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人物教学

2024-08-27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精选12篇)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 篇1

历史人物教学是整个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历史人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历史, 发现历史, 从而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 感受到历史的教学价值, 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动力。那么, 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要怎样开展才更有效呢?

一、创设直观情境, 提高历史人物教学质量

在初中历史人物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这些历史人物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 学生也难以真实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本质特点等。要想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准确分析与理解, 教师就要善于根据历史背景资料, 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相应的直观情境, 让学生去观看, 去感受,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人物的深层认识与准确评价, 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笔者是这样教学的: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人们对他印象深刻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代看一看吧!接下来笔者主要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依次展示了秦国当时的地理疆域, 然后截取了秦始皇灭掉六国的部分影像资料, 向学生播放了秦始皇为了巩固边境、修筑万里长城的故事, 并且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秦始皇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就这样在直观教学情境的引领下, 学生把历史中的秦始皇形象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比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对秦始皇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

二、利用阅读材料, 凸显历史人物的内心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在关于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与评价上, 许多人都会有一个共识, 那就是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无一不是与当时的历史现实与社会背景分不开的。要想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 教师就要根据教学需要, 让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或者互联网搜集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阅读材料,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发现林则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怎样才能使学生意识到林则徐硝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呢?笔者在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借助阅读材料来突破这个学习难题:课前, 教师主要安排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林则徐的历史故事或者相关事迹。通过阅读学生得知林则徐的上书打动了道光皇帝, 因此命他为钦差大臣主持禁烟工作, 接下来学生又从林则徐的禁烟措施落实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林则徐的爱国精神与英雄气概。可见, 教师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龙去脉等, 从而使学生学会更加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丰富学生素养。

三、借助有效互动, 深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与老师积极有效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消化与吸收, 从而使学生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关于历史人物的教学中,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有效方式。因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与理解。

比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这部分历史知识时,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笔者提出“谈谈科举制度的利与弊”让学生进行辩论。经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后, 有学生说“科举制度还是不错的, 它改善了用人制度, 选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有利于教育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学生认为“它虽然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它也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逐渐被废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个互动学习的氛围中, 学生就自己的理解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对隋文帝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所有历史事件的生成与发展背后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推动, 掌握历史人物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历史人物教学, 从而使学生在真正了解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增加历史学习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摘要:新课标注重对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 历史教学作为学生基础教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恰当运用阅读材料和加强有效互动, 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人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物教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励.略论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基本原则[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4) .

[2]胡志方.加强历史人物教学重现鲜活历史——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5) .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 篇2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排后两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属于高校级别的专业历史刊物)。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刊物一贯

《中学历史教学》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物教学 篇3

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17-0117-02

1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王朝、每个国家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课本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很多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正确讲授和判别各个历史人物及他们从事的活动,是我们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地给予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感情。

2紧贴课本内容,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基础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既不能用数理学科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也不能采用理化实验那样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紧贴课本内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尽量使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2.1通过赏析引文,活化人物品格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必须准确把握课本中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以及历史学家、名人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的真实含义。这些都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在教学中,教师本人或引导学生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从而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精神,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张自忠时引“为国家民族死亡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讲谭嗣同殉难时引“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长期坚持,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

2.2通过描述图画,趣化人物形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还附有图画。这些图画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重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图文并茂,学生喜读易学,为教师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这类图画,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并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如讲《刘胡兰英勇就义》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观察图边讲述。这样,学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关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2.3通过总结概括,强化人物活动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活动过程,或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或以地域转换为线索,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要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必须对其历史活动进行阶段性揭示和评论。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呈点、线、面,散见在各个章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课本内容,了解人物活动,除描述图画,赏析引文外,还应根据教科书对于人物活动的叙述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归纳,围绕人物图像叙述人物活动,在叙述人物活动中再现人物图像,图文结合,相得益彰,或教师综合,或学生复述,在综述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化,完成历史人物教学的德育任务。

3正确指导评价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点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从纵的角度看,一生变化起伏,具有阶段性;从横向看,在同阶段,也可能有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活动,具有多重性。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正确指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在阶级社会里,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由他们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评说他们在当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对历史人物评价,应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3.1进行功过评价

凡需评价的历史人物,有些是具有两面性,即功过兼有,所以评价历史人物须从功与过两方面考虑。有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并存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方面,有的则分别存在于不同时期。教学中要将其活动分解为几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3.2进行定性评价

