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共8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农民的健康状况是很值得关注的。近几年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河北廊坊地区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二、调查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为我们开展各项社会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人们物质水平逐渐提高,对各项事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基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农村医保就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民心,适合国情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感于农村医保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认识和了解国家如今的医疗现状、社会医疗环境的严峻和医疗市场的现实,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这次调查实践为全体成员提供一个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实践平台,让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以外得到更加现实的历练,充实自身的课余生活,使课余生活更加有意义,并且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以后走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大学生对医保制度的各项方面调查,充分了解农村居民的意见和看法,以便更好地让我们理性的认识我国现行的医保制度
三、调查对象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津人,我觉得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故乡有一个了解,就针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这方面来说,对于贫富差距较大的故乡来说,应该可以较为普遍的反应出这方面的贫富差距,因此,就在翠玲区、城北等各个地还有樊村、小梁等各个镇进行了调查。
四、调查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于广场以及繁华街区的人进行调查,通过走访对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以及村里的中老年人进行调查。
五、调查结果
农民的医疗情况以及医改情况,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的情况,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通过农民的讲述和问卷反应的情况,如今农村村医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毕竟文化程度是以中专文化程度最多,村医的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过系统正规医疗培训的人太少村医的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过系统正规医疗培训的人太少,只占38.5%,很多都是几十年前,响应政府号召,从干赤脚医生开始的,所以在调查中,也发现年龄在60岁以上的村医也占到了46.2%。农村信息传播缓慢,知识更新的太慢,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村医的培训力度,也开始广泛设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站,但培训多数是短期培训,很少有系统、正规的培训,设立的站点也没有配备相应的设备。2)当问及农民医疗
费用时普遍反应是医疗费用较高,难以接受,因为农村绝大多数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所以要牵涉到不可避免的问题 — 每年医疗费的支出。村民收入低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医药费依旧居高不下,药品价格偏高依然是农民心中的心病。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遇到村上家有癌症患者的老太太,她向我诉说药价太贵了,然而她做手术需要7-8万元,根本拿不出来,只能靠不停的吃药来维系生命,但是就这样,每年药费还是要花费掉2万多元,几个子女都被她这个病拖累的生活潦倒困苦。在农村这样因为高昂医疗支出而困苦的家庭其实不在少数。3)在问卷调查表里一项关于对国家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满意情况,选感到满意的这项有61.9%,近40%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这项,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调查过程中,不难发现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出了了一些问题。很多村民聊自己对医疗保险这个政策的看法,而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这个政策很好,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多实惠。继续探究这个问题,这其中村民主要反映了两个问题。首先是报销管理的问题,有反映服务态度恶劣,私自改变报销比例,改变报销对象等等。怎么改变报销对象呢?一位村医透露说其实很简单,如果两人关系密切,就在开报销单的时候,虚报病情,虚报医药费,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报销更多的钱!这也就是老百姓戏称的“不花钱看病”。第二个问题就是小病当大病看,把药价提高。农民没钱看病,当然想报销一些费用,但是现在的规定是只能达到一定费用才能报销,一些农村医院抓住农民的这个特点,哪怕你只是咳嗽,都给你开一堆药,就算其他药不能吃,那就开补药。通过这种方法来为医院增加收入。在调查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外地户口的老板,当问及对当地医保制度的认识时,她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清楚。而且她也没有参加当地的医疗合作。村政府负责办理医保卡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外地户口不在参保范围内,他们可以在所在单位参保或居住满两年后把户口迁入所在地,而对没有正规单位的外来户口,他们的参保就成了一个问题。
六、结论与建议
加强对村医的培训,提高素质,而且政府应改善村医的工作环境,加快步伐配备一些基本的设备,并在原来基础上提高村医的收入,这样才能提高村医从事医疗服务的积极性,转变他们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现在就业形势复杂,很多医学生找不到工作,应该积极引导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更多的医学专业适用人才,让更多的医学生能够下基层,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改善村医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在政策上给以优待,吸引优秀大学生扎根农村,为更多的农民服务。需要在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管理。对于农村医疗工作者,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杜绝这些有损农民利益的现象。当然,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已经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有了很大改观,这是党和国家努力的结果。但是农民吃不起药,看不起病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提高村医队伍素质和农村卫生服务功能。同时,国家对农村医疗的投入需要加大,社会对农村医疗的关注需要集中,更多改善农村医疗现状的政策需要出台。药品价格需要更加透明,才能避免一些不法药商提高药价,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需要减轻医疗花费的负担。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始终是国家民生问题的热点,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能够真正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难题,能够真正让广大的农民做到安心看病,放心买药,真正减轻他们的负担。而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医学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更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去努力引导身边的大学生,让更多的医学生学成后能够下到基层,真正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对于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多关注外来人口的情况,加大宣传,让他们了解到当地的有关制度,积极引导
他们加入农村医疗合作中来。
七、个人小结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位我们开展各项社会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人们物质水平逐渐提高,对各项事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基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农村医保就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民心,适合国情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感于农村医保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认识和了解它,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我们把毛泽东思想概论社会实践课程的主题定为农村医保,在此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受益匪浅,对中共以及中国政府以民为本的理念有了深切的体会。
首先,我们了解到农村医保的内涵。农村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19%。农村医保制度,可以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参保农民可以选择不同医院就诊,一般采取就近原则,选择不同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对住院患者的报销比例比较大。可以分为慢性病,特殊病种,意外伤害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
