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服务专业户

2024-10-18

农机服务专业户(共9篇)

农机服务专业户 篇1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加快推进团场农机化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是团场农机手自我发展、自主管理的必然选择。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促进团场农业机械化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和任务来做,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积极引导团场职工, 特别是团场农机大户自主创新各种类型的农机服务组织。近两年新疆兵团第九师各团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想法

1.1将农机户与作业市场连结起来, 提高了机具利用率, 增加了农机户收入。通过合作组织, 把本团场拥有的农机组织起来, 实现规模化生产, 通过合作组织寻找作业市场、协调关系、调解矛盾, 为机手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从作业规模和作业市场上, 为机手增收创造条件。

1.2农机化管理的延伸和补充, 弥补当前基层农机管理的薄弱环节, 加快农机各项工作的开展, 使农机具推广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 促进团场社会稳定。

1.3农机合作社能代表广大农机户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农机手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使农机手能够获知真实的市场信息及政策, 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政府的“购机补贴”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农民投资农业机械的热情。

1.4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 利益上互助互患, 信息上互相传播。

1.5带动其他农机户的发展, 加速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进度, 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做法

2.1根据农业生产活动等特点, 结合种植户的需求, 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户、种植大户及基层群众组织联合相关的农机企业和维修网点,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 吸收农机户、农户和农机技术人员参加合作组织建设, 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综合服务体系, 创建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2.2政策扶持, 示范带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加强部门沟通和协调, 在购机补贴、新机具推广、建设用地、创新示范工程等方面重点向农机合作组织倾斜, 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集体入股、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通过借鉴、引进和推广其他发展地区创办农机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 建立示范、以点带面、大力培育发展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凸显服务特色、效益良好的农机合作社。

2.3加强指导, 注重培训。在健全和完善合作组织管理、财务和利益分配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合作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不断优化服务, 创新服务机制, 拓展服务领域, 打造农机跨区服务新品牌。同时加强信息管理、服务和指导, 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采取多种形式,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技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疆兵团第九师部分团场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发展数量相对少、影响带动小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太少, 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3.2主体结构单一、服务领域不宽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都由农机大户组成, 主体结构单一, 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 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械耕耙服务为主, 其它农机作业环节的服务明显不足。

3.3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 许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以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管理水平不高, 经济效益偏低。

3.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

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机库建设用地短缺, 集公益性、服务性、经营性于一体的维修服务组织建设滞后。

4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4.1坚持多元合作、效率优先的方向

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 引导和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 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 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 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营收益。

4.2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向

充分考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充分考虑我县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机手的意愿, 选择适合培育的对象, 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从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有利于社会化服务出发,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适宜什么样的形式就引导发展什么样的服务组织, 切忌强求一个模式, 不能搞“拉郎配”和“垒大户”。农机管理部门做到推动而不强迫, 扶持而不干预, 参与而不包办, 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行政强制干预和盲目攀比。

4.3坚持规范建设、优化环境的方向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切实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 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 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 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强农田的机耕道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 将村农机大院、大型农机停放机库用地纳入规划。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贴息、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4.4坚持拓展领域、增强能力的方向

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 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 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 内强素质、外树形像, 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 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4.5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安排项目时, 要优先安排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把国家、省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机新技术推广、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等项目资金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倾斜, 给予重点扶持。以此为依托, 引进资金、引进机具、技术, 示范、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4.6建立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自愿扩大投入的基础上, 争取各级财政实施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政策。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 以股份的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逐步建立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

农机服务专业户 篇2

甲方:农机专业服务队

乙方:

为了更好地做好农机专业化服务工作,及时准确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机专业服务,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农机专业化服务合作社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甲方责任和义务:

(1)及时提供耕、种、收机械服务。

(2)提供技术服务,不定期开展培训。

(3)承担因耕、种、收方法不当造成的损失。

(4)建立好详细的服务档案。

乙方责任和义务

(1)按照甲方要求积极配合甲方搞好耕、种、收的前期准备工作。

(2)及时上交甲方的服务费用(低于市场价)。

(3)及时向甲方反映耕、种、收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以便及时解决。

本协议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保存一份,农技专业服务队:

乙方签字:

农机服务专业户 篇3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 合作社现有大中型拖拉机6台, 中拖配套机具8套, 收割机6台, 起垄机4台, 微耕地3台, 手扶机16台, 马铃薯收获机2台, 插秧机13台, 静电喷雾器11台, 水产养殖耕水机20台, 太阳能杀虫灯80盏。年度机耕面积5万亩, 带动发展60万亩 (包括水产养殖面积) 。

合作社采用“统一种子, 统一播种, 统一耕耙地, 统一机插, 统一收获”一条龙机械化服务, 实行整村推进的形式, 整村推进机械化的村庄, 农民享有机耕作业服务费的优惠, 每亩比常规收费少交20元, 优惠率达25%, 机耕作业达到了省时、省劳动力, 省成本, 产量高, 大大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依据章程, 合作社建立了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 包括理事会职责、理事长岗位职责、监事会职责、执行监事职责、技术维修工岗位职责、仓库管理员岗位职责、会计员岗位职责、出纳员岗位职责、现金管理及开支审批制度、决算分配制度、秘书长岗位职责、财务管理制度, 合作社的一切活动都在制度内规范有序展开。

