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精选12篇)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篇1
进入中学, 学生的身体发育趋于成熟, 思维也随之发生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学生有了极强的创新意识, 强烈渴望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同时, 对家长和老师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作为教师, 要想把学生教好, 首先应让学生相信和接受自己。在生物教学方面, 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借助工具书, 弥补教师自身不足
近年来, 由于新课程改革, 常有具有十多年教龄的中年教师深感力不从心, 长期从事的老教材教学, 把教师和学生双双困在生物课本中。教师圈重点, 学生记精华, 别说是工具书, 有时参考书也属多余, 有一课本足也。这样久而久之, 高中、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渐渐淡忘, 越来越模糊。可是, 近年来各县市选用的新教材与老教材大相径庭, 新教材围绕实际生活, 提出具体问题, 真正体现了“题在课内, 答案在课外”的理念。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35页的“大家谈”中第二题:“比较松的果实和桃的果实有哪些区别?”其答案为:“桃花的胚珠由子房包被, 桃花受精后, 由胚珠发育成种子, 子房发育成果实, 将种子包被起来, 成熟的雄球果各个鳞片彼此离开, 每个鳞片上都生有两个裸露的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 种子也是裸露的。”该答案在本章节中根本找不到, 大部分是高中、大学里的知识。鉴于这一点, 中学生物教师应借助于工具书, 尽快熟悉并掌握高中、大学的基本知识, 把长期搁置的知识重新开发利用起来, 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值得学生信赖的专业生物教师。
(二) 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的价值
教室和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基地, 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在上好室内课和室内实验课的同时, 还要有计划的把学生带到野外, 做一些动植物标本。具体安排如下:每三周组织学生上一次课外实践课, 时间为两小时。前一小时, 指导老师把一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成四组, 给他们划定活动范围。让四个组的学生分别采集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枝条、会飞的昆虫和不会飞的昆虫。在活动过程中, 辅导教师分组指导, 教会学生认识当地珍稀动植物以及在采集过程中怎样保护当地珍稀动植物。后面的一小时, 辅导教师指导学生把采集到的动植物进行分类, 精选出较好的做成标本, 放进生物实验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与老师相互配合, 相互交流, 大大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笔者管理生物实验室的几年中, 经常有在外地工作的学子在节假日探亲时也来实验室看看。把当年自己和同学做的标本拿出来, 看了又看, 有的甚至把标本量好尺过, 给自己当年的作品订做一幅精美的框架, 以便更永久地存放。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共同参加野外实习, 既充实了生物实验室,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还可以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进一步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 督促学生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 让学生家长关注和重视生物教学
作为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 应发挥大多数学生家中自有田地的这一优势。如讲“顶端优势”时, 就拿普遍种植的棉花为例子, 告诉学生:在适当的时候, 把棉花的顶端摘掉, 棉花的果枝就会快速生长, 达到高产的目的。同时教会学生灵活掌握摘心的时间、整枝的方式, 以及管理棉花的科学方法, 并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在同一地块中与家长打擂台赛, 把一较小地块平均分成两块, 学生和家长各管一块。学生利用新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管理, 家长凭借的是多年经验。最后结果是少部分同学获胜, 但却获得了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可。据学生反映, 现在家长经常向孩子借生物书和生物笔记, 学习科学种田的知识。不仅如此, 在星期六、星期天也会有三三两两的中青年农民来学校阅览室, 找生物书籍看, 有时还会向生物教师问一些问题, 诸如“什么是干透浇足?”以及有关种子休眠的种种问题。总之,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服务于农业, 便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 能够推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 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动力
在现代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 任何事情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离开网络的帮助, “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落后于他人。生物教学也是如此。作为中学生物教师, 首先是自身应经常浏览一些生物网站, 下载一些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料, 引导学生阅读和学习。其次, 教师还要从众多的生物网站中挑选一些适合中学生浏览的网站介绍给学生, 如人教网中学生物主页、生物与教学、中国基础教育网—生物主页, 让有条件的同学自己上网查寻。在学习下载资料和自己上网查寻学习的过程中, 启发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与自身密切相关而课本上又没有的知识, 使学生知道在生物领域内除课本外, 自己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需要学习。另外, 生物领域内成功学者的敬业精神还能督促学生树立努力学习、争创一流的远大理想。近年来, 国内外生物领域内成功学者也亲身证明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网络的便利, 作为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和学生, 更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便利工具, 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生物教学。
综上几点,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作为农村的中学生物教师, 只要能及时“充电”, 掌握好高中、大学的基本知识, 认真备课、讲课、上好实验课, 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 产生农业效益, 并且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便利条件, 就一定能够振兴农村生物教学。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篇2
生物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学,但是,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导致一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薄弱,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生物教学很不重视,影响到了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结合农村学校生物教学实际谈谈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目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领导对初中生物教研工作重视不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许多农村初中没有专门的生物教研组,而大多与物理、化学合并在同一教研组,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主要讨论的也是统考科目的问题。另外不少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受挫。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许多农村中学学历合格的生物专业教师数量不多,因此,生物课的教学会出现“搭便车”的形式,由物理或化学教师兼任。虽说有些兼课教师也勉强能把初中课本的部分知识“啃”下来,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条件下,也能让学生考出相对较好的成绩,但在实验和实验教学的技能方面和专业教师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3.学生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一方面学生从部分教师、家长平时谈话中,感觉到初中生物是门“副科”,学好、学不好对升学无关紧要,这些学生考虑到升学的现实,同时也迫于这种升学的压力,于是慢慢地把学习生物放在次要的地位。如生物课上缺乏热情、做所谓的“主科”作业等就经常发生。另外,我们的某些从事生物学科教学的教师课堂教学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4.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许多学校把生物学科看着是“副科”,再加上农村中学由于经费困难,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在农村经常会出现突击性的实验操作,老师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或理化生实验会考,临时抽些时间讲教材中规定的,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照着老师的样子做,取几个数据,机械地训练操作技能,实验就算完成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坚持教育方针,争取学校支持。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有关领导和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教师与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领导和有关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挑选一位责任心强、熟悉初中生物教学、富有一定经验、热心生物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教师来担任专职生物教研员,并认真地,有计划地开展好初中的生物教研工作。
