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2024-07-17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格局(共7篇)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篇1

中共慈溪市委组织部

2009年12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当前,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如何让基层党组织设置更好地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已经成为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创新突破的现实问题。

一、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背景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的先发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产业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党员从业分散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面前,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做一些调整和创新。

1、农业发展产业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已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副、工、贸等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块状经济发展迅猛,也涌现了一大批专业村、专业镇和新兴产业基地。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组合,使越来越多的党组织和党员突破了行政和组织的限制,并在产业链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但由于受传统党组织建制的限制,目前还只能成为各个产业链条上的“散兵游勇”,很难有组织的发挥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突破了农副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单位、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界限,要求广泛组织基层资源开展社会化大生产。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小规模乡村组织及与之相伴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由于规模较小、发展空间狭窄,不但不能有效地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反而在某些环节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这些迫切要求探索和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及其运行机制,使之与日益推进的产业化趋势相适应。

2、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与非农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慈溪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从城市化发展阶段来看,慈溪已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城乡交融阶段,迫切要求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统筹的党组织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但传统基层党组织总体按行政区划或地域关系设置,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管辖范围。这种城市、农村、企事业单位相互分割的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制约了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党建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打破地域界限、条块分割、建制束缚和行政壁垒,构建广泛覆盖城乡、直接服务发展的新型党组织体系。

3、社会组织多样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随着产业发展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开始多向延伸,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日益明显,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出现了基地、大户、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催生了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等党建工作新领域,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支部建在哪里”的新课题。传统基层党组织只以行政单位为唯一设

置单元,导致党组织工作无法延伸到新的党建领域,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较低,限制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据查,2008年底,我市共有非公企业12568个,单建或联建党组织的1373家,仅占总数的10.9%;社会团体188个,单建或联建党组织的8个,仅占总数的4.2%;民办非企业单位346家,单建或联建党组织的25家,仅占总数的7.2%。如何将党的影响和作用有效地渗透到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去,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4、党员从业多元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和主导型作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了以市场方式为主。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秩序出现的裂痕、瓦解、重构,人民的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的变化,必然导致党员分布的分散性、流动性,从业结构和社会身份的多元化、多样化。传统的以行政单位为依据设置党组织,对每个党员依托相应固定单位加以“静态管理”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致使“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大量涌现。同时。随着党员个性化发展日益明显,从业岗位发生诸多变化,党员先进性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掌握特定的专业技术外,还有各自的利益需求,传统单一按区域设置党支部把不同志趣和需求的党员编在一块,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党员的合理需求,客观上限制了党员个性化发展,党员的专业特长难以充分展现。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党组织现行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二、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应把握的原则

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创新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则。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和改进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要从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员的从业结构、流动状况、村情民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消除盲区等基本要求来进行。力求通过调整,建立一个能覆盖各个区域、每一个党员的较为完善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以有效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基层的全面贯彻执行。

二是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党组织设置创新的根本动因源自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组织设置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调整,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超越一定时期当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循序渐进;必须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服从和服务于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寻求组织设置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佳结合点。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区域化出发,根据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形式的调整与变革,适时合理地调整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坚决防止和反对搞形式主义。

三是有利于密切党员群众联系的原则。基层党组织处在党的组织的最基层,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必须以有利于加强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为立足点,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对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组

织、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深入其中了解社情民意,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以确定出为最广大党员群众所支持所赞同,能够密切联系广大党员群众,密切联结党心与民心的最佳调整方案,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四是有利于工作稳步推进的原则。要根据党员队伍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党建工作基础等客观条件,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完善,该新建的新建,该整合的整合,该调整的调整,既不能使党组织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不能不顾客观需要盲目设置党组织。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平衡状况,允许多种结构、多种模式的党组织并存和发展,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实施。

三、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主要设想

创新城乡党组织设置,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打破传统地域界限和单一的垂直体系,在坚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员群众联系的原则下,按照就近、方便、有利于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建立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各种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为依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结合、全面覆盖的新型网络系统,实现组织功能提升、党员作用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党组织设置模式:

一是打破区域联合建。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打破区域界限,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互补性,建立村与村、村与企、村与居、村与机之间联合党组织,实现以强带弱、以工带农、村社联管、城乡共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商发展。(1)村村联建。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为目标,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实行村村联建,建立党委(总支),以经济强村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党委(总支),或乡镇党委下派乡镇干部担任书记,逐步形成与乡镇行政区域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心村党组织设置形式,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要注意及时对符合条件的中心村党组织提升设置规格,以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更好发展。(2)村企联建。针对村镇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行政村多数党员及青年进入村镇企业工作的实际,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发展为目标,突破行业界限,将村镇骨干企业与行政村通过村企联合建立党组织的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村企联建党组织,一般由企业党员负责人兼任党组织书记,统一领导企、村工作。(3)村居联建。由城镇近郊村与社区共同建立党组织,成立党委或党总支,统一领导村、居工作,着力解决城镇推进过程中,农村逐渐成为城区,而村党组织的社区管理工作还相对薄弱这一问题,通过村居联建,切实加强社区管理。村居联建原则上以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新的党组织书记,或由镇(街道)党(工)委下派机关干部担任书记。(4)村机联建。发挥党政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探索推行“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村机联建”方式,鼓励和引导一些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党组织与有关机关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共结共建,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链”、“产业链”、“信息链”和“服务链”等永续链条,实现机关部门工作与乡镇工作的有机衔接和机关部门党建目标与乡镇党建目标的最终统一。

