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艺术

2024-09-24

中学美术教学艺术(共12篇)

中学美术教学艺术 篇1

中学美术课是美育的重要部分, 也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普通中学的教学中,其占有一定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中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发展。中学生加强美术技能的训练,对将来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是极为有益的。

一、教学艺术的概念

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曲艺、戏剧、电影等,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是遵照教学规律和美学原理,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技巧,是教师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任务的要素总和。

二、教学艺术的作用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3.加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 促进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4.启发学生的心智 。

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美术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节奏的内涵

节奏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从广义上讲,节奏是普遍的一种物质现象,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重复性,自然中的昼夜更替、气候变化、月亮圆缺、海洋的潮汐、人体的生物钟、心脏的搏动,都包含一定的节奏。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艺术之所以能使观众陶醉,是因为能感染听众。所以,我们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心理,研究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帮学生寻求快乐接受艺术的途径

妙语生花,说明美妙的语言能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课堂语言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媒介,老师能否将枯燥的文字、经典的画面通过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乐于接受,展示教学语言是老师需要使用的重要手段。它是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趣味性、哲理性和通俗性的统一,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比如我们在欣赏宋瓷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宋瓷圆润优雅及釉层的薄透之美,可以诵读宋李清照《醉花萌》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让学生通过诗人的意境体味宋瓷之美。 针对瓷器上的窑变现象,我们可以用大量成语“天造地设、天作之合、天衣无缝、天生丽质、天香国色”等,加深学生对窑变各种鬼斧神工、变幻莫测的效果的理解。比如在欣赏天津泥人张的作品时,不妨模拟张三立的天津口吻, 用诙谐俏皮的相声语言介绍其作品背后的地域文化底蕴。这样学生在面对陌生时空的艺术作品时,能通过熟悉的语言更直观便捷地理解欣赏,并产生内心共鸣。

五、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采用这种方法,要求非常讲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地为练习而练习的做法。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六、帮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

要享受流汗的畅快,就要去球场运动,要体会山清水秀,就要投入自然怀抱,要品味各种食材之美,就要去餐桌。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学注重创设情境,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其对很多传统艺术有点陌生,我们可以针对艺术作品及现象,结合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于陌生的艺术作品有更直观的参与和认知。比如学习民间美术部分,为了加强学生对不同风格的民间美术理解, 可以出示不同地域风格的风景图片, 出示体现南方山清水秀和北方苍茫浑厚的不同风景,结合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播放温婉缠绵的越剧和激昂高亢的豫剧, 体会不同地域文化下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不同魅力。可以对讲台黑板进行布置,把学生引入传统佳节的氛围,尝试添加布置不同的过年时使用的如年画、春联等美术题材,体会民间美术的传情达意的魅力。可以尝试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和现代物品相结合,贴在文具盒、书包等物品上,使传统美术重焕新机。或用剪纸方式设计现代服装,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这样不仅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同时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客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其实这也是更深层次的顾全大局。选择典型启发大家,选优者,以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分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做“差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迎头赶上,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的不足,作借鉴之。

因此,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体现作品本身的艺术之美,更要讲究合理的教学艺术,使课堂真正全方位体现艺术元素,直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美术教学中受益。

中学美术教学艺术 篇2

自古以来,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教育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其实是一门艺术。只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艺术性地把握,深入研究教学的内涵,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怎样做才能成为教学的艺术家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参与热情的前提条件。语文课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一个好的导入往往会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教学工作做好铺垫。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开场白。我们可以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段节奏轻快的乐曲或者一个生动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语文世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好。

二、准确把握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只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者和新思想的开拓者,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心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所教的中学生都是青少年阶段,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关爱特别敏感,所以,教师要用亲切关怀的语言启发诱导学生学习语文,使他们更乐意接受。二是教师的语言要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个性化的语言会让学生对某些重点内容印象深刻,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巧妙运用教态语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的教态要自然大方得体,有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态包括手势、表情、目光、精神、动作、走动等方面,这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靠语言来开展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还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活动也很难靠语言来清晰地表达。所以,教师可以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表达一些更为细腻的心理活动。

总之,在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运用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到语文学习当中,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中学英语教学艺术谈 篇3

关键词: 中学英语 教学艺术 特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推进,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若中学英语教师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实行“满堂灌”,则无益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中学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艺术化,从而培养出具有一定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综合型人才。

教学艺术是教师按照教学规则和美学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而实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等特性,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只有结合教学艺术的特性,组织多种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与成长。

一、运用生动、可感、具体的形象感染学生

1.利用比喻,使教学生动化。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看似枯燥的英语知识,攻克英语学习难点,教师授课时可运用生动的比喻,使知识趣味化。

2.利用表演,使教学可感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带入感情,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再现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塑造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听课。同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切身体会,形象可感,能够加深记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应的单词、语法知识。

3.利用实物,使教学具体化。教学实践表明,实物实景因形象具体而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深印象,如果学生把所学的词汇、语法与相关实物有机结合,那么记忆会尤其牢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相关设备和器材,有时可以举某个同学的服饰穿戴,发生在其位学生身上的某件事,教室里的桌椅板凳,墙上挂着的名人名言的例子,直观的实物介绍,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和客观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促进学习

师生双方的教与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学生都具有向师性,“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打从心底喜爱、尊敬、爱戴老师,才会认真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由此可知,要使学生学好英语这门科目,中学英语老师就要多与学生交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的耐心、爱心、恒心感动学生,赢得学生的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此生发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端正学习态度,讲究学习方法,自然学好英语。

三、讲究教学艺术美,以美打动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英语课堂的艺术美包括美的语言、美的教态、美的教法和美的教学环境。

1.美的語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美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形式美指的是教师的声音要洪亮,发音要清晰准确,声调要自然,讲究抑扬顿挫,保证学生接收到的是正确的教学信息。内在美包括内容、用词和情感三个部分。内容是语言内在美的基础,有了内容,才是有效信息,没有内容,是华而不实的,是无效信息。英语教师用词要准确、直接、通俗易懂,切忌啰唆、没有重点。情感有助于语言美的升华,语言中蕴含情感,自然有了力量,有了生命,才有了美。

