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

2024-08-07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精选9篇)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 篇1

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及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改革的推进,历史学科概念教学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愈来愈引起广大家长及师生的关注。深入探讨中学历史学科中的概念教学,以及其相关理论及实践,对于提高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意义深远。

一、中学历史知识简要结构

中学历史知识结构可科学地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三个层次。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基本过程为基本史实,具体反映历史内容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事物本质属性的基本反映是基本概念,具体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反映历史事物当时具有的内部本质必然联系,同时也反映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基本规律。在实际学习当中,学生通过对基本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进而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再通过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分析及综合,真正做到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基本规律。

二、基本概念分类

从史与论的角度,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概括和评价是史实概念式。即包括对事件基本史实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同时还包括对史实的评价。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对众多事件概念,重点是对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为理论概念。二者之间,后者包容前者,前者以史为主,后者以论为主。掌握理论概念,才能够真正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和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把握住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

三、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审视概念教学,意义重大,必须正确面对形势。当前在历史实际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注意从具体史实中概括出史实概念并向理论概念推进,指导学生根据一般的史实概念进一步概括出高层次的概念,但从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对理论概念教学重视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

1. 对史实概念缺乏理论分析。

教师在日常讲课中,仅能注意涉及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但对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严重缺乏理论上的分析。由此造成一种现象,即从表面看,学生对某一史实概念几大具体要素的掌握毫无问题,而把这一概念作为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根本不清晰。在实际史实概念教学中史、论分家现象普遍存在。

2. 理论概念教学在实际应用中极其薄弱。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掌握概念要求时,大都只落实到史实概念,很少有提出掌握理论概念的具体要求;很少对学生掌握理论概念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更不用说要求学生运用理论概念来判定新的历史材料了。理论概念由于适用范围广,抽象概括程度高,其他学科也常常涉及,教师往往以为学生已经理解,这是造成忽视理论概念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不少历史教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在教学当中就难以对基本史实作出更为深刻的理论剖析,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理论概念就无从谈起。

3. 定位不明确。

当前反映历史教学要求的国家各类文件,仅列出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忽视了理论概念掌握要求。即使在教学目标中有所涉及,其对历史概念的要求和对运用史论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也大多是宏观的,缺乏具体的、详细的了解,这就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教学盲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建议与对策

1. 确定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概念。

这一点应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师参考用书中反映出来,并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对理论概念掌握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提高。这种明确的要求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以及学科体系结构的把握。

2. 进行认真的研究。

(1)根据各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确定各年级掌握的基本概念(史实概念、理论概念),并提出不同要求。

(2)研究不同层次的史实概念、理论概念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一般史实概念的概括要求简明、全面;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要注意归纳、总结、分析、评价。

(3)正确处理各种概念关系。史实概念是概念学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在日常教学中,首先可借助理论概念来抽象概括史实,形成一般的史实概念;在掌握了一定量的史实概念后,还可借助理论概念对一般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并建立起相关史实概念间的联系,形成学科的概念结构。

由此可见,理论概念由于抽象程度较高,仅靠教师的解释,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加以运用,方可掌握。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理论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运用理论概念来分析历史材料。对于学生,掌握理论概念确实较困难;对于教师,研究理论概念也确实较困难。因而在教学当中,当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述理论概念时,教师往往很难迅速进行判断。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那么就掌握理论概念,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实质,认识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把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去认识、分析并评价新的历史材料,形成学科能力。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 篇2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初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

4.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4.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及完整的教学环节。

5.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6.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历史教学资源。

(三)教学实施

1.能够运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能够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述历史教学内容,对历史概念进行正确的阐释,合理地对历史进行评析。

4.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能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5.能够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以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

6.能够合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等评价类型和定性、定量等评价方式,并在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全面、客观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三、试卷结构

模块

比例

题型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学科知识与能力

51%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材料分析题

教学设计

21%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

教学实施

17% 简答题

材料分析题

教学评价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11%

材料分析题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约33%

非选择题:约67%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下面的宣传画创作于20世纪哪个年代?

A.50年代B.60年代

C.70年代D.80年代

(2)历史教学经常运用各种文字资料,下列属于第一手资料的是

A.历史工具书B.史学研究专著

C.当事人日记D.大学历史教材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简答题

(1)简述讲述法和讲解法的异同。

(2)如何确定一节历史新授课的教学重点?

3.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某版本历史教材有关洋务运动的表述并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问题:

①从材料推测,本课还表述了洋务派的哪些活动?

