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共8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1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目的意义: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了解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了解社会的保障和发展,关注农民医疗卫生情况,关注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推快城市化进程加快。
研究思路:从06年开始到2010,了解我市城乡医疗服务动态,了解我区有关于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的状况,并逐年形成对比。访查人民群众并结合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今年来的变化确定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进步和发展情况。
研究方法:通过上网搜索近几年相关新闻报道,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各地方的政策和实施力度以及通过访谈了解当地农民对医疗服务体系变化的切身感受,同时查看以此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参考文献:
《病有所医不再遥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江苏省南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社会保障研究》
《中国统计年签数据库》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06,十六大
正文:
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曾强,人民群众的卫生素质继续提升
200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我市针对城乡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需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的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整农村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了适合我市际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及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内涵得到充实,县,镇,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得到了保证,农民群众“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初步得到了实现。
江苏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于2006年10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南通考察,了解江苏省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情况,他强调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步伐,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期间分别考察了通州市兴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通瑞慈医院和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考察中也访查不少居民,大家纷纷反映长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也不断缩小。
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任务,要求做好关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工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努力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07年南通市派出427人开展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40家医院派出427人对口支持农村医疗工作。
并且改革了城镇医疗保险,调整了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控制了医疗费用过度增长,向医疗结构进一步完善的方向迈了一大步。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也提出“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也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共鸣,让群众“病有所医”让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
当年,我区着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我区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比较多,在1KM的路段中就有33个社区医疗服务点和一个医院,村民们感冒咳嗽之类的都不要去医院,在家门口就有得治,这里的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齐全,每天都消毒,环境好,干净卫生值得放心。据了解这也属于城乡统筹,是我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促进政府在农村方面的公共服务得到补偿和加强,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起到了推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作用。
我想,如果说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行政权力强制推动的产物,那么让农村,农民享受城乡和谐带来的实惠和文明无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迈进。
2009年,我区(南通市通州区)开展了卫生惠民医疗服务“三进”活动。6月20日上午南通市惠民医疗服务进乡镇,进村居,进家庭活动正大启动。由我区11家医疗卫生单位110余名医疗骨干组成的志愿者对于定期到全村各镇村和困难群众家庭开展送医送药等惠民服务活动。09年来通州区着力改善民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全区2万多名残疾人,低保户等特困对象享受“五免五减两优惠”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此外,我区还开展了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全面启动免费婚前医学检验等工作。
到09年,我市市县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健全,全市现有各类医院333所,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及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共3327个,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135.5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参保率也达到96%。
发展虽快,但是目前,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比较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有待完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城市社区服务网络有待健全。
为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加强政府机关的监督力度,为尽快让群众享受到公平的服务,于2010年8月4日,南通市副主席张庆平率领导演组来我市专题调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基础建设,引导民营医院建设,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探索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卫生体系,通过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大病医院救助制度,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大病致贫的风险;通过扎实开展9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收入,加快人才培养,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在实地还察看了市博爱医院,并听取有关汇报后,张庆平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快改革进度,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2
一、数字化医院建设
促进医疗卫生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MIS) 、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 ACS) 、放射信息系统 (RIS) 、检验信息系统 (LIS) 、电子病历 (CPR) 以及临床信息系统 (CIS) 等。
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指的是将医院当成一个经济经营体来进行经营与管理的一种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 该系统也是由若干的子系统来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主要包括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办公系统、医教信息系统、后勤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通过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可以将放射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 从而更方便的进行采集、储存、阅片以及网上共享的工作。通过放射信息系统的建立, 可以有效的管理放射科内部的工作流程, 进一步的将其优化。因此, 放射信息系统是医院主要的信息系统之一, 通过运用该系统可以极大地丰富形态诊断信息以及图像的层次, 进而达到提升诊断水平的目的。除此之外, 检验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的建立, 极大的提升了医疗卫生的工作水平, 促进了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关于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早在几年前《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3-2010年) 》中就指出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设。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时候, 应该以居民健康档案的保管为重点, 建立起覆盖计划生育、就医记录、健康体检以及公民预防免疫的档案管理。通过各种医疗信息的覆盖, 逐步的完成“多档合一”的工作, 将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到底, 进一步的实现健康档案和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工作。所以说, 非常有必要进行统筹策划、分步开展、一网多用以及资源共享的工作方式, 将社区医疗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建立起形式有效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想要进行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 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与计算机技术, 完善社区医疗的服务功能、社区传染病防治、社区慢性病防治功能、社区妇幼保健功能、社区卫生信息功能以及社区脆弱人群的心理服务功能。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从而提升整个的医疗水平。
三、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
进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需要依托于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平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库, 要关注其与新农合信息系统的结合, 建立起农村三级卫生网络信息系统。对于从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民工的城乡医疗一体化的问题, 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这就需要医疗单位制定出明确的异地医疗审核以及转诊的流程, 真正的实现“异地看病, 属地报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让他们享受更加及时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由美国远程医学会以及美国国防部卫生事务所在1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 它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全息摄影技术以及电子技术来实现。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各个医院的中心医疗技术以及设备优势, 解决那些由于医疗条件差的地区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 与远程医疗相关的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90年代后期, 就已经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 依托于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基础设施, 已经逐步的建立起了大容量、高速率以及技术先进的公用数据通信网, 远程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对于远程医疗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 提供医疗服务方、申请医疗服务方以及通信网络和相关的医疗设备。在这之中, 通信网络主要指的是普通电话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以及因特网。而对于远程医疗的基本结构来说, 主要是开放的分布式系统, 由通信网络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计算机系统组成。通过利用各种通信网络以及相应的医疗设备, 可以有效地实现远程医疗, 继而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五、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
