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2024-07-21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共12篇)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农村中学,现状,对策

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而且还担负着塑造现代公民的重要使命。然而, 目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甚至十分堪忧。如何有效地让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焕发活力, 是每一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1. 对历史教学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得到推行, 但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好坏及教师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尺, 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一些农村中学为追求升学率, 有意增加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时数, 很多教师则将历史课当做可有可无的“副课”, 随意挪用历史教学课时。如, 一些带语、数、外主干课程的教师因课时不够, 通常会占用历史教学课时, 历史课变成了“优惠券”、附属品。

2. 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

部分农村中学常常以进入高一级学校考试科目的考试成绩作为激励教师的依据, 奖惩政策只针对“主课”教师, 与历史等“副课”教师毫无关系。这严重挫伤了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一些历史教师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教学中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3. 部分学校师资匮乏且教师素质低下。

在当前农村中学中, 有部分学校历史教师匮乏但又未及时配备, 历史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带。这些教师或因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或因精力不济等原因, 对于历史学科教学难以胜任。

4. 升学考试机制不完善。

历史学科被排斥在中考科目之外, 为了准备中考, 许多学校只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集中大量时间进行复习备考。每周仅有的两课时历史课被“临时”取消, 被用来讲ABC等。

5. 教学设备不足。

部分农村中学在历史教学设备上投入甚少, 有些学校不要说历史录像资料, 甚至连最起码的历史挂图都残缺不全, 更谈不上多媒体的运用了。

6. 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 一些不良观念影响着农村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不少农村学生家长见到孩子对历史学习稍感兴趣, 不是谆谆教诲, 而是厉声相向, 如此的环境, 怎能让历史教学有效开展呢?

二、对策

1. 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要从国家的前途、青少年的未来着想, 树立和强化素质教育观念, 依法治教, 规范办学行为,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学课时的规定, 开足开全历史课, 不应以任何理由取消、挪用历史教学课时。要建立健全历史课程的上课、测评制度,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要尊重历史教师的劳动, 关心、支持并指导历史教师的工作, 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一不合理现象, 改变以往学校成为“应试教育”练兵场的错误做法, 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在制定考评制度上, 学校要同等对待“主课”与“副课”教师, 应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3. 加强历史教师配备。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让科班出身的历史教师充实到教学的第一线。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 应充分认识到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要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切实改变照本宣科的不良教风。

4.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学校应以学生为纽带, 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陈旧观念, 鼓励他们关心子女的兴趣和特长, 注重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 加大对历史教学设备的投入。

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中学,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把购置历史教学设备的资金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之中, 为实施现代化历史教学提供切实的保障。历史教师应积极自制教具, 并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制作。

6.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改革。

针对当前高考改革中出现跨学科综合尤其是文理科大综合改革的趋势, 教育部门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改革, 把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中考考核融入到一份试卷之中, 以考查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2

一位农村中学历史老师的教学故事

我是一位农村中学历史老师,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学生的不断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忧的是: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知识却不断遗忘,特别是不适应当前的多媒体教学,总觉得自己落伍了。但是我人老志不老,我仍然不断地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和教训,以适应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力争多为教育事业都作贡献。以下几点是我的教学感想: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

赋。这样,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给人美的享受。特别是利用学生熟知易懂的名言诗词导入新课或总结历史事件,这有助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产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更能自主学习,提高历史素养。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教学内容。

二、努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内容时,先播放“国庆阅兵”场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旧中国有这样强大的人民军队吗?现在,还有那一个国家赶随便侵略我们吗?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为下面讲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作用以及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建立打下了伏笔。能把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我从教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都能体现出来。培养学生总结精辟的课堂小结是我惯用的手段。一次我在讲《大变革的时代》时,有一位成绩中等的女学生将本课的重点总结为:“春秋战国铁农具,开始推广牛耕技,大大提高生产力,个体劳动创佳绩。为了富国又强兵,商鞅变法措施起,国家承认地私有,奖励耕战建县制,国富民强秦统一。”这时的我惊呆了,她总结的课堂小结太精彩了!知识点太全了!其他的学生向她投去了羡慕和佩服的目光,我向全体学生示意给她热烈的掌声来鼓励她。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体会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我所期望的,此时的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四、努力创设简洁生动、有创意的课堂导入语。充分利用简洁生动而朴实

