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2024-10-19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共10篇)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篇1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1-12-31 “文化”这个词,12月30日以相当高的频率出现在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会场。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与会人员聆听报告,学习《无锡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交流、畅谈无锡文化发展的愿景、动力、路径。

文化,作为城市精神文明的绚丽彩虹;文化,也作为城市发展丰厚的生产力。“大发展,大繁荣”,无锡要开始自己的“文化行动”。

零突破

培育上市文化企业

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全会报告充满“兴奋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承志研读报告后表示,报告立足城市文化特色及文化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今后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会议下发的《无锡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文件,将有利于引导文化产业向重点领域、重点门类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突出集聚发展。

何承志认为,文化产业的边界相对模糊,在各种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业态产生,但没有一个相应的职能部门来进行规划、协调、规范与考核。他表示,随着我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职能由推动改革向加快产业发展方向转变,我市将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在政策运用、市场规范、资金使用等方面给予指导。而彰显产业特色、突出集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繁荣文化市场,归根到底,是为了培育上市文化企业,实现无锡文化企业上市“零突破”。

特色区

差异发展扶植亮点

“文化建设是报告中最大的亮点。”市文广新局局长叶建兴表示,“培育形成文化产业体系”则是亮点中的亮点。“十一五”期间,无锡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以及发展重点却并不清晰,说到底,大家有办文化产业的热情,但却“哪儿热朝哪儿走”,发展方向不明。

报告强调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会展广告、文化旅游为发展重点领域,并提出“要加强政策扶持”,叶建兴认为,这两点明确了园区集聚方向,提出了精确扶持目标,对新兴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导航”作用——打造特色园区,通过差异化发展扶植产业亮点。

龙头企业

起引领示范作用

分组讨论时,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施展拿着笔不时在报告上划着重点。

报告提出,“要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广电、报业、演艺三大国有文化集团”,施展的理解是:国有文化集团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报业集团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关键是“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向现代传媒集团的转变,赢得内生发展动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确保第一方阵。”

施展表示,在做好新闻宣传主业的同时,报业集团要自加发展压力,加快搭建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在新的一年,要投入使用报业大厦、加快无锡凤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无锡园区、文化博览大厦三大项目建设,发挥文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20%以上的增长。

硬件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国家示范”

全会提出,要巩固深化群众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成果,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市文广新局局长叶建兴认为,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首当其冲是“文化阵地”建设。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启动文化硬件“提标升级”工程,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今后凡城乡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住宅小区,都要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这将成为“硬杠杠”。

此外,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长效机制,每年政府将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等。

文化惠民

“文化惠民”服务需要创新

“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放在首位。”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主任刘川介绍说,我市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惠民项目和活动:“两馆一站”实行“全年无休”和免费开放服务;以政府购买形式推出低价票;农家书屋、流动图书馆下基层为农民、新市民子女派送“精神福利”……

“文化惠民”文章如何做深做透?刘川认为关键在“创新”。在内容上,图、博、文、影、剧都是公民享受的文化服务基本内容,通过创新创作出适应现代人“口味”的文化产品,激起人们观赏兴趣,比如科技馆打造“科技互动剧场”;在形式上,通过重新编排组织开展更多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文物公司免费为群众进行“鉴宝”。通过持续创新实践,打造出更多文化服务“品牌”,比如“激情周末”、“文化讲坛”、“名人故事汇赏”等,让文化

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传承历史

扩版打造“运河古城”

全会要求“全力推进大运河无锡段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保护传承”,让南长区委书记刘霞为之振奋,目前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已全面落成,坐拥“运河绝版地”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今年向“世遗”迈出了重要一步:申报成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示范点”。

刘霞说,今后南长将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扩版”——积极打造“运河古城”,从原先的0.4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拓展至2.03平方公里,整个面积将扩大4倍多,届时一个“风貌统一、路网贯通、生态提升、配套完善、文化繁荣、业态丰富”的运河古城将呈现在无锡市民面前。

文化旅游

精心谋划“文化棋局”

全会提出推进文化旅游片区的市场化改革,发展壮大旅游文化产业。这一要求,对于正在进行的惠山古镇保护修复利用工作,富有启示和指导意义。北塘区委书记叶勤良说,惠山古镇的保护、修复、利用是一盘需要精心谋划的“文化棋局”,要在“保”和“用”之间探索一条“特色之路”。