历史好比是个大舞台,历史人物好比舞台上的某个角色。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多方面的,社会的曲折发展变化,决定他们活动的复杂性,但这些活动有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主要方面,给予总的评价定性,然后围绕这一定性对人物的活动的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如近代史上的龚自珍,课本在开头就用“是道光时候的思想家和诗人”一句定性评价,概括了他的一生。然后在课文中进行比较细致、全面地阐述。总之,对具体人物要具体分析,在功过之间,抓主要方面作定性评性,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3进行分析评价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并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揭示其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既不能笼统地进行综合或加减抵消,也不能互相取代,以瑜掩瑕或以瑕掩瑜。例如,1929 年-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的罗斯福,当时虽然通过采取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等措施使美国经济得到缓慢的恢复,但他毕竟是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只是“稍微抑制一下个别最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的代表者,稍微加强一下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由此,对其新政既不能评价过高,也不能全盘否定。

3.4进行阶段评价

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随着变化。或由好变坏,或由坏变好,好坏相间。评价跨越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时,应引导学生应用阶段论,根据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活动,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结合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评价其功过是非。例如:陈独秀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开展新文化运动;1920年,在中国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一再妥协退让,对大革命的失败负有重大责任。用阶段评价法评价历史人物,既可避免对历史人物不分阶段,不分功过的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的片面性做法,又可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和分辨事物的能力。

以上各种方法,都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确定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个历史人物的不同情况,几方面的因素全面考虑,综合运用。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人物教学的补充。如举办历史人物图片展览、召开历史人物主题班会等。使历史人物的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活动课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历史学科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Analysis of Secondary Characters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Teaching

Zhang Jinhua

Abstract: History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the figure of teaching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How to us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correct point of view, using appropriate methods, through the character of teaching,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rais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students is our classroom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t is this talk about their own view.

中学历史教学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篇4

历史是由人类活动构成的,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 人类组成的各个民族、阶级、集团中, 都涌现出了许多突出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在历史舞台上, 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既有呼唤时代风云的英雄, 又有自鸣得意的小丑———在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中, 他们显得分外引人注目。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除去时间、地点和事件这几个要素外相关历史人物就是整个历史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历史人物的活动, 历史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就都失去了实际意义。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上, 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既了解相关史实又从中受到教育便成了历史教学中研究的课题之一。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 旧的史籍大多是为剥削阶级代表人物树碑立传, 其评论标准也往往是对“圣君贤相”的褒扬, 对“昏君奸佞”的贬斥, 以及对农民起义领袖的不同程度的歪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这些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虽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有不少问题尚有争论, 但教师在讲授中还应注意,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除了已有定论的人物外, 一般离不开教材的基本观点, 采用尚有争议的说法以免学生在认识上造成混乱。

中学历史是一门形象具体的学科。要想正确评价某一个历史人物, 就必须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具体形象的叙述和描绘。忽视历史课的这个特征, 单纯抽象概括地讲解, 介绍有关人物评价的结论, 往往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人物, 也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什么痕迹, 也更谈不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了。要做到对历史人物进行具体形象的叙述, 就要尽量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不是英雄造时势, 而是时势造英雄。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 归根到底总是时代的产物, 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的。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评价历史人物, 不是苛求于古人, 就是把古人现代化。因此, 我们讲解历史人物的出现, 评价其历史地位, 首先就要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例如, 评价秦始皇, 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 我们看到似乎仅仅是“好大喜功”、“暴虐无道”可是, 只要我们面对历史事实, 具体分析时代的要求, 就会看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制, 政治经济统一代替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要求, 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 为他“好大喜功”的作为提供了历史根据, 历史证明他“扫六合、一天下”的一系列措施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结合对当时历史条件的分析, 学生才有可能弄清秦始皇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活动中, 为什么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 其中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特点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样就能比较切合历史实际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了。

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曾为历史的进步作出过贡献, 但是, 大多也曾经不可避免地犯过错误。功劳有大有小, 错误也有大有小, 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主要是就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而言的, 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功过的标尺。一旦接触历史实际, 我们就会看到, 众多的历史人物是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作用于历史发展的, 衡量他们起什么作用, 有什么功过, 还必须具体分析。正确方法是, 分析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找出社会发展的趋向, 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 并以此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 还是过失占主流。功大于过, 基本肯定;过大于功, 基本否定。例如近代史上的林则徐, 目睹外国侵略者的贪婪野心, 力主严禁鸦片, 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时, 在虎门海滩, 销毁外商鸦片两万余箱, 大大鼓舞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就任两广总督后, 在沿海一带严加戒备, 抗敌决心未尝一日动摇, 其爱国精神受到中国人民的赞扬和尊敬。林则徐又是近代史上破除闭关守旧思想,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主持编写的《四洲志》影响深远。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也曾在太平天国起义即将爆发时, 力主镇压, 并亲自在云贵镇压过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如果我们把这一页历史看做是林则徐的全部, 将他基本否定, 则显然是不对的。在鸦片战争时期,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林则徐一生的活动, 就功绩的卓著、影响的广大而言, 是在坚决反对外国侵略者方面, 镇压农民起义的过失, 就其作用和影响而言, 实际远低于前者。在这样有重点的具体分析的讲述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林则徐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要做到给历史人物做出具体、完整、全面公正的评价, 就是尽量尊重历史史实。有利于完成历史任务的, 是功;阻碍完成历史任务的, 是过。前期有功要讲够, 后期有过要讲清, 不溢美, 不苛求, 不以偏概全, 如实反映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全貌。例如评价陈独秀,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 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 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 他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受到了党纪处分。以往评价陈独秀, 只能讲他后期的错误, 抹杀或回避前期的功劳, 结果连当时的史实也讲不清楚。要想让学生对救国救民的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完整认识, 分清陈独秀的前后期的功过不同, 应该分别评价, 只写过, 不符合历史人物的实际, 同时不利于学生弄清历史真相。

