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之微探

2024-10-19

中学美术教学之微探(通用7篇)

中学美术教学之微探 篇1

当代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研究, 学会创造。尤其美术教师要将“学生三个学会“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此, 教师完成一节课必须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备课——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在教学的基础环节备课中要备教材, 二备学生, 三备教法。备课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更新教学目标和学生为主的科学理念。二是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三是从学生能力发展角度。

(一) 备教材

教师不仅要备手头教材还要备课外一切可能利用的信息。比如在《美术作品欣赏》一课中, 不仅备人美版初中美术鉴赏课本, 还备课程标准及各环节所需信息, 利用了当地便利图书馆及当地特色文化及媒体网络等素材。同时在教授环节运用了多媒体、挂图、视频等辅助设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作用, 直观展示课程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课程的内涵外延, 指导教学。

(二) 备学生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树立“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思想。初中美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内容丰富, 知识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人文性增强强。而学生存在着很强的个性差异, 要做到因材施教。

(三) 备教法

课堂是师生合作探究、主体互动的过程,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在《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中, 采取多学科联系法, 如音乐、文学、英语等课程都有自身的艺术语言, 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对比法在音乐情景中感受音符带来的语言美, 在文学情景中感受文学美, 在英文情景中感受单词美,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绘画美, 从而实现感受鉴赏美。

二、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精美的导课艺术, 良好的导课应该像桥梁一样联系着旧课和新知。

(一) 导课应具有吸引性

导课就是要在短时间内, 启发学生心质, 创设教学情境, 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引发兴趣。如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的导课中, 一开始就将中国传统的大红剪纸窗花出示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 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就有一个冲击感, 拉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既而开始浏览色彩鲜艳的、质朴的、造型特点怪异的民间美术作品图片, 非常吸引学生, 使学生进入情境。

(二) 导课应具有趣味性

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尤其在导入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热情, 教师适度引导、设问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中。以创设故事情境导入, 在极短时间内,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解唐玄宗召见吴道子, 要欣赏作品, 吴道子却两手空空匆忙赶去, 大家猜猜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们猜测到“吴道子被驱逐出去;吴道子被免职;吴道子拓印了李思训的绘画交作业;吴道子当场作画”等众多猜测产生, 这样运用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三) 导课应具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学生心理特征, 针对不同教材、不同基础, 选择多样方法, 做与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在《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一课中, 我根据我们生活的城市现状, 展示我们同学们小时候生活的城市场景和现在他们生活的正在建设中的城市风貌场景。当他们发现了自己旧时生活的一些生活足迹时, 显得易常地激动, 纷纷诉说他们小时候那个年代的一些有趣故事。然后我顺着他们的思维, 播出了城市的现景。欣赏完后问“你们觉得我们这个城市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旧城改造得怎么样?是好, 还是不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一切都在有针对的前提下非常顺畅地切入主题, 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三、设问——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双边活动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高效的课堂提问是衡量老师上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老师可以从以下着手:

(一) 定向点播, 激活思维

设计课堂提问要以学生发散思维切入视角, 如以当时的社会热点、兴趣话题进行提问。比如在《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一课中, 在优美的乐声伴奏中视频展示具有中国元素的唯美特色建筑, 在大家的听觉、视觉、身心还处于欣赏、享受阶段, 急转而来深沉的乐声, 被现代文明社会发展所破坏的建筑展示。视觉、听觉在一瞬间急转直下, 学生身心急速受到冲击, 激发学生热情, 产生保护文明情绪, 直接切入主题。创设基于问题探索的情境, 运用有效创造思维教学发生的奇迹。

(二) 启发鼓励, 合理探究

善于激疑, 善于导答, 合理设计问题, 为学生搭设“支撑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如欣赏作品《欧米埃尔》根据学生的感受回答问题:欧米埃尔漂亮吗, 风烛残年的她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作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提出时, 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 老师提供讨论平台:1、作品年代特色 (1885年) , 这幅画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2、罗丹艺术家生平简介及作品欣赏。请思考所提供材料透出了哪些信息?同学们联系相应的社会背景, 作家的艺术思想展开针对性的讨论, 经过启发鼓励, 合理探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四、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 要重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活动, 让每一学生的潜能最大的发挥出。其次, 突出“以人为本”,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 相互勉励, 共同成长。最后, 要重视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体验, 有助于增强学习热情、情操陶冶。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落实的主阵地, 美术教学必须落实上述措施, 把美术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活力, 营造充满创新意识的课堂, 激发学生思维, 为培养自主创新式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微探 篇2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探讨