电子病历也可以叫做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 主要是通过利用电子设备来进行病人医疗档案的保存、管理以及传输, 进而取代纸张病历。通过电子病历, 可以有效的实现病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以及传输工作, 更好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健康档案指的是一种信息资源系统, 它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安全, 实时面向医疗点, 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通过建立健康档案, 可以安全有效的向使用者提供各种将身体信息, 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六、结语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的提升, 对于健康的要求也随着提升。因此进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通过有效地信息化建设, 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得到了逐步的确立,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 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医疗卫生开展工作时面临的国际以及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许多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也涌现出来, 因此就应该及时的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因此,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也迫在眉睫, 促进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医疗卫生的工作水平,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温晟.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2]李长平, 崔壮, 马骏.卫生信息化系统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王帅, 苏维.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3
关于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乡镇中心敬老院、市老年公寓和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基本保障了农村“五保”老人和部分高龄、独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现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不断提高机构养老保障面 目前,我市有公办养老机构1个、床位380张;民办养老机构5个、床位594张,其中韫山爱老院有床位210张,今康福老年公寓有床位214张,颐养乐龄中心有床位60张,荣发老年公寓有床位60张,亿家老年公寓有床位50张。市老年公寓和五家民办养老机构面向社会所有老年人,实行高、中、低档不同的收费标准,提供高、中、低档不同的服务。由于老年人思想认识问题,除市老年公寓外,其他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很低,不能维持正常运营。
(二)、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为了切实维护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城乡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根据青岛市《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青政办发[2009]24号)和《关于深入贯彻全国养老会议精神的通知》(青民福[2010]36号)文件精神,1在滨海办事处六合社区和琅琊镇丁石洼社区、朱家村、夏家村等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为辖区内具有常住居民户口,年龄在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的独居孤寡老人和享受低保待遇家庭中,年龄在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且生活半自理、不能自理的独居孤寡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每天享受半小时居家养老服务;生活半自理的老年人每天享受1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每天享受1个半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有36人。
二、“十二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资养老服务事业,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镇级建立养老服务中心,村(居)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孤老优抚对象、“三无”老人、“五保”及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独居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问题。
(二)、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引入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力量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
2养老服务平台。结合新农村建设,以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
(三)、加强养老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机构养老保障面。进一步加大对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力争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基本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问题。
2011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4
w w
w.5 Y K J.Com 1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城市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积极探索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一、基本情况
xx城区社区卫生大部分归市卫生局管理,属船山管理的有5个,分别是高升、育才、凯旋、龙坪、灵泉,除凯旋外,其余4个均通过省检验收合格,社区卫生服务站 1个(顺城);占地面积x,设备总额x万元,开设床位x张,有人员x人(其中执业医生x人,执助x人,注册护士x人,医技人员x人,公共卫生x人)。目前x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在装修建设之中,除育才、凯旋两个未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凯旋未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外,其余xx个均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初步建立起了以城市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二、主要成效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制定了社区卫生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加大了财政投入,前两年区财政每年安排x万元用于社区卫生基础建设工作,今年为支持医改,公共卫生经费按服务人口x元/人年预算,基本药物试点按x元/人年预算,同时在育才、灵泉、龙坪x个社区卫生基本建设都安排了匹配资金。
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也下发了《xx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规章制度,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区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配套文件及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
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近两年,先后举办和参加省市社区卫生管理及技术培训学习,培训x人,有效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9大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服务情况见附表)。
三、存在问题
社区卫生自建立以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但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管理及运行体制不顺。社区卫生设置、规划、管理由市卫生局负责,目前船山所辖的6个街道办事处仅有高升、育才、凯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我区管理,其余镇江寺、介福路、南津路的社区卫生属市局管理,不在船山行政区域的灵泉、龙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归我局管理,管理及运行犬齿交错。
2、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支持配合不够。街道及居委会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不够支持配合,社区卫生工作开展被动;社区居民保健意识淡薄,对社区卫生工作不理解,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卫生知识了解较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健康投入意识差,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较大难度。
3、缺乏全科医疗服务人才,知识更新缓慢。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疗人员,现在的20名全科医生是专门负责到社区居民家收集信息人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社区人员业务培训机会少,新观念、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匮乏。
4、社区卫生人员待遇缺乏保障。社区卫生全是公益性质,无法创收,财政又没能全额保障社区卫生人员基本工资,且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自今年10月1日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新增经费315万元,财政压力较大。
5、社区卫生人员编制较少。未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核定社区人员编制。
6、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往上层医院,但上层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或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信任,很少甚至没有将患者返回社区康复,双向转诊能上不能下,既不能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加大了大医院诊疗压力,更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
三、对策建议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八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采取政府主导,广泛宣传,力求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增强居民健康意识。
2、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将社区卫生工作纳入街道、社区目标考核,推动社区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3、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专项经费投入。一是工作经费。市、区两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筹资和投入分摊机制;二是对其设备更新和业务培训给予专项经费补助;三是工资及绩效。社区卫生人员工资及绩效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4、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公开招聘全科医学、护理学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川编办[2007]4号)给予落实,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给予奖励;鼓励医务水平较高的离退休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并给予相应待遇。
5、进一步完善大中型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制度。通过设备援助、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医疗协作等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谢谢大家!