语言,独具匠心地创设课前导语,创设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的长河之中。迷语引导法,运用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也能尽快的调动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先让学生猜:“我们亚洲有这样一个国家:面积小,资源少,经济发达;有善于学习别国长处的传统,又有着好战的军国主义的传统。这是哪个国家?”学生很快答出:“是日本”。接着再导入新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总之,作为一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我始终不断研究历史教学艺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对历史探索的热情,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上饶县清水中学 邱元清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新法初探 篇3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历史教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的内容,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情感人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育。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只是单纯的历史知识的记忆,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他们并没有理解的知识,并把这作为考核学生的一种尺度。如果这样,学生就会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史学的魅力也会荡然无存,历史学习将是一种负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历史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格教育,因为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富有灵性的。我们不能只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历史教学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以致历史在学生的眼中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我们要以塑造学生的人格为中心,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在历史的长河中,形形色色的性格各异的人物,演绎出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从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乐学,主动积极参加学习的前提。首先,教师要注意导的艺术,在开放式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多向互动的过程,要达到学生学的目的,关键在于导的艺术。人们常说:“好的成功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成功的导入,往往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投身其中,我们可以用故事导入、歌曲导入、诗词导入等等。

其次,教师要注意问的艺术。我们可以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认知矛盾的焦点处、教材前后的衔接处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阶梯状设问。这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授课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外,我们可以创设情景,以情激趣。要使学生亲临其境,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有感而发,因此我们要以实物演示情景,用图象、声音、多媒体再现情景,用语言描述情景,用音乐渲染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感受自然流淌,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感染熏陶的目的。

三、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引导者。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才能通过师生心灵的对话,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发展。

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创设乐学氛围,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不错”、“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行”“我真没想到你这样聪明”等等。适时使用暗示信号“满意的微笑”“期待的眼神”等等,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倍增,思维活跃,敢问敢做,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精彩的课堂和丰富的活动中,知识、能力、情感三者齐头并进。

四、鼓励学生“独创己见,坚持主见”的自信心和勇气

首先,鼓励学生敢想、敢思。我们讲述一个事件后,可把事件的背景、过程做简单介绍,但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推论。但教师的语气要和缓,带着一种诚恳、激励、询问、期待的口味。如“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件事怎样处理好呢?”“这个事件的后果如何呢?”“你们想象一下这样会引起事态怎样的变化?”学生面对教师平和的态度,期盼的目光,心态发生变化,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探求。

其次,指导他们“会思”“会想”。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知识还很肤浅,社会经验和见识还很缺乏,遇到一些问题,往往不假思索,凭主观意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让他们“会思”“会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不和平解决,事情会怎样?”“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称霸于天下,而扶持刘阿斗?”等等,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想象,这样他们会思之有深度,想之有新意,富有远见卓识。

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善于思考”的主人翁精神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4

(一) 初中历史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课程已经实施了10年,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都在不断地更新着教学观念。在这些新观念的指引下, 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教学, 研究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势在必行之事。

(二) 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它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 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高效课堂是作为教学理念提出来的, 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这就给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使大家努力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适合教师自身情况的新的路子, 而情景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三) 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

中学历史课程是培育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 历史知识的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做到史论结合。因此, 我们应创设适当的情景, 把理论寓于史料之中, 从史料的论述和分析之中看出理论, 使史料和观点统一。

二、情景的设置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很多, 包括运用音乐、图片、模型、表演、影视作品、进行比较、设置悬念等方法。而作为农村中学, 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创设出有效的情景呢?下面就具体介绍几种简便又实用的创设情境的方式。