经过科学的经营运作, 入社的人员越来越多, 初时成立时只有成员7人, 至今社员人数已达到107人, 社员中92%是农民, 分布在8个自然村。目前固定资产达到200万元, 比上年增加75万元, 社员人均收入9400元, 比本地非成员农民年纯收入高出1倍以上, 得到当地政府和农业、农机部门的充分肯定, 2009年本社被评为“廉江市十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项目可研报告 篇4

针对农机服务可研报告这一ppt,规划看似合理但在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关于购买农机具,并没有合理的考虑到农机具品牌功能问题,一味购买,没有考虑实用性

2.农机具购买规划不合理,并没有考虑机具价格会随时间变化的问题

3.农机具购买后的放置问题也并没有考虑,所设计的库房并不足以存放购置的设备 4.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如果农民的土地不足以连成片,设备的使用问题 5.合作社成立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也没有考虑

一、概 要

(一)项目名称

浚县鹤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二)建设单位

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鹤集团)。

(三)主管单位 浚县王庄乡人民政府。

(四)依托单位 浚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五)实施区域 浚县王庄乡。

(六)建设目标

三年内,建成组织健全、配置齐备、功能完善、运行合理的实体机构。2010年,新购置联合收割机150台、大型农用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50台套;2011年,新购置联合收割机150台、购置大型农用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50台套;2012年,购置联合收割机200台、大型农用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200台套,总量达到1000台套。开展承包式、定单式等专业服务,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吸纳全乡7万农民以土地、机械、资金等形式 加入合作社。完成土地托管代种16.2万亩,实现机械化作业面积16.2万亩。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规划实施区为浚县王庄乡。该乡属安阳、濮阳、新乡、鹤壁四市辐射带中心。位于县城北部,东接善堂镇,南邻黎阳镇,东北与内黄二安乡接壤,北有卫河与汤阴县五陵镇为界,西隔卫河与屯子镇相望,总面积110平方公里,16.2万亩耕地。辖51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334个村民小组,16216户,71300口人,农业人口67100人,非农业人口4200人,全乡社会劳动力319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28156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006人,从事第三产业的1808人。该乡交通发达,濮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五浚、浚北两条公路纵贯,善大公路横穿,实现了村间道路、生产路硬化。地势平坦,水利条件尚好,已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格局。

该乡属豫北古黄河故道平原,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年平均气温14.2-15.5℃,年降水量349-970mm,年日照时数1787-2566小时。

该区域推行 “一年两作”或“三熟制”农业耕作模式。小麦年播种面积15.4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3.8万亩。该乡为河南省粮食生产30强乡镇、国家优质小麦种植基地、优质玉米育种基地、优质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集散地。

三、投资企业简介

项目建设投资企业为河南中鹤集团。该集团位于鹤壁市浚县王庄乡工业区,成立于1995年,占地1000亩,员工1200多人。集团下辖淇雪淀粉、中鹤纯净粉、淇淇食品、中鹤粮油、中鹤营养面业等多家子公司。中鹤集团总资产8.26亿元,是以玉米淀粉及淀粉制品深加工、小麦专用粉深加工、营养调理面生产、中高档系列糖果加工、粮食存储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我省目前规模较大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

该集团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浚县及周边县市种植业发展。自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大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劳动力度,实现了公司农户双赢的目的,培育发展玉米、小麦种植基地30万亩,同时还带动了当地运输、养殖、食品加工等行业同步发展。是国家财政参股企业、国家十一五食品安全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基地、河南省重点龙头企业。诚信的服务理念与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为鹤飞农机农技合作社建设奠实基础。

四、项目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虽然能解决农民温饱却无法带来富裕。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告别乡村进城打工。守望土地的农民无法创造高收益,被农民放弃的土地,高产田变成了低产地。2007年,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成立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业部出台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将之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几年来,全国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社纷纷兴起。这些合作社在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庄乡虽然是传统的粮食高产乡镇,但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问题显现出来。一是人多地少,依靠农业收入很难致富;二是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敷衍土地;三是小片经营,土地不平,蓄水性能差,产量得不到提高;四是绝大多数属于沙质土壤,得不到深翻改良,且长期以来化肥,土地出现板结;五是单一的种植模式,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农机资源闲置,效益低下;六是农业机具得不到更新换代,诸如大型联合收割机、小麦免耕播种机、激光平地机、喷灌、植保机械等新型机械得不到充分利用。鹤飞农机农技合作社的诞生,能够妥善解决以上问题,为推进本区域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做出重大贡献。

