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4-10-05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时期。较小学而言,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发展,有了自己的一定看法,但是还不是非常成熟。进入青春期以后,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一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也参差不齐,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指导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带来快节奏生活,信息时代迎来高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家庭对孩子的重压,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杆。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催生各种犯罪、自杀等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考试时会表现出焦虑。这些情况出现在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是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比较薄弱,面对成绩好的学生会自卑,常常会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尽可能面批他们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还能在交流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步骤,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想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他们只会给父母和教师提要求,却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个别争强好胜的学生甚至会认为父母和教师是故意为难自己,认为教师、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们,从而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这时候由于教师、父母的错误判断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成绩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利用主题班队会让他们感受什么是真正的 责任和义务。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之前必须了解清楚问题的真相,赏罚要分明,要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话该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

(三)青春期学生由于早恋引起心理问题。中学生往往对异性充满神秘感,由于对方的容貌、学习成绩优秀而产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接近异性,萌发情感。但他们对自己、对异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因为早恋陷入心理困境。对于中学生早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要理解学生,在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切记在全班学生面前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但实有所指地暗示批评,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恋迷途的学生更加感到压抑和无助,有可能会出现早恋学生相约“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剧。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切勿急于处理,在冷静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进程中,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失控,都有可能危害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一旦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突出,现在的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中成长,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摧残,父母只能给予称赞和褒扬,不能加以批评和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高中学段后,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压力犹如暴风骤雨般袭来,他们往往一时无法适应,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厌学逃学,整天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与父母顶撞,不愿与人交流与沟通,更有甚者,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时父母又不善于捕捉孩子生活中细微的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必要的引导,导致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差。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很多父母顾不上他们,与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少,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经不起挫折,在学习或生活中如果碰 到不如意的事,内心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不知所措,精神状态低入谷底。

(三)教师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下,许多中学一味追求高升学率,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细心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使得很多有轻微心理疾病的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不到位,很多中学虽设有专门的心询咨询室和心理咨询老师,但是学校不够的重视,从资金上和基础设施上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而许多心理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不能恰当而有效地给前来咨询的学生排忧解难,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寻求到外界帮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严重。

四、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处于内外两个环境中。外环境是指丰富的外界刺激,内环境是指师生意志的投入条件。只有内外环境同时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心理学证明,教师只有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才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感染。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保持头脑清醒,学生必须拥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四)开辟多种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建立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微信平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其次,学 校应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与学生座谈,帮助一部分已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学校要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五、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科技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而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看护者更应呵护学生的心理使之健康发展。相信只要班主任正视学生的需要,以爱为导航,就能让学生在成长的旅程中找到方向。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2

一、当前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1. 学习心理压力大,缺乏受挫能力。

中学时期,学生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中学生对同学、老师、家长的言行比较敏感,受外界环境影响力大,遇到挫折容易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长期积累下来,容易产生神经衰弱、暴躁等精神症状。

2. 受网络和早恋的困扰。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带有强烈的好奇感,却又缺乏有效的行为自控,带着尝试的心理日渐接近网络,在网络的诱惑下,往往受到网络游戏与不良信息的影响,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因素。另外,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中学生对异性的渴望在逐渐加强,早恋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走进恋爱的误区,导致心理冲突加剧,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 人际交往能力弱,缺乏自信心。

“90后”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朋友、家人、老师之间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容易产生自闭的心态,甚至对周围环境产生恐慌感。很多家长在与孩子交流当中,消极评价多于积极鼓励,让孩子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心。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从学生自身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高峰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很多事物处于懵懂的阶段,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趋势下,容易产生冲动和盲目的心理,甚至故意与老师和家长产生对抗。

2. 从家庭因素分析。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重视孩子的智育高于德育,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发展,提出的高要求超出了孩子的心理负荷。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他们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深,部分父母在言传身教方面做得并不恰当,中学生善于模仿却缺乏正确的选择,不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3. 从学校因素分析。

学校还没有完全落实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工作,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高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德育工作过于形式化,中学生面对来自各方的升学压力,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为家庭、学生、社会和自己造成不应有的遗憾。

4. 从社会因素分析。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中出现的不正风气影响着中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造成扭曲。在社会上流传“就业升学靠关系”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学习上也缺乏上进的动力。再加上网络不良信息的增加,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净化文化市场。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消除腐败现象。另一方面,要积极整顿和治理文化市场,对网吧和游戏厅、歌厅等场所严格要求,断绝暴力影像、黄色片段的出现,对育人场所实施净化措施,减少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