叶勤良初步勾画了他心中的“文化旅游片区”打造路径。

一、坚持打文化牌,走旅游之路。古镇有祠堂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内蕴丰富,但整个片区的落脚点在旅游,通过旅游形成产业;

二、运作机制上,市(管理中心)和区共建。从全市战略出发,整合古镇与周边景区资源;

三、经营机制上,应该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借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东风,文化旅游片区建设前景美好。

人才、资源

扩大无锡文化影响力

“积极利用市内外各类文艺人才和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力作。”文联主席雷群虎对全委会提出的这一要求感触很深。目前,市文联旗下有46个民间文化艺术团体,无锡文艺作者近年来陆续获得了“兰亭奖”(书法),金钟奖(音乐),荷花奖(舞蹈),梅花奖(戏剧)、山花奖(民间文艺)等多种艺术品类的“国家级”大奖。

据介绍,从明年开始,市文联将着力推进“三霞工程”,即“晚霞工程”,为老艺术家立传,总结整理他们的艺术实践;“彩霞工程”,组织青壮年艺术家搞好传帮带工作;“朝霞工程”,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平台,展示艺术成就,促进成长。此外,市文联还准备在京举办世界各地的无锡籍画家作品展,全力扩大无锡文化影响力。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篇2

一、实现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要以强化战略发展观念为前提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企业为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就要不断强化六个发展战略观念意识:

1. 市场观念。

市场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必须树立起现代市场观念, 善于把握市场调研、预测规划、科学发展、技术创新、施工企业生产和市场服务等各个环节, 坚持一切从市场出发和一切为了客户的思想, 敏锐地把握市场脉搏, 以富有独创性的生产经营占领市场。

2. 效益观念。

市场经济是要求企业自负盈亏的经济形态, 企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必须经过经济核算, 成本控制, 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 创造最佳效益, 力求使产品建造成本与使用成本之和达到最优化。

3. 竞争观念。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是市场的竞争规律。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必须树立起公平竞争、合法竞争的竞争观念。在当今的市场竞争形势下, 传统的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被人才竞争、速度竞争、时间竞争等新的竞争形式所取代。因此, 企业必须在竞争观念的指导下, 率领全体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

4. 信息观念。

信息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 具有传播性、反馈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 信息业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焦点, 只有对信息具有敏锐洞察力、迅速应变力的企业才能担负起在现代竞争和未来竞争中获胜的使命。

5. 人才观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尊重人才, 珍惜人才, 保留人才, 也逐渐成为企业战略发展中必须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6. 信誉观念。

信誉是企业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声望, 具体包括产品信誉和社会信誉。信誉至上, 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 也是企业战略观念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在积极强化以上发展战略观念的同时, 还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积极探索, 不断建设和培育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第一, 突出重点, 塑造灵魂。企业文化其理论博大精深, 其内容丰富多彩, 但最具魅力的内容是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 它们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因此, 要精心提炼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并加以确立和塑造。如我们中铁六局经过深入研究提炼整合, 形成了“十五”个理念群, 这是我们企业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培育, 不断完善, 不断提升。

第二, 广泛宣传, 形成共识。企业要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 让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被企业全体员工所共享, 就必须在本企业范围内广泛宣传倡导, 形成共识并加以贯彻落实。

第三, 领导带头, 身体力行。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龙头,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 领导者要充分发挥倡导作用、典范作用、推动作用和创新作用, 既要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 也要表率示范, 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都体现企业的价值观, 并不断创新。

第四, 完善制度, 体制保证。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硬结合的“管理技巧”。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软硬兼施, 相辅相成。在培育企业员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 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 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 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第五, 树立榜样, 典型引导。发挥榜样的作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有效的方法。把那些最能体现价值观念的个人和集体树为典型, 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表彰, 将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思想熏陶, 始终把企业精神的塑造和弘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事实表明, 一个企业若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 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

