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2024-07-06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共11篇)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篇1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城郊乡位于县城周边,随着我县城市框架的日益拉大和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日益加快,征用我乡的土地日益增多,全乡人均土地面积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益增多,纳入城镇管理的区域面积日益增大,使我乡具有了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双重特征。根据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乘势而上,务实重干,努力发展城郊型经济。

如何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奋力破解卢展工书记提出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四道难题,加快城郊经济发展转型,成为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结合我乡实际,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要提升发展意识。要正确认识“三农”现阶段的特征: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可用来耕作的土地越来越少,闲散劳动力却越来越多。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必须注重巩固提升蔬菜生产,种植莲藕、生姜等高经济作物,增加单位面积效益。三是社会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其次,要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发展水平。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提升发展水平,寻找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新举措、取得新成效。一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鼓励和支持创办农村经济实体,成立专业服务公司,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种子、种苗、农技等生产方面的服务。二是创新组织和经营方式,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创新农民生活方式,采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形式,统一规划,集中居住,节约土地,发展生产。

第三,要提升领导水平。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提供服务、落实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围绕“发展是核心、创新是动力,效能是关键、为民是根本”四个方面,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和培训,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工作作风,提升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便于在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为农民出主意、指方向、解难题。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劳动力转移。

我乡人地关系紧张,失地农民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多,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劳动力转移,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才能消除潜在的各种隐患。

1、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增加就业能力。

2、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有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

3、推动农业内部就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土地流转,以产业化带动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增长潜力,开辟农业内部就业渠道。

4、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加工促生产,增加就业岗位。

5、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管理的经营性服务提供就业岗位。一是市场化的生活服务。一部分富裕起来的群众和一些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儿童、妇女的家庭对钟点工、家庭保姆、老年人服务、便民超市、便民饭店等有较大的需求。二是市场化的生产服务,如前面提到的处理专业服务公司,提供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种子、种苗、农技等生产方面的服务。这两方面的服务都有较大需求空间,而且富裕劳动力也具有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创新生活管理

当前,我乡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创新社会管理,破解转型期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和矛盾多样化的难题的当务之急。

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明了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和根本遵循。鉴于此,我们必须:

1、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密切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群众所思所盼所想,以科学、民主、法治方式推进农村社会关系的整合与创新。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田间地头,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完善工作机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深入实际之风、大兴服务群众之风,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完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群众的长效机制。不仅要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情况;不仅要关注农民这个整体的情况,还要关心每个农民的个体情况;不仅要关注农民群众的现在,还要关切农民群众的未来。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2、倾听呼声,化解矛盾,着力解决好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要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眼前的具体事情抓起,从最突出的、最紧迫的问题抓起,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解决。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处置方

式和处理结果赢得群众的信任,防止矛盾升级、激化、转化。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对群众反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立即办理,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做出安排,让群众理解,对于群众不合理的诉求,要耐心地做好解释、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大力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依法清权确权,实行阳光作业,公开办事项目、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也要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及时把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党和国家对“三农”的关注关切之情送到农村、农民,稳定好他们的心情,维护好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预期。

3、加强管理,强化调处,构建与农村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大作用。要充分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村级事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培育更多的农村管理和服务主体,加强各种群众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在农村公务事物管理中的作用。要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从矛盾预警到调处做到快速反应,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农村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处理。要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篇2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城乡就业,劳动力转移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 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如何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经济, 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 有效实现农村资源的充分配置, 始终成为一个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 推动了城乡就业一体化建设。

一、统筹城乡就业有利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遵循城乡并重、统筹兼顾、统一协调的原则, 逐步缩小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差异。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就业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社会劳动就业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很大, 虽然我国农村近年来发展迅速, 但是还不能完全有效容纳农村人口。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迅速流向城镇。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 推进城乡就业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统筹城乡就业不仅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 还是一项涉及整个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它将进一步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农民拥有与城镇居民完全同等的合法权益和应履行的义务, 真正成为新一代的城镇居民, 充分享受城市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成果。

二、统筹城乡就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实现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地位

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 要按照公平竟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原则,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打破城乡就业壁垒,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实行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 实行适用于城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统一的劳动管理办法,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在就业身份、岗位安排、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平等地位, 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转移。

2.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使其掌握热门行业的技术技能。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 举办短期、长期的培训, 使农村劳动力牢牢掌握某种劳动技能。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 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 确保国家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继续贯彻“合理引导, 公平对待, 完善管理, 搞好服务“的方针, 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规定, 严禁变相收费和搭车收费;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长效机制, 从根本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建立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落实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把落实农民进城务工政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实行专人负责, 加大督察力度。还要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 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为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4.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跟踪制度,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各级政府通过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跟踪制度, 更好的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 有效的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 避免盲目的转移。例如:建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档案, 跟踪记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地域特点, 并对其劳动能力、技术水平进行相应的评价, 以保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再次就业。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日趋扩大

随着农村新出生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发展对耕地占用和沙漠化对耕地的蚕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将以6 0 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完全吸纳新增的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逐年扩大。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周期由短期向长期转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初始,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每年只在农活不忙时, 外出打工。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周期较短, 不稳定性较强。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 使农村的农业耕种与收获周期缩短, 相应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周期变长。

3.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感增强

(1) 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跨省流动的首选地区。目前,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 0 0 3年, 到广东就业的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10.1%, 到北京的占4.2%, 到江苏的占4.0%, 到上海的占3.2%, 到浙江和福建的各占3.0%。上述6个地区合计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2 7.5%。2004年, 虽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 但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仍是当前外出农村劳动力流入就业的首选地区。