探究实行农村医保的原因,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从本质上是因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中共的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现阶段,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其次,中共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其次,我国的国情也决定了我们实现农村医保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农民问题不容忽视,而且,基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差异,我国城乡比重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加上农村医疗已经很差,医疗设施以及医疗人员的配备不足使得农村医疗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农民很难有途径得到及时的有效援助。
另外,我国实行农村保障制度也是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成果的体现。通过中外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人民就医看病早已不成问题。这必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的有效政策并且结合国情,建立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实行农村医保是保障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主人公意识的增强,广大农民也逐渐的意识并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农村医疗的顺畅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有利益解决农民就医的资金途径问题,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
当然,关于实行农村医保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这就不一一列出,为具体了解农村医保实行情况,我们这一组选择了南通市陆洪闸村作为实践对象。在此我们了解到农村医保的具体形式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基本形式,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即每年农民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集体与政府也可投入一部分,共同形成专项基金,农民就医时就可以按一定比例报销医药费,南通市路洪闸村就是采用这样一种形式,其参保率达到了98%以上,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对农村医保有一定了解,他们都表示自愿参保。并积极缴费,而合作医疗的形式也确实给他们带来实惠和便利,同时他们也对农村医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许多可改进之处。比如:适当减少参保费用,提高报销率,简化参保,就医,报销程序等。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积极深入农民,倾听农民心声,反应农民意见,完善医保制度。
农民就医难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农村经济薄弱问题,缺少必要的资金。因此,让农民富起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已城带乡,以工促农,让农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同时要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区域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另外另外,就是有关人口流动的问题,今年来农民工逐渐增多。引发一系列问题,就医就是其中之一,外来人口在所在地要主动去了解当地制度中有关自己利益的部门,主动向政府寻求帮助;同时,政府人员要更加关注外来人口的生活,就医,教育等各方面情况,关注他们的利益,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农民就医光依靠农村经济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适当增加投入资金,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就医情况不同,所以在农村医保制度实行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农民生活状况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各地政府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时间调整制度。
农村医保这项惠民政策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够真正发挥功效,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增长见识,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强化社会责任感,关注民生,注重实践,这是我们的一大收获!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又是人生的大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培养了我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体会社会,增进个人社会责任感。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我独立处世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我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 篇2
一、数字化医院建设
促进医疗卫生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MIS) 、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 ACS) 、放射信息系统 (RIS) 、检验信息系统 (LIS) 、电子病历 (CPR) 以及临床信息系统 (CIS) 等。
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指的是将医院当成一个经济经营体来进行经营与管理的一种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 该系统也是由若干的子系统来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主要包括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办公系统、医教信息系统、后勤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通过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可以将放射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 从而更方便的进行采集、储存、阅片以及网上共享的工作。通过放射信息系统的建立, 可以有效的管理放射科内部的工作流程, 进一步的将其优化。因此, 放射信息系统是医院主要的信息系统之一, 通过运用该系统可以极大地丰富形态诊断信息以及图像的层次, 进而达到提升诊断水平的目的。除此之外, 检验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的建立, 极大的提升了医疗卫生的工作水平, 促进了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关于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早在几年前《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3-2010年) 》中就指出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设。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时候, 应该以居民健康档案的保管为重点, 建立起覆盖计划生育、就医记录、健康体检以及公民预防免疫的档案管理。通过各种医疗信息的覆盖, 逐步的完成“多档合一”的工作, 将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到底, 进一步的实现健康档案和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工作。所以说, 非常有必要进行统筹策划、分步开展、一网多用以及资源共享的工作方式, 将社区医疗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建立起形式有效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想要进行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 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与计算机技术, 完善社区医疗的服务功能、社区传染病防治、社区慢性病防治功能、社区妇幼保健功能、社区卫生信息功能以及社区脆弱人群的心理服务功能。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从而提升整个的医疗水平。
三、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
进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需要依托于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平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库, 要关注其与新农合信息系统的结合, 建立起农村三级卫生网络信息系统。对于从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民工的城乡医疗一体化的问题, 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这就需要医疗单位制定出明确的异地医疗审核以及转诊的流程, 真正的实现“异地看病, 属地报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让他们享受更加及时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由美国远程医学会以及美国国防部卫生事务所在1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 它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全息摄影技术以及电子技术来实现。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各个医院的中心医疗技术以及设备优势, 解决那些由于医疗条件差的地区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 与远程医疗相关的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90年代后期, 就已经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 依托于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基础设施, 已经逐步的建立起了大容量、高速率以及技术先进的公用数据通信网, 远程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对于远程医疗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 提供医疗服务方、申请医疗服务方以及通信网络和相关的医疗设备。在这之中, 通信网络主要指的是普通电话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以及因特网。而对于远程医疗的基本结构来说, 主要是开放的分布式系统, 由通信网络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计算机系统组成。通过利用各种通信网络以及相应的医疗设备, 可以有效地实现远程医疗, 继而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五、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
