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教学法

2024-08-11

中学历史课教学法(精选8篇)

中学历史课教学法 篇1

中学历史课兴趣教学策略初探

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决不是空洞的、干巴巴的说教.历史本身是一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妙趣横生的画卷.老师应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得到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笔者总结历史教学多年的经验,结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在兴趣性教学上,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以供历史教育工作者参考,不妥之处,还让各位同仁指正.

作 者:马洪富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部县楠木中学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年,卷(期):”"(3)分类号:G63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教学法 篇2

我在教学“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以多媒体演示仪为辅助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在于突出教学主题,以生动、形象的图片使学生感性地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整节课学生毋须整段整句地去研读,而是通过影像资料,很快地接受了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师生所要做的只是通过提问、点拨、总结,将感悟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中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在于“打到孔家店”的讨论,时间把握得不好,讨论的时间有些过长了。另外,在课文最后没能够突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不能够理解它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是比较欠缺的地方。今后我还需要不断深入地研讨课题,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相当难讲,由两部分课文组成。首先讲马克思主义诞生,剩余的是讲巴黎公社。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一谈到马克思主义,学生就晕头转向。在处理马克思主义这一部分时,我从整个单元的宏观上来讲,理论的诞生———实践检验———制度确立三个步骤,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刚好在诞生与实践上。从微观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本课的关键也是难点,没有读过《共产主义宣言》,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的。因此,我截取一小段《共产主义宣言》内容,从旁指导和引导学生解读材料,逐一与书中提及的马克思主义内容一一对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工业革命的兴起》是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一目,在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生产方式正在改变的基础上,我开始教授学生工业文明的来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掌握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第一,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课堂学习活动的机会。我充分考虑到历史与社会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亲身经历、体验历史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一历史知识,我通过学生观察工业革命发明表格,发现这些发明家都是英国人,得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锻炼了学生归纳能力。

第二,有效地进行课堂的调控。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可体现在是否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的环节是否紧凑,教学的容量是否恰当,是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能否灵活地使用教具和课件进行教学,教学语言是否准确、亲切,教态是否自然,整节课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的积极参与,时间的合理安排,环节的巧妙安排等。

历史教师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历史应该教些什么?读了《历史,要教什么?———英、美历史教育的争议》一书颇有感触。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不只是事实,更是一个过程、一个辩论。历史是真实的,这说明它必须与证据和所召唤的事实相符应……同时,它是故事,需要把事实放入更广阔的脉络或叙述之中。历史学家说故事,就是他们得要说服你(还有他们自己)某些事情。他们说服的方法部分要遵循真实……但是也要去创造一个有趣的、连贯的、有用的叙述。过去本身不是一个叙述,整体来看,过去如同生活那般无序、混乱而复杂。历史就是要去清理繁乱,从杂乱的漩涡中寻找或创造模式、意义与故事。

从这段话当中,我可以更加坚定,教科书的知识应该有选择地整合,然后再教授,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探究、帮助学生养成历史思考的习惯,带领学生深刻理解这个变动的世界。

浅谈中学历史课教学 篇3

我在教学“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以多媒体演示仪为辅助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在于突出教学主题,以生动、形象的图片使学生感性地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整节课学生毋须整段整句地去研读,而是通过影像资料,很快地接受了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师生所要做的只是通过提问、点拨、总结,将感悟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中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在于“打到孔家店”的讨论,时间把握得不好,讨论的时间有些过长了。另外,在课文最后没能够突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不能够理解它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是比较欠缺的地方。今后我还需要不断深入地研讨课题,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相当难讲,由两部分课文组成。首先讲马克思主义诞生,剩余的是讲巴黎公社。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一谈到马克思主义,学生就晕头转向。在处理马克思主义这一部分时,我从整个单元的宏观上来讲,理论的诞生——实践检验——制度确立三个步骤,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刚好在诞生与实践上。从微观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本课的关键也是难点,没有读过《共产主义宣言》,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的。因此,我截取一小段《共产主义宣言》内容,从旁指导和引导学生解读材料,逐一与书中提及的马克思主义内容一一对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工业革命的兴起》是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一目,在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生产方式正在改变的基础上,我开始教授学生工业文明的来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掌握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第一,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课堂学习活动的机会。我充分考虑到历史与社会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亲身经历、体验历史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一历史知识,我通过学生观察工业革命发明表格,发现这些发明家都是英国人,得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锻炼了学生归纳能力。

第二,有效地进行课堂的调控。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可体现在是否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的环节是否紧凑,教学的容量是否恰当,是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能否灵活地使用教具和课件进行教学,教学语言是否准确、亲切,教态是否自然,整节课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的积极参与,时间的合理安排,环节的巧妙安排等。

历史教师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历史应该教些什么?读了《历史,要教什么?——英、美历史教育的争议》一书颇有感触。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不只是事实,更是一个过程、一个辩论。历史是真实的,这说明它必须与证据和所召唤的事实相符应……同时,它是故事,需要把事实放入更广阔的脉络或叙述之中。历史学家说故事,就是他们得要说服你(还有他们自己)某些事情。他们说服的方法部分要遵循真实……但是也要去创造一个有趣的、连贯的、有用的叙述。过去本身不是一个叙述,整体来看,过去如同生活那般无序、混乱而复杂。历史就是要去清理繁乱,从杂乱的漩涡中寻找或创造模式、意义与故事。

从这段话当中,我可以更加坚定,教科书的知识应该有選择地整合,然后再教授,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探究、帮助学生养成历史思考的习惯,带领学生深刻理解这个变动的世界。

我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完全达到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在课内课外下大工夫,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挖掘教材、多学习、多听课,在历史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更好地完成历史的教学工作。从我们每一个基层历史教师做起,共同奋斗,共同努力!

