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2024-10-03

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通用9篇)

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篇1

河西堡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中共永昌县河西堡镇委员会 永昌县河西堡镇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25日)

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河西堡镇规划建设发展情况做简要汇报:近年来,按照省市县党委、政府对河西堡镇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我们紧紧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城乡一体”的工作思路,突出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两大重点,大力实施“三个集中”,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建设取得新突破。截止2010年,全镇城镇规划区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7%。

一、城乡建设基本情况

河西堡镇位于金昌市一线三点中心位置,城镇建设规模已经达到一些周边县城水平,城镇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站在更高的全局来谋划城乡建设工作。对此,我们一是始终把科学规划放在第一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先后完成了第三版河西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了大气功能区划、供热专项规划、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和城镇重点区域、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8个村的村庄规划,基本-1-

建立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相衔接的较完整的规划体系。二是始终把城镇长远发展抓在手上,明确发展思路,推动城镇空间合理布局。以金河路、金昌路为城镇发展的主轴,沿路综合布局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等功能设施,初步实现了工业聚居区与生活聚居区的分隔。2009年,在镇区西北部规划建设了金昌市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总投资170亿元,目前已有多个大型工业和物流项目入园开工建设。全镇形成了镇区、中小企业园区、化工循环园区一镇三区的空间格局。三是始终把基础设施作为推进各项建设的重点,坚持先行一步,构建城镇发展总体框架。投资4.6亿元,先后新建改造主次干道约21公里,供水、排水管道12公里。建成镇区集中供热工程,实施了文化休憩园、北部防护林以及河清路入口处、金河路等多条道路景观绿化,建成公共绿地6500平方米,防护绿地10万平方米。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先后建成园区主干道、纬

四、纬五路以及园区防洪工程、园区供水一期工程、园区主干道延伸段、东大山110KV变等工程,完成投资1.4亿元。四是始终把民生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坚持统筹发展,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建成和在建廉租房2.8万平方米,共540套。开发建设商品住房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实施了兴盛家园、兴民家园、泽西家园3个城乡一体化农民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1250套,11万平方

米。建成河西堡法庭、敬老院、卫生院、永昌六中、河西堡二小等11项社会事业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200万元。五是始终把城镇管理作为实现有序发展的有力支撑,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坚持“建管并举,以管为主”的原则,把城镇管理作为巩固城镇规划建设成果、发挥城镇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成立了河西堡城建监察中队,充分发挥城建监察、社区管理功能,推进精细化、扁平化城镇管理模式,以开展“五城联创”为契机,强化了对市容环境的监察,城镇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一是必须坚定不移持续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通过工业主导和城乡一体化两大抓手,抓住入住集中建设的农民住宅小区、因教育资源整合而进城购房置业两大措施,加速了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进程,在实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为河西堡镇发展工业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储备,实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二是必须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河西堡镇过去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以及一定的资源条件,2009年,能够抓住机遇,规划建设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吸引鑫华300万吨捣固焦、金泥40万吨电石、金化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金昌物流中心等一大批项目入园,也是得益于我们近年来加快城乡建设发展,建成了一批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了供水、道路、供热、电力、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提

升了城镇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结果。可以说,城乡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载体,工业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三是必须加快拓展投融资渠道。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只能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被动式的发展,就没有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符合河西堡特点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组建了河西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镇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积极开展了镇区和园区基础设施贷款、土地储备等多个项目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取得有关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承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镇规划管理相对滞后。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第三版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新一版修编;镇区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滞后,规划前瞻性、科学性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镇区对外交通体系不完善,园区新建项目货物运输同镇区路网混行,对镇区道路交通和园区物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缺少快速便捷的对外通道;镇区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集中供热未达到规模负荷,绿化覆盖率较低,绿化水平不高,环境压力大的矛盾还很突出。

三是城镇建设历史欠账多,还款压力大。在城镇建设快速

发展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建设资金渠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账已达一个亿,财政还款压力很大。今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镇城投公司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受到影响,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明年及今后工作打算

“十二五”时期我镇将按照小城市的标准,把河西堡打造成全市工业副中心,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西部有影响力的旱码头和全国工业重镇。到“十二五”末,镇域生产总值,上缴税金分别突破80亿元、8亿元,力争翻二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河西堡镇是金昌市计划单列镇,全国重点镇,城镇建设规模已经具备了小城市的基本框架,再以建制镇的标准来推进城镇建设,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按小城市的标准来统筹新一版总体规划修编,保证建设规模、总体布局、发展布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加快完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二是以争创全国绿色小城镇为契机,加快河西堡镇城镇道路、污水处理、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金川河防洪景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长城路、镇区绿化、园区道路建设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高河西堡镇综合服务功能;三是按照相应规模配置文化、体育、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加快河西堡城乡建设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建设,以河西堡城

投公司为依托,进一步拓展城乡建设投融资渠道,促进良性发展。

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篇2

一、关于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灾后重建规划总体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即会同四川、陕西、甘肃省建设厅,全面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迅速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带队的规划技术力量,成立了由总体组、市(州)组、县(市)组构成的三级工作组赴灾区展开工作。自5月18日起,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工作组分赴重灾区的6个市州22个县(市)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目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组织调度下,各组按计划有序开展工作,规划初步成果已编制完成,并将于7月9日召开专家审查会。

在编制灾区重建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规划组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的原则,按照实事求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要求,合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规划上防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产生。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优先考虑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考虑了推进城镇功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恢复重建与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民族传统风俗文化的保护要求相协调,坚持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考虑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推进城镇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

