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城乡基层

2024-06-16

服务城乡基层(精选12篇)

服务城乡基层 篇1

医学教育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但是, 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 高等医学院校在职能发挥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制约, 这对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研究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服务城乡基层的某些制约因素, 我们可以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更好地服务基层做出优化的途径选择, 这顺应了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潮流,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社会职能

1. 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

随着社会的变革, 医学精英教育难以满足基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本科医学院校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不同的是,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主要针对地方需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 开展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研究。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建校60余年来, 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6万余人。

2. 提供医疗服务

提供医疗服务, 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最基本也是最擅长的社会服务。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主动融入地方, 贯彻执行国家卫生法规, 发挥自身优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应急救援, 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南阳医专建有3所附属医院, 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和“全省爱婴医院”, 发挥了示范效应, 带动了整个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为向城乡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 也为城乡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3. 传播卫生健康理念

现代大学负有创新文化、引领社会的使命。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遍健康卫生知识匮乏, 卫生理念落后, 仍存在着封建迷信等落后思想意识。医学院校应主动承担起传播卫生健康理念、宣传疾病防控知识的职责。

二、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拓展城乡基层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医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

近年, 频频出现的医德医风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与不少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教育理念上日益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 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认识到当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 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深厚的人文修养。

2. 服务定位不明确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服务对象就在城乡基层, 离开这个土壤, 医学院校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由于基层医院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岗无编, 目前不少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首先是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公立医院和事业单位, 或者继续学习深造, 而不太愿意去基层农村和社区就业。即使在基层工作也不能长久扎根, 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3. 办学实力不强、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

近年, 大多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都是由卫生中专或职专升格而来, 不能很快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或多或少还残留有中等教育的痕迹, 因此存在着办学基础薄弱、综合实力不强、缺乏鲜明办学特色等现象, 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影响了其服务社会的效果。

4. 服务水平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社会的大力支持, 特别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一般而言, 一个地方经济越发达, 教育也就越发达, 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办学地普遍位于地方中小城市, 在人才引进、学校基础建设、财政支持等方面受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较为明显。

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服务城乡基层的实践思考

1. 深化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任务。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针对基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条件和特点加强专业性建设,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这是服务社会的前提条件。

首先, 以基层群众实际需要为中心开展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 让医学生重点学习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与诊治, 着重培养其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保证医学毕业生到基层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其次, 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技能, 还需要深刻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含义, 不断提高自身医德医风的修为, 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将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再次, 加强基层就业的宣传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 学校在教育和引导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广泛宣传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和待遇, 指导医学生树立基层就业有希望、有前途、有价值的正确就业观。

2. 完善学科体系, 增强服务职能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一般存在着学科体系不完善、服务面狭窄的现象。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积极进行市场调研, 清楚地了解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规划, 清楚地了解学校在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任务, 认真分析卫生人才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整合优质资源, 统筹专业建设, 完善学科结构, 增强基层服务职能。南阳医专主动适应社区和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开设了护理、临床医学、中医、口腔医学、中药学、检验、眼视光技术、卫生信息管理等专业, 专业基本涵盖了社区和基层医药卫生单位的各个工作岗位;同时积极申办康复医疗、中药栽培等专业, 学科机构不断优化, 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提高了服务城乡基层的功能。

3. 构建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双赢机制

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医学院校在加强附属医院建设、提供更高水平服务的同时, 要经常走出去开展大型基层义诊活动, 为广大民众、患者提供免费咨询和健康卫生常识。同时要利用学校全科医学教育的专业优势, 积极开展成人继续教育, 承担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进修培训工作。利用现有办学条件与医学本科院校合作, 积极开展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 提高人才素质。积极开展以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等为特色的专业证书、资格认证等各层次的职业教育。

坚持产学研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是科研和人才高地, 科技实力是医学院校的一大优势。社会服务就是要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和机制, 广泛吸纳企业、科研院所作为产学研合作基地, 让医学院校的科学技术成果走出校园、走进医院、走向社会, 转变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现医学院校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积极争取地方支持。为城乡基层提供医疗服务是医学院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 而取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则是医学院校社会服务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医学院校应主动将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 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交流和沟通, 争取地方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也要从长远、整体的利益出发, 大力鼓励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与具体实施意见, 提高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林雷, 陈蓉蓉.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思考与实践——以温州医学院为例[J].医学与社会, 2009, (1) .

[2]陈志超, 梁琼芳.发挥医学院校优势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6) .

[3]马兴国, 郭青平, 林宝虎.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农村医疗事业的途径与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教育 (理论版) , 2012, (3) .

[4]刘澎涛.医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研究——以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为例[J].西安医专论坛, 2012, (4) .

服务城乡基层 篇2

着力打造城乡基层治理服务“莒南样板”

城乡基层治理,重点在基层,核心是党建。近年来,山东省莒南县主动适应基层治理新形势、新要求,把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服务作为改革创新“一号工程”,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在建强组织体系、整合资源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保障上下功夫,构建了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城乡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实现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克服了基层党建的“悬浮型”倾向,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服务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莒南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基层治理始终的一根“红线”,着力构建县、镇街、村(社区)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基层治理组织领导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一是健全治理体系。建立县、镇街、村(社区)三级治理实体化机构,形成“横向到

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体系。县委成立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门队伍,具体负责工作部署、组织协调、日常调度和工作落实等;镇街党(工)委设立网格化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事项分流处置、督导办理;村(社区)设立网格化服务管理站,以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为主体,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服务管理。二是优化网格设置。整合党建、综治、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 18 类网格,推动“多网融合”,构建起城乡基层治理“一张网”。在城区,按照“街巷定界、方便管理、无缝覆盖、兼顾完整”的原则,统筹考虑人口、业态分布,划分 127 个基础网格;在农村,根据自然村落分布,按照 300—500 户规模,划分 1045 个基础网格。目前,全县 16 个镇街共划分基础网格 1172 个,并进行了统一编号,绘制了县域网格地图。三是完善组织架构。将网格设置与党组织设置相融合,通过新建、调整等方式,建立网格党组织,覆盖全部基础网格,构建起县委领导下的“镇街—片区—社区—网格”党组织体系,以健全的组织网格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其中,在城市社区,成立 62 个网格党组织,把党组织体系延伸到居民小区、商圈、商业楼宇,实现区域内工作生活的党员群众、“两新”组织及驻区单位全覆盖。

整合资源力量,拧成基层治理“一股绳”。在推进城乡基层治理过程中,莒南县坚持重心下移,统筹整合资源,全面汇聚起城乡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一是推进人员下沉。在村级层面,对原综治网格员、警务助理、食品安全协管员、计生主任等 26 类 6914 名协理员进行归并整合,精减为基础网格员、便民服务员、财经管理员“三大员”3239 人,既提高了人员待遇又节省了财政支出。在每个网格配备 1 名基础网格员,负责做好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民生服务代办、民族宗教工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在每个独立预算村配备 1 名财经管理员,负责做好财务、土地、金融、审计、统计、扶贫开发、人社等工作;在每个自然村配备 1 名便民服务员,负责做好卫计、民政、涉军优抚、科技、文化、旅游、教育、党建信息平台管理使用、地震监测等工作。在镇街、县直部门单位,选派镇街机关党员干部到城市社区担任指导员,选派 136名县直机关干部包联城市社区,选派 12 名“红领书记”到城市社区党组织任职,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帮办、领办、代办部分社区事项。二是推进职权下放。建立完善镇街权责清单,实施“县乡社区同权”,以委托和服务窗口前移等方式,把具备条件的县、镇级管理服务事项,下放镇街或社区代为办理,切实推进管理职能、服务资

源向基层汇集、向群众身边聚拢。目前,已将县直各部门 103 项高频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委托或下放到镇街,将镇街政策咨询、服务导引、开展上门或代办服务等 43 项内容集中到村(社区)办理,通过放权、赋能、明责,切实把基层的事情真正交给基层来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三是推进保障下倾。完善“三大员”考核标准和评价管理办法,建立选拔聘用、管理使用、教育培训、动态调整机制。按照“费随事转”原则,将“三大员”工作补贴等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统筹打包下拨,由镇街按照考核评价情况进行发放,并根据工作年限及考核情况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对上级支持基层的政策资金和项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捆绑打包下放,以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为渠道落实到位、统筹使用,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健全运行机制,构建基层治理“闭环链”。莒南县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推动基层治理时间、空间和层级再造,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有机闭环,建立起系统、协调、完备的事项办理机制。一是搭建运行载体平台。探索“互联网+党建+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服务全要素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整合雪亮工程、党建可视化信息平台、数字城管等平台数据,开发建设“智慧大脑”平台,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云