二、实现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要以制度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按照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应包括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是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中提炼、浓缩的文化精华;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 精神文化只有通过制度规范化, 才能逐渐内化, 成为企业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上述三者是有机整体, 缺一不可。在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要想取得深层次的进展, 关键要把握好制度文化这个“突破口”。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目前,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有的只片面强调精神文化建设, 有的是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对制度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 三者不能协调发展。其结果是, 企业过多地强调“德治”而忽视了“法治”, 对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约束乏力;价值理念系统与制度文化不协调, 理念、口号随处可见, 但游离于制度之外, 说得多, 做得少, 或者说归说, 做归做, 事倍功半。其实, 企业文化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的成败有直接关系。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实践, 它本身不是“纯”理念性的东西, 而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缺乏制度的支撑, 对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就没有控制力和管理力, 就难于把企业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

三、实现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以持之以恒地文化创新为关键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开拓渠道。企业文化创新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 其最大目的在于突破企业现有经营管理实际中脱节的僵化文化理念、体制及工作作风等的束缚, 实现企业价值观创新、制度创新、决策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等企业文化创新有可能是对原有企业文化的全盘否定, 重新引入新的企业文化, 有可能是在继承积极因素基础上对企业文化核心的再造, 也有可能是对企业文化载体及手段方式等的创新。所有的创新只有对企业经营起到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推动作用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算企业文化创新。在实际企业文化创新中应把握四个方面:

1. 检验企业核心价值观, 把握企业精神创新是关键, 这是企业文化创新的重中之重。检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创新的前提条件, 针对企业价值观, 要检验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否符合企业现有的发展承受力, 是否符合企业地域性、企业行业特性、员工习惯性等。从培养和塑造具有独特风格的企业精神下手, 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着力于企业追求和群体意识方面的创新, 实现企业精神的创新。

2. 防范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脱层成两张皮, 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企业文化创新脱离了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违背了企业经营管理规律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是为了企业更好管理,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创新。让企业文化从企业管理中创新出来才具有强盛生命力。

3. 致力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坚持企业全体员工不懈地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这样企业文化创新才有保障。

4. 企业文化创新需要一个企业环境的创新。抓住企业环境建设,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向上、共同分享的政治环境, 文明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让员工在如此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 参与企业文化的创新, 促进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文章认为, 实现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要以强化战略发展观念为前提, 以制度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以持之以恒地文化创新为关键。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篇3

一、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图书馆办的如何由很多因素决定。首先是基础设施,其次是图书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现代化的设备等。在基本条件具备以后,就是如何管理的问题。要想管理好,关键是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思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强文化战线上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精神饱满、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图书管理员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她们将社会中零散的文献信息搜集,通过有序整理后,传递给读者,是文献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的“二传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 、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应用。新技术的应用 要求馆员必须熟悉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以适应快节奏时代的要求。图书馆作为继续教育的阵地,学生的第二课堂,要求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中还应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讀者的心理活动和需要方向,为他们准确提供新颖、专深的情报信息。图书馆是一个多学科的信息源,馆员应该懂得新学科知识。信息学、 传播学、管理学、市场学、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学科、新理论,这些都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密切相关。要建立信息资源网络信息市场化,就必须要求馆员对信息市场 特征有较好的把握,具备信息反映、搜集、存贮、检索、推销能力,既能吸收和消化信息又能分析、推销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展信息服务,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二、增强能力培养,提升图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

现代图书馆以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为主要特征,它已不再是以馆藏为中心,而是以读者为中心,服务重心由“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图书馆活动将进入以需求为调节手段的动态运行机制,其馆藏结构、服务内容等工作都将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以网络为基础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是其宗旨,因此图书馆员应具备以下几个能力:

1、敏锐的信息反应能力。图书管理员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面对浩若烟海的文献要有洞察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并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传递给读者。

2、组织管理能力。图书管理员应具有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向读者讲述有关规章制度, 使他们在借阅中提高自觉性,避免盲目性;还应具备诸如调查统计等基本的组织管理技能, 以利确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3、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图书馆工作的价值是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同时也 是一 种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通过馆员与用户的沟通,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与期望,有助于问题 的分析和解答。因此,馆员应加强心理学、公关学等“软科学”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提高 语言表达和说服能力,努力缩短馆员与用户之间“共识”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 、相互理解的相融关系,用真诚服务去争取更多用户的支持,提高馆员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新形势下的管理员,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树立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工作中更好的表现。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工作中最重要的要把读者放在首位,树立“读者第一”“一切为了读者”“服务至上”的观念,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注意帮读者解决实际问题,争做成为一个热情的图书管理员。同时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扎实工作,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开创河北文化建设新局面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翟松雪.图书管理创新之我见[J].中国期刊网·探索争鸣,2009,(5). [2]黄雪雄,陈然.提高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00,(9).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篇4

