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4-05-10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共10篇)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1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卫校的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而且以女生居多,这一时期是一个骚动的时期,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危险期”、“狂飚期”、“冲突期”,学生容易犯错,所以必须着力加强性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稳步的发展,加强卫校学生健康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意识培养;更新教师观念,设置心理里咨询室等。

关键词:卫校学生健康教育健康心理

卫校的学生从年龄阶段来看,大多都是16~18岁,并且这一阶段正处于青春少年时期,而卫校的学生又以女生居多,这一时期性早熟的女生容易发生性冲动,性冲动本来是人的一种本质上的生理需求,但是由于她们这个年龄正处于花季年龄,这种情况下,生活在社会中,本质要求不服从于社会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是毕会造成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常常忽视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性健康教育的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素质教育及人全面发展成功的关键。为此本文从个人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1.1开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

卫校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但仅停留在性生理、性心理的基础上,却缺乏性伦理的知识,所以学校针对这一方面进行多宣传,学校是青春期性健康的教育阵地,学校对青春期的学生应该起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性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起到传授知识又起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作用。

1.2 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疏导,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在国内并不成熟,有些地方心理的咨询室实质是个摆设,关键学校要能在这方面进行多投入,聘请有经验的老师,这类的老师应该能够多倾听学生的心理,及时了解学生生活的烦恼,排解青春期中遇到的困惑,同时起到保密原则,学生才会主动的找老师倾诉心理,学生心理得到很好的疏导,就很容易避免出现一些青春期中出现的傻事.2.更新教师和学生的观念

2.1 尽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位老师的普遍认识,但是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阻碍着性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可能会存在着忽视健康教育的问题,甚至有的学校以思想教育代替,所以应该加大宣传,提高教育认识,更新教师的观念。作为一位好的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引路人,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从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才是素质教育倡导的目标。

2.2 现在的学生虽然思想上已经得到一定的解放,但是还存在一些错误观念,特别是青春期的教育,会表现出害羞、不愿意听等情况,甚至在青春期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做了一些错事,不敢向老师、同学倾诉,结果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这方面,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关于自己的事情,出现了错误应该能够及时解决,让一些错误坏死在萌芽状态。

2.完善以学校为主、社会、家庭为补充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2.1 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性健康教育的起点。也是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观念、意识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实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这就要求父母主动接受性健康教育,为孩子正确的性健康树立正确的观念,当孩子遇到青春期的问题时,父母应该积极给予解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健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正确的性观念,同时让他们懂得这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用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约束自己,当然,父母应该用以科学的态度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信任孩子,从而使孩子对不健康的观念具有免疫力。

2.2 同样社会也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孩子在青春期中犯了错,遇到了困惑,社会也应该主动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相关部门应该主动整治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学生上网,书报等加以调查,取缔黄色文化,从源头上净化学生生活的环境。

总之,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会使性健康教育取得成功,促进学生的健康、稳步法展。

综上所述,卫校学生的健康教育是一个重大工程,要取得丰硕的成果,就必须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不断完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更新教师观念,设置心理咨询室,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卫校学生青春期中遇

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卫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健康观念,从而实现对卫校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目标。简而言之,建立完善卫校学生性健康体系,推进性健康教育,将有效促进卫校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性健康体系【j】中国性科学 2006

【2】吕欣欣,论当代青少年性教育【D】。海南师范大学,2007.【3】尹铁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高校医学保健研究与实践,2006.【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5】程书姿,借助妇产科护理学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思考

【j】卫生职业教育.2009

【6】易红、陈洪剑,加强高职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J】.中国性科学2006.【7】迟延辉,女性青春期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探讨【j】,中国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2

根据网络调查统计,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人数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在频发的自杀事件背后, 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不成熟、心智不健全的状态;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到位。这一背景下,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状况

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给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定期跟踪记录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并随时予以引导, 不断充实和完善档案内容。很多大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 高校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了解学生性格, 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加强家校联系, 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同时, 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组成团体, 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施以援手, 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找到归属感。另外, 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也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第一, 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状况及时更新工作理念, 树立适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工作目标, 把服务对象拓展到全校师生, 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面积, 吸引在校师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帮扶工作, 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 高校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建设一支辐射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扩大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应培养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定期聘请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志愿者或者专业人员到校开展讲座、座谈、咨询等活动,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服务项目来开展。

此外, 学校应该为那些有意向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志愿者 ( 包括在校学生和非心理专业教师) 提供参与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 鼓励他们参与资格考试, 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工作质量; 还应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 有针对地对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三、广泛开展集体性社会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各大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开展集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缓解学习和就业压力。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即邀请受过专业教育的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同辈人或朋友的身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让大学生在轻松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的心理引导, 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此外,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室友是他们接触最多, 也最熟悉的人。学校可以以宿舍为单位, 在大学生之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倡导他们构建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 促进舍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让其在宿舍文明评比过程中获得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全面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同时, 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相互之间的监督, 对大学生形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支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开展户外活动、组织心理健康情景剧等来培养大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一些活动的开展中, 应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 还可以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月为载体, 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他们学会自我疏导情绪和释放压力, 降低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 学校需要继续长期关注学生心理, 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五、注重学生间的心理咨询, 缓解心理教育工作者压力