五、合作社拟建规模

(一)合作社场址建设

新建一处集农机服务维修、农技培训学习、农资批量储备和多项办公于一体的合作社场院。位置确定在中鹤集团南

1.5公里处。聘请鹤壁市规划设计院专家,正在策划设计之中,预计2010年底可建设竣工,交付使用。

(二)场院建设规模及布局

本着“高起点、节约型、规范化”的原则,初步计划为:占地33000平方米(50亩)。“五室五库”设施。“五室”有: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培训室)、值班室和厨室。“五库”有机库、油库、维修库、配件库和农资材料库。“五化标准”:布局合理化、路院硬化、场所亮化、周围绿化、环境美化。

(三)新增机械和服务能力

合作社注册资金3000万元。本着“超前性、实用性、规模性”的原则,利用三年时间,新购置大中型农用机械100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 5 万千瓦。满足本区域16.2万亩正常作业的需要,并辐射周边跨区作业。1、2010年,自筹资金与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相结合,购进大型联合收割机150台,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及配套机具150台套。满足4.5万亩农田适时作业。2、2011年,购进大型联合收割机150台,购进大型农用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50台套。满足9万亩农田适时作业。3、2012年,购进大型联合收割机200台,购进大型农用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200台套,两种农机总量各达到500台套。使16.2万亩农田实现全程作业机械化。在保证全乡农作物适时作业的同时,适当跨区域作业。

六、内部管理及运作方式

(一)组织设置与职责

鹤飞农机农技合作社为中鹤集团单独核算单位。其组织设置为:合作社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理事长负责合作社的全盘工作,一名副理事长负责业务工作;一名副理事长负责财务工作。下辖“一室五部”: “一室”为:

综合室:负责内务办理、对外协调、发展策划、信息搜集传递、上通下达; “五部”分别为:

机务部:负责机耕、机播、机收、机动调运;

修配部:负责农机零配件供应销售、对内对外机械维修; 排灌设备部:负责农田灌排设施安装、运行、维护; 农资植保部:负责化肥、农药、种子供应、病虫害防治; 粮食购储部:负责粮食购运。

各部设部长、副部长、财务员各一名,业务员若干名。对口吸纳股份经营者加入合作社,承担服务业务。

(二)管理制度

为了达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健全各项农机合作社规章制度,有章可循,制度上墙。上墙制度有:合作社简介、章程、服务区域图。以及理事会、执行监事、财务、安全生产等各项制度,不断加以完善,以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

(三)合作模式

农民以自己的承包田或拥有的农业机械为入股资产,按照土地数量、入股的农机资产的多少确定股份和利益分配。按照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农户提供服务选择:一是农户将承包田中长期托管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定期向农户结算租赁款,农民不用种田就能拿租金;二是农户自主经营,由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全程或有选择性的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每季收获的粮食全部出售给合作社;三是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选择合作社为其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日常相对轻松的田间管理自己承担,粮食收售权归农户。

(四)服务项目 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户以资金、农机具或土地托管等形式志愿加入合作社,成为本社社员。在统一组织协调下,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机耕、机播、机灌、机收、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运输、农机具维修、维护、农产品回收等主要内容的系列化服务,并为农机户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农机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维修、信息中介等社会服务。

七、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预算(2010年度)

1、场院建设。

投资预计为500万元。用于征地、场院建设、办公器具购置等;

2、农机具购置。

(1)购置联合收割机150台。每台14万元,需资金2100万元。(2)购置大型拖拉机150台。每台7万元,需资金1050万元。(3)购置小麦免耕播种机150台。每台1.4万元,需资金210万元。(4)购置秸秆还田机150台。每台7000元,需资金105万元。(5)购置150台玉米播种机。每台3000元,需资金45万元。(6)购置150台激光平地机。每台2万元,需资金300万元。(7)其它农机及农机配件500万元。合计以上七项,共计资金4810万元。

(二)资金筹措

2010年,购置各类农机具计划投资4310万元。鹤飞农机农技合作社自筹资金3017万元,申请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93万元。

八、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1、实现标准化作业,可以提高耕种质量,粮食单产能增加15%以上;

2、实现“四统一”即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收购。收购价格高出市场价格10%,亩均经济效益增加300元以上; 3实现连片作业,亩均生产成本可降低20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分析

1、通过土地转租、合作化联合和专业化服务来实现粮田的规模经营,符合大多数农民的愿望。

2、优化资源配置,转换经营机制,理顺各种利益关系,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实现了“双赢”目的。

3、利用合作社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专业化优势,向农业“产前”“产后”延伸,向粮食加工、销售产业、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三)生态效益

加强农田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了农村的柴草堆放,杜绝了脏乱差,对于农村美化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九、项目组织管理与运作

项目由浚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和王庄乡人民政府监督管理,鹤飞农机农技合作社理事会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选派一名领导任组长,王庄乡政府和浚县农机管理局各选一名主要领导成员任副组长,县乡土地、财政、农业等单位派人参加全程监督指导,负责项目管理与协调。合作社对项目主管单位签订合同,保证项目的稳妥运营。

