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2024-07-03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精选12篇)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1

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城乡矛盾, 推动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能够促进城乡交流,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城乡空间的逐步融合、扩大内需, 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对于当前的城市建设和生态农村建设,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结合本人基层工作实际, 就加快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规划定位不够。

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 特色不明显, 与实际结合不密切, 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 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 基础设施不全。

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功能不健全, 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 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

3. 融资渠道不宽。

缺乏产业支撑, 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 受资金短缺的限制, 基础设施配套迟缓,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 规划是龙头。七级镇是即墨市的一个典型农业大镇, 南承蓝村, 北接移风, 蓝村工业发达、移风农业突出。我们在规划过程中, 着眼长远性和整体性, 努力突出地方特色, 同时充分考虑与蓝村、移风店两镇形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聘请青岛规划设计院编制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规划和34个村庄详细规划。将全镇划分为公共服务核心片区、商住区、工业园区, 现代农业片区、国家商品粮种植片区、观光农业片区、大沽河生态旅游片区等7大区域。其中公共服务核心片区、商住区、工业园区位于镇驻地周围, 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 为下步小城镇建设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要完善设施、丰富功能。小城镇建设, 农民经济适应房、公共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应该首先走在前面, 丰富其载体功能才能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这两年, 七级镇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按照“休闲+商贸+居住”理念, 实施镇驻地中心区改造工程:投资560万元建设镇驻地中心广场, 投资1000万元对镇驻地中心区北赵路两侧5700米路段实施综合整治;投资360万元, 建设移康路南段拓宽工程, 接受蓝村皮鞋产业的辐射, 实现移风店、七级、蓝村三镇的南北贯通;投资6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集全程代理、计生服务、土地流转、信访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大厅, 方便群众办事, 彻底改善了镇驻地面貌。

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累计投资4200万元, 新建设施完备的镇中心敬老院、镇卫生院、25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处青规标准小学、29处村庄文化大院和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以及氧化塘污水处理工程。今年正在着手实施镇中心中学扩建工程、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及校安工程, 小城镇的靓丽形象初步显现。

三是引进投资大项目, 汇聚人流、物流和财流。近两年, 七级镇在这方面收获颇丰, 引进了10多个大项目。其中, 工业方面:引进总投资1亿元的青岛即发针织服装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青岛齐荣服装项目、增资5000万元的大伟织带研发中心项目, 以上三个项目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实现利税800万元, 不仅能解决1300余名本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还能吸纳外地劳动力300余人。农业方面:先后引进了两家农字号龙头企业, 总投资1.2亿元的浩丰 (青岛) 食品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和总投资3000万元的青岛泰丰苗木花卉项目, 这两个项目占地达3000余亩, 农民年可增收1500余万元, 有效实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 实现了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另外, 还引进了总投资7000万元的正大商品代肉鸡场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大洋食品项目, 这些大项目的落户为七级镇小城镇建设积蓄了长足的后劲。

三要积极引导、市场运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盘活资源, 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鼓励多元投资, 充分借助外力推动小城镇建设步伐。去年以来, 七级镇规划建设48000平方米、330户农民经济适用房, 不仅能提升小城镇建设形象, 还能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进程, 但总工程量需要6600万元的投资, 仅靠镇级财政之力难以完成, 我们采用市场运作的办法, 吸引青岛坤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 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 目前该工程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此外, 七级镇的市场街两侧开发、原集贸市场改造工程也都是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的。今年, 我们还将通过市场化运作, 启动占地62亩的原中心小学区域综合开发工程, 再建一个高档商住小区, 进一步满足群众住房需求。

三、积极探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做为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尤为重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就是要有序推进村庄集聚改造和融合提升, 促进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 促使村庄集约布局, 提升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新型社区建设的意见》, 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弱、标准低等问题, 七级镇着力抓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改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基础条件。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 建设“村村通”道路85公里, 硬化34个村庄的大街小巷, 实施村村通公交车工程,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建垃圾中转站77座、垃圾池198个, 配备116名村庄保洁员, 购置大型垃圾运输车2辆, 新建生活垃圾分选处理厂1座, 有效解决了垃圾二次污染问题。栽植绿化各类苗木3万余株, 绿化美化街道100余条, 安装路灯600盏, 粉刷墙壁、绘制宣传画和标语口号20万平方米。

二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们建立健全了卫生保洁制度、督查考核制度, 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三个一”活动, 即“一名党员包一条街巷, 一个干部联系一组农户”, 统一制作公示牌, 上墙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其次是建立一支党员服务队。各村庄均组建一支党员服务队, 负责全村环境卫生的监督和清理, 营造“党员带头作示范, 创先争优向我看”的良好氛围。再次是开展一次“党员奉献日”活动。各村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党员奉献日”, 与“四日合一”制度相结合, 丰富和延伸“四日合一”制度的内涵。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卫生扫除, 义务植树、剪修等公益活动, 形成全民参与的整体合力。

三是实施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是青岛市政府的重点建设工程, 前期我们完成了8个村庄涉及的9.9公里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清点、拆迁、评估和占压清表工作, 下步将重点实施沙岭桥至南张院3公里实验段整治工程, 主要建设滨河公园区、水上运动乐园区、自行车健身区、沙坑游泳区、生态露营区、垂钓区等六个功能分区。新建北张院、沙岭桥两处拦水设施。在北赵路、刘龙路与三城线交汇处, 继续向西延伸至北张院村北, 建设一座跨河大桥, 打通与胶州市的通道, 并与胶州的217省道相连, 在沙岭、北岔河处建造二座跨河桥, 三桥相辅并与胶州、平度相连, 形成对外便捷的交通网络。

此外, 依托大沽河综合治理, 建设三个以采摘、观光、产品展示等不同主题的农业观光园区, 努力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区。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 促进周边以现代观光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 构建起七级镇新的经济隆起带和增长极,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借鉴外地经验, 高标准规划新型社区。对于农民来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个新课题, 习惯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时半会难以接受。为此, 我们专门组织全镇村两委干部外出到江西赣州、省内的威海、烟台、潍坊以及市内的城阳、胶南、胶州等地考察取经, 学习当地先进经验, 让村庄的党员干部亲身感受社区集中居住的好处,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同时对照先进找差距, 谋划本镇、本社区建设事宜。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2

慈规划〔2011〕17号

关于转发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城镇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单位,各镇(街道)村镇办(城建办): 现将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城镇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的通知〙(浙建规〔2010〕27号)转发给你们,同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1、〘浙江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印制和编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申请表和各类建设工程的核实附表,在宁波制定下发前按省厅要求执行;在宁波制定下发后,按宁波要求执行。

2、本〘通知〙于2011年5月1日起开始执行,原〘规划监督检查意见的函〙自5月1日起不再使用,改用省统一印制的〘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3、2011年5月1日开始,对龙山镇、观海卫镇、周巷镇行政区域内申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的建设项目,按照〘行政执法授权委托书〙的规定,分别由市规划局龙山分局、观海卫分局、周巷分局负责。对其他镇受委托自行办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的工业项目,由我局指导镇做好规划核实工作。

附件:

1、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城镇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的通知〙

2、浙江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

3、浙江省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申请表

4、浙江省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附表

慈溪市规划局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转发 建设工程 管理 办法 通知 慈溪市规划局 2011年4月29日印发