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为:综合提出四川省受灾地区的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布局及恢复建设规模;提出严重受灾地区需要搬迁的县城、镇的选址和建设规模方案;提出搬迁及原址重建的县城、建制镇近期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提出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方案;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遭受破坏的情况进行评估,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发展条件评价、既有规划评价、重建规模与人口布局调整、新建城镇选址、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风景名胜区恢复与保护、防灾体系构建、城镇空间布局优化、重点项目库及重建示范乡镇、城镇特色传承、对部分规划与重点工程的重新定位和修正进行评估、重建建设用地标准与投资估算等。

二、关于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坚持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先解决受灾农民住房和基本生活生产设施;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坚持以原址为主、异地为辅,保护生态、保障生计,自下而上、落实到点,传承文化、注重特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争取规划制定一步到位、灾区在建设中分步实施。目前,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已进入最后成果汇总阶段。

三、关于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过程中,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基础数据调查整理、分析和研究,多渠道征求灾区群众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城乡住房建设标准,测算恢复重建所需资金,提出规划实施和筹资方案。6月28日,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完成了初稿。目前,该规划正在与其他规划进行衔接,对部分内容进行完善和补充,近日将形成送审稿上报。

灾后重建住房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提出重建的总体目标。初步考虑提出:通过实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的方式,三年基本完成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使受灾居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二是提出重建规模和分年度的主要任务。在年度主要任务中,原则上要求城镇住房三年完成恢复重建,农村住房两年完成恢复重建;三是提出重建标准。强调要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提高住房建设质量,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户型建设以中小套型为主,配套建设公共设施和绿地等;四是通过受灾群众自筹、政府支持、对口支援、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城乡住房重建资金。

规划提出:城镇住房重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群众自助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优先安排维修和加固受损住房,抓紧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规划提出:农村住房重建将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相结合,以农民自建为主,国家给予资金补贴,各级政府在选址、规划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力争经过2~3年完成恢复重建工作。具体工作进度安排为:

2008年完成灾后重建农房建设年度建设计划制定工作;完成受损农房的排险及轻微破坏农房的维修、加固工作;完成农房重建的场地清理和50%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原址重建和已落实选址的异地迁建农户至少保证有一间过冬的住房,完成农房重建总量的40%。

2009年基本完成灾区农村居民点规划;落实异地迁建农户的建房选址并解决过冬住房问题;受灾农民全部住进永久性住房,完成农房重建总量的80%;完成50%的村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任务。

2010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农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任务。

四、关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成果既是地震灾区城镇体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是国家层面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规划,是指导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地方为主、相互协调;注重宏观性、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编制以灾区当地自然地质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和基础,以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损毁状况为依据,突出保障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和促进风景名胜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指导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篇3

关键词:规划设计;城乡关系;城乡总体规划

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小城镇规划设计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小城镇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管理小城镇的依据。要建设好小城镇,就必须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并严格执行。

城乡总体规划是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单元,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等,对规划区域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利用等进行空间资源配置布局和重点控制,并制定相应空间管制政策的综合规划。

一、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现代小城镇建设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乡镇为主要动力的小城镇自发的分散型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进入新世纪经过乡镇合并,数量减少,但规模扩大,中心地位突出,具有强劲的发展态势,并且布局趋于合理阶段。

二、影响现代城镇规划设计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是指在区域地理位置特征上,处在不同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情况也不同,南方平原地区比西北山区域镇居民点的分布要稠密很多,同时,地形、水资源的限制,也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和发展。

(2交通条件的影响。交通条件发达程度,对区域小城镇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小城镇总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和发展。新的铁路、公路及水运航线的开辟,总是促进了沿线小城镇的发展。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应用,使一些交通发达的小城镇有更大的吸引范围,从而更可能改变小城镇的发展。

(3)小城镇的性质,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与职能,即小城镇的层次;小城镇的类型。小城镇性质制约着小城镇建设的方面有:经济、规划结构、人口结构和小城镇风貌等。通过这些方面在编制规划中把小城镇性质体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确保小城镇的性质非常重要。

(4)小城镇规模指小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规划人口规模是小城镇规划和进行各项建设的最重要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用地大小、密度,影响着小城镇交通运输、小城镇布局、小城镇的环境等。在小城镇规划中,确定小城镇规划人口规模是经济合理的进行小城镇规划的关键。

三、关于城乡关系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城乡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城乡疏离甚至走向城乡对立,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上的单向性掠夺,即城市对乡村的掠夺,这种趋势在近代愈往后愈严重;二是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城市逐渐整体性成为统治主体,而乡村则整体性成为被统治主体;三是社会流动的单向性,即只有从乡村流入城市而没有从城市流入乡村,仅有的情况都是政治强迫的结果。将这些表现归结起来,可概括为由过去接近于城乡连续体或统一体转变为城乡二分但农村服从城市的状况。这样一种城乡关系无疑是一种恶性的关系,肯定会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造成了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两败俱伤。城市虽然从近代以来越来越确立其资源集中的地位,但是它集中资源的特点使得自身非理性地膨胀,有时反而妨碍了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农村经济因为受到城市的整体压迫,其受到的损伤更加惨重,如果说近代以来城市经济始终还是有所发展的话,而农村则几乎一直处于停滞甚至凋敝的状态。

第二,政治秩序更加复杂。中国原有的常规政治秩序被打乱,呈现出相当混乱的状态,而城乡的二分,更增加了混乱的程度。

第三,社会结构矛盾加剧。城乡二分本来就不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关系,这使得社会结构的矛盾更加复杂和尖锐。以上几个方面是城乡二分带来的主要影响和问题。这些问题和城乡二分本身之间又是一种互相“促进”的恶性循环的关系。

关于城乡关系疏离甚至对立的特点,学界没有什么分歧。学界分歧最大之处是城乡疏离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

四、城乡规划编制的具体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关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中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内容,包括综合评价县域发展条件;制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预测县域人口规模,确定城镇化战略;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策略;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确定重点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发展策略;确定村庄布局基本原则和分类管理策略;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制定专项规划;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由此可见,两个规划在城镇体系内容上还是基本重复的,村镇体系在下一层面的乡、村庄布局等方面的内容上要求更多。

结束语

城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在内容上可以把城市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同时城市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整合成城乡总体规划的趋势很明显,也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当然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地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将上述两个规划有机融合,指导各地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4 月1 日起施行).