2、成立项目实施小组。由浚县农机管理局和王庄乡人民政府领导参与,部分合作社社员参加。其主要职责是: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任务;与农民签订农机化作业合同,土地流转协议,为其开展农机化作业服务,并探索制定技术规程或作业模式;及时上报技术工作总结,以及传达项目实施进度等,做好与项目相关的其它工作。

(二)措施保障

1、宣传发动。

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领导汇报通报情况;全方位、多层面召开宣传发动会,现身说法、算账对比宣传发动,让群众充分理解项目实施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

2、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做好对农民机手的技术培训,使之尽快适应规模化作业。

3、协议书签订。本着“依法、自愿、充分尊重民意”的原则,对社员户签订详细的土地承包、托管、服务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理顺产权关系,调动合作者的积极性。

4、资料库建设。对社员基本情况、生产资料情况,土地状况等情况详细调查,登记造册。针对不同情况,建立分类档案。

十、结论

从目前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成效来看,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鹤飞农机农技合作社在实践中尝试一条“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动农户”的一体化经营路子。经多方考察并由多方专家论证,该项目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本地域经济和产业实际,是一条积极稳妥且无风险的路子。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为该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民增收、企业跨越式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课程的学习收获

农机服务专业户 篇5

提高认识明确发展目标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相继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予以促进和扶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潜山县农机局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重心, 把加快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放在重要和突出位置, 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结合潜山县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明确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目标, 力争5年内农机专业合作社覆盖到全县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行政村。

为实现这一目标, 强化目标管理和激励驱动机制, 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纳入年度“农机化工作激励方案”, 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 任务分解到单位, 责任落实到人,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顺势而为抢占发展先机

早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尚未出台的2006年, 潜山县农机局通过认真调研, 根据本县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顺势而动, 积极宣传发动, 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 牵头完成了会员申请登记、材料整理、县农委批复、上报县民政部门审批等程序。12月18日, 首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潜山县农机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首批入会会员90余人, 选举产生了会长、秘书长等人选, 制定并通过了《农机协会章程》。

县农机协会的成立, 掀开了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发展的序幕。本着“不干预、多引导、多扶持”的原则, 帮助协会解决启动经费, 落实办公室、会员之家等活动场所, 为协会组织农业机械开展跨区机收、机插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不断引导协会人员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服务。与此同时, 加强与协会的交流与合作, 成立了困难机手“互济会”, 号召全体会员联合起来, 组织开展帮贫扶困、解难救济活动, 共同帮扶经济困难的农机户, 义务为困难户、五保户等开展农机服务。

2007年11月, 市、县电视台和诸多媒体先后专题报道了协会副会长余本杰“帮贫扶困”小分队的感人事迹, 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打响了农机服务品牌。四年来, 县农机协会不断发展壮大, 先后组建成立了5个农机协会分会, 吸收会员200余人, 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328台, 各类配套农机具1200多台套, 每年组织农机作业收入逾1000万元, 会员纯收入达600余万元。“跟协会走、奔致富路”已成为全体会员和广大农机手的共同心声。

彰显职能发挥示范带动

为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突出地位,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潜山县农机局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的方式, 坚持走“政策扶持、机制跟进、全力推进”的发展思路, 指导他们进行规范化运作。2009年度, 山区的槎水农机专业合作社;2010年度, 圩畈区的油坝乡农机专业合作社, 分别被授予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和嘉奖。

槎水农机专业合作社由龙关农机站2008年牵头发起成立, 当时拥有农业机械36台套, 注册资金仅5万元, 规模虽小, 但通过农机部门的引导, 进行市场化规范运作, 2009年度与当地农户签订1218亩作业合同, 为槎水镇近2/3的人口提供机耕、机插、机收一条龙服务;2010年在县农机局的支持下, 新建4座保鲜库, 容积480立方米, 带动山区农户生产食用菌150万斤, 毛收入超600万元。

油坝乡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 当时由王贤金等5位村民自愿组成, 拥有各类农机具16台套, 注册资金仅为21.7万元。经过2009年、2010年的发展壮大, 如今该合作社拥有社员33人, 有大中型拖拉机8台、收割机8台、插秧机5台、小型农机具近百台套, 注册资金184.95万元。2010年油坝乡农机专业合作社订单作业达4000亩以上, 其中已经实现了1000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在水稻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率先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育秧、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调配作业机械, 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现该社成为潜山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面旗帜, 已列入农业部2010-2012年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

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模式

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在发展过程中,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和农机手的意愿, 坚持合作形式多样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 服务方式市场化, 鼓励在实践中发展, 在创新中提高, 推进了各具特色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鼓励扶持, 加快发展。一是广泛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 结合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 以及农机年检审、培训等工作的开展, 采取拉横幅、贴标语, 举办专题讲座, 发放宣传资料等行之有效的方式, 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政策扶持。在购机补贴安排上, 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 优先补贴, 多购多补, 鼓励农机大户以强强联合的方式组建成立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广泛宣传和政策扶持, 有力地推动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