文章来 源w w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5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检查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推动我市社会养老事业加快发展,9月份,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健带队,赴市本级和6个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了各地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后,召开座谈会,听取当地政府工作情况介绍,并与政府部门、乡镇社区、人民团体等单位和人大代表、志愿者、专家学者等座谈,共同商讨当前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截至2014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90.3万人,占户籍人口数19.1%,老龄化程度居全省第8位,高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65周岁以上58.4万人,占户籍人口12.3%。70周岁以上38.5万人,80周岁以上13.9万人,6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29.9万人,分别占老龄人口的42.6%、15.4%、33.1%,百岁老人共有129人。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快,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00万左右,老龄化率为21%左右。目前,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488家,近5万老人可以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50家,养老机构床位30384张,每百名老人床位达3.4张。其中民办(民营)养老机构54家,床位数10990张。我市社会养老服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对养老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安全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一)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措施有力。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事业,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政策文件,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养老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府2012年出台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13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5年出台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即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及时出台相关文件,在投融资、土地、用房、税费、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铺开,一批养老机构开工建设,“家院互融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加快发展。(二)部门各司其职,工作重点突出。
市民政部门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加大政策指导和扶持力度,投资建设的江南老年公寓项目现已结顶,8890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在中央电视台报道播出,金华市社会福利中心获全国民政系统“优质服务品牌”,金华市老年护理保健院成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规划部门将养老设施布局纳入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新建住宅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面积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国土部门依照国家有关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指导意见,预留、单列或奖励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用地价格,鼓励盘活集体用地、旧厂房等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卫生部门鼓励社会力量开办老年康复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发改、人力社保、教育、财政、消防以及工青妇、残联、老龄委等单位和部门都发挥各自工作职能,促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三)各地有效推进,特色亮点明显。
全市上下围绕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做好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有效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如金东区“统分结合”模式(即白天统一照料、晚上分散居住,中心较大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获评“2014中国养老模式创新与老龄产业发展十佳典型”。兰溪市依托96345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和500多个加盟商家,推行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网络养老”创新模式。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养老机构——义乌市怡乐新村,探索实行“公建民营”运营模式改革。婺城、东阳、永康、浦江、武义、磐安等地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工作指导,坚持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四)社会积极参与,整体氛围浓厚。
按照“大村统一布点、小村分享服务,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方式,全面推行“政府倡导、村级主体、社会资助、统分结合”的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全市共有2347个行政村、141个城市社区在上级的指导和帮助下,采取“政府补助一点、村里补贴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个人自负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加强日常运行管理,提供日常伙食供应等养老服务。全市乡镇街道共设立敬老院80个,在为全市5564位特困供养人员、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之外,积极进行改造升级,推进家院互融、居养融合建设。各地社会资本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如东阳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非常踊跃,现有6个大型民办养老产业项目正在筹建中,其中4个被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在充分肯定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问题,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老龄事业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一)供需矛盾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
按照到2020年每百名老人5张床位和民办(民营)机构床位占比达到70%的目标,我市每年平均需新增民办(民营)养老床位4800张。2015年任务数为2200张,但目前完成1120张,完成目标任务压力较大。同时,护理型床位偏少,仅占总床位数的38%。医养融合推进难度较大,存在政策融合难、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界定难、共享难等问题。养老服务对象看病难、就医难、护理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多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未纳入市场化运营,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仅能提供日常伙食服务,文体康复设施和精神文化活动缺乏。政府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不够,部分公办乡镇(街道)敬老院基础条件比较差,大多不具备护理型床位,对失智失能特困供养对象无法提供更好地服务。我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逐渐增多的中高端养老需求,如特殊护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等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力量举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未能享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部门协调服务的主动性不够。(二)发展不够平衡,运营管理压力大。
目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数量增长较快,将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但因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平衡和财力保障不同,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有的建设进度缓慢,有的管理不规范,有的经费紧张,尤其是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已经出现“开了就关”或“开开停停”的现象。还有的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存在资金、管理、服务、卫生、安全等许多问题,难以长效运行。我市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未通过消防验收审批,有的消防要求不达标,改造难度大、成本高,有的未取得土地证和产权证,不具备消防审批验收的前置条件。民办养老机构投入大、效益低、风险高,大多数只能维持日常运行,收回投资周期较长。(三)职责定位不明,政策保障不够完善。
