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2024-05-26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精选12篇)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1

近几年来, 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 农机结构得到优化, 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何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解决三包期过后农业机械维修难题, 是值得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

一、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 县、乡两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差, 办公简陋, 办公经费难以保障, 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电脑和交通工具, 开展农机维修及技术服务工作有一定难度。

2.农机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 知识陈旧, 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

3.农机维修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 农机维修服务网点数量少、维修服务能力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加的需要, 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

4.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 规模小, 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 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 浪费巨大, 维修厂点急需升级改造。

5.三包期内的维修由农机生产厂家负责, 但由于生产企业很多, 三包维修站一般设在市级农机销售单位, 而县乡两级一般没有三包维修站, 每逢春耕生产、三秋农忙季节, 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

二、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如何使农业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发挥正常的作用, 解决农机维修难题, 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

1. 加快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重点扶持县级、逐步健全乡级、积极扩大发展农机维修网点, 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维修网点, 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 设备先进, 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 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为目标, 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2.各级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关心和支持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3.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政治素质和技术水平, 现代化设备和技术, 只有具有现代知识的人使用、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提高效率。同样, 农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亦是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因此, 按着“科教兴农”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造就一支技术精通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管理服务队伍, 使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步入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道路。

4.制定具体的政策性规定, 确保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办公经费, 确保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稳定, 适应农机管理行业日益壮大的需要, 满足县级对农机管理服务行业管理的日常工作需求。

5.加强资金投入, 补贴基层特别是县级农机管理服务主管部门, 购置必需的办公设备, 改善办公条件, 提高工作效率。

6.制定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 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 提高维修质量,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尽快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 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掌握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要重点对吊车、各种维修车床、电焊机、气泵、钻床、扒胎机、油压机、专业检测设备, 基础设施建设、厂棚、储存室、培训设备、通讯设备、维修服务车、大型综合维修设备等购置予以补贴。补贴对象为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并自愿接受农机部门管理、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农机维修企业。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2

监督管理处

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今年上半年我们重点对全省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情况。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乡镇农机站、综合站等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740个。其中,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机站887个,乡镇综合站853个(有的叫农业办公室等名称不一)。机构设置情况与2007年比在总数量上没有大的变化,由于机构改革等因素,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机站减少了186个,乡镇综合站增加了192个。

(二)经费保障情况。887个乡镇农机站中536个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251个为差额拨款单位,其余100个为自收自支单位。推广工作经费由财政保障80%以上的有423个,占48%;保障50%—79%的有76,占9%;保障21%—49%的52个,占6%;保障20%以下的336个,占35%。特别是保障20%以下的336个乡镇农机站情况不一,有的财政全额负责工资,但是没有工作经费,工作经费主要靠区农机局从监理收费中安排一部分和自筹解决;有的由乡镇政府管理,均为差额拨款单位。其中,只有站长一人的工资由财政保障,其余职工财政仅负担保险和一定数量的生活费,工作经费几乎是零。除了站长外,其他大部分人不能正常上班。与2007年相比,财政全额拨款和工作经费由财政保障80%以上的单位都有所减少,乡镇农机站职能越来越弱化的趋势明显。

(三)人员编制情况。887个乡镇农机站国家编制人数为2729人,实有人数2541人,分别比2007年减少了394人和562人。人员数量不断减少,主要是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冲击,加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乡镇数量减少,人员编制不断压缩,退多进少等方面原因。现有的2541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340人,占13 %;大专学历的839人,占33%;中专学历的765人,占30%;中专以下的597人,占24%。编制内主要从事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1884人,占74%。三年内参加过培训的人数为1160人,占46%,主要是指参加市以上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

(四)办公设备条件情况。887个乡镇农机站中有173个有所有权办公用房,其余714个站办公用房全部由乡镇政府安排。有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但产权已归乡镇政府。拥有交通工具的机构有201个,主要是一些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和经济条件较好乡镇的综合站,一般是小型面包车。约有189个站拥有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其他大部分站只是有个电话但没有电脑及其他办公设备,有的甚至连电话都没有。应该说办公设备条件还比较简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全省大部分基层乡镇机构多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支撑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一般每个乡镇只有1人,甚至还有不少是兼职的,因此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人、财、物力量大大削弱,农机推广的职能逐年弱化,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逐年萎缩,工作难以开展。

二是基层农机推广资金投入不足。独立设置的887个乡镇农机站中有536个为全额事业单位,251个为差额,其余为自收自支单位。由于投入不足,经费缺乏,甚至工资都无法正常保障,使许多农机基层单位处于维持现状,农机化职能发挥受到了限制。

三是农机技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据调查,许多市(区)、乡镇站专业人员退多进少,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农机化的新知识更新慢,掌握常规技术的多,文化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

四是办公场所不稳定。由于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均由当地政府管理,特别是前几年乡镇合并,不少农机办公场所及农机资产被当地政府挪用、挤用或变卖。例如,枣庄市全市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具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只有7家,利用政府房屋(1-2间)办公的50家。拥有交通工具及推广办公仪器的乡镇站仅有4家。