规范引导, 健康发展。认真开展调研, 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动态档案库, 重点加强对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区域分布、资产组成、生产经营等基本情况, 以及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根据潜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注重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典型, 突出示范性, 依靠典型带动, 规范和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强化服务, 促进发展。一是实行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帮扶制度。各乡镇农机站把辖区内的合作社作为联系点, 县局业务股负责联系典型示范点2个, 帮助建立健全《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二是构筑信息服务平台, 帮助联系作业订单。去年, 该县余井土地平整项目中, 承包大户由于受到时间、季节和资金等方面的影响, 未能及时育秧和机插, 通过县农机推广所及时协调, 油坝农机合作社及时介入承包, 全面按时完成机插任务, 实现双赢。三是加强与石油等部门的配合, 积极协调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油料供应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做到优先供应柴油。

河南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趋势 篇6

1.1 组织成员情况

据统计, 河南省共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6 533个, 成员总数为96 856人, 其中, 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 546个, 有66 471人, 分别占总数的54.3%和68.6%;农机协会有1 028个, 有24 400人, 分别占总数的15.7%和25.2%;其他服务组织有1 959个, 有5 985人, 分别占总数的30.0%和6.2%。

1.2 拥有农机具情况

河南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共拥有农机具146 761台 (套) ,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有129 833台 (套) , 占总数的88.5%;农机协会有5 415台 (套) , 占总数的3.7%;其他服务组织有11 513台 (套) , 占总数的7.8%。

拥有原值20万元以下的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有2 488个, 拥有农机具8 092台 (套) ,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有150个, 有农机具4 066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6.0%和50.2%;农机协会有833个, 有农机具900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33.5%和11.1%;其他服务组织有1 505个, 有农机具3 126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60.5%和38.6%。

拥有原值20万~50万元的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有883个, 拥有农机具15 642台 (套) ,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72个, 有农机具9 137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42.1%和58.4%;农机协会有128个, 有农机具481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14.5%和3.1%;其他服务组织有383个, 有农机具6 024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43.4%和38.5%。

拥有农机原值50万~80万元的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有591个, 拥有农机具19 523台 (套) ,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有534个, 有农机具17 802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90.4%和91.2%;农机协会有26个, 有农机具804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4.4%和4.1%;其他服务组织有31个, 有农机具917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5.2%和4.7%。

拥有农机原值80万~100万元的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有548个, 拥有农机具21 514台 (套) ,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有507个, 有农机具19 667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92.5%和91.4%;农机协会有16个, 有农机具889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2.9%和4.1%;其他服务组织有25个, 有农机具958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4.6%和4.5%。

拥有农机原值100万元以上的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有2 023个, 拥有农机具73 364台 (套) ,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有1 983个, 有农机具70 535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98.0%和96.1%;农机协会有25个, 有农机具2341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1.2%和3.2%;其他服务组织有15个, 有农机具488台 (套) , 分别占总数的0.7%和0.7%。

1.3 作业服务情况

河南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年作业服务面积共885.25万hm2 (13 278.78万亩) , 总收入为461 439.22万元。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876.87万hm2 (13 153.06万亩) , 收入为456 687.72万元, 分别占总数的99.1%、99.0%;农机协会作业7.39万hm2 (110.82万亩) , 收入为4 230万元, 分别占总数的0.8%、0.9%;其他服务组织作业近1万hm2 (14.9) 万亩) , 收入为521.5万元, 分别占总数的0.1%、0.1%。

1.4 2010年固定资产总额

河南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2010年底固定资产总额为589 380.65万元,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为570 146.65万元, 占总数的96.7%;农机协会为14 254万元, 占总数的2.4%;其他服务组织为4980万元, 占总数的0.8%。

1.5 财政支持情况

2010年获得财政扶持的合作社数量为1 532个, 财政扶持资金总额为12 565.53万元;2010年获得财政扶持的农机协会为1个, 财政扶持总额为12万元;2010年获得财政扶持的其他服务组织为0个, 财政扶持总额为0万元。

2 发展趋势

2.1 发展速度加快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 河南省当年登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500个, 2008年发展到1 086个, 2009年达到2 400个, 2010年超过3 500个, 2011年新建1 11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达到4 613个。由此看出, 农机专业合作社顺应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顺应了农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 应运而生, 发展迅速。

2.2 向规模化发展

(1) 从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拥有农机具的情况来看, 拥有原值100万元以上的占31%, 20万元以下的占38%, 20万~50万元的占13.5%, 50万~80万元的占9%, 80万~100万元的占8.3%,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规模新建以20万元以下为多, 有向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2) 农业机械装备向大而新的方向发展。一是农业机械装备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中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27.4万台, 增长11.15%, 其中58.8 k W (80 hp) 以上大型拖拉机达到5.29万台, 增长51.9%。二是机械装备向新机具方向发展。联合收获机械达到14.38万台, 增长15.7%, 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达到2.11万台, 增长60.4%;秸秆还田机达到11.69万台, 增长22.6%。