②上述材料可分为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和解释两个部分,写出历史事实叙述的内容。

③编者从近代化的角度解释新式学堂的创办,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解释?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某位老师在讲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时,呈现了日本马关春帆楼的照片、谈判的情境想像图,然后提出角色扮演,见证历史的课堂活动主题,选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当时谈判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和中方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代表李鸿章,并将事先编好的台词交给学生。两名学生坐到教室前面摆好的谈判桌前,开始表演。在谈判中,伊藤博文气势汹汹,态度强硬;李鸿章仅是屈辱地应允

问题:

①你对教师这样设计和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做何评论?

②你认为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教学设计题

某初中历史教材对秦统一的教学内容列有三个子目: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巩固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问题:

(1)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导入活动。

(2)写出本课的板书提纲。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试行)--中学

一、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职业认知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正确认识、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师德问题。

2.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二)心理素质

1.积极、开朗,有自信心

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主动热情工作

具有坚定顽强的精神,不怕困难

2.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能够有条不紊地工作,不急不躁

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有应变能力

能公正地看待问题,不偏激,不固执

(三)仪表仪态

1.仪表整洁,符合教育职业和场景要求。

2.举止大方,符合教师礼仪要求。

3.肢体语言得体,符合教学内容要求。

(四)言语表达

1.语言清晰,语速适宜,表达准确

口齿清楚,讲话流利,发音标准,声音洪亮,语速适宜。

讲话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表达完整,有感染力。

2.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够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中尊重对方、态度和蔼。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五)思维品质

1.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陈述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性。

3.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思维灵活,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4.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教学设计

1.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所教的教学内容﹑理解本课(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七)教学实施

1.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与学生交流的意识。

2.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和呈现教学内容。

3.能够适当地运用板书,板书工整、美观、适量。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4.能够较好地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教与学的时间,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八)教学评价

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

2.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

四、测试方法

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备课,时间20分钟,接受面试,时间20分钟。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五、评分标准

序号

测试

项目

权重

分值

评分标准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职业

认知 2

较强的从教愿望,对教师职业有高度的认同,对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职责有清楚了解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心理

素质 3

活泼、开朗,有自信心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仪表仪态 2

衣着整洁,仪表得体,符合教师职业特点

行为举止稳重端庄大方,教态自然,肢体表达得当

言语表达 8

语言清晰,表达准确,语速适宜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思维品质 3

思维缜密,富有条理

迅速地抓住核心要素,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看待问题全面,思维灵活

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教学设计 4

了解课程的目标与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能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实施

6

情境创设合理,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教学内容表述和呈现清楚、准确

有与学生交流的意识,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

板书设计突出主题,层次分明;板书工整、美观、适量

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时间节奏控制恰当;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有效

教学评价 5

能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能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六、试题示例

例一:正比例函数试讲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一次函数的11.2一次函数。)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教学中应有过程性评价。

(4)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你该怎么办?

例二:根据《荷塘月色》课文,设计试讲教学设计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教学中应有过程性评价。

(4)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你该怎么办?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刍议 篇3

【关 键 词】 历史;学科教学;中学

一、浅悟历史学科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是登高远望的山石。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怀,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内容。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它既包括对教材的阐释要正视历史人物,也包括要尊重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马克思在论及历史学时曾多次强调:“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总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关注历史人物的教学,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只有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鲜活再现,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和他那“慷慨赴死易,从容守义难”的人生实践,强烈地震撼了后人。又如,华盛顿在美国顺利走向民主道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一样深深地吸引了后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我们也要正确处理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中的关系。一方面人民群众为个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是历史的主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是一个虚化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历史教学应突破这一难点,要能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正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2. 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必备素质之一。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正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成人感特别强,逆反心理也强。一旦假话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后果是严重的。那样我们将失去对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将失去对他们正确价值观培养和引导的最佳时期。

那么该如何处理和把握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对于历史的表述,有再现历史事实和价值评论两种类型。再现历史事实应尽量真实,不附加主观色彩。如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关于南京国民政府30年代的经济建设、对日抗战等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对领袖人物高大全的阐释,又要避免对国民党的全盘否定。要坦诚地、不割裂地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学生,只有真实才能养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属于价值评论的范畴,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论,尽量做到客观与公正。价值评论可以有主观色彩,学生也可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但教师要加强引导。如关于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问题,过去多持否定的观点,只是在同农民战争有联系时才给予一点肯定。而事实上宗教与我们每一个民族、与我们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劳德·阿克顿所说的:“宗教是历史的钥匙”,如果忽视宗教对人类的影响,历史将是不完善的。

