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

2024-05-25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精选8篇)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 篇1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总书记的讲话对以体制机制为重点的文化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宿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文化体制、文化载体、文化产业和文化活动的“四个创新”,努力促进文化繁荣。

一、创新文化体制,增强发展活力

创新文化体制是激发文化活力的重要源泉。宿迁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自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已率先在全省基本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组建了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实现了局台分设、台网分离、电台电视台合并。除沭阳淮海剧团、泗阳淮海剧团正在扫尾外,其余16个文艺院团、放映单位都已实现了转企改制,形成了崭新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在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到位的基础上,下一步,将重点引导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对以文艺院团为重点的经营性文化单位,采取“政府买单、群众享受”、“政府补贴、开展公益”等措施,支持其发展壮大。同时,整合市内文艺院团现有资源,筹备组建演艺集团。优化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推进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着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推动新组建的宿迁报业传媒集团和宿迁市广播电视集团做大做强,在做优新闻主业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新闻网站、手机电视、网络游戏、网络培训等新型媒体及文化创意新兴业态,努力形成富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融媒体产业。

二、创新文化载体,打牢发展基础

文化载体是宣传文化工作的基础。没有健全完善的载体作支撑,宣传文化工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宿迁建市时间短,文化设施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宣传文化工作的主要瓶颈。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把载体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依靠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招商引资等,强力推进载体建设,尤其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在苏北五市中率先全面建成,初步完成了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面推进文化宿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继续坚持把载体建设作为宣传文化工作的关键,同步推进基本载体、特色载体和新型载体建设,使宣传文化工作既有声有色,又有形有体。在基本载体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全面实现“县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乡)有一站(综合文化站)和村有一屋(农家书屋)”。对已经建成的文化设施,重点在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提升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在特色载体方面。着眼于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培育,围绕“文化百馆”建设目标,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重点抓好酒文化博物馆、鼎博物馆、粮食博物馆、棉花博物馆、花卉博物馆和泗洪英雄纪念馆建设;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按照“一站、一校、一会、一馆、一舞台”的要求,将其建设成集日常文化活动、农民创业培训、民间文化协会、展览馆和群众文艺活动舞台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载体;在村(居)居民集聚区建设固定的小戏台,鼓励支持群众发展文化大院,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在新型载体方面。围绕广大市民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重点建设一批影城、书城和文化综合体,推进网站、动漫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促进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三、创新文化产业,培育新兴业态

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在更高起点上进行文化表现形式、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近几年来,我们把发展新兴业态作为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文化产业得以起步,其增加值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30%。宿迁文化艺术市场已投入运营;市广电集团控股的“西楚网”发展规模居全省新闻网站前列;骆马湖创意产业园正在建设之中;以水文化、婚庆文化和休闲旅游文化为内容的中国水城一期工程即将完工;以世界运河文化为主题,集影视、创意、游乐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城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园区和新兴文化项目建设为重点,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市县(区)联动,重点抓好沭阳图书印刷产业园、泗阳生态文化园、泗洪英雄文化园、宿豫项羽文化园、宿城古黄河文化园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博览、动漫、影视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促进“西楚网”原创网络游戏的更快发展,力争早日上市。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四、创新文化活动,改善文化民生

文化活动是文化的展示和表达。创新文化活动的源头在于文化创作。近几年来,我市抓住重大活动、重大节庆、重大题材,精心制定创作规划,形成了富有宿迁特色的文化节庆和活动品牌。创业文化节、西楚文化节、骆马湖渔火节、沭阳花木节、泗阳杨树节、泗洪螃蟹节、宿豫项羽文化节、宿城社区邻里节等影响力不断扩大。去年,电视剧《美丽的中国结》、电影《彭雪枫纵横江淮》、大型音舞诗剧《虞美人》等荣获了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位列全省中游水平。今后,我们将充分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文化活动,着力在三方面实现大提升。一是在文化作品的创作数量上大提升。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加强对精品文艺创作和生产的选题论证,集中推出一批既有时代性又富有宿迁特色的精品力作。近期,重点做好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电影《青春上路》、动漫系列剧《西楚霸王》等原创文艺作品的制作生产。二是在节庆文化活动的品质上大提升。从内容到形式,对现有的节庆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和提升,尤其是对西楚文化节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丰富和创新,使之成为具有更大影响力和覆盖面的、能充分代表宿迁文化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三是在大众文化的普及上大提升。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搞活动、建文化的多元发展路子。以“广场文化市民乐、民间文化乡亲乐、节庆文化大家乐”的“三乐”工程为抓手,不断创新内容、完善机制,使之成为宿迁特色的大众日常文化生活习惯。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努力使地方文化在普及中提高、活动中繁荣、创新中出彩。(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益)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 篇2