中学历史教学 篇4

第1、2期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

朱可

戴加平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朱可//01-02—09 专题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戴加平//01-02—13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黄怀球//01-02—17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周长森//01-02—21 专题六 人文主义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毛宏良//01-02—25 专题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宏良//01-02—29 专题八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周长森//01-02—33 专题九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朱世光//01-02—37 专题十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朱可//01-02—41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戴加平//01-02—45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朱能//01-02—49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朱世光//01-02—53 专题十四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朱能//01-02—57 专题十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周葳//01-02—61 专题十六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周葳//01-02—65 专题十七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黄怀球//01-02—69 专题十八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对外交往/朱可//01-02—72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参考答案//01-02—76 新时代的历史观·导言/黄仁宇//01-02—01 学术茶座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二)/臧嵘//01-02—81 教学研究

鸳鸯绣出凭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综述/鲁力//01-02—84 教材分析

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教材?/周建定//01-02—89 国家统一与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张彦//01-02—93 新课标教材中的“宜侯矢铜簋”及其他/徐丙利等//01-02—104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盛全生//01-02—109

高考研究

热点·重点·冷点·冰点——考点分级,增强历史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段家次//01-02—95 如何上好高三历史试题评讲课/王红兵//01-02—98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六)/陈伟国//01-02—99 试题集锦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曹朴//01-02—102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亟待关注/潘金传//01-02—105 历史博览

“爱国者”的歧路三例/粟真//01-02—106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3)/陈其//01-02—110 图说历史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九):佛教诞生/黄牧航//01-02—112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罗马和“城墙前”的圣保罗大教堂/(封面)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3期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傅斯年//03—01 学术茶座

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与江南黄帝祠的修建/李凭//03—04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三)/臧嵘//03—08 教学研究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文革”史的教学为例/周凌,陈杰//03—12 从纪连海老师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傅元根//03—17 小议乡土文化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关系/赵东亮,巫云龙//03—19 公开课应不应该“作秀”?/展会//03—43 教材分析

简洁·清晰·生动·深刻——谈《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夏武荣//03—21 郡县制度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周群,李耀均//03—23 如何理解两个“最早”——《汜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刘梨//03—11 对新课标教材中梭伦像的疑惑/刘琴//03—22 对“长乐未央”瓦当的解读/谯全春//03—45 何为“有理、有利、有节”/温晓霞//03—52 高考指导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2007年高考(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黄牧//03—26

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科学备考——2007田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与最后阶段的复习对策/林桂平//03—33 2007年山东新课程《考试说明(文综历史)》解读/宋景田//03—37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七)/陈伟国//03—40 试题集锦

浅析高考“考古文物类”选择题/于云雁//03—42 创新性试题汇编(16)/潘勇,孙美艳//03—44 初中园地

2006年全国中考试卷特点简析/张炜//03—46 师爱无价/蔡文华//03—49 历史博览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马执斌//03—51 《文物讲读历史》序/朱启新//03—53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4)/陈其//03—54 图说历史

大权在握/胡胜章//03—07 相煎何太急?!/史秀鱼//03—2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荷马史诗/黄牧航//03—56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佛罗伦萨//03—(封面)学者选介:聂幼犁教授//03—(封面)读者来信//03—50

第4、5期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主编:赵鸿超 李栋山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一//04-05—04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04-05—06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04-05—08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04-05—10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04-05—12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主编:李栋山 赵鸿超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一//04-05—1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04-05—1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04-05—2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四//04-05—2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五//04-05—34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 主编:王溅波 赵士祥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一/李赛娥//04-05—39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二/饶超英//04-05—43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三/陈叙通//04-05—47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四/黄永友//04-05—51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五/赵士祥//04-05—56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六/赵士祥//04-05—60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参考答案//04-05—64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04-05—01 学术茶座

“浓妆淡抹总相宜”——陈寅恪与中国通史/代继华//04-05—79 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吴磊//04-05—81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徐为章//04-05—84 在高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的尝试/刘琴//04-05—86 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上对农民等级的划分/邰英盛//04-05—89 高中课标教材选修Ⅰ教师教学用书拾疑/刘剑//04-05—92 关于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12处表述的商榷/周仕德//04-05—93 过渡时期的几个易混易错问题/冯红梅//04-05—94 中国近代史规谬三则/曾润虎,何青//04-05—80 “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王鸿娣//04-05—111 高考指导

