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计划(精选8篇)
中学历史教学计划 篇1
第二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影响历史教学设计的各种要素,诸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史学理论”“课程资源”“学业评价”“史料教学”等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实,目前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趋势也多倾向于从多个研究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设计。此外,考虑到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方面的差异,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第三篇重在探讨基于丰富多彩的价值取向指引下,不同历史教学设计的共性与个性,诸如:按照教学目标为分类标准的“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方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以历史反思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指导思想为分类标准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教学方法为分类标准的“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等等。当然这里只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当然难以以偏盖全;
第四篇重在归纳与述评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在理念与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详细探讨基于不同史料类型基础之上的历史教学设计(诸如历史文献、网络资源、电影资源等),强调在史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是如何搜集、组织历史资料来开展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活动;
中学历史教学计划 篇2
历史小品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常规教学内容和进度, 以课堂为基本阵地,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 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 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活动中去体验, 在历史情境活动中去发展。它通过把某些适合表演的历史事件的课文内容或阅读材料改编成舞台小品的形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小品。无论是扮演者还是观众, 都要把自己投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 并就此展开讨论, 增加对历史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和探讨教材[1]。
历史小品走进课堂, 确实能给历史教学注入一股新鲜活力, 使历史课堂教学有了生气。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历史小品及其效果来谈谈它的积极作用。
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学好历史, 首先要对历史感兴趣, 因为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历史课堂上表演小品, 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 一下就把历史展现到了眼前, 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 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 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每次设计历史小品时, 学生表现非常活跃, 都能积极主动承担、认真完成活动任务, 都争着表演历史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百花齐放, 呈现“白家争鸣”的特点, 各个学派的主张难以掌握和理解, 为此我编排了几个历史小品进行表演:1) 苛政猛于虎;2) 三人行必有我师;3) 老子以柔克刚;4) 孙子训练宫女。这样有趣的历史小品, 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也使学生们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避免了历史课的枯燥乏味,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历史知识点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 学生是难以理解的, 甚至无法记住。因此, 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就不仅要让学生听、读、说, 还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历史教学来说,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对知识加深记忆, 做到融会贯通, 就需要教师设置适当的情景,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做到师生互动, 适当地运用表演小品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大国召开了四次大的国际会议, 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学生比较头疼。为此我编排了小品, 一方面让一些学生表演德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另一方面“几个大国首脑”, 面对当时形势商讨应对的办法。结果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积极讨论、商讨。就这样让学生通过听、看、做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能使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有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点,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历史小品, 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 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状况中, 它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如一个小品表演往往需要几个学生团结协作, 才能共同完成, 因此演小品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如正在表演的同学突然忘了台词等, 怎么办?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品可以使学生提高其遇事的应变能力, 还有语言表达能力[2]。历史小品的编排和表演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主的深入掌握知识的空间, 并且这个空间是活跃的,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历史小品的表演对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探究的创新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 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1]。
四、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历史小品重在学生参与活动, 没有成功与失败, 教师不能要求太高。我们在组织《春秋战国的纷争》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小品时, 演绎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等角色的学生非常投入, 动了真情, 流了泪水, 非常感人。学生正是通过主动的参与和体会, 不仅了解了当年越王勾践为了雪耻称霸的艰难, 而且实现了自我教育,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历史小品的选取
历史小品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提高了素质。但选择历史小品一定要注意一些技巧。
(1) 历史小品的选题, 要尽可能选择教材中一些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素材。如, 商鞅变法,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等。
(2) 历史小品剧本的编写, 要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来编写。编写的要求:1) 是主题鲜明, 依托教材, 突出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2) 是精而短小, 品而有味, 能给学生一定的教益和启发[1];3) 是要符合历史事实, 不能虚构、夸张。如小品《昭君出塞》, 有些和亲是被迫的, 但昭君出塞没有任何被迫, 不能颠倒事实。另外, 要突出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 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 (3) 历史剧本的台词, 要简洁生动, 通俗易懂, 尽量口语化、幽默。
(4) 历史小品的演员, 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如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5) 历史小品的情节, 要符合历史事实, 易于表演, 难以表演的就运用旁白解说。
(6) 历史小品的表演, 要注意表情和动作尽可能符合历史情境和人物性格特征, 还需要全体同学的配合, 这样效果才好。
(7) 历史小品的导演, 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对表演不能要求过高。
六、历史小品运用误区
历史小品是一种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以自己的直接体验来感知历史事件, 了解历史人物。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但它也有局限的一面, 不能走进误区。
(1) 历史小品的编排非常耗时费力, 一学期中在一个班不宜多搞, 可以在所教的年级班级中共同享用[3]。
(2) 历史小品的编排不能太长, 要短而精悍, 内容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3) 历史小品的编排不能太闹, 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4) 历史小品的编排不能太密, 要突出主题。
总之, 历史小品有利于开拓思路, 改变传统的教法,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这也符合中学历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伟东.中学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 2004, (6) :93-95.
[2]白桦.小品走进课堂的辩证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1, (9) :28-29.
