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建设

2024-11-05

浅谈小城镇建设(精选12篇)

浅谈小城镇建设 篇1

城镇化率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地区的城镇常住人口占所在地常住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否及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丰县地处江苏西北部, 由于区位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 近年来, 丰县城镇化建设虽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整体发展水平依然相当滞后。如何进一步加快丰县的小城镇发展步伐,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丰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实施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规划不断完善, 全面修编县城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2009年完成高速公路北互通连接线建设, 东互通连接线完成路基工程。实施“四关崛起”战略, 城郊面貌不断改观。加快欢口、华山、大沙河三个重点中心镇和首羡等重要功能镇建设。城市化率达到31.7%, 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近十年来, 丰县常住人口逐年下降, 城镇化率稳步攀升, 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31.7%, 但是, 如果按照国际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 仍然处于初期平缓准备阶段, 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市六个县 (市) 中仍位居末位。

二、丰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管理体制不健全

丰县现有建制镇14个, 从镇区体制的管理模式看, 居委会明显偏少, 成立居民委员会是农村变城镇、农民变市民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 丰县有居民委员会8个, 全部集中在凤城镇, 其余13个镇没有居委会, 仍然是实行的村委会管理模式, 缺乏城镇的基本功能。

(二) 城镇化建设速度较慢、规模较小

丰县多数建制镇是由自然经济条件形成的农村集镇演化而来, 普遍存在城镇人口偏少, 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偏低, 辐射能力偏弱等问题。城镇化的规模小、力量分散, 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 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 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 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 而且既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 也不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资源, 最终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三) 城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丰县大多数镇基本是按照按行政区划自成体系, 很少从自然经济圈和城镇发展规律方面布局, 缺乏严格的镇区规划。由于缺乏统盘考虑的整体规划, 各城镇经济发展以自我为中心, 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严重缺乏联系, 基本处于封闭式运行, 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 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四) 建设资金短缺

丰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各镇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除靠近县城的凤城镇以外的十三个建制镇城镇基础设施都相对薄弱, 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公用 (如路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差, 公厕、停车场) 、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镇区规划相对落后, 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建设资金的短缺, 制约了镇区开发建设步伐。

(五) 现有小城镇功能弱化问题严重

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城镇, 应该是本区域工业商贸、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及政治文化中心。工业是小城镇功能完善的基础和立镇之本, 但丰县大部分小城镇目前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所谓的城镇, 实际上只是城镇党政机关办公的所在地、简单的商品交换集散地, 功能残缺不全, 缺乏投资和就业的吸引力。

(六) 企业群体对城镇化的带动不够

近年来, 丰县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 各乡镇都在加大招商力度, 但大部分企业集中分布在凤城镇 (开发区) , 其余13个镇较大规模企业分布较少, 缺乏大型的企业群体, 是丰县城镇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积极探索和建立城镇化建设管理体制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 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增强小城镇党委、政府相应地加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手段, 强化镇政府职能, 建立起一支较为完善的队伍, 使之能承担独立的建设与管理职责。具体做法如下:一要建立健全领导体系。从县到城镇, 都要建立和完善城镇建设领导小组, 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 把城镇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二要加强城镇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对县、镇党政领导进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多层次的培训, 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和精通城镇化业务的人才队伍。三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达到考核标准的镇给予奖励, 实行动态管理, 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二) 科学制定并执行好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确保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

科学制定总体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突出优势、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以及提高小城镇品位, 增强城镇进入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重要前提。为此, 在制定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全局性。应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 避免就镇论镇, 要合理规划小城镇分工, 准确定位, 充分发挥小城镇协同分工作用, 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制定总体规划。二是坚持科学性与超前性。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做到“近期规划可操作, 中期规划最先进, 远期规划不落后”, 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三是确保规划的持续性, 各级党政要增强规划意识, 坚决避免边规划边建设或随意修改规划的行为, 规划一经修订, 要确保执行的严肃性和持续性, 不能因为班子的变迁而频频变动。四要因地制宜, 体现特色。如工业基础好, 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可考虑以工兴镇, 建设发展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市场基础设施好, 容量大, 交易范围广的乡镇, 应发展以商品流通为主的区域性小商城;地处旅游开发区的乡镇, 应结合旅游、购物、交通的配套设施建设, 重点发展旅游开发型的小城镇建设;农副产品丰富, 并有一定加工能力的乡镇, 应发挥优势, 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产、加、销小城镇;交通条件好的人口密集乡镇, 应凭借运输方便、流动人口多、信息快等特点,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逐步建立交通枢纽型的新型小城镇。

(三)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提升建设品位和档次。提高建设品位和档次不是盲目贪大求全, 搞形象工程, 而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下, 努力使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充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应将居民普遍关心的居住环境、道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热点难点问题, 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要切实抓好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四) 大力发展城镇产业

城镇化的推进必须以产业为依托, 立足当地的资源、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 与农业产业化调整相统筹, 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 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形成城镇发展的特色产业支撑。一是大力建设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 引进企业进园区进市场创业兴业。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 促进农村向二、三产业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突破口。二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发挥城镇聚集产业、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共享优势, 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村新办企业向城镇集中。

(五) 深化体制改革, 促进小城镇建设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把体制创新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发展小城镇是城乡二元结构消除的过程, 旧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城镇建设的需要, 必须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形成有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以求小城镇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1. 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降低农民进入小城镇

的门槛, 实行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 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 参与小城镇建设, 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资源按市场经济要求合理有序流动和配置的管理体制。

2. 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 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原则, 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通过租赁、招标、拍卖等方式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 筹措建设资金。对小城镇规划内的土地, 坚持统一征地、开发、出让,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效益。

3.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

一方面, 国家要加大对连接城镇与大中城市的交通干道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加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财政金融支持。另一方面, 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综合开发, 包括金融机构、各类开发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 以及引导城乡居民, 尤其要注意吸引农民参与, 鼓励他们自带资金到城镇兴业安家, 对于无力投资的农民, 在可能的条件下, 也应尝试用以工代赈等方式, 使其有机会成为小城镇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4.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 积极引导已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民, 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 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 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经营,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人口, 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向城镇转移。