三、对策建议

(一)依法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办发

[1999]79号文件精神,切实保持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稳定,保证编内人员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发放到位,依法维护机构和推广人员的权益。各级农机部门也应向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农民的信任,赢得社会的承认。

(二)积极推进农机科技推广的组织创新。一是对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机站,要加强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其农机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认真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二是对设置乡镇综合站的要强化对乡镇综合站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对乡镇无独立设置乡镇农机站和没有综合站的,要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弥补人员不足带来工作滞后。

(三)加强人员培训。一是加强对新进人员和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乡镇级农机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更新农机专业知识,以适应新的形式发展需要。二是加强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各级农机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20

1当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存在的问题

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一是目前进行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就是把原来的农科站、水产站、农机站、渔业站、林业站等重新组合成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执行原来各站的职能工作。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范围加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二是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对外交流少,外出学习交流和业务培训基本没有,新型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加大;三是人才引进机制缺乏,年龄结构偏大,就靠山镇来说目前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40~50岁以上的农机人员,新鲜血液少。

工作机制限制了农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当前工作机制的限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多处于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机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人才问题。由于当前基层农机机构的待遇相对比较低,导致农机专业人才流动比较大,人才缺乏。

1.2硬件设施条件差

投入不足是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多乡(镇)财政无力保障农业科技推广所必须的设施设备,只能配备简陋的办公用房和办公桌椅,致使办工、生活条件仍然十分简陋,有的站所置职工的办公、住宿于一体,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大多还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上,推广人员所用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全是私人费用开支。

1.3一岗多责的现象普遍存在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是各级政府为农民提供农机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由于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镇管理,年底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乡(镇)说了算,部分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只能长期从事乡(镇)安排的非农机推广的其他工作,专业的农机推广人员反到成了兼职人员,一岗多责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乡(镇)农机推广有专业岗位,而无专业人员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局面。

1.4管理体制变化

乡(镇)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在管理体制上经历了多次变更,时而由县市级业务部门管理,时而下放到乡(镇)管理,体制变动频繁。农机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乡(镇)后,农机人员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时间精力无法得到保障,使市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机业务上难于管理,先进的农机技术和科研成果难以推广,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2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对策

2.1改善农机推广条件,提高服务效率

科学设岗,确保农机队伍稳定发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对在编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增强农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农机人员的薪资待遇,确保乡(镇)农机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机推广工作中。现有农机推广机构、设施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新的推广服务体系。

2.2争取资金支持,强化硬件建设

一是根据需要及时增补缺岗人员,加强监督管理,稳定政策待遇,提高推广成效,让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积极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大国家农机体系改革建设资金争取力度。依托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对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机推广体系的业务推广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提升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硬件水平和服务能力。

2.3创新机制健全网络

在稳定现有农机推广体系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把村中示范户纳入推广网络,在每一村落实1~2人专抓农机推广工作,用资金补助方式实行聘用制动态管理,还可把“村村大学生工程”中新引进的优秀大学生培养成村级农机推广人员。同时,通过“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建设直接培训核心示范户和骨干农民参与到示范带动和农机推广行列中来,并完善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

2.4稳定队伍提升素质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农机人员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争做农机推广带头人。为此,笔者认为,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内部管理是当务之急。要造成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让制度监督人,让制度引导人。通过健全制度、创造环境、政策激励,一个管理民主、团结向上、廉洁高效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必将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发挥出无限的光芒。

二是完善技术培训机制。为了让广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力度。要有计划地组织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及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业务进修、实习试验、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增加知识、丰富经验、拔高视野、拓宽思路,为改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做好知识储备;要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国家、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农业企业负责人、成功人士及有关领导给基层农机人员开展技术讲座、技术培训和专题学术报告和国际国内形势报告,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和责任意识;要有计划地开展县、乡(镇)、村之间的经验交流、参观学习、观摩考评等活动,有效提高农机人员的实际水平。

三是增加基层乡(镇)农机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制定相应的政策,逐步壮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造就一支拿得起、放得下、经得起考验的农机推广队伍。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4

近几年,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支持, 陕西省岐山县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机推广机构也逐步得以健全和完善, 机构上下贯通, 人员逐步增多, 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但是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有些问题不容忽视,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

一、主要制约因素

(一) 农机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着农机科技推广

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0.6%~1.0%, 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 而我国还不足0.2%, 人均经费更少。同时,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 使许多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无法引进和开展试验示范, 从客观上制约了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当前, 岐山县在大力推广免耕播种机、收割机、打捆机的时候, 根本无法引进诸如免耕播种机、收割机、打捆机、粮食深加工等许多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 这是岐山县农机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多种因素导致农机化高科技产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影响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制约了他们对农机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 即使应用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业体制的变革, 出现了田块分散、土地零星、农田综合整治跟不上, 机耕道路建设不完善的弊端;三是岐山县以南北二山、渭河川道、渭北旱原为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从而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四是农机科技使用的风险性使得农民在有限的资本投入上显得更为谨慎。

