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12-19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精选12篇)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意义,美术教育才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然而,在农村,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方面,则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美术的社会作用和美术的教育意义认识不到位。在广大农村,人们认为美术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上流社会人士或艺术家所亲、所为。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误区。岂不知美术的社会作用除了体现在一般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以外,它还有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实用价值,那就是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更美更好的各种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在工艺美术和建筑中体现的尤其明显,现代社会迅速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服装设计、商品包装、工艺美术、广告设计等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创造美得任务虽然不完全依靠美术,但美术却是创造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

另外,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丰富感知领域。人的知识无论如何渊博、见识如何广阔,但对光怪陆离、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所有的领域,不可能都了如指掌。然而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使人遨游世界、漫步人类历史长河,形象地接触一些具体内容。同时美术作品是反映人类对大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评价的艺术形式。从广义上讲,它对推动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宣传、鼓动、导向、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社会个体而言,它能启迪人们从善弃恶、喜美恶丑、明辨是非,起到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和灵魂的作用。然而一部分人却缺乏上述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资源匮乏。好多学生从学前班到初中最常用的是一支HB铅笔和一张普通白纸;教师手中只有美术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和一盒彩色粉笔。美术课上,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笔,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画一笔,教师画什么,学生跟着画什么,美术课则以简笔画为主,长期以来误认为美术课的教与学就是这样的。有的学生对颜色都难以分辨,最多能了解什么是素描、什么是简笔画。有些学生竟不知“文房四宝”和画种,看不出哪种绘画属于水彩画,哪种绘画属于油画、版画、漫画等,更谈不上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所以学习用品和条件不具备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教育理念偏激。在农村由于教育观念的束缚,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而淡化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有些学校认为音、体、美反正都是所谓的副课,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是所谓的主课,是中考必考科目,学好了就万事大吉。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取决于主课成绩,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主课而轻视副课的思想在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心目中占主要地位,对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导思想没有落到实处。试想一下,在我国封建社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就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我国古代设置的“礼、乐、射、御、书、数”所为“六艺”的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的教学思想。而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又将美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美育则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可见,在大力实施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不能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从认识和行动中得到根本转变,“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四、教师自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如绘画、制作、编制、书法、剪纸等)功底不扎实。一些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只是临时由非专业教师代替。加之现行教材大凡都是欣赏、评述、设计、探索等内容,他们对古今中外作品缺乏了解和探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较差,不会利用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内容匮乏,形式单一,一节课草草了事,学生感受不到美术课美的形象、色彩、形式、表现,无法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欲望。

就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在农村人们对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育理念偏激,教育者专业水平不扎实,共同制约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能否使美术教育在农村学校发挥效益,让农村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值得思考的课题。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2

一、明确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导入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 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的阶段也可称为英语教学的“导入”阶段。通过“导入”,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欲望。目前, 大部分农村七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英语, 英语教师第一节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关键性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若“导入”得当, 就能吸引学生, 引起学生注意, 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教学的“导入”阶段, 要求学生从开始接触英语起, 就明确学习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学习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结合, 因此学习习惯应从这四方面培养。

1. 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听是接收和理解口头信息的手段, 在学习中多数学生反映在听力方面感到困难, 考试在听力上往往也失分较多,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多让学生听, 并且教学生如何听。要求学生做听力时, 不是一味地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而是抓住有效信息, 听关键词。让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掌握听力技能, 从而能坐得住、静下心, 并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认真地做听力练习。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因材施教, 使学生听一点, 懂一点, 时时有收获, 堂堂有积累, 避免教师高谈阔论而学生如听天书般毫无收获。

2. 培养学生大胆“说”的习惯

“说”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之一, 而表达是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 因此养成说的习惯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发现, 多数农村学生往往不敢大声说英文, 其原因是怕出错, 怕同学嘲笑, 这就需要教师多鼓励学生克服怕羞的心理, 敢于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 并能进行模仿学习。教师开始时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 应允许学生说错, 以消除学生的害怕甚至逆反心理, 增强其英语表达的自信心。同时, 在课堂及课外,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要多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氛围, 养成说英文的习惯。