近几年来, 我校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和市教育局“优质多样化发展”文件, 抓住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做文章, 以文化创新为引导,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队伍建设为根本, 面向全体学生,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学校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新思路, 促进了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一、围绕“文化创新”, 确立优质多样化发展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中教育要为社会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 也就是要求教育多样化;高中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认为,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就是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发展需求开设课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为此, 我们确立了学校优质多样化发展的三大目标。

目标一, 学校发展优质化。

我校是一所以外语为特色建立的学校, “外语特色”和“文理并重”是其他各项办学策略的基础, 已经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通过分析学生的智能状况, 研究家长的发展需求, 通过对《纲要》中关于高中发展方面内容的学习, 学校坚持“外语特色、文理并重、国际合作、在线发展”的办学策略和“多元选择、个性发展”的价值目标, 积极探索“促学生动起来, 促课堂活起来, 促个性亮起来”的教育理念, 使我校实现了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的优质化、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优质化、学校办学业绩的优质化和学校发展的优质化。

目标二, 学生发展多样化。

从“一门进, 三门出”的学生发展模式走向构建学生多样发展的“交通网”。所谓“一门进, 三门出”, 就是通过对学生一年发展现状的评估和诊断, 让学生和家长在高二时就明确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学校力争让三分之一的学生以优异成绩夺得保送机会, 让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高考跨入理想大学, 让三分之一的学生经由国际合作项目直达国外大学。其中, 第三个“三分之一”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发展的专业考虑, 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课程的多学科、多专业价值, 为学生走进高校及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使学生的专业特长能规避千军万马拥挤的高考“独木桥”, 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要求。

目标三, 办学资源多样化。

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将所有资源按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整合。条件性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教学场所、设施及社会实践基地, 数字化课程资源网络硬件平台。素材性资源包括静态 (如纸质文本、音像资料等) 的资源和动态 (如教学案例、学生作品等) 的资源, 以及校本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二次开发的有机结合。我们的目的是让课程资源成为学生成长的源头活水, 让课程资源建设促进学校文化的提升。

这些发展目标, 不仅为老师和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更为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外语学校实际, 形成优质多样化发展特色

1.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我们从“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宜他们发展的教育”的角度, 开设创新班、超常班、IB班、AP班、中美班、中澳班及其他实验班, 按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相应规范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

2.开展联合办学,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或辐射。我们积极推进合作办学, 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师资、设备和设施等条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也努力探索国际化办学, 引进国外高中成熟的课程体系, 与国外高校教育衔接。

3.立足外语学校特色, 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构建兼有外语特色和其他特色的、促进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课程体系, 为不同潜质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整合各方力量, 促进优质多样化发展方案的实施

1.争取政策支持。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努力争取市教育局在招生政策、经费政策、专业指导、师资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市教育局在“优质多样化发展”文件中提出的8项保障措施, 为我们的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实施两大工程。我们通过“班主任多元计划”“校本课程推动计划”“引博行动”这样的拓展工程, 激活师资队伍潜能;我们也通过“为走向世界的学生提供双外语衔接”“积极与国际优质教育合作”这样的衔接工程, 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3.抓好资源建设。我们以“让学生享受多样化课程、让多样化课程促进学生发展”为理念, 做好校内教学资源建设和校外办学资源建设。

4.完善管理制度。我们通过制度的完善,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围绕课堂教学, 发挥科研效能, 促进教育教学优质高效。

5.加强培训宣传。我们竭力做好教师、家长、社会关于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政策宣传, 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四、多方努力, 学校优质多样化发展成效初显

