建设必须停靠的知识力量[N].《光明日报》2006.(7.20):7.

文化繁荣梦 篇4

一、五华县文化人才现状

五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79人, 其中局机关公务员12人, 干部53人 (含局机关) , 职工126人 (含局机关) 。在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镇文化站中, 共有编制146人, 实有在编人员66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有37人, 占总人数21%, 初级职称的有51人, 占总人数的2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1人 (其中全日制大专以上4人) , 中专 (高中) 83、初中及以下45人;这些人中, 30岁及以下30人, 30-40岁43人, 40-50岁69人, 50-60岁37人。

近年来, 五华县的文化人才工作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 通过上级支持、社会捐助或自费的形式进行了文化水平和业务知识的进修、培养, 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年1月, 梅州市拔尖人才、原五华县文化馆馆长彭强在上级组织部门的关心下就任五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2011年12月, 通过梅州市联合公选, 魏俊林同志脱颖而出, 被公选为五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2009年9月, 为解决五华县文广新系统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经请示县编委和县人事局, 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分别招录了文化馆编剧1名, 文化馆舞蹈编导1名, 镇文化站干部4名, 采茶剧团演职员12名, 木偶剧团演职员6名, 进一步充实了文化干部队伍, 为人才兴文和推动五华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五华县文化人才建设离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距离, 人才难找、人才难留的现象尤为突出, 从而制约了五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专业人才逐步老化, 青黄不接, 后继乏人。

据统计, 目前在职人员中具有中、初级职称人员共有88人, 大多数是在70、80年代通过招收自行培养的, 从大专院校毕业分配的较少, 专业门类不齐备, 尤其缺乏作曲、主奏人员。如采茶剧团, 原来的主编剧已病逝, 现在要出新节目真是“无米之炊”。在整个文化系统, 除一部分舞蹈人员和戏剧人员较年轻外, 其他人员都在40岁以上, 而一些部门的人员已接近退休, 年轻干部还不成熟, 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差, 专业人员配备不齐, 工勤人员较多, 导致一些业务无法开展。

2. 群众文化人才发展不平衡, 缺岗严重。

目前, 音乐、歌舞、戏剧、美术、摄影等人才都集中在县城, 而到了乡镇, 这类人才很难发现, 从而制约了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在五华整个文化系统, 尤其是在镇文化站, 人员缺岗严重:全县镇文化站实有编制110人, 但目前在编只有28人。

3. 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不健全。

经调查了解, 现有的专业人才、业余人才大多数得不到进一步的培养、深造, 使用也是相当有限的, 很多单位没有建立人才培养、使用目标和计划, 更没有资金投入, 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口号式的重视, 文艺活动相应地开展比较少, 没有搭建起让文化人才展现的平台, 人才难以发挥作用, 造成现有的人才资源浪费。

4. 各门类骨干人才少、优秀人才流失。

目前, 我县文化各门类的领军人才匮乏, 如剧团的主编剧、主演极少, 体现不出人才优势, 要搞大型艺术生产, 还得外请人员, 花费不少精力和财力, 一些较为优秀的人才则通过不同的渠道相继流失, 形成“人往高处走”的客观事实。

5. 文化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经营项目缺乏规模和档次。

当前, 我县的文化经营多数在文化娱乐场所、网吧、音像制品销售和书报刊、印刷门市等方面, 能形成规模的较少, 高档次的不多, 经营者大多文化程度较低, 经营理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大规模的、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没人开发和打造, 智力、财力投入也相当困难, 市场难找, 难培育, 这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看出, 五华的文化人才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总结起来, 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 体制关系长期制约着文化人才的发展。

受编制的限制, 需招收、引进的人才进不来, 不适应的人员出不去, 人才结构得不到优化和改善, 反而有所退化、劣化。干部职工干到退休之后, 有关部门不是从专业高等院校去招收毕业生, 而是从其他部门调入, 或者在本系统借 (抽) 调, 致使从业人员逐步老化, 且是半路出家, 无专业知识, 造成整体文化素质降低, 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 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财力支持和保障, 各类专业人员难于得

到进修和深造的机会, 专业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 导致一些业务无法进行新的实践和创新。足额的文化经费是正常开展文化事业的保证, 五华县是省重点贫困山区县之一, 政府对文化部门的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经费比较困难, 对提高办公条件、增加干部职工的待遇、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影响, 从而阻碍了人才的发展。

3. 城乡文化活动差别大, 发展不平衡。

五华县地处山区,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平衡, 政府对文化智力和财力投入较少, 加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互相冲击, 乡镇文化专干平时很少做业务方面的活, 使农村的群众文化停滞不前。

4. 五华县的文艺骨干本来就少, 由于待遇不高、激励机制缺

乏, 致使优秀人才有了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或者有了一些向外发展想法, 形成人往高处走的客观事实。

四、今后文化人才工作设想

1.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国家文化部《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和省、市、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统一思想, 统一部署, 统一行动,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中心工作的重要位置, 予以高度重视, 领导要带头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人才兴文”的战略思想, 明确所担负的职责与任务, 切实落实“一把手”抓人才工作负责制。

2. 加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要利用国家大力发展农

村宣传文化中心的契机, 积极请示县委县政府, 争取吸收一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充实到文化人才队伍中来, 用2—3年时间把农村文化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来一个明显的改观, 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 大力发展基层文化事业。