有专家提出, 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可使用“十八字诀”。也即如下六点:一是定阶段。即确定历史人物所处的时空范围, 认清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 我们都要将他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区域内考察, 即理清该人物与他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二是看阶级。一般来说, 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会深深地打上本阶级的烙印, 受自己阶级利益的左右。三是定标准。历史人物评价, 其实主要就是要分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因而确定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我们把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判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根本标准。当然,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还有道德标准、价值观标准等, 但这些都应当从属于前面的两条根本性标准。四是忌极端。人无完人。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 既不要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一棍子打死”, 轻率地全盘否定, 更不要做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狂热崇拜者, 只看到他的优点、而看不到他的丝毫缺点, 甚至容不得任何人说他的缺点。五是重民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民而不是少数英雄人物。历史上有作为的英雄人物是时势造就的。但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影响。当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时, 就会促进社会发展; 反之就会对历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六是据活动。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是什么?不是名家观点, 不是权威高见, 而是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 人的历史其实是他自己写的。人物评价类的试题和其他类型的历史试题一样, 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做到史论结合, 而这里所说的“史”就是指历史人物的基本活动。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 篇5

摘要: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有必要研究制定符合历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的教学评价标准,用这个评价标准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历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

一、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确的表述。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不同,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对其功能、学科体系构建、内容选择、课程设置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高、初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上都强调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领悟与体验,通过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并培养学习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中以教学的“讲”为主,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注意不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培养关注不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完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接受教师的考试和检查评定。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基于教学理念的这种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转向师生、生生的多向综合信息交流。教师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向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转化。在教学模式上,要从统一规格的教学向差异性、个性化的教学转化。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重甄别与选拔,重笔试成绩,方法单调,指标单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教学评价应当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必然涉及考试,但不完全等于考试。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教学过程的评价。新建立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历史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

动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和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与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的关系

1、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历史的感受。教师主动传道授业,学生被动接受记忆。

2、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关系

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是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突出的是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和被动情况,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旧的课堂评价标准能够引导教师向讲好课的方向发展,但是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因此,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果,需要新的符合课改理念的评价标准来认可和巩固。

三、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思考

(一)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全息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上应体现出全面性。笔者认为教育评价不仅要体现认知目标,还应体现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以前,教师基本以学生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为对一名学生的全面评价。在某一知识块终结时,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出一张试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不确切、不标准的。试题的过难、过易、过偏或文字表达不当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考试时的情绪、健康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个性、爱好也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论人才,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对于学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一个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要对其在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其情感意志领域和能力操作领域也进行评价。多种评价内容的结合,才能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因此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模式则应增加以下目标: 情感培养目标。可以从道德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社会发展观、审美观等方面确定情感培养目标。

意志培养目标。可以从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倾向、行为习惯等方面确立意志方面的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可以从阅读史籍的能力、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编制历史图表年表、制作历史模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养目标。

2、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不仅老师评,还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社区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评价学生看作教师的专利,总是把学生置于被评价、被教育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让学生自评,一则在对照方案要求评价过程中,促进了自我教育;二则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三则使之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培养了主体性,而主体性强的孩子,科学研究发

现,他们长大后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互评,有利于形成竞争势态,评价他人,对照自己,促进良性发展;家长参与评价,既可以由此让家长了解重视学生的历史学习,同时有利于家庭学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区评价,在我国即将进行《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改革、高中将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之际,进行社区评价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明白历史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更可促使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

广泛的评价渠道,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评价,对学生也更具约束力。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多视角、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以前,历史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块或一个学期教学终结时,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双基”的情况,以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程度和水平,从而发现学生历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亡羊补牢”。但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是不应该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补正的,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发现,及时改进教学,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诊断性评价是指某一知识块教学开始时,为弄清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状况及发展态势的过程中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动手操作和书面作业情况等,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结合,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