3. 对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进行思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潮流把广大第一线教师推到了潮头。对此,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改革,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同时也要冷静思辨,保留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如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通过综合编排处理,不仅扩大了学习容量,节省了时间,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比较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购买了相应教学软件制作课件,应用于教学。但是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概否定。因为传统教学手段有自身的长处,更有多媒体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学中应将两种教学手段结合,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我们反对“计算机中心论”,因为任何计算机或教学软件都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都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中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核心在课堂,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浅议历史学科课堂教学

当我们手执教鞭,走进中学的课堂时,我们就获得了一项特殊的权利,对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权利。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我们更要掂量所承担的义务,努力上好我们的每一堂课。

1.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素质是人的思想、学识、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综合。在综合素质的修养方面,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道德修养水平;二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群;三是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质。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段、主要地点,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和引导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足够长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2. 努力创造课堂教学美。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历史课堂教学应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标功能,创造课堂教学美。首先,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教学状态。由于每个教师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难免有各种喜怒哀乐的事情,但我们应按职业的要求,抛弃各种杂念,以一种健康、饱满的工作热情走进教室,开好一节课的头。其次,应仪态端正,服饰得体,语言亲切随和,并具有一定的张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创造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增强教师的影响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还要以娴熟的专业知识和职能技巧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后要及时总结,对已完成的一堂课进行反思,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某个问题的考虑欠成熟,或多媒体运用的不当等等。教师要牢记,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砺,才有闪光的时刻。

3. 努力搞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已被国家列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设计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外,还可以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专题。如收集关于昆明古建筑或历史遗迹的资料,提出保护措施等等,把课题研究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浅谈历史学科教师素养

戏剧界有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它同样适合教育界。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在台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源头活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水平。

1. 系统学习史学名著,提高专业素养。从事中学历史教育,仅靠大学时代的专业修养远远不够,还必须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涉及历史学科中的史学理论,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文明史、宗教史等类的名著很多,如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司马迁的《史记》,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伯恩斯和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等,都是价值很高的史学名著。通过研读史学名著,领略史家的研究态度,既能受到严谨学术规范的熏陶,又能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学者型的历史教师。

2. 及时了解历史学的新信息、新成果。信息和成果来源很多,报纸、电视、上网都可以获取。但中学教师主要是从各种期刊杂志上获取信息,如《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历史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一般而言,学校和教研室会订阅部分期刊,但这远远不够,自己应该再补充订阅相关的专业期刊,仔细阅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新颖性。

3. 向优秀历史老师学习。历史学界的前辈们,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毕生的心血结集成收。这是他们赋予我们这些后来者的恩惠,让我们年轻教师站在他们的肩头,有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前辈的教学经验,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对于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意义重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出版的有北京历史特级教师陈毓秀的《怎样教好历史》《名师授课录》(中学历史卷)《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上海著名历史教师教学思想录》。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一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道路。

4. 拓展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由于历史贯穿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再加上当前学科之间的渗透日益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大整合和高考“3+X,”模式的推行,都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广泛涉猎经济学、法学、地理学、社会学、美学、宗教、建筑等各个领域,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去丰富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从而使我们的授课具有开放性特点。

5. 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科研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同时具备教研水平和科研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从事一些教育科研活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学修养的标准是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又加之以德。才、学、识、德也是今天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品质,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1] 李景旺. 中学历史教学论[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2] 黄永俭. 浅析历史意识与中学历史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2016(6).

对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思考 篇4

新教材中概念部分的知识并不突出, 许多新概念凭空而出, 如八年级上《中国历史》第11课《北伐战争》开头就出现“中国国民党”这一新名词, 学生大都一片惘然;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了“新民主主义”一词, 那么它是什么意思?“旧民主主义”又是什么?教材都未交代。还有很多类似例子。所以, 有必要思考对“概念”的教学。

一、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的分类

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 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

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 的概括和评价。如“九·一八事变”, 包括对该事件基本史实的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 以及对这一史实的评价;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阶段, 中日矛盾上升,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史实概念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前述“九·一八事变”为事件概念。人物概念主要包括:所处的时代、类别、事迹、作用等。

从教学实践出发, 每一个历史名词都可以视为一个事件概念, 如“中国同盟会”、“七七事变”、“五四运动”等, 每一个具体人物都可以为一个人物概念, 如李白、杜甫、洪秀全、李大钊等。不少事件概念与人物概念是互相包容的, 因为“事中有人, 人中有事”, 如“太平天国运动”与“洪秀全”, “《新青年》”与“李大钊”。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侧重点不同, 前者侧重论事, 后者侧重论人。