电子病历也可以叫做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 主要是通过利用电子设备来进行病人医疗档案的保存、管理以及传输, 进而取代纸张病历。通过电子病历, 可以有效的实现病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以及传输工作, 更好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健康档案指的是一种信息资源系统, 它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安全, 实时面向医疗点, 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通过建立健康档案, 可以安全有效的向使用者提供各种将身体信息, 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六、结语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的提升, 对于健康的要求也随着提升。因此进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通过有效地信息化建设, 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得到了逐步的确立,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 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医疗卫生开展工作时面临的国际以及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许多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也涌现出来, 因此就应该及时的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因此,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也迫在眉睫, 促进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医疗卫生的工作水平,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温晟.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2]李长平, 崔壮, 马骏.卫生信息化系统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王帅, 苏维.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的财政思考 篇3
(一)我国城乡卫生服务差距的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财产、消费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广大农村,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合作医疗制度解体以后,新的合作医疗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处于自保的形式,医疗机构的高收费远远超出了农民纯收入,又把很多应该就医的人挡在了医院门外,因此“小病抗,大病靠”也就成了农民无奈的选择。虽然近些年,城镇居民在看病贵问题上也比较突出,但总体上比农村要好。医疗资源的分布及负担的不均衡,造成农村人口健康素质低,引致城乡差距扩大。在农村贫困人口中,由于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比率高达60%。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因病返贫和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分布差异非常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30%。农村每千人口平均只拥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拥有不到1张病床,而城市分别约为3.5张和5名以上;农村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9.58%,城市则为42.09%。截至目前,农村还有近1亿人口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近20%的县未达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基本标准,近8%的农村婴幼儿没有享受免疫接种。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居第188位。
总体而言,我国城乡卫生服务差距有四个特征。一是在总体上农村卫生服务落后于城市卫生服务。二是边远山区农村的卫生服务落后于城市卫生服务的程度最大。三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卫生服务与小城市卫生服务的差距已经很小。四是在某些方面农村卫生服务已经领先于城市卫生服务。
(二)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的理论依据
医疗卫生属于准公共物品,其直接受益人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其间接受益人却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有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的一种权利和愿望,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力资本。医疗卫生状况不仅对个人的行为与劳动生产率有很大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外部效应。如注射疫苗及传染病的防治既对病人有利,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疾病的蔓延,使别人间接受益。正是出于这种原因,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医疗卫生应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说,个人不能因为收入等经济负担方面的原因而被排斥在医疗卫生保障之外。
总之,卫生服务具有“商品(服务)同质性”差的特点,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现象,而且某些卫生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或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必须介入卫生服务领域,提供卫生服务或者监管涉及卫生服务的活动。财政与卫生服务具有密切的联系。政府配置财政资源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卫生方面的公共服务的公平和效率,间接影响卫生方面的私人服务的效率。卫生服务的过程和结果,也直接影响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规模和结构。在实现卫生服务公平性方面,财政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行,对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发生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虽然现行制度还存在缺陷,比如说,报销比例低,设有门槛费,忽视小病预防等。农民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的制度因素,并探求解决之道,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城乡卫生服务差距过大的制度原因
公共财政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卫生服务基本均等化,但在目前,我国农村卫生服务发展严重落后,城乡差距巨大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卫生服务不公的最典型表现之一。我国农村卫生服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制度性因素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卫生支出规模和结构
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经济处于欠发达水平,基本上还不足以自我实现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支出,效果显示缓慢和间接的地区卫生支出就更加源少本弱。另外,在财政支出主要方向方面,在东部地区已经着力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中部地区还要加强经济建设,西部地区甚至还只能维持行政管理组织的运行,从而造成卫生支出源泉较少、基础薄弱、规模难以扩张,并进而难以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服务,实现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财政应该大有作为。
(二)财政管理体制制约了卫生支出的规范性
1.财力、财权逐步集中和上移导致基层公用事业经费开支不足。分税制改革之后,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只是对一些小税种拥有自主征收权,因此,地方政府实际上没有财政收入自主权。而且,省级、市级政府也按照分税制对其下级财政制定本省市的收入分享政策,进一步集中下级政府的财力,并且基本上是以行政集权方式调整财政体制。这限制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级政府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
2.事权和支出责任划不匹配,基层办事有心无力。分税制对各级政府事权的规定原则性强,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支出划分并不具体和明确。在财力有限、事权交叉和没有明确规定以及行政集权体制下,各级政府都有搪塞推诿一些支出责任的动机。这样造成的后果,或者是各级政府都不承担支出责任,导致公共品无人提供,最终支出责任只能由能力极其有限的基层政府承担。