开放了,还要不要戴上“标准”的紧箍咒?/施福荣//04-05—95 高考备考与应试中的心理调整/林起汛//04-05—97 网络阅卷环境下文科综合主观试题的答题规范/李永达//04-05—99 高三历史学习中如何处理试卷/胡胜章//04-05—91 试题集锦

高考主观性材料题创设浅析——以2006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蒋兆强//04-05—100 创新性试题汇编(17)/邢新宝,杨富丁//04-05—103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任岩兵//04-05—96

关于“鹿延第四将带器械”铜版上的阿拉伯数字/黄波//04-05—88 对《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一图的质疑/蔡宝芳,张秋香//04-05—106 历史博览

司马迁的教训/冯一下//04-05—105 谈谈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谢璇娟//04-05—107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学的先驱/李积权//04-05—108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5)/陈其//04-05—110 图说历史

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德恩怨的见证/吕琮//04-05—8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一):爱琴文明/黄牧航//04-05—112 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04-05—(封面)学者选介:姬秉新教授//04-05—(封二)

第6期

目录

一个旁观者眼中的邓小平/史景迁//06—01 学术茶座

是总统制还是会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体制相关问题辨析/杨秀习//06—04 教学研究

小组学习与社会调查/赵亚夫//06—08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梅莉莎//06—11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材为例/朱可//06—14 论“相似诱导”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苏全有,申艳红//06—17 我为什么不问?/潘金传//06—54 历史教学中的“四节课“/黄庆华//06—51 谈学生课上睡觉/阚新红//06—49 教材分析

浅谈“学习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为例/冯荣国//06—19 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纪年/汪永臻//06—18 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王宗信//06—22 对课标教材中程颢、程颐像的疑惑/胡永霞//06—21 全面理解“摊丁入亩“/武旭辉//06—24 再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陆瑞//06—23 张之洞应高“暑两江总督“/孔媛媛//06—07 浅析“大跃进“时期农村工作中左倾思想泛滥的原因/付亦农//06—25

哥白尼学说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李国权//06—27 关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几个问题/刘堂裉//06—10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1)/刘琴//06—28 高考指导

近三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张志胜//06—32 试题集锦

中国古代典型易错解析/刘森//06—34 世界史双语试题汇编/温才荣//06—38 巧用书信设题一例/潘勇//06—26 初中园地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综述/周朝阳//06—41 真实·趣味·智慧——一堂《历史与社会》公开课的启示/周云华//06—44 关于《世界历史》的两点疑问/段寒冰//06—33 一项至今难以超越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马执斌//06—46 换个角度看李广/史海威//06—48 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宋晓东//06—50 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木炭车/易春梅//06—52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陈其//06—53 图说历史

曾经把苏联变成历史的人走了/易卉,任俊琴//06—55 关于“门罗主义“的一幅漫画/刘卫萍//06—4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二):古代希腊/黄牧航//06—56 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宇治、大津的文物古迹和花园//封面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7期

灯下杂谈/吴晗//07—01 学术茶座

从《新时代国文大观》看民国初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张齐政//07—04 教学研究

历史意识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陈志刚//07—07 关于社会生活史教学的思考/范何勇//07—11 试论历史教学设计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潘金传//07—55 教材分析

从历史必修Ⅲ看高中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得失/周道贵//07—14

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提法的质疑/冯一下//07—17 浅析法国大革命领导机构名称的变化/邢新宝//07—18 陈连升牺牲在何处?/方光禄//07—37 对《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一图的质疑/卓伟//07—43 爱琴文明始于何时?/王宗信//07—4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2)/刘琴//07—19 高考指导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07—23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鲁力//07—27 体现新理念,蕴涵新精神——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阅卷教师八人谈/叶炳健等//07—34 坚持探索改革,克服缺陷不足——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分析/孙双武,沈清//07—38 认真研究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做好新高三的历史教学和复习工作/王国华//07—40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和文综卷Ⅱ历史部分之比较/杨俊龙//07—53 初中园地

必须在乎的几个课堂细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调研手记/施福荣//07—4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梁颖群//07—44 让历史风采重现——浅谈初中课堂中历史情境的创设/罗美素//07—46 关于山顶洞人距今的时间/张志胜//07—16 历史博览

百年服饰折射中国朝代变迁/陈倩仪,蒋湘桓//07—48 探体育用语之源 彰人文奥运理念/曹靓//07—47 世界上君主制国家还有哪些?/朱新昌//07—50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2)/陈其//07—51 图说历史

走向联合的欧洲/张波//07—54 错综复杂的巴尔干漩涡/史秀鱼//07—1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三):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黄牧航//07—56 世界文化遗产:乌尔内斯的条木教堂//07—封面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周恩来/唐加寿//07—封四 教坛精英:胡军哲//07—封二

第8期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翦伯赞//08—01 学术茶座

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张国镛,陈一容//08—04

教学研究

天堂里没有恐怖——《天堂此时》电影沙龙教学故事/李冰//08—08 用心、用情感受中学历史教学/胡军哲//08—12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高中历史第一课讲什么?尹燕聪,侯召生//08—14 主题:课堂教学的灵气/刘俊利//08—16 课堂讨论法在高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崔向阳/08—18 历史课堂上的四种互动/张荣才//08—23 教好历史的“四诊法”潘金传//08—36 教材分析