理论概念是对众多事件概念, 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如“封建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事件概念与理论概念的关系, 是后者包容前者, 它们的内容构成都是有史有论, 前者以史为主, 后者以论为主。

理论概念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只有掌握了理论概念, 才算把握了历史现象的本质, 才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握基本规律, 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加强概念教学的建议

加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 针对当前中学历史学科理论概念盲目的情况, 建议首先应确定构成中学历史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概念。在这方面, 原苏联的普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值得借鉴。原苏联在1986年8月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 要求六年级学生应掌握的主要理论概念是:历史、历史文献、原始公社制度及其主要特点, 原始人、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劳动工具、劳动生产率、民族、部落;奴隶制及其主要特点、私有制、剥削、阶级、奴隶、奴隶主、平民、奴隶制社会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奴隶制国家、掠夺战争和正义战争、文化、宗教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相反映;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的进步性。

第二, 认真进行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根据各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 确定各年级掌握的基本概念 (史实概念、理论概念) , 并提出不同要求。如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主要要求他们对比较简单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 如司马迁、四大发明、赤壁之战等。初二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 可以要求他们对比较复杂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 如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概括一些抽象程度较低的理论概念, 如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等。

其二, 研究不同层次的史实概念、理论概念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如一般史实概念的概括要求简明、全面;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 要注意归纳、总结、分析、评价。

其三, 正确处理各种概念间的关系。在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中, 史实概念是概念学习的基础, 理论概念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 首先可借助理论概念 (尽管学生对其最初的认识是模糊的) 来抽象概括史实, 形成一般的史实概念;在掌握了一定量的史实概念后, 还可借助理论概念对一般史实概念进行归类, 并建立起相关史实概念间的联系, 形成学科的概念结构。

理论概念由于抽象程度较高, 仅靠教师的解释, 学生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加以运用, 方可掌握。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理论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运用理论概念来分析历史材料, 如前述根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各具体史实, 判断哪项史实最能反映“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属性。

对于学生, 掌握理论概念确实较困难;对于教师, 研究理论概念也确实较困难。因为, 理论概念不像一般史实概念有共同的要素, 如时间、地点、结果、影响等。不同的理论概念含有不同的关键要素, 同时又不是背诵所能解决问题的。在教学中, 当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述理论概念时, 教师往往很难迅速进行判断。但是,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 只有掌握理论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实质, 才能认识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才能把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所以, 我们就必须迎难而上。

摘要: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 初中学生不易掌握, 应加强对它的分类和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及彼此之间关系的研究。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 篇5

一期以来,本人从事九年级3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在学校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班级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教学工作任务,为总结经验,促进今后更好地抓好教学工作,特对本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为了使今年九年级教学工作获得全市教学质量奖,在学校领导特别是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积极参加毕业班工作会,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的全局工作中来。

二、认真拟定复习计划,做到科学有地抓好复习课教学

本期按照赤水市历史中考研讨会精神,结合我校的毕业班教学奖励方案,围绕今年毕业班的工作目标,结合九(3)班学生实际,及时拟定了复习计划,并按时送交业务部门审核。

三、积极参与本组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本期在政史地教研组的领导下,本人坚持参加本组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公开课教学讨论,积极上好教学示范课。带领全组成员共同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效果。

四、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本期按照学校业务部门的要求,本人坚持课前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案,努力探讨科学高效的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认真批改每位学生的作业,对有的学生还写了作业评定意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正确的文字书写,养成规范的作业格式,对不按时完成或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批评教育,使之端正学习态度。积极组织每一次集中考试,据统计,本期我班一共进行了6次集中考试,每次考试后均针对考点认真进行质量分析,查漏补缺,并且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质量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本人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基础知识识记的督导检查,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通过以上手段的实施,教学效果较理想,每次考试均做到了稳中有升,有的考试成绩还超过了优班。

五、取得成效

在今年的中考中,我所教的班级参加考试37人,及格33人,达优良人数为30人,平均分为39.6,超过赤水市历史学科平均分(34.6),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目标(平均分40分),并且袁建冰同学还取得了历史学科中考满分(50分)的理想成绩,在今年我校所有考生的所有学科考试中,仅只有袁建冰一人获得了历史学科中考满分。