(2) 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2004年, 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江西省46.0%, 福建省41.5%, 安徽省34.4%, 重庆市31.3%, 河南省30.0%, 湖北省29.9%, 四川省29.0%。全部外出劳动力中, 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13.2%, 四川10.9%, 安徽9.4%, 江西8.4%, 江苏6.6%, 湖南6.4%, 湖北6.3%, 山东6.0%, 重庆4.1%。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 1.3%。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性增强

2002年, 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到51.2%, 在外就业的时间平均高达8.9个月, 其中半年以上的占73.3%, 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而10个月以上的常年性外出人数达到57.8%。2004年, 外出劳动力中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到54.9%, 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的比例为40.6%,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5个百分点;没有找到工作的占总数的4.5%,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凸显

1. 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农村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改变了以往农民每天只能从事农业劳动的局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使机器作业取代了人工劳动, 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减少了许多农业劳动量, 节省了许多时间, 产生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而对于相对固定的土地资源和农业收入来说, 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2. 促进了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农业的总产值逐年递增, 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大大减少了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 同时减少了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 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3. 使大量资金由城镇流向农村, 弥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许多家庭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 有的甚至常年在外, 不能承担过多的农活, 但是, 他们把打工挣的钱大部分都寄回家中, 使自家能够增加在农业上的经济投入。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虽然减少了农村的劳动力数量。但是通过劳动力转移把所获收入反馈给农村的渠道, 使大量资金由城镇流向农村, 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4. 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个人素质

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劳动力离开家乡步入城镇, 开拓了视野, 提高了思想认识。通过参加各种劳动技能培训, 掌握了一定的技术, 使自身的知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对于劳动力个人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 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扩大了就业需求

虽然农村劳动力进城会给城镇增加就业压力,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 农村劳动力直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扩大了就业需求。农村劳动力进城后, 对原有城镇劳动力产生了竞争压力, 激励了城镇劳动力, 补充了新鲜血液, 刺激了就业市场, 扩大了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1

[2]郑功成:关注民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1

[3]赵国栋: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下) .商丘师范学院报, 2004, (3)

[4]罗斌殷善福:论城乡就业统筹的必要性[J].农业经济问题, 2001 (5)

[5]寒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积极探索.四川劳动保障, 2004 (10)

[6]罗斌王亚东:中国城乡就业统筹及其实施障碍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

[7]李元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考.发展论坛, 2006 (1)

[8]徐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中共合肥市党校学报.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篇3

——强化基础、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做强现代农业

农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整合各种可利用的项目和资金,集中向农业生产倾斜,形成了强大的政策推力,使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共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5亿元,加快了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和标准化进程。形成了较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建设476台(套)指针式喷灌圈,使473万亩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落实农机补贴3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6523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了83.49亿斤,比去年增产33.9%。园艺类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4.6万公顷以上。其中,棚膜蔬菜产业发展到4.6万亩,国家级棚膜蔬菜标准园区8个、省级扶持园区15个,县级标准园区56个。形成了30大类110个品种,20多万吨的冬春季蔬菜生产能力和近百万吨的年商品量。从生产机械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入手,加大现代牧业小区建设力度,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763个,畜牧业总产值实现66.5亿元,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30%。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12.1万亩,榆树大米地理标志商标产地监测面积达90万亩,三品产地监测面积达100万亩,农产品无公害认证总量达到99个,产地认定31个,绿色食品企业6个。共有24户企业(单位或合作组织)通过了“三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市“三品”产品实现增收2.8亿元。

加大组织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破解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对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束缚,在土地托管规模经营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通过在信贷投放、税收减免、基础建设以及规范运营、法律援助等方面进行扶持和指导,榆树农机、棚膜蔬菜等专业种养合作组织发展到780个,5公顷以上种植大户达到1.1万户,种植面积8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5.1%。涌现出了绿色蔬菜、五棵树田丰农机等一批带动能力强、效益好的农民合作组织,有力推动了榆树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

——生态发展、规模发展、提升品味,做大特色产品加工业

榆树市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以农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生态发展为主导,以五棵树长春经济开发区、环城工业集中区作为招商主体,紧紧盯住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企业集团等大型战略投资者,通过领导分工包项目,安排专人盯项目,积极叩门谈项目等方式,着力引进科技含量、产出效益、拉动系数“三高”和污染、能耗、资源占用率“三低”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目前,落户“两区”投资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2家,其中世界500强6家、国内500强8家、全国民营百强2家、全国酒类百强2家。荷兰帝斯曼集团、中粮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通威集团、四海集团、锦丰集团、京粮集团、金六福集团以及吉林诺亚公司等世界500强和国家重点前沿科技型企业纷纷落户榆树,基本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玉米化工、白酒酿造、畜禽加工、机械制造、节能建材”六大系列的加工产业集群。大中型企业共吸纳劳动力近万人,带动劳动力由农民向“蓝领”的转变。企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深度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

科技创新、打造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榆树市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对接、帮助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引进高端人才和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等方式,打造了“榆树钱”、“吉久王”、“榆树大米”、“榆树干豆腐”、“蜀娇猪肉”、“绿邦猪肉”、“绿邦速冻玉米”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品牌。

——以民为本、关注民情、改善民生,打造幸福榆树

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动力,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榆树市把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加强公共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做为重点和主题。本着“量力而行、积极而为”的原则,不断提高民生服务能力和质量。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规划了10.69平方公里的西部新城。行政大楼、文体广场、365生活会馆等硬件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已经成为了榆树人的政治、休闲和娱乐活动中心。新建楼房124万平方米、建廉租房6.5万平方米,实施“暖房子”工程20万平方米。市区道路、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管网不断完善,市区路网形成了“九横九纵”的格局。成功跨入了省级卫生城市行列。