历史教学评价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包含一系列评价步骤与方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指向预定的评价目标。评价者依据目标收集资料,经过对资料的分析后,形成定性与定量的价值判断。其作用在于:

第一,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政策依据,并形成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国家对中学生在历史教育方面的目标要求,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来实现的。较高层的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有关历史教育的政策或措施,必须对这一主渠道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一般管理部门(如学校、教研单位)进行的评价则具有评价与激励的双重作用。激励的作用是对教学工作的直接干预与管理,其意义在于促使历史教师们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评价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历史教学评价具有研究信息收集,调控教学过程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学活动,可以探讨有关教学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模式的实施或创建等等。没有第一手信息资料,就很难将研究工作深入进行下去。第三,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能够起到提高自身及历史教师整体水平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是每一个教师了解自己教学水平与特点,同行之间相互促进以及选择教学方法、模式的重要工作。此外,教师参加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学到的还有一种教学体验,即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教师在教学的一切教学行为,从而为发现与纠正自身弱点,修改教学程序提供依据。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全息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上应体现出全面性。笔者认为教育评价不仅要体现认知目标,还应体现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以前,教师基本以学生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为对一名学生的全面评价。在某一知识块终结时,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出一张试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不确切、不标准的。试题的过难、过易、过偏或文字表达不当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考试时的情绪、健康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个性、爱好也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论人才,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对于学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一个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要对其在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其情感意志领域和能力操作领域也进行评价。多种评价内容的结合,才能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因此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模式则应增加以下目标: 情感培养目标。可以从道德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社会发展观、审美观等方面确定情感培养目标。

意志培养目标。可以从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倾向、行为习惯等方面确立意志方面的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可以从阅读史籍的能力、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编制历史图表年表、制作历史模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养目标。

2、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不仅老师评,还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社区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评价学生看作教师的专利,总是把学生置于被评价、被教育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让学生自评,一则在对照方案要求评价过程中,促进了自我教育;二则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三则使之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培养了主体性,而主体性强的孩子,科学研究发现,他们长大后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互评,有利于形成竞争势态,评价他人,对照自己,促进良性发展;家长参与评价,既可以由此让家长了解重视学生的历史学习,同时有利于家庭学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区评价,在我国即将进行《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改革、高中将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之际,进行社区评价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明白历史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更可促使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

广泛的评价渠道,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评价,对学生也更具约束力。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多视角、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以前,历史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块或一个学期教学终结时,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双基”的情况,以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程度和水平,从而发现学生历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亡羊补牢”。但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是不应该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补正的,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发现,及时改进教学,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诊断性评价是指某一知识块教学开始时,为弄清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而进行的评

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状况及发展态势的过程中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动手操作和书面作业情况等,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结合,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当然,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的确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结合初步实践,提出以下三种评价模式:

采取历史学科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概括说来,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历史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期末考试及平时考试或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一件历史教具小制作(照片资料)、学生写的最佳历史研究论文、学生参与的一定量的最佳争议和讨论、学生提出的最佳原创历史理论、关于历史问题的最佳议论短文、关于当前事件的最佳评论、对学生所读历史传记的最佳评论、学生历史学习方面获得的表扬或参加活动书面评价材料及表彰证书的影印件,还可以放入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有关材料等等。以历史学科档案袋来代替成绩报告单,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使其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肯定成绩,激励进步,看到不足,继续进取。

采取星级、分数、评语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星级考核、分数、评语相结合进行评价则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以分数单一评价而带来的弊端,而更能全面、标准的评价学生的成绩。星级评价是一种等级制评价方式。在情感和操作领域检测的结果根据其水平能力的强弱而制定相应的星级。评语是对个别比较有个性的学生作补充说明,以便让学生及家长能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得到一个全面、标准、确切的综合评价。

采取“等级十评语十特长”的评价方法:课堂作业、课堂检测、单元验收、期末测查均可采用这一方式评价。与此相配套的办法有:一是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全面发展情况进行多层次评价和全面评估,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期末由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和小组分别评定,得出一个综合评价。二是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摒弃一张考卷定高低的旧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历史成绩。为使成绩公正客观,需要师生双方都有丰富的记录资料,包括考试、作业、各种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课堂演讲、讨论、辩论、历史活动课中的表现、参加有关竞赛情况等等的记录。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四是学生操行评定要求教师用真挚亲切的语言,侧重激励作用,使评语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成为沟通的桥梁。