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初中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这几年常德市的中考试卷中,阅读部分的分数一直保持在40分左右,占卷面总分的33%,再加上“积累与运用”中的字、词、句的考核15分左右,与阅读直接相关的分数有55分左右,比作文分50分还多。由此可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确实需要加强,更何况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带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能否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本文将结合本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这四年从事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电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注重字、词、句、重要语段的教学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必须让学生对课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如遇见课堂上因讨论问题而出现吵杂的局面时,你可以说:“别大吵大闹了,像什么样子啊?”或说:“请大家先安静,我们课后再继续讨论好吗?”虽然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都希望学生安静,但是它们在学生心中产生的效果却是不同的。前者虽可使学生安静,却破坏了大多数正在讨论的学生的良好心绪;而后者既产生了同样安静的效果,又保持了学生继续讨论问题的兴趣。同样的话,因语气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因此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提问时,几个同学的答案都一样,于是我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同学们听后,脸上都露出会意的微笑。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小时,我就笑着说:“问题回答得非常好,可惜没用麦克风。”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为此,教师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学校的教学用语。语文老师要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但语音要准确清晰,而且必须讲究感情真切,节奏抑扬顿挫,语言力求生动活泼。这样的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扣动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2)能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把作品需要传达的思想转换为口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文章的内容。例如:教学《春》中的春花图时,我用了“本段用了几种颜色来写春花”、“写了哪些事物”、“在哪里”、“美不美”这几句口语提问,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很自然地理解了本段运用“从上到下”的写法和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适当运用体态语言辅助。体态语言就是身体语言,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阅读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描述动作、神态的词语,条件许可的话,我就会借助口语和体态语言来解释。如教《口技》时,文中提到“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我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听众的神态、举止,然后我就边讲解,边用体态语言来解释,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对于学生响亮、正确的回答,我会用微笑和点头表示肯定和赞赏,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有时在阅读教学时,个别学生不注意听,我就采用注目式或走近该生以示警告。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更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李岚清在《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这么重要的任务,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课来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醒他们要为复述课文作准备。接着请几位同学上台复述课文内容,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在学生理解了本文的主题之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先让学生在小组发言,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我们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要认真对待,只要我们保持自信,牢牢记住‘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那么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有时候我们也能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那么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这样,利用课文教材“情”与“美”的特点,激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激励教育的方法不仅用于阅读中的情感教育,也可用于激励学生想象和求异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例如:我在教《人生寓言》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想象这两则寓言描绘了几个画面,然后体会两则寓言中主人公的心理。最后在归纳寓言寓意的时候,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只要言之有理,或保留、或肯定、或称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的内涵很丰富,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通常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当今社会发展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式学习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对于学生来讲,要人人参与,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专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也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专家所看重,作为教师,我也很努力在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这种方式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他们接受、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但收效不大。或许是《语文课程标准》刚实施,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没接触过这种学习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大适应;或许是长在农村,见识面窄,知识面也不广,一些同学还是喜欢用录音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总的说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坚持,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我想这应该就是进步了。就像巢宗祺所说的:“尽管有时探究的结果并没有找到答案,但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培养出的这种意识和习惯是最大的收获。请注意,探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某一个课题、从事专项研究,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千万不要将其片面解释,以为提倡探究就是希望学生都像科学家一样去搞发明创造,去搞科研”。

四、利用电教手段,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新课程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篇,每学期都有配套的音像磁带。我充分利用磁带、录音机,借助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既得到享受,又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培养了朗读能力,还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有时也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的分析。

我读过一篇论文,文中说:“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常用的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之外,还要注意如下课型的设计与运用。”接着作者列举了六种朗读课型及其使用范围、训练重点,然后作者说:“以上所有课型的创新与运用,还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几个字,这种突出教学手段的课型有着广阔的前景。”确实如此。

五、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时,就改变了以往让学生读读语段,找一找形容词和动词的用法,而是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本段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这个问题总括性较强,它涵盖了全段的内容。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分成几点:1.从描写的对象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2.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3.从观察的角度看。(1)从视觉角度写了哪些好看的景物?(2)从听觉角度写了哪些好听的声音?(3)从触觉的角度写了哪些好玩的事?(4)从味觉角度写了哪些好吃的?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从用词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通过以上的启发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质疑的答案,并且懂得了百草园确实是个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的乐园。