在大学生活中, 学生之间相互接触最多, 其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通畅。因此, 应将学生之间的相互咨询作为一种重要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咨询和相互辅导, 部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的倾诉和释放,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工作的有效性, 更能够显著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例如, 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 “互相关爱、交流心声”的主题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同时, 也可以通过心理访谈的方式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心声、缓解情绪的途径。此外, 也可以合理地利用新媒体, 如微博、QQ群等方式来提升心理教育工作的效果。

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各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高校中, 各学科教学看似分离, 实则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心理素质作为高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必须在各校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具体而言, 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教师应深入挖掘各学科中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进而将这些内容与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在学科教育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其中, 适时对大学生进行辅导。这样可以避免直接进行心理健康宣教而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尴尬, 使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②在各专业教学中, 也可以采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或者强化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能够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和以后的生活。

总之,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基础工程, 同时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 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和分析现阶段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现实问题的基础上, 寻求一条符合高校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菊会, 刘辉, 李含章.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 2016, (2) :3-4.

[2]邹碧海, 康晓卿.大学生心理问题对平安校园建设的影响[J].安全, 2015, (S1) :13-16.

[3]李小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刍议[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 :60-62.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有三个重要的标志,首先是要有良好的个性,维持稳定的情绪,乐观豁达,有坚定的意志力;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认清客观事实,并具有良好的自制力,以便适应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环境;最后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不断爆出大学生自杀事件和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广大社会的关注,中专生因学习或生活压力等引起的心理问题事件也时有发生。本文就针对在中专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提出一些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一、中专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习障碍,就业困难

中专生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大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给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并不太端正,倾向“关系万能”,对学习的好坏程度并不十分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观念的落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此外,虽然学生有自主择业权,但是目前的市场就业情形并不乐观,部分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比较盲目,对中专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不少学生为将来的生存和就业产生一定的焦虑和烦躁。

2.人际关系与经济压力大

在市场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些中专学生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对人际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对一些疑虑重重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紧张感。此外,盲目恋爱带来的挫折也给学生心理带来自卑感和不安的情绪。此外,对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说,在攀比心理的不良影响中也容易受到较大的刺激,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3.教学模式单一,校园文化落后

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偏向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恶化提升,使得教学模式单一,学校心理类教育课程欠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缺陷。而一些教学内容脱离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容易使学生逆反的心理,不能激发出学生的热情,缺乏良好的积极性。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然而大多数中专学校忽略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建设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校园相关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图书馆管理不善,以及校园网络建设不全等,都让学生在闲暇时间产生的感觉。

4.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困扰

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性格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启蒙及取向都有极深地影响。一些家长虽然对子女关心甚切,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当常常缺乏一些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导,与孩子缺乏一些理解和沟通,且中专生大多处于青春逆反期,容易激化双方之间的矛盾。同时,社会的外部因素对中专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巨大的社会变革也带来了一定的阵痛,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网络暴力等问题也辐射到了校园,让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力,让其产生对社会的怀疑和不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引发一些苦闷烦躁的情绪,阻碍正常的健康发展。

二、对中专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各个教学环节

中等教育学校应该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当中,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例如,应该增设一些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课程和讲座,向学生宣传和传授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和技巧,鼓励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开拓自我。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实践活动的教育,例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社团,文娱表演,体育竞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促进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专教育教学

倡导快乐教学进行教学理念地改革,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化,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以学生的情感为出发点,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和团队的感染作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愉悦地状态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进入体验式的学习,可以增加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多一些体验和感悟,少一些说教式的灌输。通过创造一些新颖、精致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团队意识和自信,以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面对未知的挑战。

3.提升教师心理素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

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中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能力,通过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心理学教育教学者不仅要掌握完备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坚定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学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充实自我,扩充心理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积极的心态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不断地克服心理障碍。

4.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进行创业心理指导

随着市场的饱和,就业岗位越来越少,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创业已成大势所趋。引导学生创业,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激情,不能过分干预并能够适时地进行指导。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创业风险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创业心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让其认识到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层出不断的矛盾,就必需坚持学习,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克服压力和困难,早日适应市场和社会。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加凸显,并渗透到校园与学生的各个方面,中专心理方面的教育工作任道而重远,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也还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建梅.积极心理学在中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4,02:11.