民生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改造农村泥草房3.3万户,基本消除了农村泥草房;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15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高考成绩始终保持长春五县(市)前列;以市区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依托,村村相通的路网新格局初步形成。

和谐稳定程度大大提高。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信访量实现了“减量退位”,被省联席办评为“积案化解工作先进单位”;探索建立“人性化、网格化、信息化”社会管理新模式;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积极启动“天网工程”、“平安之声”联防互助网工程,扎实开展“安全建设年”活动;在弓棚镇的两个村、华昌街两个社区搞试点,探索实践了社会管理“四六”工作法。

——集中力量、加强领导、城乡互动,建设“三化”统筹示范区

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意识 篇4

——人事部门应怎样提升服务意识

借用现代管理学的观点,人事部门主要面对的是内部客户,即我们部门内部的同事,这是相对于外部客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客户)而言的,在一个单位中,和人事部门打交道的主要是单位内部的人员,即内部客户,内部客户服务是人事部门的最重要工作。服务范畴具体如下:

为高层管理层提供:人力资源规划;投入与产出最优化;处理好员工关系,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根据环境的变化拟订人事规章制度提交领导审议。

为一线部门:提供优秀人才;和部门一道实现人尽其能,岗位设置和人员相匹配;部门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与反馈。

为员工提供:技能提升、潜能开发、激励关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以实现员工与单位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对于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如何做好内部客户服务,我们认为:

首先要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

意识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巧无从谈起。服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内部客户的需求。服务态度是服务意识的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端正服务态度,从我做起,从小事(平凡)之事做起。服务技巧是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的升华。技巧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转化为技巧。为此首先我们应该熟悉我们人事工作的各项业务,业务不熟练,自己都一知半解,服务无从谈起。其次,我们要加强沟通,及时让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了解我们的工作进展情况,特别是对于由于各种我们无法预测与控制的原因而不能一时完成的工作,要及时向他们通报,做好解释工作。再次,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要让其他部门与人员了解人事工作,了解我们的分工,人事部门不是高高在上的部门,而是一个服务部门,不仅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思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我们的目标客户也要了解我们的这种转变,而且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种转变。

高超的服务技巧使坏事变好事,小好事变大好事,使内部客户由衷感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做表面文章,不做实事,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就会使我们不断创新,想方设法为内部客户着想。

其次要实行公开承诺制。

现在政府都在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很多政府部门都实行公开承诺制,向广大市民公开办事程序并承诺办事时限。鉴于此,我们也可以实行公开承诺制,公开人事、劳资、档案和组织关系等人事工作的办事程序,让大家熟悉我们的业务流程,办理该项业务所需具备的资质,所需提供的材料。这样既能提高大家的满意度,又能减轻我们的工作负担,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当然,对于关乎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比如说职称评审、工资套改等,我们有必要做出承诺,承诺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当然对于出现不可控的原因而导致无法完成的情况除外。但我们必须及时做出说明。

再者,要充分利用内网和发达数据库技术。

网络 技术成本低,能提高工作效率,人人皆可用。现在学院的OA办公系统已经开通,这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工作,也使我们的联系更加密切和方便。信息传递也变得及时和准确。但人事部门还可以考虑进一步创设完善的互动式软件,让员工直接填表、从数据库中获得个人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开发一个人事管理数据库系统,当然这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对于准确性、安全性、操作方便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可以先行试点,先把部分信息录入。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购买专业的管理软件。

第四,要正确对待投诉,在学院内部全面建立申诉制度。

人事部门既要代表学院又要考虑广大职工的利益,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即使你服务好,被服务者还是认为你做的不够。申诉制度有助于学院领导及时了解员工的心声,也有助于人事部门全面检讨自己的工作,处理好员工关系。当然,人事部门从事内部客户服务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原则迁就内部客户。

服务态度是反映服务质量的基础,优质的服务是从优良的服务态度开始的。优良的服务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主动热情;尽职尽责;耐心周到;文明礼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做到这几点我们的服务就会上一个大台阶,职工的满意度也会有新的更大提升,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大的进步。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篇5

以前我都觉得“为人民服务”这个对我们学生来说很空很大,可今天听了政法学院李芳教授讲党的宗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党要为人民服务,我们怎样为人民服务。

李芳教授在课上问同学们有没有加入什么社团。同学们一下子活跃起来,议论纷纷。李教授问了一个同学加入了什么社团,那个同学回答加入爱心社。教授又问他为什么加入这个社团,这个同学说因为他觉得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教授这时候把同学们的问题引到了该社团的宗旨上来:“我们可以加入加入这个社团,也可以不加入这个社团,有的同学觉得加入爱心社,自己不仅没有工资,还倒要义务劳动,但有的同学却觉得加入该社团,帮助了他人,也锻炼了自己。那些愿意加入这个社团的同学,既然愿意加入该社团,就代表赞同这个社团的宗旨。