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务、企业的市场化服务三者关系还尚未厘清。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政府存在一定包揽思维,多数依靠财政补贴才能正常运行,家庭养老功能和村、社区的依托作用需进一步增强。民办养老机构为获得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都登记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全市至今尚未有一家营利性养老机构,严重制约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社会组织或个人为老年人提供的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临终关怀、精神慰藉等服务比较零散,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力度需加强,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缺乏统筹规划,未能进行有效综合利用,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有的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如民办养老机构在规划设计、土地指标、融资担保等方面还有许多困难;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待细化落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不够专业、覆盖面不够广、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四)人才支撑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才、护理人才紧缺,现有护理人员年龄大、待遇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专业技能。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专业培训机构缺乏,不能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管理人员多由村、社区干部兼任,炊事员队伍流动大,且多数没有上岗证、健康证,管理难度大、问题多。服务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咨询师、护理师、健康营养师等专业技能人才缺乏。民办养老机构总投资规模偏小,建设运营模式还比较单一,PPP项目、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方式尚未形成规模。助老扶老的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互助组织、慈善组织还不健全,活动还不规范。有的赡养人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履行不到位,片面认为养老问题可以由政府包办。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不少仅停留在电话呼叫、在线预订阶段。全社会优待老年人的氛围还不浓厚,歧视、忽视、伤害老年人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老年群体的违法犯罪活动还时有发生。三、工作建议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工作既是家庭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全市上下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标,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为加快建设“两富”、“两美”金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一)进一步明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原则,到2020年,我市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城乡社区形成20分钟左右的居家养老服务圈,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全面确立以护理型为重点、助养型为辅助、居养型为补充的养老机构发展模式。市、县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市区养老机构“东西南北中”均衡设置,做到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老年人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龄事业发展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要按照“群众有要求、经济有来源、服务有保障、硬件有基础、安全有保障、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推进和全面规范居家养老服务。要采取“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多种运营”等方式,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养老相关产业。要按照“家院互融、医养结合”的要求,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在服务、资源、政策上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统筹解决好老年人看病、医疗、护理等特殊医疗服务需求。(二)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力度。
市、县两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落实和督促检查。要确保失能老人护理补贴足额及时发放到位。要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见病预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的卫生室(医务室)纳入当地医保定点机构。要加快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的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进度,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要在坚持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的同时,提高服务和运营管理水平,促进长效规范运行。要加快城乡敬老院升级改造力度,增加护理型床位数量,确保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空巢老人老有所依。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部门协调服务工作的主动性,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加快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加大引进民办(民营)养老医疗机构力度,重点解决民办(民营)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税费、补贴、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重视解决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改造和验收审批问题,加大消防改造投入和政策协调力度,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三)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
政府要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医疗、居住等方面救助。乡镇街道要在保基本、全覆盖的同时,逐步升级养老硬件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村、社区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将养老服务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相衔接,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机构要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探索运用多元化资金投入和多种经营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现代化的养老需求。相关部门要完善“8890网络虚拟养老院”功能,继续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智慧养老”、“智能家居”等服务。要在职业学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及相关课程,培养服务管理人才,提供就业服务保障。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缓解人员短缺问题。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师护士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方面与同类人员执行相同的政策。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投保商业责任保险,引导保险公司出台相关保险产品。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6
一、昭通市惠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昭通全辖10县1区, 共143个乡镇, 13919个自然村, 其中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 (区) 。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2万人, 居云南省第三位。昭通属典型的农业大市, 农村人均收入2768元, 农村金融服务尤显得重要。辖内有9家金融机构, 共480个营业网点。参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金融网点287个, 其中位于县城的网点122个, 位于乡镇及自然村网点165个。昭通中支历来重视金融服务与创新工作, 工作中不断更新思路, 转变观念, 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新领域。
