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2024-10-25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共12篇)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篇1

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城乡矛盾, 推动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能够促进城乡交流,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城乡空间的逐步融合、扩大内需, 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对于当前的城市建设和生态农村建设,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结合本人基层工作实际, 就加快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规划定位不够。

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 特色不明显, 与实际结合不密切, 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 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 基础设施不全。

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功能不健全, 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 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

3. 融资渠道不宽。

缺乏产业支撑, 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 受资金短缺的限制, 基础设施配套迟缓,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 规划是龙头。七级镇是即墨市的一个典型农业大镇, 南承蓝村, 北接移风, 蓝村工业发达、移风农业突出。我们在规划过程中, 着眼长远性和整体性, 努力突出地方特色, 同时充分考虑与蓝村、移风店两镇形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聘请青岛规划设计院编制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规划和34个村庄详细规划。将全镇划分为公共服务核心片区、商住区、工业园区, 现代农业片区、国家商品粮种植片区、观光农业片区、大沽河生态旅游片区等7大区域。其中公共服务核心片区、商住区、工业园区位于镇驻地周围, 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 为下步小城镇建设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要完善设施、丰富功能。小城镇建设, 农民经济适应房、公共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应该首先走在前面, 丰富其载体功能才能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这两年, 七级镇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按照“休闲+商贸+居住”理念, 实施镇驻地中心区改造工程:投资560万元建设镇驻地中心广场, 投资1000万元对镇驻地中心区北赵路两侧5700米路段实施综合整治;投资360万元, 建设移康路南段拓宽工程, 接受蓝村皮鞋产业的辐射, 实现移风店、七级、蓝村三镇的南北贯通;投资6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集全程代理、计生服务、土地流转、信访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大厅, 方便群众办事, 彻底改善了镇驻地面貌。

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累计投资4200万元, 新建设施完备的镇中心敬老院、镇卫生院、25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处青规标准小学、29处村庄文化大院和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以及氧化塘污水处理工程。今年正在着手实施镇中心中学扩建工程、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及校安工程, 小城镇的靓丽形象初步显现。

三是引进投资大项目, 汇聚人流、物流和财流。近两年, 七级镇在这方面收获颇丰, 引进了10多个大项目。其中, 工业方面:引进总投资1亿元的青岛即发针织服装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青岛齐荣服装项目、增资5000万元的大伟织带研发中心项目, 以上三个项目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实现利税800万元, 不仅能解决1300余名本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还能吸纳外地劳动力300余人。农业方面:先后引进了两家农字号龙头企业, 总投资1.2亿元的浩丰 (青岛) 食品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和总投资3000万元的青岛泰丰苗木花卉项目, 这两个项目占地达3000余亩, 农民年可增收1500余万元, 有效实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 实现了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另外, 还引进了总投资7000万元的正大商品代肉鸡场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大洋食品项目, 这些大项目的落户为七级镇小城镇建设积蓄了长足的后劲。

三要积极引导、市场运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盘活资源, 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鼓励多元投资, 充分借助外力推动小城镇建设步伐。去年以来, 七级镇规划建设48000平方米、330户农民经济适用房, 不仅能提升小城镇建设形象, 还能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进程, 但总工程量需要6600万元的投资, 仅靠镇级财政之力难以完成, 我们采用市场运作的办法, 吸引青岛坤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 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 目前该工程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此外, 七级镇的市场街两侧开发、原集贸市场改造工程也都是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的。今年, 我们还将通过市场化运作, 启动占地62亩的原中心小学区域综合开发工程, 再建一个高档商住小区, 进一步满足群众住房需求。

三、积极探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做为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尤为重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就是要有序推进村庄集聚改造和融合提升, 促进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 促使村庄集约布局, 提升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新型社区建设的意见》, 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弱、标准低等问题, 七级镇着力抓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改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基础条件。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 建设“村村通”道路85公里, 硬化34个村庄的大街小巷, 实施村村通公交车工程,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建垃圾中转站77座、垃圾池198个, 配备116名村庄保洁员, 购置大型垃圾运输车2辆, 新建生活垃圾分选处理厂1座, 有效解决了垃圾二次污染问题。栽植绿化各类苗木3万余株, 绿化美化街道100余条, 安装路灯600盏, 粉刷墙壁、绘制宣传画和标语口号20万平方米。

二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们建立健全了卫生保洁制度、督查考核制度, 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三个一”活动, 即“一名党员包一条街巷, 一个干部联系一组农户”, 统一制作公示牌, 上墙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其次是建立一支党员服务队。各村庄均组建一支党员服务队, 负责全村环境卫生的监督和清理, 营造“党员带头作示范, 创先争优向我看”的良好氛围。再次是开展一次“党员奉献日”活动。各村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党员奉献日”, 与“四日合一”制度相结合, 丰富和延伸“四日合一”制度的内涵。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卫生扫除, 义务植树、剪修等公益活动, 形成全民参与的整体合力。

三是实施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是青岛市政府的重点建设工程, 前期我们完成了8个村庄涉及的9.9公里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清点、拆迁、评估和占压清表工作, 下步将重点实施沙岭桥至南张院3公里实验段整治工程, 主要建设滨河公园区、水上运动乐园区、自行车健身区、沙坑游泳区、生态露营区、垂钓区等六个功能分区。新建北张院、沙岭桥两处拦水设施。在北赵路、刘龙路与三城线交汇处, 继续向西延伸至北张院村北, 建设一座跨河大桥, 打通与胶州市的通道, 并与胶州的217省道相连, 在沙岭、北岔河处建造二座跨河桥, 三桥相辅并与胶州、平度相连, 形成对外便捷的交通网络。

此外, 依托大沽河综合治理, 建设三个以采摘、观光、产品展示等不同主题的农业观光园区, 努力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区。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 促进周边以现代观光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 构建起七级镇新的经济隆起带和增长极,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借鉴外地经验, 高标准规划新型社区。对于农民来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个新课题, 习惯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时半会难以接受。为此, 我们专门组织全镇村两委干部外出到江西赣州、省内的威海、烟台、潍坊以及市内的城阳、胶南、胶州等地考察取经, 学习当地先进经验, 让村庄的党员干部亲身感受社区集中居住的好处,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同时对照先进找差距, 谋划本镇、本社区建设事宜。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篇2

【关键词】建设规划;小城镇;城市设计;物质与人文形象

1概述: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城镇建设方案。除了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有关之外,还与小城镇的功能、空间、经济、环境和形体等因素有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行政指导以及规划的长远性有关。

城市设计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居民获得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通常,在镇区建设规划初期,城镇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框架和指导,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很良好的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小城镇的整体设计,从小城镇整体环境的改善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形象。我们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城镇结构关系的建构及城镇人文形象的造就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进而全面完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

2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2.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小城镇通常除了街道空间外,公共的休闲空间通常非常缺乏。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特别注重小城镇的公共建筑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河流绿地等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的综合功能、人流活动规律以及用地的性质来形成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用来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主要的公建设施(如商业建筑和活动中心等)布置,还要考虑小城镇的布局特征、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城镇范围的林地、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因素进行统一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园林规划等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设计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小城镇空间,不仅要建立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公共空间,还要建立性质相同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对于城镇的绿地建设,不仅要分类别,还要按照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片区或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如休闲娱乐、交通集散、集会和市政等不同内容。

2.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通常是指各类构筑物和建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镇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整体组织布置。城镇建设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协调和谐的城镇形象,并控制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考虑使公共建筑布局合理,形成城镇景观的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从而形成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还要对小城镇轮廓线进行控制,城镇轮廓线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体量、高度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形成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部分,这样城镇轮廓线就具有很好的清晰度,丰富了小城镇的整体空间。