5. 积极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

为了确保社会稳定, 要依靠社会各方力量, 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 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只有解决了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才能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随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不断改革和完善, 稳中求快, 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搞好,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浅谈小城镇建设 篇2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20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浅谈县级城镇配网优化规划建设 篇3

【关键词】配网优化;规划建设;方案优化;措施管理

1.关于城镇电网规划系统的分析

城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电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它关乎着各项经济活动及其居民生活的开展,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其电力系统的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我们要进行电力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健全,促进其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促进城镇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

(1)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我国的电力供应系统也在不断得到健全,这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的用电资源短缺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我国的城镇电网运作过程中,也暴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这些问题,进行电力建设设计规划方案的健全,促进其整体运作质量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电网规划设计方案的健全,保证其电网建设的稳定发展。通过对相关环节的应用,促进其配电网络的健全,确保其城镇的配电网络建设程序的稳定运行。目前来说,其网络结构是不合理的,其网架结构不平衡,不能实现对新型技术设备的有效应用,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供电可靠性的降低。我国的城镇电网工程的不断深化应用,也满足城镇对于用电网络的需要,面对着众多的县级城市配电网络过程中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其电源分布不合理,供电半径过长,线损高。 由于缺乏早期整体规划,我国一些城市配网的电源点布点不足、不合理,供电半径过长.线损过高。同时,由于电源布点不合理,导致供电能力不能满足负荷增长需求。特别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时更为突出 ,这也降低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2)其配电网络结构是不合理的,导致其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不协调。在县级电网工程发展过程中,其变压器环节的投入成本是比较高的,相反的对于配电网架及其线路的环节投入是比较小的,其线路互供水平低,不能实现对网络结构环节的优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其供电环节的不合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不能实现对其配网环节的有效深化应用,导致其实际操作过程的复杂性,不利于其县级配电网系统的健全。用电负荷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配电网的建设速度也要加快,而城市城区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电网建设输、配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审批难度大,而现有的线路由于供电距离过长,导致线损率偏高,在接线模式方面很多城市都采用架空裸导线作为城市供电线路的主要敷设方式,架空线的故障率相对较高,也带来电网负荷转供能力相对较差。

2.网络结构规划方案的深化

为了保证县级配电网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网络结构规划方案的深化,促进其选点布局环节的稳定发展,促进其网络结构的平衡性,保证其供电可靠性的提升,以符合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

(1)在其运作过程中,我们要实现对相关预测、规划标准的应用,确保其配电网规划系统的健全,保证其先进预测及其规划方案的有效应用。实现该环节的优化调整,促进其各分层分区环节的稳定发展,以保证工程的稳定开展。使配电网有相对明确、基本稳定的供电范围,在此标准原则基础上再对各分区内的配电网架进行设计,最终将各分区网架相互联络,形成可靠的网格状结构,使负荷分区分布趋于平衡,从而解决了大规模城市发展后的配电网规划问题。

我们也要进行网络结构优化方法的应用,确保其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对县级城市的配电网规划系统的健全,促进其网络整体化调整,确保其配电网络结构的优化发展,确保其配电网的日常供电可靠性的提升,确保其供电网络的对于环网结构的有效应用,确保其各个区域的配电网内部系统的健全,以满足实际县级配电网的发展需要,为此我们要进行多个供电电源的应用。10kV架空配电网按照“N-1”的标准,可以采用多分段多联络模式。并且根据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提高配电网的结构优化率,尽量减少配电网中的重复投资率、建设率。利用实行单联络、两联络、三联络的牵手法,单环、三回电源组成的两两互为联络的牵手法和合理分段联络,形成“三分段四联络”网格式结构的握手法等实际优化方法来满足不同地区对供电可靠性的不同要求。

(2)我们也要进行城镇配电建设系统的健全,促进其配电网络的不断深化,促进其供电系统的运作质量效率的提升,确保其供电网络损耗的减低,确保其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的提升,实现其电网工程的综合效益,促进其供电的可靠性的提升。在县级配电网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要针对相关故障的发生因素,进行相关措施的应用,保证其配电网系统的优化管理。通过对其优化控制策略的应用,保证其故障区域的顺利供电,确保其城市用电系统的健全,满足工程的发展需要。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配网建设环节的优化,促进其实际设计工作的发展,促进其优化系统的健全。要做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的负荷预测工作,首先要确保负荷预测的准确性。负荷预测常用方法有:单耗法、自然增长法、相关法等。可根据城市的负荷预测的条件和各电压等级的实际需要,综合选用适用预测方法,并相互校核、补充。此外,配电网的建设要符合规范要求,统一标准,对配电网的网络结构联络方式,电路半径、高、低压导线及电缆的主干、支线的规格,杆型选用、高度要求,配变型号、安装工艺等统一标准、规范配电网负荷预测工作。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实现对相关负荷预测设备的应用,确保设备的装备水平的提升,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其自动化负荷预测功能的应用,保证其数据信息的有效应用,确保负荷预测新技术设备的应用,保证其负荷预测工作量的有效控制,确保其管理运作水平的提升。合理安排电源点与线路通道,配电网网点的分布式规划设计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规划设计进行供电区域的划分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设计和建设规划设计相协调,确定线路导线截面和配电容量,拟定方案,实现配电网点的合理布局。

(3)为了促进县级供电网络的综合效益的提升,我们要进行电源点环节的有效规划,确保其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对其线路通道规划环节的优化,促进其电缆排管敷设环节的优化,以有效减少一系列的电缆直埋现象的发生,实现对其电源点规划环节的优化,促进其配电网络的网损的有效降低。由此可见,电源电压范围范围的划分,供电半径选择的路径,对供电可靠性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配网规划必须紧密结合的配电网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借助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来进见行负荷预测和负荷分布,划分供电区域,借助建设规划,来确定线路走廊等。

3.结语

为了促进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进行县级配电网络系统的健全, 促进其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促进其配电网络的有效的规划设计,满足城市供电系统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满足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潮辉.城市配电网规划探讨[J].广东电力,2002,04.

[2]陈茜等.县级配电网规划的优化[J].四川水力发电,2012,01.

