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共7篇)
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1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目的意义: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了解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了解社会的保障和发展,关注农民医疗卫生情况,关注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推快城市化进程加快。
研究思路:从06年开始到2010,了解我市城乡医疗服务动态,了解我区有关于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的状况,并逐年形成对比。访查人民群众并结合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今年来的变化确定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进步和发展情况。
研究方法:通过上网搜索近几年相关新闻报道,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各地方的政策和实施力度以及通过访谈了解当地农民对医疗服务体系变化的切身感受,同时查看以此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参考文献:
《病有所医不再遥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江苏省南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社会保障研究》
《中国统计年签数据库》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06,十六大
正文:
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曾强,人民群众的卫生素质继续提升
200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我市针对城乡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需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的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整农村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了适合我市际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及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内涵得到充实,县,镇,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得到了保证,农民群众“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初步得到了实现。
江苏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于2006年10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南通考察,了解江苏省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情况,他强调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步伐,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期间分别考察了通州市兴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通瑞慈医院和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考察中也访查不少居民,大家纷纷反映长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也不断缩小。
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任务,要求做好关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工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努力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07年南通市派出427人开展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40家医院派出427人对口支持农村医疗工作。
并且改革了城镇医疗保险,调整了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控制了医疗费用过度增长,向医疗结构进一步完善的方向迈了一大步。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也提出“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也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共鸣,让群众“病有所医”让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
当年,我区着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我区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比较多,在1KM的路段中就有33个社区医疗服务点和一个医院,村民们感冒咳嗽之类的都不要去医院,在家门口就有得治,这里的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齐全,每天都消毒,环境好,干净卫生值得放心。据了解这也属于城乡统筹,是我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促进政府在农村方面的公共服务得到补偿和加强,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起到了推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作用。
我想,如果说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行政权力强制推动的产物,那么让农村,农民享受城乡和谐带来的实惠和文明无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迈进。
2009年,我区(南通市通州区)开展了卫生惠民医疗服务“三进”活动。6月20日上午南通市惠民医疗服务进乡镇,进村居,进家庭活动正大启动。由我区11家医疗卫生单位110余名医疗骨干组成的志愿者对于定期到全村各镇村和困难群众家庭开展送医送药等惠民服务活动。09年来通州区着力改善民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全区2万多名残疾人,低保户等特困对象享受“五免五减两优惠”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此外,我区还开展了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全面启动免费婚前医学检验等工作。
到09年,我市市县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健全,全市现有各类医院333所,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及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共3327个,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135.5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参保率也达到96%。
发展虽快,但是目前,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比较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有待完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城市社区服务网络有待健全。
为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加强政府机关的监督力度,为尽快让群众享受到公平的服务,于2010年8月4日,南通市副主席张庆平率领导演组来我市专题调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基础建设,引导民营医院建设,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探索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卫生体系,通过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大病医院救助制度,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大病致贫的风险;通过扎实开展9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收入,加快人才培养,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在实地还察看了市博爱医院,并听取有关汇报后,张庆平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快改革进度,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2
一、数字化医院建设
促进医疗卫生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MIS) 、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 ACS) 、放射信息系统 (RIS) 、检验信息系统 (LIS) 、电子病历 (CPR) 以及临床信息系统 (CIS) 等。