3. 培养学生经常“读”的习惯

农村学生由于地域限制, 很少有机会跟别人用英语交际, 因此, 朗读和背诵是乡下学生学习英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 朗读与背诵,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良好的语感,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只有多读多背诵, 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思, 从而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4. 培养学生多“写”的习惯

首先, 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 既要笔画正确, 更要间距合理、页面整洁。其次, 要求学生平时多做写作练习, 如人教版教材每一单元都有写作要求,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句子开始, 模仿本单元相关的内容写一些小作文。同时, 经常组织书法比赛和小作文比赛, 给予优胜者表扬奖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产生学习的兴趣。

5. 培养学生及时“做”的习惯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要做到全面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此, 课后的复习和作业必不可少。课后作业是知识消化和巩固的过程, 通过及时复习可以减少遗忘, 弥补知识漏洞, 升华对知识的理解。“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 学生要养成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严禁代写、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也才能逐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实践证明, 学习上的成功愉悦, 能够满足学生成绩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 给新知识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在这一动力的作用下, 学生的创造欲望及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因此,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鼓励每个学生进步并善于发现, 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在课堂上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学习上一时有困难的学生时, 适当降低难度, 使他们有机会回答正确, 并恰如其分地进行表扬,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对少数优秀学生提问则可适当提高难度, 以增强语言新颖性。通过以上方式, 学生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以及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情感共鸣, 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佩服、喜欢任课教师, 才会喜欢上他的课;喜欢英语老师, 才会对英语感兴趣。在教学中, 我认为“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手段, 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变化, 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 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并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起师生间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以及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英语学科, 从喜欢学、愿意学到自觉学, 由“苦学”变成了“乐学”。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大胆实践, 不断创新

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体育状况、体育教育情感、和谐师生关系、情感教育

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今天农村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未来建设人才的素质。通过对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我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日趋下降。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目前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家庭,自身对待体育课普遍认为:我们世世代代都在农村长大,身体极棒,不需要锻炼都挺好,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不干农活,甚至农忙时间都只是做做饭,洗洗衣服等情况令人担忧。

(2)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农村学校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农村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有的农村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农村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

(4)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认为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視体育教学工作,加大投资力度

1.农村学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农村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课教学的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3.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农村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

二、渗透教育者的情感

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

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

1.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

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新时期的学生个个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同时,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渗透思想教育

在体育课中渗透思想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的必然要求。

4.激发兴趣,做到“寓教于乐”

在体育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5.准备活动科学、有效化

许多人认为准备活动就是做个游戏,做几节基本操。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专门性练习在准备活动中的作用。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教授初中文言文方面,应改变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始终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如何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有活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要努力实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领工作,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多年来,在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原来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文言文较少,进入中学后文言文的数量与难度都有所增加,很多同学不喜欢甚至放弃文言文。为此,在古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可读性较强的名篇,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它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渊源相通而又大相径庭,同为主,异为次,所以不难学,有信心就能学好。

二、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意义

张中行先生在《关于学文言》一文中,对“不能不读”文言文的理由做了如下的概括:“1.总的说,到目前为止,汉字的典籍,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的,这份文化遗产,如果想继承,不能不学会文言文。2.历史是连续的,为了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清楚了解祖国的历史,不能不学。3.有不少与历史有关的专业,想研究,都必须读文言典籍,例如研究经济史就不能不读《食货志》,研究中医就不能不读《伤寒论》,研究文学批评史就不能不读《文心雕龙》等等,这些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4.不搞有关历史的专业,或行有余力或安享清暇,也会有欣赏文学艺术的要求,其中很可能会接触《楚辞》、汉文、唐诗、宋词等,这也就不能不学会文言文。5.从事写作的人,或常常拿笔的人,需要从各种名作中吸收营养,这各种名作中不能除去文言作品,因为这是土产,而且丰富,容易吸收利用。”总之,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博古通今;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学了《大道之行也》学生就会知道文章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的目标。所以,明了学习的意义,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关键