浅谈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篇4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规划定位不够。

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 特色不明显, 与实际结合不密切, 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 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 基础设施不全。

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功能不健全, 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 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

3. 融资渠道不宽。

缺乏产业支撑, 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 受资金短缺的限制, 基础设施配套迟缓,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 规划是龙头。七级镇是即墨市的一个典型农业大镇, 南承蓝村, 北接移风, 蓝村工业发达、移风农业突出。我们在规划过程中, 着眼长远性和整体性, 努力突出地方特色, 同时充分考虑与蓝村、移风店两镇形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聘请青岛规划设计院编制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规划和34个村庄详细规划。将全镇划分为公共服务核心片区、商住区、工业园区, 现代农业片区、国家商品粮种植片区、观光农业片区、大沽河生态旅游片区等7大区域。其中公共服务核心片区、商住区、工业园区位于镇驻地周围, 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 为下步小城镇建设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要完善设施、丰富功能。小城镇建设, 农民经济适应房、公共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应该首先走在前面, 丰富其载体功能才能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这两年, 七级镇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按照“休闲+商贸+居住”理念, 实施镇驻地中心区改造工程:投资560万元建设镇驻地中心广场, 投资1000万元对镇驻地中心区北赵路两侧5700米路段实施综合整治;投资360万元, 建设移康路南段拓宽工程, 接受蓝村皮鞋产业的辐射, 实现移风店、七级、蓝村三镇的南北贯通;投资6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集全程代理、计生服务、土地流转、信访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大厅, 方便群众办事, 彻底改善了镇驻地面貌。

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累计投资4200万元, 新建设施完备的镇中心敬老院、镇卫生院、25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处青规标准小学、29处村庄文化大院和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以及氧化塘污水处理工程。今年正在着手实施镇中心中学扩建工程、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及校安工程, 小城镇的靓丽形象初步显现。

三是引进投资大项目, 汇聚人流、物流和财流。近两年, 七级镇在这方面收获颇丰, 引进了10多个大项目。其中, 工业方面:引进总投资1亿元的青岛即发针织服装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青岛齐荣服装项目、增资5000万元的大伟织带研发中心项目, 以上三个项目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实现利税800万元, 不仅能解决1300余名本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还能吸纳外地劳动力300余人。农业方面:先后引进了两家农字号龙头企业, 总投资1.2亿元的浩丰 (青岛) 食品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和总投资3000万元的青岛泰丰苗木花卉项目, 这两个项目占地达3000余亩, 农民年可增收1500余万元, 有效实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 实现了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另外, 还引进了总投资7000万元的正大商品代肉鸡场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大洋食品项目, 这些大项目的落户为七级镇小城镇建设积蓄了长足的后劲。

三要积极引导、市场运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盘活资源, 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鼓励多元投资, 充分借助外力推动小城镇建设步伐。去年以来, 七级镇规划建设48000平方米、330户农民经济适用房, 不仅能提升小城镇建设形象, 还能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进程, 但总工程量需要6600万元的投资, 仅靠镇级财政之力难以完成, 我们采用市场运作的办法, 吸引青岛坤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 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 目前该工程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此外, 七级镇的市场街两侧开发、原集贸市场改造工程也都是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的。今年, 我们还将通过市场化运作, 启动占地62亩的原中心小学区域综合开发工程, 再建一个高档商住小区, 进一步满足群众住房需求。

三、积极探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做为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尤为重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就是要有序推进村庄集聚改造和融合提升, 促进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 促使村庄集约布局, 提升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新型社区建设的意见》, 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弱、标准低等问题, 七级镇着力抓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改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基础条件。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 建设“村村通”道路85公里, 硬化34个村庄的大街小巷, 实施村村通公交车工程,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建垃圾中转站77座、垃圾池198个, 配备116名村庄保洁员, 购置大型垃圾运输车2辆, 新建生活垃圾分选处理厂1座, 有效解决了垃圾二次污染问题。栽植绿化各类苗木3万余株, 绿化美化街道100余条, 安装路灯600盏, 粉刷墙壁、绘制宣传画和标语口号20万平方米。

二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们建立健全了卫生保洁制度、督查考核制度, 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三个一”活动, 即“一名党员包一条街巷, 一个干部联系一组农户”, 统一制作公示牌, 上墙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其次是建立一支党员服务队。各村庄均组建一支党员服务队, 负责全村环境卫生的监督和清理, 营造“党员带头作示范, 创先争优向我看”的良好氛围。再次是开展一次“党员奉献日”活动。各村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党员奉献日”, 与“四日合一”制度相结合, 丰富和延伸“四日合一”制度的内涵。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卫生扫除, 义务植树、剪修等公益活动, 形成全民参与的整体合力。

三是实施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是青岛市政府的重点建设工程, 前期我们完成了8个村庄涉及的9.9公里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清点、拆迁、评估和占压清表工作, 下步将重点实施沙岭桥至南张院3公里实验段整治工程, 主要建设滨河公园区、水上运动乐园区、自行车健身区、沙坑游泳区、生态露营区、垂钓区等六个功能分区。新建北张院、沙岭桥两处拦水设施。在北赵路、刘龙路与三城线交汇处, 继续向西延伸至北张院村北, 建设一座跨河大桥, 打通与胶州市的通道, 并与胶州的217省道相连, 在沙岭、北岔河处建造二座跨河桥, 三桥相辅并与胶州、平度相连, 形成对外便捷的交通网络。

此外, 依托大沽河综合治理, 建设三个以采摘、观光、产品展示等不同主题的农业观光园区, 努力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区。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 促进周边以现代观光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 构建起七级镇新的经济隆起带和增长极,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浅谈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篇5

——以**镇为例

摘要:小城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镇为例简单分析了小城镇生态建设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 生态环境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小城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阶段小城镇的大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己经非常严重,对此问题处理的得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本文以**市西部港口重镇**镇为例对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以及重要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为乐清市“五市六城”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一、**镇现状概括