同样的,我们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可以不加入中国共产党,既然我们同学现在在这里学习党课,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代表同学们也赞同党的宗旨。那么,我们党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宗旨呢?”教授的上课循循善诱,让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特别是她使用的倒退法,让我对党的宗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党之所以要为人民服务,教授从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一个是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社会存在分工,人与人在生活中有相互需要,另一个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我们既是社会的私人也是国家的公民,我们既有生存的权利,同时也有服务他人的义务。第三个层面是人生进步与人格提升方面。人都是往高处走,我们在实践中总是要不断地进步,从为自己服务,上升到为他人服务,再上升到为社会服务。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己与人,己愈多。”我们付出的越多,从暂时利益看,好像是有所损失,但是从长远利益看,我们得到的也越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而如果我们想成为党员,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主动为他人服务,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规范服务行为,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所以我主动联系了圣兵爱心社,把自己不用的书籍,衣物和日常用品捐给了需要的孩子。我想,我会继续向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坚持为人民服务,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篇6

课程背景

美国营销管理教父科特勒说:“对待客户应该像对待一个你真心喜欢的恋人,好的客户服务实际就是一则成功的恋爱经。”

在商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商源的酒类产品除了要在产品质量、价格竞争力方面下功夫外,更要塑造一种优质、增值的服务来持续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营销管理者和市场推广者的服务意识、理念、服务品质、服务技巧直接决定了客户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商源产品是一个“顾客导向”型的消费类型,员工与顾客接触的每一时段都应该让顾客受到重视和关注,每一个接触点都成为是否抓住客户和力争客户满意的关键时刻,因此要打造一种最具震憾力与影响力的服务赢销理念与行为模式,需要中高层营销管理经理将先进的客户服务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技巧融入脑海中,并传授给一线的客户服务人员,使其有效提升客户服务意识,保持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态度;理解客户对服务的观点,以养成时刻站在客户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习运用一种有效的服务技巧指导自己的行为;理解服务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处理投诉问题的应变能力,本课程培训师基于在商源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实战互动的教学方法,以确保达到提升服务意识、传播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准的目标!

◆ 课程目标

1提升学员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服务意识与品质;

2使学员牢牢树立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以赢取市场的正确观念;

3提高学员的人际素质与各项服务技能,通过传、帮、带的方式灌输到一线终端人员,从面提升商源的服务品质和服务形象,提升公司销售和利润。

◆ 课程对象

公司销售副总、销售经理、市场推广经理等中层以上营销管理者

◆ 课程时间

二天,12小时

◆ 授课方式

理论讲授 + 案例分析 + 情景模拟 + 小组分享讨论 + 讲师热点点评

◆课程提要

第一模块:树立优质客户服务意识:“增值服务---服务增值”

1.优质客户服务的优势与重要性认知

2.因服务不良造成的客户流失给公司所带来的损失剖析

3.客户,公司和我们自己之间的关系剖析

4.如何成为一个全员客户服务者

5.如何通过客户服务,赢得对方与你的合作与配合?

案例分析: 上海老凤祥银楼导购王娟的增值服务理念分享

第二模块: 客户服务的不同层次与衡量标准—建立服务标准

1.客户服务的不同层次(五大层次)

2.什么是客户服务的最高层次

3..什么是差劲的客户服务

4.寻找差距与不足的源头

5.判定客户服务优劣的标准

案例分析:上海波特曼大酒店的五星服务品质

第三模块: 客户服务理念、行为与礼仪

1.对客户的正确性认知

2.如何理解通过服务客户使公司赢利的厉害关系

3.哪些语言、行为是不符合客户服务要求的4.公司内外产生客户服务问题的“关键时刻”

5.必须建立的客户服务礼仪规范要点

案例:某酒楼品牌啤酒终端导购林小姐一句话损失500元的过错分析 第四模块 由态度,性格及沟通方式决定的客户服务偏好

1.客户服务偏好是提供优秀客户服务的前提

2.树立客户服务的积极态度

3.确认客户的性格特征

4.确认自己及客户的沟通方式

5.MBTI客户服务三维方法

案例分析:沟通传递方式

游戏:数字接龙

第五模块:如何实现客户满意—并超越客户期望值

1.5个超越客户期望值模型

2.如何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实现超越客户期望值

3.客户服务中实现满意度的流程

4.如何满足客户需要的六大实用方法

5.成功客户服务,超越客户期望值的决定性因素

案例: 为什么写字楼某IT公司80名员工不再购买快食林快餐店的午餐? 第六模块:关键客户服务技巧分享

1.客户服务中的八大积极态度

2.客户服务中的优质沟通技能

3.客户服务过程中的危杨处理方法剖析

4.五大高效的客户投诉处理与方法

5.四招实用的客户关系维持、巩固与固化方法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篇7

1 基本情况

中山市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中南部, 下设19个镇、5个区, 为不设县的地级市, 常住人口260万。有政府办的公立医院29家, 其中三甲医院3家, 二甲医院3家。全市24个镇区的26所镇医院 (乡镇卫生院) 对各自辖区的25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近100家的农村卫生站实行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 为全市近400万的常驻人口和外来人口就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2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主要做法

2.1 全面部署, 逐步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管理

2.1.1 实施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背景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名存实亡”, 广大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主要是农村卫生站) 的旧有运作机制被打破, 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未得到有效的管理, 致使大部分机构设备设施简陋破旧, 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业务知识陈旧,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停滞不前, 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上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病人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 大部分的基层医疗机构生存困难。与之相反的是镇医院 (乡镇卫生院) 抓住了发展机遇, 借着改革春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在医院规模、设备设施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与基层农村卫生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 使患者都集中到医院看病, 从而资源再度集中到医院, 使本来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到达基层医疗机构。而因为基层医疗卫生网底的萎缩和不健全, 也造成了诸如公共卫生服务等的公益性工作不能很好的落实。如何尽快地改变这种状况,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就成了迫切面临解决的问题。