同样是语言学习,古汉语的学习步骤和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现代人从小接触的就是现代语言,具有丰富的现代语言积累;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比古汉语的学习要早得多。现行教材在中学阶段才开始大量接触古汉语,在语感上、时代上、思想内容上都比现代文要生疏得多。因而学习古文必须从基础做起,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符号做起。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对重点字词要进行突出重点,再归纳总结。出于文言文的现代语系中的字词,有利于学生了解其含义,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同时,注重语感的培养。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要求学生背诵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学习古文机械记忆要不得,必须理解记忆,分层记忆,这就要“用心”;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习惯。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上,只有牢牢树立并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教法上才可能弃旧图新,改弦更张,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四、加强朗读教学

在教学古文时,可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把握节奏,对某篇文章有整体感受;还可设计个别读,齐读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进入文章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为更好地理解故打基础,有助于体会其中的韵味和含义。

五、鼓励质疑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脱离辅导书,借助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理解,哪里不明白画问号,全班交流,师生讨论,直至明确。实践证明,扎实的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古文本身不感兴趣,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使学生感觉耳目一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授《童趣》一文时,开始几个幻灯片,展示的是各种游戏,让学生猜游戏名称,七年级学生对游戏相当感兴趣,这样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巩固练习时,大屏幕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重点字、词、句的印象。这样,不仅能使本节课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5

个人思考

后勤校长培训三班

(黄冈市黄梅县八角亭中学鄢洁)

现行农村中学后勤保障工作的几点个人思考

后勤校长培训三班(黄冈市黄梅县八角亭中学鄢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也在快速的发展中,以新的起点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特征。作为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式和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发展形势中,抓住的新机遇,接受新的挑战,将是我们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后勤管理者们面临的新的任务和使命。因此,充分认识和分析形势,理性地思考现状,科学地健全机制,优化管理创新思路,是我们此次学习的首要任务。结合本次培训,就现行农村中学后勤保障工作交流几点个人肤浅的思考,不成熟和肤浅之处敬请指正:

一、客观认识农村中学后勤工作的现状,积极跨越难点。

农村中学后勤基础设施落后,硬件老化,队伍素质不高,行业专业程度低,日常管理缺乏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校园的后勤规划与建设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后勤服务现代化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后勤工作的发展。因此,通过建立一支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的后勤管理干部队伍和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克难奋进的后勤员工队伍,完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以及充分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把握方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逐步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和坚持以生为本,建立一个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是后勤工作跨越制约的起点。

二、后勤工作中自主权不足,管理者自主性不够,是后勤发展的瓶颈。

后勤工作的发展是一个体系工程,需要学校全局的支撑。一方面,学校前期规划缺乏对后勤的发展预见,中期建设无暇顾及对后勤的持 续投入,后期布局调整难以改变对后勤的硬件改造。使得我们只能一

味向管理要质量,在仅有的条件中艰难地提升服务保障功能,一次又一次地服从全局发展,缺失后勤工作中的自主权和能动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使后勤工作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作为后勤管理者,并没有认真去理解和解读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思路,仅停留在本职工作的局限性上,缺失了长远性和发展性,更缺少工作的自主性。只是把具体的事做好,让学校上上下下放心,配合好全局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极少或根本没有去思考过学校发展的全局工作和后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了一名奉命干事的管理者,总以为自己没有越位,结果一直是在失位,失去了后勤管理者的真正作用。只有以发展的思维,更新观念,将学校办校思想融入我们的工作思想,将后勤工作发展与学校科学发展方向靠拢结合,跳出工作具体化的思维局限,跳出惯性化思维定式,解放工作思想,消除工作盲点,重新工作定位,做学校科学发展,创办理想教育的追随者和参与者,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后勤管理者,发挥我们的作用。