3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3.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地方种族群体的传统文化及其演变对城镇空间的组织和发展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城镇文化。因此,城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城镇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城市设计中:1)要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在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中融入这些因素,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村落布局和民俗民风等,延续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与特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各项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3)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要充分反映当代城镇居民的生活,创造既有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城镇风格。

3.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内涵,主要由社会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及聚居方式等影响所形成.其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城镇的意义还表现在环境方面,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安全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还能使其与居民的生活融成一体,使环境更加宜人。

3.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发展与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和需要。在小城镇物质形态的背后还潜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和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对居民的精神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安全感、邻里感、自我感、社会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地缘、血缘和宗教缘等,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安全和稳定,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因此城市设计最好能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这样既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也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空间区位、形体分布特征及其组织规律,是功能要求与技术能力在空间和形体上的具体表现。城镇在经过长时间的变迁,都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形态。城市设计在镇区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小城镇形体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整体结构。

由于受城镇用地规划、建筑寿命、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的影响,部分城镇结构通常存在维持原状的趋向,使小城镇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城市设计要充分尊重小城镇的这种原有结构,使其得到延续和保护。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结构性衰退,使各组织要素和子系统能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维持小城镇的结构稳定。

5结语

通过对城镇人文形态、物质形态、整体结构关系的研究,探讨城市设计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更加深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小城镇社区信息化的规划与建设 篇3

关键词:小城镇;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4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稳定的持续发展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数量与规模逐步增加。近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数据表明,中国的城镇化率在1978年是18.9%,2014年达到52.6%。这表明,在这36年中,我国以平均每年增长1%的速度使我国的城镇化率增加了34.7%,是30几年前中国城镇化速度的3倍还要多,与此同时也是世界城镇增长的2倍多。伴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镇信息化研究与建设在现实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小城镇信息化的根本就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增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推动经济迅速增长,让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小城镇信息化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在信息化由城市向城镇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第二,伴随着小城镇的全面发展,及行政区域的“合乡并镇”的政策,城镇政府部门工作量迅速增加,自动化信息系统可以极高的提高工作效率。

1 社区信息系统

小城镇信息化的过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它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自身素质,促进全国人民对信息化的认识,形成一个好的循环,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小城镇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应用上看,信息化的产品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等等。目前适用于小城镇开发的信息化产品极为缺乏。小城镇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2 社区信息系统发展面临的困难

信息化体系是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网络,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基本元素组成的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信息化完的整体系。但在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更为缺乏。

通过对大量从基层收集与统计来的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在基层发展中遇了许多问题。

2.1 小城镇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薄弱。2012年8月份,我们对上海市郊区信息化发达的小城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表明,市县级的政府行政机关配备有较多的计算机,而大部分乡镇的单位都没有较多的计算机配备,乡村信用社则拥有的计算机更少,等于没有配备,配备率还不到30%,平均每个组织有计算机仅有0.67台,其中82%的组织还没有链接互联网;在筹规划,协调配合,将极大的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化发展。乡村仅有2%的人群拥有计算机。要是从全国的范围来统计,大部分乡镇的人民计算机拥有率还不到0.5%。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拥有率根本达不到平均水平,实力相对薄弱,在我国,只有少部分县级行政单位还没有连接上了宽带网络,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国的人均计算机拥有率则更低。

2.2 小城镇信息化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来进行对比,小城镇要涉及更多的部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信息化包括农业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科学研究部门等众多部门。只有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小乘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但现在的状况是,信息化的建设为有些部门的高速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工作。然而随着小城镇信息化程度的深入,与其他部门在资源整合方的面将会产生极大的阻力,对往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遇到的相当多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问题。

3 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模式

在建立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这些必要情况另外在推广软件系统的时候,系统开发的成本不能太高,操作要简单。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小城镇信息化的进行才缓慢,制约着信息化系统快速高效的发展。因此,小城镇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减少它的成本,降低操作难度,还要加紧时间开发系统,最重要的是,要让社会信息系统平稳告诉的发展。只有这样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开发更具有实用的价值,符合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至于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选择,我们运用了B/S结构。B/S结构内容简单,方便易操作,用户可以直接使用Web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Navigator等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城镇服务器,页面简单,低文化层次的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该系统。我这样,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可以跨平台使用,意味着既可以在Windows中运行,而且也可以国内的Linux运行,都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就可以大大降低系统运营的开发成本。与此同时,由于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采用B/S结构,所有用户都可以在服务器上进行操作,这样就从根本降低了硬件配置的需求。

4 小城镇社区系统的设计

在系统的研发中,我们充分实现了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将具有独立功能的组件分为一个子系统,以保证系统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系统的网页呈现将是以动态(JSP)和静态(Servlet)相结合的形式,使用户能够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实时动态。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而形成的,从而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

社群信息系统的设计采用的组件化得模式,其结构清晰明朗,容易操作,方便服务人员的检测与维修、维护等工作。同时,也为后续软件的开发降低了门槛,是软件开发的速度得以提高。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总结出,社会信息系统的构成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4.1 管理层面:管理层面负责的内容主要有管理用户的在线注册,权限的获取,以及数据的整理数据库的组建和维护、社区信息的管理等,确保系统能够正常稳定持续的运行。在维护方面,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数据恢复,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系统出现的突发情况能过做出迅速的反应并对其进行修复。用户的信息可以备份到云端安全的存储。同时还承担社区的信息发布等工作。

4.2 社区建筑智能化层面:社区的各个建筑通过计算机与管理系统交换信息,并实时上传楼宇信息,方便查询和管理,物业信息信息化可以更好地管理。业主也可以通过客户端了解物业信息,可以足不出户缴纳相关的管理费用等。

5 结束语

通过把握住符合小城镇实际情况需求与满足课题任务唯一要求这两个主线,来实现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我国现在大多数社区的信息系统是物业管理系统,不仅功能简单,而且主要用于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我们所要面对的主题是小城镇和社区的基层民众,小城镇的信息化不仅是管理层面的,也应该让每位居民参与在内,同时根据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对小城镇用户的研究,结合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社区居民与居委会需求,充分满足小城镇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要,我们自主研发出的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小城镇社区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田虹,吕有晨,刘消寒.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4(03).

[2]承继成.信息化城市与智能化城镇[J].地球信息科学,2000(03):4-7.

[3]李乾.锁定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支点[J].小城镇建设,2005(O1):18-19.

[4]干青兰.物业管理导论[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06):45-46.

[5]王克忠,包亚钧.论住宅小区物业的企业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J].中国房地产,1998(10):115-121.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篇4

一、基本情况

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 新民市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 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 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 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兴隆堡村村委会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 统一了全村上下的认识, 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陈台村通过给有共产党员的农户挂牌的方法, 在全村形成了人人争先参与小城镇建设的良好局面。

2. 因地制宜, 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

兴隆堡镇紧紧围绕新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 结合本镇特点, 广开门路。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结合: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经济相结合。在种植业结构上, 基本形成了蔬菜、经济作物和粮食种植各占三分之一的生产格局。新特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蔬菜外销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此外,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全镇订单水稻已达1.5万亩, 引进了五味子、树莓栽培技术, 2007年共栽植五味子100亩, 树莓265亩。2007年, 农民人均收入达7500元, 比上年增长18%。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兴隆堡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 引导乡镇企业联片发展, 形成了兴隆堡镇工业企业园和永丰韩商企业园。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兴隆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 沿路开发, 不断开创新局面。镇政府筹集资金120万元, 增加农贸市场摊床30个, 累计达120个, 更换了3110平方米的防雨摊棚, 市场摊位地面和路面全部硬化, 强化了市场各方面的管理, 基本上解决了小商小贩挤街占路经营和卫生差的局面, 使市场秩序和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吸引了周边乡镇及沈阳于洪区的经营业户和消费者前来经商、购物。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社会事业相结合。完成了中心幼儿园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 高标准敬老院和客运站主体工程建设已完工;累计投入资金2618万元, 彻底完成了74.8公里的“村村通柏油路”工程, 有9个村新建了村部和文化广场;率先实现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 共投入资金1756万元;加强了医疗卫生工作, 累计投资94万元, 提高了卫生院医疗等各方面的整体水平;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参合农民12725人, 参合率达98%。