计算等技术,着力打造集信息收集、事项分流、跟踪处置、数据分析、综合研判、督导考核、评价反馈于一体的快速反应、闭环处置系统,为基层治理提供信息及技术支持。二是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基础网格员对日常巡查、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通过“智慧大脑”平台进行上传处理;群众通过智慧平台微信群提出诉求,利用“随手拍”等方式上传问题。同时,综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治安监控等平台信息数据,利用“智慧大脑”平台汇总分析处置,确保网格事项无遗漏。三是建立事项处置机制。依托“智慧大脑”平台,建立“网呼乡应、乡呼县应、条块联动”工作机制,实现问题事项即时受理、1 小时流转、1 个工作日内启动处置、1 周内反馈。基础网格员对排查发现或群众反映事项能自行处置的及时处置,不能自行处置的,通过“网呼乡应”上报处置。上报的事项,镇街能自行解决的,限期解决;无法独立解决的,启动“乡呼县应”上报处置。镇街上报的事项,按照职责权限属于共有事权事项的,交由县直部门与镇街联动解决;属于县直职能部门办理的,交由相关部门办理;涉及多个县直部门的,交由该事项主要责任部门牵头协调解决,并及时将办理结果反馈至基础网格员。今年以来,一批长期困扰群众的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偷排漏排等问题得到有效

解决,诉求问题办结率一直在 95%以上。

拓展渠道领域,下好基层治理“服务棋”。实践证明,服务好群众是加强基层治理的最好方式。莒南县在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工作中,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研究解决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建强服务阵地。整合镇街党建、政务、群团和社会组织等各类服务场所,在每个城乡村(社区)建立 1 个党群服务中心、若干个“红色驿站”。实施村级活动场所“去行政办公化、去制度形式化和改进服务方式”的“两去一改”行动,要求用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室内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 70%,对于正在新建、改扩建的活动场所,要求不再建围墙、装大门;对于已建成的,要求逐步拆除围墙,开放办公场所。目前,全县村级活动场所开放率已达到 40%以上。规范清理场所内制度、门牌,开展“制度下墙成册”活动,方便随时查阅。丰富服务载体,注入社区食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项目,配套免费 WIFI 和饮水设备等,切实增强服务功能。二是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构建县、镇街、社区“三位一体”便民服务体系,把党建、民政、教育、社保、文化等服务职能聚集起来,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全科窗口”,全面推广运用“无柜台、面对面、零距离”便民服务模式。坚持“线上+线下”同

步推进,依托信息化平台,探索服务事项线上自助办理,全面推行“三大员”帮办、代办服务,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大力推行“仅跑一次”改革,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清单式服务等便民服务制度,建立闭环式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为民办事效率。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办理各类民生服务事项 2.6 万余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570 余件。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成立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引导党员关心社区事务、认领服务项目、服务基层群众,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互促共建。在农村,注重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合作社+企业”发展模式,调动辖区企业参与共驻共建,助推党支部领导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在城市社区,健全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推进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工程,探索建立起“网格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的治理服务体系。同时,采取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引导各类公益性、服务性社会组织,动员广大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通过创新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服务工作,莒南县构建起了党建引领更加有力、各方联动更加紧密、精细治理更加有效、服务管理更加全面的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提升了基层治理

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篇3

一、以创新思想理念为先导,全面树立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意识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适应当前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扫除思想障碍,凝聚统筹共识。

1、要树立“大党建”的理念。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中开展的。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龙头,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通盘考虑,全面整合党的建设、人才智力、经济发展、公共行政等资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抓,形成纵向一级抓一级。横向贯穿党委所有部门,涵盖政府、人大、政协及群团组织的党建工作网络。二要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格局。

2、要树立“大效益”的理念。抓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着眼于促进和解放生产力,追求效益最大化。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通过选准干部、配好班子、建强组织、用活人才,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把干部的心思和注意力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二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树立“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的用人导向,把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三要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分解作风建设任务,做到有检查、有督办,出实招、求实效,使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最大效益。

3、要树立“大品牌”的理念。国务院启动的《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给包括赣榆县在内的连云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组织工作从来就是为大局服务的,去年以来,我们围绕服务和推动我县跨越发展,紧扣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打造赣榆党建品牌。按照沿海、平原、山区不同地域,区别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突出“创新、特色、品牌”,培育了赣马镇黑坡村萨尔农场、青口镇东关社区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墩尚镇泥鳅协会等50多个在全省有特色、在全市有影响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品牌,使全县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推进、不断创新。

二、以调整组织设置为关键,建立城乡统筹党建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网络。

1、横向整合建立党组织。综合考虑社区、企业、机关单位与乡村在地域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职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整合配置城乡组织资源,探索产业联动、区域联动、城乡联动等联动党建模式,强化行政村党组织下专业党组织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功能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的功能,建立以村级党委为龙头,行政村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联动党支部为补充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构架。目前,赣榆县已建立村企合一型党组织37个,区域联动党组织8个,产业联动党组织3个。狮子口社区与江苏东成生化集团、宋口村与江苏榆城集团分别联合组建了党组织,以“村企合一”助推发展,收到明显成效。

2、纵向延伸建立党组织。把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与城乡产业链条相互融合,积极推行产业型党组织的设置,充分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各类产业链条上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使党组织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发挥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目前,全县已建立行业协会党组织7个,设置专业党支部225个,专业党小组614个,7个经济实力强、党建成效好的村组建立了村级党委。“泥鳅之乡”墩尚镇成立泥鳅养殖协会、建立协会党总支,成立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镇18个行政村发展泥鳅养殖2万余亩,发展出口企业8家,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富民产业链。全县形成了以村级党委为标杆,村级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格局。

3、动态化管理城乡党组织。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服务群众、教育培训等方面互动融合。全县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党内统计信息季报制度,及时掌握党员流入流出情况。在全县农村党员中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模式,完善“设岗强责”制度,确保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社区设立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开设了流动党员“网上家园”、“网上党校”,依托城乡有效资源,全县建立了5个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基地,在强化管理的同时为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以健全机制为根本,保障城乡统筹党建规范运行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城乡党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物质保障机制。近年来,我们把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物质保障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一定三有”要求,制定了《村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工资和保险待遇。先后筹集资金4600多万元,新建改建新农村服务中心420个,实现服务中心行政村全覆盖。我们还加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投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覆盖全县18个镇、420个村,夯实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物质平台。

2、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服务网络机制。做好服务党员群众工作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以新农村服务中心为依托,在各村设立党员为民服务代办点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网络。县委组织部在县行政服务大厅设置窗口,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代理承办党建服务。各镇设立了为民服务大厅,所有涉农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办理。从而形成了县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为民服务大厅,村有为民服务代办点的“三级互动”基层党建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网络机制。2008年4月,中组部欧阳淞副部长来我县调研,对我县拓展为农服务平台、构建城乡互动网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3、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人才流动机制。人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人才培养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积极引导五种人才进村组,使城市优质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一是联系领导人才,为每个村党组织明确联系领导,定期指导开展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二是选派管理人才,组织“二线”及离退休干部到村担任“城乡统筹共建指导员”,选派机关干部到重点非公企业担任专职副书记,加强村、企党建工作力量;三是招录实用人才,不断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与南师大联合举办了“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健全了基层一线培养干部的链条;四是聘请技术人才,结合“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活动。县镇为每村选派一名科技人员,为村级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引导志愿人才,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强责、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为村内党员大户、无职党员等设定岗位,发挥作用。

服务城乡基层 篇4

关键词:三级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院,对口支援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是江苏省基本现代化医院, 也是位于城中心具有百年历史的唯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近年来, 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对城乡基层医院的支援工作, 尤其2009年以来, 医院与所在区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省卫生厅指定帮扶医院靖江市人民医院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以帮促建, 有效促进了帮扶单位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1 做法与效果

1.1 职责明确、责任到位

医院高度重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对口帮扶单位的扶持工作, 专门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 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其他院领导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对一负责制, 同时医院主要职能科室如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等部门负责人作为联系人;实行以科室为单位, 1~2个科室负责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科建设帮助工作;医院还专门成立了对外联络办公室, 专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对口帮扶单位的协调,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2 深入调研, 全面沟通

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对口单位的设备、人员结构、专科建设、周边人群、社区需求等情况进行详细调研, 同时与其进行多次沟通, 确切了解病人所需、社区所需, 因地制宜, 因科制宜, 有的放矢。

1.3 形式多样, 注重实效

1.3.1 双向转诊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磋商, 专门制定了《双向转诊管理规定》, 明确了上转病人、下转病人的条件, 制定了双向转诊流程;医院还与所在区卫生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沟通, 优化了新农合病人的报销流程。

1.3.2 会诊

医院实行整体合作,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帮扶单位的对口科室参照科内会诊规范, 即对口科室专门排设对外会诊班, 随叫随到;其他科室会诊参照院内会诊要求, 实行会诊绿色通道, 先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帮扶单位解决问题再补办有关手续。