[2]朱丽丽.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J].职业技术,2014,01:61-62.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4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中考的压力下,学生的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总有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考试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更为突出。在平时和学生的谈话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理想高中,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一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女,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家长对学生的交往能力又不重视,只要求搞好学习成绩。有学生说: “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和危害

1、影响学习成绩。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不可避免的影响学习成绩,轻则造成学习成绩下降,重则造成厌学、退学。

2、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如果老师、家长不及时有效的疏导,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转化成精神病,上一届我班有一个女生,起始成绩非常好,在初二上学期我就发现她有心理问题,但由于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不丰富,不知如何处理,系统的学习了有关理论知识,受益非浅。

3、可能导致学生走向极端。一年级我班被学校开除的一个男生,就是由于从小心理孤僻,不愿和同学交往,极端仇视别人,动不动就想教训别人,最终因打架被开除。

三、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建议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知识讲座,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等 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了解心理知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 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建议学校成立心理辅导室。培训心理咨询教师。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 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弄清: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孩子为什么早恋?孩子为什么打群架?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孩子为什么性格孤僻?孩子为什么意志薄弱?孩子为什么考试紧张?孩子为什么心神不定?孩子为什么精神失常?孩子为什么讨厌您?等问题。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3、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和活动课,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接受学生个别心理咨询、及时疏导、解决学生可能或已经存在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设一个心理倾吐室、让学生发泄,以倾听学生的心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所在,这样才能对学生有的放矢,有效的进行心理咨询。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5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使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一开始就能够科学化地进行,为了认真总结经验重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各种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必要开展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科研。同时,由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它与一般的学科教育课程教育不同,其成果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的名词和定义,而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后,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其质的提高,有赖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指导。现就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建议。

1、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2、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初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今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要构建完善的指导网络,善于发挥多方力量。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指导,就得让班主任、任课老师、教务处去做。一些造成行为失范的心理问题的指导让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处去解决。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最重要的一方力量是班主任,许多指导工作靠他们去做。

5.要善于区分问题学生的类别。有些学生的问题的成因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而有些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道德水平低下引 起的。对于道德因素引起的问题学生,我们对他进行心理指导往往徒劳无功的。要由政教部门去解决。

6.要积极地为指导对象创设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在矫治、预防层面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反复的失败形成的(如学习困惑),成功的体验不仅可以减弱乃至消除其心理困扰,而且有利于其恢复自信心,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许多良好心理素质(除耐挫素质等外)的形成也很需要成功的体验,以此来不断强化,使良好心理品质尽快形成。

浅谈对惩罚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6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小学

施学山

224034

摘要:惩罚教育是教育不能回避和躲闪的一个课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它是广泛存在的,并且是一直困惑着学校老师的。惩罚教育的理论研究一直存在,但是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的重视,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进行一些肤浅的研究。关键词:惩罚教育 学生 体罚

关于惩罚教育的研究在目前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理论探讨的禁区。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线教育工作者就会发现惩罚是教育必须和不可或缺的。对此完全回避肯定是不当的想法和做法。本文就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惩罚教育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对惩罚教育理论的再回顾

中国古代《易经》认为,在对儿童的教育上,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以达到教

育的目的。禅宗中的“当头棒喝”更是说明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态度鲜明——“赏时当赏,罚时当罚”。他认为,奖赏和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力,剥夺教师的专业权力是不理性的。就如同我们不能剥夺医生开处方、动手术的权力一样,教师的奖惩权也不能剥夺。“学生犯错误,教师去惩罚,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当罚不罚的老师是‘缺德’的老师。”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也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在反对过度惩罚的同时,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还要借助棍棒惩罚。什么是特殊情况呢?他说:“有一种过错,也只有这种过错,我认为是应当受到棍棒惩罚的,那就是顽固,或者反抗。”而“一旦发现了顽固即公然地反抗时,我们便不能假装不知道或不予理会,而必须在它初次出现时就去加以克服与控制,只是必须小心,不要弄错,必须看准它的确是顽固而不是别的东西”。

早在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并不排除使用惩罚。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他又拿渔夫捕鱼做比喻,论述惩罚的艺术性,一方面教师通过惩罚使犯错误的学生产生畏惧感,同时要运用温和与情爱的方法使之乐于接受,犹如“渔夫用网到深水里去捞鱼,他不独用铅块悬在网上,使它沉下去,而且把橡木系在网的另一端,使它能够浮到水面。”同样,教育工作者若想把青年“捞入德行之网”就必须将这两种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20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对惩罚教育作了深入的全面的论述。他对当时有一些人认为的“惩罚有害无益,惩罚只能培养出奴隶”,“纵然可以使用惩罚,但如果你惩罚了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凡是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理论进行了严肃的驳论。他指出,所谓“惩罚是培养奴隶”的观点,实际上只是单纯从生

