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2024-10-19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共12篇)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篇1

2 0 0 7年, 湖北省武汉市以组织农业机械, 开展作业服务为重点, 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 努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力组织农机开展服务。2 0 0 7年以来, 武汉市农机部门围绕农机春耕备耕、“三夏”、“三秋”及冬耕生产季节, 积极组织维修和机械调配, 全力抓好作业服务。全市组织供应储备农机物资7 9.6 3万台 (件、套) 1 0 0 3多万元, 送货下乡4 7 3 0台 (件、套) 705.5万元, 签订农机作业合同13.5万余份, 合同作业面积1 0 0.1 5万亩;全年共组织农机作业服务队418个, 开展下乡服务4394人次, 修理农机具27139台 (套) , 组织新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1 2 0多场次, 投入大中型机械74092台 (套) , 开展机耕、播 (插) 、收获等作业服务, 全年农机服务作业总量达2.0 3亿标亩, 其中:机械耕整266.08万亩, 机播35.51万亩, 机收9 5.5 8万亩, 实现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1 2.2 3亿元。尤其在油菜抗旱促播中, 农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出动宣传车到5 4个乡 (镇街) 3 1 3个村开展宣传, 组织购买抗旱机械1 6 8 0台 (农民获政府补贴资金百余万元) , 新成立农机抗旱作业服务队6 5个, 油菜抗旱面积5 5.3万亩, 抢栽抢播油菜8 4.1 3万亩, 受到了武汉市张学忙副市长的充分肯定。

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众所周知, 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武汉市农机部门全年对各级作业服务组织 (协会、合作社、服务队、大户) 进行扶持建设, 先后注册成立了“东西湖区众成农机合作社”、“黄陂区武湖星光农机服务合作社”、“洪山区青菱花园农机专业合作社”等1 0个农机合作社, 全市新建农机服务组织 (队、合作社) 37个, 其中在家园建设试点村新建农机服务队2 0个, 全市农机服务组织达到1 3 2个。

积极开展农机跨区域作业。为提高农机具尤其是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 产生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全年, 农机部门组织成立了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1 6个, 组建跨区作业队4 3个, 签订跨区作业合同2 2 3份, 检修参加跨区机收各类收获机械3 0 0余台, 及时收集跨区麦收信息并通过网站发布给机手。全市组织了3 4 7台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机收, 到省内及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收割小麦、水稻, 机收面积达到24.94万亩, 创收997.16万元。并进一步把跨区作业领域引向机械耕整、机械插秧环节, 组织3台机耕船到安徽省开展耕整作业服务, 组织插秧机到河南息县开展机械插秧作业, 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全市开展全方位的跨区作业做了初步尝试。

大力扶持服务龙头企业。依托实施政府购机补贴政策, 支持武汉如意集团、中排粮油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购进先进农业机械2 4台 (套) 。并组织建立农机服务队为企业开展作业服务。东西湖区农机部门引导成立的“如意集团农机作业服务队”, 已累计为如意集团机耕、开沟、播种2万余亩。

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是武汉市农机生产龙头企业,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武汉市农机办发挥职能作用, 在市经贸委和科技局共同帮助下, 2007年为该公司争取到产业化项目和280万元贷款, 并在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方面加强了指导, 该企业生产经营再创历史新高, 微耕机和手扶拖拉机均突破6 0 0 0台大关。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篇2

高青县地处鲁北平原,辖9个镇,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767个行政村,人口36.1015万人。面积831平方公里,作为传统农业县,农作物种植及农产品加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293 元。到2009年,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58.62万千瓦,其中拖拉机3993 台,联合收割机1308台,各种拖拉机配套农具4731台套;农用排灌机械31981台;田间管理机械9263台;农用运输机械11704台。

近年来,高青县农机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又好又快地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先后实施了农机创业行动和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为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大,维修服务任务重。为使农业机械安全、优质、高效运转,及时为农业机械服上务、服好务,针对我县维修点小量多、技术薄弱、设备落后的现状,为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水平,通过市场调研,适应农民需求,县农机局牵头成立了农机维修服务协会。下面,就我县农机维修服务协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一汇报。

一、基本情况

高青县农机维修服务协会成立于2008年7月,现有管理人员3人,协会会员170个,理事47个,常务理事14个,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协会在业务部门县农机局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农机维修社会化公共服务工作。是一个以政府管理、业务部门指导、具有法

人资格的社会团体组织,主要涉及农业机械综合维修、专项修理、机具加工、产品经销等服务,属行业性、地方性、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服务范围面向全县各行各业,并协助、配合农机管理部门开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工作;为会员提供科普、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会员之间、会员与有关单位之间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组织召开农业机械维修研讨会,搭建会员之间交流与服务的平台。协会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通过为会员提供技术服务、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农机节能产品的宣传推广、组织会员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等服务。目前,全县拥有农机维修网点170个,其中:三级综合农机维修61个,专项点109个,各种农机修理人员213人,全部取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农机维修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协会为非赢利性组织,其经费来源主要为:会员缴纳会员费;单位和个人捐赠;政府机构资助;协会资金的银行利息;协会开展有偿服务的收入等。经费的使用范围为:协会的办公用品和日常办公费用;协会主办的各类经济、技术、信息交流和技术研讨活动费用;各次会员大会、协会办公会议的相关费用。财务支出在1000元以内的由会长决定,超出1000元的由协会会长办公会议决定。直接用于协会公共服务的资金占整个协会经费的60%,基层一线农机化公共服务从业人员,均建立了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农机维修服务协会以“立足农村、服务机手”为宗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耕、耙、播、收等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农机具的检修和技术跟踪服务等工作。

1、服务春季农业生产。协会根据农时要求,及时组织各乡镇、村维修网点开展农业机械检修服务等活动,组织协会会员组成多个农机服务小分队,开展送件到村、送修到田间地头、送技术到农民家中的“送件、送修、送技术”三下乡服务活动,指导农机户检修,帮助农机户大修,对全县大型、重点机具做到台台见面,不留死角,使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为春季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2、服务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三夏、三秋期间,组织协会会员组成农机维修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村庄社区开展农机维修上门服务,实行农机“110”式服务,协会公开统一的农机维修服务电话,机手只要拨通服务电话,农机维修人员就会按照划分区域、立即赶到维修地点,开展维修服务。根据全县维修网点分布情况和维修服务类型、维修设施条件和维修技术水平,划分若干维修区域,本着大修不出镇、小修不出村的原则,实行就近维修,方便群众。同时,在三夏、三秋大忙季节,组织协会会员组成农机维修服务小分队,结合全县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开展以镇、管理区、村为单位集中进行农机具检修和保养。

3、服务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在高青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几年来,联合收割机的数量由最初的6台,发展到目

前的1308台,而且不断更新机型,由小型到大型,由背负到自走,农民购买大型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的热情空前高涨。机械的逐步增多,也给农机维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每年农机协会都会结合农机跨区作业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活动,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一是开展作业前的机具检修保养;二是组织农机维修人员和农机手进行技术培训;三是聘请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四是跨区作业期间带领厂家技术人员和抽调技术全面过硬的会员随队跟踪服务,以便及时解决机械故障和突发事件。此项服务深受广大机农的欢迎,此举不仅使参加统一组织的跨区作业队伍逐年增多,而且也确保了农机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

4、冬季农机维修服务。以开展冬季农机具检修保养入库,开展农机具大检修活动为主要内容,并组织协会会员进村入户帮助机手进行机具检修和保养,并开展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活动。

5、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机维修服务。农机维修不仅对从事农机作业和运输的机械进行维修和服务,而且对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水利机械、工程机械、建筑机械、设施机械、运输机械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机械都在服务中,据调查,协会会员每年从事其他维修服务占全年维修业务的30%以上,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和环保意识,提倡使用农机维修节能新机术。