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指的是将医院当成一个经济经营体来进行经营与管理的一种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 该系统也是由若干的子系统来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主要包括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办公系统、医教信息系统、后勤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通过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可以将放射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 从而更方便的进行采集、储存、阅片以及网上共享的工作。通过放射信息系统的建立, 可以有效的管理放射科内部的工作流程, 进一步的将其优化。因此, 放射信息系统是医院主要的信息系统之一, 通过运用该系统可以极大地丰富形态诊断信息以及图像的层次, 进而达到提升诊断水平的目的。除此之外, 检验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的建立, 极大的提升了医疗卫生的工作水平, 促进了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关于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早在几年前《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3-2010年) 》中就指出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设。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时候, 应该以居民健康档案的保管为重点, 建立起覆盖计划生育、就医记录、健康体检以及公民预防免疫的档案管理。通过各种医疗信息的覆盖, 逐步的完成“多档合一”的工作, 将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到底, 进一步的实现健康档案和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工作。所以说, 非常有必要进行统筹策划、分步开展、一网多用以及资源共享的工作方式, 将社区医疗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建立起形式有效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想要进行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 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与计算机技术, 完善社区医疗的服务功能、社区传染病防治、社区慢性病防治功能、社区妇幼保健功能、社区卫生信息功能以及社区脆弱人群的心理服务功能。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从而提升整个的医疗水平。
三、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
进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需要依托于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平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库, 要关注其与新农合信息系统的结合, 建立起农村三级卫生网络信息系统。对于从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民工的城乡医疗一体化的问题, 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这就需要医疗单位制定出明确的异地医疗审核以及转诊的流程, 真正的实现“异地看病, 属地报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让他们享受更加及时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由美国远程医学会以及美国国防部卫生事务所在1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 它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全息摄影技术以及电子技术来实现。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各个医院的中心医疗技术以及设备优势, 解决那些由于医疗条件差的地区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 与远程医疗相关的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90年代后期, 就已经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 依托于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基础设施, 已经逐步的建立起了大容量、高速率以及技术先进的公用数据通信网, 远程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对于远程医疗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 提供医疗服务方、申请医疗服务方以及通信网络和相关的医疗设备。在这之中, 通信网络主要指的是普通电话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以及因特网。而对于远程医疗的基本结构来说, 主要是开放的分布式系统, 由通信网络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计算机系统组成。通过利用各种通信网络以及相应的医疗设备, 可以有效地实现远程医疗, 继而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五、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
电子病历也可以叫做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 主要是通过利用电子设备来进行病人医疗档案的保存、管理以及传输, 进而取代纸张病历。通过电子病历, 可以有效的实现病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以及传输工作, 更好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健康档案指的是一种信息资源系统, 它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安全, 实时面向医疗点, 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通过建立健康档案, 可以安全有效的向使用者提供各种将身体信息, 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六、结语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的提升, 对于健康的要求也随着提升。因此进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通过有效地信息化建设, 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得到了逐步的确立,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 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医疗卫生开展工作时面临的国际以及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许多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也涌现出来, 因此就应该及时的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因此,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也迫在眉睫, 促进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医疗卫生的工作水平,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温晟.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2]李长平, 崔壮, 马骏.卫生信息化系统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王帅, 苏维.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3
一、国家发改委给乡
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万元,建设阳峪、峰阳、注泔三所中心卫生院,建成已投入使用。
二、国家发改委给我县25个乡镇卫生院配发医疗设备25个品种,价值300余万元。
三、,国家给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0万元,建设乡镇卫生院九所(阳洪、灵源、杨汉、漠西、周城、临平、石牛、关头、梁山),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省卫生厅给我县县医院配发设备5个品种,(多参数监护仪、口导心电图机、万能手术床、高频电刀、除颤监护仪),价值万余元。
五、省卫生厅给我县乾陵卫生院配发救护车1辆,临平中心卫生院配发胃镜1台。
六、省厅为我县415个村级卫生室,每室配发3000元设备,现已逐步配发到位。
七、国债投资270万元,建设8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大杨、大墙、薛录、马连、姜村、王村、长留、梁村)国债资金与灾建资金捆绑使用。
八、灾后重建项目为我县投资7112万元,建设25所乡镇卫生院及县中医院、县妇幼院。项目正在设计及招投标阶段。
九、省厅给我县卫生院救护车四辆,胃镜3台,价值50余万元。
十、省上为标准化村卫生室每室配套资金1万元,我县正在规范建设之中。
卫生单位的设备投入是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使县级医疗单位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改变了就医环境,提高了救治水平,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关爱,是重视民生、惠民的又一举措。
存在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按照每千人拥有3名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来源:好范文 http:///)求,乾县有人口约60万人,应配卫技人员1800余人,现有卫技人员1240人,尚差600余人。
2、由于卫技人员缺乏,配套的一些设备闲置,不能投入使用。
3、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比较严重。
建议: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惠民政策的出台,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如下:
1、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专业人才及大学生到县乡级医疗单位,使县乡两级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2、科技三下乡及对口支援落到实处。
3、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长期培养规划和短期培训相结合。
4、硬件设备的配套要切合实际,并与专业人才结构相结合。
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4
(2012年8月14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XXX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XXX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镇、村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镇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X地处XXXX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处龙高半岛的西南末端,距XX城区40公里,距平潭综合实验区35公里,距长乐国际机场80公里,北与高山镇接壤,东、西、南三面临海。全镇面积共40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8.1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总人口约5万人。投资180万元新建的XX卫生院于2011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 7.8亩,有病床30张,编制37人,正式职工16人,临聘人员14人;村卫生所22个,乡村医生44人,房屋总面积