2.定期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目前农村生物教师的指导水平普遍不高,因此,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必须先对农村生物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可定期派遣部分生物教师参加相应培训班或函授班,也可邀请一些专家定期前来对生物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得好还要学生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觉得可以作以下尝试:
(1)精设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导入应该精心设计,力图开场即能激起学生求知欲。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巧设疑问。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巧设疑问,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巧设情景。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教师可利用标本、模型、实物或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生物现象为学生巧设一个有所感受的情境。
(4)贴近生活。教师应尽可能把生物问题与农村初中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彰显本土化和生活化。提问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4.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做好生物实验教学。农村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有利,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比如参加过养鸡、养猪,帮助父母种植过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捉过鱼、摸过虾。他们在劳作中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脑海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这些经验带到学校,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活跃了实验探索气氛,对实验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浅谈 篇3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生物不列为升学考试科目,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这给生物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何组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是我们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关键。现就这方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体会,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易集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偏科甚至厌学等现象,特别是生物课更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因此,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当前,学生在学习任何科目时都具有“有用”就学的心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为了升学,他们要学。而其他升学不考试的科目,他们觉得哪科“有用”就学哪科。因此,一开始我们就要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而且要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活生生的例子,多种的教学方式去营造好课堂气氛。如多列举一些该地区常出现,学生普遍体会到但又一知半解或错误理解的生物现象,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能真正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其次,上课前既要备好课,又要备好学生,力求做到上课时理论联系实际。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时,我们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同时也要了解这些知识能解决或解释我们身边的哪些问题或生物现象。备学生时,我们不仅要备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而且还要备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上课时,我们既能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理论知识,又能生动地解决学生所遇到的一些生物现象或生活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初中一年级生物“植株的生长”这一节,在备课时,我除了备好内容结构外,还备好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生活和生产经验——施肥的基本常识。在备学生时,考虑到学生来自农村,施肥知识和经验,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或了解。因此,把这些知识合理地安排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共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最后,注重实验课教学。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上好实验课,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和逐步掌握实验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大多数的农村中学中,实验经费缺少的原因,给实验教学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比城市的学生较丰富,同时,他们接触自然较多,对自然的体会也比较深刻。因此,对于实验教学,我们除了必须注意组织好课堂纪律和对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实验小动物的情感教育外,在实验内容设计上,可以适当变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花的结构”等实验,可让学生自备材料和实验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完成。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灵活组织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蓝图,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和灵活组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同时根据学校现状及学生的来源状况和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和灵活组织,经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设计和组织中突出引导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上新课前引导学生对新内容作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农村中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没有预习的习惯,且极少复习,只是上课时能学多少就多少。因此,上新课前,教师有必要根据新内容的特点,在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与新内容相关的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使新内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在学生对新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根据新内容的结构特点以及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由易到难引导学生理解新的内容。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新内容后,已对新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对于一些浅易的知识,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而对于一些难点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再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实物、板图等。使学生浅易而直观地理解新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性认识。
(三)在学生对新内容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与新内容相关的且具普遍性和典型性的自然现象或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新的知识来加以讨论、分析。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好课和备好学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把引导有机地镶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课上和课下结合起来
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而农牧业的生产更离不开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田间菜地、春耕秋收……这些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学生经常与大自然接触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都为农村学生学习生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给生物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我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有效地进行生物教学,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时,根据教材内容,自己事先到校外田野采集标本,同时发动学生利用上学的时间将路边的标本采集回来,用于教学。学习裸子植物时,松枝亦为我用,学生边学边看,一看就会,一学就懂。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对所学知识牢记不忘。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浅谈 篇4