(一)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 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政府补贴资金基本上通过卡折发放。被列为云南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试点的镇雄县按照循序渐进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了《镇雄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目标和推进方案》和《镇雄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宣传方案》, 并稳步推进实施。同时, 还利用支付结算金融联席会议、政府交流互动平台等途径寻求多方共识, 针对县域经济特点提出相适应的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发展要求。截止6月末, 新增发放银行卡5.21万张, 累计发卡37.66万张、增长16.05%;新增POS机具44台 (其中农村3台) , 累计安装POS机具137台, 增长47.31%;新增特约商户44家, 累计174家、增长33.84%。通过卡 (折) 发放涉农补贴直接到受补农户52.08万笔, 金额9403.50万元。二是扎实推进惠农“POS小额取现”业务。目前, 昭通辖区有11个县区148个服务点将开展“POS小额取现”业务, 已经初步完成商户选定和资信审查等工作, 已向昆明中支报送了服务点名单, 待审核后将由银联负责现场安装、培训等工作。另外, 积极协调辖内巧家县农行开展“收付易”工具的使用, 向上级行和银联公司做好申报工作, 在金融服务覆盖不到的地区发挥基础金融服务功能。三是进一步拓展小额支付系统的应用范围。积极扩大银行机构网点对公用事业费收缴服务覆盖面, 提高非现金支付服务水平。作为试点的鲁甸县正加紧对中国电信鲁甸县分公司与云南省集中代收付中心合作, 实现电信资费的自动划收, 力争建成云南省集中代收付中心在州市的首个合作项目, 目前已经完成70%的签约量。
(二) 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加大“三农”支持力度
为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全市人民银行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因地制宜, 灵活多样创新金融产品。一是创新推出适宜不同人群需求的小额信贷产品。引导农村信用社创新推出巾帼创业贷款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建房贷款等,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缺乏有效抵押财产的问题。二是创新担保方式, 推出多种担保类贷款产品。包括林权证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公司股权质押贷款、机器设备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保证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涉农企业小企业联保贷款等, 截至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149万元、6250万元、200万元、50万元、4700万元, 14588万元;并指导农业银行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推出三户联保贷款。三是结合农业化发展情况, 组合类金融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推广“公司+农户”的贷款模式。共发放贷款1774万元, 比年初增加1660万元, 今年累计发放1960万元, 涉及企业2户, 涉及农户816户, 未发生不良贷款。四是大力指导农村信用社和农行创新大额农贷金融产品, 针对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生产实际资金需求特点, 通过门面和房产抵押, 在抵押足值的情况下, 办理生产经营贷款, 贷款限额放宽, 单户最高可以突破100万元, 贷款人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五是创新服务方式, 不断增加惠农卡服务功能。在创新小额信贷服务方式的同时, 农村信用社和农行根据农户小额贷款需求, 通过评级、授信方式, 对信誉好的农户, 分别推出了“金碧惠农卡”和“金穗惠农卡”, 这两种卡除了具有传统银行卡的服务功能外, 还提供了农户小额贷款载体、财政补贴代理特色服务等功能, 具备“方便快捷、属地授信、循环使用、用款计息”等特点。
(三)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助推“三农”发展
一是为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力度,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 按照“政府领导、人行主导、涉农金融机构参与”的总体要求, 昭通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成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标志着昭通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将对促进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开展农户信用评价,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各农村金融机构对信用农户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 简化贷款手续, 使农民及时、方便地获得信贷支持。三是通过信用知识及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 提高了农民信用意识, 有效降低了农户信贷风险, 改善了农村地区信用环境, 并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参与收集农户生产经营和资产状况信息, 了解农户信用状况, 推荐借款农户等活动, 增强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合力。6月末, 全市农村信用社已为76.25万农户建立了纸质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5.56%, 其中57.95户农户的信用信息档案已录入信贷管理系统, 形成了电子信用档案, 评定信用农户29.08万户;农业银行通过发行“金穗惠农卡”, 为23.59万户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全市农户贷款余额34.91亿元。
(四) 指导县支行提升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 发挥基层央行前沿阵地作用
昭通中支注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县域经济中的执行效应, 在指导县级人民银行执行信贷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上下功夫, 切实找准地方经济与金融的契合点, 把金融部门管理者的作用突出出来。如:人行鲁甸县支行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机构单一, 服务延伸不够这一难题, 积极指导该县农业银行, 推出驻村信贷协管员制度, 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渠道不畅、经营中融资难等问题, 使金融支农工作得到加强, 成为拓展农村业务的有力支撑点。截止8月20日, 鲁甸农行累计发放惠农卡约18347张, 较去年同期新增4725张, 发放惠农贷款和小额农户贷款2372万元, 对农户贷款有了绝对的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资金需求。
二、惠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 基础设施投入不充足, 不能保障新业务正常推广
目前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但在联网通用、清算网络、系统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足。乡镇及以下网点均没有加入支付系统和参加当地的票据交换, 不能直接进行跨行和跨地区支付。农村金融网点以行内系统作为资金清算主要方式, 内部系统局限性大, 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支付结算快捷性的要求;银行卡联网通用系统未全面开通, 使用范围相对较小;POS机和ATM机布设少, 广大农民无法享受刷卡支付之便。2011年6月末, 布放于乡镇及以下地区的POS机仅有42台, 只占了整体布放数的4.3%;布放于乡镇及以下地区的ATM机仅有9台, 占整体布放市场的9.4%。
(二) 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匮乏,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收费无优惠, 影响了支付工具的推广
从调查情况看, 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户对银行卡、ATM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及设施认知度偏低, 对票据、网银等支付方式更是知之甚少。据调查, 只有2.5%的常住农村人口使用过POS机和ATM机。而且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实行有偿服务, 收费与城镇地区一样。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偏低, 农民结算业务量一般较小, 就助农取款服务的收费而言, 持卡人需按取款金额的1%支付手续费, 最低2元, 最高3元, 对于年收入2678元的欠发达地区农民来说, 还是觉得手续费偏高。
(三) 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政府部门重视不够, 且创新机制不健全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认识不到位, 对创新工作不够重视, 无法形成推创新的合力, 尚未体现其“推动”作用, 致使人民银行难以真正有效发挥“牵头”作用。此外, 创新机制不健全, 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农村金融市场消费主体的自身经济条件和环境决定了商业银行面向农户、中小企业等消费主体提供贷款具有相对较大的风险和较高的成本。因此, 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就需要整合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合力, 建立相关风险分担和补偿以及鼓励创新的机制。然而, 由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 相关部门意识也相对不高, 导致建立促进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风险分担以及风险补偿机制非常困难。