6、开展农机维修宣传。每年协会都会组织会员利用宣传版面、电视、广播、录音、设立咨询台、举办培训班、发放资料和张贴标语

等形式开展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机法规和维修知识的宣传。一是结合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进行农民维权知识的宣传;二是结合每年开展的3月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和6月份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宣传《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办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有关农机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机农的农机法律意识;三是向协会会员大力宣传低碳环保意识,大力推行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和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协会数量少,全部为个体会员,没有团体会员,仅收取会员费,很难维持协会的正常业务开展,经费严重不足。

2、参加协会的各维修点工作条件差,工作场所简陋,设备、设施落后。

3、协会会员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知识老化。

四、发展思路

以农机维修服务协会为龙头,以乡镇为单位,以生产厂家“三包”服务为依托,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机区域性维修中心,提高农机维修社会化公共服务能力。

五、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出台扶持农机维修服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购置设备、设施、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补贴;二是建议生产厂家在产品销售重点区县设立技术维修服务站,在重要农时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技术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37

1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代农业正在不断调整,其生产方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农村建设及教育事业的推进,许多农村青年走向城镇,不满足于在农村田地干活,而留守在农村内的老年村民由于身体健康、知识水平等因素影响,无法从事大规模粮食种植,许多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因此,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程各不相同。同时,随着近几年来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被推广到了更多的农村地区,其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随之而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现代农业越来越偏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对农机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将难以迅速发展,进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 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相关问题

2.1 统一规划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而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以及建设经验,大部分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服务网络,缺乏统一的组织以及技术服务,导致农机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为农民提供完善服务的基础功能,其经济效益十分有限,同时,由于缺乏系统规范,对于农机服务的收费问题以及服务问题缺乏标准,导致收费标准各不相同,作业质量高低不一,影响了农机服务体系的发展。

2.2 产业化程度低问题

由于农机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覆盖面极为有限,同时由于其产业化程度低,缺乏为农民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粮食收获等作业服务。此外,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低,其管理模式简单,竞争机制不完善,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3 服务水平不高问题

由于我国的农机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多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同时缺乏系统培训,对农业生产和农机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从业人员的水平不高,无法为农民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机服务体系从业人员的要求。由于农机行业的特殊性,一部分人员在思想意识、技术水平、工作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虽然有足够的热情,但限于能力的不足,很难在农机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历高的一些人多数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所以高水平的农机服务人员不足,导致农机服务水平不高。

2.4 经费不足和服务面窄问题

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服务质量,要做好维修、服务、数据库建立、技术更新、信息传递等各个方面的细节工作,在资金的需求方面,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有效完成,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地方的农机服务组织都面临资金不足的现状,这就导致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出现短缺,资金的不足是农机服务组织服务水平提高的瓶颈。经费不足加上意识上的不重视,直接产生的后果是农机服务组织服务的范围十分狭窄,只能解决简单性、基础性的农机工作,缺少专业性、高端性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也没有形成农业机械网络管理体系,在农村地区的活跃度不强,难以引起重视。

3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对策

3.1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针对农机服务组织缺乏系统规划而没有形成服务网络的问题,农机管理部门应提供资金帮助,使农机组织有一定的资金用来采购电子信息设备,并及时通过互联网将各地区散乱的农机服务组织联系起来,利用互联网在网站上发布有效的技术、市场等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

3.2 完善现代化服务体系

通过各地区农机服务组织的上下联动,从最基本的村级开始向市级、省级跨越,及时建立起完善的联动机制,由市级或省级单位协调,为县级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管理、信息发布、农机产品及其维修等多种服务,逐步完善促进农机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利用市级或省级服务组织的资源以及资金较为丰富的特点,可以及时协调各基础组织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科学知识的教导等内容,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

3.3 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市场环境是制约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县级或市级农机服务单位可以设置举报投诉电话或举报邮箱,让农民能够及时反馈或投诉或举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使得农机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以及国家资金的投入和政策帮助,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达到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篇4

1 作业服务公司建设情况

1.1 股份制改革, 实现管理公司化

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上, 进行股份制改革, 按照股份制公司要求注册成立, 注册资金和参股资金均按照股份比例由股东现金入股和农机具评估后入股组成, 股权清晰。3家公司还分别出资金对原社员拥有的闲置农机具进行评估和收购, 盘活了闲置农机具。3家公司改革了运营机制, 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 均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并下设机械耕作、机械栽植、机械收割、农机维修等作业服务组, 总务或财务部门。在管理上实行“五统一”, 即统一安排作业、统一调度机械、统一供应油料、统一机具维修保养、统一作业标准。制定了生产管理、维修管理、配件管理、油料管理、员工岗位职责、对外作业服务标准等制度。在经营上统一作业服务品牌、作业服务价格, 以规模降成本, 以管理促效益。农机作业服务公司职责明确, 服务规范、收费合理。

鄞州与时、余姚田螺山和奉化宁绍等3家农机作业公司股份制建设基本情况见表1。

万元

1.2 资源要素有效整合, 实现作业效率倍增

作业公司拥有的农机具以大中型高性能机械为主, 农机装备“高、新、全、专”, 同时公司将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有效整合, 既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 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同农户、自我服务型合作社相比, 农机具使用时间从每年一季提高到每年三季, 年使用率提高2倍, 单季作业量比平均水平提高1倍。如鄞州与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具作业量, 大中型拖拉机达到了53.3 hm2/ (台·季) , 插秧机达到了40 hm2/ (台·季) , 收割机达到了73.3 hm2/ (台·季) , 比鄞州区同类机型平均作业量高1倍左右, 该公司的作业服务量与鄞州区洞桥镇全镇的作业量相当, 由于农机具的使用率提高, 作业机械数量仅需该镇的一半。余姚市田螺山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在成立前 (合作社期间) 平均单机作业量为14.3 hm2, 公司成立后, 对原社员机具进行收购、盘活, 拥有机械73台, 服务面积5 000hm2, 平均单机服务面积68.5 hm2, 是成立前的4.8倍。详见图1。

1.3 项目服务区域化拓展, 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3家公司服务模式多样化, 提供菜单式、全程式等一系列农机社会化服务, 其经营服务范围区域化特点明显, 具有拓展迅速、作业半径大、辐射能力强等优势。如宁绍公司2014年8月成立后作业服务范围已延伸到江口、西坞、岳林3个乡镇, 到12月服务面积达到1 666.7 hm2;田螺山公司2014年8月成立, 到12月作业服务面积达到5 000 hm2, 作业区域包括三七市、河姆渡、陆埠、大隐、丈亭5个乡镇;与时公司2014年6月成立, 到12月作业服务区域包括洞桥、鄞江、集士港、横街和高桥5个乡镇, 作业服务面积达3 666.7 hm2:3家公司作业服务面积是合作社平均作业面积的3~9倍, 如图2所示。

规模化的作业服务也为宁绍、田螺山、与时公司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半年不到时间3家公司经营服务收入分别达到240万元、585万元、380万元, 净利润分别达到25万元、69万元、58万元, 大大高于合作组织平均经营服务收入38.9万元、利润7.8万元的水平, 如图3所示。同时社会效益显著, 3家公司作业服务收费比当地收费低20%~30%。田螺山公司将机耕和机收收费标准从1 500元/hm2降低到1 050元/hm2, 开沟从900元/hm2降低到675元/hm2, 既为广大农户省本增效, 又为公司争取到了大量作业订单。由专业作业服务公司、专业作业服务人员开展专业作业服务, 是解决宁波市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有地不会种、有地无人种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有利于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2 进一步发展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的建议

2015年宁波市又新成立了4家作业服务公司, 全市7家作业服务公司经营服务范围快速拓展, 作业半径快速扩大, 截至4月30日7家公司已作业3 333.3 hm2, 成为区域内农机作业服务主要力量。但在作业服务公司组建和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因而提出以下建议。

2.1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指出, 今后主要任务是“积极推动农机服务主体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 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股份制作业公司、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农机租赁公司等”, 在政策扶持上强调“积极推动已有扶持政策的落实, 同时创设新的政策扶持措施”。发展作业服务公司是宁波市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有效举措, 根据作业服务公司机具多、资金占用大的实际情况, 建议专门创设新的政策扶持措施, 对作业服务公司实施购机补贴累加补助政策。