中学历史 教学感悟 篇6

1.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通史知识结构,做到贯通古今;二是要有中外历史知识结构,做到熟练把握;三是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其次,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每节课的得失,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我校易仁欣老师上课时,时而气定神闲,时而诙谐自然。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听者耳目一新。再次,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声、光、图等技术手段,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课本、黑板、粉笔加教师口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指导者,师生应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予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重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第一,要善设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地吸引住學生,使他们急于去追根究底。第二,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提问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提问要把握好难易度。历史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即,恰到好处,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我校向和平老师在讲“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时所设置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恰如其分地把女王和首相的职能、特点引入情境教学,让学生去讨论质疑,从而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实现民主化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如我校语文老师艾超鹏在示范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语言富有磁性,给所有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听起来就是一种享受!扣人心弦的语言,烘托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4.结合教材内容积极探究。

探究活动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符合青少年好奇爱动的特点,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从而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因此,通过探究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动脑,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有效办法。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赶走学生的睡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我校曹永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研读、材料解读等形式,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满足了心理需求,又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应破除教师中心论,“以学论教”,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教”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现在课堂上教师主张“老师少讲,学生多讲”,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灵活、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上,要尽量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以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付诸行动的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开拓其思维范围;多肯定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6.多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创新教育。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中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如举行演讲比赛、表演历史短剧、制作历史图表、开展社会调查、利用网络开辟历史聊天室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 篇7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大纲、备教材, 而且要备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历史课的备课目的、方法、内容等也发生了变化。历史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 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 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 而是要求历史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工夫, 在落实每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工夫, 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工夫, 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 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工夫。因此, 备课已升华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时的侧重, 除了对本课三维目标、重点难点等的分析与处理外, 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而且力求尽善尽美, 每一个子目怎么讲, 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 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都设计好, 却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的方法、途径和学习资料的储备。结果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学生“被学习”了, 认为历史就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和死记硬背, 就会对历史课失去兴趣, 最终对历史失去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 因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 历史课无处不快乐, 没了兴趣, 历史就是琐碎无聊的知识点背诵。比如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因为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学生不是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 我先介绍周恩来的一些外交活动, 由此引出教学内容, 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再如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中我先告诉学生可以用三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来概括, 简单称之为“3R”。学生没学过本课知识, 可又想知道是哪三个英文单词, 就会很有兴趣地看书找答案,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还能巧妙记忆,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一举多得。

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能把历史讲“活”的优秀讲述者。所以教师在备课时, 要留一点空间, 给学生思考、谈看法、进行讨论的机会, 有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切不可照搬教案, 面面俱到。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

教育家张炳生说:“教育就是爱, 爱就是教育。”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不是教师灌输的, 而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心灵的启迪、情感的震撼获得。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赵亚夫教授指出:“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课程, 本来就是针对人的社会活动认识、人的道德情操养成、人的健康人格发展的‘人性化’课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

高一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 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如果从高一就能正确引导, 那么三年、三十年甚至终生都是受益匪浅的。所以不能一味地高呼优秀率, 而是要在教学中贯彻德育理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生好好做人,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在讲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 我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明白: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它标志着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通过学习, 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 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达想了解什么, 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 要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创造性学习。对于这个问题, 我觉得应处理好两点, 一是用于调动学生兴趣的内容要尽量贴近主干知识。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口语化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讲解内容不宜过多, 太多的话, 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就会覆盖所学习的历史知识, 造成主次不分, 条理不清。

例如, 在讲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 我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 问学生想到了哪些问题, 根据他们的疑惑导入新课, 这样学生边看课件, 边讨论,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特征, 又紧密围绕课本, 通过活动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历史选修三中东问题时, 有学生很感兴趣, 我就让他们结成小组, 搜集材料, 然后在课堂上向全班讲解, 之后再总结, 点评。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既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又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 掌握了知识, 还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历史课不再沉闷。

总之, 历史教学的原动力只能是历史本身。其实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再现历史, 学生都喜欢听、喜欢看。所以, 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历史或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历史, 则既可以减轻学生们的负担, 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信这样的历史课才会实现人人乐学, 人人爱学, 才会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 篇8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教师传道授业这种单一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再加上我们历史教师独特的历史使命, 就更让我们必须要做出点儿改变了。

一、形式要多样化, 要从多角度吸引学生

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 让我更多地沉迷于获取更多、更渊博的知识, 然而初中生更多的是关注一些形式的变化, 他们更加欣赏教师对课的处理方式, 更多地关注课堂是否丰富有趣, 是否变化多样。鉴于此, 在不断积累知识的同时, 还要针对学习内容设计高质量的课件,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氛围, 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以其声、色、光的综合艺术, 图文并茂, 形象而逼真的视觉效应,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针对学生心理特点, 变抽象为形象