2.美的教态。教态要大方、端庄、和谐。课上,教师以亲切自信的目光、专注期待的眼神注视着学生,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至于开小差;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以友善慈祥的表情、热情满溢的微笑予以提示,使学生改正错误,不至于紧张、怯懦;讲到激昂时,身姿手势潇洒得体,极富美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总之,教师以美的教态这一无声的语言,对有声语言起到补充、配合、修饰作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3.美的教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听说做演唱相结合,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4.美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硬性环境主要包括教室、学校、家庭。教室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要发动学生一齐布置、美化教室,使教室自然、平静、整洁、向上,具有和谐美。学校和家庭一样,可在校园内布置有关英语谚语、格言的牌子,而家庭购置英语类书籍和影视作品,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无形中接受英语文化熏陶。软性环境包括教学情境和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布置场景,创设英语教学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师生互动配合,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兴趣盎然。

四、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学习并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具有创新性的活力课堂。

1.创新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改变传统课堂中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为重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应用适合的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进程。

2.鼓励学生发扬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师依赖越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越强。独立很重要,但是合作更重要,因为合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渠道,鼓励学生与教师合作、与同伴合作、与家长合作,这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只有会合作、善合作,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在合作过程中与他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生才会知道怎样高效学习,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如此方能实现高效地自主学习。只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兴趣、有能力创新学法,强化创新能力,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化是教学的内核和至高境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等的教学艺术,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教书育人,使学生在艺术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获取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技能。以艺术教书,艺术求真,以艺术激情,以艺术育人,可行且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于勇主编.教学技能训练(中学英语).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第一版.

中学“艺术歌曲”教学点滴谈 篇4

首先, 要把握好艺术歌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艺术歌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是极其鲜明而独特的, 只有将其把握好了, 才能精准地表现艺术歌曲的精髓和本质。

1. 艺术歌曲蕴涵着社会、人文、作曲家的风貌特征

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曲家的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是有很大差异的。根据其特征可以笼统地将艺术歌曲分成极具代表性的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意大利艺术歌曲、俄罗斯艺术歌曲等。欧洲德奥艺术歌曲对于中国作曲家的影响较大, 相继出现了“古诗词类艺术歌曲”和“现实题材艺术歌曲”以及沿袭德奥风格的艺术歌曲等种类, 被界定为有别于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声乐体裁。其中有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黄自的《思乡》、《点络唇》、《赋登楼》, 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 洗星海的《夜半歌声》, 贺绿汀的《嘉陵江上》, 刘雪庵的《红豆词》等优秀作品。

2. 艺术歌曲体现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通过对艺术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分析后不难发现:艺术歌曲多是以歌德、海涅、席勒、缪勒、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莱蒙托夫、雨果、维尔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徐志摩、艾青等大诗人和大文豪的名著名作、名诗名词作为歌词的, 内容短小精炼, 寓意深刻、优美、典雅, 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风格。而作为歌曲表现形式的旋律、节奏、音准等, 都有其精致独到之处。艺术歌曲的旋律委婉起伏、刻画入微, 着力配合诗歌揭示诗词的诗情画意。音准和节奏要求精准, 强调色彩缤纷的效果和柔美的声音等音乐形式美。音乐与诗歌浑然一体, 音随诗动、音中有诗、音中有画。追求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统一美。

3. 艺术歌曲强调心绪、意境的描写

艺术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而失去了过分夸张的成分。多以简洁而多样性的结构形式、精炼的篇幅, 优雅的旋律表达细腻、含蓄的情感、心绪、意境以及印象或象征性的朦胧感情, 略带忧郁和伤感。

4. 艺术歌曲透露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 最早是在宫廷或具有一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贵族的小型家庭聚会上演奏, 因此, 艺术歌曲通常带有一种贵族气质的高雅和知识阶层的文化素养, 却很少有乡土气息。

其次, 要把握好艺术歌曲的声乐表演风格特点。声乐表演作为音乐表现手段之一, 其艺术审美价值, 主要依靠演唱和表演环节予以体现。艺术歌曲的演唱作为声乐表演的一种, 其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也必然依靠演唱和表演环节。因此, 把握艺术歌曲声乐表演风格特点对于表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就显的尤为重要。

1.艺术歌曲演唱发声状态和发声方法十分考究

“艺术歌曲”要求在演唱过程中严格按照其特征进行诠释。在准确把握住了艺术歌曲体裁、题材风格特点的同时, 要反复朗诵歌词, 掌握歌词的韵律、韵味、意境和语气, 并清晰地划分乐句和结构层次。在演唱时为了避免因声音过大而造成与钢琴伴奏的失衡, 要求发声状态以混声、半机能为主。音量上加以控制, 其喉咙不要开得很大, 完全可以用“哼”的感觉去吟唱。各声区都带有胸声, 但听觉上不能很突出, 进而产生出柔和抒情的感觉。咽壁始终处于稳定的开放、拉伸状态, 声音焦点的位置居中靠前, 用稍明亮的音色, 声音抒情而又集中, 穿透力较强, 整体线条要求清晰以增强其抒情性。强调发声状态的统一、音色的统一、声音位置安放的统一、音乐表现的统一等诸多统一。讲究控制和协调, 声音既要富于热情又不能纵情奔放, 既要含蓄内在又不失自然流畅, 既要精细、纯净又不能流于娇弱。富有弹性的、有控制的气息始终支持着抒情柔和的演唱并隐藏在歌声中, 尽可以非常松弛地去享受音乐。体现严谨、理智和深厚的修养, 体现精致、高贵、优雅的演唱风格特点。