2.2 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需交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如鄞州与时公司房土两税支出约1.5万元, 余姚田螺山公司约需2万元, 虽然额度较少, 但公司利润低, 按纯利150元/hm2左右来计算, 需分别作业100hm2和133 hm2, 对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来说有一定压力, 建议予以免征。此外作业服务公司虽免征营业税和增值税, 但实施先征税后退税政策。由于作业服务公司作业服务面积大, 预征税金比较多, 而不少农户是秋后支付作业费, 作业公司垫付压力大, 且退税时间一般在第二年二三月份以后, 造成公司平时大量资金被占用, 春备耕期间资金周转不及时。建议作业公司享受合作社政策, 不予征税。

2.3 进一步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

高青县农机服务组织调研报告 篇5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农民、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我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农机作业市场和农机户搭建起沟通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农机作业组织程度和规模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青县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起步于2003年1月1日,农机个体协会成立,面对农业机械点多面广和大中型农业机械快速发展的现实,探索出的一条适合当地农机化发展的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路子。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带动了农机管理、技术培训、安全监理、农机推广等农机化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解决了农机手一家一户发展农机化的后顾之忧,促使了农机化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几年来,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农机手,发挥农机服务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作用,根据市局要求,对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几年来的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现状及成效

目前,全县已经建立的农机服务组织4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高青县惠青农机合作社,成立时间是2007年12月3日,业务范围是为成员提供农机跨区作业、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农机技术培训、交流、咨询服务。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组织3个:一是2003年1月1日成立高青县农机个体协会,业务范围是组织培训个体农机人员,开展农机咨询服务。通过统一组织农机作业,每台机械每年可多作业150亩,机手每年可增加收入4500元,按300台次机械计算,每年可为农机户增收135万元;二是2005年8月20日成立高青县农副产品运输协会,业务范围是组织农机运输经营者,进行技术、信息交流,扩大农副产品运输业发展规模,争创农机经营效益,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协会统一组织农副产品运输,车辆利用率显著提高,每年可为会员增收1500元,130名会员可增收19.5万元;三是2005年12月20日成立高青县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协会,业务范围是组织会员承揽跨区作业任务,增加农机经营效益,保护会员合法权益。通过统一组织农机作业,每台机械每年可多作业250亩,机手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0元;按500台次机械计算,每年可为农机户增收500万元。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在县局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形成覆盖全县九个镇,635名农机手参与的农机服务网络,给农民和农机手带来方便和实惠。

(一)提高了农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变单兵作战为集体作战,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在一定水平上实现了规模经营。便于农机

部门统一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单兵作战力量薄弱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有机户的作业收入。

(二)提高了农机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机户,使劳需、供求有机接合,从事同一工种或同一作业系统不同环节的农机户,联合起来,密切配合,有效地实现了农机供应、作业、服务等的产业化经营。目前,在我县具有规模效应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由农机跨区作业协会组成专门麦收作业队伍,实现了麦收产业化经营服务。

(三)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能凝聚群体智慧,选择合适作业项目,合理决策,且具有信息畅通、规模作业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稳定的作业市场、持续增长的作业收入。除此之外,能共同面对困难,及时躲避市场风险,极大地降低了个人损失。

(四)农机服务组织活动内容多样化。农机服务组织尊重和发挥集体智慧,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形成了以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网点齐全的农机化综合服务基地,农机手联合组队外出作业,形成规模经营,农机作业效益逐年提高;降低成本,为农机手节约开支;农机服务组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高,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齐全,针对麦收、秋收后农作物桔杆焚烧难题,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协会组织机手开展小麦免耕播种作业,既解决农作物秸杆禁烧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增加了农机化作业项目,提高了农机手的经济效益;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协会在处理作业纠纷和农机作业事故,解决了农机手的后顾之忧,受到广大农机手的拥护。

(五)农机服务组织的平台作用。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注重发挥农机服务组织作用,由农机监理部门牵头每年开展“农机服务农家行”活动,对农业机械入户登记、驾驶证申办考核、农机技术培训、检验、农机安全教育等农机安全管理活动服务上门。建立了农机部门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机手的工作机制,农机部门实现了与农机户的对接。在召开先进农机具、新技术展示、演示现场会,邀请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农机户参加,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农机化的发展方向,使各类先进、适用、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和农机化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党和国家农机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得以迅速贯彻落实。

二、问题与不足

当前,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有以下几点:

(一)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规范。经营服务内容主要是中介服务,由于农机户的习惯思维和自身经济、法律意识的束缚,制约了合作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发生争议、出现问题、商量事情大多口头协定,很少有书面章程,日常管理不规范,发生纠纷难解决。

(二)组织服务范围小,力量分散,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运行机制不灵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主体是农民,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逐步走出来适应市场,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弱,往往无所适从,做不到灵活应变。

三、建议与对策

(一)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督促各类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备制度建设,加强组织间交流,增强法律意识,建立自我管理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二)坚持市场运作和政府监管扶持相结合,农机局要指导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制定健全章程、发展规划、内部管理制度,监督其规范化运转和制度执行等情况。加强与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扶持资金,改善农机服务组织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加快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步伐;与此同时,在市场运作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引导,积极扶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服务组织做大做强,培植其龙头作用,并鼓励其他小组织合理发展,形成各类合作服务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创建适应发展环境,完备扶持政策。一是财政扶持到位,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财力保障。二是信贷支持到位。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解决季节性资金需求,办理小额贷款。

(四)重视和发挥服务功能。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在基层,最了解农机手的需求,应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创新作用,放手让农机服务组织大胆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于农机服务组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尽快加以研究解决,使农机管理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制定更符合农机手的实际需求;同时农机服务组织及时教育督促农机手安全、正确地使用农业机械。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篇6

关键词:农业;农机;社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43-1

1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代农业正在不断调整,其生产方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农村建设及教育事业的推进,许多农村青年走向城镇,不满足于在农村种地干活,而留守在农村内的中老年村民由于身体健康、知识水平等因素影响,无法从事大规模粮食种植,许多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因此,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各不相同。同时,随着近几年来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被推广到了更多的农村地区,其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随之而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现代农业越来越偏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对农机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将难以迅速发展,进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规划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而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以及建设经验,大部分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服务网络,缺乏统一的组织以及技术服务,导致农机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为农民提供完善服务的基础功能,其经济效益十分有限,同时,由于缺乏系统规范,对于农机服务的收费问题以及服务问题缺乏标准,导致收费标准各不相同,作业质量高低不一,影响了农机服务体系的发展。

2.2产业化及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农机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覆盖面极为有限,同时由于其产业化程度低,缺乏为农民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粮食收获等作业服务。此外,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的程度低,其管理模式简单,竞争机制不完善,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3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的农机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多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同时缺乏系统培训,对农业生产和农机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从业人员的水平不高,无法为农民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机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要求。

3农机社会化服务问题的对策

3.1建设信息网络体系

针对农机服务组织缺乏系统规划而没有形成服务网络的问题,农机管理部门应提供资金帮助,使农机组织有一定的资金用来采购电子信息设备,并及时通过互联网将各地区散乱的农机服务组织联系起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在网站上发布有效的技术、市场等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

3.2完善现代化服务体系

通过各地区农机服务组织的上下联动,从最基础的村级开始向市级、省级跨越,及时建立起完善的联动机制,由市级或省级单位协调,为县级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管理、信息发布、农机产品及其维修等多种服务,而县级组织则为基础地区提供产品以及专业的技术服务,逐步完善促进农机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利用市级或省级服务组织的资源以及资金较为丰富的特点,可以及时协调各基础组织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科学知识的教导等内容,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

3.3加强市场监管

市场环境是制约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县级或市级农机服务单位可以设置举报投诉电话,或是举报邮箱,让农民能够及时反馈或投诉或举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使得农机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以及国家资金的投入和政策帮助,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达到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调范,舒云飞,等.加强农村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农机科技推广,2008,(11):28-29.