初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大都来自感性, 至于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便难以接受。鉴于此, 变抽象的、难懂的、复杂的东西为学生易接受的、比较简单、形象化的东西, 这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比如, 像讲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其特征是怎样呢?我就顺手拿起了讲桌上的两个黑板擦, 形象地把两个板擦比喻为压迫民族工业发展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由此学生更能体会到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程度。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难点, 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尹建莉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把“课外阅读”称之为“魔棒”, 直接指出被“魔棒”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也深深地感到阅读历史课外书, 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了解历史, 使其知识更加丰富。于是我要求学生最好是把自己读过的历史读物写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来可以作为我对学生的一种检测, 二来可以很好地总结其阅读的效果。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历史贴近现实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对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理解的课程可以适度放开, 让学生自己来尝试。我曾经教学生们自己讲解关于建国后我国军事国防方面的发展, 其对知识了解的详尽以及讲解的流畅叫我都感觉自叹弗如。这样, 学生不但从中得到了成就感, 更从中收获了学习的兴趣, 还收获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让历史贴近现实,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知道历史并非离我们太远。比如, 像《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哪一点最能体现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 学生们对此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占了我们的香港岛, 就能够实现了对我国的控制, 认为这是英国最想干的。我只是提示了一下, 历史是必须要有历史概念的,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 就像市场上的一个小贩, 刚刚从批发市场购得大量货物, 现在他想干什么?以后, 他还想不想再继续工作下去呢?这样的启发, 不但使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很近, 而且很快就用身边的事例回答了我的问题。

六、加强乡土史的教学

唐山是新兴的重工业城市, 但有悠久的历史。对学生进行唐山乡土史的教育, 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从洋务运动讲起, 以开平煤矿为例, 让学生理解现代的城镇繁荣与悠久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乡土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具有牢固的热爱家乡的意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篇9

1而现阶段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1) 学生潜意识里排斥对历史的学习。没有学习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能从心理上说服学生学好历史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需要学生记忆, 而且都是无法灵活变通的东西, 这使得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有关人员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中, 历史位列第三;在学生对15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 历史位居第二;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 历史位居第五由此可见, 历史学习在学生群体心目中的位置。

(2) 而且在现阶段的社会观念中, 数理化产生的实际效应是让大家有目共睹的, 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很迅速的。作为历史, 在现实的生活中基本很难见到实际的经济效益。人们的普遍思想都是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吃力却不讨好的事情。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观的泛滥也为历史教学设置了重重障碍。

(3) 优秀历史教师的严重缺乏是现在历史教学面临的又一重大障碍。就我校现阶段的现状来说, 90%的历史老师都不是历史专业出身, 专职历史老师资源明显不足。

(4) 历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参考的资料和文献只有课本, 没有其他任何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认识历史的资源, 比如网络学习资源, 博物馆等等。让学生只能从课本上学到一些很死板的东西, 而且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2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

(1) 培养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更是强调:“教育的艺术, 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 积极主动去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很关键得环节。现阶段的教学不仅仅只是限于课本的知识的讲述, 更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历史事件的背景,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以更积极地态度去学习。比如在以下课程的教学中: (1) 原始社会时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 (2) 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 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博物馆现场观看, 以便让学生更具体的认识到这个时期的物品以及演化的过程。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2) 改变社会观念是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另一重要方面。现在社会对历史教学普遍存在偏见, 认为学习历史对学生的成长没有帮助, 只是为了考试。而更有很多学生自己从心理方面抵触历史的学习, 在数理化的天下里, 很难找到学习历史的一方圣土。而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很多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用。比如中国人强调强调仁爱, 孝等等。再比如说古代的兵法, 医术。而现在更是有很多的节目专门研究古代文化太美。在人类进步的长河中, 历史永远是不可以被忘记, 它一直用最灿烂的光芒和最血淋淋的事实指引着我们前进。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3) 培养一批优秀的历史老师是当务之急。专职历史老师资源的缺乏致使很多学习的历史老师都是其他专业兼职代课, 比如代数学的老师去带历史的课程, 这使得学生自己产生了一种潜意识里历史不重要的思想, 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和前进。久而久之, 形成了恶性循环。历史老师作为历史知识的传授者, 必须具备很高的历史文化素养,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习兴趣, 并且能从更高的知识层次上传授历史知识, 所以培养一批优秀的历史老师是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4) 增加历史学习资源。历史, 从一定层面上讲是认识过去的一个过程。所以单一的靠课本的学习, 无疑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情。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 去看到真实的实物;用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些影片和历史的纪录片, 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接触到古代的文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去理解,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历史是一座桥梁, 架起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作为一门学科, “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 学史以‘通古今之变’, 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 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 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无论从个人的发展还是从社会的进步看, 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我们将继续努力,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 进一步做好中学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 为使历史学科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尽职尽责。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发展, 中学历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学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社会的进步, 理科优势, 人思想观念的改变都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力克这些困难, 用更理性的态度认识历史, 用更科学的方法去教学, 以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历史,挑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茅家琦.史海闲话·序 (第1版) [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9.