中学历史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历史意识 知识关联 思想观念教育 析评能力 贴近生活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历史问题的观察能力、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实际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
一、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清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纵向的关联,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注意每一节课中知识的内在关联,以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等。从而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将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跨时空的有机类比与联系,掌握历史基本规律和认识方法,为学生历史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传递历史知识,而在人的教育与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责任。中学历史课程每一章节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思想观念教育内涵。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如在学习民族团结一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可联系青藏铁路的开通,分析青藏铁路为发展西藏,造福西藏的巨大作用。采用有关图片和数据说明党和人民对西藏发展作出的贡献,深刻领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认识达赖一伙藏独势力种种破坏国家安定团结,违背藏族人民意愿的罪恶行径和最终失败的下场。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析评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落脚点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也提出“能够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历史,析评历史,认识现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这正是历史教学落脚点。
怎样培养学生具有审视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的历史意识呢?我认为学习历史绝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历史时代、人物、地名和事件等单纯的知识点上,因为历史教学不单纯是历史知识点的传递,而应透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对历史人物评价,以及与对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历史意识。
四、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行历史新教材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和思想意识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是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社会状况和发展方向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如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根据“导入框”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进行展播,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的兴趣,引入课堂教学。再如教师要关注教材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索”、“自由阅读卡”等栏目。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历史意识形成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如开展“寻找历史遗迹”“请老红军讲革命”“听老八路讲抗战”等。再如平日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每天的日历,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纪念日、节庆日一些特殊的日子等。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方式了解这些日子的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将得到的资料写成短文日记。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借阅活动”“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互相交流体会、传阅短文日记,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的习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 篇4
第1、2期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
朱可
戴加平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朱可//01-02—09 专题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戴加平//01-02—13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黄怀球//01-02—17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周长森//01-02—21 专题六 人文主义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毛宏良//01-02—25 专题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宏良//01-02—29 专题八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周长森//01-02—33 专题九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朱世光//01-02—37 专题十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朱可//01-02—41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戴加平//01-02—45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朱能//01-02—49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朱世光//01-02—53 专题十四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朱能//01-02—57 专题十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周葳//01-02—61 专题十六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周葳//01-02—65 专题十七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黄怀球//01-02—69 专题十八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对外交往/朱可//01-02—72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参考答案//01-02—76 新时代的历史观·导言/黄仁宇//01-02—01 学术茶座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二)/臧嵘//01-02—81 教学研究
鸳鸯绣出凭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综述/鲁力//01-02—84 教材分析
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教材?/周建定//01-02—89 国家统一与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张彦//01-02—93 新课标教材中的“宜侯矢铜簋”及其他/徐丙利等//01-02—104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盛全生//01-02—109
高考研究
热点·重点·冷点·冰点——考点分级,增强历史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段家次//01-02—95 如何上好高三历史试题评讲课/王红兵//01-02—98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六)/陈伟国//01-02—99 试题集锦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曹朴//01-02—102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亟待关注/潘金传//01-02—105 历史博览
“爱国者”的歧路三例/粟真//01-02—106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3)/陈其//01-02—110 图说历史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九):佛教诞生/黄牧航//01-02—112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罗马和“城墙前”的圣保罗大教堂/(封面)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3期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傅斯年//03—01 学术茶座
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与江南黄帝祠的修建/李凭//03—04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三)/臧嵘//03—08 教学研究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文革”史的教学为例/周凌,陈杰//03—12 从纪连海老师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傅元根//03—17 小议乡土文化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关系/赵东亮,巫云龙//03—19 公开课应不应该“作秀”?/展会//03—43 教材分析
简洁·清晰·生动·深刻——谈《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夏武荣//03—21 郡县制度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周群,李耀均//03—23 如何理解两个“最早”——《汜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刘梨//03—11 对新课标教材中梭伦像的疑惑/刘琴//03—22 对“长乐未央”瓦当的解读/谯全春//03—45 何为“有理、有利、有节”/温晓霞//03—52 高考指导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2007年高考(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黄牧//03—26
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科学备考——2007田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与最后阶段的复习对策/林桂平//03—33 2007年山东新课程《考试说明(文综历史)》解读/宋景田//03—37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七)/陈伟国//03—40 试题集锦
浅析高考“考古文物类”选择题/于云雁//03—42 创新性试题汇编(16)/潘勇,孙美艳//03—44 初中园地
2006年全国中考试卷特点简析/张炜//03—46 师爱无价/蔡文华//03—49 历史博览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马执斌//03—51 《文物讲读历史》序/朱启新//03—53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4)/陈其//03—54 图说历史
大权在握/胡胜章//03—07 相煎何太急?!/史秀鱼//03—2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荷马史诗/黄牧航//03—56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佛罗伦萨//03—(封面)学者选介:聂幼犁教授//03—(封面)读者来信//03—50
第4、5期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主编:赵鸿超 李栋山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一//04-05—04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04-05—06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04-05—08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04-05—10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04-05—12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主编:李栋山 赵鸿超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一//04-05—1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04-05—1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04-05—2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四//04-05—2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五//04-05—34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 主编:王溅波 赵士祥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一/李赛娥//04-05—39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二/饶超英//04-05—43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三/陈叙通//04-05—47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四/黄永友//04-05—51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五/赵士祥//04-05—56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六/赵士祥//04-05—60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参考答案//04-05—64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04-05—01 学术茶座