(一) 有效地创设音乐情景

音乐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教师常把音乐带到历史课堂, 利用音乐独特的魅力, 作用于学生的听觉, 让视听结合, 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作用。将历史融于音乐之中, 不仅给学生美得享受, 愉悦震撼心灵, 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二) 有效地创设表演情景

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活泼好动, 参与意识极强。抓住学生这一性格特点, 并充分利用, 是提高课堂效率, 活跃课堂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堂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 效果很好。学生在表演之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熟悉课本内容, 了解基础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 在讲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 让三个同学分别表演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通过他们在会上激烈的争吵, 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也明白了巴黎和会的实质。

(三) 有效地创设比较情境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鉴别才能够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比较有两种, 一种是纵向比较, 一种是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 是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例如, 将甲午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比较,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对日本的战争, 却一负一胜。通过这样的思维锻炼,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时期同一时间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例如, 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 就可以启发学生将同一时期的俄国改革进行比较。分析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比较情境,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四) 有效地创设悬念情境

思维从疑问开始, 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情境恰当质疑, 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悬念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 通过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 讲《鸦片战争》时, 在开始设置疑问, “你们知道什么是鸦片吗?”学生会说是一种毒品, 接着提问, “那你们知道历史上由这种毒品所引发的一场战争吗?”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新课的探究欲望。创设情境也可以放在一节课的进行过程中,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 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既可以由教师提给学生, 也可以由学生提给教师, 或学生提给学生。疑问也可以在课的结尾, 这样主要是为下节课做准备。例如, 在讲完一战时教师可以这样质疑:“帝国主义国家在战场上的角逐结束了, 而他们在谈判桌上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他们是如何在谈判桌上争夺的呢?”这样就为下节课讲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有好奇心的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作出预习。

三、情景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 推动教师不断地学习以及教师专业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指引之下, 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会主动学习和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比如, 以全体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个性化教育、提倡探究性学习等。从而丰富教师的思想, 促进教师更快地发展, 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

(二) 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情景教学下,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讲授教材, 而是变成了教材的开发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的引领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简单地罗列教材, 而是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在学习中感悟学习的乐趣, 体会成功的含义。

(三) 拓展学生的视野, 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因为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科学地解读, 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构建, 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通过不同情景的设置, 拓展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 加深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 进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符合教学过程的自然生成规律。因此, 教师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使历史课堂更加高效。

【责编齐秋爽】

摘要:历史课堂中的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 通过音乐、故事、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历史知识。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5

(出考场后凭记性记下来的,不会有什么错误,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5分)

选择题有15个,每个1分,具体问题记不清了,但至少大家心里有个底。

二、简答题(20分)

16、简述金瓶掣签制度(5分)

17、简评三民主义(5分)

18、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重大历史意义(5分)

19、简述欧盟与欧共体的联系与区别(5分)

三、材料分析题(30分)

20、材料一给了两段荀子关于遵循自然规律的话,材料二讲的是1933年美国政府出资治理纳西西比河泛滥的措施及成效。(具体材料也记不清了,根据材料出了三道题)(共10分)

1、根据材料一说明荀子的主张(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治理纳西西比河的背景及意义(5分)

3、两则材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2分)

21、材料一讲了英国的议会代议制,材料二讲了德国的议会代议制。(根据材料出了两道题)(共10分)

1、据材料分析英国与德国代议制的区别及其原因(4分)

2、说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6分)

22、材料一是梁启超的一些思想和主张,材料二说的是什么梁启超是“近代变革第一人”。(根据材料出了两道题)(共10分)

1、据材料说明梁启超的思想主张(4分)

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近代变革第一人”,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评价梁启超(6分)

四、综合题(35分)

23、材料:上课铃响了,教室还是闹哄哄的,教师拍桌子,教室马上安静下来。教师吼道;“没听见上课铃响了”。

过了一会,从教室角落传来一个声音,“您哪次又听见下课铃声了”。

1、指出材料中教师的不当行为(4分)