[2]李军,徐东辉,陈志诚.对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分析与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B):

[3]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常路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篇4

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代

中共常路镇委 常路镇人民政府

常路镇位于临沂、泰安两市交界处,是临沂市和蒙阴县的西大门,全镇辖41个行政村,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城镇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3.5万口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2万人。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亿元,比2002年增长14.3%;财政收入606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1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71元,比2002年增长9.1%。近几年来,我们立足实际,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镇三大亮点之一来抓,强化领导,加大措施,努力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城镇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本着发展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努力搞好城镇建设规划

我镇原建设规划是1997年编制完成的,现已不适应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本着高起点、大手笔规划的原则,于2002年底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编制了常路镇新一轮总体规划,并请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详细规划。规划中,我们注重把握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把规划的超前性和各个阶段的可操作性相结合,使规划比较切实可行。在具体详细规划中,我们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并注重从我镇财力和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推进,做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是规划合理布局,以城镇的持续、长远发展为目标,讲求生态环境效益,使山水生态城镇定性准确;三是规划突出我镇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我镇名胜古迹比较多,齐鲁文化在这里交织融汇,文化氛围比较浓。所以我们注意汲取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四是合理规划经济园区,实现田家岭工业小区、常路西岭工业小区及大常路商贸小区规模经营,并能吸引大批个体私营业主到镇驻地经营居住。因此,新规划是指导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法规性文件,省、市专家委员会评审后,给予了高度赞扬。本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已向社会公布。对有关成果资料我们都及时进行了整理归档,并实行专人管理。

二、努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发展步伐 近几年,我们在中心镇建设工作中,注重抓好基础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一是制定落实优惠政策,调动和发挥社会多方积极性,共同开发建设小城镇。自2002年以来共吸收社会资金450万元,在规划区内新建高标准商住两用楼房2800平方米;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田家岭民营工业小区和大常路商贸经济小区及常路西岭工业小区建设。自去年以来,三大园区新增民营企业32家,新建改建生产用厂房80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三是投资260万元,于2002年底完成了常路公园和石峰峪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建设,使常路人民及外来客商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其中常路公园总投资120万元,全长500米,总面积20000平方米,花卉草坪绿化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使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1%;四是狠抓了亮化、绿化工程。自去年以来,我们筹措资金30多万元对镇商业街路灯杆及路灯全部进行了更新更换,共更换路灯34盏,新安装48盏。并开工 建设了常路西岭工业园区700米的道路绿化工程,计划总投资为10万元。目前该工程正在建设中;五是努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自去年以来,第一,投资85万多元,修建了常路公园路、田家岭工业小区路及灯泡厂路,总硬化路面8000平方米,使城镇道路硬化覆盖率达到86%;第二,投资10万元,对商业街两侧及常路公园部分步行道进行了水泥彩砖铺设,共铺设水泥彩砖3000平方米;第三,投资20多万元新建改造排水管道1500米,其中新修530米;第四,投资70多万元,基本完成了镇区及南松林村引水工程建设,使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了100%;第五,投资8多万元,新建水冲公厕一处,设垃圾箱16个;第六,投资20多万元,改建中小学校舍48间,投资150万元,新建镇中心卫生院传染病房12间;投资35万元,新建烟站9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一座。第七,投资40多万元,改造了镇区供电及通讯设施。另外,今年我们又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投资120万元,筹建液化汽站一处,目前正在建设中。

三、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为切实搞好中心镇的建设与管理,自去年以来,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调整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城建中队及卫生保洁队,明确了任务职责,落实奖惩措施,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另外,镇委、镇政府经常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小城镇建设情况。镇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做到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专题研究小城镇建设工作,及时分析情况,解决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健全队伍,完善制度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镇商业街综合治理力度,自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了4次大型治理活动,重点对乱搭乱建的个体经营房、占道经营及街道“三堆”等进行了集中整治,共拆除乱搭乱建房屋32间,拆除乱挂门牌标语105幅,从而较好地保持了驻地商业街 的整洁美观。同时,镇建委严格执行“两证一书”制度和城镇中队管理巡查制度,做到依法行政,严格管理,使小城镇建设逐步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四、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新一轮小城镇建设带动战略,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三大经济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区内企业已达40多家,从业人员1600余人,行业涉及铁业、木器和食品加工等,产品已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1000万元;二是镇区内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自我镇被确立为中心镇以来,镇驻地个体工商户发展迅猛,现已发展到1500多家,其中新增个体私营业户500户,从业人数达4500多人,其中外地迁入经商办厂人口达3000多人,使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1%,增加到2002年的33.3%;三是城镇人民群众的城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维护和建设城镇的积极性逐步提高。