(四) 农村信用信息不能共享且采集难度大
一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建立的信用信息档案, 评定的信用等级, 不能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实现信息共享, 其他涉农金融机构进村入户开展贷前调查和发现客户的成本较高, 影响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延伸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服务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育竞争性的“三农”信贷市场。二是在信息采集方面难度大。由于外出人口多等原因, 致使一些信息不易采集, 采集农户数完成达标任务艰巨。三是要完成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初评、复评和挂牌工作, 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经费的欠缺制约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加快建立多样化、多层次、适度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
一是培养多样化、多层次、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增强涉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增强资本实力和资本质量, 提高抵御风险和支农能力, 加强涉农产品创新;继续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利用邮储银行遍布农村的网络优势拓展业务范围;鼓励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二是基层人民银行要督促金融机构坚持以“城乡统筹,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的原则, 逐步将网点、设备和服务向基层延伸。大力推动农信银系统和邮政汇兑系统网点覆盖进度;以支农政策补贴发放及惠农POS取现业务为重点, 推动银行卡普及;扩大ATM机和POS机的布放;对具备条件的, 组织推动票据和网上支付等业务。三是指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服务功能, 如开通各种代缴费业务, 适时帮助解决农民“缴费难”等问题, 并给予手续费优惠政策;根据农户经济状况、偿债能力等实际情况, 用活现有惠农卡的授信额度, 为惠农卡用户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 实行利率优惠。
(二) 加强农村金融知识、金融政策的宣传和普及
一是宣传主题要有针对性和侧重性。金融机构要针对农业区和城镇社区对金融知识需求差异, 为农民和居民开展针对性的金融知识传播活动。二是宣传形式依托多种载体, 注重实效。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在劳务输出时,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时, 把金融知识纳入培训内容。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网点建设, 打造县、乡、村三级金融宣传网络。把金融知识宣传纳入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中, 让农村干部了解金融知识, 熟悉和掌握一些金融产品。同时, 对边远地区农村初、高中学生进行大范围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借助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家庭的影响, 使金融知识更快、更好的传播和普及。三是宣传内容方面应从需求性、实用性出发。可以把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普及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电视、戏曲节目等宣传农村金融知识, 把深奥的金融知识浅显化、通俗化、娱乐化, 寓教于乐, 让老百姓听得懂, 易理解。四是应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应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宗旨、储蓄、结算、贷款、代理等各类业务, 达到金融知识宣传普及、便利的金融服务和农村信用社得到长足发展三者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 地方党政应予以重视和支持, 引入财政资金扶持机制, 提高惠农服务网点效益保障, 并建立和完善扶持创新的配套政策
一是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惠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要把惠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条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并在经费、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将惠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地方党政全年目标管理考核, 以便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二是建议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县 (市、区) 政府安排“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专项资金, 用于对特约商户的补贴和奖励。建议降低取款费用, 承办银行对特约商户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收单业务结算手续费实行减免政策;电信部门为特约商户在刷卡交易费用方面提供优惠, 采取减免或包干的方式减轻特约商户的负担。三是建立有关金融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正向激励政策, 联合银监部门出台金融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措施。货币政策方面, 人民银行可提供支农再贷款专门用于商业银行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扩大涉农贷款规模, 并执行优惠的利率。市场准入方面, 鼓励或优先支持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特别是金融机构空白地区新设网点。财政方面, 各级财政应当安排适当的资金, 建立专门的基金用于商业银行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方面的风险分散、风险补偿和考核激励。同时, 积极引入保险机构, 充分发挥保险的作用, 多渠道分散风险。另外, 商业银行内部也应该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方面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必须从农村金融真实需求出发, 充分掌握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因地制宜, 创新真正适合当地的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 探索创新农村担保机制, 针对特色产业开发更多信贷品种。
(四) 加强授信管理, 简化审批手续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7
一、基本情况
从2001年开始,绍兴县以当时的华舍镇为试点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将原来的华舍镇卫生院演变为华舍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同时,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以产权为纽带,按照直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在全镇范围内设置了9个服务站。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2002年,华舍模式被推广到柯岩、福全、杨汛桥等镇(街)。据统计,到今年上半年,全县19个镇(街)已建立服务中心14个,服务站109个,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19个镇(街)服务中心和135个村级服务站将全部建成,基本实现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全覆盖。从对已推行“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镇(街)的调查来看,应该说成效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⒈软硬件设施大为改善。全县新成立的14个社区服务中心均进行了重新建设或改造,并添置了必要的设备、仪器。钱清、马鞍等不少中心还新添了彩色B超机、电子胃镜和全套自动生化检测仪。与县级大医院相比,这些中心只少了一台“CT”,具备了诊疗绝大多数常规疾病的能力。村级卫生服务站大部分也大都配有干净的病床以及彩电和空调,为病人就医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在软件建设方面,近年来,通过自考,轮岗培训等继续教育方式,社区医务人员的全科医比例逐渐上升。据统计,目前全县社区医务人员中全科医生比例已占到60%。同时,为统一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县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出台了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年初又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出了“社区联村医生责任制”,分村包干,责任到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结合本地实际,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诸如首问责任制、病人选医生等相应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⒉农民“看病难、花钱多”的问题有所缓解。从全县面上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无论是在布局还是在结构、功能定位上都较为合理,基本上平均每6000人拥有一个村级卫生服务站,一般普通的病或手术即可在社区内就诊治疗。各服务中心还都分别与不同的县市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服务中心上送的病人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基本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在药品收费和住院费用方面,由于县医药系统对药品实行统一的招标采购,然后配送到各乡村站点,因而药价比全省平均要低10-20%,住院的费用同县级以上大医院相比,服务中心也至少要便宜三分之一以上。像农家妇女在中心生个小孩的费用,一般不超过1000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民群众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及时就医的自我保健意识。