2. 抓好学校教育工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每个教师的言行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要重视师德建设,树立好榜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不正确的言行,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因素产生冲突,让他们在冲突中认识自我,形成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活动,将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结合起来,在各项活动中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不正当心理因素。

3. 重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道德品质的首任学校。父母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要讲究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放手让孩子去锻炼,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同时对自己的孩子要适时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另外,学校与家庭要联手教育。加强教师与父母之间的联系,父母对子女应该做出正确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成长状况,提出适当的期待,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也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向家长反馈,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利用家长会或者电话、网络的形式对家长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4. 通过网络开展典型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放校园网吧,保证学校管理的健全体制,通过实行个别化心理健康辅导,建立心理保养内容,既可以对心理障碍者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的影响力度,从而使中学生更好地享受安全又有教育意义的网络体验。

综上所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全方位地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角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颖,盛慧.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反思[J].神州,2012,(28).

[2]郭利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S1).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EB/OL].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114304069.html.

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学阶段;心理问题;健康教育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日趋完善,而心理上却缺乏有效的引导教育,这就容易造成心理发育不健全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其健康成长;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在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面对长期的学习压力,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严重的会导致神经衰弱,人际关系不和谐、强迫症以及考前焦虑症等。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然而大多学生面对学习却感到厌烦。对于高中生而言,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教师、家长对学生有着较高的期望,对分数非常看重,这就忽略了学生其它方面的教育。而高中学生面对高考以及各方面的压力,一旦学习上跟不上,就会产生心理偏差,长时间不进行心理辅导就容易产生注意力分散、失眠,甚至是神经衰弱等症状。

2.生理上的问题

面对生理的快速发育,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形象会比较在乎,对异性也会产生莫名的好感。一些早熟的现象极容易产生,学生早恋的现象也会比较频繁。面对学习的压力和生理上的需求,学生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最终造成学业荒废。

3.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对于处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在中小学中,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比较高,学生对老师的话往往非常听从,但在具体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心理受到创伤,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随意贬低学生,另外,对学生不信任,在教学中缺乏公平、公正,这些都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其次,由于学习任务重,现代学生普遍社会交往不足,许多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特别不能很好的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且很难融入到集体中,如果不进及时的教导,就会使其性格孤僻,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这就需要长期的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一个长期的时间,要从学生入学时开始。例如针对高中学生,可以在学生入校时就让每个班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主要从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两方面进行测试,如在个人方面可以进行个人爱好、生活习惯、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测试,在家庭方面可以进行家庭状况、家人关系等方面的测试,并且将测试结果进行整理保存,并且每个学期让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这样也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每个学期结束后要把学生的个人情况反馈给家长、学生和下一任的代课教师,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的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观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辅导。

2.开展心理咨询

中学生面临着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存在着诸多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此进行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要建立完善校园心理辅导站,设立轻松、和谐的心理辅导场所,辅导教师要转换角色,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学生作为朋友,给学生进行心理帮助。

其次,要进行课堂心理教育,给学生们传导积极向上的心理话题,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的处理自身心理问题,要定期组织心理辅导讲座,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理念。

3.加强心理辅导队伍建设

面对青春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学校要不断加强心理队伍建设。首先要聘用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能够让教师成为学生们的听众,在学习上、生活中给予学生们帮助。再次,要设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小组,对于同学间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心理小组进行解决,处理不好再由心理老师进行辅导。例如,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小组,并对心理健康小组进行培训,还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心理信箱,有问题的同学可以通过写信形式进行心理帮助,这样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结束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关系到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面对中学存在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具体问题,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实践.2008.3

[2] 傅文弟.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健康教育理论.2011.6

作者简介: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4

日期:2008-4-5 作者:未知 编辑: 点击次数:1356

销售价格:免费论文 论文编号:lw***581 论文字数:4064

论文属性:职称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收藏:del.icio.us google书签 雅虎搜藏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

关键词: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感、好静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纪律,等等。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作法,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我校是一所县级市办高级中学,新校复办仅12个年头,各项工作都无现成经验,心理教育工作更是陌生,但我们不回避,从1994年起探索这方面工作,得到解决的办法:一是提高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二是积极且实在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基于此,谈几点认识。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德育向来有所谓“大德育”概念之说,就是把一些十分重要的而又没有实际部门承担的各种教育都纳入德育来抓,诸如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乃至于青春期的性教育等,无所不抓。关于德育的概念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不必过多去理会,几十年来在实践活动中有一点大家是明确的:“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道德是指道德品质,如‘五爱’,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诚实正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等。从上所述,明显看出德育的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而心理教育侧重于这一方面。所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最近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将心理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心理教育目前尚未被广大的教育者所重视,去研究,去应用,往往不承认政治思想问题外还存在有心理问题,故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思想政治问题去处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们说人的生命除了一个躯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一个植物人虽然躯壳仍在,但大脑和神经系统停止了活动,生命的本质就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意义,由此说,心理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按素质说,身心素质是基本素质,所有其它的素质,如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都要构建在身心素质之上。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得以构建,并能充分发挥,不良的心理素质则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难以构建,构建了也难发发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之一,它与政治、思想、道德内容紧密相联系,不能分割,但又各有各的自身规律。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须先转变三个观念。