**镇是**市西部的港口重镇,南濒瓯江,西枕衡春山(亦名芝山),自古就居战略要地,史有“门户”、“名镇”之称。面积11.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公里,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有水田7652.5亩,山地230亩,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有常住人口1.7万,外来人口1.3万。1997年,被评为温州市首批小康乡镇。

**镇历史悠久,距今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东瓯先居即在这里繁衍生息。**镇又是著名的侨乡,华侨足迹遍布15个国家和地区。

**港水深条件良好,可建万吨级码头7座和500吨级码头5座,港口与温州市龙湾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位于**镇的温州电厂已投入运行,装机容量为252万千瓦;乐清市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优化支柱行业的前提下,加快了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服装加工为主,化工、纺织为副的产业格局,成了我国重要的西服生产基地,西服年生产能力达261万套。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鳗苗成为其出口创汇的特项产品,年产量300公斤,产值达336万元;芝湾蝤蛑也是**著名水产,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鲜”;**特产灰鹅,曾为朝廷贡品。2016年1月恢复建制镇,新一届党委政府提出了打造“文明、和谐、活力”宜居宜业临江小镇的奋斗目标。要以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要求和“一心两翼”中心城市布局,未来五年,**将积极融入到新城开发建设热潮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品位和现代化的水平也将显著提高,朝着建设宜居宜业城镇大步前进。

因此分析研究**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对促进乐清全市的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特色城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归纳如下:

(一)、区域调整过于频繁,规划滞后

**镇2011年区域调整并入北白象镇,成为北白象镇**社区,取消了建制镇,造成了一定的规划滞后。2016年重新恢复建制镇后,虽然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引领重要,但是,从规划制定到实施到出成效,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

(二)存在重建设轻规划和管理。

目前我市共有8街道14镇3乡,共25个乡镇级别的区域,各镇规模参差不齐,而且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管理的状况。前几年全市上下大搞城乡绿化建设,每年开建上千亩的城市绿化,但是这几年建好的绿化管理养护不到位,导致了景观效果不佳,绿地被破坏严重等现象。**镇目前还存少专门绿地规划和生态规划,城镇总体规划还刚刚起步,详细性控规还没有制定。

(三)人口聚集规模较小,非农化程度较低,吸纳能力弱。

镇区人口是反映小城镇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理论认为,小城镇人口应为 5 万人以上,镇区人口 2 — 3 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镇的总人口数也只有3万左右,聚集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镇区辐射半径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聚集二、三产业的能力不强。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对生态建设的统筹空间不足,使城镇生态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

(四)城镇建设偏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前几年对乡镇领导干部的考核主要看GDP发展,看经济发展成效,因此导致很多乡镇领导往往注重考虑自己任期内小城镇的发展,追求短期效益,却忽视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比如**镇2016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已经超出了西部一些小县城,1-5月份完成投资3.61亿元,完成任务的28.46%。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8.39亿元,同比增加9.7%。完成限上批零住餐销售总额同比增长26%;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9%。目前**镇也正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工作,开展河岸绿化,落实河道日常保洁长效机制。提高洁化、绿化、美化水平,加速推进**垃圾中转站建设,实现全镇垃圾的全覆盖收集、日产日清和无害化处置。推进河道沿岸绿化工程建设,全面建成东社村河道沿岸绿化公园和沿河村河道沿岸绿化工程。统筹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启动“无违建”镇创建工作。

(五)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目前,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镇各村居的集体经济发展不佳,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六)小城镇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有些地方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二是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三是多数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不重视“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四是小城镇注重近期效益,引进企业门槛过低,在 产业筛选、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缺乏长期设想,甚至无条件地接纳大城市淘汰的污染企业,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镇的环境主要受到温州电厂、电镀行业、服装产业等影响。五是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七)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目前像**镇还没有正式建立城市管理机构,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力度和强度都还存在薄弱环节。

三、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对策

(一)指导思想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建设标准,统一调配镇域内各种资源要素,按照现代化新型城镇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镇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以“五市六城”建设为总纲,瞄准标杆、补齐短板,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宜业临江小镇的目标定位,优环境提实力,强特色提品味,惠民生提能力,净作风提成果,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二)建设原则

1、保护优先的原则

**镇地处瓯江沿岸,有长达7公里的海岸线,是沿江风景小镇,同时也是柳白平原上的重要的粮食功能区,保护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突出**镇在生态景观、乡村聚落和人文历史方面的特色,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整体协调原则

融入区域环境,实现持续发展。**镇的发展必须在区域的框架内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积极融入到柳白新城开发建设热潮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品位和现代化的水平也将显著提高,朝着建设宜居宜业城镇大步前进。要对接温州瓯江口开放的大机遇,积极推进瓯江口开发的融合。

3、要素聚集、集约发展

正确引导、合理布局,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一方面,在镇域范围内确保城镇空间布局紧凑,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下的土地整理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镇区适当集中,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

4、可持续发展原则

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镇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

(三)生态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生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在发展观念、相关体制以及政策上实现创新,从**镇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

1、借鉴国内外小城镇建设典型模式的有益经验。目前省内很多成功的小城镇建设比如乌镇、西塘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各种小城镇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城镇在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都明确把小城镇定为介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准城市社区单位加以规划和发展;二是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使居民能享受城市文明的生活居住区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聚集中心;三是小城镇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区位条件,培育支柱产业,创出特色优势;四是小城镇财政必须在基础设施方面做出较大的投入,才能为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保证。

2、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提高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水平,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生产力,规划必须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生态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学的理论,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即用改革的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二是科学性,即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要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三是本土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解决实际问题。

3、打造特色小城镇,实现一镇一特色。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城镇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园式小镇则是城镇空间的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发展小城镇必须强调特色建设、小镇规划、小城镇绿化,做到建筑有风格,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位,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式小城镇,展现小城镇特有的民俗风情、特色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最佳适居地、旅游胜地。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为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