人民版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为例/陈伟国//08—20 “官撩资本”概念解析/郭景纯//08—22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通史教学/毕茂荣//08—30 “行已有耻”还是“行己有耻”/沈丽平//08—38 关于“交子”与纸币/赵启莲//08—44 关于人教版教材所引《引享文集》中的一段史料/刘志昂//08—34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卓伟//08—0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3)/刘琴//08—24 高考指导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品读/汪瀛//08—28 新课改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渗透及启示/林桂平//08—31 正本方可清源——从高考卷看教学存在的问题/桂俊//08—35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管窥/范鸿波//08—37 全球史观下“三过程一体化”高三复习模式的构建/林沙沙//08—39 新课标、新考纲下的高三历史教学策略/李泳筠//08—42 初中园地

一节幸福的课/王建新//08—45 “两弹一星”到底指的是什么?/喻维勤//08—52 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的中国记者/朱新昌//08—54 历史博览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评晚清重臣曾国藩/蒋兆强//08—46 华盛顿纪念塔中的中文碑——一道高考题引出的话题/曹靓//08—49 银元中的一段历史变迁/赵鸿超//08—50 南宋宫廷的讽谏戏/郭友刚//08—15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家庭与婚姻/余海琳//08—51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3)/陈其//08—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代价/吴新风//08—55 “群丑”还是“群美”?/刘玉广//08—1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四):雅典卫城/黄牧航//08—56 世界文化遗产:艾斯雷本和维腾堡的路德纪念场所(封面)如此相似/张齐胜//08—封四 名师选介:汪瀛//08—封四

第9期

历史主义贫困论·序/波普尔//09—01 学术茶座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道路比较:19世纪后半期/赵自勇//09—04 教学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与对话教学/陈志刚//09—08 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教学为例/任俊琴//09—11 浅析美国原始资料教学的特点/吴朝阳//09—15 现实关怀——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史丹丹//09—18 情景·实践·创新——与曹庆文、龚洁两位老师商榷/王叶军//09—21 历史亲教师如何促成自身的成长?/刘梨//09—26 历史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王必闩//09—52 教材分析

读课本——历史学习急需要重新重视的一个问题/桂俊//09—23 中国近代租借地的99年租期从何而来?/杨锦銮//09—25 何处是江南?/欧榆韦//09—27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丁红军//09—28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指瑕/黄元罗//09—20 新航路开辟的七步学习法/李怀清//09—37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时间/焦庆//09—4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4)/刘琴//09—29 高考指导

近两年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的特点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与对策/陈银洲//09—33 “专题式”选择题何去何从?——全国文综卷Ⅰ、Ⅱ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王露忠//09—38 合作学习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张书林//09—41 2007年文综卷Ⅰ学生答题问题及教学建议/张叠//09—43 烟标中的历史/徐继宽//09—45 初中园地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由研讨课《最后的盛世》引发的思考/施福荣//09—48 常识的魅力/周良梅//09—42 怎样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喻维勤//09—14 历史博览

对质疑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探讨/马执斌//09—50 关于“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韩增科//09—24 “军人魂”佩剑的兴替/尚磊//09—40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简介/杨润平//09—54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4)/陈其//09—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戏剧性/胡之柳//09—55 联合,或死亡/刘玉广//09—1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五):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黄牧航//09—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蒂卡尔国家公园//09—封面 名师选介:朱可//09—封二

第10期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10—01 学术茶座

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左双文//10—04 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育之痒/汪瀛//10—10 网络教研,鲜活挡不住/刘京平//10—12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王泳//10—14 中学历史教学回顾性提问的设计/王俊伟//10—18 公开课——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万成银//10—21 历史课堂语言浅议/杨麒//10—51 教材分析

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1、2版对比为例/刘松柏//10—23 如何构建专题教学背景下的历史时空概念/宗加银//10—2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对华交涉全权代表称谓正误/梁建//10—29 如何理解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学林//10—30 以诗纪史话“两税”/张耀军//10—32 何处寻访“丹徒市”?/方光实禄//10—3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5)/刘琴//10—33 高考指导

社会史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冯一下//10—37 高中历史复习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策略/朱可//10—40 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特点及应用策略/杨芳//10—42 似曾相识气温图——2006年、2007年两道高考历史题之比较及启示/张小华//10—44 错题本——提高成绩的捷径,师生交流的平台/代俊侠//10—22 电影经典台词设题举例/于京凤,李道海//10—25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提纲/吴安京//10—46 初中园地

驱动内源,因材施教/何启国//10—52 “三限”中考复习训练法/贾兴岽//10—54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小议/孟凡永//10—09 历史博览

狗事杂记/刘降有//10—53 图说历史

朝鲜战争/张波//10—55 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史秀鱼//10—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六):亚历山大帝国/黄牧航//10—56 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城大津巴布韦//封面 读者来信/马天鹰//10—13 “两岸四地中学史地课程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封二