——百里杜鹃发改局刘天龙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发起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运动,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勇敢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这里,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三点体会。

一、兴起新高潮需要增强新认识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兴起新高潮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不相适

略支点。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在“硬”字上下功夫,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维护社会稳定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做到工作部署有硬要求、硬举措,加快发展有硬手段、硬办法,检查考核有硬杠杠、硬标准,组织领导有硬班子、硬队伍。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篇5

袁智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加大贫困山区维新镇文化建设的力度,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维新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兴镇,用特色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口号,以加强综合文化站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农村文化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科技需求问题。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原则,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民致富技能、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重要作用,稳步推进文化强镇。

维新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现状

加大投入搞好文化站建设,用多种载体满足群众需求。一是加强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经费保障。维新镇综合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2名,都是差额拨款的干部,今年维新镇加强了对文化站的管理,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给予全额保障,让他们能安心工作;对文化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今年共计组织活动11次,共计花费30多万元,极大增强了文化活力。二是维新镇投入资金40多元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镇综合文化站,整个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成为了带动全镇文化建设的龙头和窗口。综合文化站在建设过程中,维新镇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便于活动的原则,结合群众需求,按照“四室一厅”(办公室、阅览室、培训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和多功能活动厅)标准,对新建的综合文化站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目前维新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位居前列。二是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远程教育为平台,为20个村居全部安装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广大群众无偿提供科技、市场、文化等各种信息服务。三是完善文化站附属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篮球场一个,精美宣传橱窗1处,政府广场、居委会广场免费为综合文化站使用。四是搞好农村书屋建设。目前维新镇共建设了33个村级图书室,覆盖了全镇各个村组,藏书量达到9.6万册,多次组织开展了全民读书活动,阅读量达到了12万人次,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图书室的利用率。在近5年的时间内,维新镇在文化事业上共投入资金150多万元。

增强文化站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让广大群众“唱主角”。一是利用综合文化站的资源(培训室、投影仪、电脑、图书室、广播等)加强培训,提高群众各种素质和致富技能。今年维新镇组织民俗文化培训班3次,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共计150人次。同时,维新镇利用综合文化站的资源优势,配合各职能站所,将各种涉农科技的培训纳入文化站工作当中,如今年和农科站联合举办脐橙培管技术培训1次、和畜牧站联合举办的养猪技术培训2次、和经管站联合举办的农村会计人员培训1次、和综治办联合举办的综治骨干培训1次等等,大大提升了文化站资源的利用率。二是依托传统节日、重大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体活动,让广大群众“唱主角”。仙阳湖居委会的彭拥军是民俗舞蹈爱好者,去年牵头成立了仙阳湖广场舞蹈队。今年维新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后,专门请县文化局的专家上门培训指导。现在每天下午,这个舞蹈队便在街道练习跳舞、表演节目,深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每逢大型活动或游客的需求,这个舞蹈队还登台表演。像广场舞蹈队一样,在综合文化站的培育下,维新镇已涌现出了金岭坡村的民俗节目演出队、崔家井村的号鼓队、大兴场村的女子管乐队、毛家坪村的皮影戏演出队等民间文艺团体5支,本土民俗文化的重焕生机。三是突出本地人文特点和文化传统,组建民俗文化协会,加强维新镇文化凝集力。协会吸纳了全镇所有的演出队和各村民间文艺爱好者40多名;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文艺演出10余场,参与群众3000余人。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先后举办了“夏日篝火晚会”、“皂角湖之夏”、“红歌唱响石门”等大型文艺演出多场,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增强文化站的服务意识,为社会繁荣提供支撑。一是服务旅游产业。维新镇是一个移民大镇,旅游产业成为了维新镇的主导产业。旅游服务是维新镇的中心工作,不仅服务行业为旅游服务,而且其它产业也要为旅游服务,尤其是文化服务在旅游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维新镇综合文化站增强服务意识,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理,认真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充分发挥民间艺人作用,组织民间艺人特色文化团队,扎根农村,亦农亦艺,活跃乡里。二是立足建设,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农村文化繁荣意识,利用农家书屋和各镇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开展基层文化培训和辅导,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帮助各民间团体自办文化,逐步形成以集镇为中心、以仙阳湖为重点、各民间团体为基础的文化发展网络,促进农村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从维新镇发展的全局来看,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已深深融注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增强综合文化站责任意识,为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粮食。一是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维新镇综合文化站发挥情况熟、底子清的优势,加强了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利用,充分挖掘维新文化底蕴,精心组织开展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活动,既弘扬和传承了优秀民俗文化,又为农村文艺舞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在民间绝迹皮影戏和《说胡子》重现维新,深受群众的喜爱,将土家迎亲的习俗舞台化,既新颖,又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等等;三是积极配合上级“送文化”活动。目前维新镇综合文化站帮助上级部门实施了农村文化建设中正在开展的一些公益性文化工程,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书送戏工程、农家书屋等等。四是积极组织“种文化”活动。按照“业余自愿、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精心策划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民唱主角,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大力开展农民自办文化展演活动,展示“种文化”活动成果。如“采莲船”、“蚌壳舞”、“土家迎亲”、“说胡子”、“脱口秀”、“皮影戏”、“土家风情歌舞”等节目编导、演员都是农民群众。五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维新镇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社会稳定。集中开展了“文化市场治理整顿行动”,对全镇网吧、音像店、书店等文化场所开展清理整修,对全镇民间文化组织进行了登记,纳入正常管理。同时在各村居都确定支部书记义务文化监督员,对村居出现的不良文化现象,随时进行监督反映,推动了全镇文化市场向着净化、繁荣、有序的态势发展。