(3)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 河南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2 558.37万hm2 (38 375.6万亩次) , 做到了应耕尽耕;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均在96%以上;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0%, 玉米机收率呈现连续三年翻番增长的好势头, 达到40.7%, 较2009年增加19个百分点;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80%, 较2009年提高3%;水稻机收率突破70%;全年完成机电灌溉面积492万hm2 (7 380万亩次) , 机械化植保面积523万hm2 (7 845万亩次) 。

2.3 主导地位

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要大力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 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在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的基础上, 广泛探索土地承包、土地托管和带地入社等经营模式, 开展规模经营, 建立稳固的农机作业市场, 提高经济效益。积极为农机合作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及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引导农机合作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和诚信服务, 创建服务品牌, 努力打造农机合作社支撑下的现代农业。

3 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人员比例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成员中, 成员总数为96 856人, 管理人员为25 932人, 占成员总数的26.8%。不同的企业、单位要求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不同, 总体水平为8%~12%为宜, 比例偏大, 会造成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劳动密集度减小, 降低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效益。

3.2 服务范围相对狭窄

(1) 作业环节狭窄。河南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耕种收面积占总面积的80.7%, 由此看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服务范围以从事机耕、机收服务居多, 中耕、施肥及灌溉等其他服务环节的服务相对不足。

(2) 服务领域狭窄。河南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服务领域主要是传统的种植业, 水产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等新的领域基本没有涉及到。

(3) 作物涉及面狭窄。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均在96%以上, 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0%, 水稻机收率突破70%, 但是花生, 棉花等经济作物还没有涉及到。

作业环节、作业范围和作业作物领域狭窄, 使得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及农机化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还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3.3 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不够

河南省获得财政扶持的合作社数量为1 532个, 占合作社总数量3 546的43.2%, 大部分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无法获得有关项目资金的扶持, 特别是那些有发展潜力、但规模较小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 申报产业项目更是苦难重重。

4 对策与建议

4.1 合理配置管理人员, 加快管理人才培养

根据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需要,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对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进行政策理论、经营技巧、管理艺术、财会知识、农机知识、信息知识、操作技能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培训, 有效提高整体素质和经营水平。适时组织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参观学习交流, 吸取先进地区同行的成功经验, 及时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不断修正发展思路和经营计划, 准确把握运作的方向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4.2 拓宽服务领域, 探索多样化服务形式

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 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 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 把扩展服务形式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 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4.3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为发展提供保障

农机服务专业户 篇7

(一)工作思路、特征及其成效

1. 主要形式和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健全和完善,原有的农机公司等部门服务三农的功能逐渐弱化,多数部门已破产,成为名存实亡的服务“空壳”。在这种情况下,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如何实现千家万户的农村经济与市场对接,使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人,通过什么组织形式办这件事,事关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县农机局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胆探索,多形式创办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走专业合作之路。通过调研、走访,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经过引导、扶持,四年来,全县共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五家。现拥有社员32人,带动农户370余户;经营耕地面积近万亩;年生产粮食6 000余吨;五家农机合作社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台,小型拖拉机21台,配套农机具58台/套,育秧生产线4套,插秧机18台,水稻联合收割机7台,后勤加工机械9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30万元(其中,享受国家专项补贴资金120万元);平均每家合作社拥有农业机械26.4台/套,固定资产投资66万元。社员年收入水平平均高于一般农户3倍以上。形成了村干部带头型、农机大户带动型、“经济能人”领办型、科技人员参与型、组建行业协会型等“五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良好发展的格局。从全县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情况看,集中体现了以农民为主体自愿合作、以维权为目的保护利益、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以产业为依托逐步发展、以合作为前提能人牵头“五个特征”。

2. 主要成效。

目前,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全县粮食、蔬菜、烟叶、药材、果品等五大主导产业基本纳入了合作经营的渠道,提高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产业化链条。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主动与各种植大户和农户协作配合,提供优质农机作业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解决了困扰种植大户和农户劳动力不足、生产效率低和农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使“企业+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逐步向“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转变。五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粮食加工企业和农户有密切联系,在产业化经营程度相对较高的粮食、蔬菜、烟叶、药材、果品等主导产业中,农机合作社为产业链条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进一步拓宽了产业化经营领域。

农机专业合作社,既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可以独立带动一个完整的产业领域,带动农民走向市场,从事第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进一步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与企业配套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了农产品加工安全,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问题。目前,五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5 000余亩,年节约生产成本60余万元,可增加粮食经济效益25余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年可增加经济收入170多万元。另一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是生产的组织者、产品的销售者,更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领头雁”,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四是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化带动能力。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兴起,特别是合作社参与产业化经营,把更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了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政府直接组织经济的职能正在转变为主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客观上迫切要求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主要困难、问题及其成因

1. 农村劳动力转移迟缓,土地流转不畅。

通过调查了解,全县还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中介组织匮乏,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同时,农村土地流转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承租方存在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也有少数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土地合理流转;合同条款不规范,内容简单,双方权利义务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部分乡镇没有专人负责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放任自流,流转行为无人监管。