附件:1

关于印发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城镇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规范我省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工作,我厅制定了〘浙江省城镇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现印发各地执行。同时,还制定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的申请表和各类建设工程的核实附表,请各地参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浙江省城镇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规范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依法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城镇建设工程(包括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国有土地的建设工程),应按照本办法实施竣工规划核实。

第三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工作。

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划核实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需要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分期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分期原则上不超过三期。其中,用于销售的住宅、商业和办公类建设项目需要分期实施的,在设区的市市辖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每期建设用地不得小于5万平方米,其他建设项目每期建设用地不得小于2万平方米。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应的用地范围为单元组织,不得在一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应的用地范围内分次进行规划核实。

第五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具备下列条件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可以申请规划核实: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的各项工程内容已全部竣工;

(二)规划许可确定应当予以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临时建筑及设施均按要求拆除,施工场地(包括临时用地)清理完毕;

(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载明的其他事项已全部完成。

第六条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的内容:

(一)建设工程的功能、规模、建(构)筑物的定位、标高等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设的情况;

(二)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分类建筑用途及相应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层数、各层层高、室内外地坪标高以及建筑立面造型等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设的情况;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等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设的情况;

(四)规划许可确定应当予以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临时建筑及设施等按要求拆除和施工场地(包括临时用地)清理情况;

(五)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相关内容。

第七条 申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申请表;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建设工程竣工测绘报告及图件(地下管线工程应当在覆土前进行竣工测绘);

(四)因建设项目的特殊性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以及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核实;

(二)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按照第六条规定的内容,通过图件核验、现场勘查等方式进行核实;

(三)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经核实确认符合规划许可内容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出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不符合规划许可内容的,不予出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理由。

第九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实过程中发现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理。处理决定执行完毕后,方可出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处理时间不计入第八条规定的核实期限。

第十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时进行现场勘查的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

第十一条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结果应当公布,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建设工程竣工测绘报告及相关规划核实材料应当及时立卷归档。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工作中的建筑面积审核执行国家和省房产测量规范及相关规定。

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按照分期办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分别进行规划核实;对最后一期进行规划核实时,应当同时按第十三条的规定核算各分期合计的总建筑面积误差。

第十三条 建筑面积误差是指建设工程竣工实测建筑面积超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的建筑面积的数值。建筑面积的合理误差按以下规定累进计算:

(一)1000平方米以内(含1000平方米)部分为3%;

(二)1000—5000平方米(含5000平方米)之间部分为2%;

(三)5000—10000平方米(含10000平方米)之间部分为1.5%;

(四)10000平方米以上部分为0.5%;

累进计算的建筑面积合理误差不得超过500平方米。

建设工程建筑面积误差在合理误差范围内,且没有其他违法建设情形的,可以视为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按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建设工程建筑面积误差在合理误差范围内但属于增建单体建筑物的,仍可以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

第十四条 建筑高度误差是指建设工程竣工实测建筑高度超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的建筑高度的数值。建筑高度的合理误差按以下规定累进计算:

(一)20米以内(含20米)部分为0.5%;

(二)20—100米(含100米)之间部分为0.25%;

(三)100米以上部分为0.1%;

累进计算的建筑高度合理误差不得超过0.5米。

建筑高度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的建筑高度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日照分析报告。建筑高度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的建筑高度,造成该建筑不能满足消防设计规范或使周边建筑不能达到日照标准的,无论是否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均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除上述情形外,建筑高度超高部分在合理误差范围内,且没有其他违法建设情形的,可以视为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应当载明分类建筑用途及相应建筑面积;其中,用于销售的住宅、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应当明确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管理用房的位置、面积。

房屋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载明的相关内容予以登记。

第十六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十七条 依法应当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小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对策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其建设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要把小城镇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把小城镇规划搞好。所谓“小城镇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的依据。因此,小城镇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国家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和建设城镇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断涌现。小城镇规划的滞后对建设管理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

1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现状

1.1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小城镇,从字意上理解就是较小的城镇。它是城乡之间的结合部,地位较为特殊。小城镇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一般县城。这个概念比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法定含义。广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了狭义概念中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大中小城市建设的补充和延续,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有机实体。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小城镇。

1.2小城镇建设现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凸显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目前,小城镇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相关建设经验不足,规划意识淡薄,以及资金、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小城镇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建设缺乏特色;小城镇的规模偏小,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小城镇建设投入渠道单一,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小城镇在规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贪大求快,致力于“物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造成了一系列弊端:城市新区商品房林立,但因缺少产业支撑,成了只有晚上有人的睡城;工业园区产业红火,但缺少衣、食、住、行、教、医等配套,成了只有白天有人的“鬼城”;小城镇规划没有特色,城不城,产不产,致使转户居民只有“离乡背井”,小城镇规划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表现在:

2.1规划缺乏全局观念,定位不清

一些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时,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始终是先有建设后规划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功能定位不清,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为以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2.2规划规模盲目扩大,盲目攀比

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结合当地实际,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大,好高骛远,盲目攀比。

2.3规划缺乏战略眼光,随意变更

乡镇一级主要领导大权在握,人事变动比较频繁,对小城镇建设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规划上,从而对原有规划进行变动,使得建设的小城镇不伦不类,规划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2.4规划水平形式单一,风格雷同

经验主义思想盛行,不切实际,盲目套用典型规划,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毫无特色可言。

2.5规划偏重经济增长,忽视质量

中国式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导致干部在任期内偏重经济增长,忽视规划。

2.6规划资金渠道单一,政府投入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大问题,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从全国范围看,政府部门的投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

2.7轻视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恶化

一般来说,小城镇在建设前,往往先编制了总体规划,也得到了有关部门批准并通过,然后再补做环境保护规划。在建设过程中补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将受制于总体规划。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2.8规划缺少历史延续,灵魂尽失

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缺乏对历史、对文化、对文物的了解和传承,根本不重视历史文化遗迹,一拆了之。代之而起的是高楼林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皆非,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

3小城镇建设规划推进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开始迅猛发展,给人民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城镇的建设重点在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科学规划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带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助推剂。

3.1立足长远,超高标准规划城镇

小城镇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合理原则,起点要高;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必须向新型城镇化看齐,做到产城融合,完善功能服务配套。

3.2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结合城镇实际,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其城镇的总体取向。

3.3城镇建设,坚持规划严肃稳定

规划是前提,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

3.4城镇规划,突出地方内涵特色

小城镇规划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应深入研究當地小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自独有的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3.5政绩评价,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经济增长的考核机制,转变“唯GDP论英雄”的单一考核方式。

3.6筹措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

3.7统筹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统筹规划,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8文化保护,突出城镇建筑风格

历史不可以重来,在建设小城镇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保留部分老区旧有的风格风貌,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

4结束语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确定“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正确确定小城镇发展目标、建设方式、规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4

一、合理规划建设, 统筹资源配置

规划是建设的先导, 延安地区重点示范镇按照标准化的要求, 纷纷出台重要规划和重点城镇规划修编, 即各乡镇总体规划、中心区域控制性详规、新区修建性详规、城市风貌规划、人口聚集规划, 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 突出资源的统筹与再分配, 指导延安地区的经济发展, 确保小城镇的规范有序发展。利用新规划引领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定位———最佳人居小城镇、西部经济强镇、生态文化名镇, 打造陕西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统筹城乡示范镇品牌工程。以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城乡和生态文明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 体现服务延安地区集团发展的需要, 注意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综合协调土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进行布局, 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通过科学的规划为重点示范镇建设导航。

