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2024-08-21

中学历史教学的艺术性(共12篇)

中学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篇1

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模块化的专题史教学, 是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掌握了一些史实的基础上的升华教学, 更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艺术地构建历史课堂,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正如唐太宗在魏征死后的那段感叹:“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辨析理解能力等, 特别对于我们新时期的学生来说, 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 更好地掌握历史, 辨析历史, 培养能力, 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拉佛拉说:“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作为战斗在教育行业第一线的教师,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做到这些呢?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教学中的艺术性,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来论述。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性

导入新课是一种集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教学艺术, 它是在开课的几分钟里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一种手段。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天之计在于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一节课的教学之初就抓住学生的心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的开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法。

1. 复习导入法。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这是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 复习提问的内容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 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可先回顾提问上一节的内容,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什么时间产生在什么地点?有什么特点?产生以后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呢?这样的回顾提问既巩固了之前所学习的内容, 又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2. 影视资料导入法。

当前历史题材的政治片、电影、电视剧有很多,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 采用适当的影视资料导入新课。如我们在讲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 可以选用《荆轲刺秦王》、《英雄》等影片的片段导入。又如我们在讲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 可以选用关于洋务运动的一段视频介绍来导入, 让学生视听结合, 去自己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 通过故事导入可以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宋明理学》时, 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有一天去拜见程颐, 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 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 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 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随后我们提问:程颐是谁?为什么杨时那么恭敬的对待程颐?这个故事是要让人们明白什么道理?这样导入更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内容。

4. 文学书籍导入法。

通过一些文学书籍里生动的描写叙述, 一改史书的枯燥, 也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如我们讲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 可阅读当年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儿》的片段, 欣赏并配背景音乐。片断一:“姓名, 朱元璋, 外号, 朱重八, 职业, 皇帝, 家庭出身, (至少三代) 贫农, 生卒1328—1398, 座右铭, 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1344年放牛, 1344—1347年做和尚, 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这个……) , 1347—1352年, 做和尚, 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1368年造反 (这个猛) 。”片断二:“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 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 从赤农起家, 他没有背景, 没有后台, 没有依靠, 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历经千辛万苦, 无数交躲过死神的魔爪, 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掩埋好战友的尸体, 然后继续战斗……他几乎是赤手空拳, 单枪匹马, 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片断三:“朱元璋建立了国家后, 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它取一个名字, 这可是极其重要的, 就如今的人们要给孩子取名字一样, 这个名字要叫几百年, 马虎不得, 而朱元璋将自己的朝代取名为明, 就有很多争议了, 很多人认为, 这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于明教所以才有此名, 而另一些人认为, 元是北方政权, 按照风水来说, 是水属阴, 而朱元璋定都南方, 要用南方之火明镇位北方之水阴。”《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 受到读者的热捧, 作者当年明月, 在他笔下, 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 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 叫人读来欲罢不能。那么, 明朝的君权是怎么加强的呢?朱重八又做了哪些事呢?这样导入引人入胜, 学生便可尽快进入角色。

二、讲授新课的艺术性

首先是提问的艺术性, 课堂提问既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 又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 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比如说创设矛盾, 激起波澜, 针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 可能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 我们讨论战争原因时, 表面上是因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运动, 说到这里,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可以提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 会不会爆发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学生都会回答会发生。教师可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学生相互讨论回答, 教师可作如下结论:因为英国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利益要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所以就算没有虎门销烟, 英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利用或制造其他事件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虎门销烟, 而根本原因是想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另外, 教师在提问的方式和策略上, 也应下一些工夫。教师提问前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整体状况, 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要使学生答有所获。提问时, 教师要注意用语言全方位去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这就需要教师态度亲切, 语言幽默,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认真倾听, 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对于正确的回答, 教师应及时进行表扬, 对学生竖起大拇指, 树立学生的信心;对于错误的回答, 不应态度强硬地批评, 而应循循善诱, 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出自己的错误, 总结出正确答案。

其次, 在讲授新课时,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 兴趣是第一要素, 有了兴趣, 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

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给予我们的信息资料, 比如说插图, 学思之窗, 学习延伸等, 例如, 在学习《开辟新航路》说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 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 根据插图介绍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先后顺序、航行的方向和路线、取得的成果等, 让学生对开辟新航路的这些知识有更直接的理解, 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化,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好这些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兴趣, 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又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的“秦朝疆域图”,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地图作为秦灭六国的讲述, 首先秦灭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完成了统一, 以后这么广阔的疆域要怎么来统治才能稳定发展?进而引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具体举措, 展开整节课的内容。

我们可以让一些历史实物进入课堂, 学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事物的认识是先通过感性认识然后才是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 我们在学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 讲到瓷器的发展时, 有条件的话可以拿出一些仿制的青瓷、白瓷、青花瓷等, 让学生感受古代陶瓷业精湛的技艺, 让学生直接触摸那些真实的历史,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当的历史剧表演,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以学生学会学习, 主动发展为方向。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 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学生终生难忘。历史剧的表演, 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研究历朝历代的礼仪、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在筹划和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使班级成为一个更加团结、积极向上的集体。

鼓励学生创办历史小报刊。比如可以命名为《史海拾贝》、《历史上的今天》、《历史小故事》等, 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把学生提供的一些较好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成为报刊面向学生, 让学生相互评价, 指出优劣, 共同进步。

教师还应增强授课语言的艺术性和亲和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喜欢授课教师, 爱屋及乌, 自然会更喜欢历史这门课。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 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单调的史实表达出来让学生产生兴趣, 否则历史课就容易变成一潭死水, 毫无生气。

三、总结新课的艺术性

课堂总结是每节课都不可缺少的环节, 少了它, 课堂教学就显得不完美, 不完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总结, 力求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 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设计巧妙的课堂总结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整合、拓展、提高,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仅可以巩固知识, 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开拓学生的思路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体现总结新课的艺术性。

可以是“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式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 讲究悬念迭出, 回味无穷, 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比如我们在《古代的经济政策》这一课的小结时, 可以做如下总结:中国曾经一度国力强盛, 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但是随着封建自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阻碍新的经济力量的成长,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更是加强这种阻碍, 这造成当时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 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为何西方列强要侵略中国?西方列强又是如何强大起来的?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再进行具体的介绍。这样的悬念萦绕在学生的脑海, 驻留在学生的心间,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去思考,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

也可以是“精讲概括”式的小结, 这是从深化历史教学内容的一种以教师为主的小结方式, 在小结中教师点明主题, 升华所学的历史问题。比如在学习“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 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察举制主要汉以后使用,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九品中正制, 而科举制诞生于隋, 完善于唐, 发展于宋明, 废除于清末。科举制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影响深远。

总之, 课堂总结是一门艺术, 在精心巧妙设计好课堂总结, 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 使历史教学展现出新的活力。

师道,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总而言之, 历史课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更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每一节历史课的课堂设计都是需要我们去精心打造的, 每一节课上下来都应该是充满着艺术性,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培养辨析能力。而要想让课堂充满艺术性, 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把握, 要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艺术性。只有做到这些, 我们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中学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篇2