3.转移支付制度具有内在缺陷。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规模与原有财政规模、税收基数成正相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原有的分配格局和各个地区的既得利益,形成“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的马太效应。专项补助是中央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按项目确定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补助形式,并且很大一部分是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这进一步加大了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体制补助和过渡期转移支付都是对地方财政的财力性补助,以财力均等化为目标。但是这两种转移支付的数量太小,实际上对均等化的目标贡献不大,地方财政获益不多。
(三)卫生领域的财政改革主要限于增量调整
我国的财政改革一般都坚持“存量不变、增量调整”原则。一些项目只要进入财政一般预算范围,几乎就能得到财政的长久支持。尽管卫生部门的计划免疫、地方病、慢性病监测等工作得到了很大的财政支持,但都是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这就意味着一旦项目结束财政支持也就结束了,不能变成既得利益,扩大自己的存量。此外,很多财政政策一经制定就几年不变,如果卫生部门不能赶在财政政策调整以前提出要求,就可能要落下很多年,而这必然影响卫生部门存量的提升。
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指导思想总体方向应是“五个同时、五个更大”。在同时提高城市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卫生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更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在同时解决农村卫生服务需求和农村卫生服务供给问题的前提下,更大力度地解决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问题;在同时注重制度和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依靠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在同时采取直接和间接方式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采取直接财政投入的方式;在同时考虑全部农村地区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考虑内陆中小城市周边以及边远山区的农村。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制度框架下,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
(一)规范政府公共卫生责任承担机制
一是确定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范围,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卫生事权。对具有显著外部性的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领域,政府必须承担起供方的全部职责,向社会所有成员免费提供这一公共品。基本医疗领域由于消费者在信息和权利上处于绝对劣势,政府要也应发挥主导作用,采用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低水平、广覆盖、适度消费、公平服务”的卫生发展模式,选择效益成本比较高的卫生干预重点和项目,组成卫生基本服务包,为所有人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在基本医疗方面,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机构进行全额预算保障,考虑由中央政府承担医务人员工资、基本药品和诊疗手段的采购费用,而诸如医疗设施的基本建设等费用,则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二是强化政府间一般性(财力性)转移支付。必须逐级弥补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中央政府应明确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财政补助标准。改进补助办法,根据按保障目标测算的人均费用标准和各地人口数,核定各地基本医疗服务费用,通过设置专门预算科目列入中央财政的年度预算,用于补助落后地区。同时,建立以产出和成果为目标导向的财政卫生投入体制,明确按工作绩效进行补助的政策,提高资金效率。
(二)完善农村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机制
一是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卫生投入公共卫生的政策,保证投入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幅度,并将公共卫生工作成绩列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加以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投入的责任,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是因地制宜确定农村卫生事业支持重点。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角度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卫生事业支持重点。对于地方财政窘迫,农民收入水平低,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可以除了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助外,依据当地居民的患病情况,开展县级医疗机构的重点临床学科建设项目并有针对性地补助,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水平。
三是创新农村卫生支出方式。在已经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区,可以对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适当提高补助数额。在尚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区,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对贫困农民发放医疗优惠卡,保证在定点医院就诊时减免一定比例的医药费。
(三)加强对中央财政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
1.明确资金分配原则。中央财政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分配的总原则确定为明确目标、分清职责,统筹规划、科学立项,整合资源。在补助级次上,重点支持县及县以下农村卫生工作,对省、地(市)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省、地(市)级给予适当支持;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方面,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在重点疾病预防控制方面,面向全国,重点向中西部倾斜。资金分配要统筹规划,既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状况,又兼顾事业发展的长远需要,明确分年度实施目标及资金安排计划,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
2.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按照需求调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有关配置标准、疫情报告等因素进行分配;项目所需设备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加强对资金的安全性、合规性的监督检查;对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评、追踪问效等。对专项资金配置的大宗物品采取中央招标、地方采购的运作方式,由卫生部、财政部统一组织集中招标,地方在中标范围内认购,自行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并付款、验收。零星物品等由省级卫生、财政部门按规定采购。
3.严格实行项目管理。根据各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财力状况、疾病流行情况和实际需要等情况,统筹考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国外贷款等渠道已安排的各项资金,在充分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分配的方案。并组织卫生领域、相关科研单位、经济学、社会学有关专家及项目实施地方或单位等方面人员,对专项资金分配方案进行充分的审核和论证。
(四)探索多种调控方式,完善其他配套措施
城乡卫生服务差距是我国各种差距以及各种城乡差距的一部分。财政在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方面,必须探索使用税收等政策手段,并与其他措施相互配合。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组织和管理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系统,明确医疗机构和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的不同职能和具体工作目标,通过细化流程,落实责任,完善运行机制,进行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加强卫生立法,争取尽快起草《卫生法》,增强公共卫生管理的法制化。加强对公共卫生科研、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强公共卫生依靠人力资源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宣传,转化公共卫生公平性等同于公共卫生服务平均主义的思想。学习借鉴国内外创新的公共卫生理论和实践经验,着眼于长远,解决好阶段性问题。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 篇4
子
编者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今后三年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卫生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榆中县统筹城乡卫生事业,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新路子,实行县第一人民医院与贡井中心卫生院“联姻”,既巩固了贡井中心卫生院的特殊地位,又拓宽了医疗服务范围,实现了城乡医疗资源的互惠共享,更好的提升了农村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使北山地区群众就近享受县级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效解决了北山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陆武成,省政协副主席、市长张津梁进行视察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陆书记称赞:“这个模式值得推广”。
为使大家更多地了解“贡井模式”,促进工作交流,现将“贡井模式”情况介绍如下。