(三) 体制变化频繁, 导致推广机构不稳定, 队伍素质不高

岐山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大兴农业机械化, 各乡镇纷纷建立了农机站作为国家设在最基层的农机化事业单位。负责本辖区的农机化管理、推广及服务, 在经费上由国家出政策, 实行事业性质, 企业管理, 自收自支的独立法人实体。使农机推广工作在县农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能够正常运转。自2000年机构改革后, 乡镇管理和推广职能归县级农机部门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 各农业服务中心根据人员情况, 有的未安排农机管理、推广专职人员, 有的即使安排了, 也不懂技术和行业规范, 形同虚设。具体的管理、推广、服务等工作基本上由县级农机部门承担, 给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005年, 县政府决定再次进行农业服务体系改革, 将农机站的编内人员纳入农业服务中心, 经费由财政全额承担, 各乡镇的农机管理、推广人员已到岗到位。但由于新进人员均是老同志, 知识结构老化, 低学历、无职称人员较多, 不能胜任对现代高新农机化技术的了解和推广, 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县级农机推广机构是政府设立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的专业机构和骨干力量, 是技术性较强、素质较高、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部门。但受组织管理体制的影响, 职数和岗位受限、职称晋升及聘用难度较大, 很难调动农机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给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四) 制度不健全, 导致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 影响推广质量和效率

在现行体制下, 衡量农机推广工作质量的好坏,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考核办法。虽然上级主管部门和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县农机主管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 但是对专业推广机构没有专门的约束和激励, 使得农机推广及开发、试验、示范、服务质量不能与推广主体的最终效益、努力程度和劳动付出挂钩, 从而影响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一) 推进农机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1. 农机推广部门要改变思维

方式, 确立农民对农机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 变农民被动接受、被动消费为主动需求, 提高农民接纳农机新技术的自觉性。这要求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机推广机构要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宣传力度。当前应重点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家的支农惠民政策, 大力开展适合本地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表演、使用维修等科普知识宣传, 认真搞好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让农民买得放心, 用得安心, 自觉主动地接纳农机化新技术。

2. 解决农机推广体系的激励机制及考核办法缺位的问题, 充

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机科技人员将农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积极性。推行农机科技推广创新, 可以支持和鼓励农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 实行目标考核, 超目标有奖, 完不成受惩的考核办法进行约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 推进农机科技推广的组织创新

1.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队伍的

骨干作用, 认真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 县、乡两级专业机构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考察、引进、试验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土质条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同需求, 把服务由耕、种、收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进行拓展和延伸, 及时向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 确保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形成强大的农机技术链。

2. 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广泛

参与农机化技术推广。一是推广部门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机新机具经营市场, 使农机推广工作由主体单位独立承担变为社会广泛参与的市场化运作, 拓宽科技下乡渠道;二是要培育农机专业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机化专业组织, 以先进的科技技术保障和支持他们用好农业机械, 充分发挥好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充分利用好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推广效应。

(三) 争取多方支持, 加大扶持力度

1. 县、乡农机推广部门要以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为依据, 大力宣传农机推广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保障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所必需的试验示范基地;保障必需的试验示范农机动力、机具、试验仪器和办公用品;保障试验示范所必需的工作经费, 以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 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建

立一个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长效投资机制,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联系, 引进科技创新的项目和成果, 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资金、人才和物质保障。

3. 加强农田综合整治和农村

机耕道路建设, 为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达到机械化适应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又符合机械化发展的双重效应。

(四) 加快知识更新,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1. 加强对农机推广技术人员

(特别是乡镇级推广人员) 的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更新农机专业知识, 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 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5

近些年来,我县农机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又好又快地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先后实施了农机创业行动和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为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下结合我县实际,就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一浅析。

一、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完善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公益性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有农机管理机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

农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农机监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负责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目前,我站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健全。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包括县城、乡镇两级。

(1)县区级。目前,我县农机站设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拥有人员6人,其中科技人员4人,科技人员比例为66%。

(2)乡镇级。设立乡镇农机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该县在15个乡镇设立了14个农机站,在编农机人员23人,其中科技人员14人,占人员总数的60%。

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与教育,提供农机公共教育服务。目前,县站设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农机校。

二、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服务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目前,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打独斗,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服务范围还不够广。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

(二)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机及相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培训的机会甚少,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务离广大农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有些服务公共服务组织还提供不了。农民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务,广大农民不得不投入高强度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随着农机化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机公共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普遍无办公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办公网络设备。财政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服务手段落后、公共服务条件较差。

三、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要紧紧围绕提高蜜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

务组织,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机服务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办公助是推动农机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开展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推广。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农机具,引导、带动农机服务组织增加投入。要积极争取对农机公共服务组织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

(三)规范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起来有规模,组织起来有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户加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倡导龙头企业、农机能人及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机经营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作,合作、共同经营农机,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领域,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农机协会,建立章程,规范运作方式,保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机公共服务覆盖面。

(四)加强培育,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农机校的投入,逐步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要创新农机培训形式,采取“送教上门”、“田间办学”等农机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要争取政策,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组成部分,进一步降低培训成本。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

(五)深化改革,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将分散于各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农机人员进行整合,设立区域农机站,理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管理体制。要改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条件,提供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农机推广机具和办公电脑网络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以钱养事”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传递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重要即时信息,及时发布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等方面信息,提高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6