1.3.3 专家门诊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帮扶单位的对口科室在其设置专家门诊, 排设专家门诊表, 每周2~3次, 由副主任医师职称2年以上的医师进行专家门诊;医院还实行专家门诊电话、网络预约制度, 确保病人及时、有效得到服务。

1.3.4 晋升职称人员支农

医院将卫生支农作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聘用必备条件, 对即将晋升主治或副主任医师的医务人员按照“专业划分、对口帮扶”的原则, 在对口支援单位开设专科门诊, 并明确了相关制度及具体工作职责。

1.3.5 业务查房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每周1~2次参与对口单位的业务查房, 对病人尤其是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提出方案, 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针对对口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选择1~2项适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技术项目进行重点带教, 确保效果。

1.3.6 免费进修、学习

从2004年开始, 我院即开设主要针对初职称医务人员的“晚读”课和针对中级以上的“早读”课, 每季度开展一次主要针对死亡病例讨论的“季读”课, 我们事先发放通知, 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单位参加我院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同时对到我院进修学习的对口单位医务人员实行一对一“导师带徒”制度, 免收进修费用, 并管理严格, 确保学有所成, 学有所长。

通过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有力带动了对口支援单位医务人员处理常见疾病和诊断疑难病例的技术水平, 也带动了支援单位的科室发展, 病人双向转诊率超过同期30%;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本院部分科室平均住院天数,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提升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会满意度和美誉度。

2 体会

2.1 互助共赢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基础

病人得到实惠, 病人在家门口即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就诊待遇, 病情重转到大医院实行绿色通道, 确保抢救成功率, 病人进入康复期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降低了医疗费用, 同时我院专家也定期到社区查房, 保证了医疗的连续性和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技术得到了发展, 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明显得到了提升, 大医院的帮扶, 使更多的病人选择了就近治疗;大医院也得到了发展, 一定程度缓解了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康复病人的流转, 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使医院有更多的精力、物力进行重危、疑难病人的诊疗, 做“三级医院该做的事”[1], 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方便快捷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必备条件

医院高度重视支援工作中的方便快捷, 对于社区来本院就诊的病人, 凭社区卫生机构开设的检查单即可直接检查, 检查科室调整作息时间, 设置专窗为其服务;转诊手续方便,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 减少中间环节, 避免了社区病人的后顾之忧;会诊服务均实行简易程序, 确保快捷、方便。

2.3 因地制宜、因院制宜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关键

医院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科建设及社区需要与对口单位确定了支援科室及适宜推广项目, 如其中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老城区, 老年人较多, 就以心血管科、呼吸内科与其结成帮扶对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治疗发展较全面, 就以骨科、神经内科与其结成对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希望五官科形成特色专科, 就以五官科与其结成对子;靖江市人民医院因区域内民营医院眼科发展较好, 为提升其竞争能力, 医院就以眼科为主与其结成对子, 定期派人指导。

2.4 适应市场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立足点

对口支援是一项公益活动, 但如全面脱离市场也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难以维继[2]。以前卫生支农由于实际就诊病人较少, 支农医生得不到锻炼提高, 不愿下去, 针对这一情况, 医院一方面通过专家坐诊, 同时与对口单位一起加强宣传, 通过团队力量扩大影响, 提高了周边居民的就诊率;坚持差异化策略,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在提高基础专业能力、提高其解决一般疾病和常规疾病的能力, 而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理存在困难的病人则转至大医院进行治疗, 病人康复后再转回治疗, 各司其职, 避免内部恶性竞争。

2.5 制度建设是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重要保证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有效的工作, 符合中央文件精神, 但实施过程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因素而容易导致“虎头蛇尾”。医院专门制定了文件, 对支援科室的具体目标、任务、及责任人进行了明确, 并与年度考核挂钩;明确晋升职称前必须完成卫生支农任务;建立了双向转诊台帐, 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一系列制度建立和实施, 有力推进了城乡基层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积极稳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朝阳.我国乡镇卫生院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6) :364-365.

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范文 篇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又包含党的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打破城乡党建二元分割的封闭格局,更好地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是当前各级组织部门的当务之急。

为此,根据湛江市2008年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分配方案安排,徐闻县委组织部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成立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细致地调研。走访了全县15个乡镇(街道),60多个村(社区),以及80多个市、县固本强基工作组,并有针对性地约谈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共170多人,对当前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现状、面临的困扰进行了专题分析,并对如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作了深入调查与探索性研究。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徐闻县共有基层党(工)委28个,其中乡镇党委14个,街道党工委1个,县直机关党工委1个,农垦系统党委5个,机关企业党委6个,以及徐闻经济开发区党委;党组32个;党(总)支部1045个,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847个,农村党支部173个,社区党支部25个(含6个糖厂社区党支部)。全县党员26218人,其中机关党员11850人,农村党员14368人。

自2004年6月以来,我县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活动。四年来,省、市、县三级共派出工作队404个、954人,其中省直工作队4个、工作队员19名,市直工作队93个、工作队员249名,县直工作队307个、工作队员686名。进驻了198个村(社区)开展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的固本强基工作。2008年,省、市派出173个城市党支部与我县173个农村党支部进行“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据统计,四年来,省、市、县工作队和城乡基层结对帮扶党组织共筹集资金2300多万元,其中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600多件,投入资金1740多万元;为驻点村上集体经济项目113个,投入资金570多万元。帮助农村加强了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了村务、党务制度,理清了农村经济发展思路。通过这些活动,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基层党组织增强了活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几年来,我县主要是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开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锻炼,以及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自开展活动以来,我县高度重视这些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指导、乡镇(街道)党(工)委具体协调、城乡基层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县四套班子成员分别挂钩联系乡镇(街道)负责督导;县直147个副科以上单位也挂钩联系村(社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各派出单位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下点指导工作和现场办公。形成了级级有领导、层层有责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班子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各固本强基工作队和城市党支部以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为目标,着力加强基层班子建设。特别是今年,结合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据统计,在今年村级“两委”换届中,我县198个村、社区共推选446名经济能人进入“两委”班子,其中112名致富带富有能力、服务群众有本领、凝聚群众有办法的党员干部担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同时,还结合先进性教育、思想解放大讨论,以及村级党支部书记、主任培训班等,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级“两委”干部的培训,帮助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感,改进作风,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经济发展,增强村集体财力。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推动进步。几年来,各挂点单位和驻村工作组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一要务,发挥各驻村工作队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帮助驻点村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利用驻点村土地、资源、地理位臵等优势上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如:商贸经济、店铺经济、服务经济、特色经济和资源经济等。另外,还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驻点村(社区)的集体经济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到去年为止,全县共有6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实行了脱贫的目标。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各工作队驻村后,以加强维稳能力建设为己任,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一是做好调解工作。定期开展对农村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矛盾纠纷的苗头情况,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二是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驻村干部深入了解群众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并在能力范围内通过采取资金帮扶、文化帮扶、科技帮扶、医疗帮扶、项目帮扶以及服务帮扶等形式,逐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在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上,支持和配合农村修建了水泥路3008公里。三是开展普法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遵纪守法意识,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四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文化室、举办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在文化建设中作“主人”、当“主体”、唱“主角”,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

(五)加强制度建设,逐步规范管理。几年来,广大驻村干部积极协助村“两委”理顺关系,进一步规范运作,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为促进驻点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工作队着眼于构建相关的工作管理、监督机制,如湛江市环保局驻龙塘镇龙塘村工作队,帮助驻点村建立健全了《龙塘村村规民约》,使该村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目前,全县198个村(社区)都建立党务、村务等方面的制度,使农村基层组织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轨道。

(六)加强城乡结对帮扶,提升城乡共建水平。按照省委、市委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的安排,省、市173个城市机关党支部与我县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共建,组织了党员到我县农村过组织生活,慰问困难党员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等,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互帮以及城乡互助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效。通过城乡互帮互助活动,城市参与农村建设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驻村干部素质。广大驻村干部乘着到农村学习锻炼的契机,肩负重任、带着感情,克服困难,一心扑在驻村工作上,自觉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扮好角色,积极充当农村工作的“调研员”、“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调解员”和“传播员”,主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中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经过实践锻炼,广大驻村干部更直接地掌握到村情民意,更深刻地感受到基层困难,更切身地体会到民生疾苦,增强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自觉性,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当前困扰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要问题 在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在思想认识、组织设臵、制度建设和组织活动开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扰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四个滞后”:

(一)思想认识滞后。一些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对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而是简单地认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就是一般性的帮扶工作,导致了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三性”。一是应付性。只是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当村党支部遇到困难,需要共同商量解决时,却从不过问。有的单位甚至因为资金问题、领导不重视等原因,甚至有抵触情绪。如下桥镇桥南村党支部反映,结对帮扶的机关党支部只来过一次,走了后就没有了消息。在今年村里遭遇严重水灾时,结对的机关党支部连打电话来过问都没有。二是接济性。机关党支部对统筹共建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只是随便拿一点钱、物给村党支部就了事。大多数机关党支部都只是给村党支部带些钱物来,或者是慰问困难的老党员、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没有解决村党支部的实际困难,达不到统筹共建的目的。三是随意性。机关党支部没有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只是随便听听村班子个别人提出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项目,便不自量力草草上马,也没有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结果留下“烂尾工程”。

(二)组织设置滞后。长期以来党组织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按行政或地域关系设臵,实行以具体单位为单元建立基层党组织,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的条块范围。在城市党组织里,机关党组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设臵,而农村党组织主要是按照行政村来设臵。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制约了城乡党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造成了城乡党组织互相分离、互不了解,在工作上往往出现就农村党建抓农村党建,就机关党建抓机关党建的现象,在人才培养、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上出现了城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三)制度建设滞后。由于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导致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不明确,使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加上一些党组织领导抓党建工作责任意识不强,造成了“无人管事”的不良局面。如2008年省委、市委共安排173个城市机关党支部和我县的173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但到目前为止,只有55个城市机关党支部到村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仍有118个城市机关党支部从未与村党支部有过联系。

(四)活动形式滞后。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城市机关党组织在开展统筹共建活动中,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送电脑,慰问几名困难党员、贫困学生。活动内容空洞枯燥,方式简单陈旧,效果差强人意。这与省委要求的要在互帮互助活动中,开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互帮、城乡互助,积极帮助农村党支部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更好地服务农村群众,促进城乡党组织协调发展等,还有相当的差距,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极不适应。

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对策措施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的原则,进一步开阔思路,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推动城乡党建互促互进,实现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相对分隔向相对融合转型,整体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理念,以统揽全局的观念来引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实践,以统筹发展的思路,牢固树立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以新的观念来引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1、树立城乡党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各级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增强城乡统筹意识,树立区域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打破城乡党建封闭格局,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思路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2、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主体的平等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义务,树立农村党员与城市党员都是党内主体的平等观,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消除对农村党员的偏见和歧视,公正平等地对待城乡所有党员。

3、树立与时俱进的抓城乡基层党建的创新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与现行党建工作模式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好做法和好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优化思路,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健全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树立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服务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就党建抓党建”的观念,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臵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的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二)创新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以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来抓好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和团结党员及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按照地域、单位为主设臵的基层组织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当前,务必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臵的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树立区域性大党建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本着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管理、便于互动和有利发挥作用的原则,打破城乡界限,跨越所有制形态,以产业为纽带,以区域为依托,建立覆盖城乡的形态稳定、机制开放、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组织网络。

1、科学合理设臵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从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分工化的要求出发,按照“一调二改”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一调”即调整村级党组织设臵方式,由过去按农村党员居住地域就近设臵党支部转变为村级设臵党总支,并按产业分类设臵党支部,按党员职业状况设臵分类党小组;“二改”就是改变党员编排方法,由过去按党员居住地以村为单位统一编排,转变为个人意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以居住地和行业分类进行编排;改进党支部职责,由过去统一职责转变为组织共性与行业个性相结合的职责。逐步形成以农村党总支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构架,才能充分发挥党总支的领导作用和党支部的连带作用,有利于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共建。

2、加快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采取“保留”、“新建”和“联建”的方法,加快在城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专业协会、集贸市场、产业园区、转制企业设臵和调整基层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保留,即对已有党组织的专业协会、集贸市场、改制企业,无特殊情况,原有的党组织予以保留,其建制视实际上情况作适当调整;新建,即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还未设立党组织,但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两新”组织、专业协会、产业园区,单独建立新的党组织;联建,即对党员人数不足三人,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专业协会、集贸市场、产业园区、转制企业,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自愿联合的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

3、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组织共建工作机构。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在机构设臵上既要打破基层党组织条块分明、独立工作的局面,实现基层党组织党建资源统筹和资源共享,同时,又要解决好城乡统筹基层党建中存在的“无人管事”、“人浮于事”等问题,做到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抓。可以通过“五式一组”的模式,设臵城乡统筹基层党建临时党委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好这些问题。“五式”即:区域联建式,在就近的村、社区中,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的原则,实行村与村、村与社区的党支部(总支)联合建立临时党委,促进生产要素和党建要素优化配臵;产业联建式,对产业相同的村、社区、企业党支部(总支),以产业为主体,依托产业链联结党组织建立临时党委,发挥产业党组织在统筹城乡党建中的作用,实现产业内部互联互建;社区联建式,组织多个优势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党支部(总支)对接,建立临时党委,开展“多帮一”、“一帮一”、“一帮多”等,互联共建,推动优势互补,促进发展,实现双赢;村企联建式,按照以企带村、村企整合、工农互助的思路,组织企业和村、社区党支部(总支)联合建立临时党委,推动以工补农、以工促农;部门联建式,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在经费保障、人才聚集、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联合建立临时党委,开展帮扶,引领农村发展。“一组”即设臵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就是在临时党委的基础上,成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协调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统一领导和指导临时党委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和考核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从而,在机构设臵上形成城乡一体大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以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立足城乡统筹党建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将统筹共建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城乡党组织及其领导,并建立相关的督促和考核评价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各级基层党组织抓好党建“主业”,才能确保城乡统筹党建工作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在这方面,要做到“三建一完善”。

1、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相关责任制度。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临时党委工作制度,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党组织。建立机关党组织与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把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责任延伸到机关、事业单位。健全各系统党(工)委之间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沟通情况,协商工作,从而形成上下联、层层创、合力抓的新格局。要制定单位党组织领导联系点及部门包村(社区)制度,明确党组织书记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人,明确党组织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工作内容。

2、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要以“量化目标、强化责任、严格考评、兑现奖惩”为主要内容,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目标,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结对村(社区)党组织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把党(工)委、党组及其一把手抓党建“主业”的情况作为考核重点,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主要内容,把考核结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要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职责评议制度,注重考核党员、群众对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形成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把结对共建工作与党内“争先创优”活动有机结合,把党员在结对共建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与干部考核和党员民主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促互动,共同推进的工作长效机制。

3、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机制。根据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定期组织各级党组织汇报工作情况,为下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同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巡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督促检查,促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扎实推进。

4、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在过去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基础上,实行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抓好本级党建,又要抓好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一岗双责”制,制定“双责”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抓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以制度来保障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成为党建“主业”的重要内容。

(四)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形式,以科学可行的方式来推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以统筹为基本思路,以人才资源、组织资源、阵地资源等资源共享为前提,以联建为基本抓手,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基本目标,创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工作联动、功能互补,实现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双赢”。

1、畅通交流渠道,加强城乡人才资源联动培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以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班子、干部队伍和实用人才建设为核心,创新交流机制,拓宽渠道,为构建城乡党建新格局提供人才保证。一是选好配强村(社区)领导班子。要在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选”、“引”、“派”、“兼”等形式,把肯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基层领导班子。“选”,就是在坚持“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基础上,通过党员选举,把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选进班子;“引”,就是通过公开选拔的方法,引进优秀的大学生和优秀的外来人员,到村(社区)班子任职;“派”,就是由上级党组织下派机关、企事业干部到村班子任职;“兼”,就是通过组织程序,让那些致富后愿意回报家乡、帮助建设新农村的农民企业家兼任村(社区)班子成员。二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建设新农村的模范。要建立优秀外出务工人员档案,指定专人联系,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农村人才。要制定外出务工经商能人返乡创业政策,鼓励支持他们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并采取有力措施,把一些政治素质好、创业能力强的实用人才,作为村(社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加强城乡党员干部交流。要打破人才工作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实现城乡人才纵横有序交流。要推行党政机关后备干部到基层任职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派驻农村、社区工作制度,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农村、社区工作等。要大胆开展实施城乡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工程,使城市机关的年轻党员干部通过下挂到农村基层锻炼,增强农村工作经验,培养优良的作风。同时,使农村党员干部通过上挂到城市机关锻炼,学习机关先进的管理经验,拓宽知识面。从而,促进城乡人才互动交流,加快城乡全面协调发展步伐。

2、坚持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党员联动管理。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党员机制。要在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的发展党员方式上,积极探索城乡联动的发展党员工作方式,特别是在发展流动农民工党员工作上,要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培养”办法,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各指定一名专人进行跟踪联系培养,流入地、流出地定期互通信息,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共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发展党员。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培训机制。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和区域性网络资源,建立城乡党员互动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展城乡党员互动式教育和交流。要把党员教育、信息传播、政策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从业分散的党员在网上参加党的活动,接受培训,提升城乡基层党员培训一体化程度,以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党员的联动培训。要充分利用城市机关、企事业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党建资源和培训设施,组织选派农村、社区党员到机关、企事业党组织培训学习。要把农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培训统一纳入整体培训规划,将城乡党员集中在一起培训学习,不断缩小城乡党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的差别。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方式。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原则,加强城乡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对外出务工党员,加大双向互动管理力度,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城市社区、“两新”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接纳在本社区、本单位居住、就业的流动党员,实现从单向被动式管理向双向互动式管理转变。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社保、人事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流动党员一体化网络管理平台”,在组织关系接转、活动证发放、党费缴纳、提供服务等方面实行网络化管理,与流动人口信息库、党员管理数据库对接,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一体化管理到哪里,实现由追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