(一) 架设了促进学生优质多样化发展的“交通网”

1.文理通畅, 成绩喜人。2011年高考, 我校肖钰同学夺得全省文科第一名, 李健同学列全省理科第二名、武汉市理科第一名。全市理科前十名中我校占了四席, 全市文科前十名, 我校占五席。2013年, 我校黄翌青同学获得武汉市理科第一名。2014届我校保送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达20人。王梓枫、明政阳二位同学在2014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选拔中获得高考40分加分 (湖北省仅他们获此奖励) , 2005年, 我校陈梓林同学获武汉市文科第一名。

2.国际衔接, 多元发展。我校2012届德语学生严格通过选修英语, 考取了美国高校。2011届学生殷晓玥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 并获得总额人民币120余万元的奖学金。2013届邓子暄同学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2014届李嘉浩同学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近几年来, 中澳班、中美班95%的学生都进入外国著名高校。我校英中高一IB国际实验班鲁瀚翔 (HANSON HANXI-ANG LU) 同学在托福考试中获得120分的满分。高三 (1) 班唐安然同学SAT考试中获得2400分的满分。

3.艺体拓展, 个性分明。2013年9月12日至14日, 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市举行的2013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上, 我校高二 (10) 班牛笛同学不畏强手, 夺得女子A组难度赛亚军。2012年, 我校江月同学以理科670分的高考成绩, 进入北京电影学院, 被称为“不进北大进北影”的“最牛艺考生”。同年, 顾珂嘉同学通过了6所高校的艺术考试, 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 张远清同学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

(二) 建成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七个特色课程资源

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 我校开发了七个特色课程资源。

1.两个特色资源。一是外语特色资源, 许多学生选修了第二外语;二是以“武外在线”为代表的网络资源, 让更多学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实现了教育的信息化。

2.三个精品资源。一是开设了“博雅讲坛”, 它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二是新建了地理学科园地, 在上面展示的是师生共同探究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三是整合利用学生资源, 让学生也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

3.两个常规资源。一是开发校内优越的教学条件作为课程资源。我校的模拟联合国特色课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全国性的深远影响。二是导学案先行, 我们大力开发、编写、出版各种教材, 将其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其他如学校的各类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等特色资源也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 篇3

襄垣县文化馆于1990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1993年荣获全国标准文化馆殊荣,2004年、2008年、2011年连续三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一级文化馆。

近年来,文化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免费推出了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等多项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同时实现了所有活动场馆免费对外开放。

馆办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文化馆都组织了包括广场消夏、春节文艺和各类书画、图片、摄影等大型文化活动和展览二十余次。先后成立了由喜爱民乐演奏的群众组成的快乐之声民乐团、歌唱爱好者组成的东湖合唱团、戏曲爱好者组成的夕阳红秧歌团,这些馆办团队常期在馆内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提高文化站人员的业务素质每月15、30日举办文化站人员业务培训班。

襄垣县文化馆还常年开设面向社会各类人员的文化艺术培训班。包括面向社区、乡镇、外来务工人员的成年人群培训班。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培训班。

其中业务人员培养、辅导的作者、演员多次获地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襄垣鼓书《还钱》荣获第五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襄垣鼓书《果蔬理事会》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提名奖,第五届山西省网络摄影大赛优秀组织奖。

为了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工作。于2011年开通了襄垣文化馆网站,定期向群众提供各类群文信息查询,工作动态、免费活动和网络远程教育,同时对电子阅览室设备进行更新,添置了数字化录音棚和数码录像摄影器材,馆内实现了无线WIFI全覆盖。

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襄垣县文化馆为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四个统一 建设文化强国 篇4