榆中县探索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情况介绍
榆中北山地区覆盖贡井、中连川、哈岘、上花、园子、韦营6乡47村,现有人口4.7万人。贡井中心卫生院所在地吕家岘,是北山地区商品集散和交通枢纽中心,也是北山地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近年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北山地区现有的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已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特别是由于北山地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最远乡村距县城达130公里,往返车费50多元,加上当地没有一家综合性医疗机构,各乡镇卫生院基础条件较差,不具备开展常规手术治疗的基本条件,群众“看病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为此,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关于“做好北山区域中心建设‘加法’和‘减法’两篇文章,积极探索区域中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工作思路,县上下决心对贡井中心卫生院进行改、扩建,以原贡井中心卫生院为基础,建立一所综合性医疗服务机构。— 1 —
2007年6月,县上多方筹资210万元,集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卫生院开工建设,当年完成门诊综合楼主体工程1150平方米;2008年建成中心药库、生活用房500平方米,修建围墙170米,硬化地面2000平方米,并配备了部分医疗、办公设备。
在建成完善贡井中心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结合实际,榆中县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县第一人民医院人才技术优势和贡井中心卫生院的区位优势,整合医疗资源,城乡携手,组建成立了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贡井门诊部,积极推进城乡卫生工作一体化发展。
一是规范运行机制。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贡井门诊部成立后,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贡井中心卫生院作为县一院门诊部,财务、人事、业务等均由县一院统一管理,贡井中心卫生院的性质、职责、功能不变,牌子不摘,所承担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中心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不变,并根据北山地区和贡井中心卫生院实际,设置床位25张,人员编制25名。
二是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县一院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强化贡井卫生院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贡井中心卫生院技术服务水平。在确保中心卫生院所承担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功能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医疗服务范围,增加开展一般手术服务等,为北山地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是推动区域卫生发展。贡井中心卫生院充分发挥中心卫生院的功能,负责做好北山其他卫生院医疗业务指导工作,提升北山地区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贯彻落实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村卫生所建设,定期开展村卫生所人员培训教育,提高业务服务水平,健全乡、村卫生服务网络。
四是强化预防保健服务。县一院贡井门诊部按照县卫生局出台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规范运行,不断加快贡井中心卫生院建设步伐。同时,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科室,由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定期检查指导村级防疫、妇幼等工作,确保公共卫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科室标识、制度宣传牌等统一设置,院容院貌干净整洁,职工工作环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 篇5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区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工作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规划全区将建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08年共完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其中包括新建中心1个,改建中心1个;新建站点9个,改建站点9个。2009年将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其中包括新建中心1个,改建中心1个,新建站点1个,改建站点7个。
目前,我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33个,社区医务人员792人,08年门诊589,244人次,比去年增长14%。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基本实现。
二、财政投入情况
2008年区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人员工资1083万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384万元,基础建设500万元。
2009年区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人员工资万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万元,基础建设500万元。
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二)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医药分开”
我区遴选965种社区常用药品,从2008年6月起实行药品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药品采购价平均下降40%以上。在此基础上,2008年9月,又将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共508种药品中的401种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的药品加成,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药品费月让利群众近70万元。截至2009年5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总计让利群众175万,平均让利群众35万元/月。
(三)稳步推进新型合作医疗管理
我区2008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应参合人数为32.04万人,实际参合26万人,参合率81.15%,一档参合20.56万人,二档参合5.44万人,其中,民政资助城镇困难人群31559人。城镇居民应参合14.21万人,实际参合10.48万人,参合率73.75%;农村居民应参合17.83万人,实际参合15.52万人,参合率87.04%。共筹集资金2720.27万元。
我区2009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应参合人数为30.90万人,实际参合28.02万人,参合率90.68%,一档参合22.05万人,二档参合5.97万人,其中,民政资助城镇困难人群12979人。城镇居民应参合13.58万人,实际参合11.90万人,参合率87.63%;农村居民应参合17.32万人,实际参合16.12万人,参合率93.07%。共筹集资金3379.13万元。
四、改革成效
(一)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制。全区11个区属一级医院和镇卫生院全部成建制转型为全额拨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783人,有力保障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二)深化“收支两条线”及会计委派管理机制。按照“全面预算、控制成本、体现公益”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沙坪坝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线管理办法》,对全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 和全面预算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疗、药品等收入全额上缴区财政专户,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人员经费及各种社会保障缴费全额保障。2009年1月区卫生局在区卫生系统公开选拔3名品行好、业务精、原则性强的财务专业人员担负1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在提供财务核算服务、财务决策提供服务的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收支、国有资产、薪酬分配、招待费等方面加强监管。
(三)打造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本着“统一规划、分步推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投资上千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实现市民信息管理、电子病理共享、综合业务管理、中心监控管理和实时监控管理的应用和实时查询功能。2009年为配合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平台又启用了集预警、统计、数据录入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监控系统及沙坪坝区居民健康卡功能。
(四)着力打造社区公共卫生服务。2008年我区将“公共卫生服务包”项目拓展到9项,推行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健康档案等4种公共卫生服务券,全区共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200000张,各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回收公共卫生服务券131667张。2008年1—12月份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医疗机构开展预防保健148488人次、孕产妇保健6313人次、儿童保健15225人次、健康档案13379人次。