二是突出产业整合建。适应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各种行业协会大量涌现的新情况,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将分散在不同行业的党员,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把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到产业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具体可采取“五个依托”的办法:一是以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把一定范围内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商贸等行业的会员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组织,提高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二是以农业产业链条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产业链中的其他不同单位组建党组织,发挥企业在资金、人才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共同发展;三是以产业化的工业园区、示范服务基地为依托,园区、基地范围内的各单位共建联合党组织,发挥示园区、示范基地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优势,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发展新产业;四以产业化经营市场为依托,市场链接的有关单位联合组建党组织,提高市场管理水平;五是以涉农站所(如农技站、林业站、兽医站等)或经营服务公司为依托,服务范围内的有关单位联合组建党组织,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增强乡镇站所或经营服务公司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产业党组织建立后,要处理好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双方要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拓展覆盖延伸建。适应经济社会组织多样化的趋势,对新分化、新出现的各类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及时跟进党的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的办法,在其中适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从组织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采取“建、挂、联、调”四种形式,从动态上寻求党的组织设置的最佳切入点。建,即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挂,即对规模较小、仅有个别党员的单位,把党员挂靠到附近单位的党支部,让其过正常组织生活;联,即对同一区域内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但行业、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单位,将其联合起来组建党组织,如采用“支部+协会”模式或组建“产业党支部”;调,即对属于整体转变原单位性质的新社会组织或新经济组织,在原有基础上相应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设置,保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对组建党组织条件不成熟的单位,可先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以群团组织建设促党建。同时,要顺应城市人口加快集聚的形势,将党组织延伸到社区楼院,依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如楼道支部、专业市场支部、商会支部、离退休支部、再就业支部、商场支部、流动支部等。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立的居委会及改组后的集体股份合作公司党组织,可以按照独立分设、联合交叉,居委会、集体股份合作公司统一成立党支部模式建立党组织。四是加强管理流动建。适应党员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的趋势,按照“管住、管好、管活”的要求,着力构建“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外来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就近就便编入所在村(社区)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在外来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村(社区)、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单独建立外来流动党员党组织。对与外出流动党员,由乡镇党委负责在外出流动党员的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或依托异地商会组建党组织,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使他们“离乡不离家”。在建立实体党组织的基础上,对少数特别分散、但具备技术条件的流动党员,可探索在网络上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开设网上党员教育、视频组织生活会等,使外出流动党员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参加组织活动。

五是双重设置开放建。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党员管理难、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员过组织生活难等问题,可探索建立党组织双重设置模式。即依照“大党建”观念,根据党员同时具备企业人、单位人、农村(社区)居民、中介组织成员等多种角色并存的现实,以及党员流动性日益趋强的态势和特点,突破一个党员编入一个支部的局限,探索实行主要工作、生

活地固定党组织设置与次要工作、生活地临时党组织的双重设置模式,建立对双重身份党员实行双重管理的机制。如,对在职党员,实行工作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为辅,要求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试行以社区为单位,成立能发挥在职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的社区在职党员联络会,并依托联络会建立临时党支部,由全体在职党员选举产生联络会长、临时党支部书记;根据居住相邻或选择公益岗相同原则,在联络会下设若干联络小组,并依托联络小组建立临时党小组。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接受所住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对农村、社区不便迁移组织关系的外出流动党员,试行以居住地党组织管理为主、工作地党组织管理为辅,借鉴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做法,推行工作地、居住地分开的双重身份的流动党员到工作单位党组织或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报到制度,并根据地域相邻和行业相近的原则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接受工作地党组织管理。

六是完善功能分类建。党小组是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党员参与党内活动、发挥党员作用的基本单位。要适应党员职责多样化、从业结构多元化和党员作用个性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打破原有按自然村、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单一形式,按照社会工作需要与党员特征相结合、党员自愿选择与党组织指定相结合、党小组具体职责与个性特长相结合、党员管理量才归位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要求,灵活设置党小组,形成专业技术互补、年龄结构互补、文化层次互补、思维观念互补的新的聚合。一是根据党员的职业分类,把农村中在同一产业从事相似工作的党员集中起来建立党小组,如建立工业、农业、建筑、第三产业等党小组;二是根据党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特点,设置不同责任岗位,把在同一岗位的党员集中在一个党小组,如设置政策宣传、科技示范、市场信息、治安调解、参谋顾问等党小组;三是以年龄结构来分层设置,建立青年、中青年、老年党小组等。以上几种党小组设置形式,应从行政村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综合运用,使党小组的设置科学、合理。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篇2

1 动因产生

1.1 党建工作目标化管理存在缺陷。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美国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推广应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应用与党建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目标化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强调“自我控制”,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化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上级对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主要表现在指导和协助。容易形成“在实施过程中‘偷工减料’,在年末突击中补资料”的现象。致使一些工作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

另一方面,为完成好群众教育路线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独特性任务和活动时,基层党委需要快速地对上级指示做出反应、满足党员群众要求并达到工作的目标要求,现行的目标化管理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层党组织的大多数任务都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完成,而部门间没有隶属关系,这种情况下,我们用规定牵头部门、配合部门的方法来确定各自职责,即便任务完成的不好,也无法分清究竟是牵头部门的责任还是配合部门的责任,就是说责任不够明确。

(2)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便,若任务众多,则管理更容易陷入混乱及低效状态,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狭窄,对上级的全局性要求反应迟缓。

(3)职能部门之间的冲突与竞争妨碍了整体目标的完成。部门保护主义导致各个部门从该部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在强调局部的同时,可能造成整体效能低下等问题。

1.2 打造党建优质品牌工程需要项目化管理。

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是破解党建工作难题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开展了“培育党建品牌、展示工作亮点、促进创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发现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系列的步骤,需要统筹各种资源,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项目化管理的理念方法来打造品牌。