当前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认为是“务虚”的,没有引起重视,所以基层文化干部在人员编制、职级晋升、教育培训、工资福利等方面一直“吃亏”。导致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人心泛散。2010年,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2010)14号《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对基层文化系统的人员编制、职称晋升、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有明确意见,对解决基层文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谓是基层文化干部的福音,但遗憾的是,文件下发一年半多了,我们的基层文化干部还是“原地踏步踏”,没有听到或享受到(2010)14号文件带来的“福”。维新镇文化站2名干部,一名工作了快30年,一位工作做了近10年,能力都很突出,都在能干事又会干事的年龄段,也都干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得不到提拔重用,有思想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我们是否应该用好(2010)14号文件这把“尚方宝剑”,切实为基层文化干部办点实事呢?

二是基层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受财力的制约,维新镇文化专项资金相对不足,仅今年维新镇在文化方面投入了近30万元,但由于维新镇是新兴的旅游集镇,文化元素对维新镇的旅游发展尤为重要,占很大的分量,既要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又要对客人进行“文化接待”,既要保障群众自娱自乐,又要让远方的客人融入同乐;不但要深挖维新文化底蕴,还要通过“文化元素”宣传维新,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是文化人才总量尚显不足,缺乏培训机制。维新镇文广站的干部近10年的时间内没有参加一次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在专业技能方面有待提高。通过今年多次活动发现,基层文化站人才不足,缺少真正懂策划、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维新镇每次大型的活动的策划、组织等都要从县里面聘请专家。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请上级有关部门按照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尽快出台实施意见或配套细则,切实将人员编制、活动经费、教育培训等要求落实到位,把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落实文化干部应有的各项待遇,保障基层文化干部的合法权益,让基层文化干部在更大的空间发挥才干,做出贡献。

二是希望上级通过行政措施、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手段,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多组织一些教育培训活动,把基层文化干部纳入培训范围,重点抓好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培养,真正使文化干部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三是希望上级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干部考核选拔机制,给基层文化干部有提拔的机会,有参与竞争的机会;各级在任用选拔干部时应将基层文化干部纳入选拔范围,让他们也参与竞争,让肯干事、能干事的基层文化干部有地位、有作为。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篇6

深化廉政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也是推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承担着树立廉洁理念,弘扬崇廉风尚,促进廉洁从政的重要任务。

推动廉政文化大发展,坚持文化自觉,进一步发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作用是重点

其一,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廉敬廉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其二,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整体合力作用,强化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强化责任追究,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变“不时抓”为“经常抓”,变“要我抓”为“我要抓”。其三,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唤起他们主动投入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使之成为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进一步整合基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要素的作

用,拓展廉政文化市场,延伸廉政文化触角,形成廉政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条件。

推动廉政文化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拓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视野与思路是关键