物学、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简单推论。惩罚虽然可能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且愈是优秀的人,因为对其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愈是可能受到惩罚。“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会使教师变得矛盾、虚伪:为了表白自己是好教师,于是在该采用惩罚时也不愿使用任何形式的惩罚。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和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该使用处罚时,他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

卢梭和斯宾塞都主张自然惩罚,让儿童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认为,儿童必须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能够忍受失败和引起的摩擦,必须接受有关领导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不否认惩罚的教育价值。在今天强调“尊重儿童”的时候,极有可能被“赏识”冲昏头脑,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更不能惩罚。但事实上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现实中教师不敢使用惩罚的方式,一味的宽容,这并不说明每个为人师者都会自觉地与惩罚教育划清界限,彻底摒弃它,相反,惩罚教育正以一种背离其原有科学性的形式时常出现于一些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超出其合理的使用范围,损害学生的合法利益。那就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屡次出现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心罚学生。而这样的新闻有时是触目惊心的,甚至是让人难以想像的,这是对学生身心的巨大伤害。这更是对惩罚的误解,但实际上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废除惩罚的理由,恰恰相反,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惩罚,为惩罚进行合理的定位。

惩罚教育存在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著名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在中华职业学校任英文教员,对学生犯错误就采用“罚站教学法”,当时华罗庚就是邹韬奋的学生。原来上邹老师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到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到放在台上的那张桌子上面站。二十多年之后,华罗庚做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也有一门训练孩子的“绝招”,被人称为“把学生挂在黑板上”。他叫学生在黑板上演算,学生演算不出,就不许离开。据说有一位如今在数学界独当一面的学者,当年曾被华罗庚“挂在黑板上”两个小时,而这还不是最高纪录。这两位大学者对学生都是一样的严格要求,并实施教育惩罚。

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就是一家以惩罚教育为特色的教育机构。“徐向洋教育训练法”也因其科学性、独创性、有效性,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徐向洋谈及成功经验时认为,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惩罚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他举例说一个懒散的孩子袜子没有及时洗,管带老师就找来一盆袜子,盯着他反复洗了一个小时。从此,这个宿舍的臭袜子味没有了,该学生后来还成了卫生标兵。一个女生初来乍到,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菜有一点辣就大发脾气。食堂就连续一个星期在所有菜中都放了点辣,终于改掉了她挑食、任性的坏毛病。晚上熄灯后,有几个学生还喋喋不休,影响他

人休息。夜半时分,一声紧急集合哨把学生集合起来,众目睽睽之下,说话者被要求围着操场跑几圈,结果再没有人敢开“卧谈”会了。

徐向阳为惩罚教育开了一盏绿灯,获得了成功。以惩罚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在更大意义上赢得了现代人们某种程度的认可。《中国教育报》有篇北京外国语大学顾小存教授的一篇文章:《学美国交规有感》,其中他有这么一段感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走上人行道之前,总是碰到汽车在给行人让路,除了所谓美国司机素质高的解释,其实有着深厚的法律基础。殊不知在美国违反交通规则的惩罚是十分严厉的,在没有造成事故的情况下,故意违规的罚款动辄上千美元。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在美国,学生如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如传呼机、手机等,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他们强调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以尊重他人、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为前提,对因自己的过失或故意行为而产生的后果必须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勇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学校和社会施行的是惩罚教育,但这种惩罚教育明显提升了美国人的文明素质。

《国外好学生是个什么样》中提到:法国中学对学习极差的学生,经班级理事会(成员由校长、教务长和该班所有任课老师等组成)投票决定可给予留级处分,犯了严重错误的会受到开除处分,对犯了打架斗殴、迟到、旷课等小错误的,将受到节假日必须到学校反省补课或做作业的处罚。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5000镑以下的罚款。

韩国在1998年明确规定禁止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行为。但由于种种原因,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于2002年6月26日公布一项名为“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的方案,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例如学生服装、头发的样式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允许教师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

从以上并不是很详细的资料可以看出惩罚教育对于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素质的提高是不可能完全依靠说教和鼓励的。说教和鼓励所起作用的前提是受教育对象必须具备极高的教育悟性和迫切希望提高和改变自己的欲望。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对错误采取宽容,对学生采取赏识的态度。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故事,应该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的,这是赏识教育的经典案例,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不分对象都采用这样的教育方法,那结果的不如人意肯定是必然的。要知道,不分青红皂白的大肆宣扬赏识教育本身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而现在,许多专家过分提倡 “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极力回避惩罚教育,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心和改正缺点的动力。当然这一点的提出有具体的国内和国际背景,有政治上的考虑,但是完全回避惩罚教育就是不可取和不正常的了。而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压力和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非理性要求,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同时由于学生的不配合和某些社会舆论对老师的扭曲性监督,使得老师对学生的正常管理也可能做不到。这样的事例在报纸或者其他媒体上是经常看到的。有一个应该是流传很广的事例:即南方某市一中学生在课堂上公开打手机,数学老师当即没收了该学生的手机后,第二天即被该学生指使的人打成重伤。此后竟有媒体振振有词地评论:“教师可以劝学生停止打手机,但没收学生的手机,则属侵权行为。而邱淑娥事件更是众所

周知的一个教育的悲哀。

试想:在面临以上教育困境时,教师该如何抉择?仅仅能以“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来解决吗?没有惩罚性处罚手段,没有教育的法治化,教育的出路在哪里?人才怎么培养?素质如何提高?21世纪中国“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的战略任何实现?