六、初中阅读教学还是应该注重字、词、句、语段的教学

初中阶段,学生还是应该重视语言材料本身即字、词、句、语段的积累。这种方法比较传统,但传统的东西并不是都不好,因为,理解了一篇文章的重点词、句和语段也就能理解文章的主题,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这几方面的教学。我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特别注意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理解和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首先,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和使用义。词语,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它包括着非常广泛的内容,往往有几种含义,这就需要仔细分析,这一点在新课程教材的练习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七年段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中有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话中的“招牌”,原义是指“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售的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这里的比喻义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其次,仔细揣摩和比较词语的内涵。词语的内涵、分析词语的搭配,要注意对词语表示的意义并加以区别。分析词语的搭配更要注意词语表示的意义的矛盾处,包括语言表面矛盾、语气矛盾和感情色彩上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常常隐含着语言主体复杂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内涵。如:七年级下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与“确凿”两个词语的语气不同,用在一起矛盾吗?这两者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这是为了表示两种意思。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故用了不肯定的语气,然而追忆童年生活,却又历历在目,故又用了肯定的语气。

2.推敲和领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重点句子的教学,不仅是理解课文的需要,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力。对感情丰富的句子,可结合修辞手法进行分析,现在中考、高考虽不考修辞知识,但还是会出现对学生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的考查。

3.推敲重要语段的含义。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局限于词语和句子,还注重语段的教学。通过对重要语段的教学,既可以了解课文思想发展的脉络和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又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语段进行重点分析,这样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实际上这种方法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各种课型中都应该注意运用的方法。我在教学中也注意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新课导入时,首先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散文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艺术享受中学习,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其三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就是在课堂有不和谐的因素时,教师应注意处理的方法,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如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可采取注目式提醒,边讲课边走近学生以引起注意。这样,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心智发展的和谐。

高中美术教学之微探 篇3

一、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张扬高中生的艺术个性, 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紧跟时代发展所弘扬的艺术风格, 让学生不仅获得基础技术与创造技能, 还能提高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具体课堂的准备时, 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 通过学生积累、感悟以及教师的引导激起学生创新的灵感。同时, 教师还要拓展美术教育素材, 多渠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例如在探索“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这一课中, 教师除了准备教材中的有关美术鉴赏内容外,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挂图、视频等辅助设备来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将课程的内涵向外延伸,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 而是师生间合作探究、主体互动、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有关“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时, 教师可采取多学科联系法, 将音乐、文学、英语等知识有机整合, 体现自身的综合艺术语言, 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绘画艺术的独特美。

二、导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授课模式, 通过情境引导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让抽象的艺术变得生动、形象, 让学生真正喜欢美术课。课堂的导入应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如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的导课中, 教师可以以中国传统的大红剪纸窗花作为课堂导入, 首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有一个冲击感。然后通过剪纸作品中鲜艳的色彩、质朴的造型特点等让学生进入情境探究活动中。同时,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的引导必须要有针对性。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时, 学生对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时, 如果教师话锋一转:“你们知道这些雄伟建筑群背后的故事吗?”就会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学生便会将建筑群与历史联系起来分析, 从而感悟到不同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朝代和社会制度, 学生不仅了解了建筑的特点, 还能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形态。所以, 教师的引导必须具有针对性, 要能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探究———要从技能、技巧学习层面向美术文化学习层面转变

美术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美术教学重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观念, 要创设出一定的文化情境, 通过作品欣赏等学习活动增加文化内涵, 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加深他们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让作品欣赏成为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 在制作楼道内的装饰作品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毛线, 塑料废品等材料来制作完成具有国画特点的思考者形象;还可以让学生以童话寓言故事为内容, 制作出相应的作品,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 发挥自己的想象并感受到作品的教育意义, 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

四、欣赏———突显过程性教学, 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一般以欣赏为主线, 在欣赏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创作者的构思, 表达内心世界。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作品的感悟是不同的。这时, 教师可以允许融入不同的个性想法, 形成独立的艺术个性。教师要尊重高中生的独立个性特点, 通过过程性教学让学生大胆表达, 肯定他们的创作精神。因此, 在欣赏的过程中, 我们要抓实过程性教学,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勇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采用合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通过整个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 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的艺术形式, 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的表达方式, 美术作品都是美术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精心构思出来的, 这些作品蕴含着作者对艺术的追求, 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教师要突显过程性教学, 让学生真正体会与感悟到作者的感受, 从而达到升华审美情感的目的。