三、管理者缺乏学习力,把工作演变成套路,是后勤发展的结症。

后勤工作发展的滞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自于管理者失去学习力,把工作演变成套路。因为没有加强学习,我们才落入固步自封,自我感觉的浅薄里;才变成编织梦想,闭门造车的无知者。甚至还不知道怎样去跨越,这是工作低效的结症所在。不学习就没有改变,不改变就没有出路,不思进就是退步,退步才使工作变成套路。这样的工作仅仅是在维持后勤工作的运转,根本没有推动和促进发展而言。这样的工作,量再多,再大,其价值也就越少、越低。造成这样的局面,正是因为管理者缺少学习提高,缺乏工作理论,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变成了井底之蛙,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盲点和误区,进一步导致我们跳不出自我束缚的圈圈,无法思考后勤发展的真正内涵,起到释放自己的能量,施展自己的才华,建立起适合本校校情的后勤体系和后勤内涵。只有学习变成常态,工作才能进入状态,所以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善于思考,勤于实干,敢于创新,在不断的日常工作实践中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在理

论的熏陶和借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形成自己的工作思想和工作风格。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思考,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执行能力,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后勤工作管理者。才会真正实现后勤工作从经营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从创收型向管理型转变,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作用。

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跨越,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能完成的,但是 我们可以去构筑我们新的远景。我们所面对的后勤工作,每一天都是 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一样,每一天的责任和风险也都不一样,但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追求是一致的,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心系的荣辱更是一样的。后勤工作真正体现着后勤人的勤劳与智慧,体现着团结与进取,每一位后勤人,都是学校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基石。当我们在实现共同营养师生一片天空时,我们的努力就会变成社会满意的放心后勤保障工作和民心工作。

2010-7-15

对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几点思考 篇6

对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安置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必须以发展为目的,为移民提供致富条件,才能使移民安居乐业.

作 者:林建 雷亨顺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重庆,400044刊 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GORGES UNIVERSITY年,卷(期):200117(1)分类号:F127关键词:移民安置 问题 思考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一、要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因此, 只有研究学生学情现状, 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找准最近发展区和切入点, 以决定教学进度, 选择教学角度, 恰当地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薄弱, 某些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的过高, 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还会使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 进行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1二次根式的教学时, 根据农村学生的现况, 把教学目标制定为: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 初步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并掌握性质:当a≥0时, , 能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初学二次根式浅入, 易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从而激起学生对二次根式学习的兴趣, 为以后的各个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有效地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师生通过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 达到共同发展。因此,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例如, 笔者在教授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5)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 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 (如图) :

问:同学们说说看, 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图形?

当时, 很多同学都说是平行四边形 (应该说四边形) 。

教师接着问这些同学, 你说说看黑板上的图形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说出了很多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教师肯定了同学们各种判断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并予以表扬。

接着, 再问:各位同学, 你们刚刚所说的各种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条件黑板上的图形告知你们了吗?学生摇头。

这时教师小结:要判定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不是看上去像什么图形是什么图形, 而是应该从它的条件出发能推断出是什么图形, 就是什么图形。

整节课, 师生都在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中度过, 这样,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了知识, 学习了方法, 学会了合作和协调。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收获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 课堂语言组织要准确、简练。

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 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唆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要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 做到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2. 有效利用充满理性智慧和人文关怀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 可能造就一个天才, 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可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非常在意老师对自己的看法, 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尤其农村中学的学生淳朴、可塑性强, 教师更要善用自己的教学言语行为, 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一个鼓励或者赞许的微笑, 或者在学生给出独特见解的时候报之以热烈的掌声等等, 让数学课堂更具人性化, 更符合学生的特点。

3. 要有效地进行时间分配。

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 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 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 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 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 这时候, 教师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 浪费的时间越少, 课的密度越大, 教学质量就越高。