2、从教师的素质、教学的教育性、有效教学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6分)

24、材料是关于《美国的建国》的提纲式板书(具体内容不写了,大家可自己查查),要求将给出的提纲式板书改成线索式板书,并说明线索式板书的作用。(10分)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 历史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87-01

前不久,我对我校三个年级的3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否重视历史学习,为什么2.你对历史课感不感兴趣?为什么? 3.在历史教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你们的历史课老师是专业的吗?5假如你将来从事历史教学,你有何感想?调查结果显示,1.不重视占100%,理由是中考不考历史;2.难受占98%,2%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感兴趣;3认为课堂气氛沉闷的占40%,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一上课就写出重难点让学生背;4.不喜欢的占95%,理由是有的老师上课不讲课,只是照本宣科,没趣味,课堂枯燥乏味;5.历史老师非专业的占80%,历史专业的占20%。这虽然是一个学校的状况,折射出的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观察,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现状可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社会、家庭、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不够重视,也不感兴趣。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心目中都是好学生,是大有前途的。而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有些地区不考历史,有些地方有几年考有几年不考,抑或考也在总分中占的比例很小,因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学教学中被当成“副科”,老师怕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学生也就更不重视。

二、农村中学历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历史专业任教的比重较小。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环境、交通等因素影响,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一些学科都是非专业老师所教(当然也不排除非专业老师教的出色的),加之学校、学生不重视,老师上课时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没有一点趣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历史知识匮乏,考试时笑话百出。

三、教学设施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和发展,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教学资源配备不足(历史教学挂图、历史刊物、历史书籍、历史资料少的可怜),更谈不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尽管这些年社会各界,政府各级部门都关注教育,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观。农村中学有了电脑,多媒体教室。但长期的习惯使得许多老师不常使用或不愿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偶尔使用也是应付检查或公开课而已。

四、教师的敬业态度不高,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历史课堂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优良的品格,发挥积极的德育功能。而农村地区的多数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讲授,忽视了方法的培养。教学中拿的是新教材,使用老方法教学,一节课从头至尾都是老师在讲,讲完之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题、质疑的机会,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想改变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我个人认为要“对症下药”,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社会要重视农村地区中学历史教学,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们的素质。综观世界各国的历史,不论是悠久还是短暂,政治制度和国体如何,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该如何编写,该承载怎样的教育功能,其看法却惊人的一致。即中学历史教科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名族精神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历史的学习,认识本国、本民族乃至世界历史的大体进程,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一个现代国家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都无一例外的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从提高国民素质和历史知识的层面上讲,更应注重中学历史教学。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进入社会,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是不完整的。譬如网上曝光的站在女红军塑像头顶照相的,多不和谐啊!而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长期以来一直不能释怀。一次在长途大巴车上,适逢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一个人竟然这样说:“日本人在南京杀那么多人也是被逼无奈,因为当时南京的老百姓无论老少男女在日本人背后开枪打日本人。”我当时就被雷晕了,这是多么无知可悲啊!可以想象一些人的历史知识贫乏到什么程度了,简直愚不可及。

二、将历史列入中考科目,并且增大历史在中考分值中的比重。长期以来,许多地方中考不考历史,或者考的比重很小,致使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历史课形同虚设。在调查中,甚至有学生提出中考不考历史,干脆去掉算了,初三学习任务紧张,别让它影响我的学习时间。列宁曾今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背叛”,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国梦,更要重视文明古国的历史,在过去的历史之上书写更大的辉煌!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多途径 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探讨,合作创新的高效课堂。古云:尊其师,重其教,信其道。作为教师,让学生尊重你信服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身素质得过得去。没有扎实的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充其量只能算作知识的贩卖着。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靠自己的学习,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岗位培训和参观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最主要的一点是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正所谓教学相长。历史课堂教学要采取多途径教学,如挂图的运用、课堂历史剧的编排、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乡土历史文化遗痕的实地考察、还原历史背景下的学生探討等。这样既增长了知识,活跃了课堂,又教会了学生学习历史、感知历史的方法,自然而然实现了教改的目标。