及实践

摘要 :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和要求下,有相当多的学者和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素质教育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很难真正地完成。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本文尝试从一个侧面对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及所面临的困难作一论述,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艺术教育,实践

中学历史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可谓一门百科全书式的教材。一般来说,历史科的内容可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战争史,科技史,教育史,文学史,艺术史,民族史,外交史等。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片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使学生学习方法呆板,思维方式僵化,(1)加上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太重视,达不到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影响了历史课教学效果,影响了历史课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2)

到底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历史课?历史课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随着课程改革活动的深入发展,教学和教研工作者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研究,试验和论证,并且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3)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主张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4)因此,历史教师应迅速转变观念,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睢宁县古邳中学教师金斐

课改背景下,针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人尝试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入艺术教育。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一定的技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

所谓艺术,《辞海》对其内含和外延作了解释: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什么是艺术教育?《中国艺术报》的万丽君处长认为,艺术教育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它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性;它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全面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而实施的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很少见,纵观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其地位还很低。众所周知,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地位还蛮高的,但从小学开始,艺术教育的地位就不断下降,到了初中,艺术教育更少了,高中的艺术教育则几乎被取消了。这种状况,在倡导素质教育以来虽有所改善,但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即便是在专业学校甚或大学,艺术教育也变成了技艺教育,这违反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中教

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人尝试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实施艺术教育,获得了初步的经验。

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着力培养高深的艺术专业人才,也不只是为了进行歌唱表演等技艺教育,更不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加分,而是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培养有一定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实践,从近期来说,有如下作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一定的技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感知和运用,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从远处来说,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有一定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人。

那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践艺术教育呢?历史的学科特点和内容结构决定了历史课中有大量的艺术教学素材。一,文学方面。中国史中介绍了大量的文学及作品成就,如诗经,左转,史记,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剧,明清小说,以及大量的近现代文学作品。世界史中,仅以近代法国为例,就有巴尔扎克,大小仲马,雨果,莫泊桑等人及其大量作品介绍。这些文学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热爱文学的学生都既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文学艺术养料,又可以更深地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二,歌舞方面。教学中,有的学生艺术细胞特别丰富,或歌唱得好,或舞跳得好,或戏演得好„„。历史教学中,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内容非常多。(5)如中国古代史中就有歌伎部,邵乐,印度(天竺)舞,有京剧艺术,有民间艺术,有说念唱打艺术,有中国古典民族乐器等内容。通过播放《霓裳羽衣》,《楚商曾侯乙编钟》,《秦王破阵乐》,《竹枝词.湖北编钟乐团》等编钟曲,学生对中国古代乐器的成就和神奇表现力赞不绝口,也对成套编钟的构造及发音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懂得了中国古代音乐方面的辉煌历史成就。通过播放一曲《大风歌》,那气势如虹的韵律和节奏,很震撼人心,同时学生对西汉刘邦的感性认识也更加深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以前只是朗读背诵过,通过一曲音乐表

现形式,学生对词牌,词的韵律,前后片的结构,平仄声韵,以及望月怀人,睹物思情的优美境界的认识深化了。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苏轼的词作,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不少学生更以会歌唱之而为荣。通过播放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校园歌曲《大头皮鞋》,其中唱到“穿上大头皮鞋,想起了我的爷爷。走过雪山草地,踩过了敌人的肚皮。„„跨过鸭绿江边,冲破了三八防线„„革命传统不能变”, 学生对所学的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及新中国成立后动人心魄的抗美援朝史,更感兴趣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也得以强化。由于词曲朗朗上口,学生以试试的心理学唱,没想到竟然很快学会了。由于时代的变化及流行歌曲的充斥,革命歌曲已经很少在校园唱起。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表现当时中国的革命岁月,拉近了历史与现今生活的距离,这方面的材料包括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黄河大合唱》,田汉词,聂耳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三,造型艺术方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文明中外。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艺术教育极好的教材。又如清朝中期的“扬州八怪”及其人物,山水,花鸟等写意及泼墨画作,更是艺术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至于教学形式那就灵活多样了。四,语言文字艺术。紧密结合特定的历史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时开展诸如演讲,辩论,朗诵,征文,书法等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比赛活动。例如,在建国XX周年,共产党成立XX周年,建军XX周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诞辰XX周年,长征胜利XX周年等等纪念活动中,可深入开展,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从举办的效果看,学生的模仿及创新能力超出了老师门的想象。如征集上来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长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演讲会上参赛学生不仅感情真挚,而且能够跳出老师事先的指导和安排,有讲有演,有说有唱,身体语言丰富多彩,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又如在上完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后,进行课堂辩论:假如陈胜和吴广当时没有遭遇“会天大雨”,而是按期到达了渔阳戍边,那么规模宏大的秦末农民起义会怎样?正方:可以避免;反方:不可以避免。学生的讨论“不亦热乎”,顿时班级像炸开了锅。这样一些看似极其普通的艺术活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中学实行艺术教育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施艺术教育还有很多困难。它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许多教师一时还很难适应;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上一节历史课不再只是听听读读划划记记背背;对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会不会影响到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会不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这会不会引起其他老师尤其是艺术课老师的嘲讽和讥笑?这都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冲破束缚,锐意进取,大胆实践,深化改革,为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注释:

(1)张元:《我们需要教学方法的调查》,《清华历史教学》第13期,2002年10月出版。

(2)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

年第12期。

(3)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

年第12期。

(4)张元:《教好每一节历史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期。

(5)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中华书局,2003年

版,第104页。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艺术教育:现实距离理想有多远》,《人民教育》,2006年第3期

2.邵跃飞:《论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青少年教育》,2004年第11期

中学历史教学艺术简论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目标 教学表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22-03

历史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形成思维与掌握方法、建立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培养解决历史问题与探究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其应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性、理论联系实际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性、量力性的特点。根据上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联系历史学科实际和联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做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所谓教学艺术,是指综合利用教学各环节、各要素、各手段、各条件与临场发挥的技巧与本领。要求教师具有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力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语言表达清晰、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气氛热烈,形成具有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领导性的特殊认识过程,使教学成为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真正实现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学活动。

历史教学涉及过程、基本环节、原则、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内容。而就历史教学艺术而言,主要是体现在教学基本环节上,即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价上,具有全面性、針对性、多样性、层次性等特征。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对所处中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发展品德、智力等方面应当达到的程度的规定,也是制订历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前提。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一书中,以六个层次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划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1964 年由克拉斯沃尔所发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中,由价值内化而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等。该教育目标分类反映了情感领域的目标因素,成为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之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此外,辛普森在 1972 年所发表的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级教育目标,为教育目标提供了动作技能领域内容。

在 2011 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着力强调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即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要求通过该阶段历史课程教学,学生能够做到掌握、感悟、养成、开拓、认识、形成等不同维度要求,从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意义。