一、重视第一堂实验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
初一学生还没有真正涉及过生物实验, 他们对生物实验充满了强烈的奇心, 在上第一堂实验课时, 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调动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比如在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时, 教师先出示显微镜挂图和实物让学生对照认识, 然后做游戏“看谁找得快”的竞赛活动, 每一个实验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到前排, 教师说名称, 代表们指出结构部位, 教师指出结构部件, 学生抢答其名称, 并进行评分。然后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小组合作之后, 让每组选一个代表参加“谁先找到目标”的比赛, 这样, 学生的第一堂实验课就在如此欢乐的气氛中达到目标, 还心有余味地盼望着下一次实验课的到来。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 规范实验操作
正确的步骤和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由于农村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很随便的习惯, 在实验中也容易犯同样的毛病, 如清洁载玻片和盖玻片时, 有的学生就很随便地用手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擦几下就开始做实验;观察显微镜时总习惯把右眼闭上, 转换镜头时总爱搬动物镜等,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改变这些错误的操作,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才能获得实验的成功。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 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最基本环节。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生物很多, 但只是一些随意的观察, 于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就非常重要。观察时要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观察前就要让学生弄清楚“怎么看”“看什么”。如观察蚯蚓时要告诉学生观察它有没有体节和环带, 是什么颜色, 有多少等。观察鱼的呼吸时, 看鱼的口和鳃盖是否交替开合, 水是否由口入, 由鳃吼出等。总之, 学生只有对所观察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 眼中有物, 才能成功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四、组织好探究活动
生物新课标增加了很多探究性活动。探究性活动的增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在进行探究实验时, 要重视探究过程, 而不是结论, 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 同时获取知识。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 教师不必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步, 而应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要求学生根据捕捉鼠妇时观察到的鼠妇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并围绕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 当教师发现方案有问题时, 要引导学生完善方案, 以便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五、安排课外小实验
根据教材有关内容, 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同时获得成功感。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后, 布置学生回家制作酸奶,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制作的产品带到学校进行交流, 品尝每一种产品的味道。学生非常兴奋, 从而获得快乐和成功。
六、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物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
农村学校附近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比城市的学生丰富, 他们接触自然较多, 对自然的体会也比较深刻。可利用这些条件搞一些课外实验和科技活动。如学习细菌和真菌后, 带学生参观农家的食用菌养殖场, 和种植户一起学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在家中制作泡菜, 制作甜酒等;学习无性繁殖后, 让学生到附近果场和果农一起搞果树嫁接, 培育果树新品种等活动, 学生对这些活动非常有兴趣。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篇5
[摘要]:本文是通过笔者在生物课的教学实践中, 并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对在农村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淡谈几点体会。
[关键字] 课堂教学优化思维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地发展。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信息以及发展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呢?我认为: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其思维并能自主学习与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巧设问题,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
例如,在讲解昆虫的发育方式时,利用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诗句入手,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句诗是否科学,若不科学怎么改一下?又如:在探究种子与果实的区别时,可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大胖子”引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个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哪个结构?这样,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巧设问题,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例如:在学习《植物根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治疗无名肿毒?为什么施 1
肥过多出现“烧苗”?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现象或者俗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3、巧设问题,激发思维的趣味性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食物的消化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小章的妈妈把刚买来的一个牛胃切成碎块,打算给小章做顿味道鲜美的牛杂吃。小章问妈妈:“人胃能消化掉牛胃,人胃为什么不能消化掉自己的胃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效地激发了思维的趣味性。
二、注重备课, 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备好课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现今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的高效,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即备好课。
1、备课的重要性。教学计划靠每一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否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
2、在备课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精心思考:思考是否吃透教材?思考学生的知识基础?思考学习这部分教材时还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突破?然后再精心设计:怎样开头?怎样指导学生读书自学?怎样启发?怎样设计检测题?最后还要精心组织:组织课前预习,组织课中听讲、问答、思考、讨论、练习,组织课后巩固、补差、实践活动等。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两主”和谐及教学的启发性,建构起有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
3、在备课中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并能“再度开发”。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还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教材与已学、待学教材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注重讲授,优化课堂教学
1、注重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一要创设情境。二要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现在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2、注重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3、注重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但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避免离题太远,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
四、注重“激励”,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只有通过不断提问、不断鼓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好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五、加强与其他方面知识的联系,优化课堂教学