3、强化城乡合作,促进基层组织协调发展。要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推动党建资源双向流动,工作互相合作,促进基层党组织共同发展。

一方面,要创新开展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要统筹开展党内创建活动,大胆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以城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互帮互助活动,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平台,实现城乡党组织统筹发展。要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以“两创两树”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一是创党建示范点。城市机关党组织领导要把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主动帮助农村党支部抓好班子、队伍、作风和制度建设,到村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指导村发展集体经济,积极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树立典型,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二是创“五好”党支部。开展机关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促进城乡党组织之间互补共建,共同建设“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农村党支部。三是树致富能人。城乡党组织共同组织,在党员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学习一些管理知识、学好一门技术、找准一个项目、帮带一名党员,帮助农村党员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党员,提升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四是树服务新人。要创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深化和拓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跨城乡的党员自愿者,在党员中开展争当新时期服务新人的活动。通过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助民便民活动,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

服务城乡基层 篇6

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 郭亚丁

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涉及诸多关键要素,表现出自身特性,具有明确目标取向,其成果将产生良好效应。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必须把握平等、协调、融合、创新、发展和服务等战略要点,并注意处理好不同方面的关系。

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思考

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关于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性

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就是要围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实践,确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工作成效上相促进的思路,以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有效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作用为核心,以整合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为基本途径,以加强基层党组织、激发党员活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活动阵地体系、党员管理体系、支持保障体系和领导责任体系,构建起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努力使城乡基层党建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整体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融合、相促进。

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是总体规划一体化。城乡基层党建需要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真正形成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机整体。二是资源配置一体化。这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场地资源、信息资源等。消除城乡障碍,使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相互无障碍流动。党建资源配置要达到“质与量的统一”,着力提高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的内在质量。[1]三是保障机制一体化。改变传统的城乡基层党建的保障待遇不平等,组织管理不统一的状况。此外,必须制定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统一的标准,实现统一的检查和监督。四是工作方式一体化。城乡基层党组织工作不是单向行为,而是双向行为,是在良性互动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在工作方式上寻找共性的统一,使党建的方式方法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五是政策制定的统一。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需要建立统一的政策支持体系,这就需要清除造成城乡分割的种种政策性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统一的体制、统一的政策。

但要看到,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具有自身的特性。一是过程的阶段性。切忌不分阶段、不分先后、不分主次地搞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更要防止搞“突击”、搞“赶超”等急于求成的做法。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二是内容的差异性。在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的过程中,决不能搞“一刀切”。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逐步促进城乡基层党建的融合。三是实施的特殊性。从共性看,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思想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适用的,它的基本要求对于不同地区都具有指导意义。但从个性看,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属于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具有党的自身建设的特点,必须符合党建的自身规律。

二、关于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的目标取向和预期效应

目标取向关系着发展方向,主导着行动的态度,进而影响战略任务的实现。我国社会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时期,城乡关系正在向着一体化的目标取向迈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取向必须与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取向相契合,其“新格局”的终极目标取向也是“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组织阵地上的均衡布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也是包括党员、组织、阵地等在内的重新优化组合的过程。要顺应党员就业多样化和分布结构变动的趋势,本着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教育管理和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对城乡组织结构、阵地结构、要素结构等进行合理布局和有机更新。从实践成效看,要更加注重功能区块、中心村庄、行业协会、城乡社区等“节点领域”的区域性组织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形态稳定和机制开放、有效聚集高度协作的立体式、网络型、均衡化的组织网络系统,以及与之相应的网络化的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工作阵地系统,形成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分布网络,推动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为城乡基层党员创造无缝隙、敞开式、全吸纳的组织空间和活动环境,为城乡基层党员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活动载体。

二是党建资源上的均等配置。要强化资源集约意识,打破城乡分割的党建资源配置格局,形成城乡基层党建平等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城乡基层党建资源能自由流动、相互流动、有序流动,以达到党建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发展。有效整合各类党建资源,充分发挥党的组织资源对激活、配置、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作用,形成城乡一体考虑、配置公平、良性互动的资源分配环境。建立城乡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布局合理、区域均衡、城乡共享的党建公用设施体系,培育城乡基层党建基本服务同质、均等、便利的服务环境,努力在人财物等方面做到双向开放、优势互补、城乡共享,充分发挥党建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是党务管理上的协调统一。要以开放的观念,着力打破区域界限,改变城乡基层党建事务管理相对封闭的状况,建立城乡一体的民主开放、协调统一的党务管理体系,做到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建设、城乡党内事务统一管理、城乡基层党建互促共进机制统一建立、城乡党内关怀激励统一开展,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务公开、发展党员、目标管理等方面的双向拓展。在党员教育、组织生活、发挥作用等方面做到双向促进,在开展党内帮扶、关爱、激励等方面同向加强,使之相互衔接、互促共建。建立健全城乡外来流动党员管理协调机构,形成城乡联动、统一有序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建立有利于构建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的政策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为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提供协调统一的制度保障。

四是服务网络上的均匀分布。要坚持把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发展作为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切入点,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搭建以党员服务区、党员志愿者、党员先锋岗为基本形式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服务网络,使党员群众的服务需求与组织服务资源的有效无缝对接,努力实现党员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为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系统化服务。健全城乡党内基本服务网络,在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科技文化、信息咨询等方面做到对城乡基层党员一体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基本服务均等化,最大化体现城乡基层党建的社会价值。

五是党员权利上的平等保障。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念,消除城乡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以及具有的条件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公平对待城乡所有党员,发展平等和谐的党内关系,使城乡党员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同时,城乡基层党组织要平等对待流动党员,把流动党员纳入管理服务范围,形成城乡互动、双向服务、融入组织、双重管理的流动党员权益保障体系,实现城乡流动党员民主权利无差异对待、无差别保障、无障碍行使。

六是党内文化上的同步发展。要以加强党内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的支撑,促进城乡党内文化同步发展。在承认城乡党内文化在差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等基础上,用公认、理性、进步的文化价值观将城乡党内文化统一起来,明确宗旨信念导向,增强执政意识和协同意识,培育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积极营造城乡党内团结、协作、统一的和谐氛围,以文化软实力求得党内思想上、政治上、价值取向上的一致,增强党的凝聚力。

构建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乡关系演变的发展进程,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城乡分割”、“以城带乡”、“城乡交融”最终走向“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构建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的预期效应是:

一是有效推动城乡统筹加快发展。“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2]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城乡党组织必须自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使基层党的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工作目标互相协调、工作部署互相呼应、工作成效互相促进,引领和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二是有效促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有机融合。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必须在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改变城乡自成体系、相互分割状况,推进城乡互动、区域联动,把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统筹起来,促进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城乡基层党员一体共管,党建工作城乡互促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协调有序发展。

三是有效帮助城乡基层破解难题。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城乡一体化旨在消除城乡对立,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矛盾,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步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向更高水平。[3]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承载着创新基层党建、帮助城乡基层解决难题的重要使命,努力使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组织构架更加适应城乡统筹,领导班子更加胜任发展使命,工作方式更加有利于城乡和谐。

四是有效帮助城乡群众得到实惠。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应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会性、区域性、群众性、基层性公益工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基层党建融入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之中,服务工作不断加强,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功能不断强化,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不断健全。

五是有效推进城乡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根据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环境任务对象的变化,把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尊重党建工作规律与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思想观念、工作制度、工作方式的创新,努力使城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城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巩固发展,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关于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的战略要点和内在关系

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是以城乡协调、统一、均衡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战略。为此,必须把握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点:

“平等”是推进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要逐步破除政治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构建城乡基层党建平等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考虑、共同享受的资源分配环境,培育城乡基层党建基本服务同质、均等的服务环境。尊重城乡基层党员主体地位,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念,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公正公平地对待城乡党组织中的所有党员,保障城乡基层党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协调”是推进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在平等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推动城乡互动、区域联动,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纵横贯通、全面衔接、开放互动、双向受益的组织架构、活动阵地、党员管理、服务网络、电子党务、要素保障、开放运行等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系统。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促进党建工作格局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

“融合”是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趋向。要注重体制融合,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基层党建互促共进机制,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和交流。要注重资源融合,强化资源集约意识,推动各类资源合理配置、双向开放、相互促动,提高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要注重功能融合,强化基础与特色并举、质量与速度并重、各个领域与区域党建工作并进的统筹发展意识,形成关系密切、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的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整体布局。