二、教学重点的突出性

所谓教学重点的突出性,即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主要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做好各种上课工作。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上课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各历史课程的类型与结构,明确每节课之要求。教师应在课的类型(由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划分)方面,明确新授课、复习课、检查课的任务,做到根据不同课程实际加以量化,将单一与综合结合。教师应在课程结构(指课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与相互关系)上,能够把握具体教学内容之差异、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的不同而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变通,掌握每一节课的具体要求,开展各类活动。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贯穿于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下作业等各历史课程基本组成部分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原则要求以稳定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教师应将新旧知识通过启发法加以结合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能够根据重点有的放矢而非简单重复(即简单地重复所学知识)。教师应在各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评定指导权,力求在使学生强化新知时能够做到重点突出、纲目分明、温故知新。教师应明确教学和课程要求,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正确性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所进行的划分,义务教育阶段着眼于适应让绝大多数受教育者达到以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让多数受教育者达到以提高公民受教育水平要求,具有相当层次与选择性,给学生多种机会发展不同之能力,提高受教育者实践与创新水平。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教师应在坚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的前提下,利用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利用教科书作为教学材料,在保证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条件下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开放教材,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基础性与适用性统一、逻辑性与顺序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层次性与衔接性相统一。即要求教师必须教授客观真理而非主观臆断,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让受教育者利用教科书作为工具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做到论从史出、不断提高知识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水平。要求教师完成基础教育阶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弄清基本史实与教材结构,分析受教育者的身心状况,符合学生需要与有利于学生学习,做到基础性和适用性统一。要求教师能够辨明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做到寓系统性于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传授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分清基本理论与基本史实之间异同,做到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着力提高学生变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横向和纵向上处理好历史教科书的层次性与衔接性问题,做到不孤立、不偏废。

四、教学方法的得当性

从教学方法而言,目前中学阶段主要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习法、发现法等。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历史课程性质、历史教材特点、中学各阶段学生特点、教学时间与环境、教师自身水平和特点灵活加以选用,使受教育者可以联系自身兴趣、求知欲、责任感,激发学习动机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或由已知到未知以形成稳定而清晰的知觉以解决历史抽象概念与分析历史问题,进而领会知识;使受教育者凭借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基本史实的记忆和理解而形成知识架构,进而吸收、运用形成自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巩固知识;使受教育者通过眼、口、手、耳等綜合运用多维立体学习而将知识转为能力以运用知识;使受教育者反馈受教育信息,促使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不断获得学习经验而得到发展智能以成长进步,完成检查知识的目的。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教育者应避免经验主义或简单化,做到不拘泥于教学内容或阶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真实性、启发性、实用性、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趣味性、连贯性、变通性、顺延性、指导性、总结性,做到不忽略各教学方法的功能性,能够考虑利弊而加以组织利用。教育者应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介的运用,避免依赖。教育者应加强自身学习与交流能力,注重学习和利用国内外优秀教学实践经验或教学方法。

五、教学表达的清晰性

所谓教学表达的清晰性,主要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表达言语快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使用流畅、生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运用规范、准确、清楚的板书或幻灯字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表达的清晰性,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在导入环节,教师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坚持主题的前提下富于创新,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好必要准备。在提问环节,教师应综合利用诱导提问、疏导提问、台阶提问、迂回提问。教师应力求做到充分准备、抓住时机、考虑实际。在讲授环节,教师应促使受教育者通过了解、感知、理解而学会认识、分析、解决而得到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者对各知识点陈述、分析、解读、发挥,做到在讲授时准备充分、明确目的、生动形象、简洁通俗、系统和谐、突出本质、适时可变。在板书或板画环节,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促进其理解和记忆,学会发散思维,启人心智。板书或板画内容上,教师应通过线条、笔画、漫画、素描等绘制方法以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形成知识传授架构并能够做到贯彻始终,从而使教师正确地通过黑板、投影机等设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载体表现出来,进而加以分析,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认识,使之概括系统化,最终达到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结果。在结课环节,教师应梳理概括、拓展提高教学内容,通过灵活运用自然结尾法、悬念留疑法、前后照应法、激励法、汇报法、比较法等结课方法,促使学生通过简单回忆、提示要点、检验结果、巩固应用、拓展延伸等环节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六、教学组织的严密性

作为当前各类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授课制,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通过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内容与课时做到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组织地即时进行集体授课而扩大并加快提高教学规模、速度、效率。另一方面它也因为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标准、即时、一致性而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范例教学模式,旨在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尝试重构历史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归纳法、演绎法,从个别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整合,利用经典案例使学生学会感知历史现象、归纳基本史实、迁移分析问题,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选取有感染力的史实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并及时进行评价,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信心,提升学习能力。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等交流活动完成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与价值观培养任务,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加以发挥,通过问题、假设、验证、归纳提高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能力。采用接受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发挥智慧通过呈现具有概括、整合引导材料而引出学习内容,促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使学生协调知识解决问题。采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信,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制定目标并要求学生给予反馈,教师应把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采用发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归纳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利用程序教学模式和非指导教学模式部分理论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尊重个别差异,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对学生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发挥学生自身潜力,以促使其自我完善。

七、教学气氛的热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不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视学生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和学生对话,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应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进步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应坚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根本任务,挖掘学生发展潜能,以乐观与欣赏的态度感染学生,使之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价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寻求改善;教师应以师爱宽容和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从个人、群体、学习和生活环境三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形成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气质、思想品德、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进步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水平,从而赢得学生肯定和尊重,改善教学气氛。

此外,热烈的教学气氛也离不开教师所选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把握受教育者实际,恰当选择或整合所要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使教学富于可行性、综合性、灵活性,指向性、层次性,在发挥教师主导和承认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即教师应做到將旨在抓住知识结构的结构化策略与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化策略等内容型策略相结合。教师应利用集体、个别、小组教学,以利用形式型策略统筹教学形式;应自觉利用各种教学技术程序等方法型策略;应根据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全面开展综合型策略,根据师生实际对指导教学等取向做出正确而合适的取舍。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以一定文化为对象所进行学习的活动,而且也是在学校中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引导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学习活动。即通过围绕课程任务而展开的师生学习活动,它以课堂作为主要载体而伴随教学任务变化与组织形式差异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以及社会的规范要求下自主把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教学,教师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充实,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克伯屈.教育与现代文明[M].孙承光译,昆明:中华书局,1939

[2]罗森塔尔,雅各布.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唐晓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周采.美国教育史学——嬗变与超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兆璟,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潘菽.社会的心理基础[M].上海:世界书局,1930:1-103

【作者简介】谢励斌(1991— ),男,四川成都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中学历史教学艺术略谈 篇4

学习历史, 重点不是死记硬背一肚子历史知识, 重要的是能够以史为鉴, 通过历史事迹激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深谙历史常识和常理, 避免重蹈覆辙, 追求文明进步。

所以, 对学到的历史知识, 无论真伪, 我们都要进行一番推敲, 看看这段历史的主角是谁, 他们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当时何种背景, 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给这些历史人物何种选择。总之, 就是要思考, 而不是死读书。

泛泛空谈终究无法入木三分, 既是要思考咱们就聊举一例。

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两个君主一个是秦始皇, 另一个就是成吉思汗。他们都武功卓著, 秦军元将的精锐, 冠绝天下。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极其庞大的帝国。但两个朝代的命运也几乎一样:迅速败亡。

为什么这两个帝国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 空前之大的版图, 而覆灭得又如此之快呢?