4. 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要在学生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 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 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 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 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 增强学习信心。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 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让人们意识到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是不同的, 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 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 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总之, 要根据农村中学的学生现状出发, 使数学课堂教学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提高农村数学教学的质量。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理论基础上。在“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薄弱,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现状下, 从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课堂组织、个性学习几方面进行思考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8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从初一学生刚刚学习汉语时,汉语老师应该用大量的事实向学生证明,学习汉语并不是无用的,在家劳动并不是不需要汉语。例如:现在,很多家用电器的操作说明都是汉语,不学汉语就没法操作。另外,读书可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越多,人越聪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汉语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我们经常看见路标上的汉字,你问问学生,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若不知,我们把汉语学好了就明白了,举大量的实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位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快感。如:在提问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又如:在做值日报告时,应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开始他或许只会说一句话,时间长了,他或许能说三句、四句,不开口说汉语的学生,当他能开口说一个单词,这也是进步,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加以表扬。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学好汉语的信心和决心,而且使他们成为“我要学习”的主体,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对教学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对人的成长也起决定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习汉语的环境更差,大多数学生都不敢大胆地学汉语、读汉语,更谈不上说汉语,这种环境对学习是不利的。只有改变目前的这种环境,产生学习动机,养成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才能有助于汉语学习。当然,汉语的新词语量不断增多,能借助教学设备来直接、快速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更强,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各种知识。比如:能通过教学图片、挂图、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都能增加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更能挖掘他们的潜力,也能更好地加强课堂氛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情感体验阅读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9

大安区何市三校陈耀

摘要:新时期农村小学的安全问题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有成效,也存在问题。学校全体师生必须进一步提高安全认识;落实制度责任;增强安全保卫的物防、技防、人防能力;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为学校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村小学安全管理思考

小学生的安全涉及千万家庭的幸福,受到党和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法委书记***指出,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让人牵挂揪心的是孩子的安全。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小学学生安全问题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交通事故、溺水、中毒、触电、意外伤害等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安全工作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必须以对师生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安全意外事故发生。

针对何市三校地处远郊农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抓不懈,举轻若重”的指导思想,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可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保障。结合我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在此谈谈我对

农村小学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小学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

与前几年相比,农村小学对安全工作更加重视,措施更加有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不到位。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全校每一个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但由于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且由于农村学校普遍师资紧缺,教学任务繁重,一部分领导和教师因此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的职责不明,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有的有责任,无落实;有的存有侥幸心理、厌倦情绪甚至出现疏忽的现象,因此时有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制度不健全。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但由于安全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而学校工作总是在动态发展的,导致制度建设往往滞后于形势变化,或是制度过于笼统,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使学校安全工作或多或少存在漏洞。

3、技术装备力量薄弱,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是农村学校安全工作的瓶颈。由于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安全设备缺乏,技术手段落后,给学校安全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教师们的安全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平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的宣传教育,往往限于叮咛、反复嘱咐的简单教育方式。对于通过哪些途径来实施安全教育,具体实施什么内容的安全教育,更好的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

能力,我们显然束手无策。因此,安全教育如同纸上谈兵,弱化了安全管理的效果。

4、家长、社会不够重视,参与意识差。农村小学 6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照管学生的亲戚相对溺爱孩子,孩子有不安全行为或进行危险游戏的时候,没有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很多农民安全意识相对淡漠,安全知识缺乏,认识不到不安全行为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学生受家长和监护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安全意识也就减弱。而整个社会亦没有形成关注学校安全、关注未成年人安全的良好氛围。农村小学一般都在乡村公路边上,机动车辆的行驶对学生构成安全威胁,而多数学校门口的公路都没有斑马线和减速带,接送学生的车辆也多是两轮和三轮;2010年初的一系列针对幼儿、教师的恶性伤害事件更是血的教训。

二、加强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的建议

1.提高学校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强化安全意识

学校安全工作,关乎孩子的生命健康安全,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是一个家庭天大的事,所以也可以说,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校长和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必须认识到,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走马观花的事,更不是开展几次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搞几回安全检查就能一劳永逸的。要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坚持警钟长鸣,要让老师们明白:安全无小事,安全工作怎么抓都不过分,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不能有丝毫松懈麻痹思想。所以,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应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中,重视每时每刻的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我校坚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坚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做到了每期有计划,每月有检查,每周有教育,每天有值班,防微杜渐,举轻若重。

2、构建网络,健全制度,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要组建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如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具体抓,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干部、学生家长配合抓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学校安全管理网络,使学生的安全工作时刻都有人负责、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防范措施。结合上级下发的安全制度文件,针对我校实际制定了各种安全制度,如《严禁师生爬树攀高》、《何市三校学生安全规范》等,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校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常规管理,坚决落实“一岗双责”。实行了领导责任制和追究制,将安全工作列入责任人的年终考核,并在有关晋级、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每学年,学校都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责任并督促落实。