“浓妆淡抹总相宜”——陈寅恪与中国通史/代继华//04-05—79 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吴磊//04-05—81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徐为章//04-05—84 在高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的尝试/刘琴//04-05—86 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上对农民等级的划分/邰英盛//04-05—89 高中课标教材选修Ⅰ教师教学用书拾疑/刘剑//04-05—92 关于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12处表述的商榷/周仕德//04-05—93 过渡时期的几个易混易错问题/冯红梅//04-05—94 中国近代史规谬三则/曾润虎,何青//04-05—80 “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王鸿娣//04-05—111 高考指导
开放了,还要不要戴上“标准”的紧箍咒?/施福荣//04-05—95 高考备考与应试中的心理调整/林起汛//04-05—97 网络阅卷环境下文科综合主观试题的答题规范/李永达//04-05—99 高三历史学习中如何处理试卷/胡胜章//04-05—91 试题集锦
高考主观性材料题创设浅析——以2006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蒋兆强//04-05—100 创新性试题汇编(17)/邢新宝,杨富丁//04-05—103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任岩兵//04-05—96
关于“鹿延第四将带器械”铜版上的阿拉伯数字/黄波//04-05—88 对《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一图的质疑/蔡宝芳,张秋香//04-05—106 历史博览
司马迁的教训/冯一下//04-05—105 谈谈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谢璇娟//04-05—107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学的先驱/李积权//04-05—108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5)/陈其//04-05—110 图说历史
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德恩怨的见证/吕琮//04-05—8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一):爱琴文明/黄牧航//04-05—112 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04-05—(封面)学者选介:姬秉新教授//04-05—(封二)
第6期
目录
一个旁观者眼中的邓小平/史景迁//06—01 学术茶座
是总统制还是会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体制相关问题辨析/杨秀习//06—04 教学研究
小组学习与社会调查/赵亚夫//06—08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梅莉莎//06—11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材为例/朱可//06—14 论“相似诱导”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苏全有,申艳红//06—17 我为什么不问?/潘金传//06—54 历史教学中的“四节课“/黄庆华//06—51 谈学生课上睡觉/阚新红//06—49 教材分析
浅谈“学习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为例/冯荣国//06—19 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纪年/汪永臻//06—18 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王宗信//06—22 对课标教材中程颢、程颐像的疑惑/胡永霞//06—21 全面理解“摊丁入亩“/武旭辉//06—24 再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陆瑞//06—23 张之洞应高“暑两江总督“/孔媛媛//06—07 浅析“大跃进“时期农村工作中左倾思想泛滥的原因/付亦农//06—25
哥白尼学说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李国权//06—27 关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几个问题/刘堂裉//06—10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1)/刘琴//06—28 高考指导
近三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张志胜//06—32 试题集锦
中国古代典型易错解析/刘森//06—34 世界史双语试题汇编/温才荣//06—38 巧用书信设题一例/潘勇//06—26 初中园地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综述/周朝阳//06—41 真实·趣味·智慧——一堂《历史与社会》公开课的启示/周云华//06—44 关于《世界历史》的两点疑问/段寒冰//06—33 一项至今难以超越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马执斌//06—46 换个角度看李广/史海威//06—48 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宋晓东//06—50 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木炭车/易春梅//06—52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陈其//06—53 图说历史
曾经把苏联变成历史的人走了/易卉,任俊琴//06—55 关于“门罗主义“的一幅漫画/刘卫萍//06—4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二):古代希腊/黄牧航//06—56 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宇治、大津的文物古迹和花园//封面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7期
灯下杂谈/吴晗//07—01 学术茶座
从《新时代国文大观》看民国初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张齐政//07—04 教学研究
历史意识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陈志刚//07—07 关于社会生活史教学的思考/范何勇//07—11 试论历史教学设计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潘金传//07—55 教材分析
从历史必修Ⅲ看高中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得失/周道贵//07—14
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提法的质疑/冯一下//07—17 浅析法国大革命领导机构名称的变化/邢新宝//07—18 陈连升牺牲在何处?/方光禄//07—37 对《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一图的质疑/卓伟//07—43 爱琴文明始于何时?/王宗信//07—4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2)/刘琴//07—19 高考指导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07—23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鲁力//07—27 体现新理念,蕴涵新精神——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阅卷教师八人谈/叶炳健等//07—34 坚持探索改革,克服缺陷不足——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分析/孙双武,沈清//07—38 认真研究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做好新高三的历史教学和复习工作/王国华//07—40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和文综卷Ⅱ历史部分之比较/杨俊龙//07—53 初中园地
必须在乎的几个课堂细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调研手记/施福荣//07—4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梁颖群//07—44 让历史风采重现——浅谈初中课堂中历史情境的创设/罗美素//07—46 关于山顶洞人距今的时间/张志胜//07—16 历史博览
百年服饰折射中国朝代变迁/陈倩仪,蒋湘桓//07—48 探体育用语之源 彰人文奥运理念/曹靓//07—47 世界上君主制国家还有哪些?/朱新昌//07—50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2)/陈其//07—51 图说历史
走向联合的欧洲/张波//07—54 错综复杂的巴尔干漩涡/史秀鱼//07—1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三):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黄牧航//07—56 世界文化遗产:乌尔内斯的条木教堂//07—封面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周恩来/唐加寿//07—封四 教坛精英:胡军哲//07—封二
第8期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翦伯赞//08—01 学术茶座
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张国镛,陈一容//08—04
教学研究
天堂里没有恐怖——《天堂此时》电影沙龙教学故事/李冰//08—08 用心、用情感受中学历史教学/胡军哲//08—12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高中历史第一课讲什么?尹燕聪,侯召生//08—14 主题:课堂教学的灵气/刘俊利//08—16 课堂讨论法在高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崔向阳/08—18 历史课堂上的四种互动/张荣才//08—23 教好历史的“四诊法”潘金传//08—36 教材分析
人民版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为例/陈伟国//08—20 “官撩资本”概念解析/郭景纯//08—22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通史教学/毕茂荣//08—30 “行已有耻”还是“行己有耻”/沈丽平//08—38 关于“交子”与纸币/赵启莲//08—44 关于人教版教材所引《引享文集》中的一段史料/刘志昂//08—34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卓伟//08—0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3)/刘琴//08—24 高考指导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品读/汪瀛//08—28 新课改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渗透及启示/林桂平//08—31 正本方可清源——从高考卷看教学存在的问题/桂俊//08—35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管窥/范鸿波//08—37 全球史观下“三过程一体化”高三复习模式的构建/林沙沙//08—39 新课标、新考纲下的高三历史教学策略/李泳筠//08—42 初中园地
一节幸福的课/王建新//08—45 “两弹一星”到底指的是什么?/喻维勤//08—52 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的中国记者/朱新昌//08—54 历史博览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评晚清重臣曾国藩/蒋兆强//08—46 华盛顿纪念塔中的中文碑——一道高考题引出的话题/曹靓//08—49 银元中的一段历史变迁/赵鸿超//08—50 南宋宫廷的讽谏戏/郭友刚//08—15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家庭与婚姻/余海琳//08—51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3)/陈其//08—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代价/吴新风//08—55 “群丑”还是“群美”?/刘玉广//08—1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四):雅典卫城/黄牧航//08—56 世界文化遗产:艾斯雷本和维腾堡的路德纪念场所(封面)如此相似/张齐胜//08—封四 名师选介:汪瀛//08—封四
第9期
历史主义贫困论·序/波普尔//09—01 学术茶座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道路比较:19世纪后半期/赵自勇//09—04 教学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与对话教学/陈志刚//09—08 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教学为例/任俊琴//09—11 浅析美国原始资料教学的特点/吴朝阳//09—15 现实关怀——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史丹丹//09—18 情景·实践·创新——与曹庆文、龚洁两位老师商榷/王叶军//09—21 历史亲教师如何促成自身的成长?/刘梨//09—26 历史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王必闩//09—52 教材分析