3. 注重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良禽择木而栖, 良才择主而事。要吸引人才, 领导干部就必须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以科学的人才观来指导工作, 以最好的服务来集聚人才, 以最优的环

群众文化艺术重在开发创造性思维

李晓天 (山西省大同市群众艺术馆山西大同037000)

群众文化艺术是一种独有的动态资源, 可再生的精神财富。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 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创新转化的文化产品, 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 用全新的理念审视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前景,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形势下, 显得格外重要。

一、群众文化要植根沃土承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波澜壮阔, 始终得以传承并在不同时期展现出新的风姿, 放射着灿烂的光彩。大同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 千百年来, 文风浓郁、人才辈出, 素有“文化古城”的美誉。把光大“文化古城”融入城乡文化建设之中, 大力培养热爱地域的文化氛围, 出版录制了《大同方言数来宝》《广灵秧歌》《大同民间文化艺术集萃》《大同美》《塞北梨园》之一, 《耍孩儿》之二, 《罗罗腔》《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使崇尚文化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群众文化艺术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根结底是以人文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群众文化就是让每一个社会人得到自我发展, 实现自我价值, 构建和谐、健康社会文化的重要内涵, 也是群文工作者重要的标志。群众文化工作应该充分重视每一个生命的自主和谐发展, 包括有智力障碍或肢体障碍的人群在内, 同样应该得到文化艺术上的关爱, 同样应该获得群众文化艺术的公平权力。张继刚为残疾人编创的舞蹈《千手观音》, 给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群众文化工作应该为每一个愿意接受艺术指导的人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本的保证。群文工作对于培养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以潜移默化的感染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群众文化艺术重在培育创造性思维, 应当鼓励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创新, 让人民大众富有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 尤其要关注文艺骨干的创造力发展, 充分肯定它们富有创意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独特价值。笔者做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多年, 实践证明, 往往幼稚的构思可能正是天才的表征。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中激励业务干部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能力也许比什么都重要。群文工作者的最高任务就是创作、指导、研究,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很多艺术形式都需要我们进行创作、编导, 如合唱、合奏、舞蹈、美术设计等, 都要求参与者集体配合, 共同协作, 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组织策划文化艺术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群文人在合作态度、协调能力方面能够获得生动的感性的体验和富有成效的训练。群文人做某一项活动更应该重视过程, 而不是结论。创造与合作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它

境来吸引人才, 以最大的诚意邀请人才。人事部门要按党管人才的要求, 广开渠道, 不拘一格引用优秀文化人才。

4. 建立起合理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实用的文化人才队伍, 为推进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面对我县文化专业人才的文化程度不高, 市场意识不强, 布局不平衡等问题,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5. 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要留住人才, 就必须积极为人排忧解难, 政府要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给予支持, 为其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 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 使其安心地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服务。

6. 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无论从人才培养角度看, 还是从人才引用、留用角度来看, 都有碍于人才的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 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人的过程, 精心指导就是一个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 培养合作能力和自己组织策划能力的过程, 是实践、感情、想象, 获得灵感的过程, 也是思考、发现、与他人合作学识的过程。

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 是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激烈竞争的形势, 大力发展我国的群众文化艺术事业, 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必须具有必备的物质基础和和谐的环境, 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价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我展示, 大众欣赏和自我实现, 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情感的慰藉, 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观照, 艺术也有竞争, 但是艺术竞争更注重的是才华的展露, 而不应该是功利的得失。群众文化艺术审美具有超功利的性质。群众文化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让群文工作者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接受者能够在良好的条件下和宽松的环境中, 满足人民群众审美的需要。从整个群众文化发展史的经验教训来看, 土壤比种子更重要。再好的种子, 播在贫瘠的土地上都难以生长。群众文化人文缺失的现状不容忽视, 群文人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 艺术人才的优良种子也很多, 理应产生优秀品种。但是当下的各类艺术的品种并不尽如人意,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改良土壤上多做工作, 建立好的人文环境和机制。央视春晚的舞蹈《俏夕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节目曾获得群星奖, 是地地道道的群文精品, 编导是基层群文工作者, 演员是普通群众, 没有专业文艺团体的大婉和舞星。可为什么她们一亮相, 就收到那么热烈的欢迎呢?这和土壤和她们不断创新的理念分不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艺术, 无论它是以哪一种符号或意象出现, 均承载着一定的内容, 而这个内容既有其相对稳定的特征, 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变改、人类的进步, 不断得以衍生和发展。比如群文美术工作者过去用手工美术字来宣传党的文艺思想, 现如今电脑制作美术字又快、又美、又好看。这就是一个进步, 一种艺术上的变化。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 一个文化艺流自我禁锢, 封闭自处, 缺少与外界的交流, 就必然会因为生命力的丧失而逐渐弱化, 直至消失。因此, 任何僵化地对待文化资源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群众文化创作最怕的就是缺乏创新意识, 不敢去标新立异, 去创新, 艺术作品就不能与时俱进, 就很难让人民群众喜欢, 更谈不上流传于世。

二、群众文化要肩负历史使命发展创新文化产业

群艺馆是国家专门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文化服务内容 (如广东省流动图书馆五华分馆和长乐学宫) 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等问题, 确保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总之, 文化人才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 工作艰巨, 意义重大, 只有长期不懈地抓, 抓出实效, 才能完成“人才兴文”的战略目标任务!为推进五华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3]国家文化部《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上一篇:伟大的清洁工下一篇: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