“创新”是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动力源泉。要辩证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大力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有效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用先进的理念方法对那些不合时宜的党建观念、体制、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机制,丰富内容,拓展方式。

“发展”是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用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

“服务”是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的核心。一是服务发展。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思想,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二是服务社会。引导基层党组织致力于关注民情、维护民安、促进民和,切实做好通达民意、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工作,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三是服务群众。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是服务党员。基层党组织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护党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爱党员的工作机制。

在探索实践的具体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六个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统筹规划与有机推进的关系。规划是统筹的基础。坚持把城乡基层党建规划与城乡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镇村体系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在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中同步规划。要依据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和党组织、党员分布等情况,搞好党建中长期规划,着力形成城市、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同时搞好专项规划,并与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设置阶段性、有限性目标,从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统筹考虑、有机推进。

(二)正确处理好共性均衡与个性鲜明的关系。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格局,不是要消除两者之间的个性特色,而是要在统筹谋划部署、推进联动发展、实现共建共享、促进相互融合等共性要求上做好工作、创造条件。坚持特色化、多样化才是有生命力的建设思想,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城乡基层党建的历史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等,在组织设置、活动方式上突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使城乡基层党建共性要求更加均衡,个性特色更加鲜明。

(三)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与联合共生的关系。在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过程中,党员管理的多重性、组织设置的网络性、党建资源的共享性等特征更加凸现,组织联建、合建、共建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既要积极引导各类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又要在搞好“统”的同时,保证参与单位原有的独立地位和自主权;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又要注意充分发挥其他组织应有的作用。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联合中共生、在共生中共荣、在共荣中共进。

(四)正确处理好行政调控与利益引导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不再是基于政治动员,而是基于组织和个人自身的利益需求,这样的机制实际上已经不能再用单纯的行政调控带动起来。这就要从基层社会的利益需求中为城乡基层组织互助合作乃至党的建设寻找新的动力。只有围绕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才会有生命力、持续性。

(五)正确处理好探索创新与制度规则的关系。在探索创新过程中,要辩证地认识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与现行党建工作模式的关系,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要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有效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寻找创新与现行制度规则的共同空间和发展空间。做到既有利于加大制度创新,又能养成遵守制度规则的良好习惯和素养;既通过创新不断推动工作的规范,又通过规范促进工作创新。同时,坚持创新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一厢情愿,必须充分了解基层组织、党员群众的自身价值取向,从“党员本位”、“党员主体”的角度去改革组织设置、设计具体制度、创新活动方式,使广大党员便于活动、易于遵守、乐于参加、体现价值。

(六)正确处理好城乡一体与逐步融合的关系。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是方向性、战略性的制度设计,必须正确处理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党委主导与社会共建的关系,逐步整合基层党建工作组织、人才、场地、信息等各种资源,让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两新”组织、农村等不同的“党建板块”能够互动互促,使城市与乡村党组织全方位的对接和融合,进而成为有机整体,达到城乡基层党建“观念融合、资源融合、工作融合、体制融合、方法融合”,从而更好地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在空间形态、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形态等领域上进一步全面融合。

[1]汝信等主编.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7.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3]王伟光主编.中国城乡一体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5.

本文为2010年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前期部分成果。课题批准号:10BDJ031。

作者系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

■ 责任编辑:古悦

D267

A

服务城乡基层 篇7

短短几年时间,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从试点推广到全面覆盖, 基金累计规模迅速增长, 对于保障和改善参保居民老年生活、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 参保居民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也不断进行基金积累,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和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风险一旦发生, 将直接影响到亿万居民的“养命钱”。如何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和管理, 确保在目前条件下投资运营, 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不足

(一)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途径过少, 缺乏效益。

在基金的财务管理中保值增值管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常状况下, 基金的经办机构会将两个月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金额预留。结余基金进行投资, 获取收益, 银行定期存款与国债的购买是养老保险基金制度规定下的投资方式。经办机构会将结余基金用于购买国债以及定期存款。为此, 获得投资利益基本的来源则为银行的存款利率与国债利率。以上投资模式表面看来具有较高安全性, 可以保证基金的安全, 然而其投资效率和股票等一些投资途径进行比较, 不仅收益低, 同时也会受到市场经济、利率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出现资金贬值、亏损的现象, 无法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

(二)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

虽然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县范围内已经基本达到统一, 但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乡镇一级, 部分地区虽然乡镇网点众多, 但在有些乡镇的服务并不是全日制的, 只是每周服务一天, 这就造成了工作人员收缴保费入账不及时, 参保人员缴纳的保费在被收取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被吞噬、挪用等风险, 业务经办人员也要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三)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不高, 不具备基金运作管理的经验, 同时又没有对委托投资资金进行有效财务监管的能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行政人员, 这部分人大多只能做记账、转账、支付等工作, 缺乏操作投资组合、构建模型分析市场潜在风险的能力, 缺乏规避风险的能力和投资财务账目的监管能力。客观而言, 无论在目前投资品种单调的情况下运营社会保险基金, 还是未来社会保险基金按市场化运作, 各级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都难以承担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重任。

(四) 基金核算管理力度不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核算是基金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且基础的环节, 同时也体现了基金管理工作的风险, 其主要原因是基金核算管理人员缺乏更为专业的技术水平。除此之外, 在核算目标不对基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造成影响的基础上, 要将养老保险资金及时入账, 以此保障养老保险基金核算的准确性。然而实际上, 养老保险资金在核算的环节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 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比较少, 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十分有限, 为此在进行养老基金核算时, 则会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 对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在核算养老金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疏忽。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措施

(一) 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 保证基金的安全性。

保证基金的安全性与保值增值, 是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针对基金的安全性而言, 务必要建立具备科学性与合理行的基金管理制度, 在基金保值增值方面, 可以将投放渠道拓宽, 突破传统渠道, 选择专业性的基金投资机构, 将资产投资结合进行完善与优化, 以此全面提升基金获利水平, 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二)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支付时互相监督、彼此制约。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基本养老金支出、医疗补助支出、丧葬补抚恤补助费支出、转移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和其他支出。在养老金支付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审核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条件。审核项目、标准、支付的对象。其次, 建立合理的授权分责制, 完善审批手续, 对审批手续残缺不全的, 应责令退回重审。

四、结论

我国的社会保障会计工作正是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 社会保障问题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及政治、经济稳定, 会计核算、会计模式等直接关乎着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会计体系, 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应当高度重视。

服务城乡基层 篇8

一、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 我县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重中之重来抓,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 统筹调配党建资源和要素, 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有效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1. 芜湖县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1) 健全领导机制, 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 纪检、农经、民政、司法等部门及各镇共同参与的“难点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2) 强化督查指导, 确保治理工作责任明确, 配强指导机构, 实行治理责任制, 开展集中治理。

(3) 注重工作结合, 确保治理工作效果明显。要求难点村两委班子坚持边学边改, 以开展“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和“五访五问”活动为契机, 进一步明确存在问题, 理清工作思路,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2. 搭建有效载体, 使城乡党组织活动更经常。

2003年起, 芜湖县先后制定了对“乡镇党委书记履行农组直接责任人职责”、组织委员考核的办法, 持续开展“五个好”乡镇党委创建考评工作。按照“典型推动、示范带动”的思路, 先后培育了2个农村党建示范镇、36个示范村等党建工作示范点, 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 一批村党组织达到了“五个好”要求。

二、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构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1. 思想认识不高, 工作内在动力不足。

部分基层党组织及其主要领导做党建工作比较被动。城镇党组织、村党支部, 在“互利共赢”问题上缺少有效沟通和创新的办法, 导致了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资金、物质上的扶持, 没有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2. 城乡党建资源不均衡。

城乡党建在资源上有较大差异, 资源区域开放度不高, 整合利用难度普遍较大。由于城乡经济基础不同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城乡党建资源交流互补不充分。

3. 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共建面不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城乡党组织联建工作常常难以推动, 普遍存在“联”而不紧、“联”而不顺、“联”而不宽的问题。因此, 要想形成全面覆盖、长效管理的统筹机制, 必须把城乡一体党建工作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之中, 纳入到现代社会管理工作之中, , 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加大探索力度。

三、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对策和建议

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已经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如何确保共建机制更健全, 效果更明显,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 着眼于组织“活”起来, 创新组织建设, 建立统筹城乡党建组织体系。

创新组织建设就是探索城乡一体的组织设置新模式, 坚持服务发展、行业相近、强弱联合的原则, 逐步打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城乡界限, 注重组织设置的纵横结合, 努力构建起在产业链上、专业协会中、社区楼宇里的党组织, 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等模式。

2. 着眼于资源“用”起来, 建立城乡合作的互帮互助机制。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重要目标取向, 推进城乡党建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综合运用, 促进党建水平的共同提高。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 统筹配置党建资源要素, 推动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 特别是引导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

3. 着眼于党员“动”起来, 建立健全城乡合作的互帮互助体系。

围绕改善民生、立足于服务城乡居民, 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信访接待日等制度, 推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联系卡”制度, 以城乡党组织之间互动相融为线、以城乡党组织和党员结对联帮为点, 把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党员民主评议和干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促进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刘致丞.区域党建:基层党建发展的内生性要求[J].蚌埠党校学报.2010, 03.