六、存在问题

对后进生督导不够,与学生交心谈心次数较少,导致在今年的中考中我班有4名学生历史学科不及格。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引以为诫。

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反思 篇6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反思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88

一、对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反思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折射于其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所以,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应当首先从教学理念入手,通过对教学理念的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升华。现代教学观积极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历史与社会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型的“学本课堂”。

同理,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过去往往被认为“枯燥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在中考中不重要。因此,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如何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感兴趣,上课能认真听讲,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关注的底线。

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设计者,教师必须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讲授知识,还可以以开展小组辩论、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会自主学习。作为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些事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促使学生对其所作的价值判断进行反思。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作用,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教师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思考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三维目标把握不到位的现象。

首先,一些老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一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忽视系统的知识传授。这就导致由于学生握知识的能力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仅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影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

其次,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与体验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知识的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已有认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目前,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方式比较多。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老教师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则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开始尝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方式。

近年来,很多授课案例热衷于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即创设一个情境,然后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内容,再利用可用资料自主探究。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后对上述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缺点,如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看新鲜”而忽视教学重点,造成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捧现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而是应当对每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真正对教学有利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反思的作用

1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学生的教材换成新的,而是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任课教师想要领悟新课程的理念,不是通过短短的几次集中培训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必须经过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并不会让教学工作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2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积极主动地对教学进行反思,需要建立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反思体现在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责任心上面。因此,初中历史的任课教师要经常思考教学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即使仅仅是“听故事”的兴趣也是不错的。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效果良好的教学工作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保障,任课教师的道德水准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反思的投入程度。道德水平越高的教师,越会经常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表现出一种执着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打造良好的专业素质,造就骨干教师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要不断调整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趋于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促进自己的持续成长,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的陈旧模式。单纯依靠教学经验会使教师因陷入职业倦怠中而不思进取。因此,教师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新教学理念,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将自己打造成骨干教师。

4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打造研究型教师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将自己打造成研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将学科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自身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提高实践能力,挖掘教学潜能

教学是任课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经常思考各种教学方法、教学仪器、教学过程控制如何正确运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能。

与此同时,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再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敏感地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学生的立场看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能够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美]威尔顿.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策略[M].吴玉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反思 篇7

1. 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折射于其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所以,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应当首先从教学理念入手,通过对教学理念的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升华。现代教学观积极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历史与社会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型的“学本课堂”。

同理,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过去往往被认为“枯燥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在中考中不重要。因此,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如何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感兴趣,上课能认真听讲,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关注的底线。

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设计者,教师必须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讲授知识,还可以以开展小组辩论、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会自主学习。作为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些事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促使学生对其所作的价值判断进行反思。

2.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作用,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教师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思考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三维目标把握不到位的现象。

首先,一些老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一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忽视系统的知识传授。这就导致由于学生握知识的能力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仅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影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

其次,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与体验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知识的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已有认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目前,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方式比较多。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老教师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则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开始尝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方式。

近年来,很多授课案例热衷于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即创设一个情境,然后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内容,再利用可用资料自主探究。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后对上述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缺点,如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看新鲜”而忽视教学重点,造成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捧现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而是应当对每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真正对教学有利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反思的作用

1.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学生的教材换成新的,而是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任课教师想要领悟新课程的理念,不是通过短短的几次集中培训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必须经过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并不会让教学工作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2.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积极主动地对教学进行反思,需要建立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反思体现在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责任心上面。因此,初中历史的任课教师要经常思考教学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即使仅仅是“听故事”的兴趣也是不错的。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效果良好的教学工作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保障,任课教师的道德水准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反思的投入程度。道德水平越高的教师,越会经常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表现出一种执着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 打造良好的专业素质,造就骨干教师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要不断调整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趋于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促进自己的持续成长,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的陈旧模式。单纯依靠教学经验会使教师因陷入职业倦怠中而不思进取。因此,教师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新教学理念,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将自己打造成骨干教师。

4. 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打造研究型教师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将自己打造成研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将学科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自身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 提高实践能力,挖掘教学潜能

教学是任课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经常思考各种教学方法、教学仪器、教学过程控制如何正确运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能。

与此同时,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再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敏感地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学生的立场看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能够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摘要:近年来,教育学界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愈加关注。对教学的反思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且越来越受到关注。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彻底的教学反思很有意义。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反思,教学

参考文献

[1][美]威尔顿.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策略[M].吴玉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跨学科组织的历史与科学概念 篇8