关键词:农机管理;基层;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S2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40-1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机管理和运营模式却大大的落后于农业机械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将会成为阻碍农机管理服务和农机长足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农机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迎合时代对农机管理服务的要求,更新观念,吸收农机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 当前我国农机管理服务中尚存的问题分析

1.1 县级以下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且农机管理的技术力量薄弱

县级以下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技术人才和技术力量很薄弱,普遍的农机服务人员学历低,素质不高,技术落后,且农机服务的工具配备不齐全,农机服务人员无法让自己的技术知识更新换代,而且基层农机管理人才缺乏新鲜力量的流入,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去,尤其是做农机管理工作,更被很多大学生认为是丢人的工作。而且基层农机管理的经费非常匮乏,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注,不断的加大投入的力度,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要求,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演变,科技的不断发展,农村对现代化的农业机械需求更多,质量更高,当然相应的农机管理服务也水涨船高。但是就目前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技术力量来说,还是相当薄弱的。

1.2 农机管理服务的范围不够广

在服务的环节中,缺少带头企业的领头作用,很多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范围不够广,只能提供最简单的检测、审核等基础的管理服务,而对于高层的诸如建立统一的农机服务网络管理体系,培养高端的农机驾驶员等则缺乏,当然这和缺乏经费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高端服务的意识匮乏也是不可回避的缺陷之一。且农机管理人员懒散,工作的积极性不强,形成了一种干不干活都有饭吃的“铁饭碗”思想。

1.3 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低下,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农民对高素质服务的要求

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由于招聘的渠道较窄,多数是推荐制等,使得农机服务人员的学历不高,素质低下,且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而且缺乏对农机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再提高机制,相应的经费匮乏,服务人员的进修积极性也不高,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整个服务体系一片冗陈繁杂,由于农机服务人员的这种状况,使得他们不能快速提高和及时更新自己的农机技术和管理知识,严重影响了农机管理服务的发展。

1.4 农机管理服务所需资金缺口很大

开展农机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后续的服务工作、维修、更新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然而现阶段,农机管理服务所需的资金缺口很大,很多新的技术和工具缺乏资金引入。而且上级有关部门也对农机管理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资金的偏颇分担会出现,这样不仅限制了广大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现代化农机的积极性。

2 探究完善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2.1 提高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对农机管理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低下,学历水平低,缺乏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精神。我克服这种缺陷,必须要从思想上提升农机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个人素质和学历水平。创造条件的,让农机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接受再教育,或者请一些有实力的农机管理名家来授课,也可以在农机服务人员之间开展服务竞争比赛,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机服务人员为广大农机户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机管理的重要性。

2.2 完善农机管理服务必须多部门配合协调,共同努力

农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农机的购买、上路、检测、审核、运营、维修、报废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作开展,不是一个部门或者简单的几个服务人员就能解决的。需要很多部门的协同努力才行,从交通管理部门到农机服务站,从农机生产、销售厂家到检测、审核部门,大家需要共同努力,来维护农机管理服务。当然农机管理服务不仅是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事情,同时,也是广大农機户自己的责任,农机一般比较庞大,驾驶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农户自己要提高农机的专业知识,同时要认识到农机的到期检测、审核的重要性,不要故意的躲避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毕占伟.基层农机管理中的不良现象及该采取的措施[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4,(04).

[2] 崔学东.加强村农机管理员队伍建设[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1999,(04).

[3] 王永鸣,鲍树人.搞好农机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机与农艺,1997,(06).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7

截至目前,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46.1万k W, 拥有拖拉机41.1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44台, 拖拉机配套农具7.5万台, 小麦联合收割机620台, 秸秆还田机1797台, 玉米收获机662台, 免耕播种机达到2250台, 深松机92台, 农用运输车36 375台, 农业机械原值达到9.87亿。这些大型、新型、先进适用农机具的迅速普及, 为加快农机化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农机维修行业是农机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思路, 优化产业布局, 以适应农机化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1 现状和做法

河北省沧县目前共有农机维修厂点120个, 从业人员207人, 其中, 绝大多数为三级维修点, 基本满足农机维修的需求。2014年共维修拖拉机1.25万台次, 维修其他农机具1.6万台次。

1.1 健全维修服务网络, 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乡、村建立起维修各类农机的维修厂点和专项修配点, 并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

1.2 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管理, 提高维修人员业务水平

(1) 认真贯彻《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严格按标准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发。

(2) 组织农机维修工人培训, 重点培训法律法规和维修技术知识。

(3) 与工商部门密切配合, 对农机维修厂点进行全面检查, 并公布举报、投诉电话, 维护农机维修市场秩序。

1.3 落实亲民惠农政策, 实施免费维修减负

一些维修站每年对机手的农业机械实施两次免费 (工时费) 维修服务, 切实为农机手解决后顾之忧。

1.4 创新农机维修思路, 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发展

(1) 在“三夏”、“三秋”季节, 组织农机技术人员, 建立农机维修服务小分队, 深入乡村开展农机维修服务。加强宣传, 让农机户认识到农机维修的意义, 做好自我检修工作, 保证机具处于良好技术状态。解决维修疑难问题, 使机具顺利得到维修, 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2) 鼓励机手参加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目前, 全县基层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5家, 有的合作社为社员和机手提供维修服务。例如, 沧县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坐落于沧县李天木乡北阁村, 于2010年7月正式成立, 并进行了注册。目前合作社从事维修服务生产设备50台套, 维修配件原值53万元, 并有生产车间、维修车间各一处, 共400 m2。合作社配备专业农机维修服务人员22人、农业技术人员16人, 可以同时开展各种农业机械的生产、改造与维修。每年维修改造播种机2400台, 维修大中拖拉机400台, 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600多台, 年配件收入21万元, 维修收入38万元, 受到了当地机手的欢迎。