1、加强生物与社会、科技的联系。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科技、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科技促进生物科学的发展。例如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章中有“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的内容,学生根据现在校园的状况,自己设计绿化方案。我校处于农村,周边沙石开采对学校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树立起知识与科技和社会联系的观点。
2、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物理、化学和数学紧密联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时,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有什么作用?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先告诉学生用氢氧化钠溶液起对照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在整个实验折中所起的作用。
3、加强生物学科内部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生物学科教材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多而零散、相对比较简单、系统性较差、章节跨度比较大、适合学生自我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些特点虽然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但是也同时增加了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难度。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充分联系已学习过的知识,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已学习过的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体会生物学科的系统性,最终达到对所学过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强烈愿望,愿同行们用心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生物教学中独具特色,自成风景。
参考文献
1.叶春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4(9).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因地制宜拓展农村中学生物实验 篇6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生物实验教学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1 文献标识码 A
对于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来说,没有实验活动作为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也不例外。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通过实验,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实验的科学方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块尤其重要的阵地。生物教师注重生物实验教学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而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村生物资源有效进行生物学实验教学,如何将“面向全体学生的生物学”、“面向公民的生物学”这一理念落实到生物学实验中去,如何提高农村生物学教师的实验素质就更值得思索和探讨了。
1 当前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农村中学普遍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很多地区中考不考生物学,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生物教师的地位得不到提高,加上农村中学的一些中考学科缺乏教师,于,是,不少初中生物教师转教其他学科,有的流向了城市,由此造成农村生物学师资力量更加缺乏。
1.2 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农村中学生物实验课大都是靠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生物学实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实验课”完全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生物课也因此失去了其应有的特点。传统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一学生——观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教师做概括性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和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碍于学生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农村中学的生物学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学生也需要改变学习习惯。农村学生由于客观上动手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差,主观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普遍对生物这门“副课”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花精力、花时间在生物实验上进行投入,只想应付考试。并且对于那些操作技术较强、难度较大的操作行实验,有的学生会产生畏惧情绪,缺乏自信心,尤其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改变学生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是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一环。
1.3 经费紧张,资源匮乏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物学科常被作为一门“弱小”学科看待,生物学实验设备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实验开设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农村中学生物实验开出率不高的原因不只是经费问题,还涉及采购难的问题,特别是用量较少的实验药品,或需专项运输的易燃、易爆药品往往无法进行专项采购。再者,生物实验所需的活体材料,部分需野外采集,由于存在季节性因素,材料来源面窄;即使可以采购的材料,由于无固定的市场来源,也存在材料缺乏问题。
2 因地制宜,搞好“低成本实验”
尽管一些农村中学实验设施设备落后于城市,还无条件装备实验室或缺乏实验器材,但只要教师思想重视,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因地制宜,搞好“低成本实验”。在生物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做到师生一起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解决困难,尽量多上实验课。只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同样能达到新课标的生物学实验要求。教师要能因地制宜,发动学生,创造条件,变弱势为优势,保障生物学实验顺利开展。农村生物教师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还是能够正常进行很多生物学实验。如:以学生文具为“解剖器”,开展一系列的植物形态解剖实验。解剖动物的实验,解剖剪可用剪刀取代,蜡盘可用薄木板取代,吸水纸可用废旧报纸取代,等等。这样提高生物实验课的开课率,仪器虽然简陋,同样达到目的,而且由于学生亲自动手的面广,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比较简单,因此教师还可进行实验改革,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生物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可见,只要因地制宜,农村学校也同样能把实验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3 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教学中心须充分重视实验,发挥实验的作用。虽然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实验不能开展,但在进行某些动植物实验时,却有着城市中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农村学生对于农作物栽培、花卉栽种、畜禽养殖及植物的识别比城市中学的学生接触的多,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比如很多学生参加过养鸡、养猪,帮助父母种植过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捉过鱼、摸过虾。农村学生在劳作中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脑海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他们把宝贵的经验带到学校,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特别对实验课起到了一种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农村中学地理条件优越,特别是动植物活体标本随处可见,实验材料极为丰富。教师可充分利用农村中学取材方便的优势,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发动学生自带有关实物或活体标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如在讲种子结构时,让学生带玉米、蚕豆等十多种种子;讲鲫鱼外形时,让学生带鲫鱼;上“观察和解剖青蛙”的实验时,让学生自备活的青蛙。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事先接触、观察所要采集、捕捉的动、植物,增加感性认识和兴趣性,达到教材增编“看一看,想一想”和“演示实验”两个栏目的目的,即让学生通过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过程来学习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利用学校周边资源,拓展实验场所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课外实验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教学资源是进行课改实验的坚实基础。学生身边有许多显性和隐性资源,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环境特点,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物质保障,教师可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各种环境资源,结合探究活动内容,设计和改进课本探究活动。有些探究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可以安排为课外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不仅降低了活动的成本和难度,而且缩短了学生与探究活动的距离,让学生感到科学探究并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及的,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为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必要进一步改进试验教学,发挥农村中学的特有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改进农村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家朴,浅议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8.8:53-54