马建辉

2013-01-04 15:43:38来源:《光明日报》2013-01-0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血脉永续,我们的民族才能充满活力;只有精神家园殷实,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有意义和方向感。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坚实而独立的文化根基和鲜明而有尊严的文化形象,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深邃的思想构建。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必须立足实际、遵循规律、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坚持先进与丰富、精神与主体、传承与创新、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坚持先进与丰富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里内在地蕴涵了“坚持先进与丰富相统一”的思想。在我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两个基本体征,一是先进,二是丰富。落后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贫乏也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在先进和丰富两个方面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使之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坚持先进和丰富相统一的根本保证;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坚持先进与丰富相统一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坚持先进与丰富相统一的根本要求。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就能使文化产品的人民性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使人民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这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同时,因为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多样需求,也必然要求文化产品的多样和丰富。“三贴近”原则中的“实际”、“生活”和“群众”都是最丰富和最多样的,贴近他们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丰富性诉求。

在先进与丰富这一对关系中,先进是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更为根本的方面。丰富是在先进指导下的丰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之下的丰富。同时,丰富对于先进又有正向推进作用,丰富的不断积累和提炼,可以为先进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可以说,没有先进性的丰富,不是真正的丰富;同样,缺乏丰富性的先进,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先进。

坚持精神与主体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一定的主体条件,需要进行人的人民性素质和公民性素质的建设和培育。文化强国的落脚点是在人民上的,是在人民的精神上的,其着力点应在以文化来立人、强民,通过立人、强民来实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精神与主体相统一,使主体成为摆脱动物性的文化主体、摆脱物质性的精神主体,实现赋精神予主体。优秀文化产品是人类灵魂的钟声,它可以加强和推进对主体的心灵建构和精神提升,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激发其自身立人的理想和热情,充分发挥其对于人的建设的重要作用。

坚持精神与主体的统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德教来从精神上化人、育人,使主体统一于精神,或使精神统一于主体,弥合主体与精神之间的裂隙。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培育主体的美德认知能力,使其知真假、晓善恶、识荣辱、辨美丑。要积极培育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社会生活中不乏假以真出、恶以善出、辱以荣出、丑以美出的现象,要引导人们注意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不以现象遮蔽对本质的认知。其次,应培育主体的美德践行意志,意志源于责任,责任感愈强则意志力愈强,在我们这个时代,美德不仅仅是一种修养、一种教养,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因为美德不仅对于肯定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通过肯定人来肯定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还应营造一种崇尚美德的社会氛围,培育一种朝向真善美的时代风尚,实现社会环境要素对人的肯定性精神要素的积极配置。

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一切文化都是当代文化,传承是其基因,创新是其生命。没有传承,文化就没有积淀和底蕴,就会失去历史血脉;没有创新,文化就不能很好地跟现实结合,其意义的生长与丰富就会受到阻碍,就会失去时代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既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建设其传承体系,弘扬其思想精髓;又要在尊重命意传统和历史语境的前提下,以一种当代视野、前沿方法、世界眼光、未来关怀和问题意识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从中提炼、挖掘出新意蕴、新向度、新品格,使传统文化在保持精华的基础上被赋予崭新的时代意义。传承是蕴涵创新的传承,也只有蕴涵创新的传承,才能更加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

统,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创造活力着眼于创新,但其内涵也离不开传承,是蕴涵传承的创新。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地跟新时代、新实践、新主体、新需要、新思想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需求。文化创新同科技创新一样,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当代实质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传承创新发展过程。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动机,因此,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些要求内在地蕴涵了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辩证法,主张要把文化发展和文化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坚持快速发展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呢?应该说,快速发展,尤其是更多地受市场调节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产业资本的逐利本性,它与经济效益是必然地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有快速发展一般就会有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则不然,它不必然地和快速发展连结在一起,二者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有时反而是成反比例的。因此,对于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必须一再强调,反复强调。

坚持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首先要明确只有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快速发展才是良性的、好的快速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从实质看,从长远看,社会效益都是比经济效益更能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既要在快速发展中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划出底线,更要对其做高标准要求。这是我国近十年来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如果有的文化生产部门只注重追求发展速度,至于社会效益、精神效益方面则以不碰触、不突破底线为限,不是向高标准看齐,而是着眼于最低标准,坚守的是道德底线,而非道德高原,这就会使部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始终在底线徘徊。因此,即使发展文化产业,也必须坚持内容为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始终坚守精神高原为荣。只有这样,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才能真正具有恒久的家园魅力,才能真正聚心、化人、立民、强国,也才能真正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 篇5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所属课程