读课本——历史学习急需要重新重视的一个问题/桂俊//09—23 中国近代租借地的99年租期从何而来?/杨锦銮//09—25 何处是江南?/欧榆韦//09—27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丁红军//09—28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指瑕/黄元罗//09—20 新航路开辟的七步学习法/李怀清//09—37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时间/焦庆//09—4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4)/刘琴//09—29 高考指导
近两年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的特点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与对策/陈银洲//09—33 “专题式”选择题何去何从?——全国文综卷Ⅰ、Ⅱ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王露忠//09—38 合作学习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张书林//09—41 2007年文综卷Ⅰ学生答题问题及教学建议/张叠//09—43 烟标中的历史/徐继宽//09—45 初中园地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由研讨课《最后的盛世》引发的思考/施福荣//09—48 常识的魅力/周良梅//09—42 怎样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喻维勤//09—14 历史博览
对质疑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探讨/马执斌//09—50 关于“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韩增科//09—24 “军人魂”佩剑的兴替/尚磊//09—40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简介/杨润平//09—54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4)/陈其//09—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戏剧性/胡之柳//09—55 联合,或死亡/刘玉广//09—1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五):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黄牧航//09—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蒂卡尔国家公园//09—封面 名师选介:朱可//09—封二
第10期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10—01 学术茶座
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左双文//10—04 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育之痒/汪瀛//10—10 网络教研,鲜活挡不住/刘京平//10—12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王泳//10—14 中学历史教学回顾性提问的设计/王俊伟//10—18 公开课——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万成银//10—21 历史课堂语言浅议/杨麒//10—51 教材分析
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1、2版对比为例/刘松柏//10—23 如何构建专题教学背景下的历史时空概念/宗加银//10—2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对华交涉全权代表称谓正误/梁建//10—29 如何理解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学林//10—30 以诗纪史话“两税”/张耀军//10—32 何处寻访“丹徒市”?/方光实禄//10—3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5)/刘琴//10—33 高考指导
社会史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冯一下//10—37 高中历史复习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策略/朱可//10—40 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特点及应用策略/杨芳//10—42 似曾相识气温图——2006年、2007年两道高考历史题之比较及启示/张小华//10—44 错题本——提高成绩的捷径,师生交流的平台/代俊侠//10—22 电影经典台词设题举例/于京凤,李道海//10—25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提纲/吴安京//10—46 初中园地
驱动内源,因材施教/何启国//10—52 “三限”中考复习训练法/贾兴岽//10—54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小议/孟凡永//10—09 历史博览
狗事杂记/刘降有//10—53 图说历史
朝鲜战争/张波//10—55 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史秀鱼//10—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六):亚历山大帝国/黄牧航//10—56 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城大津巴布韦//封面 读者来信/马天鹰//10—13 “两岸四地中学史地课程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封二
第11期
中国史通论·绪言/[日]内藤湖南//11—01 学术茶座
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选材思想的的现实启示/张天明,赵海红//11—04 教学研究
评价—堂历史好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张显传、李宪老师商榷/陈志刚//11—08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一)历史教师的“史德”/徐赐成//11—13 历史课改亟待教师理念的转变/吴自兴//11—16 从杂志缝里找文章/潘金传//11—19 新历史课堂中五种常用课型简介/杨德志//11—53 教材分析
从“黄老刑名之学”到“独尊儒术”——西汉学术思想之变迁/王珺//11—18 浅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刘剑//11—20 后期新文化运动两个易错问题的辨析/王俊伟//11—22 “土地私有制”还是“国家授地制”——关于商鞅变法中秦国土地制度的疑惑/黎吉标//11—50 难寻难觅说“交子”/冯一下//11—1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杨晓晨//11—48 谈谈“绝对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区别/庞玉姬//11—36 关于岳麓版课标教材的几处表述问题/刘斌//11—38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6)/刘琴//11—24 高考指导
高考复习在课堂——再谈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策略/胡军哲//11—28 2007年高考历史常识题举例/张波//11—33 专家争鸣与高考命题的动态/王涛//11—35 解读材料解析题的难度系数/夏东平//11—37 歧义重重的邮票题材试题/沈为慧//11—39 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检测·历史/陈伟国//11—40 初中园地
历史教学中生成生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汤准田//11—45 莫把“祆教”当“袄教”——明末顾大韶的祆教考证/孙常凤,董光奎//11—47 “史书记载”是这样的吗?——兼谈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王爱军//11—49 郑板桥的《兰竹图》印反了/莫宇苍//11—12 历史博览
恪尽职守的循吏/刘隆生//11—51 何谓“韵目代日”?/张保玉//11—54 图说历史
“火山口上”的美国外交/吴新风//11—55 马歇尔计划和西欧经济的恢复/吕琮//11—0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七):古代罗马
(一)/黄牧航//11—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奈贾高原上的岩画//封面
读者来信:与你同行——致《中学历史教学》/贾兴岽//11—32 名师选介:周明学//封二
第12期
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12—01 学术茶座
教材所述“二十一条”第五条质疑/刘玉广//12—04 “二十一条”中“第五条”质疑/李佩岳//12—04 “二十一条”的来龙去脉/肖自力//12—04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二)——历史教师的“史观”/徐赐成//12—07 有感于一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诊断/陈春露//12—10 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历史》(学生版)体现的“全球史观”及其启示/刘松柏//12—12 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冷思考/李强//12—14 善待学生的“插嘴”/陈水土//12—19 老师也是“顺毛驴”/韩新萍//12—45 教材分析
走出关于康乾时代的认识误区——兼与操璐璐老师商榷/徐德厚,蒋运文//12—17 浅析雅典的选举方式及希腊城邦的规模城邦的规模/臧书磊//12—20 “权力”与“权利”辨析/陈登鹏//12—21 关于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张继斌//12—37 北魏相州在何处?/唐剑锋//12—22 何谓“盟旗”/贾文治//12—50 内蒙古自治区为什么成立于建国前?/李健//12—39 初、高中不同体例历史教材衔接、整合的策略与思考——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王露忠//12—23 人教版《历史》必修①新、旧教材主要观点的变化/杜海军//12—2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7)/刘琴//12—30 高考指导
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王俊伟//12—34 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选择题成绩的几点尝试/李明雨//12—38 联系《十七大报告》解读高考历史考点/卢虹//12—40 小议历史高考题中的解题指导语/张应进//12—26 革命歌曲巧设题/李道海,于京凤//12—47 初中园地
感谢周杰伦/莫宇苍//12—44 浅谈初中生的收藏爱好与历史学习/胡卓尔//12—46 历史博览
陈公博留下的文字资料澄清了中共“一大”的历史谜团/苗体君,窦春芳//12—48 孔子、孔庙与潮州红学宫/王忠雄//12—51 琉球半岛为何未纳入中国版图/姚焕成//12—54 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宋仲明//12—09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5)/陈其//12—53 图说历史
香港回归/易春梅//12—55 一战前的巴尔干局势/吕琮//12—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八):古代罗马
中学历史教学法 篇5
2、道德课堂:是以教师和学生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为价值取向的、以道德的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课堂。它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既是有序的,又是自由的;既是诚信智慧的,又是高效的;师生关系既是民主的又是平等的。道德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新追求,是我们努力追寻的课堂理想、教育理想。
3、历史的时间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所发生的时间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社会内容和实质。它包括年代的时间概念和逻辑的时间概念两部分。前者是指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具体的时间,后者是指历史事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及其实质。
4、历史的空间概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所发生、存在的特定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及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变迁等,均属历史的空间概念。
5、历史地图概念:是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主要工具,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它可以再现历史发展中一定的空间变迁现象。
6、历史课教学语言:历史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特定的教学对象所使用的专业化语言,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历史教学语言的优劣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7、历史教案:又叫历史课教学计划。它以历史老师和备课工作为基础,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主要依据。历史教案可分为详安和简案,主要包括教材题目、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板书(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等内容。
8、历史教材的组织:组织教材就是教师备课时,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教材之后,按照历史学科的特点,根据历史发展的线索,系统、条理、有逻辑层次地归纳概括历史教材的内容,以教学提纲的形式编写出教案的纲目来,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简单地说,组织教材,就是编写教学讲授提纲。
9、历史教材的处理:对历史教材所揭示的全部历史基本知识的梳理,把教科书上的内容,真正弄懂吃透。掌握一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中心思想,抓住教材内在的主要联系。钻研“背景”材料,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的文字。