农村中学高一生物教学浅谈 篇7
一、农村中学高一学生生物知识淡薄的原因
1. 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几乎没有。
农村初中由于种种原因, 教生物的教师大多数并不是学习生物的专业人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一定能给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态度也不端正, 甚至上生物课写其他作业、干其他事情。大多数同学没有进过生物实验室, 更不用说做实验了, 使学生从心理上对生物有一定的放弃意识。
2. 初中生物并不是连续学习的, 有一年的间断。
初一、初二学习生物, 而初三没有生物课, 高一又开始学习生物, 这就形成生物学习的间断, 也导致本来就模糊的生物基础知识从学生的头脑上基本消失, 因此高一学生的基础薄弱就明显突现出来。
3. 生物不是中考科目,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
也就不重视生物科, 生物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淡化, 学生从根本上放弃生物的学习, 这也是生物基础知识薄弱的根本原因。
由于上述原因, 高一学生的生物基础过于薄弱, 在此基础上要进行高中阶段生物的拓展和创新几乎是难上加难, 再加上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进行生物教学, 势必给我们农村生物教师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既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搞好教学工作, 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那么, 初中学生的生物基础几乎没有, 如何进行高中生物教学呢?怎样才能加强学生初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呢?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 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更是我们农村生物教学中的困惑。那么, 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针对以上原因需采取的措施
1. 明确目的, 端正态度, 转变观念。
首先从高考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明确高考总分中生物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也是高考必考科目, 必须重视生物学习。再从学业水平测试角度对学生进行分析, 从农村最实际的角度来说, 学业水平测试过关才能拿到毕业证, 生物学科属于学业水平测试科目, 必须重视才能使学业水平测试过关。再从当今科学发展趋势来说, 生物科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生物知识缺乏, 会使我们离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远, 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因此要融入社会, 必须了解一定的生物知识, 必须重视生物的学习。从高考、水平测试、当今科学发展等多个角度分析, 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态度端正, 提高学习积极性。
2. 重视现有课程资源, 倡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让学生把初中生物课本带来, 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本的资源作用, 把它当参考书使用, 随时查阅, 随时学习, 随时强化, 随时巩固, 也能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使学生有成就感, 这样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也显得较为轻松, 而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3. 结合实际, 不断探索, 搞好教学。
结合新课改理念, 多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多读、多问、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总结的学习方法,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的方法。形成边教学边引导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前后对应, 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统一性, 从而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联系实际的核心是学生和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观念转变了, 学生的观念也慢慢会跟着转变的,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 在农村的生物教学中, 既要巩固学生初中生物知识, 又要深化高中生物教学, 任务量是相当大的。只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充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生物教学一定会搞好的。
参考文献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篇8
一、根据农村中学特点, 认识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校 (注:此处指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中学) 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 但又是经过重点学校选拔后的剩余学生;在历届毕业生中, 相当多的学生又回到农村, 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根据这种实际情况, 生物知识大有用处。去年因为连续的阴雨加上有些种植户排涝不及时, 当地许多农户的辣椒出现较为严重的烂根, 正巧我们学习“呼吸作用”, 学生根据理论告诉家长及时排涝这个简单的补救办法, 挽回了经济损失,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 我们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 普及生物知识和技能, 还可通过学生将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家长。这就要求农村生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 挖掘新的教学材料, 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形成农村学校的教学特色。
二、紧密结合教材精选恰当的例子,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与城镇学生相比, 农村学生更具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注意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使将来他们能更好地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这符合教育的目标, 同时也符合高考中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教学中老师选取恰当的例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选取例子的。
1. 选取能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例子。
例如, 在学习“无性生殖中营养生殖”时, 马铃薯的块茎繁殖是典型的营养生殖, 学生种植马铃薯的亲身经历对理解本知识点有很大促进作用;讲到扦插、嫁接时学生联系生产中杨树的扦插、杏树的嫁接展开讨论, 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 知识点更容易掌握, 同时主动思考的过程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 在学习“子房发育成果实”以后, 学生对“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这个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这种认识常常是肤浅的。笔者接着出示了本地常见的辣椒、西红柿、蚕豆的果实, 让学生辨认果皮部分和种子部分。辣椒、西红柿果皮肥厚, 贮藏着丰富的营养物质, 蚕豆的种子贮藏着丰富的营养, 果皮显得很薄, 学生在反复思考讨论中, 深刻认识到“果皮和种子组成果实”的生物学含义。
又如, 讲到呼吸作用时说到庄稼的“中耕松土”, 学生联系实际很容易就掌握了知识, 并且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指导家长。由此可见, 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在新的情景中解决新问题, 必然对知识有牢固的记忆和充分的理解, 同时, 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必然主动思考,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样就启迪了智慧, 锻炼了思维能力。
2. 选取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例子。
《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教育, 这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教学实践中, 常会出现只重视对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发展的培养, 忽视了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生物学教学中理应联系实际挖掘学科教育人文精神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完善学生的人格。
例如, 在讲到“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中的环境污染时, 让学生关注媒体报道: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腐烂, 进而影响无锡市居民生活用水, 让学生充分感受污染带来的恶果;关注2009年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之争。