2 具体做法

(1)立项阶段。党建项目主要分为指令型和创新型两大类。指令性型项目(涵盖党群各部门常规性工作),由党群各部门根据部门工作任务和年度工作要点,直接提出年度项目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并以文件形式下发给各基层党组织,各基层党组织按照文件要求填写项目概况表;创新型项目(涵盖各基层党组织特色工作),由各基层党组织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基础,认真研究讨论,至少遴选申报一个项目,并针对选定的项目,编制好项目实施方案,说明推进项目的背景、思路、措施、预期效果等,填写申报表,由主要负责人审签后报党委。企业党委组成评估小组,进行综合比较论证评估,从中择优确定一批项目予以审批立项,并以文件形式批复。

(2)实施阶段。项目立项后,各基层党组织及时组成项目组,对项目工作进行策划,明确项目目标措施方法,制定项目里程碑计划,细化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然后分解工作任务和责任,按照班子成员的党内分工和工作人员职务具体落实到人头,从而增强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工作积极性,启动并实施党建项目。

项目推进过程中,企业党委经常与各基层党组织沟通,不定期深入基层,及时地了解掌握项目推进情况、阶段性成效等,并进行业务指导和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基层党组织定期填报项目状态报告表(指令型项目每季度填报一次,创新型项目每一工作环节填报一次),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及时查缺补漏、总结经验,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要求完成。企业党委适时召开推进会、现场会等对党建项目进行跟踪指导和检查督办,对完成进度快、效果好的及时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对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工作不力的,责令限期整改,必要时对项目主体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并通过编发信息、现场观摩等,推广经验、拓展思路,促进各项目均衡发展。

(3)验收阶段,在项目任务完成、目标实现后,由承办的基层党组织形成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及时报党委党建项目化管理办公室验收,总结报告包括项目概况、实施情况、成果经验、评价建议等内容。党委项目化管理办公室采取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群众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党建项目进行验收评审,并出具项目验收报告。项目评估,根据项目验收结果,按目标实现率、群众满意率、综合效益、经验可推广性等指标,汇总分析情况,分类分级评估,为下一年党建项目的实施提供依据,对于效果好的项目可以在企业推广或向上级推荐报告。

3 实施效果

3.1 内业基础工作实现标准化

在项目化管理中,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总结推广、规范提高的过程,不仅使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而且使原有的特色做法得到巩固提升,并以制度的形式坚持下来。党委统一制作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一套规范表格,统一格式、内容各异。通过实施指令型项目,将党建工作统一分解7个项目,同时将各个项目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细化内容、落实责任、提高标准,完善党建制度100余项,绘制党建工作流程图29个。通过项目的统筹规划、滚动实施和评估提炼,使党建工作制度、程序更加规范化,内业基础工作实现标准化。

3.2 基层班子抓党建形成合力

在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基层班子成员各自领取工作任务,特别是行政领导作为基层党总支(支部)班子成员按照党内分工成为指令型项目负责人,强化了党建工作责任,激发了党建工作热情;同时,在各个党建项目中班子成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为实现项目目标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形成了巨大的合力。

3.3 促进了经济工作

通过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达到汇聚的资源共享,把集聚的优势放大,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为促进经济发展输入了强大动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工作。

通过组织项目,加强了班子建设,提升了领导班子引领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班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顺应干部职工新期待,将工作发展方向定位明确,形成合力。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更好地发挥了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使党建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主管部门的掌控之中,既解决了过去工作中只能看到结果不了解工作过程的难题,又很好地解决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融入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海.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J].甘肃林业,2009(4):25-26.

[2]张凤伟.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率途径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24):63.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篇3

关于改进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情况报告

一、社区基本情况: 富厚社区党支部于1997年6月,由原来富厚村党支部改制而成,地处开州大道(东)、富厚街、南山东路、双合街、杨柳街、田园街共6条街,面积 1.2平方公里,人口1.3万左右,单位楼院42个、公房三处、移民自建点四个。入驻10个行政事业单位、14个企业单位。人口高度集中、商贸发达、人员成分复杂、流动党员多。

二、社区党支部现状:现有党员201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设有党小组4个,社区阵地建设滞后,随着单位离退休党员参加到社区支部,人员日渐增多。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跟不上新的发展要求,以至于拘泥于过去的模式,在党员的管理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变化,按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使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三、组织机构设置:富厚社区根据社区党员分布情况拟设置党委一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14个,分别是富厚社区基层党委、双合街党支部、田园街党支部、杨柳街党支部、富厚街党支部。富厚社区基层党委书记:王鹏飞,委员:谢才英、陶宏春、张英、朱宏华。办公活动地点:富厚社区办公室。

1、双合街党支部:阳光花苑1.2.3党小组、燃料石油公司花苑党小组,党支部书记拟任陶宏春,支部委员:沈世文、杨从清、张昌文。支部活动场所:阳光花苑。

2、田园街党支部:粮油购销公司花苑党小组、水果佳苑党小组、永安小区党小组、美合佳苑党小组,党支部书记拟任谢才英,支部委员:何茂全、张孝成。支部活动地点:粮油建材市场。

3、富厚街党支部:盛山供销社花苑党小组、供销联社花苑党小组、二轻建司花苑党小组,党支部书记拟任张英,支部委员:刘光林、李才涛。支部活动场所工行宿舍大院。

4、杨柳街党支部:富厚自建点二组党小组、粮食局花苑党小组、城建公寓党小组,支部书记拟任朱宏华,支部委员:颜辉章、雷正美。支部活动地点:粮食花苑。

富厚社区党支部

基层党组织设置审批工作程序 篇4

基层党组织的设立、调整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程序审批。基层党组织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应设立党支部,超过50名党员的可设立党总支,超过100名党

员的可设立党委。

一、申报

新建或调整合并的单位,需要设立或调整基层党组织,要向上一级党的委员会书面报告。

内容包括:

(一)设立党组织的形式、理由,本单位党员人数、目前本单位党组织的设置情况,提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二)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包括代表名额及选举办法等)的时间。