2.艺术歌曲演唱要求演唱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统一

无论在哪个时期, 人们都非常重视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结合在一起表达完整艺术美的方式、方法。艺术歌曲是一种相对短小的声乐体裁, 它就是以钢琴作为主要伴奏形式, 钢琴烘托歌唱, 塑造歌曲的背景, 用特定的音型或精致、丰富的肢体协同和推动声乐演唱进一步渲染、衬托歌曲的意境和内涵、描绘自然景象、突出歌曲的音乐形象、深化作品的艺术主题。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相辅相成, 体现出一体化特征, 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这也成为了艺术歌曲演唱的典型风格特征之一。

3.艺术歌曲演唱的表演风格特点显著

艺术歌曲在演唱中同样具有表演的成分, 但相比之下, 其肢体语言相对可以简单些, 表演的幅度也要相对小一些, 不需要像歌剧那样繁琐。但因为在其演唱中没有任何表演的外界辅助条件, 完全是凭借自身的声音素质和对作品的感悟来表现歌曲内容, 其表演难度并不亚于歌剧。因此, 更需要演唱者具备深厚的功底, 细致入微的音乐表现能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篇5

2008年12月05日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立项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课题类型:河南省基础教研课题

实验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从2007年9月开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题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深化。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很严峻的话题。从课堂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交流,思考合作,实践综合中改革,让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乐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成为教的主体,也就是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不能丢,但是教师的引导便越发的体现在艺术性上。名师出高徒,高徒的成功应在课堂上去实现,优化课堂,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动起来,在民主平等中让学生去探讨语文的精髓,感受语文的魅力,课堂艺术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不断追求,让课堂永远精益求精的发展。

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语文的快乐。改变传统课堂学习,让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气氛中进行。课堂的艺术或技巧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优化了课堂,在教学环节上更科学,更严谨,更自然,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学的情感熏陶,热爱自己的民族语。用教师的课堂艺术去组织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训练是教师指导下的练习,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积累的重要性,而课外的“大语文”则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作语文,处处有语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学,有知可用。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区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且在逐步深入,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柳老师特别注重全区语文教师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各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区语文教师在百忙中严格要求自己,挤时间,找时间,苦练基本功。柳老师首先从“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公开课”、“特色课”、“研讨课”、“说课”、“优质课”等形式,不断锻炼语文老师的课堂能力,特别是柳老师精道独辟的点评是一语中的,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受益非浅。但是关于语文课堂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其要领。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灵活机智的艺术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基于此咱现状,我区开展了’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的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那么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个体,面对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课堂,为了掌握和调控课堂,语文教师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不敢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怕出现自己无法调控甚至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便想方设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牢地控制课堂,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课堂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堂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通过课题形式进行探究,一定会使理论体系更具体,更明确、更易于运用和操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是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上的索然无味了。课堂艺术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课堂的艺术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巧妙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动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单一而单调的。课堂教学艺术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者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这样便于教者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并且推敲各个教学环节进而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异呈。

四、有利于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长期来人们对语文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通过学习理论,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一)充实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艺术。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

A、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

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B、课堂导入的艺术

开头要恰到好处,切忘千篇一律,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成功的一半。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C、提问的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说,也是提问的艺术,提高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恰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D、课堂对话的艺术

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隐性的,是不需语言,靠心灵的理解和体验去交谈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课的艺术,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就越能充分发挥,课堂对话就越民主、平等、和谐。

E、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其次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嗦嗦,开宗明义,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F、课堂结构的艺术 课堂结构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序列性和波动性组合设计上面。课堂结构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组合形式及序列。课堂教学的序列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程序清晰,步步紧扣。如果课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给予主体的刺激和振奋就会减少,学习主体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就会降低,课堂就会出现沉闷。这就需要一种波动性来调节。教师通过波动性,把课堂教学从直线引入曲线,从平衡引入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振奋,然后又走向序列。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寻找突破口,设计波动点,把信息交流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

G、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语音室、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H、课堂激励的艺术

课堂激励能够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自信,但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激励的艺术就是给学生自信的艺术,也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的艺术。

I、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板书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教案由制定到实施的有效体现。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方法

A、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B、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C、实验法。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多让专家进行评课。

D、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

E、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课题实施之前语文教研室多方面准备为课题的开展实验作准备。

1、对语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

2、对课题级成员进行教科研方法指导、培训。

3、各校深入开展“理想课堂”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的活动。

4、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讲座、书籍。

(二)课题起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研讨课题实施的策略。明确分工,并撰写开题报告。

(三)实验阶段

课题实验在八所中学同时进行,各校确立了以教研组长为主导,语文教师全体参与的校课题实验小组,其中由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的布置分工,监督、考察、汇总、评解,各实验教师分工明确,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课题内容进行搜集、汇总、实践、比较、总结。课题组的研究成员既独立又协作,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课堂实践理论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摆出来,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在展示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

八所中学既独立协作,任务分明明确,分别从:语言的导入,课堂的结构,课堂的提问,课堂的语言,课堂的心理艺术及评价,课堂的对话,课堂的师生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分别把研究的小课题搜集资料,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理论然后再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理论性的科学的独创见解,以论文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表述出来,同时要把实验过程的课堂实录记录下来,一个一个环节进行分解、分析,论述课堂艺术在课堂实践中的体现,努力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理论本系,便于更多的检验和推广。

(三)深入研究阶段

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在全区举行公开课,并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实验教师都积极参加,协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撰写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文章,多发表在“洹语在线”。

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控究,实验教师应一致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首先要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着眼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来服务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听,去思,去辩,去写,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什么方法,课堂的主体不能变,形式要为内容来服务,但学习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我,提升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3)激励作用,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传授知识,把握学生认知的的需要讲授有关知识(如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关于方法的知识以及教材中的难点等);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