[2]闰磊.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启示.现代农业科技,2008,(18):366.

[3]张晓辛,唐国华.江苏省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趋势.农机化研究,2009,(3):234-238.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篇7

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机械经营、作业和服务的农机专业户按照协定或相关法规登记注册而建立起来的民办组织。组织拥有一定的机具、资金和制度规范,坚持入退会(社、队)自由、民主管理,在资金、技术、信息、作业、收费和维修等环节,组织会员(社员、队员)进入市场,开展合作生产和经营,提高农机具作业量、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成员经济收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伴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是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组织创新,与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机服务体制转变而来的省、市、县三级农机管理机构、农机推广站和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等政府官办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相辅相成,研究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于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有重要意义。

1 服务组织的类型及其运行机制

江苏省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具体形式有农机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公司、农机服务队(公司)等。据统计,2006年底,江苏省共有各类农机合作经济组织605个,农机合作社201个,农机专业协会254个,农机股份合作制公司150个多(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农机服务队(公司)近千个,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有着不同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1.1 农机合作社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农机合作社是由集体或农民个体牵头,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由集体和个体机械联合或由农民个体机械联合组成农机服务合作社。合作者必须以具有农业机械为合作前提,民主选举合作社领导,实行产权户有、统一组织、集体作业、单机核算、有偿服务,由合作社负责作业市场的开拓、作业项目的组织。

数据来源为江苏省农机局管理处、盐城市、苏州市农机局;农机大户有农机资产30万以上,插秧机大户拥有插秧机5台以上。

农机合作社从组织结构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松散型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经营在农忙时集中统一作业,农闲时分散经营。这种服务组织适应了农民单户生产、季节需要农机集中作业的要求。另一种是经过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一般具有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民选机制,统一对外联系业务和作业,组织程度和作业经营较前一类紧密、规范。合作社按照作业项目可分为单一服务性合作社和综合服务型合作社,单一服务性合作社指合作社只提供一种农机作业服务,如机插秧或机收获,综合性服务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的一条龙服务。一条龙指作物从种到收全过程,如水稻生产从耕整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到收获全过程。2006年底,江苏省共有农机合作社201个,其中已开展耕种、收、加工等综合服务的农机合作社,较多的是组织跨区作业形成的收割机合作社和开展水稻机插秧服务的插秧机合作社。

1.2 农机专业协会及其运行机制

农机专业协会是由政府或农机管理部门牵头的专业性中介组织,是以农机经营者(包括从事农业科研、制造、推广、销售、培训、监理、作业、运输、维修、零配件供应、油料供应、信息咨询及与之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与个人)为主体,自愿结成的民办性组织,是一种公益性专业协会。截至2006年,江苏省农机协会共有254个,主要形式有:农机安全协会、农机互济协会、农机跨区作业协会、水稻插秧机协会、农机维修行业协会和综合性农机协会,其中以农机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协会、水稻插秧机协会居多。

农机专业协会由于主体的性质差异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政府农机主管部门成立的“官办”性质的农业机械服务协会,包括了省、市、县三级农业机械服务协会,协会经民政局登记,属公益性团体组织,但具体工作在政府农机主管部门领导与指导下开展,在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作业市场开拓、新机具推广、安全互济和维修保障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2006年,为加强政府部门与有关协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等的沟通联系,在江苏省农机局的推进下,由淮安市农机作业协会、苏州市农业机械行业协会、江苏省农机安全监理所、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江苏省苏欣农机连锁有限公司等5个单位联合发起,经省农机局、省民政厅批准同意,4月13日全国首家省级农业机械服务协会成立,现已拥有102个团体会员和56个个人会员。江苏省各市也相继成立了市级农业机械服务协会,农机服务协会成为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农机户的桥梁,为各地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与促进作用。有的市农业机械服务协会组织创建较早、管理较规范、运行较正常,如江都市农机协会成立于2001年,下设4个工作委员会、23个分会、123个作业队和5个合作社,已发展会员5 020人。

另一种是农业基层组织和农机大户组织成立的“民办”性质的专业性农机服务协会,一般由农机大户或农机经纪人(包括热心农机发展的能人)发起,经选举或推举产生协会理事长,有协会章程,部分已在民政部门登记,组织结构是一种专业协会+农机户模式,组织性质是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经营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其运行机制表现为,在政府农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协会会员接受技术信息和新型的农业机械,承担新技术的培训、使用、维修、示范等公益性推广事业,协会的公共费用可由会员交纳一定的会费,也可由发起人或理事长个人承担。在承担公益性农机推广技术的同时,协会也组织会员开展农机经营社会化服务,比较典型的是联合收割机协会和水稻插秧机协会开展耕整、插秧、收获单项或全程服务,这样的经营服务是市场化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农机主管部门成立的“官办”性质的农业机械服务协会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农业基层组织和农机大户组织成立的“民办”性质的专业性农机服务协会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伙组织性质,同时承担了一定的公益性事务。

1.3 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及其运行机制

农机股份(合作)公司是指根据农业部《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由3个以上的农机户或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农机服务组织以各自的资金、实物、技术等生产要素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从事农机作业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联合形式。这种经济形式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兼容了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的某些特征。农机股份合作制形式包括以下几种具体组织形式:

1) 农户入股合营型。它是农机户按市场导向,按自愿原则成立的农机股份制公司。目前,其有两种组织和运行机制:专业公司+农机手模式与专业公司+农(机)户模式。专业公司+农机手模式是由农机大户发起一定数量的农机户,按股份组织成立的专业性作业公司,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一般公司设有市场开发、专项作业、维修保障等部门,除自身之外还雇用一定数量的农机手和辅助工,完全按市场运作,实行统一经营和企业化管理,是企业化程度最高的农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公司+农(机)户模式即是由农机大户或具有经营头脑的人发起,本着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由村民自发创办、联合经营的经济组织。在创办发展中,积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合作经营机制,按企业化运行,实行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此类公司,带领分散的农机经营户走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之路,有效地配置了属地的机械资源,提高了农机利用率,为地方农机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较大作用。例如,江苏滨海县东罾村机械服务公司,2005年由该村250户农户自发创办,总资产达2 570万元多,2006年公司农机作业中收入达3 100万元,占全村总产值的80%。

2) 村户联合共营型。一般由村集体组织牵头,以村农机队为主,村集体或农机户以农机、资金、房产、其他资产入股,同时按自愿的原则,吸收本村个体的农机具作价入股,联合经营,收入扣除经营费用之后按股分红。这种形式的合作盘活了各方的固定资产,使资金、技术、劳动要素得到了优化组合。

3)乡镇基层组织市场化模式。一是站办服务实体改造型,主要是由县级乡级农机管理机构兴办的服务实体改造而来,为了达到产权清晰和政企分开的目的,在服务实体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原有的集体存量资产进行折股量化,然后转让或产权多元化后形成的民营农机服务企业;二是由乡镇农技中心为适应市场化发展,整合全镇资源,实行农机优化配置成立的“官办”民营性质的新型农机服务公司。例如,江苏滨海县五汛镇丰源农机服务有限公司,由镇农技中心2005年11月创办,公司按照“自愿、互惠、互利”原则,以合同方式与机手签订《农机合作协议书》,并灵活采用合作联合、松散联合等多种方式,将分散经营变为联合经营。根据调查统计,江苏省共有各类股份(合作)制公司150个。

1.4 农机服务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农机服务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属集体经济模式的村级农机服务队,即是指村集体所有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这种形式主要是由集体购置农机具,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提供机械化服务,这种组织形式主要在苏南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雄厚而比较常见。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这些服务组织规模已经日趋缩小,它们当中有的已经解散,有的已经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走向了市场,但是还有部分保留,依然处于福利型服务的封闭式经营状态。另一种是新型农机作业服务队(公司)组织,也称为“作业队+农机户”模式。随着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规模的扩大和区域的拓展,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客观上需要机手们联合起来,开展合作,集中组队,统一外出。因此,组建作业队是跨区作业经纪人(农村能人)发展农机服务组织的主要形式。例如,扬州市现拥有作业服务队310个,拥有成员10 000人多,占该市服务组织成员总数的70%左右,其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作业服务队已超过100个。