1 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历史

在古代,由于没有学科的概念,跨学科研究组织也就无从谈起。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在该团体内,人们自由谈论和研究一切感兴趣的问题,其领域可以涉及多个学科,如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其研究内容涉及物理学、数学、动物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但是这种行为是自发的,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组织结构等组织的必要特征,因此还不能算作是跨学科研究组织。

到了近代,大学的出现使得学科的概念与地位得到了确立,近代科学体系在学科分化的进程逐步建立起来,人们更热衷于从传统学科中细分出更多的子学科。但是,跨学科组织的萌芽却也开始出现。在“文艺复兴”期间,各种俱乐部的出现使得学术研究出现了组织的特点,研究人员根据兴趣集合在一起,相互交流经验和知识,而俱乐部则提供开放的环境和交流的平台。各种名目繁多的俱乐部聚集起不同兴趣的人,并举行各种形式的“沙龙”,使得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开始有机会相互学习和交流。

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兴起则是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方面,战乱使得各国的科学家处于大规模流动中,战争未波及的地区成为了科学家聚集区,从而使得科学思想在这些地方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开始招募科学家,为解决战争的某个问题而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如英国为了破译德国的密码,成立了X小组,小组中囊括了多个学科的人才,不但成功的破译了德军的密码,还诞生了密码学;而盟军为加强反潜飞机对潜艇的攻击效率而开展的跨学科研究,导致了运筹学的出现;为诺曼底登陆而进行的人工港口研究促成了海滩形成物理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研究,而二次大战中的跨学科小组的模式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于是这样一些跨学科的组织开始建立,1948年兰德公司(The Rand Corporation)成立,囊括了军事学、经济学、哲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对全球军事战略、科技发展、环境问题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5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U.S.Department of Defense,DoD)建立的第一个材料研究实验室,并于60年代初建立发展成为跨学科研究实验室(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Laboratories,IRL)。到60年代,各个国家开始建立战略研究性质的中心,如1960年成立的法国跨学科研究中心(CETSAP);1965年成立的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同时,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最早的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所在核科学(芝加哥大学和麻省理工)、放射生物学(芝加哥大学)、生物物理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航海物理学(加州大学)等多个领域开始建立,特别是1968年柏林大学打破院系的限制,成立的德国跨学科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ZIF),被视为第一个大学跨学科组织[3],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einhard Selter教授就是该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1980年前后召开的两次“跨学科学”研究国际会议,使得人们对跨学科的认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各种跨学科组织开始出现。70年代末,日本筑波大学开始实行的特别项目研究课题组制度,甚至突破了学校的限制而在国内外招聘研究人员,建立跨学科研究课题组;80年代成立的圣菲研究所成为了当代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典范,他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跨学科组织体系—虚拟型跨学科组织,使得研究人员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知识的交流和融合;80年代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对工程研究中心(ERCs)和科学技术中心(STCs)进行资助,使得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得以开展。到了90年代,这些跨学科组织开始体现出蓬勃生气和巨大作用,促成了许多重大科学成果的出现,如筑波大学的特别课题组成立仅仅30多年,就出了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圣菲研究所成为研究复杂巨系统的世界中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学技术中心成为美国前沿科技的代名词。各个大学此时才真正意识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组织的必要性。于是,打破院系的体制束缚,建立适合跨学科研究的新型组织成为多数大学不约而同的选择。不同的大学或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跨学科组织,使得该类组织在形态、规模、结构上出现多样化的特征。如MIT在跨学科组织内建立的研究文化和氛围作为促进其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因素[4,5];哈佛大学成立独立性跨学科研究院,成为与院系平级的研究组织;欧洲的大学也进行了相关的组织建设[6]。

在我国,对跨学科的问题是在80年代才开始注重起来,而跨学科的组织则在9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建立。如国内北京大学为迎接挑战,成立了横贯生物医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并于2001年开展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西安交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成立,也标志着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实质性开展;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物理、生物、化学交叉学科领域培养研究生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浙江大学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工作也进行了重点支持。但是,国内的跨学科组织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在该类型组织的目标、结构、文化、制度等方面等还处于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

2 跨学科组织概念的国内外研究

跨学科组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各种形式、规模、结构的跨学科组织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存在。对跨学科组织的理论研究还只是最近20年的事情,跨学科组织与传统的学科组织有哪些不同、他对跨学科研究的作用体现在哪儿、它的目标、结构、文化、制度等有哪些特征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