安全责任范围划分,安全工作落实到人、到位、到岗,安全责任书的签订,有效地避免了校内安全真空地带的出现,为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了保障。

3.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但在安全的投入上决不能打折扣。一方面,要尽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要有计划的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千方百计的提高物防、技防、人防能力,逐步改善学校安全防范装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工作的核心是人,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很多农村学校的安保工作主要由教师们承担,老师获得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手段是目前的迫切需要,只有老师通过系统全面的安全培训后,才能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安全管理才能规范有效。使老师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很多。比如: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购买图书、光碟,也可以上网学习,或是学校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交流讨论会,通过大家各抒已见,相互交流增强各自安全知识的储备……且这些渠道都是投资小,收益大的,如能坚持落实,安全管理的瓶颈就突破了。

4、有效调动各方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形成合力,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无力对社会状况进行全面排查监控,无法掌握社会异端人群的行踪,只有全社会的参与和相

关部门的支持,才有可能消除隐患,确保学校安全。为此,学校要主动联系公安、交通、运管、工商、卫生、城管、文化等工作部门和社区基层组织以及家庭等社会群体,密切配合,协作联动,形成保安全、促稳定的合力,共同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近几年来,我校坚持每学期每班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其中把安全宣传教育作为重要的沟通内容;每逢节假日放假必须发放《告家长书》,向家长们宣传有关安全知识;教师们平时不定期的家访,增强家校联系,及时消除隐患。通过这些工作,争取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使他们积极与学校合作,把学生的安全保障落到实处。此外,我们坚决落实了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定期与当地基层组织、综治部门联系,互通信息,争取相关部门、组织的支持,形成威慑,有效地维护了学校及周边安全。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观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和满足满足广大农民文化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广大农民群众才能真正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广大农村的风貌也才能有一个大的改观。

一、我乡农村文化现状

1、组织机构与文化网络日臻完善。近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乡紧紧抓住小城镇建设这一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村文化站建设,对部分文化站进行了改建或扩建,使全乡10个村都建起了文化站。黄窑、任马、石岘、川口等村基本上达到了“五室一场”要求,其中,黄窑为县级示范文化站,任马、川口、黄花、石岘等村为乡级达标。全乡15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室,黄窑村、任马村图书室被树立为县级示范村书库。同时,为了加强农村文化信息建设,争取到国家图书资源共享工程一套,为15村争取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配套图书10000余册。此外,我乡15村支部订阅《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定西日报》等报刊,并免费发放给农民阅读。

2、节庆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我乡群众性文化活动主要以节庆群众文化活动为主,特别是每年春节,各村都要举办群众性社火表演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员之多,堪称为民间艺术节。同时,各村充分利用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一些比较集中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农闲季节,各村、社都要利用庙会举办秦腔演出、开展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的愿望差距甚大,特别是农闲季节,群众文化活动相对匮乏。在一些偏远地方,农村文化滑坡现象严重,原来仅有的一点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场所被挤占,农民的文化生活无人问津,特别是部分回族乡群众一年甚至没有组织一次象样的文化活动。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学校、医院、道路、通讯、广播电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改建或新建,相比之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对文化基础设施没有按照“先建后拆、边建边拆”的要求,致使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活动场所。同时一些开展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如音响、电视机、书桌、报架、图书、报刊等奇缺。乡镇文化站仍旧处于“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汉子”的状况,大部分文化站文化活动设施缺乏,活动开展不正常,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专干不专。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专干不专职,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乡镇文化站干部兼任团委书记、计生办主任、妇女主任、办公室主任等多种职务,长时间游离于文化工作之外,单位时间内用于文化工作的时间极少。在精力上、时间上都不可能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带来的后果是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形不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工作衔接不上。且文化专干更换频繁,给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4、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导致农民思想的严重滑坡。在农村,一些地方由于长期不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思想教育贫乏无力,导致一部分农民由于思想空虚,法制观念淡薄,走上犯罪道路。同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乘机蔓延,非法宗教活动时有发生。农民一年四季看不上电影,学校里学生上课无课桌,而富丽堂皇的神庙却烟火不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5、农村群众呼唤文化活动。近几年,针对农村群众文化贫乏的实际,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心连心艺术团”和“同一首歌”,每次慰问演出,一路欢歌笑语,一路播洒文化春风。每场演出,人们争相观看、欢声雷动,每到动情处,演员观众满目是激动的泪水。这种宏大热烈的场景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呼唤,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农民不但在竭力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同