第11期

中国史通论·绪言/[日]内藤湖南//11—01 学术茶座

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选材思想的的现实启示/张天明,赵海红//11—04 教学研究

评价—堂历史好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张显传、李宪老师商榷/陈志刚//11—08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一)历史教师的“史德”/徐赐成//11—13 历史课改亟待教师理念的转变/吴自兴//11—16 从杂志缝里找文章/潘金传//11—19 新历史课堂中五种常用课型简介/杨德志//11—53 教材分析

从“黄老刑名之学”到“独尊儒术”——西汉学术思想之变迁/王珺//11—18 浅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刘剑//11—20 后期新文化运动两个易错问题的辨析/王俊伟//11—22 “土地私有制”还是“国家授地制”——关于商鞅变法中秦国土地制度的疑惑/黎吉标//11—50 难寻难觅说“交子”/冯一下//11—1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杨晓晨//11—48 谈谈“绝对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区别/庞玉姬//11—36 关于岳麓版课标教材的几处表述问题/刘斌//11—38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6)/刘琴//11—24 高考指导

高考复习在课堂——再谈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策略/胡军哲//11—28 2007年高考历史常识题举例/张波//11—33 专家争鸣与高考命题的动态/王涛//11—35 解读材料解析题的难度系数/夏东平//11—37 歧义重重的邮票题材试题/沈为慧//11—39 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检测·历史/陈伟国//11—40 初中园地

历史教学中生成生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汤准田//11—45 莫把“祆教”当“袄教”——明末顾大韶的祆教考证/孙常凤,董光奎//11—47 “史书记载”是这样的吗?——兼谈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王爱军//11—49 郑板桥的《兰竹图》印反了/莫宇苍//11—12 历史博览

恪尽职守的循吏/刘隆生//11—51 何谓“韵目代日”?/张保玉//11—54 图说历史

“火山口上”的美国外交/吴新风//11—55 马歇尔计划和西欧经济的恢复/吕琮//11—0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七):古代罗马

(一)/黄牧航//11—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奈贾高原上的岩画//封面

读者来信:与你同行——致《中学历史教学》/贾兴岽//11—32 名师选介:周明学//封二

第12期

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12—01 学术茶座

教材所述“二十一条”第五条质疑/刘玉广//12—04 “二十一条”中“第五条”质疑/李佩岳//12—04 “二十一条”的来龙去脉/肖自力//12—04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二)——历史教师的“史观”/徐赐成//12—07 有感于一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诊断/陈春露//12—10 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历史》(学生版)体现的“全球史观”及其启示/刘松柏//12—12 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冷思考/李强//12—14 善待学生的“插嘴”/陈水土//12—19 老师也是“顺毛驴”/韩新萍//12—45 教材分析

走出关于康乾时代的认识误区——兼与操璐璐老师商榷/徐德厚,蒋运文//12—17 浅析雅典的选举方式及希腊城邦的规模城邦的规模/臧书磊//12—20 “权力”与“权利”辨析/陈登鹏//12—21 关于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张继斌//12—37 北魏相州在何处?/唐剑锋//12—22 何谓“盟旗”/贾文治//12—50 内蒙古自治区为什么成立于建国前?/李健//12—39 初、高中不同体例历史教材衔接、整合的策略与思考——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王露忠//12—23 人教版《历史》必修①新、旧教材主要观点的变化/杜海军//12—2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7)/刘琴//12—30 高考指导

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王俊伟//12—34 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选择题成绩的几点尝试/李明雨//12—38 联系《十七大报告》解读高考历史考点/卢虹//12—40 小议历史高考题中的解题指导语/张应进//12—26 革命歌曲巧设题/李道海,于京凤//12—47 初中园地

感谢周杰伦/莫宇苍//12—44 浅谈初中生的收藏爱好与历史学习/胡卓尔//12—46 历史博览

陈公博留下的文字资料澄清了中共“一大”的历史谜团/苗体君,窦春芳//12—48 孔子、孔庙与潮州红学宫/王忠雄//12—51 琉球半岛为何未纳入中国版图/姚焕成//12—54 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宋仲明//12—09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5)/陈其//12—53 图说历史

香港回归/易春梅//12—55 一战前的巴尔干局势/吕琮//12—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八):古代罗马

中学历史课教学法 篇5

【摘 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

【关键词】:感恩 素质教育 理念

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目前,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地方进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感恩,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美德。韩信千金酬一饭、晋文公定寒食节、岳飞精忠报国、缇萦救父等故事,比比皆是。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

首先,“欲得之,必先予之”。确立感恩教育理念,就要求老师用感恩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打瞌睡时,我会走过去轻轻地对学生说,“你可以站起来清醒一下,等不想睡了再坐下认真听讲,你不妨试试”——用这样的友好提醒代替批评;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慢慢的,在学生的眼里我看到了感激的目光。所以,要让学生懂得感恩,老师首先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