3. 引用“农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选择许多联系实际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能促进课堂教学。例如, 在讲授高二生物第四章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时, 就借用“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和“种庄稼有收无收在于水, 收多收少在于肥”的农谚来引入;当延伸到当时的新技术———测土配肥时, 学生纷纷表示要给家长传递这个信息。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 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
三、结合教材内容适时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走出课堂, 把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又可以巩固基础知识,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常言道:“实践出真知”, 新时代需要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人才, 所以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验和探索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比如, 通过生物兴趣小组组织活动, 到蔬菜基地去参观学习、参加义务劳动等,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启迪解决问题的思路, 锻炼了思维能力。记得一次和学生们在做当地污染情况调查时, 发现两个淀粉加工厂把没有经过净化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中, 闻着阵阵恶臭, 望着周围趋于枯死的树木和小草, 原来吵闹的学生沉默了, 很久, 很久……这次实践活动的效果是课堂上的说教永远无法达到的。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篇9
一、农村学校建立生物标本实验室的可行性分析
1. 农村的资源优势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 动植物种类繁多,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这些自然资源为以实验探索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小学自然和中学生物教学, 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实验材料和广阔的实践天地。
2. 生物标本实验室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一般学科实验室的建立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对农村学校来讲负担较重。但生物标本实验室的创建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科学、有序地进行。甚至, 可以利用教室、走廊、角落等地方作为实验和展览的场所, 能大大地减少资源的消耗, 减少资金的投入。
二、建立生物标本实验室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
生物标本的制作本身是一门实践课程, 学生在参与标本制作的活动中,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 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 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小组合作完成, 从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组织和合作能力。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标本的制作过程可以概括为“参与—体验—内化—表现”四个阶段, 学生在参与中发挥自主性, 在体验中通过内化来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最后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学生的自主贯穿了活动的全过程。充分体现自主性的自制标本活动, 使学生的热情高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有利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 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生物标本的制作原料来源于大自然, 学生在制作标本活动中经常走进大自然, 通过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将会更加热爱大自然, 珍惜、保护自然环境。
三、生物标本实验室建设活动顺利的前提保障
1. 需要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实验室的建设活动, 不是随机的一项任务, 而应作为一种课堂资源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范畴, 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长期的工作计划, 常抓不懈。不能把实验室的建设当成是普及达标的摆设。
2. 需要学科教师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学科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服务者和评价者, 因此, 要把此项内容列入学科计划, 作为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统筹安排, 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设计活动方案, 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衔接和课内课外的互补, 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制作的数量, 使建设活动成为无源之水而流于形式。
3. 需要学生积极参与, 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主力军
生物标本实验室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 否则, 仅依靠几个学科教师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我认为, 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 标本的制作必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明确制作的目的, 不能单纯地追求制作的数量而使实验室的建设活动流于形式, 那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 (2) 标本的制作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 给学生带来压力或负担, 从而违反原来建设活动的目的; (3) 对制作的标本必须要及时给予评价和展览, 否则, 就会让学生觉得该活动是一种学习的负担, 大大减低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对生物课堂教学的进行带来不便; (4) 标本的制作要做到成规模、成系列,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 收藏标本时要精选, 以期能达到不断完善实验室的目的。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篇10
一、依托地域优势,上好“室外课”
农村中学多数在广阔大自然的怀抱中,一出校门就可领略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教师如能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上堂“室外课”,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两栖动物时,正逢春末夏初。我打破以往只在教室上课的习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小溪边去上课。我先让学生在藻类、石头下寻找蛙卵,进而观察小蝌蚪,并动员学生寻找不同发育时期的青蛙。并联系同学们小学语文课本上学的《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学生思考:小蝌蚪从哪儿来,又哪儿去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会分别想到蛙卵和青蛙。然后,教师对着实物饶有兴趣地讲述青蛙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等,边讲边看,边问边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兴致高,效果也就好。再如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所涉及的内容中,教材介绍的大多都是本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我在介绍藻类植物时,布置学生事先采集藻类标本,在教学时由学生展示所采集的标本,并指导分组观察、总结,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苔藓植物时,由于地钱、葫芦藓、墙藓等都是校园阴湿环境中常见的种类,故可采用提出问题,野外实地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一些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又能亲近自然,了解自然,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美丽。
二、依托生物资源优势,进行“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知识都源于生活。学生在课前感悟生活时,意识中已形成潜在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已不乏片面和错误,但教师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即可转变为学习的新知识。由于农村学生从小就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熏陶,环境中各种动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无不在他们的头脑中有着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如能充分挖掘这些取之不尽的生物素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昆虫时,学生课前已观察过苍蝇、蚊子、蜜蜂等昆虫,他们的意识里已有“昆虫会飞,会飞的是昆虫”的萌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昆虫概念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会飞的是昆虫”。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先予以肯定,然后又不失时机地设问:“鸟会飞,也是昆虫吗?”学生愕然。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蜜蜂和鸟还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经过梳理自己的感性认识,马上想到蜜蜂有六条“腿”,而鸟只有两条腿。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利用课前获得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在自我纠偏,自我评判中构建了“有六条腿的是昆虫”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质的飞跃。再如在讲保护色时,结合我们当地夏天蚂蚱特别多,许多同学又捉过蚂蚱的实际情况。我以此为契机,先设问:“同学们想一想咱们这儿常见的蚂蚱体色有几种?”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绿色、土色两种”。接着,教师又问:“你捉蚂蚱时在什么地方可捉到绿蚂蚱,在什么地方可捉到土蚂蚱呢?”学生凭自己的感性认识马上说出:“在绿草丛中多绿蚂蚱,而在枯草或草少处多土色蚂蚱”。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发问:“为什么在绿草丛中多绿蚂蚱,而在枯草或草少处多土色蚂蚱?”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同时,教师便很自然地将保护色的生物知识融入其中。