教师明白了自己课堂的主体作用,就不会迷失就不会彷徨,更不会徘徊。简言之就是组织、引导、启发、激励、传授。

所以教师要讲究课堂的艺术。

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式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对话的艺术首先是和学生进行的心理沟通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起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信任,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敢说,能说,这要心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其次,课堂对话的主体地位要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双言的人格尊严,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师尊压人,不能强霸,不能搞一言堂。第三,课堂对话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师生校在对话沟通中,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牵引,牵引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控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学要解疑,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去解惑;教师要设疑在无关之镍设疑在平淡处设置障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第四,课堂对话要给学生以更文阔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的阅读要让学生关于去发现疑惑,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话题”要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而不被标准答案禁锢。

七、实验阶段的主要成绩:

1、把玩教材,梳理整合的能力得以提高

这是一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操作方式。面对全套教材,以不同的线条入手,进行系统的搜索、整理。具有了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的素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我们就能够在课文的海洋中游弋,有目的、有顺序、有效率、有趣味地组织起教学的内容。通过课堂艺术的研究,教师认识到,要想在课堂上如行云流水、融会贯通,收放自如,就必须具备把玩教材的能力和素养,把教材熟记于心,随时科学、合理、灵活地进行教材的分散、拆卸,然后再进行拼合,从而形成新的内容板块。同样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一课多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控课堂,灵活的运用预设的课堂设计,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它是一切课堂技巧的根本。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把单元后的口语交际分解组合,重新编排,这样学生就容易化零为整。把七、八年级的知识系统化,有一个整体感,而一致于感觉学习的东西零乱不堪而收效甚微。通过单元式组合后,口语交际的学习训练就更集中,呈阶梯状上升,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2、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及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让语文课成了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到了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学生轻松愉悦地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4、实验教师设计的课堂案例,及对课堂艺术的研究在《洹河在线》上发表后受到致好评。

5、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成员吸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课堂艺术的材料,并努力运用实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培养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

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都明显提高,成为我区语文教育改革的又一批中坚力量。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新课程理念及课堂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认识得到了升华,大大改变了教师头脑中旧的教学观念,彻底扭转了原有的重课本轻生活的旧做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外,还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因子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个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另外,课题组教师多次荣获市区级奖励,论文也多人次获奖。

7、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实验,初中实验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这部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需继续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还不很好,不娴熟,教师调控课堂、随和应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师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要加大课堂语言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课多案,一课多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让一课多案更科学? 激趣是课堂的首任,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激情,让语文课“动”起来,“活”起来,“深沉”起来是一个重要问题。

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讲也练的关系?

二、如何开展作文课堂教学?

三、如何因课文的不同即设计不同的思路?

四、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十、结论: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成功的。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丰富了我区教师的课堂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使语文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从理论层面上看:本课题研究形成了指导我区进一步开展语文课堂艺术的一系列理论,虽然还不够系统化,不够完善。

中学历史教学艺术简论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目标 教学表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22-03

历史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形成思维与掌握方法、建立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培养解决历史问题与探究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其应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性、理论联系实际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性、量力性的特点。根据上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联系历史学科实际和联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做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所谓教学艺术,是指综合利用教学各环节、各要素、各手段、各条件与临场发挥的技巧与本领。要求教师具有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力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语言表达清晰、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气氛热烈,形成具有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领导性的特殊认识过程,使教学成为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真正实现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学活动。

历史教学涉及过程、基本环节、原则、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内容。而就历史教学艺术而言,主要是体现在教学基本环节上,即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价上,具有全面性、針对性、多样性、层次性等特征。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对所处中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发展品德、智力等方面应当达到的程度的规定,也是制订历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前提。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一书中,以六个层次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划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1964 年由克拉斯沃尔所发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中,由价值内化而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等。该教育目标分类反映了情感领域的目标因素,成为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之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此外,辛普森在 1972 年所发表的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级教育目标,为教育目标提供了动作技能领域内容。

在 2011 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着力强调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即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要求通过该阶段历史课程教学,学生能够做到掌握、感悟、养成、开拓、认识、形成等不同维度要求,从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意义。

二、教学重点的突出性

所谓教学重点的突出性,即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主要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做好各种上课工作。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上课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各历史课程的类型与结构,明确每节课之要求。教师应在课的类型(由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划分)方面,明确新授课、复习课、检查课的任务,做到根据不同课程实际加以量化,将单一与综合结合。教师应在课程结构(指课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与相互关系)上,能够把握具体教学内容之差异、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的不同而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变通,掌握每一节课的具体要求,开展各类活动。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贯穿于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下作业等各历史课程基本组成部分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原则要求以稳定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教师应将新旧知识通过启发法加以结合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能够根据重点有的放矢而非简单重复(即简单地重复所学知识)。教师应在各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评定指导权,力求在使学生强化新知时能够做到重点突出、纲目分明、温故知新。教师应明确教学和课程要求,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正确性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所进行的划分,义务教育阶段着眼于适应让绝大多数受教育者达到以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让多数受教育者达到以提高公民受教育水平要求,具有相当层次与选择性,给学生多种机会发展不同之能力,提高受教育者实践与创新水平。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教师应在坚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的前提下,利用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利用教科书作为教学材料,在保证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条件下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开放教材,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基础性与适用性统一、逻辑性与顺序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层次性与衔接性相统一。即要求教师必须教授客观真理而非主观臆断,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让受教育者利用教科书作为工具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做到论从史出、不断提高知识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水平。要求教师完成基础教育阶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弄清基本史实与教材结构,分析受教育者的身心状况,符合学生需要与有利于学生学习,做到基础性和适用性统一。要求教师能够辨明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做到寓系统性于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传授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分清基本理论与基本史实之间异同,做到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着力提高学生变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横向和纵向上处理好历史教科书的层次性与衔接性问题,做到不孤立、不偏废。