2 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行机制比较

目前,江苏省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服务队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将分散的农机户,通过不同的利益分配机制、联结方式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各种风险,促进农机户作业规模的扩大和收入的增加。从几种不同模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实践看,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制度与组织的创新,有利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有利于农机户增收致富,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解放和转移,符合各级政府政策扶持的方向,也满足了农民致富的迫切愿望。

从江苏省各地实践看,不同类型的农机服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有其自身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下面将从不同类型农机服务组织的组织成立、组织管理机制与法律属性、生产经营机制、分配机制与利益联结、服务功能和带动规模效应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2.1 组织成立

各类组织成立一般均需要发起人发起,属于发起成立。通常发起人有农机大户、农机经营经纪人等自然人,也包括农机推广基层组织。作业队成立无最低人员要求,只要农机大户(老机手)或经纪人召集3~5户以上的农机户参加,并到当地农机局备案即可,特别适合于村组范围内组建。专业协会、合作社与股份制公司的发起除需发起人外,成立还需要吸纳一定数量的成员,召开成员大会,通过比较规范的章程,办理有关登记注册手续。其中,取得法人资格的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均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执行,有最低的人员要求(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条件之一是要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户5名)以及出资等其它的成立条件,成立的门槛最高,对发起人的组织管理水平要求也较高,一般的经纪人或农机户难以胜任,适合于依托乡镇涉农部门组建。

2.2 组织管理机制与法律属性

各种作业服务队组织属市场主导自发形成,成立较容易,但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农机户数量也不固定,通常为跨区作业而组成,作业队无法人资格,其组织管理多数由带头人直接管理,属松散型互助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经济组织的初级阶段。

专业协会是政府主导型的农机服务经济组织,数量居多,协会的成员也较多,且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和组织管理能力,依据章程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实行民主管理,由社(会)员大会产生理事会,选举理事长、理事,组织程度较高。但其法律属性较难界定,因为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凡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协会,是指会员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并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而江苏省基层农机协会组织,既具有承担政府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宣传、示范等公益性作用(如插秧机推广),成为了政府与农户的桥梁,同时又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机具的经营活动,具有营利性。只有在各级主管部门成立的农业机械服务协会属于公益性的社会团体组织,而其它协会组织是具有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其登记管理则有待规范。在江苏省201个专业协会中,有1/3经过了民政部门的登记,具有社团的法人资格,其它则属于非法人合伙性质的经济组织。

合作社是农机服务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数量仅次于专业协会。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有章程,由社员大会产生理事会,选举理事长、理事,有的合作社还成立了监事会,明确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分配方案,内部制度比较规范,管理层次也较多,组织程度较高。合作社实行产权户有、统一组织、集体作业、单机核算、有偿服务的运行模式,是一种较适合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其组织法律属性分为两类:约有30%的合作社经过了工商部门的登记,具有法人资格;另一类未经登记的则属于非法人合伙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

股份(合作)制公司是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市场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公司+农机手模式,既由一个农机大户发起成立,雇佣机手自主经营,虽然是经济实体,但由于企业成员较少,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只有老板(管理者)与雇员(机手)两个层次,此类公司属于个人独资企业性质。另一类专业公司+农(机)户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农机户发起,大家按股出资、共同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公司章程,有组织机构,试图按股份制公司化管理,企业化运行。目前,经过工商部门登记约占公司总数的1/3,具有企业法人资格;未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公司,属于非法人性质,按公司运行的合作经济组织。

2.3 生产经营机制

合作社与股份(合作)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政府导向和市场需求双重影响,按市场规律运作,以组织为单位自主整体统一经营,有比较严格的劳动分工与协作,有维修保障,它克服了个体农机户无法解决的一些技术与经营方面的问题。而协会与作业服务队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个体为单位各自分散进行的,只有一定程度的协作,主要是在信息、转移、维修等方面进行互助与协作,但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生产经营规模难以扩大。

2.4 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

它是指服务组织成员劳动收入与服务组织经营成果的关联程度。股份(合作)制公司和部分合作社与其成员的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最为紧密。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业任务订单化,由股份(合作)制公司和合作社统一对外落实作业任务,并签订作业合同;二是收费核算专职化,由股份(合作)制公司和合作社指派专人负责统一收费,并对作业机具进行经济核算,以确保合作社与各个成员的利益;三是利润分配二次化,股份(合作)制公司实行按劳分配,年终盈余按股份分配。合作社从年终盈余中提取一部分基金后,将结余按规定的比例返还给成员;四是公共积累股份化,股份(合作)制公司和合作社形成的公共积累,以及财政扶持资金等投入,归全体成员所有,按照有关规定可平均折股量化到个人。其中,部分合作社和协会以及作业队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比较松散,采取公共费用共摊,成员各自作业,单机核算,因而无集体盈余而言。

2.5 服务功能

服务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其成员提供服务与帮助,开展农机经营活动。但不同服务组织提供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是不一样的,主要体现在作业市场开拓、新机具推广示范、安全互济和维修保障等方面。股份(合作)制公司由于组织管理实体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对成员提供的服务成为公司经营必要条件。协会与合作社凭借其自身实力,在政府基层组织的支持下,可以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从而使其成员专心从事农机作业,减少了许多后顾之忧。而作业队由于其自身因素制约,在这方面的服务功能比较弱,为其成员提供的服务是很有限的。

2.6 带动规模与效应

合作社由于组织管理实体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利益分配机制的适合,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因而合作社往往成员规模较大。例如,扬州市农机合作社社员平均人数达133人,高邮市界首镇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拥有社员419人,带动农户5 000余户,占全镇农户数的70%。可见,合作社对当地农民增收促进较大。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与实施,合作社模式已开始成为各级政府扶持发展的重点;专业协会也是政府扶持发展的重点模式之一,由于兼有农机技术推广的公益性作用,带动农户的人数也较多,在推广新技术和提高机械化率作用较大。例如,建湖县颜单镇兴农机插秧协会,拥有会员55名,插秧机198台,为机械化插秧做了大量的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工作,2006年全镇机插率达87%,仅机插水稻一项,全镇农民节本增收达300万元,被省农机服务协会评为“优秀机插秧服务组织”,并配合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拍摄了机插秧科教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股份(合作)制公司属个体私营性质,其加入成员有一定的资金和机具要求,其作业的范围较大、效益较好,但带动农户的规模较小,发展较慢。作业队由于自身组织的松散性和局限性,带动农户的规模也不大,有些作业队在协会组织之下,也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3 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趋势分析

1) 农机合作社是农机服务组织的一种新形式,虽然有的合作社经注册有法人资格,但作业与利润分配基本仍按单机作业和单机核算,法律属性上类似于合伙性质的农业企业。农机合作社具有专业技术程度较高,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维修、统一“三包”服务,服务范围较广,带头作用大等特点,它有效克服了独户经营机械利用率低、作业半径小、后勤服务无保障的弊端。江苏省的联合收割机合作社跨区作业范围北到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基本涉及全国范围,半喂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全国第一。水稻插秧机合作社对促进水稻栽插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带动作用较大。据调查,有水稻插秧机合作社(或协会)的乡镇,水稻机械化栽插水平一般达到80%左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对农机合作社在法律上做出了规范,强调了组织内部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对组织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作了法律规定,这种形式将会是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未来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向,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趋势。