看来, 国家的兴衰, 可不是仅仅是有强大的军力而能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执政基础。天下苦秦久, 鞑子太欺人。这两个最强大的帝国虽然拥有当世最精锐的军队, 但他们对广大人民的欺压和钳束也是最严酷的。所以, 当民心尽失, 积愤如沸的时候, 给帝王和百姓的选择就只有一个, 无论他们是否喜欢, 那就是重新洗牌。

历史将会轮回, 历史总有惊人相似, 但身在历史中的人, 是否还记得他们读史时候的感慨?无论是学了哪一个时段的历史, 我们都要认真地问自己, 这段历史说明了什么?我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在我人生的道路上, 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学习才更加有意义。

二、学习历史吸取前进的力量

历史就是教育, 鉴往知来, 从而让人生变得更加美好。介绍历史上的努尔哈赤时我个人以为, 努尔哈赤会崛起也不是没有条件的, 因为就我所看到的史料上记载当时的明朝将领有好多都是不可一世, 认为你就是那一个小小的部落, 人又没有多少, 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就算看出了那个势头, 也完全不放在眼中;如果说当时的明将在努尔哈赤刚刚攻打别的小部落的时候就制止了他的话, 那我想努尔哈赤要崛起也是很难的, 可是当时的明将却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就是没有想到星星之火也能燎原, 不及时扑灭, 最后烧到了自己的身上, 不过明将的放之任之是一个原因, 但还不是全部, 还有就是当时的建州各部太过于软弱, 因为有了几年的安心生活, 就忘了居安思危, 没有了那份热血和反扛的精神, 一有事就只知道找明朝或别的部落帮忙, 如果别人不帮, 那就只有等死。还有遇到事的时候各部还在计较着自己的利益, 并没有想到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所以让努尔哈赤个个击破。这也是一个原因。

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 变得心慌意乱, 原因很明显, 一则由于宁远兵败, 他威名远镇, 却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 精神上倍受打击, 整日心情忧闷;二则因为年老体弱, 长期征战, 积劳成疾。同年七月中, 努尔哈赤身患毒疽, 到清河汤泉疗养。到了八月七日, 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 离开, 行至离沈阳四十里的鸡堡, 突感身体强烈不适, 旋即死去。

尘埃落定, 一代英雄留给历史诸多印记, 带领学生研究历史, 学习英雄的过人之处, 给我们前进的启示和力量。

三、学习历史必须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一) 结合历史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人文精神, 是内心的觉醒, 是高素质的呈现, 是学生品德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 一般都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 循循善诱, 让历史人物做标准, 对学生进行精神洗礼, 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充分净化;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飞快, 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现象比比皆是, 人们往往过分地注重物质利益, 忽视了我们中国的几千年的文明, 孩子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自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不知道关心别人, 不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知感激教师的教诲之恩, 不知感激自然的造物之恩, 甚至有很多学生惹是生非, 小小的年纪就锒铛入狱, 让家长痛心疾首。

历史教学课堂是一个重要的舞台, 教师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感恩教育, 让他们还没有成熟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感恩是幸福的前提, 不懂得感恩的人, 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对不起他一个人, 他自己的心灵永远得不到满足, 他的心里存在的大多是抱怨和仇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结合历史教材, 巧妙地设计一些主题活动, 达到感恩教育的良好目的。

(二) 感恩祖国

感恩教育的第一步是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强大的国家, 再有能力的个人也显得微不足道, 我和学生们说起大诗人庾信, 侯景叛乱时, 庾信出使西魏, 在此期间, 梁为西魏所灭, 自己的国家没有了, 庾信十分苦闷, 即使庾信负有盛名, 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 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身边的王公大臣对他都毕恭毕敬, 礼遇有加;北周代魏后, 庾信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封侯。但是, 庾信一直郁郁寡欢, 虽然身居显贵, 被尊为文坛宗师, 受皇帝礼遇, 与诸王结交, 锦衣玉食, 但是他没有自己的国家, 孤零零地飘零在外, 最后仍然是抑郁而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没有祖国的强大, 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我们就不能够安心学习, 所以, 感恩祖国, 维护国家统一, 时时处处, 分秒不忘。

(三) 感恩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滋补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儒学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所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影响至今, 周易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了多少青年学子!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又为多少人津津乐道啧啧赞叹!道学的“无为、不争, 功成身退,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汉明帝开始, 释学在中国扎根, 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大批学者在释学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见地, 其宣传的“不偷不盗、心无挂碍、不犯国法、不漏国税”等思想等让诸多先人奉若圭臬。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 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引导学生感恩中国传统文化,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总之, 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记忆知识、年代、典故, 而是总结经验, 完善自我, 吸收营养, 修葺自然, 更好地奉献社会。

摘要:本文从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开始论述, 对学习历史吸取前进的力量和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进行了细致的诠释。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下). 篇5