其一,廉政文化内容要体现通俗性,着力喜闻乐见廉政文化。不仅要把廉政文化内容融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而且要结合实际,立足现在,从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中,及时总结提炼勤政廉政文化先进典型及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群体的示范作用。构建廉政文化工作网络,扎实开展好一年一度的廉政文化教育月活动,以领导干部讲党课、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举办廉政知识考试、进行廉政谈话、廉政文化观摩、开展廉文荐读、传唱廉政歌曲、悬挂廉政警句格言等多种形式,营造廉政文化教育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其二,廉政文化形式要体现生动性,全力打造鲜活生动的大众文化,做到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廉政文化园,使土生土长的“墙头文化”变成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解说员”。

其三,廉政文化载体要体现融合性,构建单位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党风廉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好一切有效载体为廉政文化建设服务,拓展廉政文化建设领域,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渗透力。

推动廉政文化大发展,走向文化自强,进一步探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新途径模式是保障

其一,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廉政文化的“内化”效果。围绕时代特征,针对不同群体、阶层受众的心理基础、知识结构、道德素养和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探索分类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逐步形成内涵丰富、完整系统的廉政文化理论体系。其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强化廉政文化平台载体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各种文化设施和各类教育基地,为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构筑平台、拓展空间,形成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文化生态环境。其三,要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廉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廉以养德,文以化人。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政治性与艺术性结合,推动廉政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增强廉政文化软实力,提升廉政文化活力与吸引力,使反腐倡廉建设保质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篇7

宗教中有益成分的吸纳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集, 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添砖加瓦。在历史上, 儒释道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宗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和主要载体之一。

妥善处理宗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树立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国既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又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具体分析, 正确对待, 尊重信仰宗教的人。只有这样, 才能坚定广大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从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宗教思想文化崇尚以“仁爱”为核心的和谐理念,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道德风尚,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宗教一直主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佛教讲慈悲, 主张众生平等, 提出“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道教主张天人合一, “功行两全”, 提倡“生活道教”;基督教讲博爱, “慈爱和同, 济世度人”;伊斯兰教行善惩恶, 讲求“两世吉庆”, 等等。这些有益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节和整合的功能, 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引导和道德规范上的约束,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意义。

宗教思想文化的“心灵关怀”功能, 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富足。现在, 我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现代社会, 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 人们精神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健康因素, 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始于内心”, 宗教思想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 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从而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 培育出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从而实现个体的内心和谐, 最终促成全社会的大和谐。

宗教思想文化“天人协调”的生态精神, 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 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随着文明的发展, 人类不仅创造了改造自然的手段, 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国家乃至世界性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巨大破坏, 人类正在走上一条与自然相抵触的歧路, 今天的人们必须以高度的理智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宗教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 佛教主张善待众生, 反对杀生;道家、道教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把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最为最高的准则, 反对以人力干预自然;等等。今天, 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 这种朴素天人观和生态伦理思想, 确有值得我们借鉴

宗教思想文化的“奉献”精神, 有利于和谐理念的践履。广行慈善是宗教回报社会的重要形式, 宗教要求信徒讲奉献。近年来, 宗教界发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关怀社会、服务人群的传统美德, 在搞好自养的基础上, 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慈善事业作贡献, 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得宗教界成为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信、保障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 在人们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宗教的良好形象, 引导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共同成为增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宗教搭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今天,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种文化激荡交流的局面, 我们要借助宗教这个平台, 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扩大对外交往、交流和合作, 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和”的理念, 抵制文化的隔绝和霸权, 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宽容, 推动世界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和解。同时, 从不同文化之中汲取养分, 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辨证取舍、择善而从,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 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针, 也为我国宗教界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 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宗教, 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经典和教义积累了丰富的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文明健康的内容, 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篇8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改革创新是动力。文化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显著标志;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把中央精神与江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力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坚持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两个率先”,既要有经济的硬实力,又要有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一要大力加强科学理论引领。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引领必须超前一步;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必须跟进一步。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面向“两个率先”的理论创新,使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推动江苏科学发展的思想库。二要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当代中国,从精神层面来讲,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实践层面来讲,主旋律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到江苏,集中体现为推进“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要紧紧围绕这个主旋律,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而不懈奋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牢记重大使命,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主流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释疑解惑统一起来,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思潮、疏导公众情绪、增进社会共识。特别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加快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把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努力探索建设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途径,总结推广镇江加强互联网属地管理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三要大力铸造新时期江苏精神。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有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创”精神,才有了江苏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江苏人民具有独特的人文特质,比如崇文而不尚空谈、圆融而不惧竞争、内敛而不失大气等,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进取心、拼搏劲有增无减,开拓本领、创新能力愈来愈强。这些都是江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我们既要继承好、弘扬好,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由“三创”拓展为“三创三先”,就是“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这是全省人民励精图治干事业、锐意进取闯新路、敢于超越争一流的精神升华。要在全省深入开展新时期江苏精神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大力宣传“三创三先”典型,鼓励“三创三先”实践,让“三创三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四要大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提高全民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放大“双百”、“双50”人物示范效应,设立“江苏好人榜”,不断推出各类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大力开展“爱祖国、爱江苏、爱家乡”活动,引导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单位里做一个好工作者、家庭中做一个好成员。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江苏人。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协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区域文明城市群和文明城镇群。