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篇5

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富平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富平县水务局) 我县位于渭北旱塬北部,总面积1233平方公里,耕地111万亩,辖24个乡镇,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2.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23亿元,财政收入674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6元。 富平地处渭河盆地与陕北高塬的.过渡地带,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川塬相间,海拔高程380―1420.7米,地貌由北到南依此是低山丘陵沟壑区、洪积扇区、黄土台塬区,渭河一、二、三级阶地,境内有四河,均为季节性河流,其中石川河是县内唯一的过境河流,县境内长达36.4公里,流域面积104.103平方公里。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533.2L,年蒸发量1154.2L,干旱指数2.1,境内虽有四条河流,除汛期石川河有短期洪水过境外,其余季节基本断流。目前水资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和外来客水。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和川塬阶地区,一般埋藏深度40―150米以内,可利用水资源量0.87亿立方。全县现有机井4989眼,井灌面积27万亩,年开采量达1.44亿立方,超采0.57亿立方,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6―12米左右,已形成三个漏斗区,最大半径10公里,因水位下降而报废机井达1300多眼。外来客水有两部分来水,一部分是北山各峪口洪水,汛期大部分为山前引洪漫地用尽;另一部分是境外客水,主要有桃曲坡、二黄、交口、泾惠四个灌区,设施灌溉面积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年引水量3000―4000万立方。全县水资源总量1.2亿立方米,人均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篇6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城乡规划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的通知要求,***镇就近年来本镇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情况做了广泛、深入、细致的检查。现将我镇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是自治区重点镇,辖*个村(居)委会,*个自然屯。全镇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万亩,总人口**万人。集镇距离县城**公里,毗邻产业园,**高速公路、**铁路、左江航道穿腹而过,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和铁路站,境内有国营**华侨林场、自治区牧草工作站等单位,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被规划为**县副中心区。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4年,按照自治区建设厅的要求,我镇委托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我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5年11月,经过县、市级的支持下,在我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及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工程师们的精心修改和编制,《扶绥县**镇总体规划(2004—2020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复正式实施。近年来,由于我镇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镇在扶绥县各项优势日益凸现,2004年制定的总体规划已不能满足我镇的城镇建设要求。目前,**镇城乡建设规划所办公地点设在**镇政府大院内,在编*人,在岗*人,聘用*人。

二、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的工作情况

(一)积极宣传,营造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氛围 《城乡规划法》是一部关于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法律,自2008年元月1日《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镇加 1

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做到了三个面向,即面向领导和法人、面向建设单位和个人、面向基层干部和群众,重点宣传《城乡规划法》实施的意义、地位和作用。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等形式对《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宣传。截止目前,已向群众发放《城乡规划法》读本**余份,接受群众咨询**余人次,悬挂横幅***幅,在全镇上下掀起了浓厚的宣传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城乡规划法》,自觉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营造了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建设有序发展

一是加强管理,确保农房风貌建设取得成效,要求在镇规划区内农房建设必须符合村镇规划要求,并按照集镇通用图集进行建设;同时,高标准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对农房进行外墙抹灰及涂料,目前已有***等村基本完成农房改造。二是规范程序,严格执行农房建设相关规定,在城乡规划审批程序上,我镇要求申请人须提交经村民小组大会讨论通过并由所在村(居)委签署属实情况申请表、国土资源管理所及城建规划所现场勘察后签署的规划意见,建房申请人建设规划示意图及个人建房承诺书,经镇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同意后报县住建局、国土资源管理局审批方可动工修建。三是实行建房承诺书制度,建房申请人需向镇政府承诺:未获得建房审批手续之前,不动工建设;承诺按规划要求和在批准面积内进行建设,不超过批准面积标准建房,同时选用规划部门提供的房屋立面设计图纸。

(三)强化管理,加大规划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本着确保村寨建房相对集中的原则,我镇人员实地规划,半年来共计规划上报建房**户,改变了城乡居民住房和生活环境。同时,坚持巡查执法,文明执法、严厉查处违法建筑,2011

2年至今共查处**起违法建设行为,强拆*起,通过做工作农户自行拆除**起,自行拆除率达100%。

(四)加强规划机构队伍建设,提高我镇规划工作水平我镇注重规划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重点抓工作人员素质、加强规划管理人员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所有人员积极参与各项执法培训及资格证书的考取,实行严格的工作奖惩制度,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提高我镇规划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提升我镇规划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

三、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们虽然在《城乡规划法》贯彻落实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没有找到一条很好的投资渠道来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比预期的稍微缓慢;

2、村屯规划管理执法力度不够强,村屯乱搭乱建现象较多,且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各方面比较落后,造成我镇新农村建设跟不上集镇建设步伐,造成我镇在总体城镇化建设上虽居我县前列但仍有不足;

3、部分镇干村干部学习不够,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产生随意性建设,加之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程度较低,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建新不拆旧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我镇村屯有限的农用地减少,给城镇化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加大对《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定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努力做到行政干部懂规划,村组干部知规划,广大群众守规划。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融资,努力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着力解决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3、进一步加快编制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专业规划,实施村庄规划,引导农村建房,调整完善村庄建设规划,真正发挥好规划的指导效应。

4、加强规划管理,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格控制违法建设,同时,加强以镇村主干道、居民小区、商贸区为重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对镇、村规划和建设的技术指导。

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篇7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调整路径应该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变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镇化发展战略,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发展重心应逐步转向小城镇;二是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变城乡分割发展战略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注重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发展重心应逐步转向农村。

一、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城乡一体化是指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促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意义

(一)城镇化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一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以城镇化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城镇化的充分发展,也就没有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实践中就必须强调要让城镇领先发展,尤其是要注重各类型城镇的均衡发展,扩充城市与乡村的接触面和联系点,但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又必须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二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引导力量。城镇是一个地区各类经济社会优势资源的聚集地,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往往能够积极有效地推动人、财、物等各类农村资源向城镇流动,进而实现城乡互动。因此,实践中就必须强调城镇的示范效应,要精心设计和管理好城镇发展,尽量减少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有效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支撑。即使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仍然是发展的主导面,城镇发展必须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来自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动力支持。因此,实践中就不能简单地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解为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而必须有效构建起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城乡一体化对于城镇化的意义