2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

近几年,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全县农机总动力和农机保有量增长迅速, 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保障了农业机械具有良好的技术状态, 促进了农业生产各个阶段农机作业的顺利开展, 为农业生产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机维修人员业务水平低

农机维修厂点的农机维修人员文化不高, 技术水平较低。部分维修技术人员仅凭眼看手摸来进行农机维修, 没有经过系统的维修技术培训, 维修水平低, 维修方法比较落后, 成为农机维修行业的突出问题。

3.2 缺少农机维修设备, 维修技术手段较落后

农机维修厂点普遍缺乏农机维修工具和检测设备, 设备配备不全, 发现农机故障, 一般采用更换零配件的方式维修机械。部分配件质量差、性能差, 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3.3 农机手对农机的日常维护保养不重视

活多时, 驾驶员怕耽误赚钱, 有了小故障不及时维修, 严重威胁着农机安全生产。

3.4 农机维修效率不高

虽然部分生产厂家提供了三包维修点, 但由于维修服务点少, 影响了农机故障的正常维修和农民农田作业的经济收入。现有的维修点没有配备专用维修工具, 维修质量差, 效率低。

3.5 农机维修管理经费不足

农机维修服务点申请开业, 农机管理部门只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 不收任何费用, 而且财政部门没有专项资金支持, 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4 加强体系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常规监管

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的核发条件, 给农机维修厂点发放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保障市场规范运作。

4.2 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综合素质

构建一支优良的基层农机维修队伍, 对基层农机维修厂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不断提高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4.3 加强对机手的安全教育

使机手重视日常维护保养, 发现机车故障及时维修, 防止机车带病作业, 造成农机安全事故。

4.4 构建农机维修网点监管机制

农机部门要加强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的配合, 加强对维修网点的管理。

4.5 督促厂家搞好农机三包服务

生产企业要建立更多的售后服务站点, 不断提高维修质量, 及时提供维修技术服务。企业要充实三包人员, 备足零配件, 出现故障及时排除, 以免贻误农时。

4.6 对规模较大的维修厂点进行重点扶持

国家要不断完善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 帮助农机维修网点实现设备的更新, 改扩建维修厂房, 引进先进科学的维修检测设备及技术,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2004年以来,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力度的不断加大, 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的热情空前高涨, 大型、复式、高技术含量农机大量增加。河北省沧县农机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的基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呈现出新的特点, 以往的农机修配布局、设施和技术已明显滞后于农机快速更新换代的形势要求。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8

1 基层农机服务现状

以陕西省岐山县为例, 现农机总动力达到21.5万k W, 拥有各类拖拉机5773台, 其中大中型2 256台, 配套农具7 486部, 配套比为1︰1.5, 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4 236万元。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 主要从事农机田间作业、秸秆捡拾、饲草加工等, 吸收会员140人, 农机专业户500个, 其中农机大户150个, 各类农机维修点30个, 农机综合维修点6个, 农机销售网点14个。目前县上主要从事农机化工作有3个单位, 实有人数53人, 其中具备中高级以上职称13人, 主要负责全县农机化技术、机具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化技能培训等工作。因机构改革, 曾经在每个乡镇都设有农机管理站被撤销, 只由一名主管农业的农业干事来从事农机工作。这些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 主要负担人员工资, 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比例很少。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服务机构不完善

基层现在虽然有县、乡两级服务网络, 但由于缺乏好的管理机制, 形不成强劲的合力, 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 原先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销合并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 人员分流, 出现了上下工作脱节, 技术断层的现象, 难以形成全力, 制约了农机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农机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知识老化

近几年农机专业人才进的较少, 知识更新慢, 农机队伍知识老化,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使用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2.3 服务设施不健全

农机化服务主要停留在面上的指导, 服务功能不强, 质量不高, 自身没有很强的实力, 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比如缺乏检测仪器设备, 服务设施落后, 组织化程度不高, 制约了整个农机化事业全面发展。

2.4 服务领域狭窄

现有的农机大户、服务组织作业项目较少, 大多数仅经营常规农业机械, 从事机播、机耕、机收等常规作业, 而对像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等新机具、新技术使用信心不足, 投资怕担风险, 影响了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进程。

2.5 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程度较低

目前, 只有小麦跨区作业市场基本成熟, 而像玉米、油菜及“一条龙”作业服务等尚还处于摸索阶段, 大部分农业机械仅局限于本村、本乡 (镇) 、本县 (市) 作业, 机械的利用率不高, 作业量小, 收入较低, 社会化、市场服务程度低。