2.1.2 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过程

中山市政府、市卫生局为了促进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保障和提高广大基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 在2000年9月25日出台了《中山市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通知》, 正式开始了对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尝试。改革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先在条件成熟的镇区试行, 条件成熟一个推行一个。在推行期间, 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调整和完善一体化内容, 并将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列入了镇区政府的各项工作考核内容。经过近10年的努力, 目前, 全市公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实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2.1.3 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内容

第一, 从业人员的一体化管理。首先, 将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符合资格的从业人员作为镇医院的聘用人员继续聘任使用, 并享有养老保险等相关福利, 享受镇医院受聘人员待遇, 从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这忧, 继续安心工作;其次,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并轮流到镇医院进修, 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稳定的提升, 业务知识得以及时更新;再次, 大量镇医院高学历、高素质、能力强的人员轮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充实了基层机构人员队伍, 提高了整体的服务质量水平;最后, 由镇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为卫生站配足护士、药剂师、检验人员等卫生技术人员, 使医疗安全和质量得到了保障。通过上述的措施, 既维持了原有人员队伍的稳定, 也使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镇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延伸, 在业务、政务、财务、药品等方面全方位接受镇医院的管理。作为镇医院实际上的外派科室, 将镇医院的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等内涵建设延伸到了基层机构, 使之在业务开展和诊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了规范的管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也杜绝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了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三, 镇医院按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统筹规划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 并在镇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加大农村卫生服务网点的建设, 配置相应的现代化诊疗设备, 合理地利用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公共卫生服务等公益性服务得到最好的发展, 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健全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 设备设施由镇医院统一进行更新配置, 药品由医院统一招标采购和配送, 也保障了农村卫生站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逐步缩小了与镇医院、市级医院间的差距。

2.2 结合实际情况, 城乡统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2.1 与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有机结合。考虑到中山市经济较发达, 城镇化进程快, 城乡差距小, 中山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从2000年发展之初就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 并与推行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相结合, 首先在市属的26所镇医院加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 然后逐步将条件成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纳入一体化管理的前提下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2.2 明确镇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镇医院的院长同时兼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 在镇医院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科, 作为一级职能科室, 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同时将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镇医院的年终绩效考核。

2.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镇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外派科室, 在镇医院的统一协调和支持下负责完成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3 积极利用各方资源, 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3.1 借助人大和政协的力量,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2007年, 市人大将《加强农村 (社区) 卫生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医》议案作为一号议案并作为市十三届人大的唯一大会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同时市政协也将《加快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作为政协的重要提案交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 很快出台了实施方案, 通过市镇村三级政府财政, 加大在社区卫生服务上的投入, 从房屋建设、设备配套、人员培训和大医院扶持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 全面推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基本上完善了中山市基层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

2.3.2 通过与社保部门共同努力, 从2008年开始, 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中山市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 而且保险只限于镇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报销的额度也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 报销比例达到八成, 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网点就医。

2.3.3 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合作, 将在社区应建的项目诸如康复站等的机构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 同时, 相应的资源也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和完成其工作任务。

3 成效

3.1 中山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以镇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骨干, 边远地区保留的少数卫生站为补充的新型基本医疗卫生网络已形成, 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全面实行了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建设投入、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都有了可靠的保障, 使机构具备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要和完成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

3.3 以镇医院作为主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撑, 从而充分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为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08年, 中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次数占全市总门诊人次数的比例已达到了74.9%。

试析如何提升党政管理服务意识 篇8

【关键词】党政管理 服务意识 提升 策略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教育事业改革也不断深入。市委党校的管理工作也不断经历调整。市委党校的党政机关是党校管理工作的中枢机构,更要与时俱进,主动调整管理方式和方法,加强服务意识,低下身子,走进群众,服务好广大人群,并自觉接受监督和批评。作为市委党校党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服务也是第一要素。只有在服务工作中做到不越位、不掉队,时刻加强服务意识,市委党校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尊重。本文尝试研究如何提升党政管理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参考意义。

二、如何提升党政管理服务意识

从目前来看,市委党校管理服务工作在整体上说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党政管理人员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认真组织和指挥各项事务,做到遵纪守法,办事谨慎,积极上进。在事务较多的情况下,部分党政管理人员仍能抽出一定时间自觉涉猎新知识,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党校人事、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党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开始受到冲击。部分管理人员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困惑,服务意识逐渐淡薄,这种现状令人担心。如果党政管理人员过于注重个人得失,不懂得厚积薄发,急功近利,那么,根本没有服务和奉献意识可言。在新时期背景下,提升党政管理服务意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 摒弃官僚主义思想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官本位”的封建主义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不少公务员不肯走进群众中,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就是深受“官本位”思想的毒害。不可否认,市委党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僚思想和形式主义。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提升党政管理服务意识,首先要做的是就是管理人员要在思想上、价值观上做到去行政化,要牢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实事求是为大众办事。党政管理人员要逐步学会做人,而不是做官。从某个角度而言,管理者就是服务者。只有强化为教研服务的意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市委党校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勤勤恳恳地做事,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大力弘扬并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不断学习新的党政管理方式

毋庸置疑,党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科学性,是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加强的。如果党政管理人员仅仅树立服务意识,而不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为此,党政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首先,在整个党校构建浓郁的学习氛围,以构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切入点,引导广大管理人员自觉将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政治责任。党校要定期为管理人员举办相关沙龙活动,让他们互相交流工作心得,共同进步。其次,市委党校可以邀请社会专家为广大党政管理人员举办讲座,让专家为管理人员讲授前沿服务模式、方法等,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再次,市委党校还可以建立健全理论学习考学制度、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党员教育服务责任制度等,创设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3. 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