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使用历史教学语言,应该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必须准确严谨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首先,必须做到内容准确。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二 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和白银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那么,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大约1500万两。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果在讲鸦片战争时说“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那就违背了历史真实。又如:沙俄是1547~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俄国通称,如果把此前此后的俄国一概通称沙俄,就会被认为不懂历史了。其次,必须做到用词严谨。“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又如有的教师把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成:商鞅颁布了四条或三条变法法令。殊不知四条或三条,这是教科书对当时变法内容的归纳,而并非当时颁布变法令的数目。有的教师这样讲:“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共有四点……”就比较严谨了。最后,借用文学语言必须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教学语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陆建良、程文伟,《中学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只是说象具有鲜明文学夸张色彩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应该采用的。而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2.力求精练简洁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讲台,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的语言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一些教师养成了说话重复的毛病。而多遍重复,成为蛇足,只会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的作用。只能是在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要重复一下。可以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苟子时,先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接着不作简单重复,而是说“苟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精练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历史课堂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有的教师讲课信息量丰富,学生爱听爱学,获益匪浅;有的教师话语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含金量太少,必然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3.务必生动形象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着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并不情愿地听教师讲课,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有人形容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听起来是艺术享受,而枯燥平淡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上“听刑”。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是多种方法之一,而是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下面是几个教学中的实例。(1)讲历史事件,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进行重点描绘,绘声绘色地把历史再现出来。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著名的黄海战役时,教师先依据教材对海战过程做出相应的语言描述。随后,展示出邓世昌遗像及“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的图像,并做如下描述。“海面上,硝烟滚滚,炮弹横飞,清军将士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海也为之颤抖。奋战中致远舰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弹药殆尽。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管带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吉野号’,以求同归于尽。同学们请看,那高昂的舰首,多像一把刺向侵略者胸膛的锋利的宝剑!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坚强意志的象征!邓世昌、林永升等人虽然英勇牺牲了,但他们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形象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去战斗!”(2)讲历史人物的思想品德时也要具体形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张学良带周恩来同志去见蒋介石,张学良说周恩来先生来了,蒋介石一听脸色变了,非常害怕,连说:‘不见,不见’。张学良笑了,说周先生已经来了,你们是老交情,我们是近年新交。宋子文、宋美龄亦在场。周恩来同志进去了,同蒋介石握了手说,我的头是从你的刀底下滚过来的,现在都不说了,一致抗日吧!蒋介石很狼狈地说,我后悔了,杀人太多了。这时,宋美龄圆场说,算了吧,以后不剿共了。蒋介石当时难过得哭了。”这一段生动的叙述,把蒋介石的狼狈心虚和周恩来的磊落豁达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了出来。(3)对于各种文物、建筑、生产工具或景物的讲述,要尽量给以声、色、量、质等方面的具体说明,这是生动具体、形象鲜明最基本的做法。如讲万里长城,不能只是“工程浩大”一句结论。有的教师这样讲:“用造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两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如用来铺筑一条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可以绕地球三、四周。”这样讲具体形象,学生对长城的工程浩大便有了一个真切的感受。(4)要想使语言生动,富于变化,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①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有首顺口溜说:“深入浅出叫通俗,浅入浅出叫庸俗,深入深出犹可为,“浅入深出最可恶。”可资借鉴。②教学语言要幽默。情感型,或者称为美感型的历史教师无不乐于在自己的教学风格中注入幽默的基因。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③要适当穿插典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例如,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为了揭露天主教会出卖“免罪符”的欺骗性和僧侣阶层的愚蠢,可补充罗马教皇特使和一个强盗相遇的故事:“一天教皇的特使铁哲尔在路上和一个强盗相遇,强盗虔诚地问他:‘如果抢了僧侣,是否可以得到原谅。’铁哲尔答应他‘可以得到原谅’。于是他也买了一张免罪符,而把铁哲尔本人抢得精光”。但应该注意的是要目的明确,运用适当。下面这位老师的教训应该记取。有一位历史老师,口才很好。他上课时,引入大量的历史故事中的精彩篇章。学生爱听他的课,盼着上他的课,甚至把他当成了“说书人”。他一上台,学生就在下边说:“来一段儿,来一段儿!”但是一到历史统考,许多学生不及格。学生平时光乐于听故事,一些基本的历史事件、年代、人物等都没掌握住。复习时老师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遂造成这一结果。显然,这位老师只追求教学生动形象、精彩热闹,而违背了运用教学艺术的宗旨。④要使用多种方法。讲解叙述应尽量使用各种方法让语言形象化,描物状人,有声有色。可以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把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开放五日通商”比喻为中国大门上打开了一个窗孔,随着窗孔的打开,外国商品开始大量倾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就此开始解体;“割让香港岛”好比在祖**体上割肉,中国的领土完整从此遭到破坏;中英《南京条约》就像毒蛇一样缠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它又像血吸虫一样吮吸着中国人民的血汗。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也记得牢。有一教师在讲元代海外贸易时提到了泉州的六胜塔,作了如下比喻: 六胜塔风采非凡,它连接蓝天和大海,高峙耸立,犹如一把宝剑直插云霄,以明方向,以指津梁。它灯笼高挂,犹如一把火炬在熊熊燃烧,指引千帆夜竞航。它是归帆者胜利的希望,它是元帝国繁荣的象征。4.充满情感色彩 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堂语言的魁力,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还要充满情感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念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是与非、爱与憎,所以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重视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枯燥的一二三

四、甲乙丙丁、几条杠杠、几句结论来灌输。瘦骨嶙峋、缺血少肉的历史课,只能把学生“累死”,既不能把学生带进几千年前、几万里外的历史现场,更谈不到触及灵魂、感人心弦了。因此,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当与具体形象的讲解相结合。例如讲圆明园被焚毁时,教师就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采用悲愤的语调:“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蚀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教师通过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另如,讲述李大钊就义,若照本宣科,只有短短一句,不可能收到理想效果。但如果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一下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地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你们杀人是毫无用处的!”这将会在学生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不要生拉硬扯,脱离教材内容另讲一套;不要堆砌形容词,故作惊人之语;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甚至用低级趣味的语言刺激学生。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言为心声”,言语中自然表露的情感更为真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表现了将士们准备追歼匈奴的豪情,“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了王安石除旧布新的激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传递出李清照别离丈夫的愁情思绪。这是我们必须记取的。5.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但是,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引用原语原文应注意两点:(1)要用在要害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2)要短小、浅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短短二十二个字就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深刻透彻,却又浅显易懂。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教师为了引用要作一大段解释,就不宜采用。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就能唤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6.关注体态语言 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体态语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因此,应该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使其与口语配合、互补,相得益彰,以期收到更好的整体语言教学效应。运用体态语主要有以下方面:(1)课堂手势语:以手势助说话,把学生带入“角色”,对组织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教学手势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来展开。(2)课堂眉目语:教师要讲究课堂眉目语的设计:一是课堂目光分配。二是目光的运用。(3)课堂表情:课堂表情一要根据教学内容变化作相应的变换。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作相应的处理。(邝丽湛著,《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总之,运用体态语都要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服务。

增强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学艺术性 分析研究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项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工作,而且是一项艺术创造再现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周密性、课堂驾驭的灵活性及教学工作的巧妙性等构成了教学艺术。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教学艺术性的研究,想方设法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工作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授技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历史教学自身知识点相对枯燥,无论是历史事件的记忆还是历史人物的记忆都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容易陷入直接讲解、单调灌输的境地,特别是语言的平淡无奇,更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有效程度。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通过丰富多变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推动教学各环节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笔者在教学中将自己当做一个演员、表演者,使自己的全部精神状态投入教学情节中,在语言方面形成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讲述一些反面人物,例如汪精卫、秦桧等时,运用愤慨悲愤的语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他们的卑鄙;而对岳飞、李大钊这样的英雄正面人物,在教学中陈述时充满情感,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想起伏的切合度,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浓厚的氛围。又如教师可以模仿一些历史人物的方言腔调,较典型的是模仿毛泽东同志以湖南话讲述一些重要观点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二、以历史关联的故事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长卷,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当前与历史相关的各种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有些是完全遵照历史客观,也有些进行了编造改编甚至游戏化,整个节目与历史相去甚远。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具体的故事融入教学中,提高内容的丰富性,例如《甄嬛传》播出后,许多学生对雍正的认识受到较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部电视剧中的情景与真正的历史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差距,了解历史上真实的甄嬛、真实的雍正,这样的教学活动让故事性和历史史实得到有效统一,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较大帮助,同时以更直观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故事,可以是历史事件,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与历史相关的乡村野说,等等,通过这样的关联故事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三、以师生互动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无论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是参与的积极性都有了显著提高,历史教师如果完全按照单向模式组织教学,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充分增强教学艺术效果。例如在《洋务运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知识节点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从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环境,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运动的主要内容、采取措施进行详细分析,接下来对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及积极意义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以这样的思考题组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活跃思维,主动积极探究教学内容,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探讨互动中加深理解,提高辨析能力。师生互动是历史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的同时,也要在学生小组之间开展巡查点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启发,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谈谈学习成果,相互交流讨论并且补充完善,教师进行最终的点评总结,这样的互动模式极大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效果,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艺术性大大增强。