惩罚教育的本质及科学含义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化,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这一概念加以考察,不难理解惩罚教育的本质:惩罚教育本质是法制教育的范畴,是受到法律的保证的,但是这一概念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并且实施的范围仅是针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很大的局限性。

关于惩罚教育的科学含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这样讲:“我说的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从这段谈话中不难看出,教育中的“惩罚”,是在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进步的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惩罚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惩罚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惩罚,目的是使学生改正错误,提高自我。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为了惩罚而惩罚,应该带着最大的爱心去惩罚。要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要采用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手段,要以充满爱意的姿态实施惩罚。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具体来讲有以下的一些方式方法。

一、自然惩罚法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说教对于孩子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但是学生如果自己有了切身的体验就不一样了。例如:学生的作业不认真,提醒多次也没有什么作用,那就不要再提醒,就让他们承担在考试中因为不认真而导致分数很低的后果。老师此时就可以借机教育他们以后做题要认真。当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用自然惩罚法比其他很多惩罚的手段效果要好。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劳动惩罚法

在对学生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是很大的错误,可以采用这样的一种惩罚手段。劳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主要目的要让学生能够明白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这一基本的理念。劳动惩罚贴合学校的实际,也贴合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是乐意为自己的班级和学校劳动的,但是在具体的惩罚中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做超过自己生理和心理承受范围的劳动。

三、写作惩罚法:这一惩罚法是日常常见和常用的手段。学生在自我的剖析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明白自己的不当言行,能够体会到老

师和尊长的教育。在写作中可以直面自己的灵魂,直面自己的错误,能够和自己进行直接的对话。这样会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能够使学生真正的从心底里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这要比老师的空洞的说教要好多了。

四、娱乐惩罚法:中学阶段的学生犯错更多的是行为失控,规范不够,有的学生在不经意中违反了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如果程度较轻,老师在处理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把握行为。比如说迟到,我们可罚其在适当的时候为全班唱一首歌,最好是有教育意义的歌,这样做一来可以告诫当事人“犯错必究”,二来可以让其他同学感同身受,大家共勉,三来可以让全班得到一时的轻松,感受集体的亲情温馨。这种方法如果使用得当,起的效果是十分的好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方法最好对层次高一些的学生使用,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的。

五、奖励惩罚法:学生犯错,有时是自己能够马上就能意识到的,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不要急于批评、惩罚,但又不能置之不顾,最好的方法是以“奖”代“罚”,使学生在老师善意的惩罚中明白自己的错误,体会老师的苦心,激化学习的兴趣。如让学生当一回“助理班主任”、帮学生做一道较难的练习题、慰问一次孤寡老人等,这样,既达到了惩罚教育的目的,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效果一定不错。

六、处分惩罚法:纪律处分无疑是对学生违规行为众多惩罚方法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在操作切忌的就是简单粗暴,那样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使惩罚失去它的本意和功能。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兼顾和确保两种价值取向并存,这将有助于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更好地保障被处分学生的合法权益。纪律处分是一种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管理手段,其核心在于促使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操作上,必须杜绝学校单方面作决定,学生被动接受的行为,而应让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让处分的过程成为一种说服教育、澄清事实、明辨是非、成长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惩罚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惩罚教育是一个值得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的操作上都是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的。

参考书目: 丛林

《浅谈惩罚教育》

辽宁教育2003年6期

庞仕坚 《浅谈“惩罚教育”》广西教育2001年2期

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

刘长松

杨慕之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傅任敢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张焕庭主编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7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表现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表现一般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

积极的心理表现为该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现状, 积极应对所面临的问题, 在遇到难题时能够奋发图强、自强自立, 对贫困所带给自己的压力能够往好的方面看, 化压力为动力, 逐步变得乐观、强大、自信。对于他们而言, 贫困是一种磨练, 更是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只要他们不怕挫折、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奋斗, 成功终将来临。

消极的心理表现一般为该贫困生在应对经济贫困的压力时, 由于心理能量不足, 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偏差, 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出现了如焦虑苦闷、敏感自卑、嫉妒虚荣、自闭偏激等心理贫困现象。