一是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因此,实践中就必须把握好城镇化发展的度,要特别注重分析一定时期内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当城镇领先发展的正面效应趋于减小,而负面效应趋于增大时,就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发展重心向农村转移。

二是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城镇是农村发展历史的产物,任何城镇都是从农村中孕育而出,发展城镇的目的只是在于克服农村资源分散的缺点,而不是要彻底抛弃农村。因此,实践中就必须树立起城镇化发展的本源意识,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注重从城乡协调的角度考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三是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提升基础。任何城镇都不可能实现无限制的发展和扩张,城镇对农村的辐射既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的落后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城镇自身的提质改造问题,城镇的提质改造必须借助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实践中必须强调农村发展对城镇发展的反向作用,要特别注重及时化解城乡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和冲突,既要满足城镇领先发展的需求,又要为农村的发展预留空间,只有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城镇品质。

三、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

总结建国以来国内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个理论模型:一是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二是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一)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运行过程是:

1. 明确中心城市。

在区域内选择确定一个现实发展基础较好,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城市(一般以省会城市最为典型),并对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一个高起点的规划。

2. 全方位聚集。

依托选定的中心城市,通过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管理环境优化措施,有效吸引区域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投入,同时聚集邻近农村地区的优质人、财、物资源,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为主要推动力,实现中心城市的品质提升和规模扩张,将中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品位相对较高的大型城市。

3. 选择性扩散。

以该大型城市为中心,按照“近郊区——远郊区——农村地区”的顺序,将中心城市的饱和资源向邻近的农村地区逐级扩散,顺次推动传统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

由于该模型中城市聚集效应的逐级强化和扩散效应的逐级弱化,所以一般只能使得邻近中心城市的局部区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区域内的广大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仍然“是峭壁,而不是海滩”,我们把这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称之为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俗称“摊大饼”)。模型示意见图1:

(二)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运行过程是:

1. 构建城镇体系。

将一个区域内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进行整体规划,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落差均衡的城镇体系,然后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不同层级的城镇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分解落实。

2. 多层次聚集。

一方面是依托城镇体系内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通过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既有效吸引外部投入,又全面聚集本地资源,在区域内形成多个发展中心。另一方面则是按照“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顺序,实现城镇体系间城市资源由低端向高端的聚集。

3. 全方位扩散。

一方面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将各自的饱和资源向邻近的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从不同的层次促进区域内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按照“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的顺序,实现城镇体系间城市资源由高端向低端的扩散。

由于该模型中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是通过城镇体系内不同层级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同时作用于广大农村地区,所以一般能够实现整个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区域内的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是海滩,而不是峭壁”,我们把这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称之为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模型示意见图2:

尽管以上两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各有其优缺点,但在“十二五”期间及未来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选择第二种模型,即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我国近年来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以至未来十年,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对策。

四、新型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遵循现代城镇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考虑未来省市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建议未来10年中国新型城镇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城-辅城-外围城-中心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城镇化的推进应以“有效控制主城规模、基本稳定辅城规模、适当扩大外围城规模、快速提升中心镇规模”为战略取向,以小城镇建设为战略重点,通过努力提升主城品质,规范完善辅城功能,积极拓展外围城空间,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初步形成主城带动有力,辅城配合紧密,外围城联动发展,中心镇全面提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主城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主城是整个城镇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优势资源的主要聚集地,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引导性力量,因此,必须对主城实施品位提升战略,要有效整合主城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形成一批高端精品产业;同时,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体制机制,使得主城的资源聚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顺利地实现向下级城镇区域的扩散。

(二)辅城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辅城既是主城扩散效应的第一级承接区,又是为主城直接提供产业支撑的新兴城区。设立辅城的目的在于:一是为了降低主城区的开发强度,有效释放主城区的城市资源与环境压力;二是为了能够同时从一、二、三次产业全方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领先地位;三是为了降低城乡发展落差,有效构建起大城市与大农村之间的发展缓冲地带。因此,必须对各辅城的发展进行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科学的产业布局,并采取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相关机制等强有力的配套措施予以落实。

(三)外围城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外围城是与主、辅城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又在宏观层面上具有联动效应的、独立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外围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城镇体系的均衡发展,重点解决中小城市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四)中心镇的布局安排

中心镇是基于一定产业基础发展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备较强经济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重点乡镇。中心镇规模介于县城和建制镇之间,是城乡互动的重要桥梁,是小城镇的集中代表。确定并推进中心镇建设是未来10年完善中国城镇体系的中心任务。

另外,据了解,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成都市,其2020年城镇体系规划思路为:“1个大城—4个中等城—4个小城—30个重点镇”,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同时布局,协调发展,尤其是在布局大城市时,采取了在老城区周边设立组团区的办法,既缓解了老城区的聚集压力,又开拓了城市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避免了在老城区基础上“摊大饼”的发展模式。

五、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措施重点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市、县两级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教育文化场所、环境整治、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支持小城镇向银行申请贷款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经济基础;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面,给予以下十项扶持政策:1.凡在小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用于小城镇建设。2.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全额返还,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小城镇在旧城改造中盘活存量土地的有偿使用收入及对原划拨土地收取的租金,全部留给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4.小城镇新增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收入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其余返还小城镇,用于小城镇耕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5.小城镇镇区规划范围内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流转的土地收益,70%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0%留给小城镇,专款用于配套设施建设。6.小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上缴市部分,每年安排30%以上用于支持小城镇耕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7.从小城镇收取的耕地开垦费上缴市部分及县留成部分或全部由财政返还小城镇使用。8.环保部门从小城镇收取的排污费,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应返还给小城镇按环保资金有关使用规定,全部专项用于中环境污染治理。9.在小城镇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国家规定上缴部分外,其余应主要用于小城镇水资源规划、保护、法规宣传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10.县城或县级市市区可以收取的费用,小城镇报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后,也可按同样的标准和范围收取。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