[2]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组, 转引自“史海学苑”网站 (xzlin.126.com) .

[3]梁咏梅.从关注自己到发展学生——由教学经理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9) :30.

[4]孟建伟, 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 2008 (9) :17.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在老师的包办下, 学生的质疑能力会慢慢退化, 创新的意识消失殆尽。学习离不开创新, 历史学习离不开创新。比如说, 儒学千百年来收到推崇, 为什么宋代思想家对其进行改造?这一点课本没有描述, 但是作为历史教师, 就要对学生有所引导。宋朝推崇儒家思想, 统治者提倡儒家思想, 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这说明, 宋朝统治者有一定的聪明才智, 儒家思想在宋代思想家和统治者那里之所以继承, 首先是因为他们发展了儒家思想。同时, 对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 也就是“在继承中有发展, 在发展中有继承”。几乎儒学大家都在自己的理论系统中融入了当时的时代气息, 其中比较著名的当推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他提出的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影响甚深, 其学说主旨意在控制人民的欲望, 顺应统治者。当然, 做为一代宗师, 朱熹也提出了先进的思想, 比如说“以振兴旧邦、抗金御侮为天理, 以明君臣之义、清算积弊、匡时救世为天理, 以人欲指斥朝政, 揭露腐朽, 反对贪污盗窃, 伸张正义”, 既反映了阶级矛盾, 也揭露了阶级矛盾, 也向统治者提出了一些顺应民意、缓和阶级矛盾、抵御外侵的思想, 有利于广大人民接受儒家思想,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二、利用学生的多种才艺教授历史

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诗词, 可以结合起来教授历史。比如中秋团聚赏月。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也称“女儿节”、“团圆节”, 中秋之月最圆最亮, 民间以天上月圆为佳节, 反映了人们希望团圆的心理。人们于秋高气爽、桂子飘香的中秋时节, 食月饼赏月光, 以示“天上月圆, 地上人圆”之意, 天文与人事相合。中秋佳节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 其丰富性可能仅次于春节。古典诗词以中秋为题的作品难以胜计。

宋神宗熙宁九年, 苏轼时任密州史, 中秋之日他举首望月, 不禁怀念起弟弟苏辙来, 中秋月圆, 是亲人团聚之日, 可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无法聚首,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饮洒赏月之际, 词人浮想连, 挥笔写下这首传颂不衷的中秋词:

明月几时有, 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时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玉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睛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样触类旁通, 学生学起历史来就津津有味了。

三、大胆改革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革是进步的前提。没有改革, 很难前进。我们历史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 观念要彻底转变过来, 历史课堂要向学生开放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并且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诉求, 把过去历史课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增长经验、发展创新能力为主的开放性教学。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充满活力, 我们的教师才能充满活力, 我们的历史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历史教师往往把历史教学的内容条理化之后按自己设计的思路, 将历史知识像剥鸡蛋一样, 一点一点的, 完整的、毫无悬念的呈现给学生, 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我们要让学生自己亲手“剥鸡蛋”。吃自己剥出来的“鸡蛋”学生会吃的有滋味吃得开心。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在老师的包办下, 学生的质疑能力慢慢退化, 创新的意识渐渐枯萎。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只要学生思考, 就会发现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 才能去解决问题, 才能在这“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质疑能力乃至于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学生爱学习了, 综合能力提升了, 在历史课堂上它们必将“活力”四射。

《历史课程标准》说:“要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历史课敢兴趣, 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再好的教学方式一旦一二再三的重复, 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永远创新, 教学手段多样化, 力求丰富多彩, 保持住学生兴奋和好奇, 让学生永远感到新鲜和乐趣。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的同时, 还注意以德为本, 结合历史典故层层善诱, 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 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 鼓励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积极面对人生。

四、历史图书馆能够激起学习历史的热情

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 是人类的传记, 是文明的记载。在《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中记载着一句话:“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但凡学习的资料多了, 就不至于枯燥, 就丰富了, 就有了系统, 学生们会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 遨游其中。《蔡元培史学论集》中说:“历史者, 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 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 据以为基本, 而益加研究, 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 辨其是非, 究其成败, 法是与成者, 而戒其非与败者, 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 是历史之益也”所以, 学习历史知识, 没有详尽的历史资料, 没有丰富的书籍, 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图书馆, 那么, 将永远是一个缺憾。比如学习到大将军卫青的历史时, 我让学生去查阅资料, 看看卫青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 大将军卫青表面上对士卒体恤较多, 威信很高, 实际上他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很有城府。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很多方面分析卫青的为人和处世。卫青虽然屡立战功, 但他从不结党干预政事, 也体现了他智慧的一面。这样去查阅, 用心去改变长期形成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现象, 确立轻松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让他们在交流进步, 在学习中张扬个性。既学习了历史人物, 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艺术的写道:“历史, 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历史丰富多彩、五色斑斓,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 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教育资源, 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 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新一代的人才。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示自己生存的意义。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 篇11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一、引言