2.6 农机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不规范

农机经纪人极度匮乏, 造成农机信息沟通不畅, 不能实现农机作业价格、农机政策等信息资源共享, 容易出现农机大户“有机难作业”现象。

3 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扩大县级服务推广队伍, 完善乡镇农机服务功能, 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着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层次, 带动整个农机化发展水平和整体农机化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3.1 健全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

首先是县、乡、村三级领导要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领导, 出台政策, 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是完善拓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 应建议完善乡镇农机服务机构, 发展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 同时按照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建立起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良好的运作机制, 真正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参与市场经济竞争。

3.2 提高服务组织的整体水平

加大培训力度, 采用集中培训和田间地头培训相结合, “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 加强农机化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选派技术干部到农机化发达的地区考察、学习或到高校深造, 进行知识更新;另一方面聘请技术专家来传授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大农机化服务组织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使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3.3 建立健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

加大扶持, 强化服务,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农机装备的引进、更新资金量大, 回收期长, 服务组织又无力引进, 建议上级农机主管部门将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项目管理, 增加投入, 为农机推广服务组织配齐硬件设施, 完善服务手段。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一是可实行有偿服务合同制管理, 用合同形式规范服务组织与农户、村委会的责权利, 切实保护好服务组织的利益。二是服务质量的提高。机械作业和技术指导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农机服务组织的生存空间, 要通过培训、指导、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服务组织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三是要鼓励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机、农业科技人员或农机科研单位联合。

3.4 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

现在的农业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而是社会化、市场化大农业。要立足农业, 走出农业;立足农机, 走出农机。要由主要抓种植业机械化向林、牧、副、渔各业机械化扩展, 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系列化服务延伸, 要逐步形成农机供应、机具维修、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督、工程开发六条服务线。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拓宽服务领域, 把服务手段搞活, 把服务设施健全。要大力发展提灌、植保、机耕、收割脱粒、加工、运输等农机专业服务队, 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方便、及时、优质的农机服务。

3.5 加强农机社会化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在新的农村经济体制下要搞好农机化, 关键是农机经营方式自身的改革, 以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首先, 实行统分结合, 改革农机管理形式, 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对大中型农机具, 建立农机服务公司或协会, 由集体统起来, 发挥集体大中型机具的效能。其次, 进一步改革农机经营方式, 实行企业化经营, 要将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对待, 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 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在坚持农业机械服务于农业、方便农户的前提下, 推行“农业承包, 单车核算, 自负盈亏, 按质、按量定酬”的管理方法, 调动机手的积极性。再次, 实行开放式作业, 打破过去以行政区划为界的封闭式作业圈, 按照农机作业特点, 跨地区流动作业, 使农业机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 发挥最大的效能。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强大是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必定要有新情况、新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者, 要立足工作实际, 更新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能力水平, 树立崭新服务形象, 并在农机战线上有所作为。

摘要:县、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是基层的农业综合管理服务组织, 承担着农业机械使用、管理、维修、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多项职能,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内外融通的管理网络, 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等方面取得不少成绩, 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 影响了农机化事业乃至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9

关键词: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优势的发挥是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近年来, 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何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

1 建设现状

以界首市为例, 农业机械管理局是界首市农机行业行政管理部门, 负责全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管理全市农机维修销售网点。市级设立农机管理站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学校, 而基层乡镇有很多农机维修点站。主要从事农机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的维修保养, 维修方式以换件维修为主, 维修设备以手工维修工具为主, 设备简陋;从业人员中, 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多, 技术等级以初、中级为主。维修网点以专项维修和三级维修为主, 刚刚形成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不够重视

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摆在应有的地位, 市级农机维修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差, 办公简陋, 办公经费难以保障, 特别是乡镇农机管理部门, 无专人负责, 而维修点站大多是个体企业并且无照经营的比例很大。

2.2 维修从业人员素质低, 管理差

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知识陈旧, 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2.3 维修行业规模小, 设备简陋, 不能满足维修需要

农机维修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 数量少, 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维修服务能力还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加的需要, 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规模小、维修厂点急需升级改造, 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 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 浪费巨大。

2.4 维修站点设置不合理

三包期内的维修由农机生产厂家负责, 三包维修站一般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 而乡级一般没有三包维修站, 每逢春耕生产、三夏、三秋农忙季节, 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企业三包服务人员大多数没有专用的交通工具, 不能及时维修。为修理农机, 农民付出很大的精力、财力, 把机械拖到三包维修站去修理, 不仅浪费巨大, 而且往往会激化与生产厂家、经销商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三包期以后的农机维修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3 对策

3.1 注意检修和保养, 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保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

保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作业前按要求对投入作业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进行彻底检修, 新购机具要按要求认真做好试车试作业。二是按要求对农机具进行技术保养, 保证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作业质量。三是按要求操作。无论是拖拉机还是配套农机具, 在使用时都必须按照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这是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基本常识。

3.2 完善农机管理体制, 健全乡镇管理机构

加快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重点扶持市级、逐步健全乡级、积极扩大发展农机维修网点, 在城镇建设一批市级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 要求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维修能力。培训高技能维修人才, 提高维修质量和科技含量, 解决农机维修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议政府收回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管理权, 由市农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3.3 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关心和支持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同时, 各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搞好协调, 组织好培训, 使农机生产企业的三包维修服务及其他服务延伸到维修服务区域中心, 生产企业的维修服务人员定点到位服务。

3.4 制订优惠政策, 扶持重点维修企业

制订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 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 提高维修质量,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尽快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 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掌握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

参考文献

[1]张永琴.县级农机维修网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9 (12) :34-35.