3. 制定政策, 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各村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 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 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 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4. 强化管理, 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 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 严格建设程序, 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实施了“植树造林, 绿化家园”工程。

二、主要问题

1. 认识上有差距。

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 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村因缺乏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 缺少发展新思路, 造成工作被动;个别村关起门来搞建设, 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缺少长远眼光, 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2. 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 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 新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 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 户籍管理混乱, 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 时间长, 收费偏高。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 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 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3. 融资渠道不畅。

一是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 分灶吃饭、自筹平衡, 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 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二是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三是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 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 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

三、几点建议

1. 进一步提高认识, 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 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 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 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 实行领导责任制, 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 调动一切社会力量, 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 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 深化改革, 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按照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新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要求, 协调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 采取得力措施, 尽快完善落实乡镇户籍管理办法。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 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坚持一站式服务, 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 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 发展公益事业, 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 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 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3. 广辟投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 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认真落实新民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 市、乡两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 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 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 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4. 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篇5

一、不断更新规划理念,增强规划的科学性。规划是龙头,是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们在工作中客观存在着轻视、忽视规划的实际问题。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我们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三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战略的要求,更新规划理念,积极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具体要注重“四性”:一是系统性。在重视行政、教卫、商住、工业等重点功能区规划的同时,要同步规划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特别要重视做好污水管网(泵站)、垃圾处理、液化气等公建配套规划,努力使各个功能区相互配套、相互衔接。二是生态性。提升小城镇规划档次,在现有条件下,关键是要注重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使小城镇看上去洁净、清爽。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要保留河道、河塘等水体功能,又要加强河道两岸建设控制,更要强化沿街国道、省道等重要通道的控制,以便集中布置绿化用地,建设园林式景区。具体控制范围,除了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规定外,各镇要根据集镇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控制底线,增加绿量。三是经济性。从张家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参观考察中,我们学到了一个新的理念:规划既要注重社会效益,更要注重经济效益。提高规划经济效益,关键是合理确定商贸用地的布局和比例,放大重点地块的经济效益,力求投入与产出的总体平衡。现在,有些镇很重视工业园区、工业项目的用地,把一些商业区附近的地块作为工业用途,这很不经济,如果置换出来,就能平衡城镇建设一些资金。四是特色性。根据集镇现有状况,各镇要进一步放大亮点,打造特色,特别要注意建筑风格的协调、老街的保护与利用、生态与文化功能的结合等。

三、及早调研村庄规划,增强规划的现实性。我市现有自然村庄3769个,建设部门初步规划新一轮规划是建设309个规模村庄。目前,市有关部门仍要算村庄规划大帐,各镇也要算镇域范围内村庄规划帐,大的村庄保留多少个、小的村庄保留几个,心中要有数。否则规划一旦批下来,调整就难了。这里,我提几点具体建议:一是及早规划建设镇郊农民集中居住区,集镇附近2-3公里范围内的农户建房,原则上统一到集中居住区内;二是重视规划建设规模村庄。全市规模村庄的建设标准,请建设部门尽快拿出方案,以便各镇结合实际加快建设;三是加强零星村庄的建房控制和撤并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现有零星村庄的迁移、控制工作,3-5户的村庄要有计划地组织迁移,20户左右的要控制;四是逐步改变村庄沿路沿河条状布局。沿路的村庄要尽可能块状布置,以便配套基础设施、加强管理。国道、省道等重要通道的两侧今后原则上不再新批住宅;五是限制农民在集镇建设独立式住宅,可以在集镇范围内规划小区,统一式样,搞复合式农民住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湖南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篇6

一、湖南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特点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约53%,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省城镇化水平并不高。根据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数据,“十一五”期间,湖南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7.00%提升至2010年的43.30%,年均提升约1.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水平0.13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第四位。

望城区总人口54万,2011年成为长沙市第六区;宁乡县人口135万,隶属省会长沙;攸县人口80万。新康、乔口、靖港、格塘、铜官、金洲、新市人口均不到4万。提高城镇吸引力,促进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更多地向城镇聚集,是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其城镇化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县级城镇坚持工业带动

三县区均把“兴工强县”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产业园区为重要平台,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望城区坚持“工业主导、城乡统筹”发展方针,按照“工业兴县、园区兴工”的思路,建起了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的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和全国第一家食品工业园区——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近年来,入驻望城投资兴业的企业已达600多家。

宁乡县2012年县域基本竞争力挺近全国百强。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4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16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5%。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8家、税收千万元以上企业14家。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大力发展矿业采掘。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3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县的制造业产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在区域分工中的位置并不高,自身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和总量都相对不高。

(二)中心城镇培育特色产业

为提升小城镇的吸引力,当地政府多采取改善外观形象、加强服务配套、准确产业定位的方式来突出特色。

望城在小城镇建设中充分发挥临江近城的优势,充分运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走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道路。2012年,望城提出了要建成“大花园、大观园”的口号,把全区城镇建设分成现代都市型、特色旅游型、绿色生态型三种类型,不仅要求各城镇干净整洁、山清水秀,而且还要各具特色,不能千镇一面。

在服务配套方面,按城市市政标准,在每个中心镇实现配置一所达标学校、一个中心医院、一个集贸市场、一套污水处理系统、一条特色街市、一所敬老院,城乡用水、用电、通讯实现同网同价。

望城注重准确定位各镇的产业发展:古镇靖港依托旅游为产业支撑;渔业发达的乔口以商贸为主打,配合古镇旅游卖点;铜官着力促进传统陶艺与文化产业、工业旅游深度融合;新康等依托戏曲、酿酒等民俗文化和技艺,探索戏乡发展之路。

(三)城乡一体化试做土地文章

湖南在城镇化进程中,也有一些小城镇积极探索做活土地文章,寻找让土地变资本,使农民既依靠土地致富又摆脱土地束缚的新农村建设方式。在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当地政府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节约利用、集约经营,城乡一体、优化配置,有序流转、开发增效,收益共享、致富农民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新制度。通过国土综合整治,推进村庄整理、道路整理和土地整理,鼓励村民住房由平房向楼房转变,大院向庭院转变、分散向集中转变,宅基地由耕地向荒地转移、平地向坡地转移。将整理出来的旧宅基地、菜地和疏林地进行有效开发,新增耕地950亩,节约建设用地近400亩。通过招商引资用于项目和旅游开发,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和90余家农家乐,帮助农民改变居住环境、增加收入。

(四)农业资源开发初见效益

湖南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当地一些小城镇立足于实现农业资源“就地开发、产业就地成型、农民就地就业”。望城、宁乡等地的一些乡镇,发挥临江近城、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规模经营、科技应用、产品开发,以“农事体验、农家休闲、农业观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当地农民企业家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农业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园、集体农庄企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这些项目和企业带动了周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且其雇佣工一般有八成来自周边农村。

(五)“两型”社会理念逐渐普及

近年来,湖南省努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两型”城镇建设理念已经渐入人心,一些小城镇在环境保护方面树立了典型。