(三)提出党委(总支、支部)、纪委委员人数和正副书记职数,以及候选人名单(附候选人简历一式两份,涉及提拔的需附考察材料一式两份)。

(四)其他需要说明或请示的问题。

二、审核

上级党组织根据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原则和有关规定对上报的情况进行审查,提出处理

意见并下发批文。内容包括:

(一)党组织设置的形式及其隶属关系。

(二)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的时间、代表名额。

(三)党委(总支、支部)、纪委委员人数和正副书记职数以及候选人名单。

三、选举

(一)新设立或调整党组织的单位,要按上级党组织的批文要求,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支部)。

(二)选举工作要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严格按照选举程序和要求进行。

(三)个别单位因特殊情况,暂不具备选举条件的,可先由上级党组织任命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支部)的主要领导成员,并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选举。

四、报批

新产生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支部)要在选举结束后的一周内,将选举结果和有关

情况报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审批。内容包括:

(一)选举工作的基本做法和有关情况。

(二)候选人得票情况。

(三)当选的委员和正副书记名单。

(四)当选人数如少于上级党组织批准配备职数,应予说明。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批复

上级党组织收到选举结果的报告后,要及时研究并发文,当选的党委(总支、支部)、纪委正副书记予以批复,委员予以备案。

六、党组织印章的刻制

需刻制印章的党组织向市公安局提出申请,由市委组织部审核后,送市公安局审批办理。

七、基层党组织设置审批工作流程图

申报:

1、设立党组织的形式、理由,本单位党员人数、目前本单位党组织的设置情况,提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2、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包括代表名额及选举办法等)的时间;

3、提出党委(总支、支部)、纪委委员人数和正副书记职数及候选人名单;

4、其他

需要说明或请示的问题。

审查:

1、党组织设置的形式及其隶属关系;

2、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的时间、代表名额;

3、党委(总支、支部)、纪委委员人数和正副书记职数以及候选人名单。

选举:

1、新设立或调整党组织的单位,要按上级党组织的批文要求,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支部);

2、选举工作要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严格按照选举程序和要求进行。

报批:

1、选举工作的基本做法和有关情况;

2、候选人得票情况;

3、当选的委员和正副书记名单;

4、当选人数如少于上级党组织批准配备职数,应予说明;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篇5

一、江南街道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基本情况

江南街道党工委下设12个党组织,其中社区6个,村党组织3个,非公企业党组织3个。12个党组织中,有4个社区、2个村及2个非公企业分布在五一路,另有1个社区、1个村党组织的办公地点虽然不在五一路,但辖区也以五一路为界。近年来,江南街道党工委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继承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不断优化各种组织资源配置,巩固和扩大党的覆盖面,实现了党的有效领导,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坚持“四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牢牢把握有利于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有利于发挥作用,有利于组织活动,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新路子。一是做到组织设置特色化。我们对辖区内党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能力专长、兴趣爱好以及生产、生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健全了党员信息资源库。二是做到支部组建程序化。在党支部改选过程中,我们按照“公推直选”的方式选举出支部委员,召开支委会对支部成员进行了分工,把政治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爱好特长突出的委员选举为支部书记。根据各支部的特点组织业务培训,提高能力素质;理顺了党员的组织关系,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三是做到制度建设规范化。我们结合各支部的活动方式和特点,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和组织生活,真正让党员学在一起、干在一起、活动在一起。探索建立党员动态管理、培训考评、活动成果记录、思想汇报、居民信息反馈等制度,从一开始就抓好党支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2、创新党建理念,设置“五型”党支部,江南区江南街道办结合辖区党组织、党员的特点和工作实际,围绕“以民为本深化服务职能,强化措施推进和谐建设”主题,以“商贸活街三产富街,争当服务群众排头兵”为载体,创新党建工作理念,组建了以党员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为主导的特色功能“五型党支部”。建立“五型”党支部是江南街道办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大胆解放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党建工作理念,探索创新型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以五一中路社区为试点,按照“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有利于发挥作用,有利于组织活动,有利于服务群众)原则,以党员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为主导的特色功能型党支部的想法。在对辖区内党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能力专长、兴趣爱好以及生产、生活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社区党委按照“爱好相同、兴趣相投、秉性相近、年龄相仿”的要求,让党员自主选择、自由结合,将原来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党支部调整为学习型、帮扶型、文体型、书画型、晨练型支部,并按照“公推直选”的要求,把政治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爱好特长突出的党员先到支部班子中来。通过设特色党支部,做到了党员有什么样的特长,就编入什么样的党支部;能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设什么样的岗位,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

3、探索实践载体,商贸活街三产富街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江南街道办充分利用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和南宁市的九大发展叠加机遇,确立了“商贸活街三产富街,争当服务群众排头兵 ”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两手抓,大力开展“三个年”活动。街道大部分辖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流量大,闲置土地和房屋多,造成卫生死角多,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无法根治“脏乱差”等环境卫生问题。经过充分沟通,街道领导班子及各村领导班子达成一致意见:全面整合辖区的闲置土地资源开展大招商、大建设活动。根据城区建设“五一路商圈”的经济定位及发展规划,通过自筹、招商引资、合作等方式,引进并立项新建了一批项目,主要分布在五一中路、西路沿线,既解决了环境卫生问题,又确保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富宁市场综合大楼业主杜斌认为,江南街道办党工委、各村委对商圈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为商圈项目尽快落实提供了有力帮助。

4、着力推进两新组织设置,促进党组织全面覆盖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江南街道党工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大对辖区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力度,指导和帮助“两新”组织成立党组织,以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五一中路社区党委通过对辖区内的大型民营企业党员人数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与企业加强沟通、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使非公有制企业对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党的宗旨、性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五一中农贸市场和广和五金机电城分别召开了党支部成立选举会,并选举产生了支部书记。五一中路社区党委将结合社区开展的“五送五创”的主题实践活动,将新成立的两家“两新”党组织定位为社区主题实践活动阵地,其中,五一中路农贸市场为 “送文艺创文明社区”主题实践活动阵地,广和五金机电城为 “送温暖创爱心社区”主题实践活动阵地。