四、**镇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城镇之美,美在生态;城镇之胜,胜在人文。在城镇建设中,要摒短视观念,强化文化意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一)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在交通上形成以沿江大道和象石公路为支撑的主要交通框架。加快象石公路的拓宽延伸工程,积极主动对接沟通,建立和完善市、镇、村各级联动机制,推进工程顺利建设;积极谋划磐南村至芝湾村约5000米长的沿江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造成为集休闲、交通为一体的绿道式风景带。加快推进垃圾中转站基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新城、西社、东社3个村的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启动**中心农贸市场(磐东)改造和第二农贸市场(油车)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河北、河南及陡门村截污纳管工程建设。

(二)狠抓城镇生态管理。以农贸市场周边整治为重点,进一步清理整顿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行为,完善城镇主干道路的交通管理和日常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城镇长效管理。全力打造珠城路商业文明示范街,进一步提升城镇形象。深化“五水共治”工作,全面落实镇、村级河长和水质监测点点长责任制,加大“水岸同治”力度,巩固地下暗河暗沟清淤疏浚成果,加大重石工业区内企业排污排查监管力度,努力改善磐东河、双油河等主干河流的水质。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西社村精品村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油车、东社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引导、推进西新城村旧村改造工程建设,加大“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工作力度,力争创成“无违建镇”,全面开展村庄和主要道路、河道两侧的环境综合整治,严格落实新建违建管控措施,加强拆后土地利用,稳妥推进涉及宗教、民间信仰违法建筑处置。

(三)大力推进绿化建设。

浅谈小城镇建设 篇6

【关键词】通信技术;城市建设;智能建筑;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社会的家庭成员正在以追求家庭智能化与网络化带来的多元化信息和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作为一个理想的目标。智能建筑也就在这种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适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开创了建筑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1.智能建筑各系统、子系统的划分及功用

1.1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的功能是调节、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变配电、照明、通风、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安保、能源管理等,检测、显示其运行参数,监视、控制其运行状态,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其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自动监测并处理诸如停电、火灾、地震等意外事件;自动实现对电力、供热、供水等能源的使用、调节与管理,从而使工作或居住环境既安全可靠,又节约能源,而且舒适宜人。

1.2通信自动化系统

CAS是保证建筑物内传输语音、数据、图像的基础上,同时与外部通信网(如电话网、数据网、计算机网等)相连,与世界各地互通信息的系统。CAS主要由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网(PABX)和有线电视网(CATV)两大网构成。

1.3办公自动化系统

OAS分为办公设备自动化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办公设备自动化系统具有数据处理、文字处理、邮件处理、文档资料处理、编辑排版、电子报表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对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事务处理型办公系统,应能担负起电视会议、联机检索和处理图形、图像、声音等任务。

1.4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SCS又称综合布线系统(PDS),它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把建筑物内部的语音交换、智能数据处理设备及其广义的数据通信设施相互连接起来,并采用必要的设备同建筑物外部数据网络或电话局线路相连接。

1.5计算机网络

智能建筑采用的网络技术主要有以太网、FDDI网、异步传输模式(ATM)、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设计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质量、加强各部门之间以及同外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需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并通过该网络,形成一个以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为核心,并能访问internet的有机整体。本文中以杭州某政府指挥办公大楼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整体设计理念。

2.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信息的数字化和通信业务的多样化已经成为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特点,通信技术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写字楼而言,不仅需要电话、传真、消防与安全监控系统等传统的通信技术,更需要集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传输为一体的可视电话、远程视频会议、可视图文等实时和非实时静止和动态图像传输技术成为了传统通信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拓展。另外,像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宽带接入网技术、通信网络系统技术、卫星通信等新兴技术已成为了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和应用部分。

2.1多媒体网络技术

现代商务办公离不开IP电话、视频对话、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多媒体技术的支撑,这些基于多媒体的信息服务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手段,而多媒体技术的实现以及有效利用离不开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多媒体数据信息,比如声音、图像等的传输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才能实现,即多媒体通信就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 它集中了多媒体的复合性、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通信的分布性。目前,TCP/IP协议适应了多媒体发展的要求。TCP/IP协议可以支持RTP实时传输协议、RTCP实时控制协议和RTSP实时流协议,保证了诸如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和实时控制信息的有效传输。另外,TCP/IP协议还被广泛运用于楼宇自控和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中。

2.2宽带接入网技术

信息传输、交换和终端是通信网的三个组成部分,而通信的传输按照层次的递进可分为接入网、中继网和长途网。长途网和中继网是通信传输中的核心网络,接入网主要是将用户接入到核心网,为用户提供最近业务点的连接。目前,比较常见的网络接入技术为宽带连接。宽带连接是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实现内部分散用户的INTERNET统一接入,从而实现办公楼宇的自动化。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ADSL)是传输技术中应用最普遍也是最为看好的一种。电信ADSL安装便利,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电话线路,通过ADSL MODEM进行信息传输。ADSL理论上行传输速率可达到1Mbps,下行传输速率可达8Mbps,目前电信厂家积极改进技术,对网络进行提速。另外,ADSL能够实现一条线上的数据传输和语音通信,这意味着ADSL上网可以免交电话费,这也成为了ADSL另一引人注目的地方。ADSL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也有自己不可逃避的缺点:对电话线路的质量要求较高,倘若电话线路质量不好则容易造成ADSL工作不稳定或短线。

2.3通信网络系统技术

通信网络系统技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即建立一个综合布线系统,通过先进的双绞线及光缆技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客户对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的传输要求。综合布线系统将语音和数据通信设施、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等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式开放系统。该系统能够在网络接入基础上,实现模拟与数字语音系统、数据传输、传真机等图像资料的传播、电视电话会议及安全监控系统的视频信号采集和建筑物保安系统信号探测。智能建筑通信综合布线系统主要由六个独立的子系统构成:工作站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这六个独立的子系统分工协作实现整个系统的高效运作。

2.4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建立一个以小型数据卫星站技术为主体,以多路连接的卫星高速信道中断交换技术为辅助的系统实现数据、图像和语音的传输。目前,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Internet/Intranet、专业LAN网络的接入、B-ISDN网络互联、远程多点电视会议、远程医疗诊断和远程教育的实现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的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对智能建筑通信系统的设计也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如设计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要从系统性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综合考虑,才能完善智能建筑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明荣.计算机技术与智能建筑[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06).