章士钊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可以为我们借鉴的很多。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也面临同样的抉择。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教育事业的明天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占宇《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2]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7

针对我校地处偏僻农村,学生绝大部分知识仍来自课堂这一现实,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从学生主体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会集中。注意力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应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如果导入新颖,一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如讲到屈原时,可以讲现在的端午节,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起来,当然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其次,现今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配有大量的图片材料,它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起到了再现某一历史事件片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辅之以声像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灵感,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最后,设法掌握一些记忆方法与技巧,以此提高记忆历史的效率,增强记忆效果。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歌诀记忆法

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央)。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如1927年到1930年中共领导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名称、建立者不好记忆,通过以下两句话来记忆,就容易多了:鄂豫皖,徐向前,方志敏,闽浙赣;贺龙洪湖、湘鄂边;邓(邓小平)、张(张云逸)左右江。再比如南昌起义的时间及组织者可编成:1927八月一,周朱叶贺刘南昌。方法不一而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随机生成。

二、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也牢。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在讲“大泽乡起义”时用“揭杆为旗”、“斩木为兵”来渲染起义时的气氛;讲“桂陵之战”时介绍“围魏救赵”;讲“马陵之战”时叙述“减灶计”;讲“巨鹿之战”时引用“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四面楚歌”等典故;讲“淝水之战”时介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让学生认识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戍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四、图表记忆法

借助多样化图表,充分调动视觉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记忆能力。如中国近代史要求掌握的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有5个,开放的通商口岸有20个,可以以长江为横坐标、沿海为纵坐标标注开放城市和开放时间。运用地图,让学生看、填、说、比较,一定会取得特别好的效果。

五、浓缩记忆法

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十年建设时期成就可总结为“1、2、3、4、5、6、7、8”。

1为一个“十年”:1956—1966。

2为两个钢铁基地:武汉、包头;两条代表性铁路:兰新铁路、包头铁路。

3为三个油田:大庆、胜利、大港。

4为四个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焦裕绿、向秀丽。

5为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

6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7为农村用电增长了70倍。

8为新建铁路八千多千米。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8

1 读———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文本

如何阅读文本呢?首先, 要阅读课本目录, 整体把握, 初步构建起整册书的知识体系框架。知识体系框架就好像人的骨架, 如果学习历史缺少它就像人散了架, 根本学不好历史。其次, 阅读课本正文, 丰富已经形成的知识框架。如果说框架是骨头, 那么课本正文则是历史知识中的血和肉。只有有效的阅读课本正文, 才能准确把握具体历史知识, 形成基本的能力, 达到对历史的有效学习。再次, 要学会阅读课本中的补充材料, 形成读史探史的能力。课本中补充材料的类型有很多, 其中以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居多。这些补充材料不仅仅是为了带给老师、学生们感性的认识, 拓展读者的视野, 启发读者思考, 增强历史的趣味性, 更重要的是再次阐述本节课的重点或帮助理解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知识。

2 思———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思想;《周易》有言:“思之思之, 思之不通, 鬼神将为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历史学习也必须学会“思”。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 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什么事, 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 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 说明了什么。在了解每一个历史事件时, 你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 思考它的原因、结果、有没有今天值得借鉴的地方, 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学习鸦片战争你可以思考, 英国为什么要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呢?而战争为什么又称为“鸦片战争”呢等等, 这样不断的思考就有助于掌握历史知识。同时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 具有大胆质疑的精神。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有所创造, 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 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 敢于挑战权威, 要做到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敢于质疑,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历练。“安之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学习中要积极养成善于提问的好习惯。敢于质疑, 是敢于向一切比自己优秀的人的“比肩”的过程。学习中还要养成与他人积极切磋琢磨的好习惯。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像蜜蜂似的, 不断吸取群芳精华, 经过反复加工, 酿造知识精华。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所以, 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 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习惯, 是当代信息社会人才的基本素质。