化发展繁荣》(下)倒计时 40:31

一、判断题(10 道)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正确 错误

2.文化产业的发展无需要重视渠道建设。

正确 错误

3.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带来了新文化生产的变革。

正确 错误

4.中国文化“走出去”仅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

5.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正确 错误

6.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正确 错误

7.我国演艺院团改革遇到极大阻力的原因之一是财政补助不确定。

正确 错误

8.公益性与经营性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较易将其进行严格划分。

正确 错误

9.传统媒体在某些重大事件中的反应滞后,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央党报不如地方党报,地方党报不如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不如网络。正确 错误

10.文化产业的重点工作首先是确立正确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台湾地区颁布的()中提到:“源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保证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

A.《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费增长势头明显,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1220亿元,年均增长19.3%,是“十五”时期的(),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

A.0.7倍 B.1.5倍 C.2.5倍 D.4.6倍

3.2010年,我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

A.0.02% B.0.36% 2 C.0.67% D.0.88% 4.为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中国政府于()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A.1978 B.1983 C.1987 D.1992 5.()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是无形力量。

A.国家实力 B.硬实力 C.软实力 D.巧实力

6.“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

A.硬实力 B.软实力 C.巧实力 D.硬实力和巧实力

7.美国学者雷默在()中提到:“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

A.《中国思想的底线》

B.《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C.《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D.《淡色中国》

8.2006年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为()个。A.2508 3

B.2455 C.2465 D.3677 9.党的()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0.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出台了若干重要文件,如2009年出台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11.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以下,且不断降低。

A.0.1 B.0.4 C.0.6 D.0.9 12.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出台了若干重要文件,如2000年出台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13.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4.2002年,全国2861个县,有()没有图书馆。

A.152个 B.252个 C.489个 D.752个

15.据统计,日本占世界文化贸易进出口额比例为()。

A.42.60% B.10% C.1% D.36% 16.国家是(),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放入仓库是必然结果。

A.投资客体 B.领导主体 C.经济客体 D.投资主体

17.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出台了若干重要文件,如2000年出台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18.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国信息共享工程各级服务点()万个。

A.98.7 B.94.5 C.83.1 D.76.2 19.2008年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演出()万场次。

A.41 B.55 C.69 D.73 20.据统计,美国占世界文化贸易进出口额比例为()。

A.42.60% B.10% C.1% D.36%

三、多选题(10 道)

1.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艰难,其中关键原因是中外存在着()。

A.历史文化差异 B.经济结构差异 C.话语系统差异 D.意识形态差异

2.文化发展应坚持的“四个崇尚”包括()。

A.崇尚自律 B.崇尚创意 C.崇尚多元 D.崇尚法治

3.国有文化单位做大做强仍任重而道远,主要原因有()。

A.夕阳媒体的先天不足 B.旧体制的惯性 C.投资收益低 D.财政补助不确定

4.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中的两分法是指()。

A.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B.事企分开 C.经营性文化企业 D.政事分开

5.科学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

A.生产力 B.吸引力 C.竞争力 D.影响力

6.完善支持文化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其做法主要有()。

A.出台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政策 B.实行完全开放政策

C.支持民间资本、其他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业

D.实行有条件开放政策

7.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等。

A.重塑市场主体 B.完善市场体系 C.改善宏观管理 D.健全法规政策

8.保障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建立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 B.鼓励社会机构发展 C.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D.放宽知识产权保护

9.完善文化内容管理体制,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 B.依法管理文化 C.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 D.实行文化艺术消费的分级制

10.新媒体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 篇6

——创新思路,拓展工作层面。随州市直机关工委注重引导

各机关党组织消除‚机关党建工作是虚的‛无为思想,树立机关党建必须‚走前头‛和‚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高标准、严要求、创造性地抓好机关党建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求突破,拓展了工作层面。如市国税局的‚开展‘三心’服务,促进国税全面工作‛(即真心服务经济、诚心服务纳税人、爱心服务社会)、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树党员形象,促‘四区’建设‛(即环境优美的办公区、花园式的住宅区、物业管理的示范区、文明建设的样板区)等,都与市委中心工作、本单位中心工作结合得非常紧密, 而且全体干部职工参与创建,效果明显。