(六)小城镇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受传统机制的影响,湖南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地上设施、轻地下设施,重新区开发、轻老城提质,重增加建设用地、轻集约节约用地,重城镇发展规模、轻城镇发展质量的倾向。小城镇主要发挥一般性集镇管理和区域性贸易职能,其综合承载能力、功能配套设施、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小城镇政府工作以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为主,没有突出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小城镇在村镇规划、审批、监察等方面没有一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没有独立的财权,税收大多上缴到上级政府。小城镇在本辖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农村设施的建设上,没有投入的实力。

此外,全省小城镇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平均水平达60%,而全省72个县平均城镇化率只有33%左右,低于全省43.3%的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湖南环特大城市群之外的其他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endprint

二、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突出体系构建,加强布局规划

近年来,湖南省提出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到2015年,全省目标城镇化水平要超过50%,建成特大城市6个(长沙、衡阳、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大城市6个(郴州、益阳、永州、邵阳、娄底、怀化),40个县(市)中心城区人口过20万,50个建制镇镇区人口达3万以上。

湖南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抓好34个示范镇建设,重点支持100个中心镇和151个特色镇的发展。中心镇要实施扩权强镇,着力增强镇区非农产业集聚能力,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特色镇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

望城、宁乡、攸县三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在湖南全省区县里属于靠前,其中,望城、宁乡更是位居全省前四名。这些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拥有共性,即强调总体发展布局,制定各项总规、控规、详规及设计齐全的规划体系。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二)突出产业培育,注入发展活力

小城镇始终把产业作为立镇之本、强镇之基,通过产业聚集完善城镇功能,通过城镇发展带动产业聚集。

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培育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托于本地天然资源的采矿业,如攸县的煤矿业已具备产业聚集规模;二是农林牧渔业以及相关现代农业,各相关区县除从事粮食作物生产,更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等新型农业业态;三是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一些区县通过兴建工业园,吸引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入驻;四是以旅游商贸并带动相关住宿和餐饮业。各区县、乡镇充分挖掘自身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建设休闲旅游度假村、步行街等形式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从产业培育方式看,靠近长株潭都市群的望城、宁乡在招商引资方面拥有地缘优势,因而产业聚集与城镇化建设基本同步进行;而地理位置稍偏远的攸县,则城镇化框架建设在前、寻找产业支撑在后。攸县正投资兴建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就是一个先筑巢再引凤,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案例。

(三)突出因地制宜,强调科学发展

湖南省在其“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根据湖南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分重点、分层次推进。

根据这一规划,望城、宁乡所处的长株潭城市群定位于率先发展,湖南省目标是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为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核心增长极。而攸县所在的大湘南地区则定位在开放发展,目标是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与珠三角、北部湾的全方位对接融合,在农产品、能源、原材料、人力资源和旅游等方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望城区古镇群,即以靖港、乔口、铜官、新康为代表的湘江黄金水道下游古镇,就是充分挖掘古镇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到靖港寻古,到乔口吃鱼,到铜官玩陶,到新康看戏”的环湘江旅游新路线图。

(四)突出城乡统筹,破解二元难题

综合三个区县城乡统筹的做法主要有:一是统筹城乡规划。把农村和小城镇作为有机整体,实施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题功能区规划合一。一些地区实现了村镇规划全覆盖,并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项专项规划。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小城镇和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通盘考虑,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一些区县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并向组向户延伸。三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望城、宁乡、攸县等地已实现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城乡同等待遇,全面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城乡“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突出政策支持,打造坚实后盾

湖南省各级政府均制定了小城镇需要迫切解决的支持措施。

省政府制定了《湖南省小城镇建设规划2012—2020》,并将“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工程”作为省重点工程。鼓励中心城区人口过10万的55个县(市)按中等城市的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及镇区人口过2万以上的一般建制镇按5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

县镇级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城镇发展需求的改革措施。在城乡规划、投融资、土地保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管理、户籍改革、社会保障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以上都是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给予扶持的重要方面。

(六)突出考核监督,完善管理机制

为全面掌握全省城镇化的动态进程,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湖南制定了《湖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从“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社会安定”,五个方面制定了27项指标,并根据不同权重进行评分。该体系有助于全面评价目前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一些小城镇为提升城乡同治水平,结合专项工作制定了专门考核办法。从2012年开始,攸县再生资源网点建设及运行情况纳入全县城乡同治考核范畴,考核到乡(镇)村(居)(占考核总分20%)。站、点实行绩效考评和奖补挂钩办法:绩效考评推行按月定量考核、定性考核和综合评估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由各乡镇城乡同治办逐月逐点逐项指标考评。奖补推行按按管区内每个居民1人每年3元的标准奖补给各个环节。

三、需要破解的矛盾

(一)城镇化建设提速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矛盾

城镇化建设如何既保证速度又保证质量,这是摆在湖南众多小城镇面前的一个问题。

根据湖南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该省2015年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0%以上,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70%。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位于该区域内的望城、宁乡县2015年均难以达到70%的水平。望城虽然目前全区城镇化水平以每年超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5年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5%;宁乡县目前城镇化率为46.2%,2015年有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但距长株潭地区70%的水平相去甚远。endprint

这里存在的陷阱是,小城镇如果刻意追求城镇化率的指标,大批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有助于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却也承载了更高的环境风险。这与构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背道而驰。

攸县的发展面临两难困境。该县发展最大的困难在于地上工业不足,但发展地上工业就难免对环境带来威胁。近年来,居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该县也拒绝过客商投资玻璃厂等容易环境污染项目。此外,攸县出于环境保护考虑,规定20年内禁止砍伐山林。县内的伐木加工厂不得不到临近的江西省引进木材。此举虽属于跨省经济合作,但是否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检验。

(二)小城镇投融资困难与体制机制限制的矛盾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迫切需要扩大融资渠道,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企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管理运营。

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一些基层村集体表示,对于相对偏僻贫困的乡村来说,发展模式和资金短缺是制约发展的两大障碍。希望金融机构能在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中,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简化融资程序和手续,能以土地使用权、村级集体财产或者村集体信誉进行抵押。

民间资本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门槛难入的情况。望城区农民企业家陈杏华近年来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农业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园。他表示,希望和地方政府探索突破政策尝试的可能性,参与在望城区格湖乡打造一个中国中部休闲农业旅游小镇。陈杏华认为,地方政府不要怕肥水流了外人田,可以尝试把给国有企业的各种扶持转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要的会更少,做出的贡献会更多。

(三)地方政府主导与顶层设计相对滞后的矛盾

湖南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均属于地方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的功能和作用虽然难以替代,但对于湖南这样经济实力并不属于第一梯队的省份,加强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显得更有必要。

由于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补偿、招商引资等各环节都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卖地收入和土地抵押贷款启动城镇化建设,客观上增加了地方债务累积的风险,也容易造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弊病。

笔者认为,这种由地方政府提出规划建议再报上一级政府审批的做法虽然简便实际,但更应提倡顶层设计的及时科学参与。由本省、国家乃至国际上的专家建言献策,进行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加强对可预见风险的评估与防范,对城镇化重点项目产业支撑问题,应由业内顶级专家进行科学具体的可行性论证与设计。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城乡差距客观较大的矛盾

数据表明,湖南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6406元上升到2011年的12277元,扩大了91.6%。此外,农民融入城市的问题仍未解决。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等方面的困难有待进一步完善解决。

由于湖南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其周边农村的农业发展也缺乏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质量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价值的体现。农业资源开发仍然集中于农业产业链的初始环节,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不足,产业开发和产品存在同质化倾向。一些村镇反映,农村迫切需要城市科研单位送技术下乡,多做帮助和引导的工作推进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

城镇化建设没有包治百病的统一药方,必须实施差异化城镇发展战略。不能沿袭国内外城市“先发展,后整治”的老路,也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城市的现成经验,而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避免患上“城市病”,防止出现成熟期后不可持续的现象。各地在编制规划、产业培育、项目管理等各方面都应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城镇化建设中做到量体裁衣。