[2]乔华平, 鲍燕萍, 刘连喜.浅谈如何促进基层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J].江苏农机化, 2009 (1) :37-38.

[3]赵敏.加强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科技咨询导报, 2006 (8) :249.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10

1.1 管理难度大

很多农机的使用都是在农村和乡镇, 而大部分的劳动力也都是农民, 他们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社会经验, 没有意识到农机维修的必要性, 对企业或部门下设的农机维修网点没有重视。在农机出现状况时不能及时的送去维修网点, 而是自己动手修理, 很容易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1], 这在农机维修使用中是很常见的;还有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 政府和相关部门下设的维修网点很少, 分布不均匀, 且维修设备落后, 也没有健全的网络信息组织;还有很多落后的山区交通非常不便, 更不用说进行农机维修。

1.2 管理经费少

我国农机维修部门规定指出, 大型农机监管部门在收取费用等相关问题上, 要严格谨慎, 对审批的服务站点要经过合理的许可方能执行。在做审批认证时也要按照规章制度一一执行, 如果有需要调查经费的情况, 相关部门也要完全配合执法部门, 如果有经费支出却没有用在财政支持上, 这部分经费就要由农机管理部门担负, 这些问题情况一旦发生, 对经费正常使用都造成了严重阻碍, 对农机维修服务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1.3 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

基层农机维修工作中, 大部分的技术人员都是复员兵或中职技术院校毕业的年轻人, 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很低, 在农机械维修的技术手法上也都很落后, 还有很多人员从未受过有关维修技术方面的培训, 只是在部门相关岗位上工作过, 极度缺乏维修经验和专业知识。维修人员整体的维修水平低, 严重阻碍了基层维修服务体系的发展。

1.4 维修设施简陋

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 缺乏国家政策扶持和帮助, 很多农机维修网点虽然存在, 但是却是有名无实的, 大多数的农机维修网点所应用的维修工具和设施都比较落后。大型农机专用检测设施也是很少见的, 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进行检测, 不能实现农机合理维修[2]。很多大型农机在小乡镇和农村是不能进行维修和保养的, 都要去到县级或市级机械维修中心去进行维修, 对于农机使用者群体来说都是极其不便的。

1.5 维修效率不高

凡是在正规厂家购置的农机都是有维修政策, 但是大品牌的农机厂家并没有在乡镇或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因此, 农机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农民就要自己出钱将机械运送到维修网点, 一方面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也为农民的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很多大型的维修网点都能够为农机配备专业的维修设施, 可以准确的解决农机故障, 但是一般这种维修的时间都会很长。在故障处理问题上也会使得农民与农机生产厂家出现意见分歧等,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影响社会安定的潜在因素。

2 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管力度

1) 首先相应的农机监管部门要尽快督促和帮助农机维修网点的从业人员取得技术等级证书, 对于专业技术不达标或是技术规范性不够的维修人员, 农机监管部门还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提升他们的专业维修能力, 帮助从业人员顺利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另外, 对于无照经营的农机维修网点, 要根据国家执行标准, 要求这部分网点停业整顿, 并在规定期限内获取经营证书, 补办相关的法律手续。

2) 在农业机械进行故障维修之前, 农机手还应与维修部门签订维修合同, 以此减少或避免后期出现的维修矛盾。同时, 农机监管部门还应对农机维修厂的服务质量进行不定期抽检, 一旦发现农机维修厂修理不彻底或过高收费, 即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3) 严厉禁止维修网点使用假冒伪劣零配件, 从源头上保证维修质量。

2.2 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业务能力

农机维修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关系到农机维修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 做好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提高他们的农机维修水平, 成为了解决基层农机维修管理工作问题的根本方法。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农机维修人员参加培训工作, 不断的更新和充实农机维修人员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聘请专家进行示范讲解, 帮助农机维修人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真正提高他们的农机维修能力。

2.3 加大农机维修设备购置的政策补贴

制订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 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 尽快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 提高维修质量,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要重点对吊车、各种维修车床、油压机、维修服务车、大型综合维修设备、专业检测设备及培训设备等购置予以政策补贴。

2.4 提高农机维修管理的工作经费

制订具体的政策性规定, 确保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办公经费, 确保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岗位稳定, 既是满足县级对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的日常工作需求, 也是适应农机维修行业日益壮大的需要。

3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必要保障之一, 因此, 国家相关工作部门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 积极地完善农业机械维修服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钱录庆.农机管理标准化[J].南方农机, 2007, (2) :22.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11