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同样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纵观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 它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美术教师, 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 为高中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美术绘画环境, 还要创新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充满创新意识的课堂, 从而实现高效美术课堂教学。

摘要:高中美术学科是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作为教师, 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学生的美术创作主体地位, 力求做到: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究——要从技能、技巧学习层面向美术文化学习层面转变;欣赏——突显过程性教学, 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谢贤, 李广顺.优秀教师建构和谐课堂的101个理念.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7) .

[2]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 .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微探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合理重组教材

观念决定行为,要想使教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用教材教的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也就是说在备课中我们要坚持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实际为依托,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重组教材,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往往前面的学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同时后面的学习内容又是前面学习内容的应用。基于此,我们要全面把握教材中的这种联系,合理地重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数学中的这种联系。如三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的“位置与方向”和第八单元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两节内容按一定的方式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这样学生既能依托学过的内容很好地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增强他们学习、探索数学的动机,培养他们学习中比较与迁移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联系生活,关注学生兴趣

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用数学,选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背景进行教学,既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合理改编教材中的情境,主动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载体,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与兴趣。

三下数学教材“统计”一课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活动进行统计。这样的统计中有些项目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教学时,结合我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实际,重新选定活动项目,以“阳光体育活动中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活动。这样的统计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选取学习素材,让学生在经历统计过程,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又使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搭建平台,经历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结论,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基于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列出数学算式。在探索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教材中没有明确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有效利用教材,为学生搭建经历探究过程的平台,于是,我引导他们用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自主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摆、拨、说等形式,真正经历了探索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他们也真正做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数学学习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

四、深化教材,体验创造乐趣

深化教材,实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创新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创新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单位与分数的意义后,我积极鼓励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并思考自己创造的分数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有不同的学生创造出了同一个分数,但描述分数的意义时却不尽相同,抓住这一契机,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分数它表示的意义却不一样。经过学生的思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无量纲性的同时,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创造的动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我们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能力,我们要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前提合理开发教材、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从而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林秀京.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中学美术教学之微探 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问题,对策

我从事音乐教学多年, 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音乐课上, 学生们很认真, 生怕出错, 面无表情, 牙关紧咬, 歌唱得没有毛病, 但在歌声中只有技巧的把握, 没有感情的传递。然而在课下, 学生神采飞扬, 口中的小调唱得很是悠然自得, 悠扬动听, 满满的欢喜愉悦之情从歌声中流淌而来。学生们这么爱唱歌, 但是在音乐课上为什么不能这样呢?我们的音乐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陈旧的观念很顽固

虽然现如今实行素质教育, 摒弃应试教育, 要求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学校和教师根本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因为目前对学生的甄选依然是通过考试。于是音乐在学校里的副科地位就像缠在头发上的口香糖, 怎么都摆脱不掉, 再加上教师本身就对音乐的重视力度也不够, 经常会让出课堂时间给其他的主科老师或者是让学生写作业, 自习等。教学因循守旧, 不肯变革, 使得顽固而又陈旧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变革和发展。

2. 音乐教学方式不恰当

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音乐活动的习惯, 从而促进学生终身音乐的学习, 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学。传统教学中, 一来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那种以教师为中心, 语言文字的大量解说, 却很少提到音乐语言和感情艺术的教学,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是对新式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应用不当, 在教学中无法真正体现出这些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3. 音乐本身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在初中的音乐教材中, 大多都是中外音乐中的经典作品, 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很难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兴趣需求, 所以学生在音乐课上自然是得不到音乐的享受和快乐的心情, 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就无法提高。

二、解决初中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1. 转变观念

就像粘在头发上的口香糖, 我们完全可以将头发剪掉, 新的头发就会顺利长出来。但如果我们念旧不舍得, 那么陈旧的思想就会牢牢抱住我们的脑袋, 改革的思想就无法进来。所以我们要乘着素质教育开展的东风, 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及时转变观念, 重新认识音乐教学在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音乐教学中, 围绕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态度及审美的能力和情趣, 从而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感情体验, 促使个性发展, 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改善方法