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0张,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100%;全乡2个个体诊所余家,从业人员
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2012年,我镇在XX市卫生局、农工党XX市委会、XX市政协医卫组、XX市玉融经济发展促进会XX联谊会、XX市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部门的支持下,共为800余人次的群众提供义诊和医疗咨询服务,并发放免费药品和健康宣传手册共1000余件。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所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250万元,新建村卫生所4个,即牛峰、西叶、和岐、官厅。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由镇文卫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所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所有所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对全镇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经营户。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1年卫生院门诊诊疗
2350人次,住院人数734人,病床使用率30%以上,医疗收入达55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1年全镇参合人,收取参合金万元,参合率达96%,共发生医疗费用
万元,减免费用
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1年,医疗救助
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
万元,人均救助
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1年乙类传染病3例,发病率
3/5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
%、保健覆盖率
%,住院分娩率0%,新法接生率0%,儿童系统管理率
%,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XXX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镇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镇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
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5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月份,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先后赴**县、**县市及市直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听取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个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通过调研,委员们基本掌握了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快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将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市、县、乡、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我市坚持以重大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重点,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免疫规划工作得到加强,儿童免疫规划一类疫苗免费接种;传染病、重大疾病防控、慢性病防治成效显著。
(二)精神卫生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我市启动了重性精神病患者网络管理系统,开展了重性精神病人普查活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家长课堂”等免费讲座、开展义诊活动。同时与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栏目,普及心理、精神卫生健康知识,收到较好效果。
(三)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我市整合资源,成立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对全市医疗急救实行了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医疗急救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急救资源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设急救中心(站)*所,配置急救指挥车1辆,院前急救车辆120辆,急救人员达到*人。
(四)血液供应与管理工作显著提升。为解决临床用血供需紧张矛盾,市中心血站采取调整采血车辆、延长采血时间、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控制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扎实开展采供血工作,满足了全市临床用血需求。去年,全市未发生一例因输血困难而延误病人救治的病例和医疗事故,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五)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深入。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日益巩固,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妇女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产前诊断、产后康复及儿童健康体检、心理保健、预防接种等服务工作有力推进,全市妇女儿童保健过程化指标和结果性指标进一步优化,全市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
(六)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加大。卫生监督机构认真履行公共卫生监管职能,深入开展医疗秩序整顿活动,完善了暗访检查、举报受理、联合办案、不良执业记分等工作制度,长效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健全了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档案,建立了医疗机构监督信息互通机制;认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医疗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推进了诊所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七)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我市深入开展“全民健康工程”,大力实施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开展健康教育巡讲,卓有成效地举办干部保健大课堂,向城乡居民宣传健康知识,有效地在群众中普及了健康知识。在报纸、电视了开辟专栏,开展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全社会的健康知识,健康生活一是得到一定强化。
(八)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落实。全市*所乡镇卫生院和*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科,*所村卫生室全面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基本形成了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广大城镇居民就近可获得公平、方便、快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现象仍存在。个别地方和领导对公共卫生的公益属性认识不到位,卫生发展理念与方式仍停留在“以医疗为中心”上,“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习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医疗服务,没有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摆在并重的位置,尤其在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共卫生服务往往被忽视。
(二)相关政策落实滞后,制约了公共卫生工作有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的补助标准是人均*元,省补助我市*%(即*元),其余由市、县财政配套解决,目前市级补助经费已落实,但县级配套经费均未到位。20**年,省财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新医改形势下的《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但目前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专业人员缺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不足,缺乏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少,满足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较低,工作量大,稳定性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
(四)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薄弱。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普遍地存在。新闻媒体重视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报道,日常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力度不够。