四、以现代媒体的演示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信息容量巨大,迫切需要补充生动的信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接触更多内容。教材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现代媒体的辅助,才能让更多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可以选取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作为补充信息,如甲午中日海战的壮烈场景等,从这些视频资料的演示补充中,引导学生既增强对侵略者的悲愤,又对英勇无畏的军民表达敬佩之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任人欺侮,那是因为国力低下、军事实力不强,弱国无外交无主权,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在这样的演示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演示当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的纪录片,无论是航母为代表的海军还是新型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与当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不可同日而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悲愤的心情进入激动兴奋的状态,学生自豪之情满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豪感转化为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思想动力,圆满实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情感渗透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五、以实践活动的补充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内容与生活圈有交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更多历史,把握其中蕴含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等。例如《全国大动乱》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到群众生活、文化视野等各个方面,搜集“文革”期间的各种乱象,从而为增强学习理解效果提供较大帮助。这些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信息、身边的素材,特别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十年动乱,对于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帮助非常明显。另外,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内容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对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以不同时间节点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什么样的深刻主题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历史教学更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当充分强化艺术性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措施,充分整合资源推动历史教学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英.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试论中学历史课中的留白艺术 篇7

留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众所周知,画画需要留白,所谓想象空间,便是给画中留白的意思。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大师,处处留白,处处有意,方寸之间显天地之宽;文章也要留白,著名作家往往都是善于留白的作家,意到笔不到,让读者的想象空间有限,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可见,留白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

在学校里,“新课改的本质是教育手段、教学艺术的创新”。目前中学历史新课标特别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不断体验和探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理论知识,从中既体验成功,又品尝失败,以达到历史课堂教学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为此,在现代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讲究教学艺术,还学生一个自由、真实、创造的空间。

那么,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讲究哪些“留白艺术”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历史老师往往课前认真准备,课堂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不领情,一节课下来听得昏昏欲睡。缘由何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听课过程中的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在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将会发生变化。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如果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少一点,留的时间多一点,板书艺术一点,语言幽默一点,那么中学历史课教学就会赢得学生的欢心,取得学生的喜爱,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当然,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并不是让历史教师放开一切,而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答问题中获取知识。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学历史必修二教材中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用5分钟左就是多媒体教学,主张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和粉笔、黑板说再见。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帮助学生认知上更有独到之处。但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在课堂上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的时候别勉强,以免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像传统的教学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交流、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等,在教学中都应该保留。

3.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教学中,在多媒体与历史教学的整合问题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放弃一言堂的做法,树立以生为本的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课堂预习和平时的了解自由发言:说说近代我国特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然后教师用2—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的阐述。为了让学生深入探究“变迁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服饰、饮食、建筑的变迁等问题”进行10分钟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样做既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2.在空间上留白,让学生参与

“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历史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指出:“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教师如果在教学时把知识像剥橘子一样,一层一层撕开,一芽一芽掰开,喂给学生,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会完全丧失。相反,我们如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一些内容悬念或有意留下学生感兴趣的空白,让学生自主发挥,就会使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更加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并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讨论、判断。社会实践是中学历史课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践的主题、设计实践程序、研究实践的过程、探究实践的结果,不要包办代替,而要指引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对于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方面,教师必须营造出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教材教活,把知识教活。

如在教学中学历史必修一教材内容《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节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相关内容时,针对学生的知识层面,教师可以有意地省去教材难点的讲解,而让学生先谈谈他们所知道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然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步入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得到答案。

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探讨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发挥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由此可见,多媒体在历史课改中有明显的优势,它既可活化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又可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但如果处理好多媒体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问题,就能发挥多媒体应有的优势,让历史课堂精彩纷呈,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创新刍议

张宏钢

(徐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旅游系,江苏徐州

摘要:《中国旅游地理》是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从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兴趣及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中国旅游年鉴》,1978年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正式设立了旅游教育机构,同年我国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旅游学校诞生,第二年我国大陆的第一所旅游高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旅游教育开始步入正轨。旅游地理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作为研究人类旅游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与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学一直被列为旅游学科体系中的五大基础分支学科。

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业务等并列为主干专业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本文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在具体教学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兴趣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地理在初中作为副科,更加不受学生重视,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地图识图能力都不具备,而本门课程是建构旅游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石,所以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教改理念,落实理实一体化思想,结合学生年龄、知识掌握程度及本专业的特点,积极采取多种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学科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旅游地理》是介于地理学、旅游学之间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园林学、文学等学科也关系密切。我们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应该把相关联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多学科地渗透教学,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讲述苏州寒山寺之前,如果首先带着大家回忆起唐代大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3.在约束上留白,让学生言论

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样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鼠标一点到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大量信息,使学生眼睛紧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但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学生对知识领会的一种半解,实际上约束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要想取得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解决的办法无疑是多给学生“留白”———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主动回顾的余地。

当代中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当前社会上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不少见,他们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不以为然。面对这些问题,中学历史老师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并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的错误,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想见解去引导、灌输学生的思想,其结果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且会影

在学习南京中山陵的时候,首先介绍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积极推进项目课程体系建设,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打破旅游地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积极推进项目课程模式,从导游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岗位工作任务,把《中国旅游地理》教材重新整合为三大项目课程,即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与研究方法、中国的旅游资源概述、各大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我们在制定学习项目的过程中,注意吸收来自学生的声音,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来,充分遵循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充分考虑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分类和归纳能力、比较和鉴别能力、图像与判读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旅游地理思维品质。

3.突出乡土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

我校位于江苏,学生基本来自当地,毕业后主要在徐州当地工作,而徐州当地的旅行社的主要业务也集中在华东地区,根据我校办学层次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讲授我地所属的华东旅游区时,对本区旅游资源的形成、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讲授得特别详细,也大量扩充了教材的内容,特别是有关徐州当地的旅游资源。由于这些内容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学生相对熟悉,加上既是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又是学生参加工作后经常能用到的东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4. 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凸显学生主体性。

知识只是基础,能力才是归宿,中职学生虽然基础比较薄弱,但同样自尊自强,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渴望收获学业的成功。不过他们有学习热情,但缺乏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授之以渔”,把繁杂的教学内容具体模块化,在每节课上课前,都布置给学生具体而实际的准备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加强师生互动,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到上台讲述个别知识点,再到讲述知识片段,最后师生联手制作课件,共同完成教学,这样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有了成就感,从响新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解决学生的思想疙瘩,回避不是办法,它只能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迎战困难。中学历史教师要把言论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不同见解,甚至是与教师和教材相悖的思想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错误,要敢于给学生“留白”,引导学生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有意识地推迟评价,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发现并纠正错误,同时找到改正错误的正确方法。

新课改给我们既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断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在这种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法,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索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艺术地看待“留白”的作用,学会正确运用“留白”艺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摘要: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懂得一点“留白艺术”,它的运用可以让中学历史课流光溢彩。中学历史课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二是在空间上留白,让学生有参与的余地;三是在约束上留白,让学生有言论的自由。