2. 发展资金短缺,机械装备水平低。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资金的严重短缺已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定数额资金的投入,尤其在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方面,没有政府和财政的扶持,仅凭农民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全县五家农机合作社总资产330万元,其中社员入股资金210万元,国家投入补贴资金120万元。就全县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机械装备技术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生产和农机作业服务要求。

3. 组织化程度不高,竞争能力差。

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整体经济实力弱,效益不高,积累少。虽然合作社已建章立制,但基本停留在松散型的组织层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同时因入股会员素质高低不一,信息闭塞,科技能力差,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而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也普遍偏低。

4. 法律意识不强,管理难到位。

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出台,但真正组织实施起来,还有一个过程,合作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还有许多制度因素、组织因素和实践因素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1. 科学定位,明确角色,在规范行为中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村基层政府要勇于通过经济的方式、政治的优势、法制的手段,坚定地做农村合作经济的推动者、服务者。一是要搭台不登台,促合不捏合。要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立足实际,着眼于发展,着眼于培育新的增长点,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善于发现合作的契机、积极抓住合作的良机、主动培植合作的时机,努力促成农村各种合作要素顺利走向联合。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通过积极引导和通过扶持,精心培育,强化引导,有效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绝不能搞“拉郎配”,包办代替,一个模式,也不能放手不管。要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在推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从政策支持、组织保障、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协助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机制。三是要参与不干预,引导不领导。要时刻关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分类指导和典型引路,促使合作经济组织因地制宜不断创新。

2. 注重扶持,强化保障,在落实政策措施中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第一,要加大财政扶持。从县财政投入来看,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项目示范和工作经费为零,这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需求相差甚远。因此,县乡财政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扶持的力度,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扶持资金的额度。特别是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和功能升级阶段,要充分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同时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基金。第二,要强化政策扶持。一方面,在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要积极扶持。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和成员间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销售成员生产的农产品、供应农用生产资料等要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授信,允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自有资产或成员联合的方式进行担保,不断增加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额度;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基地建设等,政府有关部门应在用水、用电、用地和道路通行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申报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等各类项目,并给予优先立项扶持。第三,要加强人才支持。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打造农民合作企业家。一方面,要加快提升现有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素质。要根据合作经济组织的区域性和产业性特点,定期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参观培训,有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要鼓励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和学历教育,帮助他们提升先进的合作理念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拓宽发展视野。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民合作企业家”后备人才的培育。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专门指导人员,逐步建立起区域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体系。

3. 完善机制,培育市场,在加快土地合理流转中创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要把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作为实现农业生产结构优化配置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大战略来抓。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使用流转的规范管理。各级职能管理部门要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要统一印制规范的合同格式,保证每份土地流转合同条款齐全,手续完备;要加大对流转土地使用情况监督的力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仲裁制度,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公平公正、合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二是要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要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农村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步伐。通过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对村土地评等定级,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市场价格,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标准。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通过竞争承包、招标租赁等交易方式搞好成片土地流转,为农业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以来, 中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机服务专业户 篇8

一、建章立制,激活农机服务运作机制

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而组建的安福县瓜畲乡对江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始终坚持以社员和当地附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立足“服务三农,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为目标,建立健全合作社运作机制,使合作社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一是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及奖罚措施,明确了责任和义务,使合作社各项管理有章可循、各位社员有位可为。

二是定期召开合作社社员和部分村民代表会议,探讨农机合作社运作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农机服务心得、农机安全操作和农机故障的检修,同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0余份,受益人员达280余人。通过讨论,使本社社员树立主人翁精神,抱团取暖,全力打造合作社发展平台,为该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实施“六个统一”,为社员提供“保姆式”服务,合作社实施“统一缴纳保险、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业务联系、统一跨区作业、统一收费标准和优惠办法、统一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精神,全力帮助社员解决农机作业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

二、精诚合作,双赢效益铸辉煌业绩

任何一项服务行业,只有实现了“双赢”,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对江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不负群众的期企,做到了这一点。

2009年,该社合力完成机耕面积86.7公顷,机械化冬种面积53.3公顷,机收面积143.3公顷,农村运输5000吨公里,合计全年合作社农机作业总收入35.85万元,除去各项支出8万元,净收入达27.85万元,合作社提取发展公益金5万元,社员最高纯收益达4.5万元,最低也有1.3万元,全社社员年平均纯收入达1.9万元。如此的高收益,让许多社员高兴的合不拢嘴,纷纷要求加大入股股份,加大整体规模。同时,周边群众也受益匪浅,纷纷找门来下订单,把明年的农田作业托付给了合作社,放心地外出务工,或参与其他产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使当地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轨道,而且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4月,安福县人民政府授予瓜畲乡对江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光荣称号。