[2]李雅兴, 陈建华.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的障碍和现实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6.

[3]李重华.抓住基层党建的关键环节——机关党建[J].探索.2010, 06.

服务城乡基层 篇9

1 新模式的内容及目标

1.1 转型教育师资的培训

(1) 全科医学理论培训。 (2) 教学技能、方法培训。

1.2 完成转型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改革

(1) 编写《全科医学概论》教材。 (2) 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相关教材的建设。 (3)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建设。

1.3 建立城乡社区基层医师人才的培养基地

(1) 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 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 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 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 构建城乡社区基层医师转型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1) 与应诊相关的教学目标评价 (各种有关知识、技能、态度) 。 (2) 与服务的具体情况相关的教学目标评价 (个人、家庭、社区服务) 。 (3) 与服务组织相关的教学目标评价 (连续性、协调性服务) 。

2 新模式的方案及计划

2.1 实施方案

结合我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发展, 明确城乡社区基层医师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结构, 构建课程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3年教学改革进行验证评价。

2.2 实施计划

(1) 设计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需求知识能力结构调查表, 在我省部分县市进行抽样调查。 (2) 参照国内有关资料, 结合调查, 构建城乡社区基层医师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 制订教学计划。 (3) 开展社会学科、基础医学的课程和教学改革, 制订阶段性测评标准, 完成相关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 (4) 进行临床技能教学改革, 构建技能阶段性测评体系,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和见习基地网络。 (5) 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实习 (测评) 手册, 进行临床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质量检测。 (6) 整个培养过程贯穿着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特征的发挥, 强调人际交流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注重品德修养和理想教育。

3 新模式的预期成效

(1) 培训一批合格的教师。 (2) 构建课程体系。 (3)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4) 建设特色教材。 (5) 建立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示范性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基地。 (6) 合作运用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教学远程互动。 (7) 培养出适应城乡社区市场经济发展, 适应基层卫生服务, 适应岗位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复合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医疗人才。 (8) 强化人文、社会学科, 突出城乡社区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 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特色人才。

4 讨论

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方式有两种模式:其一, 以英、美及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毕业后教育模式;其二, 以法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模式[3]。鉴于我国国情, 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不可能像欧美那样, 用10~12年时间来培养一位全科医生, 只能根据实际情况, 培养适宜人才, 提供适宜的、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服务[4]。

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不同,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情况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别。我国目前基层有一定数量的卫生技术人员, 但是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 且学历层次偏低, 与国际全科医生的水平相比, 我国基层医生的学识、能力及基本素质还相差甚远, 要胜任迅速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很困难。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提出以毕业后的医学教育为核心, 当前以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转型培训和师资培训为重点, 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才培养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5,6,7]。

本模式依据国家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 尤其是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规划, 结合我们既往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展开的调查, 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 提出了城乡社区基层医师转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了服务于城乡社区的高级医疗人才。教学改革是以培养适应建设城乡小康社会需要的,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模式。因此, 本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可行性, 其核心就是为城乡社区培养具有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科研、管理等六位一体的合格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小冬, 卢建华.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358-361.

[2]徐哲芳.探索社区卫生机构人才培养路径[J].医院管理论坛, 2008, 25 (4) :51-54.

[3]马亚娜, 宋雪佳, 吴群红, 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1) :15-16.

[4]金生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问题与发展思路[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5) :298-301.

[5]王光荣.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6]黄万琪, 张红菱, 舒剑萍, 等.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医学教育, 2005 (5) :69-71.

服务城乡基层 篇10

1.1 取得的经验

构建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主要有城乡党组织联建, 即因地制宜, 采取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居合作社联建等形式建立党支部, 实现“城乡联姻”;城乡对口帮扶, 即通过实施“百企联百村”活动, 组织企业与村子结成共建对子, 集中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力量, 重点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扶持产业发展等方面给农村以帮助;区域联建, 即根据产业、地域等经济布局, 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城乡界限, 将区域内各相关党支部联建成党总支, 在生产经营上统一协调、统一服务, 整合党的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 着力构造党建大格局。

构建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 缓解了村干部队伍日益老化、“双强”型支部书记来源不足的问题;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 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也为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较好地改善了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选派企业干部到村任职, 有利于把企业的先进文化、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农牧区经济发展, 提高了村级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

构建城乡共享的党员培训体系。坚持从基层干部的实际出发, 运用学习班集中培训、考察培训、挂职培训、会议代训、组织专家教授巡回授课培训等多种形式, 紧盯历史资源这座“富矿”, 深入发掘传统, 丰富培训内涵, 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工作, 不断激发广大党员的历史使命感。

1.2 发展趋势

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打破城乡基层党组织各自相对封闭、自我循环的格局, 使城市党建与农村党建日益紧密;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在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拓展、覆盖延伸的同时, 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 在组织设置上, 逐步实现与城乡统筹规划接轨,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 不断加大党建资源共建共享力度, 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突破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 提高城乡党务工作效率;从分割向统筹转变, 打破城乡区域界限, 促进城乡党建工作相互促进, 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与城乡党建工作同步推进,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2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瓶颈解析

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没有跳出城是城、乡是乡、城有城的政策、乡有乡的规矩的思维定势, 思想上仍习惯按传统模式谋划城乡基层党建。这些认识困境与偏差, 无形中就成了统筹谋划城乡基层党建的思想壁垒。

规章制度有待健全。推进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属于政党范畴、政策范畴, 是党组织意志的体现;推进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则属于政府范畴、法律范畴, 是人民群众群体意志的体现。如何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与实现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统一起来, 将党组织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意志融合起来, 实现党的政策与法律的有机衔接, 这是须着力解决的敏感问题。

组织设置不相适应。城乡党组织设置没有形成“一盘棋”格局。尤其是现有的农村党组织虽没有撤除, 但能在家参加组织生活的多数是年老体弱的党员, 而大量青年党员在城乡间频繁流动, 现有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已不能满足党员活动的要求, 由此也带来党员管理难到位的问题日益凸显。

资源配置亟待整合。农村党建资源相对缺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 需借助外力, 而城市优秀人才下不去, 农村人才又极度匮乏, 造成农村工作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机关和城市社区党建资源相对闲置, 人才、服务、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制约着城乡党建一体化的进程。由此也造成城乡基层党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存在短期“输血”现象, 无法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全面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3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路径探析

3.1 树立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新观念, 实现观念上的统筹

加强党的建设, 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基层党组织, 特别是党的一把手, 必须牢固树立党建工作的“主业”意识, 把主要精力用于党的建设, 充分调动党委 (支部、组) 以及各方力量, 搞好本单位、本地区党建工作的谋划和落实;牢固树立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协同推进的效益观念。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放到同等重要位置, 平均用力, 同等考核, 坚决杜绝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两张皮”现象;牢固树立党建工作全区“一盘棋”的整体观念。进而从思想根源上彻底改变党建工作“重城镇、轻农村”的观念, 赋予农村党建与城镇党建同等的发展机会, 加大对农村党建的扶助和帮带, 加快农村党建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牢固树立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大党建观念。在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内民主建设、统一战线建设等各方面全面推进, 最终推动党建工作整体发展。

3.2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规章制度, 实现制度法规上的统筹

构建城乡统筹的学习型党组织两级联动的学习制度。把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传统和优势融入到城乡统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 实现城乡两级党组织学习制度的形成与多层次互动, 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党员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党建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实现干部选拔机制创新, 开辟城乡统筹的人才选拔新通道。完善城乡统筹干部任用制度, 以交流结合为重点拓宽干部任用领域, 同时, 建立与统筹城乡党建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对城乡干部相关的监督管理及薪酬保障制度。推行乡镇干部任期制、轮岗制、公开述职述廉、民主测评、责任追究等制度, 并同时建立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最低保障、养老保险及表彰奖励等制度, 发挥监督管理的正、负激励功能, 提高乡镇干部整体的工作效能。

3.3 建立以城带乡的资源配置新机制, 实现党建资源上的统筹

整合人才资源, 实现人才资源的以城带乡。通过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公开选拔, 把“四化”优秀人才选入村 (社区) 党组织队伍, 从文化层次、年龄结构、业务素质等方面改善农村党务人才队伍结构。整合物质资源, 实现党建物质的以城带乡。整合党建经费和物资, 实施适度的“倾斜”政策, 把党建资金和物资重点安排到农村党组织, 改变城市党建物资和经费“囤积”的现象, 实现农村党建重点扶助和城镇党建自主发展“两条腿”走路。创新培训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的以城带乡。大力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逐步在村级党支部建成终端站点, 联结、整合农村各级党组织的网络化资源体系, 实现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夏行.略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J].党建研究, 2009 (1) .