其次、作为施教者,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感恩教育刻骨铭心,要让孩子对每一种情感体验都如同身受。在上《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究,即尝试烧制“东坡肉”,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为父母炒一份菜,并做好记载,请家长签字。结果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写到“开始真觉得这是一份苦差,可当我把菜端上桌时,父母脸上的笑容让我感到很快乐——他体会到了感恩给他带来的欢乐。还有的学生写到“想不到做菜这么辛苦!想起我平时吃饭时还常常挑三捡四,真觉得很对不起母亲。”——她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这样的亲身体验比上百句说教都深刻。第三,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要求老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健康的心态。

在教学中,我发现那些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的非常冷漠,自私,攻击性强。而得到老师赞赏的孩子,往往信心百倍,进步巨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有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被拉在后面时,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一个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

二、挖掘《历史》课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是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前提。历史课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要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就必须要求老师要有“透视”的眼光深入挖掘《历史》课中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西汉》一课时,有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让学生在为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同龄人感动的同时,想想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在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例说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慷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要让长江变成另一条黄河。在《血肉筑长城》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现在国家培养丁我们,当国家、民族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的,1

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小组探究合作、创设情景模式、师生互动模式、小组辩论模式等等。

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社会、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学生,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中学历史教学论答案 篇6

1.教案

教案是教师上课前,在深刻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可以称作课时授课计划或备课笔记。对克服教学的盲目性、游移性,加强目的性与计划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说课

就是让教师以语言的为主要的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的课程的内容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达自己的执教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简言之,说课是对课程的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3.导入

导入指教师在一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效果,都与教师的导入有很大关系。一段精彩的导入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渴望探求知识所以然的心理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

4.课堂组织技能

一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措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并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成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

5.课堂结束技能

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的技能。

6.备课

备课是对教师职业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实习工作的学生,在新课改教学实施过程中,备课尤为重要。认真备课是历史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历史教堂效果的起点和基石,也是保证历史课堂效果的关键性环节。

7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理解。而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也可以分为材料兴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紧密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标准的实现。(53)

8.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因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的过程。”而中学历史学科是由鲜活的人物、时间组成的,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进一步凸显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一面,有效减少历史课“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距离感和朦胧色彩。

9.中学历史教材

中学历史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课程下的教材倡导广泛意义上的大教材观,认为中学历史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各种历史教学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辅材料

等。其中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历史教材的主体部分。历史教科书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教学材料。辅助教材包括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挂图、课外读物、练习册、历史地理图册等。

10.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方法是指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是历史整体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因素之一。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等优秀品质。

11.讲解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需要运用分析、总和、比较等方法对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发展概况、自然环境、民族分布、科学技术等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这种对历史概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方法就是讲解法。讲解法的特点是针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如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论证。如果教学能把讲解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合理的结合,就能推动其他教学活动的展开。(123)

12.讨论式提问

讨论是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最民主的方法。大家围绕教学内容各抒己见,创造课堂高潮。讨论式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听取并总结多方面的意见对扩大其思维宽度有很大帮助。此外,还能在学生体验被关注的喜悦之时培养其尊重他人、礼貌倾听的好习惯,这对其人格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简答题:

1.课标的使用。(70)历史课程标准是确定历史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评级的标尺。

第一,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

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课程实施的依据。从这一点上说,教材是服从于课程标准的。在关于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当教材与课程标准不相符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其二,在分析教材

时,应首先分析课程标准。

第二,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因为该部分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

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第三,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第四,注重课程标准的弹性。历史教师要使用“标准”,就必须吃透标准,在领会其

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2.板书的设计要求包括哪些方面?(176-177)

教学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它的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板书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教师首先要

考虑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写入板书中,尽量使用大小标题,或者用重点符号加以突出。

第二,板书应该井然有序,独立构成完整的历史线索。可以把各种史实按发生的先后,或

按事件的前因后果关系,注意排列下来,构成逻辑性强,阐明事理发展经纬的独立完整的历史线索。

第三,板书既要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有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历史课的任务就是通过讲授

历史知识,培养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精神。有些历史知识要多次强调才能巩固,有些历史概念古今中外又有所不同;另外,历史课要上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四,半数的语言要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半数是归纳史实的提纲,是一本浓

缩的教科书。

第五,发挥板书的多功能作用。板书是教师对教材分析归纳总结的结果,通过抄写板书使

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弊端。(208)

第一,不重视教科书,一昧地追求课外史料的堆积。从而忽视教科书上本来就有一些

重要的史料。

第二,不顾忌重点,盲目加大课堂教学容量。重点难点也没有突破,大容量导致了低

效益。

第三,缺乏时效性,课件过于华丽。一个好的CAI课件,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

提下,应该文字取舍精当,动画清晰和谐,音乐优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而有些课件便脱离了这些,使得整堂课下来学生注意力分散,重点不突出。

第四,只重视课件的形象直观性,忽视了对演示内容的概括。因此,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第五,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完全抛弃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只是起着辅导的作用。

而适当的板书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六,重视演示课件,忽视对学生思维的点拨。

4.列举几个历史教学方法。(37-49)