2) 对于农机协会这种服务组织形式,在实践中兼具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应该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强化协会的公益性职能,弱化其经营性职能。如上文所述,农机协会有农机主管部门成立的“官办”性质的农机服务协会和农业基层组织和农机大户组织成立的“民办”性质的专业性农机服务协会,这两类协会都同时承担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机协会只保留农机主管部门成立的“官办”性质的农业服务协会,坚持完善省、市、县、乡4级政府机构的“官办”农机协会服务网络,赋予该网络的主要职能是公益性职能,让其在新机具推广、安全互济、维修保障和作业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对于农业基层组织和农机大户组织成立的“民办”性质的专业性农机服务协会,应该剥离它的公益性职能,强化其经营性职能,同时考虑到协会是非盈利团体的性质,所以建议把这种“民办”性质的专业性农机服务协会改为农机合作社。在实践中,这种“民办”经营性协会与合作社并无本质差异,相应地应该取消其在民政部门的登记,重新到工商行政部门注册,以规范管理,这种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应该更加有利于制定适合各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组织自身的发展。

3) 农机股份(合作)制是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兼容了股份制的资本联合与合作制的劳动联合等优势为一体的新型经济组织制度,它既吸收了股份制筹资的方式,又实现了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明确与分离,保持了合作制中股东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的基本特征;同时,在经营目标上既追求合作劳动的规模效益,又追求资金联合的资本效益。因此,它能够切实解决我国家庭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这种共同使用农业机械的新型合作形式也将是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4) 农机管理部门主办的农机服务公司和村级农机服务队,一般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服务方向包括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各个环节,技术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其自身体制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方能具有长久的活力,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强调农机管理部门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分离,这两部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将会因为进行积极的产权改造而改变其性质。新型农机作业服务队组织属市场主导自发形成,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农机户数量也不固定,但组织作用较大,属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初级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型农机作业服务队将出现分化,一部分会解体,另一部分将会由于利益关系更紧密而组建成农机合作社。

摘要:论述了江苏省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类型及其运行机制,并就各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行机制在组织成立、法律属性、经营管理机制、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比较,同时对各组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行机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万章.户营农机与农机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J].中国农机化,2007(4):13-15.

[2]师丽娟.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现状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10):1-4.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篇8

1 仪征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现状

仪征市现有农机服务组织84个, 其中农机服务合作社23个, 农机行业协会8个, 农机服务松散联合体53个。

1.1 农机服务合作社

农机服务合作社由多个农机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参与、共同所有、民主管理的原则, 联合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机服务合作社有固定的场所、自己的名称和明确的法人, 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 在农工办进行了备案。目前, 仪征市农机服务合作社有专业性服务合作社和综合性服务合作社两种类型。专业性服务合作社入社机具品种比较单一整齐, 开展的作业服务比较单项专一。如仪征市丰谷机插秧服务专业合作社, 入社机具都是插秧机, 主要进行机插秧服务;仪征市仪丰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 入社机具都是机动植保机, 主要进行机植保服务。目前, 仪征市农机专业性服务合作社有13家, 占农机服务合作社总数的56.50%。综合性农机服务合作社入社机具品种比较繁多, 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和机动植保机等, 形成不同类型机械的联合, 使农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变单一的作业服务为提供耕种、植保、收、供、修等系列化一条龙服务, 起到了1加1大于2的效果。如仪征市乐田农机专业合作社, 拥有担架式高效弥雾机3台, 背负式弥雾机32部, 大型排灌机械3台套, 高性能久保田联合收割机15台, 大、中型拖拉机25台套, 配套机具50套, 农机供应点3户, 农机维修点3户, 会员人数达88人, 固定资产达375万元, 2009年服务农户800户, 作业服务面积达0.201万hm2, 作业收入达169万元。仪征市农机综合性服务合作社目前有10家, 占农机服务合作社总数的43.50%。农机服务合作社在仪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2009年增加了12个, 增幅达109%。

1.2 农机行业协会

农机行业协会是由政府或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农机经营者专业合作性的中介组织。仪征市农机行业协会有市级和镇级农机协会, 市级农机协会由市农机办牵头, 镇级农机协会由乡镇农服中心牵头, 以有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机户作为骨干力量组成。此外市农机监理所还成立了由多数机手参加的农机安全互济协会。协会按照协会章程规定,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 统一发布作业信息, 对农业机械实行统一调度, 统一作业标准, 统一收费价格, 并协助会员收取作业费和提供配件供应、机具维修、纠纷与事故处理等方面的服务。这些综合性的协会组织可以有效整合农机推广、培训、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整体优势, 为农机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1.3农机松散联合体是指由两个以上农机经营主体按协议或契约组成的临时性的松散联合体。农忙季节或有作业项目时, 利用联合体的优势进行联合作战, 充分发挥所有机械的作用, 农闲时各自为战, 灵活经营。目前我市农机松散联合体主要是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和机耕作业队。农机松散联合体是农机服务组织的初级形式, 将逐步向农机服务合作社转变。如仪征新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发展转变而来。

2 仪征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较小

近年来, 虽然我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速度很快, 但总的来说规模还是较小, 成员少, 市场占有率不高。以谢集乡为例, 全乡1 866.67 hm2水稻, 2009年谢集富民植保专业合作社防治面积在333.33 hm2左右, 占1/5;全乡拥有130多台弥雾机, 参加合作社的只有35台, 占1/4左右。

2.2 服务功能单一

仪征市现有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主要提供机耕、机播、机插、机植保、机收和机械维修等服务, 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麦稻生产的产中, 产前、产后的服务较为薄弱, 服务于设施农业、林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领域的农机服务组织还是空白。

2.3 机具配置结构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五多五少”: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具少;小型农机具多, 大中型高性能农机具少;小麦、水稻生产机械多, 其它作物机械少;粮食作物机具多, 经济作物机具少;产中机具多, 产前、产后机具少。

2.4 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机服务组织成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市场开发意识、服务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合作经营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 接受和利用新知识、新机具以及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信息化处理能力有待培养。

2.5 经费匮乏, 手段单一

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不长, 还缺乏行业有效的运作手段, 很多成员意识上仍然停留在政府部门无偿服务的模式上, 因经费来源不足, 很多农机服务合作组织运营不畅。

3 加快发展仪征市农机服务组织的对策

3.1 统一规划, 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地位

依托资源优势, 搞好统筹规划, 确立主导项目, 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逐步形成规模。把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纳入各乡镇政府有关农村经济决策的重要议事日程, 政府担负扶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提供减免税等服务工作, 创造良好的培育环境, 努力抓好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培育, 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真正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 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的增长点。

3.2 坚持市场引导, 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

切实理解领会“民办、民管、民受益”这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原则, 注意搜寻和发现顺应市场需求而发起, 有了一定发展基础, 初具雏形的农机服务组织, 然后及时跟进服务, 引导、扶持、规范和壮大其发展。在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过程中, 农机管理部门应切实做到“搭台而不登台, 参与而不干预, 指导而不领导”, 放手让农机服务组织独立经营, 谋求创新与发展。就农机服务组织而言, 要强化“经营合作经济组织”的理念, 像经营企业一样去经营农机服务组织。搞好经营的核心是农机服务组织要选配具有市场开拓意识, 热心为机手服务的农机经济人队伍, 为农机服务组织联系到更多的作业项目, 拓展服务组织成员的作业空间, 提高农机户的经营效益。有稳定作业项目的服务组织, 要尽快实现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转变, 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取得法人主体资格, 合法开展经营活动。3.3各方合力, 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农机管理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实施国家和省、市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时, 在其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 优先安排参加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农机户,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参加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优越性, 从而调动其他农机户参加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二是把创建农机示范园区建设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安排各类农机化项目时, 优先安排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给予重点扶持,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出台扶持政策, 对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置、更新大型、新型农机具给予低息、贴息贷款和担保政策, 提供农机具库房、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条件。四是帮助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搞好登记备案, 建立健全合作服务章程, 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 拓展作业服务的范围和领域, 尽力提高合作服务组织成员的经营效益,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活力。五是在农闲季节, 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成员特别是合作组织的领头人, 组织开展多批次的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管理能力、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机化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服务组织人员的素质,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后劲。六是对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上门服务, 上门发放“跨区作业证”, 上门开展农机年度检审和农机安全驾驶操作以及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七是构建农机服务信息平台, 及时收集发布各类市场信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形成合力, 支持和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3.4 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充分调动基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篇9