(二)城乡一体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不仅意味着提高农村的硬件设施条件,也要重视农村软件的建设和培育。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

(三)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

要充分重视小城镇及农民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让大家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要解决农民出村进城落户的问题,一方面,对于想进城的农民工,政府必须给他们提供就业、社保、医保、教育、住房等保障,另一方面,对于不愿进城落户的农民,需要厘清当前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四)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要把改革创新城镇发展机制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彰显城镇发展特色,走创新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当前,各地小城镇建设主要应当在有序拓展城镇区划范围、促进城乡土地流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社会保障、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消除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五)统筹兼顾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思路

城镇化进程既要注重大中型城市发展,也要注重小城镇建设;既要注重基础设施先行和规划引领,也要兼顾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既要通过工业积极带动产业聚集,也要充分发挥一、三产业的潜力和作用;既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也要抓好新农村综合改革;既要全面提升示范城镇乡村的建设,也要注重统筹推进其他乡镇的发展;既要提升城镇化发展的速度,更要确保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唯有用全面、辩证、可持续的眼光和思路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使我国广大城镇和农村真正宜居宜业,人民富庶安康。

(注:文内数据均引自《湖南省“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及望城区、宁乡县、攸县宣传部提供材料)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篇7

一、科学规划,努力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

小城镇要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作为理论依据,而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则是关键所在。

1、高起点定位,科学确定城镇性质

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战略,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居住在小城镇的人们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划工作要发展、要提高。表现在把小城镇的建设提升到新的档次和高度,必须在规划上定位要高,思路要超前。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不建则已,建就建好,二十年不落后,三十年可操作。纵观我国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大都是规划定位较高。而我市前几年的小城镇规划定位过于保守,不能脱离小农经济的束缚。首先在规划上就落在人家的后面。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纯技术规范,树立超前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意识。用跨世纪的战略眼光研究预测当地经济发展趋势,作出综合判定城镇发展的框架。有了这样高起点的定位,在规划时才能有大手笔,在建设上才能有大举措。

2、突出小城镇特色,启动“形象”工程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体现。大到一幢建筑,小至一条路一个建筑小品、标识、建筑色彩等,无不代表一个城镇的形象。小城镇规划要因地制宜依据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充分体现和塑造城市特色。

3、全力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首先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小城镇的整体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的命脉,我们应根据“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渐次推进,梯次发展”的建设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修路后建房,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施设施配套与建房同步,绿化美化与建房同步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小城镇要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所等反映小城镇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性工程,以提高小城镇的品位。其次,试点引路,坚持加快旧区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小城镇面貌。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不注重旧区改造,而无计划地向外沿扩张,形成了外繁荣内荒凉的“空心村”现象。结合我市小城镇建设实际,小城镇建设用地已足够用,我们的任务就是进行有计划的旧区改造。旧区改造的难度较大,我们应该从试点抓起,选择经济基础好,有地缘优势的小城镇作为试点,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不断推广它们的成功经验,来其它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市逐步形成一批中心辐射型、周边吸引型、综合开发型的小城镇。当前我们正在抓的龙镇发展村样板房建设试点,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的建成将成为推动我市样板房建设的典范。资金不足是困扰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增强小城镇经营观念,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资本运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企业、个人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性领域的建设和经营活动,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管理,使小城镇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小城镇建设“三分建,七分管”,管理是发挥建设效益的有力保障。

1、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健全小城镇审批制度。建设项目审批后,从基础定位放线到绿化小品实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

2、建立健全各级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特别要充实乡、镇级的管理力量。

三、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小城镇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由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强宣传教育,使小城镇建设意义深入人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小城镇建设的事迹、典型及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华平, 城市规划管理的出路何在《城乡建设》2004年10期

[2]、桑东升, 城市规划管理的理论方法及中国的实践《城市规划》2000年5期

[3]、申连杰, 常青城市规划管理问题透视《城乡建设》2001年3期

[4]、仇保兴,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规划师》2004年1期

[5]、刘虎, 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认识《安徽建筑》2000年4期

[6]、宋振宇, 陈琳, 对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与认识《城市规划》1998年1期

[7]、杨秀珠, 试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规划》2002年8期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篇8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大通县位于青海省东部, 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35公里, 是西宁市市辖县, 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 总人口43.06万人。1999年以来, 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全县的乡镇进行了撤乡并镇, 全县由2个建制镇增至9个, 26个乡并为13个乡。建城区面积为15.5平方公里, 小城镇人口达10万人。

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到2005年底, 全县9个建制镇均有供水设施, 自来水普及率达90%。小城镇现有道路1157.8公里, 道路铺装率达92.4%, 小城镇绿化面积约300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达20.1平方米, 全县所有小城镇基本实现了通路、通电、通话。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全县9镇13乡的格局, 使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以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为代表的历史名镇, 以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及工业基地小城镇, 以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为代表的农产品为主的小城镇, 它们都走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路子, 形成了乡镇工农业联合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地域优势型、综合发展型不同的发展特色。

规划设计普遍得到重视。到2006年底, 全县所有建制镇和乡所在地集镇都编制了总体规划, 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城镇规模普遍偏小

当前大通县共有建制镇9个, 镇域人口超过5万人的仅有2个, 人口超过2万人的有5个, 其他的都在1万左右, 离经济学预测的合理城镇镇区人口规模3~5万人有着较大差距, 不利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影响了小城镇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二) 产业支撑不强

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偏小, 缺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 缺少名牌产品, 市场竞争力不强;布局分散, 弱化了企业对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 管理机构、人员不稳定

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不稳定是当前小城镇建设管理较为突出的问题, 有的县和乡镇甚至没有专门从事村镇建设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使村镇建设管理工作陷入瘫痪状态;有的虽然设立了机构和定编人员, 但人员调动频繁, 对村镇建设管理有头无尾, 人心不定, 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村镇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 规划编制滞后

在总体规划编制上, 存在着基础资料收集不充分、不具体、对现状分析不够深入, 对集镇规模和性质论证不够科学, 缺乏深度, 操作性不强;在集镇建设详细规划编制上, 投入不足, 导致规划编制不细致、不全面;在乡村规划建设上重视不够, 措施不力, 编制及调整完善进展缓慢, 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 制约了广大农民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 管理失衡

目前, 大通县除个别镇区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对较为规范外, 多数镇区的规划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一书两证”发放不正常, 甚至无证, 规划违章查处力度和处罚力度较弱, 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杂乱无章, 村庄建设上“新房子、乱村子”现象普遍, 整治难度也较大。

三、加快县域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

小城镇规划应立足现状, 面向未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要以县域规划为龙头, 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据, 合理布局, 完善功能, 体现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规划原则。

(二)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

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没有产业的支撑, 就难以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培育小城镇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巩固小城镇传统产业。如城关镇的商贸业、东峡镇的旅游业等, 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培植骨干企业。

引进和扶植新兴产业, 应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 通过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密集型企业。

(三) 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 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量力而行、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 既要适应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 又要防止不顾客观条件和群众承受能力, 盲目攀比, 一哄而上, 乱铺摊子。

1) 要体现为大多数群众谋利益的思想, 花多少钱, 干什么工程都要以群众是不是得到实际利益为衡量标准。2) 要坚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 加快集镇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 积极研究、探索村庄基础设施的路子, 特别是村庄道路、供水、环卫设施的建设。3) 放开市场, 鼓励竞争。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和引导单位、个人采取自建、公办民营等方式, 不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 要提倡和鼓励区域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财力的浪费, 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不断增强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四) 坚持以规范管理为落脚点