2009年,我区将“公共卫生服务包”项目由原来的9项拓展到10项。其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治、残疾人康复管理、疾病监测和报告、流动儿童管理。同时在全区推行沙坪坝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 篇6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县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截止目前,全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7.98万人,占总人口的18.6%,70岁以上32921人,80岁以上的8444人,90岁以上676,100岁以上6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不断发展,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养老需求不断增长,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切实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民办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1、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一是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县抢抓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和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强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完成了全县17所乡镇敬老院的撤并整合。投资5000多万元,先后建设了一所县中心敬老院和温泉、长林、新铺三所区域性敬老院,一所社会福利院,建设总床位达1300余张,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积极支持民营资本创办养老实体,投资548万元的爱心老年公寓,现有130多位老人入住;二是社区养老服务取得新进展。今年,根据省市的安排部署,加快农村幸福院建设力度,截止目前,全县已建和在建的`幸福院12个,其中周家山镇留旗营村幸福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余11所正在建设之中。
2、养老服务惠及范围逐步扩大。一是对 “三无”和“五保”老人,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基本生活,为他们提供无偿服务,供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全县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1319人,集中供养493人,分散供养826人。集中供养450元/月 人,分散供养375元/月.人。“三无”人员和“五保”对象在自愿条件下集中供养率达到100%。二是全面落实高龄老年人优待政策。7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享受高龄补,70岁到79岁,每人每月50元,80到89岁每人每月100元,90-99岁以上每人每月200元,10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0元,列入财政预算。三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每月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基本养老金;四是计生部门每月为60岁以上农村计划生育对象发放奖励扶助金100元,为城镇退休职工发放独生子女补助金106元。
3、养老服务法规建设不断完善。省市出台了有关做好老年人优待服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老年人在公园、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博物馆、纪念馆等方面实行优惠,新的《陕西省老年人优待服务办法》实施以来,我们共为全县3700多名老年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为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去年以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也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等针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养老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养老服务设施规模、档次、服务方式、水平与当前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公办养老机构运行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我县建设了四所敬老院,可基本满足全县1000多名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养老需求,但因地方财力不足,目前只启用了中心敬老院和长林敬老院,温泉和新铺敬老院因设备配置不到位,无法启用。同时因护理费较低,无法招聘到专业学校毕业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2、社会养老优惠扶持政策不配套,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但由于养老服务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大、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加之现阶段优惠扶持政策不明晰,不利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目前我县仅有两家民营养老院在申报之中。
3.规划建设滞后,养老服务机构布局与市场需求脱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定位不明,规划滞后,社会养老机构布局与群众和市场需求脱节。养老服务设施与学校、医院一样都属社会公益设施,但因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征地困难,新建养老机构大多建在郊区或农村,而城区许多老人不愿意远离家庭,势必造成建成的养老设施空置或发展缓慢,虽然许多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业感兴趣,但因规划设置无位,用地困难,申报审批环节多等因素影响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居家养老作为目前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籍等养老服务的项目短缺,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口较大。目前我县城市社区还没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充分履行政府职责。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对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责任,提高集中供养率。加大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2.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养老机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服务行业,出台具有可操作性扶持补助政策,激励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各有关部门要深化认识、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解决养老服务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3.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一是制定规划、合理布局。城规部门要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新修建住宅小区要统筹考虑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居住人口比较集中的新建小区要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级公共服务场所,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效率,逐步形成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服务联合体
医疗卫生服务问题涉及民生, 是百姓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之一。当前,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仍落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 而且在城乡和上下级医院之间均存在着明显差距, 阻碍了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也阻碍了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因此, 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城乡分割和上下分割现象及原因进行剖析, 探索解决思路, 助力当前医改策略选择, 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医疗卫生服务的城乡分割和上下分割
1.1 城乡分割
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深入, 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正基本形成, 在城市初步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相衔接的医疗服务体系, 在农村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然而,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仍然是一个二元结构, 很多问题开始凸显, 尤其是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相互孤立运行、发展失调,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1.2 上下分割
当前, 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着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市场信誉度不高、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 由此引发群众不管病情严重与否, 便一齐涌向大医院排队等候[1], 而医生超负荷工作直接影响医生的问诊质量和服务态度, 必然导致患者就诊环境质量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各大医院开始频频扩建。城市大医院越建越大, 小医院却越来越萎缩[2]。同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协作关系还远未“密切”, 对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 多数还处在“孤岛”状态, 对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还远未完成[1]。