[2]任远扬.智能化建筑及相关软件技术研究——移动分布式网络中的中间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

[3]邓峰.对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2).

[4]陈良宽.计算机网络与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浅谈我国小城镇特色建设与发展 篇7

1小城镇特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强, 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速度较快。从1995年到2014年, 我国街道办事处数量由5596个增加到7696个, 乡数由29502个减少到12282个, 镇数由17532个增加到20401个, 说明我国小城镇建设不断发展, 逐渐向城市化转变。 但在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 各地发展建设模式基本相同, 完全忽视了各地独特的文化底蕴, 盲目效仿城市的建造模式, 使小城镇建设不具地域性特色。建设具有特色文化和产业的小城镇是以后小城镇建设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

小城镇特色建设重要性主要有:

(1) 我国国土广阔, 自然资源丰富, 小城镇建设能充分促进多种资源的开采利用。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种植独具特色的农产品, 成为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农业基础。

(2) 借助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 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小城镇, 一方面可以彰显当地的文化气息, 宣扬小城镇的文化魅力; 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民俗文化吸引大量游客,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3)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通过建设小城镇, 将城市与农村紧密结合, 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解决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小城镇建设模式单一

许多城市大拆大建, 对当地特色文化、文物、标志性建筑保护不力。在小城镇建设中, 片面追求速度和新潮, 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拆除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的老建筑, 造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甚至消失殆尽。

2.2对特色文化保护不够

小城镇建设必然会对特色文化造成威胁, 传统文化也会逐渐没落, 展现不出当地的特色。当地的传统村落格局被打破, 传统工业得不到重视, 使其在城镇建设中被拆除, 一些特色工厂或特色农田被占用, 传统手工艺也会随之消失, 特色文化环境遭到破坏。

2.3过于重视土地利用, 缺乏人文建设

小城镇建设对土地需求较多,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 小城镇建造过程中就更加重视土地的有效使用, 忽视人文的建设, 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信息化程度较低, 教育、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基本保障欠缺。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甚至通过“赶农民上楼”等做法来扩大建设用地, 小城镇建设缺乏调控力度, 小城镇管理缺失。

2.4小城镇发展规划不合理

小城镇规划涉及各个部门的的利益, 但在规划过程中, 注重特色风貌就可能导致施工困难, 失去了其高效性;注重高效的建设又可能失去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许多小城镇在规划中, 由于资金、利益等问题, 公共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 规划者追求最高效率的建设, 缺乏对小城镇整体特色的考虑, 使小城镇在建设中失去其原本的活力与特色。

3对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3.1小城镇建设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今后, 各地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特色小城镇构建和小城镇品质的提升, 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小城镇进行合理治理, 将特色小城镇打造成“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小城镇。适当转变发展方式, 将小城镇发展转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阶段, 着力提升小城镇环境质量, 将小城镇建设成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现代化程度高的和谐宜居城市。

3.2重视对小城镇传统文化的保护

村落居民是村落非遗资源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理应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城镇化发展的受益者[ ]。小城镇建设应对特色文化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 将特色民俗文化渗透到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 这样既保留的文化传统, 又不失小城镇风采, 也提升了小城镇的文化底蕴。

3.3利用文化, 建设多元化小城镇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目的是以文化来引导小城镇发展, 突显小城镇独特风格, 打造小城镇的完美形象, 提升小城镇功能。发展小城镇特色文化, 揭示城镇文化精神, 凸显小城镇特性和地方风情, 提高小城镇品质, 转变“千城一面”的格局。

3.4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产业是当地特色产业, 能在小城镇建设中促进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有利于对文化的传承和对当地特色的凸显, 有助于带动小城镇经济活动的兴盛。合理利用当地的优势, 根据民族风貌风情推广手工艺, 发展特色旅游度假村等, 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吸引更多的游客, 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 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3.5以人为核心, 注重管理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人”是重要因素。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小城镇落户条件。完善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 也要重视现代化的管理, 转变传统重建设、轻管理的态度, 做到建管并重。

摘要:小城镇建设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城镇特色建设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并进。本文首先对我国小城镇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解读, 分析了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建设模式单一、本土文化及产业遭到破坏、缺乏人文建设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城镇建设,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丁智才.论传统村落非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行——以南宁市缸瓦窑村香火龙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5 (01) :101-106.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有关问题 篇8

一、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陈旧观念影响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长期以来, 落后的陈旧观念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导致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步伐相差甚远。而这些观念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导致人们对发展小城镇建设认识不高, 信心不足;在指导小城镇建设中, 表现为重镇容镇貌的治理, 轻基础建设, 重居住条件的改善, 轻经济实力的增加, 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

(二) 资金不足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长期以来, 很多乡镇财政只能保证职工工资的发放, 致使小城镇建设配套设施跟不上, 土地储备不足, 利用土地生财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目前, 很多地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仅停留在向上级争取和招商引资上。由于乡镇招商引资比较困难, 投资渠道单一, 投入主体大多以政府为主, 许多项目只投入无收益, 只建设不经营, 资金不足的困扰越来越大。

(三) 规划不当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 不少地方刮起了建房热, 建房面积越来越大, 装修豪华, 花样翻新, 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尽管各级政府要求编制城镇建设规划, 加强管理, 然而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规划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一经规划, 就不能随意更改。

(四) 协调不力, 拖延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需多方配合, 它从规划和审批要涉及不少单位和部门, 手续繁多, 程序复杂。而目前职能部门之间配合不当, 导致有的建设项目失去了机遇, 拖延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方向

(一) 要活一方水土, 增强经济活力

一个小城镇的诞生, 能够更新人们的观念, 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随着小城镇机构、市场、交通和信息的开通, 打破长期封闭狭隘、城乡脱离的局面, 形成新型的地区间经济协作、城乡联动发展的格局。小城镇一经建成, 与之相适应的工商、运输、饮食等各行业应运而生, 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 为城镇经济的活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 要展一地风采, 体现地域优势

在加快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要注意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技术水平、经济联系、文化遗产、社会历史、交通运输和自然景观等特点和优势, 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