二、以新区建设为亮点, 将城镇空间外展

延安地区延长、延川等县, 以标准化模块推进重点示范镇新区建设。今年以来, 榆林佳县坑镇坚持从实际出发,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突出“拆、建、管”三项措施, 投资近400万元, 将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克服项目不到位、资金困难等不利因素, 彻底整治镇区街道、供水、照明等基础设施, 努力实现小城镇建设的新跨越。

(一) 先行“拆除”, 改变镇区环境。

镇一把手亲自带领乡村两级干部配合施工队顶住压力, 进行拆迁, 集中时间和力量克服困难, 对违章建筑及障碍物统一拆除。据统计清障设施36处, 拆除违章建筑14间, 为城镇建设除障。

(二) 重点“建设”, 改变旧镇区面貌。

榆林佳县坑镇计划投资170万元硬化中学道路, 即粮站路段二公里, 硬化宽度为五米, 硬化街道一万平方米, 铺设街道污水管道700米。计划投资127万元兴建镇区自来水入户工程, 建水塔2座, 蓄水200立方米, 铺设地下自来水管网4公里, 打机井2口。在街道和道路沿线架设太阳能路灯50盏, 投资建公厕1座, 共计计划投资40万元。以工程建设, 改善旧镇区环境面貌的改变, 提升城镇品位与功能。

(三) 从严“管理”, 确保工程有序进行。

榆林佳县坑镇, 指派专人负责施工领导小组, 全面监督和管理的工程质量、进度与安全。积极排除障碍, 综合协调纠纷、为工程建设做好服务, 确保各项工程顺利有序进行。

三、以企地合作为契机, 推进项目新进展

安塞县沿河湾镇在2010年冬季被陕西省发改委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三个试点镇之一, 具体由社会处包抓, 今年又被市上确定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建设镇。他们充分发挥政治、区位、产业三个方面的优势, 按照县城副中心定位, 对全镇进行了科学规划, 规划各类项目26个, 总投资6.5亿元。截止目前启动实施了供水厂、电网改造、城镇道路延伸、污水处理厂、卫生院改造、天然气建设、河道治理、新尧湾居民新区建设等项目, 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 把该镇打造成产业大镇, 工业重镇, 经济强镇, 生态、环保适宜人居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中心镇区规模达到6.4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3万人, 中心社区设施齐全, 服务功能均等化。其中工业园区3.8平方公里, 2.6平方公里为镇区规划面积。为着力解决全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 安塞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沿河湾建立安塞县工业园区。已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省重点支持的县域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 其中一期启动1.2平方公里。2009年4月10日安塞工业园区正式开工以来, 已有15个项目落户园区, 总投资43.43亿元。2010年, 园区实现产值2.5亿元。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 使城镇品位再上新台阶

2012年以来, 商南县立足特色, 突出风格,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商南县十里坪镇投资300余万元建设的文化休闲长廊看到, 一棵棵行道树吐翠绽绿, 人行道曲径通幽, 太阳能灯、健身器材全部安装到位, 一个依山临河、街道宽阔的山区小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商南县从规划入手, 聘请专业规划单位先后完成了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 34个陕南移民小区规划编制, 金丝峡、赵川等9个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 还对富水省级重点镇, 试马、清油河镇“三位一体”进行了详细规划。规划除充分考虑集镇商贸、文化、经济中心等功能外, 结合每个镇的区位、资源、交通等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确定各镇的风格特色。清油河、试马镇将集镇建设与移民搬迁、现代农业一并规划发展, 同步繁荣个体工商业, 建设富有现代气息的商业聚集区, 培育县城副中心。定位旅游名镇为金丝峡、富水等镇, 重点修建停车场、宾馆, 兴办农家乐集群, 发展三产服务业。建设中, 各镇以规划为蓝图, 实施道路、供排水、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建设, 跟进集镇硬化、美化、净化、亮化和绿化, 使城镇品位再上新台阶。为对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环境卫生管理等实行考核, 商南县与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每季度评比通报一次。2012年一季度, 商南县小城镇建设已完成投资1100多万元, 试马镇科技路100多户移民房屋主体陆续完工, 十里坪、过风楼等镇“五化”工程正在扫尾, 湘河、白浪镇移民小区正在定点放线。

2011年以来, 店头镇围绕对重点示范镇环境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 强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夯实了商业门店“四自三包”卫生制度, 广泛开展环境整治活动, 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工作的机制。积极落实县政府和环保部门实施的“文明矿井”行动和节能减排各项措施。更换和增设卫生、照明等设施, 对城区牌匾进行整治。县政府投资152万元, 按照“一路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要求, 组织实施城镇绿化。大力搞好绿化工作, 实现了绿化点、线、面、片合理分布、有机结合, 镇区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城镇公共景观绿地、街头休闲绿地、厂区景观绿地、河流景观绿地, 实施绿化区块6处, 栽植各类树木60余万株。据悉, 店头镇2012年下半年, 将全力抓好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区保障性住房和农民安置房及商品房建设、建成区改造提升3大类14个重点项目建设, 确保完成年度31385万元投资任务, 使店头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信按照标准化的要求, 经过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和建设, 延安市各县区城镇一定会成为最佳人居小城镇、西部经济强镇、生态文化名镇。

参考文献

[1].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 2004

[2].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即将展开[J].城市规划通讯, 2004

[3].邱健.中国农民跨世纪发展的新起点——走向小城镇[J].决策与信息, 20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J].城市规划通讯, 2000

[5].紫蕊.李兵弟认为:城镇化不能忽视小城镇[J].城市规划通讯, 2005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篇5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划任务严峻,尤其是在我国广为众多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更是被推上了国家发展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做好小城镇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小城镇的设计规划工作,熟知规划中的相关规定和原则,并注意防止一些问题的出现必不可少,尽量使规划合理高效是我们规划工作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 小城镇概述 镇域居民点体系 小城镇用地分类 正文:

一、世界城镇化

1.1发展的阶段性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世界的城镇化在此阶段岳经理了一百年,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

(2)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当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成熟阶段。

1.2城市化水平的峰值

我国2000年左右,每年城市化率以1.2-1.4%增长,高出正常增长水平(正常增长水平为0.6-0.8%)。日本1946-1973年,城市化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达到0.93%。

城市化水平峰值的确定: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他们的发展水平,如北欧国家、美国等,有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预测,要根据其国家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1.3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的城镇化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迅速,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其发展的高峰期,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2)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地位更加突出。

(3)多级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4)城市进一步向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5)城市治理要法制化、透明化。

1.4世界城市化经验

从规划来说,要有好的规划体系,规划先行;规划要可调整,要有弹性,在实际执行时若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进行更改;规划要走法定程序,树立其权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管线等。

二、小城镇概述

2.1 聚落

(1)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2)小城镇有建制镇和城关镇,现在有了集镇和村的规划标准,城关镇的规划按城市的标准来进行。

(3)城镇化与工业化

在发达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有的国家出现过度城市化,如印度,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方面的管理都不够,致使出现了许多人口问题;有的国家出现滞后城市化,如我国,城市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因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致使城市化的发展缓慢,出现了城乡二元化;一些发达国家因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问题过早的出现,导致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城中人口纷纷外迁,形成了“空心城”,如美国。