三、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公共卫生事业是体现社会公平、关系社会稳定和老百姓幸福安康的重大民生问题。针对当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充分认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主导地位的意识和责任,坚持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落实配套政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围绕实现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公共卫生投入,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与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运行等资金。按照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政府积极调整预算支出结构,落实配套经费,不断提高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工作能力。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从源头上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素质。要调整优化公共卫生人员结构,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在职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提高全市公共卫生人员整体素质。要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营造良好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环境。要加强卫生应急体系、监测和预警机制及应急队伍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6
摘要:以近几年岐山县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为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问题 发展思路 岐山县农机总动力为215938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5773台,配套农具7486部,配套比为1:1.5。全年完成机播面积70万亩,玉米硬茬播种18万亩,机收面积39.1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5%。随着国家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我县目前建设有县、乡两级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县农机技术推广站为龙头,在全县13个乡镇府设有农业干事为纽带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一、体系建设情况
岐山县目前主要从事农机化工作的有三个单位,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机化学校。三个单位现实有人数5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27 人,占职工总数的55%,因机构改革曾今在每个乡镇所设的农机管理站被撤销,现在乡镇没有直接管理农机的机构,每个乡镇府有一名主管农业的农业干事来从事农机工作,这些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比例很少;全县有农机化合作服务组织5个,基层有农机技术人员 52 名,服务于基层一线的农机
从业人员均通过激励机制来服务农业。发展情况:一是县农机部门组织、鼓励本地的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成立农机作业服务队,按农时季节,在本村、本乡和邻近乡村开展耕、种、收、运等农机作业;二是县农机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合项目实施,到重点乡镇开展耕、播、收等作业,同时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新机具,并建立大面积连片示范区田。三是农机部门通过基层一线的农机技术人员来从事农机人员的培训、机具的管理和登记工作。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1、开展田间机械化服务。机械化播种、机械收获技术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农机服务技术。在三秋三夏农忙时节,农机服务部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粮食生产的主要环节耕、播、收,做好农机具的检修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因现在农机部门没有机具,只能引导、扶持、鼓励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机耕播收跨区作业服务队,提高农机具有效利用率,扩大作业面积,增加机手收入。近几年,我县实施的农机具补贴政策也使农村有了很多的农机大户来为农业服务,一则促进了农业发展,二则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2、结合项目,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我县近几年来实施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保护性耕作项目,农发项目,结合这三个项目的实施,我县在凤鸣、青化、益店、大营、京当、蔡家坡、雍川、故郡、蒲村、祝家庄等10个乡镇先后
实施这三个项目,主要推广免耕播种、秸秆还田、机械深松、玉米机械化收获等关键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已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但秸秆还田、机械深松、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在我县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尚未完全推广,机械化水平仅达到10%。
3、农机信息和宣传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多年来,农机部门围绕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利用宣传版面、电视、发放资料和张贴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结合农时季节,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村镇,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需的农机技术和配套机具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全县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4、引导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我县这几年共发展和扶持了5个专业合作社,尤其是秸秆联盟和运丰专业合作社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已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各类农业机械数量明显增加,各种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组织逐步兴起,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不顺,职责不清,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县上的农机部门归县农业局统一管理,而乡(镇)技术人员的工作精力放在包村搞行政工作上。特别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含农业、农机),由乡政府和农业局双重管理,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后,农机专干不专,人员缺少的现象较为突出,基层农机管理功能不强,农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发展的需求。由于没有健全的乡、镇农机服务站,因此,县站“中枢”纽带作用难以发挥,乡镇“骨干”的作用更谈不上,导致基层无腿,服务下不去。虽说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农机,但因为乡镇农机部门服务跟不上,从而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农机新机具的力度就不够,如拖拉机除翻地、运输外,基本闲置在家,农机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低。
2、乡镇农机部门工作条件差。工作场所简陋,工作条件差,无设备、无场地,现乡镇农机站均不存在。
3、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农机队伍知识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全县各级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中非专业人员占比重薄弱,加之知识老化等问题,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使用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4、农机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
健全。到2010年底,全县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仅有5个,农机作业服务零散无序,分散经营造成农机市场无序竞争,农机作业质量低,农时季节难保证,运行不能规范,管理比较混乱,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在农机化服务体系中,县、乡两级农机服务网络严重缺乏服务手段,村一级处在断腿状态。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中更显得无所作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乡镇农机管理涣散;二是农机市场监管不力,农机经营、维修无序发展,处于自流状态。
四、建议和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稳定农机队伍。
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机制、精简优化人员的原则,切实加强农机机构和经营机制的建设。从有利于农机化事业出发,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管理执法、农机具和技术推广、农机培训教育、农机经营服务等四大职能,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把关系理顺,把工作做好。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财产应依法得到保护,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平调农机服务部门的资产。