历史教学法多种多样,简单地列举一下几种。

⑴移花接木法:即启发学生从相关、相近的学科中找出类似的内容。

⑵百家争鸣法:在实际教学中,对待同一件事情、同一人物总会产生许多不同看法、见解和评价。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打造能激发出潜能的平台,最终使学生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做出思考、判断并使其思想条理化。

⑶蚂蚁搬家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对于一个较大的问题,学生单凭自身的力量很难独自解决问题,而用“蚂蚁搬家法”可以集思广益,分组探讨,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

⑷动感地带法: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要培养学生大胆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人以遨游历史海洋的机会。

⑸拿来主义法:新课程中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已经远远超越课堂、课本,已经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⑹历史故事演讲法。

⑺辩论对抗赛法。

⑻历史“发现教学模式”:是以通过学生的发现获取知识为主要特征。比如历史概念的获得;历史规律的获得;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对历史的价值判断。

⑼“问题中心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学课堂中,一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贯穿其中。⑽“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⑾历史比较教学法:就是在历史教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对比,找出区别与联系。比较法主要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一般比较与特殊比较。

⑿历史讨论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5.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129-131)

组织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不可背离科学规律进行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信口发问,否则将使严肃的教学流于庸俗,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导致教学的失败。

(一)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疑难设计和提出问题,做

到有的放矢。

(二)可接受性原则 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

个性、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

不同深度的问题。

(三)循序渐进性原则要求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

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提问。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单纯的记

忆性问题;识别性问题;推理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四)学生主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作

用。可以分为三种:引导学生探索真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

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五)趣味性原则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需要注意遵循以下一些原

则: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提问的语言要具有激趣性;化难为易,保持兴

趣。

6.教案的功能(83-84)

写好教案是教师备好课的重要前提,教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因为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参考资料时,获得的知

识是杂乱无章的,如何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则需要教师编写教案,从而使只是条理化、系统化。

第二,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教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益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的过程。从而为教师不断改进工

作,提高业务素质打下基础。

第四,编写教案可以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以及有关部门的检查与指导提供依据。从这

一角度看,对于教师自身成长与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论述题

1.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23-24)

历史课程是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初中历史课程体现的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一步接收高级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学习化社会打下基础。而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普及,是为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发展的规律。

关于历史课程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空的确定性 历史知识既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这就决定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曾经是特定时间和空间下发生和存在的,而现在则不存在或只

留下痕迹。要对历史上的客观事物进行认识,都要在一定的时空观念下进行,这是历史认识的首要特点,脱离实践和空间都是错的。对于过去发生的,我们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进行间接的认识,这就是历史课程的时空确定性。

第二,相对的系统性,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对象时广泛的,涉及人类历史的各个领域和

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具有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在认识上

必然有一定的系统性,才能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要逻辑和内在关系。当然也

要注意它的系统性的相对性。

第三,广泛的社会性,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在正常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知

识具有认识上的社会性特点,是源于社会历史,反映社会历史,认识社会历

史,并且受着社会现实存在和发展的影响。

第四,潜在的发展性。虽然过往的历史是特定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处于不断发

展之中的。历史知识就其内容和形式上说,都不是完全封闭和绝对的,而是

具有潜在的发展性。

2.怎样开发历史课程资源(55-56)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综合。

关于怎样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开发和利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科书

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是基本的重要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成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

第二,教师与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更是

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促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学生是教学资源在于学生是教学的主题之一,这一方面指学生的存在是教学存在的依据,另一方面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创造着课程。

第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家庭、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

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他们能在不同的层面,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第四,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第五,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第六,重视利用学生自身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

3.说课与教案的关系(192-193)

说课与教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概念,但两者有着极其紧密的相互联系,也存在许多共同点,我们有时往往分不清他们的区别,甚至有的教师把教案拿来读一遍,就以为是说课,这是不正确的。

从目的上讲,说课与教案都是为了上好一堂课,说课与教案都要求教师掌握和吃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都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并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正确的传授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内容上讲,说课与教案都离不开教材,但是他们的侧重点是截然不同的。教案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安排和某种手段的实现,而说课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施的理论依据的说明,说课要求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上阐述对某一教学目标安排的理由。

从对象上讲,说课与教案截然不同,说课的听众主要是为教育工作者,说课者的“说课”本身,带有一定的经验介绍和经验交流的性质,对教师的理论要求比较高,而教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则要求教师能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不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解教育学、心理学等于教育目标不相关的理论知识。

4.历史课程的意义和功能。(24-29)

历史课程是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历史知识具有时空的确定性,相对的系统性,广泛的社会性以及潜在地发展性。

学习历史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不可分割的。而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实现问题的解决,就是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历史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贪渎与价值观”三维度的教学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一是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用识读、记忆、体验、比较等;二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真确识别历史地图等;三是史识和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即怎样看待现实中的问题。而高中也包括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维学习法。