小城镇建设管理是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 涉及方方面面, 是小城镇建设水平和城镇发展环境的具体体现, 也是“三个文明”建设成果的真实反映。

要健全管理机构。结合农民减负、税费改革和区划调整, 主动采取积极措施, 争取健全机构、充实人员、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要健全规章制度, 坚持依法治镇。小城镇应制定和完善规划管理, 建设管理、环境卫生管理、交通秩序管理、镇容镇貌管理等具体办法,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大力宣传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坚持依法管理小城镇。

要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工作。规划一经批准, 就必须严格执行, 以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的管理制度, 坚决做到“无规划不批准, 无证件不准建”, 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 要严肃查处, 决不姑息, 以确保村镇建设成效, 从而提高村镇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水平。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篇9

1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繁荣城乡经济过程中,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为城镇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是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当前, 在小城镇建设中, 土地规划与利用仍存在着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地供应关系日益紧张。

小城镇建设紧靠农村, 甚至许多之前是从农村村落发展而来的, 小城镇建设按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各处。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小城镇建设用地提出了更多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建设用地过度占用耕地, 造成土地供应紧张, 甚至无地可用的窘境。

1.2 小城镇的整体迁移造成对土地的浪费。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一些小城镇为了追求更好的地域环境决定整体搬迁新址, 这就带来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首先, 搬迁后会占用新址大量土地, 且城镇不断扩建, 土地占用越来越多;其次, 由于对旧址的开发成本太高, 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因此原搬迁旧址土地逐渐荒芜, 造成土地的浪费。

1.3 对良田的过度占用是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合理的重要表现。

良田、耕地是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最重要元素, 一定要高度重视良田、耕地保护工作。在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中, 小城镇建设地址偏向肥沃的良田和耕地, 致使我国农村可用耕地不断减少。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目前由于部分地区只顾发展经济, 开发二产、三产, 非法占用耕田的现象十分普遍, 导致部分农民丧失了对土地的使用权, 造成部分农民无地可种, 这也是我国总体耕田面积下降的因素之一。

1.4 城镇建设与农业生产矛盾突出。

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 各地都把发展经济作为本地区工作的头等大事, 致力于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 特别是一些乡领导、镇领导, 急功近利, 只顾带头办厂, 忽视了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发展, 对于保护耕田这一基本国策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 对农村用地的保护意识不断降低, 在涉及到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耕地发生冲突时, 规划者通常牺牲农村耕地利益, 尽可能地满足城镇用地需求, 为今后农村耕地紧张, 甚至动摇农业基础地位埋下巨大隐患。

2 对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一些建议

2.1 小城镇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应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科学的论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 城镇建设的主导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小城镇建设用地问题, 科学规划, 严格审批, 周详论证用地需求, 使小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兼顾地方特点和经济效益。在城镇住房用地上, 住房建设功能和户型的划分要合理, 严格控制大面积修建工业厂房, 节约土地, 做到城市用地的科学化。

2.2 合理利用土地, 减少对农村耕地的占用, 缓解城乡矛盾。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 严格限制对新农村土地的占用, 给小城镇建设者加压, 鼓励他们对原有土地进行开发和改造, 使城市建设用地储量达到一个合理、健康的状态;与此同时, 应该制定详细的年度土地规划表, 指导小城镇建设的用地规划工作。

2.3 科学规划城镇区域, 严格整治违规占用土地的情况, 规划农田基本保护区和规划小城镇建设区是小城镇建设中同等重要的内容。在小城镇用地规划中, 要严格按照城镇建设区域特点进行用地规划, 确保住宅向社区集中, 工业向开发区靠拢的趋势。只有牢牢把握上述两个城镇用地规划方向, 才能确保城镇建设区位合理, 用地紧张关系得到缓解, 违规占用土地的情况应该也会有所减少。针对违规占用土地的情况, 应该加强对城镇用地的审计和监管, 从而促进小城镇建设用地更加合理、高效。

2.4 土地的规划要有持续性, 土地管理部门要按照本地经济的发展情况, 每年对土地的使用要有切实可行计划, 对土地的使用规划要与相关的部门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土地部门在总结上一年的土地使用情况的同时计划下一年的土地计划使用蓝图。对土地的规划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杜绝暗箱操作。同时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检查, 对违规、违法用地的现象依法进行严格处罚, 使土地的使用可持续发展。

2.5 充分发掘小城镇潜力, 增长用地空间。小城镇土地量是有限的, 在小城镇土地使用量逐渐饱和的情况下, 小城镇用地需求不要伸向附近的耕地或良田, 应该从自身建设中挖掘用地潜力, 树立节约、高效的用地原则, 利用极限用地理论, 做好小城镇建设用地的立体式开发, 增加小城镇用地空间, 实现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6 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小城镇建设规划者一定要切实转变思想, 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考核和评价体系, 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城镇用地进行整体评价, 要本着节约、高效、力争"极限利用"的原则, 搞好立体利用, 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平面上, 地上、地下综合开发, 纵横交错, 不但节约了土地, 给城市带来了美感, 使城镇发展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 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应该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实际地域情况, 把握用地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兼顾城镇与农村用地的整体关系和发展大局, 做到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相结合;城镇发展和城市规划相结合;城镇发展和农业发展相结合, 使城镇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使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山.村镇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比较及协调研究[J].人文地理, 2002 (4) .

[2]陈伟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及软件原型实现[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3]张超.基于地质环境评价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0.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篇10

一、合理规划建设, 统筹资源配置

规划是建设的先导, 延安地区重点示范镇按照标准化的要求, 纷纷出台重要规划和重点城镇规划修编, 即各乡镇总体规划、中心区域控制性详规、新区修建性详规、城市风貌规划、人口聚集规划, 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 突出资源的统筹与再分配, 指导延安地区的经济发展, 确保小城镇的规范有序发展。利用新规划引领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定位———最佳人居小城镇、西部经济强镇、生态文化名镇, 打造陕西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统筹城乡示范镇品牌工程。以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城乡和生态文明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 体现服务延安地区集团发展的需要, 注意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综合协调土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进行布局, 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通过科学的规划为重点示范镇建设导航。

二、以新区建设为亮点, 将城镇空间外展

延安地区延长、延川等县, 以标准化模块推进重点示范镇新区建设。今年以来, 榆林佳县坑镇坚持从实际出发,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突出“拆、建、管”三项措施, 投资近400万元, 将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克服项目不到位、资金困难等不利因素, 彻底整治镇区街道、供水、照明等基础设施, 努力实现小城镇建设的新跨越。

(一) 先行“拆除”, 改变镇区环境。

镇一把手亲自带领乡村两级干部配合施工队顶住压力, 进行拆迁, 集中时间和力量克服困难, 对违章建筑及障碍物统一拆除。据统计清障设施36处, 拆除违章建筑14间, 为城镇建设除障。

(二) 重点“建设”, 改变旧镇区面貌。

榆林佳县坑镇计划投资170万元硬化中学道路, 即粮站路段二公里, 硬化宽度为五米, 硬化街道一万平方米, 铺设街道污水管道700米。计划投资127万元兴建镇区自来水入户工程, 建水塔2座, 蓄水200立方米, 铺设地下自来水管网4公里, 打机井2口。在街道和道路沿线架设太阳能路灯50盏, 投资建公厕1座, 共计计划投资40万元。以工程建设, 改善旧镇区环境面貌的改变, 提升城镇品位与功能。