3 记———教会学生做好历史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历史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历史学习习惯。为了使笔记既少又全, 笔记最好记在书本里, 具体记什么呢?一是, 符号标记。如1、2、3;⑴⑵⑶;①②③等。每一个学生对自己书本里的符号使用要固定化, 用符号把一些关键字、句标出, 既醒目又省时, 还能使重点问题条理化。二是, 知识标题。如历史事件涉及的“原因、时间、地点、经过、内容、结果、性质、影响”等等, 学习课文时把这些知识标题标记在课本相应的内容旁, 再配以序号, 在复习的时候就能一目了然。三是, 补充笔记。老师补充的内容、板书提纲或自己从课外书本中得到的相关内容, 都可以记在课文上下左右空白处。

4 复———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复习的重要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著名的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根据他的遗忘曲线, 人们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掌握历史知识也需要复习。复习一般要求做到:⑴及时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当天复习, 在所学知识尚未遗忘之前进行;⑵重点复习。复习掌握重要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⑶反复复习。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孪生兄弟, 而重复就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做的及时和重点复习还不够, 还要做到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把所学知识从头到尾复习一遍。经过如此反复复习, 知识自然就记牢固了。

5 练———训练学生做题技巧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 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 “练习与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关系, 可以说, 练习得越密切, 信息向长时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学会做作业, 也是历史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 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查漏补缺。在练习方法上, 要学会审题, 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 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 悟———教会学生感悟历史感悟收获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古知今。首先要教育学生从历史中感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要教育学生在每次考试后都应该认真总结, 反复感悟, 尤其是自己的错误要高度重视, 以免形成错误的认识和习惯, 这就需要做考后记。下面就结合历史材料来谈一谈这一问题。①悟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每次考试后, 我们既要弄会每一个题目, 又要着眼于把握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识图题等主观性试题, 因其灵活多变, 更要注意总结他们的解题方法。一般而言老师在评价时总会介绍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 我们还要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认真分析总结, 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②悟典型。试题多以教材重点、难点而设, 也有些试题是教材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点。这些问题考过了以后还会再考, 并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 在笔记本上要对他们进行分析整理, 记录考卷中出现错误的典型例子, 然后加上注释, 说明错在哪里, 应如何修正, 并记下出现错误的原因, 对某些典型的错题, 也要收入“错题集”, 以免下次再重犯类似错误。③悟新知。考试也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试题本身会蕴涵新知, 另一方面, 老师也会结合某些试题介绍一些相关的新知识, 新信息。这些都需要认真感悟。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9

一、农村中学历史课开展探究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

新课标的实施,三维目标成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但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的教育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学校既想进行课堂改革,又担心影响升学成绩,探究性课堂教学又处在实验阶段,因此学校和教师对于课改心理上是比较矛盾的,不改不行,改革又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探究性课堂教学流于表象。

2.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身处农村,教师所获得的信息相对较少,外出交流不多,原有知识储备老化。教育理念滞后,缺乏进取心和创新观念,以“耗时低效”来管理学生,对于课堂生成问题、有争议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民主气氛,所提问题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囿于陈说,不敢打破旧有的思维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基础薄弱

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面窄、阅读量较小,对于文本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成为他们探究的障碍。教师进行拓展的时候非常困难,同时学生无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又无办法上网,更别说探究了。

4. 家长认识偏差

家长对孩子跳出农门的期望是非常强烈的,但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读课外书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都能自学了还要老师干什么?错误认识不一而足。