1、教育观念的改变 过去相当长时期,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2、健康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要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的现象”。简而言之,健康即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3、成熟观念的改变 成熟是每个人在不同水平上不同层次上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表现。心理上的成熟不是自然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如果只有发育而没有教育这一因素,则成熟将是零。因而教育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成熟,也将给因心理不和谐、心理困惑的学生解除烦恼不安。诸如,有些学生热心于追跑,玩弹子球的时候,另一些学生却已经关注人际交往。这实际是人的心理发展快慢之别的表象。因此,不能简单武断地把学生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归结为学生的思想问题,惯用成人化的思想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简单地把他们分为“好”和“差”,其结果必将扭曲和损害学生的正常健康成长。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总之,中学生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点:

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3、人际关系不协调 中学生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爱又爱别人,把友谊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伙伴,会使他们感到苦恼孤独。友谊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赞扬,往往比家长、老师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4、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不平、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四、关注当前中学生心理卫生三大问题

1、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末成熟,所以常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时期不加以教育,将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的心理。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5

苏棠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新丰镇第二初级中学)

学校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破解学生安全管理难题,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我仅选取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作为本文的探讨范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中国交通发展及交通安全事故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我国正一步步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继续前进。道路交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飞速发展,汽车、火车、高铁、地铁、飞机等以前无法想象的快捷出行方法都一点点变成现实,汽车现在已经成为家庭的“新三大件”。交通发达了,但交通事故也随之变得多了起来,据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共265204起,死亡7.3万余人,共238351起,死亡6.7万余人,共219521起,死亡6.5万余人,这意味着我国平均每天发生超过500起交通事故和导致死亡人数160人以上……这些数据可谓触目心惊。

面对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严峻现实,中央政府想方设法地完善法律法规,各地区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交警部门也都在尽职尽责打击交通违法案件,维护交通出行的平安和改善交通拥堵现状,包括严查酒驾、提高违章扣分处罚手段、开通天网高清电子眼、限购、限行、开设公交专用车道等。随着交通立法制度不断完善,执法力度加强,特别是对酒驾入刑以来,广大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总体上得到了增强,事故和死亡率也逐步下降,但总体来说,年均超过20万次事故和6万人的死亡仍是个冰冷而残酷的数字,这个数字甚至比某些地区的局部战争冲突死亡人数还要高。

二、教育管理部门措施

我认为,作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应该积极探索和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主动做好本部门职能范围工作,创造性地变压力为动力,为全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为传承和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气做出自己的努力。本人水平有限,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意见供参考:

1.由教育局安全股负责牵头,制定好每学期两次以上的交通安全教育课程,具体的内容包括交通安全常识课、交通出行文明礼仪等,可利用校会或班会开展,由各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具体操作落实,坚决反对走过场、搞形式,认认真真做好安全教育课程。

2.继续做好安全歌谣、安全“三字经”等出版教育工作,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渐将安全歌谣变成个人行为准则指导。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和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的问题上,通过假期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系卡、家访等手段,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教育,由学校与家长签订共管共教协议书等。

3.对全市中小学生无证驾驶摩托车、电动车等行为进行排查记录,对这部分存在高危隐患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重点警示教育,结合交通法律法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血的教训和身边案例,使学生及家长能认识到无证驾驶、飙车等行为的危害,深刻领悟交通安全对家庭的重要意义。学校与家长签订家庭教育协议,定期回访,真正实现家校共管。

4.在教育信息网等平台开设交通安全宣传板块,聘请交警队作为顾问,定期更新内容,包括本地和其他地区交通安全有关新闻信息、交通安全教育视频、各镇校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等,并联合交警部门发布有关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开展交通知识专题讲座等,让学生从小了解交警工作的职责和特点,改变认为交警拦车扣车就是为了捞钱的错误思想,主动积极配合交警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并培养学生成为小小交通安全宣传员,利用假期到社区、村组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