一是发挥农机服务组织提升农机化水平,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突破村落地缘限制, 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置, 使农业机械的高投入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上实现了高产出, 解决了农业机械规模化作业需求与当前农业生产单家独户经营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装备基础, 促进了农业增效。如龙海市浮宫利民农机服务队自成立以来, 坚持以中介服务、改装机具、跨区作业、引进机具为发展宗旨, 为本镇及周边农民提供机耕、机播、机开沟、机收、植保等一条龙服务, 提高了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是发挥农机服务组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农机服务组织资金积累速度相对较快, 有利于加快机具更新, 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提高农机动力的配套率。2008年, 漳州市第一家农机服务公司——龙海市龙湖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挂牌成立, 服务公司现拥有轮式拖拉机3台、机械插秧机4台, 大型联合收割机1台, 运输车1辆, 中耕管理机8台, 旋耕机3台。目前主要开展水仙花种植起垄培土、后期开沟、水稻种植整地、机收等服务, 并逐步向水仙花根茎收获、水稻机插等方面拓展, 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这些服务不但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还节约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农机具的优化组合, 避免了重复投资。

随着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机服务组织为适应市场需求, 其农机装备结构必然由小型的、单一的、动力机械多而配套机械少向大中型、高性能、复合式和联合作业农机装备方向发展。只有成立农机服务公司, 才有可能实行社会化服务、实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为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复合式农机具提供强大的作业规模支撑, 有效地促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三是发挥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发展农机服务组织, 主体在机手, 核心在效益。农机服务组织在合作的基础上实行科学分工, 通过合作开展优质服务, 有效增强自身竞争力, 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规模经营, 可有效实现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化组合, 把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与农户联合起来, 有力促进有机户与无机户以及农机户之间合理调剂使用农机具, 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用机需求, 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农机服务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运作方式, 既符合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提高了农机经营效益, 促进了农民增收, 有效调动农民投身农机化事业的积极性。如龙海市东园镇的李广胜农机服务队, 与1000多农户结成“亲家”, 农机手承担了这些农户的抢收抢种抢插等农活, 使农民忙季不忙, 可以放心从事其它工作搞创收, 农机服务组织也从农机经营中得到收益, 双方利益均沾, 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是农机大户参与, 带动更多的有机户共同致富。龙海市农机站把农机大户作为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 采取购机补贴资金优先安排、提供市场信息、上门维修服务以及培训等措施, 使大户服务能力提高, 其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现。其中海澄镇溪北村农民黄小明堪称代表。黄小明发起创办了龙海市农鑫果蔬专业合作社, 目前拥有股东社员156户, 固定资产460多万元。2007年、2008年连续两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他不但是远近闻名种粮大户, 而且也是农机大户, 现拥有大型农机7台, 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00万元, 农机经营范围主要涉及整地、装载、运输,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械化施工等。他通过组织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机手参与经营作业, 带动更多的有机户共同致富。

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论坛召开 篇10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巡视员关锐捷作了题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报告。报告指出, “如何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如何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如何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是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副书记国彩同在报告中对我国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特点作了详细阐述, 并对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她指出, 目前我国农机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壮大、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经营效益突出、收入稳步提高;具有创办模式多元化、产权结构集中、服务模式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特点。农机化形势越来越好、农机专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农机手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政策环境越来越好, 这些利好条件都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融资渠道少, 机具停放难, 整体实力较弱;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够科学规范;农机合作社治理结构不健全、不规范还具有一定普遍性;农民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较低, 缺乏经营管理合作社的专业人才等问题, 国彩同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加大扶持力度, 抓好落实现有政策, 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加强合作社知识的普及、培训, 提高农机合作社人才素质, 构筑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坚持市场主体地位, 依靠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四是加强研究, 深化对农机合作社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五是选树典型, 宣传引导各类农机社规范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杨敏丽、江苏省农机局副局长王勇、福田雷沃重工农装事业部总经理王玉荣、黑龙江省仁发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山东明清农机维修服务站经理阮建军分别就创新经营机制, 推动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做了主题发言。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 篇11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79-03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和完善,政府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层次,社区社会组织便应运而生,并不断的发展完善,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社区服务。

一、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社区资源,转变传统的社区服务形式

在“强政府,弱社会”的形势下,如果政府一味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参与社区服务,不仅会产生严重的越位行为,还会阻碍社区资源的开发并影响到社区参与主体多样性的形成。因此,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形式,已不能满足多层次的社会公众需求,而应变能力更强,组织形态更灵活的社区社会组织更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公众的各项需求。此外,与政府机构的社区服务相比较,社区社会组织拥有的公益使命感,使其更易于融入社区居民,为其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最重要的是,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专注于政府机构无暇顾及的方面,如能够更加人性化的,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及边缘性群体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服务。

当前,社区社会组织缺少有效的社会对接机制,使社区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因此,这类特殊社区居民的一些服务需求,在企业不愿承担而政府又难以承担的情况下,仅靠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力量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而作为最适合承接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的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亟需整合社区资源,与政府机构协作,利用其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争取驻社区单位的支持,增强公众的参与主动性,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服务[1]。

(二)化解社区矛盾,增强社区的集体凝聚力

首先在社区中,业主、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各类群体均有其不同的利益,当不同群体面对利益冲突时,很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性质,使之深入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能较早的发现社区居民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并利用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的信任和说服力,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从而加强社区居民对组织的社区认同感[2]。

此外,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在进行社区服务时,把社区中分散和疏离的社区居民集中起来,促进他们的交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与建设中,相互团结、共同服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在社区服务的平台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社区服务工作。

(三)加强社区参与,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

作为一个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主体,应该更多的参与社区服务,但目前仍有大量的社区社会组织,它们的一些社区公益服务活动,主要还是由行政力量来支撑的,这并不符合真正的志愿精神,因此,这些社会组织的自治性和志愿性比较低,并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真正的公益性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社区服务中社区居民必须要起到关键的主体性作用,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团结互助更是社区社会组织成功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社区居民是社区服务的享受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只有提升他们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之拥有社区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也只有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才能够保障社区社会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困境

(一)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结构不平衡

随着社会公众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群体化,补救、保障性服务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而目前的社区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多是以传统低层次的服务为主,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转变陈旧的社区服务发展方式。与此同时,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大多集中于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卫生服务、文体娱乐等领域,这些领域已形成了过度饱和的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社区居民急需的心理咨询服务、劳动者权益保护、老年人社会保障等领域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弱势群体和社区内边缘化群体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为改变现状,社区社会组织必须开展个性化、预防性、普及型的高层次现代型服务形式,从而改变其服务供给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的不平衡现象。

(二)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动力不足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资源是它成功的关键。没有充足的资源,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就得不到足够的动力支持,其服务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社区社会组织需要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以及道德情感的支持性资源等。其中,作为社会组织运行基础的财力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是保证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的最核心部分,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引进。从资金筹措的来源看,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少,数量小,资源动员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在政府推行自上而下的强硬性社区服务的状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难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多数社区社会组织缺少专门的资金来源,只能以吸引企业赞助,在社会中募捐以及收取组织从业人员的会费来维持活动的展开,但目前的社区志愿者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高,且社会组织本身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从业人员及志愿者缺少专业化的培训并得不到相应的服务保障,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志愿者凝聚力不断降低,难以提供常规、持续性的社区服务。

(三)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不仅表现出对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也对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社区服务高质量的基础是社区社会组织中必须拥有大批专业的从业人员。而目前,大多数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缺乏,组织内的成员不具有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专职工作者更少,因此,在不具备专业素养的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只能在社区开展专业性不强的社区服务,并不能对如空巢老人的社会保障、失独家庭的心理治疗、妇女儿童权利维护等项目提供专业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社会组织在缺乏专业工作者,且只能参与普及型的低水平社区服务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其参与社区服务的质量[3]。