二、农村中学历史课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应对策略

1. 更新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作风民主,师生平等对话,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参与者,学习的引导者,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师生见解兼容的总结者,课堂氛围要相对宽松自由,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开放、民主、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探究试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地选学感兴趣的、爱好的内容,去拓展想象力,去张扬个性、显示自我、表现自我、创出新的自我。要尊重学生在情境中的多样选择。置身情境一般都会面临某种冲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多样选择,重在使学生明确自己做出选择的知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权衡利弊,不断地以问题情境冲击原有的价值观。要抓住真实情境,就需要教师具有敏感性,抓住生成具体问题情境的机会。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来开展情景设置,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现有的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加快,所以教师要不断充电强化自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管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一辈子学习,才能过好一辈子。教师要强化学习“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毕业、只有毕生”的意识,自觉把学习贯穿生命全过程,作为生活常态来坚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具有敢于创新精神的宝贵的心理品质,具有独立性、开拓性、抗压性的特征。学习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创新,更新知识需要创新,运用知识更需要创新。教师要树立开放、创新的意识,注重改造思维系统,善于在消化吸收既有知识、前人成果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有切实依据的新观点、新认识,形成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要确立学习力就是战斗力的理念。随着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和使命任务的拓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我们不懂、不会、不适应的东西越来越多。不加强学习,不善于学习,就会在社会变革中丧失核心竞争力。

3.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知识储备和对外交流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素养的提升。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设置探究问题时应注重所设置的问题的启发性、趣味性,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兴趣,同时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性、拓展性和连续性。注意课前、课中引导探究和课后延迟评价。对于课堂生成问题、有争议性问题不应该回避,既可以当堂评价,也可以延迟评价。重点、难点以启发性问题的方式布置下去,放手也是一种美丽。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不仅关系着本人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败和全民族素质的优劣。人民教师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力量,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方针能否贯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直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 学生应该夯实基础,解放思想、大胆开拓

课堂探究没有知识的储备是不行的,学生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是“勤”。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没有不勤奋的,教师可举例进行励志教育。

第二是“谨”。就是要严谨,要具有怀疑精神。

第三是“好”。既是兴趣,也是习惯,鼓励学生博闻强记。

第四是“稳”。就是努力锻炼抗干扰的能力,使自己能够保持稳中进取的昂扬状态。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10

由于农村中学同学们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面对这种参差不齐的生源状况,平和育才中学倡导特色办学,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决定在2014级新生中开展为期两年的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分层教学”思想,最早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通过对各种层次的学生不同学习速度的掌控,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潜能并用之于学习,摒弃对学习的恐惧感,努力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针对学生个性,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恰当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其实际情况的最佳要求,使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可望又可及的尺度上,使每个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并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对农村中学历史分层教学策略实验的研究,可以纠正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作出评价,提升各类学生学习的效能,能真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农村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内容

1. 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的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层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 对教学内容分层。

要提高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对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高档题,使知识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

三、农村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根据2014级学生入学成绩、入学摸底考试成绩,结合历史单科成绩,将这370名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的八个班,一、二班为A层;三、五、七为B层;四、六、八为C层。A层为优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班因材施教。主要分层项目有: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讲授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分层、评价分层等。针对A层,主要是“吃得饱”,“消化好”,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和智力优势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为主;对于B层,则按现行教学大纲,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上要求立足基础,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至于C层则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采取“慢进度、多重复、重三基、常反馈”的办法,保证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四、农村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成果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验,各层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由于同一层次学生的起点一致,基础相当,因而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具体体现在:

A层学生吃得饱,这些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不断增大阅读量,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B层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弱项,通过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查缺补漏,因而不断缩小了与A层学生的差距,成绩不断提高。

C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有了很大改善,大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在期末考试与中考考试中,该年段的历史成绩均远超同类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表扬。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

摘要: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纠正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真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06-01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是地处郊区的农村学校,学生结构复杂(基本来源于:农民家庭、水产养殖家庭、经商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好了,但父母却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方法还和上几代人一样,忽视家庭教育,不会主动配合学校,而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城市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差别,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亟待解决这一问题……