5.组织全市教职工每年进行一次交通安全知识及文明驾驶考试,提高我市教师队伍对交通安全知识的认识(道路交通参与者不仅包括在道路上行驶的各类机动车、摩托车、电动车的驾驶员,还有骑自行车者和行人等),做好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同时鼓励拥有小汽车的教师安装行车记录仪,除了能起到交通安全记录佐证,还可以及时记录上传交通出行中拍摄到的文明礼让行为,对教师上传的`本人文明行车、协助他人脱困、扶老人过马路等展现助人为乐精神的视频及时进行核实,并进行年度总结表彰奖励,引领广大教师发扬文明出行的好风气,弘扬社会助人为乐的精神。

6.利用本地职校合并驾校的教育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引进类似ISO行业标准,树立驾校培训行业新标杆,改变以往很多驾校只为通过考试而简单培训的陋习,建立一套完善的学员培训课程,培养高标准的学员,并组织本校学员成立义务交通安全宣传队伍,制作交通安全教育课件,每年到各乡镇及学校开展交通宣传教育活动,扩大驾校影响,配合教育局做好全市学校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不成熟的几点意见,如果本文能为我市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起到一点点的促进作用,降低我市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交通事故对家庭的伤害,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就足够了。

关于开展党课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6

党课教育是党的七项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内容。落实好党课教育,对于强化党员的党性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党员队伍素质能力,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党课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支部落实党课制度不经常,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对党课教育不能够重视,教育流于形式;二是党员对党课教育认识肤浅,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还不够强;三是教育改革创新不够,形式“老化”、内容“虚化”、功效“退化”现象比较普遍。结合我们单位近年来抓党课教育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开展好党课教育,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育目标要十分明确

党课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全体党员达到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思想上、行动上永远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服从党的绝对领导。二是要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熟练掌握本职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各项工作的骨干。三是要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做为一名党员,是个人努力工作的所得,更是多年组织的培养和关心所获,我们要对得起组织,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增强奉献意识。四是要有踏实工作,一心为民,说实话、办实事、1

讲正气的优良作风。五是要具备自觉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法纪观念,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做到依法行政,坚决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勇于接受批评和群众监督。

二、教育内容要做到“三个紧贴”

党课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系统的讲评党章,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党课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但笔者认为只做到这些还不够,党课教育还必须努力做到“三个紧贴”。

一是紧贴党员思想实际,在增强党课教育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党课教育每月集中进行一次专题辅导,时间长、跨度大,加之党员的思想反映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因此要紧贴党员思想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做到“准、细、严、实”。调查摸底要准,通过问卷、座谈、交流等方法及时了解掌握党员的现实思想反映;计划安排要细,科学制定学习教育计划,确保时间、人员、内容和效果落实到实处;组织实施要严,按计划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抓好落实,确保不漏一人、不少一课堂;落实制度要实,扎扎实实地落实党课教育制度,力争每次学习教育集中弄懂一个基本观点、明白一个基本道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

二是紧贴工作任务实际,在增强党课教育的时效性上下功夫。党课教育要紧贴工作任务,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方面,要把党课教育同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在开展党课教育中,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取得实效。同时,要针对工作任务,认真搞好党课教育,为完成好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奠定

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把党课教育同“两个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及时掌握党员的现实思想反映,仔细查找党课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把党课教育引向深入。

三是紧贴系统业务建设实际,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开展党课教育,应当紧贴工作实际,真正做到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动力。要把切入点放在提高党员能力素质上,切实使党员充分认识到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提高能力素质,才能适应本职岗位,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把着力点放在系统业务建设上来,通过党课教育使党员真正认识到自己应当担负的职责和任务,不断激发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落脚点放在干好本职工作上,通过开展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意识、自觉意识。

三、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

一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讲党课,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每月利用一个党日活动集中党员采取课堂教育形式,多学习党的理论,党的基础知识,党的方针、政策,从而来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二是采取座谈会、交流会等对话方式教育,增强互动性和大家的参与意识。针对个别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有违纪苗头时,可组织党员进行对话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育。三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开辟网上远程教育党课,增强教育的广泛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网上开辟党员教育阵地是时代发展的需

要,也是广大党员的愿望。通过建立“党建网站”宣传党的基本知识、推介党教工作经验、展示党员风采。四是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各种活动,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7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进入城市打工, 把孩子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 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农村留守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多方而的。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的不足, 从我们课题组的调查来看, 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我们还发现, 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学生, 这面临着一些更具源发性、基础性的心理问题。