市委党校的党政管理工作是非常琐碎的,服务工作往往体现在点点滴滴、细枝末节之中。再大的事情也是由诸如客人来访、电话咨询、业务办理等具体事务构成的。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一项细微的工作都是锻炼、强化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大好机会。

服务意识的具体体现就是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没有责任心,做事就会相互推诿,更不用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为此,党政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顾全大局,培养合作精神;不断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秉公办事,身体力行。要提升党政管理服务意识,一定要从强化责任感这个突破口入手。其次,市委党校可以举办读书活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管理人员,并不断提醒管理人员要自重、自律、自省和自励,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只有责任感确实树立起来了,提升服务意识才会收到最佳效果。

4. 构建服务对象评价机制

党政管理人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服务水平的优劣只有人民最知道、最有权评价。为了提升党政管理服务意识,市委党校要建立健全服务对象评价机制,以管理人员的服务工作表现为评价对象。在构建评价机制过程中,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鼓励人民大胆评价、客观评价,反映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促使党政管理人员以此为勉励,不断改进自身服务意识和水平,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评价机制还要与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切身利益相挂钩,以此调动他们的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为民谋利。

三、结束语

在新形势背景下,市委党校党政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然,提升服务意识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小事处理好了,人民才能真正体会到管理人员的用心和诚意,也才能更加拥护我国的党政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涛. 高等院校党政管理工作实施探析[J].才智, 2012(01).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篇9

一、工商政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工商政务信息公开,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履行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全面公开。在实际工作中,工商政务信息公开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历史形成了行政机关信息独占、封闭行政的思维和官本位思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的实施,对长期以来受行政神秘主义惯性影响的工商部门而言,显然是巨大的挑战。有的将履职形成的公共信息视为己有,有的缺乏大局意识限于系统内使用,有的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慎于公开。由于存在对权力来源认识的错误,对信息公开认识的不足、对法定要求的不理解和谨小慎微思想,造成信息公开上的不作为,未能全面和正确履行政务信息公开的义务和职责。

(二)加工不够。工商部门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应当积极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从信用资源来讲,工商部门有第一手的市场主体经济户口管理、驰(著)名商标、品牌产业集群、消费者信得过企业等丰富的信息资料,但目前初步开发、加工的主要是市场主体和经济户口管理信息。食品安全监管等其他信息虽有公开,但运行和利用尚不充分。即使是开展较好的经济户口信息服务,也没有进行信息集中、有效整理和系统整合等深度加工,停留在简单查询、综合查询、简单数据分析、经济户口统计报告等基于汇总、分类、计算为手段的原始利用,导致工商信息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利用不够。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科学认识,普遍存在重视硬件、网络建设,轻视软件应用、信息利用建设;重视本系统信息资源局域网的纵向利用。轻视与政府、关联部门广域网的横向利用。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将信息化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而投入信息采集、存储、技术更新、开发利用和平台建设上的资金却相对较少,使工商部门因信息技术运用的落后、信息资源系统开放性不足、有效共享性差、分析监测能力不强而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流失和利用率低,社会效益低。如:上报地方政府的分析报告大都仅限于对工商数据的简单分析,缺乏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失去了工商部门信息优势的权威影响力。

(四)公开不够。工商政务信息公开缺乏统一标准,公开的范围、方式、载体、深度、公众权利的保障等方面随意性较大、差异大、针对性不强,监督和保障机制不全。在理念上,对职能介绍、政策法规等政务公开多,履职信息公开少;在信息上,静态多动态少,通用多、个性少;在载体上,单向多,双向少,缺乏互动性;在方法上,主动公开多,依申请而公开少,使用效率低、实效性差;在价值上,初级信息多,整合利用与深加工少,查全率、查准率不理想。

提升办公室服务意识问题研究 篇10

办公室作为公司各级单位和部门的运转中枢,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加强办公室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随着集团的快速发展,公司的生产能力和赢利能力都在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做为公司董办、总办、党办三办合一的综合性办公室,提升服务意识,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一、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提升办公室优质服务意识

公司办公室现有职工64人,其中45岁以下的52人,占总人数的78﹪;分管行政服务、文字审核、计生办公室、文印室、信息中心、档案室、收发室、通讯室、车队等岗位和职能。在工作中我们始终认为,做好办公室各项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关键在人、根本在人。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在政治上求强。要按照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在办公室工作人员中掀起学习热潮。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把集中学习和自学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使办公室的党员和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与上级和同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臶鲜明,不信谣、不伟谣;任何时 1 期都能从讲政治的高度和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争做讲政治的表率。