⒊服务领域大为拓展。据统计,仅今年1-6月份,全县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为60周岁以上社区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26855人,占到全县60周岁以上老人总人数的50%,35周岁以上首症测血压75205人,出诊随访4165人次,义诊37人次,建立家庭病床212张,分发健康教育处方12776张,对130535人进行了健康教育。夏履镇还把免费体检的对象扩大到35周岁以上的所有居民。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变了以往医生坐在院内守株待兔等病人的被动服务方式,由过去单纯看病向预防、治疗、保舰康复、健康教育和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转变。广大医务人员纷纷推倒“围墙”,走出院门,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把健康送进了千家万户,以多种形式为群众排忧解,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⒋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双丰收。经过近二年的尝试,各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优质、方便的廉价服务,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拍手称赞,很多人对“中心”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的满意率有了明显提高,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行为准则、指导就医、指导用药的满意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了经济效益。自社区卫生服务推广以来,不少中心经济效益逐月上升,甚至有部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中心开始扭亏为盈。如福全镇卫生院原来度日如年,连工资都发不出。通过改造,如今门诊病人多了两倍,住院病人更是从无到有,大幅度攀升,仅5月份中心迁址以来,已接纳住院病人160多人,业务收入较以往增长两倍。据中心负责人预测,按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不出三年,中心就可以还清400多万元的债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县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未久,尚处于改革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⒈资金短缺亟待解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普遍,尽管中央已经明确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定额补助和税收优惠的有关政策,但是资金缺乏仍困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调查中发现,造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①政府部门对卫生事业投入资金有限。据了解,2002年我县对卫生医疗事业方面的财政拨款仅为1765.7万元,2003年的预算则为1823万元,并且这一有限的资金还往往大部分投入到大中型医院建设上,忽视了对社区服务的必要投资。②社会资金投入不够。从我县农村社区服务的定位来看,主要以公益性为主,盈利的空间相较校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又缺乏对市场化融资的渠道和机制,从而导致了社会资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面的投入相当之少,这是造成目前社区卫生投资主体十分单一的又一重要原因。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短期化行为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利润分配上用于事业发展、更新设备的专用基金严重不足。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篇8
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试点方案
根据国家、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试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8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176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191号)精神,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市乡托管,乡村一体;定性定编,绩效管理”的工作思路,以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开展市、乡镇、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管理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原则。以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权益为中心,遵循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主导责任,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市居民提供。
坚持基层基础基本原则。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配置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倾斜。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调动和激发城乡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功能整合和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整体运行效率。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修订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强龙头、强专科、强基层”,进一步健全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枢纽、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网底、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强龙头。新建一家市级综合性医院,整合市级医院医疗资源。市级医院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国家基本医疗药物和适宜技术。开展与上级医院多种形式的对口合作,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全面实施等级提升工程,提高市级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对全市医疗机构的高精检测项目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避免重复投入,实行同级医疗机构的医学检测结果互认,减轻患者负担。市级医院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2.强专科。加强中医院、妇保院、精神病院等专科医院建设,整合市域内相关专业学科资源,进一步突出专科特色,并更好地发挥其对城乡社区妇幼保健、精神病防治和中医药服务的指导作用。
3.强基层。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至2011年,建设(新建、迁建、扩建)甘霖、三界、三江、鹿山和剡湖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完成12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计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推进偏远山区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定点、定时、定人、定服务内容”的“四定”驻村服务制度,实现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职能,明确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定位,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国家基本药物和中医药治疗,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服务。
(二)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体制。
1.明确机构性质。明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会公益类卫生事业单位。
2.明确机构职能。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面向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并对本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