5、根据党员分布及其各社区、村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

为适应社区、村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转变基层党组织服务方式,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街道党工委及时研究调整党组织设置,打破按照行政村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单一形式,本着求同存异、行业相近、优势互补、自愿互利、便于管理和发挥作用的原则,初步提出“一个党组织一个品牌,打造五一路党建示范带”的新思路,按照“一村一特色,一社一品牌”的要求,提出了11个党建项目。这些项目将真正结合各社区、村的实际情况,发挥社区优势,使各社区、村的党组织设置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这些项目也将进一步的促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形式。

二、江南基层党组织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区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感到传统的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单一设置模式,已不能适应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新难题,这些难题可以归结为:

1、单一基层党组织设置不适应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

经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组织设置形式的滞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社区形成的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已经不适应农村、社区经济结构多元化、经济组织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也不适应农村、社区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变化的需要和新形势下党组织、党员更好地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需要。

2、单一基层党组织设置不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与非农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不断加快。从城市化发展阶段来看,江南区已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冲刺阶段,迫切要求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统筹的党组织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但传统基层党组织总体按行政区划或地域关系设置,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管辖范围。这种城市、农村、企事业单位相互分割的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制约了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党建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打破地域界限、条块分割、建制束缚和行政壁垒,构建广泛覆盖城乡、直接服务发展的新型党组织体系。

3、单一基层党组织设置不适合社会组织多样化发展趋势

随着产业发展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开始多向延伸,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日益明显,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出现了基地、大户、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催生了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等党建工作新领域,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支部建在哪里”的新课题。传统基层党组织只以行政单位为唯一设置单元,导致党组织工作无法延伸到新的党建领域,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较低,限制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4、固定基层党组织设置不适应党员从业多元化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和主导型作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了以市场方式为主。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秩序出现的裂痕、瓦解、重构,人民的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的变化,必然导致党员分布的分散性、流动性,从业结构和社会身份的多元化、多样化。传统的以行政单位为依据设置党组织,对每个党员依托相应固定单位加以“静态管理”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致使“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大量涌现。同时。随着党员个性化发展日益明显,从业岗位发生诸多变化,党员先进性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掌握特定的专业技术外,还有各自的利益需求,传统单一按区域设置党支部把不同志趣和需求的党员编在一块,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党员的合理需求,客观上限制了党员个性化发展,党员的专业特长难以充分展现。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党组织现行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5、原基层党组织不适合党员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党员自由发展

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群众对精神生活的个性需求日趋增加,一些具有民间性、自发性特点的群众团体发展很快,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影响面越来越广,社区党员参与数量越来越多。调研还发现,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以地域为主的传统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党员个人需求、兴趣爱好、职业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党员难管理。个别离退休老党员为找到志同道合的队伍,宁愿花几块钱、转几趟车到外面去找“组织”,却很少参加本支部的活动。有81.3%的党员认为原来的组织设置模式比较死板,支部缺乏活力,活动形式单调,工作开展起来总是里面“热热闹闹”,外面“冷冷清清”,党员积极性和群众参与性不高,基层党员和群众迫切期待党建工作有所创新。

三、关于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的一些建议

创新城乡党组织设置,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打破传统地域界限和单一的垂直体系,在坚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员群众联系的原则下,按照就近、方便、有利于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建立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各种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为依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结合、全面覆盖的新型网络系统,实现组织功能提升、党员作用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适应“两新”组织迅速发展的实际,及时跟进党组织设置。

要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速度,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力度,突出抓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继续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研究探索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更好更快地推进企业发展。要扩大对人数少、规模小的“两新”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依托市场、工商联、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或协会建立联合党组织,促进党组织开展活动、党员发挥作用。对新申请注册的“两新”组织,凡具备条件的一并建立党组织;对国有、集体单位转制为“两新”组织的同步设置党组织;对没有党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联系、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要通过扎实的工作,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效开展起来。

2、打破区域,联合共建。

为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应该打破区域界限,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互补性,建立村与村、村与企、村与居之间联合党组织,实现以强带弱、以工带农、村社联管、城乡共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商发展。

3、突出产业整合建。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各种行业协会大量涌现的新情况,要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将分散在不同行业的党员,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把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到产业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待产业党组织建立后,要处理好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双方要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

4、拓展覆盖延伸建,适应经济社会组织多样化的趋势

对新分化、新出现的各类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应当及时跟进党的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的办法,在其中适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从组织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采取“建、挂、联、调”四种形式,从动态上寻求党的组织设置的最佳切入点。建,即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挂,即对规模较小、仅有个别党员的单位,把党员挂靠到附近单位的党支部,让其过正常组织生活;联,即对同一区域内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但行业、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单位,将其联合起来组建党组织,如采用“支部+协会”模式或组建“产业党支部”;调,即对属于整体转变原单位性质的新社会组织或新经济组织,在原有基础上相应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设置,保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对组建党组织条件不成熟的单位,可先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以群团组织建设促党建。同时,要顺应城市人口加快集聚的形势,将党组织延伸到社区楼院,依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如楼道支部、专业市场支部、商会支部、离退休支部、再就业支部、商场支部、流动支部等。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立的居委会及改组后的集体股份合作公司党组织,可以按照独立分设、联合交叉,居委会、集体股份合作公司统一成立党支部模式建立党组织。