首先, 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在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过程中, 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和实践机会, 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音乐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 从而能够自己动手动脑, 求疑解惑, 解放思想, 努力创新。在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 教师作为指导者, 应该分析学生的错误,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 使学生得到发展。其次, 要更好更合理更恰当地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深入研读教材, 提高自己, 并充分了解学生, 把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充分发挥新式教学方式的优势, 避免教学方式的滥用而影响初中音乐的教学效率。

3. 开发资源

现如今, 好多音乐教材中的音乐曲目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所以教师要有效开发音乐资源和音乐优势, 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改动, 而不是一味按教学大纲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走近学生, 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对于音乐类型的喜欢程度, 从而对于教材中的教学曲目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如学生比较喜欢一些明星的流行歌曲, 或是网络上的一些歌曲, 我们就可以从中挑选一些内容积极向上,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歌曲, 拿到课堂上。这样课上课外资源相互结合,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兴趣需要, 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 需要我们不断教学, 不断反思, 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针对问题及时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使初中音乐教学得到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亚文,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聂小春,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新[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4) .

公路建设对拉动经济作用之微探 篇6

一、公路建设有效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公路建设具有鲜明的特征, 以下, 笔者简要就其主要的特点加以论述。第一, 缩短耗费在路途的时间, 提高行车效率。一般情况下, 公路建设可以让车辆的时速达到一百公里左右, 这是普通公路所无法企及的;第二有效节省了车辆运输的成本问题, 更好的保障了公路运输的质量。公路建设竣工之后, 该区域范围的公路平整度较好, 视野开阔, 这对于提高行车效率, 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 进而一定程度的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1. 公路建设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路建设一般情况下都有相当庞大的投资作为支撑, 而且其所产生的效益是长期的、潜在的, 尤其是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牵动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平均每一元公路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大约在三元左右,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有四毛钱, 而且公路建设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 还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路建设投资资金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公路建设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该区域内施工, 势必需要支付征地拆迁费, 这是所获得的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方面;⑵施工进行时, 需要大量的原料来有效保证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 而这也为该区域内原料供应商提供给了一个好的发展契机;⑶对公路建设沿线区域内金融业发展的推动。按照通常情况下资金的存取方便这一规律来看, 在工程施工期间会有一定的工程款存放于当地银行, 这些存款可以缓解燃眉之急, 有效解决资金的紧缺问题, 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当地的信贷收入水平。⑷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公路建设竣工之后, 势必会有诸多车辆进进出出, 不仅有效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方便, 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同其他发达地区的交流, 吸收经验, 发展本区域经济。

2. 公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公路建设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费用支出, 更好的提高了经济运营的效率。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的物流成本相比较于其他国家相对较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物流运输行业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倘若其成果过高, 那么则势必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因此这就需要对物流成本问题加以有效的降低。公路建设则很好的解决了物流成本的过高问题。公路建设对于公路沿线的工业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诸如诸多工业园、工业区的建立和发展等等, 借助于公路建设的交通优势可以有效加强我国各类工业园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对于调整园区内的工业结构, 优化产业配置,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公路交通建设发展重要意义和影响

经济活动的频繁和加强, 则会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 而这势必会导致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原材料需求增加以及流动人员的不断增多, 进而进一步的刺激交通需求, 交通需求则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交通运输需求的持续上升, 对于运输供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区域交通事业具有着较强的指示作用。尤其是进行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城乡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而这也使得用于交通建设中的资金日益增加。而公路网是交通事业发展的一项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势必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社会经济与公路交通事业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1. 公路交通建设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探究

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较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 公路交通事业与社会经济两者之间有着交互的作用。公路交通建设的有效发展需要社会大环境所提供的良好的契机, 也就是需要社会经济系统较高程度的开放性、系统中非平衡性的增大以及系统非线性作用机制的有效加强, 进而凝聚更为集中的力量, 有效提高社会经济的效益和水平。

⑴公路交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

公路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以下简要就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较为主要的影响进行简单的阐述。第一, 拉动内需, 刺激消费。在公路建设过程中, 公路建设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因此这就间接的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进而有效协调区域内各个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更好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第二, 公路建设竣工之后, 有效完善了公路沿线的环境, 尤其是逐步对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此外也助于推动不同产业结构之间的优化和组合。第三, 公路交通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可以拓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⑵公路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开发的重要影响

公路项目的发展对于区域资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以下笔者具体就公路项目的建设施工对于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加以介绍。