2、培育新的服务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兴办包括股份合作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机械协会,培育产业群体。结合国家和省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购买科技含量高,配套系
列化的作业机械,重点扶持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组建农机协会,在农机部门组织引导下,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扩大跨区域作业的规模与范围,提高组织化程度。为此,要做到4个必须:
⑴必须建立专业化的跨区作业服务队。以县区为单位,把有限的农业机械组织起来,利用南、北、东、西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进一步开展有序的跨区作业,这样既解决了农机忙闲余缺调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
⑵建立形式多样化的专业化公司。根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个体、股份合作、集体等形式的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开展租赁、上门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全方位地进军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突破原先单一为粮食生产服务的模式,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储藏、保鲜等领域拓展、深入。
⑶建立群众团体的农机手协会。在充分尊重农机户自主权、完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由管理部门牵头,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分散的个体私有农机业主广泛组织起来,加入协会实行机组合理配套,提高组织化、系列化程度。内部协调分工,合理编组配套作业服务,对外承接业务统一收费标准开展服务。既解决部分地方有机无活干,部分地方有活无机干的实际问题,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高农机的利用率,兼顾少数农机户的利益,实现共同经营、共同致富等,也在一定程度
上避免小型农机具盲目发展。
3、搞好体系建设规划,提高队伍素质。农机服务组织是农机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济载体。是涉及农、林、牧、付、渔、工、商、建等的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进一步理清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首先要加强乡镇一级建设,重点是搞好五有(有一支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施、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站建设,向社会化服务,实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建成农机化服务的基地,发挥中坚骨干作用。
其次积极完善巩固提高村组一级,使其成为一方服务的主体。大力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户和股份制组织,使农机化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
第三要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分批进行轮训,进行知识更新和“充电”。要建立和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农机队伍,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增强农机科研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4、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增加农机化投入要走以国家扶持投入为导向,集体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社会、工商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种渠道、多元化的路子。一是要积极争
取各级政府从政策上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二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办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提供优惠条件,实行政策倾斜,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以达到兴机富民计划的有效实施。三要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机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真正解决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四要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各级农机服务组织要坚持“以服务为主,综合经营”的方针,积极鼓励广大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开展各种农机技术承包的有偿服务和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壮大自身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
5、发展农机销售、维修等服务市场,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规范维修行业,提高维修服务水平。
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7
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试点方案
根据国家、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试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8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176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191号)精神,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市乡托管,乡村一体;定性定编,绩效管理”的工作思路,以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开展市、乡镇、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管理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原则。以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权益为中心,遵循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主导责任,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市居民提供。
坚持基层基础基本原则。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配置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倾斜。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调动和激发城乡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功能整合和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整体运行效率。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修订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强龙头、强专科、强基层”,进一步健全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枢纽、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网底、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强龙头。新建一家市级综合性医院,整合市级医院医疗资源。市级医院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国家基本医疗药物和适宜技术。开展与上级医院多种形式的对口合作,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全面实施等级提升工程,提高市级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对全市医疗机构的高精检测项目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避免重复投入,实行同级医疗机构的医学检测结果互认,减轻患者负担。市级医院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2.强专科。加强中医院、妇保院、精神病院等专科医院建设,整合市域内相关专业学科资源,进一步突出专科特色,并更好地发挥其对城乡社区妇幼保健、精神病防治和中医药服务的指导作用。
3.强基层。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至2011年,建设(新建、迁建、扩建)甘霖、三界、三江、鹿山和剡湖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完成12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计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推进偏远山区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定点、定时、定人、定服务内容”的“四定”驻村服务制度,实现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职能,明确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定位,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国家基本药物和中医药治疗,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服务。
(二)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体制。
1.明确机构性质。明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会公益类卫生事业单位。
2.明确机构职能。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面向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并对本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