三、依托生产实践优势,做好“学用”结合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物知识源于生活,用于实践。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如果离开实践将是空洞抽象,毫无意义的。因而,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去探究。如学完植物的无性生殖后,我引导学生去自家的果园,在家长的指导下给果树嫁接。通过亲自动手,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选接穗,选砧木,怎样才能提高嫁接成活率。经过自我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既真正掌握了嫁接技术,又顺利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又如,在讲完传粉的知识后,结合当地塑料大棚内种植西瓜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大棚内帮家长给西瓜授粉,通过自己实践一方面学会辨认雌花和雄花,又对人工授粉有了切身的感受。看来,激发和启迪学生课后去实践,会使课堂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提出自己的体会: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农村中学的地域优势,生物资源优势,生产实践优势,因陋就简,扬长避短,无疑会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大有裨益。
关键词: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尔东.农村中学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5期
[2]陈露.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05期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生物实验教学;合作学习;创新能力
四川省從2010年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实验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过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发现许多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实验教学并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了生物教学的健康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将通过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现状
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措施不能及时落实
在实验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部门、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有些上级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人员由于没有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或者对实际教学过程不太熟悉,总认为实验教学不重要,对教学成绩影响不大,实验的多做与少做、做得好与做得差没有什么关系,从而影响到对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监督。其次,有些教师也抱着实验做不做对教学的影响不大的想法。做实验时要提前作准备,要和实验室联系沟通,组织学生也比较麻烦,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实验能省就省,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认为做实验可以用教实验代替,很多时候就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或用教学视屏代替实验,或用课件展示实验过程,甚至让学生自己看实验的教学模式也是普遍存在的。第三,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要求,对待实验的态度就是一个“玩”,没有把实验当做一个严谨的事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通知做实验,学生一个个心花怒放,兴高采烈,而把教学要求置之脑后,到实验室后东摸西摸,对一切都好奇,对教学内容不认真对待,导致教师组织教学困难效果差。这也是导致教师不喜欢上实验课的原因之一。
2.教学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也是生物教师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动手能力。首先,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生物是实验性学科,其主要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因此,实验操作与演示实验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实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1)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2)对实验过程的操作能力;(3)对结果测量的操作能力。其次,现代教育强调过程性教学,即把学生学习知识结论的过程设计成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抽象概念、原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让学生直接动手实践的内容。要胜任这类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做,还能在学生动手做的时候给予指导,指出其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施课改后,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有些变化,特别是选修教材的实验和课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没有亲自操作过,即使是考纲规定的,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胡萝卜素的提取等实验课题都难以完成。其他的一些实验难度就更大了,教学中也就只能讲实验和看实验了。所以,提高教学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也是非常必要的。
3.实验设备和器材不足的制约
由于相关部门的协调等因素的影响,与学校实验相关的器材配备迟迟不能到位。比如,笔者了解到曾有一中学在2011年9月就向学校汇报了实验设备的不足和实验药品器材的缺乏等问题。学校又向相关主管部门汇报,但是直到现在三年时间过去了依然毫无动静,一件都没有落实。由于经费等因素实验所需的一些耗材无法及时补充。比如,在做“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由于滤纸的缺乏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后面几届该实验不能完成,又如,实验室缺乏盖玻片,实验时用塑料片代替,有些塑料片的透光性比较差,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实验室的琼脂也比较少,自己在2013届做了微生物的培养的实验后没有及时补充而导致下一届不能继续完成相关实验。
以上的诸多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生物学实验的正常教学,但不能以此为借口就不进行实验教学,要克服困难,尽一切可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二、应对措施
1.从思想上足够重视
应该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实验条件,精心组织学生认真实验。新教材对生物实验的考查要求:“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结论。”当前高考中的生物实验题大多要求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又要有较强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要靠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所以,平时的教学教师要认真准备,要求学生高度重视,努力按要求做好每一个细节。
2.实验教学人员的再学习与实验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由于各种原因,平时教师实验也做得比较少,许多实验中的一些细微变化教师自己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选修教材上的实验很多教师都没有实际操作过,不知道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在对学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学习方式除了自学外,如果有专门机构进行培训或给予辅导、指导就更好了。
3.教学中认真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除了认真组织实验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不要认为实验只是玩。要认识到实验的严肃性和严谨性,让他们能认真对待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缺乏激情是很难做好一件事的,科学探究也如此。只有学生处于一种高亢的学习、探究激情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主动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与技巧,更要注重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和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觉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