3.核定机构编制。根据《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浙编办发„2009‟19号)规定及实际工作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服务人口13—15名为标准核定。对规划设置床位的,按每床位0.7人相应增加编制。对人口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适当增加编制。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按照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升效率、功能共享的原则,探索建立市、乡镇、村统筹整合管理新机制,统筹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1.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全面实行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站(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健全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随访有档案的“五有”制度;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和考核“六统一”管理,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进程。实行乡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采取不占编制聘用的办法,择优将原乡村医生纳入统一管理。
2.开展市、乡镇托管试点。在仙岩镇、下王镇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进行市、乡镇托管试点,其医疗卫生业务由市人民医院托管。托管后,机构名称、性质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区域、对象、模式、补助不变,人、财、物和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统一管理,优化整合人才、设备和技术,充分发挥市、乡镇二级资源优势。
3.完善对口扶助机制。每家市级医院与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市级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服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人员进修、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服务水平。
4.实行双向转诊。在市、乡镇托管和对口扶持的基础上,建立市、乡镇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5.逐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基础上,逐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降低医疗费用,使城乡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医改政策带来的实惠。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部署阶段(2010年3月底前):根据省医改精神和省卫生厅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发改、财政、人事、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相互沟通与衔接,确定具体操作方案。2.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4—11月):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各项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形成书面总结向省政府汇报。
五、保障机制
(一)建立工作协作机制。
成立由市政府领导负责,发改、财政、人事、卫生、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层层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文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力量,制定符合本部门、本区域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市城乡居民。
(二)建立政府主导的财政投入机制。
1.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补助。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明确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和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新农合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由财政预算全额安排,其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建设发展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取得的收入,应上缴财政的要全部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
2.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补助。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经费保障制度,实施与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配套的绩效工资制度,工资水平与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政府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等。人员经费主要用于补助政府核定的编制人员工资补助、社会保险单位缴费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支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经常性支出由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等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建设发展支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支出由政府专项补助。
3.村卫生室补助。政府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建设给予一次性补助。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对村卫生室运行进行定额补助,用于补偿其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人力成本等支出。对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支出,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安排。
4.市级医疗机构补助。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对市级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给予专项补助,使市级医院经费来源逐渐转向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对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精神病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中医、妇幼保健和精神卫生事业发展。5.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0年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对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等十三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职能和主要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一是核定工作任务,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现有能力、服务人口以及上级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实行绩效考核,对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三是补助与绩效挂钩,对于绩效好的机构,预算补助全额发放;对于绩效较差的机构,预算补助按比例核减,形成“干好者多得、干差者少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积极性。
(四)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根据目前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及省有关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规定,重新核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建立健全以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招聘培养、在岗培训、柔性流动和学习进修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同时,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农村卫生队伍。建立乡村医生进退机制和养老、医保等保障机制,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素质。
(五)建立卫生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推荐阅读: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11-06
统筹城乡建设服务跨越发展08-03
城乡医疗08-27
城乡医疗救助流程07-15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08-10
医疗保险城乡统筹11-14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方案11-11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09-10
城乡医疗救助申请表范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