2.2我国的城镇化

2.2.1 我国城镇化的成就

(1)城镇化迅速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年平均增长达到0.93%;

(2)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提高;

(3)城市中的各种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200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1m²,比1998年增长了20m²;

(4)城乡一体化正在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有对立到融合,一直到现在正努力发展为互动平等。

2.2.2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质量不高,内容不完整;

(2)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不完善;

(3)城镇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东部地区人口承载力强,相较于西部地区,人口压力大,中部地区经济塌陷;

(4)城市发展较粗放,不能使各种资源和设施的利用达到最佳,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很突出。

三、镇域居民点体系

3.1 镇域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镇区和村庄的发展条件,预测人口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2)镇域统筹发展;

(3)划定镇域的空间管制分区,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4)确定居民点的规模、等级,对其发展进行定位;

(5)根据因地制宜、共享共建原则,统筹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

(6)确定镇域主要的道路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做好防灾减灾抗震工作。

3.2 镇区和村庄分级

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镇区>5000030001-510001-30000<=10000

村庄>30001001-3000601-1000<=600

3.3人口预测

3.3.1 人口分类

(1)常住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住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

(2)通勤人口:就业、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人口。

(3)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等的人口。

3.3.2 人口计算

Q=Qo(1+k)n+pQo:常住人口k:自然增长率p:机械增长数

3.4 居民点的选择与布局

3.4.1 中心村的选择

(1)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备;

(2)有能力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

(3)区位交通条件好,在镇域内布局合理。

3.4.2 迁并村庄

(1)位于城镇近郊区(离城镇非常近的村庄人口算入镇区人口);

(2)存在严重自然灾害安全隐患难以治理的;

(3)人口少,生活环境较差,人均耕地少的;

(4)用水严重短缺,水质不达标的;

(5)地方病发病率高;

(6)大型的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内的村庄;

(7)国家有重大的设施、项目而确定要搬迁的。

3.4.3 空间管制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四、小城镇用地分类

4.1 居住用地 R

镇的居住用地为R1、R2,城市的居住用地分四类

4.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

C1:行政管理用地,如镇政府、派出所;

C2:教育机构用地;

C3:文体科技用地,如体育场、图书馆、展览馆;

C4:医疗保健用地;

C5:商业金融用地;

C6:集贸市场;

C7:社会保障用地,如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

4.3 生产设施用地 M

M1:一类工业用地,对环境基本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M2: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的工业用地;

M3: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污染,易燃易爆的工业用地;M4: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4.4 仓储用地 W

W1: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W2:存放危险物品的仓储用地

4.5 对外交通用地 T

T1:公路交通用地;

T2:其他交通用地

4.6 道路广场用地 S

S1:>=6m的各种道路;

S2:公共活动广场

4.7 工程设施用地 U

U1:公共工程用地,如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的用地;

U2:环卫设施用地,如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等的用地;

U3:防灾设施用地,如消防用地等

4.8 绿地 G

G1:公共绿地G2:防护绿地

4.9 水域和其它用地 E

E1:水域、河流、池塘用地;

E2:农林用地,如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地;

E3:牧草地;

E4:保护区;

E5:有历史意义的墓地;

E6:未利用地;

E7: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

五、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规划

5.1建设用地规划

5.1.1建设用地比例

中心镇一般镇

居住用地28-38%33-4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2-20%10-18%

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

公共绿地8-12%6-10%

合计64-84%65-85%

5.1.2 建设标准

(1)确定地块的容积率;

(2)确定建筑高度;

(3)确定建筑密度;

(4)绿地率:建设区内的绿地所占的比例;

(5)公共设施配套;

(6)交通出入口的方位;

(7)停车的泊位问题;

(8)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9)建筑间距和建筑风格

5.2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应选在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地方,并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分布在常年大气污染罪的的地方,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与生产劳动的地点接近,但不受其影响,在山地丘陵区要注意其朝向。

六、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绿地规划

6.1.1 绿地规划的要求

(1)点、线、面相结合,与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绿地相协调;

(2)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的利用洼地、坡地等劣地进行绿化;

(3)合理选择配置绿化树种,低投入高效率。

6.1.2 绿地规划的布局

(1)点线面相结合;(2)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

(3)绿化与水面相结合。

6.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2.1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满足镇域居民规划区内生产生活的要求,并要保留余地,根据城镇的条件、规模和性质进行差异性配置;高中及职中以上的学校、综合性医院、百货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要立足于镇域发展的需要。

6.2.2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应布局在人口较稠密的区域,集中成片形成镇区中心;

(2)既服务于城镇居民,同时考虑服务辐射区及外来人口的需求,并处理好与周边城镇的衔接;

(3)公共建筑应体现地域特色;

(4)教育机构、医疗保健、集贸市场、社会保障用地外的用地宜进行集中布置;

(5)教育、科技机构与文化体育场馆结合布置;

(6)学校用的应选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不危及学生安全 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必须>300m,主要出入口应有标志,不应直接开向主干路;

(7)商业、金融等性质相似的设施可集中设在城市中心,临近出入口,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七、道路用地

7.1 道路分级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车速403020—

道路红线24-3616-2410-146-8

车行道宽14-2410-146-73.5

每侧人行道宽4-63-50-3—

道路间距>=500250-500120-30060-150

特大、大型城市••••

中型城市•••

小型城市••

7.2 道路系统

1.满足内外交通运输要求:

(1)铁路:铁路站应分布在小城镇一侧的边缘,最好是相离或相切,并将客货站布在同侧,客站接近居住区,货站接近工业区;当不可避免必须穿过城镇时,要配置对应功能区。

(2)公路:沿城镇一侧发展。

(3)汽车站:客运站设一个,设在城镇边上交通便利的地方,交叉口不宜超过4-5条。

2.地形地质条件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小城镇主干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免垂直切割等高线。先确定主干路,主干路要尽量保持平顺。

3.其他要求

道路走向要尽量引进夏季风;沿江地区一侧道路敞开,形成景观效应,并布置一些垂直于岸线的道路;主干路与冬季风主导风向垂直。

八、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

8.1 工业用地

8.1.1 工业用地自身的要求

工业用地应避开七级以上的地震区,避开洪水淹没区,地基应高于最高水位的0.5m以上。

8.1.2 小城镇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1)应尽量减小城镇中工业用地对其他用地的干扰;

(2)避免工业排放对小城镇的影响;

(3)工业用地应相对集中。

8.2 仓储用地

8.2.1 仓储用地的分类

仓储用地可以分为为本镇服务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仓储用地、中转储备的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农产品仓储用地四类。

8.2.2仓储用地的选址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6

【关键词】 小城镇规划;制约因素

一、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没有形成

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变的模式。在恢复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二十年的建设实践中,小城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系统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应用的主要是村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域总体规划,可是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上述规划所涉及的内容的。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实践中,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小城镇建设所必需的规划设计中运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二、小城镇规划收费无依据

在小城镇规划收费方面,国家没有一个收费标准,在很多情况下要参照城市规划收费标准,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的付费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困难,更为一些不重视规划的单位蓄意压低规划收费价格创造了条件,这是非常不尊重规划技术人员创造性技术劳动的一种倾向。长此发展下去,对小城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影响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小城镇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并抓紧研究、落实有关工作。