(三) 要育一批人才, 实现科技兴镇

小城镇建设最缺乏的是人才, 最需要的是科技支撑。现实情况是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 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也不是很强, 利用科技的能力较弱。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相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种体系都发展起来, 中等城市的技术信息也迅速不断地向小城镇辐射, 这就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接受、传播。因此, 小城镇建设将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 要富一方百姓, 壮大经济实力

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建立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散地和贸易市场, 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使当地百姓从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从小家园走向大市场。通过域外企业、资金、人才的榜样作用, 激励人们创业热情, 增强人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推动广大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创业闯市场, 以此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途径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形成加快建设的共识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要依靠小城镇发展加工业来实现;调整劳动力结构, 要依靠小城镇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来完成;要把产品转化为商品或货币, 加快商品流通, 也要靠小城镇这个集散地来实现;传播科技信息、搞活金融、要依靠小城镇这个市场来实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还要靠小城镇这个窗口, 来对广大农村实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来实现。我们要抓住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 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来提高人们对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唤起全社会都来关心小城镇建设, 形成“人民城镇人民建”的共识。

(二) 强化规划管理, 增强整体建设的观念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严格按照加强规划管理。具体做到四个统一:一是规划一张图。二是审批一支笔。三是管理一个法。四是建设一盘棋。

(三) 广开财源门路, 筹集建设资金

面对财力缺乏的现实, 要广辟财源。一是集资。人民城镇人民建, 谁受益谁投资, 发动群众集资建设, 形成一定的投资规模。二是开发。根据各城镇集市交易和居民住房情况, 搞好商品房开发, 利用商品房的开发基金来发展小城镇建设。三是借款。要敢于负债建设, 建设搞好了不愁没钱还债。四是引进。通过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项目, 引进资金搞建设。

(四) 注重建设重点、优化基础建设

浅谈乐都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篇9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重要性,经济发展

乐都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河中游,地域广阔、土地贫瘠。县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总人口2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3万人,藏、蒙、回、土等14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2.58%。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我县28.8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只有4.7万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6.2%,城镇化水平很低。从横向来看,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7%,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9%,我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6.2%,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的水平。我县19个乡镇中,虽有建制镇7个,但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1 乐都县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23亿元,增长13.0%,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12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82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29亿元,增长15.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 454元,增长20.7%。我县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

1)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我县城市化进程。

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2)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乐都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非公企业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它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矛盾、对市场主体和经济结构、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非公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把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化建设提升工业化与农业化水平,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使农村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为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和致富拓展了领域。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1个~2个百分点。

3)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乐都县地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殊,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短,一年一季。所以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4)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然而,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工业化、城镇化。要加强农业就必须发展工业,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可以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实力,而且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2 如何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要加快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依据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乡镇企业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今后,凡新建企业一般应进入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鼓励原有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企业搬迁到小城镇。加快小城镇的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及专业性的农副产品和其他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在小城镇投资建厂,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第二、三产业。

2)要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小城镇发展的良好形象。要以小城镇为中心,逐步完善道路、电网、上下水、供气供暖、垃圾处理、通讯广播网络等设施,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民建公助、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个人、本市居民、企事业单位到小城镇购买住房或合作建房;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实行有偿使用,逐步引导公用事业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型方向转变。鼓励相邻的城镇之间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提高投资的规模效益。

3)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a.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向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减少农民数量。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组织农民到发达城市经商务工。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对居住在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及迁移式、开发式扶贫搬迁等办法,将他们迁移到建制镇所在地居住,有条件的可在县城附近建立移民新村或居住点。b.改革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要解决农民既离乡又离土的问题,要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民转让土地承包权的,一切附着在土地上的费税随之转移;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应视为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上,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c.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把工业强县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提出了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能源化工产业、现代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务业、建筑材料产业有色冶金等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要求,围绕这些产业部署了一批重点基建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安排了大额投资。例如我县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于2009年2月启动,现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3月23日通过专家组论证,4月2日取得省级批复,4月11日总投资达15亿元的乐都装备制造工业园区暨大型精密铸锻造基地首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参考文献

浅谈小城镇建设 篇10

一、小城镇规划中现存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在小城镇规划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城镇建设的质量, 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发展目标。因此,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先知道问题所在。

1. 小城镇规划缺少长远性与稳定性

在一些小城镇规划中, 一些偏远地方的小城镇对规划缺乏长远的眼光, 规划意识不强。导致了小城镇建出现了布局不合理、变动过于频繁等现象。小城镇的规划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其规划与发展都要有一定的目标, 且不能随意改动。然实际情况中, 许多小城镇领导只顾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规划中, 都想在自己在任期间建功立业, 却往往忽略了小城镇规划的真正目的。因此, 使规划建设失去了长远性和稳定性。

2.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 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受到很大的约束, 社会保障水平低下, 跟城市保障相比差距还很大。并且政府对小城镇投入的保障资金也极其不足, 这使小城镇规划远远达不到国家所规定的目标。另外, 由于小城镇的就业问题和基本的生活得不到稳定的保障, 致使小城镇规划建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 社会保障不足以消除小城镇农民进城后的后顾之忧。因此, 也严重地阻碍了小城镇规划的步伐。

3. 脱离了实际, 过分地追求高效的城镇率

小城镇的规划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 只有提高了城镇的整体规划水平,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 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目前, 我国正入于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整合阶段, 许多地方过分地追求高效的城镇率, 不按实际情况大量扩展人口的规模, 使小城镇的土地规模无法适应大量的人口生存条件, 造成了长期的不合理状况和资源浪费。

4. 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 毫无特色而言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 往往忽视了小城镇规划的特有风格。由于城镇属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因此小城镇规划也往往都是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做为主导建设, 而对小城镇的历史及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独有的特质没有做好调查, 使得所有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千篇一律、单调且毫无城镇特色。

5. 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小城镇规划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制约着小城镇发展的最大的阻碍力量。从目前来看, 小城镇的投资比较单一化, 投资的主要来源也是主要来自于政府出资。而在我国的经济体质下, 城镇政府并不是一级预算财政单位, 其是需要将规划所需费用一级级上报的。并且, 就现实情况来看, 城镇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拍卖土地所得, 为了增加收入和加快城镇的规划建设, 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以寻求更高的收入。然而,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使许多投资商望而却步, 这大大地降低了招商引资的优越性。