(三) 从严“管理”, 确保工程有序进行。

榆林佳县坑镇, 指派专人负责施工领导小组, 全面监督和管理的工程质量、进度与安全。积极排除障碍, 综合协调纠纷、为工程建设做好服务, 确保各项工程顺利有序进行。

三、以企地合作为契机, 推进项目新进展

安塞县沿河湾镇在2010年冬季被陕西省发改委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三个试点镇之一, 具体由社会处包抓, 今年又被市上确定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建设镇。他们充分发挥政治、区位、产业三个方面的优势, 按照县城副中心定位, 对全镇进行了科学规划, 规划各类项目26个, 总投资6.5亿元。截止目前启动实施了供水厂、电网改造、城镇道路延伸、污水处理厂、卫生院改造、天然气建设、河道治理、新尧湾居民新区建设等项目, 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 把该镇打造成产业大镇, 工业重镇, 经济强镇, 生态、环保适宜人居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中心镇区规模达到6.4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3万人, 中心社区设施齐全, 服务功能均等化。其中工业园区3.8平方公里, 2.6平方公里为镇区规划面积。为着力解决全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 安塞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沿河湾建立安塞县工业园区。已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省重点支持的县域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 其中一期启动1.2平方公里。2009年4月10日安塞工业园区正式开工以来, 已有15个项目落户园区, 总投资43.43亿元。2010年, 园区实现产值2.5亿元。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 使城镇品位再上新台阶

2012年以来, 商南县立足特色, 突出风格,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商南县十里坪镇投资300余万元建设的文化休闲长廊看到, 一棵棵行道树吐翠绽绿, 人行道曲径通幽, 太阳能灯、健身器材全部安装到位, 一个依山临河、街道宽阔的山区小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商南县从规划入手, 聘请专业规划单位先后完成了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 34个陕南移民小区规划编制, 金丝峡、赵川等9个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 还对富水省级重点镇, 试马、清油河镇“三位一体”进行了详细规划。规划除充分考虑集镇商贸、文化、经济中心等功能外, 结合每个镇的区位、资源、交通等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确定各镇的风格特色。清油河、试马镇将集镇建设与移民搬迁、现代农业一并规划发展, 同步繁荣个体工商业, 建设富有现代气息的商业聚集区, 培育县城副中心。定位旅游名镇为金丝峡、富水等镇, 重点修建停车场、宾馆, 兴办农家乐集群, 发展三产服务业。建设中, 各镇以规划为蓝图, 实施道路、供排水、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建设, 跟进集镇硬化、美化、净化、亮化和绿化, 使城镇品位再上新台阶。为对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环境卫生管理等实行考核, 商南县与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每季度评比通报一次。2012年一季度, 商南县小城镇建设已完成投资1100多万元, 试马镇科技路100多户移民房屋主体陆续完工, 十里坪、过风楼等镇“五化”工程正在扫尾, 湘河、白浪镇移民小区正在定点放线。

2011年以来, 店头镇围绕对重点示范镇环境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 强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夯实了商业门店“四自三包”卫生制度, 广泛开展环境整治活动, 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工作的机制。积极落实县政府和环保部门实施的“文明矿井”行动和节能减排各项措施。更换和增设卫生、照明等设施, 对城区牌匾进行整治。县政府投资152万元, 按照“一路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要求, 组织实施城镇绿化。大力搞好绿化工作, 实现了绿化点、线、面、片合理分布、有机结合, 镇区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城镇公共景观绿地、街头休闲绿地、厂区景观绿地、河流景观绿地, 实施绿化区块6处, 栽植各类树木60余万株。据悉, 店头镇2012年下半年, 将全力抓好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区保障性住房和农民安置房及商品房建设、建成区改造提升3大类14个重点项目建设, 确保完成年度31385万元投资任务, 使店头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信按照标准化的要求, 经过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和建设, 延安市各县区城镇一定会成为最佳人居小城镇、西部经济强镇、生态文化名镇。

参考文献

[1].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 2004

[2].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即将展开[J].城市规划通讯, 2004

[3].邱健.中国农民跨世纪发展的新起点——走向小城镇[J].决策与信息, 20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J].城市规划通讯, 2000

[5].紫蕊.李兵弟认为:城镇化不能忽视小城镇[J].城市规划通讯, 2005

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11

一、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省建制镇镇区平均只有1336.1户,4676.4人,镇区面积1.8平方公里,这种小规模乡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2)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剧农民的负担。规模与农民负担的关系可见一斑。(3)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有的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2.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小城镇领导人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虽然从全省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根据我们在嘉兴的调查结果,按照现行财政体制,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地方税归县财政所有,镇政府只能按人头获得经费,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而各种费用则由县级政府各部门直接收取,一般情况下,各种费用总数约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有的地方还可能要多一些。县财政提取比例过大,往往使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捉襟见肘。

3.小城镇发展与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在县域内见缝插针的布局形式,再加上国家基本农田的位置的不可变更,更进一步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并使得小城镇在土地利用方面出现不节约。另外,農民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不变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向规模、集约化发展,这时土地承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流转,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建设。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要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集约有序”发展的原则,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建设重点,加快集聚进度,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使我省各镇逐步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新型小城镇。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

1.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全省这么大数量的小城镇,如果平均用力,共同发展,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超出了目前的财力允许范围。按照规模和财力,可以把小城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集镇。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来规模较大、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比较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的城关镇和一般建制镇,应该成为我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并继续适当合并乡镇,扩大小城镇规模,通过用地、财政等政策倾斜,进一步支持重点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导分散布局的各类企业向重点镇集中。通过这种重点发展战略,一方面避免城镇化进程中“遍地开花”的“小城镇化”倾向,另一方面促进城镇在地区之间分布的平衡,使城市文明能够迅速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2.强化规划引导,调整和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

从规划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超前性,即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2)科学性,即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3)本土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工业小区的选择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要结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工业小区,同时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功能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实施管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突破融资瓶颈,抓好平台建设。

(1)加大投融资力度。投入是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源,小城镇建设面貌的日新月异,无不得益于不断加大的投入。

(2)加大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断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完善设施配套、打造小城镇新形象。

(3)以项目推进为着力点,抓好产业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的发展,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项目推进为着力点,抓好产业发展,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对包括工业在内的产业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抓好经营性用地工作。各镇要根据城镇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本镇实际合理安排和推出经营性用地,使小城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4.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抓好落实。

(1)创新小城镇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镇级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行政体制、财政体制、投资体制、集镇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理顺小城镇条块关系,增强各镇政府的调控职能。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 篇12

1 空间管制的发展与含义

1.1 国外空间管制的发展

围绕快速城镇化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 西方规划学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1898年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在“田园城市”理论中提出了同心圆模式的规划, 并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9] (如图1所示) , 这标志着空间管制理念的萌芽。

二战后美国蓬勃兴起的建设开发热潮, 各地方政府为控制城市无限制的低密度蔓延, 对土地开发活动进行管制, “精明增长”管理作为一种尝试性的管理模式被提出, 运用到美国许多城市的发展管理中。该理论通过确定城市增长边界 (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 避免城市用地无限制、无节制的膨胀, 它为空间管制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60年代, 随着生态规划的思想逐步成熟, 瓦雷斯 (D.A.Walace) 在绿泉和涯星顿谷地 (Green Spring and Worthington Valley) 规划明确提出要用生态学思想作为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基础, 1969年麦克哈格 (Lan.L.Md Harg) 系统地提出了生态规划概念、思想和方法[10], 并将用之于区域规划和资源规划, 这标志着空间管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1.2 国内空间管制的发展

纵观我国各部门关于空间管制政策的发展历程, 空间管制最早出现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宏观性规划中。2006年4月1日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实施明确提出中心城区也要进行空间管制规划, 要求明确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 从此空间管制规划具体落实到微观层面。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明文规定, 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城市、城镇的发展布局, 功能分区, 用地布局, 综合交通体系, 禁止、限制以及适宜建设的区域的范围等。这使得空间管制区划具有了明确的依据, 并且空间管制区划的成果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1.3 空间管制的含义