目前,对跨学科组织的概念和特点还在争论中,国内外已有的定义也不多。Klein在研究了跨学科组织的历史后,认为跨学科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行政与制度上的支持、足够的基金、开放性的交流与共同权利、相似的教育背景以及实际应用与技术转让的机会[3]。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伯恩鲍姆副教授从1975年开始,从13所美国大学和1所加拿大大学里挑选了84个跨学科科研项目进行了调查。在他的论文《大学跨学科研究—成功科研项目的特点》中,提出了跨学科组织的7项基本特征,但是该定义过于严格,从当前的跨学科组织来看,还没有一个组织同时具备以上7个特点。迈克尔则将跨学科组织定义为一种中介[7],认为“获得知识与技能,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并使之转化,正成为专门的功能,新中介组织正建立以填补这一空白”。

令人疑惑的是,虽然国外对跨学科以及跨学科组织的研究较多,但是对跨学科组织的定义却鲜见于文献。在国内,我国的研究人员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钱佩忠在国内提出了第一个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概念:跨学科研究组织就是由以某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优势互补的学者群体组成的,是一个集约化的知识劳动组织,便于承担综合性的、复杂的重大研究任务[8]。这个定义虽然确定了跨学科研究组织的重要性,且没有体现出跨学科组织与传统学科组织的区别。浙江大学的邹晓东提炼了跨学科组织最常见的特征[9]:代表不同的知识门类、共享设备、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根据课题选择成员,提出应从这些方面考虑跨学科组织的定义。国防科技大学的肖彬也从大学的角度定义了跨学科组织[10]:当前大学的跨学科组织是以跨学科研究为核心任务,同时兼顾跨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社会服务职能的学科组织。该定义确认了跨学科研究组织的中心作用及其功能,但是无法表明其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

3 跨学科组织的概念

明晰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定义是探索跨学科组织的基础,对我们研究跨学科组织的内涵、模式、运行机制都有重要的意义。[11]所谓组织(organization),是指这样一个社会实体,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精心设计的结构与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同时又与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跨学科组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将跨学科组织定义为:以多学科整合为目标或结果的,汇聚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而构成的具有明确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社会实体。这个定义表达了跨学科组织的4个特征:

(1)以多学科整合为目标或结果。

多学科的整合是跨学科的核心[12],包含学科的多少、学科的整合程度形成了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超学科等不同层次的跨学科类型。当前,大多数跨学科研究组织在建立时,就明确提出要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某个问题,并形成融合多个学科的新型交叉学科。如圣菲研究所在成立时,就明确出题它的目标就是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固有界限,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手段来处理生物、物理、经济、语言、大脑和计算机等学科中遇到的复杂性问题。该研究所在成立后,经过许多科学家的讨论和学术交流,形成了一个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新型横断学科:复杂性科学。目前,圣菲研究的研究课题是:演化动力学,网络动力学,物理和生物系统中的计算,经济和社会相互作用,系统鲁棒性。可以看出,对这些课题的研究都必须跨越多个学科,它们将会产生怎样的新型交叉学科,我们正拭目以待。

(2)跨学科研究组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跨学科研究生命周期是指从多学科研究到交叉学科再到学科之间研究的过度期,是多个学科的技术、手段、方法、资源等内容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最后形成新型交叉学科的过程。因此,跨学科研究组织具有他的生命周期,从待研究的复杂问题确认开始,到新型交叉学科成立后结束,具有几年到几十年的生命周期。如在今天看来普遍被视作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和学科的遗传学。在建立的初期,它也是吸收了动物学、植物学、农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辐射物理学和一些别的“专业”和“学部”参加的“跨学科的”领域。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独立学科,没有人再将它视为新型交叉学科了。因此,跨学科组织在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后,必然向新的方向转变,或转变为传统的学科组织。

(3)汇聚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

要跨越多个学科的研究,那么拥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拥护多学科的知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研究人员自己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是在专业知识越来越复杂和深入的今天,这种人才已经越来越难得了;另一种方式,就是汇聚多个学科专业的人才。让多个学科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就某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交流,使得思维彼此交互、智慧相互碰撞、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从而在不断的争论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如在哈佛的环境研究中心,共有390多名专家学者,来自管理学、医学、法学等65个专业。这些人员从环境政策、环境治理技术、环境对人类影响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将多学科的知识汇聚起来,试图给出环境治理的综合研究手段。