四、教学方法的得当性

从教学方法而言,目前中学阶段主要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习法、发现法等。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历史课程性质、历史教材特点、中学各阶段学生特点、教学时间与环境、教师自身水平和特点灵活加以选用,使受教育者可以联系自身兴趣、求知欲、责任感,激发学习动机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或由已知到未知以形成稳定而清晰的知觉以解决历史抽象概念与分析历史问题,进而领会知识;使受教育者凭借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基本史实的记忆和理解而形成知识架构,进而吸收、运用形成自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巩固知识;使受教育者通过眼、口、手、耳等綜合运用多维立体学习而将知识转为能力以运用知识;使受教育者反馈受教育信息,促使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不断获得学习经验而得到发展智能以成长进步,完成检查知识的目的。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教育者应避免经验主义或简单化,做到不拘泥于教学内容或阶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真实性、启发性、实用性、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趣味性、连贯性、变通性、顺延性、指导性、总结性,做到不忽略各教学方法的功能性,能够考虑利弊而加以组织利用。教育者应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介的运用,避免依赖。教育者应加强自身学习与交流能力,注重学习和利用国内外优秀教学实践经验或教学方法。

五、教学表达的清晰性

所谓教学表达的清晰性,主要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表达言语快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使用流畅、生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运用规范、准确、清楚的板书或幻灯字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表达的清晰性,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在导入环节,教师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坚持主题的前提下富于创新,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好必要准备。在提问环节,教师应综合利用诱导提问、疏导提问、台阶提问、迂回提问。教师应力求做到充分准备、抓住时机、考虑实际。在讲授环节,教师应促使受教育者通过了解、感知、理解而学会认识、分析、解决而得到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者对各知识点陈述、分析、解读、发挥,做到在讲授时准备充分、明确目的、生动形象、简洁通俗、系统和谐、突出本质、适时可变。在板书或板画环节,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促进其理解和记忆,学会发散思维,启人心智。板书或板画内容上,教师应通过线条、笔画、漫画、素描等绘制方法以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形成知识传授架构并能够做到贯彻始终,从而使教师正确地通过黑板、投影机等设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载体表现出来,进而加以分析,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认识,使之概括系统化,最终达到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结果。在结课环节,教师应梳理概括、拓展提高教学内容,通过灵活运用自然结尾法、悬念留疑法、前后照应法、激励法、汇报法、比较法等结课方法,促使学生通过简单回忆、提示要点、检验结果、巩固应用、拓展延伸等环节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六、教学组织的严密性

作为当前各类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授课制,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通过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内容与课时做到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组织地即时进行集体授课而扩大并加快提高教学规模、速度、效率。另一方面它也因为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标准、即时、一致性而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范例教学模式,旨在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尝试重构历史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归纳法、演绎法,从个别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整合,利用经典案例使学生学会感知历史现象、归纳基本史实、迁移分析问题,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选取有感染力的史实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并及时进行评价,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信心,提升学习能力。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等交流活动完成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与价值观培养任务,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加以发挥,通过问题、假设、验证、归纳提高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能力。采用接受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发挥智慧通过呈现具有概括、整合引导材料而引出学习内容,促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使学生协调知识解决问题。采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信,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制定目标并要求学生给予反馈,教师应把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采用发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归纳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利用程序教学模式和非指导教学模式部分理论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尊重个别差异,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对学生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发挥学生自身潜力,以促使其自我完善。

七、教学气氛的热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不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视学生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和学生对话,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应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进步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应坚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根本任务,挖掘学生发展潜能,以乐观与欣赏的态度感染学生,使之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价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寻求改善;教师应以师爱宽容和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从个人、群体、学习和生活环境三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形成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气质、思想品德、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进步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水平,从而赢得学生肯定和尊重,改善教学气氛。

此外,热烈的教学气氛也离不开教师所选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把握受教育者实际,恰当选择或整合所要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使教学富于可行性、综合性、灵活性,指向性、层次性,在发挥教师主导和承认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即教师应做到將旨在抓住知识结构的结构化策略与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化策略等内容型策略相结合。教师应利用集体、个别、小组教学,以利用形式型策略统筹教学形式;应自觉利用各种教学技术程序等方法型策略;应根据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全面开展综合型策略,根据师生实际对指导教学等取向做出正确而合适的取舍。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以一定文化为对象所进行学习的活动,而且也是在学校中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引导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学习活动。即通过围绕课程任务而展开的师生学习活动,它以课堂作为主要载体而伴随教学任务变化与组织形式差异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以及社会的规范要求下自主把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教学,教师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充实,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克伯屈.教育与现代文明[M].孙承光译,昆明:中华书局,1939

[2]罗森塔尔,雅各布.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唐晓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周采.美国教育史学——嬗变与超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兆璟,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潘菽.社会的心理基础[M].上海:世界书局,1930:1-103

【作者简介】谢励斌(1991— ),男,四川成都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中学英语教学艺术漫谈 篇7

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 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乐于模仿, 接受能力强, 但他们好动, 注意力易分散, 学习持久性与自学性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良好的注意品质和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 以交际功能教学为主线, 着重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 教师应想方设法地通过有实际意义的、饶有趣味的、与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理特点,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 营造英语交际情景与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生动、活泼地学习, 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教学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时, 可利用水果、钢笔、帽子、鸡蛋, 以及面包、水等具体物体进行形象直观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很快便理解可数与不可数、单数与复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 教学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时, 可以请几组学生上讲台比高低、比胖瘦。此时学生思维活跃, 争先恐后地上讲台表演、回答问题。在教学问路、指路的交际英语时, 教师可让学生绘制本地区的小地图, 结合实际用英语问答回家的路线;学过天气预报的交际语后, 让值日生每天汇报当天的天气情况;教学“Ann/s birthday”这一内容后, 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会话和表演竞赛。在教学“看病”这一交际英语时, 师生扮演角色, 创设情境。教师穿上医生的白工作服, 挂着听诊器, 身挎药箱, 一进入教室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交际情境, 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 为学习语言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人物对话的内容时, 可充分利用学生做演员, 让他们扮演内容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情景中, 既复习介绍用语又学会了问候用语, 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进行初步交际的目的。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还可以活化课文插图, 设置情景, 将课本的插图活化, 一般用于看图叙述。看图叙述时, 教师要运用精要简明地配上英语解说词 (必要时可配音乐) , 先介绍景物, 再介绍主要内容, 然后叙述景物之间或情景之间的关系, 从中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这种情境的创设, 可以使学生通过看图、听图了解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 并对所学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从而避免教师的照本宣科。