空间管制是指政府以空间政策为手段, 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控制公共资源的有序使用, 以协调城乡建设与自然环境的适平衡关系, 保障城乡居民享用公共资源与公共空间的权利和利益。它以生态承载力为出发点, 在空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划定区域内不同发展方向的类型区, 并制定其分区发展方向和控制引导措施的一种规划手段。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护区域的生态基底, 集约利用土地, 协调区域内各个利益主体的矛盾, 促进空间结构优化。

2 小城镇空间管制的目标与原则

2008年初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使得空间管制规划有法可依。空间管制规划的理念作为城乡规划思想的新尝试, 直接挑战传统规划的条块管理模式, 是对城镇所在区域用地进行全面的资源评价, 其基本思路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实现空间资源有效分配, 从而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空间。其核心是建立空间准入机制, 对区域内各类空间资源的开发建设实施控制与引导, 以实现区域紧凑高效地增长[11]。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 在规模上和性质上都有其特殊性。从规模上看, 我国大多数小城镇作为连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 规模普遍相对较小。在镇域内农村居民点众多, 农业用地占较大比重;但在镇区内, 城镇工业发展需求较高, 大多数城镇发展工业的愿望相当强烈。所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 未来小城镇规模扩大, 工业发展等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资源压力也相对较大, 只有通过空间管制进行分类调控, 对区域空间开发行为进行限制、约束或引导, 规范和优化空间开发的秩序[12], 才能使小城镇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

2.1 小城镇空间管制的目标

空间管制作为政府调控空间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 在对镇域建设空间进行规划控制的同时, 对镇域非建设空间也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城镇建设逐步从“计划安排”向“市场开发”转变。空间管制通过划定镇域非建设用地, 避免镇域建设用地在空间上的盲目扩张, 促进规划对生态自然、土地和水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建设富有活力的区域生态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空间化, 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小城镇空间管制的原则

1)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 通过管制与协调实施, 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关系, 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实现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 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域的生态特征、服务功能、空间资源利用的属性等因素以及小城镇的发展特征, 具体引导和控制各类建设, 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

3) 市场调节与政府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要注重市场主导作用, 避免对空间开发中过多的强制性行政干预。同时, 政府应为市场规则的实施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对区域各利益主体的管治和协调作用;

4) 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空间管制规划以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为依据, 加强与详细性规划、修建性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保证规划建设的连续性。

3 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规划方法与内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深, 规划方法也不断地革新、完善, 空间管制规划作为一种最常用的空间管制区划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同。进行空间管制规划时, 首先根据合理保护空间资源原则, 选择适当的分析评价因子, 对空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进行空间资源区划;其次依据空间资源区划并结合各地的实际状况划定空间开发区, 并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小城镇的空间管制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面:在镇域层面, 重点关注生态, 强调生态的承载力, 通过空间管制实现对整个镇域空间资源的全覆盖, 明确提出城镇建设区、乡村建设区、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历史风貌区、面状基础设施防护区和基础设施廊道等的引导和管制方案, 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关系, 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实现镇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在镇区层面, 通过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空间管制规划首先从控制非建设用地入手, 重点强调环境, 合理控制土地的开发使用强度, 优先对生态协调保护区、水体保护区、绿地及环境景观控制区、绿化隔离区等的管制, 合理安排各项工程设施, 并在此基础上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

3.1 划定空间分区的影响因素

空间分区的影响因素按照其与建设适宜性的关系分为建设性要素和非建设性要素两类, 建设性要素适用于综合区划阶段, 主要针对建设区内不同建设强度分区的划定, 强调要素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引导作用, 在空间管制规划中采用定量评价原则, 运用各种要素综合判定评价单元的建设适宜性;非建设性要素适用于非建设区划定阶段, 强调要素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制约作用和城市空间拓展对限制要素的规避要求, 在空间管制规划中采用空间准入准则, 即评价单元内只要有一项非建设要素达到某阈值, 无论其他要素如何, 该评价单元即划入禁建区或限建区。根据新《办法》对镇域、镇区不同空间管制要求, 确定空间管制影响要素, 见表1、2。

3.2 小城镇域空间资源分区

空间资源分区应根据镇域的人文条件、社会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 对空间管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镇域进行空间资源分区。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 镇域层面的空间资源分区的类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典型的空间资源分区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小城镇建设区:即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小城镇建设用地范围, 包括镇区重点建设区和镇区允许建设区, 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现状, 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建设空间范围;2) 村庄建设区:镇域村庄布局中确定的村庄建设用地范围, 主要包括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等;3) 农业生产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保护区, 是整个小城镇的农业生产基地;4) 生态敏感区:即在整个镇域乃至更大范围内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影响, 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生态负面效应的地区, 包括镇域内重要的河流水系、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等决定整个镇域甚至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5) 重大基础设施防护区:按类型主要包括面状基础设施防护区和基础设施廊道, 其具体种类包括机场、核电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微波发射塔、高压输电线路、石油天然气管道、大型输水管道、高速公路及铁路等。

3.3 小城镇区空间开发分区

空间开发分区是在空间资源分区的基础上, 依据空间分区影响因素, 从小城镇的发展潜力、村庄建设、生态保护等角度出发, 对整个镇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评价判断, 划定不同开发空间, 确定不同空间属性区域用地的开发建设适宜性程度。

镇区空间开发分区根据镇区用地的开发建设适宜性程度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 并单独划出已建区 (如图2所示) 。“四区”的空间开发分区划分范围见表3。

3.3.1 已建区

已建区是规划编制前已经确定并完成的镇区建设用地, 作为规划范围内主要的现状建成区部分, 可在对城镇特色和历史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上, 根据具体情况对已建区内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等进行适度调整, 对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以符合小城镇的长远发展需求。

3.3.2 禁建区

禁建区是禁止任何城镇开发建设的区域, 即在规划范围内必须严格保护的区域, 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包括基本农田、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行洪河道、风景名胜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矿产采空区、文物保护单位、区域性市政走廊用地范围内、城市绿地等。但对于某些规模很小, 对周边生态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并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有明显改善的建设项目, 例如, 在风景、历史文化区域内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经过专家论证, 并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程序确定后, 可以按要求进行适当建设。

3.3.3 限建区

限建区是指在规划范围内需要控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主要包括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地下水防护区、采空区外围、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地下埋藏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市政走廊预留和道路红线外控制区、行洪河道外围一定范围等。在以上区域内进行任何的建设活动, 包括新增建设项目、已有建设项目的改造和整治, 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和法定程序, 经相关部门审批之后方可实施。

3.3.4 适建区

适建区是总体规划确定的合适镇区建设的、需要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区域, 是镇区建设的优先发展区, 可在该区域内进行较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虽然属于适建区范围, 开发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和强度, 以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

同时由于城镇空间扩展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强度的建设适宜性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 因此可在各区之间划定一定范围的建设缓冲区, 并制定相容性措施。缓冲区内的建设适宜性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但进入缓冲区的开发建设不能侵占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用地等强制性管制区域, 缓冲区宽度应当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拟定。

4 结论

随着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空间管制规划作为统筹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空间管制的方法, 分析了镇域和镇区空间管制的不同影响要素, 阐述了已建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空间管制策略。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深化空间管制的内容, 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可为实施管理者提供更为准确、完善的依据, 带动小城镇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城镇用地粗放型增长、文化资源遭受威胁、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被破坏与滥用等问题。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 已成为城镇发展过程中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指导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空间管制含义、方法的探讨, 分析了镇域和镇区空间管制的不同影响要素, 阐述了“四区”的空间管制策略, 以期为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

上一篇:生本教学理念语文教学下一篇:探放水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