10、历史课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或者是在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时必须重点讲授的部分。把这部分内容讲清讲深讲透,将有助于学生对整节教材的理解,保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1、历史课的难点:是指教材中难于理解、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有待教师启发、解惑的那部分知识。一般来说,太凡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复杂史实,往往是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
12、课堂类型: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等来决定本课采用什么样的类型进行历史教学,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类型不同,教案的编写形式、内容与方法也不同。
13、说课: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其对以上诸项所作的分析。“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属于课前准备的一部分,14、课程标准:对各类各科课程进行具体设计的课程文件。它以课程计划为依据,主要阐述或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在各年级的安排、课时分配、学习内容的要点和基本的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教学原则与方法或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设备与设施、学业评价,是教材编写、学校教学、教学评价的依据。
15、历史教育测量:指的是根据历史教育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历史教育现象的量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1、中学历史教学法目的、对象。
(1)寻求历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最完美的结合点,使之成为一种完善的科学方法论,来指导中学的历史教学。(2)加强对中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3)完成中学历史课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研究的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这个过程中的诸种矛盾和内在的本质联系即规律。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地位
(1)认为它是属于历史科学范畴,强调历史教学法是研究如何讲授历史,因而把历史教学法讲成史学方法论,而与“史学概论”混淆不清。这种看法流行于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初期。
(2)认为历史教学法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教学论属下的一门分科教学法,它属于教育科学范畴。(3)认为历史教学法是教育科学和历史科学综合在一起的边缘科学,这是近年来对历史教学法的一种看法。
3、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这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重要内容。(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和体系。(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具设备。(4)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4、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访问法。(4)实验法。(5)文献研究法(书面材料研究法)(6)比较法。(7)其它方法如:统计法、图表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个案法、实验法等。
5、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意义
(1)明确了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性质,有利于我们对它进行钻研和探讨,有利于我们研究发展,使之臻于完善。(2)认真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
(3)是指导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为历史教学在教材的教法分析方面奠定基础使青少年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历史智慧。
6、历史学科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目的:
(1)需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观念。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中心来再现历史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在历史人物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人个的社会责任,教育学生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引导学生抵御物质主义的影响,为社会提供人文导向,灌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凝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是历史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2)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知识、情感和意志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同情弱小的人文精神;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再现历史的魅力,与学生生活和现实联系起来,以取得知识、思想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使师生对历史的阐述与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
(一)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
1、历史知识是文化知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历史知识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3、历史知识是学习中学其他学科的基础。
(二)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1.关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问题:
一说是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四种智力因素。
二说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五种智力因素。三说认为,把中学历史课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容,说成为以上“四力”、“五力”,是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的。2.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认识的独立性,使学生善于独立学习,并充实自己的知识。
(三)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革命传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7、评价一堂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1)要看是否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2)是否正确处理了主体与主流的关系
(3)是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处理的紧密结合(4)是否运用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5)是否发挥了自身的特长与优势(6)是否把过程性评价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8、你认为一堂优秀的历史课应该有哪些要求?
(1)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的评价指标“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是不是突出了这个中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最显著的评价指标。评价一节课时,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四级水平: ①在具有丰富问题情景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并得到发展。②部分学生能投入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参与比较主动。③把握教学关键的、注重学习的过程。
④认真听讲、关心问题的答案,程式化地完成学习任务。
(2)关于“知识的展示程度”的评价指标“知识的展示”是指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从知识的外表逐步到知识的本质内涵的一个过程。知识的展示程度越高,附着在展示过程中的教学价值就越大。对“知识的展示程度”,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四级水平:
①挖掘知识的本质,凸显历史教育的价值和方法。
②建构了知识的体系,解决了知识“怎么样?”的问题。
③诠释了知识的线状,解决了知识“从何而来、用于何处?”的问题。④呈现了知识的点状,解决了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的问题。
(3)关于“过程的有效程度”的评价指标,新课程倡导“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过程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我们评价一节课,首先要看“有没有过程?”,其次我们要看“有怎样的过程?”。经过你的教学过程,你让学生体验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感悟了什么?这就是过程的有效性问题。对“过程的有效程度”,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四级水平进行评价: ①体现学生思维特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②突出教学核心的、具有丰富问题情景的过程; ③把握教学关键的、注重变式学习的过程; ④积累学科事实的、形式模仿的过程。
9、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形成学生的时间概念?形成学生时间概念有哪些方法?(1)严格地按照年代的顺序讲授历史,(2)帮助学生懂得纪年的标准和方法,(3)指导学生记忆历史年代和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按朝代顺序记忆年代;教给学生推算年代距离的方法(技巧);教给学生根据年代数字特征记忆年代;)
10、如何让学生记住历史时间(让学生记住历史时间的方法有哪些?)(1)理解记忆法:
①根据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记忆年代; ②用联想的方法记忆年代; ③用支架法进行点面联系。(2)机械记忆法:
①按朝代顺序记忆年代;②教给学生推算年代距离的方法(技巧);③教给学生根据年代数字特征记忆年代;④人为排列年代数字顺序记忆历史年代;⑤对比法(古与今,中与外);⑥划分历史阶段法; ⑦谐音法;⑧绘制(运用)历史年表;⑨重点记忆法;
11、中学历史的空间概念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1)历史事件始终在某处活动的重要古人类遗址。(2)需要给予注释的古代都城地址。
(3)随历史事件的发展而活动地点有了转移的地址。
(4)对古代某些地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名称的要给予说明。(5)历史上重大战役的地点。
(6)对某时重要地域的概念和重要性给予必要的说明。
12、形成学生历史空间概念的方法有哪些?(1)提示地点与历史发展联系的方法。(2)科学地使用历史地图。
(3)培养学生识图、填图的能力。(4)纵横联系,以求“类通”,从而了解历史地理概念的作用。
(5)讲述、描述相结合,以求生动地教授历史地理概念,便于学生记忆。
(6)采取多种形式的历史地图和不同的用图方式,以求得历史地理概念教学的最佳效果。
13、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1)根据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来衡量他的作用;(3)要看历史人物的主流;
(4)要注意动机与效果的对立、统一关系,反对把主观动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标准;(5)坚持“阶段论”和“方面论”的原则。方法:(1)“寓论于史”的方法。即在讲述中,就史实所言,把人物的褒贬寓于其中,教师不加专门评论。(2)“画龙点睛”的方法。
(3)区别不同历史人物给予不同评价。
14、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教学语言有哪些要求?(1)要生动形象。
①引用历史文献资料,可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
②典型事例加具体生动地讲述,可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③叙述与描述相结合,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④描述与比较相结合,可增强语言的鲜明性和说服力;(2)要通俗易懂。
①讲课要用教学语言,不能用书面语言。②要深入浅出。
③语言要富有启发性。(3)要准确规范。
①表达史实要准确,用词准确、读音准确。②表述史事要清楚明白。
③语言表述要合乎语法,去掉语病。(4)要讲究语言技巧。
①语音清晰明了,语调丰富多变,要有节奏感。②语音是语言的表达风格,用来表达语意的内容。
③对语音的要求:发音清晰、咬字正确、柔和鲜明、真实自然。④语调、语气、语速的密切配合。⑤语调、音量变化要适度。
⑥语气是表示教师上课时的态度和感情。
⑦语调的情感色彩,主要依靠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合理变化而表现出来。
15、如何正确掌握教材内容的补充与精简?