巧妙的情景设置中, 教师可进行即兴表演。课堂上的即兴表演, 往往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感到亲切与自然, 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The parts of thebody”时 , 教师可一边唱英语歌曲Head, shoulders, knees andtoes, 一边在身上比划, 通过这种即兴的表演, 学生很自然地从老师的动作和歌词中猜出表示身体各部分的词汇语音和词义,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 再现生活情景的做法, 应该说是英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再现生活情景主要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表象和想象再现语言或自然场景, 把学生带入与所学英语知识相关的特定情境之中。再现情景可采用下列方式:1.课外活动, 再现情景。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英语课外活动, 可使一些语言材料得到再现和巩固, 比如,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 让他们从亲身的劳动中学习相关内容, 并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知识。2.命题作文, 再现情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教师可精心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文命题作文, 比如, 值日报告、周记、故事、英语广播稿、演讲稿等形式多样的短文。学生在构思这些命题时, 脑中便能再现一种语言情景, 诱发学生进入某一情景, 进入命题所涉及的情景中。例如, 命题作文my friend’s busy day, 学生在构思这篇作文时, 必定会在大脑中出现朋友做饭、洗衣、购物等场景, 正是通过这些场景的再现, 让学生对情景中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必要的复习巩固。3.言语诱发, 再现情景。运用言语诱导, 可再现某种语言环境。如在新学期的第一天, 通过师生问好, 便可再现“Niceto see you again”“Welcome back to schcol”等场景 , 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此外, 还可利用第二课堂, 召开英语晚会, 让学生自编短剧, 自制场景、道具;办英语小报、墙报、英语角等,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才能, 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激发其进一步的学习动机。

总之,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教学艺术, 使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统一, 既可达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发展其智力, 培养其能力, 造就“创造型”人才, 又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 2012 (91) .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探讨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类比法,逆向思维

一、物理教学中的类比法

在物理教学及物理学习中, 类比法是常用方法之一, 类比是指在新事物同已知事物间具有类似方面作比较。通过对事物间相同特征的比较, 进而研究事物的本质。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 运用类比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尤其在学习新概念上运用, 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 并且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 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法, 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类比。物理教学中, 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可以用类比引入新概念, 使教学难度降低, 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学生在学习新概念过程中, 又学习了旧概念。例如:在学习加速度一节内容中, “加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 但由于此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可以用速度与之类比: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用两个物理量 (位移和时间) 的比值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 (速度) , 它的物理意义与原来的两个物理量完全不同。公式:v=△x/△t。同样,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用速度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 (加速度) , 它的物理意义也与原来的两个物理量完全不同。公式:a=△v/△t。这样就引导学生总结如下:加速度与速度一样, 也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都是单位时间内某物理量的变化量。如此类比, 相当于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让学生能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2) 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知识类比。有些物理概念看似难理解, 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一些生活常识类比, 可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如讲电路电流时, 可用抽水机抽水例子, 抽水机相当于电源, 水管里的水相当于导线中的电流, 让学生自己通过类比加深理解电流。

二、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

现代物理教学中,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 能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教学效果, 直观展示实验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于一体, 来调动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 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能使人反应敏捷, 思路开阔。单一的教学环境, 就容易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率低。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情境,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有更多感性认识, 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中, 有一部分是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 有些实验药品有毒, 也有些实验涉及宏观和微观领域, 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 无法直接用实验进行演示, 或者可视性差。但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的模拟实验过程, 可减少实验时间, 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研究《气体压强》的实验中, 用水银气压计测大气压, 但水银有毒, 不适合在课堂上直接演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 既避免有毒物质对学生的伤害, 又直观地再现了实验过程。

三、物理教学中的逆向思维

人的思维, 按照思维过程的指向性来划分,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 (常规思维) 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 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 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教材内容的影响, 常用正向思维, 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 长期正向思维形成的思维定式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有些看上去似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用逆向思维, 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逆向思维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也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许多的物理习题教学中, 用正向思维解题, 就显得解题思路不清,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难度大。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 也是多向思维, 如果平时若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习题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势必会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解题思路更加敏捷, 从而达到解物理题的最优化。所以, 必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力的概念时, 有些力是接触力, 学生对判断接触的两个物体是否有作用力有些困惑。比如, 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的两个相互接触小球, 两个小球间有没有作用力?我这样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小球间有没有力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讨论。有效果, 就有力的作用, 没有效果, 就没有力的作用。这样, 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力的作用。

用逆向思维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例如动力学里的一个问题, 以15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行驶的电车, 关闭发动机后, 经过10s停下来, 电车的质量是4000kg, 求电车所受的阻力?分析解答:经受力分析可知, 竖直方向上受到一对平衡力, 合力为零, 水平方向只受阻力, 阻力产生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am可知, 要求阻力, 先应该求加速度, 加速度可以从速度时间关系v=v0+at中求出。这样, 应该先求加速度, 再求阻力, 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 一节成功的教学课, 教师不仅要用恰当的教法, 而且还要有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 通过师生的互动, 达到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篇9

一、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首先, 设计好开课导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 或诙谐幽默, 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在上课之始就吸引住学生。比如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时, 让学生从其亲身经历的事情入手, 说一说2000年进入新世纪那一天热闹喜庆的场面, 回想那天是怎样度过的。学生们兴趣盎然, 踊跃回答。我也说出自己那天参加的活动, 与同学们交流。然后我语气一转, 神情严肃地说:在100年前的1900年, 苦难深重的中国人远没有我们幸运, 他们是怎样跨入新世纪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我总结说: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中国很多有识之士觉醒了,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开始了一场变革, 掀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听得格外认真。