(四)社会公信力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明确,社会公众仍然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属性、活动范围和宗旨等缺少正确的认识。同时,由于其宣传工作的欠缺,导致很大一部分的社区社会组织尚处于匿名状态,并不为社会公众所了解。此外,目前还有大量社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管理,并缺乏自己的能力建设;缺乏专业人才而服务质量低下;因资源短缺而寻求企业帮助,却沦为企业谋取私利的工具;违背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宗旨,转而经营其他业务;侵占募捐、会费、政府的资金支持等活动资源,导致公益腐败。[4]以上情况均严重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阻碍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改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困境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让渡社区社会组织,弱化社区服务运行的行政色彩

目前,本应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服务依然为政府部门所主导,但政府机构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已不再能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组织体系中的发展空间狭小,还造成了社区服务的资源紧张,以至于降低了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空间与能力。首先必须要做到“政社分离”,即明确政府机构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参与社区服务时,一些本该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的社区服务职能应当从政府相关部门剥离,并做到政府部门协调引导,社区组织主体参与,依据社会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从“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战略高度,从政府政策、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发展理念、居民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创造条件,实现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5]其次,社区社会组织要增强自身的独立性。不过分依赖政府机构的行政力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服务性需求,切实地把社区居民至于首要地位,在社区服务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并整合社区中的各种社会服务资源,以实现自身独立性的长足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组织成员的专业化会影响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因此,首先必须要重视社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引进专家和学者;培养志愿者们的专业素质,并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制定激励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人员的专业化;启用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门化的队伍,如能够为社区居民中的弱势群体、边缘化群体等的服务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帮助,从而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效率与品质。此外还可以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保证组织内部从业人员专业性的提升,实行专业严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完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志愿者管理,明确人员岗位职责等,不仅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诚信度,还能够加强其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协调利益关系,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并有利于社区的建设。

(三)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营造适合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强化组织内部的民主决策,加强并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律责任,社区社会组织才能顺利的开展社区服务,才能成为参与社区服务的责任主体。同时,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相关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度,进一步落实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法律规定,此外,针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困难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简化并完善其登记、注册程序,还应该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的良性发展创造严谨的制度环境。

(四)完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首先,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社会公信力。随着社区社会组织的日益成熟,公信力早已成为其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关键,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要极力避免因组织内部的治理问题,而使社会大众对社会组织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影响到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治理机制建设,提高参与公益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拥有社会公众的高公信力以及对其的凝聚力;只有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运作程序,才能使社会组织真正的实现对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只有对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拥有迅速的反映,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变化的多重性需求,并给予社区居民以正确的引导。

其次,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当前许多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并不高,远达不到它所期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是其为社区居民实现服务需求的基础,因此,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6]。而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是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社会组织唯有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动能力、决策能力、资源整合管理能力、敏锐的外部环境反应能力等,才能够在参与社区服务的活动中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康之国,等.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与NGO[J].深圳大学学报,2006(3).

〔2〕陈雅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及发展战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

〔3〕康之国.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机制研究—以天津市H区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

〔4〕周玉萍.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提高社区服务水平[J].新部,2007(10).

〔5〕李有发,辛广楠.欠发达地区参与城市社区服务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甘肃省的调研[J].社团管理研究,2010.

〔6〕刘春湘,邱松伟,陈业勤.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中州学刊,2011.

关于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思考 篇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农机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机服务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搞好社会化服务, 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户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这些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 为促进我国农民增收和农机化又快又好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就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1 农机服务组织的形式

1.1 农机协会

由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和支持农机化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组织起来的, 一种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自我服务性群众组织。

1.2 新型乡镇农机站

现有的乡镇农机站根据市场需求, 加强管理, 转变职能, 强化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管理水平更高、服务功能更强、机制更灵活、发展后劲更足。

1.3 站改农机服务股份公司

指导转为经济实体的乡镇农机站, 以原有站办实体固定资产折价入股, 整体改制成农机股份作业公司, 并吸引其他机械、资金、技术等入股,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 完善融资、分配和利益联结等机制, 形成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

1.4 农机服务合作社

由多种农机经营体按协议或合同联合起来, 通过带机入社、带资入社等, 组成机械组合、人员协作的农机服务合作社。

1.5 农机专业大户

农机专业大户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利用农机大户遍及乡村各地、影响力大的优势, 发挥其流动宣传站、服务带头人、增收示范点和新技术推广员的作用, 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增加作业服务收入。

2 制约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因素

2.1 各方扶持力度不够

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征用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没有比较系统、明确的优惠政策。目前, 农机服务组织最迫切的要求是解决机械存放场地、库房建设用地和基础建设资金补助。许多机械露天存放既不安全也不利于机械的保养。

2.2 经营管理水平有限

从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情况来看, 普遍存在成员少, 规模小, 管理松散, 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农机服务组织的农机具结构大同小异, 作业项目雷同, 难以满足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多种需求。

2.3 社会化程度不够高

目前在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中, 个体经营的农机户较多, 处于一种松散自发的状态, 且多数农机具相对老化, 难以按照农机化作业标准完成服务, 这就造成了在作业过程中, 作业质量参差不齐, 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同时, 作业地点单一, 只有联合收割机实现了跨区作业, 大部分农业机械仅局限于本村或县内乡镇作业, 机械的利用率不高, 作业量小, 收入较低。作业淡季农机户绝大多数为分散经营, 相互间缺乏协作, 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 难以发挥整体功效。

2.4 农机作农业时间有限

农机作业季节性强, 机械利用率低, 每年大规模作业只有夏、秋个季节, 农机作业时间相对较短, 一般每年的作业时间为12个月, 多数经营户处在长期没活干的状态。随着油料价格的不断攀升, 农机作业成本逐年增加, 效益较低, 不利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2.5 农机化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农村原有的机耕道毁损严重, 致使机车通行能力差, 安全系数低, 增加了农机作业的难度和成本, 加上田块分散, 品种不统一, 你种我不种, 成熟时间落差大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农机效益的充分发挥。

3 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思考意见

3.1 确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战略地位

依托资源优势, 搞好统筹规划, 确立主导服务项目, 使其逐步形成规模, 是发展农机服务组织的基础。要把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决策的重要议事日程, 政府要担负支持、扶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提供减免税等服务工作, 努力搞好农机服务体系的培育, 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 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坚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过程中, 始终维护“民办、民管、民受益”这一基本原则, 坚持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原则。在发展过程中, 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扶持, 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 使农机服务组织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民主管理要求来规范运作。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农机组织的形式加以界定, 并将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利益分配等纳入法规管理。

3.3 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工作, 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当前主要工作日程, 要加强指导并组织研究扶持措施。一是实施项目带动, 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安排项目时, 优先安排农机服务组织, 给予重点扶持。以此为依托, 引进资金、机具、技术, 进行示范和推广, 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 增强合作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各级政府购机补贴政策, 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 重点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 购置和使用新型农机具给予补贴;争取燃油补贴, 税收减免等扶持发展政策。三是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 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对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更大型、新型农机具给予低息、贴息贷款和保险担保政策;给予农机具库房和场地、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补贴。

3.4 进一步规范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服务组织建设, 要指导和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 真正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保证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机化的发展。

3.5 不断加强农机技术指导与服务

积极引导农民自愿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挥农民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组织农机大户联合开展作业服务, 整合资源, 形成利益共同体, 逐步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同时, 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通过开展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等形式, 定期进行走访、座谈、调研, 及时了解发展经营情况, 总结推广经验, 发现并解决问题, 推动农机服务组织上规模、上水平。把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机管理的延伸和补充, 指导其有效承载落实技术推广、政策宣传、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生产组织等农机管理工作, 为基层农机管理搭建新的平台。

摘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搞好社会化服务, 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超.当前我国农机服务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2, 04.

上一篇:中学美术教学之微探下一篇:《我的梦想》习作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