三、小城镇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缺乏

小城镇规划目前只有一个国家标准,即《小城镇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从制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看,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可应用此《标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急需加快小城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四、《小城镇规划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

根据小城镇规划工作的实践,该《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

1.《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标准要求在建设规划上明确表示各项建筑及用地布局和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绿化、竖向设计等内容,这个内容要求几乎达到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但是规划期限大大长于城市详细规划期限,为10-20年。在这么长的期限内任何人也难以预见到如此详细的建设计划和规模。因此,有理由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产生疑问,这样作出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缺乏灵活性。

2.《标准》适用于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以黑龙江省为例,许多老的建制镇和农、林、场部人口都达到几万人,城镇建设占地有的达到10平方公里左右,但其不是县政府驻地。如此规模的建制镇,如果也是执行《标准》,那么,从《标准》的内容上看,至少尚需补充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规定:

(1)充实环卫规划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许多集镇特别是建制镇,设有专门的环卫队伍对城镇进行环卫保洁工作,而且这项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后其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工作必将逐渐正式落实到政府工作计划中去。但是,在实践中,环卫工作尚存在如人员和相关机械、工具不足;垃圾储运,中转用地不明确;垃圾不分类,难以回收利用,浪费资源;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址不明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将环卫规划纳入《标准》中去,以利环卫工作正常开展,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2)充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由于城市中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和小城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小城镇建设环保问题十分突出,而小城镇是建设的重点,其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避免或减小各种污染带来的长期危害,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应列入《标准》中去,加以强制性的执行,方可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充实防灾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震区范围广大,涉及人口众多,防范地震灾害及震后次生灾害问题,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由于我国广大乡村居民生活的燃料结构主要是以农作物桔杆、柴、草等为燃料,相当数量地区农民的建筑为木质及草盖等易燃物质组成,农村火灾问题突出。因此,村镇防火规划问题应列入《标准》中去,使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通过规划,最大限度减小火灾的危险性和减少损失。

(4)充实集中供热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北方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广大乡村,由于经济原因,近期很难实行集中供热,但是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的小城镇,已建有相当多的多层公共建筑和多层住宅,而且这种趋势代表了今后的建设方向。因此,集中供热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对此拿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那应是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它所能带给我们的益处自不用细说。因此,集中供热规划应列入《标准》中去。

(5)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内容

目前,有线电视系统已进入广大乡镇,为便于其合理地进行建设布局,应在《标准》中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容。

五、结束语

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工作,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迈入新世纪之前,小城镇建设和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能使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在新世纪里取得更伟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永铭.现代城镇规划设计与改建强制性标准条文实用手册.当代中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2]王艳玲.区域整体观与小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6

[3]顾京涛,尹强.大都市周边小城镇规划的实践与思考——以南海市南庄镇城乡协调发展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

[4]陈珍珍.快速城市化地区城镇新区空间发展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7

一、关于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灾后重建规划总体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即会同四川、陕西、甘肃省建设厅,全面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迅速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带队的规划技术力量,成立了由总体组、市(州)组、县(市)组构成的三级工作组赴灾区展开工作。自5月18日起,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工作组分赴重灾区的6个市州22个县(市)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目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组织调度下,各组按计划有序开展工作,规划初步成果已编制完成,并将于7月9日召开专家审查会。

在编制灾区重建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规划组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的原则,按照实事求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要求,合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规划上防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产生。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优先考虑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考虑了推进城镇功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恢复重建与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民族传统风俗文化的保护要求相协调,坚持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考虑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推进城镇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

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为:综合提出四川省受灾地区的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布局及恢复建设规模;提出严重受灾地区需要搬迁的县城、镇的选址和建设规模方案;提出搬迁及原址重建的县城、建制镇近期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提出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方案;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遭受破坏的情况进行评估,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发展条件评价、既有规划评价、重建规模与人口布局调整、新建城镇选址、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风景名胜区恢复与保护、防灾体系构建、城镇空间布局优化、重点项目库及重建示范乡镇、城镇特色传承、对部分规划与重点工程的重新定位和修正进行评估、重建建设用地标准与投资估算等。

二、关于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坚持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先解决受灾农民住房和基本生活生产设施;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坚持以原址为主、异地为辅,保护生态、保障生计,自下而上、落实到点,传承文化、注重特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争取规划制定一步到位、灾区在建设中分步实施。目前,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已进入最后成果汇总阶段。

三、关于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过程中,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基础数据调查整理、分析和研究,多渠道征求灾区群众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城乡住房建设标准,测算恢复重建所需资金,提出规划实施和筹资方案。6月28日,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完成了初稿。目前,该规划正在与其他规划进行衔接,对部分内容进行完善和补充,近日将形成送审稿上报。

灾后重建住房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提出重建的总体目标。初步考虑提出:通过实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的方式,三年基本完成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使受灾居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二是提出重建规模和分年度的主要任务。在年度主要任务中,原则上要求城镇住房三年完成恢复重建,农村住房两年完成恢复重建;三是提出重建标准。强调要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提高住房建设质量,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户型建设以中小套型为主,配套建设公共设施和绿地等;四是通过受灾群众自筹、政府支持、对口支援、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城乡住房重建资金。

规划提出:城镇住房重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群众自助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优先安排维修和加固受损住房,抓紧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规划提出:农村住房重建将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相结合,以农民自建为主,国家给予资金补贴,各级政府在选址、规划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力争经过2~3年完成恢复重建工作。具体工作进度安排为:

2008年完成灾后重建农房建设年度建设计划制定工作;完成受损农房的排险及轻微破坏农房的维修、加固工作;完成农房重建的场地清理和50%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原址重建和已落实选址的异地迁建农户至少保证有一间过冬的住房,完成农房重建总量的40%。

2009年基本完成灾区农村居民点规划;落实异地迁建农户的建房选址并解决过冬住房问题;受灾农民全部住进永久性住房,完成农房重建总量的80%;完成50%的村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任务。

2010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农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任务。

四、关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成果既是地震灾区城镇体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是国家层面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规划,是指导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地方为主、相互协调;注重宏观性、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编制以灾区当地自然地质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和基础,以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损毁状况为依据,突出保障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和促进风景名胜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指导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8

扩展建设用地面积, 调整布局结构, 成为总体规划修编的重要任务。在规划编制的初期需采用用地适宜性评价手段, 明确土地进行城市开发建设的适宜程度[1]。

由于地形限制, 黄土高原沟壑区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有限, 且属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缺少在生态安全方面的考虑, 不能满足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城市建设需求, 因此需要探索既能满足城市空间扩展需求, 又能保证生态安全需要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2. 生态安全约束条件下的建设用地选择方法探索

子长县处于延安市域北部生态敏感性较强的地带, 如何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 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是子长县城总体规划建设用地选择的基本出发点。

2.1 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 构建基于城市用地扩展需求的建设用地潜力模型, 分析研究范围内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潜力强弱[2]。然后考虑生态安全的需要, 分析影响生态安全的因子, 构建基于生态安全需求的约束力评价模型, 分析研究范围内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约束力 (阻力) 强弱。最后本文构建了生态安全约束下的潜力——约束力综合评价模型, 通过调整约束力 (权重) 的大小, 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 结合子长县城所处环境的具体特征, 确定建设用地选择方案。