大力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市场化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通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命名权、广告设置权的有偿转让,实现滚动开发;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小城镇可将规划区范围内的中近期建设用地一次或分批次转用或征用后作为政府的土地储备,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或将国有资本金入股,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参与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在以后的土地拍卖或招标中取得土地收益,应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条件的小城镇可探索以集体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组建股份制企业,但应取得拥有集体土地的大多数村民同意;具备条件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增强其滚动开发的能力,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三)改进建设方式

全面推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全市小城镇的镇区建设综合开发率要达到50%以上;综合开发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市场、工业区和住宅小区建设;对小城镇按照规划建设的居民公寓式住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可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继续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逐步理顺价格关系,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灵活的形式成立专业公司,承包以小城镇为中心、涵盖相邻几个乡镇的市政维护、污染治理、环卫清扫、垃圾收集运输、绿化养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管理成本;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技术改造和创新、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等方面,应优先向小城镇倾斜;各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对小城镇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项目,应优先考虑,切实提高小城镇的科技、文化、教育、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卫生、环保、消防、市场和安全生产等建设水平,并辐射和服务周边村镇;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应对沿线的小城镇优先考虑设置站点,提高小城镇的公路建设等级,其连接县城的公路应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连接其他镇的公路应达到三级以上标准;电信、供电、供水部门对小城镇的移动通信、宽带网络、消防通信、供电线路及设备、供水线路、消防供水等设施建设应与县城同步进行。

摘要: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同时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文章基于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给出新型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定位,最后,提出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措施重点。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

[3]朱颖.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7).

[4]李岳云.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7).

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篇8

【摘要】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借鉴现有的三个全国先进的城镇化改革试点的经验,广西可以在园林、绿化、生态、山水、品质、舒适度上继续探索,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把绿色环保、资源集约、生态宜居、智能管理贯穿城乡建设的各个环节,走出广西城市建设的特色之路,为建设美丽广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 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10-02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经历,一方面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和生活观念变化的过程。在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劳动方式发生转变的同时,城市的技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同时反向进入乡村。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为80%,发展中国家普遍为60%。

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之一,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城镇化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全球市场争夺、资源供求矛盾和减排压力加剧。同时,随着国内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过去传统的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寻求因地制宜,走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之路。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各地的城镇化将在城乡配套改革等原有模式基础上加以整合提升,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我国城镇化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走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之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已经初步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率的规划目标,我国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一、广西城镇化的现状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广西作为西部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城镇化基础比较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广西城镇化加速发展,城镇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城镇化水平1953年仅为8.52%,2013年达到45%。但是总体而言,广西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的城镇化率一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不同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缺乏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广西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平衡,缺乏大工业、大城市的牵引带动辐射支撑,中小城市比较多,各地的城镇化水平也不平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城镇化率方面,2012年最高的柳州市达到57%,而最低的河池仅为24.5%,相差了23个百分点;从GDP来看,2013年南宁市达2803.54亿元,贺州市仅为421亿元,城市间的差距巨大。

(三)城镇化发展缺乏有力产业支撑。广西在一定程度上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近年来,南宁、柳州等主要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发展状态,各城镇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趋于类同,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自我“造血”功能存在先天不足,城市规模总体较小,造成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功能不足。

(四)城市发展相似度高。许多城市间、城镇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如钦州与防城港不仅城市面积和人口相似,经济、支柱产业相似;玉林与贵港、河池与宜州的相似度也很高,特色经济尚未形成。

(五)城镇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中小城市的城镇规划滞后于城镇建设,没有充分地考虑农业人口转移规模和趋势,规划和建设缺乏预见性,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城镇化需要,造成进城农民难以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城市文明建设成果。

(六)现行城镇管理体制的制约。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业人口的转移。而现行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存在由于户籍而派生的土地、就业、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进得来如果留不下,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七)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不足。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的转移的只是过程之一,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人文社会、生活习惯,乃至心理因素等方方面面。城镇化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多以经济规模扩张、以开发区为主,忽略了人的聚集,为城镇的长期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城镇化的科学性认识,提高战略设计,努力探索城镇发展的好路子。

二、实施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广西的发展必须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工业化是主导方向,城镇化是核心战略。要科学统筹推进城镇化,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密度,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当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轴,以工业化为根本动力,高标准进行规划,整合各地市特色资源,形成规模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引擎。

(一)增强大中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广西是一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全国第十人口大省,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有着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城市基础优势,有条件、有潜力、有可能建设成为一个人口超过500万、GDP超过3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500亿元,在全国、在西部地区、在民族地区,乃至泛北部湾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要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和投资峰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机遇和平台,把南宁尽快建设成为广西的政治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会展中心,进一步增强首府城市的带动作用。特大城市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要提高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特大城市作为依托。

(二)促进城乡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共同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广西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快推进仓储、冷藏以及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走进农村,帮助农村建立形成城市原材料供应与生产加工基地,促进城乡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推动形成城乡产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三)加强城镇的公益设施建设。在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覆盖面,形成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规划。在加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一方面要结合“清洁乡村·美丽广西”的城乡清洁工程,推行城镇生活排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城联动。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对产业的培育功能以及城市对产业发展的承载、培育和加速作用,采用“产业+城市”联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城市发展产业支撑,积极引导推动在工业基础较好的柳州形成汽车生产与加工机械产业集群、在桂林和北海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边境城市形成东南亚热带水果加工产业集群,引进和整合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集聚相关产业,形成产业发展。