其次, 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 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可以参与其中, 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 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中,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录像, 学生们又互相交流自己掌握的这方面的资料,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知疑, 教贵设疑,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 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 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 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特点。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 又涉及到人类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 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 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便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 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洋务运动”时, 设计了几个问题, 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 (1) 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期,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洋务运动”? (2) 这个派系由哪些人组成? (3) 他们采用西方科学技术, 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等, 为什么不能使中国独立和富强?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深入思考, 不仅充分认识了这场改革运动的原因、性质与主要内容、目的及发展过程, 还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做出了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尽管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但它毕竟不是发端于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清算和自我扬弃, 而是想在原来的社会肌体上嫁接取自于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附属物。因而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使中国独立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 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而且也激发了一些后进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开展课堂讨论, 营造“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

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篇10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艺术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搞好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教师素质内涵十分丰富, 具体表现为, 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勤奋工作, 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团结互助, 热爱学生, 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较强的法制观念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除此以外, 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工作能力。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过好“四关”, 基本功关、教材关、教法关、学法指导关。教师基本功不仅包括一手漂亮的“三笔”字,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还要能熟练运用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总之, 作为教师, 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才观, 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能力, 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二、加强业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 是提高教学艺术性的有力保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 教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 加强业务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特别是作为政治课教师, 加强自身的学习尤为重要, 如果政治课教师不持之以恒地坚持读书看报, 收看电视新闻, 就必然跟不上形势, 所讲的课就会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学生也无法喜欢, 这样也就没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上好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则。政治教师必须掌握实际, 要做到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另外,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世界趋势。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只注意专业学科教育的“高、精、尖”, 还应具备广博、宽泛、融会贯通的许多学科知识, 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这也是造就学者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老师必须勤于学习, 广泛涉猎, 善于积累, 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 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 亦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新课程中教育者的观念应在目标观、主体观、教师观、教学观、课程观、资源观等方面发生转变, 而教学观、师生观的转变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加强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转变观念, 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

三、精心备课和周密的课前准备, 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艺术的前提

精心备课才能授好每一节课, 备好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备课, 首先是备教材。第一, 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第二, 认真研读教材。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重要一环, 教材包括教师上课用的课本、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相关教辅资料等。要充分利用好教学参考资料, 吸取其中有价值的, 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时效性的资料成分。还要查阅相关资料, 包括学生在用的资料中的典型习题以及报纸、电视、网络不断更新的资料。第三,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成分, 是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 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 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其次, 备课要备学生。备课, 不但要备老师怎么教, 更要备学生怎么学, 备课应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第一,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时, 将遇到的思想障碍和理解误区, 摸清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识储备;第二, 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设想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 能从学生是否理解的角度来安排适当的教学程序, 用有趣的资料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四, 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随机应变。备课同时要备教法, 即同样的内容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传达出来才最有效, 最能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如何精心作好准备, 策划教学情境和活动环节是搞好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设计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环节等, 必须有一个精心设计, 这样才能授好课。

四、课堂教学环节, 是政治课教学艺术性的展示舞台

课堂四十五分钟, 是政治课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艺术风采、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舞台,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爱憎分明、态度诚恳、感情真挚, 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政治课教师的每句话都要发自内心, 不虚情假意, 否则就难以拨动受教育者的心弦, 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要时刻更新。思想政治课不同于一般课程,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国际国内基本形势和任务给思想政治课以新的活力。教师要把思想政治课同国际国内的形势紧密结合起来, 要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讲“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个重点时, 可列举我国近十年来电脑发展的情况, 说明电脑价格是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

2. 语言要简洁风趣。准确、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寓言、典故、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 使教学具有较强的哲理和引力。讲“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难点时, 首先笔者讲了一个故事, 学生饶有兴趣。

中学思品课教学艺术 篇11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88-01

一、注重教学设计艺术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时如照本宣科或随心所欲,取得的效果肯定甚微,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应遵循课堂结构形式。如由“明理”、“激情”、“导行”演化而成的“四段式”的基本结构应是:导入新课——学文明理——辨析导行——总结延伸。然后再考虑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意识和创造意识。

1、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整体意识。思品教学应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以达到统一思想,统一步骤。思品课的课文教学,可以适当选用语文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完成思品课的教学目的。如教学时注重对重点句、重点段的朗读(或背诵),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思品课中有的语文的教学要与历史及其他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如: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八年级)一课时,就要联系《中学生守则》第十条: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在导行时,还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了解自己行为的偏差,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做到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目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2、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创造意识。其一,在思品教学中,应时常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些内容要有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如:在教学时,增添一些有趣的故事等。其二,要时时关注社会上典型的事例,及时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学有所得。

二、注重语言评价艺术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要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好的思想,好的品德养成好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作出的反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1、评价应及时、准确。教师及时、准确地给学生肯定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乐,诱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在教师否定的评价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方向。相反,如果教师的评价模棱两可,学生即使学了新知识,但对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应该发扬的还是要改正的都模模糊糊,取得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2、评价要看到学生的希望。每个学生除了已有的水平外,都还有一个潜在的发展水平,要他自己去努力或靠别人的帮助才能达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带着希望的目光,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评价,让他们的思想水平更进一步。

三、注重情感艺术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艺术 篇12

一、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特点

教学艺术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不朽的话题, 中外不少教育家对教学艺术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总体来看, 教学艺术需要满足教育哲学所体现的“真、善、美”原理, 并且具有和谐统一的内容与形式。当代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也不例外。

1.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当蕴含“真”