——创新载体,增强工作活力。载体是一项活动的灵魂,决定着党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近年来,随州市直机关工委以‚三比三争‛、‚抓带促‛、‚机关效能建设‛、‚作风建设年‛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机关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市直各单位也紧跟时代步伐,精心筹划、组织一些主题鲜明而又极具时代色彩的党建活动,增强了机关工作活力。如市林业

局以‚实行干部轮岗交流,提高干部积极性‛为载体,对科室负责人进行了轮岗交流,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市粮食局以‚党员履职‛为主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使全系统党员以奉献为先、以本职为主、以细节为重、以自律为要,加强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创新手段,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市直部门党组织积极推行典型带动法、载体推动法、定量考核法等,推动机关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市财政局以抓政务公开为手段,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转变;市供销社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强化机关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促进了供销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市法院以活动为载体,做到一个时期一项活动,一项活动一个主题,促使每名干警积极参与,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审判工作‚双赢‛。通过活动手段的创新,机关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不断得到加强。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 篇7

关键词:文化站建设,社区文化,发展繁荣

文化站, 作为文化战线最基层的组织机构, 担负着组织指导社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任务。它是农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带领者和组织者,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 以文化站为载体, 全面推进社区文化的发展, 成为当前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要领。那么,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如何加强文化站建设, 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 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呢?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此, 我粗浅地谈一些看法。

一、我县社区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 就我县来说, 社区文化也得到很大发展, 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频繁开展:无论城镇还是乡村, 几乎无例外地出现了地域性社区文化组织, 如乐器、象棋、报刊杂志等供娱乐和阅读, 条件好的地方还有文艺宣传队、闽剧表演等、广场表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深受百姓的欢迎, 对推动我县社区文化建设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但社区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 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 喜人局面和不足之处相伴而生。通过考察, 我县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个别领导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 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多数街道没有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简单化, 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考核。在对社区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中, 社区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

2.社区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

社区文化建设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职责范围, 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

3.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

由于社区建设是近些年出现的新事物, 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评价指导、社区内的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等问题也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4.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

社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 经费主要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近年来, 社区的经费较以前有了提高。但随着社区工作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政府所拨经费也只能勉强保证最基本的办公需求,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经费制约。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室由于缺乏资金, 不能更新、添置设备, 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5.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且发展不平衡

在一些地方,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 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紧缺的情况仍较为突出, 缺乏必要的活动器材和设施, 无法充分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6.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 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管理专职干部、骨干力量普遍较为缺乏, 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

以上这些现状表明, 社区文化的发展还不完善,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 如何面对这些新情况, 构建有利于社区发展的新文化给我们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

二、文化站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

(一) 加强队伍建设

抓好队伍建设是文化站建设的基础和保证, 文化站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一支有奉献精神的业余文艺骨干队伍, 制定骨干队伍发展计划, 对他们进行定期、系统的培训, 让他们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同时应该发挥本社区志愿者的优势和特长, 为文化站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加大对文化站的指导力量, 为社区文化站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不断提升文化站活动的档次和品位。只有拥有一支精干的队伍, 文化站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 加强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文化站建设的主体, 我们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文化站的硬件建设:1.政府投入是主体。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 从资金到政策上给予倾斜, 这样可以加快文化站建设的步伐。2.整合社区相关资源。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 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3.文化站自行筹集。文化站可以接受捐赠, 同时对一些活动的团体收取低偿的费用, 本着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原则, 共同为文化站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 创新管理模式

社区文化站要创新管理模式, 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充分考虑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着眼于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满足社区内广大居民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工作, 激起居民的热情, 达到自娱自乐、陶冶情操、自我教育、自觉健身的目的。其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近年来, 我县开展的广场舞、广场大家唱、社区邻里节、拗九节、“九九”老人节活动、“企业退休老人迎春联欢会”“幸福社区老少同欢乐”文艺联欢及“社区体育运动会”, 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 既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 又使社区文化活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长期发展下去。