6. 缺乏有效的产业来带动发展

小城镇的发展大部分都是因为缺乏经济增长的带动点而步伐缓慢。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使得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现存的大多数小城镇由于地处偏远山区, 使整体民众思想老化, 普遍民众文化程度低下, 不具备任何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 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 这使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盲目性很大, 许多地方甚至还并不清楚小城镇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路线, 因此无法真正带动和引导小城镇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小城规划与建设策略分析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离不开一个合理的政策。既然已经找出了阻碍小城镇发展的问题所在, 接下来就是根据这些问题有相对性地找出解决方法。使小城镇规划建设真正开展起来。针对一系列的问题, 国家出台了几项政策方针, 具体如下。

1. 必须有一个合理且科学的长远规划设计

小城镇要想有效地规划建设, 首先要把握好合理的科学制度,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立意要高, 要考虑到今后的发展与变化, 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保证小城镇今后的发展需求。这有利于保证小城镇发展的适应性、战略性、经济性, 科学地运用设计方案来适应小城镇自身的发展需要。加速乡镇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流动, 并要选择一批重点城镇优先发展。以此来转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限制。另外要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人员聚集, 对乡镇的进城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快捷、高效、方便的服务。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 所需手续均在一个地方办理, 简化繁杂的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 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

除此以外, 还要大力地发展小城镇的第二、第三产业, 提高小城镇的人员就业空间和小城镇对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吸收力。在小城镇的人口政策方面, 要逐渐取消对户籍制度的限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小城镇人口向城镇转移。另外, 小城镇的数量很多, 而政府的力量却是有限的, 要想真正地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使所有小城镇齐头并进, 全体发展, 会严重地造成小城镇规模小、层次低、质量差等诸多问题。因此, 要想改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局面, 除了要制定新鲜的政策吸引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发展以外, 还要改变小城镇“遍地开花”的规划发展战略, 走分步骤、分阶段的小城镇发展路线。

2. 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在建设小城镇中依据规划一定要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风格是对小城镇建设的主导词汇。面对小城镇发展毫无特色的问题, 在小城镇进行规划建设时, 首先要对小城镇所处的区域背景进行分析, 确定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后, 根据小城镇的现行可利用资源突出产业特色;同时, 要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风格, 小城镇小巧近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等这些自然的风景都可以巧妙地强化小城镇的特有规划建设。一个小城镇无论多小, 一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 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灵动的生命力。

三、结语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要想将小城镇规划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严格遵循着党和政府的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总体思想。彻实有效地将小城规划建设做好, 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坚固的基础。

摘要:我国的整体经济建设在国际发展水平的带动下, 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快速的发展不仅拉近了我国与国际基本水平的距离, 同时也是我国的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强有力的推动力。

关键词:规划,经济建设,小城镇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建芒.小城镇规划管理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04 (10) .

[2]刘红记.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 2004 (1) .

特色小城镇建设重在“新特改” 篇11

小城镇是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的支点,特色小城镇该如何建?如何承载县域的经济与人文?10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给出了方向,同时,北京长沟镇、四川安仁镇等123个镇成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小城镇和具有潜力的特色小镇,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小城镇人口承载力低、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特色、城镇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小城镇建设,理念在于“新”,核心在于“特”,根本在于“改”。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新”是立足供给侧改革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不是假、大、空。有的地方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注重产业与未来发展规划,片面追求宽马路、大广场,花费巨资挖山填湖,盲目引进外来景观植物,结果破坏本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旧产业的瓶子也未装入新酒,从而沦为假的创新、虚无的宽大、真实的空心。这里的“新”是立足当地资源和实际创新式发展的新业态,是旧产业的提挡升级,是城乡优势整合的新载体、城乡创业创新的新平台、城乡要素交流的新机制。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特”是特色产业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立足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找准特色、定位特色、发展特色,把特色做精做强;因“特”而产生区域聚集效应,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在差异定位中开阔大视野,在细分领域中构建大产业,在错位发展中形成大格局。浙江的特色小镇立足特色产业,如云栖等信息经济镇、奉化滨海等健康养生镇、嘉善等旅游环保镇、临安等高端装备制造镇。四川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同样着力于产业支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分类引导发展95个工业镇,107个商贸镇和98个旅游镇,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改”是真抓实干的改造旧模式,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三块短板,形成新的发展动力。通过改造,到2020年,我国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县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城镇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一批批特色小镇正应运而生。

浅谈小城镇建设 篇12

然而,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 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 尽快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 那么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有关土地合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 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 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 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 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 也需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 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二、小城镇扩建, 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式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 多为菜地, 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 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居民点小且散乱, 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 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 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 进展缓慢。

针对当前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 要认真调查研究,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用地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用地管理, 笔者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 使其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 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 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 又要尽力而为。适度超前, 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

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 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

2、集约用地, 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 (0.25公顷) 的47%。据专家预测, 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1%, 农业劳动力比重将由两面的50%降至35%—30%。在今后20年内, 平均每年将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按照每新增一个城镇人口给予90平方米建设用地计算, 20年内将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180万公顷——2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 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 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

自1997年以来, 我国实行了以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 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 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 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 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 增加有偿用地方式, 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

对土地利用方式, 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即以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利用分区等为依据, 鼓励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向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转变;禁止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向转变。

3、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解决小城建设用地紧张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 落实土地储备政策, 统一调配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现有类型比较多, 由于信息不灵, 自发调剂难度比较大, 也不利于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因此可以由各级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 对闲置存量土地实行政府统一调控。第二, 制定鼓励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的有关优惠政策。一是鼓励城镇内未入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 原行政划拨土地, 企业原址由国土资源部门收回后出让, 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搬迁的改造企业使用;已办理过土地出让手续的, 原址企业可以转让, 按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改变用途的补交出让金, 补交的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给搬迁改造企业使用。二是鼓励将停产企业、批多建少及其它的闲置企业用地, 进行转让、出租、开发利用。

4、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 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机制, 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

上一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一篇: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