宣传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农村经济就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能逐步增强,农村的繁荣发展,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既包含丰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包括色彩斑斓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对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民俗活动中蕴涵的却正是民间美术的精粹——千姿百态的面塑,朴拙传神的剪纸,出神入化的皮影……它们既古朴又华美,有磅礴的气势,也有秀雅的风韵,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理想和审美观念。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恶化;优秀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继承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难以妥善保护;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在逐步消亡或变异,一些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消失。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既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对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途经和措施。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实现繁荣农村文化工作的目标,必须采取以下基本途径和措施。

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基层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把小康目标单纯理解为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关系国家稳定大局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电影放映机长期闲置,文化站有名无实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各级党委要始终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坚持“两手抓”,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文化的辐射功能。乡(镇)文化

5、加快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区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

6、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要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认真落实省、市开展的“文化百乡千村对口扶贫计划”,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刻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并吸收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创作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

7、切实增加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农村群众文化之所以匮乏,经费紧张是一个重要原因。各级政府要把文化建设纳入本乡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需的资金。当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允许私人、个体兴办文化实体。基层文化工作者,更应发挥人才、场地、政策优势、广泛兴办文化产业,特别是兴办具有浓郁地域特点的民间艺术挖掘,开发实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了搞好农村文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增强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同时,也应对文化单位的经济实体,从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

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学 教育模式 地理教育

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培养人的社会文化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将是科学发展观在未来能否得以有效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所在,而地理知识作为人的社会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赋予了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新模式构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以学科为本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习的情境。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这与我国的农村专业师资少、业务水平低、经费投入少等现状产生矛盾。农村地理教育正在被边缘化,地理教学正在被学校、老师和家长忽视。例如:以本县为例,乡镇中学专业地理老师少之又少,平均每所学校不到一人,担任地理老师的大多是一些年龄大,快退休,甚至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有一些年轻人想教这门学科,但往往教学态度欠佳,这就是地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过程中的一堵高“墙”。推翻这堵“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作为教学主导的老师树立起责任感,对学生负责,按照新课标要求研究地理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充分发掘生活和周围与地理知识相关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些地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二、困境中寻求勃发的途径

如前所述,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困难重重,然而正是在这困境中却蕴含着勃发的生机。那么如何把本土地理资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以及书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因素综合起来,在这重重困境中寻求突出重围的“路”呢?笔者曾尝试着通过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资源

删减那些与实际需要相脱节、过繁、过难的内容;增加那些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可操作性的内容。例如:以宿迁地区为例,七年级教科书中提到以手表判断方向。笔者认为就不太好,首先操作较难,其次不准确,再次要在中纬地区才能较准确,而学生在这一节还没有掌握中低纬度的知识。这无疑使学生产生怀疑,影响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寻找发掘联系农村人与环境方面的现象和内容,编写符合自身实际的乡土地理微型课教材

例如,所在地的水污染、耕地减少、流动人口调查、老龄人口状况等问题以及当地气候和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些现象的调查和研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措施。这种由课堂走向课外的方法会获得学生的喜欢,让学生在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掌握地理学习的技能。

第三,适当增加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和我们这个地区农业的困境相结合,和生态农业和工业化相结合。突破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现象。例如在教学中借助本区污染现状的调查,人口问题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从周围做起的观念;从而树立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观点。