其次, 文化站要依托社区这平台, 通过举办讲座、画展、论坛、演讲等文化活动, 吸引不同居民群体的参与;例如我县文化站去年在新秀社区举办“外来务工者硬笔书法培训班”、在青云社区举办“中老年时装表演兴趣班”、今年在胜利社区举办摄影知识讲座以及在文安社区组织书法、美术、摄影爱好者作品展览等活动,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载体, 社区群众积极参与, 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文化建设, 真正实现, 政府托一把, 群众投一份的共有、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 树立品牌意识

发挥社区文化站的能动性, 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树立自己的品牌是社区文化站应追求的目标。首先, 应该是有特色的群众性文化。由于人口特点、地域方位、文化传统、经济水平、民族习俗、历史沿革等不同, 每个社区都会有自己特色的群众性文化。其次, 在各社区, 由于各民族所固有的各种文化形态, 因而原生文化资源得到了较好保存, 从而形成了“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历史文化。再者各个社区的环境文化也有不同的特色, 打造自己的品牌, 本着坚持“以人为本”、贯穿“兴办实事、提升服务、文化贯通、党建统领”这个重要前提, 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公众认同的社区文化, 这样可以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面和吸引力, 继而占领社区文化更广阔的阵地, 引领社区文化发展的方向, 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五) 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

社区文化建设目前来说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建设过程中, 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敢于创新, 不断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 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 想群众之所想, 应群众之所需, 得群众之所盼, 探索新形势下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新形式, 形成持续发展的合力, 使社区文化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 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长期发展下去。

总之, 社区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 和谐社区的建设, 文化建设是关键。文化站要从客观上立足“文化立社区”的理念, 全方位、多层次打造社区文化, 紧紧围绕“规划、环境、载体、活动”建设, 不断探索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 为构建和谐社区, 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同存的《浅析在新时期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贾永民王爱国的《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实践》2005年07期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 篇8

路甬祥: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对于发展两岸科教、经贸、文化关系十分重要,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方针的重要体现。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这个时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两岸由于互不沟通,各自定名,导致科技名词不一致。例如,导弹/飞弹、软件/软体、航天飞机/太空梭、等离子体/电浆、信息/资讯等,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称谓各一。据大陆有关专家统计,在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科技名词中,两岸的不一致约占到40%以上;其他传统学科,不一致的名词术语也大体在20%以上。

海峡两岸同文同种、骨肉情深,但却“一国两词”、“一物多名”,使两岸的交流合作颇受影响。对此,两岸科技界专家都有同感。由于两岸科技名词存在不少差异,两岸专家在开展学术研讨时,往往要借助英语来判断对方所说的概念。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发表一篇短文,说1993年11月在台北举办的两岸电子显微学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就是以台湾国语、大陆普通话和英语混合进行的。他对此十分感慨。当时,双方在书写合同、协议书、备忘录时,常常由于名词术语的差异,不得不加注释或标注对方使用的称谓,很是繁琐与不便。

1993年,具有历史意义的首轮“汪辜会谈”达成的四条协议中就有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内容。海峡两岸分离将近半个世纪,有很多重要事项要谈,而在第一轮会谈中就把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列入协议,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我想,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灿烂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领域曾领先于世界各国。海峡两岸有着血脉同根的传统文化,两岸科技界共同继承和弘扬传世至今的科技、文化遗产,对于加强两岸精神纽带,增进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消除两岸交流屏障。在过去几十年隔绝的情况下,两岸对科技发展产生的新概念、新技术,分别按照各自的理解和方式定名,造成了许多名词术语上的不一致,带来许多交流上的困难。为增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破除交流上的障碍是必由之路,科技界尤为如此。两岸同胞有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开展好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就可以减少或消除两岸在科技以及文化、教育、经贸交流中的障碍,便于交流与合作。

三是促进两岸学术交流和科技发展。两岸科学家在共同探讨名词术语差异时,很自然会对诸多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如两岸天文学界对astro—physics分别定名为“天体物理学”和“天文物理学”,在解决这一命名争议时,两岸专家自然会探讨这一科学概念,对这一学科领域的各自研究成果、理论认知和理解进行充分交流。