二、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既包括基本文化需求,也包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满足这些文化需求,必须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做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我省各级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形成了“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体系。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在实现服务体系硬件建设广覆盖的同时,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在“重内容、强服务、受欢迎”上下功夫。要深入研究群众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努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鼓励文化单位开展面向农村的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点。群众自发自主、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要在引导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积极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高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培育基层特色

文化品牌。

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过去五年增速高于GDP增速、高于服务业增速,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3.4%。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提高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效载体,也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围绕打造全省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加快文化产业扩张,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工作中更加注重“三个突出”:突出培育特色。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文化产业,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在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广电网络等优势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实力,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在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突出龙头带动。把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推动各地、各行业形成一批文化龙头企业,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要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培育一批上市文化企业,打造资本市场的“江苏文化板块”。突出集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统筹规划,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群建设。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内容优先、自主创新的发展原则,强化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三、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同步推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于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既从生产关系层面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又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更大力度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哪里有真正的改革,哪里就有蓬勃发展的生机。江苏的文化建设因改革而出名、因改革而得益,但深化改革、巩固成果、促进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对照“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推动江苏文化体制改革从“盆景”走向“百花园”,从“试验田”走向大面积“丰收田”,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不能简单地“翻牌子”,更重要的在建机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能走形式,关键在增活力。对已经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单位,重点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快构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发展活力强、综合实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要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要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科技进步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发展趋势,催生出许多新兴文化业态和大量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科技型文化企业,带来了文化生产力的新飞跃。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把文化领域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江苏文化和科技的双重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跨越发展。要创新文化发展业态,大力培育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营销环节,以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赢得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要创新文化表现形式,鼓励我省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产品艺术感染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和自主品牌,在满足群众现实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引导和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要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大力支持省主要媒体拓展网络多媒体、移动多媒体等传播载体,建设云媒体电视内容集成平台,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四、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加快建设江苏文化高地

江苏自古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有三部出自江苏作家之手,近代江苏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站在文化高峰、引领时代风骚的名家大师。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也要给后人留下时代的文化记忆。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作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呼唤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以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大厦,以文化精品引领文化繁荣,加快构筑新时期江苏文化高地,创造更多更好的江苏文化品牌。一是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培育“文化名家”和“五个一批”人才为重点,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尤其要采取特殊政策,培养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创作出名人、演出出名人,造就更多的名家大师。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既要打造人才高峰,又要夯实人才基础。青年文化人才是最富有创造活力的群体,要切实加强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放手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担当重任、茁壮成长。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薄弱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生根开花。二是着力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我省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像《人间正道是沧桑》、《推拿》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还有很多艺术门类相继获得全国大奖。要继续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保持文学、美术、书法、民乐、戏剧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推动和扶持社科、新闻、出版、影视、音乐、舞蹈等门类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就是反映人民心声、体现时代要求的产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城乡基层去,从群众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挖掘题材,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展示全省人民不懈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努力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要善于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加大包装、宣传和

推介力度,使之面向大众、走向市场,真正转化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三是着力营造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只有体制活、环境优,才能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江苏历史上名家辈出、名作不断,主要得益于崇文重教的社会环境。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方针,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文化人才成长、流动和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鼓励艺术创作不同形式和风格竞相发展、艺术理论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文化发展不同品种和业态积极创新,重奖那些在国内外荣获大奖的杰出艺术家,大力宣传那些对文化建设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使江苏成为文化人才最适宜创造和发展的地区。要建立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和作品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尤其对从事原创的作家艺术家,要真情呵护、特殊关爱,使他们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出得了精品。