在各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协助配合下,天津市农机办对部分基层服务点进行了维修提升,并为各基层服务点安装了空调,配备了办公桌椅、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塑封机等业务办理设备,公开了管理制度、服务制度、业务办理程序。目前,10个农机安全监理基层服务点全部建设完成,并通过了市级检查验收。

近日,天津市农机办在蓟州区尤古庄农机服务中心站举办了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基层服务点启动现场会,市农机办主任韦恩学、蓟州区农机中心主任霍立三为第一批天津市农机安全监理基层服务点揭牌。标志天津市一批优质、高效、便捷、规范的农机安全监理基层服务点正式启动运行。蓟州、宝坻等6个区农机中心业务主管领导、各区农机安全监理站(科)长、蓟州区基层服务点相关人员共50多人到启动现场观摩。

农机基层服务体系 篇12

本着“加强吉林市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促进全市农作机械化全面发展”的思路, 本文就吉林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农机推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思考了加强吉林市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为今后本地农机化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2 吉林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吉林市有5个县 (市) 、5个区, 共有市、县、乡农机推广机构84个, 人员553人, 编制内专业技术人员数413人, 其中高级职称9人, 中级职称217人。经过这几年农机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 吉林市农机化进程卓有成效, 具体表现在:

2.1 农机服务组织得到长足发展

截止到目前为止, 吉林市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已经突破1215个, 合作组织突破261个。这些组织和个体在本地市农机推广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 正逐渐成为农机推广的新生代力量和推广主体。

2.2 农机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逐步深入基层

为了确保全市水稻播种、栽培、收获全程机械化, 这些年来各部门组织农机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围绕着育苗、插秧、收获等各个环节, 就农机检修、调试等等进行跟踪服务, 切实解决好一切可存在的问题, 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社会化水平。同时, 还加大了与农机大户、合作组织的联系, 组织各种形式跨区作业, 提高全市内农机综合利用率, 确保了农机手的经济效益。

2.3 农机综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据统计, 目前全市拖拉机保有量2045254台, 农机总动力351.94万k W, 农机化作业面积592.4千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8.8%。农机投入显著增加, 仅2013年, 吉林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量8735.115万元 (其中国家补贴8386.315万元、省补贴348.万元) , 补贴受益农户14862户, 补贴机具数量17089台, 使全市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了68%。

2.4 农机新技术得到了有效推广

据悉, 结合本市农作实际情况, 各种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7.45万hm2、机械化深松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7173.33hm2、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1.8万hm2、水稻机械化收获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10.52万hm2、玉米机械化收获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11.21万hm2。

3 吉林农机推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上所述, 吉林这几年农机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除了得益于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扶持之外, 更有赖于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及基层农机推广服务组织的不懈努力。随着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的不断完善, 在肯定推广业绩的同时, 我们更要认识到这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 乡 (镇) 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 办公场所简陋, 无设备、无场地。统计结果显示, 在全市十几个乡镇中, 有办公场所的了了, 大多是租赁办公场地。办公室内配置相当简陋, 信息化时代很多都没有配置电脑, 严重闭塞了与外界信息的沟通。第二,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 基层站非专业人员比例占30%以上。第三, 农机化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地方财政只保工资, 推广工作开展需要的基本费用难以得到保障。第四, 基层缺少交通工具, 没有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职业技能更新培训无场地、无经费。

4 加强吉林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基层办公条件

地方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 积极改善基层办公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农机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要想确保农机推广服务力度上层次、上水平, 必须要积极改善现有基层农机推广较差的工作环境, 重视基层硬件设施建设, 配置必备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 保证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 在信息化网络时代, 必须要重视基层信息网络建设力度, 确保信息畅通, 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其次, 资金投入是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措施。从根本上来讲, 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侧重于公益性项目, 自身营利水平有限。由此, 在这种情况下, 地方政府必须要将农机化相关工作的经费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 建议成立专项发展基金。根据各个乡镇农机推广服务项目的侧重点不同, 加以资金扶持, 落实项目责任制, 同时与挂钩到年终绩效考核, 提高农机推官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4.2 重视知识培训, 完善奖励制度

对于目前农机推广专业技术薄弱、农机推广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推广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加快工作人员技术知识的更新, 提高技术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培训工作结束之后, 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考核, 分周期、分阶段进行。对于业绩较为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有效调动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4.3 重点扶持农机化服务组织, 充分发挥其中坚带头作用

农机化服务组织在农机推广服务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 由此在今后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必须要积极培育新型的农机专业户和股份制组织, 尤其要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的扶持力度。在相关惠农津贴上, 比如购机补贴、农用机油、农机作业等等, 要给予重点倾斜, 确保今后这些农机服务组织向实体化、企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其在农机推广方面的骨干带头作用。在农机化服务组织重点扶持的基础上, 也不能忽视对基层老百姓购机补贴的重视程度。积极落实各项补贴资金额度政策, 调动广大民众购机热情, 确保基层农民农机作业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飞.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南方农机, 2011, (1) :14-15.

[2]王跃生.农机推广总站:把握职能拓展服务助推农机化[J].农机市场, 2007, (8) :11-14.

上一篇:期刊网络出版市场分析下一篇:维护和谐的清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