二是加强能力建设,在业务上求精。在工作中,我们除了加强秘书、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等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之外,还特别注重提高驾驶员的业务素质。在办公室的职工队伍中,驾驶员所占比例最高,占全体人数的72﹪,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如何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加强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和身体素质是支部工作的着力点。针对驾驶员工作性质特殊,办公室支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非常关注的,每周一的例会上,要求全体人员要到会,队长要将上周的工作情况、安全情况及特殊要求在会上讲解、分析,提出要求,每月支部书记要参加1到2次例会,将公司文件传达下去,将会以精神传达下去,然后听取和征求意见,尽量做到及时解决。在去年年底支部提出,车队人员要建立安全、学习、宣传阵地,除平常及时更换板报以外,要利用车库的空白墙面开辟一个“职工家园”,把每位职工的全家福,剪辑成不同形状,装裱列入“职工家园”中,让每位职工在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上签上自己心中最忠肯的话语,以此来激励自己,时刻注意安全,珍惜生命和工作。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在工作上求实。作风建设上我们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在讲真话上下功夫,做到提供信息实事求是,汇报成绩恰如其分,反映问题真实可信,提出困难准确实在。其二是在写短文章上下功夫,起草文件,讲话朴实无华,观点明确,有的放矢、短小精悍,多讲一些 2 职工愿意听、听得懂的话。其三是开短会上下功夫,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长可短的会短开,务求解决实际问题。其四是在洁身自好上下功夫,自觉做到不打领导的旗号办私事,不利用工作之便谋私利,不当不仁之人,不取不义之财,不说不理之言,不干不轨之事,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其五是在改进服务态度上下功夫,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帮,让职工感到可信,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马上就办,让职工感到可靠,做到仪容端庄,真诚坦率,态度和善,让基层感到可亲,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努力树立办公室的新形象。

二、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提升办公室优质服务水平

办公室如何做好服务工作,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能否在深层次上有所认识,在实际行动上有所体现,还需要一个人真正去体会、去修炼,把服务工作当成一种能惠及自身的事业来做。由于每个人的年龄、经历和接受事物的灵敏程度不同,所以差异很大,办公室支部经常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教育,针对某一件事的处理,将处理过程和结果讲解给大家或某一个人,使其亲身感受到得到优质服务的愉悦心情,然后再让其感受到给他人提供了优质服务后得到的谢意和自己付出劳动后的愉悦,比如:我们在接待参观团后,由于大家共同的努力,得到了上级和参观团队的好评,参与的每个人内心是多么高兴,这种高兴对工作是一种信心和肯定,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能起到健康作用。

但如何让这种积极的因素转化为长效机制?我认为还 3 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因为加强和改进办公室工作,提升办公室优质服务水平,根本任务是要创新工作机制,规范办公室内部管理,我们从中平能化尼龙化工公司的实际出发,对办公室一些常规工作不断调整,总结出了“六定”工作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要定事定法。一方面,办公流程要清晰化。从会议方案的制定到会议通知的起草、参会人员名单的收集,文件资料、会场布臵、座次安排、会议报到、新闻报道、到会情况统计等各个环节都要编制出清晰的办公流程图,按“图”行事。另一方面,办公流程要制度化。从公文的草拟、校核到签发,都要形成制度,确保发出的文件法律政策准确无误、文字简明精炼、格式规范标准,同时,办事流程要规范化,对调查研究、督查督办、政务接待、政务值班、机要保密等日常工作,都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使每一项工作依规办理,不脱节、无死角、井井有条。

二是要定人定责。要按照充分发挥办公室职责作用的要求,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对办公室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目标要求、工作程序、考核标准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定人定岗,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党员干部职工的头上,明确每个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做到人人责任分明,事事有人去做,责任不留空档,工作不留断线。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工作中的差错,提高办公室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三是要定奖定罚。要制定激励奖励措施,鼓励大家积极履职,多作贡献,要切实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坚持 4 定期调度,及时总结工作,查找薄弱环节,进行公开讲评。要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办公室制度的人和事,一经发现,要严肃批评教育,并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处理,对于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同时,要实行绩效考核,对工作排名靠后的责任人,要实行“双限制”,即限期查摆,限期整改。落实“三挂钩”,即将考核结果与福利待遇直接挂钩,与评先评优直接挂钩,与提拔使用直接挂钩,真正做到奖优罚劣,褒勤惩懒。

三、以提高业务能力为着力点,增强办公室优质服务能力

优质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办公室工作的不懈追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好办公室的决策参谋、督促检查、后勤保障等作用,改进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要在发挥决策参谋作用中提供超前服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办公室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必须在提高服务的超前性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的超前意识,不尽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而且要想领导之将想、急领导之将急;想领导之应想而未想,急领导之应急而未急,着力捕捉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中那些萌芽性、方向性的问题进行超前调研,努力做好既超前介入,又符合领导决策需求,使领导工作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另一方面,要超前抓好信息服务,要在规范重要紧急信息报送的同时,善于从调查研究中挖掘深度信息,从基层工作汇报中概括经 5 验信息,从信访工作中发现问题信息,从外地经验中提炼“攻玉”信息,从新闻媒体上收集动态信息,从职工所想、所盼的倾向中捕捉献计献策信息,加强信息的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适用、对路的高层次决策信息。

二是要在发挥督促检查作用中提供主动服务。督促检查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工作方法,也是推动决策落实的基本手段。要针对督查服务被动性强的特点,立足基层单位抓督查力度不大的现状,切实强化督查意识,主动履行督查职能,加大督查力度。要突出督查重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定期督查,围绕发展大局开展经常督查,围绕决策部署中未落实的问题和主要领导批示督办的事项开展专项督查。要创新督查方式、善于运用领导督查、联合督查、专项督查等多种方法,善于利用领导力量、部门力量和群众力量等多种资源,真正把大事抓细,把小事抓实。要增强督查实效,及时反馈妨碍工作落实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矛盾和完善政策的建议;实行突出督查、反复督查、跟踪督查,确保督查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要充分利用督查成果,将日常督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提升服务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篇11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在“公益性”