5、完善功能分类建,不断适应党员从业多元化的要求

党小组是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党员参与党内活动、发挥党员作用的基本单位。要适应党员职责多样化、从业结构多元化和党员作用个性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打破原有按自然村、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单一形式,按照社会工作需要与党员特征相结合、党员自愿选择与党组织指定相结合、党小组具体职责与个性特长相结合、党员管理量才归位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要求,灵活设置党小组,形成专业技术互补、年龄结构互补、文化层次互补、思维观念互补的新的聚合。

6、加强管理流动建

适应党员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的趋势,按照“管住、管好、管活”的要求,着力构建“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外来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就近就便编入所在村(社区)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在外来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村(社区)、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单独建立外来流动党员党组织。对与外出流动党员,由乡镇党委负责在外出流动党员的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或依托异地商会组建党组织,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使他们“离乡不离家”。在建立实体党组织的基础上,对少数特别分散、但具备技术条件的流动党员,可探索在网络上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开设网上党员教育、视频组织生活会等,使外出流动党员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参加组织活动。

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篇6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趋势。近期,我们组织力量,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普遍调查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各基层党委、各村党组织,对城乡统筹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绥芬河市现有基层党(工)委17个,党总支2个,基层党组织207个,党员4134人,其中,社区党组织17个,农村党组织18个。近年来,市委紧密结合口岸地缘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备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建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同步投入、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努力使城乡党的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工作成效上相促进,初步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组织体系,加强领导统筹。在现有按单位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从改革、完善党组织建设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以及区划设臵入手,调整原有系统党委管理格局,实行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职能,与机构改革相适应、相配套,保障经费、人员,构建职责明确、执行有力、一抓到底的工作运行机制,由原来12个党(工)委扩大到17个党

域、身份和所有制等界限,加强城乡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实现干部资源统一整合、统一调配、综合使用、优化配臵。为配合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工作,阜宁镇党委将2名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镇干部下派到菜营村和北沟村任党组织书记。全市13名村党组织书记中有5人担任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党代表,2人分别上挂为市人大常委和镇党委副书记。

(三)动态党员管理,联动关爱机制。针对我市党员在城乡、产业之间频繁流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实施“一体动态化”管理,着重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城乡衔接、全面覆盖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改变过去由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单一化管理的模式,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参加双重学习,接受双重管理,双重服务。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25个,对于流动党员,我们将所有亮出身份的流动党员纳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进行管理。流入社区的企业党员,由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接纳管理,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中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或农村党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有无建立党组织,均到社区、农村报到,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社区、农村,奉献在岗位”的党员管理方式。

建立“双向互动”式的思想帮困、“雪中送炭”式的物质帮困、“授之以渔”式的就业帮困的党内关怀互动机制。结合党员信息库建设,建立了城乡困难党员、企业退休党员、失业党员档案和帮扶记录档案。市委还开展了“双结对”活动(一个基层党支部与一名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群众结对,一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以“精神

“双百分”绩效考核,每增加1分奖励50元,每扣1分相应扣去50元,贡献奖即为创收奖,按各村创收的10%标准返还给各行政村。2009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工资2.99万元,其中最高工资3.98万元,最低工资2.05万元,提高了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待遇。为全市7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当年由市财政为村党组织书记补贴“两险”保费3.1万元。市财政拿出10.57万元,为23名正常离任的村党组织书记发放了离任生活补贴。其中,对19名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不满10年的,给予一次性离任补助;对4名连续任职10年以上的,按照本村现任党组织书记年基础补贴的30%,发放了离任定期生活补贴。

(五)统筹城乡资源,全力服务群众。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义工、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等形式和途径,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市委建立共建共育工作联席会,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共建共育活动。目前,26个中省直、市直部门与11个村签订了共建共育协议书,明确共建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发挥“五帮”作用。各级党组织与经济薄弱村结对,通过物质帮扶、项目帮扶、智力帮扶、文化帮扶以及党建联建等各种形式,帮助薄弱村发展经济、建设公共事业、改善村容村貌,全市共建立党员服务区153个,带动农户1537户,“三人群体”229名。学习借鉴外地农转居成功经验,推动农村“空挂户”整体“农转居”,统一登记“居民户口”。盘活现有农村存量土地,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用出租、入股、臵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构建以

工党员在流动中流失,无法解决在外务工党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流动党员责任承诺管理机制不健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归属感与荣誉感缺失,没有将发挥党员流动性优势与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亟待落实。主要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农民工权益问题。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在身份上受到歧视,由于没有建立农民工权利保护的长效机制,农民工权益没有保障,部分农民工工资难以得到落实,并且因诉讼经费问题难以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二是青少年教育问题。部分农村青少年由于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性格上偏执、缺乏管理、法制观念淡薄,生活态度消极。“留守孩”犯罪情况出现增多趋势,辍学率增高,素质参差不齐,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多数青年缺乏劳动技能,就业率偏低。三是妇女带动问题。广大农村妇女由于思想觉悟局限,社会位臵低下,多数基本以在家务农为主,在城乡统筹新格局中没有发挥出妇女群体优势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双重管理,实现党员动态机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机制,对流动党员管理实行追踪式和网络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探索流入两地实施以“安家、立户、搭台、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流动党员管理“风筝工程”。采取“六个一”的办法,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农业、人事、劳动社保、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备案制度和持证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与流动党员

知识和外出创业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流出党员的综合素质。

3、半年一汇报。流出党员每半年必须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向流出地党组织作一次汇报,将自己在外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学到的新技能新知识等如实反馈给党组织,以便于党组织能定期掌握出门在外党员的思想状况。

4、带动一帮人。鼓励和支持能人党员在外创业,创业成功后带领一帮人外出创业,回乡后带动家乡能人创业,使流出党员在全民创业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5、好事一件实。结合党员公开承诺,每位流出党员每年至少为家乡群众办一件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的好事,确保流出党员人在外心不离党。