2.2 基于城市用地扩展需求的建设用地潜力评价

2.2.1 影响因素分析及因子选取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城市建设受地形严格限制, 自然条件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的重要因素。按照自然条件影响因素, 确定坡度、坡向和地貌影响因子。

空间集聚始终围绕城市空间本身进行, 城市本身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城市拓展的重要因素[3]。按照社会经济影响要素, 确定影响因子:

1交通便捷程度:对于处于沟谷中的子长县城而言, 交通便捷程度是影响子长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与建成区距离:越是靠近建成区, 其基础设施投资越小, 城市开发潜力越大。

3开发难易程度:现状建成区拥有复杂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 开发难度较大;周边村庄开发有一定难度;一般农田和未利用地则开发难度最小。

2.2.2 用地潜力评价模型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因子的权重, 构建用地潜力评价模型, 借助GIS软件, 运用叠加方法得出分析结果。如图1 所示。

2.2.3 评价结果分析

从用地潜力的评价结果来看, 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以核心建成区为中心, 沿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川道轴向伸展, 大部分缓坡、平地均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而相应的生态价值较高的用地则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没有有效地避开, 因此需要进行基于生态安全的修正评价。

2.3 基于生态安全需求的约束力评价

2.3.1 影响因素分析及因子选取

生态安全的本质是生态风险与生态脆弱性。生态风险性和生态脆弱性越强的地方, 生态安全性越低, 越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4]。

⑴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生态风险主要受以下几个因子影响:

1洪灾风险: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 降雨时造成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较大。

2滑坡、泥石流风险:黄土高原是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地区。

3水源地被破坏风险:水源地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

⑵沟壑区的生态脆弱性主要受以下几个因子影响:

1高程:相对高程越高, 生态敏感性越强, 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2坡度:坡度越大, 稳定性越弱, 生态脆弱性越强。

3坡向:坡向决定受日照程度的强弱, 受日照强度较小的地方, 其生态因子抗干扰能力较弱。

4土地覆盖类型: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生态脆弱性不一。

5主干道交通影响:距离主干道越远的地方, 生态环境遭外界入侵的机会较少, 生态脆弱性较强。

2.3.2 生态安全约束力模型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构建生态安全约束力模型。借助GIS平台进行加权叠加计算, 得到不同等级的生态安全区。见图2。

2.3.3 评价结果分析

从生态安全约束力模型的评价结果来看, 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生态安全约束力较小的土地呈团块状分布;生态风险性较高的部分得到有效的避让。用约束模型对潜力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则可以得出理想的评价结果。

2.4 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用地扩展评价

2.4.1 潜力——约束力综合评价模型

用地潜力越大的地方, 越适宜城市建设;反之, 越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区块而言, 都有一定的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潜力和一定的不适宜城市建设的约束力, 只是两种作用力的影响程度不同, 其评价结果也不同。本文着眼于生态安全约束力的不同影响程度, 运用约束力权重反映生态安全在综合适宜度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本研究认为, 应当通过构建以约束力权重 (f) 为调节系数的潜力——约束力综合评价模型, 对“潜力”进行约束力“折减”, 进而调整约束力权重系数的大小, 得到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多情景评价结果。

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建设用地适宜程度=“潜力”- ƒ *“生态安全约束力”

ƒ 代表生态安全约束力权重系数. 通过调整 ƒ值, 发现当其取3 时, 生态价值较高的用地基本得到很好的保护, 适合城市建设用地呈现团块集中状态分布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建成区周围, 面积1800公顷, 满足预测的城市用地发展需求。 (见图3)

2.4.2 建设用地选择及规划结构、用地布局探讨

从评价结果来看, 适合城市发展的用地呈组团状分布, 这就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是组团式发展, 城市形态是带状+ 组团式。建议规划结构为:一个城市中心, 四个片区中心, 五个组团。四个片区中心围绕城市中心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建议规划通过放射状道路联系城市中心与片区中心, 通过环状道路联系四个片区中心, 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为“T字形+ 组团+ 环”状形态。

根据城市未来发展需求, 中心城区部分应当完成旧城改造, 提升城市活力, 优化环境质量, 同时未来应逐步完成行政职能的疏解。中心城区东侧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发展为工业用地, 在靠近中心城区的部分发展为居住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中心城区南北两侧未来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形成独立的居住片区。中心城区西部实现放射式发展, 并承担未来城市行政职能的疏解。在远离中心城区的安定镇, 发展条件较好, 能够依托其本身优势形成西侧增长点, 发展为重要城市功能片区。 (如图4)

3. 结语

上述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从过程上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 通过构建潜力——约束力评价模型确立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情景方案比选, 得到最佳方案。从对评价结果的具体分析来看, 适合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城镇发展的布局结构为“组团式+ 带状”布局。

参考文献

[1].钮心毅, 宋小冬.基于土地开发政策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J].城市规划学刊, 2007 (2) :57-61.

[2].黄明华, 王羽, 王阳.从相互制约到相互融合——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华阴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45 (1) :66-72.

[3].黄明华, 岳晓琴, 陈默.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的思路和方法探讨——以安康城市总体规划为例: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9.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9

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小城镇的发展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稳定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不仅是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 而且还是连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重要桥梁。小城镇现在已经成了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区服务中心。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建设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小城镇建设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一些地方片面的把小城镇建设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 做一些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 劳民伤财的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和一些标志性建筑。而有些地方的建设速度远远大于了正常的发展建设速度, 使很多地方修建起来以后根本就没有人去居住、生活和工作。没有把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实现真正的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目标。还有一些地方简单的把小城镇建设理解为就是工业建设, 只是片面的以为就是要在本市或者是本镇建多少的厂和工业基地, 不惜代价的招商引资和开展一些不符合实际的项目, 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引导农民进城工作的服务行业。忽视了城镇化的建设和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二、在规划建设小城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施工方的重视程度不够。据调查了解到, 很多施工单位不重视城镇规划, 只是在搞表面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结合当地实际, 缺乏可操作性;第二, 资金来源单一, 进展相对缓慢。众所周知, 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涉及项目众多的工程, 在实施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基础。但是, 目前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而施工单位的经济水平也相对落后, 经常出现财政短缺的现象。另外, 某些城镇地区领导还随意出台减税、免税、返税等政策, 不惜以牺牲国家利益来刺激投资。这样一来, 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取一定的资金, 但是从长远来看却阻碍了城镇的进一步建设, 导致规划不完善;第三, 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作基础,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也是如此。但是, 目前的很多地方政府缺乏相对完善的建设规划制度, 内部的具体实施方案不够细化。即便有些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规章, 也无法保证有效落实, 在资金政策、用地政策上都缺乏管理力度,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镇的发展;第四, 基础设施不完善。据调查了解到, 目前很多小城镇在道路、排水、绿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都不够健全, 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与民众的实际生活互为矛盾;第五, 城镇建设矛盾突出, 不稳定因素增多。一方面由于市政工程规划不合理, 管网之间, 工种之间矛盾大, 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居民建房中宅基纠纷, 上下排水纠纷, 门面朝向纠纷, 前后房间距纠纷等不断增加, 人为制造了许多不安全、不稳定因素, 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强迫拆迁建房, “致使许多老百姓借高利贷到小集镇上建新房”, 导致了“刚盖上新房又沦为贫困户”现象的发生;第六, 地域分布不均。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等特点, 使得我国的小城镇出现严重的地区差异, 东密西疏的现象严重。国家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划, 致使地区发展不均衡, 不利于国家整体进步。