1. 焦虑苦闷心理导致压抑。

很多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有这样一种感叹:“身边有钱的同学好多啊!”原先的同学都在同一个地区, 在经济条件方面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差距, 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 看到人家好吃好喝, 而自己却还要为学费发愁, 生活费更是没有着落, 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变得焦虑起来, 囊中羞涩的滋味很不好受, 慢慢地心情也变得十分苦闷, 开始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们进行交往了。我曾遇到一位刚入学的新生, 他很坦白地说出他恨他的父母, 恨他们为什么那么穷, 让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这使得他抬不起头, 可见贫困如果让一个人心理变得扭曲的话情况也是十分严重的。此外, 来自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也显现出来, 很多贫困生都来自偏远的农村或山区, 在眼界见识、动手能力和与人交往方面可能都不是很优秀, 此时焦虑感又会出现了, 不断地冲击他们的大脑, 人变得惶惶不安起来, 精神负担也越来越大, 从而变得痛苦、压抑。

2. 自卑敏感心理导致自闭。

自卑敏感是大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症结所在。贫困生之所以自卑, 就是“贫困”这顶帽子压得太重, 生活的沉重、巨大的经济压力很早就在他们的心里烙下了太深的印记, 如果周围的同学经济条件差不多, 这种自卑感可能就不会太明显, 慢慢地也可能会淡去, 但是如果周围的同学经济条件很好, 这种自卑感就会像毒药一样很快蔓延到全身各处、各个细胞, 从而使他们变得敏感。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嘲笑的对象, 贫困生更是, 他们非常害怕别人谈论他们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 当别人谈论这些的时候他们就会沉默, 当别人在小声说话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可能是在谈论他 (她) , 于是他们开始变得不愿意说话、不愿意沟通、不愿意交际, 觉得既然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那我还去自讨没趣干嘛, 自闭心理由此而生。

3. 嫉妒虚荣心理导致偏激。

部分贫困生不愿意承认自己“很穷”, 他们在生活上并不是很节俭, 穿着并不朴素, 消费也没有节制, 很多同学反映“看不出他 (她) 哪里贫困”。在这些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我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 染着黄头发, 带着好几个耳钉, 化妆浓艳……乍看上去确实很怀疑他们“贫困生”的身份,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他们确实很穷, 有的是孤儿, 有的是单亲, 有的来自低保家庭……嫉妒虚荣心战胜了其他理性思维, 这时他们其实已经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可能会产生偏激情绪, 同时也不愿意接受他人善意的帮助或资助, 觉得那样子是侮辱了他 (她) , 他们不理解父母, 也不理解父母的辛苦, 只愿意盲目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二、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高校,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依托辅导员这个群体。如今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一般年龄都在30岁左右, 有的甚至与学生同龄, 这样的年龄使得学生比较有亲切感, 感觉就如同普通的好朋友一般, 学生也更愿意与之亲近, 而要解决或改善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处理日常事务上, 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认识贫困。

“以学生为本”,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动态, 多沟通、多交流, 深入关心他们。同时, 要加强贫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正确引导贫困生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引导他们正视贫困, 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 端正生活、学习态度。帮助贫困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全面提高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 促进贫困生健康全面成长。

2. 加强消费观教育, 正确看待物质。

加强贫困生的消费观教育, 不过分看重并推崇金钱, 同时也不视金钱如粪土, 要做到合理消费, 能省的地方尽量省, 不能省的地方就要大方点。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提倡的美德, 也永远不会过时, 对于没有多少收入的学生而言, 这一美德更需要大力宣传, 并好好实践。然而在对自己深层次的投资上, 如更高学历的研读、职业专业的培训方面, 贫困生也要尽量花钱让自己充充电, 就如俗话说的“钱要用在刀刃上”。要通过各种方法让贫困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 正确看待金钱和物质, 形成较明确的消费理念。

3. 加强心理引导, 合理评估自我。

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 使贫困生能够作出合理的自我评估, 能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 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在的位置, 有“自知之明”, 当然指的不仅是自己的缺点弱势, 而且有自己的优点长处, 明白“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这个道理, 做到不卑不亢。

4.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 增强自信心。

如今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每学期基本上都要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活动月、活动周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贫困生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 如心理讲座、心理影片、心理团辅、心理话剧及心理测试和咨询等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阳光、积极向上, 且在参与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能力和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了自信心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一半。所以, 对贫困生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相当重要也相当不容易的课题。

5. 端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心态, 构建完整人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如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等, 他们与贫困生直接接触, 直接影响到贫困生心理、情绪等。如果这些人员本身不尊重贫困生, 把他们看作是“特殊人群”、“二等公民”, 那么在处理心理问题上就会存在偏见, 如果这种偏见情绪被贫困生感知到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甚至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尊重贫困生, 抱着十二分的真诚和真心来对待他们, 使他们感到温暖和爱, 做到润物细无声, 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人格。