中学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篇8

高中历史不同于语文的人文氛围感染, 不同于数学逻辑思维的乐趣, 教学时大量的史实与时间记忆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就是一门记忆的学科, 即使平时没有用心听课, 在考试时突击背诵一下相关的考点也能拿到很高的分数。所以, 很多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加不在意。加之, 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创新, 更谈不上变通, 按章节照本宣科,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其实,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际上可以利用的点非常多。由于历史本身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 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原因都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具备了现实性。正如“读史可以明志”这句话所说,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得以扩大知识与眼界, 心中积累更多素材与体验。在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当中, 进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人生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基于此,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要立足于历史科目本身的知识基础, 努力挖掘历史事件中引人深思引人反省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思考与体验,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一切都在于教师要以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去提炼历史知识, 进而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艺术性。

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途径

(一) 高中历史教学语言

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嘴来讲, 因此, 教师的讲解方式和语言特点, 直接决定了历史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语言作为教学过程中关键性工具, 有些教师讲历史课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有些教师的讲解却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样一本教材, 区别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是否得当。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在进行教学时, 单一而枯燥的讲解语气明显是不适合教学的。跟随历史事实而动, 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语言风格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实质就是一个“表演者”, 在讲到一些反面人物时, 如秦桧, 汪精卫此类时, 教师愤慨而直接的语言, 痛快淋漓而直陈事实的讲述能让学生最直观地体会到其卑鄙。而对李大钊、岳飞此类, 教师在讲解时应充满感情, 深刻怀念。为了增加教学语言的吸引力, 在介绍党内领导人时, 教师可以学着模仿他们的语气与腔调, 如教师用毛主席的湖南话来念党的八大纪律等, 即使教师说得并不标准, 但学生依然会给以非常高的关注, 课堂氛围瞬间活跃。

因此, 教师语言的激情与否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艺术表现力, 且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前提。

(二) 高中历史教学故事性

历史是活生生的, 充满血肉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实现艺术化教学, 重现历史事实可以有效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 在教学时, 可以结合历史事实引入当下的现实进行讲解。现在很多电视上都会放映历史剧, 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历史剧与真正的历史现实还有很大差别, 甚至很多都是胡说八道, 篡改历史的。但很多学生却会误把影视剧当成真正的历史事实, 如《后宫甄環传》播出后, 很多女生对于雍正这位皇帝的认识就开始出现偏差,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这部电视剧, 对比真正的历史事实进行讲解。在比较中学会思考, 在对比中找到差距, 最终达到故事性与教学艺术性相融合的效果。

还有男生非常喜欢看的《三国演义》等, 这些影视剧都表明学生非常爱看历史剧, 教师要看到这一点, 再用故事性的视角, 把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如《三国演义》里各位人物的性格就非常鲜明, 刘备善于以柔克刚, 周瑜偏于自满等, 教师讲一千道一万, 不如让学生自己去积累去反思, 由此及己, 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历史进程。

(三)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高中历史教学里, 教师还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构建全面的历史立体课堂。

例如, 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时, 教师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各种资料放进来, 包括能找到的此阶段影视资料、当时的图片、见证物的介绍等, 因为图片与视频能直接提高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度, 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展现中得以体会到历史教学的创新。相比于传统教学下教师一味地讲解, 音频与视频结合的方式更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 历史是具有人文性的, 很多成语就来自于历史事实。同时, 历史其实就在身边, 如“乐不思蜀”是曾经的后主刘禅庸碌无能的写照, “四面楚歌”是项羽与刘邦间楚汉之争的反映。

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不仅在于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艺术表现力, 还在于博古通今, 让学生从身边常常用到的成语联想到过往的历史事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教师的语言讲解方式, 在于教师对于历史事实的再现能力, 更在于教师是否能从历史中照进现实, 让学生在历史中看到今天, 进而品味到历史带来的厚重感, 体会到历史这一门学科的人文意义。因此, 教学与艺术, 在于把历史讲“活”, 只有在这一角度上, 高中历史才能摆脱枯燥与乏味, 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知识智库。

摘要:高中历史在很多学生眼里是记忆任务的总和, 一方面说明学生没有完全领会到历史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学方面没有体现历史的艺术性。因此, 笔者借本文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艺术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尹高兵."鱼与熊掌"的兼得——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2) .

[2]陈明洪.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0 (5) .

[3]于林.京津冀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在廊坊市召开[J].历史教学, 1991 (7) .

[4]梁仁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转化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7 (6) .

历史公开课的教学艺术 篇9

一、预见艺术

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是否真正被调动,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 (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是否达到,则常常被忽视,导致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意识被扼杀,学生学得乏味,教师教得吃力,历史课也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和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预见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要讲的内容、学生自己要自学的内容,尤其是学生自学情况的检验,教师都应提前预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延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讲“隋唐文化”一课时,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备教材,而且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年龄特点,我搜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视频,并进行了合理的筛选、设计,使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同时应非常讲究导入新课的艺术,一个巧妙的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情调和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使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我采用了诗词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卫》,让学生齐声朗诵,并谈谈读完之后的感受,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愤慨的氛围。然后指出:这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所写的,这里的“七子”指的是什么?闻一多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或者利用影片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三、应变艺术

学生学习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也不一定同执教者保持完全的一致。即使面对着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也可能因为听课者的介入而紧张以致难以发挥应有的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应变能力,教师的发问作答在应变中最为重要。备课时应尽可能预计各种情况,考虑其应答和变通办法,拓宽挖深又不离题,活跃轻松又不失严谨。问得有水平,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学生不便作答;忌过于简单,学生未动脑筋;忌笼统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没有了价值取向;忌过于艰深古怪,学生无人应答,而造成种种尴尬局面。教师回答学生问题时要严谨科学,一语中的,画龙点睛,万一不会作答,可巧妙转移,让学生课后思考,也可告之:我不会待查阅资料等后再进行解疑,切忌牵强附会抱怨学生。应变最能体现执教者的水平,左右着主导作用的发挥,最能调整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是公开课最出彩的地方。

四、情感渗透艺术

学生年龄都在16岁左右,可塑性很强,这一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知识跨度大、头绪多,教师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的:先演示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图,然后讲解:“从演示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偌大的中国,被列强几乎瓜分完毕了,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青年学生,对此会有什么想法呢?”“我这里有一幅当时人绘制的政治性漫画(打出《时局图》)谁能以19世纪末爱国志士的身份,向世人介绍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同学们可分成小组,稍加准备,然后请一位代表演讲。”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又如在讲解《隋唐文化》一课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

五、小结艺术

课堂小结要不落俗套,忌简单重复,要变换方式。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中,我以谭嗣同的《有感》一诗来结束新课,并同时增加背景音乐《万里长城永不倒》,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提高历史教学艺术的策略探讨 篇10

一、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百家讲坛》对历史课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演讲方式:以悬念始, 以悬念终。《百家讲坛》根据演讲内容首先设置了一个总的悬念, 通过节目播出前的预告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具体讲述中又设置层层悬念, 随着演讲的推移, 演讲者一层一层拨开迷雾, 在每讲的最后又会留一个悬念, 利用悬念作为牵引, 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 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 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 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在历史教学中, 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 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和品味。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 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

历史虽已逝去, 但它以其丰富、张扬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心灵的启迪。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 寻找情感共鸣。教师要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描述, 再现历史, 让学生身临其境。如, 通过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学内容上要选取富有个性特色的历史人物, 如霍去病“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的天下为公思想,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伟大生死观,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 都可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 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