三、倾情服务,扶贫济困,化解民愁民忧

扶贫济困是对江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一项为民服务的宗旨,对缺少劳力的困难户、军烈属及鳏寡孤独,合作社鼎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困难,让他们同样享受合作社农机服务带来的实惠。对江村一村民,家有2公顷多粮田,家庭人口3人,妻子长年身体欠佳,儿子犯有癫痫病。2009年双抢期间,该村民又生病住院,正值农忙季节,因此哀天叹气、心急如焚,合作社理事长闻讯后,立即组织农机前往他家实施作业,使该村民家的责任田如期完成了夏收夏种的任务,所有费用由合作社承担,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称赞。一年来,该社共义务为当地困难群众排忧解难15起,合作社为此垫付燃油等各项经费1250元,真诚的服务使合作社树立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象,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赢得了社会的高度信赖。

四、整合资源,展望未来,合作社发展天地宽

农机服务专业户 篇9

1 农机与农艺结合中的主要问题

1.1 农机的时代性与农艺的传统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生产多样性, 种植规格多, 生产不规范, 造成机械化作业难度大限制了农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山东省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地形, 各地区域气候、自然条件、生产资料差别较大;多年的传统耕作形成了不同的种植制度, 即便是在同一地区, 相同的农业生产条件, 种植规格也千差万别, 如玉米播种规格从30~80 cm不等, 从试验数据来看, 采用75 cm左右的行距种植作业模式产量高, 机械化作业生产也高。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将玉米机播行距规范为60、65 cm种植规格, 推进了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2]。建议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农机农艺结合,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 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 完善农机、种子、化肥及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 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开展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配套, 完善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3]。

1.2 农民注重收获, 忽视秸秆处理

20世纪80年代, 农作物秸秆大多作为燃料和饲料,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忽视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大部分农民将作物秸秆乱堆乱放在田间地头、水渠或河道, 造成了环境污染。目前, 田间焚烧秸秆现象严重, 造成了大气污染。

建议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渐推开秸秆还田和综合搜集利用, 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做好这项工作, 临沂市政府实施秸秆还田补贴政策, 每667 m2补贴15元, , 具体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验收规范。

1.3 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现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造成因地块小, 地形不规范, 农民田间作业环节多, 机械化作业成本高。例如, 小麦玉米播种和收获作业, 要经过玉米收获、秸秆还田、破茬、翻耕、整平和筑畦, 小麦播种、镇压等多种工序, 使农民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农艺要求, 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 造成人工投入多, 劳动力浪费。据临沂地区调查, 仅秋季机械作业和人工投入高达170元/667 m2。占小麦生产物质和服务费用的45%。

建议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 提倡土地流转或托管, 适度增加地块的面积, 对其进行综合平整, 便于机械化作业, 使先进农业机械具有用武之地, 为农机与农艺融合提供末端平台。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制度。

1.4 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意识淡薄, 焚烧秸秆现象严重

各地政府每年为秸秆禁烧工作投入大,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减少秸秆焚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轻简化栽培技术,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世界发达国家早已全面推广使用。

建议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大农机与农艺融合重要意义的宣传, 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 加强示范引导, 在田间建立保护性耕作创新示范基地, 在基地开展农机与农艺结合试验, 初步建立起小麦玉米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 让农民切实感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少耕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抗旱能力, 促进增产, 还可以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减少机械作业费用, 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 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2 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方法

2.1 制定有力的扶持政策, 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在扶持政策上,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重点倾斜, 且放开机具台套补贴限制。农机化建设项目和新机具, 新技术规范推广项目, 要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优先予以安排, 强化资金扶持, 建议每年“三夏”“三秋”前要举行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手参加的培训班。使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 共同推进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2 制定合适的技术结合模式

制定相对稳定、区域化统一的技术模式, 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农业机械的生产应瞄准现行的先进农艺技术规范, 按照农艺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农艺技术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只有这样, 农业机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2.3 利用政策优势

创新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主体, 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 充分利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推动农机和农艺的相互结合、相互适应,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建立全覆盖, 全程服务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提高组织化程度,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提升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品质, 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

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要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这为农机与农艺融合指明了方向, 也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平台。总之, 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的发展既不是独立的、孤立的, 也不是随意所想的, 而是要与农艺相互结合, 与农艺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证明, 只有通过农机专业化合作社农机农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农业, 农业机械化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建议在适宜地区、适时、适地农作物开展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试验和研究, 规范农机与农艺标准, 省、市、县层层都建立创新示范基地, 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教育培训, 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化服务合作社示范引导作用, 以点带面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 推进农业机械化, 发展现代农业。

摘要:农机与农艺融合就是要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 应该坚持农机和农艺技术都要不断进步, 谁先进就应该以谁为主, 不是独立进行的, 而是结合发展。发展的关键不在农机、农艺技术各自的发展, 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是指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性能和农艺要求相互适应构成高效协调的机械作物生产系统, 使其能在最小的投入下得到最高的产出。具体内容为良种良法配套, 增产增收并重;农机农艺结合, 生产生态并重。

关键词:农机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农机与农艺融合,山东省

参考文献

[1]刘涛.沂南县农业机械利用情况调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0) .

[2]刘涛.山区丘陵地区的合作之路[J].山东农机化, 2013 (3) .

上一篇:CO气体报警器设计下一篇: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