第四,突出本区域的优势。以我们泗洪地区为例,我在课堂上经常以我们这地方的特产双沟酒、洪泽湖大闸蟹、泗洪大枣为例来说明相关内容,效果非常好。因为农村的孩子很多都不曾走出家门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很少,而对我们身边的事却是耳濡目染非常熟悉,这不仅可以很好的加强和书本知识的联系还可以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教育他们爱家乡。

第五,在课堂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活动的作用。现实中的农村地理教学模式仍然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仍然普遍采用以感知、理解教材为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第六,新模式的建设期待着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关注。首先期待着教育公平的光芒能够真正照射到广大的农村;其次期待着学校能关注地理教学,能让优秀的老师走进地理课堂;再次,我更加期待我们的地理老师能坚守地理教学,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

三、由此及彼,放眼世界

走出校门发现挖掘本土地理教学资源,探究本土地理教学资源相关的地理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其目的是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地理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是要学会用探究本土地理的一般方法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这个课堂因地区而异,因课本的主要内容而异。这就要求每一节地理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实际而设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课外调查探究的内容,把他们劳动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由此及彼”也能“由彼及此”。用本区域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去学习其他区域,形成灵活开放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课堂运行机制。在这样的基础上与学生一道,共同学习讨论鼓励学生互动。通过学生自己课外调查和体验,联系课本知识,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探究关系,最终达成学习地理,发展自己的目的。

总之,在地理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加强农村中学的地理教育在新世纪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我们农村地理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改革的步伐也步履蹒跚。笔者尝试着拆除思维里的“墙”和现实中的“墙”,寻找适合农村中学学生地理学习的一条新“路”,在这条“路”上,笔者虽有收获,但也感觉任重道远。而这一切都期待着全社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温恒福. 用教育理论创新支撑素质教育新局面中国教育报.

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2

一、教学语言要体现艺术性, 注重课文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显而易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掌握的一门艺术, 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 更是教学“活力”的源泉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中, 教师语言平淡无力, 没有变化, 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 会不由自主地分散注意力, 而丰富、艺术的教学语言, 能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 要用风趣、充满激情的语言, 冲击学生情感, 将他们带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中。教师在这方面下工夫,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 教师要善于捕捉国内外重大时事和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 特别是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 将其与课文理论挂钩, 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产生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抽象的课文知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述九年级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 联系拉萨发生的暴力事件, 先用多媒体播放叛乱分子在拉萨进行的打砸抢烧行为, 让学生对事件有了直观的印象, 教师再讲述、分析达赖等“藏独分子”在境内外分裂国家的活动情况, 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发生的重大变化, 这样学生既看清了达赖分裂国家的真面目, 又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挣脱课堂的束缚,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 又是一门德育课, 它将从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 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作具体详尽的讲解, 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 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启迪思维。例如:初二法律常识开篇课———前言, 让学生弄清学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 不容易。我以书本第3页漫画《视而不见》为切入点, 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 反思“视而可见”, 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 此人是知险而行, 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 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 关注社会焦点, 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把握时代脉搏, 紧跟时代步伐, 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 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 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 并做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 撰写政治小论文, 进行全校评比。这样, 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使学生能轻松易懂地听懂每一堂课, 并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借助手势、实物、情景设计等直观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较为基础的知识, 如果回答正确, 则应即时给予肯定、表扬,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有趣。政治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 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构建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达成师生间的尊重理解十分重要。学习上尽量多鼓励、赞赏, 切忌斥责, 侮辱。授课时要以亲切、大方的教态及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课外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与他们促膝谈心, 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准确把握其学习态度、学习困难及对教学的建议。善用作业评语, 唤起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有了这种坦诚信任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 探索开放型试题, 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性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强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一种意识, 即培养开放的意识, 从原有的按某种特定的角度, 让学生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 独立思考, 各抒己见, 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 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 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景模拟等方法, 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 形成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做法, 启迪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 学会分析论证。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 让学生主体参与, 探究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

总之,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只有树立教育创新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好学、乐学, 发挥主动性, 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只要教师遵从新课标理念, 认真钻研教材, 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 把握住了以上几个突破, 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卫鸽.浅谈激趣.

[2]李海涛.教师语言行为研究, 2004.

上一篇:春季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应收账款追讨办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