(五)围绕民族特色开展城镇文化建设。从保护发展地方自然景观、历史建筑、民居、当地特色物产入手,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的深厚资源,将经济建设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地域性民族品牌和文化品牌,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形成一批特色名镇名村。

(六)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森林、湖泊、水库、植被等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让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将过度开发的生态能源加以保护,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七)加强城市群建设,形成主体发展形态。早在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更进一步指出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重要性。广西应重点做好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的4.25万平方公里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城市群,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八)以人为本创新城市管理。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管理日趋变得重要。城市越发展,城镇化水平越高,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越强,城市管理越重要。新城市管理模式。要牢牢树立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认真吸收和借鉴国外、国内发达城市、现代城市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做法,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要引进、吸收、培养城市管理人才,重视城市管理人才在城市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在城市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资源紧张、交通堵塞、住房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犯罪率较高等城市经济社会问题。通过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增强城市活力,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与东盟探讨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EB/OL].中国新闻网,2013-08-21

[2]蒋怀志.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广西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J].广西社会科学,2010(7)

[3]陈秋华.关于广西城镇化发展现状、战略思路、路径选择、制度创新等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EB/OL].新华网广西频道,2008-12-29

南平市延平区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篇9

南平市延平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镇,共有243个村(居),总人口50万人,其中村镇人口29.25万人。城市规划区内有6个镇,54个村(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6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多年来,我区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城镇化率达%,促进城镇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一、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情况

(1)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我区从2006年起,着手进行新一轮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根据省市建设

部门的要求,我区以《南平市延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制定下发了《2006-2007全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安排。至2009年,已完成樟湖镇、峡阳镇、塔前镇、太平镇、赤门乡等6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大横的山源村、高桐村、上楼村、南山的吉溪村、炉下的斜溪村、峡阳的陈坍村等67个行政村已完成村庄规划修编。编制完成峡阳镇、南山镇大坝村、凤池村历史文化名镇主村保护规划。

2、家园清洁行动。我区新建炉下镇、太平镇、樟湖镇等12个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经省家园办验收合格11个乡镇和139个行政村。茫荡镇、西芹镇、夏道镇纳入城市统一管理。2006年以来以闽江流域和205、316国道沿线村镇作为整治重点,省里共以奖代补274.5万元(不含库区村补助)。

有关乡镇及茫荡镇茂地村、炉下镇斜溪村、南山镇吉溪村等 139个行政村,按照福建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垃圾治理的要求,制订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公约、环境卫生监督制度、保洁制度等相关制度,共配备清扫保洁员186名,建垃圾池753个,垃圾桶526个,清运车辆186辆,并认真组织实施,镇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3、村镇示范住宅小区建设。我区列入省级示范住宅小区的有5个,其中:王台井窠小区占地15亩、建房20户,住房已全部建成,村民均已迁入新居;塔前茶林占地130亩、计划建房186户,现已建成24 户;水南后谷小区占地23亩、计划建房50户,现已在全面建设中;峡阳西隅小区已完成建设规划编制;大横的四朵洋住宅小区已动工40户,封顶6户,在建三层的23户。来舟金龙花园、金辉花园、峡阳玉屏山小区一期、二期等也都建成投入使用。峡阳江汜莲花小区规划建设177户,已动工77户,顶32户;西

芹泗坑新村规划建设116户,已动工91户,封顶58户;沙舟坑新村规划建设100户,已动工30户;王台镇溪后村规划建设100户,已动工71户,封顶22户;赤门小区规划建设100户,已动工32户;玉屏小区三期43户正在全面建设中。这些小区建设为全区住宅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建房不断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4、生态示范村建设。

(1)夏道镇夏道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73.78万元,其中2007年计划投资55万元。2006年、2007年省发改 委分别补助50万元、25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36万元,完成村道路面硬化改造工程,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建候车亭1个;新建老人活动中心1座,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内设棋牌室、阅览室、VCD、彩电等设施;改造供水管网2770米,新建300T、100T蓄水池各1个;完成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景江公园建设,植树绿化2公里;街道两旁安装路灯52盏。

(2)樟湖镇溪口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69.68万元,其中2007年计划投资54万元。2006年、2007年省发改委分别补助50万元、25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25万元,完成1座无公害公厕建设;铺设排污沟1200米;新建溪口村自来水厂1座,配套管网13700米,日供水350吨;安装路灯120盏、景观灯25盏;完成生态河道治理、环村路干道绿化,绿化面积6平方公里,统一规划建设农民生态庭院;完成生态休闲小区环境整治,新建占地面积19亩的农民公园1座;安装闭路电视1040户。

(3)太平镇太平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22万元,其中2007年计划投资52万元。2006年、2007年省发改委分别补助50万元、25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52万元,完成垃圾焚烧窑、垃圾分检棚、300米进场道路、挡坝等设施建设;铺设排污沟2000米;新建无公害公厕1座;2公里集镇接线路绿化和集镇公园的绿化苗木补植;完成占地23亩移民公园建设,公园绿化2000平方米,新建健身场地、老人门球场、灯光球场各1个,面积分别为300平方米、150平方米、100平方米;安装路灯50盏。

(4)炉下镇斜溪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94万元,其中2007年计划投资51万元。2006年、2007年省发改委分别补助50万元、25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 33万元,新建篮球场1个;新建垃圾堆放场1个,占地面积1亩,修建垃圾池20个,无公害公厕2座,沼气池30 11;绿化村主干道7公里;安装路灯230盏;新建凉亭3个;建设农民公园300平方米,农民健身场地2个100平方米,公园绿化100平方米。