对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应试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首先,应试教育是一种变相的科举考试,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鉴定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成为了分数,而不是真正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其次,应试教育存在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任何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缺失。因此,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由历史应试教育转向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对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进行明晰。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辩证思维的特点

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由之前的形式思维转向辩证思维,形式思维是对历史的现象进行浅表的认识,而辩证思维指的是对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其对立和统一的形式进行整体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形式思维,而是在形式思维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种更高级别的思维模式。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这个时期是引导学生正确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其基本的思维活动是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其基本解决的问题全部是人类社会尚未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并不是要求他们对历史领域提出新的见解和看法,而是以探索发现的精神去对待历史课程。

三、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基本途径

1.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作为重点

心理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对于思维的开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依据的思维模式,是没有依据的躯壳。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点应该是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发现历史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教师在此的其他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带着一点的目的性去提出与所讲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领悟和掌握知识。

2.将培养历史学习方法引入中学生历史教学中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以传授历史学习方法为目标,同时把教材作为依托目标,通过培养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材这个依据,体验所学基本概念和历史原理,并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整体的归纳和推理思维,从而较快地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对于我们培养历史学习方法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随着新课程的推出,其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将自己融入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且在学生学习更多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培养历史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自主认识和整体应用,实现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对过去整体知识上的分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实现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立。

3.将爱国主义引入历史教学中

情感是形象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我们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都会注重对于情感和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我们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营造一种与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氛围,对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切忌滥用可有可无的点缀,因为这些氛围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我们精心地去编排和创作。

因此,将爱国主义引入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而且通过引入爱国主义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这种感情,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对知识进行探寻、深化。对于不同的地区,可以以本地区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对本地区进行了解。

四、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用固有的模式

对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其本身就没有一种固定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说,对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以一种不变的模式去分析,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以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基于思维而言,是其金字塔的最顶端,因此来说,学生的历史思维尤其是应该以创造性思维为宗旨。

2.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了历史和现实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了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必须以历史为基本的依据,没有了依据凭空想象得出的结论是不真实的,也是站不住脚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历史思维不单单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在某种情况下,是当今社会的又一反映。

现实社会不仅仅能用历史的观点对现代生活进行有效地反应,而且从历史的观点能发现现实生活的基本矛盾,并且能从这些历史观点中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从特定历史观点之间的联系中,分析它们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来说,一种强调要鉴古知今,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说,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不能脱离了历史,而且必须与现实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结论

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历史思维的主要特点出发,逐一分析了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基本途径,并且从基本途径中发现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研究,从而促进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加关心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由过去的历史应试教育转向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小囡.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刘忠桥.中学历史“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 篇12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求新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必须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系统, 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心理因素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内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明确人生的远大理想,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 整个历史充满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古人云“人无志不立”, 这个“志”, 就是一种理想。我注意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逖、岳飞和班超等因为拥有远大理想而名垂青史, 再进一步使学生懂得拥有远大理想的重要及明确青少年的远大理想是什么。当然, 这里包括社会道德、职业、生活等方面的理想, 使这些具体的人生理想转化为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使正确的学习动机成为一种持久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是启发思维的条件。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利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情绪高涨, 进入教学中创设的历史情境, 但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与问题性的情境, 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 教师应善于创设历史情境, 以激发学生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 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学生进入一定的历史情境后,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点, 精心设疑, 从不同方向角度提出一些形式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 必要时再给以点拨与启发, 就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总之, 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充满热情, 积极地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 就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能源力量, 没有充沛的深厚感情, 要坚持不懈地去学习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思想, 更新观念,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端正教育思想, 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 实施愉快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气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 与历史人物共思维、共行动, 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精神饱满, 教态和蔼, 讲究语言艺术,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既可使他们有学好历史的信心, 又能使其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总之, 教与学之间要彻底改变那种单纯的“灌输”关系, 使之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得以发扬, 即营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历史教学获得好的成效。

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信心和毅力是克服困难的双翼, 在遇到困难时, 它会随时给你希望、帮助和力量。”对待青少年要正确引导, 多予以鼓励, 使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和挫折。如年代、地名、人名的难以记忆, 历史事件的复杂而难分头绪或因果关系等等, 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 来排除各种干扰, 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为此,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锤炼学生的意志,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课堂上讲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讲司马迁逆境写《史记》, 讲李时珍、徐霞客等费尽毕生精力才取得成就的事迹;在课外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制作等。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专业体系下一篇:阻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