三、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完善, 从而保证规划的有效性。

第一, 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意识。目前, 很多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各级政府领导, 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没有发言权。政府领导的干预过多, 决策只是领导层面的事, 无法保证科学性。因此, 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就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坚决的反对浪费土地, 特别是我们的耕地。还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不能因为短期的发展需要而去破坏环境, 影响其长期发展。另外, 还要树立城乡共同发展的理念, 积极扩展经济增长点, 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为小城镇的长远发展打好良好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 党和国家还要吸纳广大城镇居民参与到城镇建设中来, 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 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

第二,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本质上来说, 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 人民群众是城镇规划发展的主人翁。因此, 施工方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保证建设规划为人民服务。小城镇主要的常住人口就是农民, 所以我们的建设发展要让他们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 不要有距离感, 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镇的主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自己参与到建设发展中去。

第三, 建立完善的法律规定, 加强管理。因为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是一项复杂持续的工程, 所以在这个长久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我们就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 加强管理, 是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安全、稳定的发展。

第四, 加强建设的质量管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我们一定要严把质量关, 杜绝违章建筑。同时也要防止乱占乱用土地的行为发生。

第五, 加强基础设施的管理。坚强各种管、网、线的管理, 确保城镇的路、电、水、路灯和有线电视等公共设施的安全运行, 加强城镇交通管理, 有效防止各类灾害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在当今社会发展下显得尤为的重要, 我们要积极认真的面对在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 想办法、积极努力去解决这些出现的问题, 确保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在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我们要以城镇居民的实际需要去发展城镇, 让城镇的发展使得他们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 让他们真正的感觉到幸福生活的到来。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口,社会发展,小城镇建设

参考文献

[1]周锋, 吕贤军.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4 (04) .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10

一、科学规划,努力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

小城镇要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作为理论依据,而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则是关键所在。

1、高起点定位,科学确定城镇性质

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战略,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居住在小城镇的人们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划工作要发展、要提高。表现在把小城镇的建设提升到新的档次和高度,必须在规划上定位要高,思路要超前。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不建则已,建就建好,二十年不落后,三十年可操作。纵观我国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大都是规划定位较高。而我市前几年的小城镇规划定位过于保守,不能脱离小农经济的束缚。首先在规划上就落在人家的后面。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纯技术规范,树立超前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意识。用跨世纪的战略眼光研究预测当地经济发展趋势,作出综合判定城镇发展的框架。有了这样高起点的定位,在规划时才能有大手笔,在建设上才能有大举措。

2、突出小城镇特色,启动“形象”工程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体现。大到一幢建筑,小至一条路一个建筑小品、标识、建筑色彩等,无不代表一个城镇的形象。小城镇规划要因地制宜依据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充分体现和塑造城市特色。

3、全力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首先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小城镇的整体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的命脉,我们应根据“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渐次推进,梯次发展”的建设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修路后建房,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施设施配套与建房同步,绿化美化与建房同步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小城镇要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所等反映小城镇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性工程,以提高小城镇的品位。其次,试点引路,坚持加快旧区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小城镇面貌。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不注重旧区改造,而无计划地向外沿扩张,形成了外繁荣内荒凉的“空心村”现象。结合我市小城镇建设实际,小城镇建设用地已足够用,我们的任务就是进行有计划的旧区改造。旧区改造的难度较大,我们应该从试点抓起,选择经济基础好,有地缘优势的小城镇作为试点,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不断推广它们的成功经验,来其它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市逐步形成一批中心辐射型、周边吸引型、综合开发型的小城镇。当前我们正在抓的龙镇发展村样板房建设试点,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的建成将成为推动我市样板房建设的典范。资金不足是困扰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增强小城镇经营观念,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资本运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企业、个人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性领域的建设和经营活动,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管理,使小城镇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小城镇建设“三分建,七分管”,管理是发挥建设效益的有力保障。

1、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健全小城镇审批制度。建设项目审批后,从基础定位放线到绿化小品实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

2、建立健全各级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特别要充实乡、镇级的管理力量。

三、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小城镇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由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强宣传教育,使小城镇建设意义深入人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小城镇建设的事迹、典型及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华平, 城市规划管理的出路何在《城乡建设》2004年10期

[2]、桑东升, 城市规划管理的理论方法及中国的实践《城市规划》2000年5期

[3]、申连杰, 常青城市规划管理问题透视《城乡建设》2001年3期

[4]、仇保兴,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规划师》2004年1期

[5]、刘虎, 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认识《安徽建筑》2000年4期

[6]、宋振宇, 陈琳, 对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与认识《城市规划》1998年1期

[7]、杨秀珠, 试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规划》2002年8期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1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镇村同治理念;革命老区;红绿相映;小城镇规划建设

1. 研究背景

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隶属国际旅游新城张家界市,距省会长沙456公里,离张家界市71公里。桑植县根据自身条件和外在影响,确定桑植县“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定位为“一区三地”,立足于“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2011年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被重点提出。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是红二方面军举世闻名的长征出发地,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8个乡镇,总人口43万多人,少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80%,少数民族多达18个,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白族为主,以浓郁的土家族、白族民族风最具特点,桑植戏剧、曲艺、舞蹈及民歌极具特色,享誉国内外。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亚洲第一洞”九天洞,“百里画廊”溇水峡谷均镶嵌于此,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32万公顷原始森林,6400余种野生动植物等。

2. 镇村同治理念对革命老区红绿相映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意义

2.1 镇村同治理念对红绿相映新型小城镇规划建设理论指导。

镇村同治带来的新任务、新挑战集中表现为“5+5”特征,即:“五项坚持”+“五同建设”,坚持示范带动、坚持分步推进、坚持特色建设、坚持多元投入、坚持完善机制;镇村区域同步规划、镇村环境同步整治、镇村产业同步发展、镇村设施同步建设、镇村文明同步创建。[1]让城镇发展动力和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城镇文化和乡村文化和谐融会,这有利于新型小城镇发展优势互补统一,提高城镇规划建设质量。优化“红绿”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现有乡村“绿色”优势和“红色”潜力的同时,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这不仅有助于“红绿”结合的多元化与整体化,也能够突显区域范围内发展优势的推动力与规划建设的可行性,更能够实现新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

2.2 红绿相映新型小城镇镇村同治发展模式分析。

红绿相映新型小城镇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中“红”与“绿”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红色旅游是绿色旅游环节上的闪光点,绿色旅游需要红色旅游配合,以达到突出特色的效果,而红色旅游也要与绿色旅游的结合,形成互补优势,产生叠加吸引力[2]。红绿相映新型小城镇要实现镇村同治发展模式,不能单向追求红色优势发展极对城镇化的推动力,而要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力求与绿色优势发展极的协调整合,实现镇村同治,可持续发展。镇村同治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新型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城与乡和谐统一,“红”与“绿”两因素有机结合,“红”带“绿”,“绿”保“红”。

3. 基于“镇村同治理念”研究红绿相映模式新型小城镇规划建设

镇村同治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镇村同治本质是积极的城镇化政策,镇村同治示范区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镇村同治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建设,集中解决新型城镇规划建设问题。

3.1 统筹镇村发展关系,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内涵,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