第一, 对资源开采进度的推动作用。公路建设项目竣工完成之后, 资源的运输渠道被打通, 这就为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运输服务的有效支持, 有效推动管理自然资源开发的进度。此外, 交通条件的完善, 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 而且由于成本的降低, 资源购买方势必会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这就间接的刺激了自然资源的需求, 最终刺激和推动了自然资源的开采。第二, 提高土地价值,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公路的开通, 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路沿线区域的交通条件, 其基本的公共设施日趋健全, 这种日趋完善的区域环境使得其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提高, 提高了沿线的土地价值。第三, 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促进旅游资源的的开发。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势必会使得一些原来较为偏僻的旅游资源逐步走入大众视线, 增加旅游景点的观光者,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⑶公路项目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影响

第一, 有效提高区域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路建设项目对于区域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表现在医疗水平的提高, 卫生条件的改善, 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第二, 推动广大居民群众传统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 运输条件的改善势必会拓宽一个更加宽阔的交际空间, 这就增加了不同区域之间居民的交流和合作, 也间接的拉近了落后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 进而有效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的一些经验, 更好的发展本区域的经济。

三、结束语

中学美术教学之微探 篇7

财务内控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财务会计政策以及实施方法, 来保障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以及资产安全,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确保企业的各类经济活动能够在法律以及企业规章制度下顺利开展。财务内控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财务内控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增强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企业财务内控创新效用微探

(一) 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需要呼唤着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内控管理工作与企业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的配套。

(二) 增强企业管理的系统性离不开财务内控管理创新

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以下部门的互助协调:生产部门、营销部门、物资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财务管理部门等。有效推行财务企业内控创新管理, 能够将业务管理、财务会计、统计以及内部审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企业管理的系统性。

(三) 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离不开财务内控创新管理

财务内控创新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投资决策程序。同时, 在企业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以及实施阶段的细节方面, 也会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能够有力规避企业风险。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不完善的内控管理理论, 不重视内控管理工作

在理论方面, 我国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理论主要都是来自西方, 而西方的理论又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 所以急需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研究出来的创新的理论。在实际操作方面,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重视的始终是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而普遍不重视企业财务内控管理, 经常会误以为财务内控是财务部门管理的内容, 将其划归于财务部门兼管, 这样的形势下, 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二) 财务内控管理忽视了企业风险控制

实际上, 财务风险控制是财务内控工作的关键。现阶段, 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没有及时预计到企业存在的经济风险, 当风险出现时也便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可供应对, 这就让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风险分析功能彻底丧失了。

(三) 财务内部控制不成体系,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低下

没有完善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一方面会造成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片面化, 无法更好地配合企业的其他部门, 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成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无法辅助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有损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分析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

(一)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模式的创新, 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流程的完善

一方面, 企业财务内控工作管理的稳步开展、企业管理机构的完善离不开企业财务内控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 必须结合企业现实的财务管理状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不断改善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尤其在:企业的资金管理、项目运行管理、效益收支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细节方面更需注意。除此之外, 财务内控管理流程的优化也必须重视起来,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财务内控工作可以及时反映出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便及时做好防范工作。

(二) 不忽视财务风险管理, 有效增强企业风险规避能力

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与竞争能力的增强离不开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它是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所在。所以,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在财务内控管理工作过程中显得越发重要, 不仅如此, 还要增强风险到来时的预测能力。尤其是项目投资规模大、运行周期长的项目更是要小心翼翼, 完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帮助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

(三) 强化企业内部审计, 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监督作用, 是企业财务内控的关键。所以,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创新离不开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的完善。具体来说, 可以组成一个由企业高层直接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作为一个特别的职能机构在企业中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并且要保持该机构绝对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明确该机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凭借内部审计的完善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系统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企业管理领域, 自然也是离不开信息化的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形式之一。所以,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创新离不开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五) 企业内控管理认识的深化, 内控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

首先, 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创新离不开内控管理意识的牢固树立, 这有助于促使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能积极配合企业的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 减少各项政策的推行阻力。然后, 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结语

企业内控管理创新不仅可以精简工作流程, 完善部门配置, 还可以有效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监督预警职能的发挥。企业内控管理创新是新时代新形势对于企业管理的新要求, 是企业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更是企业运营正常进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申景奇, 鲍金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新的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

上一篇:建筑节水分析及措施下一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