1.政府主导, 供给主体多元

凡公共服务, 政府必然是主导者, 公共文化服务也不例外。现代社会, 政府是公共服务主导者, 但并非是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者。一方面, 许多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益, 政府更倾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去实现, 这也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社会组织也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 他们是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必要补充。公共文化服务, 一方面,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由政府向公益性文化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采购供给;另一方面, 由群众性文艺社团、志愿服务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向城乡居民供给。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 就需要各地根据自身发展实际, 出台政策和措施, 大力发展文化类公益性社会组织, 让他们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生力量。例如, 成都市2011年5月30日出台的《成都市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五大实施纲要 (2011~2015年) 》, 提出“支持各区 (市) 县开办市民文化艺术学校, 建立艺术团队, 成立群众文化协会, 扶持村 (社区) 特色群众文化队伍”, 旨在加快社会组织发展, 尤其是加快农村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多元供给”新格局。

2.财政支撑, 社会力量参与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决定》精神中, 我们明确感知到,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财政是支撑。财政支出水平, 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必须要适当提高公共文化在财政预算的比重。例如, 成都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提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投入机制,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与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 切实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1]当然, 我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预算支出要量力而行, 不能过度超前, 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需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在于各地要拿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和规划, 真正形成促进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良好环境。

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遵循“基本性”原则

1.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是发展的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所遵循的“基本性”原则, 其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提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列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这是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前, 这些基本文化权益是很难得到保障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必将日益丰富。因此, 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基本性”原则, 绝非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低水平”。

2.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

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呈现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全国各地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要符合本地实际, 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能盲目攀比。例如, 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提出建“数字博物馆”, 成都也在加快实施, 并将此作为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水平的一项举措, 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 欠发达地区和城市切忌跟风, 不顾财政承受能力搞“形象工程”。成都, 作为特大中心城市, 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 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纳入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畴, 列为“十一五”的工作目标, [2]这是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但是, 就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 在欠发达地区, 尤其是偏远山区, 在“十二五”实施仍有一定困难。因此,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不能搞“一刀切”, 要实事求是, 切忌盲目超前。

3.要防止公共文化服务“过度福利化”

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要让城乡居民广泛享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具有明确的界定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社会福利水平必然会得到不断提升。但是, 社会福利不能过度, 不能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成为财政难以承受的负担, 今天的欧洲危机就是活生生的例证。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不能任意扩展,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不能随意拔高, 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4.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要依靠群众民主决策

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是广大城乡居民, 城乡居民急需怎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只有群众自己最清楚。各级政府应当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公共服务供给管理体制, 由“政府供给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就享有怎样的服务”转变为“群众需要怎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就组织、供给怎样的服务”。成都市围绕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深入开展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民主管理机制。《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 (试行) 》 (成委发[2008]37号) 规定: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 要建立农民群众民主评议制度;由政府委托村级自治组织实施的项目, 要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并为此推行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议事会, 实行“六步工作法”, 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内的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实行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 大大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益。

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实现“均等化”

1.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立完善的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 达到了富裕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7%, 进入小康。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1) 》数据,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7%, 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1.1%。随着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群众不仅物质消费需求在提升, 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同步增长。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不仅限于物质文明成果, 还要让城乡居民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当前,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已明显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短板”。

2.城乡公共文化规划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

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均衡发展的根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需要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 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只有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规划一体化, 才能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被财政遗忘, 才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下乡。成都, 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 大力实施了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先后出台了《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意见 (成委发[2005]17号) 、《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成委发[2006]60号) , 并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 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刚性保障。

3.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

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 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相比, 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个基本特征。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体制, 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基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长期不均衡, 其根本缘由就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安排上, 以财政困难、“吃饭财政”为借口, 以先保发展为借口, 人为压低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并且长期不将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纳入财政预算。要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构建统筹城乡公共财政体制是关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 从根本上奠定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的基础。为了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 成都市2008年11月出台了《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 (试行) 》, 明确提出“以2008年为基数, 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 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 并设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 将文化类公共服务项目列为七大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之首, 从根本上奠定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的基础。

4.城乡文化互动融合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不仅是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获得均衡投入、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同步提升, 还包括城乡文化的互动与交融。既要让高雅文化下乡, 又要让乡土文化进城。高雅文化, 农村居民一样需要;乡土文化, 城市居民同样渴求。城乡文化互动融合, 是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和源泉。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 实施文艺院团改制, 仍应保留其“公益”功能, 从制度架构上保证其承担提供部分公共文化产品的任务, 继续让他们成为文化下乡的主力军。要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大力扶持传播乡土文化的农村文艺团体和人才, 帮助他们走出村庄、走进城市, 为城乡居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四、城乡居民获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便利化”

1.社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建设是城市居民便利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看群众能否就近获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例如, 成都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就提出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社区是城市的细胞, 要构建起“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让群众能便利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必需完善社区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全国多数城市, 在历史上形成的老城区, 社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缺乏,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缺乏载体。要让城市居民便利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必须将社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刚性规划, 尤其是旧城改造规划, 强制性要求社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与旧城改造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2.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居民便利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农户往往靠近承包地分散居住。若农民始终处于散居状态, 则很难在农村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很难让广大农民群众便利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悄然兴起, 农民集中居住正在逐步实现。成都, 将“农民集中居住”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四大基础工程”之一,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村文化室标准化建设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实施, 广大农村居民越来越便利地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3.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便利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尤其是“云计算”的出现, 我国许多地区正在推动“三网”融合, 建设“智慧城市”。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 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将成为现实。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都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 就提出了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1]当然, 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可能满足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部需求, 人们按照传统方式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 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群聚、面对面交流的精神需求, 这是网络技术无法替代的。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需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 且“四性”原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要我们切实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积极作为、量力而行, 那么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将得到建立、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3)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成委发[2012]12号) [Z].2012.

上一篇: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测试题下一篇:实习生临床技能操作教学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