从哲学范畴来说, “真”是指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以及人们对这种规律性的如实反映。所谓物理教学艺术的“真”, 即在教学中反映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揭示自然界的内在美, 也就是物理教学体现出的科学美。物理教师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客观真理, 并建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这便是对物理教学艺术中“真”的探索过程。在美学中谈到, 有“真”才能“美”, 因此科学性是物理教学艺术的基础, 它体现在物理理论的真理性、物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物理学科学美的合理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才能体现出它所具有的科学美。以物理教学内容为例, 在物理课堂上, 优秀教师总喜欢用演示实验来代替画面清晰且形象逼真的计算机模拟实验, 这是因为对学生来说演示实验的可信度高、真实性强, 触手可及, 且能够自行操作。当演示实验所展示的实验现象与学生所预设的结果不同时, 学生不但不会去怀疑他所亲眼看到的现象, 反而会对这样的反差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2.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当包含“善”

“善”, 在哲学范畴里是指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关系中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性。教学艺术所说的“善”是指教育者被肯定的有目的性的教学实践, 真正的教学艺术都应该对社会和个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即教学艺术在教育性上所体现出的社会功利性。脱离了教育价值一味去追求审美价值, 这样只会让教学艺术失去其真正存在的意义。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音乐、绘画、雕刻等其他艺术有所不同, 是否具有教学艺术需要以教学效果的好坏, 能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判。例如有位物理教师为了将枯燥的物理概念上得生动有趣, 他在教学中使用了许多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学生在笑声中度过了整堂物理课。但到后来测验的时候发现, 学生对这部分物理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听教师的逗乐言辞上了, 对物理概念的记忆并不深刻。这样的物理教学是否具有艺术性?答案不言自明。虽然这位物理教师使学生听课的情绪高涨, 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不佳, 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这就不满足教学艺术“善”的特点。一切教学艺术都应该以教育性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教师应当力争把教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很好地协调起来, 这就是教学艺术与一般艺术的区别所在。

3.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要和谐统一

教学艺术中美感的激发, 都是由于教育者的智慧在形式上的显现。但对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来说, 也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形式, 因为形式只能由内容所决定, 脱离内容的形式就算再完美, 也只是形式主义的东西。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该兼顾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形式, 使他们达到和谐统一。例如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教学形式, 因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模拟许多无法在学生面前进行演示的物理实验, 且能利用学生的新鲜感对其注意力进行捕获, 于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喜欢使用这种教学形式。但对课型繁多的中学物理教学来说, 不是什么类型的课都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的使用取得好的效果, 有些课型反而会因此适得其反。因此, 不能盲目地使用那些所谓好的形式, 只有当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时,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物理教学艺术的功能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鲁迅先生认为, 一切人类以为美的东西, 就在于他有用。教学艺术的美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不能给人带来益处, 那它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学生个体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突出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养的提升。与传统教学相比, 艺术化的中学物理教学以其自身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从根本上摆脱了灌输和说教, 使他们沉浸在教学艺术的享受之中, 无形地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中学物理教学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取精神上的审美享受。例如有位物理教师, 他在讲授圆周运动课题时, 不需要使用圆规、直尺和三角板, 只用一支粉笔, 边讲边画, 画圆即圆, 画方即方, 堪称一绝。他用艺术性的板书征服了他的学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 教学中的美不但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到愉悦, 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愉悦中启发智慧, 发展思维, 增强能力, 从而热爱物理, 热爱科学知识。这样, 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导动机不单单只是为了在各项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而更多的是出于对学习活动、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爱好。

2.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改革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并没有去关注自身所蕴含的美, 更谈不上对于教学美的刻意追求。然而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美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细细琢磨的, 因为这种美不仅让教师为之着迷, 也让学生为之倾倒, 它将深深影响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如果一个物理教师只是像知识的搬运工或教科书的传话筒那样去教学, 他将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 他的课堂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也无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快乐, 甚至有可能让学生觉得听物理课是一件不堪忍受的事情。

一堂具有教学艺术的物理课, 教师不需要过多地担心学生会不会因为复杂的物理概念或原理而感到枯燥无味, 也不用刻意强调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具有艺术性的中学物理教学无形中会存在一种吸引力, 犹如鲜花对于蜜蜂的吸引, 飞蛾对于光明的追求一般, 牢牢地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这正是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想取得的效果和要追求的目标。

三、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创造

教学艺术的创造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教学审美观、过硬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浓烈的教育热情。在教学实际中, 物理教学艺术通常是只属于少数优秀教师的“专利”, 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对教学艺术所产生的神秘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实际上,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门槛不高, 教学艺术的实践离不开教师的创造。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必须经历如下两个阶段:

1.从模仿到创新

教学艺术的创造要以模仿作为基础, 教师只有博采众长,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优秀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教学经验就是值得学习、模仿的对象, 将他们的教学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这样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快的提高。当然, 模仿不等于照搬。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是一种创造。”不应该一味地追求表层的形, 更重要的是要领会其中隐含的神。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 并不是单纯地把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机械地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 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只有将好地教学经验与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完美地结合,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始于学步, 终于创新。”模仿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创新。教学艺术创新的表现是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个性和特色, 它是个人教学艺术趋于成熟和稳定的主要标志。教学风格的形成是由简单的学习、模仿, 再到独具特色的创新, 拥有创新的教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

2.从构思到传达

教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教学艺术构思活动和教学艺术传达活动的总和。中国古代画论中所提及的“意在笔先”, 是指在艺术的表达之前, 要先经历艺术的构思。教学艺术的创造过程与其他艺术的创造一样, 也要经历从构思到传达的过程, 只有当教师在课前做到巧妙地构思, 精细地设计, 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挥洒自如, 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性。教学艺术构思涉及教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大到对学生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考虑安排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确立, 小到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过渡, 甚至教学中的表情动作的设计等都需要精心准备, 不得大意。教学艺术构思仅仅是教师在头脑中对教学艺术形象的设计, 要想把教学艺术构思的成果表现出来, 还需要有教学艺术的传达活动。教学艺术传达, 即教师通过物质媒介将头脑中的构思表达出来。因此, 只有当独具匠心的构思得到超高水平的传达, 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李如密.我国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观[J].教学与管理, 1992 (3) .

上一篇:科技管理队伍下一篇: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