一、对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的思考

(一) 留守学生行为自由懒散, 生活无规矩、无目标, 学习态度不端正, 逃学、厌学、自暴自弃

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只有16%的成绩优秀或中上, 中等或偏下的占84%。调查中有高达55%的留守学生明确表明自己有厌学、逃学的行为。有46%的认为“读书没有意义”, 生活无乐趣。可见, 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存在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 甚至还直接和教师作对, 扰乱上课纪律。

(二) 留守儿童缺少亲人朋友间的情感交流, 人际关系萎缩, 性格孤僻内向, 自卑、自闭

留守学生因为亲人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孤僻内向、缺乏与同伴和师友间积极的交流、缺乏自信。他们在行为上, 经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 目中无人, 我行我素, 与别人格格不入。

(三) 生活中言行逆反, 态度对立, 对周围人和事漠不关心, 缺乏信任, 没有安全感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 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 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不良刺激, 会长时间淤积于心, 表现出情绪冲动、行为粗暴、语言敌对具有挑衅性、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特征。

(四) 隔代教育过分溺爱, 产生极端的个人主义心理

由于祖辈们的无端溺爱, 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了狭隘的自私心理, 生活满意度较低。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有没有道理, 只要不顺我意, 就会乱发脾气, 甚至暴力相向。

初中留守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他们中许多人都逃学、旷课、打架, 任性、冷漠、自卑、孤独, 我行我素、目中无人、乱发脾气。而留守学生又是初中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 在思想品德课中, 用明确的目标给学生希望, 用诚挚的关注激励留守学生

教育是师生心灵相互影响的过程, 他们毕竟还是未成年人, 生活中总会有迷失方向的时候, 教师应该用爱心、耐心给他们提出明确、可操作的目标任务, 并期待他们的变化。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做的, 就是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 在思想品德课中, 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用真诚的爱感化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 他们常常有自卑心理, 平常很少和同学沟通。为此, 教师要对的精神需求给予高度关注, 让学生愿意将心中的喜怒哀乐向你倾诉, 与你分享。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留守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他们的思路, 珍惜他们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让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 消除留守学生的自卑心理, 提高他们的自信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重塑完美自我。

(三)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留守学生”结成帮学对子, 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他们不因家庭管理真空, 而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

(四) 建立健全跟踪机制, 关爱留守学生每一天

跟踪掌握留守学生情况, 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对留守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特殊的年龄赋予了学生叛逆的心理特点, 教师应该尝试改变教法, 在这方面, 跟踪机制不失为有力的一招。

(五) 做好“六个落实”主题实践活动, 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落到实处

1. 落实“我的偶像目标”:

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 让“自强之星”成为留守学生的偶像。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自立自强的留守学生, 从小培养留守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 落实“我的谈心园地”:

品德教师要与“留守学生”定期谈心, 交流感情, 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3. 落实好“我爱我的家”:

教师要把班级建成留守学生温暖的家, 在轻松、自由、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管理好“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

4. 落实“我的快乐birthday”:

教师要建好留守学生的生日档案, 让每一位留守学生都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

5. 落实“我的亲情连线”:

免费开通几部亲情电话, 让“留守学生”与家长保持畅通联系, 以此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6. 落实“我的学习小组”:

每个留守学生都是班集体中最重要的一员, 集体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

总之, “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的社会问题, 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关爱留守学生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我们只有不断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探索新方法,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摘要:留守学生是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人们较多地关注留守学生在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其实在隔代教育的背景下, 留守学生还面临着一些更具源发性、基础性的心理问题。本文从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入手, 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 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2]陶勑恒.心理咨询与辅导 (一) [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3]郑光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一定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如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而行为变化又依赖于心理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是解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问题。智育的目标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的标志就是将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大脑中的认识结构,其本身就是心理活动过程,其引起的变化也是心理变化。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直接培养和训练来完成。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

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的途径。在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的同时要求形成学校、家庭和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全方位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等心理品质。各种教育场合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发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等。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科技、体育、卫生、艺术等活动和各种参观、考察、心理训练及公益劳动等,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学校要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注意同家庭和社区建立联系,逐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争取他们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配合。要充分利用医疗、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校不仅要有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而且还要创设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积极情感,增强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顺畅。另一方面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应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健康的教育环境应是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形成健全人格的环境。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与自尊心,从而能较好地适应环境。

四、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障碍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和技能的形成,而且是各种智能、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发扬心理的长处或优势,并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特征,从而使人格平衡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的最根本的预防。

五、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每个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原因不同,心理咨询必须要针对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具体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策略与方法,因势利导。除了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凌贵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04).

[2]赖运成,叶一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途径和注意事项[J].教学与管理.2013(02).

上一篇:中国街舞大赛冠军下一篇:年报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