五、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提升江苏文化影响力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新。江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楚汉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大家园的瑰宝。提升新时期江苏文化影响力,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文化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文化就没有活力。要大力弘扬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之成为新时期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昆曲、评弹、扬剧、锡剧、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加大南京云锦、宜兴紫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二是特色优势和开放优势相结合。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创新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充分利用江苏对外开放优势,推动江苏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传统文化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的叠加效应。扩大对外文化宣传,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文化交流,充分展示江苏文化发展的成就和特色。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产业基地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支持更多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等形式在海外兴办实体,大力实施苏版图书、优秀影视作品海外推广计划,推动江苏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文化产业链。三是整体提升与打造品牌相结合。一个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承载着历史记忆,体现了时代风貌,是区域文化实力和特色的集中反映。要在提升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同时,高标准设计、大手笔运作一批标志性的重要文化建筑和文化产品,提升城市建设和地区发展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擦亮文化展示窗口,打响文化建设品牌,扩大江苏文化影响力。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篇9

湖州市文广新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三个年”动员会精神,召开系统动员会,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文化工作。提出突出重点,化虚为实,力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湖州市建设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据悉,今年市文广新局系统将以农村文化建设“八有”为重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参评全国“群星奖”为抓手、推进文艺精品创作,以参与世博服务世博为契机、推进“文化走亲”的深化与完善,提升文化公共服务力、打造文化核心竞争力、增强文化工作执行力。重点建设六个“一批”,即建设一批基层文化阵地、举办一批文化节庆活动、扶优扶强一批文化企业、推出一批文化品牌、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人才。

在“建设一批基层文化阵地”中,市文广新局将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体活动室建设,力争全市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全市90%以上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室,9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广播室;新建成农村文化大舞台100个;建成标准化村广播室130个。在“推出一批文化品牌”中,打造文化阵地品牌,举办“首届市民读书节”、“走进国粹大师”等活动;在举办“张大千书画展”等高端书画展同时,全年引进数个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展览等。

大发展大繁荣化文化为生产力201 篇10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大机遇。文化战线必须筑牢思想防线,把握历史机遇,以坚强的政治纪律保障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要以突出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要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为抓手,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筑牢坚强堡垒;要以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动力,为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要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保障,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事业 大发展大繁荣 政治纪律保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省的文化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47条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11条支持我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支持甘肃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10个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将我省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加快我省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扶持公益性文化广电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战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构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长效机制,必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以新的风貌、新的作风、新的姿态,维护好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形成清廉风气,优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文化战线干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纪条规和宗旨意识、“两个务必”等内容的教育培训,教育干部牢记根本宗旨,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乡镇和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长廊、报刊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源头治理,建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调入文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实行“凡进必考”,防止干部调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对临时用工一律纳入编制。积极推行“阳光工程”,加强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的全程管理和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规范行政审批项目,建立规范完备的行政

(二)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宏观指导能力。一是要加强总体规划。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方针,明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制定宏观指导性规划,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二是理顺发展关系。要明确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单位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按照“文化事业发展靠政府,文化产业发展靠市场”的要求,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快网络公司剥离和整治步伐,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思路,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将广播影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范围,形成持续稳定的多方投入机制。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全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改善播出质量,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一是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实施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各文化单位、社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每个村和社区都有文化室和文化活动中心,使农村群众和社区居民各项文体活动“有场地、有设施、有秩序”。二是要大兴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办法,鼓励社区居民、农村群众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文化活动,坚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基

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的工作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完备的、符合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作体系,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上有效、有序、依法的良性发展轨道。

四、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保障,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充分发掘现有人才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和吸收有一定文学艺术专长、热爱文化事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发展中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支持和扶持现有文化专业人才继续从事文化工作,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要切实加强基层管理队伍,特别是各乡镇要配备比较懂行的专职人员,具体管理宣传和文化工作,以恢复或用好原文化中心阵地。积极吸引优秀文化人才负责文化工作,逐步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基层文化管理队伍。

上一篇:19.1矩形的性质 教案下一篇:杨村十三小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