2 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分割与上下分割的原因
2.1 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城乡二元化体制, 导致城乡差距较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3》, 通过跟踪分析近10年医疗卫生服务的渐进过程, 指出医疗卫生服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但也存在着医疗服务的城乡差距较大等突出问题[3]。城乡医疗服务差距的存在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采取两种政策,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主要靠农民自己, 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是靠公共财政, 本该由政府提供或政府与农民合作提供的公共产品全由农民一力承担,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由此造成了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 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 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4]。近几年, 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 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 仍显严重不足。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 2011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为1 807.0元, 其中, 城市2 697.5元, 农村879.4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仅是城市的32.6%。
2.2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呈“倒三角形”分布
在资源配置方法上, 我国实行以供方为导向的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主要以床位和人力为主要依据[5]。这种按床位、按人头补经费的办法, 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矛盾, 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恶性循环。一方面, 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 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 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部分地区还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6]。另一方面, 农村卫生资源贫乏、质量不高的现象却仍很普遍, 医疗机构房屋破旧, 设备简陋, 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下。由于缺乏科学政策的引导, 长期卫生资源数量增加和外延扩张, 导致了目前结构失衡、布局不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 卫生资源分布出现了“倒三角形”。大医院的卫生资源远远大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量, 社区卫生机构配置的资源量不但数量少, 且质量不高, 这将直接导致医疗服务的提供和利用与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不相配[7]。
2.3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高, 不能取信于民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技能医疗人员, 却大部分呆在城市里或就职于大医院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或从事非医疗卫生工作, 很难下到基层社区, 导致基层卫生服务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其次, 由于农村卫生补助政策不完善或缺失, 落实不到位, 卫生技术人员收入低, 工作环境差, 造成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 部分卫技人员通过各种方式调 (借) 离, 有的宁可干个体也不愿呆在卫生院, 农村卫生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最后, 城市或大医院医疗卫生建设逐步增强, 不论是房屋、设备, 还是人员素质上, 均比农村或基层有显著的优势[4]。因此, 社区和农村高级卫生人才的短缺, 必然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高, 不能取信于民, 最终造成大医院“门庭若市”, 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
3 解决思路
3.1 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分割的解决思路
3.1.1 建立城乡卫生四级网, 构建坚实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所谓城乡卫生四级网, 即是在县、乡、村农村卫生三级网的基础上, 将所在市或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等融入三级网, 即县 (区) 农村卫生三级网, 加上市级医疗卫生机构, 整合为城乡卫生四级网。建立城乡卫生四级网, 首先需要对农村卫生现有资源、市级省级资源统筹开发利用, 在组织化程度、切入路径、区域网络架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同时, 要确立以市为统筹单位的区域卫生规划, 整合全市卫生资源, 明确各机关与医疗卫生单位的功能、责任、权益。实行城乡一体, 统筹均等发展, 引导三级互动, 即市县互动、县乡互动、乡村互动。此外, 城乡卫生四级网的建立将为新医改政策、方案、五项重点改革任务搭建新的平台、新的组织架构和新的切入路径[8]。
3.1.2 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城乡配置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3》提出, 未来政府财政资金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的重点是农村地区, 尤其是应增加对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设施和经费保障的投入, 将医疗卫生资源和政府医疗卫生经费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此外, 还要着重加强对原来基础较差地区的扶持, 提高农村地区政府医疗卫生资源和经费投入的均等化水平[3]。因此, 首先应增加中央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的力度, 逐步建立医疗卫生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其次, 构建层级明确、互为补充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县医院、县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同时, 还应加强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建设, 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 逐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城乡配置。
3.1.3 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2009年, 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 标志着我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9]。所谓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即发达地区要加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 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 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从而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此外, 鼓励对口支援医院之间以多种方式建立医疗联合体或医疗集团, 使大医院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向基层医院流动, 建立医院之间机制上依存、资源上互补、利益上共享的协作机制, 同步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确保有序就医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10]。
3.1.4 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更多向农村及贫困地区倾斜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严重不均等。鉴于国情, 政府要促进医疗卫生领域的社会公平, 只能在再分配中建立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确保所有的社会成员相对地分层次地公平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据《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3》分析, 未来应着重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度[3]。同时, 政府医疗卫生经费应更多地向农村及贫困地区倾斜,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 加强政府对城乡医疗救助的补助力度, 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医疗保障体制。在乡镇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统一采购、配送和使用基本药物, 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减轻农村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3.2 上下分割的解决思路
3.2.1 区域卫生规划