6、慰问一封信。每年“七一”前夕,党(工)委给流动党员寄发一封慰问信,通报党组织工作思路、核心任务以及取得的成效,让流动党员了解家乡发展近况,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7、腊月一座谈。在每年腊月流出党员返乡高峰,组织流出党员召开座谈会,交流在外务工心得,进行党组织述职,接受评议,查找不足,悉心听取他们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将在外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向党组织回报,寻求党组织的帮助与扶持。

8、管理一协议。统一制定《流出党员管理协议书》,党员外出前与党支部签订管理协议,双方就如何发挥作用做出承诺,共同履行承诺事项,做到流出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搭建活动载体,把党、工、团建资源整合起来。一是建立农民工保障机制。加大企业党组织协调作用,努力实现城乡保险和各险种之间的统筹发展。强化宣传,提高农民工的保险意识、积极转变观念、摒弃侥幸心里、增强务工人员投保力度。对一些高危行业和

0

青少年各项权利的保护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减少农村教育费用减轻学业负担,降低学生辍学率。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公安机关严格管理全市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创造校园周边和谐环境。

2、加强培训,提高青年就业机率。加强和改善农村职业化、技能化教育方式,拓宽农村青少年就业渠道,开辟青少年教育新领域,加强农村网站建设,增强对社会的服务和对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功能,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建立健全青少年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切身服务于农村青少年的需求,创造条件,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可聘请农村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允许农村青少年在中学阶段自由转学到职教学校,学校不收或少收学费,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三是发挥妇女群体生力军作用。召各级妇联在农村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以“学文化、学技术、比发展、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

1、提高妇女素质,培养新型女农民。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多种措施,保证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协调有关部门创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妇女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项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四自”能力、创新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潜力、创业潜能。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篇7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当前在新的形势下,合肥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要求,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为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是摆在全市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大意义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的建设历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始终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为党实现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这是我们党基层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中央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规律的准确把握。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党的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在基层组织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党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部署,注重根据不同时期中心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基层党建工作布局,不断深化、演进和丰富基层党建工作的主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正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当前我市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加速的新阶段,必须按照这一新形势,坚持把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来部署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把基层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统筹城乡发展优势。同时,合肥作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不仅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率先见效,也要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上领先探出新路。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适应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发展变化,以创新的精神解决基层党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现实选择。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深刻而又广泛的变化。就我市而言,近5年,我市乡镇、行政村分别由81个、1223个撤并为55个、869个,新生农村社区124个,农业产业化组织104家,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数量由9224家增长到54124家,增长了约5.8倍,等等。特别是城乡生产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新型化。如何将组织和工作覆盖到新兴领域?如何更好地服务管理流动党员?如何解决城乡党建的融合问题?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活动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等已难以适应。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正是主动适应这种形势变化,以创新的精神,改革调整传统的党建工作不适应的地方,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加科学化。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直接落实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要求,解决农村基层党建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党建工作体制,造成城乡党建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基层党建资源相对薄弱、工作难点多。比如,党建活动场所不足、党建人才、工作经费缺乏等。同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也带来了农村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的新变化,比如,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带来的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农业产业化、农民集中居住等带来的党组织设置和工作创新,农村人才外流带来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选拔方式调整,等等。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正是要在党建领域探索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体制、新机制,从而破解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积极探索

截至2010年底,合肥市共有基层党组织10841个,党员264710名,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3565个,农村党员101132名。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合肥市委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为进一步促进城乡基层党建互促互进、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在统筹开展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实践条件上取得新突破。结合重大主题教育的开展,探索统筹新路径。市委在深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中,通过在领导、谋划、实施、考核上“一盘棋”,推动面上工作统筹;活动中通过资源共享、载体共建、互帮互助、典型宣传和经验交流,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互促互动、相得益彰。围绕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内容,相继开展了城市基层组织建设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基层组织建设、“两新”组织集中组建月、固本强基促和谐、“难点村”集中整治和强堡垒、争先锋等推进活动,有效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条件。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组织基础上取得新突破。顺应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在撤乡并村、区划调整和新建社区(村居)中,在规模较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党员较多的村建立党委或党总支。近5年全市先后有66个村(居)、社区升格为党委建制,462个升格为党总支,实现了“规模联大、班子联优、实力联强”;部分村、社区还根据党员群体特点设置特色支部或功能型党支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组织设置方式,按照“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富带贫、条块互补、纵横结合”的原则,广泛开展街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多形式的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如蜀山区西园街道光明社区与该区井岗镇邓店村,打破了党组织设置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域的界限,成立联合党委。针对新组织蓬勃发展的实际,依托产业行业协会,“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和商务楼宇、专业市场、项目工地等设置党组织,共设置产业型、行业和“两新”组织等各类党组织862个,网络党建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开始尝试。组织设置的不断调整优化,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

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在统筹城乡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城乡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加大。探索建立了乡镇正职在乡镇、街道、县(区)直单位之间,以及与市直单位之间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在全省首次成功开展了10名乡镇街道正职跨县(区)交流。部分县(区)、乡镇探索在村改社区、老城区和新建小区间开展党组织正职交流任职、兼职、挂职等,优化了基层干部人才配置。基层干部人才选任机制在探索中不断健全。各县(区)积极探索“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公开选拔、选派挂职等形式选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比如,肥西县去年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了11名村级党组织书记。在村和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从源头上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基本实现,全市已有792名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基层干部培训教育不断加强。部分县、区还采取选派优秀村(社区)干部赴先进地区社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近2年我市有1271名村级干部接受或正在接受学历教育。城乡党员“一体共管”深入推进。市委专门出台了指导各县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相关文件,推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和农村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建设,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作贡献、为驻地繁荣当先锋”等主题实践活动。建立流动党员工作台帐、分类管理制度,建立驻外党组织71个,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892个,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就覆盖到哪里。