(5)西芹镇西芹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为2007年新列入生态村示范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90万元,省发改委补助资金5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33万元。目前已完成道路硬化1500米;购置钢化

垃圾筒75个,建设垃圾池25个;种植樟树、桂花树800多株,完成绿化1200平方米; 改造无公害公厕1座,完成沼气建设37户;安装更换主街路灯80盏。

5、历史文化保护。我区于 年月日编制完成峡阳历史文化名古镇、南山镇的大坝村、凤池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这一工作对重点文化村的保护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延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始终把其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区、镇(乡)两级政府都及时成立了各专项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单位和牵头人;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制完成有关规划;建立奖罚机制,督促各有关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并及时协调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优惠措施。在住宅小区建设中,我局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中心村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南政综[2009]92号)精神,对列入中心村的农民新建住宅免费提供住宅通用图以及技术指导等,在收费方面,除按规定收取工本费外,免收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地形图测量费、设计费等中介服务性费用减半收取。

在省、市补助之外,延平区、镇(乡)政府对各专项工作在有限的财力中也拨出专款给予补助,对完成规划编制的集镇每个集镇给予补助万元,对完成行政村规划编制的每个行政村给予补助 万元;对完成生活垃圾整治的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给予补助万元;对列入生态示范村建设的村庄每个村庄给予补助 万元。对完成 给予奖励 万元

3、长效机制。如在家园清洁行动中,全区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长效保洁制度。通过组织开展垃圾整治,各镇、村配备环境保洁员130名并签定聘用合约,制定清扫保洁职责,成立了垃圾整治领导小组,有机构、有具体人员负责垃圾治理监督工作,乡镇制定垃圾治理实施方案,目标计划明确;定期清运垃圾,对垃圾实施集中焚烧或堆肥处理,杜绝农村生活垃圾随地堆放的现象。区家园清洁办定期不定期对镇、村垃圾整治工作进行巡查。抓好日常的监督,制定收费方法和政策,多方进行扶持,确保垃圾处理正常运转。

4、部门合力。一项工作,往往牵涉多个方面,需要多个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才能抓出成效。为此,区政府加大协调力度,多次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定期不定期地派出巡查小组,进行联合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主要问题

1、农民对规划和编制的参与程度明显不足。建设新农村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而规划编制应该是代表建设新农村的方向和农民的长远利益的重大事件。因此,农民的参与程度将影响到规划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自身的需求,要充分反映农民的意愿。调查发现,已经完成的规划多数没有上下互动机制和过程,规划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意愿不是特别清楚。

2、新农村规划没有完全到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在乡、镇政府,他们的统筹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乡、镇一级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在区、乡(镇)政府管理层面上,上级政府部门支持“三农”的规划计划、优惠政策、专项补助等,都是分散的、突击式、不定时的,难以统筹安排,不利于长期稳定地发展,区、乡(镇)政府的管理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而作为广大受益者的农民更不知情,无法与当地的“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连接。总体上缺少以乡镇为基础、以“三农”为本的区域性综合规划,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省市各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部门规划,但是到了区和乡镇一级政府,它无法对这些规划进行统筹和管理,往往是政出多门,相互之间不协调,下面无所适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配置不合理,这是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所面临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区和乡镇一级综合规划力量不足,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对基层乡村的规划缺乏有效的业务指导,城乡统筹考虑。

3、规划的内容不够完整、全面,缺乏宏观指导。乡村规划缺乏宏观的指导,土地和生态规划与新农村规划严重脱节。土地是“三农”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没有科学的土地规划作指导很难制定出正确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应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重要资源,所有的发展规划都必须以生态规划为基准,因此对新农村规划上级部门应在这些方面给予宏观的指导。

4、规划实施的保障条件落实困难。(1)人员不稳定。目前,我区乡镇建管站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但由于目前农村已停止征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已是“无费可收”,造成建管站“人心不稳”,变动频繁,且建管站力量单薄,工作人员还要身兼多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2)新农村建设需要比较长期、大量的投入,资金短缺是规划实施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规划等途径向农村提供了不少资金,发挥了明显的效益。但从总量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同时,建设部门在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等工作中,省市专项资金全额下达村、镇,未考虑各级建设部门行政办公经费,也给规划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关于我们的几点思考

1、规划是龙头,规划要先行,新农村建设要先有建设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建设部门在村庄整治中的作用,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立足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现有基础上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并与乡(镇)、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注重体现民俗风情,展示民族特色。在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研究项目和有效载体,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我区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34个,我们把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使农村各项功能更加完善,才能更体现农村建设的新。在规划中我们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突出了先导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人为本,整治村容,新农村建设要改善人居环境

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仍然较差,住房砖瓦化率较低;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农村住房呈现建设布局乱的局面。一些农村随意建房,建新屋不拆旧宅,有新房无新村,造成用地浪费。近几年来,加强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农村按规划建设砖混、钢混结构住房,采用建筑节能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但农村环境卫生还很差,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是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健全机制、稳步推进。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依据,建设部门要引导推广适用的新技术,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家要以生产发展为本,以农民持续增收为基础,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走低成本、低资源消耗、不加重农民负担、以农民为主的村镇整治路子,为我区新村建设全面进步服务。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于整体建设的现象,道路不畅通,没有排水设施,没有科技文化场所和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着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建设规划坚持以加快村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为重点、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根据村镇原有基础设施的特点,突出不同村镇的不同特色,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其次,要高标准改造并完善镇内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交通、农贸市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保、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乡镇内小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镇的龙头带动作用。第三,要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积极寻求并探索重点中心镇生态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新举措,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

4、加大扶持,政策引导,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落实提供保障。

上一篇:房屋租用协议书下一篇:扶贫政策性遭遇贷款商业化 扶贫贷款不断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