4.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工作,生物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要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原理上、实验步骤上、结果分析等方面重新审视,改进方案。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双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形式,合理大胆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所谓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做果酒果醋时,由于当时正处于3月份,受材料和条件所限没有成功,只有实验过程,没有实验结果。后来,在当年九月份的时候,笔者自己做了一些葡萄酒,做好后带到学校,先给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制作过程,然后让学生品尝做好的葡萄酒,学生的兴致非常高。算是给了学生一个实验结果。学校实验室没有发酵装置,就用塑料瓶代替,让学生解决通气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想法,其中有个学生说用传统的泡菜坛发酵,因坛沿可以加水密封,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容器内的多余的气体可以放出。还有的学生提出发酵罐外面套一个气球,瓶内气压增大时最多是把气球胀大,从而避免把发酵瓶涨破。对于学生的这些新奇的想法,教师应当给予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科学实践的精神。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篇12
上述原因使得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在相当长的时间以来一直处于低谷。但现在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 生物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1)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1]。农村中学要达到以上目标并非易事。笔者认为, 农村中学也有自身的优点, 只要农村中学生物教师认真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 肯于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是完全能够达到《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的。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采用变式教学法, 选择合理的教学变式让学生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
教学变式 (简称变式) ,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简单说来, 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2]。所谓变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手段, 使学生有效地加深认识和理解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 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过程中, 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学变式的选择[3,4]。在采用变式教学法时, 教师只要选择的变式合理, 就能使学生达到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 按照胚乳的有无可以将种子分为两类: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又根据子叶的数目可以将种子分为两类: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现实中, 学生所看到的双子叶植物通常是无胚乳的, 因而总认为只要是双子叶植物就一定无胚乳。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通过提供蓖麻等有胚乳的双子叶植物实例对学生进行点拨, 使学生牢固掌握种子的分类概念。又如, 在举例讲解苍蝇的适应现象时, 不但要提及苍蝇翅膀发达, 飞行能力强, 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 适应空中生存环境, 还要提及在某些常有暴风的孤岛上, “残翅”和“无翅”的苍蝇, 因降低了被暴风吹到大海的几率, 反而适应了当地的环境。这样,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两种适应现象的对照, 使学生准确理解“适应”概念。
二、采用趣味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趣味教学法便于创设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营造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学氛围, 能让学生在生动而紧张活跃的气氛中领略到生物学的魅力,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且记得牢、学得活。趣味教学法要求教师对生物专业知识要有深刻透彻的了解, 不断发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如在讲述果实的结构和类型时, 笔者给学生在实验室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果实让其仔细观察和解剖, 并让学生对能吃的果实一一品尝;在此基础上, 笔者让学生自己对果实的结构和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各种果实的异同点。笔者看到, 学生们在品尝时非常快乐, 而且都表现出对有关果实的知识很感兴趣的情状。看来, 这种讲授方法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唤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以农村田野和野外作为天然的教室
农村中学所处的环境是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生物知识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紧密的环境。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要达到《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两个目的, 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根据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需要, 不断带领学生到农村田野和野外去, 以农村田野和野外作为天然的教室, 让部分教学任务在这些天然而生动形象的环境里完成。例如“叶的形态”、“花的种类”、“植物的营养繁殖”、“蕨类植物”和“节肢动物”等教学内容笔者均是带领学生在室外完成的。这样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和利用生物知识的稳定兴趣,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关心大自然的崇高境界。
四、开展小组探究、讨论、交流与合作, 提高农村中学生参与生物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按照《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加强进行科学实验探究, 在探究中去分析现象, 寻找结果, 探索规律的培养。笔者发现, 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因为见识面少而在性格上比较腼腆, 面对教师的提问极少主动发言;对于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同学之间很少主动交流;对于教师对他们提出的探究任务, 若教师事先不对他们进行分工, 他们是很少主动参与合作的。为了改变以上现状, 加强对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经常采用开展小组探究、讨论、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方法, 以不断提高他们参与生物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笔者根据生物学课程的目标设疑、制造悬念或创设相应情景, 让他们自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 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笔者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发现问题时, 笔者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过程结束后,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作总结, 通过班级交流后得出正确的生物知识或规律。
以上笔者讨论了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在具体的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 而应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授课内容及对象, 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
摘要: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 为克服教学设备等紧缺带来的困难, 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通过采用变式教学法, 选择合理的教学变式让学生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采用趣味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农村田野和野外作为天然的教室;开展课堂讨论等提高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29.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74.
[3]胡志军.变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 2005, (4) :27-28.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论文12-11
教学-农村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11-22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05-11
农村中学的双语教学06-10
农村中学健康教学体育06-16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反思07-04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08-17
农村中学体育教学08-29
农村中学写作教学探略07-19
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