(1)学期前备课:学期前备课是整个历史教师备课工作的重要步骤和环节。
①全面、系统地钻研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②了解、研究任课班级学生情况。③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课前准备
①结合教学大纲,深入钻研课题教材。②确定课时教学目的。
③组织教材,编写历史讲授提纲。论述题案例题
试述说课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答案要点: 主要内容: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说课的模式通常可采用如下的提纲式: 所谓“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其对以上诸项所作的分析。“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属于课前准备的一部分,这与课后的反思总结有所不同。
1、说教材
(1)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2、说教法
(1)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3)教学媒体的运用
2、说学法
(1)学习方法(2)能力培养
4、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2)新知识的学习(3)检测训练(4)总结巩固
5、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1)程序性(2)概括性(3)指导性(4)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说课的注意事项
教师说课方案,通俗地讲就是口头教案,主要适用于集体备课、教学比武等教研活动时。与教案相比,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不同的是说课稿更具有理论性,不仅说出主要的教学设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等,而且要说清楚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讲课和说课的区别主要有:
(1)目的不同。讲课的目的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也就是使学生会学;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课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
(2)内容不同。讲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
(3)对象不同。讲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
(4)方法不同。讲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讲、议、练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说课的内容上要把握下列环节:
(1)说教科书。包括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教科书的中心思想、层次、线索等。(2)说学生的情况。包括年龄特征,心理状况、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及存在问题等。(3)说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提问技巧,终课艺术、作业设计等。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恩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分析是说课的重头戏和关键之处。说这部分内容时要说清下列环节:(1)说明整体构想。即起始一过程一收束的内容安排。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动态性预测。“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点。(3)说清本课的课时结构和目标。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5)教学过程的状态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6)对本节教学计划的预评估。案例分析
一、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采取了什么态度?老师的做法对吗?请用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加以说明。实践中的问题
1、设问过于封闭
2、难度把握不好,没有梯度。
3、以论带史,设问的思路不符合历史思维。
4、没有注意问题机会的分配。
5、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引导。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引导:前面提到巧答疑,事实上许多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并不正面回应或引导,而是绕过去,使学生的回答“落了空”。有时由于教师的课件和教学设计的顺序与学生的回答并不吻合,于是出现了最后“自说自话“的现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置课堂的生成性不顾,虽然没有知识性错误,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却大打折扣。
如果教师把自己定位于与学生一起体会生命探索与发现的历程,那么,上面这种尴尬的局面就不会出现了,学生会得到老师的赞赏,会为自己的“神奇发现”而自豪!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看来的确受到了挑战,而且在挑战中,明显是旧观念占了上峰,本来教师可以就这个女学生的回答,引出民族问题,也就是课标中要求的“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再回过头来学习行省制等内容,这样才是一个生成性课堂,而不是教学设计演示剧。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对学生进一步参与活动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教师要正确分析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误答的原因,分析个别学生的对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理解的异同等等。在分析反应过程中教师尤要注意:
① 及时性。即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内容,指出其不足之处,并使学生迅速纠正自己的错误。
② 准确性。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提供正确答案,切忌评价笼统。
③ 启发性。在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切不可操之过急,简单处理,而应指出错误之处,并逐步启发学生寻找正确答案,养成思维习惯。
④ 艺术性。即当学生对所提问题不能回答或十分窘迫时,教师应善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二、导入《松花江上》,但为什么效果不佳呢?导入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导入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课从导入起,就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从《松花江上》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通过了解日本侵华时在无锡制造的血案,提高民族意识,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能够从现实出发,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教师上课前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导入本课教学。导入技能的应用要点:
1、定向原则
就是教师导入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有助于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怎样才能掌握这个新知识?这些目的性、方向性的问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导入类型,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特定的学习任务、目标、方法中去。总之,导入要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这是最重要的导入原则。
2、导入切忌平淡刻板,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导入要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因为平淡刻板失去趣味,影响效果。
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如果导入是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就应该是富有感染力的,既要清新流畅,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如果导入选用直观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准确简洁地表达相关内容;如果选用“由旧知导入新知”的方式,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教师的语言就应该是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的。
3、导入切忌牵强附会。导入的设计与运用要自然、贴切、顺理成章,不能为导入而导入,为了吸引学生,专门刻意去猎奇。
4、导入新课时,有时不能单纯追求想象性或故事性,而要善于通过恰当的导入揭示事物、事件丰富的内涵及其中深刻的历史哲理,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导入要贯彻量力性原则。导入必须符合学生年龄、年级、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6、导入切忌演独角戏。教师不能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不顾学生听课情绪。
7、导入切忌冗长拖沓。导入仅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深入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3分钟,最多不超过4~5分钟,以免影响教学进度。所以,设计的方法要简捷,尽快达到“入”的目的。
中学历史教学论答案 篇6
1.教案
教案是教师上课前,在深刻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可以称作课时授课计划或备课笔记。对克服教学的盲目性、游移性,加强目的性与计划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说课
就是让教师以语言的为主要的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的课程的内容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达自己的执教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简言之,说课是对课程的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3.导入
导入指教师在一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效果,都与教师的导入有很大关系。一段精彩的导入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渴望探求知识所以然的心理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
4.课堂组织技能
一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措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并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成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
5.课堂结束技能
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的技能。
6.备课
备课是对教师职业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实习工作的学生,在新课改教学实施过程中,备课尤为重要。认真备课是历史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历史教堂效果的起点和基石,也是保证历史课堂效果的关键性环节。
7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理解。而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也可以分为材料兴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紧密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标准的实现。(53)
8.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因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的过程。”而中学历史学科是由鲜活的人物、时间组成的,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进一步凸显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一面,有效减少历史课“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距离感和朦胧色彩。
9.中学历史教材
中学历史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课程下的教材倡导广泛意义上的大教材观,认为中学历史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各种历史教学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辅材料
等。其中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历史教材的主体部分。历史教科书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教学材料。辅助教材包括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挂图、课外读物、练习册、历史地理图册等。
10.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方法是指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是历史整体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因素之一。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等优秀品质。