(4)具有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明确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是组织的必备特征。跨学科研究是在走以前没有人走过的路,面临失败的风险很大,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奋斗。因此,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以维系多个学科的人员,要有导向性的激励机制推动研究的进行,要有合适的方式培养跨学科交流的氛围,这些都要有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保证。如美国的加州大学系统在跨学科组织的管理中,建立一整套跨学科组织的建立、运行和撤销的规章制度,并用严密的制度规范了各个环节的运作,使得跨学科组织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3]。

这四个特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多学科的整合是目标导向,多学科的人员是参与的主体,明确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成功的保障。通过这个定义和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将跨学科组织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研究小组汇聚了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却没有跨学科研究的战略目标和相关的机制与结构,是一种有组织却无意识的跨学科研究,是跨学科组织的萌芽阶段。

(2)探索阶段。

60年代到80年代建立的战略研究所等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和多学科的人员,自觉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却缺乏具有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他们依然延续传统的科层结构或树状结构,在政策支持、成果评价、人员配置等方面还在借鉴传统的学科组织的运行机制。如日本的野村研究所在成立的初期是参照每个斯坦福大研究所的体制有成立的,并没有适合跨学科研究的体制和措施。因此,这期间还是跨学科组织的探索阶段。

(3)完善阶段。

90年代后期到现在是跨学科组织的完善阶段,跨学科的本质和内涵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多种类型的跨学科组织建立起来。这些组织在建立的初期就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吸收国内外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跨学科研究。包括圣菲研究所等在内的跨学科组织到90年后才真正建立了完善的运行制度,跨学科研究成为了人们的自觉活动。

4 结论

跨学科研究是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跨学科研究组织则是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而科学而明晰的概念有助于指导跨学科组织的建设。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提出了跨学科组织的概念,并以此对跨学科组织的历史进行了划分,为跨学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摘要:跨学科组织是当今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用以保障与促进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机构。但大量跨学科研究中心的运行并不顺畅,面临体制壁垒组织平台缺乏、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经费投入机制不科学等众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对跨学科组织的定义还不清晰,对其科学内涵没有正确把握。在描述了跨学科组织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对其概念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组织的概念与特点,并从概念出发,对跨学科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划分。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 篇9

一、历史与政治科的兼容

我国的历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我国历史科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历史教材的编写上始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历史事实是内容,而政治课观点是灵魂。初三世界近代史最突出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工场手工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从而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初二中国史内容突出辩证唯物主义主要矛盾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国现代史主要矛盾是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初中历史突出阶级斗争和生产力观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这些观点,对每一阶段、每一章节、每一个问题,都应注意与政治课的观点方法相联系。文科班教学中,前两节课应首先专门给学生介绍政治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及在历史课中的运用。目的是让学生在历史课学习过程中自觉与政治课相联系。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与语文科兼容

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在历史学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史记》可以说是文史兼容的典范。中学历史教学中文史兼容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咬文嚼字”,历史课中许多字词必须象语文教学一样讲清其含义。14、15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手工工场。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和其它机器的发明出现了工厂。这里就必须说明“工场”是手工劳动,“工厂”是机器生产,列强侵略中国领土过程中使用很多手段,就“蚕食、鲸吞、瓜分”可以联系文言文方法和学生一块讨论,这三个词都是名词做壮语,“像……”一样,戊戌变法,“戊戌”两字需要区别,可以让学生回忆语文课上教的口诀,“戌横戍点戊中空,十字交叉就是戎”,这样让学生感觉到历史课与语文课有密切的联系,既能提高兴趣,又能活跃思维。其次是强调一些关键词语的使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式形成。这些关键词都不难理解,不用解释。只是强调运用,加深印象,让学生抓住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

历史中考与语文课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一直设三道材料解析试题。解材料题基本要求就是提取有效信息,去伪存真,而这一点正是考查学生语文课掌握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语言逻辑严谨,表达清楚,言之成理,这主要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与地理科的兼容

历史与地理都属于最古老的学科,它们之间有许多的联系。地点是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涉及到地点,离开这一要素,任何事件都难以表达清楚。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看地图和使用地图。并把它与历史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对历史事件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地方因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比如,巴尔干地区发生了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萨拉热窝事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拿破仑法国和希特勒德国力量强大而攻不下俄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气候的影响。

历史和地理的联系还形成历史地理。其中包括地名国名变迁,如一些国家兴起,一些国家消亡。沙皇俄国从一个欧洲封建公国,成为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前苏联继承了沙俄的领土,到1991年又土崩瓦解,分裂成十几个国家。波兰曾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在地图上消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重新复国。这些国家的发展变化都涉及历史地理的变迁,是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

上一篇:排便干预论文下一篇:立足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