6. 树立贫困生典型, 同时加强非贫困生教育, 创造和谐氛围。

优秀的贫困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克服重重困难,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高校要把这部分学生自强自立的事迹在贫困生中进行宣传, 树立典型, 加以表彰, 让其他贫困生从内心感到深受鼓舞, 找到自信, 并立志向典型学习。此外, 对非贫困生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对那些爱炫耀、高消费的同学要进行思想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富裕”和他人的“贫困”, 鼓励学生自己创造“财富”, 教育他们对贫困生多一点理解, 少一点歧视。这样内外结合有利于创造一种更为和平友爱、和谐团结的氛围, 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成功。

三、结语

贫困对人生来说是一种磨难, 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上帝在此处关门, 必定会在别处开窗”, 物质贫乏背后必定会有别样的丰富, 物质的贫乏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 而最可怕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让贫困生拥有阳光健康的心灵和完整健全的人格, 需要整个社会、高校和所有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将点滴的情感汇聚成爱的河流, 为所有贫困生带去丰富的养分, 滋养心灵和身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以人为本, 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来引导, 妥善采取措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走向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颖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现代营销, 2010, (12) .

[2]苗磊.辅导员工作中如何培养贫困生的非智力因素[J].科教文汇, 2008, (07) .

[3]桂富强.高校贫困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01) .

[4]邹战英.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6, (03) .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思考

一、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生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需要各个学科协同起来,重视小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下面接着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结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策略。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2.1家庭的因素

有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小学校园学生所承受的最大心理压力是来源家庭背景条件方面,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学生没能获得正常需摄入的营养,相当一小部分学生由于这个患上不同程度的营养性疾病,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阻碍和影响。这些学生还在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开支所苦恼,他们所有的爱好兴趣、学习用品都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牵制。而这样的情况会随着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或者持续地紧张而不断往差的方面进行发展,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弥补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正常的发育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2.2文化氛围的因素

一些小学生学生的成长一直都是笼罩在不良文化氛围当中,久而久之便让他们养成了较为固定且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往往因为家庭实实潜藏着较多的消极情绪,例如在想法观念上的传统破旧、家庭放松对学生的教育,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时期依旧会带有实际家庭情况给自己的烙印,与当前积极乐观、热情开放、具好奇心的小学生心理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给孩子从小的影响是巨大的,与其他孩子接触往往会显得较为闭塞,心理失衡问题的出现。

2.3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能够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种环境进行分析。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通常父母亲的综合素质、对子女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和途经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氛围都会直接和间接给孩子的性格养成以及各方面的素质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亲往往在巨大的压力下形成严重的心理扭曲问题,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目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经常会出现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一些学生因为受限于经济问题不能很好地参与进去,进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心理归属感,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是社会的影响。在当前整体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贫富差距是越拉越大,学生需要承受由于家庭条件差距无止境的拉大而给自己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带来了不安和焦躁的不良心理因素。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特点,对个别同学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只有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找到突破口,家长和教师加强沟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过程中改一改耐心,讲究教育的方法,择机而教。

3.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磨练个人意志品质

小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生理方面导致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缓解学习的压力。所以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讲究“积极的休息”以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学生的压力和心理状态就会逐渐趋于平和,把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或是个人兴趣上,慢慢享受生活和学习的时光,这种自觉性的形成有赖于心理较快教育课帮助学生形成的良好作息规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其次,培养健全的人格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增强信心,树立起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个人精神,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失败不气馁,这是学生时代需要慢慢培养起来的个人品质。往往有着积极失败管的学生往往更加乐观和开朗,心理问题会越少。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尽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的习惯,不要果断的干预和限制,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健康心理教育极力避免的问题。

3.3满足孩子正当的要求

家长和老师往往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自由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意见得不到尊重,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及时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取得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面对问题家长和教师也应该要善于等待,把健康的心理观念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传达给学生,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这是当前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想真正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给予良好的改善,需要长期坚持的扶持行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和转型,小学生群体会暴露出越来越多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要求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能够切实投入到其中,在小学中慢慢养成一种健康的学习环境。给予小学生时刻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小学生群体,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及时改变当前小学心理健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梅玲.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小学时代(教师) 2011年01期

[2] 仝云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J]. 甘肃教育 2011年10期

[3] 李宗芳.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 甘肃教育 2011年21期

对当前高中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9

-----------赴荆州北门中学学习体会

夏帆

近几年学生基础较差,可他们也向往上大学。怎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值得我们每个教职员工深思。