11.讲解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需要运用分析、总和、比较等方法对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发展概况、自然环境、民族分布、科学技术等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这种对历史概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方法就是讲解法。讲解法的特点是针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如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论证。如果教学能把讲解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合理的结合,就能推动其他教学活动的展开。(123)
12.讨论式提问
讨论是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最民主的方法。大家围绕教学内容各抒己见,创造课堂高潮。讨论式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听取并总结多方面的意见对扩大其思维宽度有很大帮助。此外,还能在学生体验被关注的喜悦之时培养其尊重他人、礼貌倾听的好习惯,这对其人格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简答题:
1.课标的使用。(70)历史课程标准是确定历史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评级的标尺。
第一,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
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课程实施的依据。从这一点上说,教材是服从于课程标准的。在关于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当教材与课程标准不相符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其二,在分析教材
时,应首先分析课程标准。
第二,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因为该部分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
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第三,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第四,注重课程标准的弹性。历史教师要使用“标准”,就必须吃透标准,在领会其
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2.板书的设计要求包括哪些方面?(176-177)
教学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它的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板书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教师首先要
考虑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写入板书中,尽量使用大小标题,或者用重点符号加以突出。
第二,板书应该井然有序,独立构成完整的历史线索。可以把各种史实按发生的先后,或
按事件的前因后果关系,注意排列下来,构成逻辑性强,阐明事理发展经纬的独立完整的历史线索。
第三,板书既要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有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历史课的任务就是通过讲授
历史知识,培养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精神。有些历史知识要多次强调才能巩固,有些历史概念古今中外又有所不同;另外,历史课要上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四,半数的语言要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半数是归纳史实的提纲,是一本浓
缩的教科书。
第五,发挥板书的多功能作用。板书是教师对教材分析归纳总结的结果,通过抄写板书使
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弊端。(208)
第一,不重视教科书,一昧地追求课外史料的堆积。从而忽视教科书上本来就有一些
重要的史料。
第二,不顾忌重点,盲目加大课堂教学容量。重点难点也没有突破,大容量导致了低
效益。
第三,缺乏时效性,课件过于华丽。一个好的CAI课件,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
提下,应该文字取舍精当,动画清晰和谐,音乐优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而有些课件便脱离了这些,使得整堂课下来学生注意力分散,重点不突出。
第四,只重视课件的形象直观性,忽视了对演示内容的概括。因此,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第五,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完全抛弃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只是起着辅导的作用。
而适当的板书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六,重视演示课件,忽视对学生思维的点拨。
4.列举几个历史教学方法。(37-49)
历史教学法多种多样,简单地列举一下几种。
⑴移花接木法:即启发学生从相关、相近的学科中找出类似的内容。
⑵百家争鸣法:在实际教学中,对待同一件事情、同一人物总会产生许多不同看法、见解和评价。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打造能激发出潜能的平台,最终使学生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做出思考、判断并使其思想条理化。
⑶蚂蚁搬家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对于一个较大的问题,学生单凭自身的力量很难独自解决问题,而用“蚂蚁搬家法”可以集思广益,分组探讨,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
⑷动感地带法: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要培养学生大胆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人以遨游历史海洋的机会。
⑸拿来主义法:新课程中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已经远远超越课堂、课本,已经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⑹历史故事演讲法。
⑺辩论对抗赛法。
⑻历史“发现教学模式”:是以通过学生的发现获取知识为主要特征。比如历史概念的获得;历史规律的获得;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对历史的价值判断。
⑼“问题中心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学课堂中,一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贯穿其中。⑽“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⑾历史比较教学法:就是在历史教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对比,找出区别与联系。比较法主要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一般比较与特殊比较。
⑿历史讨论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5.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129-131)
组织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不可背离科学规律进行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信口发问,否则将使严肃的教学流于庸俗,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导致教学的失败。
(一)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疑难设计和提出问题,做
到有的放矢。
(二)可接受性原则 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
个性、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
不同深度的问题。
(三)循序渐进性原则要求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
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提问。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单纯的记
忆性问题;识别性问题;推理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四)学生主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作
用。可以分为三种:引导学生探索真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
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五)趣味性原则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需要注意遵循以下一些原
则: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提问的语言要具有激趣性;化难为易,保持兴
趣。
6.教案的功能(83-84)
写好教案是教师备好课的重要前提,教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因为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参考资料时,获得的知
识是杂乱无章的,如何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则需要教师编写教案,从而使只是条理化、系统化。
第二,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教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益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的过程。从而为教师不断改进工
作,提高业务素质打下基础。
第四,编写教案可以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以及有关部门的检查与指导提供依据。从这
一角度看,对于教师自身成长与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论述题
1.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23-24)
历史课程是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初中历史课程体现的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一步接收高级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学习化社会打下基础。而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普及,是为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发展的规律。
关于历史课程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空的确定性 历史知识既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这就决定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曾经是特定时间和空间下发生和存在的,而现在则不存在或只
留下痕迹。要对历史上的客观事物进行认识,都要在一定的时空观念下进行,这是历史认识的首要特点,脱离实践和空间都是错的。对于过去发生的,我们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进行间接的认识,这就是历史课程的时空确定性。
第二,相对的系统性,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对象时广泛的,涉及人类历史的各个领域和
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具有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在认识上
必然有一定的系统性,才能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要逻辑和内在关系。当然也
要注意它的系统性的相对性。
第三,广泛的社会性,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在正常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知
识具有认识上的社会性特点,是源于社会历史,反映社会历史,认识社会历
史,并且受着社会现实存在和发展的影响。
第四,潜在的发展性。虽然过往的历史是特定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处于不断发
展之中的。历史知识就其内容和形式上说,都不是完全封闭和绝对的,而是
具有潜在的发展性。
2.怎样开发历史课程资源(55-56)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综合。
关于怎样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开发和利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科书
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是基本的重要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成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
第二,教师与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更是
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促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学生是教学资源在于学生是教学的主题之一,这一方面指学生的存在是教学存在的依据,另一方面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创造着课程。
第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家庭、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
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他们能在不同的层面,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第四,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第五,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第六,重视利用学生自身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
3.说课与教案的关系(192-193)