四是提供了一个两岸科技界交流合作平台。在敞开两岸关系大门的过程中,语言和名词术语上的差异首先受到了两岸专家的关注。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则为两岸专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不单纯是名词讨论,也包括了学术交流。每次大陆专家组团访台,都会进行一些学术报告活动,都要参观台湾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台湾专家代表团也是如此。在交流中增进了相互了解并创造了很多合作机会。十多年中,两岸专家就两岸科技名词工作共同召开过几十次研讨会,这种学术交流已融入两岸交流合作的洪流,对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发挥了独到的作用。

因此,这项工作对于联结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增强学界交流,促进两岸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全国科技名词委是如何组织专家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路甬祥:全国科技名词委始终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汪辜会谈”之后,全国科技名词委率先行动并努力推进,克服了许多实际困难,积极、稳妥开展起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199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两岸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组织、方法及出版等,并于同年5月召开了有70多名著名科学家参加的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座谈会,专家们一致呼吁开展这一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筹备工作,包括与台湾专家的联络和研讨。1996年6月,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和专家进行座谈,在许多方面达成了共识,确定了合作方式。同年6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在黄山组织召开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研讨会,这是在祖国大陆召开的第一次两岸科技名词会议。同年7月,全国科技名词委组团赴台参加航海科技名词研讨会,这也是第一次在台湾地区举办的两岸科技名词研讨活动。从此以后,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对岸同仁有计划地按学科开展起了科技名词的对照工作。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先后开展了近30个学科的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组织两岸专家共同召开过数十次研讨会,积极促进了两岸科技界人士之间的往来、交流与合作。其中,航海、药学、化工、信息科学技术等10个学科已正式出版了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

通过进行两岸科技名词研讨,一些学科的不一致名词获得了统一定名。如昆虫学名词中的“tro-phamnion”,大陆叫“滋养羊膜”,台湾叫“滋养鞘”“圆卵膜”,经过研讨,统一定名为“滋养羊膜”。又如101~111号元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其重新命名之后,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确定其汉文名过程中,及时征求台湾专家的意见,两岸化学专家经过研讨,对11个元素的定名达成了一致意见。于是,目前两岸100号之后元素的称谓是完全一致的。

记者: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路甬祥: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是项认真、严肃、细致、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讲科学、讲原则和方法。全国科技名词委在长期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工作原则力面,确定了“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方针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在工作方式上,积极与台鸿专家学者联系,分别在两岸共同召开名词对照研讨会;对照研讨中采取“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力法”,对两岸已经公布的科技名词,以对照为主,逐步一致,对于新词,双方从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以取得一致。为解决地域分隔问题,两岸专家采用会上讨论与会下修订、补充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定名。在名词术语蓝本选择上,双方约定,蓝本应是两岸已各自公布的有权威的规范名词,不能随便找相关的工具书来对照。双方专家分别采用这两种蓝本,以英文为索引进行对照。此外,在科技名词对照本的编辑出版等方面,全国科技名词委都积累了一些经验。

记者:您对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工作有何建议和展望?

路甬祥: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两岸应各自确定牵头单位有序地进行,否则,可能会造成科技名词新的不必要的差异。

近日,应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提议,国台办发言人回应中提出还将纳入新出现的科技和社会事物的名词术语,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全球华人学习使用。全国科技名词委非常赞同国台办发言人的提议,并实际上已成为此举的先行者。因而,如果编写“中华大辞典”,全国科技名词委愿意也有能力联络、组织两岸专家学者来承担科技条目的编写工作。首先,全国科技名词委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有3000多位两岸专家,其中包括300多位院士参与的工作组织。迄今已按学科组建了71个分委员会,并审定公布和出版了75种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名词的学科领域涵盖到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构建了较完善的中国科技名词体系。全国科技名词委计划,至2009年年底将完成100种学科名词的审定公布和出版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专家队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保证,已经公布的近百种学科名词是开展这项工作的蓝本和基础。其次,全国科技名词委在长期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三是与台湾地区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有着深厚的广泛的联系。这些条件都是保证今后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孔林导游词作文下一篇:酒店服务的仪容仪表礼仪礼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