三、授人以渔,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目前, 大多数学生全凭死记硬背, 在平时的考试中成绩不高, 导致他们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 让学生清楚历史内容分为“基本史实”和“理论分析”两部分, 告诉学生“基本史实”部分只需记在心里, 重点掌握灵活运用即可。理论部分是历史学习的侧重点和难点, 学生要重点听、重点记、多思考。要让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做到清清楚楚, 能够总揽历史知识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线索, 建构每章节的知识结构。

四、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

活的历史才受学生欢迎, 《百家讲坛》的演讲中对传统历史文化经典的解读, 不是正襟危坐、故作高深, 而是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达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从而引导观众去感受历史文化经典丰富的内涵。这种形式以易中天为代表, 在演讲过程中他擅长综合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非语言符号。

五、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引导, 发挥学生的特长

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应凸显善导的特点。善导有两层含义: (1) 在指导模式上, 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为现代的“师生互导, 生生互导”互动指导模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 他们的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因此, 教师可与学生中的电脑高手一同制作教学课件, 与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一起制作历史手抄报, 与有朗读特长的学生为历史画面配乐朗诵, 与有写作爱好的学生编写历史剧……使学生乐意参与教学, 展示个性潜能, 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欣赏, 并促进个性发展。 (2) 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引导。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进行引导, 对其个性中不良、消极的方面, 进行疏导和转变, 对其个性健康、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 并鼓励使之完善。

总之, 高中历史教师作为传承历史文明的实践者, 应努力提高教学艺术, 使学生在学科素养、人文素养、个性发展等方面都能有极大的提高。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有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的独特教育功能。历史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王生.历史研究性学习与人文主义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篇11

关键词:历史意识 知识关联 思想观念教育 析评能力 贴近生活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历史问题的观察能力、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实际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

一、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清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纵向的关联,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注意每一节课中知识的内在关联,以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等。从而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将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跨时空的有机类比与联系,掌握历史基本规律和认识方法,为学生历史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传递历史知识,而在人的教育与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责任。中学历史课程每一章节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思想观念教育内涵。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如在学习民族团结一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可联系青藏铁路的开通,分析青藏铁路为发展西藏,造福西藏的巨大作用。采用有关图片和数据说明党和人民对西藏发展作出的贡献,深刻领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认识达赖一伙藏独势力种种破坏国家安定团结,违背藏族人民意愿的罪恶行径和最终失败的下场。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析评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落脚点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也提出“能够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历史,析评历史,认识现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这正是历史教学落脚点。

怎样培养学生具有审视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的历史意识呢?我认为学习历史绝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历史时代、人物、地名和事件等单纯的知识点上,因为历史教学不单纯是历史知识点的传递,而应透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对历史人物评价,以及与对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历史意识。

四、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行历史新教材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和思想意识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是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社会状况和发展方向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如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根据“导入框”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进行展播,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的兴趣,引入课堂教学。再如教师要关注教材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索”、“自由阅读卡”等栏目。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历史意识形成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如开展“寻找历史遗迹”“请老红军讲革命”“听老八路讲抗战”等。再如平日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每天的日历,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纪念日、节庆日一些特殊的日子等。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方式了解这些日子的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将得到的资料写成短文日记。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借阅活动”“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互相交流体会、传阅短文日记,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的习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篇12

一、把握教学德育目标, 实现德育渗透

在历史教材中, 有些内容可陶冶道德情操, 感化学生心灵;有些内容能予以世界观、方法论的引导;有些可增强责任感, 树立正确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这些德育目标, 实现德育渗透。

第一, 利用科学家及伟人的思想精神的教学, 以培育学生勇于探索及实事求是的品质与态度。如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分析, 总结了中国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与经验, 把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 从而形成邓小平理论, 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

第二, 利用科学进步史实及英雄人物事例, 培育学生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 有不少内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如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时代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关系、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等。历史中的“英雄”, 如汉武帝、抗金英雄岳飞等都对于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然而归根到底是其所处时代造就了“英雄”, 却不是“英雄”造就了时代。此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第三, 利用中国古代的辉煌史以及近代屈辱史, 以唤起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感。在教材中, 中国古代史的辉煌灿烂, 近代史的屈辱, 抑或当代史的曲折和复兴等, 均是良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如鸦片战争, 新文化运动等。

二、发掘教材德育因素, 进行有机德育渗透

1.确保德育目标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有效控制德育目标

在融入思想教育时, 教师应科学分析教材, 知道不同历史知识所对应的思想教育主题, 然后合理预设, 防止张冠李戴。如大国兴衰及朝代更替与对立统一思想相对应;经济改革事件可与生产关系须适应生产力这一原理相对应, 等等。对同一历史, 教师还可展开不同思想教育, 凸显最佳对应点, 无需面面俱到。如教学 “辛亥革命”时, 教师应突出“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品质, 然后展开分析、引导与发掘, 对其“实事求是”、“爱国主义”等思想不需进一步讲解, 可作开放题, 让学生于课后进行思考、展开讨论。

2.找出教材与德育的结合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德育是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而产生与开展的, 教师应找出其最佳结合点, 有机衔接,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例如:祖国统一大业的讲解,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推动了统一大业的发展, 港澳回归祖国, 两岸关系也趋向缓和。“一国两制”的意义, 并不只是其开创性, 也不在于其推动统一大业的快速前进, 而在于其展现出的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博大胸怀。若无爱国主义思想与精神, 邓小平会成为一代伟人吗?这样, 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 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整合德育教材, 优化德育功能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 其对应的思想教育主题也分散于不同的板块中。因此, 为了提高德育效果, 可适时穿插、联系、组合相关历史, 以完整德育内涵。如开展责任教育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学习, 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掘与收集教材中的, 或者熟知的其它相关责任事迹素材, 思考与归纳出责任含义及其意义, 以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增强。

三、创新教学方法, 展开灵活渗透

1.多样化的渗透方式

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 教师应使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影像、幻灯、图表、专题讲座等手段增添德育的灵活性与趣味性;抑或将寓德育渗透于校外与课外活动中。例如制作历史报、参加实践活动、写写历史论文、参观烈士陵园、组织研究性学习等,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加强德育实践性;也可以组织党的历史知识抢答赛、讲民族美德故事竞赛、革命诗歌朗诵竞赛等, 以提高德育的生动性与互动性。这样, 通过多样化的途径, 不但丰富了德育艺术, 还让学生在体验与学习中积极接受德育, 提升品德修养。

2.把握渗透时机

在历史书本中, 有不少德育内容较明显, 教师可将其集中进行德育。有的内容, 其德育作用较隐蔽, 教师则可引而不发, 适时在知识教授中渗透。但不应过多地引入哲学名词, 避免将历史课变成政治课。例如:王阳明 “心学”学习, 体会“吾心即宇宙”以及“心外无物”是非常可笑的。通过常识, 学生能够看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而不需要老师讲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哲学名词, 也无需过多解释。

3.创新渗透思路

上一篇:无公害胡萝卜种植技术下一篇:信息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