统筹镇村发展关系,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就是要整合红色资源,重视最体面、最有分量的民族文化,协调资源节点内在联系,构建重点突出,全面发展的规划建设格局。

(1)以交通系统为骨架,调整红色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根据区域内的交通和红色资源地域分布状况,结合红色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开发潜力等因素,通过调整红色资源深度开发的空间布局,提高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2)以优化资源产品结构为途径,实现红色资源的转型升级,形成产品的经济效益与吸引力及影响力。通过资源的深度开发,结合现有基础,大力开发生态、康体、宗教文化和民俗节日旅游等特色产品,优化资源产品结构,提高资源附加值。[3]

(3)突出红色资源重要节点,形成辐射发展模式。结合镇村同治内涵,重点挖掘现有知名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协同与带动作用,加快重要节点红色资源的开发深度,提高区域红色资源整合的联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3.2 统筹镇村构建格局,充分利用绿色资源优势,保证发展性与可持续性。

充分利用绿色资源优势是镇村同治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是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是实现镇村同治有效方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性与可持续性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握好整个绿色资源和城镇化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进行最佳配合,获得最大效益。忽视或弱化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将制约整体功能长久、持续的发挥。

(2)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放在同等位置,开发与保护两轮应同时启动,发展经济是前提,保护生态是根本,保护生态就是保效益,只有做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才能实现发展与生态和谐统一。

(3)继承传统生产方法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关系。在实现“绿色”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把继承传统生产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加强科技推广机构和产业组织与农户之间的有效联系,努力探索符合绿色发展的科技运行方式。

3.3 统筹镇村规划建设,实践红绿资源互惠共生,体现经济型与生态型。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追求经济水平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城镇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镇村同治建设新型小城镇,就是要在提高经济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保留优美的自然生活环境,具体说来:

(1)利用好红色资源特别是城镇建成区设施、服务完善的“红色”节点对于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同时整合城镇边缘地区丰富的绿色资源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持久保障和质量保证。

(2)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导向,改变以往单向追求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镇村同治就是要求发展要素中对“绿色”因素的突出与重视,城镇化不仅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更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3)要注重绿色资源对于红色资源开发、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保障作用。以牺牲和破坏绿色资源,激进的经济发展、过度的城镇化虽然带来了眼前的物资繁荣,但是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也被消耗。红绿资源互惠共生,既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城镇化建设目标,又能保障镇村共建共享,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经济型与生态型。

参考文献

[1]覃永晖.镇村同治示范区的SWOT分析与规划对策—以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官亭乡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

[2]黄细嘉.红绿相映型红色旅游区构建的实证研究—以江西井冈山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2010.3.

[3]高维忠.韶关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0.

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12

1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繁荣城乡经济过程中,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为城镇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是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当前, 在小城镇建设中, 土地规划与利用仍存在着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地供应关系日益紧张。

小城镇建设紧靠农村, 甚至许多之前是从农村村落发展而来的, 小城镇建设按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各处。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小城镇建设用地提出了更多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建设用地过度占用耕地, 造成土地供应紧张, 甚至无地可用的窘境。

1.2 小城镇的整体迁移造成对土地的浪费。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一些小城镇为了追求更好的地域环境决定整体搬迁新址, 这就带来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首先, 搬迁后会占用新址大量土地, 且城镇不断扩建, 土地占用越来越多;其次, 由于对旧址的开发成本太高, 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因此原搬迁旧址土地逐渐荒芜, 造成土地的浪费。

1.3 对良田的过度占用是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合理的重要表现。

良田、耕地是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最重要元素, 一定要高度重视良田、耕地保护工作。在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中, 小城镇建设地址偏向肥沃的良田和耕地, 致使我国农村可用耕地不断减少。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目前由于部分地区只顾发展经济, 开发二产、三产, 非法占用耕田的现象十分普遍, 导致部分农民丧失了对土地的使用权, 造成部分农民无地可种, 这也是我国总体耕田面积下降的因素之一。

1.4 城镇建设与农业生产矛盾突出。

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 各地都把发展经济作为本地区工作的头等大事, 致力于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 特别是一些乡领导、镇领导, 急功近利, 只顾带头办厂, 忽视了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发展, 对于保护耕田这一基本国策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 对农村用地的保护意识不断降低, 在涉及到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耕地发生冲突时, 规划者通常牺牲农村耕地利益, 尽可能地满足城镇用地需求, 为今后农村耕地紧张, 甚至动摇农业基础地位埋下巨大隐患。

2 对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一些建议

2.1 小城镇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应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科学的论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 城镇建设的主导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小城镇建设用地问题, 科学规划, 严格审批, 周详论证用地需求, 使小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兼顾地方特点和经济效益。在城镇住房用地上, 住房建设功能和户型的划分要合理, 严格控制大面积修建工业厂房, 节约土地, 做到城市用地的科学化。

2.2 合理利用土地, 减少对农村耕地的占用, 缓解城乡矛盾。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 严格限制对新农村土地的占用, 给小城镇建设者加压, 鼓励他们对原有土地进行开发和改造, 使城市建设用地储量达到一个合理、健康的状态;与此同时, 应该制定详细的年度土地规划表, 指导小城镇建设的用地规划工作。

2.3 科学规划城镇区域, 严格整治违规占用土地的情况, 规划农田基本保护区和规划小城镇建设区是小城镇建设中同等重要的内容。在小城镇用地规划中, 要严格按照城镇建设区域特点进行用地规划, 确保住宅向社区集中, 工业向开发区靠拢的趋势。只有牢牢把握上述两个城镇用地规划方向, 才能确保城镇建设区位合理, 用地紧张关系得到缓解, 违规占用土地的情况应该也会有所减少。针对违规占用土地的情况, 应该加强对城镇用地的审计和监管, 从而促进小城镇建设用地更加合理、高效。

2.4 土地的规划要有持续性, 土地管理部门要按照本地经济的发展情况, 每年对土地的使用要有切实可行计划, 对土地的使用规划要与相关的部门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土地部门在总结上一年的土地使用情况的同时计划下一年的土地计划使用蓝图。对土地的规划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杜绝暗箱操作。同时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检查, 对违规、违法用地的现象依法进行严格处罚, 使土地的使用可持续发展。

2.5 充分发掘小城镇潜力, 增长用地空间。小城镇土地量是有限的, 在小城镇土地使用量逐渐饱和的情况下, 小城镇用地需求不要伸向附近的耕地或良田, 应该从自身建设中挖掘用地潜力, 树立节约、高效的用地原则, 利用极限用地理论, 做好小城镇建设用地的立体式开发, 增加小城镇用地空间, 实现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6 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小城镇建设规划者一定要切实转变思想, 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考核和评价体系, 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城镇用地进行整体评价, 要本着节约、高效、力争"极限利用"的原则, 搞好立体利用, 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平面上, 地上、地下综合开发, 纵横交错, 不但节约了土地, 给城市带来了美感, 使城镇发展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 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应该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实际地域情况, 把握用地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兼顾城镇与农村用地的整体关系和发展大局, 做到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相结合;城镇发展和城市规划相结合;城镇发展和农业发展相结合, 使城镇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使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山.村镇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比较及协调研究[J].人文地理, 2002 (4) .

[2]陈伟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及软件原型实现[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3]张超.基于地质环境评价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0.

上一篇:动态频率仿真下一篇:多元作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