服务城乡金融 助推经济转型 篇11

2005年8月,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袜业园)成立。成立之初,园区内小企业自有资金大部分用于购置机器设备,流动资金短缺。面对这种情况,郊区联社理事长于涛带领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后,果断决策为袜业园提供信贷支持。然而,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场地均为租赁形式,没有足值抵押物及有效担保,只能以设备抵押。而设备抵押不利于贷款管理,可能造成贷款风险。面对困难,郊区联社积极拓展门路,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多方努力,于2009年2月同吉林省东北袜业园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担保公司)成功签订合作协议,由担保公司为袜业园内企业提供担保,郊区联社为袜业园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与担保公司合作,不僅解决了园区内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同时也创新了郊区联社信贷业务品种,实现了银企加农户“多赢”的局面。

与担保公司合作成功后,郊区联社领导班子继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经营服务理念,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一)“园区+小企业模式”

郊区联社在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园区推荐、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担保金质押”的方式,满足园区内小企业融资需求。这种融资模式利用园区为驻区企业提供管理和服务、对企业比较了解的优势,由园区推荐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由担保公司担保,郊区联社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批量营销,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批发,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截止2010年3月末,辽源市郊区联社已累计为园区内42户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3595万余元。

(二)“小企业+农户模式”

园区内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户缝袜头产业的兴起。但是,袜业园成立之初农户缝袜头多为单户经营,属小作坊生产模式,缺少设备,人员分散,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园区内小企业规模化生产需求。针对以上情况,郊区联社对袜业园区小企业覆盖和辐射周边的三个乡镇农户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降低利率,简化办贷手续,实行一次授信,贷款资金周转使用,不断加大为袜业园区小企业缝袜头农户贷款投放力度。截止目前,为三个乡镇专职缝袜头的750户农户发放贷款余额已达1852万元,园区外周边农户得到实惠的同时,园区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园区、企业、农户、银行多赢的局面。

(三)园区+小企业+大学生模式

2009年3月,东北袜业园开始实施“5232”计划,第一批大学生进驻袜业园区,开始了创业之旅。经过半年左右的学习和实践,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数企业经受住了罕见漫长的袜品销售淡季,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然而,流动资金不足,成为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绊脚石”。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不让资金短缺问题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郊区联社主动派人与园区领导协商:由园区牵头提供具备贷款条件的大学生企业名单,袜业园担保公司整理报送贷款材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并给予下浮10%的利率优惠政策,截止2010年3月末,辽源市郊区联社已累计为园区内14名大学生创业提供信贷资金280余万元。

服务城乡基层 篇12

烟台市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举措和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服务水平明显得到改观, 农民得到的实惠也显而易见。烟台市作为沿海城市, “城乡协调竞争力”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三。目前, 烟台市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 烟台市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观念, 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为亮化美化农村环境, 实现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 烟台市从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四方面入手, 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城乡道路网络建设方面, 着力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 加速农村客运网络建设, 形成了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供水体系建设方面, 实施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战略, 推进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和乡村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方面, 莱山区用管理城市的办法管理农村, 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 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网络, 将全区所有村庄的生活垃圾全部纳入环卫集中处理系统, 让农民体验到了城区居民的生活。

(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

目前, 烟台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已覆盖所有县市区, 覆盖率大大提高, 全市农民参合率已达99.7%。农村义务教育也逐步加强。2008年, 我国提出利用3—5年的时间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而烟台将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这一教育目标。2010年, 农村中小学还实施了校舍改造、教学仪器更新和“两热一暖一改”工程, 将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400元和600元。另外, 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烟台市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就业培训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延伸, 社会保障政策向进城农民工延伸, 初步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格局, 实现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连续五年保持了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 连续五年保持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3%以下, 连续五年保持了再就业资金投入总额不断增长, 连续五年保持了就业工作考核全省第一名。

(三) 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优化组织机构

长期以来, 农村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比较薄弱, 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009年以来, 龙口在全市农村中率先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为社区农民就近提供全面、方便的服务, 使他们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真正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他们根据“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合并村型社区”三种模式, 在全市606个行政村中统一规划了254个农村社区, 并且每个社区都按照服务半径不超过1.5公里的原则, 建一处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集办公与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 让农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便利的公共服务。这种“1.5公里服务圈”的建设, 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 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 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为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烟台市出台多项鼓励政策, 支持搞好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农村五保家庭免费安装有线电视等工程建设。2008年, 烟台市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工程, 引导村民主动走进来学知识、学技术, 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养殖等技术问题, 收到了“读书育人”与“读书致富”的双重效益, 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加油站”和“充电器”。去今年上半年, 烟台市所有乡镇街道实现了农村 (社区) 文化大院覆盖率100%。各镇街利用文化大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差距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异。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 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 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 在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建设任务繁重, 资金需求巨大。目前, 农村公共服务投资主体比较单一, 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 发展经济依然是第一要务, 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资金仍然是有限的。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医疗卫生服务, 以及社会保障等关乎农民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 仅仅依靠政府投入, 难以完全满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内在需要。

(二) 农村公共服务决策方式不够科学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农村大部分居民的实际需求, 是衡量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一般实行“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大多是由各级政府及村组织自上而下地进行决策, 往往忽视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偏好, 且带有很强的指令性、主观性, 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不能由他们自己做主, 缺乏表达需求的渠道。

(三) 农村公共服务结构不够合理

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地方。重“硬”轻“软”、重显性投资轻隐性投资、重视见效快的服务轻见效慢的服务。对于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服务较为重视, 而对于农村长远发展的问题则重视不够;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积极性高于对信息系统的投资;对于农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比较缺乏, 而需求较少的部分非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却相对过剩。

(四) 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考核体制不够科学

有什么样的考核体制, 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成效。目前, 干部政绩考核体制仍未把公共服务能力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再加上地方政府领导体制方面存在的任期较短问题, 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较多地考虑对上负责的问题, 而忽略公共服务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乡镇的考核, 指标涉及很多, 有财税、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社会稳定等方面, 为完成这些考核指标, 乡镇承受着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压力, 很难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人力财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事务上去。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是, 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科学有序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工作。

(一) 创新管理理念, 建立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可以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 人均GDP达到2000-2500美元可以建立具有一定福利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迟福林认为,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政府应创新管理理念, 逐步建立完善的、全面覆盖的、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 要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价值上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投资性的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与管理型的经济促进型政府转变, 必须把为农民提供基本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作为首要的职能, 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另一方面, 要转变“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尽力培育“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从而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决策机制。因此, 政府提供什么公共服务, 怎么提供, 应先听取民众的意见, 确立依据农民、农村的内部需求来决定公共服务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的制度, 建立体现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意愿的需求表达机制, 让农民参与公共服务决策方案的制定, 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二) 加大财政投入,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多元化机制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 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集中财力优先安排群众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避免分散投入。引导、鼓励企业、个人和各类社会组织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逐步改变农村公共服务投资过度依赖政府的现状, 突破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的瓶颈, 实现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从国际经验来看, 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印度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 政府投入的资金约为三分之一, 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投入的资金约占三分之二。因此, 应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去做, 建立一种以政府供给为主, 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三) 科学规划,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结构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应科学规划, 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比如, 覆盖英国整个城乡的地下管网设施, 是在100多年前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规划建设的, 但在人口已经增长了50倍的今天, 却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可见其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当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结构, 政府应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着眼强化城乡的衔接、互补,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 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政府官员应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提高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效率。具体来讲:第一, 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第二, 要完善包括目标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的评估程序, 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框架, 保证评估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 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坚持透明性、公开性的原则, 以公民为中心, 积极引入外部评估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估体系。第四,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相联系, 把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因此, 政府应从整体上建立起一个有关城乡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估系统, 以评价市、区以及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同时, 对乡镇政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监督与评估应做到制度化。将过去“组织考评、上级认可”的奖惩机制改为“综合考核、社会评议”的奖惩机制, 让所有服务人员形成紧迫感。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提出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当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存在着农村公共服务结构不够合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决策方式不够科学;考核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 必须创新理念、转变观念, 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多元化机制, 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等措施, 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多元化机制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社科院.2010年4月26日.

[2].烟台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烟台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10年1月19日.

[3].黄金辉.丁忠毅.成就与问题:成都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审视——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视角[J].财经科学.2010, (1) .

上一篇:环境卫生规划下一篇:养分释放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