强化激励保障,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保障上取得新突破。将城乡

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民心工程”。5年新建、改建和扩建了功能较为完善的200平米(中央规定不低于90平米)村级活动场所728个,占总数80%以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达352平米,63%的社区达到500平米以上。干部队伍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认真落实“一定三有”的要求,政治待遇上,市委围绕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从社区、村“两委”正职中公开选拔街道、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考核及政治激励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县区还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了特色路径。比如,肥东县在“百名村党组织书记工程”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党组织书记“621”激励机制,即每年评选60名“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并从中选拔20名“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标兵”,每3年从“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标兵”中招录10名党组织书记为乡镇全额拨款的事业干部。长丰县设立村级重点工作奖励基金,对经考核优秀的村(居)干部给予重奖。村、社区干部的物质保障不断加强。把村、社区干部的工资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通过财政和个人分担为村、社区干部办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报酬标准不断提高,让基层干部的工作有奔头、有劲头。

深化城乡结对共建,在城乡基层党建互动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打破城乡界线、系统界线,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探索建立了城乡互动新平台,推动城乡党建互帮互促。按照“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思路,将省、市、县区直和企事业单位的1000多名选派干部派到村挂职,并探索出“领导联点”、“党员联帮”、“党群联心”、“工作联创”等多种共建形式,既推动了机关党建资源、管理服务向农村流动,也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干部。探索城乡基层党组织“1+N”联建方式。比如,“两新”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送资金、技术、项目、服务、人才、就业等,参与城乡结对共建活动。推动村、学校、医院党建、管理、技术、人才等工作城乡“捆绑”,共建帮扶。“村企共建”互惠共赢。各县区积极引导农村党组织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市区产业分工和配套,创造了

“机关部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形式,涌现了一批苗木花卉、西瓜种植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推动“党组织共建、党组织活动共办、经济利益共享、发展环境共创”,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三、构建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要进一步提高对统筹城乡基层党建重要性的认识,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其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深刻把握和深入研究。有的把这项工作片面理解为城市对农村扶贫济困,导致基层党建的一些具体工作低水平、简单化,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产生等待帮扶的思想。有的把抓党建与抓发展割裂开来,抓党建的主动性不强、内生动力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直接制约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推进步伐。必须使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到,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最根本的是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城市党的基层组织提供经济、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城市基层党组织需要学习和借鉴农村党建中的先进做法,进一步焕发活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按照中央的新部署认真完成好这一项重大任务。

2、要进一步明确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核心内容,解决好工作的切入点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客观带来城乡党建工作自成体系、资源配置缺乏整合、体制机制相互割裂的情况。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坚持用“统筹”的思路、“一体化”的标准,找准工作着力点。要把着力点放在重点环节,在组织设置、资源统筹、干部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基层群众上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打破原有的二元结构下的组织设置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形式,大胆探索城乡党建资源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格局,建立基层干部城乡统筹配置的新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基层党

组织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要针对建立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党员流动加快的新特点,加快构建党员管理教育新体系。要深入研究、不断拓展服务群众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创新是在继承中的创新,对于传统党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也需一以贯之地坚持、在继承中丰富提升。

3、要进一步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方式方法,解决好有效路径问题。如何实现农村党建和城市党建的统筹发展,需要有明确的路径设计。要注重统筹城乡党建的目标定位、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努力实现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打破城乡党建条块分割格局,改变“就党建抓党建”,“就农村抓农村、就社区抓社区”的传统思维模式,把农村、企业、机关、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有机协调起来,统筹安排,分类指导。鼓励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积极破除不适应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体制机制障碍。区别各地实际情况,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的薄弱环节上、放在新领域的工作创新上,力求在一些重点环节集中力量,率先突破。

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思路和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总的设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坚持统筹推进、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眼长远、循序推进的原则,以创新党建理念为先导,以城乡联建共创为载体,以统筹党建资源为重点,以推进机制建设为抓手,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为保障,逐步形成党建工作统筹共进、互动互融、协调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1、切实加强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部署和考核。市、区、镇(街)、村(社区)都要发挥党建工作领导机构的作用,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整合党群部门和有关经济职能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健全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把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分层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市委要研究出台专门文件,就全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工作原则、目标要求、方法措施和激励约束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同时,各地应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开展试点工作,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多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成果。

2、统筹优化城乡基层党组织体系。主动顺应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形势,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区域互动、灵活有效的党组织体系。着力完善在城乡新经济社会组织、产业链、专业协会、集贸市场、社区楼宇、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社区)与园区联建党组织的方式,继续探索“城乡联合党委”等工作新模式。

3、完善城乡合作的互帮互促机制。积极探索党建领域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实现途径,统筹党建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推动城乡党建资源互通互融。特别要引导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在党建工作经费、党务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机制,城乡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等方面的整合利用机制,经验、信息等方面的互鉴共享机制。尤其要把农村和城市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新农村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实行集中建设、综合利用。加大财政和党费的支持力度,多途径建立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强化基层党务工作经费保障。继续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着力推进机关部门、城市社区、园区和企业党组织与村、农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丰

富共建内容、创新共建形式、拓展共建载体、形成长效机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创共建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城乡交流平台,确保取得实效。

4、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针对新时期党员队伍组成结构复杂化、从事行业多样化、活动范围扩大化的特点,推动城乡党员管理体制、方式、手段的创新,加快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共管、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城市社区、“两新”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接纳在本社区、本单位居住、就业的流动党员,形成双向互动式管理。积极探索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的新方法,建立城乡共育的党员动态培养模式。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农业、人社、工商、税务、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健全市、区(县)、镇(乡)街、村(社区)四级党员服务体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党员管理信息平台,使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尽快在管理平台上对接和联动。运用网上组织生活、网上党校、BBS论坛、QQ群、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实现对党员管理、服务、教育的网络化。

上一篇:谢总复习词语专项练习下一篇:长角鹿的错过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