第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这方面功能的开发在21世纪显得尤为重要。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提升中学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改变现有无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故事和素材,从而以兴趣催生动力,以动力推动能力,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历史教师要有大历史的眼光与智慧,以历史的人文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历史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也不仅仅是进行本民族情感教育。传统的历史教学,把本国历史的重心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把世界历史的重心放在国际主义方面。在教学结构上,中外历史的比率更多地从具体的中国历史史实出发,附之以必要的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的“主”“从”关系非常明确,尤其是在本国史和外国史内部,多以意识形态的眼光区分出内容的重要程度,而“整体认识”程度不够。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与智慧。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客观上使“共生”“共存”的概念、民主与法治、人权与安全、民族与遗产、环境与能源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和应对的课题。历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心灵产生认识与共鸣,在其人生经历中逐渐内化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学识与思维,以历史的整体性眼光看待事物,培养起学生的人文情怀,笔者觉得这是历史课教学最为有效的地方。因此,历史教师在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责无旁贷。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兴趣内化为动力,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我们的历史教学,只有努力做到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爱上历史,渐入学习境界,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精心设计导入情境,催生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还处于半成熟状态,对万事万物充满着好奇心,有特别强的求知欲望,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素材,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中。比如,笔者在讲《三国鼎立》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并与同学们一起大声高歌,当同学们还陶醉在歌唱中时,我巧妙地用“一壶浊酒喜相逢,欲知古今多少事,就在本节课笑谈中”导入新课。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学生心弦,驱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对知识很容易接受了。

2. 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使问题环环相扣,增加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比如我在教学《武士领导的改革》一课时,设计了两则史料:

材料一:政府把全国分成了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为“求知于世界”,日本还请来了外国专家和技师。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相差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经千百年之久,总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请回答:①材料一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些内容?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②材料一、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时,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③认为在改革开放和借鉴外来文明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史料,将明治维新的内容、影响、对外政策和对我们的借鉴巧妙地设计在一起,环环相扣,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激情教育与情感融入,催生学生学习原动力,提升学习效果

浅议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语言 篇8

【关键词】教学语言 历史教学语言 具体要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不同的学科,因为自身的特点不同,在教学语言上的要求也不相同。历史课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科目,同样要求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当今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优劣已经成了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为什么有的教师讲课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有的教师上课却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令人生厌呢?我想这与部分教师教学语言上的能力欠缺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教学语言,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历史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即科学性。历史教师必须视准确性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忌信口开河,更不可错误地引导学生,致使他们偏离人生的正确轨道。具体而言,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音要准

历史课的内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古今异读字,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的严谨性,试图含混过关,势必会影响历史知识的正确性,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一般说来,常见的错误多和一些历史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等等有关。如齐桓公易错读成齐桓(heng)公,阿房宫误读成阿(a)房(fang)宫等。或许有的教师认为即便读错也无关紧要,其实这种观点危害极大,这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素养、职业道德的问题,还关系到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真实性,尤其是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2)用词要妥

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还要求在遣词造句上格外注意,如“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不能说成“居里夫妇发明了镭元素”;再如,很多教师在讲到历史人物的死亡时,总是千篇一律。殊不知,历史人物由于身份、地位、年龄、遭遇等的不同,在“死”这一方面有着不同的说法。像“逝世”、“夭折”、“暴毙”、“驾崩”、“薨”、“千秋”、“殁”、“殂”、“作古”、“羽化”、“牺牲”、“就义”等等这类词在历史上适用于不同的对象,教师讲课时应该对学生交代清楚。

(3)句法要严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表述要做到清晰连贯,语意通顺,不要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摸不着边际。而要达到这点要求,就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语,讲一句话之前,先仔细的想想,看有没有什么语病,如果有的话,则要再斟酌一番,以避免讲错话。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心语”,一旦“心语”明晰了,口头表达自然流畅自如。

2.形象性

中学历史教材由于受课时和篇幅的局限,文字上显得有点抽象。而要使学生对历史有感性的直观认识,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变抽象为具体,让历史更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历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也是历史教师展示自身教学实力的重要表现。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呢?取决于教师对语言的锤炼和积累,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和探究,取决于教师对生活的投入和关注。

3.生动性

历史课要能吸引学生,有一点很重要,即教学语言上的幽默风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运用幽默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欢笑与快乐中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渗透。当然,课堂幽默不能简单理解为插科打诨,如果那样,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其严肃性,课堂的组织性也会松散。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幽默生动呢?不外是平时的积累和锤炼。教师要广泛的阅读各类书籍,通过阅读,增加自身的底蕴,开阔眼界,厚积而薄发。教师要在语言修辞技巧上多下功夫,平时要多听课,要多收集一些优秀教师尤其是教育大家的课堂实录和反思,模仿他们的语言技巧,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4.精炼性

历史课堂的语言要求简练、干净,不要拖泥带水。平时讲话就要注意,切忌养成坏的语言习惯,不要将土语、俚语、方言带入课堂,造成学生听觉上的疲劳,非但不“兴奋”,反而很“压抑”。教师要精研教材,要学会用精炼实用的语言概括知识内容,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如讲“中日《马关条约》”,一位教师仅用“割地(台澎辽),赔款二亿银,四口又通商,可以设工厂”一首诗来讲述其内容,既简明扼要,学生好记也乐记,可谓一举多得,妙不可言。

5.深刻性

上一篇:拟人句短一点下一篇:摄影工作室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