3.核定机构编制。根据《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浙编办发„2009‟19号)规定及实际工作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服务人口13—15名为标准核定。对规划设置床位的,按每床位0.7人相应增加编制。对人口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适当增加编制。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按照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升效率、功能共享的原则,探索建立市、乡镇、村统筹整合管理新机制,统筹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1.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全面实行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站(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健全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随访有档案的“五有”制度;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和考核“六统一”管理,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进程。实行乡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采取不占编制聘用的办法,择优将原乡村医生纳入统一管理。
2.开展市、乡镇托管试点。在仙岩镇、下王镇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进行市、乡镇托管试点,其医疗卫生业务由市人民医院托管。托管后,机构名称、性质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区域、对象、模式、补助不变,人、财、物和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统一管理,优化整合人才、设备和技术,充分发挥市、乡镇二级资源优势。
3.完善对口扶助机制。每家市级医院与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市级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服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人员进修、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服务水平。
4.实行双向转诊。在市、乡镇托管和对口扶持的基础上,建立市、乡镇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5.逐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基础上,逐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降低医疗费用,使城乡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医改政策带来的实惠。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部署阶段(2010年3月底前):根据省医改精神和省卫生厅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发改、财政、人事、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相互沟通与衔接,确定具体操作方案。2.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4—11月):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各项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形成书面总结向省政府汇报。
五、保障机制
(一)建立工作协作机制。
成立由市政府领导负责,发改、财政、人事、卫生、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层层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文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力量,制定符合本部门、本区域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市城乡居民。
(二)建立政府主导的财政投入机制。
1.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补助。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明确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和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新农合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由财政预算全额安排,其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建设发展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取得的收入,应上缴财政的要全部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
2.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补助。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经费保障制度,实施与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配套的绩效工资制度,工资水平与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政府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等。人员经费主要用于补助政府核定的编制人员工资补助、社会保险单位缴费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支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经常性支出由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等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建设发展支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支出由政府专项补助。
3.村卫生室补助。政府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建设给予一次性补助。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对村卫生室运行进行定额补助,用于补偿其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人力成本等支出。对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支出,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安排。
4.市级医疗机构补助。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对市级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给予专项补助,使市级医院经费来源逐渐转向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对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精神病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中医、妇幼保健和精神卫生事业发展。5.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0年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对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等十三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职能和主要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一是核定工作任务,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现有能力、服务人口以及上级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实行绩效考核,对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三是补助与绩效挂钩,对于绩效好的机构,预算补助全额发放;对于绩效较差的机构,预算补助按比例核减,形成“干好者多得、干差者少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积极性。
(四)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根据目前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及省有关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规定,重新核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建立健全以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招聘培养、在岗培训、柔性流动和学习进修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同时,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农村卫生队伍。建立乡村医生进退机制和养老、医保等保障机制,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素质。
(五)建立卫生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推荐阅读: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10-22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报告(南通)12-11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11-06
统筹城乡建设服务跨越发展08-03
毛万春书记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示范区05-23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12-17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论文10-30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07-06
德阳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情况调查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