做好区域卫生规划, 严格控制大型医院建设标准、规模和设备配备, 控制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增长, 控制大型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扩张, 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充分正视医疗市场存在的客观事实, 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 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并与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一同形成城市医疗服务的主体, 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11]。同时, 对区域内的全部卫生资源实行属地管理, 不论其归属, 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和统一管理[12]。在城市地区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提供方便、及时、高质量、合理费用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促进服务, 以适应疾病谱转变的发展趋势, 满足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要求。
3.2.2 医疗服务联合体
医疗服务联合体是指以市三级医院为依托、区中心医院为平台、各社区卫生中心为网络的区域医疗服务联合体。如2010年, 上海市卫生局、市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并启动试点, 首次探索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更为紧密的分工协作机制。医疗服务联合体将打破医院“孤岛”状态, 推进梯度就医, 实现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 医联体的试点, 是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新探索[13]。通过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协作联合, 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总体能力, 增加医疗服务体系的有效承载, 逐步形成“健康教育进家庭、医治小病到社区、治疗大病到医院、康复医疗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新格局。另外, 需要建立全科医学科, 或称之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 负责医联体内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培训、技术帮扶、双向转诊和日常运营管理, 将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延伸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
3.2.3 医院与社区一体化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调查研究 篇8
【摘要】目的:了解桂东县流源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反映并探讨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存问题。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走访交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力资源尚不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普及不完全;药物价格偏高;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不高。结论: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医学人才的培养;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
【关键词】流源乡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重要载体[1]。据调查,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远远差于城市居民[2]。由此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未达到国家要求,农村居民的健康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我们通过长沙医学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湖南省桂东县流源乡的基层医疗服务现况展开调查,以期对基层医疗现况有切实的了解,让身为医学生的我们更加清楚自身责任。同时,引起社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关注,投放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桂东县流源乡村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走访问卷调查和定点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本次发出问卷90份,收回90份。研究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制了《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调查问卷》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村民个人基本信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情况及满意度、药价情况、村民对当地基层医疗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取得同意后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基础医疗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力资源
流源乡地处桂东县西南部,辖5个村、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00多人[3]。该乡只有一个医院,即流源乡卫生院。据本调研小组实地调查,该院有核定床位8个,职工总人数6人,包括:医生4名,护理人员1人,工勤人员1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普及
受访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受访者的58.13%。从年龄分布上看,5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受访者的65.11%。
受访者中参加新农合的人数占96.51%,其中,非自愿参加的占3.61%;参加者对新农合的了解比率中,非常了解的为13.58%,较了解的为39.51%,不是很了解的为40.74%,不了解的为6.17%。
村民对于新农合政策的满意度评价:满意的占57.14%,一般满意的占33.77%,不满意的占7.79%,不了解的占1.3%。
村民对药价的评价:村民在看病过程中,38.35%认为药品价格高;31.51%认为药品价格较高;24.66%认为药品价格一般;5.48%认为药品价格较低。
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意的占62.50%,一般满意的占10%,不满意的占16.25%。
三、讨论与分析
(一)根据当地情况的调查,该地存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力资源尚不完善的问题。
1.据本次调查,流源乡桃坪村原村卫生室因为医疗设备不足、药品种类少、医务人员技术欠佳等原因,前去看病的村民逐日减少,不久后就倒闭了,使得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紧缺的问题更加严重。建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
2.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普通高校2010年的毕业生规模达631万人,其中医学类毕业生规模达119万人,占18.9%[4]。虽然医学生所占比率大,但是大部分都愿意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的大中城市工作,从而造成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全科医生的意识,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刻不容缓。
(二)受访者中,女性、老年人占大多数,青壮年少。因为这样的人口学特征,加上村里平均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对新农合政策不了解的占6.17%。参加者中对新农合满意的占57.14%,不满意的占7.79%,不了解的占1.3%。而满意主要是因为新农合的可报销政策,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定点医院医药费用偏高。当然对新农合的宣传简单粗放,可能也是导致农民缺乏了解、产生误读甚至形成偏见[5]的原因之一。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如采用座谈会、工作人员上门介绍等点对点的宣传方式效果相对较好。
(三)关于村民对药价的评价,69.86%的村民认为药价偏高,分析原因是因为这里地势偏僻,交通相对闭塞,经济落后,人民的收入不高。
(四)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1.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意的占多数,但仍有16.25%的人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差。
2.据本小组统计,30~50岁的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不高,约30%的人不满意。因为30~50岁的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提高了他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水平,侧面反映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尚不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文彦.“医改与我”系列策划:基层医疗服务能让百姓放心吗?[J].人民网医药卫生频道,2009.
[2]张瑾.城乡居民健康差距的实证分析[C].2009.
[3]桂东县流源乡人民政府.桂东县流源乡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情况汇报.2012.
[4]张莉莉.2010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趋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1).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10-22
城乡医疗08-27
城乡医疗救助流程07-15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08-10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11-14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方案11-11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09-10
城乡医疗救助申请表范文06-15
城乡医疗救助申请书参考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