说课与教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概念,但两者有着极其紧密的相互联系,也存在许多共同点,我们有时往往分不清他们的区别,甚至有的教师把教案拿来读一遍,就以为是说课,这是不正确的。
从目的上讲,说课与教案都是为了上好一堂课,说课与教案都要求教师掌握和吃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都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并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正确的传授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内容上讲,说课与教案都离不开教材,但是他们的侧重点是截然不同的。教案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安排和某种手段的实现,而说课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施的理论依据的说明,说课要求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上阐述对某一教学目标安排的理由。
从对象上讲,说课与教案截然不同,说课的听众主要是为教育工作者,说课者的“说课”本身,带有一定的经验介绍和经验交流的性质,对教师的理论要求比较高,而教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则要求教师能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不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解教育学、心理学等于教育目标不相关的理论知识。
4.历史课程的意义和功能。(24-29)
历史课程是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历史知识具有时空的确定性,相对的系统性,广泛的社会性以及潜在地发展性。
学习历史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不可分割的。而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实现问题的解决,就是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历史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贪渎与价值观”三维度的教学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一是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用识读、记忆、体验、比较等;二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真确识别历史地图等;三是史识和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即怎样看待现实中的问题。而高中也包括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维学习法。
第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这方面功能的开发在21世纪显得尤为重要。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 篇7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求新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必须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系统, 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心理因素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内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明确人生的远大理想,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 整个历史充满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古人云“人无志不立”, 这个“志”, 就是一种理想。我注意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逖、岳飞和班超等因为拥有远大理想而名垂青史, 再进一步使学生懂得拥有远大理想的重要及明确青少年的远大理想是什么。当然, 这里包括社会道德、职业、生活等方面的理想, 使这些具体的人生理想转化为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使正确的学习动机成为一种持久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是启发思维的条件。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利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情绪高涨, 进入教学中创设的历史情境, 但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与问题性的情境, 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 教师应善于创设历史情境, 以激发学生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 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学生进入一定的历史情境后,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点, 精心设疑, 从不同方向角度提出一些形式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 必要时再给以点拨与启发, 就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总之, 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充满热情, 积极地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 就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能源力量, 没有充沛的深厚感情, 要坚持不懈地去学习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思想, 更新观念,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端正教育思想, 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 实施愉快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气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 与历史人物共思维、共行动, 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精神饱满, 教态和蔼, 讲究语言艺术,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既可使他们有学好历史的信心, 又能使其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总之, 教与学之间要彻底改变那种单纯的“灌输”关系, 使之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得以发扬, 即营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历史教学获得好的成效。
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信心和毅力是克服困难的双翼, 在遇到困难时, 它会随时给你希望、帮助和力量。”对待青少年要正确引导, 多予以鼓励, 使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和挫折。如年代、地名、人名的难以记忆, 历史事件的复杂而难分头绪或因果关系等等, 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 来排除各种干扰, 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为此,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锤炼学生的意志,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课堂上讲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讲司马迁逆境写《史记》, 讲李时珍、徐霞客等费尽毕生精力才取得成就的事迹;在课外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制作等。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学历史教学思考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 改革
新世纪的变化,向我们招示:我们的课堂也该改革,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中学老师课堂也应该如此,否则,我们脱离社会,培养的是那些“语言的巨人,生活的矮子”,知识的更新加速,要求我们培养更多“会学”的人,善于思考的人,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它需要通过人这一载体来体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发挥其创造财富的功能。而新课标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真正改革,还得从自己做起,从课堂教学开始,以下是笔者的看法,以供闲阅:
一、转变教师角色定位: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从“天地君亲师”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可见,在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历来很高,总体上来看,“尊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定格。这使得过去我们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是权威型教师,学生只允许安静的坐着,认真聆听,课堂的评价也关注的是老师讲了多少,是否全面,是否遗漏,其实,这已经完全过时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化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环境与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2011版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课改的必然选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做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提升自人格魅力与修养
1.21世纪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奠基”……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作为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2.“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个人德行与魅力也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用新知识启发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影响学生,使他们喜欢自己,以便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新课标指出,历史教学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在工作中坚信:用真心关爱学生,用真爱温暖学生,用真诚感动学生。
那是2013年2月,应学校安排,我有幸承接××班主任,班上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孩子,母亲双目失明,父亲没有工作,爷爷奶奶年迈,还有一个妹妹就读初一,平日里就靠父亲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许是从小就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深知生活的艰辛,于是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初二时,就因为偷盗被抓到派出所,由于年幼,班主任又把他领回学校进行教育。有一天,他又来到我们办公室取暖,这天我的手提包里有1000元现金,他趁我不注意,偷拿了我200元,第二天,他父亲带着他专程来给我道歉了。事情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后来,毕业了,我收到他托人带给我的一句话:“老师,我对不起您,我对不起您,谢谢您的包容,谢谢您!”
用心用情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
四、关注“学困生”学习及生活,提升其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转化情况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一个班级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同时还可能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首先要尊重学困生,使他从被尊重中获得点滴自信。其次,对于“学困生”,我们要从慢慢“扶着走”到尝试让他们自己走,怎么办呢?发现亮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发现优点,及时表扬与肯定,提升个人自信心。最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唤起学习热情。总之,拒绝落下一个孩子。
教育是一项艰难、复杂和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力量密切配合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必须随之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中学历史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历史图片中学历史教学08-10
中学历史教学探究08-15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08-29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09-16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09-18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10-15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思考07-14
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06-15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07-02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