我认为,首先,高一新生应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理想教育,上进心自信心的教育。班主任在晚间班务的时候对学生讲纪律,讲高中生行为规范,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经常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给学生听,从报章杂志中选择一些好文章读给学生听,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找好文章读给大家听;还可以请往届毕业生来校讲讲自己的成功经验教训,也可以请社会上的组织机构来校讲相关知识等等,慢慢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坚强的意志,这些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它们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其次,就是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是重中之重。这次赴荆州北门中学学习,我深有体会。荆州北门中学从一度师生倒挂的薄弱学校一跃而为湖北名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就是得益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实现了追求高考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绿色升学。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得到教育;又提出“君子”“君子儒”之说,要求“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关于教学方法,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又以子路冉求的教育为例提出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等等教学思想。北门中学很多做法就是孔子理论的体现。他们强调“德”是决定性因素,没有 “德”,没有人品,所有的一切都是零。他们撤掉讲台,把学生分成小组,面对面地坐着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适当精彩地点评,体现了面向全体,启发思维的教学思想。四周都是小黑板,每个小组一块版面,教师不再控制黑板,而是退回到学生中间,这样,整个教室就是和谐安全的氛围,学生大胆自如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生本·自主”高效课堂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学生学习方式之变。学校重新建设了新型学习组织,由6~8名学生组成一个高效学习小组,将气质不同,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每个小组成员在互助学习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合力完成学习任务。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高效学习小组,都建立了包括小组组建原则,小组长职责,小组评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独学,对学,群学”。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独学”任务,高效学习小组完成“对学”和“群学”的任务。小组内因为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向已经弄明白的同学请教,形成一种“兵教兵”的氛围和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对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小组讨论,力争通过“群学”解决。课堂上,学生展示“独学,对学,群学”的成果,通过质疑对抗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种“独学,对学,群学”,其实就是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直接体现。再次,就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北门中学整个校园文化气息浓厚。进门就看见主教学楼上写着: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课堂要素,体艺格言,日常表现,成功法则等等;老师和班级学生的合影照放大至整面墙“笑口常开”;每栋楼房墙面上都写满了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格言警句,每个教室里都有催人奋进的话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展示更精彩。甚至过道里,围墙上都是学生自己写的自己推崇的警醒自己的句子。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决心把教学当作事业来做。为此,我决定:

一、编导学案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需求:

1.注重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需求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实在在地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欣赏、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比如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只要他们比以前努力了,有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体现发展的观点。

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课堂上要充分信任学生,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训练、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吸纳学生的观点,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要采用具有民主教学作风的教学手段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区别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已在不同程度上试验过,已见成效的、能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手段有很多,如启发式教学法、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吸引教学法、“学习自由”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教师根据不同授课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授课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法。

四、要强调课后实践的自主性

对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随合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教师的思想认识、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已经开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功地的人格尊严,合理的要求乃至细微的情感需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坚持“观察在前,目标在后”,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统一规格的、共性化的教育目标,真正使每个孩子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的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立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统一,要求我们首先应当确立群体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但又要重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还要有在每一个孩子每一方面发展的原有基础上确定的个体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规程”中提出的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另外,我们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调动三方面的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过好教育,才能全面、积极在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指全面提高孩子的思想品德、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健康身体和心理以及全面的劳动技能的一种教育,它是以个体和群体的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改善先天素质提高后天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为了较全面地理解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我学习了许多理论文章,深受启发.进一步认识到儿童良好素质的基础应包括⒈健康的。心理素质⒉良好的体能素质⒊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与品德素质⒋良好的才智素质⒌会体验理解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等.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在进行幼儿素质教育中,应把着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学会生存:这是一个人能顺利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与条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是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初步的自我保护,增强自理能力,即学习“自己的事化自己做”。

学会学习:主要指培养孩子从小县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等。

学会关心:指的是要帮助、教育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关心知识、真理、学习以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这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的高度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坚韧性及全球观念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

⒈建设一支高大质教师队伍是幼儿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认为主要是政治思想和教学业务两大方面.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孩子。教学业务素质方面,我觉得一是要抓好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国内办幼教改革的动态和信息的学习。二是抓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尝试、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同时,要逐步形成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⒉幼儿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提高的儿园一日活动的保教质量.我们不仅要把幼儿园生活的一切空间都当作幼儿受教育的环境,而且也要让幼儿知道,生活的一切都是他们学习的环境.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条件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渗透一些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的现代信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选择有助于让幼儿学会学习方法和培养幼儿能力的有关内容,使幼儿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要加强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须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要有要求。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百:首先要以“启发”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用知识本身的形力引导功地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去探索,解决疑难.采取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主动、活泼、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当然,要做到这样,并非“一日之寒”,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注意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维度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活动、个别活动、自由活动、室内活动、户外活动等等。只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教师们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不拘一格地创造多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总之,我觉得幼儿因素质教育要着眼于抓好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保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才能使规程的精神和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上一篇:工作制度(区域划分)下一篇:大荔县中医医院扶贫工作纪实报道