一、实施“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解决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厌倦的教学困境有了突破。我们所实施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老师讲,三分之一的时间学生探究,三分之一的时间学生练习和课堂检测。我在实施“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时,注意解决“小组的组建,小组长培训,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问题,特别重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的组建上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性格差异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6人,再推选出小组长,负责具体的操作。然后培训小组长,让小组长组织讨论与合作,安排一名组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组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要求每个组员都各尽其责。小组讨论有合作要求,否则,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小组讨论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这时就需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讨论前,组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组员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学生展示时,对小组学习的成果,学生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在讲人教版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中,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外貌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动手画一画课本上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像,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去画,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三、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社威曾在学术研究中指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和观念,而是在经验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过程。历史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点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常用的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以“西安事变”为例,为解决教材中的难点,我对学生先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如何解决的问题上,国内外出现了哪几派观点不同的政治力量?②各派政治力量主张的实质如何?③杀蒋或不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为什么会有不同结局?④中共基于什么原因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四个问题提出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于是,一种急于探索“谜底”的迫切心情,便油然而生,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新课的思维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总结出结论,然后让各个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主动逐个解决,获取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此可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自始到终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是老师讲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主体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质疑问难这个教学环节。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允许学生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如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质疑,从教学的重难点处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一个问题,胜于回答十个问题”。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重要措施。学生带着自己问题学习新课,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通过小组辩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学习《秦王扫六合》时,我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你说呢?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的小组辩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怎样提高农村中学历史课堂的效率 篇12

一、介绍课文设计结构, 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开学第一节课, 我会首先帮助学生学习认识课文设计的结构特征, 比如人教版课本每册都是:导入框→正文 (包括阅读文字即楷体字, 文献资料即竖排字, 插图, 动脑筋) →练一练→活动与探索→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学生了解了课文设计结构后其学习效果就会好多了。

二、活化历史教材,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刚进入初中的新生, 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 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 一开始就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 或者播放影视片段, 讲述历史典故, 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 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才能乐在其中, 才能勤奋地学习。而对于刚步入初中的新生来讲, 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 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 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 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所以我为了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并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如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教学, 课前我自制了一些写着五四运动时的相关口号的小旗, 上课时把这些小旗分发给部分学生, 叫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五四爱国运动中学生罢课游行时喊的口号, 每找出一句, 拿到写着该口号的小旗的学生就站起来并大声领喊出来, 其他学生也大声喊出这些口号, 这就很快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时代。接着又根据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找出能反映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口号即“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拿到写着该口号的小旗的学生就站起来并大声领喊出来, 其他学生也大声喊出来。讲到五四爱国运动结果时便引导学生结合口号找出遭到惩治的卖国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被调动起来。此外, 教学时我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穿插不少录像、图片、探究活动等, 让学生上台表演,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主动中。

三、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乡村初中的青少年, 更多的是留守孩子, 他们缺乏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 见识面狭窄, 但思想比较单纯, 教师平时应多引导, 多结合学科知识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去引导教育他们有爱心, 爱家, 爱学习, 进而爱他人, 爱集体, 爱祖国, 而且要有责任心, 对自己负责, 对社会负责。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 我精选了梁启超的《少年强则中国强》一文的话:“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然后让学生结合上述话语思考: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这些问题, 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把左宗棠、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詹天佑、侯德榜等人的志向和胸怀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并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四、注重作业设计, 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学生通过读、讲、议几个过程, 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 但由于农村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少, 家务比较多, 为了巩固学生从历史课所获得的新知识, 我精心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包括课外练习题) , 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时, 我布置了一道简答题即列举秦巩固统一措施的五个一 (政治上创立一套中央集权制, 经济上统一一种货币圆形方孔铜钱, 文化上统一文字, 思想上唯独尊重法家, 军事上修筑一座长城) , 以及一道秦朝疆域图示题 (自己动手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秦朝疆域四至) 。通过这些练习, 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 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 逐渐摸索和获得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 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 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 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 并通过练习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巩固和理解知识的目的,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应用型医药技术人才下一篇: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